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卷一)
(七佛天竺祖師。)
(毗婆屍佛。)
(屍棄佛。)
(毗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天竺一十五祖。)
(內一組旁出。)
(第一祖摩訶迦葉。)
(第二祖阿難。)
(第三祖商那和修。)
(旁出末田底迦。)
(第四祖優波紡多。)
(第五祖提多迦。)
(第六祖彌遮迦。)
(第七祖婆須蜜。)
(第八祖佛陀難提。)
(第九祖伏馱蜜多。)
(第十祖脅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
(第十四祖龍樹大士。)
(○卷一.敘七佛)
(敘七佛。)
(佛應世,綿歷無窮。)
(不可以週知,而悉數也。)
(故近譚賢劫,有千如來。)
(暨於釋迦,但紀七佛。)
AAA:(案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樹下,於中成正覺。
(又曼殊室利為七佛祖師。)
(金華善慧大士。)
(登松山頂行道。)
(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
(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毗婆屍佛。)
(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偈 曰:(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剎利,姓拘利若。)
(父盤頭,母盤頭婆提。)
(居盤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
(說法三會。)
(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
(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
(侍者無憂。)
(子方膺。)
(屍棄佛。)
(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偈 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AAA:(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
。居光相城,坐芬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
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
(莊嚴劫第一千尊。)
(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偈 曰:(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
。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
(度人一十三萬。)
(神足二,一扶游,二鬱多摩。)
(侍者寂滅。)
(子妙覺。)
(拘留孫佛。)
(見在賢劫第一尊。)
(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長阿含經傳。)
(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姓迦葉。)
(父禮得,母善枝。)
(居安和城,坐屍利沙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四萬。)
(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
(侍者善覺。)
(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
(賢劫第二尊。)
(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長阿含經傳。)
(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姓迦葉。)
(父大德,母善勝。)
(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三萬。)
(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鬱多樓。)
(侍者安和。)
(子導師。)
(迦葉佛。)
(賢劫第三尊。)
偈 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AAA:(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婆羅門,性迦葉。)
(父梵德,母財主。)
(居波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
(說法一會。)
(度人二萬。)
(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
(侍者善友。)
(子集軍。)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
(姓剎利。)
(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
(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
(名曰勝善天人。)
(亦名護明大士。)
(度諸天眾,說補處行。)
(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偈 曰:(普耀經云)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
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
我者。
(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曰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
(年十九,欲求出家。)
偈 曰:(而自念言)當復何遇。
(即於四門遊觀,見四等事。)
(心有非喜,而作思惟。)
(此老病死終可厭離。)
(於是夜子時,有一天人。)
(名曰淨居。)
偈 曰:(於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時至,可去矣。
(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
(於檀特山中修道。)
(始於阿藍迦藍處。)
(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
(復至鬱頭藍弗處。)
(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
(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
(日食麻麥,經於六年。)
偈 曰:(故經云)以無心意無授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先歷試邪法。)
(示諸方便,發諸異見。)
(令至菩提。)
偈 曰:(故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佛。號天人師,時年三十矣。
(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
(既而於鹿野苑中。)
(為僮陳如等五人。)
(轉四諦法輪,而論道果。)
(說法住世四十九年。)
AAA:(後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
汝。汝當護持。
(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偈 曰:(而說偈言)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偈 曰:(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
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
偈 曰:(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
(爾時世尊至拘屍那城,告諸大眾。)
(吾今背痛,欲入涅槃。)
(即往熙蓮河側娑羅雙樹下。)
(右脅累足,泊然宴寂。)
(復從棺起,為母說法。)
(特示雙足化婆耆。)
偈 曰:(並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巳,寂滅為樂。
(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茶毗之。)
(燼後金棺如故。)
偈 曰:(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三昧火,闍維金
色身。
(爾時金棺從座而舉。)
(高七多羅樹,往反空中。)
(化火三昧須臾灰生。)
(得舍利八斛四斗。)
(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曰也。)
(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
(教至中夏。)
(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卷一.摩訶迦葉)
(第一祖摩訶迦葉,摩竭陀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飲澤母香志。)
(昔為鍛金師。)
(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付法傳云:嘗於久遠劫中。)
(毗婆屍佛入涅槃後。)
(四眾起塔。)
(塔中像面上金色,有少缺壞。)
(時有貧女。)
(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
(既而因共發願。)
(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
(天壽盡。)
(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
(名曰迦葉波此雲飲光勝尊。)
(蓋以金色為號也。)
(由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
偈 曰:(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歎第一。
AAA:(復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
(時迦葉不在眾會。)
(佛告諸大弟子。)
(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爾時迦葉在耆闍崛山賓缽羅窟。)
(睹勝光明,即入三昧。)
(以淨天眼,觀見世尊。)
(於熙連河側入般涅槃。)
偈 曰:(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
(佛於金棺內現雙足。)
AAA:(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茶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
斷絕。
偈 曰:(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
(於是得神通者。)
(悉集王舍耆闍崛山賓缽羅窟。)
(時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
(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
偈 曰:(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
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贊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
(大眾默然。)
AAA:(迦葉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
(阿難聞語信受。)
偈 曰:(觀察眾心而宣偈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禮眾僧足。)
偈 曰:(升法座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
AAA:(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
AAA:(皆曰)不異世尊所說。
AAA:(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說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俟慈氏下生。)
(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卷一.阿難)
(第二祖阿難。)
(王舍城人也。)
(姓剎利帝。)
(父斛飯王。)
(實佛之從弟也。)
(梵語阿難陀。)
(此雲慶喜,亦云歡喜。)
(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
(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世尊以為總持第一。)
(嘗所贊歎。)
(加以宿世有大功德。)
(受持法藏,如水傳器。)
(佛乃命為侍者。)
偈 曰:(後阿闍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
仁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
偈 曰:(阿難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長久。
AAA:(又念)阿闍世王與吾有約。
謂之曰:(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
尊者曰:(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
謂之曰:(阿難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闍世王。)
(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
(千萬億眾圍繞瞻仰。)
(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
(珍寶瓔絡悉墜於地。)
(心甚驚異既寤。)
(門者具白上事。)
(王聞語已,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即至毗捨離城。)
(見阿難在常河中流跏趺而坐。)
謂之曰:(王乃作禮而說偈言)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毗捨離王亦在河側。)
謂之曰:(復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爾時阿難見二國王咸來勸請。)
謂之曰:(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曰:(阿難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脖。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
情。
(遂於常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
(雪山中有五百仙人。)
(睹茲瑞應,飛空而至。)
尊者曰:(禮阿難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默然受請。)
(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
(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謂之曰:(阿難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
2**時間: 地點:
(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
(為諸仙人出家受具。)
(其仙眾中有二羅漢。)
(一名商那和修。)
(二名末田底迦。)
(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
謂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
,當聽謁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阿難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
(一分奉忉利天。)
(一分奉娑竭羅龍宮。)
(一分奉毗捨離龍王。)
(一分奉阿闍世王。)
(各造寶塔而供養之。)
(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卷一.商那和修)
(第三祖商那和修者。)
(摩突羅國人也。)
(亦名舍那婆斯。)
(姓毗舍多。)
(父林勝母僮奢耶。)
(在胎六年而生。)
(梵雲商諾迦。)
(此雲自然服。)
(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
(若羅漢聖人降生。)
(則此草生於淨潔之地。)
(和修生時,瑞草斯應。)
(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
(見一青林,枝葉茂盛。)
謂之曰:(語阿難曰)此林地名優留茶。吾滅度後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地轉妙法
輪。
(後百歲果誕和修,出家證道。)
(授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
(及止此林。)
(降二火龍,歸順佛教。)
(龍因施其地以建梵宮。)
(尊者化緣既久,思付正法。)
(尋於吒利國得優波紡多以為給侍。)
謂之曰:(因問紡多曰)汝年幾耶。
答 曰:我年十七。
師 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
答 曰:師發已白。為發白耶,心白耶。
師 曰:我但發白,非心白耳。
答 曰:(紡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和修知是法器。)
(後三載,遂為落髮受具。)
答 曰:(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藏,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
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
心法。
(說偈已。)
(即隱於潲賓國南象白山中。)
(後於三昧中見弟子紡多。)
(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
(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
偈 曰:(而說偈曰)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汝除輕慢意,疾得阿羅漢。
(五百此丘聞偈已。)
(依教奉行,皆獲無漏。)
(尊者乃作十八變化火光三昧。)
(用焚其身。)
(紡多收舍利,葬於梵迦羅山。)
(五百比丘人持一幡。)
(迎導至彼建塔供養。)
(乃宣王二十三年乙未歲也。)
(○卷一.優波紡多)
(第四祖優波紡多者。)
(吒利國人也。)
(亦名優波崛多。)
(又名鄔波紡多。)
(姓首陀父善意。)
(十七出家二十證果。)
(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
(得度者甚眾。)
(由是魔宮震動。)
(波旬愁怖。)
(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
(尊者即入三昧,觀其所由。)
(波旬復伺便。)
(密持瓔絡縻之於頸。)
(及尊者出定。)
(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花痄。)
偈 曰:(軟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花痄以相酬奉。
(波旬大喜,引頸受之。)
(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
(波旬厭惡,大生憂惱。)
(盡己神力不能移動。)
(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
(又詣梵王求其解免。)
偈 曰:(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我輩凡陋,何能去之。
答 曰:(波旬曰)然則奈何。
王 曰:(梵王曰)汝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
答 曰:(乃為說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宮。)
(禮尊者足,哀露懺悔。)
答 曰:(紡多曰)汝自今去。於如來正法更作嬈害否。
王 曰:(波旬曰)我誓迥向佛道,永斷不善。
答 曰:(紡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歸依三寶。
(魔王合掌三唱,花痄悉除。)
(乃歡喜踴躍。)
偈 曰:(作禮尊者而說偈曰)稽首三昧尊,十力聖弟子。我今願迥向,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
(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
(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
(充滿其間。)
(最後有一長者子。)
(名曰香眾。)
(來禮尊者,志求出家。)
問 曰:(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
答 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
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
答 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
心無形相,其體亦然。
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
(即為剃度,受具足戒。)
謂之曰:(仍告之曰)汝父嘗夢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
尊者曰:(復謂曰)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復付汝聽吾偈言:心自本來
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踴身虛空。呈十八變,
然複本座跏趺而逝。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其軀。收舍利建塔供養。即平王三十一年
庚子歲也。
(○卷一.提多迦)
(第五祖提多迦者。)
(摩伽陀國人也。)
(初生之時。)
(父夢金日自屋而出。)
(照耀天地。)
(前有大山,諸寶嚴飾。)
(山頂泉湧滂沱四流。)
(後遇紡多尊者。)
謂之曰:(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湧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
。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本名香眾。師因易今名焉。梵雲提多迦,此
雲通真量也。
(多迦聞師說已。)
謂之曰:(歎喜踴躍,而唱偈言)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能度諸有緣。
偈 曰:(紡多尊者亦說偈曰)我法傳於汝,當現大智慧。金日從屋出,照耀於天地。
(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
(後至中印度。)
(彼國有八千大仙。)
(彌遮迦為首。)
(聞尊者至,率眾瞻禮。)
尊者曰:(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人授我仙法。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
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
尊者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
偈 曰:(彌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記云:『汝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漏果。』
今也相遇,非宿緣耶。願師慈悲令我解脫。
(尊者即度出家命聖授戒。)
(餘仙眾始生我慢。)
(尊者示大神通。)
(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家。)
尊者曰:(乃告彌遮迦曰)昔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
當護念之。
偈 曰:(乃說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說偈已,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火光三昧自焚其軀。)
(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
(於班茶山中起塔供養。)
(即莊王七年己丑歲也。)
(○卷一.彌遮迦)
(第六祖彌遮迦者。)
(中印度人也。)
(既傳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國。)
(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
歎 曰:斯道人氣也。必有大士,為吾法嗣。
(乃入城,於鷓鋏間有一人。)
問 曰:(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
師 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
師 曰:識我手中物否?
師 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
師 曰:師還識我否?
師 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
問 曰:(又謂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本因。
師 曰:(彼人說偈而答)我從無量劫,至於生此國。本姓頗羅墮,名字婆須蜜。
師 曰: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昔游北印度,語阿難言:『此國中吾滅後三百年。有一聖人
。姓頗羅墮名婆須蜜。而於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
問 曰:(彼乃置器禮師側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嘗作檀那。獻一如來寶座。彼佛記我云:
『汝於賢劫釋迦法中宣傳至教。』今符師說,願加度脫。
(師即與披剃復圓戒相。)
謂之曰:(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於汝。勿令斷絕。
偈 曰:(乃說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師說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
(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
(卻複本坐,化火自焚。)
(婆須蜜收靈骨,貯七寶函。)
(建浮圖問於上級。)
(即襄王十七年甲申歲也。)
(○卷一.婆須蜜)
(第七祖婆須蜜者。)
(北天竺國人也。)
(姓頗羅墮。)
(常服淨衣,執酒器。)
(遊行裡閈,或吟或嘯。)
(人謂之狂。)
(及遇彌遮迦尊者。)
(宣如來往志,自省前緣。)
(投器出家,授法行化。)
(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
(於法座前,忽有一智者。)
偈 曰:(自稱)我名佛陀難提。今與師論義。
師 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
(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伏。)
師 曰:我願求道,沾甘露味。
(尊者遂與剃度而授具戒。)
謂之曰:(復告之曰)如來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當護持。
偈 曰:(乃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尊者即入慈心三昧。)
(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
偈 曰:(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宣佛地。
(尊者從三昧起。)
示眾云: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
(說此語已。)
(還入三昧,示涅槃相。)
(難提即於本坐起七寶塔。)
(以葬全身。)
(即定王十九年辛未歲也。)
(○卷一.佛陀難提)
(第八祖佛陀難提者,迦摩羅國人也。)
(姓瞿曇氏。)
(頂有肉髻辯捷無礙。)
(初遇婆須蜜尊者出家受教。)
(既而領徒行化。)
(至提伽國城毗舍羅家。)
(見舍上有白光上騰。)
示眾云:(謂其徒曰)此家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
(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
尊者曰:我求侍者。
尊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馱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
尊者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
(尊者見之遽起禮拜。)
偈 曰:(而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
答 曰:(尊者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
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伏馱蜜多聞師妙偈。)
(便行七步。)
師 曰: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
(時長者遂舍令出家。)
(尊者尋授具戒。)
謂之曰:(復告之曰)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勿令斷絕。
偈 曰:(乃說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伏馱蜜多承師付囑。)
偈 曰:(以偈贊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
(爾時尊者佛陀難提,即現神變。)
(卻複本坐,儼然寂滅。)
(眾興寶塔葬其全身。)
(即景王十二年丙寅歲也。)
(○卷一.伏馱蜜)
(第九祖伏馱蜜多者。)
(提伽國人。)
(姓毗舍羅。)
(既受佛陀難提付囑。)
(後至中印度行化。)
(時有長者香蓋,攜一子而來。)
尊者曰:(瞻禮尊者曰)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復嘗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
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
(尊者即與落髮授戒。)
(羯磨之際,祥光燭座。)
(仍感舍利三七粒現前。)
3**時間: 地點:
(自此精進忘疲。)
尊者曰:(既而師告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
偈 曰:(乃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尊者付法已。)
(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
(眾以香油旃檀闍維真體。)
(收舍利,建塔於那爛陀寺。)
(即敬王三十五年甲寅歲也。)
(○卷一.脅尊者)
(第十祖脅尊者。)
(中印度人也。)
(本名難生。)
(初尊者將誕,父夢一白象。)
(背有寶座座上安一明珠。)
(從門而入,光照四眾。)
(既覺遂生。)
(後值伏馱尊者。)
(執侍左右,未嘗睡眠。)
(謂其脅不至席。)
(遂號脅尊者焉。)
(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
告眾曰:(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
(言訖,即變金色。)
(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
告眾曰:(尊者問)汝從何來。
偈 曰:(夜奢曰)我心非往。
尊者曰:汝何處住。
尊者曰:我心非止。
尊者曰:汝不定耶。
尊者曰:諸佛亦然。
尊者曰:汝非諸佛。
尊者曰:諸佛亦非尊者。
偈 曰:(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於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已。
偈 曰:(夜奢復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
(尊者知其意。)
(即度出家,復具戒品。)
謂之曰:(乃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
偈 曰:(乃說偈言)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尊者付法已。)
(即現神變而入涅槃。)
(化火自焚。)
(四眾各以衣巳(得古反)盛舍利。)
(隨處興塔而供養之。)
(即貞王二十二年己亥歲也。)
(○卷一.富那夜奢)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者。)
(華氏國人也。)
(姓瞿曇氏父寶身。)
(既得法於脅尊者。)
(尋詣波羅奈國。)
(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
問 曰:(因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
師 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
師 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
師 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
師 曰:此是鋸義。
師 曰:彼是木義。
復 問:鋸義者何。
師 曰:與師平出。
又 問:木義者何。
師 曰:汝被我解。
(馬鳴豁然省悟,稽首歸依。)
(遂求剃度。)
師謂眾:此大士者,昔為毗捨離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力分身為蠶。彼乃
得衣。王后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焉。如來記云:『吾滅度後六
百年。當有賢者馬鳴。於波羅奈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是時
。
謂之曰:(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
偈 曰:(即說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尊者付法已。)
(即現神變,湛然圓寂。)
(眾興寶塔以擁全身。)
(即安王十四年戊戌歲也。)
(○卷一.馬鳴)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
(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
(既受法於夜奢尊者。)
(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
(忽有老人坐前仆地。)
師謂眾:此非庸流,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
(複化為女子。)
偈 曰:(右手指師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瞥然不見。)
師 曰:將有魔來與吾校力。
(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
師 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
(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
(奮發威神,震動山嶽。)
(師儼然於坐,魔事隨滅。)
(經七日,有一小蟲。)
(大若桀螟,潛形坐下。)
(師以手取之,示眾曰)
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
(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
謂之曰:(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
(遂複本形,作禮懺悔。)
師 問:(師問曰)汝名誰耶,眷屬多少。
問 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
師 曰:汝盡神力,變化若何。
師 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
師 曰:汝化性海得否。
師 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
問 曰:(師即為說性海云)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神通,由茲發現。
師 曰:(迦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
(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
(師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
謂之曰:(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
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
(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
(四眾以真體藏之龍龕。)
(即顯王三十七年甲午歲也。)
(○卷一.迦毗摩羅)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
(有徒三千,通諸異論。)
(後於馬鳴尊者得法。)
(領徒至西印度。)
(彼有太子,名雲自在。)
(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
尊者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
謂之曰:(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師可禪寂於此否。
尊者曰:諾。
(即入彼山。)
(行數里,逢一大蟒。)
(尊者直進不顧。)
(遂盤繞師身。)
(師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尊者將至石窟。)
(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尊者曰:汝何所止。
答 曰:我昔嘗為比丘。多樂寂靜。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命
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謝耳。
問 曰:(尊者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問 曰:北去十里。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亦聽受耳
。
(尊者遂與徒眾詣彼。)
尊者曰:(龍樹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往神足。
師 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
尊者曰:(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
師 曰:汝雖心語,吾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
(龍樹聞已悔謝。)
(尊者即與度脫。)
(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
師 曰:(復告龍樹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
尊者曰:(諦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
(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瘞之。)
(即赬王四十一年壬辰歲也。)
(○卷一.龍樹)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天竺國人也。)
(亦名龍勝。)
(始於毗羅尊者得法後。)
(至南印度。)
(彼國之人,多信福業。)
(聞尊者為說妙法。)
尊者曰:(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睹之。
尊者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
師 曰:(彼人曰)佛性大小。
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
(尊者復於座上現自在身。)
(如滿月輪。)
(一切眾唯聞法音,不睹師相。)
(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
謂眾曰:識此相否。
眾 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識。
謂眾曰:(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
佛性之義,廓然虛明。
(言訖,輪相即隱。)
謂眾曰:(復居本坐,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
(彼眾聞偈,頓悟無生。)
(咸願出家,以求解脫。)
(尊者即為剃髮。)
(命諸聖授具。)
(其國先有外道五千餘人。)
(作大幻術,眾皆宗仰。)
(尊者悉為化之,令歸三寶。)
(復造大智度論,中論。)
(十二門論,垂之於世。)
謂眾曰:(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
(復就本坐,凝然禪寂。)
(迦那提婆與諸四眾。)
(共建寶塔以葬焉。)
(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也。)
(卷二)
(天竺三十五祖。)
(內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見錄。)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
(第十六祖羅睺羅多。)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
(第二十祖闍夜多。)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第二十二祖摩蝗羅。)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
(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旁出達磨達一祖。)
(一,達磨達出二祖。)
(一,因陀羅。)
(二,瞿羅忌利婆。)
(因陀羅出四祖。)
(一,達磨屍利帝。)
(二,那伽難提。)
(三,破樓求多羅。)
(四,波羅婆提。)
(瞿羅忌利婆出二祖。)
(一,波羅跋摩。)
(二,僧伽羅叉。)
(達摩屍利帝出二祖。)
(一,摩帝隸拔羅。)
(二,訶利跋茂。)
(破樓求多羅出三祖。)
(一,和修盤頭。)
(二,達摩訶帝。)
(三,旃陀羅多。)
(波羅跋摩出三祖。)
(一,勒那多羅。)
(二,盤頭多羅。)
(三,婆羅婆多。)
(僧伽羅叉出五祖。)
(一,毗舍也多羅。)
(二,毗樓羅多摩。)
(三,毗栗芻多羅。)
(四,優波羶馱。)
(五,婆難提多。)
(共二十二祖無語句不錄。)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卷二.迦那提婆)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者。)
(南天竺國人也。)
(姓毗舍羅。)
(初求福業,兼樂辯論。)
(後謁龍樹大士。)
(將及門,龍樹知是智人。)
(先遣侍者,以滿缽水置於坐前。)
(尊者睹之,即以一針投而進之。)
(欣然契會。)
(龍樹即為說法。)
(不起於坐,見月輪相。)
(唯聞其聲,不見其形。)
眾 曰:(尊者語眾曰)今此瑞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
(尊者既得法,後至毗羅國。)
(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
4**時間: 地點:
(一日園樹生大耳如菌,味甚美。)
(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
(取已隨長,盡而復生。)
(自餘親屬皆不能見。)
(時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家。)
(長者問其故。)
尊者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為木菌。惟汝與子精誠供養
。得以享之。餘即否矣。
又 問:長者年多少。
答 曰:七十有九。
偈 曰:(尊者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
(長者聞偈,彌加歎伏。)
偈 曰:(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
尊者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今之相遇,蓋符宿因。
(即剃髮執侍。)
(至巴連弗城。)
(聞諸外道慾障佛法,計之既久。)
(尊者乃執長幡入彼眾中。)
尊者曰:(彼問尊者曰)汝何不前。
尊者曰:汝何不後。
又 曰:汝似賤人。
尊者曰:汝似良人。
又 曰:汝解何法。
尊者曰:汝百不解。
又 曰:我欲得佛。
尊者曰:我酌然得佛。
又 曰:汝不合得。
尊者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
又 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
尊者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我自當得。
(彼詞既屈。)
乃 問:(乃問師曰)汝名何等。
尊者曰:我名迦那提婆。
(彼既夙聞師名。)
(乃悔過致謝。)
(時眾中猶互興問難。)
(尊者折以無礙之辯。)
(由是歸伏。)
(乃告上足羅睺羅多而付法眼。)
偈 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尊者說偈已,入奮迅定。)
(身放八光而歸寂滅。)
(學眾興塔而供養之。)
(即前漢文帝十九年庚辰歲也。)
(○卷二.羅侯羅多)
(第十六祖羅睺羅多者迦毗羅國人也。)
(行化至室羅筏城。)
(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
(中流復現五佛影。)
告眾曰:(尊者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志一千年後
當紹聖位。
(語已,領諸學眾溯流而上。)
(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
(尊者與眾伺之。)
(經三七曰,方從定起。)
問 曰:(尊者問曰)汝身定邪,心定邪。
問 曰:身心俱定。
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
尊者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
尊者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
尊者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許金出入,金非動靜。
尊者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
尊者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
尊者曰:此義不然。
尊者曰:彼理非著。
尊者曰:此義當墮。
尊者曰:彼義不成。
尊者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
尊者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
尊者曰:我義已成,我無我故。
尊者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
尊者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
尊者曰:仁者師於何聖。得是無我。
尊者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
尊者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
尊者曰: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
(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脫。)
尊者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繫。
(語已,即以右手擎金缽舉至梵宮。)
(取彼香飯,將齋大眾。)
(而大眾忽生厭惡之心。)
尊者曰:非我之咎汝等自業。
(即命僧伽難提分坐同食。)
(眾復訝之。)
尊者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分坐者。即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跡。汝
輩亦莊嚴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證無漏者也。
眾 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雲過去佛者,即竊疑焉。
(僧伽難提知眾生慢。)
乃 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丘陵江河溝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無
八苦行十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世界丘墟,樹木枯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
。不信真如,唯愛神力。
(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
(至金剛輪際,取甘露水。)
(以琉璃器持至會所。)
(大眾見之。)
(即時欽慕,悔過作禮。)
(於是尊者命僧伽難提。)
偈 曰:(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尊者付法已,安坐歸寂。)
(四眾建塔。)
(此當前漢武帝二十八年戊辰歲也。)
(○卷二.僧伽難提)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者。)
(室羅閥城寶莊嚴王之子也。)
(生而能言,常贊佛事。)
(七歲即厭世樂。)
偈 曰:(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故。
(父母固止之。)
(遂終日不食。)
(乃許其在家出家。)
(號僧伽難提。)
(復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
(積十九載,未嘗退倦。)
偈 曰:(尊者每自念言)身居王宮胡為出家。
(一夕,天光下屬,見一路坦平。)
(不覺徐行,約十里許。)
(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於中。)
(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
(訪尋其子不知所在。)
(經十年尊者得法受記已。)
(行化至摩提國。)
(忽有涼風襲眾。)
(身心悅適非常,而不知其然。)
(尊者曰此道德之風也。)
(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
(言訖,以神力攝諸大眾遊歷山谷。)
(食頃,至一峰下。)
謂眾曰:此峰頂有紫雲如蓋。聖人居此矣。
(即與大眾徘徊,久之,見山舍。)
(一童子持圓鑒直造尊者前。)
偈 曰:(尊者問)汝幾歲邪。
眾 曰:百歲。
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
尊者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
尊者曰:汝善機邪。
尊者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
師 曰:汝手中者當何所表。
尊者曰:(童曰)諸佛大圓鑒。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
(彼父母聞子語,即舍令出家。)
(尊者攜至本處。)
(受具戒訖,名迦邪舍多。)
(他時,聞風吹殿銅鈴聲。)
問 師:(尊者問師曰)鈴鳴邪,風鳴邪。
師 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
尊者曰:心復誰乎。
師 曰:俱寂靜故。
尊者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
偈 曰:(即付法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尊者付法已。)
(右手攀樹而化。)
偈 曰:(大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高原建塔。
(眾力不能舉。)
(即就樹下起塔。)
(當前漢昭帝十三年丁未歲也。)
(○卷二.伽邪舍多)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者。)
(摩提國人也。)
(姓鬱頭藍。)
(父天蓋母方聖。)
(嘗夢大神持鑒,因而有娠。)
(凡七日而誕。)
(肌體瑩如琉璃。)
(未嘗洗沐,自然香潔。)
(幼好閒靜語非常童。)
(持鑒出遊,遇難提尊者得度。)
(領徒至大月氏國。)
(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
(尊者將入彼舍。)
問 曰:(舍主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徒眾。
問 曰:是佛弟子。
(彼聞佛號,心神竦然。)
(即時閉戶。)
(尊者良久自扣其門。)
問 曰:(羅多曰)此舍無人。
尊者曰:答無者誰。
(羅多聞語,知是異人。)
(遽開關延接。)
尊者曰:昔世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吾,應斯
嘉運。
(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
(投誠出家。)
(受具訖,付法偈曰)
偈 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尊者付法已。)
(踴身虛空,現十八種神變。)
(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眾以舍利起塔。)
(當前漢成帝二十年戊申歲也。)
(○卷二.鳩摩羅多)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者。)
(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
(昔為自在天人。)
(欲界第六天。)
(見菩薩瓔珞。)
(忽起愛心,墮生忉利。)
(欲界第二天。)
(聞僮屍迦說般若波羅蜜多。)
(以法勝故,升於梵天。)
(色界。)
(以根利故,善說法要。)
(諸天尊為導師。)
(以繼祖,時至遂降月氏。)
(後至中天竺國。)
(有大士名闍夜多。)
問 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嘗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
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
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恒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
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
(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
尊者曰:汝雖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
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
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
(闍夜多承言領旨。)
(即發宿慧,懇求出家。)
尊者曰:(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跡。
偈 曰:(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師 曰: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佈後學。
(言訖,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
(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
(而入寂滅。)
(庠夜多起塔。)
(當新室十四年壬午歲也。)
(○卷二.闍夜多)
(第二十祖闍夜多者。)
(北天竺國人也。)
(智慧淵衝,化導無量。)
(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
(彼有學眾,唯尚辯論。)
(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
(偏此行雲常行。)
(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為眾所歸。)
(尊者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
眾 曰:此偏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
眾 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
尊者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虛妄之本也。
眾 曰:尊者薀何德行而譏我師。
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時遍行聞已。)
(發無漏智,歡喜贊歎。)
眾 曰:(尊者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斷,故吾
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
尊者曰:(復告偏行曰)吾適對眾抑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
眾 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
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
無過,請師示之。
師 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已來。聞諸
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
眾 曰:(尊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
是解,通達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
(不起於座,奄然歸寂。)
(闍維,收舍利建塔。)
(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卷二.婆修盤頭)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者。)
(羅閱城人也。)
(姓毗舍佉。)
(父光蓋母嚴一。)
(家富而無子。)
(父母禱於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
(覺而有孕。)
(經七日,有一羅漢。)
(名賢眾,至其家。)
(光蓋設禮,賢眾端坐受之。)
眾 曰:(嚴一出拜,賢眾避席云)回禮法身大士。
(光蓋罔測其由。)
(遂取一寶珠跪獻賢眾。)
(試其真偽。)
(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
(光蓋不能忍。)
問 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眾 曰:(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子。生當為世燈慧日。故吾避之,
非重女人也。
又 曰:(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也。二名芻尼。此雲野
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
佛記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
(後一月果產二子。)
(尊者婆修盤頭年至十五。)
(禮光度羅漢出家。)
(感毗婆訶菩薩與之授戒。)
(行化至那提國。)
(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一名摩訶羅。)
(次名摩蝗羅。)
尊者曰:(王尊者曰)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
尊者曰:二師者誰。
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蝗羅是其一也。吾雖德
薄,敢當其一。
王 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
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
(即與受具,付法偈曰)
偈 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
(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
(四眾仰瞻,虔請復坐。)
(跏趺而逝。)
(茶毗得舍利建塔。)
(當後漢殤帝十二年丁巳歲也。)
(○卷二.摩蝗羅)
(第二十二祖摩蝗羅者。)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
(年三十,遇婆修祖師。)
(出家傳法至西印度。)
(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種族。)
(歸依佛乘,勤行精進。)
5**時間: 地點:
(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塔。)
(欲取供養,眾莫能舉。)
(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咒術等三眾。)
(欲問所疑。)
(時尊者亦赴此會。)
(是三眾皆莫能辯。)
(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
(阿育王造塔,此不繁錄。)
(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致也。)
(王聞是說,乃曰)
乃 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
(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
(七日而證四果。)
(尊者深加慰誨,曰)
乃 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化令得度。
乃 曰:師應跡十方,動念當至,寧勞往耶。
尊者曰:然。
(於是焚香。)
尊者曰:(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教導鶴眾道果將證,宜自知之。
(時鶴勒那。)
(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
(忽睹異香成穗。)
王 曰:是何祥也。
王 曰:此是西印度傳佛心印。祖師摩蝗羅將至。先降信香耳。
王 曰:此師神力何如。
答 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廣宣玄化。
(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
(尊者知已,即辭得度比丘。)
(往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
尊者曰:(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已經九白。印度以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
,幼而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
尊者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旃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
,為眾欽仰。
又 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
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
人堪任妙供。時諸子曰:師常說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
。汝即令赴會。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
汝之惠,故為鶴眾相隨。
又 問:(鶴勒那聞語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
尊者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
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
(尊者跏趺寂然奄化。)
(鶴勒那與寶印王起塔。)
(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卷二.鶴勒那)
(第二十三祖鶴勒那者。)
(勒那梵語鶴即華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鶴戀慕故名。)
(月氏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千勝母金光。)
(以無子故,禱於七佛金幢。)
(即夢須彌山頂。)
尊者曰:(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
(覺而有孕。)
(年七歲,遊行聚落。)
(睹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
謂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
(言訖,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年二十二出家。)
(三十遇摩蝗羅尊者付法眼藏。)
(行化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無畏海。)
(崇信佛道。)
(尊者為說正法次。)
(王忽見二人緋素服拜尊者。)
問 曰:(王問曰)此何人也。
師 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耳。
(良久不見唯聞異香。)
王 曰: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時尊者演無上道,度有緣眾。)
(以上足龍子早夭。)
(有兄師子。)
(博通強記,事婆羅門。)
(厥師既逝,弟復云亡。)
(乃歸依於尊者。)
問 曰:(而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
尊者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尊者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既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即入佛慧。)
問 云:(時尊者忽指東北問云)是何氣象。
尊者曰:(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
(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
尊者曰:其兆云何。
尊者曰:莫可知矣。
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
善自護持。
偈 曰:(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師子比丘聞偈欣愜。)
(然未曉將羅何難。)
(尊者乃密示之。)
(言訖,現十八變而歸寂。)
(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
(尊者復現空中,而說偈曰)
偈 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大眾聞偈,遂不複分。)
(就馱都之場而建塔焉。)
(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己丑歲也。)
(○卷二.師子比丘)
(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
(中印度人也。)
(姓婆羅門。)
(得法遊方至潲賓國。)
(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
(故有禪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眾。)
(尊者詰而化之。)
(四眾皆默然心服。)
(唯禪定師達磨達者。)
(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
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胡雲習定。
尊者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
尊者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
尊者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雖來此,其定常習。
尊者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
彼 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
師 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
彼 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
師 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
(達磨達蒙尊者開悟,心地朗然。)
(尊者既攝五眾,名聞遐邇。)
(方求法嗣。)
(遇一長者引其子。)
尊者曰:(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而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
宿因。
尊者曰:(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
(童子據開手奉珠。)
(眾皆驚異。)
尊者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
(長者遂舍其子出家。)
(尊者即與受具。)
(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
謂之曰:(尊者即謂之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傳付汝。汝應保
護,普潤來際。
偈 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尊者說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
(俾之他國隨機演化。)
(斯多受教,直抵南天。)
(尊者以難不可以苟免,獨留潲賓。)
(時本國有外道二人。)
(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
(學諸幻法,欲共謀亂。)
(乃盜為釋子形像,潛入王宮。)
偈 曰:(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
(妖既自作,禍亦旋踵。)
偈 曰:(事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搆害一至於斯。
(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眾。)
(又自秉劍至尊者所。)
問 曰:師得蘊空否。
尊者曰:已得蘊空。
尊者曰:離生死否。
尊者曰:已離生死。
尊者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
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
(湧白乳高數尺。)
(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
歎 曰:(太子光首歎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
(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
(即為光首廣宣宿因。)
(解其疑網。)
(事具聖冑集及寶林傳。)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當魏齊王二十年巳卯歲也。)
(師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為正嗣。)
(外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師。)
(○卷二.婆舍斯多)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
(潲賓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寂行母常安樂。)
(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
(既誕拳左手。)
(遇師子尊者。)
(顯發宿因,密受心印。)
(後適南天至中印度。)
(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
(時有外道號無我尊。)
(先為王禮重。)
(嫉祖之至,欲與論義。)
(幸而勝之,以固其事。)
祖 曰:(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
祖 曰:孰知勝負。
祖 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
祖 曰:汝以何為義。
祖 曰:無心為義。
祖 曰:汝既無心,安得義乎。
祖 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
祖 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
祖 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
祖 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
祖 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
祖 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翻。)
(外道杜口信伏。)
(於時祖忽然面北合掌長吁。)
祖 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
(即辭王南邁。)
(達於南天,潛隱山谷。)
(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
(一兇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長嬰疾苦。)
(祖乃為陳因果。)
(王即頓釋所疑。)
(又有咒術師忌祖之道。)
(乃潛置毒藥於飲食中。)
(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禍。)
(遂投祖出家。)
(祖即與受具。)
(後六十載,太子得勝即位。)
(復信外道,致難於祖。)
(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
祖 曰:(王遽問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
祖 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 曰:佛滅已千二百載。師從誰得耶。
祖 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
王 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
祖 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
王 曰:其衣何在。
(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致禮。)
(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王 曰:(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
王 曰:我若出家,不為別事。
祖 曰:不為何事。
祖 曰:不為俗事。
祖 曰:當為何事。
祖 曰:當為佛事。
祖 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跡。
(即許出家六年侍奉。)
(後於王宮受具。)
(羯磨之際,大地震動。)
(頗多靈異。)
謂之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
: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不如密多聞偈,再啟祖曰)
祖 曰:法衣宜可傳授。
祖 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
(祖現於神變,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得勝王創浮圖而秘之。)
(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卷二.不如密多)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者。)
(南印度德勝王之太子也。)
(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
(彼王名堅固。)
(奉外道師長爪梵志。)
(暨尊者將至。)
(王與梵志同睹白氣貫於上下。)
王 曰:斯何瑞也。
(梵志預知尊者入境。)
(恐王遷善,乃曰)
乃 曰:此是魔來之兆耳。何瑞之有。
王 曰:(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密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
乃 曰:(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尊者至,先見宮牆有黑氣。)
乃 曰:小難耳。
(直詣王所。)
王 曰:師來何為。
尊者曰:將度眾生。
尊者曰:以何法度。
尊者曰:各以其類度之。
(時梵志聞言,不勝其怒。)
(即以幻法化大山於尊者頂上。)
(尊者指之,忽在彼眾頭上。)
(梵志等怖懼,投尊者。)
(尊者愍其愚惑。)
(再指之化山隨滅。)
(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
王 曰:(又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
(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
(幼失父母,不知名氏。)
(或自言纓絡。)
(故人謂之纓絡童子。)
(遊行閭里,丐求度日。)
(若常不輕之類。)
(人問汝何行急。)
人 問:(即答云)汝何行慢。
(或問何姓,乃云)
乃 云:與汝同姓。
(莫知其故。)
(後王與尊者同車而出。)
(見纓絡童子稽首於前。)
尊者曰:汝憶往事否。
尊者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
王 曰:(尊者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人
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卻返此方。
(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
偈 曰:(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辭王曰)
王 曰: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外護。
(即還本座,跏趺而逝。)
(化火自焚。)
(王收舍利,塔而瘞之。)
(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戍子歲也。)
(○卷二.般若多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
(東印度人也。)
(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
(崇奉佛乘,尊重供養。)
(度越倫等。)
(又施無價寶珠。)
(時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
(尊者欲試其所得。)
王 曰:(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
(第一子月淨多羅。)
(第二子功德多羅。)
王 曰:(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偈 曰:(第三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
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
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
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
道,心寶亦然。
(尊者歎其辯慧,乃復問曰)
復 問: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問 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 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問 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 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問 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法嗣。)
(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
(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
(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
(經七曰而出乃求出家。)
(既受具戒。)
問 曰:(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
(即於坐上起立。)
(舒左右手,各放光明。)
(二十七道,五色光耀。)
(又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
(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
(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
(卷三)
(中華五祖並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旁出三人一道育禪師。)
(二道副禪師。)
(三尼總持。)
(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見緣。)
(僧那禪師。)
(向居士。)
(相州慧滿禪師。)
(峴山神定禪師。)
(寶月禪師。)
(華閒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華閒居士復出一人曇邃。)
(曇邃復出三人。)
(一延陵慧簡。)
(二彭城慧磋。)
(三定林寺慧綱。)
(慧綱復出六合大覺。)
(大覺出高郵曇影。)
(曇影出太山明練。)
(明練出楊州靜泰。)
(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旁出七十六人見第四卷。)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旁出一百七人見第五卷。)
(○卷三.菩提達磨)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利帝。)
(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
(師密跡。)
(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
(發明心要。)
問 曰:(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
(因改號菩提達磨。)
尊者曰:(師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竺。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
師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
尊者曰:汝遵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
降之。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
。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淒淒暗度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
昌昌。
(復演八偈。)
(皆預讖佛教隆替。)
(事具寶林傳及聖冑集。)
(師恭稟教義。)
(服勤左右垂四十年。)
(未嘗廢闕。)
(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
(一名佛大勝多。)
(本與師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
(舍小趣大,與師並化。)
(時號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途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
(第二無相宗。)
(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
(第五無得宗。)
(第六寂靜宗。)
(各封己解,別展化源。)
(聚落崢,徒眾甚盛。)
歎 曰:(大師喟然而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
纏邪見。
(言已,微現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
問 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答 曰:(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師 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邪。
彼 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師 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 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師 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 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我非故,不定不變。
師 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 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師 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師 曰:(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否。
師 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
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師又瞥然匿跡。)
(至第二無相宗所。)
問 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智者波羅提。)
答 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師 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 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師 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 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師 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 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 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師辨析,即悟本心。)
(禮謝於師,懺悔往謬。)
師 曰:(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至第三定慧宗所。)
問 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
答 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 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 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師 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 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師 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
問 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
答 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 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
何名為戒。
彼 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
即戒即行。
師 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服。)
(至第五無得宗所。)
問 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中有寶靜者。
答 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 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 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 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第六寂靜宗所。)
問 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尊者,答曰)
答 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 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 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 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
(既而六眾咸誓歸依。)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
(遠近學者,靡然向風。)
(經六十餘載,度無量眾。)
(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
師 曰:(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
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因多智之者。妄構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前王所奉者
。悉從廢黜。
(師知已,歎彼德薄,當何救之。)
(又念無相宗中二首領。)
(其一波羅提者。)
(與王有緣,將證其果。)
(其二宗勝者。)
(非不博辯,而無宿因。)
師 曰:(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
(師遙知眾意即彈指應之。)
師 曰:(六眾聞之云)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須速行,以副慈命。
(言已至師所,禮拜問訊。)
師 曰:今一葉翳虛,孰能剪拂。
彼 曰:(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
師 曰:汝雖辯慧,而道力未全。
彼 曰:(宗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作大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
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
(言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
(及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
(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
王 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彼 曰:(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何在。
王 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伏何人。
(師不起於座,懸知宗勝義墮。)
王 曰:(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須臾即屈。汝可速救。
彼 曰:(波羅提恭稟師旨云)願假神力。
(言已,雲生足下。)
(至王前,默然而住。)
(時王正問宗勝。)
(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
(愕然忘其問答。)
王 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
答 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
(王雖驚異,而驕慢方熾。)
(即擯宗勝令出。)
王 曰:(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
問 曰:(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
答 曰:見性是佛。
王 曰:師見性否。
答 曰:我見佛性。
王 曰:性在何處。
答 曰:性在作用。
王 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答 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 曰:於我有否。
答 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 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答 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 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偈 曰:(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征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
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乃悔謝前非,諮詢法要。)
(朝夕忘倦,迄於九旬。)
(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
偈 曰:(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來,方歸佛道。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
御難,生何如死。
(言訖,即自投崖。)
(俄有一神人以手捧承。)
(置於岩石之上,安然無損。)
偈 曰:(宗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捐身自責。何神佑助
,一至於斯。願垂一語,以保餘年。
偈 曰:(於是神人乃說偈曰)師壽於百歲,八十而造非。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雖
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見諸賢等,未嘗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而獲至於此。得王不敬者,當感果如是。自今不疏怠,不久成奇智
。諸聖悉存心,如來亦復爾。
(宗勝聞偈欣然。)
(即於岩間宴坐。)
偈 曰:(時異見王復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辯,當師何人。
答 曰:我所出家。即婆羅寺烏沙婆三藏為授業師。其出世師者,即大王叔菩提達磨是也
。
(王聞師名,驚駭久之曰)
謂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
(遽敕近臣特加迎請。)
(師即隨使而至。)
(為王懺悔往非。)
(王聞規誡,泣謝於師。)
(又詔宗勝歸國。)
答 曰:(大臣奏曰)宗勝被謫投崖,今已亡矣。
師 曰:(王告師曰)宗勝之死,皆自於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
師 曰:宗勝今在岩間宴息。但遣使召,當即至矣。
(王即遣使入山。)
(果見宗勝端居禪寂。)
(宗勝蒙召,乃曰)
乃 曰:深愧王意。貧道誓處岩泉。且王國賢德如林。達磨是王之叔,六眾所師。波羅提
法中龍象。願王崇仰二聖,以福皇基。
(使者復命未至。)
王 曰:(師謂王曰)知取得宗勝否。
王 曰:未知。
師 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
(良久使還,果如師語。)
王 曰:(師遂辭王曰)當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
(經七日,王乃得疾。)
(國醫診治,有加無瘳。)
(貴戚近臣憶師前記。)
師 曰:(急發使告師曰)王疾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遠來軫救。
(師即至王所,慰問其疾。)
(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岩間。)
(波羅提久受王恩,亦來問疾。)
師 曰:(波羅提曰)當何施為,令王免苦。
(師即令太子為王宥罪施恩。)
師 曰:(崇奉僧寶,復為王懺悔云)願罪消滅。
(加是者三,王疾有間。)
(師心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
(乃先辭祖塔,次別同學。)
(然至王所,慰而勉之。)
師 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
(王聞師言,涕淚交集。)
師 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
(躬率臣寮,送至海▉需。)
(師泛重溟。)
(凡三週寒暑,達於南海。)
(實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
(廣州剌史蕭嚴具主禮迎接。)
(表聞武帝。)
(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
(十月一日至金陵。)
問 曰:(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 曰:並無功德。
帝 曰:何以無功德。
師 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 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 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又 問:(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師 曰:廓然無聖。
帝 曰:對朕者誰。
師 曰:不識。
(帝不領悟。)
(師知機不契。)
(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
(當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曰默然,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
(博覽群書善談玄理。)
歎 曰:(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乃往彼晨夕參承。)
(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
歎 曰:(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飤虎。尚若此,
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
(光堅立不動。)
(遲明積雪過膝。)
問 曰:(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歎 曰:(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 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
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
(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知是法器。)
乃 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乃 曰:(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 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乃 曰:(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 曰:將心來與汝安。
師 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 曰:我與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聞師異跡。)
(遣使齎詔徵。)
(前後三至,師不下少林。)
(帝彌加欽尚。)
(就賜摩衲袈裟二領。)
(金缽銀水瓶繒帛等。)
(師牢讓三返。)
(帝意彌堅,師乃受之。)
(自你緇白之眾,倍加信向。)
(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
師 曰:(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
對 曰:(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 曰:汝得吾皮。
對 曰:(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師 曰:汝得吾肉。
對 曰:(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 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
師 曰:汝得吾髓。
謂之曰:(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
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師 曰:(可曰)請師指陳。
師 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
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
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
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
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
成。
師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
,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
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
意已終。
(別記云:師初居少林寺九年。)
(為二祖說法。)
(祗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慧可種種說心性理,道未契。)
(師只遮其非。)
(不為說無念心體。)
師又曰:(慧可曰)我已息諸緣。
師 曰:莫不成斷滅去否。
師又曰:(可曰)不成斷滅。
師 曰:何以驗之,雲不斷滅。
師又曰:(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師 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言已,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啟之。)
(早慕佛乘,問師曰)
問 師: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師 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 問:此外如何?
師 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
故稱為祖。
又 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矇,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
慈悲,開示宗旨。
(師知懇到,即說偈曰)
偈 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
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啟之聞偈,悲喜交並。)
偈 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師 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謂之曰:(啟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
師 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謂之曰:(啟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謂之曰:(師不獲已,乃為讖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啟之聞語,莫究其端。)
(默記於懷,禮辭而去。)
(師之所讖。)
(雖當時不測,而後昔符驗。)
(時魏氏奉釋禪俊如林。)
(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
(乃僧中之鸞鳳也。)
(睹師演道斥相指心。)
(每與師論議,是非鋒起。)
(師遐振玄風,普施法雨。)
(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
(競起害心,數加毒藥。)
(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
(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
(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起塔於定林寺。)
(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
(遇師於蔥嶺。)
(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
(雲問師何往。)
師 曰:西天去。
謂之曰:(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
(別師東邁。)
(既復命,即明帝已登遐矣。)
(而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
(帝令啟壙。)
(惟空棺一隻革履存焉。)
(舉朝為之驚歎。)
(奉詔取遺履。)
(於少林寺供養。)
(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
(為信道者竊在五台華嚴寺。)
(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師,因緣未契。)
(及聞化行魏邦。)
(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
(後聞宋雲事,乃成之。)
(代宗諡圓覺大師。)
(塔曰空觀。)
(師自魏丙辰歲告寂。)
(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
(得四百六十七年矣。)
(○卷三.慧可)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者。)
(武牢人也,姓姬氏。)
謂之曰:(父寂未有子時,嘗自念言)我家崇善,豈無令子。
(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
(其母因而懷妊。)
(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
(博涉詩書,尤精玄理。)
(而不事家產,好遊山水。)
(後覽佛書,超然自得。)
(即抵洛陽龍門香山。)
(依寶靜禪師出家。)
(受具於永穆寺。)
(浮游講肆,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卻返香山。)
(終日宴坐,又經八載。)
(於寂默中,倏見一神人。)
謂之曰:(謂曰)將欲受果,何滯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
(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治之。)
謂之曰:(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光遂以見神事白於師。)
(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
乃 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
(光受教造於少室。)
(其得法傳衣事跡。)
(達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歸。)
(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
(至北齊天平二年。)
(有一居士,年逾四十。)
(不言名氏,聿來設禮。)
問 師:(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師 曰:將罪來與汝懺。
問 師:(居士良久云)覓罪不可得。
師 曰: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師 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師 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師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即為剃髮。)
乃 云: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受具。)
(自茲疾漸愈。)
乃 云:(執侍經二載,大師乃告曰)達磨菩提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吾今授汝
,並達磨信衣。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
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又 曰:(大師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
乃 云:(璨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
師 曰:非吾知也。斯乃達磨傳般若多羅懸記云:心中雖吉外頭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
於汝。當諦思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
(大師付囑已。)
(即於鄴都隨宜說法。)
(一音演暢,四眾歸依。)
(如是積三十四載。)
(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
(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
(或習街談,或隨廝役。)
人 問:(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
師 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又於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
(談無上道。)
(聽者林會。)
(時有辯和法師者。)
(於寺中講涅槃經。)
(學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
(辯和不勝其憤。)
(興謗於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說,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
(識真者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
(即隨文帝開皇十三年癸丑歲。)
(三月十六日也。)
(皓月供奉,問長沙岑和尚。)
師 曰:(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只如師子尊者二祖大師。為什麼得
償債去。
玄沙云:(長沙云)大德不識本來空。
師 曰:(彼云)如何是本來空。
玄沙云:(長沙云)業障是。
又 問:如何是業障。
玄沙云:(長沙云)本來空是。
(彼無語。)
玄沙云:(長沙便示一偈云)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後葬於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里。)
(唐德宗諡大祖禪師。)
(自師之化。)
(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
(得四百一十三年。)
(○卷三.僧那)
(僧那禪師姓馬氏。)
(少而神俊,通究墳典。)
(年二十一講禮易於東海。)
(聽者如市。)
(暨南徂相部,學眾隨至。)
(會二祖說法。)
(與同志十人投祖出家。)
(自邇手不執筆,永捐世典。)
(惟一衣一缽一坐一食。)
(奉頭陀行。)
(既久侍於祖。)
玄沙云:(後謂門人慧滿曰)祖師心印,非專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發隨意真光之
用。則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務苦行,而不明本心。為憎愛所縛。則苦行如黑月
夜履於險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
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
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謂我師二祖曰:吾觀震旦
唯有此經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說法竟,乃曰:此經四世之
後,變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護持。非人慎勿傳之。
(付囑已師乃遊方。)
(莫知其終。)
(○卷三.向居士)
(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澗飲。)
(北齊天保初,聞二祖盛化。)
玄沙云:(乃致書通好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
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
。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
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
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又 問:(二祖大師命筆回示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
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居士捧披祖偈。)
(乃伸禮覲,密承印記。)
(○卷三.隆化慧滿)
(相州隆化寺慧滿禪師。)
(榮陽人也。)
(姓張氏。)
(始於本寺遇僧那禪師開示。)
(志存儉約,唯蓄二針。)
(冬則乞補,夏乃舍之。)
(自言一生心無怯怖。)
(身無蚤蝨,睡而不夢。)
(常行乞食,住無再宿。)
(所至伽藍,則破柴制履。)
(貞觀十六年。)
(於洛陽會善寺側宿古墓中。)
(遇大雪,旦入寺,見曇曠法師。)
(曠怪所從來。)
師 曰:法有來耶。
(曠遣尋來處。)
(四邊雪積五尺許。)
師 曰:(曠曰)不可測也。
(尋聞有括錄事諸僧逃隱。)
(師持缽周行聚落,無所滯礙。)
(隨得隨散索爾虛閒。)
(有請宿齋者。)
師 曰:天下無僧,方受斯請也。
又 問:(又嘗示人曰)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
殊乖大理。故常齎楞伽經四卷。以為心要,如說而行。
(蓋遵歷世之遺付也。)
(後於陶冶中無疾坐化。)
(壽七十許。)
(○卷三.僧璨)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謁二祖。)
(既受度傳法。)
(隱於舒州之皖公山。)
(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
(師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
(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
(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
師 曰:(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 曰:誰縛汝。
師 曰:無人縛。
師 曰: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
(服勞九載。)
(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
偈 曰:(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
(即適羅浮山,優遊二載。)
(卻旋舊址逾月。)
(士民奔趨,大設檀供。)
(師為四眾廣宣心要訖。)
(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
(即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
(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諡鑒智禪師覺寂之塔。)
(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歲。)
(凡四百載矣。)
(初唐河南尹李常。)
(素仰祖風,深得玄旨。)
(天寶乙酉歲,遇荷澤神會。)
問 曰: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或聞入羅浮不回。或說終於山谷。未知孰是。
師又曰:(會曰)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得月餘方示滅。今舒州見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
。
(常謫為舒州別駕。)
僧 曰:(因詢問山谷寺眾僧曰)聞寺後有三祖墓是否。
對 曰:(時上座慧觀對曰)有之。
(常欣然與寮佐同往瞻禮。)
(又啟壙取真儀闍維之。)
(得五色舍利三百粒。)
(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
(百粒寄荷澤神會,以徵前言。)
(百粒隨身。)
(後於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會中。)
(常問三藏。)
(天竺禪門祖師多少。)
答 曰:(犍那答曰)自迦葉至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若敘師子尊者傍出達磨達。四世
二十二人。總有肆拾玖祖。若從七佛至此璨大師。不括橫枝,凡三十七世。
又 問:(常又問會中耆德曰)嘗見祖圖,或引五十餘祖。至於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
但有空名者。以何為驗。
(時有智本禪師者。)
(六祖門人也。)
答 曰:斯乃後魏初佛法淪替。有沙門曇曜。於紛紜中以素絹單錄。得諸祖名字或忘失次
第。藏衣領中,隱於巖穴。經三十五載,至文成帝即位。法門中興。曇曜名行俱
崇,遂為僧統。乃集諸沙門重議結集。目為付法藏傳。其間小有差互。即曇曜抄
錄時,怖懼所致。又經一十三年。帝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
吉弗煙等。重究梵文,甄別宗旨。次敘師承,得無紕繆也。
(○卷三.道信)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
(世居河內。)
(後徙於蘄州之廣濟縣。)
(師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
(既嗣祖風,攝心無寐。)
(脅不至席者,僅六十年。)
(隋大業十三載。)
(領徒眾抵吉州。)
(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
(萬眾惶怖。)
(師愍之,教令念摩訶般若。)
(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
答 曰:(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歲。)
(師卻返蘄春,住破頭山。)
(學侶雲臻。)
6**時間: 地點:
(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
(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 問:(師問曰)子何姓。
答 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 曰:是何姓。
答 曰:是佛性。
師 曰:汝無性耶。
答 曰:性空故。
(師默識其法器。)
(即俾侍者至其家。)
(於父母所乞令出家。)
(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
(遂舍為弟子。)
偈 曰:(以至付法傳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7**時間: 地點:
告眾曰:(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
分六道。汝等會否。
(眾皆默然。)
告眾曰:(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 曰:善。
(後貞觀癸卯歲。)
(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采。)
(詔赴京師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師 曰:(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諭旨。)
(師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
(使異之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
(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辛亥歲。)
師 曰:(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塔於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復閉。)
(代宗諡大醫禪師慈雲之塔。)
(自圓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
(凡三百五十六載。)
(○卷三.弘忍)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者。)
(蘄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
(生而歧嶷。)
(童游時逢一智者。)
歎 曰:此子闕七種相,不逮如來。
(後遇信大師得法。)
(嗣化於破頭山。)
(咸亨中,有一居士。)
(姓盧名慧能,自蘄州來參謁。)
師 問:(師問曰)汝自何來。
問 曰:嶺南。
師 曰:欲須何事。
師 曰:唯求作佛。
師 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師 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
(師知是異人。)
師 曰:(乃訶曰)著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
(服勞於杵臼之間,晝夜不息。)
(經八月,師知付授時至。)
告眾曰:(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
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
(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
告眾曰:(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
告眾曰:(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此偈。)
(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
歎 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
(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
(各令誦念。)
(能在碓坊,忽聆誦偈。)
(乃問同學,是何章句。)
乃 問:(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
。必將付法傳衣也。
歎 曰:(能曰)其偈云何。
(同學為誦。)
歎 曰:(能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乃 問:(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
歎 曰:(能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
(能自秉燭。)
歎 曰:(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假拂
塵埃。
乃 問:(大師後見此偈云)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眾聞師語,遂不之顧。)
(迨夜乃潛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
乃 問:(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小大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
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吾。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
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
種,無性亦無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
乃 問:(啟曰)法則既授,衣付何人。
師 曰: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
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授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乃 問:(能曰)當隱何所。
師 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能禮足已,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大眾莫知。)
(忍大師自此不復上堂。)
(凡三日,大眾疑怪致問。)
祖 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
復 問:衣法誰得耶。
師 曰:能者得。
(於是眾議盧行者名能。)
(尋訪既失,懸知彼得,即共奔逐。)
(忍大師既付衣法。)
(復經四載,至上元二年。)
告眾曰:(忽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
(即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四。)
(建塔於黃梅之東山。)
(代宗皇帝諡大滿禪師法雨之塔。)
(自大師滅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三十年。)
(卷四)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
(內七十六人旁出。)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見錄。)
(第一世法融禪師。)
(第二世智岩禪師。)
(第三世慧方禪師。)
(第四世法持禪師。)
(第五世智威禪師。)
(第六世慧忠禪師。)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見錄。)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
(荊州大素禪師。)
(幽棲月空禪師。)
(白馬道演禪師。)
(新安定莊禪師。)
(彭城智磋禪師。)
(廣州道樹禪師。)
(湖州智爽禪師。)
(新州杜默禪師。)
(上元智誠禪師。)
(智誠復出一人。)
(定真禪師。)
(定真復出一人。)
(如度禪師。)
(已上一十一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智岩禪師下旁出東都鏡潭禪師。)
(襄州志長禪師。)
(湖州義真禪師。)
(益州端伏禪師。)
(龍光龜仁禪師。)
(襄陽辨才禪師。)
(漢南法俊禪師。)
(西川敏古禪師。)
(已上八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法持禪師下旁出牛頭山玄素禪師。)
(天柱弘仁禪師。)
(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見錄。)
(宣州安國寺玄挺大師。)
(潤州鶴林寺玄素禪師。)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旁出一人。)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
(靈岩寶觀禪師。)
(前玄素復出二人。)
(一金華曇益禪師。)
(吳門圓鏡禪師。)
(前徑山國一禪師復出三人。)
(一木渚山悟禪師。)
(二青陽廣敷禪師。)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禪師。)
(道林復出一人。)
(已上六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慧忠禪師下兩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見錄。)
(天台山佛窟岩惟則禪師。)
(旁出天台雲居。)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牛頭山道性禪師。)
(江寧智燈禪師。)
(解縣懷信禪師。)
(鶴林全禪師。)
(比山懷古禪師。)
(明州觀宗禪師。)
(牛頭山大智禪師。)
(白馬善道禪師。)
(牛頭山智真禪師。)
(牛頭山潭輅禪師。)
(牛頭山雲韜禪師。)
(牛頭山凝禪師。)
(牛頭山法梁禪師。)
(江寧行應禪師。)
(牛頭山惠良禪師。)
(興善道融禪師。)
(蔣山照明禪師。)
(牛頭山法燈禪師。)
(牛頭山定空禪師。)
(牛頭山慧涉禪師。)
(幽棲道遇禪師。)
(牛頭山凝空禪師。)
(蔣山道初禪師。)
(幽棲藏禪師。)
(牛頭山靈暉禪師。)
(幽棲道穎禪師。)
(牛頭山巨英禪師。)
(釋山法常禪師。)
(龍門凝寂禪師。)
(莊岩遠禪師。)
(襄州道堅禪師。)
(尼明悟。)
(居士殷淨巳。)
(前慧涉復出一人。)
(潤州棲霞寺清源禪師。)
(已上三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語。)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見錄。)
(北宗神秀禪師。)
(嵩嶽慧安國師。)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
(楊州奉法寺曇光禪師。)
(隨州禪慥禪師。)
(金州法持禪師。)
(資州智侁禪師。)
(舒州法照禪師。)
(越州義方禪師。)
(枝江道俊禪師。)
(常州玄賾禪師。)
(越州僧達禪師。)
(白松山劉主簿。)
(已上一十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二世三十七人。)
(北宗神秀禪師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見錄。)
(五台山巨方禪師。)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兗州降魔藏禪師。)
(壽州道樹禪師。)
(淮南都梁山全植禪師。)
(荊州辭朗禪師。)
(嵩山普寂禪師。)
(大佛山香育禪師。)
(西京義福禪師。)
(忽雷澄禪師。)
(東京日禪師。)
(太原遍淨禪師。)
(南嶽元觀禪師。)
(汝南杜禪師。)
(嵩山敬禪師。)
(京兆小福禪師。)
(晉州霍山觀禪師。)
(潤州茅山嵩硅禪師。)
(安陸懷空禪師。)
(已上一十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見錄。)
(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
(嵩嶽破灶墮和尚。)
(嵩嶽元硅禪師。)
(常山坦然禪師。)
(鄴都圓寂禪師。)
(西京道亮禪師。)
(道亮復出五人。)
(一,揚州大總管李孝逸。)
(二,工部尚書張錫。)
(三,國子祭酒崔融。)
(四,秘書監賀知章。)
(五,睦州刺史康詵。)
(前隨州神慥禪師復出一人。)
(正壽禪師。)
(前蒙山道明禪師復出三人。)
(一,洪州崇寂禪師。)
(二,江西瑰禪師。)
(三,撫州神貞禪師。)
(前資州智詵禪師復出一人。)
(資州虔寂禪師。)
(前玄賾禪師復出二人。)
(一義興神斐禪師。)
(二湖州暢禪師。)
(已上一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世四十九人。)
(前荊州辭朗禪師法嗣。)
(紫金玄宗禪師。)
(明州大梅山車禪師。)
(瑼界慎徽禪師。)
(已上三人無機錄語句不錄。)
(前嵩山普寂禪師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見錄。)
(終南山惟政禪師。)
(廣福慧空禪師。)
(常越禪師。)
(襄州夾石山思禪師。)
(明瑱禪師。)
(敬愛寺真禪師。)
(兗州守賢禪師。)
(定州石藏禪師。)
(南嶽澄心禪師。)
(南嶽日照禪師。)
(洛京同德寺乾禪師。)
(蘇州真亮禪師。)
(瓦棺寺掣禪師。)
(弋陽法融禪師。)
(廣陵演禪師。)
(陝州慧空禪師。)
(洛京真亮禪師。)
(澤州亙月禪師。)
(毫州曇真禪師。)
(都梁山崇演禪師。)
(京兆章敬寺澄禪師。)
(嵩陽寺一行禪師。)
(京兆山北寺融禪師。)
(晉州定陶丁居士。)
(前西京義福禪師復出八人。)
(一,大雄猛禪師。)
(二,西京大震動禪師。)
(三,神斐禪師。)
(四,西京大悲光禪師。)
(五,西京大隱禪師。)
(六,定境禪師。)
(七,道播禪師。)
(八,玄證禪師。)
(前降魔藏禪師復出三人。)
(一,西京寂滿禪師。)
(二,西京定莊禪師。)
(三,南嶽慧隱禪師。)
(前南嶽元觀禪師復出一人。)
(神照禪師。)
(前小福禪師復出三人。)
(一,京兆藍田深寂禪師。)
(二,太白山日沒雲禪師。)
(三,東白山法超禪師。)
(前霍山觀禪師復出一人。)
(峴山幽禪師。)
(前資州處寂禪師復出四人。)
(一,益州無相禪師。)
(二,益州長松山馬禪師。)
(三,超禪師。)
(四,梓州曉了禪師。)
(前義興斐禪師復出二人。)
(一,西京智游禪師。)
(二,東都智深禪師。)
(已上四十五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四世七人。)
(前興善惟政禪師法嗣。)
(衡州定心禪師。)
(敬愛寺志真禪師已上二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前益州無相禪師法嗣五人一人見錄。)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荊州明月山融禪師。)
(漢州雲頂山王頭陀。)
(益州淨眾寺神會禪師。)
(前塼界慎徽禪師復出一人。)
(武誡禪師。)
(已上四人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五世一人。)
(前敬愛寺志真禪師法嗣。)
(嵩山照禪師。)
(無機緣語句不錄。)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下旁出法嗣知)
(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古)
(○卷四.法融)
(第一世法融禪師者。)
(潤州延陵人也。)
(姓韋氏。)
(年十九學通經史。)
(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
歎 曰:(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
(遂隱茅山,投師落髮。)
(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
(有百鳥銜華之異。)
(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
(彼山有奇異之人。)
歎 曰:(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
歎 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
祖 曰:阿那個是道人。
(僧無對。)
僧 云:(別僧云)此去山中十里來,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
(祖遂入山。)
(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問 曰:(祖問曰)在此作什麼。
師 曰:觀心。
祖 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師無對便起作禮。)
師 曰:大德高棲何所。
祖 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師 曰:還識道信禪師否。
師 曰:何以問他。
師 曰:向德滋久冀一禮謁。
師 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師 曰:因何降此。
祖 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師 曰:(師指後面云)別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繞庵唯見虎狼之類。)
(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 曰:猶有這個在。
祖 曰:適來見什麼。
(師無語。)
(少選,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
(師睹之竦然。)
祖 曰:猶有這個在。
(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祖 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
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
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
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
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
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 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 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師 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祖 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
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
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圭峰判為泯絕無寄宗。)
(引破相教而印之。)
有僧問:(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華來供養?
南泉云:只為步步踏佛階梯。
洞山云:如掌觀珠,意不暫舍。
僧 云:見後為什麼不來。
南泉云:直饒不來猶校王老師一線道。
洞山云:通身去也。
南泉云:(又一尊宿答前兩問皆云)賊不打貧兒家。
僧 問:(僧問一老宿)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山 云:如條貫葉。
僧 云:見後如何?
僧 云:秋夜紛紛。
僧 問:(又僧問吳越永明潛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僧 云:(潛云)牛頭。
僧 云:見後如何?
僧 問:(潛云)牛頭。
(諸方多舉唱不可備錄。)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山終老。)
(師自爾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眾乏糧。)
(師往丹陽緣化。)
(去山八十里。)
(躬負米一石八斗。)
(朝往暮還,供僧三百。)
(二時不闕三年。)
(邑宰蕭元善。)
(請於建初寺講大般若經。)
(聽者雲集。)
(至滅靜品,地為之震動。)
(講罷歸山。)
問 師:(博陵王問師曰)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起。云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
答 曰:(師答曰)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照本發非發,爾
時起自息。抱暗生覺緣,心時緣不遂。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無念,
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 曰: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處發。
師 曰: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
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
問 曰:境發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轉。覺乃變為境。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
。從之隨隨去,不離生滅際。
師 曰: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一念自凝忘,誰能計動靜。此知自無知,知知緣不會
。當自檢本形,何須求域外。前境不變謝,後念不來今。求月執玄影,討跡遂飛
禽。欲知心本性,還如視夢裡。譬之六月冰,處處皆相似。避空終不脫,求空復
不成。借問鏡中像,心從何處生。
問 曰: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
師 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問 曰:智者引妙言:與心相會。當言與心路別,合則萬倍乖。
師 曰:方便說妙言。破病大乘道。非關本性譚,還從空化造。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
。離念性不動,生滅無乖誤。谷響既有聲,鏡像能回顧。
問 曰:行者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心。
師 曰: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亡,覺時境不起。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遲
。
問 曰:住定俱不轉。將為正三昧,諸業不能牽。不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
師 曰:復聞別有人,虛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虛妄。心為正受縛,為之淨業障
。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細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水還
平。更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穢草摧,縱橫飛
鳥落。五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卻。既如猛火燎,還如利劍斲。
問 曰: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裡事。
師 曰:賴覺知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
問 曰:隨隨無簡擇,明心不現前。復盧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復難除。
師 曰:有此不可有,尋此不可尋。無簡即真擇,得暗出明心。慮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
。何論智障難,至佛方為病。
問 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
師 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無記
。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為。第九偏(雙立人)空陰
。第十雲雨被。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鏡像現三業。幻人化四衢。不住空邊
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安怗無
處安。用行何能決。
問 曰: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復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覺寂常用。
用心會真理。復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辭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
。既知心會非。心心復相泯。加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
化。
師 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
。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勞己。永劫住幽識。抱相都不
知。放光便動地。於彼欲何為。
問 曰:前件看心者,復有羅噻難。
師 曰:看心有羅噻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問 曰: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間。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自非善巧師,無能決此理
。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引導用心者,不令失正道。
師 曰:法性本基業,夢境成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
。托疑廣設問。抱理內常明。生死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愧來
儀。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
(顯慶元年。)
(邑宰蕭元善請出山住建初。)
(師辭不獲免。)
(遂命入室上首智岩。)
(付囑法印,令以次傳授。)
謂眾曰:(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
(時鳥獸哀號,逾月不止。)
(庵前有四大桐樹。)
(仲夏之月,忽自凋落。)
(明年丁巳閏正月二十三日。)
(終於建初。)
(壽六十四臘四十一。)
(二十七日窆於雞籠山。)
(會送者萬餘人。)
(其牛頭山舊居。)
(金源,虎跑泉。)
(錫杖泉,金龜等池。)
(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卷四.智岩)
(第二世智岩禪師者。)
(曲阿人也。)
(姓華氏。)
(弱冠智勇過人。)
(身長七尺六寸。)
(隋大業中,為郎將。)
(常以弓掛一濾水囊。)
(隨行所至汲用。)
(累從大將徵討,頻立戰功。)
(唐武德中。)
(年四十,遂乞出家。)
(入舒州皖公山。)
(從寶月禪師為弟子。)
(後一日宴坐。)
(睹異僧身長丈餘。)
(神姿爽拔,詞氣清朗。)
謂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進。
(言訖不見。)
(嘗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漲。)
(師怡然不動,其水自退。)
(有獵者遇之,因改過修善。)
(復有昔同從軍者二人。)
(聞師隱遁,乃共入山尋之。)
謂師曰:(既見因謂師曰)郎將狂邪。何為住此。
答 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歎息而去。)
(師貞觀十七年歸建業。)
(入牛頭山謁融禪師。)
(發明大事。)
謂師曰:(禪師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
。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已過此見吾復何云。山門化導,當付之
於汝。
(師稟命為第二世。)
(以後正法付方禪師。)
(住白馬棲玄兩寺。)
(又遷住石頭城。)
(於儀鳳二年正月十日示滅。)
(顏色不變,屈伸如生。)
(室有異香,經旬不歇。)
(遺言水葬。)
(壽七十有八臘三十有九。)
(○卷四.慧方)
(第三世慧方禪師者。)
(潤州延陵人也。)
(姓濮氏。)
(投開善寺出家。)
(及進具洞明經論。)
(後入牛頭山。)
(謁岩禪師,諮詢秘要。)
(岩觀其根器堪任正法。)
(遂示以心印。)
(師豁然領悟。)
(於是不出林藪,僅逾十年。)
(四方學者雲集。)
謂眾曰:(師一旦謂眾曰)吾欲他行,隨機利物。汝宜自安也。
(乃以正法付法持禪師。)
(遂歸茅山。)
(數載將欲滅度。)
(見有五百許人。)
(髻發後垂,狀如菩薩。)
謂眾曰:(各持幡華云)請法師講。
(又感山神現大蟒身。)
(至庭前如將泣別。)
謂眾曰:(師謂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為吾報諸門人。
(及門人奔至,師已入滅。)
(時唐天冊元年八月一日。)
(山林變白,谿澗絕流七日。)
(道俗悲慕,聲動山谷。)
(壽六十有七臘四十。)
(○卷四.法持)
(第四世法持禪師者。)
(潤州江寧人也。)
(姓張氏。)
(幼歲出家。)
(年三十,游黃梅忍大師座下,聞法心開。)
(後復遇方禪師為之印可。)
(乃繼跡山門,作牛頭宗祖。)
謂眾曰:(及黃梅謝世,謂弟子玄賾曰)後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
(後以法眼付智威禪師。)
(於唐長安二年九月五日。)
(終於金陵延祚寺無常院。)
(遺囑令露骸鬆下飤諸鳥獸。)
(迎出日,空中有神幡。)
(從西而來,繞山數匝。)
(所居故院竹林變白,七日而止。)
(壽六十有八臘四十一。)
(○卷四.智威)
(第五世智威禪師者,江寧人也。)
(姓陳氏。)
(住迎青山。)
(始凹減上下留中間歲,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
(及父母尋訪。)
(乃知已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矣。)
(年二十受具。)
(後聞法持禪師出世。)
(乃往禮謁,傳受正法焉。)
(自爾江左學徒皆奔走門下。)
(其中有慧忠者,目為法器。)
謂眾曰:(師嘗有偈示曰)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無見出長波。
答 曰:(慧忠偈答曰)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
偈 曰:(師又示偈曰)餘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
答 曰:(慧忠偈答曰)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
(遂隨緣化導。)
(於唐開元十七年。)
(二月十八日,終於延祚寺。)
答 曰:(將示滅謂弟子云)將屍林中施諸鳥獸。
(壽七十有七。)
(○卷四.慧忠)
(第六世慧忠禪師者。)
(潤州上元人也。)
(姓王氏。)
(年二十三,受業於莊嚴寺。)
(其後聞威禪師出世,乃往謁之。)
(威才見曰:山主來也。)
(師感悟微旨,遂給侍左右。)
(後辭詣諸方巡禮。)
(威於具戒院見凌霄藤。)
(遇夏萎悴,人欲伐之。)
謂之曰:(因謂之曰)勿剪。慧忠還時,此藤更生。
(及師回,果如其言。)
(即以山門付囑訖。)
(出居延祚寺。)
(師平生一衲不易。)
(器用唯一鐺。)
(嘗有供僧谷兩廩。)
(盜者窺伺,虎為守之。)
(縣令張遜者至山頂謁。)
(問師有何徒弟。)
師 曰:有三五人。
謂之曰:(遜曰)如何得見。
(師敲禪牀,有三虎哮吼而出。)
(遜驚怖而退。)
(後眾請入城居莊嚴舊寺。)
(師欲於殿東別創法堂。)
(先有古木,群鵲巢其上。)
(工人將伐之。)
謂之曰:(師謂鵲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
(言訖,群鵲乃遷巢他樹。)
(初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
(復潛資夜役。)
(遂不日而就。)
(由是四方學徒雲集座下矣。)
(得法者有三十四人。)
(各住一方,轉化多眾。)
(師嘗有安心偈,示眾曰)
示眾曰: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真心真實菩提道場。
(唐大歷三年。)
(石室前掛鐺樹掛衣藤。)
(忽盛夏枯死。)
(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僧布薩訖。)
(命侍者淨發浴身。)
(至夜有瑞雲覆其精舍。)
(空中復聞天樂之聲。)
(詰旦怡然坐化。)
(時風雨暴作,震折林木。)
(復有白虹貫於巖壑。)
(五年春茶毗。)
(獲舍利不可勝計。)
(壽八十七。)
(前法融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知)
(○卷四.鍾山曇璀)
(金陵鍾山曇璀禪師者。)
(吳郡人也。)
(姓顧氏。)
(初謁牛頭融大師。)
(大師目而奇之。)
謂之曰:(乃告之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
(師默而審之,大悟玄旨。)
(尋晦跡鍾山,多歷年所。)
(茅庵瓦缶,以終老焉。)
(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
(恬然入定,七日而滅。)
(壽六十二。)
(前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齋)
(○卷四.安國玄挺)
(宣州安國寺玄挺禪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嘗一日,有長安講《華嚴經》。)
祖 云:(僧來問五祖云)真性緣起其義云何。
(祖默然。)
祖 云:(時師侍立次,乃謂曰)大德,正興一念問時。是真性中緣起。
(其僧言下大悟。)
祖 云:(又或問)南宗自何而立。
師 曰:心宗非南北。
(○卷四.鶴林玄素)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者。)
(潤州延陵人也。)
(姓馬氏。)
(唐如意年中。)
(受業於江寧長壽寺。)
(晚參智威禪師,遂悟真宗。)
(後居京口鶴林寺。)
(嘗一日,有屠者禮謁。)
(願就所居辦供。)
(師欣然而往眾皆訝之。)
師 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復何差別之有。
有僧問:(或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 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
師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
(又有僧扣門。)
師 問:是什麼人。
又 曰:是僧。
師 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著。
師 曰:佛來為什麼不著。
師 曰:無汝止泊處。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無疾而滅。)
(壽八十五。)
(建塔於黃鶴山。)
(敕諡大津禪師大和寶航之塔。)
(○卷四.天柱崇慧)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者。)
(彭州人也。)
(姓陳氏。)
(唐乾元初。)
(往舒州天柱山創寺。)
(永泰元年敕賜號天柱寺。)
僧 問:如何是天柱境。
師 曰:主簿山高難見日。玉鏡峰前易曉人。
僧 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
師 曰:未來時且置。即今事作麼生。
師 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
師 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又 曰:(良久又曰)闍梨會麼。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
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僧 問:如何是解卜底人。
師 曰:汝才出門時便不中也。
僧 問:如何是天柱家風。
師 曰:時有白雲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
僧 問: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也。
師 曰:灊岳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暉。
僧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
師 曰:曠大劫來未曾擁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什麼。
師 曰:為什麼佛法不現前?
師 曰:只為汝不會。所以成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道可成。
僧 問:如何是道?
師 曰:白雲覆青嶂蜂鳥步庭華。
僧 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
師 曰:汝今見吾有何言說。
僧 問:宗門中請師舉唱?
師 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
僧 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
師 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
僧 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
師 曰:獨步千峰頂優遊九曲泉。
僧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 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華綠蕊間。
(師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載。)
(大歷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歸寂。)
(起塔於寺北真身見在。)
(○卷四.徑山道欽)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者。)
(蘇州崑山人也。)
(姓朱氏。)
(初服膺儒教。)
(年二十八玄素禪師遇之。)
謂之曰:(因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
(師感悟,因求為弟子。)
(素躬與落髮。)
謂之曰:(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則止。
(師遂南行抵臨安。)
(見東北一山因訪於樵子。)
謂之曰:此徑山也。
(乃駐錫焉。)
有僧問:如何是道。
師 云:山上有鯉魚。水底有蓬塵。
(馬祖令人送書到。)
(書中作一圓相。)
(師發緘於圓相中作一畫,卻封回。)
乃 云:(忠國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
僧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 曰:汝問不當。
師 曰:如何得當。
師 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
僧 問:(馬祖令門人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
師 曰:待汝回去時有信。
僧 問:(藏曰)如今便回去。
師 曰:傳語卻須問取曹溪。
(唐大歷三年。)
(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
8**時間: 地點:
(一日師在內庭見帝起立。)
帝 曰:師何以起。
師 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帝悅。)
國師曰:(謂忠國師曰)欲錫欽師一名。
(忠欣然奉詔。)
(乃賜號國一焉。)
(後辭歸本山。)
(於貞元八年十二月。)
(示疾說法而逝。)
(壽七十有九。)
(敕諡曰大覺禪師。)
(○卷四.鳥窠道林)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本郡富陽人也。)
(姓潘氏。)
(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
(及誕異香滿室。)
(遂名香光焉。)
(九歲出家。)
(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
(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
(學華嚴經起信論。)
(復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
師 問:(師問曰)初云何觀云何用心。
國師曰:(復禮久而無言)師三禮而退。屬唐代宗詔徑山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
正法及南歸。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
隱寺韜光法師。
問 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
師 曰:無聲誰知是會。
(後見秦望山,有長鬆。)
(枝葉繁茂,盤屈如蓋。)
(遂棲止其上。)
(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
(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
(人亦目為鵲巢和尚。)
(有侍者會通。)
(忽一日欲辭去。)
師 問:(師問曰)汝今何往。
對 曰:會通為法出家。不蒙和尚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 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
師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會通遂領悟玄旨。)
(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
(因入山禮謁。)
乃 問:(乃問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 曰:太守危險尤甚。
師 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 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 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又 問:(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 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禮。)
(師於長慶四年二月十日。)
尊者曰:(告侍者曰)吾今報盡。
(言訖坐亡。)
(壽八十有四臘六十三。)
尊者曰:(有云)師名圓修者,恐是諡號。
(前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法嗣齋)
(○卷四.招賢會通)
(杭州招賢寺會通禪師。)
(本郡人也。)
(姓吳氏。)
(本名元卿。)
(形相端嚴,幼而聰敏。)
(唐德宗時,為六宮使。)
(王族咸美之。)
(春時見昭陽宮華卉敷榮。)
尊者曰:(玩而久之,倏聞空中有聲曰)虛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
。
(師省念稚齒崇善極生厭患。)
(帝一日遊宮,問曰)
問 曰:卿何不樂。
對 曰:臣幼不食葷羶。志願從釋。
對 曰:朕視卿若昆仲。但富貴欲出於人表者。不違卿唯出家不可。
(既浹旬,帝睹其容顇。)
(詔王賓相之。)
對 曰:(奏曰)此人當紹隆三寶。
謂師曰:(帝謂師曰)如卿願。任選日遠近奏來。
(師荷德致謝。)
(尋得鄉信言母患,乞歸寧省。)
(帝厚其所賜,敕有司津遣。)
(師至家未幾。)
(會韜光法師勉之。)
(謁鳥窠為檀越,與結庵創寺。)
謂師曰:(寺成啟曰)弟子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為出家故休官。願和尚
授與僧相。
師 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
師 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
師 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
如謝靈運之儔也。
師 曰:然理雖如此,於事何益。儻垂攝受,則誓遵師教。
(如是三請,皆不諾。)
師 曰:(時韜光堅白鳥窠曰)宮使未嘗娶,亦不畜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度之。
(鳥窠即與披剃具戒。)
(師常卯齋晝夜精進。)
(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
(尋固辭遊方。)
(鳥窠以布毛示之悟旨。)
(時謂布侍者。)
(鳥窠章敘訖。)
(暨鳥窠歸寂垂二十載。)
(武宗廢其寺。)
(師與眾僧禮辭靈塔而邁。)
(莫知其終。)
(前慧忠禪師兩世旁出法嗣齋)
(○卷四.佛窟惟則)
(天台山佛窟岩惟則禪師者。)
(京兆人也。)
(姓長孫氏。)
(初謁牛頭忠禪師,大悟玄旨。)
(後隱於天台瀑布之西岩。)
(唐元和中,法席漸盛。)
(始自目其岩為佛窟焉。)
9**時間: 地點:
示眾云:(一日示眾云)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然未嘗無物。斯則聖人如影,百年如夢。
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獨照。能為萬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
有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
師 云:中的也。
有僧問:(忽一日告門人曰)汝當自勉吾何言哉。
(後二日夜安坐示滅。)
(壽八十臘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則和尚法嗣齋)
(○卷四.雲居智)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嘗有華嚴院僧繼宗。)
僧 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
師 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閹然。如是明見
,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見性成佛。
師 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
師 曰:見無所見。
師 曰:無所見因何更有見。
師 曰:見處亦無。
師 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
師 曰:無有能見者。
師 曰:究竟其理如何?
師 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
然。終日見未嘗見。求見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師 曰:此性遍一切處否。
師 曰:無處不遍。
師 曰:凡夫具否。
師 曰:上言無處不遍。豈凡夫而不具乎。
師 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遍。
師 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
能所不立。
師 曰:若如是說,即有了不了人。
師 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
師 曰:至理如何?
師 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人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
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
又 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
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
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
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
(繼宗踴躍禮謝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師第一世。)
(旁出法嗣第一世齋)
(○卷四.神秀)
(北宗神秀禪師者。)
又 曰:(耶舍之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開封尉氏人也。)
(姓李氏。)
(少親儒業,博綜多聞。)
(俄舍愛出家,尋師訪道。)
(至蘄州雙峰東山寺。)
(遇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
又 曰:(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誓心苦節。)
(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忍默識之,深加器重。)
謂之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悟解,無及汝者。
(忍既示滅。)
(秀遂住江陵當陽山。)
(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
(於內道場供養。)
(特加欽禮。)
(命於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
(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
(大臣張說嘗問法要。)
(執弟子之禮。)
示眾曰:(師有偈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神龍二年。)
(於東都天宮寺入滅。)
(賜諡大通禪師。)
(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
(帝送至橋。)
(王公士庶皆至葬所。)
(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
(門人普寂義福等。)
(並為朝野所重。)
(○卷四.嵩嶽慧安)
(嵩嶽慧安國師。)
示眾曰:(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倫。八女絕婚姻。朽牀添六腳。心祖眾中尊。
(荊州支江人也。)
(姓衛氏。)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
(括天下私度僧尼勘。)
師 云:本無名。
(遂遁於山谷。)
(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
(饑殍相枕。)
(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甚眾。)
(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
(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
(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陀行。)
(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
(麟德元年游終南山石壁,因止焉。)
(高宗嘗召,師不奉詔。)
師 云:(遍歷名跡至嵩少云)是吾終焉之地也。
(自爾禪者輻湊。)
(有坦然懷讓二人來參。)
問 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 曰:何不問自己意。
師 曰:如何是自己意。
師 曰:當觀密作用。
師 曰:如何是密作用。
(師以目開合示之。)
(然言下知歸,更不他適。)
(讓機緣不逗辭往曹溪。)
(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
(與神秀禪師同加欽重。)
(后嘗問師甲子。)
對 曰:不記。
帝 曰:何不記耶。
師 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
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
(后聞,稽顙信受。)
(尋以神龍二年,中宗賜紫袈裟。)
(度弟子二七人。)
(仍延入禁中供養。)
(三年又賜摩衲一副。)
(師辭嵩嶽。)
10**時間: 地點:
師 曰:(是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迥公來見。)
(師猖狂握手言論。)
(傍侍傾耳都不體會。)
(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隋開皇二年壬寅生。)
(唐景龍三年己酉滅。)
(時稱老安國師。)
(門人遵旨舁置林間。)
(果野火自然闍維。)
(得舍利八十粒。)
(內五粒色紅紫留於宮中。)
(至先天二年門人建浮圖。)
(○卷四.蒙山道明)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者。)
(鄱陽人。)
(陳宣帝之裔孫也。)
(國亡落於民間。)
(以其王孫,嘗受署。)
(因有將軍之號。)
(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頗切。)
(往依五祖法會。)
(極意研尋,初無解悟。)
(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
(即率同意數十人。)
(躡跡追遂,至大庾嶺。)
(師最先見,餘輩未及。)
(盧行者見師奔至。)
師 曰:(即擲衣缽於盤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
(師遂舉之,如山不動。)
(踟躕悚栗。)
乃 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我。
祖 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師當下大悟,遍體汗流。)
(泣禮數拜。)
問 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
祖 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
師 曰: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
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祖 曰:汝若如是。則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又 問:(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
祖 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
(師禮謝遽回。)
祖 曰:(至嶺下謂眾人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當別道尋之。
(皆以為然。)
(師既回,遂獨往廬山布水台。)
(經三載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
(初名慧明,以避師上字,故名道明。)
(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祖。)
(前北宗神秀禪師法嗣第二世。)
(○卷四.五台巨方)
(五台山巨方禪師。)
(安陸人也。)
(姓曹氏。)
(幼稟業於明福院朗禪師。)
(初講經論後參禪會。)
(及造北宗秀師。)
問 曰:白雲散處如何?
師 曰:不昧。
又 問:(秀又問)到此間後如何?
師 曰:正見一枝生五葉。
(秀默許之。)
(入室侍對,庶幾無爽。)
(尋至上黨寒嶺居焉。)
(數歲之間,眾盈千數。)
(後於五台山闡化。)
(涉二十餘載入滅。)
(年八十一。)
(以唐開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卷四.中條智封)
(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姓吳氏。)
(初習唯識論,滯於名相。)
(為知識所詰,乃發憤罷講遊行。)
(登武當山,見秀禪師,疑心頓釋。)
(思養聖胎乃辭去。)
(居於蒲津安峰山。)
(不下十年。)
(木食澗飲。)
(屬州牧衛文升請歸城內。)
(建新安國院居之。)
(緇素歸依,憧憧不絕。)
問 曰:(使君問曰)某今日後如何?
師 曰:日從蒙泛出,照樹全無影。
(使君初不能諭,拱揖而退。)
(少選開曉,釋然自得。)
(師來往中條山二十餘年。)
(得其道者不可勝紀。)
(滅後,門人於州城北建塔焉。)
(兗州降魔藏禪師。)
(趙郡人也。)
(姓王氏。)
(父為毫掾。)
(師七歲出家。)
(時屬野多妖鬼魅惑於人。)
(師孤形制伏,曾無少畏。)
(故得降魔名焉。)
(即依廣福院明贊禪師出家。)
(服勤受法。)
(後遇北宗盛化,便誓樞衣。)
師 問:(秀師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
師 曰:有佛有魔。
師 問:(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
師 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謂之曰:(秀懸記之曰)汝與少皞之墟有緣。
(師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