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錄

下載本劇html
  • 第一  至 第一〇
  • 第一一 至 第二〇
  • 第二一 至 第二二
  • 辭典

    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第一卷)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初隨天臺韶國師普請,聞墮薪而悟)
    作 偈: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國師頷之而已。)
        (及開法,衲子爭師尊之。)
        (御史中丞王公隨出鎮錢塘,往候壽,至河上,卻騶從,獨步登寢室。)
        (壽方負暄毳衣自若,忽見之)
    清涼國:官人何姓?
    作 偈:(王公曰)隨姓王。
        (即拜之。)
        (壽推蒲團,藉地而坐,語笑終日而去。)
    作 偈:(門人見壽,讓之曰)彼王臣來,奈何不為禮?此一眾所繫,非細事也。
        (壽唯唯。)
        (他日,王公復至,寺眾橫撞大鐘,萬指出迎,而壽前趨,立於松下。)
        (王公望見,出輿握其手曰)
    清涼國:何不如前日相見,而遽為此禮數耶?
    清涼國:(壽顧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
        (其天資粹美如此,真本色住山人也。)
        (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游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蓋,一見,心奇之
        (,與語每終夕。)
    大智禪:(會忽問曰)上人落髮師為誰?
    清涼國:茶陵鬱和尚。
    大智禪:(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
    清涼國:(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會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
        
        
    2**時間: 地點:
        (明日,求入室,咨詢其事,時方歲旦。)
    清涼國:(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
    大智禪:見之。
    清涼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
    清涼國:(端又大駭)何謂也?
    大智禪:(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
        (端因大悟於言下。)
    清涼國:(魏府老洞華嚴示眾曰)佛法在日用處,在行往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言語相問
        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大智禪:時當缺減人壽,少有登六七十者。汝輩入我法中,整頓手腳未穩,早是三四十年
        ,須臾衰病至;衰病至,則老至;老至,則死至。前去幾何,尚復恣意。何不初
        中後夜純靜去?
        (文潞公鎮北京,洞老來謁別。)
    大智禪:(潞公曰)法師老矣,復何往?
    清涼國:入滅去。
        (潞公笑謂其戲語。)
        (自送之歸,與子弟言其道韻深穩,談笑有味,非常僧也。)
        (使人候之,果入滅矣,大驚,歎異久之。)
    清涼國:(及庠維,親往臨觀,以琉璃瓶置坐前,祝曰)佛法果靈,願舍利填吾瓶。
        (言卒,煙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煙滅,舍利如所願。)
        (潞公自是竭誠內典,恨知之暮也。)
        (棲賢諟禪師,建陽人,嗣百丈常和尚,性高簡,律身精嚴,動不違法度。)
        (暮年三終藏經,以坐閱為未敬,則立誦行披之。)
        (黃龍南禪師初遊方,年少,從之屢年,故其平生所為多取法焉。)
    大智禪:(嘗曰)棲賢和尚定從天人中來,叢林標表也。
        (雪竇顯禪師嘗自淮山來,依之不合,乃作師子峰詩而去)
    大智禪: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雲擎也出頭。
    清涼國:(李肇《國史補》曰)崔趙公問徑山道人法欽:『弟子出家得否?』欽曰:『出
        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趙公歎賞其言。
        (贊寧作欽傳,無慮千言,雖一報曉雞死且書之,乃不及此,何也?)
        (大覺禪師璉公,以道德為仁廟所敬,天下想望風采,其居處服玩可以化寶坊也
        (,而皆不為,獨於都城之西為精舍,容百許人而已。)
        (棲賢舜老夫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走依璉。)
        (璉館於正寢,而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皆怪之。)
        (璉具以實對,且曰)
    大智禪:吾少嘗問道於舜,今不當以像服之殊而二吾心也。
        (聞者歎服。)
        (仁廟知之,賜舜再落髮,仍居棲賢。)
        (唐宣宗微時,武宗疾其賢,數欲殺之。)
        (宦者仇公武保佑之,事迫,公武為騫發作比丘,使逸游,故天下名山多所登賞
        (。)
        (至杭州鹽官,禪師安公者,江西馬祖之高弟,一見異之,待遇特厚,故宣宗留
        (鹽官最久。)
        (及即們,思見之,而安公化去久矣。)
        (先是,武宗盡毀吾教,至是復興之。)
        (雖法之隆替繫於時,然庸詎知其力非安公致之耶?仇公武之德不愧漢邴吉,而
        (《新書》略之,獨班班見於《安禪師傳》,為可歎也!嘗有贊其像者曰)
    大智禪: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裡浮華夢裡身。勿謂龍顏便分別,故應天眼識天人。
        (贊寧作《大宋高僧傳》,用十科為品流,以義學冠之,已可笑。)
        (又列岩頭奯禪師為苦行,智覺壽禪師為興福,而雲門大師乃僧中王也,與之同
        (時,竟不載,何也?)
        (長沙岑禪師因僧亡,以手摩之)
    長 沙:大眾,此僧卻真實,為諸人提綱商量,會麼?
    有 偈:(乃)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
    長 沙:不識金剛體,卻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復誰行?
    作 偈:(雪峰和尚亦因見亡僧)低頭不見地,仰面不見天。欲識金剛體,但看骷髏前。
    長 沙:(玄沙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里神光頂後相。
    法 眼:(有僧問法眼)如何是亡僧面前觸目菩提?
    法 眼:是汝面前。
    長 沙:遷化向甚麼處去?
    法 眼:亡僧幾曾遷化。
    長 沙:(進曰)爭奈即今何?
    法 眼:汝不識亡僧。
        (近代尊宿不復以此旨曉人,獨晦堂老師時一提起,作《南禪師圓寂日》)
    作 偈:去年三月十有七,一夜春風撼籌室。三角麒麟入海中,空餘片月波心出。真不掩
        偽,曲不藏直。誰人為和雪中吟,萬古知音是今日。
    法 眼: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誰云秤
        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
        (南禪師居積翠時,以佛手、驢腳、生緣語問學者,答者甚眾,南公瞑目如入定
        (,未嘗可否之。)
        (學者趨出,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謂之「三關語」。)
        (晚年自作偈三首,今只記其二)
    作 偈:我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
    法 眼:我腳驢腳,並行步步。皆契無生,直待雲開。日現此道,方得縱橫。
    大智禪:(雲蓋嘗為予言曰)昔吾再入黃檗,至坊塘,見一僧自山中來,因問:『三關兄
        弟近日如何商量?』僧曰:『有語甚妙,可以見意。我手何以佛手?曰:月下弄
        琵琶。或曰:遠道擎空缽。我腳何以驢腳?曰:鷺鷥立雪非同色。或曰:空山踏
        落花。如何是汝生緣處?曰:某甲某處人。』時戲之曰:『前涂有人問上座:如
        何是佛手、驢腳、生緣意旨?汝將遠道擎空缽對之耶,鷺鷥立雪非同色對之耶?
        若俱將對,則佛法混濫;若揀擇對,則幾事偏枯。』其僧直視無所言。吾謂曰:
        『雪峰道底。』
        (夾山會禪師,初住京口竹林寺,升座)
    一 僧:如何是法身?
    大智禪:法身無相。
    一 僧:如何是法眼?
    大智禪:法眼無瑕。
    大智禪:(時道吾笑於眾中,會遙見,因下座問曰)上座適笑,笑何事耶?
    一 僧:(道吾曰)笑和尚一等行腳放復子,不著所在。
    大智禪:(會曰)能為我說否?
    一 僧:我不會說。秀州華亭有船子和尚,可往見之。
        (會因散眾而往。)
    船 子:大德近住何寺?
    一 僧:寺則不住,住則不寺。
    船 子:不寺又不住。似個什麼?
    一 僧:不是目前法。
    船 子:何處學得來?
    一 僧:非耳目之所到。
    船 子:(笑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
        (嗟乎!於今叢林,師授弟子,例皆禁絕悟解,推去玄妙,唯要直問直答,無則
        (始終無言,有則始終言有,毫末差誤,謂之狂解。)
        (使船子聞知,豈止萬劫驢橛而已哉!由此觀之,非特不善悟,要亦不善疑也。
        ()
        (善疑者,必思三十三祖授法之際,悟道之緣,其語言具在,皆可以理究,以智
        (知。)
        (獨江西、石頭而下,諸大宗師以機用應物,觀其問答,溟涬然令人坐睡其道。
        ()
        (異諸祖耶,則嗣其法;其不異耶,則所言乃爾不同。)
    船 子:(故知臨濟大師曰)大凡舉論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蓋明此也。)
        (不知者指為門庭建立權時語言,可悲也!)
        (天衣懷禪師說法於淮山,三易法席,學者追崇,道顯著矣,然猶未敢通名字於
        (雪竇。)
        (雪竇已奇之。)
        (僧有誦其語彙,至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
        (心」,竇拊髀歎息,即遣人慰之。)
        (懷乃敢一通狀,問起居而已。)
        (溈山真如禪師從真點胸游最久,叢林戶知之,然對客未嘗一言及其平昔見聞之
        (事。)
        (至圓寂日,展畫像,但薦茶果而已。)
        (二大老識度高遠,退托涼薄,以諷後學,可謂善推尊其師者也。)
    一 僧:(雲庵和尚居洞山時)《華嚴論》云:『以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
        ,一切眾生皆自有之,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且無明住地
        煩惱,如何是成諸佛不動智?理極深玄,絕難曉達。
    雲 庵:此最分明,易可瞭解。
        (時有童子方掃除,呼之,回首。)
    雲 庵:(指曰)不是不動智,卻問如何是汝佛性?
        (童子左右視,惘然而去。)
    雲 庵:不是住地煩惱,若能了之,即今成佛。
    一 僧:(又嘗問講師曰)火災起時,山河大地皆被焚盡,世間空虛,是否?
    雲 庵:教有明文,安有不是之理。
    雲 庵:如許多灰燼,將置何處?
    一 僧:(講師舌大而乾笑曰)不知。
    雲 庵:(亦大笑曰)汝所講者,紙上語耳。
        (其樂說無礙之辯,答則出人意表,問則學者喪氣。)
        (蓋無師自然之智,非世智可當。)
        (真一代法施主也。)
        (二祖大師服勤累年,至於立雪斷臂,而達摩僅以一言語之。)
        (牛頭懶融,枯禪窮山,初無意於有聞,而四祖自往說法。)
        (祖師之於師弟子之際,其必有旨耶?)
    王文公:(楊文公《談苑》記沙門寶志銅牌記讖未來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川,開口張弓在
        左邊,子子孫孫萬萬年。
        (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吳越錢燜諸子皆連「弘」字,期以應之,而宣祖之諱
        (正當之也。)
    王文公:(又記周世宗悉毀銅像鑄錢,謂宰相曰)佛教以為頭目髓腦有利於眾生,尚無所
        惜,寧復以銅像愛乎?鎮州大悲甚靈,應當擊毀。
        (斧擊其胸,鑱破之。)
        (太祖親見其事。)
        (後世宗北征,疽發胸間,咸謂其報應。)
        (太祖因信重釋教。)
    王文公:(歐陽文忠公《歸田錄》首記太祖初幸相國寺,問僧錄贊寧可拜佛否,寧奏曰)
        不拜。
    王文公:(問其故,寧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因以為定制。)
        (二公所記,皆有深意,決非苟然者。)
        (予聞君子樂與人為善,雖善不善,謂之矜。)
        (文忠公每恨平心為難,豈真然耶?)
        (唐僧元曉者,海東人。)
        (初航海而至,將訪道於名山。)
        (獨行荒陂,夜宿塚間,渴甚,引手掬於穴中,得泉甘涼。)
        (稱明觀之,骷髏也。)
        (大惡之,盡欲嘔去。)
    王文公:(忽猛省,大歎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髏不二如來。大師曰:『三界唯
        心。』豈欺我哉!
        (遂不復求師,即日還海東,疏《華嚴經》,大弘圓頓之教。)
        (予讀其傳至此,追念晉樂廣酒杯蛇影之事)
    作 偈:夜塚骷髏元是水,客杯弓影竟非蛇。個中無地容生威,笑把遺編篆縷斜。
        (棗柏大士、清涼國師皆弘大經,造疏論,宗於天下。)
        (然二公制行皆不同:棗柏則跣行不帶,超放自如,以事事無礙行心;清涼則精
        (嚴玉立,畏五色糞,以十願律身。)
        (評者多喜棗柏坦宕,笑清涼縛束,意非華嚴宗所宜爾也。)
        (予曰:是大不然。)
        (使棗柏騫發作比丘,未必不為清涼之行。)
        (蓋此經以遇緣即宗合法,非如餘經有局量也。)
        (晉鳩摩羅什兒時隨母至沙勒頂戴佛缽,私念缽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失聲
        (下之。)
    作 偈:(母問其故)我心有分別,故缽有輕重耳。
        (予以是知一切諸法隨念而至,念未生時,量同太虛。)
        (然則即今見行分別者,萬類紛然,何故靈驗不等?曰:是皆亂想虛妄,如因夢
        (中事,心力昧略微劣故也。)
        (嗟乎!人莫不有忠孝之心也,而王祥臥冰則魚躍,耿恭拜井則泉冽,何也?蓋
        (其養之專,故靈驗之應速如影響。)
        (菩提達摩初自梁之魏,經行於嵩山之下,倚杖於少林,面壁燕坐而已,非習禪
        (也。)
        (久之,人莫測其故,因以達摩為習禪。)
        (夫禪,諸行之一耳,何足以盡聖人?而當時之人以之。)
        (為史者又從而傳於習禪之列,使與枯木死灰之徒為伍。)
        (雖然聖人非止於禪那,而亦不違於禪那,如《易》出乎陰陽,而亦不違乎陰陽
        (。)
        (舊說四祖大師居破頭山,山中有無名老僧,唯植松人呼為栽松道者。)
    作 偈:(嘗請於祖曰)法道可得聞乎?
    王文公:(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能再來,吾尚可遲汝。
    王文公:(乃去,行水邊,見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
    作 偈:(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
    王文公:諾,我即敢行。
        (女首肯之。)
        (老僧回策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歸輒孕。)
        (父母大惡,逐之。)
        (女無所歸。)
        (日庸紡里中,夕於眾館之下。)
        (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水中。)
        
        
    3**時間: 地點:
        (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
        (成童,隨母乞食,邑人呼為無姓兒。)
    王文公:(四祖見於黃梅道中,戲問之曰)汝何姓?
    作 偈:姓固有,但非常姓。
    王文公:(祖曰)何姓?
    作 偈:是佛性。
    王文公:(祖曰)汝乃無姓耶?
    作 偈:姓空故無。
        (祖化其母,使出家,時七歲。)
        (眾館今為寺,號佛母,而周氏尤盛。)
        (去破頭山停望問道者,肉身尚在。)
        (黃梅東禪有佛母塚,民塔其上。)
        (《傳燈錄》、《定祖圖》記忍大師姓周氏者,從母姓也。)
    作 偈:(《大宋高僧傳》乃曰)釋弘忍,姓周氏。其母始娠,移月光照庭室,終夕若畫
        ,異香襲人,舉家欣駭。
    作 偈:(安知眾館本社屋,生時置水中乎?又曰)其父偏愛,因令誦書。
        (不知何從得此語。)
        (其敘事妄誕,大率類此。)
        (開元中,文學閭丘均為塔碑,徒文而已。)
        (會昌毀廢,唐末烽火,更遭蹂踐,愈不可考。)
        (知其書謬者,母氏周而曰有父故也。)
    作 偈:(無為子嘗贊其像曰)人孰無父,祖獨有母。其母為誰,周氏季女。濁港滔滔入
        大江,門前依舊長安路。
        (斷際禪師初行乞於雒京,吟添缽聲,一嫗出棘扉間)
    斷 際:太無厭足生。
    斷 際:汝猶未施,反責無厭,何耶?
        (嫗笑掩扉。)
        (斷際異之,與語,多所發藥。)
        (辭去,嫗曰)
    斷 際:可往南昌見馬大師。
        (斷際至江西,而大在師已化去,聞塔在石門,遂往禮塔。)
        (時大智禪師方結廬塔旁,因敘其遠來之意,願聞平昔得力言句。)
        (大智舉一喝三日耳聾之語示之,斷際吐舌大驚。)
        (相從甚久,暮年始移居新吳百丈山。)
        (考其時,嫗死久矣。)
    斷 際:(而《大宋高僧傳》曰)嫗祝斷見百丈。
        (非也。)
    大智禪:(雲居佛印)雲門和尚說法如雲,絕不喜人記錄其語,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
        ,反記我語,他時定販賣我去。』今對機室中錄,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隨所
        聞,隨即書之。
        (後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中,正如吹網欲滿,非愚即狂,可歎也。)
        (玄沙備禪師薪於山中,呼曰)
    旁 僧:和尚看虎。
    旁 僧:(玄沙見虎,顧僧曰)是你。
    旁 僧:(靈潤法師山行,野燒迅飛,而來同游者皆避之,潤安步如常)心外無火,火實
        自心。謂火可逃,無由免火。
        (火至而滅。)
        (嚴陽尊者單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
        (歸宗常公芟草,見蛇,芟之。)
    旁 僧:久聞歸宗,今日乃見一粗行沙門。
    大智禪:(常曰)你粗我粗耶?
        (吾聞親近般若,有四種驗心,謂就事、就理、入就、出就。)
        (事理之外,宗門又有四藏鋒之用,親近以自治,藏鋒之用以治物。)
        (荊州天王寺道悟禪師,如《傳燈錄》所載,則曰)
    大智禪:道悟得法於石頭,所居寺曰天皇。婺州東陽人,姓張氏。年十四歲出家,依明州
        大德披剃,年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受具。首謁徑山國一禪師,服勤五年。大歷中
        ,抵鍾陵,謁馬大師。經二夏,乃造石頭。元和丁亥四月示寂,壽六十,臘三十
        五。
        (及觀達觀禪師所集《五家宗派》,則曰)
    達 觀:道悟,嗣馬祖。
    其 略:(引唐丘玄素所撰碑文幾千言)師號道悟,渚宮人,姓崔氏,即子玉後胤也。年
        十五於長沙寺禮曇翥律師出家。二十三詣嵩山律德,得屍羅。謁石頭,扣寂二年
        ,無所契悟。乃入長安親忠國師。三十四與侍者應真南還,謁馬大師,大悟於言
        下,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復還渚宮。元和十三年戊戌歲四月初示疾,十
        三日歸寂,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考其傳,正如兩人。)
    其 略:(然玄素所載曰)有傳法一人崇信,住澧州龍潭。
        (《南嶽讓禪師碑》,唐聞人歸登撰,列法孫數人,於後有道悟,名圭峰。)
        (《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
    大智禪:兼稟徑山。
        (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笑。)
    大智禪:(《草堂箋要》曰)心體靈知不昧,如一摩尼珠,圓照空淨,都無差別之相。以
        體明,故對物時能現一切色相,色自差而珠無變易。如珠現黑時,人以珠為黑者
        ,非見珠也;離黑覓珠者,亦非見珠也;以明黑都無為珠者,亦非見珠也。馬祖
        說法,即妄明真,正如以黑為珠。神秀方法,令妄盡方見覺性者離妄求真,正如
        離黑覓珠。牛頭說法,一切如夢,本來無事,真妄俱無,正如明黑都無為珠。獨
        荷津於空相處指示知見,了了常知,正如正見珠體不顧眾色也。
        (密以馬祖之道如珠之黑,是大不然。)
        (即妄明真,方便語耳,略知教乘者皆了之,豈馬祖應聖,師遠識為震旦法主,
        (出其門下者,如南泉、百丈、大達、歸宗之徒,皆博綜三藏,熟爛真妄之論,
        (爭服膺師尊之,而其道乃止於珠之黑而已哉?又以牛頭之道,一切如夢,真妄
        (俱無者,是大不然。)
    大智禪:(觀其作《心王銘》曰)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鏡,隨照冥蒙。縱橫無照
        ,最微最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一一皆治知見之病。)
        (而荷澤公然立知見,優劣可見,而謂其道如明黑都無為珠者,豈不重欺吾人哉
        (?至如北秀之道,頓漸之理,三尺童子知之,所論當論其用心。)
        (秀公為黃梅上首,頓宗直指,縱曰機器不逮,然亦飫聞飽參矣,豈自甘為漸宗
        (徒耶?蓋祖道於時疑信半天下,不有漸,何以顯頓哉?至於紛爭者,皆兩宗之
        (徒,非秀心也。)
        (便謂其道止如是,恐非通論。)
        (吾聞大聖應世,成就法道,其權非一,有顯權,有冥權。)
        (冥權即為異道、為非道;顯權則為親友、為知識。)
        (庸詎知秀公非冥權也哉?)
        (唐僧復禮有法辯,當時流輩推尊之。)
    作 偈:(作《真妄》偈問天下學者曰)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
        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願為開玄妙,析之
        出生死。
    清涼國: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長相似。從來未曾悟,故說妄無始
        ,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分別心未忘,何由出生死?
    大智禪:(圭峰)本淨本不覺,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處名有終,迷
        時號無始。因緣如幻夢,何終復何始?此是眾生源,窮之出生死。
    清涼國:人多謂真能生妄,故妄不窮盡,為決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
        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終末,悟來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
        無終始。生死由此迷,達此出生死。』
    清涼國:(予味二老所答之辭,皆未副復禮問意,彼問真法本淨,妄念何由而起,但曰)
        真法本無性,隨緣染淨起。不了號無明,了之即佛智。無明全妄情,知覺全真理
        。當念絕古今,底處尋終始。本自離言詮,分別即生死。
    雲 庵:(和尚嘗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如《起信》曰:『若有眾生來求法者,
        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含著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者為
        弘法大峻者言之也。《圓覺》曰:『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
        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者。』為求道不精
        進者言之也。雖然為弟子者能不忘精進,則為師者不害於太峻。方今學者未能盡
        致敬之禮,而責以慳法,則過矣。
    侍 者:(進曰)然則三世如來法施之式可得聞乎?
    雲 庵:《法華》曰:『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
        不為多說。』此佛之遺意也。
        (達觀穎禪師初出東吳,年才十六七。)
        (泊舟秦淮,宿奉先寺時,寺皆講人,見其禪者,又少之,不為禮。)
    禪 者:(穎讓曰)佛記比丘惡客,比丘至者,法將滅。爾輩安為之耶?
    雲 庵:(有答者曰)上人即主此,敬客未晚。
    禪 者:(穎笑曰)我顧未暇居此,然能易道行者,使飯十方僧報佛恩耳。
        (時內翰葉公清臣守金陵,穎袖書謁之。)
    禪 者:(葉公曰)昨晚至此,何以知建寺始末之詳如此乎?
    雲 庵:夜閱舊碑知之。
        (因極言律居之弊敗傷風化,葉公大奇之,奉先緣是乃為禪林。)
        (吳中講師多譏諸祖傳法偈無譯人,者與之辯,失其真,適足以重其謗。)
    雲 庵:(穎論之曰)此達摩為二祖言者也,何須譯人耶?如梁武初見之,即問:『如何
        是聖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進曰:『對聯者誰?』又曰:『不識。
        』使達摩不通方言。則何於是時便能爾耶?
        (講師不敢復有辭。)
        (其挫服魔外之氣,師自然之智,發自妙齡,而遇事則應,無所疑畏,天性則然
        (。)
        (後為石門聰之嗣,首山嫡孫也。)
    禪 者:(《涅槃經》)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義
        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秘密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睹見
        屈伸俯仰,莫知其內而使之然。佛法不爾,咸令眾生悉得知見。云何當言佛世尊
        有秘密藏?』佛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秘密之藏,
        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觀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
        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雲 庵:又無語者,猶如嬰孩,言語未了,雖復有語,實亦無語。如來亦爾。
        (語未了者,即秘密之言,雖有所說,眾生不解,故名無語。)
    雲 庵:(故石頭曰)乘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禪 者:(藥山曰)更須自看,不得絕卻言語。我今為汝說者個語,顯無語底。
    雲 庵:(長慶曰)二十八代祖師,皆說傳心,且不說傳語。且道心作麼生傳?若也無言
        ,啟蒙何名達者。
    雲 門:此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說,因甚麼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
        ,只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佛訶『見性如隔羅噻』。以此故知一切有
        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燒著口耶?
    雲 庵:(予每曰)衲子於此撤去,方知諸佛無法可說,而證言說法身。
    雲 門:如何是言說法身?
    雲 庵:(自答曰)斷頭船子下揚州。
    王文公:佛與比丘辰巳間應供名為齋者,與眾生接,不可不齋。又以佛性故,等視眾生而
        以交神之道見之。故《首楞嚴》曰:『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又曰:『梵語三
        昧,此云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謂之正受,異於無明所緣受。故《圓覺》曰:
        『三昧正受,釋者謂梵語三昧,此云正受。』而《寶積》云『三味及正受』,則
        此釋非也。
    王文公:(曹溪大師將入涅槃,門人行瑫、法海等問)和尚法何所付?
    雲 庵:(曹溪曰)付囑者二十年外於此地弘揚。
    王文公:誰人?
    雲 庵:若欲知者,大庾嶺上以網取之。
    雲 庵:(圭峰欲立荷澤為正傳的付,乃文釋之曰)嶺者,高也。荷澤姓高,故密示之耳
        。
    雲 庵:(欲抑讓公為旁出,則曰)讓則曹溪門下旁出之泛徒,此類數可千餘。
        (嗚呼!逐鹿者不見山,攫金者不見人,殆非虛言。)
        (方密公所見唯荷澤,故諸師不問是非,例皆毀之。)
        (如「大庚嶺上以網取之」之語,是大師末後全提妙旨,而輒以意求。)
        (讓公,僧中之王,而謂之「泛徒」,詳味密公之意,可以發千載一笑。)
    清涼國:(老安有言曰)《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
        聲,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顯一心,若住
        善生心即善現,若住惡生心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
        心。』信知曹溪大師云『風幡不動』是心動。
    有 偈:(修山主)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若明今日事,暗卻本來人。
    清涼國:(有僧問晦堂老人曰)五祖前身栽松道者嘗托周氏女而生,彼三緣不和合,何從
        而生耶?
    有 偈:(老人笑曰)汝聞樹提伽生於火中,伊尹生於空桑乎?
    清涼國:聞之。
    有 偈:汝於彼二人乃不疑其生不由三緣,而獨疑五祖耶?
        (方今士大夫之留意宗乘者,皆以此為疑,及聞此語,莫不釋然。)
        (予以謂老人所示未欲極教乘之本意,第就其機息狂情耳。)
    有 偈:(馬大師曰)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機宜,能破一切眾生疑網,出離有無等縛。
        (其斯之謂歟!)
    清涼國:(《宗鏡錄》曰)雖然心即是業,業即是心,既從心生,還從心受。如何現今消
        其妄業,報答曰『但了無作,自然業空』?所以云若了無作惡業,一生成佛。
    有 偈: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如來秘密之教。又凡作業,悉是自心橫計外法,還自
        對治,妄取成業。若了心不取境,境自不生,無法牽情,云何成業?
    作 偈:(予嘗釋其旨曰)舉手炷香,而供養佛。其心自知,應念獲福。舉手操刀,恣行
        殺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獄。或殺或供,一手之功。云何業報,罪福不同?皆自
        橫計,有如是事。是故從來,枉沈生死。雷長芭蕉,鐵轉磁石。俱無作者,而有
        是力。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來藏,不許有識。
    維摩經:(《》曰)入不思議境,如借座燈王取飯香土,促演其日劫,大小之相容,可以
        神會妙旨。
        (至曰「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極難解通。)
    維摩經:(《首楞嚴》曰)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見道者妄盡覺明,自見空
        殞可也。
    作 偈:(而下文乃又曰)一切魔王,見其宮殿無故坼裂,為難和會。
        (故諸法師俱有注釋,校其所論,未容無說。)
        (臨濟大師建立四賓主,今徒閱其語,竟莫能分辯之。)
        (知之者未必真,不知者以為苟然。)
        (又有四偈,一偈如金剛王寶劍;一偈如踞地獅子;一偈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
        (,不作喝用。)
        (如踞地獅子、探竿影草,後學往往不省其何等語,安能識其意耶?不過曰)
    臨 濟:此古人一期建立之辭耳,何足問哉?
        (然則臨濟之言遂為虛語也。)
    臨 濟:(今繫其偈於此曰)金剛王劍,覿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鋒芒。
    作 偈:踞地師子,本無窠臼。顧佇之間,即成滲漏。
    臨 濟:控竿影草,莫入陰界。一點不來,賊身自敗。
    作 偈:有時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
        (予游長沙,至鹿苑,見岑禪師畫像,想見其為人,作《岑大蟲贊》並序曰)
    長 沙:如來世尊語阿難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
        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龍勝菩薩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
        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以佛祖之辯談心法之妙,其清淨顯露,如掌中見物,
        無可疑者。而末世眾生,卒不明了者,蓋其迷妄之極,非其所聞習故也。禪師憫
        之,故於所習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則夢幻空華,亦應是生;若身是生,則
        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亦應是生。』大哉言乎!與《首楞嚴》、《中觀論》相終
        始也。禪師大寂之孫,南泉之子,趙州之兄,開法於長沙之鹿苑。當時衲子倔強
        如仰山者猶下之,而呼以為『岑大蟲』云。為之贊曰:長沙大蟲,聲威甚重。獨
        眠空林,百獸震恐。寂子兒癡,見不知畏。引手捋鬚,幾缺其耳。大空小空,你
        虎亦爾。如備與覺,可撩其尾。嗟今衲子,眼如裴缸。但見其彪,安識虎真。我
        拜公像,非存非沒。百尺竿頭,行塵勃勃。
    大智禪:(白雲端)天下叢林之興,大智禪師力也。祖堂當設達摩初祖之像於其中,大智
        禪師像西向,開山尊宿像東向,得其宜也。不當止設開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
    大智禪:(雲居綁)吾觀諸方長老示滅,必塔其骸。山川有限,而死本無窮。百千年之下
        ,塔將何所容?
    大智禪:(於是於宏覺塔之東作卵塔)凡住持者,自非生身不壞。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
        石填於此。
    大智禪:(其西又作卵塔)凡眾僧化,皆藏骨石於此。
        (謂之三塔。)
        (二大老識度高遠,可為後世法。)
        (然孤論難持,犯眾難成。)
        (卒必有賞音,吾將觀焉。)
        (東京覺嚴寺有誠法師,講《華嚴經》,歷席最久,學者依以揚聲。)
        (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識,近世講人莫有居其右者。)
        (元綁初,高麗僧統航海至,上表乞傳持賢首宗教歸本國流通。)
        (奉聖旨下兩街舉可以授法者,有司以師為宜。)
    大智禪:(上表辭免曰)臣雖刻意講學,識趣淺陋。特以年運已往,妄為學者所推。今異
        國名僧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者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院僧淨源精練教乘,旁
        通外學。舉以自代,實允公議。
        (奉聖旨依所乞,敕差朝奉郎楊傑館伴,至錢塘受法。)
        (予建中靖國之初故人處獲洞山初禪師語一編,福嚴良雅所集。)
        (其語言宏妙,真法窟爪牙。)
    大智禪:(大略曰)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未達其源者,落在第八
        魔界中。
    長 沙:言無展事,語不投機,乘言者喪,滯句者迷。於此四句語中,見得分明,也作個
        脫灑衲僧。根椽片瓦,粥飯因緣,堪與人天為善知識。於此不明,終成莽鹵。
        (雲庵平生說法,多稱初悟門、度越格量。)
        (偶閱舊記,見其寄道友偈並序)
    雲 庵:昔洞山參雲門,悟旨於言下,人佛正知見,所有炙脂帽子、鶻臭布衫皆脫去,以
        四句偈明其悟。蓋得展事自在之用,投機善巧之風。故其應機接物,不乘言,不
        滯句,如師子王得大自在,於哮吼時,百獸震駭。蓋法王法如是故也。又世所傳
        見雲門者皆坐脫立亡,何哉?以無佛法知見故也。因隨句釋以奉寄,曰:『大用
        現前能展事,春來何處不開花。放伊三頓參堂去,四海當知共一家。』又曰:『
        千差萬別解投機,明眼宗師自在時。北斗藏身雖有語,出群消息少人知。』又曰
        :『遊山玩水便乘言,自己商量總不偏。鶻臭布衫脫未得,且隨風俗度流年。』
        又曰:『滯句乘言是瞽聾,參禪學道自無功。悟來不費纖毫力,火裡蝍▉吞大蟲
        。』
        (宗道者,不知何許人也。)
        (往來舒蘄間,多留於投子。)
        (性嗜酒,無日不醉。)
        (村民愛敬之,每餉以醇醪。)
        (居一日,方入浴,聞有尋宗者,度其必送榼至,裸而出,得酒逕去。)
        (人皆大笑,而宗傲然不怍。)
    雲 庵:(嘗散衣下山,有逆而問者)如何是道者家風?
    長 沙:袈裟裹草鞋。
    雲 庵:意旨如何?
    長 沙:赤腳下桐城。
    長 沙:(陳退夫初赴省闈,過宗,戲問曰)衿此行欲作狀元,得否?
    雲 庵:(宗熟視曰)無時即得。
        (莫測其言也。)
        (而退夫果以第三名上第。)
        (時彥作魁,方悟「無時」之語。)
        (宗見雪竇,而超放自如,言法華之流也。)
        (雪竇初在大陽玄禪師會中典客。)
        (與僧夜語,雌黃古今。)
        (至趙州柏樹子因緣,爭辯不己。)
        (有一行者立其旁,失笑而去。)
        (客退,雪竇呼行者至,數之曰)
    大智禪:對賓客敢爾耶?
    雲 庵:知客有定古今之辯,無定古今之眼,故敢笑。
    大智禪:且趙州意汝作麼生會?
    雲 庵:(因以偈對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
        舊處尋。
        (雪竇大驚,乃與結友。)
        (或云即承天宗禪師也。)
        (予謂聞此可以想見當時法席之盛也。)
        (第二卷)
        (晦堂老人嘗以小疾醫寓漳江。)
        (轉運判官夏倚公立往見之,因劇談妙道,至「會萬物為自己,及情與無情共一
        (體」,時有犬臥香案下,以壓尺擊犬,又擊香案)
    晦 堂:犬有情即去,香案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去?
        (夏不能答。)
    晦 堂:才人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物為己耶?
        (老黃龍入滅,道俗請繼主道場。)
        (法席之盛,初不減平時。)
        (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閒居,而道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之,三辭,弗往。)
    晦 堂:(又囑江西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應長沙之意)願見謝公,不願領大溈也。馬祖、
        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求於空閒寂寞之濱而己。其後雖有住持,王臣尊禮,
        為人天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耳。豈可復為也
        !
        (器資以斯言反命,師直由是致書,願得一見,不敢以住持相屈。)
        (遂往長沙。)
        (蓋於四方公卿意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舍亦不往也。)
        (開法黃龍十二年,退居庵頭二十餘年,天下指晦堂為道之所在,蓋末世宗師之
        (典刑也。)
        (圓通祖印訥禪師告老於郡,乞請承天端禪師主法席,郡可其請。)
        (端欣然而來,自以少荷大法,前輩讓善,叢林責己甚重,故敬嚴臨眾,以公滅
        (私,於是宗風大振。)
        
        
    4**時間: 地點:
        (未幾年,訥公厭闐寂,郡守至,自陳客情。)
        (太守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己。)
        
        
    5**時間: 地點:
    晦 堂:(明日,登座曰)昔日大法眼禪師有偈曰:『難難難是遣情難,情盡圓明一顆寒
        。方便遣情猶不是,更除方便太無端。』大眾且道情作麼生遣?
        (喝一喝,下座包腰而去。)
        (一眾大驚,遮留之不可。)
        (叢林至今畏敬之。)
        (南禪師住廬山歸宗,火一夕而燼,大眾嘩噪動山谷,而黃龍安坐如平時。)
        (桂林僧洪准欲掖之而走,顧見,叱之。)
    大智禪:(准曰)和尚縱厭世間,慈明法道何所賴耶?
        (因徐整衣起,而火已及座榻矣。)
        (坐是入獄,郡吏發其私念,考掠百至,絕口不言,唯不食而已。)
        (兩月而後得釋,鬚髮不剪,皮骨僅在。)
    大智禪:(真點胸迎於中涂,見之,不自知泣下)師兄何至是也?
    晦 堂:(黃龍叱曰)遮俗漢。
        (真不覺拜之。)
        (蓋其不動如山類如此。)
        (曹山耽章禪師初辭洞山悟本,本曰)
    大智禪:吾在雲岩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窮的要。今付授汝。汝善護持,無令斷絕
        ,遇真法器方可傳委。直須秘密,不得影露,恐屬流布,喪滅吾宗。夫末法時代
        ,人多乾慧,若要辨認向去之人真偽,有三種滲漏,當機直須具眼:一、見滲漏
        者,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者,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者
        ,體妙失宗,機昧始終。濁智流轉,於此三種子宜知之。又綱要三偈,初《敲倡
        俱行》曰:『金針雙鎖備,狹路隱全該。寶印當空妙,重重錦縫開,』其次《金
        鎖音路》,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尋進退,金鎖網鞔鞔,』又其
        次《理事俱不涉》,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
        。』衲子當機能如電火難追,則方透三種滲漏。
    晦 堂:(《圓覺》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故知脫生死於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大愚以黃檗為老婆,良有以也
        (。)
    晦 堂:(黃檗每曰)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就中方入我宗門。
        (蓋宗乘有旨趣,下流不悟,妄生同異,慾望大法之興,不亦難乎?)
        (龍牙和尚作半身寫照,其子報慈匡化為之贊曰)
    永明和:日出連山,月圓當戶。不是無身,不欲全露。
        (二老,洞山悟本兒孫也,故其家風,機貴回互,使不犯正位,語忌十成,使不
        (墮今時。)
        (而匡化匠心獨妙,語不失宗,為可貴也。)
        (餘杭政禪師嘗自寫照,又自為之贊曰)
    大智禪: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
        (政公,超然奇逸人也,故其高韻如風光霽月,詞致清婉,而道味苦嚴。)
        (古今贊偈甚多,予尤愛此二篇。)
    有 偈:(圭峰《日用》)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散亂心。散亂隨情轉,臨
        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偶閱《唐史》,李訓之敗,被綠衣詭言,黜官,走終南,依密。)
        (密欲匿之,其徒不可。)
        (乃奔鳳翔,為淞厔吏所執。)
    有 偈:(訓死,仇士良捕密,詰之,怡然曰)與訓游久,吾法遇難則救,初無愛憎。死
        固吾分。
        (予謂比丘於唐交士大夫者,或見於傳記,多犯法辱教,而圭峰獨超然如此,為
        (史者亦欣然點筆疾書,蓋其履踐之明也。)
        (觀其偈,則無不欲透脫情境,譬如香象,擺壞銕鎖,自在而去,豈若蠅為唾所
        (涴哉。)
        (雲庵住歸宗時,方送法眼大師茶毗時,雨新霽,泥方滑,道忽弛倒,大眾爭掖
        (而起。)
    雲 庵:(舉火把曰)法眼茶毗,歸宗遭達。呈似大眾,更無可說。
    雲 庵:(石頭大師作《參同契》,其末曰)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法 眼:(禪師注曰)住住恩大難酬。
        (法眼可謂見先德之心矣。)
        (眾生日用以妄想顛倒自蔽光明,故多違時失候,謂之虛度光陰。)
        (有道者無他,能善用其心耳。)
    大智禪:(故趙州曰)一切但仍舊。從上諸聖,無不從仍舊中得。
    法 眼:(《大智度論》曰)眾生心性,猶如利刀。唯用割泥,泥無所成,刀日就損。理
        體常妙,眾生自粗。能善用心,即合本妙。
    大智禪:(《首楞嚴》曰)佛謂阿難:『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憫,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
        暫舉心,塵勞先起。』
    有 偈:(《華嚴》)若有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
        無礙。
    大智禪:夫教語皆是三句相連初、中、後,善初直須教渠發善心,中破、善後始明善菩薩
        即非菩薩,是名菩薩法,非法非非法,總與麼也。若即說一句答,令人入地獄;
        若三句一時說,渠自入地獄,不干教主事。
        (故知古大宗師說法,皆依佛祖法式,不知者以謂苟然語。)
        (如無著所釋《金剛般若》是此意也。)
        (洞山安立五位,道眼明者視其題目十五字排布,則見悟本老人,如曰「正中偏
        (,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是也。)
    大智禪:(汾陽頌曰)五位參尋切要知,纖毫才動則差違。金剛透匣誰能解,唯有尋第一
        機。舉目便令三界淨,振鈴還使九天歸。正中妙挾通回互,擬議鋒芒失卻威。
    有 偈:(《金剛般若》曰)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西天此土聖賢釋者,無慮千餘人,然莫如無著得佛之意,雙林大士又從而申明
        (之。)
        (無著於此判為言說法身意,以謂伐者,言說也,雖與人俱然,亦不類,如筏行
        (水中而實不住。)
    有 偈:(非法者,二邊也,在筏且不類,豈於二邊而止住耶?故曰)何況非法。
    大智禪:(大士偈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人法俱名執,悟理詎勞詮。中流仍被溺
        ,誰論在二邊。有無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故曹洞宗旨有混不得類不齊之語也。)
        (雲峰悅禪師再游泐潭,重會南禪師,敘別講舊,相得甚歡。)
        (久之,使一見石霜慈明老人。)
        (既至,石霜憩於山前莊。)
        (聞其坦率之風,悔來,因不復過門,逕造南嶽福嚴。)
        (未期月,掌記室。)
        (俄長老賢公化去,郡以慈明來居之。)
        (初聞夜參,貶剝諸方異解,皆其平生艱難而得者,於是歎服,即投誠問道,三
        (往三被罵而退,不勝忿。)
        (業已歸之,明日復往,慈明罵如故,因啟曰)
    慈 明:某唯以不解故來問善知識,宜施方便。不蒙開示,專以罵為,豈從上所以授法之
        式耶?
    慈 明:(驚曰)南書記,我謂汝是個人,乃作罵會耶?
        (黃龍聞其語,如桶底脫,拜起,汗下。)
    慈 明:(從容論趙州因緣,呈偈曰)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如今四海清如
        鏡,行人莫與路為仇。
        (慈明閱之,笑曰)
    慈 明:偈甚佳。但易一字,曰:老婆勘破有來由。
        (其機智妙密又如此。)
    慈 明:(黃龍辭去,白曰)大事畢竟如何?
    慈 明:(訶曰)著衣吃飯,不是畢竟屙屎送尿,不是畢竟。
    慈 明:(予嘗游福嚴,覽其山川之形勝,讀思大所記曰)此山增人之志力,居之者多得
        道。故祖宗授法,莫不因之。雖然,大法之興,必依之人。
        (然馬祖於此受讓公記別,其道大振於江西,今慈明黃龍事跡復相類,亦足怪也
        (。)
    大智禪:(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
        (法眼禪師忽聞齋魚聲,謂侍者曰)
    法 眼:還聞麼?適來若聞,如今不聞;如今若聞,適來不聞。會麼?
        (有僧嘗登三生藏,取思大平生所持錫立之,疑慮橫生,終不能定。)
    法 眼:(忽自念曰)當一切放下卻,
        (即舉錫置之,錫卓然不傾。)
    法 眼:(以問予)其故何哉?
    大智禪:(予曰)非特於錫則然,凡事若有心,即成差誤。試觀兒輩剪紙,擬心即失,不
        擬心,逕往無難。故道人不可須臾忘照也。
    法 眼:(《首楞嚴經》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大智禪:(《涅槃》曰)譬如猛火,不能燒薪。火出木盡,名為燒薪。
    法 眼:(《般若燈論》曰)根境理同然,智者何驚異。
        (衲子於此見徹,方入阿字法門。)
        (康僧會,天竺人,吳赤烏十年初至建業,營立茆茨,設像行道。)
    法 眼:(孫權疑為矯異,召問曰)有何靈驗?
    大智禪: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耀無方。昔阿育王起塔,至八萬四千,塔寺
        之興,表遺化也。
    法 眼:(權曰)若得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常刑。
        (會請期七日。)
        (乃謂其屬,共結淨室,以銅瓶加几,燒香禮請。)
        
        
    6**時間: 地點:
        (至期無應,會求伸至三七,忽聞瓶中鏘然有聲,果獲舍利,以示權。)
    法 眼:(權與群臣聚觀五色燭人,權大驚而起)希有之瑞也。
        (釋曇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一僧呼為母,寄一塵尾並銕鏤書
        (鎮二枚,即覺,而兩物俱存,因而懷娠,生諦。)
        (此二物乃諦前身為宏覺法師為姚萇講《法華》所獻。)
        (追繹宏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
        (會以真誠之至,能生致舍利;諦以大願所持,亦能死將長物。)
        (嗚呼!真誠大願之力,尚能反易生死,如意自在,況守護心城者耶?)
    大智禪:(莊子言)藏舟於壑,藏山於澤。
        (釋者遣語如流,至曰「藏天下於天下」,未有不嗒然危坐置筆而思者。)
        (晦堂老人嘗問學者此義如何,對之甚眾,笑曰)
    晦 堂:汝善說道理。
    予作偈:(記其意曰)天下心知不可藏,紛紛嗅跡但尋香。端能百尺竿頭步,始見林梢掛
        角羊。
    晦 堂:《列子》載兩小兒論日遠近,不決,而質於孔子。孔子不答。其意何在?
    予作偈:(學者皆曰)聖如夫子,亦莫能辨此理,是以無說也。
        (晦堂亦笑之。)
    予作偈:(釋之曰)涼溫遠近轉增疑,不答當渠痛處錐。尚逐小兒爭未己。仲尼何獨古難
        知。
        (歐陽文忠公昔官洛中,一日遊嵩山,卻去僕吏,放意而往。)
        (至一山寺,入門修竹滿軒,霜清鳥啼,風物鮮明。)
        (文忠休於殿陛旁,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
    予作偈:(文忠異之)道人住山久如?
    晦 堂:甚久也。
    晦 堂:(又問誦何經)《法華經》。
    予作偈:(文忠曰)古之高僧臨生死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耶?
    晦 堂:定慧力耳。
    予作偈:今乃寂寥無有,何哉?
    晦 堂:(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
        ?
        (文忠大驚,不自知膝之屈也。)
        (謝希深嘗作文記其事。)
        (言法華梵相奇古,直視不瞬,時獨語笑,多行市里,褰裳而趨,或舉指畫空,
        (佇立良久。)
        (從屠沽游,飲啖無所擇,道俗並目為狂僧。)
        (懷禪師未出家時,師見之,撫其背曰)
    大智禪:德山、臨濟。
    大智禪:(丞相呂許公問佛法大意)本本無一物,一味總成真。
    一 僧:世有佛否?
    大智禪:寺裡文殊。
    舉 手:(有問師為凡耶聖耶)我不在此住。
        (將示化,作遺偈,其旨不可曉也。)
    舉 手:(已而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
        (語畢,右脅而寂,慶歷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也。)
        (照覺禪師元豐之間革東林律居為叢林,天下衲子望風而集,咸信敬畏仰,以為
        (肉身大士,其被賞識者,必名聞諸方。)
        (然未嘗輕予人。)
        (羅漢小南禪師嗣雲居綁公,道眼明白,未為人知。)
        (嘗至東林,照覺鳴鐘集眾,出迎於清溪之上,其徒大驚。)
        (自是南之名日益顯著。)
        (佛印禪師再歸雲居,靈源叟初自龍山來,與眾群居,痛自韜晦。)
        (佛印升座白眾,請以為座元,其禮數特異。)
        (靈源受之,叢林學者日親知晦堂老人法道有在矣。)
        (嗚呼!先德之成就法器,使增重於世,其法如此。)
        (堯非不能誅四凶、舉十六也,留以遲舜耳。)
        (雖古聖人,所為莫能外是。)
        (二老其亦知此者歟?)
        (古塔主去雲門之世無慮百年,而稱其嗣。)
        (青華嚴未始識大陽,特以浮山遠公之語,故嗣之不疑。)
        (二老皆以傳言行之自若,其於己甚重,於法甚輕。)
        (古之人於法重者,永嘉、黃檗是也。)
        (永嘉因閱《維摩》悟佛心宗,而往見六祖)
    雲 門:吾欲定宗旨也。
        (黃檗悟馬祖之意而嗣百丈,故百丈歎以為不及也。)
        (地藏琛禪師能大振雪峰、玄沙之道者,其秘重大法、恬退自處之效也歟?予嘗
        (想見其為人,城隈古寺,門如死灰,道容清深。)
    大智禪:(戲禪客曰)諸方說禪浩浩地,爭如我此間栽田博飯吃有旨哉。
        (予初居黃龍山時,作《禪和子十二時》)
    作 偈:吾活計,無可觀,但日日,長一般。夜半子,困如死,被蝨咬,動腳指。雞鳴丑
        ,粥魚吼,忙繫裙,尋襪紐。平旦寅,忽欠伸,兩眉稜,重千斤。日出卯,自攪
        炒,眼誦經,口相拗。食時辰,齒生津,輸肚皮,虧口唇。禺中己,眼前事,看
        見親,說不似。日南午,衣自補,忽穿針,全體露。日昳未,方破睡,洗開面,
        摸著鼻。晡時申,最天真,順便喜,逆便嗔。日入酉,壁掛口,鏡中空,日中斗
        。黃氏戌,作用密,眼開闔,烏崒律。人定亥,說便會,法身眠,無被蓋。坐成
        叢,行作隊,活鮁鮁,無障礙。若動箸,赤肉艾,本無一事可營為,大家相聚吃
        莖菜。
        (雲峰悅禪師初至高安大愚見芝和尚,芝問曰)
    大智禪:汝來何所求?
    永明和:擬學佛法。
        (芝曰往人意表,問則學者喪氣。)
        (蓋無師自然之智,非世智可當。)
        (真一代法施主也。)
        (行乞。)
        (既還,而芝移居翠岩。)
        (悅又詣芝所,求入室。)
    永明和:(芝曰)佛法且置之。大眾夜寒須炭,更當乞炭一次。學未晚。
        (悅又行乞。)
        (歲晏,載炭歸,且求示誨。)
    永明和:(芝曰)佛法不怕爛卻。維那方缺人,子當就職,勿辭也。
        (遂鳴楗椎白眾,請之。)
        (悅有難色,拜起,追悔,欲棄去,業已當之,因中休然。)
        (恨不曉芝公之意果如何耳。)
        
        
    7**時間: 地點:
        (一日,束破桶,引篾觸盆墮地,遂大悟,方見芝公用處。)
    永明和:(走見芝,芝笑呼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悅未及吐一言,再拜,汗如雨而去。)
        (故其門風孤峻,未嘗有構之者。)
    大智禪:(南嘗語大寧老原曰)渠欲人人悟解,如此豈可得哉?
        (神鼎徠禪師少年時與數耆宿游南嶽,一僧舉論宗乘,頗博敏會。)
        (野飯山店中,供辦而僧論說不已,徠曰)
    一 僧:上人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何人之語?
    一 僧:法眼大師偈也。
    大智禪:(徠曰)其義如何?
    一 僧:唯心故根境不相到,唯識故聲色樅然。
    大智禪:(徠曰)舌味是根境否?
    一 僧:是。
    一 僧:(徠以箸夾菜置口,含糊而言曰)何謂相入耶?
    一 僧:(坐者相顧大驚,莫能加答,徠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見解入微,不名見道
        。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閻羅大王,不怕多語。
        (《金剛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也。)
        (初,元曉造疏,悟其以本、始二覺為宗,故坐牛車,置几案於兩角之間,據以
        (草文。)
        (《圓覺經》以皆證圓覺、無時無性為宗,故經首敘文不標時處,及考其翻譯之
        (代,史復不書。)
        (曉公設事表法,《圓覺》冥合佛意,其自覺心靈之影像乎?)
        (曹溪六祖大師,方其韜晦時,雜居止於編民,混勞倡於商農十有六年,蠻兒、
        (海豎、販夫、灶婦得以追呼爾汝。)
        (及其德加於人,道信於天下也,雖屢朝天子不得而師友之。)
        (其行聖賢之分,故莫知貴賤之異也。)
    一 僧:(《大宋高僧傳》曰)天子累召祖,竟不往,曰:『吾貌不揚,北人見之,必輕
        法。』
        (是果祖師之言乎?不仁者之言也。)
        (至人何嘗以形骸為恤,況其天形道貌,以慈攝物,其肯不自信耶?)
        (石頭和尚庵於南臺有年,偶見負米登山者,問之)
    永明和:送供米也。
        
        
    8**時間: 地點:
        (明日,即移庵下樑端,遂終於梁端,有塔存焉。)
    永明和:(百丈寺在絕頂,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有勸止之者,則曰)我無德以勞人。
        (眾不忍,藏去作具,因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
        (先德率身多如此。)
    永明和:(故六祖以石墜腰,牛頭負米供眾,今少年較芻擎缽,顰頞曰)吾臂酸。
        (雪竇禪師作《祖英頌古》,其首篇頌初祖不契梁武)
    大智禪: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者,重歎老蕭不遇詞也。昧者乃敘其事於前曰
        :『達摩既去。』志公問曰:『階下識此人否?蓋觀音大士之應身耳,傳佛心印
        至此土,奈何不為禮耶?』老蕭欲追之,志公曰:『借使闔國人追,亦不復來矣
        。』
        (雪竇豈不知志公沒於天監十三年,而達摩以普通元年至金陵。)
        (予以是知敘此者非雪竇意也。)
        (今傳寫又作「蓋國」,益可笑。)
    大智禪:(又頒洞山麻三斤)堪憶長慶陸大夫,解道合哭不合哭。
        (意用長慶語。)
    大智禪:(長慶聞陸大夫此語而哭,乃問眾曰)且道合哭不合哭?
        (事見《傳燈錄》。)
        (而昧者易曰「合笑不合笑」,失其旨甚矣。)
        (王文公見禪者多問韓退之見大顛事,往往對公妄談者,公嗟惜禪者吐辭多臆說
        (,不問義理,故要謗者多以此。)
        (有志於宗教者當考證之不可苟也。)
    作 偈:(僧問予)轉八識成四智,從上宗師頗有釋其義者乎?
    予作偈:曹溪有偈最詳,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
        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其名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
        那伽定。』以五識、第八親相分,故曰『成所作智同圓鏡』,是皆果上方轉;第
        六、第七無別體,故但能了知即性平等,是皆因中轉也。
        (英邵武開豁明濟之姿,蓋從上宗門爪牙也。)
        (嘗客雲居,掩室不與人交。)
    予作偈:(下視四海,莫有可其意者)吾將老死於此山。
        (偶夜讀李長者《十明論》,因大悟。)
    予作偈:(久之,夜經行,聞二僧舉老黃龍佛手、驢腳因緣,異之,就問)南公今何所寓
        ?
    作 偈:在黃檗。
        (黎明逕造南公,一見與語,自以謂之不及。)
        (又往見翠崖真點胸,方入室,真問曰)
    南 公:女子出定意旨如何?
    南 公:(英引手掐其膝而去,真笑曰)賣匙箸客未在。
        (真自是知其機辯脫略窠臼,大稱賞之,於是一時學者宗向。)
        (晚首眾僧於圓通。)
        (南公見僧自廬山來,必問僧依覲英首座否。)
        (有不識者,則曰)
    南 公:汝行腳到廬山,不識英首座,是寶山徒手之說也。
        (南公在世,不肯開法,南公化去)
    大智禪:大法捨我其誰能荷之耶?
        (遂出世,住泐潭。)
        (有偈語甚多,今止記其三首,或以想見其為人。)
    有 偈:(曰)石門路險銕關牢,舉目重重萬仞高。無角銕牛衝得破,毗盧海內鼓波濤。
    大智禪:萬煆爐中銕蒺藜,直須高價莫饒伊。橫來豎去呵呵笑,一任旁人鼓是非。
    有 偈:十方齊現一毫端,華藏重重帝網寒。珍重善財何處去?青霄風撼碧瑯墮。
        (達觀禪師嘗竊笑禪者不問義理。)
        (如宗門有四種藏鋒,初日就理,次日就事,至於理事俱藏,則曰入就,俱不涉
        (理事,則曰出就。)
        (彼不視字畫,輒易「就理」作「袖裡」,易「出就」作「出袖」,易「入就」
        (作「入袖」,「就事」不可易也,則孤令之。)
        (今德山四家錄所載具存,使晚生末學疑長老袖中必有一物出入往來,大可笑也
        (。)
        (晦堂老人見禪者汗漫,則笑曰)
    晦 堂:彼出家便依誦《八陽經》者為師。
        (其見聞必自有淵源。)
    永明和:(南院)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晦 堂:(夾山曰)明中抽橫骨,暗中坐舌頭。上座玄旨是老僧舌頭,老僧玄旨是上座舌
        頭。
    永明和:坐卻舌頭,別生見解。參他活意,不參死意。
    達 觀:才涉唇吻,便落意思,並是死門,故非活路。直饒透脫,猶在沉淪。
        (予嘗怪洞山、臨濟提倡旨歸多相同,蓋得前聖為物法式之大要。)
    臨 濟:(《楞嚴》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故舊說多言達摩乃觀音應身,指《楞伽》可以印心,則其旨蓋嘗曰「佛語心為
        (宗」故也。)
        (又曰南嶽讓公亦觀音應身,味其意,若非苟然者也。)
    達 觀:(有僧謂予曰)如古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或答
        曰:『不昧。』問:『如何是大悲千手眼?』或答曰:『通身是。』有聞之者,
        則曰:『我則不然。曰:遍身是。』或問:『如何是佛?』或答曰:『臭肉等來
        蠅。』有聞之者曰:『我則不然,破驢脊上足蒼蠅。』或問:『權借一問,以為
        影草時如何?』或答曰:『何必。』有聞之者曰:『何不道個不必?』如諸老宿
        所示,何以分其優劣?得達其旨,於法無礙,一切語言無用揀擇,信手拈來也耶
        ?則彼皆輕重問答。錙銖而較之,謂臨機直須辨別也耶?則彼之理致具在,若無
        可同異者,此吾所嘗疑,不能釋也。
    予作偈:我不解子之疑。然聞世尊在日,有比丘根鈍,無多聞性,佛令誦笤帚二字。日夕
        誦之,言笤則已忘帚,言帚則又忘笤,每自克責,繫念不休。忽能言曰笤帚,於
        此大悟,得無礙辯才。子如能誦笤帚者,當見先德大慈悲故為物之心。
        (僧讋應而去。)
        (法昌倚遇禪師,北禪賢公之子。)
        (住山三十年,刀耕火種,衲子過門,必勘詰之。)
        (英邵武、勝上座皆黃龍高弟,與之友善,多法句,遍叢林。)
    晦 堂:(老人嘗過之)承聞和尚近日造草堂,畢工否?
    予作偈:已畢工。
    晦 堂:幾工可成?
    予作偈:止用數百工,遇恚曰:『大好草堂。』
    晦 堂:(拊手笑曰)且要天下人疑著。
        (臨終,使人要徐德占。)
        (德占偕靈源禪師馳往,至則方坐寢室,以院事什物付監寺)
    大智禪:吾自住此至今日,以護惜常住,故每自蒞之。今行矣,汝輩著精采。
        (言畢,中杖子曰)
    舉 手:且道遮個付與阿誰?
        (眾無對者。)
        (擲於地,投牀枕臂而化。)
    有 偈:(首山和尚嘗作《傳法綱要》)咄咄拙郎君,機妙無人識。打破鳳林關,穿靴水
        上立。咄咄巧女兒,停梭不解織。貪看鬥雞人,水牛也不識。
        (汾陽無德禪師注釋之,然學者猶莫曉。)
        (則知古人神悟穎脫之資,今人不可企及遠甚。)
        (予嘗嗟誦之。)
    謂 眾:(湻化三年十二月五日)老僧今年六十七,老病相依且過日。今年記取明年事,
        明年記著今年日,至明年時皆無爽。
    有 偈:(復謂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示
        全身。
        (日午,安坐而化。)
    謂 眾:(《大般若經》曰)諸天子竊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辭咒句,雖復隱秘,而當可知
        。尊者善現於此般若波羅蜜多,雖以種種言辭顯示,而我等輩竟不能解。善現知
        彼心之所念,便告之言:『汝等天子,於我所說不能解耶?』諸天子言:『如是
        如是。』具壽善現復告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當何所解?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於此中,說者聽者皆能解者,皆不
        可得。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證無上正等菩提,其相甚深,亦復如是。』
        (曹溪大師將入滅,方敢全提此令者,知大乘種性純熟。)
    謂 眾:(故僧問歸新州意旨,乃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至江西馬祖、南嶽石頭,則大振耀之,故號石頭為真吼,馬祖為全提,其機鋒
        (如大火聚,擬之則死。)
        (學者乃欲以意思,不亦誤哉?)
        (嵩明教每歎沙門高上,大聖慈蔭之力也,而晚世紛紛者自卑賤之。)
        (其見天子無稱臣禮,臣之為言公卿士大夫之職,不當僭越,取而有之。)
        (唐令瑫暗識,首壞其端,歷世因之不疑。)
        (彼山林野逸之人,天子猶不得臣之,況沙門乎?故其進《正宗記》之表,皆首
        (尾言臣某,以存故事,至其間當自敘,則亦止稱名而已。)
        
        
    9**時間: 地點:
        (當時公卿閱之,重其高識。)
    謂 眾:(予西遊湘中,見沙門作道場,至召南嶽帝君,則屈躬唱曰)臣僧某。
        (此又何也?)
        (予頃游京淮東吳間,法席至盛,然主法者太謙,以壞先德之式。)
        (如前輩升堂,攝衣定,侍者問訊,退,然後大眾致敬,側立肅聽,以重法故,
        (於主法者何有哉?今則不然。)
        (長老登座,拱立以遲,大眾立定,乃敢坐。)
        (獨江西叢林古格不易。)
        (然予以今日事勢觀之,恐他日有甚於京淮東吳也。)
        (仁宗皇帝與大覺禪師為法喜游,和宸詞句甚多,然皆蹤跡上語,初不敢出新奇
        (宏妙之言。)
        (至觀其平日所作,則驚絕之句甚伙。)
        (世疑其為瓦注,非也。)
        (昔宋文帝以鮑明遠為中書舍人,文帝好文章,自謂人莫及。)
        (明遠識其旨,故為文多鄙言。)
        (世謂其才盡,實不然也。)
        (大覺身世兩忘,非明遠委曲事君之比,而仁宗皇帝生知道妙,嚏唾詞章,決非
        (宋文所能彷彿。)
        (然予知璉公之智深,而應機之法不得不爾。)
        (端師子者,東吳人,住西餘山。)
        (初見弄師子者,遂悟人。)
        (因以彩素製為皮色,或升堂見客,則披之。)
        (遇雪,朝披以入城,小兒追逐嘩之。)
        (得錢,悉以施饑寒者。)
        (歲以為常。)
        (誦《法華經》有功,湖人爭迎之。)
        (開經誦數句,則攜錢去。)
        (好歌《漁父詞》,月夜歌之徹旦。)
        (時有狂僧號回頭和尚,鼓動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與潤守呂公食肉,師逕趨至,指之曰)
    永明和:正當與麼時,如何是佛?
        (回頭窘無以對。)
        (師捶其頭,推倒而去。)
        (又有狂僧號不托者,於秀州說法,聽者傾城。)
        (師搊住,問如何是佛,不托擬議,師趯之而去。)
    永明和:(師初開堂,俞秀老作疏敘其事曰)推倒回頭,趯翻不托。七軸之《蓮經》未誦
        ,一聲之《漁父》先聞。
    永明和:(師聽僧官宣至此,以手揶揄曰)止。
    謂 眾:(乃登座倡曰)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
    謂 眾:(大眾雜然稱善,師顧視笑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下座逕去。)
    謂 眾:(章子厚請住墳寺,方對食,子厚言及之,師瞋目說偈曰)章惇章惇,請我看墳
        。我卻吃素,你卻吃葷。
        (子厚為大笑。)
        (呂延安好坐禪,而子厚喜鍛,師示之曰)
    作 偈:呂公好坐禪,章公好學仙。徐六喻擔板,各自見一邊。
        (圓照禪師方乞身慧林,南歸姑蘇,見師於丹陽)
    大智禪:師非端師子耶?
    大智禪:是。
    大智禪:(圓照,戲之曰)汝村裡師子耳。
    大智禪:村裡師子村裡弄,眉毛與眼一齊動。開卻口,肚裡直,儱侗不愛人取奉。直饒弄
        到帝王宮,也是一場乾打哄。
        (其意復戲圓照嘗應詔往都城故也。)
        (大覺禪師昔居南嶽三生藏有年,叢林號「璉三生」,文學議論為時名公卿所敬
        (畏。)
        (予嘗得其與孫莘老書,讀之,知其為天下奇才也。)
    其 略:妙道之意,聖人嘗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
        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
        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湻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
        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復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
        之誥誓,後世學者有所難曉,彼當時人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
        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
        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人之教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然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跡也。道則一耳
        ,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千有餘歲,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
        教裂而鼎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歎也。
        (予讀之不忍置。)
        (及觀王文公非韓子,其詞意與此相合。)
    王文公:(其文曰)人有樂孟子之距楊墨也,而以佛老為已功。嗚呼!莊子所謂夏蟲者,
        其斯人之謂乎!道,歲也;聖人,時也。執一時而疑歲者,終不聞道矣。夫聖人
        之言,應時而設,昔常是者,今蓋非也。士知其常是也,因以為不可變。不知所
        變者言而所同者道也。曰:然則孰正?曰:夫春起於冬,而以冬為終。終天下之
        道術者,其釋氏乎?不至於是者,皆所謂夏蟲也。
    其 略:(《大般若經》曰)應觀欲界、色界、無色界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作此觀時
        ,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不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
    王文公:如金翅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於空戲,而不據空,亦不為空
        之所拘礙。
        (昔洞山悟本禪師立五位偏正以標準大法,約三種滲漏以辨衲子,非意斷苟為,
        (皆本佛之遺意。)
        (今叢林聞滲漏之語,往往鼻笑。)
        (雖悟本復出,安能為哉?)
    其 略:(《大般若經》曰)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古之宗師,如臨濟、德山、趙州、雲門之徒,皆洞達此意,故於一切時心同
        (太虛,至於為物作則,則要用便用。)
        (聊觀其一:戲則將搏取大千,如陶家手,未了證者,當以事明。)
        (鞭草血流,頑石吼聲,則無情非情之異。)
        (雪中啼竹,筍為之茁,則無今昔之時。)
        (齧指悟子,蔡順來歸,則無間隔之處。)
        (自乳猶子,而德秀乳流,則無男女等相。)
    臨 濟:(肇公曰)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
        (目對真而莫覺,亦以是而已。)
    大智禪:(山谷每曰)世以相貌觀人之福,是大不然。福本無象可以觀之,惟視其人量之
        淺深耳。
    臨 濟:觀人之壽夭,必視其用心。夫動人欺誑者,豈長世之人乎?
    大智禪:(寒山子曰)語直無背面,心真無罪福。
        (蓋心、語相應,為人之常,然者而前,聖貴之有以見。)
        (世道交喪甚矣!大溈真如禪師一生誨門弟子,但曰)
    大智禪:作事但實頭。
        (雲蓋智禪師有所示,必曰)
    大智禪:但莫瞞心,心自靈聖。
        (予在湘山雲蓋,夜坐地爐,以被蒙首。)
    大智禪:(夜久,聞僧相語)今四方皆謗臨濟兒孫說平實禪,不可隨例虛空中拋筋斗也,
        須令求悟,悟個什麼?古人悟即握土成金,今人說悟正是見鬼。彼皆狂解,未歇
        何日到家去。
    一 僧:只如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答曰:『鎮州出大蘿蔔頭。』此意
        如何?
    大智禪:(其僧笑曰)多少分明!豈獨臨濟下用此接人,趙州亦老婆如是。
    一 僧:(予戲語之曰)遮僧問端未穩,何不曰:『如何是天下第一等生菜?』答曰:『
        鎮州出大蘿蔔頭。』平實更分明。彼問見南泉,而以此對,卻成虛空中打筋斗。
        (聞者傳以為笑。)
    大智禪:(靈源為予言彭器資每見尊宿必問)道人命終多自由?
    一 僧:(或云)自有旨決,可聞乎?
        (往往有妄言之者,器資竊笑之。)
        (暮年乞守湓江,盡禮致晦堂老人至郡齋,日夕問道。)
    晦 堂:(從容問曰)臨終果有旨決乎?
    晦 堂:有之。
    一 僧:(器資曰)願聞其說。
    晦 堂:待公死時即說。
    晦 堂:(器資不覺起立)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作 偈:(予歎味其言)馬祖有伴則來,彭公死時即道。睡裡蝨子咬人,信手摸得革蚤。
        (予夜與僧閱楊大年所作《佛祖同源集序》,至曰「昔如來於然燈佛所,親蒙記
        (別,實無少法可得,是號大覺能仁」,置卷長歎。)
        (大年,士大夫,其辯慧足以達佛祖無傳之旨。)
        (今山林衲子反仰首從人求禪道佛法,為可笑也。)
    一 僧:石頭大師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豈其妄言之耶?
    作 偈:(予謂曰)子讀其文之誤。所謂密付者,非若毉巫家以其術背人相爾汝也。直使
        其自悟,明為密耳。故長慶蜓禪師曰:『二十八代祖師皆說傳心,且不說傳語,
        但破疑情,終不於佛心體上答出話頭。』如道明上座見六祖於大庾嶺上,既發悟
        ,則曰:『此外更有密意也無?』六祖曰:『我適所說者,非密意也。一切密意
        盡在汝邊。』非特然也。如釋迦於然燈佛所,但得授記而已,如有法可傳,則即
        付與之矣。阿難亦嘗猛省曰:『將謂如來,惠我三昧。』前聖語訓具在,可以鏡
        心。不然,香嚴聞擊竹聲,望溈山再拜;保壽隔江見德山,即橫趨而去。何以密
        耳語哉? 
    大智禪:(曹山本寂耽章曰)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
        者不受食。
    作 偈:(時會下有稠布衲問)披毛戴角是什麼墮?
    大智禪:是類墮?
    作 偈:(進曰)不斷聲色是什麼墮?
    大智禪:是隨墮。
    作 偈:(進曰)不受食是什麼墮?
    大智禪:(進曰)是尊貴墮。
    大智禪:(因又為舉其要)食者即是本分事,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貴墮。若執初心,
        知有自己及聖位,故曰類墮。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時,摒卻聲色香味觸法,
        得寧謐,即成功勛。後卻不執六塵等事,隨分而昧,任之即礙。所以外道六師是
        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卻就
        六根門頭見聞覺知,只是不被它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
        取,豈況其餘事耶?
        (曹山凡言「墮」,謂混不得類不齊耳。)
        (凡言「初心」者,所謂悟了同未悟耳。)
    大智禪:(唐溫尚書造嘗問圭峰密禪師)悟理息妄之人,不復結業,一期壽終之後,靈性
        何依?
    作 偈:(密以書答之曰)一切眾生無不具覺靈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
        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
        。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使,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濕性不異。若能
        悟此意,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寄托?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
        無所去。然多生習妄,執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
        以卒除。須長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身所修便同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真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
        ,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嚮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
        愛惡之念已泯,不受分假之身,自然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
        滅,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現千百億身,度有緣眾生,名之曰佛。
    大智禪:(本朝韓侍朗宗古嘗以書問晦堂老師曰)昔聞和尚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以來
        煩惱習氣未能頓盡,為之在奈何?
    晦 堂:敬承中書,諭及昔時開悟,曠然無疑者,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
        此心,翻成認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是隨病設藥。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於涂,指拂跡生。可謂將心用心,轉見病深。苟能
        明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邪?伏奉來諭,略敘少答,
        以為山中之信耳。
        (二老,古今之宗師也。)
        (其隨宜方便,自有意味,初無優劣。)
        (然圭峰所答之詞,正韓公所問之意。)
        (而語不失宗,開廓正見,以密較之,晦堂所得多矣。)
    永明和:夫祖佛正宗,則真唯識性,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諸方皆云功未
        齊於諸聖。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後以
        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今世間之事,於眾生界中,第一比知,
        第二現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
        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牀上安眠,何曾是實,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
        可比知覺時所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
        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過去、未來之
        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
        二現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境。且如現見青白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
        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
        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
        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閒,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
        空心起時,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
        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曾何增是有,隨念起處,忽
        然現前。若想不生,境終不現。此皆是眾生日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
        得,凡有心者並可證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
        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云:『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詮正宗也。
        (予嘗三復此言,歎佛祖所示廣大坦夷,明白簡易如此,而亦鮮有締信之者,何
        (也?有言曰)
    清涼國:行人當勤勇念知顯修之儀,以貪等世事、無始惡習離之甚難,過於世間慈父離於
        孝子,故須精進,方能除遣。勤則欲勤策勵,勇猛不息;念則明記不忘;知則決
        斷無悔。
        (予願守清涼之訓,以遵永明之旨,與諸同志入圓寂道場。)
        (嵩明教初自洞山游康山,托跡開先法席。)
    清涼國:(主者以其佳少年,銳於文學,命掌書記,明教笑曰)我豈為汝一杯薑杏湯耶?
        (因去之,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閉關不妄交。)
        (嘉綁中以所撰《輔教編》、《定祖圖》、《正宗記》詣闕上之。)
        (翰林王公素時權開封,為表薦於朝。)
        (仁宗皇帝嘉歎久之,下其書於中書,宰相韓公、參政歐公閱其文,大驚,譽於
        (朝士大夫,書竟賜入藏。)
        (明教名遂聞天下。)
        (晚移居靈隱之北永安蘭若,清旦誦《金剛般若經》不輟音,齋罷,讀書。)
        (賓客至,則清談,不及世事。)
    清涼國:(嘗曰)客去清談少,年高白髮饒。
        (夜分誦觀世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
        (其苦硬清約之風足以追配鍾山僧遠。)
    清涼國:(予嘗見其手書與月禪師曰)數年來欲製紙被一翻,以禦苦寒。今幸已成之。
        (想聞之大笑也。)
        (臨終安坐,微笑索筆)
    作 偈:後夜月初明,予將獨自行。不學大梅老,猶貪鼯鼠聲。
        (師得法於洞山聰禪師,而《宗派圖》繫於德山遠公法嗣之列,誤矣。)
        (第三卷)
        (大覺禪師皇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仁宗皇帝詔至後苑,齋於化成殿。)
    作 偈:(齋畢,傳宣效南方禪林儀範開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錄慈雲大師清滿啟白,滿
        (謝恩畢,唱曰)帝苑春回,皇家會啟。萬乘既臨於舜殿,兩街獲奉於堯眉。爰
        當和煦之辰,正是闡揚之日,宜談祖道,上副宸衷。謹白。
    作 偈:(璉遂升座,問答罷,乃曰)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得之者妙
        用無虧,失之者觸途成滯。所以溪山雲月處處同風,水鳥樹林頭頭顯道。若向迦
        葉門下,直得堯風蕩蕩,舜日高明,野老謳歌,漁人鼓舞,當此之時,純樂無為
        之化,焉知有恁麼事?
        (皇情大悅。)
        (杜祁公、張文定公皆致政居睢陽里巷,相往來有朱承事者,以醫藥游二老之間
        (。)
        (祁公勁正,未嘗雜學,每笑安道佞佛,對賓客必以此嘲之,文定但笑而已。)
    作 偈:(朱承事乘間謂文定曰)杜公天下偉人,惜未知此事。公有力,盍不勸發之?
    清涼國:(文定曰)君與此老緣熟勝我,我止能助之耳。
        (朱讋應而去。)
        
        
    10**時間: 地點:
        (一日,祁公呼朱切脈,甚急。)
    清涼國:(朱謂使者曰)汝先往白相公,但云看《首楞嚴》未了。
        (使者職所告馳白,祁公默然。)
        (久之,乃至。)
    清涼國:(隱几,揖,令坐,徐曰)老夫以君疏通解事,不意近亦例闒葺。如所謂《楞嚴
        》者何等語?乃爾耽著!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捨此而取彼,是大惑也。
    作 偈:(朱曰)相公未讀此經,何以知不及孔孟?以某觀之,似過之也。
    作 偈:(袖中出其首卷)相公試閱之。
    作 偈:(祁公熟視朱,不得已,乃取默看,不覺終軸,忽起大驚曰)世間何從有此書耶
        ?
    作 偈:(遣使盡持其餘來,遍讀之,捉朱手曰)君真我知識。安道知之久,而不以告我
        ,何哉?
        (即命駕來見文定,敘其事。)
    作 偈:(安道曰)譬如人失物,忽已尋得,但當喜其得之而已,不可追悔得之早晚也。
        僕非不相告,以公與朱君緣熟,故遣之耳。雖佛祖化人,不必籍同事也。
        (祁公大悅。)
        (荊州福昌善禪師,明教寬公之子,為人敬嚴,秘重大法。)
        (初住持時,屋廬十餘間,殘僧三四輩而已。)
        (善晨香夕燈,升堂說法,如臨千眾,而叢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備之,過客至肅
        (然增敬。)
        (十餘年而衲子方集,天下向風長想。)
        (南禪師與悅公亦在會下。)
    南 公:我時病寒服藥,須被出汗。遣文悅遍院借之,皆無有。百餘人例以紙為之。
        (今則又不然,重毯之上,以褥覆之,一日三覺,可謂快活時世也。)
    作 偈:(《華嚴論》)若隨法性,萬相都無;若隨智力,眾相隨現。隱顯隨緣,都無作
        者。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
    大智禪:(永明)不離一真之境,化儀百變。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軍,
        豈麴櫱之所造。筍抽寒谷,非陽和之所生;魚躍冰河,豈網羅之所致。悉為心感
        ,顯此靈通。故知萬法施為,皆自心之力耳。
        (金峰玄明禪師,曹山耽章禪師之嗣。)
        (道貌奇古,機辯冠眾。)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