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

下載本劇html
  • 第一    至   第一〇
  • 第一一   至   第二〇
  • 第二一   至   第三〇
  • 第三一   至   第四〇
  • 第四一   至   第五〇
  • 第五一   至   第六〇
  • 第六一   至   第七〇
  • 第七一   至   第八〇
  • 第八一   至   第九〇
  • 第九一   至  第一〇〇
  • 第一〇一  至  第一一〇
  • 第一一一  至  第一二〇
  • 第一二一  至  第一三〇
  • 第一三一  至  第一四〇
  • 第一四一  至  第一五〇
  • 第一五一  至  第一六〇
  • 第一六一  至  第一七〇
  • 第一七一  至  第一八〇
  • 第一八一  至  第一九〇
  • 第一九一  至  第二〇〇
  • 第二〇一  至  第二一〇
  • 第二一一  至  第二二〇
  • 第二二一  至  第二三〇
  • 第二三一  至  第二四〇
  • 第二四一  至  第二五〇
  • 第二五一  至  第二六〇
  • 第二六一  至  第二七〇
  • 第二七一  至  第二八〇
  • 第二八一  至  第二九〇
  • 第二九一  至  第三〇〇
  • 第三〇一  至  第三一〇
  • 第三一一  至  第三二〇
  • 第三二一  至  第三三〇
  • 第三三一  至  第三四〇
  • 第三四一  至  第三五〇
  • 第三五一  至  第三六〇
  • 第三六一  至  第三七〇
  • 第三七一  至  第三八〇
  • 第三八一  至  第三九〇
  • 第三九一  至  第四〇〇
  • 第四〇一  至  第四一〇
  • 第四一一  至  第四二〇
  • 第四二一  至  第四三〇
  • 第四三一  至  第四四〇
  • 第四四一  至  第四五〇
  • 第四五一  至  第四六〇
  • 第四六一  至  第四七〇
  • 第四七一  至  第四八〇
  • 第四八一  至  第四九〇
  • 第四九一  至  第五〇〇
  • 第五〇一  至  第五一〇
  • 第五一一  至  第五二〇
  • 第五二一  至  第五三〇
  • 第五三一  至  第五四〇
  • 第五四一  至  第五五〇
  • 第五五一  至  第五六〇
  • 第五六一  至  第五七〇
  • 第五七一  至  第五八〇
  • 第五八一  至  第五九〇
  • 第五九一  至  第六〇〇
  • 第六〇一  至  第六一〇
  • 第六一一  至  第六二〇
  • 第六二一  至  第六三〇
  • 第六三一  至  第六四〇
  • 第六四一  至  第六五〇
  • 第六五一  至  第六六〇
  • 第六六一  至  第六七〇
  • 第六七一  至  第六八〇
  • 第六八一  至  第六九〇
  • 第六九一  至  第七〇〇
  • 第七〇一  至  第七一〇
  • 第七一一  至  第七二〇
  • 第七二一  至  第七三〇
  • 第七三一  至  第七四〇
  • 第七四一  至  第七五〇
  • 第七五一  至  第七六〇
  • 第七六一  至  第七七〇
  • 第七七一  至  第七八〇
  • 第七八一  至  第七九〇
  • 第七九一  至  第八〇〇
  • 第八〇一  至  第八一〇
  • 第八一一  至  第八二〇
  • 第八二一  至  第八三〇
  • 第八三一  至  第八四〇
  • 第八四一  至  第八五〇
  • 第八五一  至  第八六〇
  • 第八六一  至  第八七〇
  • 第八七一  至  第八八〇
  • 第八八一  至  第八九〇
  • 第八九一  至  第九〇〇
  • 第九〇一  至  第九一〇
  • 第九一一  至  第九二〇
  • 第九二一  至  第九三〇
  • 第九三一  至  第九四〇
  • 第九四一  至  第九五〇
  • 第九五一  至  第九六〇
  • 第九六一  至  第九七〇
  • 第九七一  至  第九八〇
  • 第九八一  至  第九九〇
  • 第九九一  至 第一〇〇〇
  • 第一〇〇一 至 第一〇一〇
  • 第一〇一一 至 第一〇二〇
  • 第一〇二一 至 第一〇三〇
  • 第一〇三一 至 第一〇四〇
  • 第一〇四一 至 第一〇五〇
  • 第一〇五一 至 第一〇六〇
  • 第一〇六一 至 第一〇七〇
  • 第一〇七一 至 第一〇八〇
  • 第一〇八一 至 第一〇九〇
  • 第一〇九一 至 第一一〇〇
  • 第一一〇一 至 第一一一〇
  • 第一一一一 至 第一一二〇
  • 第一一二一 至 第一一三〇
  • 第一一三一 至 第一一四〇
  • 第一一四一 至 第一一五〇
  • 第一一五一 至 第一一六〇
  • 第一一六一 至 第一一七〇
  • 第一一七一 至 第一一八〇
  • 第一一八一 至 第一一九〇
  • 第一一九一 至 第一二〇〇
  • 第一二〇一 至 第一二一〇
  • 第一二一一 至 第一二二〇
  • 第一二二一 至 第一二三〇
  • 第一二三一 至 第一二四〇
  • 第一二四一 至 第一二五〇
  • 第一二五一 至 第一二六〇
  • 第一二六一 至 第一二七〇
  • 第一二七一 至 第一二八〇
  • 第一二八一 至 第一二九〇
  • 第一二九一 至 第一三〇〇
  • 第一三〇一 至 第一三一〇
  • 第一三一一 至 第一三二〇
  • 第一三二一 至 第一三三〇
  • 第一三三一 至 第一三四〇
  • 第一三四一 至 第一三五〇
  • 第一三五一 至 第一三六〇
  • 第一三六一 至 第一三七〇
  • 第一三七一 至 第一三八〇
  • 第一三八一 至 第一三九〇
  • 第一三九一 至 第一四〇〇
  • 第一四〇一 至 第一四一〇
  • 第一四一一 至 第一四二〇
  • 第一四二一 至 第一四三〇
  • 第一四三一 至 第一四四〇
  • 第一四四一 至 第一四五〇
  • 第一四五一 至 第一四六〇
  • 第一四六一 至 第一四七〇
  • 第一四七一 至 第一四八〇
  • 第一四八一 至 第一四九〇
  • 第一四九一 至 第一五〇〇
  • 第一五〇一 至 第一五一〇
  • 第一五一一 至 第一五二〇
  • 第一五二一 至 第一五三〇
  • 第一五三一 至 第一五四〇
  • 第一五四一 至 第一五五〇
  • 第一五五一 至 第一五六〇
  • 第一五六一 至 第一五七〇
  • 第一五七一 至 第一五八〇
  • 第一五八一 至 第一五九〇
  • 第一五九一 至 第一六〇〇
  • 第一六〇一 至 第一六一〇
  • 第一六一一 至 第一六二〇
  • 第一六二一 至 第一六三〇
  • 第一六三一 至 第一六四〇
  • 第一六四一 至 第一六五〇
  • 第一六五一 至 第一六六〇
  • 第一六六一 至 第一六七〇
  • 第一六七一 至 第一六八〇
  • 第一六八一 至 第一六九〇
  • 第一六九一 至 第一七〇〇
  • 第一七〇一 至 第一七一〇
  • 第一七一一 至 第一七二〇
  • 第一七二一 至 第一七三〇
  • 第一七三一 至 第一七四〇
  • 第一七四一 至 第一七五〇
  • 第一七五一 至 第一七六〇
  • 第一七六一 至 第一七七〇
  • 第一七七一 至 第一七八〇
  • 第一七八一 至 第一七九〇
  • 第一七九一 至 第一八〇〇
  • 第一八〇一 至 第一八一〇
  • 第一八一一 至 第一八二〇
  • 第一八二一 至 第一八三〇
  • 第一八三一 至 第一八四〇
  • 第一八四一 至 第一八五〇
  • 第一八五一 至 第一八六〇
  • 第一八六一 至 第一八七〇
  • 第一八七一 至 第一八七九
  • 辭典

    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時令類)
        (太宗用大統法以推時憲)
        (崇德丁丑十月朔,太宗以漢文曆書頒行滿洲、蒙古,初用大統法也。)
        (大統法創於明,即元之授時,本西域扎瑪里鼎所撰,而郭守敬等參改者也。)
        (世祖頒新法時憲書)
        (順治甲申七月,禮部言欽天監改用新法,推註已桑 堃酌情實行。)
    禮親王:(睿)宜名時憲,藉昭朝廷憲天乂民至意。
    AAA:(湯若望言)敬授民時,全以節氣交宮,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為重,若節氣之時
        日不真,則太陽出入晝夜刻分俱謬矣。大統、回回舊法所用節氣,專泥一方,且
        北直之節氣,春分秋分,前後俱差一二日,況諸方乎。新法之推太陽出入地平環
        也,則有此晝而彼夜、此入而彼出之理,舊法以一處而概諸方,故日月多應食而
        不食,當食而失推,五星當疾而反遲,應伏而反見,差訛難以枚舉。今以臣局新
        法所有諸方節氣及太陽出入晝夜時刻,俱照道里遠近推算,請刊列時憲書。
        (從之。)
        (至是告成,頒行。)
        (世祖聖祖命以西法推時憲)
        (推步之術,遞改遞密。)
        (世祖定鼎燕京,考驗西法最善,即用以推時憲。)
        (順治甲申十月朔,頒乙酉時憲書,用西洋新法,以太宗天聰二年戊辰天正冬至
        (為法元,定周天三百六十度,度法六十分,每日九十六刻。)
        (康熙初,習大統、回回法者咸觝排之,聖祖博訪廷臣,屢命會同測驗,惟西法
        (所推一一符合,於是交相讓能焉。)
        (自御纂數理諸書拆衷指歸,闡晰奧窔,而渾圓橢圓之旨,歲差里差之說,既不
        (悖於古,而有驗於今,西法之善彌顯。)
        (其日躔月離恒星經緯諸表,俱以實測為憑,隨時修改,故占候無違,而協紀授
        (時,益用精密。)
        (聖祖授時廢西洋新法)
        (康熙乙巳三月,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進《摘謬論》、《選擇議》各一篇,
        (言湯若望新法十謬及選擇不用正五行之誤,下議政王大臣等集議。)
        (將湯若望及所屬各員罷黜治罪,於是廢西洋新法,用大統舊法。)
        (聖祖授時改回回法)
        (康熙戊申八月,聖祖以舊法不密,用回回法。)
    聖 祖:(時欽天監監副吳明烜疏言)現用舊法,不無差謬,與五官正戈繼文等所進書暨
        回回科七政書三本互有不同,宜令四科詳加校正以求至精。
        (下禮部議。)
    禮 部:(尋議)五官正戈繼文等推算七政金、水二星差誤,監副吳明烜之七政書與天象
        相近,理應頒行。主簿陳聿新推算己酉年時憲,已頒各省,止於本年暫用。其七
        政經緯躔度月五星凌犯等書,及日月交食,自康熙庚戌以後,俱交吳明烜推算。
        (從之。)
        (聖祖仍用西法以推時)
        (康熙己酉三月,復用西洋新法。)
        (先是,戊申十一月,命大臣傳集西洋人與監官質辯,至午門測驗正午日景。)
        (西洋人南懷仁言監副吳明烜所造康熙己酉七政時憲閏十二月,應是康熙庚戌正
        (月。)
        (又有一年兩春分、兩秋分之誤。)
        (命大學士圖海、李霨等赴觀象臺測驗。)
        (己西正月丁酉,是日立春。)
        (南懷仁預推午正太陽:依象限儀,在地平上三十三度四十二分;依紀限儀,離
        (天頂正南五十六度十八分;依黃道經緯儀,在黃道線正中,在冬至後四十五度
        (零六分,在春分前四十四度五十四分;依赤道經緯儀,在冬至後四十七度三十
        (四分,在春分前四十二度二十六分,在赤道南十六度二十一分;依天體儀,於
        (立春度分所立直表,則表對太陽而全無影;依地平儀,所立八尺有五寸表,則
        (太陽之影長一丈三尺七寸四分五釐。)
        (於是六儀並測,一一符合。)
    十 三:(圖海等言)測驗南懷仁所指皆然,吳明烜所指不實。應將康熙庚戌時憲交南懷
        仁推算。
    得 旨:前時議政王大臣以楊光先何處為是議行,湯若望何處為非議廢,及今日議復之故
        ,向馬祐、楊光先、吳明烜問明再議。
    十 三:(尋議)傳問監正馬祐等,所指皆合天象,每日百刻,雖前代行之已久,但南懷
        仁推算九十六刻之法既合,應將九十六刻推行。又南懷仁言羅喉、計都、月孛星
        係推算所用,其紫炁星無象,不關推算,應自康熙庚戌始,將紫炁星不入七政書
        。至候氣係古法,現今推算,亦無用處,俱應停止。
        (從之。)
    十 三:(三月,南懷仁言)雨水為正月中氣,吳明烜於康熙己酉十二月置閏,是月二十
        九日值雨水,即為康熙庚戌之正月,置閏當在庚戌二月。
        (從之。)
        (聖祖以康熙永年表授時)
        (康熙戊午八月,預推七政交食表告成。)
        (掌欽天監事南懷仁接推湯若望所推法,為書三十二卷,名曰《康熙永年表》。
        ()
        (聖祖御定七政四餘萬年書以授時)
        (康熙戊戌四月,御定七政四餘萬年書告成,始順治甲申至康熙辛丑,按排列節
        (氣日時日月五星交宮入宿度分,自後準式續增。)
        (高宗御定萬年書以授時)
        (乾隆辛酉十二月,御定萬年書告成,始天命九年下元甲子,按年排列節氣時刻
        (,冠以前代三元甲子編年,自黃帝上元甲子始。)
        (進曆頒曆)
        (欽天監歲有定期進呈次年曆樣,十一月初一日頒曆於百官。)
        (其進呈御用者,有上位曆、七政曆、月令曆。)
        (又上吉日十二紙,每月粘一紙於宮門。)
        (御賜諸王有中曆,各布政司則皆禮部所頒欽天監印造曆,遍及民間。)
        (無欽天監印者,為偽造,律處斬。)
        (御用時憲書)
        (御用時憲書寫本名曰《上書》。)
        (首頁節氣,次頁年神方位,三頁六十花甲子,四頁六合,末二頁紀年,與頒行
        (本同。)
        (每日於五行下注明陰陽,於除危後添注「寶義專制伐」五字,蓋五行生剋之謂
        (也。)
        (上生下為寶,如甲午木生火;下生上為義,如辛丑土生金;上下同宮為專,如
        (戊戌同屬土;上剋下為制,如庚寅金剋木;下剋上為伐,如壬辰土剋水之類,
        (其義不過陰陽剛柔之理耳,於用事宜忌無關。)
        (每日但注吉神,不注惡煞,每日宜忌及款式,俱與頒行本不同,因列其式於左
        (。)
        
        (上弦某時某刻)
        (角)
        (吉神 歲德月德母倉天德 月恩四相時陽兵吉)
        (宜祭祀祈福求嗣上冊進表章頒詔覃恩肆赦施恩封拜詔命公卿招賢舉正直施恩惠
        (恤)
        
        
        
        (生氣不將續世明堂 益後青龍天赦三合 兵福要安五合官日)
        (孤寡布政事行惠愛雪冤枉緩刑獄慶賜賞 賀宴會入學行幸遣使上官赴任監政親
        (民)
        
        (某某日甲子水陽)
        (玉宇吉期兵寶寺日 天巫福德六儀金堂 金匱天恩歲德合月德合)
        (結婚姻納采問名嫁娶搬移解除沐浴裁製 營建宮室繕城郭興造動土豎柱上粱開
        (市)
        
        
        
        (相日三合天醫天馬 寶光臨日敬安普護 五富天喜時德馹馬)
        (納財立券交易修置產室開渠穿井安碓磑 栽種牧養納畜整容剃頭整手足甲求醫
        (療)
        
        
        (義)
        (天后時陽福生聖心 陰神司命候 東風解凍)
        (病埽舍宇平治道塗行幸進人口經絡捕捉針刺)
        
        
        (書高一尺二寸,寬約七寸,每四頁為一月,分四層,寫陰陽字,用朱書。)
        (吉神一層,全用朱書。)
        (每日,推其所應有之吉神,注之。)
        (五日注候,半月注氣,一月注節,節氣候三字朱書,某節某氣亦朱書。)
        (墨注某時某刻,其某候則墨書。)
        (如其日應注日出日入時刻,則朱書於吉神之後,分作兩行,又墨書晝若干刻,
        (夜若干刻。)
        (於日出日入之後,分作兩行,若是日應書躔及某將,亦注於吉神之後,朱書。
        ()
        (此日二字下,云某時某刻日躔某某在某宮,為某月將,某月將三字復朱書。)
        (其每日所宜宜字朱書,其宜用何時,亦雙行注於下,與頒行本同,但朱書耳。
        ()
        (其日不宜者,亦注明不宜某某,不宜字則墨書矣。)
        (但其日注宜,則不注不宜;注不宜,則不注宜。)
        (宜與不宜,不同日注也。)
        (遇上下弦,則書於上格日辰之右,朱書上弦及下弦二字,墨注時刻。)
        (遇日干與皇上景命同者,則亦朱書。)
        (卑州不奉正朔)
        (雍正丁未,曹亮疇權知浙江安吉州事。)
        (某年冬,藩司發下時憲書數百本,令散賣繳價。)
        (禮房吏慮其難售,議弗受,擬稿詳覆,呈上判行。)
        (中有「卑州僻在山陬,從來不奉正朔」云云,亮疇大駴,呼入責之,不任咎。
        ()
        (春分秋分之祭)
        (春分前後,京師之官中祠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
        (秋分亦然。)
        (宮中五祀)
        (宮中五祀。)
        (每歲正月,祭司戶之神於宮門外道左,南向;四月,祭司灶之神於大內大庖前
        (中道,南向;六月,祭中霤之神於文樓前,西向;七月,祭司門之神於午門前
        (西角樓,東向;十月,祭司井之神於大內大庖井前,南向。)
        (中霤門二祀,太常寺掌之;戶灶井三祀,內務府掌之。)
        (而每歲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帝又自於宮中祀灶以為常。)
        (每月薦新)
        (奉先殿每月薦新,仍沿明制。)
        (而列聖秋獼木蘭,凡親射之鹿獐,必驛傳至京,薦新於奉先殿。)
        (善月惡月)
    得 旨:(京師諺曰)善正月,惡五月。
        (京師逛廟日期)
        (京都各廟,輒有市集,百貨充盈,游人紛沓,俗謂之逛廟。)
        (逛,游也。)
        (逛廟有定期。)
        (京師廣寧門外財神廟,廟貌巍煥,報賽最盛,每歲)
        (正月初二日,【九月十七日亦然。)
        (】)
        (傾城往祀,商賈妓女尤夥。)
        (廟祝更神其說,謂借神前紙錠懷歸,俟得財,當十倍以酬神,故皆趨之若鶩也
        (。)
        (初三日,看旃檀寺打鬼。)
        (自初一日至十五日,游大鐘寺。)
        (十九日,游白雲觀。)
        (觀,元之長春宮也,為城外巨剎,花木甚多。)
        (俗稱正月十九日為燕九,亦稱閹九,又稱會神仙。)
        (前數日,游人已多,而閹人夥,以元代邱長春乃自宮者也。)
        (二十日,看雍和宮打鬼。)
        (三月初三日,游蟠桃宮。)
        (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游東岳廟。)
        (清明,游南城城隍廟厲壇。)
        (四月初一日,游西山。)
        (【亦名妙高峰。)
        (】山有天仙聖母廟,同治間,孝欽后曾為穆宗祈痘於此。)
        (先期預詔廟祝,必俟宮中進香後,始行開廟,謂之頭香。)
        (初一日至十五日,藍靛廠廣仁宮進香,游西直門外萬壽寺。)
        (二十八日,游北頂。)
        (【北方多山廟,必在山極頂,連類而及,故謂廟亦曰頂。)
        (】)
        (五月初一日至十五日,游南頂。)
        (【即碧霞元君廟,在永定門外。)
        (】舊有九龍岡,環植桃柳,南鄰草橋河。)
        (是日,游人輒就河上葦棚小飲,且有歌者侑酒。)
        (初一日至初五日,游崇文門外臥佛寺。)
        (初一日至初十日,游都城隍廟。)
        (十三日,十里河關帝廟進香,游月檀外瓜市,至立秋止。)
        (六月初一日,草橋中頂進香。)
        (初六日,觀善果寺晾經會。)
        (二十四日,關帝廟賽會。)
        (七月十五日,城隍廟赦孤,釣魚臺看河燈,各寺燒法船,觀阜城門內荷花燈市
        (,兒童點蒿燈荷葉燈。)
        (八月初三日,游崇文門外灶君廟。)
        (九月初九日。)
        (游法藏寺,登塔,齊化門外土城登高。)
        (十月初一日,游城隍廟厲壇。)
        (滿洲歲時紀略)
        (上元夜,好事者輒唱秧歌。)
        (唱者,以三四童子扮婦女,別有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
        (,有一持傘燈賣膏藥者前導,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始已。
        ()
        (正月十六日,婦女步平沙,曰走百病;或連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
        (正二月內,有女之家,多架木打鞦韆,曰打油千。)
        (十月,少年臂鷹走狗,逐捕禽獸,名打圍。)
        (按定旗分,不論平原山谷,圈占一處,曰圍場。)
        (無論人數多寡,必分兩翼,由遠而近,漸次相逼,曰合圍。)
        (或日一合再合,所得禽獸,必餉戚友。)
        (西藏歲時紀略)
        (西番不識天干,以地支紀年,亦以十二月為一歲。)
        (歲首,商民停市三日,互以茶酒果食為禮。)
        (元旦,達賴喇嘛設宴於布達拉,延漢、番官員會飲,選幼童十餘人,作跳鉞斧
        (戲。)
        (初二日會飲如元日,以數十丈皮繩繫於布達拉山,童女猱升而上,以木板護胸
        (,手足四舒,如矢離弦,應聲而下。)
        (初三日,有翻杆之戲,於諦穆佛寺前立一高杆,自鳴鑼鼓,唱歌曲,而上下於
        (高杆,其輕捷不讓獮猴。)
        (自初六日至二十一日,於拉薩宮殿為大布施。)
        (是日,甘丹、別蚌、色拉、桑鳶四大寺及各處喇嘛悉來誦經。)
        (其在內者曰內招,在外者曰外招,眾跏趺坐於地,行列整肅。)
        (內招日得三餐,或數人與以銀錢一枚,外招則半。)
        (時或散給衣帽布疋木碗,出入之喇嘛不下十餘萬。)
        (布施之費,大抵為蒙古及各方信徒所捐助者,若無施主,達賴自捨之。)
        (其費,歲需數十萬金。)
        (十八日,集唐古忒步騎兵三千,戎裝而執械,繞大昭三匝,至琉璃橋南,發巨
        (礮驅鬼。)
        (礮大小不一,最大者,鑄於唐時,鐫有「威勦除叛逆」五字。)
        (演畢,出金銀紬緞布茶勞之。)
        (各寺喇嘛集於大招,擁達賴下山,謁佛登臺,講《大乘經》,謂之放朝。)
        (土民越數千里而來者,踵相接,以金珠寶玩陳列炫奇,舉首跪而獻之達賴。)
        (達賴受之,以塵尾拂其首,或以手摩其頂三度,其人必自誇得活佛之降福。)
        (上元日,懸燈於大招,立木架數層,設大燈萬餘盞,綴五色油麵,麵作人物龍
        (蛇鳥獸狀,自夜達旦。)
        (視天之陰晴雨雪,及燈焰之晦明,以占年歲豐歉。)
        (二十四日,有揚武之式,即觀兵也。)
        (是日,達賴坐寶殿之側樓,駐藏辦事大臣坐於正樓同閱之。)
        (文武諸官皆衣禮服,集樓下。)
        (兵皆戎衣,所騎之馬亦鐵葉甲,露兩眼,手持金爐,中一人操大鈴。)
        (兩旁列喇嘛六十餘,擊大鼓、持大鐃銀笳者各四人,各色旗旛數十對,持之者
        (,皆白袍白帽。)
        (次則魔像,喇嘛抬之。)
        (次有童子五六十人,從行,皆作鬼裝。)
        (次有護法神者,披白袍鎧,盔插雞毛,口流涎沫,為癡愚狀。)
        (若有憑附之者,送至市外。)
        (番兵放銃焚草而始畢事。)
        (二十五日,為競馬競走之戲。)
        (其距離凡二里餘,馬皆駿逸,十餘歲之童騎之,舉動活潑,揚鞭疾驅,按其先
        (後,以判勝負。)
        (勝者,達賴賞以紬緞手帕。)
        (而首至之馬,例當獻於達賴,達賴償以五十金。)
        (供此役者,家免一年差役。)
        (競走亦如競馬,遠近大小不一,賞亦從同,捷足者先得之。)
        (二月二十九日,送瘟神,又名打牛魔王。)
        (相傳西藏為瘟神託足之地,達賴坐牀,乃始逐之。)
        (故歷年預雇一人扮瘟神,向番官商民斂錢,可得千金。)
        (自大招逐出,即起解,營官護送,悉以王爺稱之。)
        (解至山南,安置之於桑葉寺石洞。)
        (洞在寺之大殿旁,幽深而寒慄,體健者,年餘輒死。)
        (然瘟神入洞數日即潛回,不至喪命。)
        (是日,大招前之官兵,均如揚武狀,一人扮達賴喇嘛,與瘟神先後至招。)
        (旛幟不一色,擊鼓吹笳,亦如前狀。)
        (有花衣黑帽者十數人,帽各插鬼頭,衣之前後悉繡鬼形,在招前跳舞誦經。)
        (扮達賴者,鋪墊坐招前,與一戴鬼頭之法師對坐。)
        
        
    2**時間: 地點:
        (須臾,瘟神出,面塗黑白,與達賴相詰難,詞屈。)
        (復擲骰以賭勝負,達賴之骰以象牙為之,面面皆六,三擲皆盧;瘟神之骰以木
        (為之,面面皆梟,三擲皆梟,負而色赧,意欲別鬬法術。)
        (達賴與法師及揭諦神明斥其非,瘟神負隅不行,即遣五雷逐之,眾喇嘛誦經送
        (至河下,焚草堆如前。)
        (三月初一日,掛大佛亮寶於布達拉山上,凡各寶玩及御賜物件,均陳於大招。
        ()
        (喇嘛分列成行,衣繡花袈裟,扮種種神鬼,餘執旗旛寶品,自大招徐行上山。
        ()
        (達賴坐樓前黃繖下俯視,漢、番各官均在盛寶房前向北支帳房游觀,男婦闐咽
        (,山坡無隙地。)
        (有紬畫大佛像,懸於山上第五層樓,垂至山麓,約長三十餘丈。)
        (中有達賴袈裟一襲,乃歷代相傳之物,以珍珠綴成,珠之大者如指。)
        (四月十五日,有龍王塘大會。)
        (廟在水中央,須以舟渡,內多神像。)
        (正殿旁有一大祕戲像焉,即歡喜佛是也。)
        (喇嘛指為佛公佛母,四壁所畫,亦皆此式。)
        (五月十五日,有工布塘蠻家大會,噶布倫之柳林附近數處,以此為最勝。)
        (綠陰滿地,藏江之水映帶左右,樓臺亭榭,可憩遊人。)
        (是日也,婦女臨水袚濯,歌飲竟日。)
        (六月初七日,唱蠻戲。)
        (以後藏之娃為之,喬裝男女,頭戴紙扇面兩枚,手執竹弓一,以跳舞,所唱為
        (唐公主時事。)
        (噶布倫家各唱一二日,大會親朋,日耗數百金。)
        (三十日,別蚌寺及色拉寺掛大佛,亦裝神鬼,男女皆豔服,或唱或歌,為翻杆
        (子跌打各種跳舞。)
        (七月十五日,別以故牒一人司農事,其地頭目牒巴,伴之游市郊,佩弓挾矢,
        (導以旂旛,射飲一日,慶豐年也。)
        (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五日,人攜天幕至河岸,招邀戚友浴於河,男女皆有之,俗
        (謂可除疾病也。)
        (七月二十五日,為宗喀巴成聖之日,各寺窗戶牆壁間皆燃燈,觀其燈焰之色,
        (以卜歲之吉凶。)
        (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誕辰,士女盛妝參賀,比戶皆飲酒。)
        (十二月二十九日,木鹿寺有跳神逐鬼戲。)
        (喇嘛飾各種神佛鬼怪,薄暮至大招,放銃吶喊,謂以驅逐邪鬼。)
        (遊觀之男女,皆盛服聚歌,飲醉而歸。)
        (宮禁之歲暮新年)
        (乾清宮每歲封寶後,工部內府進燈竿二,盤龍楠木柱,高與宮檐齊,上街五色
        (八角圓燈,樹於東西墀中。)
        (封寶日,宮中駕幸之所,以爆竹前導。)
        (臘日,內廷翰林題椒屏進上,謂之椒屏歲祝,皆桃符遺製也。)
        (封寶前一日,例進門聯。)
        (立春日,南齋翰林進春帖子詞三章,五言一首,七言二首,用硬黃矮紙小摺細
        (書,拜筆墨牋紙之賜。)
        (御筆福字賜近臣,舊例也。)
        (道光初年,加賜壽字。)
        (新正二日,重華宮茶宴,聯句。)
        (歲暮新春之打莽式)
        (歲暮將祭享,選內大臣打莽式。)
        (例演習於禮曹,其氣象發揚蹈厲,蓋公廷萬舞之變態也。)
        (王公貴戚於新正競引之,以相戲樂,其態婉變柔媚,或令婦女為之,此又莽式
        (之一變耳。)
        (孝欽后宮中之歲暮新年)
        (孝欽后命宮人清理年事,輒以十二月十三日始,妃嬪各有所司,如洗佛像易幔
        (帳之類是也,餘令太監為之。)
        (事畢,孝欽開辭歲名單,列名之人得預於辭歲。)
        (孝欽命製新衣賞妃嬪。)
        (妃嬪平日所衣,為灰鼠裘,年終則賞白狐。)
        (新年供神之餅餌,皆妃嬪所親製者,孝欽必先製一方以為之倡。)
        (製糕有專室,太監預以米粉白糖酵和為團,製法與饅首略同,蒸之即墳起。)
        (宮中以此卜各人之年運。)
        (二十三日,裝各種乾鮮果碟,上插長青枝,陳之神前。)
        (宮眷皆隨孝欽入廚,以糖果置玻璃碟,陳灶神前。)
        (二十四日,孝欽寫福壽字,為新年賞賜京外王大臣者。)
        (紙色有紅黃淡綠之別。)
        (書久而倦,則命人代之。)
        (年終,各省督撫進呈貢物,孝欽一一審視,擇所愛者留置左右,餘皆庋之於庫
        (。)
        (某年,直隸總督進黃緞衣一襲,以珍寶綴成大牡丹花,葉以翡翠製之,光彩奪
        (目,孝欽大喜,元旦曾一衣之。)
        (兩廣總督所進為珍珠四囊,囊各數千粒,大小如一,光色相同。)
        (妃嬪進手巾香皂,以孝欽極愛妝飾也。)
        (太監宮女進餅餌。)
        (禮物既多,陳列數屋皆滿,必俟孝欽有命始可移動。)
        (祀灶節前後,孝欽即命停止召見。)
        (除夕之晨,孝欽徧禮神佛祖宗。)
        (禮畢,入宮者絡繹不絕,計有孝欽之嗣女固倫公主,醇王、恭王、慶王之福晉
        (,洵、濤二貝勒之夫人,又有非近支而先世得有封號者及滿洲大員之妻女。)
        (既見孝欽,退至他室休息。)
        (午後二時,咸集於殿,以次序立,由皇后率領行禮,即辭歲也。)
        (禮畢,各賞紅緞平金荷包一個,中裝小銀錁一錠,以押歲。)
        (除夕奏樂,達旦始已。)
        (孝欽召集來賓,擲骰為戲,宮眷各得犒銀,多者銀二百元。)
        (孝欽坐久而倦,乃以銀元擲之地,宮眷欲博其歡也,盡力奪之。)
        (夜半,陳炭於銅盤,熾以取暖。)
        (盤以銅為之,置房中,內燃板炭,孝欽取松枝少許,投之盤,宮眷亦各折小枝
        (及大塊松香以入之。)
        (頃刻,滿室氤氳,蓋取吉羊之意也。)
        (是時,宮眷或裹餃、剝蓮實,以充元旦之食品,蓋元旦不食飯也。)
        (天將明,孝欽略睡。)
        (及醒,宮眷進食品數盤,分盛蘋果、青果、蓮子。)
        (蘋果者,取其平安;青果者,取其長青。)
        (孝欽受之,以「汝等平安」之吉語為答。)
        (梳洗畢,群向之賀年,次及於德宗隆裕后。)
        (宮眷無事,侍孝欽觀劇,晚戲既畢,則命太監奏樂,孝欽自唱,宮眷和之。)
        (又命太監唱,唱不成聲者,眾皆笑,孝欽顧而樂之,惟德宗訖無笑容。)
        
        
    3**時間: 地點:
        (一日,宮眷德菱詢以何故不樂,德宗但以英語之祝新年佳勝一語為答。)
        (正月初二日之晨,孝欽上殿禮財神,宮眷亦隨叩。)
        (新年五日,宮眷日侍孝欽博。)
        (初十日為隆裕后萬壽,是日禮節,略與德宗萬壽禮同:宮眷先遞如意,繼叩頭
        (,隆裕立而受之,蓋以宮眷皆隨侍孝欽,故示謙也。)
        (向例,帝后妃不同食,惟萬壽日則會餐。)
        (孝欽命宮眷二人至德宗宮,承候設席。)
        (食時,不及在孝欽宮中之肅靜,宮眷在側可談話,食酒肴。)
        (坐席之始,妃斟酒奉德宗、隆裕,席終,宮眷復命。)
        (眾知孝欽派往,不過監視之意,故亦無可報告也。)
        (十五日為燈節,夜懸各燈,或如鳥獸,或如花果,悉以白紗製之,上加彩繪。
        ()
        (有一燈為龍形,約長十五尺,支以十竿,太監十人執之,又一監在前,執一燈
        (球,取龍戲珠之意。)
        (各處音樂齊奏,燈光月色交相輝映,並放花炮。)
        (以夜間露重,則有木屋,可移動,孝欽率宮眷坐於中觀之。)
        (放數小時,夾以鞭炮。)
        (此夜乃新年之結局也,次日,來賓皆出宮。)
        (除夕元旦之風景)
        (除夕元旦風景,凡繁盛處所,大略相同。)
        (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輒至天明,游者採辦年貨者,至是更擁擠。)
        (及夜,寺廟之禮神者車馬往來,幾弗能過,而乞丐之集於道旁者尤夥。)
        (至買賣之盛者為香燭店、年畫鋪、風箏紙鳶店、玩物攤,其他如茶食店、廣貨
        (鋪、雜貨鋪、茶葉店、首飾店、典質鋪,人亦擁擠。)
        (惟戲園,則先數日而已輟演。)
        (時至中夜,多爆竹聲,蓋比戶已迎灶君下界矣。)
        (元旦,雖極繁盛之街衢,皆閉門息業,惟見有婦女進香於寺廟游行於通衢而已
        (。)
        (午後,則茶館戲園游人甚多。)
        (黃陂之歲暮新年)
        (黃陂居民,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小除夕,凡耕具織具均置空室,祀送灶神。)
        (至除夕之日,老幼男女,五鼓即起梳洗,手持香至祖墓,名曰標山,請祖先回
        (家度歲喫年飯。)
        (或家有新喪者,其戚友於是日必攜肴燭冥鏹,叩靈辭歲。)
        (至夕,接灶出行,即行拜年禮:首為天地君親師,次祖先,次父母,拜畢燃爆
        (竹,開門上廟。)
        (初一日謁宗族,初二日謁舅氏,初三日謁外舅外姑。)
        (年前有新喪者,孝子白袍墨套,冠無緯空梁冠,以有服兄弟二人衣白袍者作陪
        (,至戚族家叩首謝孝,曰管新靈。)
        (宮廷新年玩具)
        (宣宗之孝全后,為承恩公頤齡女。)
        (幼時隨宦蘇州,明慧冠時,曾仿世俗所謂乞巧板者,斲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
        (同春四字,以為宮中新年玩具。)
        (立春日打春)
        (立春日,迎春東郊,省城府城由知府主政,縣城由縣令主政。)
        (先期,禮房吏呈紅單,開列禮節。)
        (前一日,將事各官咸朝服乘顯轎,列全副儀仗出東門,行迎春禮。)
        (且或借優伶冠服,招雇貧人乞丐,令衣之以隨行。)
        (時東郭外之壇廟中,供設紙紮之勾芒神,即俗呼太歲者。)
        (又土牛紙牛各一,土牛之製,以板凳一條,塗以爛泥,裹以蘆蓆而已;紙牛,
        (則依欽天監所頒,以五色紙紮成,空其中實以五穀,即翼日各官所鞭打者也。
        ()
        (官蒞壇廟,先祭,一跪三叩首,乃迎神與牛以歸。)
        (立春既屆,各官又朝服將事,重行祭禮。)
        (禮畢,各執絲鞭打牛,五穀紛墮於地,則謂豐登有兆,相率稱賀而散。)
        (立春日之春色)
        (迎春之典,各省惟府縣官衣朝服,坐顯轎,陳設儀仗、萬民傘、德政牌,行城
        (中一周而已。)
        (廣州則由商店斂貲,雇妓或小家女子之有姿首者,扮演故事,坐方榻,以二人
        (舁之,隨官輿後,遊城市,謂之春色。)
        (次日,又舁往各官署乞賞,所費亦不貲。)
        (庚子西安行宮之立春)
        (光緒庚子十二月立春,先一日迎春,祀勾芒神。)
        (京都舊例,是日,應由順天府進春牛及春山寶座,庚子雖在行在,亦與順天無
        (異。)
        (特選畫工依欽天監頒行之式,寫《春牛圖》進呈,而順天府亦寫圖由驛馳至,
        (同於是日呈進。)
        (立春日,宮中以大盤二,各盛生蘿蔔二條,鏤字為聯,分呈兩宮,謂之咬春。
        ()
        (內監有善鏤字者,刻畫甚精,沿明制也。)
        (元旦立春)
    十 三:(諺云)百年難遇歲朝春。
        (青浦諸聯於乾隆壬辰、辛亥,嘉慶庚午,三遇之。)
        (元旦上元曲宴宗室)
        (嘉慶以前,每歲元旦及上元日,欽點皇子皇孫及近支王貝勒公,曲宴於乾清宮
        (及奉三無私殿,皆用高椅盛饌,每二人一席,賦詩飲酒,行家人禮。)
        (祭堂子)
        (京諺有三不問,堂子祭典其一也。)
        (順治甲申,建堂子於長安左門外玉河橋東;祭神殿五間南嚮,上覆黃琉璃瓦,
        (前為拜天圜殿,八面櫺扇北嚮;東南土神殿三間南嚮,即古之國社也,所以祀
        (土穀而諸神祔焉。)
        (中植神杆,以為社主,諸王亦皆有陪祭之位,神杆為大社惟松東社惟柏之制。
        ()
        (光緒庚子之變,八國聯軍入京師,為日本人圈入使館界內,殿宇皆廢,僅餘視
        (牲亭,上蓋黃琉璃瓦風剝雨瀝,頹敗不堪矣。)
        (或謂堂子之神曰武篤,本貝子,或曰非也,乃明將軍劉綎。)
        (劉以勇聞天下,死之日,口齧一卒,脅挾二卒,足踐二卒,見者猶懍懍也。)
        (定鼎後,劉屢在宮中作祟,故太祖設堂子之祭以禳之。)
        (劉為明桂王部下大將,所部嘗持鹿角,遇敵則布為方陣,雖有萬馬,不能前矣
        (。)
        (太祖以計擒之,劉至死猶揮刀殺數十人,太祖遙望見之,詫為天神下降。)
        (或曰,此為明之鄧將軍。)
        (鄧嘗隸島帥毛文龍部下,善戰,沒而有靈,立廟島上。)
        (太祖起兵時,戰急甚危,禱之,顯靈,脫於難,立廟遼陽,每祭必先之,元旦
        (亦先必謁廟,躬奠致敬,否則宮中時時為厲。)
        (或曰將軍為明之有功將帥,戰沒海上者也。)
        (然明將之死於遼事,無鄧將軍其人者。)
        (萬曆間征朝鮮,副將鄧子龍數有功,戰死海上,豈其神邪?或曰開國初,太祖
        (常微服至遼東,以覘形勢,為邏者所疑,子龍知非常人,陰送出境,太祖篤於
        (舊誼,遂祔祀於社以祀之。)
        (堂子牆外,松柏成林,滿人欲請神杆者具呈禮部,任擇其一,仍以稚者補之。
        ()
        (祭堂子時,皇太后在慈寧宮,親令妃嬪煮肉以進。)
        (祭畢,撤賜諸大學士,邸抄所載某某謝賞神肉恩是也。)
        (旗員亦祭堂子,祭畢,家人席地而坐,拔刀切肉大肆飲啖,所謂喫跳神肉是也
        (。)
        (間亦餽送朋友,然非莫逆者不能得。)
        (至其典禮,則每歲正月初一日,皇帝率王公、滿洲一品文武各官詣堂子,行拜
        (天禮。)
        (前期十二月二十六日)
        (內務府官詣坤寧宮請神,送往堂子。)
        (至除夕,內務府派員於圜殿內焚舊紙錢,欽派總管大臣一人,率諸王長史或一
        (等護衛,於圜殿內掛新紙錢,總管大臣於殿內高案下所立杉柱上掛紙錢二十七
        (張,諸王長史護衛等,依次各掛紙錢二十七張。)
        (初二日奉神還宮。)
        (正月初三日、每月初一日,司俎官一人、司俎一人,於堂子圜殿內高案下杉柱
        (上掛紙錢二十七張,陳時食一盤、醴酒一盞於案。)
        (別設小案,陳椀二,一實酒一虛設。)
        (司香上香,奏三弦琵琶之內監二人,坐於圜殿外角路西東嚮;鳴拍板拊掌之守
        (堂子人,坐於東西嚮;司俎官立於圜殿外階下之東。)
        (司祝進跪,司香授盞,司祝接盞獻酒,司俎官贊鳴拍板,即奏三絃琵琶,鳴拍
        (板拊掌,舉盞以獻。)
        (凡六獻,每獻,司俎官贊歌鄂囉囉,守堂子人歌鄂囉囉。)
        (獻畢,以盞授司香,司祝一叩興,合掌致敬,司俎官贊停拍板,三絃琵琶拍板
        (暫止。)
        (司香授神刀,司祝接神刀進,司俎官贊鳴拍板,即奏三絃琵琶,鳴拍板拊掌,
        (司祝一叩興,司俎官贊歌鄂囉囉,眾歌鄂囉囉。)
        (司祝擎神刀禱祝時,則歌鄂囉囉誦神歌,祝禱三次如前儀。)
        (如是九次畢,司祝一叩興後,禱祝三次,以神刀授司香,司俎官贊停拍板,三
        (絃琵琶拍板皆止。)
        (司祝跪祝,一叩興,合掌致敬退。)
        (所供酒食,給守堂子人。)
        (春秋立杆大祭,豫於延慶州山取徑五寸長二丈之松,梢留枝葉九節,製為神杆
        (,立於圜殿前石上。)
        (懸神旛掛楮,圜殿杉柱亦掛楮,司祝於兩處擎神刀誦神歌,致祝如儀。)
        (每歲四月初八日佛誕前期,內務府於堂子饗殿中間懸掛神幔,於覺羅妻內擬定
        (正副贊禮二人。)
        (【即司祝。)
        (】屆時,由坤寧宮恭請佛亭,並貯菩薩、關帝神像二木筒,舁送於堂子。)
        (至時,奉神位於祭神殿,謹將大內所備紅蜜及諸王所備之蜜,各取多許,貯黃
        (瓷浴池內,以淨水攪勻。)
        (司香啟亭門,司祝請佛於黃瓷浴池內,浴畢後,以新棉墊座安奉亭中,仍請入
        (宮。)
        (坤寧宮廣九楹,內西大坑供朝祭神位,北坑供夕祭神位,朝夕則祭,皆設香碟
        (淨水並糕。)
        (朝則司祝擎神刀誦神歌,三絃琶琶和之,以致祝,遂進牲。)
        (夕則司祝束腰鈴,執手鼓,蹡步,誦神歌以禱,鼓拍板和之,亦進牲。)
        (撤香灶燈火,展背燈青幕,眾退出,闔戶。)
        (司祝振鈴,誦歌四次,致禱,乃捲幕,開戶,明燈撤內貯像。)
        (朝祭神,為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
        (夕祭神,為穆哩罕神畫像神蒙古神。)
        (而祝辭所稱,乃有阿琿、年錫、安泰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納丹岱琿、納爾琿
        (軒初、恩都哩僧固、拜滿章京、納丹延瑚哩、恩都蒙鄂樂、喀屯諾延。)
        (諸號中惟「納丹岱琿」為七星之祀,「喀屯諾延」即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
        (,其餘均無可考。)
        (正月初二日、每月初一日,月祭儀略同。)
        (月祭之翼日,卸神杆,斜仰倚柱上,乃祭天。)
        (灑米致祝,解牲頸骨及膽,陳熟肉並米,貯於杆之斗,乃立杆。)
        (四季獻神,上駟院白馬二,慶豐司牛二,廣儲庫金銀緞布多件,由乾清右門至
        (坤寧宮陳之,奉金銀緞布等,至朝祭夕祭,神前祝如儀。)
        (以馬牛出三日,乃留銀備牲,金緞布馬牛交犧牲所。)
        (又背燈祭,有四時獻鮮之禮,春雛雞,夏鵝,秋魚,冬雉。)
        (凡皇城內風、雲、雷、雨廟之祀,以及各祀廟之歲供,皆內務府掌之;大內祭
        (所用薩滿衣,衣庫掌之。)
        (又掛柳枝求福之神,稱為佛立佛多鄂謨錫瑪。)
        (瑪者,祈福則祭,為保嬰而已。)
        (辛丑西安行宮之元旦)
        (光緒辛丑,孝欽后、德宗在西安行在。)
        (元旦,百官朝賀,德宗御前殿正坐,王公班在階上,樞臣及各部院秩一品者在
        (階下,侍郎以下各官皆在二門外。)
        (都人之元旦)
        (京語謂元旦為大年初一,屆日,於子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
        (接神後,王公百官入朝朝賀,復謁親友,謂之道新喜。)
        (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
        (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
        (富貴之家,潛以金銀小錁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食得之者,終歲大
        (吉。)
        (又陳几於庭,上列素殽乾果之屬,名天地桌,或五日或半月而徹,內城比戶如
        (是,殆即遼金拜天禮歟。)
        (青海蒙番之元旦)
        (元旦賀年,俗尚紅。)
        (染硃紅於牲畜之背,縱放山巔。)
        (客至其帳,主人以紅布覆客騎,延之入,男婦鮮衣持哈達,以次接見。)
        (然見其人,必視其牲畜,禮也。)
        (馬駝牛羊,則用紅布結球以投之,每群一球。)
        (帳前有犬,則獨投一球。)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日,京外致祭財神,燃放鞭炮,晝夜不休,商店尤盛。)
        (正月初五為破五)
        (正月初五日,京師謂之破五。)
        (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至初六日,則王妃公主及命婦冠帔往來,互相道賀,亦於是日歸寧。)
        (而闤闠諸商,亦漸次開市矣。)
        (正月之順星散燈花)
        (正月初八日黃昏之後,京師居人以紙蘸油,燃燈一百有八盞,焚香而祀之,謂
        (之順星。)
        (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
        (,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上元驚蟄)
        (歸安閔峙庭中丞鶚元,九歲時,其外舅毛尚書於元宵宴客,閔以舊姻與焉。)
    尚 書:(毛作對屬客曰)元宵不見客,點幾盞燈,為河山生色。
    尚 書:(是日適屆驚蟄,閔對曰)驚蟄未聞雷,擊三撾鼓,代天地宣威。
        (上元調將)
        (嘉、道以前,京師每遇上元節,五城各設燈棚,寶馬香車,極承平歲華之麗。
        ()
        (是夕三鼓後,步軍統領於正陽門城上,以燈繩曳取城外武營官名帖,謂之調將
        (。)
        (上元放和合)
        (嘉、道以前,圓明園正月十五日放和合,例也。)
        (和合即煙火盒子。)
        (大架高懸,一盒三層,一層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為鴿雀無數群飛,取放生
        (之意,三層為四小兒擊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一首。)
        (上元廷臣宴)
        (嘉慶以前,每歲上元後一日,欽點大學士九卿之有勳勩者宴於奉三無私殿,名
        (廷臣宴。)
        (如曲宴宗室禮,蒙古王公皆預焉。)
        (康熙兩上元盛典)
        (康熙壬戍元夕前一日,聖祖饗群臣於乾清宮,作昇華旁嘉宴詩,人各一句,七
        (字同韻,仿柏梁體。)
    一 日:(上首唱曰)麗日和風被萬方。
        (以次而及滿大學士勒德洪、明珠,皆拜辭不能。)
    學 士:(上為代二句曰)卿雲爛漫彌紫閭,一堂喜起歌明良。
    一 日:(且戲曰)二卿當各釂一觴以酹朕勞。
        (勒德洪果捧觴叩首謝。)
        (次日,頒御製序一首。)
        (乙丑元夕,聖祖命於南海子大放燈火,使臣民縱觀,仿大酺之意。)
        (先於行殿外治場里許,周植杙木,而絡以紅繩,中建四棚,懸火箱其中。)
        (平樹八杆,即八旗也,旗人認旗色分駐,而當前四綠旗,則漢人所駐之地。)
        (官民老穉男婦皆許進觀。)
        (初設鹵簿,及駕奉兩宮從永定門赴行殿,諸王群臣次第至。)
        (賜官廚肴饌,人酒三甌,能飲者不計。)
        (於是徹仗張燈,有宮眷五十人出,皆虹裳霓衣,被以雜綵,人擔兩燈,各踞方
        (位,高低盤舞,若星芒撒天,珠光爚海,真異觀也。)
        (既,則火發於筩,以五為耦,耦具五花,掄升遞進。)
        (乃舉巨礮三,火線層層,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數,若珠簾焰塔,葡萄蜂蝶,雷
        (電車鞭,川奔軸裂,不一而足。)
        (又既,則九石之燈,中藏小燈萬,一聲迸散,則萬燈齊明,流蘇葩瑵,紛綸四
        (重。)
        (箱中鼓吹並起,<〞新細明體〞﹥秦靴觱篥,次第作響,火械所及,節奏隨之
        (,霹靂數聲,煙飛雲散。)
        (最後一箱,有四小兒從火中相搏墜地,礮聲連發,別有四小兒衣花裲襠,杖皷
        (拍版,作秧歌小隊,穿星戴焰,破箱而出。)
        (翕倏變幻,難以舉似。)
        (然後徐闢廣場,有所謂萬國樂春臺者,象四征九伐萬國咸賓之狀,紛綸揮霍,
        (極盡震炫而後已。)
        (次日校獵,聖祖親御弓矢,九發皆中,於是詔進百戲,都盧尋橦,拍張觳觝,
        (畢陳於前,群臣從觀者皆有詩。)
        (孝欽后上元撒金屑)
        (孝欽后嘗於元夕取金葉屑二升臨高撒之,飄揚可觀,謂之金屑滿天飛。)
        (屑墮宮人頭額,謂之金花點額,凡受點者皆得賜食。)
        (辛丑西安行宮之上元)
        (光緒辛丑,孝欽后、德宗在西安,西安元夜燈火最盛,兩宮以年歲荒歉,宵旰
        (憂勞,不許民間放燈。)
        (宮中惟以紙糊數燈懸於門楣,至十六夜後,即命撤之。)
        (正月開印)
        (官署開印之期,必於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
        (時,先行知照,朝服行禮,開印之後,則照常辦事矣。)
        (正月送子)
        (淮安有送子之俗,恆在元宵後二月初二日前。)
        (凡老年無子,及成婚多年而未育者,戚友咸送以紙糊之小紅燈,間有用磚代者
        (,此磚須取自東門外之麒麟橋堍,否則無效,蓋取麒麟送子意也。)
        (由送者先期擇日,備柬通知受者之家,臨時,約集十餘人,鼓樂大作,持燈或
        (磚送往。)
        (受者則遠迓門外,以所送之燈或磚懸於望子者之床中,並以酒筵款待送者,他
        (日得子,則有重酬。)
        (二月朔之太陽糕)
        (二月朔,京師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
        (。)
        (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二月二日龍擡頭)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都人呼為龍擡頭。)
        (有食餅者,謂之龍鱗餅;有食麵者,謂之龍鬚麵。)
        (婦女亦停止針線,意恐傷龍目也。)
        (孝欽后宮中之花朝)
        (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孝欽后至頤和園觀翦綵。)
        (時有太監預備黃紅各綢,由宮眷翦之成條,條約闊二寸,長三尺。)
        (孝欽自取紅黃者各一,繫於牡丹花,宮眷太監則取紅者繫各樹,於是滿園皆紅
        (綢飛揚,而宮眷亦盛服往來,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蛺蝶。)
        (繫畢,即侍孝欽觀劇。)
        (演花神慶壽事,樹為男仙,花為女仙,凡扮某樹某花之神者,衣即肖其色而製
        (之。)
        (扮荷花仙子者,衣粉紅綢衫,以肖荷花,外加綠綢短衫,以肖荷葉。)
        (餘仿此。)
        (布景為山林,四周山石圍繞,石中有洞,洞有持酒尊之小仙無數。)
        (小仙者,即各小花,如金銀花、石榴花是也。)
        (久之,群仙聚飲,飲畢而歌,絲竹侑酒,聲極柔曼。)
        (最後,有虹自天而降,落於山石,群仙跨之,虹復騰起,上升於天。)
        (吳興尚黃明)
        (浙江吳興風俗,清明後一日,謂之黃明。)
    有 詩:(鮑西岡鉁令吳興日)喜見柔桑開雀口,清明明日又黃明。
    一 日:冷風疏雨過黃明。
        (禪房送春)
        (青浦城西南真靜禪寺,水木清華,花竹掩映,勝境也。)
        (道光某年,陳東橋、潘溢塘、顧培真、莊茶村、蔡得硯於立夏前一日至寺作餞
        (春會,寺僧若愚、脫塵亦與焉。)
        (酒酣,蔡成送春詩,情緒悽愴,合座為之不歡。)
        (脫塵援筆和之,有「自此春心更寂寥」句,陳曰)
    有 詩:阿師得大解脫矣。
        (浴佛節之緣豆)
        (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宮中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謂之喫緣豆,
        (以為有緣者方得啖之也。)
        (光緒間,駐京各使眷屬訂期四月初九日,覲見孝欽后於寧壽宮。)
        (外部侍郎聯芳奉派為翻譯,先一日入宮,察看布置之是否合法。)
        (是日適為浴佛節,孝欽與諸宮女方作投瓊之戲,大啖緣豆。)
        (聯芳趨經宮外,低首疾馳。)
        (孝欽遙望見之,大聲呼其名,聯驚而趨入,賜以緣豆一小碟,聯就階下跪啖,
        (叩首謝恩而退。)
        (端午龍舟)
        (乾隆初,高宗於端午日命內侍習競渡於福海。)
        (畫船簫鼓,飛龍鷁首,絡繹於波浪間,頗有江鄉競渡之意,召近侍王公同觀。
        ()
        (仁宗親政,亦屢循舊制。)
        (後以雨澤愆期,輒命罷演。)
        (孝欽后宮中之端午)
        (自五月初一日起,軍機大臣、尚書、侍郎,以及近支宗室、妃嬪、太監,均獻
        (孝欽后以禮物,開列黃紙禮單進呈。)
        (中以洋貨為多,太監輒以大盒盛之而入,孝欽留洋貨而已。)
        (初三日,為全宮獻禮期,均盛以黃盒,置大院中。)
        (隆裕后進自製之鞋及手巾荷包,陳設第一排,妃嬪宮眷所獻種類甚多。)
        (初四日,為孝欽回賞之期,視獻物之厚薄以答之。)
        (若宮眷,則人各一衣,銀數百兩。)
        (初五日,大內演劇,所演為屈原沈江故事。)
        (而宮眷所躡之履,則如小兒之虎頭鞋,且簪綢製之小虎於冠,孝欽所命也。)
        (王公福晉亦皆入宮賀節。)
        (京師端午)
        (京師謂端午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以前,世家大族,皆以粽相餽貽,副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
        (、玫瑰餅。)
        (其供佛祀先者,則以粽、櫻桃、桑椹為正供,亦薦其時食之義也。)
        (五月二十三日分龍兵)
        (京師謂五月二十三日為分龍兵,蓋五月以後,大雨時行,隔轍有雨,故須將龍
        (兵分之也。)
        (展端陽)
        (青浦朱香涇有月寧侯水神廟,每年端午將屆,衙署胥役輒斂貲賽會,迎其入城
        (,備物齋之。)
        (水中賽龍舟,且有飾成鳳形虎形之船,船中有臺閣,有鞦韆,自初一至初五,
        (無日不然。)
        (某年閏五月,好事者又為展端陽之舉,復迓神入城,張燈演劇,士女填咽,蓋
        (道光以前事也。)
        (七月喇嘛放頭會)
        (蒙人奉達賴喇嘛為神明,每年七月中有放頭會,與盂蘭勝會、水陸勝會略同。
        ()
        (入會男女必輸金錢,多者,達賴為之摩頂,或以木槌擊之,雖膚肉墳起,大如
        (雞卵,不敢言痛,且引為慶幸,謂是年萬事如意,可免災害,且藉以稱雄於閭
        (里焉。)
        (七月初三日袚齋)
        (七月初三至八月初三,為回教袚齋之期,俗曰過年。)
        (期內日僅一餐,蓋日夜誦經持戒,直至中夜而始一食。)
        (七月杪,各家懸燈結彩,以誌慶賀。)
        (宮廷七夕)
        (七夕,宮中設果桌祭牛女,皇后親行拜祭禮,其神牌曰「牽牛河鼓天貴星君」
        (,「天孫織女福德星君」。)
        (孝欽后嘗命以盆盛水置日光中,取小針數枚投之,針浮水面,則觀盆底影,以
        (驗人性之巧拙。)
        (廣州七夕)
        (七月初七日,牛郎會織女之佳期也。)
        (廣州人尤重視之,凡家有閨女者,必拜七夕,所費頗不資,以物品陳設多者為
        (貴,任人遊覽。)
        (陳煒卿七夕詩)
        (餘杭女史陳煒卿,名爾士,為嘉興給事中錢儀吉之婦,嘗賦七夕詩,命意最高
        (。)
    有 詩: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因節物酬。卻語中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干求。
        (中秋泥塑兔神)
        (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
        (值近萬錢。)
        (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中秋後迷童子)
        (廣州有迷童子之俗,多行於中秋節後之數夕,以其時月明如畫也。)
        (其法,先擇一童子,令合眼危坐,作法者乃先燒符一度。)
        (【其咒語極簡。)
        (】令數人手持香火,向童子前後畫圈搖拂。)
        (久之,童子即喃喃自語,眾乃呼曰)
    童 子:師傅至矣。
    乃 呼:(復問曰)師傅喜用刀耶,抑劍耶?
        (問至童子點首,即為合意。)
        (眾乃以器械授童子,即能飛揚起舞,若有家法。)
        (及演畢,童子復臥倒,呼其名,即醒。)
        (或曰,是殆野鬼游神所憑藉也,願精於精神學者一研究之。)
        (八月二十六日為宮中節日)
        (八月二十六日,為宮中節日,蓋太祖未入關時,轉戰甚苦,一日糧絕,太祖及
        (軍士皆以樹皮充飢,即是日也。)
        (故滿人以為紀念日,屏除豪華,宮中尤重之,皆不食肉,以生菜裹飯而食,亦
        (不用箸,以手代之,孝欽后亦然。)
        (蓋專制君主,每以土地人民為私產,欲其子孫追念祖宗創業之艱難也。)
        (京師九月九)
        (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屆日,都人士輒提壺攜榼,出郭登高。)
        (南則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在薊門煙樹、清淨化城等處,遠則
        (在西山八剎等處。)
        (展重陽)
        (道光某年十月初九日,青浦諸聯招友集橫雲山下,作展重陽會。)
        (丹楓烏桕間,清吟淺酌,俗客屏跡。)
    乃 呼:(歸舟泊小赤壁,以「復遊於赤壁之下」七字分體拈韻,題名石上,拍手曰)此
        小小《燕然銘》也。
        (十月朔)
        (十月朔,南人有名之曰十月朝者,俗又謂之鬼時節,與清明同,有家祭,有墓
        (祭,第非若清明之比戶皆然耳。)
        (京都人民之祭掃也,所焚者,冥鏹之外,尚有以紙翦成之衣,故亦謂為送寒衣
        (。)
        (大內之十一月十二月年事)
        (十一月初一日,宮中始燒煖炕,設圍爐,舊謂之開爐節。)
        (十二月初八日,為一大節,俗所謂臘八是也。)
        (宮廷極重此節,雍和宮熬臘八粥,則派王公大臣監視,而大員且有拜臘八粥之
        (賜者,又必須以清晨覲見,碰響頭謝恩。)
        (二十四日,乾清宮庭中設萬壽燈八仙望子四架。)
        (二十六日,各宮殿掛門神對聯。)
        (二十八日,宮中及甬道東西兩廊設五色羊角燈。)
        (十一月月當頭)
        (十一月十五日,為月當頭之期,小兒女恆徹夜不睡,以俟月之臨階,取影驗之
        (。)
        (冬至郊天)
        (每歲冬至,太常寺預先知照各衙門,皇上親詣圜丘,舉行郊天大祭。)
        (前一日,御駕宿齋宮,午夜將事,壇上帟幄皆藍色,執事者衣青衣,王大臣服
        (貂蟒。)
        (壇旁有天燈竿三,高十丈,燈高七尺,內可容人,以為夜間駿奔助祭者之準望
        (。)
        (屆期,正陽門列肆懸燈彩,上辛常雩亦如是,附近廟宇,不准鳴鐘擂鼓,亦不
        (准居民施放鞭砲,以昭敬慎。)
        (冬至胙肉納於懷)
        (皇帝祀天圜邱,所受福胙,必納之懷,攜回齋宮,以示祗承天庥帝賚之意。)
        (亦以長至令節,北方隆寒,胙肉冰凌堅結,不至沾漬袞衣也。)
        (冬至慶賀)
        (光緒朝某年冬至,百官慶賀孝欽后表文一道,如下)
    其 文:臣等誡懽誠忭,稽首頓首上賀。伏以淑則昭垂,尊飬愜萬方之願;繁釐茂介,熾
        昌開百世之基。欽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陛下,德協坤元
        ,道隆豫順。椒闈式禮,宏燕翼之貽謀;蘭殿敷仁,衍鴻龐而啟運。普天鍚慶,
        薄海臚歡。臣幸際熙朝,欣逢長至,伏願慈暉普蔭,四時和而玉燭長調;壽禹延
        洪,五福備而金甌永固。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懽(亻卞)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九九銷寒)
        (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
        (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銷寒圖》。)
        (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
        (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十二月封印)
        (京師大小官署,例於每年十二月之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內,由欽天監選
        (擇吉期吉時,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
        (十二月打灶)
        (十二月,禮部舉行打灶典禮。)
        (二尚書四侍郎咸升座,堂下盔甲手八人,佩箭上堂,見堂官行禮,與劇中演《
        (四郎探母》番邦公主見駙馬爺之禮無異,禮畢,侍立左右。)
        (又有四人有頂戴者抬一簸箕,置堂上,又有以長筷擊簸箕者。)
        (祀灶唱訪賢曲)
        (乾隆一朝,大內祀灶,在坤寧宮行之。)
        (室有正炕,設鼓板,后先上至,駕臨,坐炕,自擊鼓板,唱訪賢一曲,唱畢,
        (送神,乃還宮。)
        (至嘉慶時始罷。)
        (庚子西安行宮之除夕)
        (光緒庚子,德宗奉孝欽后西狩,即於西安度歲。)
        (除夕前數日,召行在官員有內廷差使者各賜綢緞數端。)
        (至除夕,德宗御便服小冠,冠頂綴紅絨結,垂肩黃絲穗,長尺有咫。)
        (內監皆服蟒袍,外罩青色半臂,而以藍布裹頭,如營兵。)
        (氣候類)
        (大沽口氣候)
        (大沽口冬季約有三閱月之冰凍。)
        (四月至七月午後四時,潮漲高九尺至十尺。)
        (八月晨十時,潮漲高七尺。)
        (口外沙線起落無定,最大汽船不能進口,潮漲,則較次者可至塘沽。)
        (宣化氣候之異)
        (宣化去京師數百里耳,而氣候截然不同,以居庸關為之隔也。)
        (自岔道至南口,中間所謂關溝,祇四十五里,而關北關南幾若別有天地。)
        (光緒乙酉五月下旬,有人入都,在宣化,衣則夾也;過居庸,衣則棉也;出南
        (口而炎蒸漸盛,入都門而搖扇有餘暑矣。)
        (迨八月下旬,則寒風凜烈,木葉亂飛,已似冬初光景。)
        (曉起登輿,竟有非此不可之勢。)
    忽有人:(前人詩云)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誠非故作奇語。)
        (蓋可以三秋如此推之三春也。)
        (秦皇島氣候)
        (秦皇島夏季熱度,最高當華氏表八十六度;冬,最低在零度下平均四十餘度。
        ()
        (長春氣候)
        (長春即寬城子,其熱度,冬夏均較奉天低五六度。)
        (冬至前後封河,二月杪三月初開凍。)
        (九十月至三月為雪期,時或下雨。)
        (山水最大時在五六月,漲落甚速。)
        (洮南氣候)
        (洮南在長春西北,冬日寒甚,夏日午間之熱,乃或甚於關內。)
        (故其地種藝雖晚,而收穫反較關內為早。)
        (雨澤極稀。)
        (寧古塔氣候)
        (寧古塔四時皆如冬,北斗在北,較內地微高。)
        (月出較早。)
        (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
        (流露之數日即霜,霜則百卉皆萎。)
        (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凍,至來年三月方釋。)
        (五六月如內地二三月,亦復有欲裸裎之時,日昃須入戶矣。)
        (春多風,風烈,常十餘日不能出戶。)
        (入夏多雹,雹下則黍苗殞。)
        (黑龍江氣候)
        (黑龍江四時皆寒,五月始脫裘。)
        (六月晝熱十數日,與京師略同,夜仍不能卻重衾,七月則衣棉矣。)
        (立冬後,朔氣砭肌骨,立戶外呼吸之頃,鬚眉俱冰。)
        (出必時以掌溫耳鼻,少懈則鼻準死,耳輪作裂竹聲,痛如割。)
        (宣統朝則漸暖,不似前此江水之七月即冰也。)
        (上海大雪)
        (江南地暖,上海居海濱,東鄰日出處,氣候尤和,每歲雪時,大小皆以寸計。
        ()
        (咸豐辛酉十二月二十七、八等日,大雪至三晝夜,深至四五尺,港斷行舟,路
        (絕人跡,老屋茅舍率多壓倒。)
        (時粵寇分股取川南,歇浦以東皆為兵窟,為雪所阻,遂踞巢不出。)
        (於是難民乘機逃者數十萬,其被擄者日服役,夜閉置樓上。)
        (時以雪地無聲,可免傷損,皆從牕中跳遁,因而得脫者又不知凡幾。)
        (甘肅氣候)
        (甘肅氣候,夏日微熱,冬嚴寒,頗具大陸之性。)
        (西寧一晝夜備四氣)
        (西寧氣候,冬日最冷時可至攝氏寒暑表零下二十度,夏日極熱時,華氏表不及
        (九十度,常衣夾衣,甚或衣棉衣。)
        (青海沿邊一帶,每至夏秋,一晝夜而四氣皆備,晨衣棉,及午而易袷衣,午餘
        (仍衣絮,入夜則可披毳裘。)
        (某君至柴達木,適在暑夏涼秋時,氣候忽變,其熱度高於西寧。)
        (夏時乾燥異常,日中蒸氣如釜,木葉自萎。)
        (貼麵餅於牆,曝而能熟,臨時可取食,隔宿則堅硬如石。)
        (牛羊肉不曝自乾,可醃為熟脯。)
        (午後必衣紗葛,沙中熱至不能插足,不就林蔭,易致疾病。)
        (牲畜道斃者,一宿即臭爛,故毒瘴特甚。)
        (往往百里無甘泉,必攜革囊木桶,盛清水,調麵煮茶,有餘,分飲馬匹。)
        (然七月即雪,雪至必裘,晨起即融。)
    土 人:(秋日溫度常較海東為高)嚴冬始有積雪。
        (極寒時,河水亦積堅冰,至來春方釋。)
        (夏多雹,冰塊大如桃,百卉為之殞。)
        (或有黑霜厚積如氈,則草木皆枯矣。)
        (大戈壁在其北部合黎山之南,當青海、安西之交,東自英額池起,西至柴達伊
        (吉河止,南自布隆吉河起,北至邊界止,東西二百八十里,南北百六十里,面
        (積四萬四千方里。)
        (其地質為最細之沙,中含沙粒,小沙陀高低不一,沙之深雖不逮大漠,而過客
        (鮮有度此者。)
        (戈壁之南無大山屏障,常遇暴風,發時塵埃蔽天,晝為之昏。)
        (飛沙盤旋空中,高數十丈,沙邱沙淖一日數移。)
        (每遇風日晴和,沙浪閃爍,則成五色紋,早晚常有雲氣,結為漠市,城郭宮室
        (、人馬雞犬,歷歷可數。)
        (馬頭漸近,則一片荒沙耳,其奇幻與海市蜃樓正同。)
        (伊犁炎熱)
        (道光以前,伊犁天氣炎熱,焦鑠千里,人皆避入窖中,至夜始出。)
        (雪嶺之寒)
        (青海有雪嶺,其地有漢番僦居焉,天寒不能支,相率遷避。)
        (土垣頹圮,不可息處,過客率插帳而居。)
        (曉風凜冽,晝日蕭森。)
        (夜深,霜花簌簌有聲,無敢揭帳,揭則手腫不可握。)
        (涕沫凌封髭鬚,耳鼻麻木,指不敢捻,先用溫水巾覆之,再近圍爐。)
        (行人以毡裹首,露二睛,俗名毡冑,戴之立雪中,兩頤猶冷如冰。)
        (古人所云「積雪沒脛,堅冰在鬚」,猶未盡其狀也。)
        (有時風吹帳倒,則爇薪於上風以禦寒威,而後舉手,否則墮指裂膚,且凍死矣
        (。)
        (青海小島氣候)
        (青海有小島,六月即雨雪,山之巔常年不消,然又不甚苦寒,夏有裸裎之時。
        ()
        (四時多風,風必烈,拔木滾石。)
        (近岸至變為平地,風起聞怪聲,山崩地裂,皆枯樹摧折之聲也。)
        (然山中又不甚苦風,以樹木層層遮蔽故耳。)
        (永綏氣候)
        (永綏僻處萬山,罕見人跡,氣候與內地迥殊,每值黑霧濛濃,對面不相見。)
        (且春夏霪雨連綿,秋冬霜雪早降。)
        (時下冰凌,屋溜凍結,自簷至地,其大如椽,謂之冰柱,苗人以木杵撞開,始
        (能出入。)
        (城外雖稍平曠,然亦寒居十七,熱居其三,春多寒,仲夏猶時挾纊。)
        (立秋日晴,則後二十四日大熱,甚於三伏;是日雨,則涼暖不常。)
    其 三:(諺云)秋風十八暴。
        (言雨多也。)
        (中秋前後,即衣薄絮,雪深尺許,則沍凍。)
        (冬雨,則轟雷。)
        (四境山多田少,漢與苗各因山之所宜,占四時之候,以為種植,故所收多雜糧
        (。)
        (沿邊一帶,人煙稠密,其節序寒燠,稍為適宜。)
        (廣州氣候)
        (廣州天氣,寒燠不時,蓋地近溫帶。)
        (冬令不見霜雪,嚴寒之日甚少,惟有時驟寒驟暖耳。)
        (十二月間,晨起僅可單衣,午後忽轉北風,即驟涼矣。)
        (六月間,遇西江水漲,或陰雨連朝,則又驟涼矣。)
        (每見地方官迎春時,身衣裘,而乃汗出如漿。)
        (元旦賀年,竟有持扇者。)
    其 三:(山陰俞壽羽鶴齡有詩云)昨宵炎熱汗沾巾,今日風寒手欲皴。裘葛四時都在筐
        ,無衣難作嶺南人。
        (光緒壬辰十一月二十八日忽下雪,次日嚴寒,簷口亦有冰條,木棉樹枯槁,數
        (年始復活。)
        (聞道光間亦然。)
        (自壬辰以後,則屢有集霰之年,無復如咸、同間之和煦矣。)
        (閩中冰雪)
        (冰雪為閩中所罕見,官場習慣,歲暮新正,必衣紫貂及各色狐皮,閩中實不需
        (此。)
        (故有用銀鼠石鼠為衣,以天馬皮出鋒者,亦異狀也。)
        (達官貴人新正賀歲,有強御貂裘者,無不汗流浹背矣。)
        (成都氣候)
        (古人謂成都常夜雨,又稱漏天,皆言雨水之多也。)
        (今則氣候溫和,寒熱適度,晴雨亦均,惟春秋冬三季多陰雨耳。)
        (若晴,正月可夾衣,二月可單衣,三月則必冷,俗謂之凍桐子花。)
        (四月中旬可棉衣,五月或不熱,三伏日之熱亦不至華氏寒暑表百度。)
        (而七月上半月之炎熱與六月下半月同,八月初亦有熱至九十度以外者。)
        (九月初則多陰雨,俗稱濫九皇,可衣夾棉或呢絨。)
        (十月初可衣小毛,無大雪及大冰雹,而降雪時期,恆在交春之時。)
        (川邊氣候)
        (大相嶺以南多風,輒日中起,至夜中息。)
        (雅州氣候與內地略同。)
        (清溪較寒,盛夏猶著夾衣。)
        (大渡河一帶頗熱,越雋、瀘沽、西昌等處無盛暑。)
        (會理州四時和暖,無盛寒亦無盛暑。)
        (沙江一帶,自三月起即異常炎熱,然一雨便成秋也。)
        (金川雪牆)
        (光緒甲辰八月,李心衡至金川,見控卡一路積雪不斷,四望皓如玉山。)
    其 三:(初甚驚訝,後聞陳遊戎大剛言)歷夏日秋陽,照爍漸消,此特至薄時也。若自
        嚴冬至二三月,密雪層積,高及數丈,壓房屋且不見,乃驚人耳。
    土 人:(李曰)駐防汛兵,何以得活耶?
        (疑其言似欺人者。)
    土 人:(陳曰)不然,他日子自知之。
        (後李過懋功,時正月中旬也,初至山巔,一望無垠,輿馬逕度,若不知有城牆
        (卡房也者。)
        (夫役等從他途就塘兵烤火,炊茶熟,請小憩。)
        (扶掖循路逕曲折入,如行小巷。)
        (坐塘房中,見房前雪高倍於屋,巉削似照牆。)
        (蓋汛兵日加鋤掃,開闢一線路,始得安作息,通行旅也。)
        (夾路雪牆,天光透澈,如琉璃屏障。)
        (門關在望,往來行人不絕,惟輿馬不能過,直須屋上行耳。)
        (西藏氣候)
        (西藏天氣凝寒,地氣瘠薄,千山雪壓,六月霜飛。)
        (石多田少,五穀難成,有粟黍豆荍之產者,僅藏東巴塘彈丸地耳。)
        (雲貴天氣)
        (雲南多晴多風,貴州多陰多雨。)
        (雲南之瘴)
        (土司地方之氣候,大抵不良,平原之地,尤劣於山嶺。)
        (如臨安府屬之十五猛,普洱府屬之十版納,鎮邊廳屬之孟連、上下猛、允猛、
        (角董,順寧府屬之耿馬、猛猛,永昌府屬之孟定、潞江、灣甸、登魯埂掌,騰
        (衝府屬之芒市、遮放、猛卯、隴川,皆係著名煙瘴,入夏以後,內地之人莫不
        (視為畏途。)
        (內蒙氣候)
        (內蒙地處高原,距海面自二千尺至六千尺不等,帶山環繞東南,瀚海橫亙西北
        (,水源缺乏,地氣薄弱。)
        (早晚甚寒,正午驟熱,正午與早晚有相差四十度者。)
        (平時西北風為多,孟秋即下雪,【白露前後。)
        (】入冬井水亦凍,季春尚以雪充飲料,六月亦有下雪時也。)
        (地理類)
        (全國環遊紀程)
        (今欲環遊本國,周歷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
        (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新疆、廣東、廣西、雲
        (南、貴州、四川二十二省及蒙古、西藏、青海等處,汽船汽車而外,所恃以為
        (交通之具者,人與馬騾所致力之舟車是也。)
        (自江蘇上海縣至安徽懷寧縣)
        (吳淞【屬江蘇寶山縣。)
        (】汽船沿江蘇境【江蘇南北距四百里,東西距八百里,無高山峻嶺,而有揚子
        (江橫貫其中。)
        (湖之大者曰洪澤、曰高郵、曰太湖。)
        (】之黃浦江而下,水流浩瀚,東北行三十里,至吳淞口,為光緒間所闢商埠,
        (兩岸建礮臺,海口有燈塔,以便船舶夜行。)
        (【有鐵道通上海,並由蘇州而達江寧。)
        (】)
        (崇明縣【屬江蘇太倉州。)
        (】既出吳淞口,有島橫扼揚子江【即長江。)
        (】入海之處曰崇明縣,蓋江水自上流挾沙至此,積滯而成也。)
        (長一百八十里,廣五十里,土宜植棉,島民約百萬。)
        (江陰縣【屬江蘇常州府。)
        (】自吳淞入揚子江,由北口轉西北,經狼山,【屬江蘇通州。)
        (】以傍岸淤淺,下椗江心,行客至此,皆攜裝刺小艇以渡北岸之通州。)
        (其南岸為福山鎮,【屬江蘇常熟縣。)
        (】江面寬廣,沙灘深淺不定。)
        (少頃西行,至江陰縣稍停,江之南岸有礮臺,設兵駐守,蓋此為揚子江第一門
        (戶也。)
        (江陰以西有圌山,江面至此頗隘,水流峻急。)
        (丹徒縣【江蘇鎮江府府治。)
        (】自江陰西行,至丹徒下椗,裝卸客貨,約半日之久,地為通商巨埠,往來揚
        (子江、運河間者必取道於此,故船舶雲集,貿易繁盛。)
        (租界臨江,土名銀山門,城東北有焦山,西南有金山。)
        (江寧縣【江蘇江寧府府治,一稱南京。)
        (】越丹徒而南至江寧,江蘇省會也。)
        (商埠曰下關,在神策門外江岸,明太祖孝陵在朝陽門外。)
        (城中有秦淮河、莫愁湖、雨花臺諸勝。)
        (蕪湖縣【屬安徽太平府。)
        (】自江寧泝江而上,過釆石磯,【屬安徽當塗縣。)
        (】壁立千仞,最擅形勢,蓋已入安徽境)
        (【安徽界江蘇之西,東西距七百餘里,南北距九百里。)
        (西南境多山,餘皆平衍。)
        (揚子江通其南,淮水貫其北,中有巢湖,水廣而淺。)
        (】矣。)
        (由此而西經東、西梁山,水受山束縛,江面驟窄,礮臺夾江而守。)
        (至蕪湖,地在揚子江南岸,形勢便利,為安徽最盛之商埠。)
        (懷寧縣【安徽安慶府府治】蕪湖西上至大通鎮【屬安徽銅陵縣】,以客貨裝卸
        (頗繁,亦椗泊焉。)
        (俄而西行至此,地當長江北岸,為安徽省會,江水三面環城,西有眾山高聳,
        (地勢雄壯。)
        (鄱陽湖【屬江西。)
        (】自懷寧泝江西行,入江西境。)
        (【江西東西距八百里,南北距千里,三面環山,惟省北地勢開展,控引江湖,
        (土質肥腴,近湖之區尤勝。)
        (西境萍鄉縣有煤礦,且有鐵道二百餘里西通湖南醴陵,以資轉運。)
        (東北景德鎮瓷業之隆,甲於世界。)
        (】過馬當山,遙望小孤山,高峰獨聳,峭立江心,上有小姑廟,巍樓傑閣,下
        (臨無地,江流湍急,其西即湖口【)
        (內湖外江。)
        (】鎮。)
        (江水衝擊,聲如洪鐘者,石鐘山也。)
        (自江西湖口鎮至南昌縣)
        (自湖口鎮改乘小汽船南行,入鄱陽湖。)
        (湖長二百七十里,廣六十餘里,我國大湖當以此為第二。)
        (南昌縣【江西南昌府府治。)
        (】星子縣【江西南康府府治。)
        (】既至鄱陽湖,見有漁舟無數,知漁利甚溥也。)
        (過星子,則見廬山聳峙於前,山有白鹿洞。)
        (【宋儒朱子講學之地。)
        (】南行至吳城鎮,【屬江西都昌縣。)
        (】小泊,鎮當贛江入湖之處,至此而舟入江矣。)
        (冬令水淺,汽船不易駛。)
        (由此而南,至南昌,江西省會也。)
        (南昌以南為贛江,水益淺,多灘,禾田兩岸相望,時見古塔。)
        (自江西湖口鎮至湖北夏口廳)
        (九江縣【江西九江府府治。)
        (】南昌之遊畢,返湖口,復乘汽船上駛。)
        (江流迅疾,五十里至九江,地居揚子江上下遊之中央,商務繁盛。)
        (租界在城西江干一帶,遙望廬山環亙,約數百里,西人率於山上避暑。)
        (黃岡縣【湖北黃州府府治。)
        (】自德化西駛入湖北境,【湖北居揚子江西遊,為中原要地,東西距千二百里
        (,南北距八百里,東西北多山,南路平坦。)
        (江、漢交流,湖陂相屬,故水陸運輸最為利便。)
        (土質腴美,農業最豐,西境岡嶺縱橫,礦產尤盛,大冶之鐵、夏口之煤皆已開
        (採。)
        (】至武穴小泊。)
        (過富池口,南北岸萬山拱合,上流為田家鎮,形勢險要,自此而蘄州、【湖北
        (黃州府蘄州州治。)
        (】黃石港、黃岡皆泊舟片時。)
        (黃岡城西北之赤壁山,屹立江濱,石壁皆赤色。)
        (【東有宋蘇軾故居。)
        (】)
        (夏口廳【)
        (屬湖北漢陽府。)
        (】舟過黃岡西北行,江流曲折,至夏口泊焉。)
        (地當揚子江北漢水東,為京漢鐵道中樞,列肆之長約十里,水陸交便,貿易至
        (盛,英、法、俄、德、日皆有租界。)
        (汽船至此,將仍沂江而下,以還上海。)
        (自湖北夏口廳至武昌縣)
        (武昌【湖北武昌府府治】自夏口西渡漢水至漢陽,【湖北漢陽府府治】其地有
        (專製鐵板鐵軌之鐵政局。)
        (南渡揚子江,為武昌,湖北之省會也,面江而負山。)
        (漢陽門上有黃鶴樓,燬於火矣。)
        (岳陽縣【湖南岳州府府治。)
        (】自武昌復至夏口,改乘淺水汽船,西南溯江而上,過陸溪口)
        (【三國時,周瑜攻曹操之地,亦稱赤壁。)
        (】南入荊河口,洞庭湖、揚子江會合處也。)
        (入湖南境,【湖南當洞庭湖之南,東西距九百里,南北距千里,全境多山嶺,
        (其尤著者曰衡山,五嶽中之南嶽也。)
        (省北近湖之處多平原,水之大者曰湘、沅、資、澧,湘最巨。)
        (地質腴厚,產米、麻、煙、棉、茶、紙、木材,礦產尤多煤。)
        (南境瑤、苗雜處。)
        (近自漢口敷設鐵道縱貫本省之地,達於廣東省城。)
        (】至岳陽。)
        (地為湘省門戶,租界在城北十五里,全省貨物出入,皆由此。)
        (城有岳陽樓,俯視洞庭,夙推名勝。)
        (洞庭湖 長沙縣【湖南長沙府府治。)
        (】洞庭湖在湖南省東北,周九百餘里,為五湖冠,多沙洲島嶼,君山尤大,近
        (湖多沮洳之地。)
        (沿湖東岸行,入湘江,上溯,過湘陰縣,【屬湖南長沙府。)
        (】附近有汨羅水。)
        (【楚屈原懷石自沈於此。)
        (】南行至長沙,湖南之省會也。)
        (據湘江東岸,民物殷阜,後闢為商埠。)
        (自湖南岳陽縣至湖北宜昌縣)
        (沙市【屬湖北。)
        (】宜昌縣【湖北宜昌府府治。)
        (】由長沙折回岳陽,復乘淺水汽船溯江上行,西北至沙市,貿易繁盛,俗稱小
        (漢口,租界在鎮之西。)
        
        
    4**時間: 地點:
        (自此而上,江中時有沙礁,舟人駕駛惟謹。)
        (至宜昌,泊焉,汽船之航路止於此。)
        (再上,則江水湍急,數里一灘,改賃民船,乃可上達。)
        (楚蜀客貨之轉運,必於宜昌上下,故為巨埠。)
        (自湖北宜昌縣至四川成都縣)
        (三峽 自宜昌賃民船入川,溯江上行,兩岸石山壁立,煙霧繚繞,非亭午夜分
        (,不見日月。)
        (前望眾山,迴環若甕,舟行至近稍一轉折,則豁然又開一境。)
        (過西陵峽、黃牛峽、巫峽,崖瀑飛流,破石堆聚,與風水相激,舟行偶不慎,
        (則撞石粉碎。)
        (上行俱賴縴夫拖纜,至極險之灘,客必登岸步行,待舟過灘畢,始復登舟。)
        (奉節縣【四川夔州府府治。)
        (】過三峽至巫山,入四川境。)
        (【四川東西距二千餘里,南北距千餘里,地多山,雪山及北嶺之脈周於四境。
        ()
        (揚子江流其南,省中鴉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諸大川並匯焉。)
        (西南境有鹽井、火井。)
        (】西有瞿唐峽,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急水迴復。)
        (再上有灩澦堆,大石高十丈餘,突出江心,以水之漲落為隱見,故舟行頗危。
        ()
        (至奉節,江山高闊,地勢較平。)
        (【有諸葛武侯廟、杜甫宅諸古蹟,城外沙渚有武侯八陣圖遺址。)
        (】自奉節而西,江流沸湧,又多石灘,然猶不若巫山、瞿峽之奇險也。)
        (舟至是,可泊萬縣城下。)
        (萬縣【屬四川夔州府。)
        (】地處衝要,商務繁盛,自此西上,灘險如前時。)
        (過忠州,【四川忠州直隸州,州治有陸贄、白居易遺蹟。)
        (】西南為酆都縣,【屬四川忠州。)
        (】以境有豐水、平都山得名。)
        (【小說家附會鬼山陰洞地獄閻王之說,可笑。)
        (】至巴縣,泊焉。)
        (宜昌、巴縣之間,大灘二十一,小灘六十三,水勢湍急,間有一二淺水汽船,
        (輒多阻滯。)
        (巴縣【四川重慶府府治。)
        (】川東商埠也。)
        (地當嘉陵江、大江交會之處,而據其要道,三面臨水,城就峭壁為之,依山之
        (起伏為高下,城中商肆民居鱗次櫛比。)
        (宜賓縣【四川敘州府府治。)
        (】大江 自奉節溯江上駛,過七門灘,大石橫江,其數七,望之如門。)
        (至瀘州,【四川瀘州直隸州州治。)
        (】改賃輕舟,則以自此而上江流益狹,牽挽愈難也。)
        (西行至宜賓,泊焉。)
        (地當岷江、大江之匯,控扼通衢,蓋自出江蘇寶山之吳淞口,行四十餘日入大
        (江【大江發源青海,初名木里烏蘇江,旋東南流改名金沙江,以水雜金沙也。
        ()
        (又曲折東北流,會鴉礱江、岷江、嘉陵、漢水諸川,經雲南、四川、江西、安
        (徽、江蘇諸省而入於海。)
        (】至此乃止焉。)
        (樂山縣【四川嘉定府府治。)
        (】成都縣【四川成都府府治。)
        (】自宜賓北泝岷江至奉節,沿岸多鹽場火井。)
        (峨眉縣【屬四川嘉定府。)
        (】境有峨眉山,為著名勝境。)
        (北過眉州,【四川眉州直隸州州治。)
        (】復北行,江山平遠,風景如畫。)
        (至成都,【三國時蜀漢建都於此,有漢司馬相如、諸葛武侯故居,城外有薛濤
        (井,水可造紙。)
        (】土潤而腴,民殷物阜,乃四川之省會也。)
        (自四川成都縣至西藏)
        (鐵索橋居成都,定乘輿入藏之計畫,雇馱馬,延譯人。)
        (既定,遂遵陸西南行,經邛郲九折坂二十四盤而飛越,嶺聳峭盤折,勢如螺旋
        (。)
        (渡瀘水,須步行過鐵索橋。)
        (橋以巨鐵索九條繃於兩岸,長三十餘丈,上鋪木板,廣九尺餘。)
        (俯視洪流,令人目眴足弱,河西百餘里,即康定縣也。)
        (康定縣【四川康定府府治。)
        (相傳漢諸葛亮征蠻時,曾遣將造箭於此,故一稱打箭爐。)
        (】此為由川入藏之孔道,四園皆山,形勢險峻。)
        (中有廢澗,敞若平地,有土城。)
        (番人聚族而居,多疊石為碉樓,有大寺,喇嘛數千。)
        (內地人頗有往貿易者,川茶藏產,輒以此為交易之所。)
        (裏化廳【一稱裏塘。)
        (】巴安縣【四川巴安府府治。)
        (】由康定西行,渡鴉礱江,江窄流急,岸有戍兵,行客皆以皮船【以牛皮縫製
        (,僅載一人一舟子。)
        (】運渡。)
        (有大雪山,積雪常年不化。)
        (至裏化,小住,所遇皆食肉衣皮之番人,惟土司衣冠尚遵國制。)
        (裏化西行五百餘里,至巴安,風土人情與裏化相似。)
        (昌都縣【四川昌都府府治,一稱察木多。)
        (】自巴安西行,渡金沙江,轉西北,入西藏境,【西藏東西距五千里,南北距
        (二千里,南境即喜馬拉雅山,為世界第一高嶺,西北有蔥嶺山,有崐崙山,皆
        (高峻而有瀑布。)
        (故江河甚多,雅魯藏布江最巨,自西而東貫全藏之境,東南流折入印度界。)
        (怒江、瀾滄江皆發源於此。)
        (】則見山巔終年積雪,冬夏皆奇寒。)
        (沿途多劫賊,土人稱曰夾壩,商旅皆結隊行,執兵自衛。)
        (行一千五百里,始抵昌都,為前藏門戶。)
        (有土城,番民築碉以居,毗連約數里,坡下建營壘,列市肆,頗有都會氣象。
        ()
        (嘉黎縣【四川嘉黎府府治,一稱拉里。)
        (】自昌都而西渡瀾滄江,旋經瓦合大雪山,五峰緜亙,天雪相連。)
        (復渡怒江上流,踰朔馬拉山、魯貢拉大雪山,其險峻視瓦合大雪山尤甚。)
        (至嘉黎,則已距昌都一千五百里。)
        (其地為藏之咽喉,有營寨,地苦寒,積雪多陰晦。)
        (拉薩 自嘉黎西南行,經高山數重,既過鹿馬嶺,則地勢平坦,路旁有溫泉,
        (自平地石罅中出,氣蒸而沸,濺沫,色如硫黃。)
        (經墨竹工卡,有水西流,即藏河也。)
        (至察里,【俗傳釋玄奘西行自此至印度。)
        (】風景和煦,山川平曠,多逆旅,皮船可徑渡。)
        (由此西行,接近拉薩,已抵中藏地矣。)
        (拉薩為西藏都會,【)
        (設駐藏大臣於此。)
        (】東西約七八里,南北約三四里,居民五萬,率為喇嘛。)
        (主教者為俗稱活佛之達賴喇嘛,兼握政權,居布達拉大寺,寺在高阜之上,環
        (門砌石為牆,佛座最深密,群僧侍焉。)
        (甘孜州 自拉薩西行,路平地沃,乘木舟以渡雅魯藏布江。)
        (南為厄木多克池,中有大島,僧寺壯麗。)
        (西南行,至甘孜。)
        (又南行十餘日,至亞東,其地為藏南要隘,南距英屬印度界僅二百四十餘里。
        ()
        (附近有營汛駐守,築邊牆,曰鎮西關。)
        (【光緒二十年開為商埠。)
        (】遊畢,仍還甘孜。)
        (日喀則 甘孜西北行二百餘里,至日喀則,即後藏也。)
        (左有當多汛,右有朋錯嶺,皆天然要隘。)
        (有大寺曰札什倫布,倚山面江,垣宇壯盛,班禪喇嘛居之。)
        (其遠近瞻禮受法傳戒者,與前藏布達拉寺相等,惟所屬喇嘛較少。)
        (又由日喀則城西南行,曲折二千餘里,至聶拉木,為西藏南疆要隘,有道通尼
        (泊爾都城,商賈多由之而入印度。)
        (西藏之遊既竣,乃循舊路,沿揚子江而下,仍至漢口。)
        (自湖北夏口廳至京師)
        (至是而定北遊京師之計畫,易汽船而為汽車焉。)
        (乃自夏口啟程,乘京漢鐵道汽車至灄口,陂塘相屬,地勢窪下。)
        (北經孝感縣,【屬湖北漢陽府。)
        (】出武勝關,峻嶺重岡,山脈雄厚。)
        (車行至此,穴山而過,約十餘里,北入河南境。)
        (【河南古稱中原,東西南北相距各約千里,地勢西北多山,東南平衍。)
        (黃河橫貫北部,洛河入之。)
        (東南有沙河、汝河,皆入於淮。)
        (近省之地當黃河下流,屢有衝決,民多苦之。)
        (】至信陽州,【屬河南汝寧府。)
        (】過遂平、西平二縣,【均屬河南汝寧府。)
        (】郾城縣【屬河南許州。)
        (】而抵許州。)
        (【河南許州直隸州州治。)
        (】地益平曠,與南方風土迥異。)
        (北至新鄭縣,【屬河南開封府。)
        (】其西為登封縣,【屬河南河南府。)
        (】境有嵩山,五嶽之中嶽也。)
        (高六千尺,周百二十里,三峰最高,中有峻極,東曰太寶,西曰少室。)
        (開封縣【河南開封府府治。)
        (】自新鄭北至鄭縣,【河南鄭州直隸州州治。)
        (】開封在其東,河南省會也。)
        (地近黃河,屢遭水患。)
        (城西二十餘里,為宋故都,【有宋宮及艮嶽故址,並唐時猶太教所建教堂遺蹟
        (。)
        (】城南有朱仙鎮,為四大鎮【湖北之漢口、廣東之佛山、江西之景德及朱仙為
        (四大鎮。)
        (】之一,舊時貿易甚盛。)
        (黃河 鄭州北行四十里,至榮澤縣,【屬河南鄭州。)
        (】地濱黃河。)
        (黃河發源青海,與長江之源僅隔一山脈,東北流過甘肅省,出長城外,作弧背
        (形,復入長城。)
        (南流經山西、陝西之間,至潼關,水勢寖盛。)
        (折而東向,橫經河南、直隸、山東三省而入於海。)
        (河流挾沙,遷徙不定,每一汎至,氾濫數百里,輒成巨災。)
        (汲縣【河南衛輝府府治。)
        (】黃河有鐵橋,上鋪軌道,以通汽車,長數百丈,鐵柱深入沙中。)
        (渡河行數十里,入汲縣界。)
        (旋見城郭壯麗,有衛河環其北,太行山【在河南省西北境,緜亙數千里,山東
        (省在其東,山西省在其西。)
        (】峙其西。)
        (出城,渡衛河,【有比干墓。)
        (】過淇縣,【屬河南衛輝府,有殷三仁故里。)
        (】至宜溝驛。)
        (【有周子貢故里。)
        (】)
        (安陽縣【河南彰德府府治。)
        (】自宜溝驛北行,經湯陰縣,【屬河南彰德府,有宋岳飛故里,祠中樹枝皆南
        (向。)
        (】北至安陽。)
        (【曹魏曾都於此。)
        (】城之西南有山,產白石。)
        (由東北之臨漳【屬河南衛輝府,有漢曹操銅雀臺故址。)
        (】而北渡漳河,入直隸境。)
        (【自元代建都,後明成祖由南京遷都於直隸之順天,後因之。)
        (南北距六千餘里,東西距千餘里,背山臨海。)
        (運河北流至天津,匯九河之水入於海。)
        (自北而西群山重疊,有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外制蒙古,屹然天府。)
        (其南湖泊至多,有魚米之利,惟北境高寒,冬令多墐戶以居。)
        (】高阜纍纍,遙望之有七十二,或曰此曹操疑塚也。)
        (北行至磁州。)
        (磁州【屬直隸廣平府。)
        (】正定縣【直隸正定府府治。)
        (】磁州盛產煤,多陶戶,其地山明水秀,略似江南。)
        (由此北行,過邯鄲縣,【屬直隸廣平府,古趙國所都。)
        (】經沙河縣,【屬直隸順德府。)
        (】四望平沙,或積成邱阜。)
        (北由邢臺縣【直隸順德府府治。)
        (】而至正定,自正定以西,別築鐵路達山西之陽曲縣,【山西太原府府治。)
        (】長五百里。)
        (清苑縣【直隸保定府府治】自正定北行,過定州,【直隸州州治】其西山嶺蟠
        (曲,為北嶽恆山之支脈。)
        (北至清苑,直隸之省會也,商賈雲集。)
        (自京而西至晉、秦、隴、蜀諸省,皆由此。)
        (涿州【屬順天府。)
        (】出清苑北行,渡易水,道左有碑,記燕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事。)
        (北至涿州,【蜀漢昭烈帝及其將張飛故里。)
        (】出城渡永濟橋,橋跨拒馬河,長可里許。)
        (北過良鄉縣,【屬順天府。)
        (】經蘆溝橋,其下即桑乾河,橋左別建鐵橋,汽車行其上直達京師,穿西便門
        (城缺處,至正陽門西車站止焉。)
        (蓋京漢鐵路,南起漢口,計程二千八百里,至此而盡。)
        (京師 京師在直隸省,別之曰順天。)
        (居白河之西,分內外二城,外城七門,周三十八里)
        (內城九門,在外城之北,周四十里,皇室在焉。)
        (國子監在城東北隅,中貯石刻經文及周時石鼓。)
        (城東南有觀象臺,高十丈,儀器皆備,又有各國使館。)
        (內城之中曰皇城,周三千六百餘丈,皇城之中曰紫禁城。)
        (西華門之西通皇城南北曰西苑,中分南北中三海。)
        (神武門北有景山,煤石所成,頗高峻,其上有亭臺。)
        (自京師至山西陽曲縣)
        (當發軔之始,附乘京漢鐵路汽車,南至正定,小住。)
        (旋易正太汽車西行,渡滹沱河,有漢光武帝麥飯亭,河流迅疾,深淺不常。)
        (過獲鹿縣【屬直隸正定府。)
        (】而西,山徑迴復,地勢險峻。)
        (過井陘縣,【屬直隸正定府。)
        (】縣北有山曰井陘,亦太行山脈,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
        (陽曲縣井陘以西,為山西境。)
        (【山西北跨長城,東界直隸,南接河南,西鄰陝西,東西約距六百里,南北約
        (距千餘里。)
        (近北地高山多而少雨,西南俱以汾河為界,中有汾河為本省巨浸,濱河之地平
        (坦腴沃。)
        (】西過壽陽縣,【屬山西平定州。)
        (】至榆次縣,【屬山西太原府。)
        (】北五十里即陽曲,山西之省會也。)
        (西臨汾河,為往來秦、隴、蜀、藏之通道。)
        (自山西陽曲縣至新疆和闐縣)
        (臨汾縣【屬山西平陽府。)
        (】自陽曲西南行,傍汾水東岸,經徐溝縣、祁縣、【均屬山西太原府。)
        (】平遙縣【屬山西汾州府。)
        (】而至介休縣,【屬山西汾州府。)
        (】南有緜山。)
        (【晉介之推隱此。)
        (】沿汾水而南,至靈石縣,【屬山西霍州。)
        (】有古石,高六七尺,非鐵非石,叩之有聲。)
        (西南至臨汾縣。)
        (潼關 華山 越臨汾西南行,至侯馬,渡澮河,抵聞喜縣。)
        (【屬山西絳州。)
        (】西南經永濟縣,【山西蒲州府府治。)
        (】復沿汾水東岸,南渡黃河,入陝西境。)
        (【陝西古稱關中,東西距七百餘里,南北距千三百里,唐以前歷代帝王多建都
        (於此。)
        (地勢南北皆山,中央平坦,秦嶺橫亙其中,渭水流其北,漢水流其南,黃河自
        (長城外南流而為省之東界,渭水入焉。)
        (渭水流域東距黃河,南界秦嶺,北繞長城,萬山中有險仄之徑可四達,故為西
        (北扼要之區。)
        (】兩山夾流,黃河自北來,至此折而向東,所謂河千里而一曲也。)
        (至潼關,倚山據河,乃為天險。)
        (西至華陰縣,【屬陝西潼州府。)
        (】其南有華山,即西嶽也。)
        (洞壑峰巒,為五嶽之冠,最著者為蓮華峰,峰勢相連,視泰華差小,故名少華
        (。)
        (長安縣【陝西西安府府治。)
        (】自華陰西行,過華州、【屬陝西同州府。)
        (】渭南縣【屬陝西西安府。)
        (】至臨潼縣,【屬陝西西安府。)
        (】有溫泉,出驪山下,即古華清池也。)
        (復西行五十里,抵長安,北環渭水,南屏終南,頗占形勝。)
        (城周四十里,濠廣八丈,【本金、元舊址,明永樂時增修之。)
        (】由東門入,見東北隅尚有小城周九里,【明秦王藩城。)
        (】向西轉南,則唐故宮之遺址,猶有存者。)
        (咸陽縣【屬陝西西安府。)
        (】平涼縣【甘肅平涼府府治。)
        (】自西安西行,渡渭水,北至咸陽。)
        (西北行至邠州,【陝西邠州直隸州州治。)
        (】有大佛寺,穴山為屋,有石像。)
        (循涇水西北行,入甘肅境,【甘肅居本部之西北隅,東西距三千六百餘里,南
        (北距二千四百里。)
        (氣候甚寒,四月猶或飛雪。)
        (地多山嶺沙磧,惟沿黃河兩岸土壤腴美。)
        (黃河之外,有渭河、洮河,水急不便行舟。)
        (】至涇州。)
        (【甘肅涇州直隸州州治。)
        (】居秦、隴東西之衝,眾山環峙,涇、汭分流,一咽喉要塞也。)
        (西北至平涼,西城有崆峒山。)
        (皋蘭縣【甘肅蘭州府府治。)
        (】出平涼而西,踰六盤山,沿途土人多穴處者。)
        (西抵皋蘭,為甘肅省會,居黃河南,為通西域之咽喉。)
        (皋蘭山環城而峙於南,人民漢、回雜處,富庶甲西部。)
        (西寧縣【甘肅西寧府府治。)
        (】出皋蘭城西行,過黃河浮橋,以船為之。)
        (又西行,經碾伯縣,【屬甘肅西寧府。)
        (】有四望山,道險狹,【漢趙充國略定西羌,以此為形勝之地。)
        (】西至西寧。)
        (萬山迴合,近接青海,漢、番土產之互市在此。)
        
        
    5**時間: 地點:
        (自此而西,踰日月山,即入青海境。)
        (【)
        (青海古為西羌,有湖曰庫庫淖爾,大如海,故名。)
        (東西距二千里,南北距千里。)
        (地勢甚高,東有祁連、西傾諸山,山巔恆積雪,巴顏哈喇山麓高出,其東之鄂
        (陵、札陵二湖約三百里,有噶達素老峰者,上有池水噴出,作金色,黃河之源
        (也。)
        (其西犁石山,則揚子江之源也。)
        (地氣沍寒,人民以蒙古族為多。)
        (】)
        (張掖縣【甘肅甘州府府治】自青海復至西寧,東北行,經大通縣,【屬甘肅西
        (寧府】北至永昌。)
        (【屬甘肅涼州府】西北行,至張掖。)
        (西南有祁連山,產木,水草亦美。)
        (西行四百里,經肅州,【甘肅肅州直隸州州治】又西北七十里,至嘉峪關,為
        (萬里長城極西之端。)
        (哈密廳【新疆哈密直隸廳廳治。)
        (】出嘉峪關,道左有天下雄關碑。)
        (更西行,沙磧浩浩,已入大戈壁。)
        (其地崇岡疊阜,高澗深溝,有九溝十八阪之目。)
        (經安西州,【甘肅安西直隸州州治。)
        (】西北行山磧中,旬日不見草木,水鹵不可飲,必攜食水自隨。)
        (至哈密,始入新疆境,【新疆為我國極西屏蔽,本西域回部,官軍征而有之,
        (光緒壬午置行省。)
        (東西距七千里,南北距三千里。)
        (地勢高峻,大山東西橫亙,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半屬戈壁,間有沃壤,北路土
        (脈較腴。)
        (川之大者,北有伊犁河,南有塔里木河。)
        (民族龐雜,除漢族外,有駐防之滿洲及蒙古、纏回各族。)
        (纏回以布纏頭,與內地普通裝飾之回人異。)
        (又有哈薩克、額魯特、準噶爾等人。)
        (而戶口蕃廣必推纏回,故稱之曰回疆。)
        (】為新疆之門戶,城小而固,有大渠一道引而注之,產瓜極甘美,附近有回城
        (,回人居之。)
        (吐魯番廳【甘肅吐魯番直隸廳廳治。)
        (】自哈密循南路而西,折而北行兩山中,以避風戈壁【風戈壁者在山之南,緜
        (亙數千里,春夏多怪風。)
        (】之險,經鄯善縣,【屬新疆吐魯番廳,一稱闢展。)
        (】亦都會也,西至吐魯番。)
        (再西南行,至托克遜,自此而西,用紅錢。)
        (西行至焉耆府。)
        (【一稱喀喇沙爾,與吐魯番皆有戍兵。)
        (】)
        (阿克蘇縣【新疆溫宿府府治。)
        (】自焉耆西行,渡海都河,復西行,達庫車州,【新疆庫車直隸州州治。)
        (】經拜城縣,【屬新疆溫宿府。)
        (】至阿克蘇。)
        (峭岸如削,其上平衍,回城依其麓,縣城在其西。)
        (莎車縣【新疆莎車府府治,一稱葉爾羌。)
        (】阿克蘇以西,尤荒僻,無廛肆。)
        (西南渡蔥嶺大河,抵巴楚州,【屬新疆疏勒府。)
        (】復西南行,至莎車。)
        (為南路大城之一,周十餘里,城內東南隅有古塔,周約十二三丈,中有盤道,
        (至頂三十餘丈,有市,長約十里。)
        (罪人之流戍新疆者,多居此城。)
        (疏勒縣【新疆疏勒府府治,一稱喀什噶爾。)
        (】自莎車西北行,經英吉沙爾廳,【新疆英吉沙爾直隸廳廳治。)
        (】有界牆,回民居南,戍兵居北。)
        (西北至疏勒,為回疆最西大城,城新舊各一,回民居舊城,新城在其西北,戍
        (兵居之。)
        (其地為西域要津,是以村落繁密,貿易興盛。)
        (和闐州【新疆和闐直隸州州治】自疏勒返莎車,東南行約六百里至和闐城。)
        (居崐崙山北麓,有和闐河、克里雅河之灌溉。)
        (自和闐南行,可達西藏,惟山路險惡,瘴癘逼人,故行旅絕少。)
        (自新疆阿克蘇縣至京師)
        (南路之行既竣,折回阿克蘇,策馬北行,踰木蘇爾嶺。)
        (嶺長百里,堅冰巨石互結而成,間有裂痕,其下無底,登涉必以冰梯,冬夏積
        (雪,無鳥獸草木,徧山惟見馬骨。)
        (綏定縣【新疆伊犁府府治,一稱惠遠城。)
        (】既踰冰嶺,復經數山,渡伊犁河,即至綏定。)
        (其地山渠交錯,土膏沃衍。)
        (自綏定東行,為天山北路,東經精河廳,【新疆精河直隸廳廳治。)
        (】形勢險要,多鹻地。)
        (又東經烏蘇廳,【新疆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廳治。)
        (】水土清腴,東行至綏定縣。)
        (城鄉富庶,流水繞村,風景一如內地。)
        (迪化縣【新疆迪化府府治,一稱烏魯木齊。)
        (】自綏定東南行,經昌吉縣,【屬新疆迪化府。)
        (】至迪化,新疆省會也,商業甚盛,富庶甲關外。)
        (城西有沙岡,城東南有博克達山,山極高,冰雪積歲不消。)
        (自迪化東北行,至古城,亦繁盛,有要路可通蒙古。)
        
        
    6**時間: 地點:
        (自此東行,經奇臺縣,【屬新疆迪化府。)
        (】地絕戈壁,居天山之陰,上無飛鳥,下無青草,所謂窮八站也。)
        (鎮西廳【新疆鎮西直隸廳廳治,一稱巴里坤。)
        (】過窮八站東抵鎮西,亦在天山之陰。)
        (城西北有巴里坤湖,【古名蒲類海,後漢竇固追擊呼延王至此。)
        (】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匯為巨浸,天山以北之水泉,此為最大,繞湖多良田
        (,亦宜畜牧。)
        (城東別有城,舊為滿洲兵所居。)
        (南通哈密,北有要道可達蒙古。)
        (科布多【科布多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杜爾伯特四旗,輝輝特二旗,明阿特、札
        (哈沁各一旗,阿爾泰山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新和碩特、新土爾扈特各一旗,阿
        (爾泰烏粱海七旗。)
        (】烏里雅蘇臺【在外蒙古三音諾顏部之西。)
        (】自鎮西北行,入蒙古境,【蒙古北接俄屬西伯利亞,為大高原,東西距五千
        (三百里,南北距二千七百里。)
        (大沙漠曰戈壁,西入新疆,水草俱絕,漠南曰內蒙古,漠北曰外蒙古。)
        (】經札薩克圖【在外蒙古。)
        (】)
        (西部,踰巴彥達爾克嶺,西北行抵科布多城,【科布多全部之首邑。)
        (】與其北烏梁海部之地,並多湖泊。)
        (東行千三百里,抵烏里雅蘇臺,西北杭愛山,【相傳即古燕然山,漢竇憲勒石
        (紀功之處。)
        (】高大際天,東接興安、肯特諸山脈,附近川流多發源於此。)
        (庫倫【外蒙古土謝圖部之東北。)
        (】買買城 自烏里雅蘇臺東行,至薩伊爾烏蘇,折向北行,至庫倫。)
        (據土拉河之濱,土人多為喇嘛,活佛即居此。)
        (地當俄國商路,直北有買賣城,與俄境恰克圖僅隔一柵。)
        (張家口【直隸張家口廳治,一稱張家口。)
        (】居庸關 自庫倫東南行,經車臣汗部【在外蒙古。)
        (】之西,行戈壁中,而抵四子部落。)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
        (】復東南行,入直隸境,至張家口,是為北入蒙古西至山西之要道。)
        (東南行六十里,抵宣化,【直隸宣化府府治。)
        (】地近邊牆,為直北孔道。)
        (東南行,經土木堡、榆林堡,抵居庸關,巨石危崖,交聳互峙,中有溝澗,夏
        (秋漲而冬枯。)
        
        
    7**時間: 地點:
        (自此東南行,經昌平州,【屬順天府。)
        (】還至京師。)
        (自京師至東三省仍還京師)
        (天津縣【直隸天津府府治。)
        (】自京師乘汽車,循京漢鐵路西南行,踰南苑而東,過黃村、楊村,【均屬順
        (天。)
        (】有大鐵橋長里許,沿白河東岸南抵天津。)
        (地為白河、運河會合之處,距海尤近,有各國租界。)
        (塘沽 開平【均屬直隸。)
        (】自天津沿白河東行,為京奉鐵路線,其地盛產鹽。)
        (抵塘沽,【汽船進口,當水淺時輒於塘沽下椗。)
        (】其外即大沽口,形勢扼要,為京津咽喉,口門向有堅固礮臺,經光緒庚子拳
        (亂而毀平。)
        (自塘沽折而東北行,所經者為蘆臺、唐山、【均屬直隸,唐山有大煤礦。)
        (】開平、山海關、【在直隸臨榆縣東,一名榆關。)
        (】秦皇島等處。)
        (自開平東北行,經灤州、【屬直隸永平府。)
        (】昌黎縣,【屬直隸永平府。)
        (】抵山海關,為長城極東之始。)
        (其地亂山高峻,逼臨海岸,關東北路甚狹,誠要隘也。)
        (其南曰秦皇島,突出海中,冬不凍,便於泊舟,故亦開為商埠。)
        (錦縣【奉天錦州府府治。)
        (】營口廳【奉天營口直隸廳廳治。)
        (】出山海關,循京奉鐵路入奉天境。)
        (【奉天南北、東西相距各千里,長白山峙其東,醫巫閭橫其西,其巨川則西有
        (遼河,流域之長直貫全境,東有鴨綠江,與日本之屬地朝鮮畫江而守,南部瀕
        (海之地尤多佳港,嚴冬不冰。)
        (】東北經寧遠縣【屬奉天錦州府。)
        (】而至錦縣,地臨遼東灣,商業頗盛。)
        (鐵路自此向東,隨遼東灣之勢,曲折而南,抵營口,地當遼河入海之左岸,汽
        (船可溯遼河而上駛也。)
        (大連灣 旅順【兩地向為俄人租借,俄敗於日,日據之。)
        (】自營口東南行,至大石橋,附南滿洲鐵道,【為日本所有。)
        (】車至蓋平縣,【屬奉天奉天府。)
        (】大野無際,迤西為遼東半島,沿途皆日俄戰爭遺跡。)
        (南過熊岳城,有古時烽火臺。)
        (至金州廳,【屬奉天奉天府。)
        (】其南即大連灣,金州西南為旅順口,外有黃金、饅頭諸山之險,內港廣闊,
        (可泊大隊軍艦。)
        (我國原有礮臺船隖,俄人既租,益運礮築臺,天險人為,俱臻其極,故光緒甲
        (辰日俄之役,日軍猛攻數月,始能克之。)
        (遼陽州【屬奉天奉天府,遼京也。)
        (】瀋陽縣【奉天奉天府府治,舊為陪京。)
        (】自旅順復返蓋平,北至海城縣,【屬奉天奉天府。)
        (】商務繁盛。)
        (再北,道旁有溫泉二,過鞍山堡,【日俄苦戰之地。)
        (】北至遼陽,當太子河南,為至營口、旅順、朝鮮之要道。)
        (東北至瀋陽,奉天省會也。)
        (東北有天柱諸山,嵯峨拱峙,而又西帶遼河,北距渾河焉。)
        (鐵嶺縣 開原縣【均屬奉天奉天府。)
        (】出瀋陽北門,則西北隆業山遠望可辨,渡溪越邱而過懿路驛。)
        (【有古城址。)
        (】北至鐵嶺,為奉天北路咽喉,自昔遼河水運,皆以其地為北端。)
        (再北則為開原城,商業亦盛,西南隅有塔,作八角形,角置佛像高十五丈。)
        (【相傳為唐代所建。)
        (】開原北通昌圖縣,【奉天昌圖府府治。)
        (】中隔威遠堡門。)
        (長春縣【吉林長春府府治,一稱寬城子。)
        (】吉林縣【吉林吉林府府治,一稱船廠。)
        (】出開原東北行,泝開原河,經葉赫站,北渡葉爾蘇河,遼河之源也,北入吉
        (林省境。)
        (【吉林古為滿洲地,南北距千餘里,東西距約倍之。)
        (山嶺蟠結,大者為長白山,東自寧古塔西至奉天,諸山皆發脈於此山,巔有潭
        (為鴨綠、混同、圖們三江之源。)
        (混同上游曰松花江,自長白山北流,會嫩江、黑龍等江入海。)
        (他若圖們之入朝鮮,鴨綠之趨奉天,皆尤著者。)
        (】由吉林省會而至長春,其地為伊通河左岸,西北直接內蒙古草地,市肆繁盛
        (。)
        (東至吉林,則在松花江左岸,遙望長白山支峰,約略可見。)
        (琿春廳【屬吉林寧安府。)
        (】由吉林東行,出入山中,經諸窩集,【俗呼森林為窩集。)
        (】則落葉積數尺,礙行路,泉水為之阻滯,至鄂赫穆站,地始平坦。)
        (南經敦化縣,【屬吉林寧安府。)
        (】東南行,涉川越嶺,即至圖們江岸,與日屬朝鮮夾江相望。)
        (至琿春,則我國與俄接界之要地也。)
        (寧安縣【吉林寧安府府治,一稱寧古塔。)
        (】依蘭縣【吉林依蘭府府治,一稱三姓。)
        (】自琿春北行,多山谷,越老松嶺,長數十里,北至寧安,其地在瑚爾哈河左
        (岸。)
        
        
    8**時間: 地點:
        (自此北行,越東清鐵道,沿瑚爾哈河左岸,道路俱鏟削峻嶺而成,經八站二十
        (餘柵,至依蘭,則其地實臨松花江。)
        (濱江廳【屬吉林雙城府,一稱哈爾濱。)
        (】呼蘭縣【黑龍江呼蘭府府治。)
        (】龍江縣【黑龍江龍江府府治,一稱齊齊哈爾。)
        (】自依蘭而西行,過賓縣【吉林賓州府府治。)
        (】以至阿城縣,【屬吉林賓州府,一稱阿勒楚喀城,南有金黃龍府遺蹟。)
        (】為西北都會,東清鐵道經之。)
        (復乘汽車北行,抵濱江,地為東三省鐵道中樞,故日見繁盛。)
        (北渡松花江,入黑龍江省境。)
        (【黑龍江東西距三千一百里,南北距千二百里,與俄屬地接壤。)
        (興安嶺自西北入境,直貫本省全部而入蒙古。)
        (川之大者曰黑龍江,源出喀爾喀,匯集眾流東入混同江。)
        (又有嫩江,源出伊勒古爾山,南流會諸小水入松花江。)
        (省城東北有嫩江縣,即墨爾根城,為嫩江上流要埠。)
        (東北隅有愛琿廳,據黑龍江南岸,與俄境劃江為界。)
        (漠河有大金礦,產金至盛。)
        (】經呼蘭南,【有金時五國城,宋徽、欽二宗被羈於此。)
        (】附近皆沃壤,西北經蒙古界而至龍江,為黑龍江省會,當嫩江左岸,分內外
        (二城。)
        (扶餘縣【吉林新城府府治,一稱伯都訥。)
        (】自龍江沿嫩江南下,經蒙古草地,見東清鐵路自西北來,直達濱江。)
        (沿嫩江一帶,漁戶弋人頗多,江中有小汽船行駛。)
        (過三河口,江流浩瀚,復入吉林省境。)
        (至新城,城濱松花江岸,商舶麕集,素稱要地。)
        (東南行至陶賴洲,復附汽車,渡松花江,至農安縣,【屬吉林長春府。)
        (】西門外有高塔矗立。)
        (南行,復至長春。)
        (法庫門【屬奉天。)
        (】新民縣【奉天新民府府治。)
        (】承德縣【直隸承德府府治,一稱熱河。)
        (】自長春舍舊路,循邊牆之西以行,入奉天省境,經懷德、奉化二縣,【均屬
        (奉天昌圖府。)
        (】至昌圖縣。)
        (其南通江口,為遼河上游要埠。)
        (南行穿法庫門,為滿洲陸路貿易要道。)
        (西南沿遼河行,至新民,街市繁盛。)
        (自蒙古運進馬匹甚多,欲至瀋陽,則尚有約二小時汽車之行程焉。)
        (西南行經鎮安縣、【屬奉天新民府。)
        (】廣寧縣、【屬奉天錦州府。)
        (】義州,【屬奉天錦州府。)
        (】踰九台門,復入直隸境,至朝陽縣,【直隸朝陽府府治。)
        (】又西至承德。)
        
        
    9**時間: 地點:
        (自此西行,經灤平縣,【屬直隸承德府。)
        (】入古北口,西南行,經密雲縣,【屬順天府。)
        (】返京師。)
        (自京師南航運河至浙江鄞縣)
        (通州【屬順天府。)
        (】滄州【屬直隸天津府。)
        (】出京師朝陽門,登舟,所過閘壩甚多,東至通州,水陸之衝要也。)
        (順流南下,至河西務,為京津水陸之咽喉。)
        (南過丁字沽,至天津。)
        
        
    10**時間: 地點:
        (自此西南行,泝運河,逆流而上,過楊柳青,津南沃壤也。)
        (至靜海縣,【屬直隸天津府。)
        (】南有太公釣臺。)
        (過青縣,【屬直隸天津府。)
        (】南至滄州,又南過南皮縣、【屬直隸天津府。)
        (】東光縣,【屬直隸河間府。)
        (】入山東省境。)
        (【山東古為齊魯地,東西距千二百里,南北距七百里。)
        (東部濱海多山,黃河自西南來,橫貫本省,東北流入海。)
        (運河縱貫本省,為南北通衢。)
        (有商埠曰芝罘,亦稱煙臺,與東三省相距海面僅百餘里。)
        (其東曰威海衛,租與英國,為其遠東海軍屯戍之所。)
        (東南即膠州灣,亦良港也,德國租借之,并築鐵道至濟南,經濰縣、周村鎮等
        (地,商務亦甚盛。)
        (】)
        (德州【屬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山東濟南府府治】沿運河以入山東,首至德州
        (。)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