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第一回 斡離不舉兵南寇)
    (天地元先一氣胚,乾坤定位有三才。)
    (洪荒世代無稽考,三皇之世尚難推。)
    (畫卦造書從太昊,神農耕種始交財。)
    (干戈戰鬥軒轅始,服冕封官築室台。)
    (五帝少昊並顓頊,帝馨唐堯仁義推。)
    (孝弟兩全姚氏子,有虞禪位得巍危三王夏禹殷湯繼,滅紂周家民自歸。)
    (離亂七雄侯十二,秦傳一世國多災。)
    (漢王入關楚背約,重瞳雖勇刎於垓。)
    (漢家據蜀分三國,篡魏除劉晉祚輝。)
    (兩晉出於司馬懿,江南接晉宋齊來。)
    (後梁國滅陳家繼,北有胡君作亂階。)
    (北周已被楊堅篡,兩朝歸一國稱隋。)
    (煬帝不仁從李氏,唐家立國用人材。)
    (二 十四君哀帝盡,五代梁唐晉漢柴。)
    (周家二姓並柴郭,天氣循環瑞氣回。)
    (甲馬營中生明主,紫氣紅光映玉台。)
    (受周禪位為天子,一統山河歸正排。)
    
    
2**時間: 地點:
    (卻說宋朝徽宗皇帝,大興土木,極侈窮奢,寵用小人,誅戮大臣。)
    (天下民怨,盜賊蠭起。)
    (猶與金人約滅大遼,開邊生事。)
    (未及一年,金太宗完顏晟,差斡離不領人馬從東路進,自燕直犯河北;大太子
    (粘罕領人馬從西路進,自河東直犯代、忻等州,逕取太原。)
    (宋家無備,如人無人之境。)
    (況中原久不知兵,內無賢相,外無勇將,束手無措,坐看中原沒於夷狄,生靈
    (塗炭,不可勝悲。)
    (是時,金兵將至汴梁。)
    (邊報猝至,朝廷震懼,不復議戰守,惟日謀避金人之計。)
    (始遣李鄴代給事中,至金營講和。)
    (降詔罪己,召天下勤王之師。)
    (且命皇太子為開封府牧,以理天下事。)
    (當日眾臣聞賊馬逼近,聚議都堂中,茫然無策,只將各人家屬散之四方,以避
    (禍矣。)
    (有太常少卿李綱,素與給事中吳敏相善。)
    (及聞朝廷欲以皇太子為開封府牧,群臣各欲退避,是夜過吳敏家,與敏議曰)
謂群臣:目今金兵臨城,眾人束手無計,事已急矣。
      陛下以皇太子建牧之議,豈非欲委以留守之任乎?且東宮恭儉之德,聞於天
    下,當禪以正位,以守宗社是也。今建以為牧,非也。尚值庶民塗炭,大盜猖獗
    如此。使宗社難守,中原且無人種,自非傳以位號,使招徠天下豪傑,與之共守
    ,何以能濟。
      公今從官給事中之列,以獻納論思為職,何不為上極言之?使言不合意,不
    過一死。死有輕於鴻毛者,此其時也。
AAA:(敏曰)依公之議,皇太子不宜為開封府牧。我來日奏知,使君上用之監國可乎
    ?
李 綱:不可。昔唐肅宗靈武之事,當時不建號,不足以復邦。而建號之議,不出於明皇
    ,後世惜之。今上聰明仁慈,倘感公言,萬有一能行此,金人且將悔禍退師,宗
    社安寧,豈徒都城之人得安,天下之人皆受福矣。此事非發勇猛廣大慈悲之心,
    亡身殉國者,孰能任此。
謂群臣:(敏曰)吾來日當以公言極奏。倘上不允,繼之以死。
李 綱:君肯如此,天下幸甚。
    (言罷辭退。)
李 綱:(次日早,敏入奏徽宗,具道禪讓之意)陛下果能用臣言,則宗社靈長,聖壽無
    疆。
謂群臣:(上曰)何以言之?
李 綱:(敏曰)神霄萬壽宮所謂長生大帝君者,陛下也。必有青華帝君以助之,其兆已
    見於此。
    (上感悟歎息。)
李 綱:(敏又奏)李綱之論,蓋與臣同。
    (上意決。)
    (是夕,命皇太子入禁中,諭以禪讓意,覆以御袍。)
    (皇太子俯伏流涕,不勝悲咽。)
    (力辭,因得疾。)
    (上即召東宮官耿南仲視醫。)
    (夜半,始少蘇。)
    (次日,又固辭,不肯接位。)
    (上與群臣決議,始登大寶,御垂拱殿,朝會百官,是為欽宗皇帝。)
    (立妃朱氏為皇后。)
    (尊父皇為教主道君皇帝,移居龍德宮。)
    (封敏為掌樞密院事,李?同管院事,李綱為尚書右丞相,蔡懋為尚書左丞相,
    (李邦彥為太宰,張邦昌為少宰。)
    (改元曰:「靖康」。)
    (大赦天下,日與群臣議退金兵之計。)
李 綱:陛下養德東宮,十有餘年,恭儉日聞,海內屬望。道君太上皇帝觀天意,順人心
    ,為宗社計,傳位陛下。
      受禪之際,燦然明白,下視有唐,為不足道也。願致天下之養,極所以崇奉
    太上皇者,以昭陛下之孝。今金寇侵犯,聲勢雖若可畏,然聞有內禪之事,必欲
    請和,厚有所邀,求於朝廷。臣竊料之,大概有五:欲稱尊號,一也;欲得歸朝
    人,二也;欲增歲幣,三也;欲求犒師之物,四也;欲割疆土,五也。臣請為陛
    下詳陳之。欲稱尊號,如契丹故事,當效以大事小之義,不足惜;欲得歸朝人,
    當盡以與之,以示大信,不足惜;欲增歲幣,陛下當告以舊約,以燕山、雲中歸
    中國,故歲增幣於大遼者兩倍。今你既背約自取之,則歲幣當減其數。奈緣國家
    欲敦示和好,不計較貨財,姑如原數可也。彼欲求犒師之物,當量力以與之。至
    於疆土,則皆祖宗之地,子孫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願陛下留意於此數事
    ,勿為浮議所搖,可無後患。
    (並陳禦敵固守之策。)
    (欽宗大悅,皆嘉納其言。)
    
    
3**時間: 地點:
    (卻說斡離不率金兵距河而陣,氵睿州已破。)
    (宋將梁方平與戰,其兵大敗,燒橋而遁。)
    (何灌部下軍馬,望風逃散。)
    (賊遂渡河。)
    (聲息報入京城,道君太上皇帝知的時,夜漏下二鼓矣。)
    (大驚無措,即出通津門東,欲避乎難。)
    (道君太上皇后及皇子帝姬等,相續以行。)
    (侍從百官,往往潛遁。)
    (尚未啟行,時人報知李綱。)
    (綱聞此事,披衣直入見帝,因啟奏曰)
李 綱:臣聞諸道路執政者,欲奉陛下出狩,以避狄人之難。若果有之,宗社危矣。且道
    君太上皇帝以宗社之故,傳位與陛下。今舍之而去,可乎?
    (上聞奏默然。)
李 綱:(太宰白時中曰)主上不出狩,金人已濟河矣,都城豈可以守。
謂群臣:(綱復奏曰)天下城池,豈更有堅固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捨
    此欲將何往?若能激勸將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豈有不可守之理。
    (猶沉吟。)
謂群臣:(有內侍陳良弼,自內殿出奏曰)即目京城樓櫓創修,百分未及一 二。又城東
    樊家岡一帶,壕河淺狹,決難保守。陛下詳議之。
李 綱:(上顧謂李綱曰)卿留朕如此迫切,可同蔡懋、良弼二人往觀樓櫓壕河,若果堅
    固可守,朕當與卿等再議。卿宜速去,朕於此候卿回報。
    (李綱即領旨,與蔡懋、良弼迳至新城東壁,遍觀城壕回奏。)
    (時上車駕在延和殿,猶未起行。)
李 綱:(上問)卿等觀樓櫓壕河事節如何?
謂群臣:(蔡懋奏曰)樓櫓殘毀,壕河壅塞,誠不可以為守。
李 綱:(綱叱之曰)城堅且豪,樓櫓雖未備,然不必樓櫓亦可守。壕河惟樊家岡一帶,
    以禁地不許開鑿,誠為淺狹。然以精兵強弩占守,可以無虞。
謂群臣:(上曰)爾眾人有何高論?
    (宰執以下皆無語。)
李 綱:今日之計,莫若整飭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天下勤王之師
    。
謂群臣:(上曰)誰可為將以任軍事?
李 綱: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祿蓄養大臣,蓋欲用之於有事之日。今白時中、李邦彥等,雖
    是書生,未必深知兵法,然陛下與其位號,使之撫馭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
    。
    (白時中在傍,聞李綱奏上欲委之以兵權,怒甚,厲聲曰)
李 綱:李綱留陛下車駕不宜出狩,莫能將兵出戰?
李 綱:陛下不以臣為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只緣名微官卑,恐不足以鎮服士卒。
謂群臣:(上謂執政曰)目下更闕何職?
李 綱:(趙野對曰)尚書右丞闕職。
謂群臣:(上曰)即除李綱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賜袍帶並笏。
    (綱以時方艱難,不敢辭職,遂謝恩受命。)
    (李綱退出。)
    (次早,閣門大使奏金兵聲勢甚緊,百姓無主,各自逃竄。)
    (眾百官懷懼不安,猶以去計勸上。)
    (上即下命李綱留守都城,以李?副之。)
    (仍令有司備車駕甫行。)
李 綱:(李綱力陳不可去)唐明皇聞潼關失守,即時幸蜀以避,宗社朝廷,隨碎於賊手
    ,累年然後僅能復之。范祖禹以謂其失在於不能堅守,以待勤王之師。今陛下初
    即大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雲集。虜騎深入重地,必不能久留。捨此而
    去,如龍脫於淵,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雖臣等留守,何補於事。宗社朝廷,
    且將為丘墟。
      願陛下審思之。
    (上意頗回。)
李 綱:(會內侍王孝竭從旁奏曰)中宮國公已行矣,陛下豈可留此。
李 綱:(上色變,降御榻,泣曰)卿等毋留朕。朕將親往陝西,起兵以復都城,決不可
    留此。
    (李綱泣拜,俯伏上前,以死止之。)
李 綱:(帝顧綱曰)朕今為卿留。禦敵之事,專責於卿,勿致疏虞。
李 綱:臣受皇上深遇之恩,今日當以極報也。
    (宰臣猶請出幸,帝只得從之。)
    
    
4**時間: 地點:
    (卻說李綱正與李?在尚書省整治軍旅,復傳上有南狩之事。)
    (綱即趨朝,至半路,太廟中神主巳出寓太常寺。)
    (綱大驚,迳進祥曦殿,則禁衛皆已環排列,乘輿服御俱各齊備,六宮僕婢皆將
    (升車矣。)
    (綱遑據無策,厲聲謂禁衛曰)
李 綱:爾等願以死守宗社乎?願扈從以巡幸乎。
謂群臣:(禁衛皆呼曰)願以死守宗社,不願巡幸。
謂群臣:(綱同殿帥王宗氵楚等入見帝)陛下昨夕已許臣留,今復成行何也?且六軍之情
    已變,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豈肯捨去。萬有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
    且虜騎已逼,彼知乘輿之去未遠,以健馬疾追,陛下何以御之?
    (上感悟,始命止行。)
李 綱:(李綱因出殿曰)上意已定,敢有異議者,立斬示眾!
    (六軍聞之,皆拜伏呼萬歲,其聲震地。)
    (後人有詩贊之曰:六軍已發乘輿遷,一諫能教動九天。)
    (若使左丞同宰執,宋家宗社已難延。)
    (第二回 李綱措置御金人)
    
    
5**時間: 地點:
    (且說李鋼自車駕輟行已後,方治都城四壁守具,以百步法分兵備禦。)
    (每壁用正兵一萬二千餘人,而保甲居民、廂軍之屬,不在其內。)
    (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坐,設弩牀,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凡防
    (守之具,無不畢備。)
    (四壁各有從官,宗室武臣為提舉官。)
    (諸門皆有中貴大小使臣,分地以守。)
    (因是兵勢甚張,民心已安。)
    
    
6**時間: 地點:
    (卻說金將蓋斡離不,率領眾兵直抵城下,屯紮於牟駝岡。)
    (是夜,金兵大小三軍進攻西水門,以火船數十隻,順汴流相繼而下。)
    (城外喊聲大震,火光照耀天地,如同白日。)
    (李綱帥諸將臨城捍御。)
    (有驍將霍超,率敢死士二千人,列布拐子弩,從城垛中射下,金兵近城者皆應
    (弦而倒。)
    (金兵眾甚,沿流而下者,不可勝紀。)
    (火舡近城,綱令捷卒即以長鉤摘挹就岸,投石碎之,金兵不能近城。)
    (綱恐眾將不肯用命,親自督戰,斬獲金將百餘人。)
    (次日入奏事,忽報金人統大軍攻打酸棗門甚是緊急。)
李 綱:(帝聞,謂綱曰)金兵勢大,卿以何策退之。
李 綱:臣恐城上兵卒不足用,乞上禁御班直善射者同臣往酸棗門,捍御金兵,自有機變
    。
    (帝即頒詔發下禁軍千餘人,隨綱退敵金兵。)
    (綱即辭上出殿。)
    (至酸棗門幾二十里,命軍士各於夾道委巷中行,以防賊將登城。)
    (綱軍至門,正遇賊眾金鼓連天,槍刀布密,方以短丹渡濠,豎立雲梯攻城。)
李 綱:(綱顧左右曰)誰肯出城,先挫其堅陣?
    (言未畢,一將應聲而出。)
    (綱視之,乃健將霍超也。)
    (綱即令二百善射者付之。)
    (超全身披掛,放開南門而出,正遇金將斡離不弟蓋斡強率金兵五百餘人,長槍
    (短槊,一齊攻入。)
    (霍超抖擻威風,一擁殺入。)
    (二百班直軍並隨而進,無不以一當百。)
    (金兵失陣,望後便退。)
    (李綱於城上見金兵小卻,仍命班直乘城射下,金兵死者不計其數。)
    (將近黃昏,左側始鳴金收軍,金兵退走二十里矣。)
    (綱重賞超等,激勵其下。)
    (因是,將士皆賈勇而前。)
    (次日,斡離不大聚胡兵,乘筏渡濠而進。)
    (綱督戰之際,見金兵近者,以手炮檑木擊下,遠者以神臂弓射之,金兵皆不敢
    (近。)
李 綱:(主將斡離不怒曰)宋將止有一旅之師,尚不能取勝,倘四方勤王之眾一集,我
    輩無遺類矣。
    (自鳴鼓而前,胡兵從後擁至。)
    (綱命馬忠率京西壯士數百人,舉火縋城而下,燒其雲梯數十座。)
    (超首迎胡將黑龍大王,超喊聲如雷,一刀揮下,斬於城下。)
    (從兵各奮勇爭先,斬獲酋首十餘級,皆耳有金環。)
    (蓋斡離不終是勢大,復聚兵攻陳橋、封丘、衛州等門。)
    (而酸棗門困打尤急,虜將箭射上城如蝟毛。)
    (綱督戰,士卒亦有中傷者,皆厚賞之。)
    (時帝在祥曦殿,聞報,即遣中使,至綱軍中勞問。)
    (綱得上御筆褒諭,並給內府酒、銀椀、彩絹等,即頒與將士。)
    (人皆歡呼,願以死鬥,自卯至申,殺虜賊數千人。)
    (蓋斡離不知守城有備,不可以攻,乃鳴金收軍,退師二十餘里,與其下議曰)
龍虎大:我軍今深入其地,不能得進,此乃大失機也。不如乘宋王初立,因人請與講和,
    若得滿吾所求,漸且退師。候退機會,又作計較未遲。不然四下兵集,吾何以當
    之。
眾 臣:此計大妙。
    (次日,遣一能言使者直入都城議和。)
    
    
7**時間: 地點:
    (卻說上在崇政殿,與眾臣商議敵御金兵之策。)
與 眾:(閣門大使奏知)有金國遣使來議請和。
    (欽宗聞奏,即頒詔命侍官引使入對。)
    (使者朝拜訖,出斡離不書進呈,道其統帥犯中國之意)
使 者:聞上內禪,願復講和,乞遣大臣赴軍前,議如何處和。
使 者:(帝召群臣議之)此事如何處斷。
李邦彥:金兵勢逼,勤王之眾未暇,莫若割地請和,庶救一城生靈。
李 綱:金兵不識時務,孤軍入我深地,數日交兵,彼屢挫其鋒,正恐四下兵會,故有遣
    使請和之議。乞聖明鼓勇三軍,再延數日,金兵知吾有備,仍慮勤王師集,是自
    取其敗也,豈可與之和哉。
李邦彥:(上曰)朕日前因避狄之難,惟恐其不和,因卿力阻不果行。今幸彼自求和,何
    不可之有。
    (李邦彥力請議和,帝意遂決。)
眾 臣:(因顧問眾臣)誰可為使往金營議和?
    (眾臣皆未有應者。)
李 綱:(李綱出奏曰)臣願往。
眾 臣:(上曰)卿方治兵,不可行。
    (只命李?奉使金營,仍令鄭望之、高世則副之。)
    (李?既得旨,即受命出朝,往金營不提。)
    (李綱候李?出)
李 綱:臣欲奉使往議和,主上不允何也?
眾 臣:(上曰)卿性剛直,不可以往。
      今遣李?奉使,實因其通朕願和之意也。
李 綱:今虜氣方銳,吾大兵未集,固不可以不和。然所以和者,得策則中國之勢遂安。
    不然禍患未已。宗社安危,在此一舉。臣懼李?為人柔懦,恐誤國事也。且今狄
    之性貪婪無厭,又有燕兵狡獪以為之謀,必且張大聲勢,過有邀求,以窺中國。
    如朝廷不為之動,措置合宜,彼當戢斂而退;如朝廷震懼,所欲一切與之,彼知
    中國無人,益肆覬覦,憂未已也。先安然後應,安危之機,願陛下審之。
眾 臣:(帝曰)卿言極善,更須整飭三軍,以防不測。
    (綱承旨退出。)
    
    
8**時間: 地點:
    (卻說斡離不自遣使命入城議求和以後,每日操練胡兵,以候消息。)
眾 臣:(是夜,金營太史官報知斡離不云)帝星復明,正映都城北隅,宋朝國祚未滅。
    (斡離不聞說,大不悅。)
    (忽報宋欽宗使李?來至。)
    (斡離不聽得南朝有使命來,即擺列人馬,卻似冰山;安布營壘,猶如鐵壁。)
    (斡離不正南面坐下,李?唬得身不敢舉,頭不敢抬。)
李 綱:(斡離不端坐帳中喝云)爾今京城破在頃刻之間,我如今收斂大兵,駐紮於此,
    不攻城者,因爾主人年幼,才方即位,我欲存爾趙家宗社,其恩不校爾既來求和
    ,要我退兵,則當送我犒勞三軍之物: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戰馬一萬
    匹,耕牛一萬隻,五色?絲一百萬疋。尊我『大金皇帝』,爾稱『宋國主小姪趙
    桓』,百官皆稱臣;剖中山府、太原府、河間府三鎮與我,仍使一個親主與一個
    大臣為質,送我過河。如此我兵方退。
    (李?唬得喏喏而出,不能措一辭。)
眾 臣:(金人笑之曰)此乃一婦人女子爾。
    (自是有輕朝廷之心。)
    (斡離不就使蕭三保奴、耶律忠、王汭與李?入城,索取求和之物。)
    (李?回朝見帝,進呈金人所須之物。)
    (欽宗聞奏,憂悶終日。)
    (太宰李邦彥勸帝如其數以與之,且解京城之危。)
李 綱:(尚書李綱)若依金人所索之數,括盡天下之財,尚且不滿其心。何況一 城之
    內金銀緞帛牛馬足其索數?況中山、太原、河間三鎮為國之屏藩,若割與之,國
    何以立。至於遣人為質,宰相當行,親王如何去得。不如且使一舌辯之士,與他
    議和,延過數日,以待天下兵來。他如今孤兵深入,雖不得足其所求金寶,亦當
    領兵速回。待他日要去時,卻使人與他講和,他則不敢輕我中國,和之則久。
    (欽宗聞奏,正在猶豫之間,李邦彥復奏曰)
李邦彥:若依李綱之言,臣等皆被金人所虜。即今京城,破在目下,何況執其三鎮之地。
    城中府庫民間財物,皆是他有,何足與他較量。
    (李?向前奏曰)
李 綱:事已急矣,陛下何必再思。
    (欽宗從其所奏,乃避正殿,撤樂減膳,竭盡內府庫藏金銀,括借人家財物,若
    (有藏者斬之。)
    (就將在京官吏軍民人家金銀緞疋,及客商樂戶之家,盡取其財,共湊得黃金二
    (十萬兩,白銀四百萬兩。)
    (城中人家財物一空。)
    (即修誓盟之書,稱「小姪宋國皇帝」,割與三鎮之地,錦緞二百萬疋,馬五千
    (匹,牛五千隻,遣太宰張邦昌,隨御弟康王為質於金營。)
    
    
9**時間: 地點:
    (卻說康王與張邦昌到營見斡離不,邦昌恐懼,只是流淚而已,惟康王顏色不變
    (,言無屈詞,因是金國諸將疑其恐非親王也。)
    (及留虜營數日,嘗與金國太子同習射,康王連發三矢,皆中筈,連珠不斷。)
康 王:(金太子謂)此必將臣之良家子,假為親王來質。
李 綱:(語斡離不曰)康王恐其非真,若是親王,生長深宮,豈能習熟武藝,精於騎射
    如此。可遣之,別換真太子來質。
    (斡離不心亦憚之,復請遣肅王樞代為質。)
    (康王遂得南歸。)
    (是時京畿北路制置使種師道,及統制官姚平仲,帥涇原、秦鳳路兵來會勤王。
    ()
    (熙河經略姚古、秦鳳經略種師中、折彥質、折可求等勤王兵至二十萬,京師人
    (心少安。)
    (欽宗聽得勤王兵來至,喜甚。)
    (開安上門,命李綱迎勞諸軍。)
    (是時朝廷已與金人講和,欽宗問諸師曰)
欽 宗: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李 綱:(師道奏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哉。
欽 宗:(欽宗宣諭曰)業已講和矣。
李 綱:(師道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
    (即拜同知樞密院事。)
    (閣門大使連報金人需求物數不已,一日四屠掠,百姓驚惶無定。)
    (帝即遣李綱入議。)
李 綱:金人貪婪無厭,凶悖日甚,其勢非用師不可。且敵兵號六萬,而吾勤王之師集城
    下者,已二十餘萬。彼以孤軍入故地,猶虎豹自投陷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
    爭一旦之力。若扼河津,絕其餉道,分兵復取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
    勿戰,俟其食盡力疲,然後以一檄取誓書,復三鎮,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此
    必勝之計也。
    (帝深然之。)
    (即下詔大集勤王之兵,用此機會。)
    (適西陲大將姚平仲請面見帝,上召見福寧殿,厚賜金帛,許功成之日有不次之
    (賞。)
    (平仲請出死力夜劫虜營,生擒斡離不,奉肅王以歸。)
    (及出,連破兩寨,奈機事已泄,虜已夜徙去,平仲之志未遂。)
    (姚古選精銳五萬人,自滑州進屯虜營之後,剋日並力攻擊,有必勝之道。)
    (奈李邦彥力主和議,姚平仲憤恨朝廷無用兵意,遂乘一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
    (百五十里,抵鄧州方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隱華山。)
    (顧以為淺,奔入蜀,至青城山上清宮。)
    (留一日,復入大面山。)
    (行二百七十餘里,度採藥者不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屢下詔求之,弗得也。)
    (至於幹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自言年百十餘,紫髯長數尺,其行速若
    (奔馬。)
    (陸放翁為《題青城山上清宮壁詩》云:造物困豪傑,意將使有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賢。)
    (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脫身五十年,世人議公誰。)
    (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
    (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
    (年來幸廢放,倘遂與世辭。)
    (從公游五嶽,稽首餐靈芝。)
    (金骨換緣髓,欻然鬆杪飛。)
    
    
10**時間: 地點:
    (卻說金虜自圍京城凡三十三日,既得許割三鎮詔書及肅王為質,不待金幣數足
    (,遣使辭宋帝而去。)
李 綱:(種師道奏曰)虜賊今去,其志必驕,軍伍不整。臣請以精兵臨河邀之,無不克
    矣。
    (李綱亦奏請用寇準澶淵講和故事,用兵護送之。)
    (乃命姚古、種師中、折彥質、范?,領十餘萬兵,數道並進,俟有便利可擊,
    (則並力擊之。)
    (時李邦彥恐諸將有邀擊之功,密奏欽宗曰)
李邦彥:吾國祈與金國講和,豈宜聽諸將邀擊之計,以阻和議。
李邦彥:(立大旗於河東、河北兩岸,上寫云)准敕:有擅用兵者,依軍法。
    (諸將之氣索然矣,金兵因得連夜退去。)
    (京城圍解,君臣上下遂忘前患,各相慶喜。)
李邦彥:(同知樞密種師道聞金兵去遠,厲聲曰)異日必為後患!
    (因見朝廷更不思復用兵,上表乞罷職。)
    (欽宗允其請。)
欽 宗:(中丞許翰諫曰)師道明將,沉毅有謀,山西士卒咸信服之,不可使解兵權。
李邦彥:(帝曰)朕見其老難用,故准其請。
欽 宗:(翰曰)秦始皇因王翦老而不用,只用李信,後兵辱於楚漢;宣帝用一老趙充國
    ,而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老將收功者,難一二數。以古發今,師道雖老
    可用也。
    (帝不納。)
欽 宗:(翰又言)金人此去,存亡所係,當令一大創,使其失利而去,則中原可保,四
    夷可服。不然,將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患,宜起師要擊之。
    (帝亦不聽。)
    (許翰歎息而出。)
    (第三回 師中大戰殺熊嶺)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