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聞見記

下載本劇html
  • 第一 至 第四
  • 辭典

    第一 至 第四

    1**時間: 地點:
        (卷一)
        (道教)
        (本自黃帝,至老君。)
        (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學。)
        (戰國時,圉寇蒙莊之徒,著書咸以黃老為宗師。)
    AAA:(圉寇《天瑞篇》引黃帝之書曰)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黃帝之言,而存五千之內,則老氏所書同出已明矣。)
        (其後學,道學、儒、墨,諸家分明,各為一教。)
        (漢武帝進用儒術,黃老由是見廢。)
        (後漢桓帝夢見老子,詔陳相孔壽立廟於苦縣,刻石為銘。)
        (今亳州真源縣即古楚縣賴鄉也,漢時屬陳國。)
    AAA:(郭緣生《述征記》云)老子廟中有九井,汲一井,八井皆動。
        (即其地也。)
        (國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
    AAA:(高祖武德三年,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白衣老父呼善行,謂曰)為吾語唐
        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無賊,天下太平。』
        (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廟於其地。)
        (遂改浮山縣為神山縣,拜善行為朝散大夫。)
        (高宗乾封元年,還自岱岳。)
        (過真源,詣老君廟,追尊為玄元皇帝。)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親注老子《道德經》。)
        (令學者習之。)
        (二十九年,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京師號玄元宮,諸州號紫極宮。)
        (尋改西京玄元宮為太清宮,東京玄元宮。)
        (儒教)
        (以上有缺文)為儒學。)
        (復以諸生多不精勵,遂廢州縣學。)
        (京師惟留國子生七十二人。)
        (煬帝即位,復興教誘。)
        (國朝以來,州縣皆有博士,縣則州補,州則吏曹授焉。)
        (然博士無吏職,唯主教授,多以醇儒處之。)
        (衣冠俊人職此為恥。)
        (玄宗時,兩京國學有明經進士,州縣之學絕無舉人。)
        (於是敕停鄉貢,一切令補學生,然後得舉。)
        (無何,中原有事,乃復為鄉貢。)
        (州縣博士學士,惟二仲釋奠行禮而已。)
        (今上登極,思宏教本。)
        (吏部尚書顏真卿奏請,改諸州博士為文學,品秩在參軍之上。)
        (其中下州學一事以上,並同上州。)
        (每令與司功參軍同試貢舉,並四季同巡縣,點檢學生,課其事業。)
        (博士之為文學,自此始也。)
        (流俗婦人多於孔廟祈子,殊為褻慢,有露形登夫子之榻者。)
    AAA:(後魏孝文詔)孔子廟不許婦人沓雜,祈非望之福。
        (然則聾俗所為,有自來矣。)
        (卷二)
        (文字)
        (黃帝史官蒼頡視鳥獸之跡以作文字。)
        (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形聲相益,則謂之字。)
        (著於竹帛謂之書,凡九千字,所謂古文者也。)
        (古有六體:一曰指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推此六體,文字大端可得而見矣。)
        (《周禮》「保氏教國子以六書」,即其事焉。)
        (至周宣王時,太史史籀更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然不外六書之指。)
        (大篆、小篆亦名籀書,與古文並行。)
        (春秋之時,孔子之書六經,皆古文也。)
        (其後諸侯不統於王,車途異軌,文字異制。)
        (秦氏既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李斯又作《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
        (》,皆依傍大篆,或加省約,謂之小篆。)
        (於時獄官事繁,篆書不給。)
        (御史程邈有罪,係雲陽獄中,變篆為隸,以從簡易,始皇善而用焉。)
        (故秦時書有八體:一曰大篆,史籀所作也。)
        (二曰小篆,李斯、趙高、胡母敬所作也。)
        (大小二篆,皆簡策所用。)
        (三曰刻符,施於符傳。)
        (四曰摹印,亦日繆篆,施於鬱。)
        (五曰蟲書,為蟲鳥之形,施於幡信。)
        (六曰署書,門題所用。)
        (七曰殳書,銘於戈戟。)
        (八曰隸書,施於公府。)
        (皆因事出變而立名者也。)
    AAA:(善長注《水經》云)臨淄人發古塚,得桐棺,前和外隱起為隸字,言『齊太公
        六代孫胡公之棺』,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故知隸書非始於秦世也。
        (按此書隸在春秋之前,但諸國或用或不用。)
        (程邈觀其省易,有便於時,故修改而獻,非創造。)
        (漢興,多因秦制,通行隸書,古文由是散逸。)
        (古者十年入小學者,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又以六體試之,郡太守課,最者以為書史。)
        (平帝時征沛人爰禮等說文字於未央庭中,黃門侍郎楊雄采以作《訓纂篇》,並
        (前《蒼頡》等共四篇、五千三百四十字。)
        (王莽居攝,大司空甄豐等取四篇校定文字,頗改古文,別為六體:一曰古文,
        (孔子壁中書也。)
        (二日奇字,古文之異者也。)
        (三曰篆書,即小篆也。)
        (四曰佐書,即隸書也。)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鳥蟲,以書幡信也。)
        (後漢和帝時,始獲七千三百八十四字。)
        (安帝時,許慎特加搜采,九千之文始備,著為《說文》,凡五百四十部。)
        (皆從古為證,備論字體,詳舉音訓。)
        (其鄙俗所傳,涉於訛妄者,皆許氏之所不取。)
        (故《說文》至今為字學之宗。)
        (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卷,凡一萬一千五百廿字。)
        (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
        (晉有呂忱,更按部搜求異字,復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萬二千八
        (百二十四字。)
        (諸部皆依《說文》,《說文》所無者是忱所益。)
        (後魏楊承慶者,復撰《字統》二十卷,凡一萬三千七百三十四字,亦憑《說文
        (》為本。)
        (其論字體,時復有異。)
        (梁朝顧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字。)
        (復有《地蒼》、《廣蒼》、《字指》、《字括》、《字苑》、《字訓》、《文
        (字志》、《文字譜》之類,互相祖述,名目漸多。)
        (漢代又有草書,故自蒼頡至於漢代,書凡五變,所謂古文、大篆、隸書、草書
        (是也。)
        (南齊蕭子良撰古文之書五十二種,鵠頭蚊腳,懸針垂露,龍爪仙人,芝英倒薤
        (,蛇書蟲書,偃波飛帛之屬,皆狀其體勢而為之名。)
        (雖義涉浮淺,亦書家之前流也。)
        (近代小篆、八分、草書、行書等並見施用,餘多不行。)
        (典籍)
        (漢承秦滅學,武帝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
        (由是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成帝時,秘藏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豐求遺書於天下。)
        (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汪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
        (術,侍醫監李柱國校方技。)
        (哀帝使向子歆嗣父之業,歆遂總會群篇,著為《七略》,大凡萬三千二百六十
        (九卷。)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
        (光武還洛陽,所載經傳二千餘輛。)
        (明帝尤重儒術,爾後撰錄三倍於前。)
        (董卓移都之際,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冊文章,竟共
        (剖散,圖書縑帛,軍人以為帷囊。)
        (及王允收而回者才七十餘乘。)
        (道路艱遠,復棄其半。)
        (長安之亂,一時焚蕩。)
        (魏氏拾掇亡書藏三閣,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簿。)
        (》秘書荀勖分經、史、子、集為四部,甲乙丙丁之目,大凡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
        (惠、懷之末,靡有孑遺。)
        (西晉著作郎李光以勖舊部校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
        (宋文帝八年,秘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凡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徽初,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萬五千七十四卷,儉又別撰《七志》,有《
        (經典志》、《諸子志》、《文翰志》、《軍書志》《陰陽志》、《術藝志》、
        (《圖譜志》。)
        (齊永明中,祕書丞王亮又造《書目》萬八千一十卷。)
        (齊末,兵火延燒秘閣。)
        (梁初,命秘書監任昉於文德殿內集藏眾書二萬三千一百六卷。)
        (普通中,阮孝緒更為《七錄》。)
        (有《興錄》、《記傳錄》、《子錄》、《文集錄》、《伎錄》、《佛錄》、《
        (道錄》。)
        (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殿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
        (周師入郢,並自焚之。)
        (宋武入關,收其圖籍,才四千卷。)
        (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魏孝文始都洛邑,借書於齊秘府,稍僅充實。)
        (爾朱之亂,散落復多。)
        (北齊遷鄴,頗更搜聚。)
        (後周保定,書止八千,其後至萬卷。)
        (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書僅至五千。)
        (隋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宏表請分遣使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縑一匹,校寫既
        (定,本還其主。)
        (由是人間異書,往往閒出。)
        (及平陳后,經籍漸多。)
        (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隋。)
        (鄭公盡收圖書,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溯河西上。)
        (行經底柱,多被湮沒,十存一二。)
        (其目錄、四部書大凡八萬六千九百六十六卷,除凶書及刪去淺俗無益教理者,
        (見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著在《隋書.經籍志》。)
        (自後書帙頗增。)
        (開元中,定四部目錄,大凡五萬八百五十二卷。)
        (此自漢以來典籍之大數也。)
        (石經)
        (初,太宗以經籍多有舛謬,詔顏師古刊定,頒之天下。)
        (年代久,傳寫不同。)
        (開元以來,省司將試舉,又皆先納所習之本,文字差互,輒以習本為定。)
        (義或可通,雖與官本不合,上司務於收獎即放過。)
        (天寶初,敕改尚書古文悉為今本。)
        (十年,有司上言:「經典不正,取捨難准」。)
        (詔儒官校定經本,送尚書省並國子司業張參共相驗考。)
        (參遂搨定五聲字樣書於太學講堂之壁,學者或就取正焉。)
        (又頒字樣於天下,俾為永制。)
        (由是省司停約習本。)
        (後漢明帝時,公卿言五經駁異,請開呂不韋塚,是未焚詩書前本。)
        (論者以為(有缺文)
        (神武作相,自洛陽運之於鄴,至河陽,岸崩,沒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其半。)
        (隋開皇六年,又自鄴再入長安,置於秘書內省,議欲補葺。)
        (隋亂,造立之司,用為柱礎。)
        (貞觀初,魏徵為秘書監,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其相承傳秘之本,猶存秘府,而《石經》自此亡矣。)
        (天寶中,余在太學,與博士諸生共論經籍失正,為欲建議請立《大唐石經》。
        ()
        (遷延未發,而胡寇海內,文儒道消。)
        (至今四十六年,兵革未息。)
        (嗚呼!石經之事,亦俟河之清也。)
        (聲韻)
        (周禺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
        (永明中,沈約文詞精拔,盛解音韻,遂撰《四聲譜》、《文章八病》。)
        (有平頭、並尾、蜂腰、鶴膝,以為自靈均已來,此秘未睹。)
        (時王融、劉繪、范雲之徒皆稱才子,慕而煽之。)
        (由是遠近文學,轉相祖述,而聲韻之道大行。)
        (以古之為詩,取其宣導情志,激揚政化,但含征韻商,意非切急,故能包含元
        (氣,骨體大全,《詩》《騷》以降是也。)
        (自聲病之興,動有拘制,文章之體格壞矣。)
        (隋朝陸法言與顏、魏諸公定南北音,撰為《切韻》,凡一萬二千一百五十八字
        (,以為文楷式。)
        (而先仙刪山之類,分為別韻。)
        (屬文之士,共苦其苛細。)
        (國初,許敬宗等詳議,以其韻窄,湊合而用之。)
        (法言所謂「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者」也。)
        (爾後有孫愐之徒,更以「字書中閒字釀於切韻,殊不知為文之匪要,是陸之略
        (也」。)
        (天寶末,平原太守顏真卿撰《韻海鏡源》二百卷,未畢,屬胡寇憑陵,拔身濟
        (河,遺失五十餘卷。)
        (廣德中,為湖州刺史,重加補輯。)
        (更於正經之外,加入子、史、釋、道諸書,撰成三百六十卷。)
        (其書於陸法言《切韻》外,增出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說文》為篆字
        (,次作今文隸字,仍具別體為證,然後注以諸家字書,解釋既畢,征九經兩字
        (以上,取句末字編入本韻,爰及諸書,皆仿此。)
        (自為聲韻已來,其撰述該備,未有如顏公此書也。)
        (大歷二年,入為刑部尚書。)
        (詣銀台門講上之卷。)
        (敕宣付秘閣,賜絹五百匹。)
        (卷三)
        (貢舉)
        (國初,明經取通兩經,先帖本,乃按章疏試墨策十道。)
        (秀才試方略策三道。)
        (進士試時務策五道。)
        (考功員外職當考試。)
        (其後舉人憚於方略之科,為秀才者殆絕,而多走明經、進士。)
        (貞觀二十年,王師旦為員外郎。)
        (冀州進士張昌齡、王瑾並文辭俊雅,聲振京邑。)
        (師旦考其文策為下等,舉朝不知所以。)
        (及奏聞,太宗怪無昌齡等名,問師旦。)
    AAA:(師旦曰)此輩誠有辭華,然其體輕薄,文章浮豔,必不成令器。臣懼之,恐後
        生倣效,有變陛下風俗。
        (上深然之。)
        (後昌齡為長安尉,坐贓罪解官,而王瑾亦無所成。)
        (高宗時,講士難其選。)
        (龍朔中,敕左史董思恭與考功員外郎權原崇同試貢舉。)
        (思恭吳士,輕泄進士問目,三司推,贓污狼藉。)
        (後於西堂輪次告變,免死除名,流梧州。)
        (開曜元年,員外郎劉思立以進士准試時務策,恐傷膚淺,請加試雜文兩道,並
        (帖小經。)
        (玄宗時,士子殷盛,每歲進士至省者,常不減千餘人。)
        (在館諸生更相造詣,互結朋黨,以相漁奪,號之為「棚」。)
        (推聲望者為棚頭。)
        (權門貴戚,無不走謁,以此熒惑主司視聽。)
        (其不第者率多喧訟,考功不能御。)
        (開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貢舉屬於禮部。)
        (侍郎姚奕,頗振綱紀焉。)
        (其後明經停墨策,試口議,並時務策三道。)
        (進士改帖大經,加《論語》。)
        (自是舉人積多,有參互、孤絕、例技、抵注之目。)
        (舉人多於經不精,有白首舉場者,故進士以帖經為大。)
        (天寶初,達奚恂、李嚴相次知貢舉,進士文名高而帖落者,時謂「試時放過」
        (,謂之「贖帖」。)
        (十一年,楊國忠初知選事。)
        (進士孫季卿曾謁國忠,言禮部帖經之弊大,舉人有實才者,帖經既落,不得試
        (文。)
        (若先試雜文,然後帖經,則無餘才矣。)
        (國忠然之。)
        (無何,有敕進士先試帖經,仍前後開一行。)
        (是歲,收入有倍常歲。)
        (又,舊例試雜文者,一詩一賦,或兼試訟論,而題目多為隱僻。)
        (策問五道,舊例三道為時務策,一道為商,一道為征事。)
        (近者商略之中或有異同,大抵非精博通贍之才,難以應乎茲選矣。)
        (故當代以進士登料為登龍門。)
        (解褐多拜清要,十數年閒掇跡廟堂。)
    季 卿:(輕薄者語曰)及第進士俯視中黃郎。落第進士萑蒲棄道旁。
    AAA:進士初擢第,頭上七尺燄光。
        (好事者紀其姓名,自神龍已來迄於茲日,名曰《進士登科記》,亦所以昭示前
        (民,發起後進也。)
        (餘初擢第,太學諸人共書餘姓名於舊紀末。)
        (進士張繟,漢陽王柬之曾孫也。)
    季 卿:(時初落第,兩手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千佛名經也。
        (其企羨如此。)
        (李右相在廟堂,進士王如泚者,妻翁,以伎術供奉。)
        (玄宗欲與改官,拜謝而請曰)
    右 相:臣女婿王如泚,見應進士舉,伏望聖恩回換,與一及第。
        (上許之。)
        (付禮問,宜與及第。)
        (侍郎李暐以詔詣執政,右相)
    右 相:王如泚文章堪及第否?
    季 卿:(暐曰)與亦得,不與亦得。
    右 相:若爾,未可與之。明經、進士,國家取才之地。若聖恩優異,差可與官。今以及
        第與之,將何以勸?
        (林甫即自聞奏取旨。)
        (如泚賓朋讌賀,車馬盈門。)
    右 相:(忽中書下牒禮部)王如泚可依例考試。
        (聞者罔然失錯矣。)
        (寶應二年,楊綰為禮部侍郎,奏舉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請依鄉舉裡選。)
        (於是詔天下舉秀才、孝廉。)
        (而考試章條漸加繁密。)
        (至於升進德行,未之能也。)
        (其於應此科者蓋少,遂罷之,復為明經、進士。)
        (制科)
        (國朝於常舉取人之外,又有制科、搜揚、拔擢,名目甚眾。)
        (則天廣收才彥,起家或拜中書舍人、員外郎,次舍遺、補闕。)
        (玄宗御極,特加精選,下無滯才。)
        (然制舉出身,名望雖高,猶居進士之下。)
        (宦途之士,而歷清貴,有八俊者:一曰進士出身,制策不入。)
        (二曰校書正字不入。)
        (三曰畿尉不入。)
        (四曰監察御史、殿中不入。)
        (五曰拾遺、補闕不入。)
        (六曰員外、郎中不入。)
        (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
        (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
        (言此八者尤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餘官也。)
        (同寮遷拜,或以此更相譏弄。)
        (御史張瑰兄弟八人,其七人皆進士出身,一人制科擢第。)
        (親故集會,兄弟連榻,令制科者別坐,謂之雜色,以為笑樂。)
        (舊舉人應及第,開檢無籍者,不得與第。)
    右 相:(陳章甫制策登科,吏部榜放,章甫上書)時見榜雲,戶部報無籍記者。昔傅說
        無姓,殷後置於鹽梅之地。屠羊隱名,楚王延內三旌之位,未聞征籍也。范睢改
        姓易名為張祿先生,秦用之以霸。張良為韓報仇,變姓名而游下邳,漢祖用之為
        相。則知籍者所以計租賦耳,本防群小,不約賢路。若人有大才,不可以籍棄之
        。苟無其德,雖籍何為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駁放。則小人也。
        (卻尋歸路,策藜杖、著草衣,田園荒蕪,鋤犁尚在,所司不能奪。)
        (特咨執政收之,天下稱美焉。)
        (常舉外,復有通五經一史,及進獻文章並上著述之輩。)
        (或付本司,或付中書,考試亦同制舉。)
        (開元中,有唐頻上《啟典》一百二十卷,穆元林上《洪范外傳》十卷,李鎮上
        (《注史記》一百三十卷、《史記義林》二十卷,辛之諤上《敘訓》兩卷,卞長
        (福上《續文選》三十卷,馮中庸上《政事錄》十卷,裴杰上《史護異議》,高
        (嶠上《注後漢書》九十五卷。)
        (如此者,並量事授官,或沾賞賚,亦一時之美。)
        (銓曹)
        (貞觀中,天下豐饒,士子皆樂鄉士,不窺仕進。)
        (至於官員不充,省符追人。)
        (赴京參選。)
        (遠州皆衣糧以相資送,然猶辭訴求免。)
        (選人至省便拜職官,考滿即授牒請處分。)
        (吏部候人數滿百或二百即引試,量書判注擬乃無被敵者。)
        (故吏曹四時提衡,略無休暇。)
        (貞觀十年,中書令馬周檢校吏部尚書,始奏選人取所由文解。)
        (十月一日起首,三月三十日畢。)
    右 相:(先是,侍郎唐皎銓引選人,問其穩便)家在蜀。
        (乃注吳。)
        (有言親老在江南,即唱隴右。)
    右 相:(有一信都人,心希河朔,恩給曰)願得淮淝。
    季 卿:(即注)漳涂間一尉。
        (由是大為選人作法取之,往往有情願者。)
        (高宗龍朔之後,以不堪任職者眾,遂出長榜放之冬集,俗謂之長名。)
        (宏道中,魏克己為侍郎,放榜遂出,得留者名,街路喧嘩,甚為冬集人授接,
        (坐此出為同州刺史。)
        (同時鄧元挺,素無藻鑒,又患消渴。)
        (選人作《鄧渴》詩謗之南院,亦被貶為壽州。)
        (則天如意元年,李志遠掌選,有姓萬、姓王者並被放。)
        (私與令史相知,減其點畫。)
        (萬姓改為丁,王改為士,擬授官。)
        (後即加增文字。)
    季 卿:(志遠一見便覺曰)今年銓覆數萬人,總知姓字,何處有丁、士乎。此必萬、王
        也。
        (令史並承伏。)
        (久視中,侍郎顧琮性公直。)
        (時多權幸,公行囑托,琮不堪其弊。)
    季 卿:(嘗因官齋見壁畫,指謂同位曰)此亦至苦,何不畫天官掌選乎?
    季 卿:(陸元方常任天官侍郎,臨終日)吾年當壽,但以領選之日傷苦心神。
        (言訖而歿。)
        (中宗景龍末,崔湜、鄭愔同執銓,管數外倍留人及注擬不盡,即用三考二百日
        (關,通夏不了。)
        (又用兩考二百日關,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謂之「比冬」。)
        (選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
        (有一人素遠得留,乃注校書郎。)
        (選司綱維紊壞,皆以有崔、鄭為口實。)
        (愔坐贓貶江州員外司馬。)
        (盧藏用承鄭氏之後,尚有七百餘人未授官,一切奏至冬處分。)
        (大遭怨讟。)
        (開元初,宋璟為尚書,李乂、盧從願為侍郎,大革前弊,據闕留人,紀綱復振
        (。)
        (時選人王翰頗工篇賦,而跡浮偽。)
        (乃竊定海內文士百有餘人,分作九等。)
        (高自標置,與張說,李邕並居第一,自餘皆被排斥。)
        (凌晨於吏部東街張之,甚於長名。)
        (觀者萬計,莫不切齒。)
        (從願潛察獲,欲奏處刑憲,為勢門保持乃止。)
        (姜晦自兵部侍郎拜吏部,從前銓中,廊宇布棘以防內外,猶不免交通。)
        (晦至盡去之,大開門,示無所禁。)
        (初囑置者,晦轍知之,占論莫不首伏。)
        (初,朝廷以晦革銓司舊制,頗憂之。)
        (既而銓綜流品,皆得其銓敘,而美聲洋溢。)
        (十四年,玄宗在東都,敕吏部置十銓,以禮部侍郎蘇頲、刑部侍郎□□、工部
        (尚書盧從願、散騎常侍徐堅,御史中丞宇文融朝集,使蒲州刺史崔林、魏州刺
        (史崔征、鄭州刺史王岳、荊府長史韋虛心等同掌選,分為十銓。)
        (吏部窄狹,乃權寄諸廳,引注選人喧繁滿於省闥。)
        (明年銓注,復歸之吏部。)
        (承前所司,注擬皆約官資升降之,時難於允愜。)
        (侍郎裴光庭始奏立條例,謂之循資格,自後皆率為標準。)
        (舊良醞署丞、門下典儀、太樂署丞皆流外之任。)
        (國初東臯子王績始為良醞丞,太宗朝李義甫始為典儀府,中宗時餘從叔希顏始
        (為大樂丞。)
        (三官從此並為清流所處。)
        (開元中,河東薛據自恃才名,於吏部參選,請授萬年縣錄事。)
        (吏曹不敢注,以咨執政。)
    季 卿:(將許之矣,諸流外共見宰相)醞署丞等三官皆流之職,已被士人奪卻,惟有赤
        縣錄事是某等請要。今又被進士人奪取,則某等一色之人,無措手足矣。
        (於是遂罷。)
        (選曹每年皆先立版榜,懸之南院。)
        (選人所通文書皆依版樣,一字有違,即被駁落。)
        (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
        (楊國忠為尚書,創為押召,選深者先授官。)
        (有文狀闕失,許續通,不令駁放。)
        (滯淹之流,翕然歸美。)
        (其五品已上及清要官,吏部不注,送名中書門下者,各量資以臨時敕除。)
        (歷任有淺深,官資有高下,故授任者或稱檢校,或稱兼試、知攝、內供奉之類
        (,名目非一。)
        (卷四)
        (尊號)
        (秦漢已來。)
        (天子但稱皇帝,無別徽號。)
        (則天垂拱四年,得瑞石於洛水,文曰)
    《說文: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號其石為寶圖。)
        (於是群臣上尊號,請稱聖母神皇后,稍加慈越古天冊金輪聖神等號。)
        (中宗踐祚,號應天神龍。)
        (玄宗即位,號開元神武,稍加為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應道。)
        (肅宗號先天文武孝感。)
        (代宗號寶應元聖文武。)
        (今上號聖文神武。)
        (則天以女主臨朝,苟順臣子一時之請,受尊崇之號,自後因為故事。)
        (允文允武,乃聖乃神,皇王盛稱莫過此。)
        (既以為祖父之稱,又以為子孫之號。)
        (雖顛之倒之。)
        (時有變易,曷曾離此數代之後,將無所迴避。)
        (貞元初,主上超然覺悟,乃下詔去其徽號,直稱皇帝。)
        (合於古矣。)
        (近歲百僚復請加尊號,上守謙沖,意不之許。)
        (昔光武皇帝詔群臣「上書不得言聖」。)
        (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其謙沖之意,大矣哉!)
        (運次)
        (自古帝王五運之次,凡二說:鄒衍則以五行相勝為義,劉向則以五行相生為義
        (。)
        (漢魏共遵劉說,國家承隋氏火運,故為土德。)
        (衣服尚黃,旗幟尚赤,常服赭赤也。)
        (赭黃,黃色之多赤者,或謂之柘木染,義無所取。)
    《說文:(高宗時,王勃著《大唐千年曆》)國家土運,當承漢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自
        隋室,南北兩朝,咸非一統,不得承五運之次。
        (勃言迂闊,未為當時所許。)
        (天寶中,昇平既久,上書言事者,多為詭異,以希進用。)
        (有崔昌以勃舊說,遂以上聞。)
        (玄宗納焉。)
        (下詔以唐承漢,自隋已前歷代帝王皆屏黜之,更以周漢為二主。)
        (後二歲,禮部試天下,造秀作《土德惟新賦》,則其事也。)
        (及楊國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貶崔昌並當時議者,而復酅、介二公焉。
        ()
        (降誕)
        (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
        (孤露之後,不宜以此日為歡會。)
        (梁元帝少時,每以誕載之晨,輒設齋講經。)
        (洎阮修容歿後,此事亦絕。)
    《說文:(太宗曾以降誕日謂長孫無忌曰)今日是朕生日。俗云:『生日可喜樂』。以吾
        之情,翻感思。
        (因泣下。)
        (中宗常以降誕宴侍臣貴戚於內庭,與學士聯句柏梁體詩。)
        (然則國朝已來,此日皆有宴會。)
        (玄宗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百僚有獻承露囊者。)
        (是日皇帝御樓張樂,傾城縱觀,天下士庶皆為賞樂。)
        (其後又改為天長節。)
        (肅宗因前事,以降誕日為天平地成節。)
        (代宗雖不為節,猶受諸方進獻。)
        (今上即位,詔公卿議。)
    《說文:(吏部尚書顏真卿奏)淮《禮經》及歷代帝王,無降誕日,惟開元中始之。又複
        本意以為節者,喜聖壽無疆之慶,天下咸賀,放號節日。千秋萬歲之後,尚存此
        日以為節,恐乖本意。
        (於是敕停之。)
        (金雞)
        (國有大赦,則命衛尉樹金雞於闕下,武庫合掌其事。)
        (雞以黃金為首,建之於亭之下。)
        (宣赦畢則除之。)
        (凡建金雞,則先置鼓於宮城門之左,視大理及府縣徒囚至,則捶其鼓。)
        (案,金雞,魏晉已前無聞焉。)
        (或云始自後魏,亦云起自呂光。)
    《說文:(《隋書.百官志》云)北齊尚書省有三公曹,赦則掌建金雞。
        (蓋自隋朝廢此官,而衛尉掌之。)
        (北齊每有赦宥,則於閶門前樹金雞,三日而止。)
        (萬人競就金雞柱下取少土,云:「佩之利」。)
        (越數日間,遂成坑,所司亦不能禁。)
        (武帝即位,大赦天下,其日設金雞。)
    《說文:(宋孝王不識其義,問於光祿大夫司馬膺之曰)赦建金雞,其義何也?
    季 卿:按《海中星占》『天雞星動,必當其赦。』由是王以雞為候。
    季 卿:(其後河間王孝琬為尚書令,先是有謠言)河南種穀河北生,白楊樹頭金雞鳴。
    《說文:(祖孝徽與和士開譖孝琬曰)河南、河北,河間也。金雞言孝琬為天子,建金雞
        也。
        (齊王信之,而殺孝琬。)
        (登封嵩岳大赦,故為萬歲登封。)
        (壇南有大檞樹,杪置金雞,因名樹為金雞。)
        (露布)
        (露布,捷書之別名也。)
        (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謂之露布。)
        (蓋自漢已來有其名。)
        (所以名露布者,謂不封檢,露而宣佈,欲四方速知,亦謂之露版。)
    《說文:(魏武奏事云)有警急,輒露版插羽。
        (是也。)
        (宋時沈璞(一作沈羨之)為盱眙太守,與臧質共拒魏軍,不作露布。)
    《說文:(高宗怪而問之)頃聞諸將獲賊二三驢馬,皆為露布,臣每哂之。近雖仰憑威靈
        ,得摧丑虜,斬擒不多,脫復高曳長縑,虛張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彌甚。所以
        斂毫卷帛,解上而已。
        (然則露版,古今通名也。)
        (隋文帝時,詔太常卿牛宏撰《宣露布儀》。)
        (開皇九年,平陳,元帥晉王以驛上露布。)
        (兵部請依新禮,集百官及四方客使於朝堂,內史令稱有詔,在位者皆拜。)
        (宣露布訖,蹈舞者三,及拜郡縣皆同。)
        (自後因循至今不改。)
        (近代諸露布,大抵皆張皇國威,廣談帝德,動逾數千字,其能體要不煩者,鮮
        (云。)
        (匭使)
        (則天垂拱元年,初置匭使之制。)
        (為方函四面,各以方色。)
        (東曰延恩匭,懷材抱器,希於聞達者投之。)
        (南曰招諫匭,匡政補過,裨於政理者投之。)
        (西曰申冤匭,懷冤受屈,無辜受刑者投之。)
        (北曰通玄匭,進獻賦頌,涉於玄象者投之。)
        (置匭使一人,判官一人。)
        (諫議大夫或拾遺補闕充其使,專知受狀。)
        (每名進入以待處分,餘付中書及理匭使。)
        (使常以御史中丞或御史為之。)
        (初置,匭有四門,其制稍大,難於往來。)
        (後遂小其制度,同為一匭,依方色辨之。)
        (漢時,陳廣為潁川太守,設缿筩,言事者投書其中。)
        (匭亦缿筩之流也。)
        (梁武常詔於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橫議者投謗木函,求達者投肺石函,則今
        (之匭也。)
        (初,則天欲通知天下之事,有魚保宗者,頗機巧,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
        (,則天悅而從之。)
        (徐敬業於廣業陵作逆,保宗曾與敬業造刀車之屬。)
        (至是為人所發,伏誅。)
        (保宗父承暐自御史中丞坐貶義州司馬。)
        (天寶中,玄宗以匭字聲似鬼,改匭為獻納使。)
        (乾元初,復其舊名。)
        (定諡)
        (太常博士掌諡,職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錄行狀,申尚書省,考功校勘,下太
        (常博士擬議訖,申省,省司議定,然後聞奏。)
        (昔周公,文王之子,諡曰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諡二字者,一字為質,一字為文。)
        (或文或質,蓋出當時禮官之意,非定例也。)
        (自漢魏以來,雖道德之重,先無爵者不加諡。)
        (晉代王遵上疏,稱武官有爵必諡,甚失制度之本。)
        (自是公卿無爵皆諡。)
        (太宗朝鄭公魏征,玄宗朝梁公姚崇、燕公張說、廣平公宋璟、郇公韋安石,皆
        (諡為文貞二字。)
        (人臣美諡,無以加也,非德望尤重不受此諡。)
        (有唐以來,五人同諡亦無嫌也。)
        (代宗朝吏部尚書韋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諡曰忠孝,刑部尚書顏真卿駁之)
    燕 公:出處事殊,忠孝不並。已為孝子,不得為忠臣,忠臣不得為孝子。故求忠於孝,
        豈先親而後君移孝於忠,則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馭而進,不憚危險,故王尊為忠
        臣。思全而歸,恐有毀傷,故王陽為孝子。則知晝之與夜本不相隨,春之與秋,
        豈宜同日且以為尚書忠業高遠,羽儀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眾。議行稱諡,固
        多美名。何必忠孝兩施,然後表德歷考前史,恐無此事。敢率愚見,請更商量。
    《說文:(皓執前議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先於孝。孝于家則忠於國,愛於父則
        敬於君。脫愛敬齊焉,則忠孝一矣。夫君臣上下不可以廢忠,事父母、承祭祀不
        可以虧孝。忠孝之道,人倫大經。孔子曰:『以孝事君則忠。』又曰:『夫孝始
        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此聖人之教也。至於忠孝不並,有謂而言:將
        由親在于家,君危於國,奉親則孰當問主;赴國則無能養親。恩義相迫,事或難
        兼。故徐庶指心,翻然辭蜀;陵母刎頸,卒令歸漢。各求所志,蓋取諸隨。至若
        奉慈親、當聖代,出事主,入事親,忠孝兩全,誰曰不可豈以不仕為孝,舍親為
        忠哉!況忠孝侯之傳鵲印,唐堯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請依前諡。
        (有司不能駁焉。)
        (明堂)
        (垂拱四年,則天於東都造明堂,為宗祀之所,高三百尺。)
        (又於明堂之北造天堂,以侔佛像。)
        (大風摧倒,重營之。)
        (火災延及明堂並盡,無何,又敕於其所復造明堂,侔於舊制。)
        (所鑄九州鼎,置於明堂之下。)
        (當中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
        (其餘各依方面,並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石,都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一十二斤
        (。)
        (開元中,改明堂為聽政殿,頗毀徹,而宏規不改。)
        (頂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
        (省司試舉人作《明堂火珠》詩。)
    《說文:(進士崔曙詩最清新,其詩云)正位開重屋,凌空大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後一
        星孤。天淨光微滅,煙生望若無。還知聖明代,國寶在神都。
    《說文:(史賊入洛陽,登明堂,仰窺棟宇,謂其徒曰)大好舍屋。
    燕 公:(又指諸鼎曰)煮物料處亦太近。
        (洎殘孽奔走,明堂與慈閣俱見焚燒。)
        (武監)
        (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
        (春秋二仲上戊日釋奠,用張良配享,牲用太牢,軒懸之樂,八佾之舞。)
        (出師將發日,皆引辭。)
        (京兆功曹盧若虛錄太公之後,姜氏、呂氏、尚氏、齊氏、高氏、盧氏、柴氏、
        (慶氏、國氏、紀氏、紹氏、禮氏、賀氏、指氏、掌氏、歷氏、牽氏、晏氏、望
        (氏、獻氏、易氏、章氏、謝氏、丁氏、申氏、營氏、浦氏、萊氏、許氏、蓋氏
        (、雍門氏、東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氏、公旗
        (氏、公牛氏、盧滿氏、祭公氏、閭公氏、仲長氏、章仇氏等四十八姓,刻石為
        (記。)
        (禮部員外郎崔宗之制銘,立於廟門。)
    燕 公:(天寶中,太學中太學生張絅上書)請於太公廟置武監。國子監相對,教習冑子
        。春秋釋奠於先師太公,一如國學文宣王廟。
        (書寢,不報。)
        (漳瀆)
    燕 公:(開元中,拾遺蓋匡朝上書)以江、河、淮、濟,各能獨達於海,故受四瀆之名
        。按《尚書注》云:『漳水橫流入河。』今之此水與古有異,發源潞州,東赴滄
        海。有逾淮、濟,合著瀆名。請以漳水為一瀆,並前為五。以淮水配西嶽,漳水
        配北嶽,濟水配中嶽。庶隨正方,各得其宜。陰陽克和,風雨時若。
        (奏上,不許。)
        (卷五)
        (鹵簿)
        (輿駕行幸,羽儀導從謂之鹵簿。)
        (自秦漢已來,始有其名。)
        (蔡邕《獨斷》載,鹵簿有大駕、小駕、法駕之異,而不詳鹵簿之儀。)
        (按字書,鹵,大楯也。)
        (字亦作櫓,又作樐,音義皆同。)
        (鹵以甲為之,所以扞敵。)
        (賈誼《過秦論》云「僅屍百萬,流血漂鹵」是也。)
        (甲楯有先後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入,則按次導從,故謂之鹵簿耳。
        ()
        (儀衛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由以甲楯為名者,行道之時,甲楯居外,餘兵在內
        (。)
        (但言鹵簿,是舉凡也。)
        (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俱有鹵簿,人臣儀衛亦得同於君上,則鹵簿之名不容別
        (有他義也。)
        (又百官從駕謂之扈從,蓋臣下侍從至尊,各供所職,猶僕御扈養以從上,故謂
        (之扈從耳。)
    《說文:(《上林賦》云)扈從橫行。
    燕 公:(顏監釋云)謂跋扈縱恣而行也。
        (據顏此解,乃讀從為放縱,不取行從之義,所未詳也。)
        (公牙)
        (近代通謂府建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
    燕 公:(字本作牙,《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司馬掌武修,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
        (出師則有建牙、禡牙之事,軍中聽號令,必至牙旗之下,稱與府朝無異。)
        (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
        (字謬訛變,轉而為衙也,非公府之名。)
        (或云公門外刻木為牙,立於門側,象獸牙。)
        (軍將之行置牙,竿首懸於上,其義一也。)
        (官銜)
        (官銜之名,蓋興近代。)
        
        
    2**時間: 地點:
        (當時選曹補授,須存資歷。)
        (聞奏之時,先具舊官名品於前,次書擬官於後。)
        (使新舊相銜不斷,故曰官銜。)
        (亦曰頭銜。)
        (所以名為銜者,如人口銜物,取其連續之意。)
        (又如馬之有銜,以制其首。)
        (前馬已去,後馬續來,相次不絕者。)
        (古人謂之銜尾相屬,即其義也。)
        (頌德)
        (在官有異政,考秩已終,吏人立碑頌德者,皆須審詳事實,州司以狀聞奏。)
        (恩敕聽許,然後得建之,故謂之頌德碑,亦曰遺愛碑。)
        (《書》稱「樹之風聲」者,正此之謂。)
        (亦有未去官,諷動群吏,外矯辭讓,密相督責。)
        (前代以來,累有其事,斯有識者之所羞也。)
        (開元中,右相李林甫為國子司業,頗振綱紀。)
        (洎登廟堂,見諸生好說司業時事。)
        (諸生希旨,相率署名,建碑於國學都堂之前。)
        (後因釋奠日,百寮畢集,林甫見碑問之,祭酒班景倩具以事對,林甫戚然曰)
    右 相:林甫何功而立碑,誰為此舉?
        (意色甚歷。)
        (諸生大懼得罪,通夜琢滅,覆之於南廓。)
        (天寶末,其石猶在。)
        (林甫薨後,楊國忠為左相,兼總銓衡。)
        (從前注擬,皆約循資格,至國忠創為押例。)
        (選深者盡留,乃無才與不才也。)
        (選人等求媚於時,請立碑於尚書省門,以頌聖主得賢臣之意。)
        (敕京兆尹鮮於仲通撰文,玄宗親改定數字。)
    右 相:(鎸畢,以金填改字處,識者竊非之曰)天子有善,宰相能事,青史自當書之。
        古來豈有人君人臣自立碑之體,亂將作矣。
        (未數年,果有馬嵬之難。)
        (肅宗登極,始除去其碑。)
        (壁記)
        (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敘官秩創置及遷授始末,原其作意,蓋欲著前政履
        (歷,而發將來健羨焉。)
        (故為記之體,貴其說事詳雅,不為苟飾。)
        (而近時作記,多措浮辭。)
        (褒美人材,抑楊閥閱,殊失記事之本意。)
    右 相:(韋氏《兩京記》云)郎官盛寫壁記,以紀當時前後遷除出入,浸以馬俗。
        (然則壁記之出,當是國朝已來始自台省,遂流郡邑耳。)
        (豹直)
        (御史舊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節假直日謂之伏豹,亦曰豹直。)
        (百司州縣初授官,陪直者皆有此名。)
    右 相:(杜易簡解伏豹之義云)宿直者,離家獨宿,人情所貴。其人初蒙榮拜,故以此
        相處。伏豹者,言眾官皆出,己獨留,如藏伏之豹者。伺侯待搏,故云伏豹。
        (韓琬則解為豹直,言如燒竹,遇節則爆。)
        (餘以為舊說南山赤豹愛其毛體,每霜露諸禽獸皆出取食,惟赤豹深藏不出,故
        (古以喻賢者隱居避世。)
    右 相:(鮑明遠賦云)豈若南山赤豹,避雨霧而深藏。
        (此言伏豹、豹直者,蓋取不出之意。)
        (初官陪直,已有伏豹之名,何必以遇節而比燒竹爆之也杜說雖不甚明,粗得其
        (意,韓其疏矣。)
        (燒尾)
        (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
        (,說者謂虎變為人,懼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
        (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云燒尾。)
        (一云新羊入群,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
        (貞觀中,太宗嘗問朱子奢燒尾事,子奢以燒羊事對。)
        (及中宗時,兵部尚書韋嗣立新入三品,戶部侍郎趙彥昭假金紫,吏部侍郎崔湜
        (復舊官,上命燒尾,令於興慶池設食。)
        (至時敕衛陳設,尚書省諸司各具彩舟游勝,飛棲結艦,光奪霞日。)
        (上與侍臣親貴臨焉。)
    右 相:(既而吏部船為仗所隔,兵部船先至,嗣立奉觴獻壽,上問)吏部船何在?
        (崔湜步自北岸促之。)
        (過戶部雙舸,上結重樓,兼胡樂一部,即呼至岸,以紙書作吏部字,帖牌上,
        (引至御前。)
        (大悅,以為兵部不逮也。)
    右 相:(俄見風吹動所帖之紙,為嗣立所見,遽奏云)非吏部船。
        (上令取牌探紙,見戶字大笑。)
        (嗣立請科湜罪,上不許,但罰酒而已。)
        (花燭)
        (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及有下地、安帳並拜堂之禮。)
        (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今上詔有司,酌古禮今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於劭等奏。)
        (障車、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井請依古禮。)
        (見舅姑於堂上,薦棗栗脯脩,無拜堂之儀。)
        (又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於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
        (又除俗禁子午卯酉年,謂之當梁,嫁娶者雲,婦姑不相見。)
        (按,起居郎呂才奉太宗詔,定《官陰陽書》五十卷,並無此事,今亦除之。)
        (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喪亂之後,人尚儉素。)
        (太子太師魏征,當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
        (太宗欲為營第,輒謙讓不受。)
        (洎征寢疾,太宗將營小殿,遂輟其材為造正堂,五日而就。)
        (開元中,此堂猶在。)
        (家人不謹,遺漏焚之,子孫哭臨三日,朝士皆赴弔。)
        (高宗時,中書侍郎李義炎宅亦至褊迫,義炎雖居相位,在官清儉,竟終於方丈
        (室之內。)
        (高宗聞而嗟歎,遂敕將作造堂,以安靈座焉。)
        (則天以後,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麗。)
        (至天寶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賜死,縣官簿錄太平坊宅,數日不能遍。)
        (宅內有自雨亭,從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又有寶鈿井欄,不知其價,他物稱是。)
        (安祿山初承寵遇,敕營甲第,聚材之美,為京城第一。)
        (太真妃諸姊妹第宅,競為宏壯,曾不十年皆相次覆滅。)
        (肅宗時,京都第宅屢經殘毀。)
        (代宗即位,宰輔及朝士當權者爭修第舍,頗為煩弊矣。)
        (議者以為土木之妖。)
        (無何,皆易其主矣。)
        (中書令郭子儀勛伐蓋代,所居宅內諸院,往來乘車馬,僮客於大門出入,各不
        (相識。)
    燕 公:(詞人梁鍠嘗賦詩曰)堂高憑上望,宅廣乘車行。
        (蓋此之謂。)
    燕 公:(郭令曾將出,見修宅者謂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
    右 相:(築者釋鍤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某築,只見人自改換,牆皆
        見在。
        (郭令聞之,愴然動容。)
        (遂入奏其事,因固請老。)
        (巾襆)
        (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腳向後襆發,故俗謂之襆頭。)
        (至尊、皇太子、諸王及仗內供奉,以囉為之,其腳稍長。)
        (士庶多以紗縵,而腳稍短。)
        (襆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
        (巾子制頂皆方平,仗內即頭小而圓銳,謂之內樣。)
        (開元中,燕公張說當朝,文伯冠服以儒者自處。)
        (玄宗嫌其異已,賜內樣巾子,長腳羅襆頭。)
        (燕公服之入謝,玄宗大悅。)
        (因此令內外官僚百姓並依此服。)
        (自後巾子雖時高下,襆頭羅厚薄大體不變焉。)
        (近日長安尉程李家好高巾,不曾改換。)
        (御史陸長源性滑稽,在鄴中忽裹蟬翼羅襆尖巾子。)
        (或譏之,長源曰)
    燕 公:若有才,雖以蜘蛛羅網裹一牛角,有何不可若無才,雖以美玉裹一簸箕,亦將何
        用?
        (先時,吏部尚書劉晏裹頭至慢,每裹但擎前後腳擫兩翅擫之,都不抽挽。)
    燕 公:(或曰)尚書何不抽兩翅?
    右 相:(晏曰)兩邊通耶!
        (時人多哂之。)
        (兵部尚書嚴武裹頭至緊,將裹,先以襆頭曳於盤水之上,然後裹之,名為水裹
        (,擫兩翅皆有褶數,流俗多效焉。)
        (圖畫)
        (國初閻立本善畫,尤工寫真。)
        (太宗之為秦王也,使立本圖秦府學士杜如晦等一十八人,令學士褚亮為贊,今
        (人間《十八學士圖》是也。)
        (貞觀十七年,又使立本圖太原幕府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太宗自
        (為贊,褚遂良題之。)
    右 相:(其後,侯君集謀逆,將就刑,太宗與之訣,流涕曰)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
        。
        (中宗曾引修文館學士內燕,因賜游觀。)
        (至凌煙閣,見君集像有半塗之跡。)
        (傳雲,君集誅後,將盡塗之,太宗念其功而止。)
        (玄宗時,以圖畫歲久,恐漸微昧。)
        (使曹霸重摹飾之。)
        (立本以高宗總章元年遷右相,今之中書令也。)
        (時人號為丹書神化。)
        (今西京延康坊,立本舊宅。)
        (西亭,立本所畫山水存焉。)
        (則天朝,薛稷亦善畫。)
        (今尚書省考功員外郎廳有稷畫鶴,宋之問為贊。)
        (工部尚書廳有稷畫樹石,東京尚書坊、歧王宅亦有稷畫鶴,皆稱精絕。)
        (稷位至太子少保。)
        (玄宗時,王維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
        (維終於尚書右丞。)
        (鄭虔亦工山水,名亞於維。)
        (勸善坊吏部尚書王方慶宅山水院有虔山水之跡,為時所重。)
        (虔工書畫,又工詩,故有「三絕」之目。)
        (而宦游途迍蹇,終於台州司戶焉。)
        (天寶中,御史畢宏善畫古鬆。)
        (凡此數公,皆負當時才名,而兼擅工藝。)
        (至若吳道子畫鬼神,韓幹畫馬,皆近時知名者也。)
        (爾後,畫者甚眾,雖有所長,皆不能度越前輩矣。)
        (大歷中,吳士姓顧以畫山水歷托諸侯之門。)
        (每畫先帖絹數十幅於地,乃研墨汁及調諸彩色,各貯一器,使數十人吹角擊鼓
        (,百人齊聲啖叫。)
        (顧子著錦襖錦纏頭,飲酒半酣,繞絹帖走十餘匝,取墨汁攤寫於絹上,次寫諸
        (色,乃以長巾一一傾覆於所寫之處,使人坐壓,己執巾角而曳之,迴環既遍。
        ()
        (然後以筆墨隨勢開決,為峰巒島嶼之狀。)
        (夫畫者淡雅之事,今顧子瞑目鼓噪,有戟之象,其畫之妙者乎)
        (長嘯)
    右 相:(永泰中,大理評事孫廣著《嘯旨》一篇云)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
        舌端而清,謂之嘯。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達性情。嘯之清可以滅鬼神、致不死。
        蓋出其嘯善,千里應之。出其嘯善,萬靈受職。斯古之學道者哉。故太上老君授
        南極真人,南極真人授廣成子,廣成子授風後,風後授務光,務光授舜,演之為
        琴,以授禹。自後或廢或續,晉太行仙人孫公,能以得道而無所授。阮嗣宗所得
        少許,其後不復聞矣。嘯有十五章,一曰權輿,二曰流雲,三曰深溪虎,四曰高
        柳蟬,五曰空林鬼,六曰巫峽猿,七曰下鴻鵠,八曰古木鳶,九曰龍吟,十曰動
        地,十一曰蘇門,十二曰劉公命鬼,十三曰阮氏逸韻,十四曰正章,十五曰畢竟
        。
        (廣雲其事出道書。)
        (餘按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歌詠,憂則嗟歎,思則吟嘯。)
        (《詩》云:『有女仳離,條其嘯矣。)
        (』顏延之《五君詠》:『長嘯苦懷人。)
        (』皆是也。)
        (廣所云深溪虎、古木鳶,其狀聲氣可矣。)
        (至今太上老君相次傳授,舜演為琴,崇飾過甚,非餘所敢聞也。)
        (按《詩箋》云:『嘯,蹙口出聲也。)
        (』成公綏《嘯賦》:『動唇有曲,發口成音。)
        (』而今之嘯者,開口捲舌,略無蹙舌之法。)
        (孫氏云:『激於舌端』,非動唇之謂也。)
        (天寶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陳,來游京邑。)
        (善長嘯,能作雷鼓霹靂之音。)
        (初則發聲調暢,稍加散越,須臾穹窿磕瀉,雷鼓之音,忽復震駭,聲如霹靂,
        (觀者莫不傾悚。)
        (卷六)
        (飲茶)
        (茶,早彩者為茶,晚彩者為茗。)
    右 相:(《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
        (開元中,太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
        (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
        (從此轉相倣效,逐成風俗。)
        (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
        (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
        (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
        (統籠貯之。)
        (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
        (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懷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
        (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
        (茶熟,李公為歠兩杯而止。)
        (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
        (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
        (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
        (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鴻漸游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
        (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晚節亦不勸人多飲也。)
        (吳主孫皓每宴群臣,皆令盡醉。)
        (韋昭飲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
        (晉時謝安詣陸納,納無所供辦,設茶果而已。)
        (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
        (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
    右 相:(《續搜神記》云)有人因病能飲茗一斛二斗,有客歡飲過五升,遂吐一物,形
        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澆之,一斛二斗。客雲此名茗瘕。
        (打球)
        (打球,古之蹙踘也。)
    右 相:(《漢書.藝文》)《蹙踘》二十五篇。
    燕 公:(顏注云)踘,以革為之,實以物,蹙躡為戲。蹙踘,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
        蹙音子六,踘音鉅六。近俗聲說蹋踘為球字,亦從而變焉,非古也。
    燕 公:(太宗常御安福門,謂侍臣曰)聞西蕃大好為打球,比令亦習,曾一度觀之。昨
        升仙樓有群胡街裡打球,欲令朕見此胡,疑朕愛此,騁為之。以此思量,帝王舉
        動豈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戒。
        (景雲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於梨園亭子賜觀打球。)
    燕 公:(吐蕃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請與漢敵。
        (上令仗內試之,決數都,吐蕃皆勝。)
        (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敵吐蕃十
        (人。)
        (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
        (吐蕃功不獲施,其都滿贊咄尤此僕射也。)
        (中宗甚說,賜強明絹斷百段。)
        (學士沈佺期、武平一等皆獻詩。)
        (開元天寶中,玄宗數御接觀打球為事。)
        (能者左縈右拂,盤旋宛轉,殊可觀。)
        (然馬或奔逸,時致傷斃。)
    燕 公:(永泰中,蘇門山人劉鋼,於鄴下上書於刑部尚書薛公云)打球一則損人,二則
        損馬。為樂之方甚眾,何必乘茲至危,以邀晷刻之歡耶!
        (薛公說其言,書鋼之言置於座右,命掌記陸長源為《贊美》,美之。)
        (然打球乃軍州常戲,雖不能廢,時復為耳。)
        (今樂人又有躡球之事,戲彩畫木球高一二丈,妓女登榻球轉而行。)
        (縈回去來,無不如意,古蹋球之遺事也。)
        (拔河)
        (拔河,古謂之牽鉤。)
        (襄漢風俗,常以正旦望日為之。)
        (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
        (古用蔑纜,今民則以大麻纟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條,掛於前。
        ()
        (分二朋,兩朋齊挽。)
        (當大纟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
        (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中宗時,曾以清明日御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
        (時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
        (東用貴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竟輸。)
        (僕射韋巨源、少師康休璟年老,隨纟亙而踣,久不能興。)
        (上大笑,左右扶起。)
        (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
        (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
        (其詞甚美,時人兢傳之。)
        (繩妓)
        (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
        (若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係之。)
        (鹿盧內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弦。)
        (然後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望之如仙。)
        (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而從容俯仰者。)
        (或以畫竿接脛,高五六尺,或蹋高蹈,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注
        (,曾無蹉跌。)
        (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
        (衛士胡嘉陵作《繩妓賦》獻之,辭甚宏暢。)
        (玄宗覽之大悅,擢拜金吾倉曹參軍。)
        (自寇氛覆蕩,伶人分散,外方始有此妓,軍前宴會,時或為之。)
        (石志)
        (古葬無石志,近代貴賤通用之。)
        (齊太子穆妃將葬,立石志。)
    燕 公:(王儉曰)石志不出《禮經》,起元嘉中顏延之為王珍石志。素施無名策,故以
        紀行跡耳,遂相祖習。儲妃之重,禮絕常例,既有哀榮,不煩石銘。
    右 相:(儉所著《喪禮》云)施石志於壙裡,禮無此制。魏侍中繆襲改葬父母,制墓下
        題版文。原此□,將以千載之後,陵谷遷變,欲後人有所聞知。其人若無殊才異
        德者,但紀姓名、曆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
        (按儉此說,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
    右 相:(齊將有發古塚,得銘云)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
        (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
    右 相:(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
        侯王君銘。
        (有數百字。)
        (然古人葬者亦有石志,但不如今代貴賤通為之耳。)
        (碑碣)
        (墓前碑碣,未詳所起。)
        (按《儀禮》。)
        (廟中有碑,所以係牲,並視日景。)
    右 相:(《禮記》)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天子諸侯葬時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貫繂索,懸棺而下,取其安審,事畢因
        (閉壙中。)
        (臣子或書君父勛伐於碑上,後又立之於隧口,故謂之神道,言神靈之道也。)
        (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貫繂索之象。)
        (前漢碑甚少,後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
        (魏晉之後,其流浸盛。)
        (碣亦碑之類也。)
    右 相:(《周禮》)凡金玉錫石,楬而璽之。
    燕 公:(注云)楬,如今題署物。
    右 相:(《漢書》云)庵寺前,揭著其姓名。
    燕 公:(注)名揭,找也。
        (揭杙於庵處,而書死者之姓名,楬音揭。)
        (然則物有標榜皆謂之揭。)
    燕 公:(郭景純《江賦》云)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
        (是也。)
        (其字本從木從曷,以石為墓碣,因變為碣。)
    燕 公:(《說文》云)碣,特立石也。
        (據此,則從木從石,兩體皆通。)
        (隋氏制五品已上立碑,螭首龜趺,趺上不得過四尺,裁在長禮。)
        (今近代碑稍眾,有力之家多輦金帛以祈作者,罹人子罔極之心,順情虛飭,遂
        (成風俗。)
    燕 公:(蔡邕云)吾為人作碑多矣,惟有道無愧詞。
        (隋文帝子齊王攸薨,僚佐請立碑。)
    燕 公:(帝曰)欲求名,一卷史書足矣。若不能,徒為後人作鎮石耳。
        (誠哉是言也。)
        (羊虎)
        (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闢邪、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前有石羊、
        (石虎、石人、石柱之屬。)
        (皆所以表飭墳壟,如生前之像儀衛耳。)
        (國朝因山為陵,太宗葬九  ,山門前亦立石馬。)
        (陵後司馬門內,又有蕃酋曾侍軒禁者一十四人石象,皆刻其官名。)
        (後漢太尉楊震葬日,有大鳥之祥,因立石鳥像於墓。)
    燕 公:(《風俗通》云)《周禮》方相氏,葬日,入壙驅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腦。人
        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側,而罔象畏虎與柏,故墓前立虎與柏。
    燕 公:(或說秦穆公時,陳舍人掘地得物若羊,將獻之,道逢二童子,謂曰)此名謂蝹
        ,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若殺之,以柏束兩枝捶其首。
        (由是墓側皆樹柏。)
        (此上兩說各異,未詳孰是。)
    燕 公:(按《禮經》云)天子墳高三雉,諸侯半之。大夫八尺,士四尺。天子樹鬆,諸
        侯樹柏。大夫樹楊,士樹榆。
    右 相:(《說文》云)天子樹鬆,諸侯柏,大夫榆,士楊。
    燕 公:(按《禮經》)古之葬者,不封不樹,後代封墓,而又樹之。
    右 相:(《左傳》云)爾墓之木拱矣。
    燕 公:樹吾墓檀。
        (仲尼卒,弟子各自他方持其異木,樹之於墓。)
        (蓋殷周已來,墓樹有尊卑之制,不必專以罔象之故也。)
    右 相:(《風俗通》又云)汝南彭氏,墓頭立石人石獸,田家老母到市買數斤餌,暑熱
        行疲,息石人下,遺一斤餌。客來見道行人,因調之云:『石人能愈病,人來謝
        女。』轉相告語,頭痛者摩石人腹,病者多自愈。因言得其福。乃號曰石賢士。
        輜駢轂係,帳峴天,絲竹之音聞數里。數年稍自休歇。
    燕 公:(樵子云)石門於墓,古之道耶!
    右 相:古不崇墓,況損人工而為觀乎非古也。
    燕 公:(盧思道《西征記》云)新郎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匕北有碑,碑有石柱,
        東南有亭,以石柱為名。
        (然墓前石人、石獸、石柱之屬,自漢而有之矣。)
        (紙錢)
        (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
        (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
        (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
        (《漢書》稱盜發孝文園瘞錢是也。)
        (率易從簡,更用紙錢。)
        (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
        (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
        (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
        (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道祭)
        (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面
        (獸之屬。)
        (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
        (喪亂以來,此風火扇。)
        (祭盤帳幙,高至八九十尺,用紙三四百張。)
        (雕鎸飾畫,窮極精巧。)
        (饌具性牢,復居其外。)
        (大歷中,太原節度辛景雲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修范陽祭,祭盤最為高大,刻
        (木為尉遲鄂公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
    燕 公:(祭訖,靈車欲過,使者請曰)對數未盡。
        (又停車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
        (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觀戲。)
    燕 公:(事畢,孝子陳語與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匹。
        (滑州節度令狐母亡,鄰境致祭。)
        (昭義節度初於淇門載船桅以充幕柱。)
        (至時嫌短,特於衛州大河中河船上取長桅代之。)
        (及昭義節度薛公薨,絳忻諸方並管內陽城南設祭,每半里一祭。)
        (南至漳河二十餘里,連延相決。)
        (大者費千餘貫,小者猶三四百貫。)
        (牙相窺覘,競為新奇。)
        (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
        (蓋自開闢至今,奠祭鬼神未有之盛者也。)
        (忌日)
        (忌日請假,非古也。)
    燕 公:(《世說》云)忌日惟不飲酒作樂。會稽王世子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欲作樂
        ,王便起去,持彈往衛洗馬墓下彈鳥。
    右 相:(《晉書》又載)桓玄忌日與賓客游宴,惟至時一哭而已。
        (前代忌日,無假之證也。)
    右 相:(沈約《答庾光祿書》云)忌日制,應是晉宋之間,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為
        宴樂,本不自封閉,如今世自處者也。
        (居喪再周之內,每至忌日哭臨受帛,無不見人之義。)
        (而除服之後,乃不見人。)
        (實由世人以忌日不樂,而不能竟日興惑,以對賓客,故弛懈放逸自晦,不與外
        (接。)
    右 相:(設假之由實在於此,顏之推亦云)忌日感慕,故不接外賓,不理庶務。
        (不能悲愴自居,何限於深藏也。)
        (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好言笑。)
        (卒有急迫,寧無盡不見之理。)
        (其不知禮意乎?)
        (卷七)
        (蜀無兔鴿)
        (上闕〕命左右齎兔鴿而往。)
        (今蜀中鴿尚稀,而兔已眾。)
    右 相:(戴祚作《西征記》云)開封縣東二佛寺,餘至此見鴿大小如鳩,戲時兩兩相對
        。
        (祚,江東人,晉末從劉裕西征姚泓,至開封縣始識鴿,則江東舊亦無鴿。)
        (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軍士熏鼠捕鴿而食,數月之後,殿鼠鴿皆盡。)
        (然則江東之有鴿,亦當自北齎往耳。)
        (《周禮》稱橘逾淮北而為枳,瞿鵒不逾濟汶則死,地氣然也。)
        (故《春秋》書「瞿鵒來巢」。)
        (然則禽獸草木,中士所無,異方而來者眾矣。)
        (漢代張騫自西域得石榴、苜蓿之種,今海內遍有之。)
        (太宗朝,遠方咸貢珍異草木。)
        (今有馬乳蒲萄,一房長二尺餘,夫餘國所獻也。)
        (娑羅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摩伽陀那國所獻也。)
        (黃桃名金桃,大如鵝卵,康國所獻也。)
        (波羅拔藻,葉似紅藍,實如蒺梨,泥婆羅國所獻也。)
        (又有醋菜似慎火,苦菜似苣,胡芹、渾提蔥之屬,並自西域而來,色類甚眾。
        ()
        (異方禽獸,象出南越,駝出北胡。)
        (今皆自育於中國,然不如本土之宜也。)
        (月桂子)
        (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於台州臨海縣界,十餘日乃止。)
        (司馬蓋說、安撫使狄仁杰以聞,編之史策。)
        (月中雲有蟾蜍、顧兔並桂樹,相傳如此,自昔未有親見之者。)
        (歷家之說,月行者南北道,假令此月上當台州之分,則他年月桂豈獨無子何至
        (此月方始降也且月行一月一周天,無三百六十五度四度之一,則行一日當歷十
        (二度有餘。)
        (一度為一千九百三十二里,十日之間,月行遂遠。)
        (桂子何得常留此處又月逕千里,周回三千里,桂子若不瀰漫三千里內,亦不當
        (專在台州咫尺之地。)
        (日月麗天,各有限域,豈澒洞無底,而有桂子漏下桂子得下,蟾兔之類何能不
        (落況天與地相去極遠,桂子小物,從空而下,飛楊縈轉,無所不之,蕞爾台州
        (,何為獨有或者台嶺與嶺南地接,山多桂樹,桂子多因風而至。)
        (有若從天而來,時人不加詳考,謂之月桂。)
    燕 公:(郭景純云)桂樹葉似杞,□□而無子。
        (據此則桂樹無子。)
        (台州所見,其他物乎宋之問台州作詩云)
    右 相:桂子月中下,天香雲外飄。
        (文士尚奇,非事實也。)
        (高唐館)
        (上闕〕海內溫湯甚眾,有新豐驪山湯,藍田石門湯,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
        (,河南陸渾湯,汝州廣成湯,兗州乾封湯,邢州沙河湯。)
        (此等諸軺軒來往,無不吟諷,以為警絕。)
    右 相:(有李和風者至此,又題詩曰)高唐不是這高唐,淮畔荊南各異方。若向此中求
        薦枕,參差笑煞楚襄王。
        (讀者方解。)
        (卷八)
        (歷山)
        (齊州城東有孤石,平地聳出,俗謂之歷山。)
        (以北有泉,號舜井。)
        (東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絕,雲是舜之東家之井。)
    右 相:(乾元中,有魏炎者於此題詩曰)齊州城東舜子郡,邑人雖移井不改。時聞洶洶
        動綠波,猶謂重華井中在。
    燕 公:西家今為定戒寺,東家今為練戒寺。井中投一瓶,兩井相搖響。
    右 相:(泙濞又曰)齊南郡裡多沮洳,娥皇女英汲引處。竊向池中深畊來,澆茆畦土平
        流去。
        (炎雖文士,其意如是,則誠以為舜之所居也。)
    右 相:(按鄭玄)歷山在河東。
    燕 公:(應物云)在雷澤。
    右 相:(皇甫謐云)在濟陰。
        (今東齊也名歷城,與舜耕歷山其名相涉,故俗人混同。)
        (其說在河東者近是。)
        (二朱山)
        (密州之東,臨海有二山。)
        (南曰大朱,北曰小朱。)
        (相傳雲仙人朱仲所居也。)
        (按朱仲,漢時人,仙傳所載,不言所居。)
        (若爾,朱仲未居之前,山無名乎此西北數十里,有春秋時淳於城。)
        (淳於,州國也。)
        (吳楚之人謂居為千古,謂州為朱然。)
        (則此山當名州山也。)
    右 相:(漢末崔炎於高密從鄭玄學,遇黃巾之亂,泛海而南,作《述初賦》,其序云)
        登州山以望滄海。
        (據其處所,正相合也。)
        (大朱東南海中有句游島,去岸三十里,俗云句踐曾游此島,故以名焉。)
    右 相:(《述初賦》又云)朝發兮樓台,回盼子句榆,朝食兮島山,暮宿兮鬱州。
        (鬱州,今海州東海縣,在海中。)
        (《晉書》石勒使季龍討青州刺史曹嶷,嶷欲死保根餘山,然則句榆、根餘當是
        (一山,亦聲之訛變耳。)
        (嶧山)
        (兗州鄒嶧山,南面平復。)
        (東西長數千步,廣數步。)
        (其處生桐柏,傳以為貢嶧陽孤桐者也。)
    右 相:(土人云)此桐所以異於常桐者,諸山皆廢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攢倚,石間周回
        皆通人行,山中空虛,故桐木絕響,以是珍而入貢也。
    燕 公:(按《漢書.地理志》)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古之嶧陽下邳也。
    右 相:(郭緣生《述征記》云)嶧山在下邳西北,多生梧桐,則《禹貢》嶧陽下邳者是
        也。
    燕 公:(《鄒山記》云)鄒山,蓋古之嶧山,始皇刻碑處,文字分畛,始皇乘羊車以上
        ,其路猶存。
        (按,此地春秋時邾文公卜遷於嶧者也。)
        (始皇刻石紀功,其文李斯小篆。)
        (後魏大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
        (邑人疲於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拓。)
        (然尤止官求請,行李登涉,人吏轉益勞敝。)
        (有縣宰取舊文,勒於石碑之上,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
        (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
        (今閒有嶧山碑,皆新刻之碑也。)
    燕 公:(其文云)刻此樂石。
        (學者不曉樂石之意。)
    燕 公:(顏師古云)謂泗濱磬石作此碑。
        (始皇於瑯琊、會稽諸山刻石,皆無此語。)
        (惟嶧山碑有之,故知然也。)
        (羑里城)
        (相州湯陰縣北有羑里城,周回可三百餘步,其中平實,高於城外地丈餘,北開
        (一門。)
        (相傳文王演《易》之所。)
    燕 公:(書曹子建《詰紂文》云)崇侯何功乃用為輔。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
        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觀此意,見文王見囚之地,紂使負土,實此城
        也。未詳子建所據。今按,此東頓邱、臨黃諸縣,多有古小城,或週一裡,或三
        百步,其中皆實。
    右 相:(郭緣生《述征記》云)彭城郡有秺城,雲是崇侯塚。自淮迄於淮河上,城而實
        中秺丘壟可阻,謂之固。然則小城而實,皆古人因依立塚,以為保固。子建所云
        :『負土既盈』,或承流俗之傳耳。
        (大歷中,湯陰有一尉,姓張,與數人同行,過羑里城。)
    右 相:(或問此是何城,張尉答曰)此是郭令公圍相州時所築。
    燕 公:(或曰)此是羑里城。紂囚文王之處。何關郭令公築?
    右 相:(張尉曰)某比在河南,是不知文王與紂事,只將謂令公所築也。
        (文宣王廟樹)
        (兗州曲阜縣文宣廟門內並殿西南,各有伯葉鬆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
        (。)
        (相傳夫子手植。)
        (永嘉三年,其樹枯死。)
        (至仁壽元年,門內之樹忽生枝葉,乾封二年復枯。)
        (俗稱千年木,療心痛。)
        (人多竊割削之,樹身漸細。)
        (去地丈餘,皆以泥累泥封,猶不免焉。)
        (亦有取為笏者也,色紫而甚光澤。)
        (肅宗時,二樹猶在。)
        (廣德初,御史大夫李季卿河南宣慰,過曲阜,謁文宣王廟,因遍尋魯中舊跡。
        ()
        (縣使一老人導引,每至一所,老人輒指雲,此是顏子陋巷,此是魯靈光殿階,
        (此是泮宮。)
    季 卿:(季卿聞之皆沈吟嗟賞)此翁真魯人也。
    季 卿:(次至池水,復指之)此是釣魚池。
    季 卿:何人釣魚?
    右 相:(老人對曰)魯人靈光此釣魚。
    季 卿:魯人敗矣。
        (又於路側見古碑,季卿問是誰碑,諸君並不能對。)
        (有一尉遽走至碑下,仰讀其題云「李君德政碑」,走還白云)
    季 卿:李君德政碑。
    季 卿:(季卿笑曰)此與魯人靈光何異?
        (孟嘗鑊)
        (青州城南佛寺中,有古鐵鑊二口,大者四十石,小者三十石,製作精巧。)
        (又有一釜,可受七八石,似甕而有耳。)
        (相傳雲是孟嘗君家宅,鑊釜皆是孟嘗君之器也。)
        (至德初,胡寇南侵,司馬李伾毀其大鑊,以造兵仗。)
        (其小鑊及釜,僧徒懇請得免。)
        (至今以鑊燒長明燈,釜以貯油。)
        (按孟嘗君門客三千人,當時應有此器。)
        (然至今千餘歲,累經喪亂,何能使茲二器如日棠之勿翦乎或恐傳者之妄。)
        (佛圖澄姓)
        (刑州內邱縣西右中邱城寺有碑,後趙石勒光初五年所立也。)
    季 卿:(碑云)太和上佛圖澄願者,天竺大國附賓小三之元子。本姓濕,所以言濕者,
        思潤理國,澤被無外,是以號之為濕。
        (按《高僧傳》、《名僧傳》、《晉書.藝術傳》,佛圖澄並無此姓。)
        (今云姓濕,亦異聞也。)
        (大歷中,餘因行縣,憩於此寺,讀碑見之。)
        (寫寄陸長源,長源大喜,復書致謝。)
        (巨骨)
        (李司徒勉在汀州,曾出異骨一節,正可為硯。)
        (雲在南海時,有遠方客所贈,雲是蜈蚣脊骨。)
        (又太子少師薛萼為邢州留後,亦有大骨。)
        (面廣尺餘,形圓有兩耳,高可三四寸。)
        (雲洺州人掘漳河古堤,於甕中所得。)
        (刺史魏凌知萼愛奇,故封寄焉。)
    季 卿:(題云)閻老王尾□骨。
        (凌與萼酒徒相狎,故有此戲。)
        (大魚腮)
        (海州土俗工畫,節度令造海圖屏風二十合。)
        (餘時客海上,偶於州門見人持一束黑物,形如竹篾。)
        (餘問之,其人)
    其 人:海魚腮中毛,擬用作屏風貼。
    其 人:(因問所得)數十年前,東海有大魚,死於岸上,收得此。惟堪用為屏風貼,前
        後所用無數。
        (今官造屏風,搜求得此,奇文異色,澤似水牛角。)
        (小頭似豬鬃,大頭正方。)
        (長四五寸,廣可一寸,亦奇物也。)
        (今人間大魚腮中翣毛長不盈寸,此物乃長四五寸,魚亦大矣。)
    其 人:(《交廣記》云)吳時,滕循為廣州,人或言蝦須有一丈長,循不之信,其人後
        故至東海取蝦須長四丈四尺,封以為寄。
        (魚腮長五尺,無足怪者。)
        (竊蟲)
        (人家有小蟲,至微而響甚細。)
        (尋之,卒不可見。)
        (俗人以其難見,號「竊蟲」雲有此者不祥。)
        (餘曾睹此蟲,大如半胡麻,形鼠婦,有兩角,白色。)
        (振其頭,則有聲,或時暫止,須臾復振。)
        (牀壁窗戶之間、暗黑之處,多有之。)
        (拾遺孟匡朝貶賀州,作《竊蟲賦》,比之鬼魅,似都不識此蟲。)
        (霹靂)
        (人閒往往見細石,赤色,形如小斧,謂之霹靂斧。)
        (雲被霹靂處,皆得此物。)
        (餘曾於小朱山僧海德房中見一石,與前後所見者相類。)
    其 人:(問)將此何用?
    季 卿:房中大石,往年被霹靂為兩段,於霹靂笮得此。俗謂之霹靂楔,偶然收之,無所
        用也。
    其 人:(按《玄中記》云)玉門之山西有國山,山上有廟,國人歲歲出礸數千,名曰霹
        靂,給霹靂用。從春至秋乃罷。
        (諸字書檢無礸字,《禮記》有雜金鑽、牛骨鑽,礸音為祖合。)
        (礸字石傍,與金相類,讀宜同矣。)
        (盛宏之《荊州記》亦載南中雷神,有洪五之事。)
        (然則俗傳霹靂之石,其信然乎夫雷者,陰陽薄觸之為耳。)
        (激怒尤盛,或當其衝,則謂之霹靂。)
        (若以為神道譴怒,而降之罰,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魚龍畏鐵)
        (海州南有溝水,上通淮楚。)
        (公私漕運之路也。)
        (寶應中,堰破水涸,魚商絕行。)
        (州差東海令李知遠主役修復,堰將成輒壞。)
        (如此者數四,用費頗多,知遠甚以為憂。)
        (或說梁代築浮山堰,頻有缺壞,乃以鐵數萬斤,墳積其下,堰乃成。)
        (知遠聞之,即依其言而塞穴。)
        (往堰之將壞也,輒聞其下殷如雷聲。)
        (至是,其聲移於上流數里。)
        (蓋金鐵味辛,辛能害目,蛟龍護其目,避之而去,故堰可成。)
        (大歷中,刑部郎中程皓家在相州,宅前有小池,有人造劍,於池內淬之,蛇魚
        (皆死。)
        (餘家井中有魚數十頭,因有急,家人以藥杼投之於井,信宿魚皆浮出,知魚亦
        (畏鐵焉。)
        (卷九)
        (剛正)
        (狄仁杰為度支員外郎,車駕將幸汾陽宮。)
        (仁杰奉使先修宮頓。)
        (並州長史李元衝以道出妒元祠,俗稱有盛衣服車馬過,必致雷風之異,欲別開
        (路。)
    其 人:(仁杰謂曰)天子行幸,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敢害,而欲
        避之。
        (元衝遂止,果無他變。)
        (上聞之,歎曰)
    季 卿:可謂真丈夫也。
        (後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安撫使。)
        (吳楚風俗,時加淫祀。)
        (廟凡一千七百餘所。)
        (仁杰並令焚之。)
        (有項羽神號為楚王廟,所禱至多,為吳人所憚。)
        (仁杰先放檄書,責其喪失江東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之薦,然後焚除。)
        (淳信)
        (陸少保字元方,曾於東都置小宅,家人將受直矣,買者求見。)
    其 人:(元方告其人)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
        (買者聞之,遽辭不置。)
    其 人:(子姪以為言,元方曰)汝太奇,豈可為錢而誑個人!
        (端慤)
        (宋璟為廣州都督,玄宗思之,使內侍楊思勖馳驛往追。)
        (拜恩就馬,在路竟不與思勖交一言。)
        (思勖以將軍貴殿庭,因訴。)
        (玄宗嗟歎良久,即拜刑部尚書。)
        (貞介)
        (中書侍郎張鎬為河南節度,鎮陳留,後兼統江淮諸道,將圖進取,中官絡驛。
        ()
        (鎬起自布素,一二年而登宰相。)
        (正身特立,不肯苟媚。)
        (閹官去來,以常禮接之。)
        (由是大為群閹所嫉,稱其無經略才。)
        (征入,改為荊府長史。)
        
        
    3**時間: 地點:
        (未幾,又除洪府長史、江西觀察。)
        (謇諤)
        (相裡造為禮部郎中,時宦官魚朝恩用事,勛灼內外。)
        (朝恩稱詔,集百寮,有所評議。)
        (恃恩凌轢,傍若無人,宰相元載已下,唯唯而已。)
        (造挺然眾中,抗言酬對,往複數四,略無降屈之色。)
        (朝恩不悅而去,朝廷壯之。)
        (抗直)
        (崔祐甫為中書舍人,時宰相常袞當國,百寮仰止。)
        (祐甫每見執政,論事未嘗降屈。)
        (舍人岑參初掌論諾,屢稱疾不宿直。)
        (承旨,人情所憚。)
        (諸人雖咄咄有辭,而不能發。)
        (崔獨見,諮以舍人職在樞密,不宜讓事於人。)
        (岑舍人稱疾既久,多有離局。)
    其 人:(兗曰)此子羸疾日久,諸賢豈不能容之。
    季 卿:(崔曰)相公若知岑久抱疾,本不當遷授。今既居此地,安可以疾辭王事乎?
        (袞默然。)
        (無以奪之地,由是銜之。)
        (及今上在諒劚,袞矯制除崔為河南尹。)
        (星夜電發,今上覺其事,遽迨還之。)
        (拜中書侍郎、平章事,而袞謫於嶺外。)
        (忠鯁)
        (李惇為淄青節度判官,使王衡弟頗干政。)
    季 卿:(惇屢言之,衡曰)兄弟孤遺相長,不忍失意。
    其 人:(惇曰)君憐愛,只合訓之以道,何可仗其縱姿也?
        (衡家又好祈禱,車輿出入,人吏頗以為弊。)
        (惇又進諫,衡不能用。)
        (他日,衡對諸客,別有所問,惇曰)
    季 卿:惇前後頗獻愚直,大夫不能用,今又問。
    其 人:(衡作色曰)李十五好為詆訐。
    季 卿:(惇曰)忠言,大夫謂之詆訐,久住何益請從此辭。
        (再拜趨出,命駕而去。)
        (衡怒甚,不便追之。)
        (時人皆謂惇有古人風。)
        (誠節)
        (權臯為范陽節度掌書記,祿山男慶和承恩尚主。)
        (臯在京親禮會畢,歸本道。)
        (知祿山有異謀,出路托疾詐死,家人載喪以歸封邱。)
        (僅達,而關東鼎沸。)
        (臯微服變姓名至臨淮,於驛家傭賃,欲數知北方動靜故也,尋過江。)
        (二京復,肅宗發詔褒美,拜起居郎,辭疾不起。)
        (臯以崎嶇喪亂,脫身虎口,遂無宦情。)
        (在江外七年卒。)
        (任使)
        (李太尉光弼鎮徐方,北扼賊衝,兼總諸兵馬。)
        (緣征討之務,則自處置。)
        (倉儲府庫軍州差補,一切並委判官張參。)
        (參明練庶務,操割發遣,應接如流,綽有餘地。)
        (諸將欲見太尉論事,太尉輒令與張參判官商量。)
        (將校見之,禮數如見太尉無異。)
        (由是上下清肅,東方晏然。)
        (天下皆謂太尉之能任人。)
        (禮遣)
        (張延賓為河南伊,官人有過,未嘗屈辱。)
        (其所犯既頻,灼然不可容者,但謝遣之而已。)
        (先自拜立與辭,即令郡官祖送。)
        (由是士子敬憚,各自修飭,而河南大理。)
        (遷善)
        (田神功自平盧兵馬使授淄青節度,舊判官皆偏裨時部曲,神功平受其拜。)
        (及此前使判官劉位已下數人並留在院,神功待之亦無降禮。)
        (後因圍宋州,見李太尉與敕使打球,聞判官張參至,太尉與之盡禮答拜。)
    季 卿:(神功大驚,驀呼劉位,問之曰)太尉今日見張郎中,與之答拜,是何禮也?
    其 人:(位曰)判官是幕賓,使主無受拜之禮。
    季 卿:(神功曰)神功比來受判官拜,大是罪過,公何不早說?
    季 卿:(遂令屈請諸判官,謝之曰)神功武將,起自行伍,不知朝廷禮數。比來錯受判
        官拜,判官又不言,成神功之過。今還判官拜。
        (一拜之。)
        (諸判官避而不敢當,遠近聞之。)
        (莫不稱其宏量。)
        (惠化)
        (閻伯嶼為袁州時,征役繁重。)
        (袁州先已殘破,伯嶼專以惠化招撫,逃亡皆復。)
        (鄰境慕德,襁負而來。)
        (數年之間,漁商闐輳,州境大理。)
        (及移撫州,闔州思戀,百姓率而隨之也。)
        (伯嶼未行,或已有先發。)
    季 卿:(伯嶼於所在江津見舟船,問之)從袁州來,隨使君往撫州。
        (前後相繼,津吏不能止。)
        (其見愛如此。)
        (到職一年,撫州復如袁州之盛。)
        (代宗聞之,征拜戶部侍郎,未至而卒。)
        (推讓)
        (高利自濠州改為楚州。)
        (時江淮米貴,職田每得粳米,直數千貫。)
        (淮例,替人五月五日已前到者,得職田。)
        (利欲以讓前人,發濠州,所在故為淹泊。)
        (候過限數日,然後到州。)
        (士子稱焉。)
        (奇政)
        (李封為延陵令。)
        (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
        (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
        (吳人著此服,出人州鄉,以為大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
        (賦稅常先諸縣,去官,竟不捶一人。)
        (掩惡)
        (檢校刑部郎中程皓,性周慎,不談人短。)
        (每於儕類中見人有所訾毀,未曾應對。)
    季 卿:(候其言畢,徐為分雪之曰)此皆眾人妄傳,其實不爾。
        (更說其人美事。)
        (曾坐被人酷罵,竟席無怒色。)
    其 人:(皓徐起避之曰)彼人醉耳,何可與言。
        (其雅重如此。)
        (解紛)
        (熊曜為臨清尉,以乾蠱聞。)
        (太原守宋渾被人經採訪使論告,使司差官領告事人就郡按之。)
        (行至臨清,曜欲解其事,乃令曹官請假,而權判司法。)
        (及告事人至,置之縣獄。)
        (曜就加撫慰,供其酒饌。)
        (夜深屏人與語,告以情事,欲今逃匿。)
        (其人初致前,卻見曜有必取之色,慮不免,遂許之。)
        (曜令獄卒與脫鎖,厚資給,送出城,並獄卒亦令逃竄。)
        (天明,吏白失囚,曜馳赴郡,具陳權判司法,邂逅失囚。)
        (太守李澄不之罪也。)
        (為申採訪,奉帖牒,但令切加捕訪而已。)
        (既失告者,渾竟得無事。)
        (凌壓)
        (嚴安之、崔譚俱為赤尉,譚力行猛政,恐安之名出己右,每事欲先之。)
        (安之使五伯執大杖引前,譚則益粗其杖。)
        (安之越粗譚亦轉粗之。)
        (如此,大如椽,力不能舉。)
        (安之遂令執小杖,譚亦益細其杖。)
        (安之越細,譚亦轉細之。)
        (如此至杖大如箸,不能用。)
        (安之患其壓己,遂都去其杖,使五伯空手而行,譚果不能學。)
        (除蠹)
        (崔邱為雒縣,有豪族陳氏為縣錄事,家業殷富,子弟復多。)
        (蜀漢風俗,縣官初臨,豪家必先饋餉,令丞已下皆與之平交。)
        (初至,陳氏欲循故事,邱逆呵之,絲毫不入。)
        (錄事心有悵惋,至衙日,恃其豪且盛,謂邱必不敢損己,禮數甚倨。)
        (邱叱五伯曳之,初猶負氣,下杖良久,乃稱乞命。)
        (群官爭使人來救,邱並不聽。)
        (杖之既困,邱料其必死,命曳去之,出門少頃而卒。)
        (而一縣驚駭。)
        (陳氏子弟親屬數十人,相率號哭,闐塞階屏。)
        (邱使鎖閉衙門,一一收錄,取其子弟盡杖殺之。)
        (其疏者皆決驅出。)
        (因自詣郡,具言陳氏豪暴日久,謹已除之。)
        (討其資產足充當縣一年租稅。)
        (太守素知其事,以申採訪,云:邱不畏豪強,為人除害。)
        (使司大見褒賞,奏邱強乾特立,請充採訪判官,拜監察御史。)
        (卷十)
        (務尚)
        (蕭誠自務札翰,李邕恒自書言別書。)
        (二人俱在南中。)
        (蕭有所書將謂稱意,以呈李邕,邕輒不許。)
        (蕭疾其檢己,遂假作古帖數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見者皆以為數百年書也
        (。)
    其 人:(蕭詣邕云)有右軍真跡,寶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欣然願見。)
        (蕭故遲回旬日,未肯出也。)
    其 人:(後因論及,李固請見)許而不出,得非誑乎?
    其 人:(蕭於是令家僮歸見取,不得,驚曰)前某客來,見之,當被竊去。
        (李誠以為信矣。)
    其 人:(蕭良久曰)吾置在某處,遂忘之。
        (遽令走取。)
    其 人:(既至,李尋繹久之,不疑其詐)是真物,平生未見。
        (座者咸以為然。)
    其 人:(數日,候邕賓客雲集,因謂李曰)公常不許誠書,昨所呈數紙幼時書,何呼為
        真跡鑒將何在?
    季 卿:(邕愕然曰)試更取之。
    季 卿:(及見,略開視,置牀上曰)子細看之,亦未能好。
        (諷切)
        (賀知章為秘書監,累年不遷。)
    季 卿:(張九齡罷相,於朝中謂賀曰)九齡多事,意不得與公遷轉,以此為恨。
    季 卿:(賀素詼諧)知章蒙相公庇廕不少。
    其 人:(張曰)有何相庇?
    季 卿:(賀曰)自相公在朝堂,無人敢罵知章作獠。罷相以來,爾汝單字,稍稍還動。
        (九齡大慚。)
        (歡狎)
        (鄭昈性通脫,與諸甥姪談笑無間。)
        (曾被飄瓦所擊,頭血淋漓,玉簪俱折。)
    季 卿:(家人遑遽來視,外甥王在後至)二十舅今日頭壁俱碎。
    其 人:(昈大叫曰)我不痛。
        (亟命酒,酒酣興盡。)
        (昈後至戶部員外郎、滁州刺史云。)
        (祛吝)
        (御史大夫鄧景山為揚州節度。)
        (有白岑者,善療發背,海外有名,而深秘其方,雖權要求者皆不與真本。)
        (景山常急之。)
        (會岑為人所訟,景山故今深加按效,以出其方。)
        (岑懼死,使男歸取呈上。)
        (景山得方,寫數十本,榜諸路衢,乃寬其獄。)
        (修復)
        (顏真卿為平原太守,立三碑,皆自撰親書。)
        (其一立於郡門內,紀周時台省擢牧諸郡者十餘人。)
        (其一立於郭門之西,紀顏氏。)
        (曹魏時顏裴、高齊時顏之推,俱於平原太守,至真卿凡三典茲郡。)
        (其一是東方朔廟碑。)
        (鎸刻既畢,屬幽方起逆,未之立也。)
        (及真卿南渡,胡寇陷城,州人埋匿此碑。)
        (河朔克平,別駕吳子晁,好事之士也,掘碑使立於廟所。)
        (其二碑,求得舊文,買石鎸勒,樹之都門。)
        (時顏任撫州,子晁搨三碑本寄之。)
    其 人:(顏經艱故,對之愴然曰)碑者,往年一時之事,何期大賢再為修立,非所望也
        。
        (即日專使齎書至平原致謝。)
        (子晁後至相州刺史、御史大夫。)
        (贊成)
        (天寶初,協律郎鄭虔採集異聞,著書八十餘卷。)
        (人有竊窺其草稿告虔私修國史,虔聞而遽焚之。)
        (由是貶謫十餘年,方從調選,受廣文館博士。)
        (虔所焚書既無別本,後更纂錄,率多遺忘,猶存四十餘卷。)
        (書未有名,及為廣文博士,詢於國子監司業蘇元明。)
        (元明請名《會粹》,取《爾雅》序「會粹舊說」也。)
    其 人:(西河太守盧象贈虔詩云)書名《會粹》才偏逸,酒號屠蘇味更醇。
        (即此之謂也。)
        (討論)
        (著作郎孔至,二十傳儒學。)
        (撰《百家類例》,品第海內族姓,以燕公張說為近代新門,不入百家之數。)
        (駙馬張垍,燕公之子也,盛承寵眷。)
        (見至所撰,謂弟埱曰)
    燕 公:多事漢。天下族姓,何關爾事而妄為升降!
        (埱素與至善,以兄言告之。)
        (時工部侍郎韋述,諳練士族,舉朝共推。)
        (每商確姻親,成就諮訪。)
        (至書初成,以呈韋公,韋公以為可行也。)
        (及聞垍言,至懼,將追改之。)
    燕 公:(以情告韋,韋曰)孔至休矣,大丈夫奮筆,將為千載楷則,奈何以一言而自動
        搖有死而已,胡可改也。
        (遂不復改。)
        (穎悟)
        (開元初,潞州常敬忠十五明經擢第。)
        (數年之間,遍能五經。)
        (上書自舉,並云一遍能誦千言。)
        (敕付中書考試,燕公)
    燕 公:學士能一遍誦千言,能十遍誦萬言乎?
    其 人:未曾自試。
        (燕公遂出一書,非人間所見也,謂之曰)
    燕 公:可十遍誦之。
    燕 公:(敬忠依命危坐而讀,每遍畫地以記,讀七遍起曰)此己誦得。
    燕 公:可滿十遍。
    其 人:(敬忠曰)若十遍,即是十遍誦得,今七遍誦得,何要滿十?
        (燕公執本臨試,觀覽不暇。)
        (而敬忠誦之已畢,不差一字。)
        (見者莫不歎羨。)
        (即日聞奏,恩命引對,賜綠衣一副,兼賞別物。)
        (拜東宮衙佐,乃直集賢,侍講《毛詩》。)
        (百餘日中三度改官,特承眷遇。)
        (為儕類所嫉,中毒而卒。)
        (敏速)
        (天寶中,漢州雒尉張陟應一藝,自舉日試萬言。)
        (須中書考試。)
        (陟令善書者三十人,各令操紙執筆而席,環庭而坐,俱占題目,身自巡席,依
        (題口授。)
        (言訖即過,週而復始。)
    其 人:(至午後,詩筆俱成,得七千餘字,仍請滿萬數,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必
        須萬?
        (具以狀聞,敕賜縑帛,拜太公廟丞,直廣文館。)
        (特號為「張萬言」。)
        (避忌)
        (兼御史大夫韋倫,奉使吐蕃,以御史苟曾為判官,行有日矣。)
    其 人:(或謂倫曰)吐蕃諱狗,大夫將一苟判官,何以求好?
        (倫遽奏其事,今上令改苟為荀,而其人不易。)
        (及使還,曾遂姓荀,不歸舊姓。)
        (戲論)
        (裴子羽為下邳令,張晴為縣丞,二人俱有敢氣而善言語。)
    其 人:(曾論事移時,人吏竊相謂曰)縣官甚不和。長官稱雨,贊府即道晴。贊府稱晴
        ,長官即道雨。終日如此,豈非不和乎?
        (失誤)
        (陽伯博任山南一縣丞,其妻陸氏,名家女也。)
        (縣令婦姓伍也。)
        (他日,會諸官之婦。)
        (既相見,縣令婦問贊府夫人何姓,答曰姓陸。)
        (次問主簿夫人何姓,答曰姓漆。)
        (縣令婦勃然入內,諸夫人不知所以,欲卻回。)
        (縣令聞之遽入,問其婦,婦曰)
    燕 公:贊府婦雲姓陸,主簿婦雲姓漆,以吾姓伍,故相弄耳。餘官婦賴吾不問,必曰姓
        八、姓九。
    其 人:(縣令大笑曰)人各有姓,何如此?
        (復令其婦出。)
        (謬識)
        (相州城門,舊以磚壘,傳雲越王為刺史時作。)
        (大歷中,鄴中有一士人,素無學識而強談經史。)
        (曾與餘俱出北門。)
    其 人:太守專城,此是乎?
        (初以為戲言,察其意色,非戲也。)
    其 人:(餘應之曰)此是磚瓦之磚,非專城之專。
        (其人悵然自失。)
        (西門某為邯鄲令,入寺行香,見金燈花,不識,以為芝草。)
        (遽於修狀申使司。)
        (使司差官就檢,時兵戈之後,僧徒多後輩,亦不之識。)
    其 人:(但云)此芝草宿根,春時生葉,至夏生花,秋乃死。見來如此,不記種蒔年歲
        。
        (檢官俱上其事,使司知其謬,不復問矣。)
        (查談)
        (宋昌藻,考功員外郎之問之子也。)
        (天寶中,為淦陽尉。)
        (刺史房綰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通之。)
        (會有中使至,州使昌藻郊外接候。)
        
        
    4**時間: 地點:
    其 人:(須臾卻還)被額。
    其 人:(房公淡雅之士,顧問左右)何名為額?
    其 人:(有參軍亦名家子,斂笏而對曰)查名該訶為額。
    燕 公:(房悵然曰)道額者已成可笑,識額者更是奇人。
        (近代流俗,呼丈夫婦人縱放不拘禮度者為查,又有百數十種語,自相通解,謂
        (之「查語」。)
        (大抵近猥僻。)
        (嘲玩)
        (補闕王志安,晚不得志,久游燕趙之間。)
        (人畏其口,莫敢引用。)
    燕 公:(志安作詩以刺當涂者)末劫蘭香料下人,衣冠禮樂與君臣。如來若向閻浮出,
        莫現從來丈六身。
        (見者彌增怨忌。)
        (慚悚)
        (進士周逖,改次千字文,更撰《天寶應道千字文》。)
        (將進之,請復行天下。)
        (先呈宰執,右相陳公近問之曰)
    右 相:有添換乎?
    燕 公:(逖曰)翻破舊文,一無添換。
    右 相:翻破盡乎?
    燕 公:盡。
    右 相:枇杷二字,如何翻破?
    燕 公:(逖曰)惟此二字依舊。
    右 相:若有此,還是未盡。
        (逖逡巡不能對而退。)
        (狂譎)
        (王嚴光,頗有文才而性卓詭。)
        (既無所達,自稱釣鼇客。)
        (巡歷郡縣,求麻鐵之資,雲造釣具。)
        (有不應者,輒錄取名姓藏於書笈中。)
    右 相:(人問將此何用)釣鼇之時,取此蒙漢以充鼇鉺。
        (兵亂之後,嚴光年須已衰,任棣州司戶。)
        (時刺史有馬,州佐已下多乘驢。)
    右 相:(嚴光作詩曰)郡將雖乘馬,群官總是驢。
        (對眾吟誦,以為笑樂。)
        (侮謔)
        (范液有口才,薄命,所向不偶。)
    右 相:(曾為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
        (液欲投謁二公,皆會其淪歿,故云然。)
        (宗叔范純,家富於財,液每有所求,純常給與之非一。)
    右 相:(純曾謂液曰)君有才而困於貧,今可試自詠。
    右 相:(液命紙筆,立操而競,其詩曰)長吟太息問皇天,神道由來也已偏。一名國士
        皆貧病,但是奴兵總有錢。
    燕 公:(純大笑曰)教君自詠,何罵我乎?
        (不以為過。)
        
        
        
        
        

    © 2024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