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三六

31**時間:後來 地點:
    (來人持藥回見陸抗。)
眾 將:羊祜乃是吾敵也,此藥必非良藥。
陸 抗:豈有酖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
    (遂服之。
    (次日病愈,眾將皆拜賀。)
陸 抗: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無求細利。
    (眾將領命。
    (忽報。)
報 子:吳主遣使來到。
    (陸抗接入問之。)
來 使:天子傳諭將軍,作急進兵,勿使晉人先入。
陸 抗:汝先回,吾隨有疏章上奏。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使人辭去,陸抗即草疏遣使齎到建業。
    近臣呈上。
    孫皓拆觀其疏,疏中備言晉未可伐之狀,且勸吳主修德慎罰,以安內為念,不當
    以黷武為事。
    吳主覽畢,大怒曰。
孫 皓:朕聞抗在邊境與敵人相通,今果然矣!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遂遣使罷其兵權,降為司馬,卻令左將軍孫冀代領其軍
    。
    群臣皆不敢諫。
    吳主皓自改元建衡,至鳳凰元年,恣意妄為,窮兵屯戍,上下無不嗟怨。
    丞相萬彧、將軍留平、大司農樓玄三人見皓無道,直言苦諫,皆被所殺。
    前後十餘年,殺忠臣四十餘人。
    孫皓出入常帶鐵騎五萬。
    群臣恐怖,莫敢奈何。
    
    
32**時間:後來 地點:
    (羊祜聞陸抗罷兵,孫皓失德,見吳有可乘之機,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
    (其略曰:
    (    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因人而成。
    (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
    (兵力,盛於往時:不於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於征戍,經歷
    (盛衰,不能長久也。)
    
    
33**時間:後來 地點:洛陽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司馬炎觀表,大喜,便令興師。
    賈充、荀勗、馮紞三人,力言不可,司馬炎因此不行。
    羊祜聞上不允其請,歎曰。
羊 祜: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今天與不取,豈不大可惜哉!
    
    
34**時間:後來 地點:殿上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至咸寧四年,羊祜入朝,奏辭歸鄉養病。
司馬炎: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
羊 祜: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歿,更立賢君,則吳非陛下所能得
    也。
司馬炎:卿今便提兵往伐,若何?
羊 祜:臣年老多病,不堪當此任。陛下另選智勇之士,可也。
    
    
35**時間:後來 地點: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是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馬炎車駕親臨其家問安。
    司馬炎至臥榻前,羊祜下淚曰。
羊 祜:臣萬死不能報陛下也!
司馬炎:(亦泣曰)朕深恨不能用卿伐吳之策。今日誰可繼卿之志?
羊 祜:(含淚而言曰)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將軍杜預可任。若欲伐吳,須當用之
    。
司馬炎: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於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羊 祜: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言訖而亡。
    司馬炎大哭回宮,敕贈太傅鉅平侯。
    南州百姓聞羊祜死,罷市而哭。
    江南守邊將士,亦皆哭泣。
    襄陽人思羊祜存日,常遊於峴山,遂建廟立碑,四時祭之。
    往來人見其碑文者,無不流涕,故名為「墮淚碑」。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
    杜預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左丘明春秋傳,坐臥常自攜,每出入必
    使人持左傳於馬前,時人謂之「左傳癖」;及奉晉主之命,在襄陽撫民養兵,準
    備伐吳。
    此時吳國丁奉、陸抗皆死,吳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沈醉;又置黃門郎十人為糾彈
    官。
    宴罷之後,各奏過失,有犯者或剝其面,或鑿其眼。
    由是國人大懼。
    晉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請伐吳。
    疏曰:
        孫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
    若一旦皓死,更立賢主,則強敵也;臣造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
    日。
    三者一乖,則難圖矣。
    願陛下無失事機。
    晉主覽疏,遂與群臣議曰。
晉 主:王公之論,與羊都督暗合。朕意決矣。
侍 渾:(奏曰)臣聞孫皓欲北上,軍伍已皆整備,聲勢正盛,難與爭鋒。更遲一年以待
    其疲,方可成功。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主依其奏,乃降詔止兵莫動,退入後宮,與秘書丞張華
    圍棋消遣。
    近臣奏邊庭有表到。
    晉主開視之,乃杜預表也。
        往者,羊祜不博謀於朝臣,而密與陛下計,故令朝臣多異同之議。
    凡事當以利害相校。
    度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於無功耳。
    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遷
    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無及矣。
    覽表纔罷,張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曰。
張 華: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
    疑?
晉 主:卿言洞見利害,朕復何疑?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即出升殿,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引兵十萬出江
    陵;鎮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伷出滁中;征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
    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皆聽預調用。
    又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
    水陸兵二十餘萬,戰船數萬艘。
    又令冠軍將軍楊濟出屯襄陽,節制諸路人馬。
    早有消息報入東吳。
    吳主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滕修,計議退兵之策。
張 悌:(奏曰)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歆進兵拒
    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將,帥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㵾,引兵十萬,出兵牛
    渚,接引諸路軍馬。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孫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
    孫皓退入後宮,面有憂色。
    幸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
孫 皓:晉兵大至,諸路已有兵迎之,爭奈王濬率兵數萬,戰船齊備,順流而下,其鋒甚
    銳,朕因此憂也。
岑 昏:臣有一計,令王濬之舟,皆為虀粉矣。
孫 皓:何計?
岑 昏: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緊要去處橫
    截之。再造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
    江也?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孫皓大喜,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
    立停當。
    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夜襲樂鄉
    ,多立旌旗於山林之處,日則放炮擂鼓,夜則各處舉火。
    周旨領命,引眾渡江,伏於巴山。
    次日,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
前 哨:(報道)吳主遣伍延出陸路,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來迎。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杜預引兵前進,孫歆船早到。
    兩兵初交,杜預便退。
    孫歆引兵上岸,迤邐追時,不到二十里,一聲炮響,四面晉兵大至,吳兵急回。
    杜預乘勢掩殺,吳兵死者,不計其數。
    孫歆奔到城邊,周旨八百軍混雜於中,就城上舉火。)
    孫歆急欲退時,被周旨大喝一聲,斬於馬下。
    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風飄出一面大旗,上書:「晉鎮南
    大將軍杜預」。
    陸景大驚,欲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馬到斬之。
    於是沅、湘一帶,直抵黃州諸郡,守令皆望風齎印而降。
    杜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遂進兵攻武昌。
    武昌亦降。
    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諸將,共議取建業之策。
胡 奮:百年之寇,未可盡服。方今春水泛漲,難以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
杜 預: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併強齊;今兵威大震,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無復有著手處也。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遂馳檄約會諸將,一齊進兵,攻取建業。
    時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
前 哨:(報說)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王濬大笑,遂造大筏數十萬,上縛草為人,披甲執仗,
    立於周圍,順水放下。
    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著筏盡提而去。
    又於筏上作火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
    臾皆斷。
    兩路從大江而來。
    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㵾,來迎晉兵。
沈 瑩:(謂諸葛㵾曰)上流諸軍不作隄防,吾料晉軍必至此,宜盡力以敵之。若幸得勝
    ,江南自安。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
諸葛㵾:公言是也。
    (言未畢,人報晉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
    (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
諸葛㵾:(謂悌曰)東吳危矣,何不遁去?
張 悌:(垂泣曰)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難,不亦辱乎?
    (諸葛㵾亦垂泣而去。
    (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
    (周旨首先殺入吳營。
    (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之中。
    (沈瑩被周旨所殺。
    (吳兵四散敗走。
    (晉兵克了牛渚,深入吳境。
    (王濬遣人馳報捷音。)
    
    
36**時間:後來 地點:洛陽
    (晉主司馬炎聞知大喜。)
司馬炎:吾兵久勞於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後圖。
張 華:今大兵已入其巢,吳人膽落,不出一月,孫皓必擒矣。若輕召還,前功盡廢,誠
    可惜也。
    (晉主未及應,賈充叱華曰)
賈 充:汝不省天時地利,欲妄邀功勣,困弊士卒,雖斬汝不足以謝天下!
司馬炎:此是朕意,華但與朕同耳,何必爭辯?
    (忽報。)
報 子:杜預馳表到。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晉主視表,亦言宜急進兵之意。
    晉主遂不復疑,竟下征進之命。
    王濬等奉了晉主之命,水陸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
    吳主皓聞之,大驚失色。
諸 臣:(告曰)北兵日近,江南軍民不戰而降,將如之何?
孫 皓:何故不戰?
眾 官:今日之禍,皆岑昏之罪,請陛下誅之。臣等出城決一死戰。
孫 皓:量一中貴,何能誤國?
眾 官:(叫曰)陛下豈不見蜀之黃皓乎?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遂不待吳主之命,一齊擁入宮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
    。
陶 濬:(奏曰)臣領戰船皆小,願得二萬兵乘大船以戰,自足破之。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孫皓從其言,遂撥御林諸軍與陶濬上流迎敵。
    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
    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皆不能立,盡倒豎於舟中;兵各不
    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張象數十軍待敵。
    晉將王濬,揚帆而行,過三山。
舟 師:風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風勢少息行之。
    (王濬大怒,叱之曰)
王 濬:吾目下欲取石頭城,何言住耶!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遂擂鼓大進。)
    吳將張象引從軍請降。
王 濬:若是真降,便為前部立功。
    張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象回本船,直至石頭城下,叫開城門,接入
    晉兵。
    孫皓聞晉兵已入城,欲自刎。
胡 沖:陛下何不效安樂公劉禪乎?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孫皓從之,亦輿櫬自縛,率諸文武,詣王濬軍前歸降。
    王濬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
    於是東吳四州八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
    二十三萬,老幼男女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
    餘人,皆歸大晉。
    大事已定,出榜安民,盡封府庫倉廩。
    次日,陶濬兵不戰自潰。
    瑯琊王司馬伷并王戎大兵皆至;見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
    次日,杜預亦至,大犒三軍,開倉賑濟吳民。
    於是吳民安堵。
    惟有建平太守吳彥,拒城不下,聞吳亡乃降。
    王濬上表報捷。
    朝廷聞吳已平,君臣皆賀上壽。
晉 主:(執盃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親見之耳!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王濬班師還,吳主皓赴洛陽面君。
    孫皓登殿稽首以見晉帝。
晉 主:(賜坐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
孫 皓: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帝大笑。)
賈 充:(問孫皓曰)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孫 皓:人臣弒君及奸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
旁 白:(說書人之言化為影像)賈充默然甚愧。
    帝封皓為歸命侯,子孫封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
    丞相張悌陣亡,封其子孫。
    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
    其餘各加封賞。
    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
    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後來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太始七年,魏主曹奐亡於太安元年,吳主孫皓亡於太康
    四年,皆善終。
    
    
    全集終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