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一 至 第一四二〇
1411**時間: 地點:
(擇定二月初吉,啟行出都。
(沿途儀仗,比前較盛。
(既到東嶽,便柴望岱宗,封泰山,禪梁父,俱如漢武成制。
(惟刻石文,另行撰就〔無非是歌功頌德的套話,小子無暇記錄〕。)
1412**時間: 地點:
(但封禪禮告成以後,光武帝準備回鑾。
(不料司空張純驟然得病,醫藥罔效。
(張純延挨了三五日,一命嗚呼。
(光武帝不免掃興,當即撥司空從吏,護喪西歸。
(自己亦匆匆還宮。
(惟既行封禪禮,不得不循例大赦,蠲免泰山郡一年田租。
(光武帝且改建武三十二年為中元元年。)
1413**時間: 地點:
(光武帝擢太僕馮魴為司空,使繼張純職。
(哪知司徒馮勤,也是一病不起。
(惹得光武帝越加懊悵,暫時不令補缺。
(直至孟冬時候,方授司隸校尉李欣為司徒。)
1414**時間: 地點:
(群臣尚壹意貢諛,競言祥瑞。
(或謂京中有醴泉湧出。
(或謂都下有赤草叢生。
(就是四方郡國,也奏稱甘露下降,說得百靈效順,四海蒙庥。
(〔君有驕心,必有佞臣。〕
(一班公卿大夫,且上言天下清寧,祥符顯慶,宜令太史撰集,傳諸來世。
(還是光武帝虛靈不昧,未肯聽許。
(所以史官只略載一二,不盡鋪張。)
1415**時間: 地點:
(會值孟冬蒸祭〔冬祭曰蒸,見《禮記》〕,光武帝使司空告祠高廟。
(先日頒詔云:
( 昔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趙幽王友,趙恭王恢,趙隱王
〔如意〕,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宜配食高
(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
(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祗,遷呂太后廟主於園,四時上祭,垂為永典,毋愆爾儀。
(嗣是起明堂,築靈台,作辟雍。
(又在北郊設立方壇,主祀地祗,略與南郊祭天壇相似,惟形式不同。
(費了若干工役,才得告成。
(光武帝乃宣佈圖讖,昭示天下。)
1416**時間: 地點:
(先是光武帝從強華言,援據赤伏符讖文,乃即帝位。
(及四方寇亂,依次削平,光武帝越覺得讖文不爽,迷信甚深。
(給事中桓譚,嘗上書規諫道:
( 臣聞人情忽於見事,而貴於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咸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
(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
(乎?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
(遠之哉!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甚為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其
(事雖有時合,譬猶卜數隻偶之類。陛下宜垂明聽,發聖意,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
(義,略雷同之俗語,詳通人之雅謀,則不必索諸虛無,太平自庶幾矣!臣自知愚戇,謹
(冒死上陳。
(光武帝覽疏,甚是不懌。)
1417**時間: 地點:
(及建築靈台,擇視地點,光武帝又欲決諸讖文。
(桓譚復極言讖文不經。
光武帝:(大怒道)桓譚非聖不法,罪當處死!
(桓譚不勝驚懼,叩頭流血。
(光武帝方蒙寬宥。
(惟尚降桓譚為六安郡丞。
(桓譚怏怏就道。
(桓譚得病即死,年已七十餘歲。)
1418**時間: 地點:
(又有大中大夫鄭興,因光武帝語及郊祀,擬從讖文取斷。
(鄭興直答道)
鄭 興:臣不覽讖文。
光武帝:(作色道)卿不覽讖文,莫非不信讖麼?
鄭 興:(慌忙叩謝道)臣素愚昧,書多未讀,並非不信讖文。
(光武帝方才無語。
(但終不留任鄭興內用。)
1419**時間: 地點:
(後來鄭興被侍御史訐奏,說他出使成都時,私買奴婢,應該加罪。
(光武帝遂謫鄭興為蓮勺令。
(鄭興赴任後,正欲繕修城郭,以禮教民。
(鄭興又奉朝命免官,歸老開封原籍。)
1420**時間: 地點:
(鄭興素好古學,尤通左氏周官,善長曆數。
(如杜林、桓譚諸人,往往向鄭興問業,取承意旨。
(故世言左氏春秋,多半宗鄭興學說。
(鄭興歸里後,但至閿鄉授徒。
(三公屢加徵辟,鄭興不肯復起,得以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