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〇一 至 第二八一〇
2801**時間: 地點:
(果然李彝興惶恐謝罪,不敢抗違。
(後周世宗喜如所期,更下詔求言,詳詢內情,並及邊事。)
2802**時間: 地點:
(邊將張藏英上書獻策,謂深、冀二州交界,有葫蘆河橫亙數百里,應改掘使深,足限胡馬南來
(,以人力濟天險,最為利便等語。
(後周世宗因遣許州節度使王彥超,曹州節度使韓通,起發兵夫,往掘河道。
(一面令張藏英繪圖立說,再行詳聞。)
2803**時間: 地點:
(藏英奉詔,繪就地形要害,請旨入朝,面陳圖說,道)
藏 英:請陛下俟葫蘆河鑿深後,即就河岸大堰口,築城置壘,募兵設戍,無事執耒,有事操戈,且願自
為統率,隨宜進止等語。)
周世宗:(喜道)卿熟諳地勢,悉心規畫,定能為朕控禦邊疆。朕准卿所請,可即前去調度,毋負朕望!
(藏英立即拜辭,回鎮月餘,募得邊民千餘人,個個是身強力壯,趫健不群。)
2804**時間: 地點:
(那遼主述律,聞周軍築城堰口,派兵來爭。
(王彥超、韓通分頭堵禦,卻也敵得住遼兵。
(無如遼兵忽來忽去,行止無常。
(周軍進擊,他即退去,周軍退回,他又進來,害得王、韓兩將,日夕防備,不遑寢食。
(一班鑿河築城的民夫,也是驚惶得很,旋作旋輟。)
2805**時間: 地點:
(可巧張藏英募齊兵丁,前來大堰口,與王彥超、韓通會議,決計自作前驅,王、韓為後應,殺
(他一個痛快,使不再來。
(當下引眾馳擊,橫厲無前,遼兵已是披靡。
(藏英又挺著長矛,左旋右舞,挑著處人人落馬,刺著處個個洞胸,任你遼兵如何刁狡,也逃不
(脫性命。
(再經王彥超、韓通從後追上,殺斃遼兵無數,剩得幾個腳長的,抱頭鼠竄,不知去向。
(藏英追趕至二十里外,遠望不見遼兵,方才退歸。
(於是葫蘆河疏鑿得成,大堰口城壘漸竣。)
2806**時間: 地點:
(王彥超、韓通同時返鎮,單留張藏英保守城寨,已足抵制遼人。
(周廷改稱大堰口為大宴口,號屯軍為靜安軍,即令藏英為靜安軍節度使。)
(〔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
2807**時間: 地點:
(卻說周主榮既敗漢卻遼,遂思西征南討,統一中國。
(當下召入范質、王溥、李穀諸宰臣,及樞密使鄭仁誨等,開口宣諭道)
周世宗:朕觀歷代君臣,欲求治平,實非容易。近自唐、晉失德,天下愈亂,悍臣叛將,篡竊相仍。至我
太祖撫有中原,兩河粗定,惟吳、蜀、幽、並,尚未平服,聲教未能遠被。朕日夜籌思,苦乏良
策。想朝臣應多明哲,宜令各試論策,暢陳經濟,如可採擇,朕必施行,卿等以為何如?
(范質、王溥等,齊聲稱善。)
2808**時間: 地點:
(後周世宗乃詔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餘人,入殿親試。
(每人各撰二文,一是「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是「平邊策」。
(徐台符等得了題目,各去撰著。
(有的是攢眉蹙額,煞費苦心。
(有的是下筆成文,很是敏捷。)
2809**時間: 地點:
(自辰至未,陸續告成,先後繳卷。
(後周世宗逐篇細覽,多半是徒托空言,把孔聖人的「修文德,來遠人」二語,敷衍成篇,不得
(實用。
(惟給事中竇儀,中書舍人楊昭儉,謂宜用兵江、淮,頗合後周世宗微意。)
2810**時間: 地點:
(還有一篇崇論閎議的大文,乃是比部郎中王樸所作,略云:
(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
(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
(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
(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
(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
(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為
(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
(之功矣。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
(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
(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知我
(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彼竭我利,
(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
(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
(,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並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
(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方今兵力精練,器用
(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臣書生也,不足以講大事,至於不達大體
(,不合機變,惟陛下寬之!
(後周世宗覽到這篇文字,大加稱賞,便引與計議。
(王樸談論風生,無不稱旨,因授為左諫議大夫。
(未幾且命知開封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