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一 至 第一七四〇

1731**時間: 地點:
    (惟賈誼既不得志,並痛梁王身死,自己為傅無狀,越加心灰意懶,鬱鬱寡歡。
    (過了年餘,也至病瘵身亡,年才三十三歲。
    (後人或惜誼不能永年,無從見功。
    (或謂誼幸得蚤死,免至亂政,眾論悠悠,不足取信。
    (明眼人自有真評,毋容小子絮述了。
    (以不斷斷之。)
    
    
1732**時間: 地點:
    (且說匈奴國主稽粥單于,自得中行說後,大加親信,言聽計從。
    (中行說導他入寇,屢為邊患。
    (文帝十一年十一月中,稽粥又入侵狄道,掠去許多人畜。
    (漢文帝致書匈奴,責他負約失信。
    (稽粥亦置諸不理。)
    
    
1733**時間: 地點:
    (邊境戍軍,日夕戒嚴,可奈地方袤延,約有千餘里,顧東失西,顧西失東,累得兵民交困,雞
    (犬不寧。
    (當時有一個太子家令,姓鼂名錯,初習刑名,繼通文學,入官太常掌故,進為太子舍人,轉授
    (家令。
    (太子啟喜他才辯,格外優待,號為智囊。
    (他見朝廷調兵征餉,出御匈奴,因即乘機上書,詳陳兵事。
    (大旨在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三事,地勢有高下的分別,匈奴善山戰,中國善野戰,須捨短
    (而用長;士卒有強弱的分別,選練必精良,操演必純熟,毋輕舉而致敗;器械有利鈍的分別,
    (勁弩長戟利及遠,堅甲銛刃利及近,貴因時而制宜。
    (結末復言用夷攻夷,最好是使降胡義渠等,作為前驅,結以恩信,賜以甲兵,與我軍相為表裡
    (,然後可制匈奴死命。
    (統篇不下數千言,漢文帝大為稱賞,賜書褒答。
     
     
1734**時間: 地點:
    (鼂錯又上言發卒守塞,往返多勞,不如募民出居塞下,教以守望相助,緩急有資,方能持久無
    (虞,不致涣散。
    (還有入粟輸邊一策,乃是令民納粟入官,接濟邊餉,有罪可以免罪,無罪可以授爵,就入粟的
    (多寡,為級數的等差。
    (漢文帝多半採用,一時頗有成效,因此錯遂得寵。)
    
    
1735**時間: 地點:
    (鼂錯且往往引經釋義,評論時政,說起他的師承,卻也有所傳授。
    (鼂錯為太常掌故時,曾奉派至濟南,向老儒伏生處,專習尚書。
    (伏生名勝,通尚書學,曾為秦朝博士。
    (自秦始皇禁人藏書,伏生不能不取書出毀。
    (只有尚書一部,乃是研究有素,不肯繳出,取藏壁中。
     
     
1736**時間: 地點:
    (及秦末天下大亂,伏勝早已去官,避亂四徙。)
    
    
1737**時間: 地點:
    (直至漢興以後,書禁復開,伏勝才敢回到家中,取壁尋書。
    (偏壁中受著潮濕,將原書大半爛毀,只剩了斷簡殘編。
    (伏勝取出檢視,僅存二十九篇,還是破碎不全。)
    
    
1738**時間: 地點:
    (漢文帝即位,詔求遺經。
    (別經尚有人民藏著,陸續獻出,獨缺尚書一經。)
    
    
1739**時間: 地點:
    (嗣訪得濟南伏勝,以尚書教授齊魯諸生,乃遣錯前往受業。
    (伏生年衰齒落,連說話都不能清晰。
    (鼂錯籍隸潁川,與濟南距離頗遠,方言也不甚相通。
    (幸虧伏生有一女兒,名叫羲娥,夙秉父傳,頗通尚書大義。
    (當伏生講授時,伏羲娥女立在父側,依著父言,逐句傳譯。
    (鼂錯才能領悟大綱,尚有兩三處未能體會,只好出以己意,曲為引伸。)
    
    
1740**時間: 地點:
    (其實伏生所傳尚書二十九篇,原書亦已斷爛,一半是伏生記憶出來,究竟有無錯誤,也不能悉
    (考。
    (後至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孔壁所藏書經,字跡亦多腐蝕,不過較伏生所傳,又加
    (二十九篇,合成五十八篇,由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考訂箋注,流傳後世。
    (惟鼂錯受經伏生,實靠著伏女轉授,故後人或說他受經伏女,因父成名,一經千古,也可為女
    (史生色了。)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