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一 至 第三六〇
351**時間: 地點:
(豪傑等正苦秦暴,聽了這番名正言順的話兒,還有甚麼不服,當即願為前導,分趨各城,城中
(守吏,多被殺死。
(接連得了十座城池,人數亦越聚越多,渡河時只有三千人,至是卻多了好幾萬名。
(當下推武臣為武信君,再出招諭。
(偏是餘城不屈,各募兵民拒守。
(武臣因諸城無關險要,竟引眾趨向東北,獨攻范陽。)
352**時間: 地點:
(范陽令徐公,有志保城,也即繕甲厲兵,準備抵禦。
(偏有一個辯士蒯徹,入見徐公,先說出一個弔字,後說出一個賀字。
(惹得徐公莫明其妙,不得不驚問理由。)
蒯 徹:徹聞公將死,故來弔公;但公得徹一言,便有生路,故又復賀公。
徐 公:君不必故作疑團,正好明白說來。
蒯 徹:足下為范陽令,已十餘年,殺人父,孤人子,斷人足,黔人首,想已不可勝數。百姓無不懷怨,
但恐秦法嚴重,未敢剸刃公腹,致滅全家。今天下大亂,秦法不行,足下豈尚得自全?一旦敵臨
城下,百姓必乘機報仇,刃及公胸,這豈不是可弔麼?幸虧徹來見公,為公定計,俟武信君尚未
到來,即由徹先去游說,為公效力,使公轉禍為福,這又便是可賀了!
徐 公:(喜道)君言甚善,請即為我往說武信君!
(蒯徹因即前往,求見武臣。)
353**時間: 地點:
(武臣方招致豪傑,當然許見。)
蒯 徹:(進言道)足下到此,必待戰勝然後略地,攻破然後入城,未免過勞。徹有一計,可不攻而得城
,不戰而得地,但教一紙檄文,便足略定千里,未知足下願聞否?
武 臣:(急問道)果有此計,怎不願聞!
蒯 徹:今范陽令聞公攻城,正擬整頓兵馬,守城拒敵,惟城中士卒不多,該令又逡巡畏死,貪戀祿位。
目下不肯歸降,實因公前下十城,見吏即誅,降亦死,守亦死,故不得不拚死圖存。就使范陽少
年,嫉吏如仇,起殺范陽令,亦必據城拒公,不甘就死。為公設法,不若赦范陽令,並給侯印,
該令喜得富貴,自願開城出降,范陽少年亦不敢殺令,是全城便唾手可下了。公再使該令乘朱輪
,坐華轂,徇行燕趙郊野,燕趙吏民,孰不欣羨,必爭先降公。公得不攻而取,不戰而服,這就
所謂傳檄可定呢!
(武臣點首稱善,便令刻就侯印,交徹齎賜范陽令。)
354**時間: 地點:
(范陽令徐公,大喜過望,即開城迎武臣軍。
(武臣復如徹言,特給徐公高車駟馬,往撫燕趙,趙地果聞風趨附。)
355**時間: 地點:
(不到旬月,已平定了三十餘城,乘勢入邯鄲縣。
(適有周文敗報,自西傳來,又探得陳勝部將,多因讒毀得罪,武臣不免疑懼。
(張耳、陳餘更生異謀,他本怨陳勝不用己言,復只得了左右校尉的名目,未綰兵符,因此乘隙
(生心,遂進說武臣道)
張 耳:陳王起兵蘄縣,才得陳地,便自稱為王,不願立六國後裔,居心可知。今將軍率三千人,下趙數
十城,偏居河北,若非稱王,何由鎮撫,況陳王好信讒言,妒功忌能,將軍功高益危,不如南面
稱王,脫離陳王羈絆,免得意外受禍。時不可失,願將軍勿疑!
356**時間: 地點:
(武臣聽了稱王二字,豈有不喜歡的道理,當下在邯鄲城外,群地為壇,也居然堂皇高坐,朝見
(僚屬,竟稱孤道寡起來。
(武臣自為趙王,授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且使人報知陳勝。)
357**時間: 地點:
(陳勝得報後,怒不可遏,即欲飭拘武臣家屬,盡行屠戮,更發兵往擊武臣。)
(獨上柱國蔡賜入諫道)
蔡 賜:秦尚未滅,先殺武臣家屬,是又增出一秦,為大王敵。大王東西受攻,必遭牽制,如何得成大業
?今不若遣使往賀,暫安彼心,並令他從速攻秦,遙援周文,是東顧既可無憂,西略便為得勢。
滅秦以後,圖趙未遲,何必急急!
(陳勝乃轉怒為喜,但將武臣家屬徙入王宮,把他軟禁。)
358**時間: 地點:
(並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派人賀趙,乘便報聞。
(張耳、陳餘見了勝使,早已瞧透勝意,表面上佯與為歡。)
359**時間: 地點:
(背地裡卻私語武臣道)
張 耳:大王據趙稱尊,必為陳王所忌,今遣使來賀,明明是懷著詭謀,使我並力滅秦,然後再北向圖我
。大王不如虛與周旋,優待來使,至來使去後,盡管北收燕代,南取河內。若得南北兩方,盡為
趙有,楚雖勝秦,也必不敢制趙,反且與我修和,大王卻好沈著觀變,坐定中原了。
(武臣也稱好計,款待勝使,厚禮遣歸。
(隨即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三路出發,獨不遣一卒西向。
360**時間: 地點:
(那時攻入秦關的周文,孤軍無助,竟被秦將章邯擊退,敗走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