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 至 第一〇〇
91**時間: 地點:
(當下秦始皇登山游眺,覽勝探奇,向東顧視。
(有一大山遙峙,比鄒嶧山較為高峻,嵐光擁碧,霞影增紅。
(秦始皇不由的瞻覽多時,便指問左右道,)
秦始皇:這便是東嶽泰山麼?
(左右答聲稱是。)
秦始皇:朕聞古時三皇五帝,多半巡行東嶽,舉辦封禪大典,此制可有留遺否?
(左右經此一問,都覺對答不出,但說是年湮代遠,無從查考。)
秦始皇:朕想此處為鄒魯故地,就是孔孟二人的故鄉,儒風稱盛,定有讀書稽古的士人,曉得封禪的遺制
,汝等可派員徵召數十人,教他在泰山下接駕,朕向他問明便了。
(左右奉命,立即派人前去。)
秦始皇:(顧語群臣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勒石留銘,遺傳後世!卿等可為朕作文,以便鎸石。
(群臣齊聲遵旨。
(秦始皇一面說,一面令整鑾下山,留宿行宮。)
92**時間: 地點:
(是夕即由李斯等咬文嚼字,草成一篇勒石文,呈入御覽。
(秦始皇覽著,語語是歌功頌德,深愜心懷。)
93**時間: 地點:
(翌日便即發出,令他繕就篆文,鎸石為銘,植立鄒嶧山上。)
94**時間: 地點:
(秦始皇隨即啟程,順道至泰山下,早有耆儒七十人候著,上前迎駕。
(行過了拜跪禮,即由始皇傳見,問及封禪儀制。
(各耆儒雖皆有學識,但自成周以後,差不多有七八百年,不行此禮,倒也無詞可對。
(就中有一個龍鍾老儒,仗著那年高望重,貿然進言道)
老 儒:古時封禪,不過掃地為祭,天子登山,恐傷土石草木,特用蒲輪就道,蒲乾為席,這乃所以昭示
仁儉。
(秦始皇聽了,心下不悅,露諸形色。
(有幾個乖巧的儒生,見老儒所對忤旨,乃易說以進。
(誰知始皇都不合意,索性叫他罷議,一概回去。
(各儒生都掃興而回。
(秦始皇飭令工役,斬木削草,開除車道,從山南上去。)
95**時間: 地點:
(秦始皇等人直達山巔,使臣下負土為壇,擺設祭具,望空禱祀,立石作志,這便叫作封禮。)
96**時間: 地點:
(秦始皇等人又徐徐向山北下來,擬至梁父〔小山名〕行禪。
(禪禮與封禮不同,乃在平地上掃除乾淨,辟一祭所,古稱為墠,後人因墠為祭禮,改號為禪。
(車駕正要下山,忽刮到一陣大風,把旗幟盡行吹亂。
(接連又是幾陣旋飆,吹得沙石齊飛,滿山皆黯。
(霎時間大雨如注,激動谿壑,上降下流。
(害得巡行人眾,統是帶水拖泥,不堪狼狽。)
97**時間: 地點:
(幸喜山腰中有大鬆五株,亭亭如蓋,可避風雨。
(大眾急忙趨近,先將乘輿擁入樹下,然後依次環繞,聚成一堆。
(雖樹枝中不免餘滴,究比那空地中間,好得許多。
(秦始皇大喜,謂此松護駕有功,可即封為五大夫。
(既而風平雨止,山色復明,乃行。)
98**時間: 地點:
(秦始皇返入行轅,尚覺雄心勃勃,復命詞臣撰好頌辭,自誇功德,勒石山中。
(內文如下:
(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
(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
(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
(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融內外,靡不清淨,
(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99**時間: 地點:
(封禪已畢,秦始皇遊興未終,再沿渤海東行,過黃腄,窮成山,跋之罘,之今作芝。
(歷祀山川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日主、月主、四時主,共稱八神。
(統是立石紀功,異辭同頌。)
100**時間: 地點:
(秦始皇又南登瑯琊山,見有古台遺址,年久失修,已經毀圮。
(始皇問是何人所造,有幾人曉得此台來歷,便即陳明。
(原來此台為越王勾踐所築,勾踐稱霸時,嘗在瑯琊築一高台,以望東海,遂號召秦晉齊楚,就
(台上歃血與盟,並輔周室。到了秦併六國,約莫有數百年,怪不得台已毀圮了。)
秦始皇:越王勾踐,僻處偏隅,尚築一瑯琊台,爭霸中原,朕今並有天下,難道不及一勾踐麼?
(說著,即召諭左右,速令削平舊台,另行構造,規模須較前高敞數倍,不得有違。
(左右答稱台工浩大,非數月不能成事,秦始皇作色道)
秦始皇:偌大一台,也須數月麼?朕准留此數旬,親自督造,何患不成!
(左右不敢再言,只好趕緊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