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一 至 第一二九〇

1281**時間: 地點:
    (未幾,張珪復接朝旨,召他商議中書省事。
    (張珪不肯就徵,引疾告免,至泰定四年卒於裡,遺命上蔡國公印。
    (張珪係弘范子,字公端,少時從父滅宋,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將赴水死,為弘范所救,待以賓禮,命張珪就學。
    (鄧光薦乃以平生所得,著成相業一書,授張珪熟讀,張珪因此成文武材。
    (元朝中葉,要推這位老平章是一位純臣了。)
    
    
1282**時間: 地點:
    (單說張珪回籍,朝右少一個直臣。
    (泰定帝朝罷無事,一意佞佛,每作佛事,輒飯僧數萬人,賜鈔數千錠,並命各處建寺,雕玉為楹,刻金為像,所費以億萬計,毫不知惜。)
    
    
1283**時間: 地點:
    (泰定帝又親受佛法於帝師,連皇后弘吉剌氏以下,也都至帝師前受戒。
    (這時候的帝師,名叫亦思宅卜,每年所得賞賜,不可勝計。
    (帝師弟袞噶伊實戩,自西域遠來,詔令中書持酒效勞,非常敬禮。
    (帝師兄索諾木藏布,領西番三道宣慰司事,封白蘭王,賜金印,給圓符,使尚公主。
    (僧徒多號司空、司徒、國公,佩帶金玉印章,因此氣燄薰灼,無所不為。
    (在京尚敢橫行,出都愈加恣肆,見有子女玉帛,無不喜歡,所求不遂,即大肆咆哮。)
    
    
1284**時間: 地點:
    (西台御史李昌,嘗痛心疾首,據實抗奏道:
    (  臣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而迫逐男子,姦污婦女。奉元一
    (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百八十五次,用馬至八百四十餘匹,較之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驛戶無所控訴,台察莫得誰何。且國家之制圓符,本為
    (邊防警報之虞,僧人何事而輒佩之?乞更正僧人給驛法,且得以糾察良莠,毋使混淆;是所以肅僧規,即所以遵佛戒也,伏乞陛下准奏施行!
    (奏入不報,後聞僧侶擾民益甚,乃頒詔禁止,其實仍是一紙空文,敷衍了事。)
    
    
1285**時間: 地點:
    (未幾,泰定帝又命建顯宗神御殿於盧師寺。
    (這盧師寺在宛平縣盧邱山,向稱大剎,此次奉安御容,大興土木,役卒數萬人,糜財數百萬兩,裝飾得金碧輝煌,一時無兩。
    (然後另建顯宗神主,奉置殿中,懸額署名,號為大天源延聖寺。
    (賜住持僧鈔二萬錠,併吉安、臨江二路田千頃。)
    
    
1286**時間: 地點:
    (中書省臣,未免看不過去,又聯名奏道:
    (  臣等聞養給軍民,必借地利。地之所生有限,軍民猶懼不足,況移供他用乎?昔世祖建大宣文、弘教等寺,賜僧永業,當時已號虛費。而成宗復
    (構天壽萬寧寺,較之世祖,用增倍半。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宗之承華、普慶,租榷所入,益又甚焉。英宗鑿山開寺,損兵傷農,而卒無益。夫土
    (地祖宗所有,子孫當共惜之,臣恐茲後借為口實,妄興工役,徼福利以逞私欲,福未至而禍已集矣。唯陛下察之!
    (泰定帝得此奏後,卻也優詔旌直,但心中總是迷信,遇著天變人異,總令番僧虔修佛事,默祈解禳。
    (番僧依著故例,請釋赦囚,所以赦詔疊見,凡有奸盜貪淫諸罪,統得遇赦邀恩,一律洗刷;就是出獄重犯,再被逮係,轉瞬間又得釋放。
    (看官試想,天下有幾個悔過的罪人?愈寬愈壞,輦轂之下,尚無王法,外省更不必論了。
    (屢言佞佛之弊,是為癡人說法。)
    
    
1287**時間: 地點:
    (泰定帝始終未悟,並因次子誕生,疑為佛佑,甫離襁褓,即令受戒,為了拜佛情殷,反把郊天禘祖的大禮,擱過一邊。
    (監察御史趙思魯,以大禮未舉,奏言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迎福釐,生蒸民,阜萬物,歷代帝王,莫不躬親將事,應講求故例,虔誠對越,方
    (可隱格純嘏。
    (泰定帝不以為然。)
    
    
1288**時間: 地點:
    (全台大嘩,復入朝面陳。)
泰定帝:世祖成憲,不聞親祀郊廟。朕只知效法世祖,世祖所行的事件,朕必遵行;世祖未行的事件,朕也不願增添。此後郊天祭廟,可遣大臣恭代便了。
    (台官還想再陳,泰定帝竟拂袖退朝。)
    
    
1289**時間: 地點:
    (嗣因帝師圓寂,泰定帝大修佛事,命塔失鐵木兒、紐澤監督,召集京畿僧侶,誦經諷咒,差不多有數十天。
    (一面另延西僧藏班藏卜為帝師,齎奉玉印,詔諭天下。
    (又命作成宗神御殿於天壽萬寧寺,一切規模,與顯宗神御殿相似。)
    
    
1290**時間: 地點:
    (正在百堵皆興的時候,忽由太常入奏,宗廟中的武宗金主,及所有祭器,統被盜竊去了。
    (前時盜竊仁宗神主,至此又竊武宗神主,堂堂太廟,窩留盜賊,令人不解。
    (泰定帝命再作金主,奉安廟中,應行捕盜等情,也模糊過去。
    (後復因台官劾奏,才酌斥太常禮儀等官,只神主不翼而飛,終無下落。)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