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二一 至 第四一三〇

4121**時間: 地點:
    (次晨,宮內即傳出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凶信。
    (滿廷臣工,很是驚異。
    (大臣不言。
    (小臣卻忍耐不住,呈上諫章。
    (第一個是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奏道:
    (竊惟立繼之大權,操之君上,非臣下所得妄預。若事已完善,而理當稍為變通
    (者,又非臣下所可緘默也。大行皇帝,沖齡御極,蒙兩宮皇太后垂簾勵治,十
    (有三載,天下底定,海內臣民,方得享太平之福。詎意大行皇帝,皇嗣未舉,
    (一旦龍馭上賓?凡食毛踐土者,莫不叫天呼地。幸賴兩宮太后,坤維正位,擇
    (繼咸宜,以我皇上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並欽奉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
    (繼大行皇帝為嗣,仰見兩宮皇太后宸衷經營,承家原為承國,聖算悠遠,立子
    (即是立孫。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統緒,亦得相承勿替。計之萬
    (全,無過於此。惟是奴才嘗讀宋史,不能無感焉。宋太后遵杜太后之命,傳弟
    (而不傳子,厥後太宗偶因趙普一言,傳子竟未傳姪,是廢母后成命,遂起無窮
    (駁斥。使當日後以詔命鑄成鐵券,如九鼎泰山,萬無轉移之理,趙普安得一言
    (間之?然則立繼大計,成於一時,尤貴定於一代。況我朝仁讓開基,家風未遠
    (,聖聖相承,夫復何慮。我皇上將來生有皇子,自必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接承
    (統緒,第恐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言引用,豈不負兩宮太后貽厥孫謀之至意?奴
    (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請飭下王公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頒立鐵券,用作弈
    (世良謨。謹奏。
    (這篇奏牘,言人所不敢言,滿員以內,好算得庸中佼佼,鐵中錚錚了。
    (偏偏懿旨說廣安冒昧瀆陳,殊甚詫異,著即申飭。)
    
    
4122**時間: 地點: 
    (於是王公以下,樂得做了仗馬寒蟬,哪個還敢多嘴?
    (同治帝的喪禮,還算照著舊制,勉強敷衍。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的喪禮,簡直是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的諡法,飾人
    (間耳目。)
    
    
    (〔第八十回 吳侍御屍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
    
    
4123**時間: 地點: 
    (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於惠陵。
    (大小臣工,照例扈送。
    (有一個小小京官甘肅臯蘭人吳可讀,滿腔不平,欲言不可,不言又不忍。
    (他竟抱了屍諫的意見,殉義於惠陵附近的馬神橋。
    (吳可讀上了一本遺折,比廣安所奏,尤為痛切。
     
     
4124**時間: 地點:
    (吳可讀舊為御史,因劾奏烏魯木齊提督成祿,遭譴落職。
    (光緒帝即位,起用吳可讀,補了吏部主事。)
    
    
4125**時間: 地點: 
    (吳可讀因見同治皇后阿魯特氏迭喪,後嗣虛懸,早思直言奏請。
    (但是廣安一奏,猶且被斥,自己本是漢人,又係末秩微員,若欲奏陳大義,必
    (遭嚴譴。
    (且吏部堂官,也必不肯代奏。
    (於是吳可讀以死相要,將遺折呈交堂官。)
    
    
4126**時間: 地點:
    (堂官諒吳可讀苦心,沒奈何替吳可讀代奏。
    (當由兩宮太后展閱道:
    (  奏為以一死泣請懿旨,預定大統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竊罪臣聞治國不
    (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於堯舜,為無疾之呻吟,陳隱
    (患於聖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憤激,自甘或斬或囚,經王大臣會議
    (,奏請傳臣質訊,乃蒙先皇帝曲賜矜全,既免臣於以斬而死,復免臣於以囚而
    (死,又復免臣於以傳訊而觸忌觸怒而死。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
    (日罪臣未盡之餘年,皆我先皇帝數年前所賜也。乃天崩地坼,忽遭十三年十二
    (月初五日之變,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
    (以醇親王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之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
    (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罪臣涕泣跪誦,反覆思維,以為兩宮皇太后,一誤
    (再誤,為文宗顯皇帝立子,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則
    (今日嗣皇帝所承大統,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於文宗顯皇帝,非受之於
    (我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懿旨
    (內既有承繼為嗣一語,則大統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罪臣竊以為不然。自古
    (擁立推戴之際,為臣子所難言,我朝二百餘年,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肉之
    (間,萬世應無間然,況醇王公忠體國,中外翕然,稱為賢王,王聞臣有此奏,
    (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憐臣之愚,必不以臣言為開離間之端。而我皇上仁孝性成
    (,承我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均能以我兩宮皇太后今日之心
    (為心。而在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猶有首
    (背杜太后之事,以前明大學士王直之為國家舊人,猶以黃竑請立景帝太子一疏
    (,出於蠻夷,而不出於我輩為愧。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
    (?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不得已於一誤再誤中,而求歸於不誤之策,惟
    (仰祈我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仍歸承繼大行皇帝嗣子,嗣
    (皇帝雖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如
    (此則猶是本朝祖宗來子以傳子之家法。
    (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異日繩繩緝
    (緝,相引於萬代者,皆我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罪臣所謂一誤
    (再誤,而終歸於不誤者此也,彼時罪臣即以此意擬成一折,呈由都察院轉遞,
    (繼思罪臣業經降調,不得越職言事。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大臣重臣親
    (臣,則為深謀遠慮,出之小臣疏臣遠臣,則為輕議妄言。又思在廷諸臣忠道最
    (著者,未必即以此事為可緩,言亦無益而置之,故罪臣且留以有待。
    (洎罪臣以查辦廢員內,蒙恩圈出引見,奉旨以主事特用,仍複選授吏部,邇來
    (又已五六年矣。此五六年中,環顧在廷諸臣,仍未念及於此者。今逢我大行皇
    (帝永遠奉安山陵,恐遂漸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則迫不及待矣
    (。仰鼎湖之仙駕,瞻戀九重;望弓劍於橋山,魂依尺帛。謹以我先皇帝所賜餘
    (年,為我先皇帝上乞懿旨於我兩宮皇太后之前。惟是臨命之身,神志瞀亂,折
    (中詞意,未克詳明,引用率多遺忘,不及前此未上一折一二,繕寫又不能莊正
    (。罪臣本無古人學問,豈能似古人從容?昔有赴死而行不成步者,人曰:子懼
    (乎?懼!既懼何不歸?懼吾私也,死吾公也。罪臣今日亦猶是。鳥之將死,其
    (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罪臣豈敢比曾參之賢?即死,其言亦未必善。
    (惟望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之呻吟,不祥之舉動,則罪
    (臣雖死無憾。宋臣有言:凡事言於未然,誠為太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
    (言之何益?可使朝廷受未然之言,不可使臣等有無及之悔。今罪臣誠願異日臣
    (言之不驗,使天下後世笑臣愚,不願異日臣言之或驗,使天下後世謂臣明。等
    (杜牧之罪言,雖逾職分,效史鰌之屍諫,只盡愚忠。罪臣尤願我兩宮皇太后我
    (皇上,體聖祖世宗之心,調劑寬猛,養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爭外國之
    (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毋創祖宗之所未創,為子孫留有餘!罪臣言畢於斯,
    (願畢於斯,命畢於斯。再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具折,又以今職不能專達,
    (懇由臣部堂官代為上達。罪臣前以臣衙門所派隨同行禮司員內,未經派及罪臣
    (,是以罪臣再四面求臣部堂官大學士寶鋆,始添派而來。罪臣之死,為寶鋆所
    (不及料,想寶鋆並無不應派而誤派之咎。時當盛世,豈容有疑於古來殉葬不情
    (之事?特以我先皇帝龍馭永歸天上,普天同泣,故不禁哀痛迫切,謹以大統所
    (繫,貪陳縷縷,自稱罪臣以聞。
    (兩宮皇太后閱畢。
    (慈禧太后心中很是不樂,外面恰裝出一種坦適樣子,向慈安太后道)
慈禧后:這人未免饒舌,前已明降諭旨,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還要他
    說什麼?
慈安后:一個小小主事,敢發這般議論,且寧死不諱,總算難得!
    (〔慈安究竟持平。〕
    (慈禧後歇了半晌,方道)
慈禧后:且著王大臣等會同妥議,可好麼?
    (慈安太后應了聲好。
    (慈禧太后遂命內閣擬旨,著將吳可讀原折交廷臣會議。)
    
    
4127**時間: 地點: 
    (王大臣等合議許久,多以清代家法,自雍正後,建儲大典,未嘗明定,此次若
    (從可讀奏請,明定繼統,即與建儲沒甚分別,未免有違祖制。
    (〔此時還有什麼祖制?〕
    (又因吳可讀屍諫,確是效忠清室,一概辯駁,心中亦屬難安。
    (當下公擬了一番模糊影響的言語,復奏上去。
    (〔最好是這種手段。〕)
    
    
4128**時間: 地點:
    (嗣後徐桐、翁同龢、潘祖廕三人又聯銜上了一折。
    (寶廷、張之洞,且各奏一本。)
    
    
4129**時間: 地點: 
    (兩宮太后參酌眾議,隨降懿旨道:
    (  前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
    (為嗣,原以將來繼統有人,可慰天下臣民之望。第我朝聖聖相承,皆未明定儲
    (位,彝訓昭垂,允宜萬世遵守。是以前降諭旨,未將繼統一節宣示,具有深意
    (。吳可讀所請頒定大統之還,實與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
    (,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緒,其繼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
    (,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亦必能善體此意也。所有吳可讀原奏,
    (及王大臣等會議折,徐桐、翁同龢、潘祖廕聯銜折,寶廷、張之洞各一折,並
    (閏三月十七日及本日諭旨,均著另錄一分,存毓慶宮。至吳可讀以死建言,孤
    (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欽此。
    (此旨一下,同治帝一生事情,化作煙雲四散。
    (吳可讀慷慨捐軀,也不過留個名兒罷了。)
    
    
4130**時間: 地點:
    (駒光如駛,倏忽間已是光緒五年。
    (琉球國被日本滅掉,改名沖繩縣。
    (這信傳到中國,總理衙門的人員,才記得琉球是我屬國,與日本交涉。
    (日本簡直不理,只好作為罷論。)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