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一 至 第一九八〇
1971**時間: 地點:
(有詔棄羅兀城,貶種諤為汝州團練副使,安置潭州。
(韓絳亦坐罷,徙知鄧州。)
1972**時間: 地點:
(夏人既得羅兀城,卻也收兵退去。)
1973**時間: 地點:
(惟王安石轉得獨相,把攬大權。)
1974**時間: 地點:
(新任參政馮京、王珪。
(王珪曲事王安石,彷彿王氏家奴,馮京雖稍稍腹誹,但也未敢直言。
(翰林學士司馬光、范鎮,依次罷去。)
1975**時間: 地點:
(宋神宗新策賢良方正,太原判官呂陶及台州司戶參軍孔文仲對策直言,已登上第。
(卻為王安石所阻,飭孔文仲仍還故官,呂陶亦止授通判蜀州。)
1976**時間: 地點:
(於是保甲法,免役法,次第舉行,並改諸路更戍法,更定科舉法,朝三暮四,任意更張。)
1977**時間: 地點:
(保甲、免役諸法,已在上文約略說明,所有更戍法係太祖舊制。
(太祖懲藩鎮舊弊,用趙普策,分立四軍,京師衛卒稱禁軍,諸州鎮兵稱廂軍,在鄉防守稱鄉軍
(,保衛邊塞稱藩軍。
(禁軍更番戍邊,廂軍亦互相調換,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所以叫作更戍。
(時議以兵將不相識,綏急無所恃,不如部分諸路將兵,總隸禁旅,使兵將相習,有訓練的好處
(,無番戍的煩勞。
(王安石稱為良策,乃改訂兵制,分置諸路將副。
(京畿、河北、京東西路置三十七將。
(陝西五路,置四十二將。
(每將麾下各有部隊將訓練官等數十人,與諸路舊有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等。
(設官重複,虛糜廩祿,並且飲食嬉游,養成驕惰,真是弄巧反拙。)
1978**時間: 地點::
(王安石當國,欲將科舉革除,一意興學。
(當由宋神宗飭令會議。)
蘇 軾:仁宗立學,徒存虛名,科舉未嘗無才,不必變更。
(宋神宗頗以為然。
(王安石以科法未善,定欲更張。
(當由輔臣互為調停,以經義論策取士,罷詩賦、帖經、墨義。)
1979**時間: 地點:
(後來更立太學生三舍法,注重經學。
(王安石且作《三經新義》,注釋《詩》、《書》、《周禮》,頒行學官,無論學校科舉,只准
(用王氏《新義》,所有先儒傳注,概行廢置。)
1980**時間: 地點:
(蘇軾見王安石專斷,甚覺不平,嘗因試進士發策,擬題命試,題目是:
( 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代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
(同功異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