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三〇
21**時間:接上 地點:祗園寺方丈室中
(李修元、王全走入室中。
(李修元的主觀鏡;官長甲坐左,侍從甲、乙立於左右,住持道清長老坐右,兩邊排列著
(幾十個行童,各執紙、筆而想。)
李修元:(走近道清、官長甲前,把手一拱道)請問大人與長老,這許多行童,各執紙筆在此何為
?
(道清長老見李修元、王全衣貌楚楚,知是貴家子弟,不敢怠慢,遂立起身來答應道)
道 清:此位大人曾遇海難,當時許了度僧之願,方得平安還家。今感謝佛天,捨財一千貫,要披
剃一僧,故集諸行童在此檢選。大人特做了一首詞,寓意眾行童續起兩句以包括之,若包
括得有些意思,便剃他為僧。
李修元:原來如此,乞賜此位大人的原詞一觀,未識可否?
(官長甲見李修元語言不凡,遂命侍從甲將滿江紅詞付與李修元。)
官長甲:小客要看,莫非能續否?
(李修元看過滿江紅詞,微微一笑,遂在案上提筆邊寫邊道)
李修元:淨眼看來三界,總是一椽茅屋。
(官長甲與道清長老聞言不勝驚駭,道清長老遂讓李修元、王全坐下,命行童奉茶。)
道 清:(問李修元)請問二位客人尊姓大名?
李修元:(指著王全答道)此即吾家表兄,乃王安世之子王全也。小生乃李茂春之子,賤字修元便
是。
道 清:(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就是李公子,難怪下筆如此靈警,真是帶來的宿慧!
官長甲:長老說中有因,敢問其故?
道 清:大人不知,十餘年前國清寺性空長老歸天之日,曾諄諄對李贊善言,小公子是聖人轉世,
根器不凡,只可出家,不宜出仕。據李公子所續之語看來,那性空老長之言,豈非是真?
官長甲:(聽了大喜道)若能剃度得此位小客人為僧,則勝於諸行童多矣!
李修元:(辭謝道)剃度固是善果,但家父只生小生一人,豈有出家之理?
道 清:貧僧揣情度理,以為相宜,然事體重大,自當往貴宅見令尊大人禮請,今日豈敢造次?但
難得二位公子到此,欲屈在敝寺暫宿一宵,未知意思何如?
李修元:小生二人有父母在堂,從不敢浪遊。今因送業師之便,偶過貴剎偷閒半晌,焉敢稽留?
(遂起身辭出。)
22**時間:早上(次日) 地點:李宅後堂中
(李茂春、李修元剛吃完早膳,家人甲入報道)
家人甲:祗園寺道清長老在外求見老爺。
(李茂春忙出堂相見。)
23**時間:早上(次日) 地點:李宅大廳中
(李茂春、道清老長分賓主坐定。)
李茂春:(便問道)老師法駕光臨,不知有何事故?
道 清:貧僧無故也不敢輕造貴府,只為佛門中有一段大事因緣忽然到了,特來報知,要大人成就
。
李茂春:是何因緣?敢求見教。
道 清:昨日令公子來寺閑遊,語出不凡,貧僧問知是令公子,方思起昔日性空禪師雲衢囑咐大人
之言,實是菩提有種,特來報知大人。此乃佛門中因緣大事,萬萬不可錯過。須及早將令
公子披剃為僧,方可完了一樁公案。
李茂春:性空禪師昔日所囑之言,焉敢有負?即今日上人成全盛意,感佩不勝。但恨下官獨此一子
,若令其出家,則宗嗣無繼,所以難於奉命。
道 清:古語有云,『一子出家,九族昇天。』九族既已昇天,又何必留皮遺骨在於塵世?
(李茂春尚未回答,李修元忽從屏後走了出來,向道清長老施禮道)
李修元:感蒙老師指示前因,苦勸學生出家,誠乃佛菩薩度世心腸。但學生竊自揣度,尚有三事未
曾了當,有負老師一番來意。
道 清:公子差了,出家最忌牽纏,進道必須猛勇,不知公子尚有那三件未曾了當?
李修元:竊思古今無鈍頑之高僧,學生年未及冠,讀書未多,焉敢妄參上乘之精微?此其一也。
道 清:那第二件呢?
李修元:天下豈有不孝之佛菩薩,學生父母在堂,上無兄以勸養,下無弟以代養。焉敢削髮披緇,
棄父母而逃禪?此其二也。
道 清:(略為沉吟,復問道)那第三件呢?
李修元:其三尤為要緊,因燈燈相續,必有真傳。學生見眼前叢林雖則眾多,然上無摩頂之高僧,
次少傳心之尊宿,其下即導引指迷之善知識尚不可得見,學生安敢失身於盲瞎者乎?
道 清:(聽了哈哈大笑道)若說別事,貧僧或者不知,若說此三事,則公子俱巳當矣,又何須過
慮?
李修元:學生請老師賜教。
道 清:公子慮年幼無知,無論前因宿慧,應是不凡,即昨日所續二語,已露一斑,豈是鈍頑之輩
?若說出家失孝,古人出身事君,且忠孝不能兩全,何況出家成佛作祖後,父母生死俱享
九天之大樂,豈在晨昏定省之小孝?
(李修元未答。)
道 清:至於從師得能如五祖六祖之傳固好,倘六祖之後無傳,不幾慧燈絕滅乎?貧僧為衲已久,
事佛多年,禪機頗諳一二,豈不能為汝之師而慮無傳耶?
李修元:(微笑道)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老師既諳禪機,學生倒有一言動問,老師此身住世幾何年
矣?
道 清:(見李修元出言輕薄,微有怒色,答道)老僧住在世上已六十二年矣!
李修元:身既住在此世六十二年,而身內這一點靈光,卻在何處?
(道清長老突然被問,不曾打點,一時間答應不出來,默默半晌無語。)
李修元:只此一語,尚未醒悟,焉能為我師?
(將衣袖一拂,逕自走進後堂。
(道清長老不勝慚愧,急得置身無地。)
李茂春:(向道清長老陪罪道)小兒年幼,狂妄唐突,望老師恕罪。
(道清長老因乏趣無顏久坐,起身告辭而去。)
(〔第三回 近戀親守身盡孝 遠從師落髮歸宗〕)
24**時間:白日(三日後) 地點:祗園寺方丈室中
(寺僧甲引觀音寺住持道淨長老入訪,道清長老起身相迎就座。)
道 淨:聞知師兄清體欠安,三日不能起牀,不知是寒是熱,因何而起?故特來拜候!
道 清:(愁著眉頭道)不是受寒,也非傷熱,並不是無因而起。
道 淨:究竟為著何事而起,何不與我說個明白?好請醫生來下藥。
道 清:(嘆了一口氣)日前李贊善之子李修元來本寺…
25**時間:接上 地點:同上
道 清:高才出世,驚倒了高僧古佛;機緣觸動,方識得宿定靈根。
道 淨:此不過口頭禪耳,何足為奇?待我去見他,也難他一難,看是如何?
道 清:此子不獨才學過人,實是再世宿慧,賢弟卻不可輕視了他。
(正說未了,忽門僧入報道)
門 僧:李贊善同公子在外求見長老。
(道清聞言,只得勉強同道淨出去迎接。)
26**時間:接上 地點:同上
(道清長老、道淨老老與李茂春、李修元相見禮畢,行童獻茶。)
李茂春:前日小兒狂妄,上犯尊師,多有得罪。故下官今日特來賠罪,望老師釋怒為愛!
道 清:此乃貧僧道力淺薄,自取其愧,與公子何罪?
道 淨:(目視李修元,接著問道)此位莫非就是問靈光之李公子麼?
李修元:學生正是。
道 淨:(笑道)問易答難,貧僧亦有一語相問,未識公子能答否?
李修元:理明性慧,則問答同科,安有難易?老師既有妙語,不妨見教。
道 淨:欲問公子尊字?
李修元:賤字修元。
道 淨:字型大小修元,只恐元辰修未易。
李修元:欲請問老師法諱?
道 淨:貧僧道淨。
李修元:(應聲道)名為道淨,未歸淨土道難成。
道 淨:(不禁肅然起敬道)原來公子果是不凡!(對李茂春道)我二人實不能為他師,須另求尊
宿,切不可誤了因緣。
李茂春:當日性空禪師歸西之時,曾吩咐若要為僧,須投印別峰、遠瞎堂二人為弟子,但一時亦不
能知道二僧在於何處?
道 淨:佛師既有此言,必有此人,留心訪問可也!
27**時間:白日(公元1166年,6年後) 地點:李宅主房中
(李茂春半躺榻上,王氏、李修元泣侍在側。
(家人甲引王安士急至榻前。)
李茂春:(囑咐王安世道)賢弟,我不久於人世。你外甥與你姐姐,全要你照應,修緣不可縱性廢
讀,家中內外無人,全仗賢弟分心則個。
王安士:姐丈放心養病,不必多囑,弟自當照應。
李茂春:(又對王氏說)賢妻,我今已五十五,也不算夭壽。我死之後,千萬要扶養孩兒,教訓他
成名,我雖在九泉之下也甘心了。
(又囑了李修元幾句話,自己心中一亂,口眼一閉,嗚呼哀哉。
(李茂春一死,合家慟哭。)
28**時間:白日(數個月後) 地點:李宅主房中
(王氏臥牀不起,醫士甲把手診脈,對李修元搖頭嘆息。
(李修元伏母身上慟哭。)
29**時間:白日(公元1169年,3年後,2月12日) 地點:李宅大門前
(王安世、王全送李修元、從人甲、乙出門。)
李修元:外甥三年守孝已滿,今訪得印別峰和尚、遠瞎堂長老各在臨安經山寺、西湖靈隱寺做住持
,欲離家出去尋訪。
王安世:以我來看,出家實非美事,但看你歷來動靜,似與佛門有些因緣。唯你尚有許多產業,並
無兄弟,卻叫誰人管理?
李修元:外甥此行,身且不許,何況產業?總托表兄料理可也!
(李修元拜別王安世與王全,攜了從人甲、乙離去。)
30**時間:稍後 地點:臨安城新開門前
(臨安城新開門。
(李修元同從人甲、乙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