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三〇
21**時間: 地點:
(政至韓,宿於郊外,靜息三日。)
(早起入城,值俠累自朝中出,高車駟馬,甲士執戈,前後擁衛,其行如飛。)
(政尾至相府,累下車,復坐府決事。)
(自大門至於堂階,皆有兵仗。)
(政遙望堂上,累重席憑案而坐,左右持牒稟決者甚眾。)
(俄頃,事畢將退,政乘其懈,口稱)
聶 政:有急事告相國。
(從門外攘臂直趨,甲士擋之者,皆縱橫顛躓。)
(政搶至公座,抽匕首以刺俠累。)
(累驚起,未及離席,中心而死。)
(堂上大亂,共呼--有賊!
(閉門來擒聶政。)
(政擊殺數人,度不能自脫,恐人識之,急以匕首自削其面,抉出雙眼,還自刺其喉而死。
)
22**時間: 地點:
(早有人報知韓烈侯。)
烈 侯:(問)賊何人?
(眾莫能識。)
(乃暴其屍於市中,懸千金之賞,購人告首,欲得賊人姓名來歷,為相國報仇。)
(如此七日,行人往來如蟻,絕無識者。)
(此事直傳至魏國軹邑,聶姊罃聞之,即痛哭曰)
(便以素帛裹頭,竟至韓國,見政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23**時間: 地點:
(市吏拘而問曰)
市 吏:汝於死者何人也?
婦 人:死者為吾弟聶政,妾乃其姊罃也。聶政居軹之深井里,以勇聞。彼知刺相國罪重,恐累及賤
妾,故抉目破面以自晦其名。妾奈何恤一身之死,忍使吾弟終泯沒於人世乎?
市 吏:死者既是汝弟,必知作賊之故。何人主使?汝若明言,吾請於主上,貸汝一死。
婦 人:(曰)妾如愛死,不至此矣。吾弟不惜身軀,誅千乘之國相,代人報仇,妾不言其名,是沒
吾弟之名也;妾復洩其故,是又沒吾弟之義也。
(遂觸市中井亭石柱而死。)
24**時間: 地點:
(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斯病篤,召太子擊於中山。)
(趙聞魏太子離了中山,乃引兵襲而取之。)
(自此魏與趙有隙。)
(太子擊歸,魏文侯已薨,乃主喪嗣位,是為武侯。)
(拜田文為相國。)
(吳起自西河入朝,自以功大,滿望拜相,及聞已相田文,忿然不悅。)
(朝退,遇田文於門,迎而謂曰)
吳 起:子知起之功乎?今日請與子論之。
田 文:(拱手曰)願聞。
吳 起:(曰)將三軍之眾,使士卒聞鼓而忘死,為國立功,子孰與起?
田 文:(曰)不如。
吳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使府庫充實,子孰與起?
田 文:(曰)不如。
吳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犯,韓趙賓服,子孰與起?
田 文:(曰)不如。
吳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我之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田 文:(曰)某叨竊上位,誠然可愧。然今日新君嗣統,主少國疑,百姓不親,大臣未附,某特以
先世勳舊,承乏肺腑,或者非論功之日也。
(吳起俯首沉思,良久)
吳 起:子言亦是。然此位終當屬我。
(有內侍聞二人論功之語,傳報武侯。)
25**時間: 地點:
(武侯疑吳起有怨望之心,遂留起不遣,欲另擇人為西河守。)
(吳起懼見誅於武侯,出奔楚國。)
(楚悼王熊疑,素聞吳起之才,一見即以相印授之。)
(起感恩無已,慨然以富國強兵自任。)
吳 起:(乃請於悼王曰)楚國地方數千里,帶甲百餘萬,固宜雄壓諸侯,世為盟主;所以不能加於
列國者,養兵之道失也。夫養兵之道,先阜其財,後用其力。今不急之官,布滿朝署,疏遠
之族,糜費公廩;而戰士僅食升斗之餘,欲使捐軀殉國,不亦難乎?大王誠聽臣計,汰冗官
,斥疏族,盡儲廩祿,以待敢戰之士,如是而國威不振,則臣請伏妄言之誅!
(悼王從其計。)
(群臣多謂起言不可用,悼王不聽。)
(於是使吳起詳定官制,凡削去冗官數百員,大臣子弟,不得夤緣竊祿。)
(又公族五世以上者,令自食其力,比於編氓,五世以下,酌其遠近,以次裁之,所省國賦
數萬。)
(選國中精銳之士,朝夕訓練,閱其材器,以上下其廩食,有加厚至數倍者,士卒莫不競勸
,楚遂以兵強,雄視天下。)
(三晉、齊、秦咸畏之,終悼王之世,不敢加兵。)
26**時間: 地點:
(及悼王薨,未及殯歛,楚貴戚大臣子弟失祿者,乘喪作亂,欲殺吳起。)
(起奔入宮寢,眾持弓矢追之。)
(起知力不能敵,抱王屍而伏。)
(眾攢箭射起,連王屍也中了數箭。)
吳 起:(大叫曰)某死不足惜,諸臣銜恨於王,僇及其屍,大逆不道,豈能逃楚國之法哉!
(言畢而絕。)
(眾聞吳起之言,懼而散走。)
(太子熊臧嗣位,是為肅王。)
(月餘,追理射屍之罪,使其弟熊良夫率兵,收為亂者,次第誅之,凡滅七十餘家。)
27**時間: 地點:
(田和自為齊侯,凡二年而薨。)
(和傳子午,午傳子因齊。)
(當因齊之立,乃周安王之二十三年也。)
(因齊自恃國富兵強,見吳越俱稱王,使命往來,俱用王號,不甘為下,僭稱齊王,是為齊
威王。)
(魏侯罃聞齊稱王,於是亦稱魏王,即孟子所見梁惠王也。)
(再說齊威王既立,日事酒色,聽音樂,不修國政。)
(九年之間,韓、魏、魯、趙悉起兵來伐,邊將屢敗。)
(忽一日,有一士人姓騶名忌,本國人,知琴。聞王好音,特來求見。)
(威王召而見之,賜之坐,使左右置几,進琴於前。)
(忌撫弦而不彈。)
威 王:(問曰)聞先生善琴,寡人願聞至音。今撫弦而不彈,豈琴不佳乎?抑有不足於寡人耶?
(騶忌舍琴,正容而對曰)
騶 忌:臣所知者,琴理也。若夫絲桐之聲,樂工之事,臣雖知之,不足以辱王之聽也。
威 王:琴理如何,可得聞乎?
騶 忌: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歸於正。昔伏羲作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
;廣六寸,象六合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也。大弦
為君,小弦為臣。其音以緩急為清濁,濁者寬而不弛,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亂,臣道也。一
弦為宮,次弦為商,次為角,次為徵,次為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文弦為少宮,武弦為少
商,以合君臣之恩也。君臣相得,政令和諧,治國之道,不過如此。
威 王:善哉。先生既知琴理,必審琴音,願先生試一彈之!
騶 忌:臣以琴為事,則審於為琴;大王以國為事,豈不審於為國哉?今大王撫國而不治,何異臣之
撫琴而不彈乎?臣撫琴而不彈,無以暢大王之意;大王撫國而不治,恐無以暢萬民之意也。
威 王:(愕然曰)先生以琴諫寡人,寡人聞命矣!
(遂留之右室。)
28**時間: 地點:
(明日,沐浴而召之,與之談論國事。)
(騶忌勸威王節飲遠色,核名實,別忠佞,息民教戰,經營霸王之業。)
(威王大悅,即拜騶忌為相國。)
(時有辯士淳于髡,見騶忌唾手取相印,心中不服,率其徒往見騶忌。)
(忌接之甚恭。)
(髡有傲色,直入踞上坐,謂忌曰)
淳于髡:髡有愚志,願陳於相國之前,不識可否?
騶 忌:願聞。
淳于髡:子不離母,婦不離夫。
騶 忌:謹受教,不敢遠於君側。
淳于髡:(又曰)棘木為輪,塗以豬脂,至滑也,投於方孔則不能運轉。
騶 忌:謹受教,不敢不順人情。
淳于髡:(又曰)弓幹雖膠,有時而解;眾流赴海,自然而合。
騶 忌:謹受教,不敢不親附於萬民。
淳于髡:(又曰)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騶 忌:謹受教,請選擇賢者,毋雜不肖於其間。
淳于髡:(又曰)輻轂不較分寸,不能成車;琴瑟不較緩急,不能成律。
騶 忌:謹受教,請修法令而督奸吏。
(淳于髡默然,再拜而退。)
(既出門,其徒曰)
其 徒:夫子始見相國,何其倨,今再拜而退,又何屈也?
淳于髡:吾示以微言凡五,相國隨口而應,悉解吾意。此誠大才,吾所不及!
(於是遊說之士,聞騶忌之名,無敢入齊者。)
29**時間: 地點:
(騶忌亦用淳于髡之言,盡心圖治。)
騶 忌:(常訪問)邑守中誰賢誰不肖?
(同朝之人,無不極口稱阿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者。)
(忌述於威王。)
(威王於不意中,時時問及左右,所對大略相同。)
(乃陰使人往察二邑治狀,從實回報,因降旨召阿即墨二守入朝。)
(即墨大夫先到,見朝威王,並無一言發放。)
(左右皆驚訝,不解其故。)
(未幾,阿邑大夫亦到。)
(威王大集群臣,欲行賞罰。)
(左右私心揣度,都道)
左 右:阿大夫今番必有重賞,即墨大夫禍事到矣。
(眾文武朝見事畢,威王召即墨大夫至前,謂曰)
威 王:自子之官即墨也,毀言日至,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開闢,人民富饒,官無留事,東方以寧,
繇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蒙毀耳。子誠賢令!
(乃加封萬家之邑。)
(又召阿大夫謂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荒蕪,人民凍餒。昔日趙兵近
境,子不往救,但以厚幣精金,賄吾左右,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於汝!
(阿大夫頓首謝罪,願改過。)
(威王不聽,呼力士使具鼎鑊。)
(須臾,火猛湯沸,縛阿大夫投鼎中。)
(復召左右平昔常譽阿大夫毀即墨者,凡數十人,責之)
汝在寡人左右,寡人以耳目寄汝,乃私受賄路,顛倒是非,以欺寡人。有臣如此,要他何用
?可俱就烹!
(眾皆泣拜哀求。)
(威王怒猶未息,擇其平日尤所親信者十餘人,次第烹之。)
(眾皆股慄。)
(於是選賢才改易郡守,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田肹守高唐以拒趙,黔夫守徐州以拒燕,種
首為司寇,田忌為司馬,國內大治,諸侯畏服。)
威 王:(以下邳封騶忌)成寡人之志者,吾子也。
(號曰成侯。)
(騶忌謝恩畢,復奏曰)
騶 忌:昔齊桓晉文,五霸中為最盛,所以然者,以尊周為名也。今周室雖衰,九鼎猶在,大王何不
如周,行朝覲之禮,因假王寵,以臨諸侯,桓文之業,不足道矣。
威 王:寡人已僭號為王,今以王朝王可乎?
騶 忌:夫稱王者,所以雄長乎諸侯,非所以壓天子也。若朝王之際,暫稱齊侯,天子必喜大王之謙
德,而寵命有加矣。
(威王大悅。)
(即命駕往成周,朝見天子。)
(時周烈王之六年。)
30**時間: 地點:
(王室微弱,諸侯久不行朝禮,獨有齊侯來朝,上下皆鼓舞相慶。)
(烈王大搜寶藏為贈。)
(威王自周返齊,一路頌聲載道,皆稱其賢。)
(且說當時天下,大國凡七:齊、楚、魏、趙、韓、燕、秦。)
(那七國地廣兵強,大略相等。)
(餘國如越,雖則稱王,日就衰弱,至於宋、魯、衛、鄭,益不足道矣。)
(自齊威王稱霸,楚、魏、韓、趙、燕五國,皆為齊下,會聚之間,推為盟主。)
(惟秦僻在西戎,中國擯棄,不與通好。)
(秦獻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嘆曰)
周太史: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餘歲當復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於秦,殆
其瑞乎?
(及獻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於中國為恥。)
(於是下令招賢,令曰)
獻 公: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授以尊官,封之大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