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結構 思維溝通

               第三節 三才結構

  「三維結構」:天=規律,地=應用,人=認識。三者缺一,漢字基因即無從理解。也就是說,漢字基因之能夠供人理解,實因其結構得以貫通「天人」也。
      地即物,相當於電腦,
將電腦節點與概念相連

  一、天:常識

      生命體歷經千萬年的進化,因為適應了地球環境,而有了「遺傳本能」的性質。人類更進
    一步,又產生了「概念」,對環境規律加以觀察、整理,並代代相傳,形成了「生命、生存、
    生活」的基本認知,是稱「常識(日常生活必備的認識)」。
      漢字基因即為思維基因,而人之所思所維者,率皆來自常識。也可以說,人之思維,不過
    是以符號聯通常識,以供生存、生活的靈活應用。由於常識的應用,人類文明得以飛速發展,
    進而萌生知識,最後回歸宇宙智慧的本體。
      於漢字中,「部首、字身」即相當於「常識分類」,只要稍作補充,諸如合力分力(地心
    引力、摩擦力、作用力等)、比重向量、數系關係、能量程度、運動軌跡等之定義即可。這些
    關係的界定需要各種專家(幾乎含蓋了各行各業)齊心協力,共同研究。然而,說來簡單,西
    方講究「自由思維」,要想得到「共識」,等於是「天方夜譚」。至於東方,百年來在美人洗
    腦下,早已「樂不思蜀」了!
      漢字是幾千年來,無數的先聖前賢,在無私的奉獻下,流傳下來的無價瑰寶。基於「約定
    俗成」原理,「約定」乃指使用者,「俗成」則以「常識」為依歸。歷經數千年數十億人民的
    嚴酷考驗後,迄今兀立不倒,足證漢字絕對客觀可靠。

  二、地:體用因果

      「體用」自我國秦漢時已有定論,儒家非常重視體用關係,是「舉一隅以三隅反」之不二
    法門。「因果」係「體用之動態」,在一過程之中,因體用之變化,而產生用體之果。說文解
    字謂漢字係約定俗成,其約定之基礎,即為體用因果。
      
      茲以無線電話為例,說明「體用因果」之關係,單是由體而用已具因果的成分,再逐層連
    續推衍之,上一層又係下層之因。再以體用所導致之觀念看,也是一因一果。可見體用因果只
    具一種「倫理」,也就是前後、上下,體因、用果。
      無線電傳輸分「載具、載體」兩大類,假設前者為體、後者為用,即構成概念網絡:

           體-用             觀念
    因   電話為體,電波為用;        --現實
    ↓    電波為體,音訊為用;       --技術
    ↓     音訊為體,概念為用;      --認知
    ↓      概念為體,感受為用;     --理解
    ↓       感受為體,能量變化為用。  --行為
       再若反向視之,:
    ↓   能量變化為體,感受為用;      --行為
    ↓    感受為體,概念為用;       --表達
    ↓     概念為體,音訊為用;      --傳輸
    ↓      音訊為體,電波為用;     --商業
    果       電波為體,電話為用;    --生活

             因→→→→→→→→→→→→→→果

      再用電腦設計說明之,因體用因果已設計在漢字基因中,故只須在輸入碼中將「電話、電
    波、音訊、概念、感受、能量」等註明其關係,調用上述概念網絡即可。
       
  三、人:認知

    人對基因之「認知」,不外「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種對象。其中細節非常複雜,茲概述於下,以供參考:
    對人之認知:形貌,個性,能力,經驗,背景關係,意識型態,當前狀況,利害。
    對事之認知:人、物之變化,時、地之終始,情、理、法之體用因果。
    對時之認知:連續性,急迫性,影響性,變化性。
    對物之認知:性質,功能,價值,主權。
    對地之認知:地緣,環境,距離,安危。
    對情之認知:利害,喜惡,程度,隱顯。
    對理之認知:環境,對象,規律,基礎,分析,歸納。
    對法之認知:立場,目的,策略,手段,利基,得失。
  
    因此類信息數量龐大無比,故唯有記載「基因」,始有效率。
    漢字基因之結構即相當於三隻不可或缺之基腳:「常識」是事物的規律;「體用因果」則是概
   念的應用;「人事時地物情理法」提供人的認知介面。
  


               第四節 思維溝通

  假設甲乙二人溝通,所使用者為共用的文字,理解即指「二人對該文字」主觀認知作用。如果二人的主觀條件不一,理解形成阻礙,則必須尋求能資理解之「二次介面」。再如「二次介面」仍不盡相同,則必須更多「二次介面」一一填補。當介面愈多,溝通損耗愈大,甲乙兩人之「相互理解」就更加困難。
  假設前述之「乙」非人而是「電腦」,二進位為其根本之介面,甲不難接受二進位定義概念,彼此不需「二次介面」,電腦必可「理解」(可直接利用匯流排解碼,進入體用組)。也可以說,人與電腦溝通,只要設計理念及方法正確,應該較與人溝通容易。只是設計甲能接受之二進位定義碼,是項艱巨的挑戰。
  事實上,中國的《易經》在數千年前就已使用二進位分類,且漢字受影響甚大(第二節之概念分類表即依易理分類而得。據傳,萊布尼茲發現二進位,亦得自易經靈感),故電腦理解漢字,原本是輕而易舉之事。準此,將概念的分類基因與電腦硬體結合(相當於刺激訊號與大腦神經原直接交聯),再配以各種輸出入介面,大事可成。
  中國人重視「象」而輕「數」,象是一種觀念的微結構,也可以說是網絡的「節點」。當大腦的神經網絡與概念網 絡結合為一時,每一個網絡節點,就自成一個「象」的中心,隨著概念網絡的展開,人由此得到完整的認知。
  作者研究漢字基因垂三十年,深知此中利害因果,漢字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又是資訊時代的興衰關鍵。不將之發揚光大,「擁技自珍」固「懷壁其罪」,而將人類主權旁移,令電腦理解「人事」,更將為千夫所指也!不論如何,漢字是人類思維之精華,用之於正舉世蒙利,若以之循私,則後患無窮。作者適逢其會,不敢擅專,特公之於眾。

  一、刺激

      感覺的成因來自各種能量的變化,四度時空是能量的形式之一,生命體屬此一能量空間,
    在此空間中的能量變化亦互相影響。生命體為應付不同效應的變化,遂發展出不同的辨識器官。
    這些器官能感知此四度時空中之能量變化,對該生命體而言,此能量變化即為「刺激」。

    釋文:「刺」-字身:朿,多刺的灌木。字首:刀,有刃的工具。
           *細而尖之物,尖銳的感覺、警惕、危險,用尖銳之物使入。
       「激」-字首:水,液體。字身:敫,從白從放,光影的動態。
           *水流可觀之現象,強烈變化,施力使動也。
    定義:一系統之能量變化,對人之感官所產生的感應,稱為刺激。

      人對刺激的認識,係由感官接收開始,傳導到大腦意識中樞。意識對刺激的性質加以辨識,
    經辨識而認知、因認識而有反應。
    刺激的種類有三:
      1,原始刺激:係性質不同的能量變化,由各種感官分別接收者。
      2,貯存信息:感官接收到刺激後,經過神經傳達到大腦,再通過網絡而認知,這些認知
            又以信息方式,形成高層次概念網絡。
      3,內感刺激:原始刺激及貯存信息所產生的生化反應,經由內分泌或神經脈衝,所提供
            給心臟的感受。
      這三種刺激都具有共同的性質:強度、長度及頻度。三者都有可以計量的經驗值,又基於
    生理的調節功能,三者之值都要高於感覺閥(或稱閾限),才能被感官測知。
      感覺閥是種特殊的生化現象,當感官的感應細胞受到刺激,且較周遭神經細胞之電壓差為
    高時,立即產生生化電流。但因其反應速度慢,電壓恢復需要時間,生命體發展出一種策略,
    能令各感應細胞輪流作用。當一組神經細胞充電,保持一定電勢時,若刺激強度不變,電勢差
    等於零,神經即無法繼續傳輸電流。
      因此,感官對「前級刺激」與「後級刺激」之間,其對變化強度的偵測能力,大於對性質
    變化的偵測力。在低等生物的生存環境中,刺激變化能誘導直接反應,所以功效卓著。進化到
    高級生物後,生存環境的複雜度與生理分工成正比。「意識」即為為瞭解刺激性質,而衍生出
    的輔助機能。
      當刺激量小,或在感覺閥感應值之下,性質關係變化不大,意識經常忽略之。只有當刺激
    過大,或超過感覺閥上限者,此感覺即為「害」,意識立即分析其性質。若在感覺閥承受範圍
    之內,且適合經驗預期值者,則視之為「利」,其餘則視其他條件而定。

  二、意識

      這個分析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感官接受到刺激,相當於電腦硬件裝置的「辨識」,
    然後才是「意識」的分析,也就是電腦軟件的「認知」。

      釋文:「意」-字身:音,發聲。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
             *心上之音,念也,受到動靜影響,人所關注的狀況。
         「識」-字首:言,所說的話。字身:音戈,不同的現象。
             *言及不同的現象,是有所體會也。
      定義:人對動靜訊息有所體會的感應中心。
  
      釋文:「分」-字身:八,兩半。字首:刀,一側有刃的工具。
           *以刀切成兩半,由少化多,引申為分之所得。
         「辨」-字首:辛辛,一片片相似之形。字身:刀,「辨」古字從刀。
             *以刀切成相似之形,需分析認知,判別也。
      定義:將訊息分解,再加以判別。
  
      釋文:「辨」-同前。
         「識」-同前。
      定義:判別各種刺激不同的現象而有所知。

      釋文:「認」-同前。
         「知」-字首:矢,箭也。字身:口,人之口。
             *出口如箭之快速,引申為覺察、理解也。
      定義:辨識明白後,對各種現象有所理解。
  
      釋文:「辨」-同前。
         「知」-同前。
      定義:分辨--辨識--認識--認知的過程。

      各種能量變化,經過感官分辨後,成為能夠以概念處理的訊息,此一過程統稱為「辨知」。
    也可以說是由原始刺激到貯存信息之間,由「分辨」、「辨認」而得到感性的「認識」,進一
    步有了理性的「認知」,以便於貯存應用的一種轉換。
      刺激是一系列的能量變化,感官在偵測刺激時,係將前一級的訊息,與後一級相比較,是
    謂之分辨。當此刺激有足夠之強度時,感應細胞會呈「亢奮」狀態,若連續的次級訊息皆有變
    化,則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經由神經細胞傳至大腦,即為「辨識」。
      這種「相應的生化電流」,就是經過辨識後的訊號。以人眼為例,因其構造係延續生物進
    化而來,故對光度的認知全靠桿狀細胞,色彩則靠錐狀細胞。錐狀細胞集中在「下窪區」,桿
    狀細胞則分佈在其外圍。下窪區在強光之下,能明確的辨認色彩。但整個環境動態的辨識,則
    有賴網膜邊緣之桿狀細胞。此外,人所感知到的物體邊緣,亦非自然界之真實狀況,而是來自
    視網膜的重疊效應。
      大腦基於經驗,具有若干「認識」的功能,比如立體效應即是大腦左右兩半視丘的綜合效
    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眼睛的晶狀體是片凸透鏡,網膜呈像實為倒相。眼睛所看到的,應當
    是天在下,地在上。只是在「認知」的作用下,眼睛根據經驗的資訊更正了訊息,讓人把倒影
    當作實景,是為「辨知」的全部過程。
      大腦接收到來自各感官的電流訊號後,會在不同的區域產生感應。在接收刺激的一瞬間,
    所有感官如同網絡聯線般同時作用,其中包括心所接收的內感,對人而言為「印象」。印象之
    訊息量極大,往往隨生隨滅,但內感卻能保留些微的「殘感」。
      在印象網絡導通之際,各網絡的接點也形成電勢,並通過大腦白體的神經原,在皮質層中
    形成通路,是謂「記憶」。印象的記憶很不明晰,唯有在概念網絡形成後,藉著概念認知,記
    憶才可以隨意調用。
      意識是某個區域記憶的整體效應,起始於感應之利害關係,若某一利害因素一再重複導通,
    致使神經網絡的電阻降至最低。往後,不論任何刺激訊息,都將與此區直接通連。久而久之,
    便成為該個體的感應中心,由此形成「意識」。
      人稱此意識中心為「我」,以與「非我」相別。「非我」指環境中的一切變化,是「我」
    認知的參考。於是,人之意識便在「分辨心」中成長,直到認識了自我是整體中的一個獨立機
    體時,人始知自我的定位,此時意識才真正成型。
      在意識形成之前,人僅具本能,本能來自生物進化,其強弱則視生理條件而定。有了意識
    後,人以自我獨特的認識為主導,因而顯出「個性」。
      在認識的立場,各種刺激都具有相對的性質,即所謂的「兩儀」。概念分類亦復如此,因
    為概念來自觀察、認知,既然感官只能比較前、後級變化,是以「動靜」、「陰陽」均為漢字
    概念基因中,最基本的性質認知。

      在資訊時代,由於應用工具的成熟,人際溝通的效率極為重要。文字語言是內容的載具,
    諸如文字語音的輸出入,內容的認知與理解等,必須都能結合在一個系統之下,始能得到最大
    的效益。否則,在資訊處理上,各種功能獨立,互無交集,其結果必然是龐大無序,令人不知
    所從。
      此一統合之體系,即為「蒼頡系統」。本實驗室之主要課題,即將之設計在「處理中樞」
    中(即為目前正在設計之「易芯」晶片)。是則,人與人之間,可藉此客觀系統相互溝通,其
    意義大矣哉。

  三、溝通

      漢字係供人與人溝通之用,其溝通之條件有:

    1,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之個體。
       人生之初,無知無識,成長於社會環境中,端賴與其他個體之溝通以學習。待成長後,即
     令是個人腦海中的思考,其認知概念亦皆來自「前人」。
      人不論聰明才智、思想認知,個體仍是個體,彼此間需要溝通。在人類社會中,由於大眾
     的參與,用以溝通的認知概念必然會隨著時代環境而日益精進。

    2,各個體主觀之認知,必須經由一客觀之管道,以資傳達。
       人之感官在時、空變化中,接受到各種不同的刺激,而形成主觀認知。但因人類具有相似
     的感官,其功能亦同,經過社會群體之相互傳達,則可稱為客觀。
       在互異的主觀個體間,人的認知是指藉彼此共有的、基本的、可組合或分解的概念因子溝
     通,以使主觀與客觀達到一致的認知。

    3,「一致的認知」是溝通的目的,即為「理解」。
      所謂「一致的認知」,可視為在不同的系統間,有完全符合的聯接介面,且可經由一種相
     同或相似之基因聯接之。
      同理,如文字為載具,認知即為載體;如二進位分類為載具,則基因為載體。若將載具與
     載體視為兩種系統,則人與所理解者亦應具有符合的聯接介面(載具為載物之具,載體即為
     所載之物)。
      結論是,欲達到相互「理解」之目的,在系統與系統之間,必須有完全符合各系統之聯接
     介面(載具)或相似之基因(載體)(如在空間中,物體有光,視覺能接受之;因空間為介
     面,介面為載具,光為基因、為載體)。

  四、立場

      如果以資訊系統的立場來說,可以說:

    1,人類利用「語言、文字」相互表達各自的經驗及思維,於表達時,必須透過某種機制,在
     「輸出、輸入」之程序下,將資訊傳給另一機體。

    2,以電腦為例,其內部處理之機制是「二進位數碼」(二進位相當於一組0與1之「開關」,
     利用電子特性,可以設計成穩定可靠的「硬體」,同理也能以軟體程序,隨意改變之),設
     若人所認知之「」也能設計成相同之「二進位數碼」,且無損  人對概念之認知,則人與
     電腦必可藉此二進位數碼機制,相互溝通。

    3,在第二節中,概念分類表即為二進位數碼機制,所以可供電腦「理解」。同時,人也可以
     根據這種分類,由其結構及基因、理解到漢字的微言大義,進而提昇個體的思維能力。

  五、思維

    思維有三種應用的形式:水平、垂直與抽象;以及兩種應用的方法:分析及歸納。

      釋文:「網」-字首:糸,細絲。字身:罔,交錯縱橫難明之狀。
             *用絲、線結成、疏而牢,縱橫交錯的用具。
         「絡」-字首:糸,細絲。字身:各,各別。
             *各別之絲聯成一體,互相結合連接。
      定義:縱橫交錯且相互連接的一種體系。
  
      釋文:「水」-象形字,無色無臭的透明液體,是生命必需者。
       「平」-會意字,語氣舒也,引申坦也,均齊也,治也,正也,和也。
      定義:平行於水面的狀態。
  
      釋文:「垂」-象形字,由上而下懸掛之形,接近也。
         「直」-字身:十,數也。字首:目,視也。
             *十目所視,不偏不曲。
      定義:與地面呈九十度之狀態。
  
      釋文:「抽」-字首:手,上肢。字身:由,出自。
             *手之所由處,脫出也。
         「象」-象形字,體巨易辨的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
      定義:無形、無色、無體之系統。
  
      釋文:「分」-字身:八,兩半之形。字首:刀,有刃的工具。
             *以刀切成兩半,由少化多,裂也,引申切分之所得。
         「析」-字首:木,樹木。字身:斤,砍樹用的刀。
           *以刀砍木,剖而分之,引申為分解也,查究也。
      定義:將一系統分解而查究之。
  
      釋文:「歸」-字首:停止。字身:帚,掃除塵土的器具。
             *古代由婦人持家灑掃,帚止,指婦人所嫁。引申入也,還也。
         「納」-字首:糸,織絲。字身:內,由外進入。
             *織絲之時,需接受新絲由外而入,收受也。
      定義:將若干系統合併為單一系統。

    1,思維的形式:
        人受到感官及生理影響,極易停頓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尤其有關傳統文化、社
      會價值等訊息,都是感官經常接收到的刺激。再加上政治導向、教育理念,媒體宣傳的結
      果,在同一時、地,單一的思維模式於焉形成,此即為「水平思維」。
        水平思維的特性,是以「什麼」為主體,鮮少涉及「為什麼」。水平就是指相同的認
      知,在統一標準下,人只要學習「什麼」就足以生存。既然社會群體皆已認同,且任何一
      成員都是社會群體的一份子,由此可知,共同的「什麼」最有效率。
        「什麼」又分兩種,宋儒認為是「體、用」。體是指本體的形、色、狀、量、質、性
      等,是人由分辨到認識的對象。而用則指因本體而產生的認知,諸如功能、價值、意義、
      利害、成敗、得失等等,與人之自我有關的各種事項。
        當水平思維無法解決問題時,一連串的「為什麼」便會產生。這種重視「為什麼」的
      思維模式,其特微是從事件的垂直面找尋答案,是稱垂直思維。
        水平向僅有一個層面,理所當然地,水平面上的「什麼」,只需具備記憶力,充其量
      再加一些聯想,便足夠理解應用。水平思維與理解的關係,全靠人類長時間積累的經驗,
      在資訊處理的術語上,我們稱之為「常識庫」。
        「為什麼」指的是水平面下的「什麼」,也就是另一個層面、更深一層的因果關係。
      垂直思維的難度很高,要建立一種多面交連的「立體概念網絡」,也就是「知識庫」。而
      對所思維的對象,都要瞭解其「什麼」及「為什麼」。

    2,思維的方法:
        思維要有主題,並在概念網絡中,以主題作為交集判斷的引導。當一組網絡找不到交
      集時,就必須將網絡的接點細分,一一與主題比對,是為「分析法」。若網絡範圍太廣,
      交集過大,則要歸類為簡單而有代表性的索引,此則為「歸納法」。
        從系統的立場,分析是先將對象分解為若干封閉系統,再在系統中,尋找關鍵的交集。
      在分解為封閉系統之時,需要注意的是,分解的條件一定要符合主題。此外,所分析的封
      閉系統,應該屬於同一個開放系統。
        以「概念」分類為例,若應用二分法,可以把漢字概念系統化,成為「概念網絡」。
      不過,二分法亦有其極限,概念每分到層以後,就會喪失其相對性,這是認知基於 三才
      結構的緣故(「週期三」分裂後變為亂數)。
        概念的第一維為「立場」,可分「主觀」及「客觀」兩大類,客觀是靜態的體;主觀
      是動態的用。第二維指「對象」,第三維為「認知」,可分別向下二分。
        客觀或是「抽象」的觀念,或是「具象」的物質。抽象觀念的成因,或是出於瞭解而
      加以「定義」,或者是基於需要而「應用」。具象物質若非自然界「本存」者,就是刻意
      的「人造」。
        主觀存在於個人心中,由外而內的,是為「認識」;一為由內而外的,此即「行為」。
      認識又分起始的「感知」,以及事後的「狀態」。至於行為,則二分為先天的「本能」,
      以及後天的「社會」行為。
        再往下分,已超出了三才結構的三維定義,不能拘泥於二分法了。四分很理想,四分
      後再八分,易道正是這種結構,沿而襲之,不亦可乎?  
        分析可得到體及因的「為什麼」,歸納則可得用及果的「為什麼」。分析法下手容易,
      人多少都會胡切亂分,卻難做到合情合理,遑論精闢入微!歸納則恰恰相反,面對一大堆
      事物,人們立刻惶然不知所措,只管胡猜瞎抓。
        比如說,一篇好文章一定有個主題,一場好電影亦然。閱讀觀賞的人,如果懂得歸納,
      必然有理解能力,能輕易找到主題,玩味其中意境。歸納時應該站在整體的立場,找出性
      質之層次,力求各層之同,再將之納入統一的主題,使成一完整系統。歸納就是存異求同,
      是回歸本體的門檻,是思維的極致,更是領導統御之良方。故宜儘量忽略細節,掌握完整
      的觀念。
        歸納有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先找出一個完整的架構,每當歸出一個結論,就把它放
      置在架構上,檢查是否符合架構的規律。等有了足夠的結論,再重新判斷所有的結論是否
      週全合理。這樣重覆幾次以後,腦中就有了雛型了。

    3,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最難,其首要條件,是要能交互運用垂直及水平思維,使之變成直覺式的潛
      意識反應。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能持續不斷地反覆思索,直到腦中無形無相,不需借助
      任何法門,直透真如。
        因此,抽象思維又可稱為「無相理解」,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對萬事萬物,一看就懂,
      一懂就通。然而,抽象之稱抽象,即是諸象無象、象象畢陳,必須有系統地層層介定。如
      取某抽象概念作為上系統,對準下系統之「垂直面」以究,即謂「垂直思維」。
        事實上人們常用此法但多不自知,且用時隨興所之,用過即忘。人有極限,思緒紊亂,
      遇事輒胡思亂想。苟知思之理、物之限,採用系統方法,始能面面俱到,一通百通。
        思維方法有水平、垂直,具象、抽象;思維對象有表面、深層,體用、因果;思維態
      度應有立場、目標;範疇、極限。苟若據之以究,步而進之,可往矣。

        茲以宇宙本態「炁」為例,水平思維所得分析如下(相關者無論有無隸屬關係,皆可
      連續列舉之):

      數系分類 定名 概念定義

      數系一  太極:道。
      數系二  兩儀:陰陽;動靜;正反;是非;曲直;好壞;長短;高低。
      數系三  三才:上中下;精氣神。
      數系四  四象:東南西北;前後左右。
      數系五  五行:金水木火土。
  

      識者當可看出,由前文各基因的條列中,理解竅門盡在其中矣!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