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漢字規律
  時空基因 應用

    釋文:「規」-大丈夫之見,法度也,一定的方式也。
       「律」-行為有所循,法則;循規範而為,控制。
    定義:規定的法則。

  基於基因層次,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其中既符合二分規律,又有三才層次結構,而且與大自然主客息息相關,從而導入人類思維之本、應用之末。
  太極本是混沌一片,太極生兩儀是為時間之既,兩儀生四象則為空間之有,八卦分而諸位定矣!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時間、空間」,時到今日,科學仍然無法正確地定義。什麼是時間?機械式的鐘錶?原子的分裂?太陽的起落?什麼又是空間?一個地方?一個位置?三維座標值?如果不能明確界定漢字所謂的空間、時間,人看人異、人言人殊,人生無異癡人說夢!
  妙的是,科學家們說不出什麼是時間,但卻給時間戴了頂數學帽子,說宇宙在0時發生大爆炸,而未爆前是為「負時間」!今日此時,是大爆炸後的200億年某時!是嗎?科學家是球員兼裁判,反正常人穿不上釘鞋不許入場,場外熱鬧的是噪音、場中講的是專用術語,不是也是!
  人有靈智,未必天天能喝迷魂湯,就算今天是爆炸後某日,請問:昨天在哪裡?到哪裡去了?難道沒有昨天?沒有上一秒鐘?或者昨天失蹤了?上一秒鐘被偷走了?科學證據是什麼?是無效時嗎?開根號時嗎?科學家又發明一個「平行宇宙」,說時間是「平行」的,昨天在另一個空間!說謊的人往往用一個謊話遮掩另一個謊話,等到人人受騙,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了!

  且用最簡單的事實來檢驗一下平行時間吧!目前最起碼的動畫是每秒三十個定格,如果要把過去用定格方式貯存在平行空間裡,想想看,外太空廣袤無垠、遠達數百億光年的空間,每秒鐘要乘三十倍,而200億光年算下來,放得下嗎?再說,光速每秒33萬公里,只取30個定格,其精密系數豈非億萬分之一?
  設若宇宙進化毫無規律,自然而然,世界只是一團亂集合,根本不值得一顧。然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天有天理、物有物理,自從人體基因降世,連初生嬰兒的生理、疾病記錄都已備妥!這代表宇宙中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流程,只是個人無法知曉而已。世間就天命,人是主觀體,各有機緣,毌庸贅言。但欲瞭解時空的真相,就必須小心假設、大膽求證。

  昨天已不存在,未來也還未來,人類只是生活在「現在」這一剎!誰能否認這事實?我們對今天、此刻的認知來自感官對刺激的感知作用,而於昨天、上一刻,則完完全全是記憶作!所以,人受騙了,人本是主觀個體,什麼都不知道,人感到無助、寂寞,急於與外界溝通。為了溝通,創造了各種概念、觀念,後人學會了這些概念,大家用得不亦樂乎!
  要知道真實,首先得摒棄錯誤的成見,否則,不妨活得像大科學家一樣,專事創造負時間、虛空間、黑物質!大家沆瀣一氣!其實,人只要肯把自我為宇宙中心的成見拋棄掉,人生並不難理解。人是剛體宇宙的一部份,人不可能理解宇宙的全面真相;同時,人又是宇宙系統中之一個子系統,子系統只能運作在整體下。所以,人不可能理解什麼是時間、空間,人也必須配合大自然的環境、用最自然的方式來認識真實世界。
  也就是說,時間、空間是主觀人類對宇宙客觀真實的認知、貯存在記憶中的概念。顯然,人是活在當下,寄存自然,一念之繫,生死可參。既如此,根據基因法則,且假定時、空的結構基因為客觀的刺激、感受,對主觀的經驗、記憶的集合體,人生真相不喻可知矣。

  一、時空基因

      結構基因

                 時空結構基因
                  DNA
           ┌───────┴───────┐
         核糖核酸RNA1          核糖核酸RNA2
           空間              時間

      由上表,空間是靜止、客觀的,刺激來自自然界的理化聲光現象。時間是動態、主觀,因
    個體感受而存在,貯於大腦成記憶,始有時間。

      時空基因
                  時空基因
                  DNA
           ┌───────┴───────┐
         核糖核酸RNA1          核糖核酸RNA2
           空間              時間
        ┌──┴──┐         ┌──┴──┐
       刺激A   記憶T       感受C   經驗G
     ┌──┴─┐ ┌─┴──┐   ┌──┴─┐ ┌─┴──┐
     中心  邊沿 範圍  內容   起始  終止 起始  終止

      時空基因是構成時空的基礎,於客觀立場,空間是炁能由中心擴散至邊沿所形成的區域,
    因刺激人的感官而認知者。感官辨知後,經神經傳至意識中樞及大腦皮層,形成具有範圍及內
    容的空間概念。於空間形成之際,也記錄了個體感官、主觀感受之起始與終止。

      由此可知,人生活在時空環境中,空間事物客觀存在,但卻只是基因結構核之一,必須與
    主觀之核交集絞合,否則基因不能附著。這個交集只是「剎那」間時空的感受,是稱為「我」。
    古往今來,人們生生死死、起起伏伏,把「自我」看得天大,成為社會的動力。
      主觀時間的基因只有起始與終止,不可能逆向倒流。過去祇是記憶,現在只有一剎,未來
    則是另一個新的起始,整個世界無非既定的流程。

  二、應用

      漢文化一應自然,舉凡概念思維,皆以現實環境出發,尋求一種相互的共識。

    1,時間:

        初民以農事為用,時間結構則以農曆為㮒準,農曆又叫陰曆,月曆。係按月亮的月相
      周期來安排的曆法,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
      12個朔望月,約355天。
        古時採干支紀年法,傳說出自黃帝時代。係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合,成為含萬有的
      複數系,其中有二數系:陽陰;四數系:東南西北;五數系:金木水火土(其中含「我」
      之生克)。這些「數系」,各有其「概念定義」,唯有根據這些解釋,天干地支才有「實
      用意義」,再若結合多層數系,可測知時空係數。

        十天干是夏朝計時用的十個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各各
      代表環境連續變化,人們觀察到的記錄象徵。

         名稱 概念  觀察記錄 象 徵

         甲 (殼) 生命內藏 象人頭 
         乙 (曲) 種子初出 象人頸 
         丙 (炳) 勢旺易見 象人肩 
         丁 (強) 成長壯實 象人心 
         戊 (茂) 生勢茂盛 象上肢 
         己 (記) 其形可記 象人腹 
         庚 (根) 續本之根 象性具 
         辛 (新) 萬物更新 象人股 
         壬 (妊) 萬物妊娠 象人脛 
         癸 (揆) 變化終止 象人足 

        十二地支在商代甲骨文裡已經出現,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象一日之十二時。

         名稱 概念  觀察記錄 象 徵

         子 (孳) 生命孳息 象長生 
         丑 (扭) 甫生待長 象沐浴 
         寅 (引) 始生須引 象冠帶 
         卯 (茂) 繼生為茂 象臨官 
         辰 (震) 經震動而 象帝旺 
         巳 (起) 陽盛陰衰 象衰 
         午 (杵) 盛極而反 象病 
         未 (沒) 尚未結果 象死 
         申 (伸) 物體已就 象絕 
         酉 (熟) 萬物之老 象墓 
         戌 (存) 保存以續 象胎 
         亥 (藏) 收藏蘊養 象養 

        十二生肖:漢代一日採十二個時辰,各賦與一種習見之動物,以便人民記憶聯想。

            觀察記錄     象徵認知

         23:至01是子時,老鼠活躍之時。
         01:至03是丑時,耕牛準備下田之時。
         03:至05是寅時,老虎遊蕩覓食之時。
         05:至07是卯時,月亮未落,玉兔搗藥之時。
         07:至09為辰時,神龍行雨之時。
         09:至11為巳時,蛇蟲活躍之時。
         11:至13為午時,天馬行空之時。
         13:至15是未時,羊喂食之時。
         15:至17為申時,猴活躍之時。
         17:至19為酉時,雞歸窩之時。
         19:至21為戌時,狗守夜之時。
         21:至23為亥時,豬鼾睡之時。

    2,空間:   

        漢字結構可分為若干層,同一層中,各字皆有「上、下、左、右、前、後」六個結構
      鍵。上、下可視為時間從屬關係,上在先、下為後,故又形成因、果;左右或前後則可視
      為空間關係,為觀念、事物之體用;且前後兼具順位關係。
        此六個結構鍵之「中心」,可假定為「我」,「我」居於時空之中,各種因果體用不
      斷產生變化,通過「結構鍵」,「我」得以理解其「利、害」關係。進一步,理解與意識
      結合,是有「認知」。人因認知才得以根據「立場、目的」,作出最有利的「判斷」,進
      而得以表達動作和行為。

        此外,還有視覺環境空間,一漢字字符相當於一幅完整的畫面。當人的視線集中時,
      假定是三維空間,根據視線從近至遠之消逝距離,畫面可分為五區,各區因應用範疇不同
      而名稱各異。正中兩眼聚焦所在,四條消逝線連接於一平面,是為中區,或中央、視屏;
      上區為左右上方消逝線所容,為上區、天區、天花板區;下區則為左右下方消逝線所夾,
      是稱下區、地區、地板區;左與右各為左右消逝線分隔,是為左、右區,或稱壁區。
        若用五區作一般之視覺辨識,於室外,上區有雲、鳥;左、右區為山、林;下區為地、
      或池、河、草、花,或人物立足處;中區則為目之所標。若是室內,上為天花板,左、右
      掛以飾件、下區放置各種物品,中區對窗或壁。
        在漢字辨識時,字首可分佈在上、下、左、右(涵義請見《字易》),各有定義,若
      字形居中,則稱獨體字,必係象形。

    3,聯想結構:

        經驗乃時間流程的記錄,感覺經過驗證後,根據時間之起止,記錄神經網絡的節點上,
      但是,節點只是一組四通八達的神經軸突,必須與概念將相關之其他經驗啣接,否則,電
      流通過節點,相當於通路的延伸,無法作有效存取。
        聯想是將經驗節點概念化的必要手般,意識根據需求,提高電勢,於相關節點間,一
      一比對,並改變該軸突的電阻系數,形成有效短路。短路令神經電流貫通,意識同時接觸
      到一應相關之概念信息。
        孔夫子「舉一反三」之教誨即此,人之記憶力有限,而經驗無窮,是以最有效之應用
      方法,是於理解後,建立聯想之介面,通過介面,可理解更多。此法為本系統動態資料庫
     之理論基礎,功效極強。

        漢字之聯想結構建立在象形上,有如下各點:
          字首、字身及組合關係外(詳見《字易》)。
          本章第三節之概念256種分類因子。
          字詞結合:象徵、字義、文句、主題。
          利害關係: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八大要素: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各概念之體用因果。
        將上述結成網狀,是稱「概念網絡」,即具聯想功能。

    4,境界結構:
 
       境界相當於人思所能到達之處。因境界已脫離感官,眼不可視,耳不能聞,端靠個人
      主觀認知而定。在古代知識尚不發達之際,境界常被誤認為是在地球上之空間。
        其實,地球之上無非太空,仍在四度空時的範疇。真正的境界應該在人類思維層次之
      上,在該層次,肉體感官已無作用,語言文字也失去意義,人所能理解者,純係炁能變化
      之本質。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