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組 認識模組 凡例

  三、概念模組:

    釋文:「概」-字首:木,材料。字身:既,食畢,完成。
           *宅前繫馬之短木樁,或推平斗斛米麥的木棒,因不夠精準,象徵約略。
       「念」-字身:今,當前。字首:心,人之內感器官。
           *此時此刻心上所思,人對事物審視之所知所得。
    定義:人的經驗錯綜複雜,為了便於彼此間的溝通,特以約定的符號訊息,代表相關的、
       概略性的認知者。

      概念模組,在漢字即為常識結構,如為拼音文字,則尚須在概念模組之外,另行建立常識
    結構。常識結構之難度遠大於任何一種知識,蓋知識有一定的範疇,而常識則無從限制。若無
    常識做基礎,語言文字只是一些無機的符號,對理解毫無意義。
      漢字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圖形符號與「象」的常識結構上。只要熟習取象的本旨,以及形
    聲的擴充規律,漢字本身就是字典,外加一整部百科全書。一般說來,中國人只要略識「之無」,
    就小有常識,正是這種微妙的模組之功。
      
      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以有限理解無窮,本係不可能的任務。經過人類數十萬年的摸索,
    終於發現一種以簡馭繁的法則,即以簡單的訊息,代表含糊的常識經驗認知,是稱「概念」。
    (詳情請見《字易》及《詞易》。)若以概念為經,常識經驗為緯,彼此交錯銜接成為一個模
    組,這種模組即為「概念模組」。

      概念與常識的關係非常密切,能代表多數常識,將概念做為索引或目錄簡單易行。概念等
    於常識,因漢字來自圖形文字之「六書」法則。
      辨識概念因子:文字中已具辨識之定義:
       如字首:日月與光熱有關;目與視訊有關。
          金木水火土為性質分類。
          牛馬犬鳥魚為生物分類。
          門戶車舟穴為機能分類。
          刀矛弓矢貝為用途分類。
          骨肉皮毛髟為組織分類。
          手足口彳走為行為分類。
      認識概念因子:漢字係以少數概念,結合成為「詞組」,詞組產生模組認知,即功能、
       控制、變化、情況、利害等所具有的能量。
         如「火車」是一個概念,而「火車是交通工具」則為常識。
          「火車」之概念為:「火」為動力,「車」為交通工具。
       而火的動力及交通工具的性質則為知識。

  四、認識模組:

    釋文:「認」-字首:言,舌頭上所產生者,人所說的話。字身:忍,刀刃在心上,容,耐也。
           *言忍,多想而後分辨明白,承 受。
       「識」-字首:言,所說的話。字身:音戈,不同的現象。
           *言及不同的現象,是有所體會也。
    定義:辨識明白後,對各種現象有所體會。

      電腦本無生命、無思想,素來無法理解人類語言、文字。但是,電腦處理資料時,操作快
    速、記憶量大,效率高、成本低,是人類最理想的工作伙伴。
      由於人是生命體,有各種情緒、心理、生理上的困擾,即令具有智能,其功效時正時負,
    建樹雖多、破壞亦鉅。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類一再反思,希望能透過教化、管制,去
    除一己的私心。然而事實證明,除了極少數聖賢仙佛,絕大部人都緊緊抱著「人不自私,天誅
    地滅」的心態。
      電腦不具私心,但是,電腦也不具思想!人雖不能改變人,能不能改變電腦?於茲,電腦
    理解便成為重點課題。

      為求掌握電腦理解的技術,西方工業國家不惜工本、不遺餘力,迄今整整研究了五十年,
    從機器控制到人工智能,但都沒有任何突破。原因很簡單,要控制電腦必須通過溝通,而欲溝
    則必須使用語言。而西方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具備字義的基因,即令有「字典」可查,而查
    得的文字以車載以斗量,文字仍是文字,致無機可尋。
      人之所以能理解週遭環境與自我感受,係在生活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經驗,貯存在大腦
    的記憶中。每當人的感官接受到新的刺激變化,能夠喚起過往的經驗,再根據經驗的判斷,以
    理解所應採取的動作行為。
      大腦之記憶建立在神經網絡中,由於各種刺激紛至沓來,在不斷的重覆後,「相似」的刺
    激會在神經網絡上產生一個「節點」。這個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俱是經驗的記錄,故經由節
    點就可喚起過往那「概略」的印象。這種「概略」的印象,正是人類理解萬事萬物的基礎。
      漢字概念正是如此,將上述之「節點」改為「概念」,「概略的念頭」就相當於「概念的
    印象」,不夠精準的概念,便是與「神經網絡」相似的「概念網絡」,所以概念能夠輕易地令
    人理解。再如將電腦擬人化,設計了「記憶網絡」,再令內部機器指令、內碼與漢字語文相通,
    機器即可如人一般理解。

      下面是電腦認識過程之概略結構圖:
        辨識輸入:視覺、聽覺、觸覺之刺激訊息,如語音、文字、圖形等。
        概念網絡:即漢字基因表,二字元概念碼直接通連。
        記憶體 :資訊、經驗、感受記錄等,視需求而定。
        意識中樞:中樞由硬體製作,身體提供中斷,經FIFO傳入概念,應用則透過軟體。

     中斷  通道   功 能        軟體程式
    ┌──┐ ┌─┐ ┌─────┐ ┌─┐ ┌────┐ ┌───────────┐
    │視覺├─┤F│ │     │ │淺├─┤概念思維├─┤思維、搜尋、整理、調前│
    └──┘ │I│ │  意  │ │ │ └─┬──┘ └───────────┘
    ┌──┐ │R│ │  識  │ │ │ ┌─┴──┐ ┌───────────┐
    │聽覺├─┤S│ │  中  │ │層├─┤印 象 ├─┤象徵、歸類、編碼、貯存│
    └──┘ │T│ │  樞  │ │ │ └─┬──┘ └───────────┘
    ┌──┐ │ │ │┌───┐│ │ │ ┌─┴──┐ ┌───────────┐
    │觸覺├─┤I│ ││手 段││ │聯├─┤理 解 ├─┤利害、得失、關係、資料│
    └──┘ │N│ │├───┤│ │ │ └─┬──┘ └───────────┘
    ┌──┐ │ │ ││目 的││ │ │ ┌─┴──┐ ┌───────────┐
    │憶感├─┤F├─┼┼───┼┼─┤想├─┤判 斷 ├─┤表情、態度、動作、行為│
    └──┘ │I│ ││立 場││ │ │ └────┘ └───────────┘
    ┌──┐ │R│ │└─┬─┘│ │ │ ┌────┐ ┌───────────┐ 
    │內感├─┤S│ │┌─┴─┐│ │記├─┤歸納分析│ │潛意識思考      │
    └──┘ │T│ ││疑 慮││ │ │ └────┘ │做夢         │
    ┌──┐ │ │ │├───┤│ │ │ ┌────┐ │生活習慣       │
    │……├─┤O│ ││情 緒││ │憶├─┤反應行為│ │           │
    └──┘ │U│ │├───┤│ │ │ └─┬──┘ └───────┬───┘
    ┌──┐ │T│ ││態 度││ │ │ ┌─┴─────────┐  │
    │心感├─┤ │ │└───┘│ │區├─┤常識庫 知識庫 索引庫│  │
    └┬─┘ └─┘ └──┬──┘ └─┘ └───────────┘  │
    ┌┴─┐ ┌──────┴─────────┐             │
    │感覺├─┤潛意識區     記憶體區   ├─────────────┘
    │中樞│ │                │
    └──┘ └────────────────┘

      上圖祇是概要,大腦參與的神經細多達百億之多,實際上不可能一一模仿。但根據人類行
    為可知,上述結構大致上能夠處理文字概念(語音需先辨識為文字),而且導致情緒、行為。
    將之設計成硬體,此圖視為一個節點模組,可以不斷重覆,互相通連成為網絡,能達成認識理
    解的目的。

  五、凡例:

      將概念模組組合成「觀念」,觀念配合動靜及感受概念,組合成「句子」,是為一系列
    的常識事件,經常代表著某種主觀的經驗,通過概念溝通,以求客觀檢驗者。
      句子可以視為一組連結的系統,由本態系統、連結系統及終態系統三者構成。
      本態系統可以是任何系統,連結系統則必須與本態有介面關係,終態系統多屬因果關係,
    如非因果之陳述,則可從缺。
      概念是由基本的、不可分割的因子所組成,源自刺激,其中包括外來的能量變化、內在的
    經驗認識等等。刺激又有各種不同的性質,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認知。句子就是要界定概念
    所不能代表的各種情況,以表達其本態或終態認知。
      概念結構是多層次的組合,縱橫結成網絡,當網絡聚合為一「交集」時,人始能認知各概
    念間的關係。聚合有其必然的過程,過程的長短會影響網絡電勢的強弱。時間短效率高,時間
    長則電勢減弱,無法聚焦。
      因此,概念最有效的應用方式,必是在電勢尚未減弱前,聚焦完畢。所以句子不宜太長,
    人對超過十個概念以上的句子,常常要重複思考,否則不能理解。
      連續的系列常識,始能組成由簡單到複雜的知識,唯有整個系統架構完成後,知識才可稱
    為一個體系。用「文法學」的術語來說,是以字組成詞,詞組成句,句組成段,各段組成篇章,
    篇章組成知識。
      本態及終態系統各代表一種性質或狀態,所有的概念皆能適用。連結系統如涉及因果,則
    屬動作行為等「主觀動態」類概念,否則必為「客觀-抽象-定義-語法」類。
      在系統觀之立場,文句係以本態系統為天,終態為地,連結為人。以天為大範圍,由人界
    的變化,以與地界合為一體。但在表達中,各系統又可細分:

    例一:以「坐飛機去旅行」說明如次:
      天:本態    坐飛機
        天:  (某人)--省略
        人:  坐-----行為,主觀認知
        地:  飛機----本態
      人:連結    去
        天:  
        人:  去-----行為,主觀認知
        地:  
      地:終態    旅行
        天:
        人:  旅行--行為終態,主觀認知
        地:

    例二:分析「本文之主旨在於闡明知識模組之應用」:
      天:本態  本文 之 主旨 
        天:  本文----本態
        人:  之-----屬性
        地:  主旨----屬於本態
      人:連結    在於 闡明
        天:  在於----連結本態
        人:  闡明----主觀認知
        地:  
      地:終態  知識模組 之 應用
        天:  知識模組--終態之本
        人:  之-----屬性
        地:  應用----終態之果
      此外尚有句子的結構關係,略舉數例如次:
        代表因、果及體、用關係者:
         「因為,所以」、「故此」表因果關係。
         「得以,可以」兼具因果及體用關係。
         「把,用於」則為體用關係。
        結構的等效關係:
         「是、為、係、等於、相當於……」等概念。
         「你、妳、我、他……」等人稱代名詞,及「
         這個、那些……」等指示代名詞。
         「和、及、與……」等連接詞。
        結構的從屬關係:
         「有、屬於、的、之……」等界定前後關係者。
        結構的狀態關係:
         如果結構功能為動作表現,則前者為始態,後
         者為終態。
        結構的程度關係:
         所有的「相對概念」,如「大、小,快、慢, 軟、硬,高、低」等,如果作為始
        態,表示為一時、空、質、量、數等性質的概略程度。如 :「快」跑,「好」吃,
        「高」山,「近」利等。
          又如「死打」及「打死」,「打」無終止概念,而「死」對生命體具終止概念,
        且屬完全終止。若以「死」為始態,則表示嚴重程度。至於是否已「 打死」,則必
        須另行陳述。
          若需要強調此一程度,則再應用其他的程度概念如:「很」快,「非常」好,「
        夠」高,「不」近,「一味」死打等。
        結構的數量關係:
          為了更明確地表達,則需採用「數量概念」,數量概念有二:一為數值,一為性
        狀。概念的 應用彈性越大,其效率越高,故數值與性狀分 別使用,遠比結合為不
        可分的單一概念有利。
         以「人」為例:
           一「人」--未加性狀,單指「人」,數量為一,無特殊意義。
           一「個」「人」--性狀為「個」,指人的「整體」。
           一「群」「人」--性狀為「群」,指很多人聚集之狀。
           一「堆」「人」--性狀為「堆」,指很多人「堆」在一起狀。
           一「車」「人」--性狀為「車」,指範圍為一車之中。 
           一「家」「人」--性狀為「家」,範圍為一家。
           一「條」「人命」-性狀為「條」,其中之「人」用以界定「命」。
         性狀類為界定性質、狀態的概念,與數值概念結合,可表達更多的屬性。
        結構的時、空關係:
         如「前、後、左、右、上、下、內、外、中、裡……」等。
        結構的性質關係:
         物有物性,以物質代表之:
         「木製」為:以「木」質為原料,「人造之」。
         事物有分類,以類性代表之:「車廂」為「車」之「廂」。
        尚有其他多種關係,茲不細列。

    例三:
        下文以「快去把那份資料印出來」為例,說明此介面的操作情形:(已暫略去情緒累
      積部份,因單獨一兩句話,不能構成累積條件。另外,漢字具有動畫的蒙太奇效應,是依
      視覺順序進行,最宜連續感知)。
        假定電腦之〔立場〕=處於等待指令狀況。
        則電腦之〔目標〕=完成「快去把那份資料印出來」。
        電腦之〔判斷〕=目標達成為止。
        分析資料庫:
         「我」=電腦
         「對方」=誰?
            調出「誰」的資料,以供判斷
            參考。
       逐字分類:(括號內代表電腦之執行態。)
        快=心部,屬於心態,夬者決定,心中
          決定需速也。
        去=動向。
          (快去=電腦立即執行)
        把=手部,手執。
          (下列之執行內容)
        那=邑部,空間。
          (指定之對象,與前文有關)
        份=人部,人所分者。
          (對象)
        資=貝部,有次序之財。
          (有利者)
        料=斗部,以斗計米,整理過者。
          (資料=專用詞,電腦貯存者)
        印=卩部,用爪處理者。
          (電腦功能)
        出=動向。使露。
          (使顯示)
        來=木部,樹下見人。
          (電腦使實現)
       再用常識庫,參考體用因果關係,根據一定的過程,即可逐步進行。
       電腦隨時判斷,體=資料,是否有用=印出,直到完成為止。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