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抽象思維

  人能認知事物,是因人在經驗中,建立了體用因果的聯想。當事物的體用因果與自我利害相結合後,人即能透過思維,尋求最大利益的滿足。
  就人腦的結構來說,祗有神經網絡、轉接中樞、記憶細胞以及流通其間的生化電流而已。但是在環境需求下,基於生存(未經歷生存危機者,人腦功能多不彰)的壓力,不斷的強迫運用,激動電流,導通神經網絡,記錄下刺激的內容及過程,就形成了經驗。
  經驗僅為網絡的交集,不易應用,然在不斷的重複下,電流能使一些簡單的視聽訊息短路,直接與經驗網絡相聯。此種可以代表聯通經驗的訊息,即為概念。概念產生時,大腦中所有相關之神經網絡,在生化電流流通下亢奮,亢奮形成內部刺激,感覺中樞得以感知以往所記錄的經驗。
  利害的認知來自感覺器官,有些是先驗性的,例如刺激訊號的強度等,有些又與經驗相交連,成為極為複雜的層次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於生存環境及生活習慣的需求,某些神經網絡區域,不斷受到生化電流的導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慣性通路。這個慣性通路,就是人的「自我中心」,又稱為「意識中心」。
  意識中樞的形成,是網絡中某一區域,因經常導通或受到極強烈的刺激,以致其電阻降低,形成一個電場。但凡大腦網絡產生電流,意識中樞首先充電,再與其他相關訊息導通。也就是說,人腦只能作單線思考,意識每次只能通連一種電路。
  這種特性,使得人的思考能力在速度與數量上,都有著極大的限制。但是,其優點則在於能夠集中注意力,同時在千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生存競爭的結果,也發展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致能有今日的人類文明。
  策略之一,為了成功的生存,不需要判斷的習慣行為,可以分工處理。神經的傳輸速度每秒鐘約七公尺,肌肉神經在反覆刺激下,神經原形成短路而有記憶,故能不經意識中樞立即產生反應。大腦神經網絡亦有類似的作用,當複雜的網絡在不斷導通下,形成了慣性通路後,每當意識有電流訊號流通時,已形成慣性網絡者,就可以直接通過。這種策略在心理學上稱為潛意識作用,人類的學習,實際上多半只是潛意識的訓練而已。
  策略之二,是意識中心對所聯通的網絡,作交集式的導通,以便於作大量的聯想。由於大腦所獲得的訊號,概為類比式,訊號的精確度極高。在頻繁的刺激原中,要導通多組精確訊號,不僅是人腦功能所不能及,亦且是當今資訊界永遠難以解決的難題。自然界解決的法,是在不同的網絡間,交集最大者,其電阻最小,故而形成通路。因此,人腦便能對事物產生聯想,而逐步形成各種概念。
  策略之三,為意識永遠集中在動態、新奇、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事物上,而讓潛意識自動處理概念的體用因果功能。這三種綜合策略的應用,使得人能充分利用機能並不甚高的人體系統,得以生存迄今。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其差別極為顯著。除了若干生理上的因素外,人智的差別,主要來自思維能力的高低。
  就如同一個圖書館一樣,且不考慮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素,首先藏書的多少就可以決定功能的高低。但是書越多,其存放的方式就越發重要。全世界各圖書館都有其不同的編目方法,而唯有能立刻滿足讀者需求的,才是最理想的圖書館。
  圖書的編目就相當於大腦中對各種已知資料的整理方式,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就是邊際效益的考量。對一個圖書館而言,增加空間、圖書、設備等任何一種硬體設施,都可以增益其功能。但是對大腦而言,因為硬體不能有所增益,更重要的便在於如何就地取材,利用人體既有的機能,將之發揮到極限。
  人類能力的自我突破,與處身的地緣環境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環境中已然具足者,人就沒有匱乏的壓力。而凡是環境中未能提供的,唯有到了存亡攸關,人才會強迫自己,絞盡腦汁,在艱險的道路上,闖出另一片天地。
  其中的癥結,即在於人有兩種思維方式,一是水平向、同一類型的思維,以及垂直向、層次分類的思維。水平思維相當於圖書數量的記憶能力,人在經驗的重複下,會因聯想的作用而增進若干倍的記憶能力。垂直思維則相當於改進書籍編目及排列方式,其效能的增加,有可能是幾何級數的躍進。而兩種思維方式的綜合應用,則稱之為抽象思維。
  水平式的思考原則上都是以視覺訊息為主導,因為視覺的影響,一般人對各種事物的聯想,都離不開水平思考的範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測試一般人的聯想能力,大約百分之九十的聯想結果,都與視覺或空間性質有關。
  垂直思考是以事件的因果關係為分類的基礎,需要具備強烈的時間觀念。然而在大腦的結構中,並沒有感測時間訊息的器官,所以人只能由經驗中累積一些認知,再透過教育及訓練,人才能運用。也正是由於垂直思考的發揮,人類才能建立文明,才能掌握時間的契機,認識事物的因果。
  簡單地說,水平思維可以回答「是什麼」,垂直思考則專門回答「為什麼」。《老子》、《易經》便是垂直思維的最佳教材,因為兩本書中所討論的,都是因果的分類或層次的象徵,讀者由此得以認識到自己以及人生、宇宙。
  經過思維訓練的人,會自動地將概念資料分類,由是什麼到為什麼,分門別類,隨時取用。這種思維的訓練,到目前為止,很可能是本人孤陋寡聞,還沒有見到任何理論或實際証據,能比《易經》更為完整。
  在前資訊時代,人類受到記憶力的限制,知識的功率未能發揮。僅有極少數的人,憑藉一些機緣和自我的努力,得以超凡入聖,大徹大悟。而在資訊大放光芒的後資訊時代,人人都可以透過對思維的瞭解,鍛練學習,以增進自我的智力。既然能夠掌握人類思維的秘密,當然更可以據之設計成為公式,並轉移到其他的自動機器上。到那時,抽象思維將不再是人類的專利,人類也不再是唯一的萬物之靈了。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