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客觀結構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同樣是人,同時成長在相同的環境中,但彼此的認知和觀念,卻是大相逕庭。這是個客觀的事實,科學家早已証明,在宇宙時空架構上,絕對不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對座標點相重疊。
任何人所認知的一切,都源自於他過去的感覺與經驗。由於每一個體都生存在不同的時空中,其認知自然不可能相同,這種認知,即屬主觀。而人是群體動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由於環境相同,人性一致,事物變化大同小異,故每一相異的認知之間,又多少具有若干相同之處。這些同與異,全部概括在一起,成為一個大集合,統稱之為「客觀」。
主觀只代表一個個體的認知,僅僅能由該個體本身去判斷真假是非,在此沒有討論的必要。相反的,我們必須對客觀加以定義,因為占卜必須是客觀的,否則無法適用於所有人類,以及整個宇宙。
沒有主觀的個體,就沒有認知的主體,客觀世界也就毫無意義。但若沒有客觀的世界,主觀的認知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主觀、客觀是不可分離的二元世界。
在實際應用上,所謂客觀必須涵蓋已知的各種現象。「易卦」即在象徵符號上包含了天、地、人結構的體用因果。並將宇宙間的各種變化因子,以陰陽二進位的表達方式,分層代表了各種交錯複雜的現象。
<易經繫辭>中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僅僅八個卦的實用價值並不高,後來才會衍生為六十四卦。但是從分類的觀點來看,這已經是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突破了。
易卦的第一個貢獻,是二進位觀念的發明,這種劃時代的認知,比德國萊布尼茲早了數千年之久。當今的時代寵兒--電腦,就是建立在二進位的數學理論上。
其次是多層象徵的技巧,直到最近資訊時代的來臨,人們大量使用資料後,才發現了資料「多層索引」的重要性,從而改進了資料庫的結構及功能。而這正是八卦的基本理念,然而用人腦去處理多層索引,其學習及應用的困難度,也就不喻可知了。
還有一種了不起卻鮮為人知的觀念,就是「生機結構」的應用,直到近數十年,生物的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DNA )的結構才被科學家發現。這種可以組成複雜無比生命體的結構,竟然簡單得出乎意料。它是由雙重梯狀螺旋,藉著聯接其中的四種鹽基A-T, G-C所組成,這四種鹽基實際上分成兩對,彼此不相互交換。當鹽基排列時,以每三對為一組,共組成六十四種不同的胺基酸。我們再回頭來看八卦,是由陰陽兩爻組成,三爻為一卦,共為八卦。如果把上下兩卦排列組合成對,正好也是六十四卦!
這是偶然嗎?抑或是宇宙中一種生機結構的特性?既然DNA 可以組合成為各式各樣的生命體,八卦與DNA 結構類似,當然有可能組合成宇宙中各種變化的事件。問題只是我們後人能不能正視這種絕學,繼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
從古到今,尤其是讖諱學,很執著於一些數字的魔力。看起來好像神秘難解,卻又似乎頗有那麼一點道理,偏偏又無法用理性表達。
我在研究視覺辨識時發現,只要能夠辨識幾種最基本結構的形狀,則宇宙間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藉層次結構的技術,加以辨識。而形狀的基本結構,竟然簡單得只有「點、線、面」三種,至於體,則是由「點、線」所組成,最起碼的共有六十四種。
由於這點小小的發現,我的程式寫作起來既簡單,效率又高。等到我研究易時,才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原來我找到了宇宙間「生機結構」的基本法則--幾種連續級數數系,其基數由一到三,每種數系各有其特殊的結構,交互發展出繁複的宇宙。
為了避免囉囉嗦嗦的咬文嚼字,茲用表格一併說明如下:
┌───┬───┬─────┬────────┬────┐
│數 系│一 維│ 二 維 │ 三 維 │ 四維 │
├───┼───┼─────┼────────┼────┤
│性質 │本體 │相對性 │結構性 │組合性 │
├───┼───┼─────┼────────┼────┤
│圖形 │點 │線 │面 │各種體 │
├───┼───┼─────┼────────┼────┤
│概念 │認知 │主觀、客觀│規律、變化、現象│64類 │
├───┼───┼─────┼────────┼────┤
│易經 │太極 │陰、陽 │天、地、人 │64卦 │
├───┼───┼─────┼────────┼────┤
│DNA │生命 │C-G、A-T │鹽基結構 │64胺基酸│
├───┼───┼─────┼────────┼────┤
│原子 │能量 │正性、負性│質子、中子、電子│104元素 │
├───┼───┼─────┼────────┼────┤
│基督教│上帝 │天堂、地獄│聖父、聖靈、聖子│ │
└───┴───┴─────┴────────┴────┘
我個人就利用這種生機結構的技術,故在中文電腦的發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下一個世紀,這種觀念將趨於成熟,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必然會產生另一個文明的高峰。
這些事實說明了易卦的客觀性,我們再把占卜時所應用的象徵符號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易卦嚴謹的邏輯性,涵蓋了每一種可能。
宇宙中事物的變化,不過建立在能體、時間和空間三種因素上。能體指的是事物的本體,必須用一種概念代表,然而不論用任何一種概念,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代表的概念必須能靈活通變,能在不同的分類層次下,用不同的索引系統,無限地組合下去。
時間、空間亦然,漢代京房氏採用了一種絕妙的策略,以十二地支五行的屬性,包容了時、空二元,並將之配屬在八純卦的八個系統下,定出了「六親」以作為事件的本體(讀者如果要想瞭解其中奧妙,起碼要鑽研些時日,才能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
總之,如同蛋白質組成了胺基酸後,生命體已經具有了基本的功能。由靜態的結構,到動態的變化,只需要看本卦與變卦之間的關係,以及占卜當時的相對時空狀況,再根據各種因子的互動法則,這就是某一事件的時間流程了。
上面所述的雖然只是一些理論,需知這些理論都是經過先民大量的觀察、應用、印証後,再整理修正,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精粹。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歸納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現象及屬性,由此一層一層的發展下去,衍生成象徵思維。並得以由簡單的吉或凶的表象,推斷出更為複雜的情況。
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主觀的,宇宙的真相就建立在殊異個體的主觀認知,以及各個主觀個體集合為客觀的現象上。事實上,只有在相對兩極端之間所包含的信息,才是無窮大。而客觀整體,正是「有」與「無」兩個極端觀念之間的全部集合。
我們所認知的「能量變化」,只是前述集合中,與「自我」有關的某一部份而已。每個人所能接觸到的變化,都在此集合之中,卻未必有相同的認知。但是人類習慣於自我的主觀認知,就常把「她很美」這種觀念,當作是明確而絕對的。以致人們經常以為,用來溝通的語言和文字,就「代表」了事物的真相。
所謂宇宙的規律,也就是能量變化的規律。能量變化是透過量變而質變,組織成為一層一層的結構,人類感官所能接觸到的,只是這種結構下某一層次的現象而已。
既然由量變到質變形成了一層一層的結構,則高層結構的現象,必然受到低層結構的影響。因此,如果能瞭解低層結構的變化,再參考高層結構的整體現象,則可認知到其中的規律。同時並可根據此規律,再從任何低層結構的變化中,判斷出高層結構的現象。
舉例而言,光雖具有「波」的性質,本身卻是由「光子」所組成。在實驗中,將一粒一粒的光子,經過一小孔射向一個屏幕,最後的紀錄卻顯示出波的特徵。光子是粒子,是低層結構,不具備光波的現象。一旦以光子束的形式存在,大量光子在時間影響下,連續通過某一座標「場」,其相互作用的集體效應遂形成波。
水波亦是同樣的道理,單一的水分子不可能成為水波,沒有時間產生運動也不會有波。我們要瞭解波,不能只靠眼睛去看,尚且要靠大腦去思考,分析較低層次之性質,才能判斷高層之現象。眼睛只是接收器,只能接收客觀的資料,人也只能透過對客觀資料的認知作取捨,而與客觀真實無關。
事實的真相與我們的認知之間,經常有很大的距離。人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亦不例外,實際上這兩者的存在意義是相等的。也就是說,空間可以用地圖表達,時間也可以用流程表示。不同的是空間地圖是設計給眼睛看的,而時間流程則是讓意識認識的。要認識時間流程,當然必須經過意識的訓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