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因果關係

  兩個屬「用」的概念與組合,是稱「因果」,前者為因後為果。此係「動態」變化,但因缺乏「主體」,於人之理解上意義不全,只能代表因果。
  因果尚有「認識」及「行為」族之分,前者有「感知、狀態」,是因動態刺激而得;後者則分「個體、社會」,係因認識而產生。
  「脫」=肉體有蛻變,與系統分離為「認識族」,「逃」=因有徵兆而動,速離,躲避係「行為族」。
    因「認識」而「行為」者,其結果必在行為中,是果鍵。如:
    「脫逃」指先脫後逃,因已脫離某系統,才開始逃走。(在逃中)。
    若「行為」而「認識」者,其結果必在觀察中。如:
    「逃脫」指先逃後脫,因逃走而脫離某系統。(逃成功)。

  「逍」=能消之行,無拘無束,自得狀;「遙」=攜便當、食物而行,其道遠也,皆為「認識族」。
    因「認識」而「認識」者,若係形容所觀察者,是因鍵。如:
    「逍遙」指自得而遠,態度也。
    「遙逍」無此用法,蓋逍遙已足矣!

  「燃」=火然,燒也為「認識族」,「燒」=火大,用火焚之,高熱亦「認識族」。
    因「認識」而「認識」者,若表示觀察結果者,是果鍵。如:
    「燃燒」指先燃後燒,因已燃而後才燒。(在燒中)。
    「燒燃」指先燒後燃,因已燒而後才燃。(在燃中)。

  「攪」=手有所覺,動也,擾亂也係「行為族」「拌」=手使之成半,分割也亦為「行為族」。
    因「行為」而「行為」者,表示連續進行態。如:
    「攪拌」攪著拌著,連續不止。
    「拌攪」拌著攪著,連續不止。

  這種「因果觀念」經常用在事件的認知上,當缺乏「主體(詞)」時,僅僅表示一種狀況。
    如:
      刺激屬之形狀、體狀、質狀,
      化態屬宙態、宇態、勁態、容態、質態、識態,
      動態屬移動、引動,
      界態屬通界、連界、位界、觸界、量界、掩界、交界、糾界,
      知態屬知時、知形、知狀、知利、知行、知情、知價、知命,
      體能屬體動、互動、動向,
      技能屬空手、觸物、掌控、尖劈、易形、易體、易狀、易位,
      智能屬辨認、思維、判斷、理解、識見、意圖、意志,
      行事屬服從、對立、待人、處事、輔助、移轉、贈送、交易,
      控制屬意向、指揮、革除、限制、武力、佔有,上十屬為因果。

  每個概念有「體用因果」四個結構鍵,於系統論中,左方之「前系統」為「體」、右方之「後系統」為「用」;上方之「上系統」為「因」、下方之「下系統」為「果」。
  體鍵又分為四:形質性狀,用鍵亦有四:功能化態;因果鍵各有四:時機緣態。
  各鍵之應用當視實際需要,運用「概念分類」一一啣接之。

  例如:「行」是個單純的概念,指左、右腳移動。但是因為人的行為複雜,便引伸出多種不同的意義舉動。如人類的行為;行走的道;事物的流通發行;詩文的體裁,甚至於排列的形狀及計算敬酒次數的量詞。
  所以在概念組合成詞時,就面臨多種取捨,要之,根據概念之體用鍵:「形、質(物)、性(事)、狀」(體用鍵本、末、機、緣)結合之。

  一、當「行」為詞首時:
    1,形鍵:「行」讀音為ㄏㄤˊ
         行間,行輩,行次,行列,行伍,行距,行首,行末,行尾,行中,行界,行終
          例外:行書(漢唐時期的書法)
    2,業鍵:「行」讀音為ㄏㄤˊ
         行鋪,行分,行檔,行東,行當,行戶,行價,行則,行資,行庫,行家,行頭
         行業,行貨,行會,行情,行規,行員,行號,行市,行話,行際,行當,行道
    3,物鍵:「行」讀音為ㄒㄧㄥˊ
         行星,行財,行販,行錢,行棧,行杖,行枷,行李,行水,行潦,行酒,行糧
         行營,行灶,行燈,行卷,行款,行臺,行舟,行香,行程,行筆,行役,行篋
         行息,行船,行郎,行能,行祠,行囊,行窩,行客,行轅,行宮,行車,行觴
         行院,行障,行人,行食,行飯,行館,行侶,行者,行都,行匣,行藥,行商
          例外:行腳(僧人專用)
    4,事鍵:「行」讀音為ㄒㄧㄥˊ
         行賕,行賄,行炙,行軍,行銷,行鍼,行刺,行檢,行權,行劫,行走,行動
         行禮,行廚,行為,行竊,行事,行憲,行獵,行歌,行刑,行賈,行政,行雲
         行陣,行使,行短,行令,行乞,行坐,行化,行儀,行持,行春,行孝,行拘
         行蹤,行跡,行醫,行騙,行駛,行取,行聘,行散,行善,行藏,行期,行凶
         行樂,行將,行狀,行媒,行止,行遯,行主,行述,行文,行遣,行進,行夜
          例外:行幸(皇帝專用),行房(夫婦專用)

  二、當「行」在詞尾時,同係根據概念之體用鍵:「形(品)、質(物)、性(事)、狀(業)」結合之。
    1,品行:「行」讀音為ㄒㄧㄥˋ
         極行,淫行,懿行,穢行,德行,庸行,至行,邪行,醜行,惡行,操行,品行
    2,物行:「行」讀音為ㄒㄧㄥˊ
         星行,體行,辭行,膝行,鱉行,鵷行,蛇行,蚹行,蟻行,雁行,蟹行,鴛行
    3,事行:「行」讀音為ㄒㄧㄥˊ
         卻行,頒行,梵行,橫行,滑行,潛行,濫行,瀕行,流行,趲行,鼓行,自行
         風行,爬行,徒行,循行,徑行,徐行,印行,師行,啟行,航行,神行,盛行
         支行,暫行,實行,大行,獨行,左行,力行,畫行,暢行,順行,輩行,五行
         現行,刊行,更行,勵行,厲行,下行,陸行,隨行,弱行,飛行,發行,餞行
         奉行,排行,推行,抗行,蹈行,馴行,履行,尾行,肆行,臨行,監行,長行
         出行,媚行,總行,紆行,細行,舉行,步行,運行,遺行,送行,上行,言行
    4,狀行:「行」讀音為ㄏㄤˊ
         同行,洋行,靠行,本行,在行,貴行,班行,外行,內行,米行,油行,商行
  
     再以「動態詞」「訪」為例,動態詞必有主體及動因,各各具列如下:

                   概念「訪」
           ┌─────────┴─────────┐
         靜「體」                動「因」
     ┌───┬─┴─┬───┐       ┌───┬─┴─┬───┐
     形   質   性   狀       本   末   機   緣

    例:訪景:四方問訊美景。(形)
      訪賢:四方問訊賢才。(質)
      訪古:四方問訊古跡。(性)
      訪友:四方問訊朋友。(狀)
      訪問:四方問事。(本)
      訪謀:四方謀事。(末)
      訪查:四方查事。(機)
      訪求:四方求事。(緣)
  
  假設:體=人,人之形指外在、質係本質(身份)、性指個性(條件)、狀指倫理(關係)。
         於因本指自然、本乃人為、機指機會、緣指環境。由於概念、觀念源自自然。
  自然界本為一體,無法一一切分。這些分類祇供參考,不可能精準明確,但頗能代表觀念詞的應用與理解方式。

  中文精簡而內容豐富,概念有限而包容萬有,係基於一結構體系,以芥子寓九天、任微風掠森林。中華文化深遠虛玄,已窮人智之奧妙,盡宇宙之造化,數千年來,各種典籍之彙集,雖瀚海亦難容也!是故,概念雖一,其體用因果延續不止,再以概念組成觀念、觀念聚成文章、文章冊為書籍、書籍蔚為庫藏。
  後人引用前人之書文,必也,以典故成語代之。蓋傳統的文人常是詩書滿腹的飽學之士,為文係申述報負、表達心意。前賢既已成文,特將兩個以上之概念組成觀念、令觀念歸納原文,融匯成章。緣漢字源自象形,一圖一境,自然而然,方塊成形。方塊字格局端正,對稱嚴謹,於兩個概念中,先體後用、前因後果,即構成完整之觀念。
  遠自周初之《詩經》,先民多採四字成句、四句成則,開啟了中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確定了文字之應用典範。秦朝朝廷利用駢文發佈文件,其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押韻,感染力強大。及至六朝更發揚光大,遂成「駢體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亦步亦趨,經過大量地推廣,觀念日漸成形,遂有如今之格局。

  又於系統觀,體用者,系統之結構及功能也;因果者,系統變化之初緣及後果。
    結構態:體+用,何物之開,如:門開,花開,顏開。
    意識態:因+果,因人思而開,人思判之態,即如:想開,看開,勸開。
    自然態:因+果,因自然而開,自然之開,如:曝開,曬開,泡開。
    行為態:因+果,因行為而開,行為之離開,如:閃開,溜開,走開。
    動手態:因+果,因動手而開,動手使開,如:揭開,扒開,掰開。
    動作態:因+果,因動作而開,其餘之動,如:壓開,飛開,彈開。
    工作態:因+果,因工具而開,用工具使開,如:剔開,錘開,鋸開。
    強力態:因+果,因強力而開,用強力使開,如:爆開,燒開,熔開。
  
  唐代.元稹之名詩《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詩中之「曾經滄海」出自《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作者取「曾經」+「滄海」,便成了千古絕唱的成語名句!另有「除卻巫山」乃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其中「除卻」+「巫山」,就代表了原文淒美的情況。兼以「難為水、不是雲」,正反面的情感交集,令人感慨無窮!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