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詞性分類

        
  概念實為一象徵圖形,因其形方正,俗稱方塊字。方塊字雖是圖形,但圖形就是圖形,未必蘊含人類所認知的「概念」。由於方塊字形狀整齊,彼此之間可以排列拼湊,將「字」連續拼湊的結果,即得到「詞」。詞的拼湊視字的概念而定,根據概念間作用觀察,有以象徵符號為主的「象徵詞」、以觀念認知的「觀念詞」。
  「字」為俗稱,指子女在家中所學之「文字」,其中有部分是數目、符號,但絕大部分是漢字最具特色的「概念」。代表「客觀靜體」的「字」,是人名、地名的稱謂,字與概念無關、或沒有必然關係;而代表「主觀動態」的字,必然是來自自然、象原物之形所得。凡「主觀動態」概念之組合詞,是為「觀念」,代表個人思維,需要溝通者。但「客觀靜體」組成之詞,卻未必具有「觀念」。甚至於,為了避免困擾,人名刻意避開有觀念意義者,才不會在文字使用中混淆不清。
  在中華傳統社會,人並非單獨之個體,而係人類社會居於某一地域、某一家族、某一世代之成員,故「姓氏」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朱姓源自「邾」,係春秋時邾國,在今山東省鄒。「氏」係社會制度,同氏不婚,保持了數千年種族的健全。各氏族有宗廟、族譜、家譜,名外有字、字外有號,名中尚有輩份,而且為了明辨個人的資訊,尚有性別、籍貫、年齡、職業、體重、身高等資訊,悉皆明確不變,是以固定之象徵符號代表。
        
  於象徵詞中,又分名稱詞、指定詞、數量詞、重複詞四類;觀念詞分為狀態詞,互補詞、定義詞、感嘆詞四類。分類標準以漢字基因為主,與西式文法截然不同,將一一陳述於後。

                 字詞=字+字(或詞)
           ┌────────┴───────┐
          象徵詞              觀念詞
         客 觀(體,靜)         主 觀(用,動)
      ┌────┴────┐      ┌────┴────┐
     抽 象      具 象      認 識      行 為
    ┌─┴─┐     ┌─┴─┐    ┌─┴─┐    ┌─┴─┐
     時   地    人   物    事   情    理   法
    └──────┬─────┘    └──────┬─────┘ 
     概念、符號、數字組成象徵詞       概念組合成觀念詞
    ┌──────┴──────┐   ┌──────┴──────┐
    名稱詞 指定詞 數量詞 重複詞   狀態詞 互補詞 判斷詞 情緒詞 

  一、象徵詞
    1,名稱詞:字詞長短不定,多為符號,以代表某人某物者。
    2,指定詞:於概念下加一指定概念,使成指定之事物者。
    3,數量詞:於概念前加一數字,使成為具有形質能量者。
    4,重複詞:將概念疊加,以強化概念、加深印象者。
  二、觀念詞
    1,狀態詞:人對動態必有感知,所感知者稱為狀態詞。
    2,互補詞:漢字源自易理,一應概念皆出自「陰陽」的觀念,陰陽觀念由概念組成,是稱互補。
    3,判斷詞:動態之認知出於意識判斷,所判斷者稱為判斷詞。
    4,情緒詞:主觀係出於個人所感,有感而表達之即為情緒詞。

  詞性分類的目的在於理解漢文應用之核心,蓋概念為一、觀念繼增,待文句成章,苟無法掌握其中精奧,必成霧霾糟粕!文章原為表達主觀認知,不僅表達者應該瞭解該文章之結構、受達者更要步之履之,不棄不離。舉凡主觀所得,無非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概念要素,故將之與詞組分類緊密配合,自有其必要。
  於上表中,一本概念分類,由客觀態到主觀動態「立場」,下分抽象、具象、認識、行為四種「現象」,再得八種「認知」即為「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之要素。在此,客觀之時、地屬於抽象認知;人、物則指具象之體。而主觀之事、情乃感覺所認識者;理、法則屬行為之認知依據。
  再細分之,客觀靜態之概念、符號、數字組成象徵詞,下有名稱詞、指定詞、數量詞、重複詞四類;主觀動態概念組合成觀念詞,下有狀態詞、互補詞、反義詞、感嘆詞四類。當由詞組成文句後,文句所表達者,不外乎下列三種:

    1,「主、客體」+「動作、變化」 =「事件」。
    2,「主、客體」+「主、客體」  =若干「主、客體」
    3,「動作、變化」+「動作、變化」=「動作、變化」

  此三種文句中,「主、客體」及「動作、變化」無窮無盡,不具有另增之「意義」。但「事件」不然,事件陳述了某些主、客體的動作、變化,很可能形成另一種利害攸關的「嚴重事件」。因此,人需要表達、溝通,以資獲得更完整、清晰的訊息,並從中獲得有利的認識,這也是文章價值判定之要素。
  進一步說,事件代表了主、觀認知中發生的某種訊息,以利人類生存、生活。但是,基於概念的不精確性,往往一個簡單的觀念無法表達事件本身、而須用更多的陳述反覆強調。這一來,幾個事件的交集,經常造成治絲益棼的後果,反而讓人難以理解。於是,「主題」遂成為觀念的重心,將諸多事件歸納成一個主題,必能事半功倍。

  詞性分類正是歸納主題的不二法門,首先取出主、客觀之象徵詞,再據以與事件綜合處理,以求出二者相同之核心。如此反覆歸納,最後的觀念,就可謂主題。

  例一:唐劉禹錫之《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意
      1-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歸為:山水在仙靈,室陋重德馨。
      1-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歸為:景色自然,生活境高。
      1-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歸為:調琴閱經,生活超凡。
      1-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歸為:聖賢悉高士,吾道不孤。
    
    2、合併 (靜+動=事件)
      2-1, 山水仙靈,陋室德馨(二十四字納入十字,再濃縮為八字)
       註:山水仙靈-象徵詞,陋室德馨--事件(主客體+觀念詞)
      2-2,3, 景色自然,生活超凡(四十字納入十六字,再濃縮為八字)
       註:景色自然-象徵詞,生活超凡--事件(主客體+觀念詞)
      2-4, 聖賢之境(十七字納入四字)
    3、結果
      山水仙靈,陋室德馨;景色自然,生活超凡;聖賢之境。
  
  歸納之要,在於充份利用原文案,令人得以在精簡中得窺概要,否則謬之千里矣!最重要的是擇文選字,蓋中華文化的核心為「概念」,所謂歸納即係將繁複之原文精簡為近似之觀念,而觀念即概念之應用。這種練習與思維之效率有極大的關係,著者為文千萬,所仗者如斯也!所傳者亦無非如斯!

  例二:《禮記.禮運大同篇》
    本則進一步以垂直思考之「認知、理解、剖析」說明主題歸納之理,緣「認知」為思考初步;
   「理解」則為垂直向、深處求知「為什麼」之結果;「剖析」更進一層,向更深處求知「為什
   麼理解」如斯。此三個步驟,謂之天地人三才,釋之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歸納為:
     認知界:大同社會係以天下為公,以人民為務,以事物為度。
     理解界:倫理維護人民生活幸福,道德保障社會公正平安。
     剖析界:人性本私,生活須以規範控制,社會要有行為準則。

    釋:
     認知界:天(原則、根本):大同社會以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人(變化、條件):以人民為務。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地(基礎、規律):以事物為度。
                  男有分,女有歸(此處「男、女」係指社會規律,事也),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理解界:「為什麼」倫理維護人民生活幸福?
           因以人民為務,係人倫之理、幸福之源也!
         「為什麼」道德保障社會公正平安?
           因以事物為度,以天下為公,唯具備道德始可致之。
     剖析界:「為什麼」「為什麼」?
           因人性本私,私心自用,人際為患;故無倫理,社會必亂,幸福無存。
         「為什麼」「為什麼」?
           因人各為己,社會公平蕩然;欲達大同世界,必須以道德制度規範之。

    上述「認知界、理解界、部析界」天地人三才,素為傳統中華文化思維的準則,可謂之「思維
  倫理」。孔老夫子明明白白宣示於此,後人數典忘祖,把「三才」視為愚昧的迂腐之論,無知之極!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