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吳世蕃繼位衡陽 夏國相退兵黔省

  話說清將趙良棟以為吳三桂必在後軍,且拿得三桂,大事可定,實為不世之勛,便督兵直攻後軍。時小數周兵皆一同潰走,蓮兒自知不免,亦故為驚慌,雜於軍中而逃。趙良棟見周軍前隊直走,不顧後軍,心頗思疑。但見後軍周兵人馬極少,若三桂尚在,可不必理他前軍。又念:「三桂若果在後軍,何以前軍置三桂於不顧?」皆不免疑慮。唯至此安排既定,亦惟有先圍後軍而已,即率人馬把周兵的後路小隊圍定。蓮兒料前軍已去,乃謂隨從軍士道:「徒死無益,汝曹可以降矣。」於是隨從軍士皆降。
  時近入夜,蓮兒即欲自刎。轉念雖可一死,恐趙良棟以拿三桂不得,必追前軍,計不如暫待之。正懸忖間,清兵擁到,將降兵盡驅入營中,並捕蓮兒。清兵知不是三桂,急報知趙良棟,令先押被捕者至前,一問其原委。及至時,乃是一嬌嬈女子。趙良棟一見,活是一個美人,雖在慘難中,不失閉月羞花之貌,心中大愛之。乃喝問道:「汝是何人,敢冒作吳三桂耶?」蓮兒道:「周皇陛下已由前軍去矣,妾乃其侍兒也。」趙良棟道:「三桂既已出軍,何以遽退?」蓮兒道:「周軍自有良謀,非妾所知,或藉此以誘將軍之追耳。」趙良棟半信半疑,心中欲令蓮兒為己所有,但軍士在前,不便多說,乃令先押至後帳。此時蓮兒不能走動,心中無限悲感,求死不得,偷生又不忍,惟於無人處以眼淚洗面,亦時以筆墨消遣,聊以解愁。
  日者趙良棟獨至蓮兒房內,蓮兒方午睡。趙良棟見他案上有詩數首,即取而觀之。題為《不得見》,共詩三首。詩道:
  弱柳飄今日,名花異去年。
  君王不得見,妾命薄如煙。
  國事今何若,儂心自糜他。
  君王不得見,妾命薄如花。
  故國難回首,深宮歸未能。
  君王不得見,妾命薄如冰。
  趙良棟看罷,為之愀然。自忖:「蓮兒一弱質女子,竟如此堅貞,實在難得。看來三桂手下,想不少忠臣義士。若三桂是濟事的,好容易敵得他?」想罷即潛步而出。
  次日復往蓮兒房內,蓮兒見了大驚,以為趙良棟將圖相犯。趙良棟知其意乃讓蓮兒坐下。良棟道:「昨日觀得佳作,已知卿心事。但三桂非成業之主,卿雖矢志,亦徒自苦耳。」蓮兒道:「妾聞忠臣不以興亡變心,烈女不以盛衰改節。妾受周皇之寵,冠諸六宮,今雖失陷,豈忍負周皇耶?」趙良棟道:「吾且問卿,三桂方自出軍,何以遽退?」蓮兒道:「此周皇之命,非妾所知也。」良棟聽罷,亦不再問。又道:「卿清才勁節,吾甚愛卿,卿能相從否?」蓮兒道:「妾蒲柳之姿,不足以侍巾幗。且妾已從周皇,若改從將軍,是辱節矣。辱節之女,將軍何取焉?若蒙盛德,得縱回川,將買絲繡像為將軍紀念,有生固不忘大德也。」趙良棟道:「三桂耄矣!倘已不祿,卿將如何?」蓮兒道:「願從諸地下。」趙良棟知蓮兒志未可移,只長歎而出。
  自此蓮兒立定心志,如不能釋回,惟有一死。故趙良棟使人送來的飲食,概不沾唇,只稱不願飲食而已。如是數日,已餓極而病。早有人報知趙良棟,良棟聽得,意殊不忍,意欲釋之,又不忍捨去。乃使人向蓮兒說道:「娘子毋自苦,將軍有言,將縱娘子回去。然自絕飲食,終難行路。會當遣人送娘子回川,今適未得其便耳。娘子宜自愛,當進飲食,為他日回川計也。」蓮兒道:「妾身雖在此,心在成都。趙將軍若加憐憫,釋妾回川,於就道之日,即進飲食矣。」那人回告趙良棟,良棟以其志不可強,即欲釋之。左右有獻讒於良棟者,卻道:「凡人莫不貪生,何況一女子。彼目前絕飲食,不過要挾將軍耳。囚之已久,必自生悔。觀洪承疇之降,可以想見。今因其自絕飲食,即釋之,是中彼計也。」良棟遂以為然,置蓮兒於不理。惟天天仍使人送飲食前往,以為蓮兒饑極必思求食。乃蓮兒已矢志不移,惟奄奄一息,睡在床上,面色青黃,腰圍消瘦,身軟如綿,已不能動彈。尚有二三分氣息,終不能死去,欲引手自絕其吭,然已無氣力握。至十天左右,只覺喉中還留一點氣。趙良棟使人視之,見所送飲食分毫不動,細察其脈息,那時亦飲食難進。趙良棟深悔誤其性命,欲以參水灌之。那蓮兒心上還有些明白,惟將牙關緊閉,水不能下。及至夜分,嗚呼哀哉,敢是死了。年僅二十四歲。後人有詩贊道:
  君王晏駕返川東,誰保雄師伏女戎。
  質弱最憐殉節後,卵危況在覆巢中。
  三生已負牽牛約,一死猶成汗馬功。
  蜀帝春魂今在否,啼痕空灑杜鵑紅。
  自蓮兒死後,趙良棟大為惋惜。趙良棟謂諸將道:「吾愛蓮兒者,非愛其貌,乃愛其才耳。今盡節而死,吾甚惜之。」便命左右以禮為之厚葬。當殮時,蓮兒面色如生,趙良棟與諸將皆為羅拜。後來趙良棟入川,即以蓮兒棺柩營葬於夔州,謂為貞姬墓。此是後話,不必細表。時趙良棟以周兵退盡報知圖海,請示行止。圖海卻暫令回軍,待攻破王屏藩之後,然後再入川,並令趙良棟即回軍陝西而去。
  單說譚延祚與王會、洪福同領人馬,疾攻荊州。時清兵已盡移大兵會攻長沙一路,故荊州守兵無多,譚延祚卻令王會、洪福先攻荊州城地。以王會入襄陽時所得清兵旗幟號衣極伙,即以本軍扮作清兵,相機而進。當下王會與洪福先分攻荊州東北兩門,荊州城內清將不虞周兵猝至,又以城中兵少,不敢出戰,只閉城緊守。譚延祚料他必催取救兵,卻於夜分率兵賺城。城內清將不辨真偽,以譚延祚軍中盡是清兵旗幟,以為救兵已到,開門納之。譚延祚率兵一擁而入,遂奪了荊州,殺散敵兵。譚延祚即令王會、洪福暫守荊州城,以待後令。即帶了三桂遺詔,並領人馬沿石門、常德、龍陽、寧鄉入長沙而去。
  馬寶聽得譚延祚孤軍到來,必有事故,乃急令接入。譚延祚乃宣讀三桂遺詔,各員哭拜既畢,胡國柱道:「先皇遺詔所立次子,乃屬庶出,且復年幼。先太子雖在京被害,而先皇太孫尚存,序當應立。昔明太祖既定天下,以長子雖歿,猶囑立太孫建文皇帝,以嫡庶之序不可亂也。況太孫年已長成,若一旦立庶,反開爭位之端。外患未寧,內憂先作,必不可也。」馬寶道:「胡駙馬之言雖是,然此乃先皇遺詔,誰敢違之?」夏國相便向譚延祚問道:「先皇書遺詔時,將軍究在旁否?其時先皇病態又何如?」譚延祚道:「小將此時方與諸將至內問安,此詔卻出於先皇御筆,惟病勢已危矣。書詔甫畢,旋即晏駕。但尚能傳囑末將,先取荊州以通長沙之路也。先皇在日,以太子在京被害,常誡太孫努力國事,記念父仇。今遺詔並不提及太孫,何以一旦忘之?此亦亂命耳。亂命必不可從。且國有長君,為國之福。以吾之意,當依胡駙馬之言,改立太孫以主國事。此為權宜,非故違先皇遺詔也。」馬寶至是,亦無言語。胡國柱更一力主張,在座諸將皆無異議。夏國相便令諸將以次簽名,改吳三桂之孫。暫令秘密喪事,待新主即位,然後發喪。遂一面令譚延祚以本部人馬馳赴雲南,接太孫吳世蕃至衡州即位。譚延祚領命疾行。
  訃至滇中,上下皆為失色。留守郭壯圖即與大學士林天擎商議,即令譚延祚本軍兼加派護隊,送吳世蕃馳至衡州。
  時夏國相、馬寶、胡國柱三人方扼守長沙,分內外犄角以抗拒清將。雖清兵各路環集,然周兵守禦甚嚴,經數十小戰,清兵終不能得手。夏國相一面將吳三桂死事秘不發喪,待新君即位,然後計算。那一日吳世蕃將至衡州,先由驛馳報長沙。夏國相聽得世蕃將至,乃與胡國柱、馬寶商議道:「今皇太孫已到,吾等須至衡州迎立新君。惟長沙地處重要,目下仍須固守。倘長沙一失,衡州亦危,反驚動車駕。故須能守長沙,然後能至衡州迎立也。諸將計將安出?」胡國柱道:「須留一能事者固守長沙,方能赴衡。」夏國相道:「堅忍寧耐能卻大敵,莫如馬將軍,此重任非馬將軍不能當也。」馬寶道:「此為國家大事,某不敢辭。但今局面不同,敵軍雲集,拒之非易也。今請往返以二十日為期,二十日以外,須諸君回此共商大計。」夏國相道:「往返數日,有十餘日料理大事,計二十日可矣。」夏國相又道:「胡駙馬為國至戚,不可不一行。」便將各路兵符盡交馬寶,即與胡國柱起程,望衡州而去。
  那日到了衡州,時吳世蕃已先到。夏國相將三桂遺詔及各人改立長君之意,對林天擎等說知。時胡國柱、夏國相帶同十餘員至衡,林天擎亦隨帶十餘員同至,即會議扶立新主。即以林天擎為贊禮,夏國相為護衛,以後日為黃道吉日,擇定辰時,就在三桂舊日行宮即位。立召工役萬人,先行趕將行宮油飾一新。夏國相等打點各員,排班俟候。先令譚延祚以本部人馬及新來滇兵擁守城外,復以衛隊守護行宮。到那日清晨,夏國相即扶世蕃即位。胡國柱率以下各官隨班叩賀,皆呼萬歲。議定以明年為洪化元年,所有各官俱有升贈。大赦國內,先發喜詔佈告新君登位,並發哀詔頒布先皇之喪。凡國內百日內不鼓樂,並諭令夏國相、胡國柱及馬寶,以國事未定,即宜縗絰用兵。所有軍戎大事,宜戰宜守,皆由夏國相、胡國柱、馬寶三人便宜行事。
  夏國相等謝恩已畢,以長沙軍情吃緊,新君不宜久居衡州,仍令譚延祚護送回滇。待至滇之後,延祚即領兵入川,以固川防。各人皆以為然。譚延祚即與林天擎共護吳世蕃回滇而去。
  夏國相、胡國柱隨帶哀喜兩詔,同返長沙。夏國相及胡國柱至時,恰僅十六日。國相即與馬寶計議道:「新君即位改元,勢須頒布。恐先君既崩,軍心疑懼。湖南又為清兵所聚,必難久守,且有守無戰,徒費兵力,不如棄之,仍以川滇為根據,先復元氣,後圖再舉,方為良策。」馬寶道:「徒守此間,固知無益。但恐退守雲南,則勢反孤耳。」胡國柱道:「今軍糧告竭,若棄長沙亦難進戰,恐除退守滇黔以外,亦無他策也。」夏國相道:「四川天府之地,號為天險,可以自固。滇中左扼曲靖,右阻石門,皆可以固守。
  待敵軍兵力一疲,而吾元氣已復,再圖大舉,亦無不可。某已思得一策,當以整頓財力為先。宜一面增彩五礦,改鑄值十值百大錢,以裕軍需,並鼓勵民氣,以圖資助。復推廣貿易,以裕商民。不久即可使財力充裕。及今圖之,猶未為晚。若再遭竭蹶,勢不可為矣。」胡國柱、馬寶皆以為然,於是共議退師之計。馬寶道:「退亦不易,今當先報荊州,使王會、洪福先行撤兵回川。吾將領兵獨進寧鄉、益陽,再折而西,以入貴州。公等自由長沙緩緩而退,彼以我兵力未憊,忽然退兵,必疑我有謀,應不敢盡其兵力也。且吾猶有一意,吾欲公等先回雲南,整頓內事,吾仍當駐兵貴州,以阻來兵,方為穩策。若並棄貴州,反成孤立,恐清兵將以各路大兵扼黔桂,以撼雲南,恐雲南亦危矣,斷不可也。」夏國相、胡國柱皆以為然。馬寶乃即行分軍兩路,為前部揚言分掠寧鄉、益陽,自己卻領大軍繼進,囑令部下若到益陽、寧鄉,即撤軍望貴州而退。果然清將疑周兵欲通荊州之路,蔡毓榮即分兵往救,惟自馬寶起行之後,夏國相即乘夜退兵,直棄長沙而去。正是:數戴用兵徒耗力,一朝棄地急回車。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