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董其昌識拔吳三桂 袁崇煥計斬毛文龍
中國學者視得君權太重,故把民權視得太輕。任是說什麼弔民伐罪,定國安民,什麼順天應人,逆取順守,只是稀罕這個大位;道是身居九五,玉食萬方,也不計塗炭生靈,以博一人之僥倖;故爭城爭地,殺人盈城,流血成海,也沒一些兒計到國民幸福。究竟為著什麼來?你看一部二十一史,不過是替歷朝君主爭長爭雄,弄成一部膿血的歷史。因為看得君位太過尊榮,就引出那些梟雄。道什麼成王敗寇,日日興兵,既得稱王,又欲稱帝。歷觀往史,那裡還說得許多?甚的說其國愈大,其君愈尊,就引動外人垂涎著我們中國的帝位。如五胡割晉,沙陀寇唐,金元奪宋,竟釀成種種的慘事來了。
俗語說得好,家中無鬼萬年安。一家如此,何況一國!若不是那些漢奸貪榮忘國,任是外人有百萬雄兵,千員勇將,那裡便能割裂我們的國家?可知是做百姓的只圖苟安,做官吏的只貪富貴,統通沒有愛國的感情,自然釀成亡國的慘禍了。從這樣看來,又覺中國學者那些說話亦有些合理的。說忠臣要忠於人君,卻與忠臣要忠於國家本有些不同,但人人能懂得忠於人君,亦斷不至背本忘恩,貪戀尊榮,致引外人作貽禍宗邦的事了。
說書人說到這裡,也省起一個人來。那人不是別人,就是姓吳喚做三桂,表字長白,本貫山東高郵人氏。自先祖販馬為業,往來遼東海蓋之間,遂寄籍為遼東人。他父親名喚吳襄,表字贊墀。生有勇力,受知於鎮東將軍李成梁,以吳襄善能相馬,委以購辦戰馬一差,以功保升千總。及經略大臣楊鎬以雄兵二十萬代滿洲,大兵潰於撫順,人馬俱盡。時吳襄從徵,於兵敗後劫回滿洲戰馬三百匹。故撫順之戰,諸將皆有罪,惟吳襄獨以功薦升副將。時明末諸臣大夫日惟偷安旦夕,以為天下無事。凡武將指陳邊事,都道武官只好勇鬥狠,危言聳聽,以博功名,故朝議多不留意邊事。吳襄又曾寄籍遼東,故所有文臣都睥睨他,象不是中國人一樣。吳襄自以官位尚卑,也不與計較,惟倍加謹慎而已。
那時吳三桂已二十有餘,吳襄自以日受同僚揶揄,不過文臣視輕武員之故,遂謂吳三桂道:「為父幼不讀書,只以勇力,且蒙將軍李成梁受知於相馬。自李將軍歿後,好像冰山已倒一般。若非朝廷明見,此官已不能自保。吾兒不宜承習父業,宜棄武就文,或得奮志雲霄,不致受揶揄於懦夫之口。」
吳三桂聽了,笑道:「父言差矣!方今國家多事,文臣不識時務,只欺飾朝廷,如燕巢危幕,自圖苟安,設有變亂,若輩豈能以吟詩作賦保護國家耶?吾父任他揶揄,休要與他計較。他日時來運至,吾父子必有出頭之日也。」
吳襄見兒子如此說法,覺實有道理,且亦志氣不凡,心中甚為歡悅。吳三桂自此益練習弓馬,講求戰術。及崇禎帝即位,知道國家危難已伏在蕭牆,遂決意獎勵武功,乃拔吳襄為提督京營,覆命大宗伯董其昌典錄武科。黃詔既下,各路武夫都紛紛赴試。吳三桂時已弓馬嫻熟,十八般武藝件件精通。那時聽得董其昌考拔武科,便慨然歎道:「此吾脫穎時矣。今天下有變,乘此時以取功名,一來可以宣力國家,二來亦可以繼承父業。」便告知父親吳襄,往應武舉。
時董其昌在朝,知道國事已非,選拔武員實關緊要。那日往見吳襄,問道:「足下為武員,究知誰是可以當得將才的,不妨賜告。此為國家公事,請避嫌疑。」吳襄道:「大宗伯既有此言,弟不敢不說。以弟所知,若武勇足道的,首唯吾兒三桂,次即白遇道耳。」董其昌道:「足下佳兒如此,可為足下賀。某此次將拔取令郎,此為國家擇人才,非為君家取富貴也。」說罷便去。到了錄闈之日,數千赴考的都盼望放榜,及至放榜之後,居首的不是別人,就是吳三桂。
自從武闈榜發,吳三桂竟領了首選。凡赴試的,沒一個不知道吳襄與董其昌有些交情,只道董其昌有意拔舉三桂,不計他武藝如何就取中首名,更有道吳三桂武藝不是高強不應獲選的。至於那些不第的人,更做出一種謠言,說是吳襄向董其昌討人情,使中自己兒子。你一言我一語,早被吳襄聽了,便喚吳三桂誡道:「吾兒今日幸捷高魁,為父本曾向董宗伯道及,故得董宗伯留意提拔。但為父曾承董宗伯問及,知得誰人可充將才,為父故援內舉不避親之義,力薦吾兒。今既獲選,雖為父亦曾說情,但吾兒武藝本不在他人之下。今竟受此蜚謠冷語,吾兒須此發奮。但能上報國家,下光門戶,不患不能雪恥也。」吳三桂笑道:「吾父亦太過憂慮。方今國家多故,凡有本領的自能發現。象古人說如錐處囊中,其穎立露,兒不憂無出頭之日。若稍有憑藉,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道也。」吳襄聽了,以為兒子有如此志氣,十分歡喜。便使吳三桂拜董其昌,認為師生之誼。又因吳襄為提督經營,應有個襲蔭,董其昌更為奏保,便以吳三桂為都督指揮使。
時東邊日急,自經略大臣楊鎬以二十萬大兵伐建州衛敗於撫順之後,更時時告警。廷議以東邊既急,以孫承宗繼楊鎬為經略復無振作,乃罷孫承宗,以高第代為薊遼經略。復以將軍毛文龍為平遼總兵官,籌防邊備。朝命既下,董其昌本與毛文龍為姻親,那日聽得毛文龍領兵出關,便邀文龍至府,說道:「國家多故,邊事日危,朝中各員只知趨附宦官,冀得加官進秩,互相狼狽,欺罔朝廷,吾恐日事晏安,敵已渡河矣。今將軍受任視師平遼,任大責重,宜能宣力國家,再安磐石。不知將軍帳下可有得力健兒沒有?」毛文龍道:「正為此故,得人甚難。弟到邊時,惟有經營地方,注重險要,以卻敵兵。因大敗之後不易言戰,若有疑我老師糜餉的,望吾兄一為關注。要吾兄若知有人才可以相助者,更望相薦以收得人之效。」董其昌道:「弟位為宗伯,政權不屬。執政中人又不能與謀,即欲為將軍關照,亦恐不逮,但求將軍隨時謹慎耳。若說薦人兩字,本非易事,只見有吳三桂其人者,氣象不凡,武勇出眾,宜奏調一同出關,以資臂助。想吳三桂必不負弟所薦也。」毛文龍道:「弟亦聞其名久矣。此人為提督京營吳襄之子,現充都督府指揮使,不稱其本心,某當重用之。」說罷辭去。毛文龍一面告知吳襄,請三桂出關相助。吳襄正欲兒子為國效力,無有不歡喜,立即回復毛文龍,即令兒子三桂謁毛帥。時三桂正被蜚謠冷語,以自己得人情獲選,又以承父蔭得官,正待自展其能一雪其恥,聞得毛文龍邀自己出關,便欣然而往,即領父書往謁毛文龍。
那毛文龍聽得三桂已至,立即延入。吳三桂見時,不覺汗流如雨。毛文龍問道:「本帥以至誠相待,何以如此之惶恐?」吳三桂道:「某自離籍,往來京津,閱人不少,皆碌碌餘子,全不在卑職眼內。今見都督一種威嚴氣象,眼光四射,令人神懾,故不覺惶恐。」毛文龍笑道:「如此亦足見足下志氣,除本帥以外,眼底更無他人,此去定能立功。足下飛騰有日,可為預賀。」說罷讓吳三桂坐下。復自忖道:「此人目無天下士,獨能畏懾於吾,此人必能為吾所用,不憂其不用命也。」正想像間,吳三桂進道:「某聞都督受命出關,不以卑職鄙陋,看吾父薄面使在帳下執鞭,卑職自然感激。只怕駑馬庸才,不足受都督驅策。」毛文龍道:「不必過謙。某聞大名久矣,只不能記憶。昨蒙董宗伯提起,以足下相薦,故力請足下相助。此後當如叔姪一般,一切軍務與足下共之,斷不相負。惟現在國家用人之際,不知足下更見有如何人物可為國家出力的,不妨力薦。」吳三桂此時方知自己係董其昌所薦,便答道:「弟亦知有兩人,曾與弟同學。一是曹變蛟,有膽略,善騎射,可惜遭時不遇,現方流落遼東,都督切宜用之。其次則與某同榜者白遇道。某所知的只此二人,餘外也不敢妄薦。」毛文龍大喜。一面令吳三桂招致曹變蛟,一面邀請白遇道到來,即調齊出關人馬,奏辭明主,擇日出關。
不數日間,曹變蛟、白遇道俱至。時毛文龍帳下已先有總兵官數人,一名孔有德,一名耿仲明,一名尚之信,皆膂力過人。新近又得有吳三桂、曹變蛟、白遇道,計共六人。故毛軍中兵精將勇。毛文龍又選吳三桂、尚之信、孔有德、耿仲明為四大驍將。即領本部人馬先抵遼西,將地形審察一會,便與各部將商議道:「遼西為建州左右衛往來要道,吾於此築城險固,更以重兵駐守,彼雖有十萬精騎,不能飛渡也。古人說得好,能守而後能戰。昔日楊鎬以二十萬大兵輕舉妄動,致敗於撫順,吾甚惜之。今某觀遼西險要全在皮島,前可以阻水師之進,後可以阻陸軍之來,某當經理完固,自可以扼卻敵人。國家若能任本帥五年駐守此地,養精蓄銳,破敵必矣。」各部將聽得,皆鼓掌道:「元帥神算不可及也。」毛文龍便令孔、耿、尚、吳、白五總兵分領本部,大興土石,經營皮島。毛文龍復鼓勵將士不惜勞苦,歷半年有餘,方能告竣。果然把一座皮島經營得十分完固。但見得:面銜大海,背枕高山,虎瞰龍盤,皆成形勢。羊腸鳥道,盡屬崎嶇。處處則糧道皆通,面面皆水源不斷。轉輸既便,固無受困之虞;戰守皆宜,復無可窺之隙。兵房炮壘,皆分佈夫東西,砦角陣圖,更折衝夫南北。似若地勢,實屬天雄。真是一夫守關,可信萬人莫敵。
毛文龍把一座皮島經營完妥,東連旅順,西接榆關,相連數十里,皆十分雄壯,即把經理情形奏報朝中,朝廷君臣大為歡喜。只有大宗伯董其昌出班奏道:「毛文龍如此經營,可以免得邊患。惟臣與毛文龍分屬姻親,知之最悉,自不敢不言。臣知毛文龍武勇有餘,可稱一員悍將,用之備邊誠可無事。惟他性情強悍,恐不受羈勒,至為可惜。總之,今日毛文龍為國家安危所繫,不能不用,亦不能專用。陛下宜下手諭,一面獎他,一面又誡他,俾得勉為名將,實社稷之幸也。」明帝深以為然,便以董宗伯所奏,力為嘉獎誥誡,又以重恩籠絡。果然毛文龍在皮島數年,敵人不敢犯境。即稍有擾亂,都被毛帥平定。故建州衛人民,終不免被毛軍有所殺戮。那時敵國見毛帥如此,不敢犯邊,惟日稱願與明朝修好。只是當時朝臣溺於晏安,既得邊關平靜,也忘了遠慮,自然賄賂公行,互為聲氣。敵人既稱修好,不免時時通款朝臣。以年年被毛軍鎮壓,又加以建州人民曾有被毛軍殺害,故屢屢說毛軍兇悍,邊關人民每被荼毒。因此朝臣中有與外人通款的,都道毛文龍好挑邊釁。時正值崇禎帝即位未久,朝臣多有讒奏毛文龍久擁邊兵,威福自恣,好挑兵釁,實為可慮。崇禎帝道:「昔楊鎬以大兵二十萬先敗於敵人,自是邊無寧歲。及得毛文龍,前後數年皆無烽火之憂,可謂國家柱石,朕何忍黜之?」
奈崇禎帝雖如此說,惟朝臣皆以毛文龍擅權為可憂,日日在崇禎帝面前續奏。
帝無奈,便發諭給薊遼總督經略王之臣,核查毛文龍舉動。不料王之臣以不修屬員之禮,謂他恃功,目無自己,故恨文龍刺骨,便復疏力劾文龍不法。
時幕府水佳允向王之臣諫道:「毛帥雖有罪,然為今日計,若無毛帥國家必亡矣。為時用人,明公宜保全之。」王之臣不從。及覆疏到京,朝臣更多訾議。崇禎帝亦明知毛文龍有些不妥,但以他為國家存亡所關,終不忍黜廢。
又疑王之臣與毛文龍有隙,欲籌一兩全之法,擇一能員督師薊遼,俾監察毛帥,惟難得其人。猛然想起一人,曾任薊遼總督,以失意於魏忠賢,責其不救錦州,遂致落職。此人姓袁名崇煥,乃廣東東莞人氏。當任兵部尚書時,頗負能名,且以讀書起家,料知大體,當可與毛帥共事。當即下了一道諭旨,授袁崇煥為督師,與毛文龍妥協辦理。
當時袁崇煥既受了朝旨,有鑑於前時被黜,遂面奏道:「臣以讀書起家,每為武臣所輕視。且賦性愚拙,常失歡於貴人,恐即往經略遼薊,亦無益於大局,願陛下另簡賢能,以重職守。」崇禎聽奏罷,知袁崇煥有欲壓服毛文龍及抗阻魏忠賢之意,便道:「邊事一以委卿,斷非讒言所能間也。若懼武員不用命,朕以上方劍賜卿。倘有不用命者,卿可誅之。卿本讀書人,凡事當不至造次。」時崇禎之意只欲袁崇煥懾服毛帥,俾作長城,本無殺之之意。
袁崇煥卻不懂得,即銜命出關。
那時文武大臣交相祖餞,力詆毛帥,請置重典的實居大半。只有董其昌進道:「弟今不避嫌疑,為督師致語。倘度德量力,自能服制敵人,請好自為之。弟固知文龍有罪,為國用人,倘不得已,當留虎將以備緩急。且督師雖負才能,惟權貴在內,恐督師之位亦不能久也。若兩才俱盡,國家亡矣。」
說罷大哭,匆匆便去。袁崇煥聽罷悚然,惟各祖餞大臣皆詆董其昌以私意為毛帥說情,因此,袁崇煥要殺文龍之心早已預決。及到了薊遼,力向諸屬員訪察文龍罪惡。原來毛文龍勇健非常,惟情過驕奢,性又刻悍,故屬員銜之入骨,遂力詆諸袁督師之前。只有徐允英進道:「文龍有可殺之罪,今日非殺文龍之時。」說了這兩句,便出語左右道:「毛帥必死矣。因某進言時,袁督師顏色頗不以為然,以為雖無文龍彼亦可以敵也。」左右道:「何不力爭之?」徐允英道:「勢亦甚難。袁督師本讀書子,苟有專權抗命者,豈能相容?因是知毛帥必死矣。」時袁崇煥聽了各人言語,覺謂文龍宜殺的十居其九,便決意除去文龍。即傳令以閱兵為名泛舟雙島,欲與文龍會見時出其不意殺之,以為朝廷除去強悍。正是:因疑抗命難為帥,卻借觀兵要殺人。
要知毛文龍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