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物質文明的社會影響
在層次衍生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基本層次並不因衍生層次之出現而趨於消滅。對人類的知識演進亦然,物質文明盛行的今天,不僅有人因為自我情感或理智的抉擇下,仍舊保持著精神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因為時機尚未成熟,甚至尚生存在原始的環境中。
因此討論物質文明時,對於不具有這種經驗者,無法引起「我」之認知。不僅如此,在物質文明中生活的人們,因為物質環境己成為經驗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對之雖然有喜惡、愛憎的情感,卻無法脫離這因果相循,結構緊密的環境。所以欲求完全客觀而正確,極為困難。
但如果我們能拋棄「我」的情感因素,在理性上探討,卻也不難獲得一鱗半爪的真相。
我們曾分析人性,有感性及理性之分,人為一感覺體,自必具有強烈的感性,但自從知識逐步演進,理性的比率漸漸增加。到目前為止,雖然感性在個人以至全人類中,仍佔有絕對性的優勢,而理性也一再以客觀的卓越表現,快速地增長其決定力量。
在以往,如果我們詳細分析歷史,必然會發現兩者間消長的關係。當感性的「小我」處理大眾事務時,必以「小我」的利害為依歸,結果必然引起「大我」的反抗而衰亡;反之,理性的「大我」之治理,則使得國家民族昌隆興盛。
但是,究竟在人類中,感性的「小我」遠多於理性之「大我」,以致興盛衰敗的事件,在歷史上反覆演變,而過去的前鑒也不斷地重演於後世。
物質文明最大的癥結問題,便是建築在「小我」的物質需求上,整個社會面的經濟、政治結構,以及技術上的學術基礎,莫不以感性的「我」為對象。
物質之生產是為了供社會人之消費,消費者必須付出勞力及時間的代價去獻身於生產。在這個過程上,是投資──生產──銷售──利潤──再投資的循環,投資者享受利潤,生產者則獲得勞力之代價。而在本質上,是將地球資源化為物質──消費──廢料,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效應之下,使地球環境日益惡劣。
在這一章,我們先討論物質文明的社會性影響,也就是物質生產過程所引起的社會面的基本變化。
物質對人類之關係分為兩種,一是生存必需物質,一是非生存必需物質。生存必需物質不予討論,因為物質文明在這一方面雖有貢獻,但如無物質文明,人類亦能解決生存必需的物質供應。
非生存必需物質,我們概稱之為「觀念物質」。故觀念物質之定義為:凡物質因人類某種觀念及習慣之形成後,才產生對該物質的需要,而視為生存必需者。
觀念物質並非物質文明所創造,但是卻因物質文明之利用,藉之統御了人類的思想行為,而成為現代社會結構之基礎。
人類衍生於自然環境中,生命除了繼承宇宙之系列結構,別無與他意義。但自從人類有了概念思想,基於自我存在之認識,以及「我」與環境之關係,便創造了一些在體驗中得到的意義觀念。
在精神文明時代,生命的意義是追求和諧及永恒,故物質被視為邪惡、貪婪的罪源。這種人為的觀念,並不符合宇宙演進的客觀事實,終於因為過於輕視物質,而被物質文明所取代。
物質文明否定了和諧及永恒,認為生命的意義在追求變化的刺激及物質享受。由於這個觀念 ,人類在物質享受下,構成了新的生活經驗,成為「我」的一部份;同時,變化的刺激,又產生了追求滿足的慾望。
不僅個人的行為如此,物質生產及消費的過程,亦必須推動整個社會及全人類對這觀念的接受,才能藉大眾的消費而繼續生產。於是,各種媒介體因而衍生,終至形成了龐大而複雜的經濟結構。
經濟不能脫離政治,當政治體系還在封建制度下,人們受到階級的限制,無法滿足物質佔有的慾望。而物質具有一定的空間及時間,不可能為眾人所共有,所以「我」對物質的效用,必然是獨佔性的,否則不存在享受的意義。
正因為物質獨佔性的特質,在物質文明的影響下,又形成了一種觀念,就是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佔有物質,享受物質文明的成果,這個觀念便是自由、平等。一旦自由平等的觀念在人類思想中成熟,便導致了政治體系的改革,而進入民主時代。
基於自由,資本主義便成為民主的經濟制度,更因為自由,資本家利用輿論製造一切刺激消費的虛榮觀念,鼓勵人們購買。而當人們習慣於這種過程,充分利用其自由,而付出勞力及時間代價時,資本家之資金則日益累積,形成新的社會階級。
共產主義遂在另一個極端中產生,欲求廢除私有財產,以求「我」之平等。由於這種理想違反人性,必須藉暴力強權去實行。巧逢俄國革命,共產黨徒因農民之助而攫奪政權,逐步蠶食赤化了幾近半個世界,以與民主政體分庭抗禮。
由於共產主義之暴力控制,人民沒有思想探討之自由,絕非知識演進的必經過程,故此亦不予討論。
我們生活在自由民主的時代中,既然有享受物質文明之自由,自必亦有探討物質文明的自由,可是到底什麼又是自由呢?
在一般哲學上的見解,自由分消極與積極兩種,消極的自由是自我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之謂;積極的自由則是自我具有主動的意志能力。
我們討論過「我」的形成,環境之經驗既非個體所能決定,「我」則不過是或然機率的組合而已,舉凡「我」之思想、意志、行為,必然受到經驗及感受的支配,絕對不具有前述的意義。
但是,我們如果在一特定的範圍中討論,在個體生存的環境中,「我」已形成後,在思想上,「自由」是自我對經驗素材之取捨、組合的最大限度;在行為上,「自由」是個體價值條件所允許的最大限度,則這種自由是可能存在的。
在這種解釋下,我們可以引伸到物質文明的環境中,思想上的自由,不可能脫離觀念物質的極限,而行為上的自由,則以個體所擁有的金錢多寡而定。當然,社會制度對行為自由的極限也有成文規定。
自由的觀念既不是絕對的,平等也不可能。因為自由競爭已造成了環境條件的殊異,人在出生後,家庭的經濟狀況,已限定了生存、學習、就業的機會。何況,個人的生理、遺傳條件,都完全受到或然率的支配。
但平等還有一個意義,即從事政治活動的權利平等。這是一個理想,事實上根本不可能達到,即使達到了,也毫無意義。
人體只是一個生命的存在形式,而人之所以為人,是基於知識的運用,而知識的運用,則因生理及智力的條件而異。生理條件受到遺傳的或然率及生存條件而定;智力條件則與環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兩者在隨機組合下,有各種不同結果,同一社會裏,每一個人對運用知識的能力相去有天淵之別。
政治是處理大眾的事務,必須以賢能為依據,不僅不能平等,亦不應該要求平等。加以政治制度是人為的,不論如何分工合作,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民主制度即基於平等,由人民平等投票,以選舉處理大眾業務的賢能人材。在此,我們再提出兩點來討論,一是選舉的人民是否有相等的能力分辨賢能與否;其次的是人民藉何種方式以方(分)辨賢能與否。
關於第一點,涉及主觀的賢能意義,在物質文明社會中,倫理道德破產,品格已無客觀標準,加以學術分類精密,外人無從考核。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觀念物質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只存有物質的利害關係。因此,人民選擇結果,必然以自我之物質利益為前提。
第二點是實行的技術問題,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人口眾多,選民與被選者之間,根本沒有深入了解之機會,以致必須借助於大眾傳播事業。而大眾傳播事業必然是物質文明的經濟結構之一環,負責觀念之傳播,如此,其主觀之色彩又怎能表達候選人幾分真實?
事實上,全部人類中,傑出有才幹,以「大我」為己任者,少而又少,絕大多數人皆嚴守「小我」的感性中心,急功近利、短視淺行。這些人正是物質文明的核心,完全符合民主制度大多數人類的利益。
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多數是否代表了正確的選擇呢?這便成為民主制度的致命弱點,因為多數人們一定是以「小我」的感性中心為出發點的。
在承平時期,沒有重大的考驗,人人追求生存之享受,民主制度能欣欣向榮是必然的,但在動亂的關頭,必須理性的抉擇,故民主制度則成為愚昧、短視而趨於毀滅的禍源。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目睹的事實,絕不能忽視。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回觀現實環境中,物質文明對社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這種種事實,都發源於號稱民主櫥窗、自由燈塔、物質文明極度發達的美利堅合眾國。很顯然,若非基本上的先天缺陷,何以致之?
由於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北美洲地大物博,正當物質文明興起之際,歐洲各國大量移民,正是民主政體及資本主義發展的溫床。但美國之崛起,倒不是物質文明之功,而是拜兩次歐戰之利。
一旦民選的政治家跨入國際舞臺,立刻顯露了其短視近利的本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為保全其本國之政經利益,竟容共產主義之蘇俄瘋狂擴展,而出賣了東歐各國的命運。後來,因循的結果,更斷送了亞洲的心臟——中國於共產黨徒之手,而造成今日世界最深重的危機。
資本主義唯利是圖,必須強迫推銷民主政體,以及物質文明觀念,以達成人類自由消費的目的。他們之反共,只是因為無利可圖,也基於這個因素,他們千方百計,干擾各國內政,灌輸觀念,摧毀傳統,導致了各國的傾軋不安,又促成共產思想的力量,在開發中國家蔓延,這就是今天舉世騷然的主要原因。
國際局勢已演變得不堪收拾,而美國國內的社會問題更嚴重。自由經濟使得貧富懸殊,自由觀念更招致暴行的氾濫,以及種族仇恨;同時,觀念物質推陳出新,使得人們養成玩物喪志,奢侈糜爛的風習,家庭因之破產,人性淪失。最後,人成為物的奴隸,人心惶惑無靠之餘,精神病患者迄今己高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