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要討論宇宙萬象,首先必須界定「存在」的意義,否則沒有共同的概念,必然人見人殊,永無定論。
人類在宇宙中,因對環境的觀察、感知,而形成抽象的認知;又藉符號、語言,組合成為思想概念。由於思想概念,人類方能溝通彼此,遂有客觀宇宙的認知。
客觀宇宙是人類共同認知之現象的總和,其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殊異。人置身其間,惑於萬象的異同,從古至今,先哲時賢們,莫不籍著個體的觀察及思想,孜孜不倦地探討其中的真相至理。
近數百年來,由於古先民遺留下豐碩的知識,經整理成為系統的科學,將科學應用在物質的組合上,為技術科學(以下簡稱科技)而建立了物質文明。物質是人類感官直接認知的對象,所以是客觀的;同時在科技方法下又具有實驗證明的特性,因之被視為宇宙中絕對的真實。而「存在」的意義即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並需要經過實驗證明的認知。
這種態度雖然限制了許多現象的探討,但為人類帶來了統一而具體的思想範圍,物質文明因之突飛猛進,科技也因此而成為時代的金科玉律。
科技發展的極致,是廿世紀物質文明鼎盛的巔峰,這時,物質報償是唯一的價值觀念。因此,在任何人能實證真實的物質意義之前,真理即毫無價值,哲理的探討便成為無謂的浪費。
科技愈進步,物質文明愈發達,由於需要,科技的分類也愈精密。在精密的分類之鑽研下,物質界竟又展示了無限分割的非物質現象。往往科學家們竭盡畢生之努力,不但不能發現其追究的極限,反而又擴大了無盡的內容。
這一來,科技的根本動搖了,物質果真是宇宙中的絕對真實嗎?如果是的,物質建立在原子的結構上,而原子應是宇宙中不可再分的基礎,這一點,科學家己經否定了。如果不是,宇宙的本體又是什麼?
有一個基本的難題,如果我們認定客觀宇宙中的任何一種現象,都是整體真理之一部份,而當一個人終其生尚無法認清一個殊異現象之前,還有誰能將宇宙萬象融匯貫通,去追求真理之本質呢?
如同天體之探討,中心點何在尚不知曉,而距地球一百億光年以外已探知尚有星雲存在;而且人類連地球之奧秘都不能解,卻發現無數星雲中,每個星雲約含有一千億個太陽。
人類在天體中渺小得微不足道,可是,與小宇宙比起來,人體卻又如同天體的無盡一般廣大。更重要的,是粒子世界的神秘,不僅人類再也找不到物質基礎,而且聚合為粒子之能,似乎到了人類能夠理解的極限。
於是,在這些無盡的殊異現象中,科學家們惶惑了,他們辛辛苦苦建立的物質世界,卻崩潰在對物質的瞭解中。哲學家們更是迷茫,除非他們堅持作唯心的探討。否則,既不容易跨入科學家的廟堂,一旦受了科學的洗禮,他們一樣要迷失在無所憑藉的知識之汪洋中。
但是,由於物質文明的種種架構,現代人生存其中,只求物質供應不缺,至於什麼是物質本體,什麼是宇宙真理,都與他們不關痛癢。所以,在這物質文明極盛、知識爆炸的時代,反而是人類對宇宙真相的探討、及自我意識的思想之真空。
愛因斯坦之所以被視為偉人,正因為他關心這個殊異之宇宙的真相。他曾試圖用統一場論將宇宙萬象納入一個和諧的觀念中,這個和諧的觀念,也就是他所追求的真理。關於這一點,或許他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早先在廣義相對論裏,提出了四度空時連續區的不可分割概念。至少,在物質已失去了宇宙結構之基礎地位時,四度空時連續區的觀念,尚能維繫宇宙中若干基本現象之諧和。
在空時連續區,物質以電磁力及重力存在;也就是說:物質的具體意義雖然失去了,但仍具有力場的形式。而力場依然能證明物質的存在,因之科學家們尚有一客觀的準繩,以別於無從實證的哲學家。
儘管如此,人類與物質文明的蜜月期渡過以後,立即發現了物質文明所招致的一些不良後果。在初,人們迷信科技,等待著科學家們不斷的改進,以維持他們漫無止境的物質刺激及享受。然而科技的革新速度,跟不上其副作用的威脅性。逐漸地,包括有人性良知的科學家在內,現代人不僅認清了科技並非萬能,甚至開始懷疑物質是否人生僅有的需求。
按照生命延續的立場,在基本的生存水平下,物質供應對生命具有決定性力量。但是生命體生存的條件,早已完備在大自然中,物質文明所帶來的,只是生存水平以上的物質享受。這種享受,因時空環境及人而異,物質不但沒有決定力量,反而受到觀念的影響。
因此,在唯物的物質文明下,人類社會所表現的竟是唯心的行為。在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對物質所抱的態度,或許並不完全基於物質享受,而是在一種無形的力量所牽引下,使他們不能自己。這種無形的力量,不論是什麼,卻絕非物質。但是科學家們雖然了解物質並不是客觀宇宙的唯一真理,卻基於對實證的信仰,他們只有各守本位,而諱言真理的意義了。
一般現代人的態度亦然,他們生存的唯一目的是享受,而且不顧一切地去追求。由於物質有限,慾望無涯,社會上的動亂不安便隨著到來。雖然也有人發覺物質並不能滿足他們無饜的追求慾念,物質享受的水平卻早已提高了。為了維持這個水平,他們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甚至要忍受愈來愈無法忍受的惡劣環境。
這是在廿世紀末,物質文明所顯現的迷惘與矛盾:環境危機;核子戰爭的威脅;暴行犯罪日增;通貨澎脹,能源短缺;貧富之間的對立加深;國際及制度間的意見分裂。但是人們在束手無策之下,仍舊期待著科技能創造奇跡,而漠然不顧已發生的後果。
在人類歷史上,曾有一個時期,哲學家、宗教家們,成功地建立了一套理論系統,解決了人們生存上心物二元的困惑。那個時期,唯心的精神現象被視為宇宙間的至理,因而我們稱之為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主觀的,是在倫理道德觀念及宗教教義下的自我約束,人們在內心中追求幸福,因之使得人際關係能充分協調,社會安定和平。這種結果令人類大量滋生繁衍,生存所需的物質供求逐漸失去平衡,科技遂脫穎而出,將物質文明推上時代寶座。
精神文明之沒落有其必然性,物質文明又何獨不然呢?每當一個時代發展到極致,其弱點亦暴露無遺。雖然我們尚不能斷言宇宙的真相是什麼,但是卻能確定至善的觀念是人為的。由任何一方面看來,宇宙的演進都在正反兩個方向中變化,永不終止。
我們生存在宇宙中,或許永遠不能了解宇宙的真相,但是由歷史的過程間,我們卻發現人類正掌握著自己的前途,而成為宇宙中的一種可變因素。人類如能善用這些因素,在每一個時代的抉擇中,選取有利的後果,方能永遠伴隨著宇宙的演進軌跡。否則,另一種結局的到來,必然令全人類後悔不及。
我們不相信無人認清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更相信有無數學者專家正在殫精竭慮地尋求解決的方案,只是,迄今尚無可行的途徑。
前面說過,在物質文明的要求下,科技分工日益精密,有無數的才智之士獻身其中,卻只能見到無盡殊異的各態。他們或能因時際會,為物質文明作某些有限度的貢獻,但是,如果期望他們挽救物質文明對人類前途所造成的危害,則必然是奢求了。
同時,人類前途的探討是個鉅大而艱深的題目,有見識的飽學之士,多半名成利就,愛惜羽毛之餘,也多不願表示意見。還有其他種種原因,以致真理蒙塵,舉世悚悚在存亡分歧的道口,無可適從。
我國古人曾說:禮失求諸野,只有不逐波隨流,無視名利的誘惑者,能超然物外,而有較客觀的立場;同時,也只有一知半解,不學無術的村夫敢放膽狂言。這原是歷史的定律,在生物進化史上,我們可以看出,任何在當時發展到最完備的生物,必然能適應環境而終止進化。因之在下一個急驟改變的環境中,往往是由較低級的生物,繼續著進化的使命。
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不敢說有多少可取之見解,但是,我們基於「存在」的定義,而作一連串的分析探討,至少能供給關懷這個問題的人們一個概略的輪廓,以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