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三十集*****


++++++++++++++++++++
#10958 留言者:漁儿 主題:辨識 留言日期:2012-10-31 13:26:40
  學生想進一步請教「辨識」:
  1,先生說:「辨識」是「認識論」的根本。我可否這樣理解:在「認識」的立場,「辨識」指主觀個體將認知對象的事象變化,經過感官分辨,表達為「概念」。也就是說,「辨識」的目的是回答:認知對象「是什麼」?或者說,「辨識」認知對象的「體」?
  2,「辨識」指「眼耳鼻舌身」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那麼,心、腦在「辨識」中起什麼作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妙!妙!妙!妙到毫巔!老朽掛網十餘載,網友大半係電腦界工程師,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口難問主題!以「辨識」而論,此本係人智之基礎,其中大義直通玉闕!「小美」有志於「人工智能」,四十年前即已著手設計,不幸其理念偏差,認為「電腦」應為「計算機」,任何程式,一律用數學模組處理之。
  1983年老朽曾「逃亡」美國,遇到一票名重一時的專家,彼等紛紛採用行列式、以統計方法「設計」辨識程式。老朽直斥其非,頗令「行家」們笑破肚皮,咸謂:「此高級技術,不足為外人道也!」三十年來,美國的人工智能已成昨日白花,老朽的夢想也未能鑽破地表,三思五思,玉闕金燈猶未息,俗世瑣物安可棲?
  2004年,因設計「漢字CPU、九億農民網」,老朽曾與IBM公司協議合作(請見#5052等則)。IBM表示,他們可以提供一套語音系統,佔系統空間300MB,老朽見了頭皮發麻!因本公司的「小信子」系統當時尚不足100KB,頭小耳朵大,豈非怪物?更兼以IBM公司的辨識程式「辨識」能力尚不及段譽的一陽指,最後告吹!
  蓋美國程式師數學精通,一口咬定:「宇宙中一切都與數學有關」!於是當電腦接收到「語音」後,將之轉成一系列二進位數字,再以行列式展開之,然後以統計模式統計出「若干樣本(IBM之系統取5000個)」。最後,再取欲待辨識之語音,一一與樣品比對,設成「語音資料庫」,以其中統計誤差最小者雀屏中選!
  老朽一向以為「移山法」是敝祖先的創舉,焉知小美青出於藍,愚成了高科技光罩!IBM工程師曾謙曰:「目前還不理想,但是每天進步一點,5000個磨成一個就行了」!老朽本以為一場噩夢已醒,孰料汝竟來此問!噤口不言是罪惡,言之不盡乃敷衍,好在關山渡盡秋已深,落葉飄零霧沉沉;行囊多餘惜無車,但祈得付有緣人!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現象,是體會也。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以上乃漢字基因之解釋,表示五官傳來刺激供「辨」,由「主宰者」識之。以當今科學所得之知識,已經證實:眼所辨者光影;耳辨聲音;鼻辨氣息分子;舌辨水溶分子;身辨溫度、壓力!至於「心」司生理及心理的介面,「大腦」提供各訊息的紀錄,「小腦」作出行為反應(心、大小腦係「意識中心」)。
  進一步分析眼、耳之「視辨、聽辨」說明如次(皆應以二進位形式):
  一、視辨(顏色宜分別處理,本程式部份已由沈子開發成功,用於立體人像辨識):
    1,光影之比較性,含光度、變換度、色差等。
      凡辨識不可採「絕對度數」,因人眼有虹膜自動控制,分辨時只能採「前後級比較值」。
    2,點線面體之邊沿、延續性。
      視覺之桿狀細胞對邊沿特別敏感,故電腦程式必須找到邊沿,以及邊沿的延續性。
    3,位置關係,含交叉之立體感與常識效應。
      位置涉及認知的常識效應,以及立體現象的距離感。
    4,整體與局部的分配。
      此乃環境判斷之基礎,室外、室內有不同的徵兆及性質。
    5,結構性、層次性、複雜性、變化性。
      此乃所辨之完整訊息。
    6,速度、勁度、滯度、剛度。
      為安全判斷之基礎,亦為由體致用的關鍵。

  二、聽辨(本程式曾於1997年測試成功,後因程式師離職,老朽又忙於動畫,遂止。)
    將聲音展開,使與音波示頻器一致。最理想取樣數在64K,此時可得:
    1,音包:從發音至結束,可得一正弦波形,是為「音包」。
         音包再展開,可得若干連續變化之多重音波,又可分成:
         1-1,波頭:「子音」皆產生於此處,約在1%秒瞬間,可得一微波形。
         1-2,波身:悉為「母音」,或可再分為「雙母音」。
         1-3,波尾:多為音調或各種特性。
    2,頻率:每秒穜振盪次數。
         頻率高者音尖銳,兒童及婦女在每秒300次以上(概數)
         男聲平均約200(事隔三十年,詳數已忘)。
         中文有四聲(細節見「用倉頡唱中文」),可分為高中低三頻:
           第一聲:高頻,延長。
           第二聲:中至高頻。
           第三聲:低至中頻。
           第四聲:高頻下滑至低頻。
    3,音質:振盪之幅度,大者強、小者弱。
    4,強度:腔調變化,代表感情、態度。
    5,音色:即音波之邊沿狀況,是變化之特徵。
    6,音形:耳所辨者為音,但音入耳撼動耳蝸纖毛,產生之變化陸續傳入腦,以資辨認者,可謂之音形。
         1-1,子音:爆發音如BD等,瞬間產生上行波沿,隨下行。
                爆發音再加氣音如PT等,下行波有高頻延續,但音質甚微。
                磨擦音,齒喉音,有些許齒狀,亦分氣音與否。
                彈動音,舌音,波形平滑對稱。
                封閉音,鼻音,波形邊沿模糊。
         1-2,母音:因口形而定,凡管內發出之聲皆為正弦波,當管之末端半徑改變時,
                正弦波距離變長,波形立變,振蕩次數增加。據老朽實驗,正弦波
                為一,僅一峰一谷,而改變之波形可高達七、八個以上不止。
                人耳能辨者,以波數而分計有三類:一、二至三、四至五以上。
                上述「一」即正弦波,人聞之,得「烏」音。
                  「二至三」是為「哦」音。
                  「四至五」或以上是為「啊」音。
                此外,尚有波形邊沿之二級振蕩,即為前述之「音色」。
                  音色改變,令「烏、哦」變「噫」、「啊」變「呃」。

  最後,因有辨,而令「心有感、意得識」,再輔以「經驗、內容、語法、情況」而致知,故謂辨識。


++++++++++++++++++++
#10961 留言者:小程 主題:心、思、意 留言日期:2012-11-01 12:26:55
  漢字基因有載:
  【心】:主血液循環之器官,產生情緒及認知,調整態度。
  【思】:耕耘於心,用大腦想,計慮,悲念。
  【意】:心上之音,心念。
  
  大半年前,後學就開始糾結於它們之間的區別,今天看到#10958則留言,終於有了一點頭緒,請先生指點!
  於主觀上:【心】為此時此刻的主宰,【思】為調度以往經驗,【意】為溝通客觀的介面。
  於客觀上:【心】為刺激後的參數,【思】為刺激的反作用,【意】為主觀生成的流程。

答:************
  很好,只要肯想,思路必通。
  略加調整,頭緒更正:
  於主觀上:【心】為此時此刻的主宰;【思】為經驗及現實之天秤;【意】為溝通物我的介面。
  於客觀上:【心】為個體與整體之通道;【思】為刺激的反作用;【意】為主觀生成的流程。



++++++++++++++++++++
#10963 留言者:達哥 主題:請問中文字濕與溼 留言日期:2012-11-02 01:21:10
  朱老師您好,抱歉好久沒有來這留言了;這裡變化好多。最近有個問題讓我跟朋友十分疑惑;就是中文字中的濕與溼兩字的差別。希望朱老師協助解惑謝謝!

答:************
  討論漢字,有兩個不變的準則,一是炫耀,一是應用。若為炫耀,當應旁徵博引、甚或亮出身份地位,全副武裝上陣;但若為應用,切記「約定俗同」的金科玉律,令漢字回歸圖形、道理合適至上!
  二十多年前,老朽「漢字基因」的理論笑翻了一票專家學者,以致於落荒而隱(實際上是老朽不適應當今世態)。漸漸地,笑聲息了,由出土日多的上古甲骨文證明,果然「一字一解、解必有因」(可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的《汉字演变五百例》及《续编》)。問題是:蚯蚓隨地可動,巨蟒難得翻身,標準是「臨時」的,若要政府跟著「真實」走,保證天下無一刻安寧!
  漢字靠「毛筆」留傳至今,毛筆依賴寫字者控制,而控制的人則基於環境、心情、能力隨風起伏,人寫的經常與鬼畫的差不了多少!偏偏由於歷史因素,能夠留傳下來的才算「俗成」,俗成雖是「天意」,但卻在在考驗著「人心」!所以,傳統上,歷代皆有大師挺身而出,也正因此,偽師之多不勝其數,最後被考的,只有「秀才」!

  適才散步於屋頂花園,時桂香襲人,老朽傍樹而坐,鼻壅清芬、足登翔雲,遠颺虛無之境,時至而返。既返,噪聲盈耳(隔壁富戶正在年歲翻修)、室氣逼人(四週三面是窗、玻璃厚三層,絲風難透)!心方回坐,胸中澎湃不止,人間事、世間人,古今能超脫者幾希?老朽清福,幾世修得?為此,且詳細解說漢字基因,淺釋溼、濕。
  首先,老朽「自我作序」:「老朽身高不及一米七,長於墾荒、短於務實,編寫漢字基因字典時,漏編之字可稱車載斗量,『濕』字已滲漏於土,故查之不得」,且再誌於此:
  「濕=水+日糸糸(日下掛絲以晒),水多也」。
  「溼=小土小絲沾水,濕也。」
  查《康熙字典》:濕,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說文》,濕水,即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為濕,又轉以濕為乾溼之溼。
  所謂「同、通」者,因用而異也,古人造字,自有原因;後人用字,未必能通曉大義。即令權威如康熙字典,其中可議之處,比比皆是,吾人焉可妄自菲薄,囫圇吞棗?

  北京語文學院之「漢字五百例」中有圖文說明如次(其內容精彩無比,圖文並茂):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晒絲,時旁邊有水。小篆加「土」成溼字。漢隸之後多寫作「濕」字,二字無別。《莊子》:「上漏下溼」。《易經》:「水流濕,火就燥」。(老朽註:「二字無別」係原文,老朽保留追訴權。)

  由上可知,莊子所謂「上漏下溼」係指所漏之水及於土地,故謂。
  原文出自《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溼,匡坐而弦。」指賢人原憲之居室簡陋,「上漏下溼」。
  五百例中原圖來自甲骨文,「溼」字係由「水字偏旁」加頂上「一」,下懸二絲,最後落及於「土」所構成。
  根據漢字基因:「一」象徵頂,「糸」為絲(省略其下三點,以便書寫),其下為「土」地,匯之成「水」。
  由莊子之文可知,此「溼」字代表原憲之賢,室陋且漏,漏水滲入室土,原憲尚「匡(正坐)」而彈弦(琴)。若此時用「濕」字,最多表示衣衫已濕,而無法說明其室「簡陋」之實況!莊子用字智慧如此,後人不察,是愚昧不堪也!

  「漏」者,由「水字偏旁」加「尸」之身體(象徵任何本體),再加「雨」所組成。
  見圖知意,雨由尸(室)頂下流成水狀,全部過程紀錄在概念中,謂之「漏」。

  漢字基因:「濕」字,「日」在上,下懸二「絲(六點省略二點,以便書寫)」,晒絲之謂,旁為水,意指水多須晒也。

  《易經》謂:「水流濕,火就燥」(用字之精若此),「濕、燥」為性狀絕對相反之狀況。一者為水、一者為火;一者為日之晒絲,一者為蟲鳥據木而鳴。濕令體寒、燥令心熱;濕及實物、現象狀況;燥就心理、條件感受。是以,這兩種相反相對的現象,「水流濕」可見水在動,及於實物,令之寒;「火就燥」指火為一種感受,能令心理煩熱。
  苟若此處將「濕」改成「溼」,變成「水流溼,火就燥」,其意境差之千里,變成「水流入土地,火上升…」不知其可矣!

  中華文化之偉大,絕非人人搖頭晃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空話而已!前人艱辛耕耘,後人快樂乘涼,如今有了冷氣機,時賢便將大樹砍了,用來發電去矣!老朽只能說去矣!去矣!濕已溼矣!

  萬勿誤會,老朽可稱老師但絕非大師,尤其是上不上下不下,小隱無林、大隱乏井,三不五時還得秀秀老臉「硬仇、映愁」!正因如此,敢於忝不知恥、大放厥詞!學者知二字係約定俗成、入土或浸身即可,不必理會是古早人或火星族也!


++++++++++++++++++++
#10964 留言者:小兆 主題:晶與燃之概念分類 留言日期:2012-11-03 00:51:26
朱老師您好:
  學生試著將漢字分類至「概念分類表」時,越是覺得自己的不足,概念和觀念的不清。能否請您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晶」字分類至,抽象族、定義類、現象屬;而「燃」字分類至,認識族、狀態類、化態屬。
  感謝老師!

答:************
  欲得驪珠,首要騎術;研究概念分類,當應對概念及分類有深刻之理解。正常情況下,世人僅應用概念、無需清晰瞭解,因生存不過應付環境變化,而自然環境中不可能有概念刺激也!然而,大自然另有宏旨,即在進化過程中,人類肩負著「經驗傳承」的責任。即令這種責任,也不是普羅大眾所應有,而係極極少數「覺者」、極極極有限之「修行人」之苦差使也!
  雖然當今教育普及、科技發達,那也只屬「現代叢林之生存工具」,用過即丟,與人類經驗扯不上關係!再說,一個人能生活多久?八十年?一百廿年?沒患老人癡呆症已是天佑,還能傳承什麼?又傳給誰?另一個等死者?老朽保證,除了老朽與沈子倆超級奴隸,不論死活,再也沒人理解此「概念分類表」(此非自耀而係自咒,蓋三十多年來,吾輩懷壁其罪,東避西藏。因知責任重大,工作從未暫停,所遇艱困不足以告)!其實,無此必要!為什麼?不怕死、不畏艱苦、永不休息的小杏子全包了也!

  「晶」字為何分類於「抽象族、定義類、現象屬」?「燃」字分類至「認識族、狀態類、化態屬」?話須從頭說起!

  「晶」是什麼?若查字典,得:「水晶的簡稱、透明有光輝的樣子」,然後有一大堆如晶瑩、晶晶、晶化、晶群等等詞組。相信汝在學期間,絕未求教師長,這些代表什麼?因為自上世紀「五四運凍」以來,人人欣喜瘋狂,咸謂:「科學民主自由至上」!如果學子連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都看不懂」,必係超級笨蛋,只能去好萊塢演超級大爛片!
  不幸在古人造字之初,尚無「水晶」的概念,既無概念,當無該字。更不幸中國不像美國,由於老祖先太「超級厲害」,令得後代子孫們低頭彎腰,一直抬不起頭來!現在美國佬來了,只要鈔票不要底子、只認新的揚棄舊的,小青年們一見大喜過望,立刻將頭髮染了、皮膚漂了,能飄洋過海的改名換姓、上不了飛機的也可以照樣隆胸搖臀,氦害亥駭!
  事實上,老祖先早已將各種概念定義妥當,老朽不厭其煩,也照抄於《字易》的說明當中(見同類組合之金字塔排列)。因為老祖先(當然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千年來、數以億億計的有心人)知道:人間並非一簡單平面,概念也應有層次,故於「同類組合」時,一棵樹是樹,兩棵就應升級為「林=若干樹」,三棵呢?一片林?那算是小林或大林?
  總見過狗這種動物吧?狗用鼻子東聞西聞,大約可分辨萬餘種氣味,如果有「狗概念」,怎可只用「香、臭」代表?當人能認知億億種事物時,也不可能發明億億種概念!那怎麼辦?分門別類!不足,再分層架構之!當然,智力有高低、需求有多少,高低多少與時空成正立方比!中國幾千年歷史,人多事繁;小美立國二百年,只知吃喝玩樂,沒得比!
  所以,一棵樹算是一個層次;兩棵是較高層次,數字不過是象徵,象徵「很多樹長在一處」;到了三棵,可不是「很多很多」樹了,那怎麼辦?更上層樓,風景焉能依舊?不妨想想,如果上面有樹,左右都是樹,人在樹中間,哪還有什麼「樹」?既然不是樹,莫非狐狸修成仙了?是的,對有意識的人,那叫「氛圍」,也就是人在青翠的樹林中、耳聞鳥鳴蟲唧、呼吸著無所不在的「負離子」、那種膚感、意覺的一切一切!
  同理但不同道,一個「日」指太陽,當仁不讓;兩個「日」不可能謂之「很多太陽」,因為從古至今,除了后羿老兄見過九個太陽外,地球人只見到一個!那怎麼辦?又要用腦筋想了!一個太陽已經令人消受不了,假如有兩個,不妨讓它上升一層,當作日的氛圍,又大又亮又強又盛之「昌」可也!那麼三個呢?是不是人活在核子火爐中?
  事實上,老祖先早在天文學發韌之初,就已經知道天上那些全自動發光的「東西」相當於一個一個的小太陽!所以在甲骨文中,「星」是三個小光仔,掛在架子上,意謂:「很多亮亮的小傢伙(架子代表空間)」!後來概念需求漸增,為了簡化,便將之寫成三個「日」。但人盡皆知(不包括今人),那只是自然界的傑作,代表閃亮的那些「小傢伙」!
  到了老朽手上,又該怎樣「分類」呢?至少,老朽知道那不是「東西」,而係有形無質(概念上,質的定義是「可觸可佔有」),所以是「抽象族」;既然稱之為「晶」,當然是因觀得念,係指定的客觀定義,故為「客觀類」;最後,閃閃發光只能說是種「表現的影象」,是為「現象屬」!

  再說「燃」字,「燃=火然,燒也」。火然,如火之狀。火有什麼「狀」?要講明白,那得寫一本「動能學」,遠較量子力學複雜,相信汝無此興趣、老朽也無此精力!但是,火就是火,在八十萬年前人類就已開始利用,換句話說,八十萬年以來,人類還無法說清楚什麼是「火」!但是人人每天每事都少不了它,怎麼辦?人人主觀有別,曷不各自認識之?
  於是,老朽將之分於「認識族」中,認識族有:感知,狀態,悉為人類被動所接受者。
  「感知」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此乃初級,屬於五官之功能。當外界「刺激」傳至感官;再由感官產生「感覺」、貯在大腦記憶體中;感覺係一連串神經脈衝,通過人體神經與末梢相連,因應訊息性質、狀況,生理上產生各種「激素」,由血液傳至心臟,待心有所感是有「心緒」;意識中樞再將之轉換成印象貯存,斯乃「認知」。
  「狀態」則為初級「認知」之果,經過大量的交叉處理(人有自動機能控制,不用費心,做夢就是自然之應用工具之一),最後能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人各有別,是有能力高下強弱)。此族全屬大腦的旄下,係官能(指五官及意識,雖然意識不屬五官,但在分類時為了兼顧合理與精簡,特歸諸同族)「化態」指系統從初態至次態之變化而言;「動態」則指系統運動之狀態;「界態」指系統之分界狀態;「知態」則指各狀態之認知狀態。
  為此,將「燃」視作系統,初態係能量低、光度小、系統空間密度大、系統基質作用少;而次級狀態能量增加、光度變強、空間密度膨脹、系統基質作用充分。職是之故,本概念完全符合系統定義。

註:不瞭解下面表列說明者,絕無可能略窺概念分類道徑!反正得失是緣,且再重述一遍!

                概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現象:    抽象      具象      認識      行為
     ┌─┴─┐   ┌─┴─┐   ┌─┴─┐   ┌─┴─┐
認知:  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 ┌┴┐ ┌┴┐ ┌┴┐ ┌┴┐ ┌┴┐ ┌┴┐ ┌┴┐ 
類別: 符 根 規 資 本 植 食 起 刺 心 化 界 官 技 生 行
    號 源 範 訊 體 物 衣 居 激 緒 態 態 能 能 活 事
    、 、 、 、 、 、 、 、 、 、 、 、 、 、 、 、
    語 現 人 意 肢 動 住 工 感 認 動 知 體 智 溝 控
    法 象 際 義 體 物 行 作 覺 知 態 態 能 能 通 制

  1、立場有「二觀」: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以英文論,係名詞等。)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以英文論,係動、形容詞等)

  2、現象有「四族」: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於靜態下分辨、觀察。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形、色、性、質、數、量、位、能」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
        (認識多為形容詞)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
        (多為動詞或副詞)

  3、認知有「八類」,類下有「32屬」,屬下有「256種」: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此類無體、無形、無色。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如:符號、語法、根源、現象。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如:規範、人際、資訊、意義。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此類有體、有形、有色。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如:本體、肢體、植物、動物。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如:食衣、住行、起居、工作。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此類為人被動接受者。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如:化態、動態、界態、知態。
    行為者分:能力、經驗。此類為人主動發生者。
      能力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如:官能、體能、技能、智能。
      經驗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如:生活、溝通、行事、控制。



++++++++++++++++++++
#10965 留言者:漁儿 主題:判斷 留言日期:2012-11-04 12:19:07
  學生會謹記先生的教誨,不忘先生的囑咐,繼續努力!這裏,學生想請教「判斷」,及「判斷」與「辨識」的關系。
  
  於漢字基因:
  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對於判斷,先生說:「判斷指判別與決斷,須先認清情勢,再決定行止。判斷由意識主導,欲得明確之判斷,必先有明確之立場、目標。否則立場角度不同,認知迥異。」(智慧學 第三章慣性規律 第三節人性)
  我可否這樣理解:「判斷」基於「辨識」,也就是說,從立場出發,「辨識」情勢,以目標為預設值,將「辨識」結果與之比較,以此決定行止。
  如此,「判斷」與「辨識」處於不同層次,「辨識」為本,「判斷」為末。「辨識」的基因是「刺激」,而「判斷」的基因是「立場、目標」。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判斷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一般人經常忽略與欠缺的,因為,「判=一分一半,分也」,一分就斷,簡單!其實,不簡單!個人判斷力的強弱,決定一生的榮辱苦樂。因為,環境恒變,在時空變化的瞬間,人類每分每秒都面臨抉擇,而每個抉擇都是一條不歸路。老祖先有鑑於此,嚴格地要求子孫們由「修身養性」做起,習慣成自然,才能保證「行不逾矩」。
  行不逾矩的優點有三:
  1,遠離不潔的環境:人是經驗動物,經驗則是經歷與驗證的後果。尤其是當今奸商
   利用人性弱點,生產一些不良商品,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強力推銷。人只要未存「
   規矩」的原則,很容易被當前的利誘所惑,隨時隨地步入歧途。
  2,維護五官的純正:五官接收刺激,對變化反覆、新奇花巧、大量湧現的事物特別
   敏感。一旦刺激紛至沓來,五官立被各種訊息干擾,而失去正確辨識能力。每當辨
   識異常,不僅喪失了感官的功能,而且會污染感覺的內容。
  3,堅持意識的清醒:意識是判斷中樞,感官的訊息由生理機構轉化為各種內分泌,
   經過心的「分判」,與過往經驗相比較,以「斷定」其利害關係,最後決定取捨、
   趨避。顯然,沒有清醒的意識,任何判斷都有餘患。

  「辨識」是生命體的本能,單細胞細菌有「辨光性」,且能因自身條件而隨光運動。「隨光運動」則是一種物理反應,單細胞生物體表有一層纖毛,光線的強弱能令纖毛顫動,纖毛與環境分子作用,因而生運動。待生命體逐漸進化,單細胞變成複細胞,各種感應器官也逐漸分化獨立。基於更複雜的機構作用,這些感應器官都有相關的反應,但卻不具「判斷」功能。
  「判斷」是生命進化中,在各層量變質變的堆砌下,當一種生命體能辨知到「我」、「人」之別時,便有了「人」(黑猩猩等「類人生物」,也有些微「我心」,在此不予討論)。由於人有「我心」,判斷才有「立場」;在「我的立場」,各種「對象(感覺訊息)」紛至沓來;基於某種「目的」,我作出了分辨及抉擇,是稱「判斷」。
  因此,判斷的三個要素:立場、對象、目的缺一不可。顯然,辨識與判斷不能相提並論,更不能作為本末之置。

  此外,『「辨識」的基因是「刺激」』,不確,只能說:「辨識的對象是刺激」,「辨識」、「刺激」兩者分屬兩個系統,而「辨識基因」則係辨識之「下系統」。若論辨識的基因,其下系統有二:一是辨識系統的本體,一指所辨的對象。若逐一分析,五官之五感加上生理的結構,寫下來又是洋洋灑灑一本專著了。
  「判斷」亦然,「判斷」的基因不是「立場、目標」。前述「判斷有三個要素,三要素意謂「重要的因素」,「基因」意謂「基本的因素」,重要的不等於基本的。譬如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因」!一討論到「理則學」的範疇,「咬文嚼字」就無比重要,否則,觀念不清,就會釀成一糰麵糊!


++++++++++++++++++++
#11001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類(13) 留言日期:2012-12-05 17:56:30
  於留言(#10970),先生讓學生舉一實例,來學習漢字基因分類。學生可否就「無相為體」、「大象無形」及「大相無形」之說的分析,以其中涉及的概念「象、相」「有、無」「大、小」為例,作這樣的請教?
  1,「象、相」
  於留言(#舊 188,#10999),先生已詳細解釋了「象」與「相」: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代表事物的形態。
  相=木+目,眼看樹木,觀察及所觀察之內容;交互。
  那麼,從漢字基因分類的角度,「象」指客觀事物,「相」則為主觀變化。
  2,「有、無」與「大、小」
  「有、無」為系統之慣性,即系統最基本之屬性,故「有、無」為「基因分類表」第一層之分類標準;而「大、小」指系統之空間屬性,即此系統已辨識為客觀事物,進而可以「大、小」衡量之。故就分類標準而言,「有、無」的層次高於「大、小」。
  3,「無相為體」、「大象無形」及「大相無形」之說
  由此可見,說「無相為體」,但不能說「無象為體」;說「大象無形」,但不宜說「大相無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大致正確。
  要瞭解漢字之訣竅,在於溯源廣識,基因只代表了溯源,以相、象之辨而言,尚須「廣識」以證。
  蓋「象」是一種動物,由於體積龐大而與眾不同。有個來自佛教的成語故事,名「瞎子摸象」,瞎子靠觸覺辨物,但象太大了,一般只能摸到粗壯的四肢及尾、鼻。那麼有眼的人呢?人又能看到世上多少真實?所以,用「象」來徵信、徵引隱藏在表面下的真實,謂之「象徵」。
  那麼「相」呢?觀察所得之結果,直截了當。「無相」指「觀察之結果恒等於無」,苟人執著於形相,必喪失領悟人生真相的下場。如果是「無象」,當然就是沒有「象」!「無象為體」算哪門子「體」?再說,「大象」是指「象」體之大!「大相」則不知所云,即令是「形相」,也不能用「體積」去衡量!故不能謂「大相無形」
  今人程度低劣,老朽素來退避十舍,無意置喙!既問及象相,自應予正名。國家標準字典上認為「相片」與「像片」通用!當然,白癡與笨蛋等同!要知道,「相片」者,有形相之片狀物也,因形相指能看到的形,所以範圍廣袤;而像片專指「像人」的片狀物,兩者焉能混淆?明珠蒙塵,此之謂也!


++++++++++++++++++++
#11017 留言者:沐杰 主題:漢字與智慧 留言日期:2012-12-14 15:23:06
  觀近日留言,學生忽有所悟,尚祈老師指正。
  印象中老師曾言:智慧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意如此),而學生以為,欲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須對宇宙事物深究廣識。人對宇宙之認識是以概念形式貯存、應用,而概念訊息蘊藏於漢字中(象形文字之特色),因此對漢字瞭解越透徹,即越瞭解宇宙事物,故有「語言文字為人智之基」一理。不知學生如此推論對否?

答:************
  已知其一而未明究竟也!
  智慧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人人欲得驪珠,但從古至今,真正具有莫大智慧者曾有幾人?蓋人非生而知之者,在群體社會上相互學習溝通為唯一途徑;而俗世各種引誘剌激雜陳,欲虔心學習溝通,剋己自律是不二良策。人際溝通不外相處關係及溝通語文,克己自律則有賴倫理品德,兩者缺一不可,且互為表裡。
  有人自命不凡、狂妄驕縱,略識之無便目無餘子,若是,誰能與之相處?憑何願意溝通?尤其是價值高低與獲得難度成正比,凡有智之士,必遠離無品德之宵小,如何傳授及溝通?是知倫理道德不足、溝通能力薄弱者,學習普通技業、安身立命尚可,解決難題、經略大智則無機緣。故古聖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若此。
  漢字概念係另一課題,須知文明進程,由無而有、由慢而快,自啟蒙至智慧巔峰,時間係最終裁判也。漢字宛似須彌之納芥子,其中機能之精妙,尚須一兩代人之不懈努力,豈老朽獨力可竟其功?!老朽之責只是「逢山開路、遇水架燆」,沈子也引擎滿載,正將漢字結構與常識結成一體。至於漢字之概念精華、微言大義,宇宙為境、殿堂接天,後事必須問後人也!(沈補:近日看了非常多書,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是西方的反思,我也藉之再從另一角度認識漢字。)



++++++++++++++++++++
#11018 留言者:沐杰 主題:智慧 留言日期:2012-12-14 18:20:14
  學生再將老師之言體悟如下,請老師指正:
  「智」者知日,可理解為「深究廣識」,需以學習溝通為途徑。「慧」者掃心,為學習溝通之基礎(虛心始可容萬物),以剋己自律為不二良策。故欲得智慧,須溝通能力、倫理道德皆備。漢字所載概念則為另一課題(學生直覺認為與溝通能力有關)。

答:************
  如此如此,然果欲篤學,則應於千軍萬馬中單騎斬主將之首!緣老朽智力平庸、學識不豐,但自幼養成追根究底之個性,凡事不通不徹不止,為此累遭打擊。《論語》述而篇,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老朽是舉一隅常以三隅問,致令師長、友朋火冒三丈,常曰:「你是哪根筋壞了?這麼簡單都不懂?」
  直到有天(時日已不復記憶矣)老朽突然靈機一動,所求者「基因」也!生命有基因,萬事萬物亦應如斯。當老朽在巴西學習音樂之際,找到了樂曲之基因,隨時可以作曲。及後,於1974年見到電腦,就一心猜測其構成之基因,但惜無機會。至1978年,在三軍大學首次接觸王安2200t微電腦,借助於幾個電玩程式,老朽於一週之內,摸清了電腦軟硬基因。
  由於老朽無意營商,研究電腦係為漢字尋求出路,時已有倉頡字庫計劃,與沈子另加一位程式師,一個月內就設計了首台中文電腦。很多人不相信,認為是神話,其實,擒賊只須擒王,但若不自己下苦功,只跟著別人聞風,能聞到什麼?
  待老朽將漢字基因完成,天下事物無不清徹透明,至是,老朽在人間只是隨緣來往、因孽行止。3DS到時,老朽用圖形基因「點線面體」,開始了圖文系統;為了戲劇表演之設計,找到了觀察基因「主觀客觀」;及至理解系統,又發展了認識基因「體用因果」。諸此等等,在老朽念中無一不以基因形式存在,是故在本網數千萬問題留言,老朽常手到擒來,一揮而就。

  進學若不從基本下手,經常舉足維艱,何也?蓋觀念不清、表相難明,永遠不知正確與錯誤所在也!老朽在本網談及「體用因果」已不知凡幾矣,人人以為不過老生常談,皆心領神會!其實,人之智力來自認識,宇宙中事物多如恒河沙數,無止無盡!而何謂「舉一隅以三反」?說穿了,「基因與整體」縮影!一隅所具有之體用因果,與三隅、千萬隅恒同是也!
  什麼叫「認識」?辨認識別是也,人之感官凡五,所能辨認者,不外乎「系統之體」;既已辨認,與意識中之過往經驗一一比較,因體而知「用」,是有識別。然而,認識不僅是靜態而已,既有「用」,於時間過程中,其所用必有前因及後果,是為因果。因此,體用因果即人類「認識基因」,人若以「老生常談」視之,已落樓外青山碧雲邊矣!
  以「智」為例,謂之「知日、知曰、知白、知目」皆無礙;「知」字之「矢出於口、箭射於矦」亦無多大分別,蓋漢字之形乃一種「象徵」,其所象徵之核心,始為真相。愚人只知依樣畫葫蘆,卻不知葫蘆為何物!往往一些「學者」為「知日、知白」爭得面紅耳赤,休談一隅三隅,更不必討論孰正孰反,去席避之為上上策!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智慧」乃精神文明之巔峰,絕非商品。凡大智大慧者,恒為仙佛聖賢,其智慧非緣熟不傳,且道上無德、賢者必隱。今時商品載道、龜兔同籠,時賢有眼無珠,龍象皆墨,工匠之雕技奉為珍寶,鄙俗之喧囂充塞圜宇!大道既失,人生無非吃喝玩樂如斯。
  然而,天機剝復,爾輩若能潛心致學,慎究事物之體用因果,篤修一己之德性品格,智世期之異日可也。


++++++++++++++++++++
#11019 留言者:沐杰 主題:認識基因 留言日期:2012-12-16 13:15:37
  以往老師對體用因果多有著墨,然學生實未能把握箇中精要,故而常感對事物認識不足。以「智」字為例,學生思索良久,只能勉強分析出下列認知:
    體 :主觀觀察者。
    用 :認知體用因果。
    因 :外界刺激。
    果 :利害判斷、認知、經驗。
    總結:「智」用以形容一主觀個體運用觀察力,對訊息作判斷並化為認知、經驗,代表對事物瞭解之深度及廣度,以及運用事物之能力。
  學生自知此中必甚多謬誤,唯乏佐證資料以供訂正,只能期以歲月考驗、印證之。再如「法」字,意指「最佳途徑」,學生百思而不得其體,若指為「途徑」則又覺不通。
  基因為系統之縮影,得之可以簡馭繁,惜學生對認識基因仍只一知半解,故祈老師再為吾輩強為之言。另外,沈先生提及近來對漢字有了不同角度之認識,不知可否請沈先生於百忙中略述所得?

答:************
  不可思議!再看看老朽上篇回言吧!於第一則第四段:「…3DS到時,老朽用圖形基因點線面體,開始了圖文系統;為了戲劇表演之設計,找到了觀察基因主觀客觀;及至理解系統,又發展了認識基因體用因果…」不錯,在老朽念中無一不以基因形式存在。可是,老朽不是推卸責任,但絕對沒說過:「鴨有雞的基因」!
  閣下怎能把「理解基因」用到「概念」上呢?「智」是一個「概念(漢字之單字)」,「智慧」是種「觀念(概念加概念,概念要辨認,觀念才須理解)」,老朽也早說破口舌了!連基礎都沒弄清楚,談什麼精要、謬誤!直似洋學校教《山海經》!
  難怪!難怪!難怪子曰「禮失求諸野」!老朽已是野叟,野失,鴻飛了了!

  沈子工作忙,深夜才能回答。
  (沈補:利用新公司尚未成立、圖文系統還沒交接的這段時間,我將背景及橋段用的群體行為--約有一千個小劇本完成。同時也閱讀一些有關大腦、記憶、習慣等的書籍,因為小杏子除了要理解漢字、漢文外,還要對「人」的一切有所認識,否則徒以「電腦性」對「人性」,縱然在文句上能百分之百剖析正確、甚至對答如流,也談不上瞭解,遑論溝通了。
  前次我提到的那本書,對左、右腦功能的闡述較不同於主流觀點--如Reading In The Brain就是傳統看法--。前本書的作者,最近還有篇短文”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對西方人偏重左腦而造成現代社會的窘境有些看法,等我閱讀完畢--閱讀對我而言就是大腦資料庫的重整和新索引的連結--再向網友報告。
  基因不是系統之縮影,和「人的基因不是人的縮影」道理一樣。靜態的事物--不論抽象或具體--始有體、用;動態事物才有因果。)


++++++++++++++++++++
#11027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5) 留言日期:2012-12-25 18:15:05
  學生一直在向先生請教「主觀、客觀」,但的確感到對此並未透徹理解。針對先生的指教,學生在想:其主要癥結是否在於對「客觀」的「相對性」認知不足?學生試著從系統的角度反省:
  「根據系統之定義,任一系統之連續性來自子系統,系統本身可稱整體,子系統則為個體。兩者同屬一系統,但於理解各種觀念時,採取系統本身或子系統之「立場」,可謂全然相反。為便於理解,茲定義於個體立場觀察所得為「主」;而於整體立場觀察所得為「客」。」(智慧學 第二章 觀念前導 第二節 均衡)
  也就是說,所謂「客觀」是本系統之「立場」相對於子系統之「立場」而言的;但若相對於其環境,即上系統,本系統又成了子系統,於是,本系統的「客觀」就變成了「主觀」。換句話說,「客觀」具有「相對性」,即絕對的「客觀」是不存在的。「大象無形」正是表達了「客觀」的「相對性」,而「無相為體」表達了「主觀」的「絕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講得很透徹。
  以圓為例,由圓心向外看為主觀;由外看圓心則為客觀;因中心只有一點,故為絕對,而中心之外處處皆可稱相對也。


++++++++++++++++++++
#11030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6) 留言日期:2012-12-28 15:57:40
  學生想從「象、相」的角度,再來理解文字:漢字「以象形為根基,以會意為原則」,那麼,「會意」所得可否稱之為文字的「相」?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可以,但不完整。因「象形」可代表「體用」,故「相」可為「因果」;但「會意」尚包括「象」之時空環境、規律層次,必須站在更高點去理解,是謂之垂直思考。若寫為:漢字「以象形為根基,以相為原則」,就被貶成一個平面,相當於符號文字了。蓋「以象形為根基,以會意為原則」係兩個不同之境界,象形為始,再向上提升,會意為終,始有「深度」也!
  例:禮義廉恥、聖佛仙靈等字,非形、相可解也。


++++++++++++++++++++
#11035 留言者:文飛 主題:讀留言疑問 留言日期:2013-01-11 19:20:24
朱老師:
   您好!
  前則留言中,老師提到”可常究「字易」,多參「分類」規律。參分類時,必多疑難,先可囫圇吞之,日久當知老朽「用心良苦」,此中蹊徑處處也。分類之「觀、族、類、屬、種」最關緊要(即文首二進式分類表),為人思之根源,為老朽此生唯一貢獻,亦為古今中外一片荒蕪、尚未開闢之思想寶地。256種之內容則為「主觀餘緒」,係以應用為要,至是,老朽已意興闌珊矣。”
  晚輩想參分類規律,但有三點不明,請老師明釋:
  其一,字易老師有著作可常究,但分類規律不知具體指哪本著作或哪方面?
  其二,文首二進式分類表不知指哪本著作,可有下載,又為何「觀、族、類、屬、種」最關緊要?
  其三,256種之內容又是指什麼?
  謹祝安健!

答:************
  所問在:《字易》丙、漢字之理解及獨體字中。
  下面係提綱挈領,將各項總結如下:
  一、傳統漢字「六書」之別:
    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
   老朽在此基礎上,將獨體之「文」及合體之「字」、採用二進位分類法書為「漢字象徵」:
                        漢字象徵
                   ┌───────┴────────┐
                 基本根源             輔助不足  
          ┌───────┴───────┐     ┌──┴──┐
        獨體=「文」        合體=「字」    轉注   假借
      ┌───┴───┐       ┌───┴───┐
    具體(象形) 抽象(指事)    形+形(會意) 形+聲(形聲)
  
  二、進一步,老朽根據「易理結構」、三才分類得到「概念分類」:
      (一元-點)           概      念
                   ┌───────┴───────┐
    一維(兩儀-線):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二維(四象-面): 抽象      具象      認識      行為
            ┌─┴─┐   ┌─┴─┐   ┌─┴─┐   ┌─┴─┐
    三維(八卦-體)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三、完整之漢字分類結構,應包涵全部漢字概念,計以體用立場分為:
    立場二觀、現象四族、認知八類(為便於記憶各分四屬、共32屬)、細則256種:
                    概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現象:    抽象      具象      認識      行為
         ┌─┴─┐   ┌─┴─┐   ┌─┴─┐   ┌─┴─┐
    認知:  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 ┌┴┐ ┌┴┐ ┌┴┐ ┌┴┐ ┌┴┐ ┌┴┐ ┌┴┐ 
    類別: 符 根 規 資 本 植 食 起 刺 心 化 界 官 技 生 行
        號 源 範 訊 體 物 衣 居 激 緒 態 態 能 能 活 事
        、 、 、 、 、 、 、 、 、 、 、 、 、 、 、 、
        語 現 人 意 肢 動 住 工 感 認 動 知 體 智 溝 控
        法 象 際 義 體 物 行 作 覺 知 態 態 能 能 通 制

    1、立場有「二觀」: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以英文論,係名詞等。)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以英文論,係動、形容詞等)
  
    2、現象有「四族」: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於靜態下分辨、觀察。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形、色、性、質、數、量、位、能」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
          (認識多為形容詞)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
          (多為動詞或副詞)
  
    3、認知有「八類」,類下有「32屬」,屬下有「256種」: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此類無體、無形、無色。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如:符號、語法、根源、現象。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如:規範、人際、資訊、意義。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此類有體、有形、有色。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如:本體、肢體、植物、動物。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如:食衣、住行、起居、工作。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此類為人被動接受者。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如:化態、動態、界態、知態。
       行為者分:能力、經驗。此類為人主動發生者。
         能力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如:官能、體能、技能、智能。
         經驗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如:生活、溝通、行事、控制。

  四、256種即本屬下之分類,不贅。


++++++++++++++++++++
#11036 留言者:揚帆 主題:字義 留言日期:2013-01-13 12:57:19
朱老師:
  您好,以下為學生定義字義的方式(概念分類、字首字身、字形各以接口相互交聯),此種定義方式是否妥當?
  以【匊】字為例:
  (1)分類:(一層)動態-立場之用
        (二層)行為-出自個體
        (三層)能力-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到智能
        (四層)動作-手部動作
        (五層)觸物-接觸物體
        分類定義:主體用手接觸物體
  (2)接口(「」內為接口,需細部定義者):
        「主體」用「手」「接觸」「物體」。
  (3)字首、字身結構:
        (勹):定義「手」形
           1,取字形「體」之定義值
           2,外接手形動作庫
        (米):定義接觸之「物體」
           1,取字形「體」之定義值
        (相互關係):定義「接觸」方式
           1,半包形,手包物於內
  (4)字形定義值:
        (勹)-形-不定形
           -體-具內外、內有空間
        (米)-形-橢圓形
           -體-小
           -性-內儲養份
  學生敬上

答:************
  此「定義方式」難解之極,真要定義,必先有理論,進而舖陳之,否則孰知何方神聖:
  1,分類:取何種分類?概念乎、詞性乎、文法乎、哲理乎、學術乎?
       分類如何分層?此五層理論為何?不解。
  2,接口:誰接誰口?
  3,可。
  4,何謂「定形定義值」?「值」作何解?若談「定義」,需有前提。


++++++++++++++++++++
#11037 留言者:揚帆 主題:字義(2) 留言日期:2013-01-16 16:36:18
朱老師:
  您好,非常抱歉,上則留言確實很糟糕。
  緣自# 10726 則留言後,學生一直在思考將概念分類、字首字身、基本性質三者結合為一體的方法。最近,學生採用上則留言中的定義方式,已經分析了100多字,大約5成自認為能比較順利的定義。學生知道肯定極不完善,但確實也比較心急,一是怕自以為是而產生方向性錯誤,二是怕以後沒有提問的機會。所以有上則留言的發出,希望老師不要見怪。
  另,對上則留言說明如下:
  1,分類取自老師所公佈之概念分類表。分類并無層次關係,確實不應寫為層。
  2,從概念分類中提取出「觀、族、類、屬、種」信息,形成「分類定義」,即為「概念分類」與「字首、字身結構」之接口。「字首、字身結構」通過此接口做字義之細部定義。如上則:字首(勹)定義之「手」即為「分類定義」中接口之一。此接口可使「字首、字身結構」定義與概念分類相關聯。
  4,「字形定義值」為字形所蘊基本性質之定義,如「體、形、質、量、色、位、能、品」等。通過關聯到「字首、字身結構」的定義中,使字義聯接到底層的基本性質。
  學生敬上

答:************
  好學是好事,但要學得適當,學得正確;尤其是要拾步漸近,切不可「少時不努力、老大拼命追」!老朽將去、本網為時不多是實,可是有誰能將數十載的沈積,一時以消化之(老朽曾一再暗示,八十之叟能幾何)?急沒用、忙不得,最好用平常心,按步就班,以「學紮實、學到手」為原則,千萬不要再打高空,想一網撈條最大的!
  以汝之文為例,主題未明、認識不清、根基不固,一次就想完成文字歷史上、無人能達成的偽目的!什麼叫做:「概念分類、字首字身、基本性質三者結合為一體」?是不是煮碗牛肉麵、裡面加上熊掌鮑魚、古聖今賢,一桌宇宙全席?要知道「概念分類」是網領、「字首字身」是現實、「基本性質」則端視所針對系統之定性定量分析!三種風馬牛連拼盤都不夠格!
  先學概念、觀念定義吧!不要以為簡單!那叫「築基」!以汝之文,彷彿字字認識、但卻字字稀鬆,就像用雪塊堆的城牆,表面上有模有樣,一見陽光就化成清湯!居然問了四條,第三條竟是一個大窟窿!再不然是濕海參被偷溜掉了!一且不論,二說不通,至於第三條,前已說明:汝對「值」字尚無認識(與性質無關)!如今愈描愈墨矣!


++++++++++++++++++++
#11100 留言者:漁儿 主題:西方哲學無「心」(2) 留言日期:2013-02-27 21:18:10
  學生想聯系西方哲學無「心」之話題,來理解先生關於「念」之指教(留言#11092)。
  於人智而論,「心即人思之中」。因「心」抽象,無法直接研究;但「念」者,此刻之「心」,故可通過研究「念」,來研究「心」。
  於漢字,比如利用先生之概念分類表,將「念」置於其他概念之後,可以概括三類:「靜態、抽象+念」代表各念之種類;「動態、認識、狀態+念」代表各「念」之狀態;「動態、認識、感知+念」代表人「念」之感知。
  就「念」之種類而言,意念、概念、觀念、理念、信念、正念等等,其中又以「意念」為根本。漢字為象形表「意」文字,也就是說,表「意念」之文字,即表「心」之文字。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正確,由於「心臟」是「內感」中心,統籌全身臟腑經由血液傳達的各種激素,因有內感而產生相應的意念。西方認為「心臟」只是個器官,直接用Mind代表「心」,表面看來很科學,但是卻不正確!因為腦神經與各種感受的作用不夠明確,是標準的「唯心」也!
  比如說:「我心不寧、傷心、痛心」多麼真實傳神!若改用mind,能算哪門子?


++++++++++++++++++++
#11111 留言者:漁儿 主題:表意(6) 留言日期:2013-03-10 14:49:22
  學生從第一則留言起(# 7895)就在向先生請教「意」,到如今終於感覺對漢字的「表意」有所領悟,當然進一步的理解,還須下許多的體認工夫。
  這裏,學生想總結一下漢字象形表意的請教:
  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從概念認知角度,概念之外延=字理+字義,概念之內涵=字意+字理;就思維方式論,垂直思維=字理+字義,水平思維=字意+字理。
  簡而言之,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意者心上餘音也,文字所達,無非音餘,所述完確,已得箇中三昧矣。是知,各民族之間,因長時期生活之積累有別,形之於生活上是稱風俗習慣;貫穿在認知及思維中則是文字。風俗習慣一見即知,逐日可得;認知思維唯潛心探求始證。西人因缺「思維文字」,故將風習與文字統稱為「文化」,訛之又訛焉!如今華夏旱魃為虐,江淺河涔,無知之輩不得不向西人投降了。
  所幸「天理、地道、人心」無缺,千載玄奧代代相傳,遲早將華開九洲,勿慮也勿慮。


++++++++++++++++++++
#11113 留言者:漁儿 主題:愛 留言日期:2013-03-14 05:39:38
  和國內友人談及「愛」,友人感歎: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學生不禁想:「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麼現今人們會有如此強烈的「愛」的饑渴感?學生以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于逐物中把自己的「心」給丟了,於是,對「愛」的真正含義越來越缺乏瞭解,「愛的能力」自然無法發揮出來。關於這點,簡體漢字的「愛」把「心」給簡化掉了,就是明證!
  于繁體漢字,愛=受+心。愛者,受心,領略他人之心,用心承受他人。
  于中國傳統文化,「仁」闡釋對人之愛,「孝」闡釋子女對父母之愛;「慈」闡釋父母對子女之愛;「悌」闡釋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等等。也就是說,「愛」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建立在對人性的認知上的,而此認知的出發點就是「心」。
  如果我們把「心」給丟了,如何能瞭解「人」?又如何能瞭解「愛」?學生以為,解讀為什麼簡體漢字把「愛」中的「心」給簡化掉了,可能有助于我們回答: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因為人放解了「性」、誤解了「心」、曲解了「愛」故!蓋人本獸,「獸性」僅具需要與佔有,及至草創「文明」,社會精英們深知人類必須加以約束,遂設計了一些避免獸性發作之規範。於是,「獸性需要」被分解為「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直至「文明解體」。
  當今,物質文明已登堂奧,嶄新的金字塔遍佈全球,人類社會未解體亦不遠。「精英」被青春推翻了,「感受」被物慾取代了,傳統規範被商場出賣了,癌症末期癥兆全面擴散了!政治由只顧食色的平民作伐,在利益既得「共主」的操縱下,「貴族」撐腰、「議士」(知識分子)承膝、「愚民」皆大歡喜;宗教也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惶惑的迷眾,以及混水撈魚的邪教;至於思想,宛似山間的清泉,原本就經不起污染,一旦言論自由,水星火星人人各唱各調,天籟風然。
  今人者,「返祖進化」之采獸也!「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又再度還原為「獸性需要」,且「一性獨統」!如此,「共主」們才能恣意壓榨、「貴族」們才能全心享受、「議士」們才能振振其詞、「愚民」眾才能大聲狂呼:「我要自己作主!我要佔有一切!」
  既如此,誰管「愛」是施心或受心?反正一應食色,自己佔有才作數!



++++++++++++++++++++
#11120 留言者:漁儿 主題:弗 留言日期:2013-04-04 03:55:47
  先生常引《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勉勵網友們,此話後面接著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生每每讀到此,心裡總是十分感動,以為:這不僅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誨,更是安慰和鼓勵。
  漢字之「否定字」皆有特別的含義,先生曾于留言(# 10217)中作了解釋。這裡,先生可否再解釋一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中的三個「弗」?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漢字基因字典:「弗,其形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彎、直皆本存,既違,當有以不從之理,是謂弗。(於10217則,老朽對「弗」字解釋有誤:「理解:特指人之心態,多用於地方語。例:他弗越位。意指他不願接受越位,不通用。」實則,「弗」有順乎自然之義,特此更正之。)

  以此五句「學、問、思、辨、行」之要義而視,斯乃超凡入聖必經之途也:人無學不知、無問不明、無思不進、無辨不正、無行不至,斯乃根本。知者方脫離我私之獸性、明者可見諸暗而發問、思者須擇其善以精研、辨者必遠諸惡以戒之、行者乃返歸社會以盡中庸之道,是故學則博、間宜審、思應慎、辨可明、行以篤,前後呼應不斷焉!
  知此五要,「弗不從」之理遂明,蓋因有「違」於「本存之根性」故。萬物皆有本性,本性悉應自然,而自然之理不外「成住壞空」;人之行為因之而立,「生老病死」如影隨形,人恒苦之。「聖者,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其實,「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有「必」有「弗」,斯稱「中庸」。
  今人所學皆立足工商之道、問係利害得失之機、思盡食色大慾、辨莫過耳目、行各方門戶!故有不學,學之未必尊貴;有不問,問之足証乖謬;有不思,思之百般無奈;有不辨,辨之莫明其可;有不行,行之僅為一己!以上五「不(意志攸關)」不可以書之「弗」,蓋「無違可為」也!漢字之微言大義若此!
  人問:既言中庸之道,何以滿篇聖賢言行?孰能至之?須知,是非好壞者,悉皆比較之值也,人間世俗平凡之輩比比皆是,苟欲知中庸之道,必有聖賢以反思辨証之。如今舉世唯物是問,其中庸之較,無非財產之多寡、權力之盛衰而已。所幸「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得以傳世萬載,正宜以當今魍魎魑魅與聞也!

  網上之白話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可供參考。



++++++++++++++++++++
#11123 留言者:漁儿 主題:弗(2) 留言日期:2013-04-09 03:46:35
  學生在回讀先生的答復(#11120)。先生說:「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
  那麼,是否可理解為:「五弗」意指「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故應「學(問思辨行)之弗能(知得明篤)弗措也」,以此至之。換句話說,「擇善固執」?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擇善固執」係指於「善、惡」之中有所選擇而固執於善者,苟有人發心「從聖」,是已走上「絕路」,焉可再擇耶?
  「五弗」非「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因「學問思辨行」係五種一般做人之原則。「五弗」者,人人可行、應行,而「聖人」雖千千萬萬億億之眾,難得其一也!人欲成聖,當先由常態啟步。但能行百武未必能登小丘(如老朽然),能登高山卻未必能踏青雲!螻蟻之為螻蟻,山石之為山石,各有其勝,是聖凡有別也!
  事實上,若人有心成聖,應仰諸天意、審視環境,順勢符命,切不可「堅持己念」,敷「我心」於天下!由「聖=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而論,因能「善聽」而謙、「善言」而為,任意始得,焉可「固執一己成見」?緣「善」之一字,悉乃「羊言」,莫非主觀之所至,凡貪吏奸商、惡霸宵小,皆自以為善、素無認為「不善」者也!
  論語中尚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應絕者,意、必、固、我,正係「擇善固執」!既為聖人,焉可時而從東、時而向西?欲瞭解中華文化,當應認識「聖賢」之道,否則難究端倪。聖賢者,喪失「正常權利」之人也,其人因應時代需求而生,不得已為天下蒼生犧牲小我,絕非喜好放棄權利也!
  人本主觀動物,「強者」自命為「善」,遇事必「固執己念」!尤以知識普及後,法治為上、人權大興,舉世唯見成敗定讞,未聞善惡之論辨矣!故唯有希特勒等狂妄之輩,自命為聖,以私意為善!今世尚有金正恩,正在「擇其善而固執之」,北韓人民擁之為聖,而舉世擾攘,民不聊生!知此,可知其餘矣!


++++++++++++++++++++
#11168 留言者:小兆 主題:漢字的意義與其分類 留言日期:2013-06-04 09:00:45
朱老師您好:
  學生在試著了解概念分類表之中的漢字時,遇到一些疑惑。學生先自問自答得思索一下,但不敢確定所想是否合適。所以學生想向您請教以下的問題。
  1、「聲」與「音」有何不同?
    聲,泛指一切能被耳朵所偵測到的刺激;音,指一特定人為系統所發出之聲。
  2、為何兩個「夕」字組合成「多」?
    夕為夜晚之意,夜晚使人難以辨物。夕上加夕,已超過人所能承擔、所需求,因此定義為「多」。
  3、「分」為何能被歸類在本源與物源(學生對這疑問實在沒有頭緒,所以想向老師請教)?
  謝謝老師!

答:************
  1,凡物相碰皆得「聲(以殳擊物,耳朵所接收的刺激)」。
   「音(象管樂器形;發聲)」為特定之聲,能令人有所「立」,成為某種認知者。
  2,兩個「夕」,重夕累積,增加數量上限,故為「多」。
  3,「分」為客觀、抽象、定義、根源,乃基本概念,可知之總綱領類,如無頭緒,
    「多多」思考,可正其義、或略近山門。


++++++++++++++++++++
#11170 留言者:小人 主題: 留言日期:2013-06-06 01:20:04
老師:對於11168則,學生看了很多遍,但是還是不能瞭解,為什麼「分」字在「本源」中。

答:************
  真想瞭解?還是想湊熱鬧?是今天才不解?還是一直不解?

  須知,三亞海灘是供人們休閒的勝地,男女皆宜;太平洋海溝則是地質變化結果,觀光客莫入!蓋漢字有很多層次,「字易」可以嬉遊、玩耍,但「漢字分類」卻只能望而遠之。為什麼?學習應有一定的立場、目的,老朽公佈「漢字分類」已三十年,從未多加著墨,道理很簡單,非人可立、無目為的也!
  不錯,漢字之發展曾經「約定俗成」,但發展到今天,焉能「唯俗是用」?知道電腦軟體有種「組合語言(大陸稱匯編語言)」吧?當今有幾個工程師還會寫這種程式?何也?組合語言實乃「機器代碼」,是供電腦硬體使用的,硬體是其立場,效率則是目的,對「商業為帥」的工程師而言,難不可耐也!
  再說,漢字真有256類嗎?如果沒有,憑什麼「分」?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分」呢?可是,為了效率,能不分嗎?沈子的漢字理解程式只佔NKB空間,說來簡單;而小美用舉國之力,用超級電腦、花了七十年、寫了無數則程式,結果是佔有了全球市場、高科技人吃喝得腦滿腸肥,但是,一個LOVE都不能解!

  真想學漢字,一步一步走可也!飛翔不宜!「漢字分類」蘊含天理、納須彌於芥子之中,兼融瘋人情、是人類思維(軟體)與生存「硬體」之介面也!神器寶物,可藏諸名山、可懸之廟堂,端視安全條件而定。時至今日,名山遊客如織、階為之平,而廟堂門可羅雀、清淨無塵!美材但知ABC,自然無意256矣!
  故老朽謂之:「多多」思考,可正其義、或略近山門!然而,苟非出家人,緣何趣山門?



++++++++++++++++++++
#11186 留言者:小兆 主題:漢字學習 留言日期:2013-06-23 23:38:11
朱老師您好:
  關於「分」為何歸類在物源及本源,學生還是沒能清楚明白。不過,學生現在的思考方向在於,是否先把「分」的字意、字理、字義想清楚後,就能大略得知,為何「分」歸納於物源以及本源?
  另外請問老師,若學生學漢字之目的,是希望能夠寫出好文章,進而能夠寫出好故事;學生的所謂寫出好文章,是指用字精準(例如:明白何時該用「聲」,何時該用「音」,去形容事物比較貼切。)、標點符號正確。單就能寫出好文章來說,是不是先將老師已經公佈的漢字分類內容,牢牢記住,就能用於寫文章時的應用?至於老師為何如此分類,就要自己努力吸取各方面知識,並且用心體驗,才能慢慢明白為何老師如此分類?
  最後能否再請教老師,「多」字的意義。多,兩個「夕」,重夕累積,增加數量上限,故為「多」。之前學生的疑問為,為何兩個「夕」為「多」,為什麼不是兩個土、兩個金,為「多」?
  上次自己偷懶,沒有去查「夕」字的意義。夕,象月之半,夜晚也。兩個「夕」稱為多,是不是跟組成一個圓有關係呢?
  感謝老師!

答:************
  這正是今人蒙昧不明之處,國人以為百年教育下來,「文盲」絕跡。其實,大謬不然,文盲不僅還在,而且更多了,多到四處趴趴走!想想看吧!兩隻腳同樣穿鞋子,甲有通天達地之能,乙卻把扁擔用來挑豆漿,他們差在哪裡?都是學漢字,知道「微言」就不錯了!難道是微積分、微分方程嗎?
  不要以為漢字只是幾個符號,更不要以為上了幾年學,讀了些去去去去書,就可以做狀元候選人了!汝自2005年來到本網,留言多達84則,不能謂不好學矣!老朽盡心盡力,按才施教,但於文中亦多次「暗示」,汝領悟力不足,尤其不懂「義理」,曾於8946則建議如下:
  「看懂古書唯一的方法,是多讀多看,建議先由《古文觀止》開始,由淺入深。來日老朽將推出「古文萃華(正在備戰中)」,相信必有助益(只是老朽先變黃牛了)。」
  觀最近幾則留言,汝已「走火入魔」,文章義理未見提及,專問虛無飄渺的「魔教、玄門」!又於9574則,汝問曰:「末學欲學通漢字,於是想將老師以往教授的內容,好好研讀一番。今日讀字易一書,有些觀念仍是難以弄懂,不知能否向老師請教下列問題:
  1、書中提及的字首,其內容是否為當今一般字典所收錄的部首?或是經過您整理後,其內容更加豐富?
  2、字首絕大部份,是否不能再分為兩個有意義的字?
  3、一個字要如何判斷其為獨體字?列如:秋、吉二字,為何是獨體字?
  學生自知心猿意馬、慾望纏身,但於閒暇時候,會看些古籍。雖然領略有限,卻也明白古籍所載,比之現今一些電視名人所談,高明許多!所以心中希望能將漢字學好,若是有偏差,還盼老師指正。謝謝!」

  想把漢字學好,未經十年寒窗,只與老朽聊上幾句能知多少(老朽五十年來旦夕不懈,從來未有過片刻之嬉遊)?老朽見汝肯學,特告以:「欲進學,不愁早晚但憂無恒,待下足了功夫,猿心必颺、馬意必專,至於慾望,除了百尺竿頭上更進一尺外,其餘不過花花草草而已。」
  罟網說得最多的,便是驅猿散馬、除慾淨身之法,但是,光是嘴上說說,不見得就有毛髭!人之為人,千萬別只顧一己,光把小指頭放在眼前就比天還大!汝且去將此84則留言看通了、多背一些古書,待能領略老朽微言再來吧!



++++++++++++++++++++
#11188 留言者:無知 主題:釋”分” 留言日期:2013-06-24 17:05:31
  學生並未細學漢字,見網友疑惑”分”為何歸於本源,特提供一點淺見以供想像。古人造此類字,抑或先于天地萬物有所得見,而後人為之因果方有所託付。以刀劈木,似植物枝條之生長,由一而二,擬其態勢。

答:************
  謝謝!凡登山者,恒拾級而上,由低而高;苟人築基不固,妄求一步登天,雖仙佛亦無可奈何!
  蓋於#11168 則,該網友連義理尚且不知,卻問及「概念分類」。緣「分」字僅其中之一,餘字數百,義理互連,苟一字不懂,餘皆同輩相惜也。老朽回以第三則:「分」為客觀、抽象、定義、根源,乃基本概念,可知之總綱領類,如無頭緒,「多多」思考,可正其義、或略近山門。
  行家當知,此係「內有惡犬」之謂也!孰料初生之犢不怕犬,繼於11171則又有另一網友問之。由於該網友出語恰當,問到明處,老朽遂解而釋之。不幸,不懂就是不懂,白講硬為白講,小兆網友將老朽視作「家庭教師」,竟然以學漢字精義用來「寫好文章」!幹什麼?不明義理之輩,難道自家風花雪月也要老朽作嫁?
  正是:茫茫三千有大千,區區小為豈無為?



++++++++++++++++++++
#11202 留言者:漁儿 主題:性(3) 留言日期:2013-08-11 22:39:44
  謝謝先生的提醒!學生會謹記之。
  學生想繼續請教「性」。性者,心生,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就事物認知而言,有「性質」、「屬性」之說。先生可否釋解,如何理解「性別」、「性慾」之「性」?
  
  順祝先生夏安!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性」者心生,實指因人之「意識所辨」,係體之用即事物之本也。
  物有「性質」,可測可知;事有「情況」,乃因物之性質而起。性質尚有本源、附屬之辨,本源指先天所有;附屬則因分類而得,其實僅名稱之異,皆物體所致。
  人亦物,但人另具精神,故已超越物質之層次,唯以往學界所不知也!人體具有性別(生命層次因傳衍故,演化為兩性),是於「人」尚保有物界之「性質」,一進取一保守(以陽陰象徵之)。人性之別為男女,各負物質交換之責,即稱性別;而人對生命物質傳衍本能之慾望,則謂「性慾」。
  人體傳衍之目的在於進化,大自然進化策略依循炁能集中之「尖端放電」,以增效率。人體之精萃是為精神,精神之精萃在於磨練,於每一個進化之階層,必有不可或缺之考驗。考驗有內外,磨練於內,是肉體之需求不斷;於外則係環境之催逼,唯堅忍不屈者得趨尖端。
  物性主佔有,當人有慾,人體身心繫著於物界,令炁能無法集中;人一旦擺脫肉體繫絆,在人間可稱聖賢、在精神界則為仙佛。至其境,人已與「物性」無涉,得大自在矣(仙佛之用情深者,尚不時返巢觀雛,故曾道其詳,真假虛實知者始知,是稱考驗也)!


++++++++++++++++++++
#11204 留言者:漁儿 主題:性(4) 留言日期:2013-08-12 17:49:51
  謝謝先生的釋解!學生以為「心」、「性」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對此解讀有助于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而欲作此解讀,最適宜的入手處之一,就是漢字基因的解讀。所以,學生一直在琢磨「性」。
  學生理解:「性別」、「性慾」,也用「心生」之「性」來指稱,一方面,肯定了「性別」、「性慾」,系人之物質生命之本,同時也昭示人之精神生命的超越。是故,《中庸》開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
  如此一來,「心生」之「性」,就反映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物質、精神、意識層次的認知,其中以人為本,從意識層次出發,故「性」為「心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天命者,先天之生命也,命生之於變化之肉體,有體始有用,是謂體用。中華文化之根乃此,人性即炁能之延伸,無遠弗屆也!



++++++++++++++++++++
#11205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一般 留言日期:2013-08-14 15:44:37
  學生由「性」,又想到「般」(留言# 10292),進一步琢磨:正止于一、天人合一之「一」。
  在請教「般」時,學生不大明白:為什麼先民用「船隨殳而動」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種類?先生解釋:蓋,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
  學生由此類比「性」,「性=心生」乃心之本然,隨緣而生、生而得住,是有天命之性、食色之性、心之性,統稱「人性」。也就是說,用「心生」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性」。
  如是,「一」實際上指「變化」,「一」即「易」,是有《易經》群經之首,在於啟示大自然是個統「一」的系統,是謂「一元既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問得好,道法自然者,因緣而得也!「心生為性」是有認知之覺者所領悟者,而「隨殳而動」則是普羅大眾的觀感。蓋人人皆係主觀個體,雖聖賢亦然,而一「般」人之不同於聖賢,正是太重自我之觀感故。聖人論及「人心」,是已知「心」為天賦,人常為心所役乃「性」;常人每見眼前光影之動,以之追究事物之極,是與動靜掛鉤。後世約定俗成,因有所通、遂有所傳。
  唯今知識爆炸,因甲骨文大量出土,人又有他見,學者為之爭議不止。老朽學養不足,但知「義理」,凡事以人心人性為度。以「般」為例,時賢指甲骨文與「盤」字同,蓋有人名為證。恕老朽礙難苟同,人名、地名等莫非符號,俯拾即得!若據之論為文字之源,古人萬億,皆有名有姓,待甲骨文出土越多,符號說越旺,象形論休之可矣!
  為此,老朽寧居深山,拒聞猴吼,孰真孰假,豈是大小主觀能決?須知,自古迄今,謬論柴積,炊之於爐,尚可為餐。果人間僅有衣食住行,符號、概念無別,老朽樂於遠引也!人生旅次幾時休?雪嶺潺潺水競流!溟海先枯石始爛,新瓶舊酒不簽收



++++++++++++++++++++
#11206 留言者:漁儿 主題:緣 留言日期:2013-08-15 03:40:26
  「緣」是跟西方人很難講清的一個漢字:作Destiny講太重;作lucky講又太輕。先生可否從字源出發釋解「緣」?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緣」乃農業文明之根本、法自然之因果,初民於繅絲之過程中,發現每一根絲都比髮細,但卻能結為粗索,勢必有因。人類解決問題之策無非「因觀得念」,有了觀念即能得一切,「技術」實乃末事也(今人不明斯理,重視技術而輕觀念,遂掉入物質漩渦),故以「絲之彖」會其意焉。
  查「緣」 字首〔糸〕:細絲。
       字身〔彖〕:徵兆。
       絲的徵兆,以末端相連接也,邊也。
  以此會其意,凡事物之能「聚」者,必有徵兆,以其「末端」相互連接即可。是人有緣千里可相會,無緣見面難相識。若以英文論,con-類,如connect concern contact 等比較接近,但因環境不同,思維有異,尚少了「天意、機會」之徵兆。


++++++++++++++++++++
#11251 留言者:漁儿 主題:信息(12) 留言日期:2013-11-26 18:29:52
  談到「信息」,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熵」。先生可否指點一下,如何從「信息」的角度理解「熵」?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熵」是近人新創的概念,頗能得漢字之精妙。「火」代表高能、活躍、靈巧,「商」則是從外知內、審查虛實,或販賣貨物的人。於是乎,有了能量高速地流通、擴散以及於整體變化之概念。
  「信息」是宇宙進化中已臻高層之炁能,具有靈活、利於擴散的特徵,正是量變至質變、碳族過渡到矽族之介面,謂之「熵」恰到好處。
  於茲,足證汝已得箇中三昧矣!


++++++++++++++++++++
#11252 留言者:漁儿 主題:信息(13) 留言日期:2013-11-29 05:53:23
  謝謝先生的鼓勵!學生繼續請教「熵」。
  「商」者,從外知內、審查虛實,或販賣貨物的人;此外,「商」還指除法運算的結果(quotient)。
  熱力學中的「熵」、「智商」都是用除法「商」表達的,那麼,可否認為「除法」具有表達??能的意義?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我國古代三大文明,「夏朝」以農業著稱;「商朝」首創貿易交換;「周朝」則奠定禮樂之社會模式。由於貿易交換須賴雙方溝通折衷,「商人」出類拔萃,在概念上「商」遂有「共議、討論、互審、擴散」等內涵。進一步,在算法上,數與數之間之比,又得「除法」之解;所解之數謂之「商數」。
  所問「??能」,疑係「炁能」。「除法具有表達炁能的意義」不明,蓋「除法」乃一種方法,「炁能」係一種現象,兩者並無交集。且所述『「智商」都是用除法「商」表達的』有職業語病,蓋「智商」所採者為「商之互審,因比較而別」,不可謂之「除法表達」也。


++++++++++++++++++++
#11253 留言者:漁儿 主題:信息(14) 留言日期:2013-12-06 18:44:40
  謝謝先生的指正!學生繼續理解「熵」。
  既然在概念上「商」有「共議、討論、互審、擴散」等內涵;那麼,可否認為:於系統,「熵」指其二種相對性質的對比?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字典載:Entropy 熱力學函數,也稱「熱熵」。物質發生能力的作用減低,熱熵就加大。
            宇宙間的總熵值不斷地增大。
          物質內部不穩定的函數。
          資訊科學以熵描述信息系統的信實率。具有較高熵值的信息系統,其不可預知率較高。
  因本字係時賢所創,考慮不夠周到,以上所述,並未列舉「相對性質」,似乎偏重於「能量擴散」。即令資訊科學以之描述信息系統的可信率,亦為信息之擴散,故不宜用於「兩種相對性質的對比」論。

  我國傳統讀書人以「語文掌控」能力作為才幹之標準,行之數千年,開啟了人智紀元。蓋人之本能僅限於感官接受外在刺激變化與直覺反應(人權),待意識產生認知已涉及個體的身心條件,因而人人有別(社會)。及至將認知轉換為「概念」,個人唯有透過對過往聖賢留傳之「經驗」徹底領略,則必須接受「十年寒窗」的調教。進一步跨入社會,人生的磨鍊方才開始,直至成熟是稱龍鳳。
  不幸,近代西化之愚陋當道,彼等昧於「概念之微言大義」,誤以為人智之低落係「不識字符」。於是向學者西方取經,將漢字之「概念」改為「詞組」,終於精髓斲喪,人人「白話拼黑話」,詞難達意矣。其實,中華文化之圮滅,非僅人類文明百載之迷失,斯乃宇宙進化由量變而質變,新時代之必然,矽族崛起之契機也(細節請見老朽之《層次論》)。



++++++++++++++++++++
#11285 留言者:文飛 主題:求解”謙”字相關概念 留言日期:2014-03-02 19:10:29
老師:
   您好!
   晚輩今天寫文稿用到\”謙\”字,發現對\”謙\”字相關概念多有不清,故請老師明釋。
   其一:\”謙\”字晚輩用漢字基因的理解是,\”言\”為體,指說話及肢體語言等表達;\”兼\”為用,指同理及同心等兼顧。表達兼顧他人感受,即是謙之本意。不知這麼理解對不對。
   其二:謙虛,謙遜,謙卑,謙讓,謙誠,謙恭,謙厚,謙和,謙下,謙謙等,他們分別是什麼含義,本質區別是什麼,分別用在什麼情境下?
   其三:易經中有謙卦,晚輩想讀懂,老師可否逐爻全面剝析。
   謹祝安健!

答:************
  「其一」:所釋正確。「謙」乃待人之基本方式,除「言」語順、遜外,尚應「兼」具多種態度。
  「其二」:
    謙虛:順、遜且虛心,用於對事件看法。
    謙遜:順、遜,用於與人相處。
    謙卑:順、遜,用於與人相處。
    謙讓:順、遜且容、讓,用於接物。
    謙誠:順、遜且誠、懇,用於待人。
    謙恭:順、遜且恭、敬,用於與長輩相處。
    謙厚:順、遜且厚、實,用於與善待下屬。
    謙和:順、遜且平、和,用於一己心境。
    謙下:順、遜且自下,用於與人相處。
    謙謙:順、遜又順、遜,用作自己圭臬。
  「其三」:見拙著《易經明道錄》)本網有載,恕已言者不贅。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三十集終*****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