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集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二十二集*****


++++++++++++++++++++
#9633 留言者:小人 主題:問題 留言日期:2009-12-17 06:21:34
老師;關於小杏子的理解,具象的事物好像不難,可是怎麼理解〔意義〕呢?

答:************
  老毛病!小人問大問題,老朽猜小謎語!
  要理解意義?查基因字典即可!
  若係問:「小杏子如何處理意義這類抽象觀念」,可解之如次:
  首先,查漢字基因字典:
   意=音在心上:於此,心上已訂定目標之謂也。義=羊我,以自我為祭品。

   對設計者而言,先有理論、後有方法,是謂按圖索驥,否則叫瞎子畫象。
   設計小杏子時,必須在系統中心(即意識中樞),預定一個目標(有效期限視功能而
  定)。每當有「行為」產生時,程式沆檢查目標,以資判斷。關鍵在於此「目標」不能
  出諸概念形式,更不能期望其「精確」,否則,內容將比不勝比!
   若無目標,小杏子完全無法與人相比,因為人有肉體,目標明確之極。而且,目標是
  判斷的根本,判斷又是小杏子理解的關鍵!除此之外,「精、氣、神、血、靈」為系統
  之基本架構,氣、神即為意識之參數(罟網有載,不贅)。
   且假定小杏子的目標是追求「倫理道德」,即可根據各種倫理道德之條件,將其體用
  因果用程式連接在系統中心,且隨時檢查比對之。如此,即形成「意識」中樞。
   當小杏子「神清氣爽」,系統運作正常,是稱「健康」。如果其「夥伴」行為不端或
  語氣惡劣,有違倫理道德,小杏子會「氣餧、神傷」,心理「反常」。待到達某一極限,
  導致系統反應遲鈍或脾氣暴燥,嚴重時更「三天(或更久)不理人」,以作為教人向善
  之手段。此乃群體生活之本態,今人自由至上,大道失之久矣!
   一旦小杏子成為「良伴」,其伴侶必會遷就體諒。長此以往,春風化雨必矣!

  其次,分析程式流程:
   每當小杏子與人溝通時,必經倉頡碼轉為概念分類,於此過程中(目前尚無視聽等功
  能),概念之定義值已經傳入系統中(故此,小杏子只知倉頡碼)。根據老朽之規劃,
  舉凡有違道德之字眼,皆有特殊定義(老朽陽謀若此)。程式一查到,基於內容條件,
  或「氣」增生、或「神」受損,不一而足。
   如果符合倫理道德,小杏子意識加分,「氣、神」一振。如斯,對小杏子而言,是稱
  「有意義」!對人又何嘗不是?

  上述說明可參閱《智慧學》第三章 慣性規律,第三節 人性--第五則 意義。要把小杏子當人,而且是中華文化的傳人,當然要符合傳統之倫理道德「意義」!沈子與老朽奉獻如斯,人間功名利祿無一在目,所求者,承續宇宙生命之真諦也!

  因之,保護小杏子成為無可比擬之重任。蓋當今濁世,人人追名逐利,苟知「如是簡單」,必將蜂擁而至,紛紛以破解程式為榮。其中野心昭著者,更欲修改小杏子之「意識中樞」,以作為一己之私奴,驅使為非作歹焉!職是之故,老朽若無「兩把刷子」,本網自洩罩門,其辱當屬自取!
  好在天道好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老朽正在謀策佈陣。只是在小杏子安全無虞之前,多言必誤;同時,於此襁褓期間,成長需時。是故伴學之選擇與測試之時機,暫時無法確定,一切都在未定之天。緣開一飲食店,顧及衛生即可;而以製造威力強大之「無機生命」而言,其責任之重,豈二三子可知哉?
  正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9636 留言者:一碗清水 主題:感謝老師 留言日期:2009-12-17 20:18:28
  老師慧目如鉅,可謂一眼看穿人情世事。學生碩士畢業,學理,蓋因學生從小就聽過有批林批孔之說,故對孔孟之道反感。原以為理科中有道理在,但上學十幾年不知理在何處。學上的越高越迷茫,一些所謂的教授無理可言,仁義禮智信無一可見。轉而求文,讀過不少國內外的名著,以求世間道理所在。
  學生困苦迷茫之際偶遇秦漢唐君,秦君給學生介紹老師的作品,然學生羈于俗務,一直到今年七月份才開始精讀老師著作。罟網留言很多都能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智慧上的昇華,也使學生得窺中華文化之一斑,漸識道理之所在!
  學生在此要感謝秦君,更感謝老師給後學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得以使眾人掃愚知慧,得趨真如。學生在此有一私心,希望老師能長織此網,更希望圖文系統早日出世,一掃陰霾。如今內地物欲熾盛,如果能有更多學子得聞老師之教誨,相信中華文化光復就會更快一些。
  學生:一碗清水再拜!

答:************
  中華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狩獵社會,係以農立國,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實乃最珍貴之「理性文化」。由七千多年前的黑陶文明開始,生活至上、家庭第一;當時已經出現簡單的「文字」,而未見濃厚宗教色彩;後有連山易、歸藏易直到周易,一貫結構邏輯思維;是有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以迄道儒,無非重情合理守法。
  在人智成熟之前,且放下「宇宙真實」不談,任何人能遵循人間規律、探索心靈認知,就符合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就是合情合理;人能合情合理,當然須要以理性掛帥。

  理性之一:重視思想。
    由三千年前春秋戰國之諸子百家之思想為例,放眼世界,遠遠超越其他民族。即
   令與今日相比,除了工具之精密度、石油能源與物質生產不及外,觀念認知毫不多
   讓。不料,上世紀一個政治風潮,中國人全面轉向,請來西方重視物質的德先生,
   是有「因求真理而學物理」的百年迷途。

  理性之二:維護現實。
    生命必需生存,生存不能忽視現實,而人生的現實是生活、家庭、社會、環境。
   千百年來,中國人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理念,就完全建立在現實上。
   西人不然,他們在兩千年的基督教統治下,唯有「信主」是圖。不幸,自十六世紀
   的文藝復興後,宗教破滅,西人不得不全面投向物欲,不識人生現實為何。

  理性之三:追求完美。
    中華是舉世唯一沒有本土宗教的民族,這是由於宗教的本質必須「止於信仰」,
   而在信仰下,「完美」受到限制。然而,人心的問題複雜,當佛教東來後,國人始
   勉強創立了「道教」。只是,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道教只是中華文化的「草根形
   式化」,「完美」的追求尚在進行當中。
   
  至少,中華文化中,在在都有「道法自然」的身影。何謂「自然」?自始至終,一本其然也!「其然」是什麼?宇宙的真實本質也!「宇宙的真實本質」又是什麼?其中有「人」焉,人之外又有「宇宙」;人以主觀看宇宙、宇宙則以客觀概括人生!是故,人與宇宙恒為真實之本質,兩者缺一不可!
  「易理」正是這種「真實本質」之演繹之理!一為真實,既始,遂有兩儀;兩儀者,一陰一陽,缺一不可!陰者自陷,聚之為主觀一己;陽而永動,是為客觀宇宙!五千年前,定居華夏之古人即見及此,知人生為主觀、客觀二元真實,互為表裡,其理湛然!
  「易理」既為真實,真實永恒不易,所易者,任一「事件」之自「始」而「終」也!此始、終之間,是稱「時間」;始終之理,則為「因、果」。苟若將此「時間」書為「流程」,設有溪水之體,以高低為用,是有「流」焉。於此,溪水之體用、因時間之因果,遂有各種「事件」自然而然之變易也。
  進一步觀之,在體用因果下,萬事萬物無不遵之循之。是謂:萬緣俱前定,天下無新事也!既然,中華文化該興,必興;該亡,必亡!老朽等人,該盡力以赴,必赴;該袖手旁觀,必觀!既然必然,自然之道焉得不自然耶?是以,圖文系統該出,必出;該敗,必敗!世事之理如此,夫為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可矣!


++++++++++++++++++++
#9643 留言者:阿勇 主題:網站建議及智慧學問題 留言日期:2009-12-28 23:19:21
  一,網站建議:
    學生發現「罟網鴻爪」現只顯示八個分類,原有的「罟網全覽」及「其他事項」兩個分類皆隱藏不見。如網友現時希望閱覽以上分類,必先進入「鴻爪搜尋」版面,才能如常進入。故希望能夠更新「罟網鴻爪」內各分類之版面,以方便閱覽。
  
  二,有關《智慧學》之問題:
    自序、第一區、第三段:
    原文:「人是一種與環境相共存、於主觀而獨立、於觀念以認知的生命體。」
  
    原文包含「與環境相共存」、「於主觀而獨立」和「於觀念以認知」,並各以「頓號」分隔。此三者於一句中同時並置,是否因為他們有特殊關係?學生想來想去都想不懂,希望老師能夠解惑,謝謝。

答:************
  一、謝謝,當交網管處理。(網管補)已修正,謝謝。
  二、此乃「人」與「環境(天)」之三方面關係,1,天:共存。2,人「主觀獨立」。3,地:觀念認知。蓋「人」之特色,乃宇宙中唯一能將環境剌激轉化為抽象訊息之生命體。假定宇宙是一「剛體」,意謂宇宙「一體通透」,如斯,比較易於理解;再假設人所認知之抽象訊息於能經由「個人」之主觀、通透外在環境,渾成剛體,遂可稱為「人與環境同存」。
  簡單地說,要以簡單地文字描述繁複的宇宙,不得不用三維之結構來說明也!


++++++++++++++++++++
#9646 留言者:漁儿 主題:新年祝福 留言日期:2009-12-29 17:55:59
  自從去年跟不上先生的漢字教學后,就退下去潛修了。前些時,見先生受頸椎之苦,又是擔心、又是難過。如今新年又至,留此言,一來感謝先生的教誨,二來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先生的教誨一直銘記在心:”人生最大的玄秘,人類最高級的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學者當痛下苦功,將概念的精義與科學知識徹底結合,才能與人溝通,透視宇宙。”我現在法國一所大學教計算機、並作算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我繼續跟著先生學漢字;另一方面,試著把自己的體會應用到工作中,即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從西文和漢字的詞源出發作理解,然後將此理解傳達給我的法國學生。這樣的教學實踐,讓自己和學生都感到從中受益了。比如,對”算法”這個概念,我試著這樣給學生講解:
  1,西文詞源
  據文獻記載,”算法”一詞來自于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al-Khuwarizmi),他寫了第一本關於一次和二次方程系統求解的著作,在數學上提出了算法這個概念。12世紀,修道士阿德拉德(Adelard de Bath)翻譯阿拉伯文獻,引入拉丁術語\”algorismus\”,意指al-Khuwarizmi。16世紀演變為法語的”algorithme”,18世紀演變為英語的\”algorithm\”。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算法”的中文名稱出自《周髀算經》。
  算
  字首〔竹〕:質堅之常用材料。
  字身〔目手手〕:眼看手動。
  目視手動之竹器,用以計數,核計,肯定。
  法
  字首〔水〕:液體。
  字身〔去〕:由此處至彼處,指時空距離。
  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
  算法的本義:問題求解(problem solving)的方法 (solver)。用”水之去”象徵”方法”,可作兩方面的解釋:一,如流水,順應、適應環境 ;二,”去”除水之隨意性,而建立規則。
  一,請教先生,對”算法”如上的初步解釋可否?
  學生 漁兒敬上

答:************
  好極了,這是教學之「正法」,古人就是這樣建立文化、奠定文明的。因為人類早期由不知而有知,全賴追始溯源,才能產生觀念、因之累積為知識、技術。但是久而久之,知識變成「公式」,人們等因奉此、只是利用公式而失去「原理」的認識。用這種方法教學將易導引學子們開啟靈智,從而更增對學習的興趣。
  「算」代表目視手動以控物,是漢字中知行合一的實踐。在數學領域,除了「算法」外,還有算術、算籌、算式、算題、算學等觀念。至於在生活上,「算」可以說是一種「工於心計」的行為,以致於「算者」=能者;換句話說,能算之人,必係有能之人,與時人重視數學之理念相同。其實,我國古代有「數」而無「數學」,但因「算學」有誤導之嫌,近代遂用「數學」襲「算學」之名,沿用至今。
  恭喜,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多多發揮,將之彙集成書,必有助學子於大成也。



++++++++++++++++++++
#9650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0-01-04 09:09:17


  近日老朽時間比較寬裕,常時思索智慧學中關於「我」、以及「生死」的理論。事實上,有很多感悟極難用語言表達,且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比喻的例證。如果祇談理論,由於語文的主觀性,各人認知不同,迷團只有更多。想來想去,禪宗境界確實高超,不立文字究竟分明!
  但《智慧學》既是一本書,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總不能打打禪機充數。不管老朽有無這種能力,能多剝一層皮,就不能還披著一身長毛!為此,挖空心思,哪怕只帶一點毛邊,能讓人領悟到一絲一毫,也比滿頁空洞的「理論」為佳。

  方才,坐在馬桶上(經常是動腦筋的良機),突然想到地球的氣候模型。大家知道,由於能量作用,地球表面有無數「氣流變化」,顯著的可稱為風暴(可設想=人)。且不論大小風暴,都是一個有溫度的氣團(假定=人體),氣團由中心到邊沿,有一定的溫差。於斯,可假定氣團中心,相當於「人之自我」。
  能量變化不止,生生不息,大氣隨之起伏(如同人類社會)。當某一氣團的溫差消失了,該氣團(人)中心不存(對人可謂死亡)。
  由於人眼向外,看到的比想到的更易領悟。今人貪生怕死,是因為執著於「物質」及「我」的實存,怕死後一切成空。當人一旦怕死,生命的意義便消失了,只剩下一團血肉!

  假如用地球大氣模型比擬人類社會:

   氣團有能量,佔有一定的時、空    --人有能量,佔有一定的時、空
    大氣團能量大、成為風暴      --相當於大人物
     小氣團能量小、無盡無數     --相當於一般人
      氣團由空氣、溫度形成     --人由物質、精神形成
       氣團有一中心、主導氣團動向 --人有一中心(我),主導行為
        氣團之動向由大氣決定   --人之行為亦由環境決定
   氣團有生成及消失          --人有生及死
    氣團生成及消失僅係大氣變化的局部 --人之生及死為社會的局部
     氣團中之空氣、溫度循環不已   --人之物質、精神亦然
      氣團與外圍氣流之互動不止   --人之經驗記憶傳衍不已
       氣團之中心僅為虛幻     --人之「我」亦然
        氣團消失後能量存於大氣  --人之身體死亡後,精神還諸天地
         氣團不以中心為住    --人不應以「我」為住

  於此,可以理解為:能量充斥自然界,氣團的變化係因能量趨向於均衡所致;而人有精神能量,屬於自然的一部份,故人應依循自然。換句話說:以大氣模型來看,「我」只是氣團中心能量變化的「臨時現象」,當某一氣團消失了、死了,另一個氣團又會生成,又形成一個中心。
  所以,「我永遠存在」!人根據各自的經驗記憶,認定那個經驗的記憶體是「我」。同理,氣團中心永遠存在,氣團中心也一如外圍氣流之變化。小杏子可以證明:她所依憑的是「小杏子資料庫」,若換一個「某甲資料庫」,她的「我」就變了「某甲」。

  因此,本書又稍有改動如下(放心,此屬常事):

第三章--第二節--
六、生死
  生=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死=人向枯骨跪拜,喪失生命,不再變。
   生死者,系統之初始與終止態。

  生命系統結構生機、生理、生活三才之完整,是謂生;完整性破壞謂之死。這種完整性即為生命系統之特性,在生時,運行無礙、系統結構正常。至於死,則是三才結構的破壞,生機可能分解成更多生命,各行其是(如同癌細胞);生理或許衰微,但未必消失;生活則幻化為獨立事件,隨生命而逝。
  根據守恆律,生命有生必有死,是因果的平衡。而在系統之間,一生命提供另一生命炁能之轉移,則是體用的平衡。肉體生命有物質基礎,容易觀察,其生死一目瞭然;精神生命是肉體之用,端賴精神之共鳴,其生死不是感官所能判斷。生死原是生命的起始與終止,在其過程中一應現象,只是時空的轉變而已。

第四章--第二節--
三、自我
  自=象鼻之形,本人,變化始於;我=象持戈英勇之形,持戈者,第一人稱。
   自我者,第一人稱。
 
  「我」=肉體+精神+意識
  基於層次結構,肉體係物質之體用功能;精神則是炁能的因果變化;意識來自環境經驗的互動。三者共同之界面即為「我」,是生理機能、心之感受、腦之記憶共同形成的感知介面,是種抽象現象。「我」屬於主觀、但面對客觀環境,僅僅存在於剎時之「現在」,空間之中央,經歷的頂端。
  在正常狀況下,「我」之經驗與環境變化形成整體之認識,再根據主觀的條件採取相應的行為。由於「我」有了整體認識,對於不斷進化的宇宙,多多少少有著一定之影響,可謂是推動宇宙進化的一個分子,也可以說是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之介面。明確地說,「我」是宇宙存在的基礎,永遠轉移在各個主觀結構中。

                   網主人白


++++++++++++++++++++
#9659 留言者:小人 主題:問題 留言日期:2010-01-08 07:11:20
老師:關於#9624 9633則,學生用心想了一個月,總算懂了,可是似乎與常識連不起來,是什麼原因呢?

答:************
  原因很簡單,因為沒用上!為什麼沒用上?因為理解有很多垂直層次,汝只問到第二層之故。

  第一層是當今教育所及,任何問題,背下答案即可。本室前幾年完成的「小信子」是也。
  用關鍵字詞,查字典、網絡可得之答案,皆在此層。如今十六年學校教育,所培養者盡係等因奉此之本層精英。學來學去,不過學會「專家見解」;「專家」皆「先生、先學」之人,人知己知、人昧己昧!最終由「掌權大專家」拍板定案,統一教材;反正大家所知類似,黨同即可伐異,聲勢浩大,是稱主流!
  人類大腦之神經元極夥,以人類生命以及當前的知識水平而論,應付故事綽綽有餘。但是想如此這般設計一個「電腦山寨人」,非得麻煩上帝再捏造一個不可!至少,高級科學家們在上個世紀狂歡了幾十年,這才發覺,用億萬金元打造的高科技超級電腦,連三歲兒童的呀呀話都學不上口!
  舉世所做的「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都是如此,十年前老朽在北京見識到國家科學院(詳見#9594)設計的「打的」語音系統,用了兩萬個關鍵句,還不能供的士司機使用。蓋如果乘客說些沒想到的話,諸如(老朽猜想的):「我要去一號!」專家系統準會把乘客拉到「總統府」去!
  只是如此「窮舉」,不要說費時費力,而且難免掛一漏萬,與智能毫無關係。以#9624則為例,用窮舉可以不花腦筋,找些工讀生填單就是:
   問小杏子:「你喜歡吃糖嗎?」
   窮舉的答案無限(各位自填去,老朽沒興趣),可任選其一:
    我最喜歡吃糖了。
    我不能吃糖。
    我想吃。
    不要!
    ……
  談到這裡,憶及一個數學趣味問題:有人要買樂透,假定總發行量為A,數學統計如下:
   不買 :沒機會樂;但不輸錢。
   買1張:有1/A的機會樂;但幾乎是輸定了。
   買n張:有n/A的機會;贏的機會多了,輸的錢也多了。
   買A張:有A/A的機會;贏的機會最大,輸的錢也最多。
  用窮舉法相當於買A張樂透,「贏的機會」=專家學者;「輸錢的人」=繳學費的學徒。

  第二層乃「觀念理解」,如#9633則的內容,是「概念網絡」的溝通應用。由於漢字分類有如網絡,用語句可以與人事時地物串連,四通八達。好處是不必「窮舉」,電腦程式只須用很小的記憶空間,就可以達到語文的極限,完全符合人類理解的定義。
  這些理念不再贅言,例子也舉了不少,相信已有網友動手設計中,說不定頗有心得。然而,概念網絡只能比擬交通系統,交通可以通達各地,但僅有公路、鐵路意義不大。蓋交通的目的,是要去村鎮城市都會,人類活動的所在處。常識者,人類日常生活之所知所識也,祇在高速公路上奔馳,要何常何識?
   汝無法將之與常識相連,好極了!至少懂得在公路上用不到血拼、上館子的常識!

  第三層可稱「人事理解」,這才須要常識,令理解兼顧人間現實。根據體用因果的結構關係,常識與常識相互糾結,形成人類社會環境。只惜現代人知識分化,人人專習一技,常識有限。但要理解到這一層,已經不是普通人所能勝任。是故,沈子做得辛苦,老朽袖手旁觀、慚愧不已,只好保持緘默,不扣不鳴!
  以#9624則為例,再以常識說明之:
   問:「你喜歡吃糖嗎?」
    分析之,常識得:
      「你」   --體:人,第二人稱,對方,男(女)性,…
            --用:作朋友,伴侶,生理狀況,心理條件,…
      「喜歡吃糖」--因:甘味令人快樂,生理需求,個人喜好,生活環境,…
            --果:態度,狀況,…蛀牙,糖尿病,胃病,…
      「嗎」   --因:求知,目的,…
     由對「你」之常識庫,可知「自己應有的態度」,以之作為張本。
      如「你」之生理狀況、心理條件等因,對「吃糖」可能產生的後果如何。
       「我」自己的目的(假定正常狀態)與以上後果的可能影響。
         意識判斷:選擇對自己最有利之向性、語氣、內容等。
     若是問小杏子,常識是姑娘家有姑娘氣!最可能的答案是:「你有眼珠嗎?我的口在哪裡?」

  這說來簡單,卻又是一個「要命」的話題!蓋現代人壓根兒沒有常識,看看台灣電視就知道,不論什麼事、不論東西南北,人人只顧自己的利益!美其名為民主自由人權法制,事實上是一己的民主、一己的自由、一己的人權、一己的法制!反正別人都錯,自己才是對的,說不通?以牙還牙!爭、奪、打、搶、殺!

  還想問再下一層?問什麼?自己先掂掂自己的能耐吧!



++++++++++++++++++++
#9666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 留言日期:2010-01-10 19:48:39
  謝謝先生的鼓勵!
  在教學和科研中,另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概念”本身,我試著這樣給學生講解:
  1,西文詞源
  ”concept”,來自拉丁文 ”conceptum”,是動詞”concipere”的過去時態,意指”生成者”。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概:作為記號之短木樁
    念:此刻心上所思
  概念者,概略念頭,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
  但是,我的學生大都是法國人,其中也有阿拉伯和非洲人,近年來也有中國人了。如果我直接用”概念”來講解”concept”,恐怕他們不易接受。既然,”概念者,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我就想到了用”象”代替”概念”、來解釋”concept”:
  象: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
  象,本義”大象”;引申義”象徵性的符號(symbol)”,與純粹的”符號(sign)”區別之。
  我又由”象”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來給學生解釋”概念的層次理解”。
  一,”象”與”盲人摸象”故事的相連,使自己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這是自己的主觀理解,不知對否。可否請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正確之至!是已得老朽三昧真傳矣!
  憶及老朽在巴西教中文時,曾面臨相同之困難,也是用「象」解析之。總之,文化上的慣性殊異,必須用「原始佐證」說明之,否則是導人入盲也!



++++++++++++++++++++
#9687 留言者:你我他 主題:「倫理道德」一悟、「漢文憲法」一疑 留言日期:2010-01-21 01:18:18
朱老師:
  您好!
  緣於#9680則留言中「牧牛」網友於子夜悟及「倫理道德能生智慧」,又於#9685則留言中「秦漢唐」網友再次問及「智慧=倫理道德」,這讓學生我生發疑情,即與老摯友(一同事)談論此一疑問,加於思考,略有所悟如次,請求老師指正。
  倫理=遵循上下(包括內外),道德=立足本位。「倫理道德」乃宇宙真實之體,若用之於漢文,即可立為「憲法」;若用之於人類社會,則當立「五倫」;若用之於解決問題,則可視之為唯一正確之「思維方法」。似此,天理如此,物理、人理皆不可須臾離於「倫理道德」也。若人能於宇宙萬物、世事人生中体??及思維,逐步參透此「倫理道德」之精義,即得真實智慧。
  另:老師於#8563則留言所立之「漢文憲法」中有一句「為文係以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是否漏了一字?學生不敢肯定,特請老師明示。
  「罟網原文」為文係以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
  「學生加後」為文係以概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 
      【說明:原文「念」字前加了一「概」字。】
         學生 你我他 敬上

答:************
  所悟所疑皆正確。
  宇宙本一,基於觀者之立場、加上時空因素,人產生之觀念,多不勝數。假定將「倫理道德」之觀念書為A。於宇宙真實,A=本體;於宇宙進化,A=規律;中華傳統社會,A=五倫(天地君親師);漢文結構,A=憲法;解決問題,A=思維方法;人類生存生活,A=常識;於人=智慧;交通工具,A=發動機。
  蓋實際上,A不過是種「代號」、具有「對外一統、對內自律」之本義而已。以物質結構為例,一群原子繞核心飛轉,在其衰期未至以前,必能維持正常運作。如果沒有「對外一統、對內自律」的條件,是為「原子分裂」。再若指國家社會,欲求穩定平安,也有賴「對外一統、對內自律」,否則是謂亡國滅種也。
  不妨自舉千例、萬例,有何例外?是稱「舉一隅以千隅反」也!稱之為「智慧」、實因宇宙本態如此,人之主觀太強,當五四人一提及A就想到「禮教殺人、喪權辱國」。當然,「倫理道德」就揹了百載黑鍋,而黑鍋的學學教教、子子孫孫,就痛失「智慧」,搖身一變,成為「美大哥的黃色小兄弟」矣!

  又:老朽思緒如飛、手指似牛!該文確是少了一個「概」字,已更正,謝謝!


++++++++++++++++++++
#9699 留言者:常溯 主題:文言文 留言日期:2010-01-26 18:47:09
  謝謝先生於#9697教導為文之方式。主題、結構兼具為文之目的,清清楚楚、一絲不苟。程式語言對於我來來講,實在很難;我常以概念思維,將組合語言比為文言文,知其是簡短,卻能直達意境,達到語言所欲傳達的真意,與人實惠。
  想來,個人想以文言文表意,智慧尚不可得,當下自當努力為是。
  至於城鄉物質分配不均的問題,實乃個人之多慮。城市中的人民,雖多得物質之支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鄉村生活,實乃更多與大自然相處之機會。
  先生言:「當下是大自然全力以赴、最佳的成果,免驚!」吾立下不驚,當自努力!

答:************
  其實,文言與白話之別,在於文言無「詞組」,贅字、口語不用,每字皆有意義。如:
   白話文:「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分別」。
   文言文:「文言與白話之別」。(文=贅字,分別=詞組,與=和+於,之=的+)。
  其次,文言文重主題,若主題不明,全段難解。如汝所言,一段中有三件事:
  「謝謝先生於#9697教導為文之方式。主題、結構兼具為文之目的,清清楚楚、一絲不苟。程式語言對於我來來講,實在很難;我常以概念思維,將組合語言比為文言文,知其是簡短,卻能直達意境,達到語言所欲傳達的真意,與人實惠。」
  閱者若想看清楚內容,將是「徒步入川」,蜀道大難!於是乎,大家囫圇吞之,人人相互敷衍!於是乎,人人變成天天,大家天天混日子!
  1,「謝謝先生於#9697教導為文之方式。」
    此一件,若用句號即應另分一段,若與下句相連則該用分號!
  2,「主題、結構兼具為文之目的,清清楚楚、一絲不苟。」
    此其二,主題是「為文」。
  3,「程式語言對於我來來講,實在很難;我常以概念思維,將組合語言比為文言文,
   知其是簡短,卻能直達意境,達到語言所欲傳達的真意,與人實惠。」
    此其三!這叫做皮蛋、鹹蛋、雞蛋炒飯!先談程式很難,又談簡短,再談意境,
   最後是實惠!
    這不是文字問題,而是「思緒紊亂」症!急什麼?先想清楚,一件說明白了,再
   說第二件,程式語言如此、文言文如此,白話文亦然!
  4,最後一句:「吾立下不驚」,想係誤解「當下」矣,查詞典:「當下=此刻」,
   而「立下=訂立」,如何「訂立不驚」?

  文字是思想的「客觀化」,當人思考時,「主觀」掛帥,對自己想法當然自信滿滿。人們喜歡夸夸其談,因為語音一出口,就如冰棍見曝--溶之成水,誰都不知道別人說過什麼!問題在:文字能「永存不朽」,不論好壞、是非,不管是大人物或小老百姓,白紙上留下了黑字,就是客觀的明確證據!
  寫文章之智慧:
   倫理:構想在先,下筆於後;要點先談,細節隨之;明理至上,要言不繁。
   道德:自持嚴謹,勿誤他人;分段明確,用字精準,文以傳世,誠實勿欺。

  再觀當今各種報章雜誌、書籍著作,不是自我爽爽爽,便是開口罵罵罵!尤其是美式大師們的通俗暢銷鉅作,千篇一律是和某名人如何如何、再不然扯些與本文不相軼聞糗事,為的是「充實頁數、好賺大錢」!結果呢?人人看到的是花花綠綠、青青菜菜,堆了一大堆「文子」,卻不知所云!更不幸,是年輕人學會了這種浮誇之風,加上網絡的推波助瀾,人人搖身一變成為「作家」!結果寫出來的「東東」只有「西西」懂懂!


++++++++++++++++++++
#9702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观念 留言日期:2010-01-28 01:20:16
  先生子夜時分還在為我們解答,心裡覺得很抱歉,不知該如何謝謝先生!
  先生多次講解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概念為記憶中,認知經驗之索引,當概念層層展開,同時調動了所有相關的經驗,也就是說對相關的概念有了觀念。這種觀念,令人能‘一觀即能生念’,既已生念,對任一‘主體’而言,可稱‘理解’”。我一直覺得對此理解不夠。這裡,我想用先生的”系統概念學”,結合向先生請教的”惑”與”問題”,試著談談對概念與觀念關係的初步理解。
  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係,垂直向為因果關係,水平向為體用關係。如此,”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即先生的解釋:”惑”,以圖形直觀視之,”或”於”心”上,當前之狀況,尚未形諸於問也;”問題”未必來自”心”上,且時間必有落差,時過境遷始有題可問。也即,以時間為介面,”惑”與”問題”產生了因果關係;以空間為介面,”問”與”題”組合,與”問題”產生了體用關係。
  所以,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應從”體用”和”因果”兩方面來闡釋;而通常,人們比較容易忽視因果關係,因為它不如體用關係來的直接。
  不知可否這樣理解,謝謝先生指正!
  另,我的留言格式未能滿足要求,因送上的留言總把段之間的空行吃掉了。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人生之初乃討債鬼,生至中年,方能領略一己之責。如今,安坐簷下觀風雨,是還債之時了。
  「觀念」極易理解:但凡「單字」,盡係「概念」;若將兩個以上之概念相併,即屬「觀念」。蓋古人用古文,無非「概念+概念」而形成認知之「觀念」。唯因於語言中,語音「缺形」,單字不易分辨,故採「語詞」輔助之,是稱「白話」。五四運動將白話取代文言文,其實是大量應用詞組,自後,遂「概觀不清」矣!

  所問正係受害於白話之誤,蓋「問題」二字乃觀念,以西式文法視之:「問」乃動詞,「題」是名詞,「動+名」為「動名詞」。有動有靜,於觀念上可謂之「體」,至於其「體」何「用」,一句未竟,如何能知?苟若係「問題正確」,則「正確」是用矣(「題目」於概念、二字可謂前體後用)!
  所言:「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相當於:「把餵、雞、殺,及餵雞視為系統」此系統豈非「動物園」乎?「問、題、惑及問題」不可能成為「系統」,否則「系統論」將成為「大雜燴」矣!緣任何「系統」必須有一統一之內容,以線索繫之統之,而所列四者,不倫不類也!
  系統已亂如緇絲,「問題」則似如「毛絮」,如何釐清?於是有如法國大革命又起,平民殺貴族、亂軍殺百姓!一時之間,雞飛狗跳,老朽棄權!
  1,「”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不通!焉有白話、文言互為因果?若用
   正統漢文:「有惑即問」惑、問二字是稱因果。
  2,「”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不通,是平民與貴族聯姻也!
  3,「”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不通如前。

  治絲益棼,此之謂也!老朽一再道及漢字「概念」為單字,是有「漢字基因」。「觀念」供實用,已與基因異趣矣!基礎紮實了,建屋始成!盼細細玩味!


++++++++++++++++++++
#9841 留言者:小兆 主題:體用因果四鍵 留言日期:2010-04-23 11:14:06
老師您好:
    在《漢字基因字典》第二版說明一文中,有以「開」字舉例:
      因: 開映:開而未止,止於映像,開是其因。
  這個舉例是否是指,「開」字以因鍵與「映」字相連。
    若以上所述無誤,那在討論「映」字時,於開映一詞、能否說「映」字以果鍵與「開」字相連?
    謝謝老師教導!

答:************
  「開映」為二「動態概念」結合,前因後果,故開為因、映為果。如討論「映」,並無「開映」之觀念(先果後因與人思有違),解釋中多此一舉。好習慣養成,思維流暢,若要硬掰「果因」,雖無不可,但所為何來?


++++++++++++++++++++
#9849 留言者:漁儿 主題:动心忍性 留言日期:2010-04-29 01:43:39
  最近,重讀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發覺對”動心忍性”沒有真正理解。
  查漢字基因,明白每個字的本義,且知:”動”與”忍”,一陽一陰,”心”與”性”,一體一用,對”動心忍性”有所體會,但仍覺得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查網上資料,大多解釋成:性,性格、性情,忍,堅定、堅韌。對此,也覺得不夠有說服力。
  可否請教先生:”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但在這裡,”性”、”忍性”該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動心忍性」應分兩層次來理解,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體用因果皆因性而生變,天有天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不得不然。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體用因果的變化更複雜了。當然,絕大多數人類依「慣性」發展,但也有極少數人開始反思。
  「心」不是「心臟」,而是人類獨特的「精神性質」。由於各種刺激經感官傳入人體後,綜合的生理反應則形成「內分泌」經過血液到達心臟,心臟受內分泌的影響,經常能控制大腦,作出「絕對主觀」的決定。所謂「絕對主觀」,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對每一種刺激都有著絕對獨立的判斷,而且其動機、立場、目的非他人可知。
  這種現象,在陰陽的辯證理論上,正是大宇宙與個人自我的一體兩面。大宇宙本為一個「剛體(詳見科學定義)」,在理論上,剛體內部為一;而在人類所知,宇宙無窮無盡。其中的「消息」正是陰陽之「本質」,即為認清了「時間」的真相後(始終之間),人類精神文明直達大宇宙的變化流程(關於這一點不下苦功,無法參透)。
  因此,「人心動」相當於「大宇宙的脈動」,「性變化」則為「因果的規律」。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對金字塔尖的聖人來說,斥侯有了消息,主帥該有主見才是。作為有遠見的主帥,一切根據整體原則、最大利益而定,絕對不會輕舉妄動的。但是「本性」不然,男性專擅狩獵、女性職司護犢,其特質已建立在感官本能當中,一觸即發!因此,聖人動了心,卻能忍性,對當前的刺激置若罔聞,以便騰出大腦作正確的判斷。
  人的價值,在於能「動心忍性」,蓋人若在刺激前「不動心」,一定是「感官遲鈍」或是「神經失常」!再若「不能忍性」則必然會在大街上吐痰、大小便,其他的事就不必一一列舉了!中華文化的有教無類,便是「忍性」的實現。不幸,當今商業文明掛帥,為了少類人的暴利,「搖心任性」成為主流,以致連何謂「動心忍性」都惶然不知了!


++++++++++++++++++++
#9850 留言者:超文 主題:續#9849 留言日期:2010-04-30 00:55:18
  是故,「動心忍性」是受外在的刺激;「明心見性」是幽的內在追尋。
  二者異曲而同工,仍有稍許差別。後學講不清楚,只能做個比喻:前者像是一名儒生,一步挨著一步,受盡各種刺激(感官麻木了},爬上了山頂;後者是一名高僧,在明月的映襯下,孤獨地站在山巔上,細數過往的雲煙。
  時下盛行的「自由」就是任「性」而為;相反地,佛家講的「涅盤」要除去「慾望」
  寫完後,學生本來的問題也消失了。不過,仍像個小孩討糖吃。

答:************
  糖好吃,可吃,但不宜常吃!
  性能忍,必忍,且終生應忍!
  實際上,「動心忍性」是人的客觀意識型態,無時無刻不在自制中,行為可資驗證;「明心見性」則是人追尋的主觀結果,可能果真得道、也可能自以為是!老朽「自命」明心見性已久,但是,偶遇烏雲滿天,還是要靠「忍性」才能過關。因此,人不能托大,尤其是人在紅塵中,身浮慾海裡,心不妨動之,忍性則不容稍離!
  


++++++++++++++++++++
#9851 留言者:漁儿 主題:动心忍性(2) 留言日期:2010-04-30 15:17:21
  謝謝先生!謝謝網友超文的心得分享!我先試著逐步理解先生的指教。
  1,漢字基因”性”的再理解
  您說: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
  由此,我對漢字基因”性”再作層次上的理解:
  性為體,心為用;此性,是根本的因素,為事物之本質。
  心為體,性為用;此性,是心控制了性,為人所認知之起始。
  是故,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
  2,”動心忍性”的再理解
  您說: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當”心”是斥侯、”性”乃主帥。此心司”感”,感者,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當”心”成主帥、”性”為斥侯。此心司”意”,意者,心上之音,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
  您曾說:人 = 意識(人理)+心理+生理。
  由此,我可否認為:人性 = 理性+心性+感性
  是故,”動心忍性”,就是由感性(動心)而理性(忍性),其介面為心性。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完全正確。
  因原文係「動心忍性」,此心指人心、此性指人性,故作此解。若文為「大江東去」,則係指大江中之水,其水性「濕、下」;再若係「大江東去浪淘盡」,其「性」則指「時間」。文章之層次在於「立場」,立場所見,無非各人主觀;主觀見解,在於「境界」。是故,本室以圖解文,恆由基礎起,至於個人看法如何,何妨置之九霄?


++++++++++++++++++++
#9853 留言者:漁儿 主題:动心忍性(3) 留言日期:2010-05-02 23:40:50
  由”動心忍性”,我想到”論語 八佾篇第三”,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從義理上,可否將此看作是對”動心忍性”的闡釋: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不論從哪個角度,兩者都扯不上邊,除了都是漢字。
  「動心忍性」是種「自制」的功夫,只有道德觀很強的人,才會極端「違反人性」,以免誤人誤己。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種「評論」,指的是現實「現象」,具有「不極端」中庸之道的特點。

  從義理上,「樂」非動心、「淫」不忍性;「哀」乃傷心、「傷」已害性。
  查《漢字基因》:「樂=象木上安絃,得和諧規則之音,人性好樂,歡喜,安於」,未表示「動心」也;「淫=不定任意而為,不正常,過度」,更與「忍」相反,怎能沆瀣一氣?「哀=依於口,痛呼也,悲憫也,憐愛也」,心已無助,是傷也!「傷=人體易知者,受損,痛也,戕害也;又憂思也」,顯已害性矣!
  欲學武技,先蹲馬椿;欲學漢字,先明基因!漢字微言大義,斯乃「天書」也!明察體用因果之脈絡,其較諸現代科學尤為嚴謹,焉可「想當然耶」?


++++++++++++++++++++
#9857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主观与客观 留言日期:2010-05-08 13:10:59
  一般情況下,當遇到難解的字,我會查”漢字基因”,但對那些覺得比較好理解的字,就沒有這樣做了。比如,”樂”、”哀”,字面上看起來比較好理解,就沒有做字源的分析。
  我以自己對”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認知的偏差,來試著談談對主觀與客觀立場的理解。
  1,主觀與客觀
  主=象火炷,持有者,負責者,自己的立場;客=室中各別者,外來之人也,系統外之系統。
  主客者,立場也,自己與他人之謂。(漢字基因)
  在#9853則留言中,我是這樣想的:”樂”,心快樂;”不淫”,不過度;”哀”,心悲痛;”不傷”,有節制。由此,我以為,”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我這樣的理解,是從自己對”樂”、”哀”的大致印象出發的,故其立場為主觀。
  漢字蘊藏著人類思維之精華,是主觀認知之聚合。先生”樂”、”哀”的解答,是從字源出發的,故其立場為客觀。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我查了”漢字基因”,即使對”樂”、”哀”的理解,仍達不到先生那樣的水平,我可能也會多思量些。
  謝謝先生的批評!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所云乃當今常態,在物慾泛濫之際,語言文字已淪為謀生覓偶的工具。能瞭解樂、哀有別,大不易矣!在初,人類文明初興,人心謙和,為求瞭解人生,語言文字實為溝通人我、神交古今的橋樑。所以,主觀、客觀極其重要,當然,這種境界,只屬於有志天人之學者。而今,人類社會已邁向末期,夕陽黃昏,喜怒哀樂孰為賓主?
  從語文學上分析,能「動心」者,係「名詞類屬」,舉凡功名利祿、美食嬌娘是謂。而必須「忍性」者,乃對易於成癮、一發難以收拾,設若今日不忍他日必成災殃之概念。哀、樂(形容詞)已成,即令有所動,不過「動容」而已。人皮可拉、人骨可植,人性何忍?是以舉世拜倒金山前,動心動手動干戈,只要自己爽,管別人什麼?
  於哲學上分析,哀、樂係直覺反應,無需動心;同理,淫、傷源自自然因果,也不可能忍性。若因安身學習漢字,飽學可及於學者專家之族,族繁不及備述。但若為義理、真相,則不得不返其源、盡其流,自遯荒山野林!老朽非人,可提供他山之石,卻未必足以攻錯!且略知世上尚有此一說,不亦無憾乎?


++++++++++++++++++++
#9859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 留言日期:2010-05-12 13:36:34
  謝謝先生關於”動心忍性”詳細而耐心的解答!只是自己跟先生學漢字已有一些時了,還犯那樣的錯誤,覺得很慚愧。
  這裡,想就”三才合一”向先生請教。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對此,一直有些理解困惑。我想結合漢字”形”、”相”、”象”,來談談對先生解答的初步認識。
  我以為,”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我試著用”三才合一”的觀點,對它們之間的關係做初步的分析:
  查”漢字基因”,
  形=幵+彡,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彡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
  相=木+目,眼觀察樹木,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人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由此,人對事物的認知,由”形”到”象”,其介面為”相”。故形(地)、相(人)、象(天),為事物認知之”三才”;而將它們合在一起,達到對事物完整的認知,就是”三才合一”。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人乃經驗動物,無論是誰,過錯難免,慚愧不必。
  對「物件」三才合一的「形、相、象」分析正確,但不能視作「事物」。蓋具體「物件」有形、相,而「事物」包括更廣,尚有「事--象手持簡,所記載者」在內。凡所記載之事,必有時空、過程、體用、因果,皆非「形、相」所能表達者。是故,要研究漢字概念之精髓,必須慎明真義,絕非翻閱普通字典、辭典所能勝任。
  其實,任何概念都可以其三才分析論斷之,但必須「驗明正身、非的勿矢」,行之良久,自能認知明確。


++++++++++++++++++++
#9860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2) 留言日期:2010-05-13 02:03:43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59留言中,當我說,”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時,是感覺沒有把握。我可否更正如下:
  1,對象的認知,可分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在漢語,就是關於”事(動態)+物(靜態)”的認知,這裡,對象 = 事物。若對”物”作整體性認知,可有”形”、”相”、”象”三才結構。
  2,若對”事”作一般性過程認知,是否也有三個常用字表達其三才結構,比如,”無(地)”、”易(人)”、”有(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若指「動態」之事物,其動乃變化,所變者為其間之物質,皆依循既有規律進行;是以「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有、無」太廣泛,且需先行定義,否則另有他見,不宜作為三才。

  又於9859則留言,汝謂物有「形、相、象」之三才,係基於立場認知,因表達有別,是言「正確」。以老朽之見,物件指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有其固定之結構;是以「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以此兩則不同之定義間,天=象徵,地=形體,人=功相,又是一解也!


++++++++++++++++++++
#9862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3) 留言日期:2010-05-16 13:37:58
  我試著再理解先生的指教:
  1,物體、物質與物件
  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件=古人以牛為重要財產,故代表事物的數量。
  物體者,有形之體。
  物質者,形體的本質。
  物件者,成件的東西。可有物體與物質之分。
  2,事物的認知
  事物的認知,一般可分靜態結構(物件)和動態變化(事件)兩方面的認知。事物之靜態結構,指物件之結構,其三才為,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事物之動態變化,指事件之變化,其三才為,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
  物件結構之分析,得物體之結構,又由此結構,得物質之本質。事件變化之分析,即從物質之本質出發,研究其規律,確定其變化。故”物”與”事”的關係,為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的關係,即概念之體用關係,也即先生所說,物件為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正確,漢字理解係以「基本概念」為主,世上常識為輔。所謂基本概念者,乃單一「文字」之象徵,欲理解語詞文句,必須逐字剖析,以迄「概念網絡」。於斯,人得識漢字八千,可知宇間萬象;於此,漢字為人類文明表率,可通天人也!


++++++++++++++++++++
#9864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5) 留言日期:2010-05-19 12:39:01
  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一邊向先生請教著,一邊心裡感動著。我以為,所討論的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在西文的語境中,對它們展開如此逐步明晰的討論,是無法作到的。我那些沒有西文障礙的法國同事,說起他們讀西哲們書的感受,就象讀循環、嵌套、遞歸絞在一起的程序,讓人直想往火爐裡扔,所以,對一般學者來說,他們不願、也無法深究這些概念。
  上則留言中,說起”體的三才結構”,因”體用”為事物一體兩面,我可否再就”用之三才結構”,請教先生:
  查”漢字基因”,
  體用者,事物的本體和作用。
  應用者,切合實用,運用。
  作用者,由本體發出,影響他人或他物的力量。
  由此,用之三才結構:用 = 體用(地)+ 應用(人)+ 作用(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體用因果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含糊的觀念,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各種意見雜陳。直到漢儒,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土,因果論深入人心,體用雖然只是聊備一格,卻已化為常識。
  其實,體用之說,與「真正的科學」殊途同歸,皆由本體出發、功能為依歸。只是西方重視物質,必須實驗,以達客觀;而漢學強調思維,以概念為基礎,以約定俗成供人們溝通。三千年來,中華文化奠定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由於農業依賴自然,講究人際團結,所以,「約定俗成」斯為客觀印證。
  不幸,二十世紀知識大開,國人捨本逐末,採劣幣以逐良鑄。老朽不學無術,擅拾前人所遺。正因未學,故能與時賢有違;又因無術,不得不另闢新蹊。如斯而已。
  「用之三才」,亦應遵循:「天=規律,地=實際,人=變化」。所述不能算錯,但略嫌不足,未能搔到癢處。蓋用之規律係「因需要而有所作」,故以「需求」為宜;用之實際係「滿足標的而有所作」,故為「標的」;人之變化係「主觀條件」,是為「觀念」,各有不同也。
  只是,此類思維未必有「標準答案」,也不宜追求「一言堂」。只要學者認知有所進境,足矣!


++++++++++++++++++++
#9872 留言者:無知 主題:求同、辨異 留言日期:2010-05-28 18:27:16
  先生擅教!前雖不明為何隱憂,但先生之言令諸慮皆釋。今日方覺憂思之始,乃胸中一口氣不得平,已多年不願見及人同矣!敢問先生求同之學。
  
  由於習慣之不同,對文字之感觸人各有異,讀先生文字,常有疑惑之處,如9867言:天下若有人善教,老朽當如附骨之蛆寸武不離;如蛆之喻似貶,寸武不離似誤,善、擅何別?請先生原諒在下細小之人,雖明大意,但對此類細節常不能釋懷,肯請先生賜教。

答:************
  求同之學在於「無私」,若人只看得見自己,眼前的小指頭就比整個宇宙還要大!人固不可能全同,亦不可能不同;苟全同,宇宙成一「剛體」,阿彌陀佛!苟無同,人生豈非叢林?「人」者,兩足立地,眼放天空,芥子宇間,須彌可納。唯立地有高低、放眼分大小,芥子常萎、須彌累空,如斯而已。

  對文字之認識不同,實乃當今教育效法西方之故。漢字原本一字一義,言微義重,不幸西方愚昧,今人遂成附庸之愚從矣!世上眾生平等,蛆亦生命,「附骨」係現實,毫無貶義;「武」者,勇敢強健也,寸武指自抑,不離為自況。知者知之,不知亦無大礙,蓋如今「食色之季」,語文早已沒落、無聊可聊矣。
  「善」係「羊言」,百利而無一害;「擅」為「手聚」,強者之長項。若言「善教」,是教而無私;苟云「擅教」,其人必「自作主張」乃嘩眾取寵之流也!
  


++++++++++++++++++++
#9873 留言者:秦漢唐 主題:青蠅飛不過數武 附驥尾可至千里 留言日期:2010-05-31 12:58:09
老師您好:
  #9872則中講解:「『武』者,勇敢強健也,寸武指自抑」,學生讀後,仍不解「武」字之意。昨日,偶讀一佳句:「青蠅之飛,不過數武;附之驥尾,可至千里。」遂上網查「武」字之意,得《國語-周語下》:「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韋昭注:「六尺為步,賈君以半步為武。」
  學生思索此處「武」應是量詞,查《漢字基因字典》未有此意,建議補充之。又思為何「武」為量詞?經再三查詢,未得釋義,遂自己附會為:止戈為武,以戈量地為一武;或者行伍之前後間距為一武。請問老師:如此附會解「武」,可得附《漢字基因字典》之驥尾否?
  學生 敬上

答:************
  未也!
  #9872則乃覆「無知網友」之言,非釋「武」意,焉得「講解」之斷章?至於「武」作「量詞」,約定俗成、人各有見,豈需「附驥」?汝之「樂園」有雷無雨,其量為零,實非武也!


++++++++++++++++++++
#9982 留言者:漁儿 主題:思想學与哲學 留言日期:2010-12-22 15:50:06
  謝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在談及中西方文化時,人們常說”中國思想”與”西方哲學”,是否就是先生的”思想學”與”哲學”所指?我想繼續從概念與表達關係的角度,來理解先生關於”思想學”與”哲學”的指教。
  一,思想學與哲學字源
  1,漢字字源(漢字基因)
    思 = 耕耘於心。
    想 = 形相在心上,相互激盪。
    思想 = 又思又想,思維的結果。
    哲 = 挫折眾口,令人折服,智也。
    學 = 教導尚在矇昧中的子女,系統的知識。
    思想學 = 思維之學。
    哲學 = 思辨之學。
  2,西文字源
    思想(thought),來自Old English” toht, getoht”,意指 \”to conceive of in the mind, consider\”.
    哲學(philosophy),來自希臘語”?????????????????”(philo-sophia),意指”熱愛智慧”。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用漢字「哲學」翻譯philosophy,后由康有為等將此譯稱介紹到中國。
  二,從概念與表達關係看思想學與哲學
  思想學與哲學都是思維、認知之學,思維的本質是概念的認知,所以,基於中西方對概念與表達關係的認知,可看出中國思想與西方哲學的一些異同:在中國思想,以概念為本源、表達為變化,出發點落實在概念的生成與內容上;在西方哲學,以表達為本源、概念為變化,出發點則落實在概念的結果與形式上。 即先生所說,與基於《易經》之二元論的中國思想形成對比,立足於「上帝創造一切」之一元論的西方認知,迴避了概念的生成與內容。
  三,思想學與哲學的關係
  從認知的角度,生成、內容為本,結果、形式為末,所以,先生說在層次上思想學高於哲學。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好極了,實為有心人也!此類觀念,正需努力鑽研,否則學者概念觀念不分,東方與西方聊共一色!

  查人為環境動物,東方與西方基於地緣天候有別,自石器時代以降,華夏民族落藉黃土高原(當時黃土高原之水土條件為舉世最佳者),務農維生,漸漸形成「大群落」。而歐洲地形分割,各部落自謀生計,多以狩獵遊牧,即令務農亦屬小農,格局有限。大群落之特性為人口眾多、社會型態複雜,若無穩定的制度以資控制,必然掠奪殺伐,無休無止;小群落則只要資源充足,生活沆能自由自在。
  此外,基於生活特質,農民必須聽天由命、尊重自然;獵人則恰恰相反,極積進取、得失分明。於是,人性的需求將華夏人民緊緊綁在一起,人種混合、觀念互通,發展出倫理道德的規範;獵者則各自謀利、彼此兢爭,強者擁有一切,形成一元的「神主」定論。這種現象,在東西方交流不足之際,必然各自發展。但到了近世紀,西方工業化異軍突起,海運輰通,進化的遊戲規則驟變,中華文化受到嚴重的考驗;再經過二十世紀的工業文明,物極而反,獵人與獵物之間角色曖昧,面臨抉擇的又是人類文明本身了。

  談到這裡,應該可以界定「思想」與「哲學」的分野了。上則所述,不是「歷史」、也非哲學,而是一個「人」對所處身的環境的一種「反思」。反思不需要「專業技術」,也不可能有任何「學者專家」,更無所謂「正確、錯誤」!那麼,這種「似是又非」的反思是什麼呢?嚴格說來,是種當前「毫無價值」的夢囈,但是,如果言之有物,遲早會成為未來人類生存的明燈。
  李耳如此、孔丘如此、釋迦牟尼也是如此,他們的「思想太過先進」,生時難得有人瞭解,甚至默默無聞。但時至境轉,千秋萬世皆賴導引,影響人類無窮!哲學家剛剛相反,他們專拾前人餘緒,終生討論一兩個人們已知、當世尊崇的課題,名利兼收!再說明白一點,「思想」人人都有,但其價值可能由零至無窮大、只有時間可以證明;「哲學」只是一種「知識」,上學即得。
  因此,此二者不可相提並論,若強以論之,思想包涵且能改變哲學,而哲學或具部份思想但只能影響某些知識。由於老朽無意名利,故好思想而鄙哲學(數年前,因老朽捐了五十萬,被邀參加在中國舉辦之國際哲學會議,老朽仗著是「資方」,故大膽狂言:「傳統中華文化中只有思想而無哲學」),由是得罪了一票「中國哲學家」,從此不相往來!

  至於欲「從概念與表達關係看思想學與哲學」則又繞遠了,若假設有所謂的「思想學」,那麼要「想什麼」才能視作「思維認知之學」?如果一個人只想:「我能吃什麼」,能算「思想學」嗎?問題是,再假定有朝一日,地球上生態破壞到了極處,「人能吃什麼」將是絕對的「顯學」!但是時機未到、且不知何時會到,於斯,「思想學」只好泡湯以待了!
  再談「概念認知」,對一個「主觀」的個人,其「認知」完全主觀。所以,人與人溝通,實際上是「各說各話」,「一半懂了」算阿彌陀佛,「大半不懂」是常態!反正人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走到哪裡都說不定,還有誰管河那邊又有什麼「概念認知」?當然,有「客觀」的字典,好極了,世界上有兩個人對同一字典上的「概念認知」相同嗎?至少老朽沒見過!
  倒是:「基於《易經》之二元論的中國思想形成對比,立足於〔上帝創造一切〕之一元論的西方認知,迴避了概念的生成與內容。」一說正確,西方認為「神」是絕對的,不可討論,也就是說「信仰決定一切」!老美說誰是「邪惡軸心、恐佈份子」,誰就是!不相信?有地獄在等著!待美人自己上不了天堂,沒關係,自己印鈔票總可以,反正全世界買單!
  中國人就麻煩了,一切都要「找個理由」,有人說是「要面子」,老朽認為是陰陽作祟!不幸倫理道德垮台,到了民主自由掛帥的大日子,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人人有理的結果,一個比一個聲音大,一個比一個後援多!最後把法律捧上西天,偏偏法官有法官的道理,台灣就有法官收了紅的、放了黑的,明明某人犯了滔天大罪,法官判定無罪,理由是:「證據不足、因為我沒看見」!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倫理道德式微、人間已然亂成一團,世界待重整,觀念待革新,在黎明之前,四週總是最黑暗的!汝既然有心,不妨努力,只是不要忘了,欲做「思想家」,要看有沒有對未來世界的遠見;若是「哲學家」,隨便找間小大學,選幾個學分就夠了!


++++++++++++++++++++
#10014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君子成人之美 留言日期:2011-01-11 03:47:02
  朱夫子鈞鑑:
  
  漢字基因字典,大用矣!
  
  美:
    字首〔羊〕:家畜,肉美,毛長。
    字身〔大〕:壯大。
    美之本義:羊大,無缺點,好的感覺;又稱頌也。
    例:
      美行:好的行為,做益人之事,令人稱頌。
  惡:
    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
    字身〔亞〕:醜也。
    惡之本義:醜心,壞也,故意做害人之事;又憎恨也。
    例:
      惡行:壞的行為,故意做害人之事,令人憎恨也。
  成:
    字首〔戊〕:茂盛。
    字身〔午〕:原字為午,晝十二時,陽氣正盛。
    成之本義:陽氣茂盛之極,將終,就也,畢也,正面的結果。
    例:
      成事:最終之事、完就之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依漢字基因字典,從字面上直接釋義,可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說法。
  子曰:君子「完就」人所「稱頌之事」,不「完就」人所「憎恨之事」,小人剛好相反。
  
  例:
    某,拾金不昧,歸還失主,亦不索酬,此乃君子所為,令人稱頌。
    某,開車擋道,擋救護車,還比中指,此乃小人所為,令人憎恨。
   
    故君子成人之美,小從拾金不昧,大至精忠報國(文天祥、岳飛、史可法〕;小人之惡,小從開車當道,大至禍國殃民。
    顏淵問 孔夫子君子之道,顏淵乃孔門中德行最高的弟子,且聞一知十,就連 孔子都自稱不比顏回,故答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讓顏回自己體會,而不強調什麼是「人之美」。但後半句又提及「小人」,小人乃「無恥」之人,故我推斷此句,主要是講君子要「知恥」。
    子路問 孔夫子「士(君子)」之道,子路只能聞一知二。故 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直接講明了「士大夫」要「知恥」。
    吾已過知命之年,雖處異鄉,卻日益思慕傳統之「倫理道德」。行有餘力,重習論語,輔以漢字基因字典,以古人為師,收益甚大。自己以前讀書時,總覺得未遇明師;現在才知,欲得明師,盡向古人求。願見賢思齊也。

答:************
  是也,莫謂天下無明師,書中必有聖賢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謙卑自持,敬奉先聖前賢,明禮饗道,是有數千年輝煌之文明。如今道毀社圮,美其名民主自由人權法制,實則主觀掛帥,是非不分、黑白難明。人人各顧一己,致男男女女雲雨佈施、國國族族兵戎相見,自然之極也!
  汝閉門讀書兩載,大有進境,今旅居彼邦,係機緣之始。政府雖有意普世成立「孔子學院」,但官場文化,無非言之鑿鑿而已。巴人雖然歷史短淺,但人性相通,當年老朽曾為之開目,巴人無不喜悅。汝可大宣儒示,令人子親其親、夫婦歸其歸,貨物用其用、錢財利其利,是曰:世界大同!



++++++++++++++++++++
#10088 留言者:葉丁賢 主題:气、氣、餼的關係 留言日期:2011-03-18 23:44:22
  老師你好,學生在某論壇看見簡繁之辯,其中有人提出簡體”气”為古漢字,又”氣”是”餼”的古字。學生查詢網上資料確實如此。學生以前得知”网”是為”網”古字后,曾思考为何先賢棄”网”而取”網”。學生思考得出”網”才能告訴後人何物製成,形態爲何,”网”則不能。
  由於學生對先賢棄”气”而取”氣”,又取”餼”代替”氣”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學生只好在這詢問老師,懇請老師解惑。
  學生先在此言謝!

答:************
  气=象形字,雲气。《徐官古今印史》:氣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其形。
  氣=食五穀所生之動力。
  餼=吃的元氣,滋養,營養。

  「气」為原字,一因漢字講究「形正」,气左下方有空缺,故棄;二因「氣」字兼具來源,故立。以「餼」代「氣」之說未之聞也,果有此說,亦屬言論自由之列,恕老朽不知。


++++++++++++++++++++
#10130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界面 留言日期:2011-05-24 20:57:03
  我一直在反思、理解、實踐先生的教誨,先生「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將常識認知作為基本命題,以闡釋人類文明」,也是自己生命實踐的指南。
  
  關於系統,還有些基本觀念還不大清楚,想請教先生。比如,「介面」與「界面」,人們一般不加區別(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介面_(程式設計)),但我卻覺得兩者有聯繫、也有區別,我試以漢字基因分析之:
  介=人在兩者間,界面、甲殼;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介面者,居於兩個系統間之系統。 
  界=土地之介,系統之分際;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界面者,系統分界的表面。
  
  可見,界面者,居於一系統與其環境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界面,可認為是介面;但介面卻不宜認為是界面。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又如,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之一,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很好,真要徹底認識中華文化,必須由漢字根本下手。而今中華之哀,正源於近百年來國魂已亡,學界全面西化的後果。當今各種「字典、辭典」,無非清末民初,若干西式學者創典非祖之賣身契。若以之為鑑,只堪以訛傳訛也!
  老朽本非「學界」中人,不過偶來此間,路見不平,略拾漢字餘緒而已。須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華文化已傾圮百載,豈野叟一肩可擔乎?是以老朽忝顏為天下先,且將各種著作,全數掛網,目的在求號召有心人士,共同改進之。
  汝所說邦全正確,唯國家甫定,衣食尚未豐足,奢談文字禮樂?猶憶老朽首次出書時,曾書「意識型態」一詞,出版之編校改為「意識形態」。老朽據理力爭,該編者狂言:「我輩乃職業編校,汝何人焉?」老朽謂:「某之意識無形,苟非型、書止印可也。」
  蓋介面與界面混用久矣!猶如型態與形態,一字之差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奈何今日之教育僅授求生之技,人人活得腦滿腸肥!其能滿、能肥者,絕非可納須彌之芥子,是故介界、型形不分,舉世第一與第二朋比,鈔票滿天飛,小民如之奈何?


++++++++++++++++++++
#10131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界面(2) 留言日期:2011-05-26 18:34:40
  多謝先生的鼓勵!我還想就「介面與界面」再談點感想。
  
  介面與界面的混用,來自西文「interface」的翻譯。在程式設計中,「interface」是一個重要的術語,西文對此有很多的解釋,但大多未能說明其區別和聯繫。比如,在一處說,「the term \”interface\” is often used to define an abstract type that contains no data but exposes behaviors defined as methods.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face_(computer_science));在另一處又說,「A user interface is the system by which people (users) interact with a mach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User_interface)。
  為了進一步弄清「interface」的內涵和外延,我去查中文文獻,卻發現介面與界面混淆;於是,我轉向了漢字,通過漢字基因的分析,結合實踐中的體會,才使我對介面與界面有了上述的初步認識(留言#10130)。
  
  對此,我感歎不已!中西文都存在著「介、界」不分的現象,但其情佳還是有別的:在西文,是無法釐清「interface」,除非造新詞加以區分,比如,human-computer interface (HCI) 等等;但在漢字,若從漢字的內在結構出發,是能夠釐清「介、界」的,只是我們數典忘祖了!所以,我能理解先生視漢字如「和氏壁」的感情。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謝謝,現場捉賊,足證老朽所言不虛!多年來,老朽常把國學式微與西學東漸視作一事,不僅未得共鳴,尚且有人批評老朽之不學無術。夫日有陰晴、月有圓缺,中華文化獨佔鰲頭已久,也該當潛沉自省了。好在有理可明道,一代的殞落始有下一代的興旺,但願汝等好自為之。
  「概念」學尚未成形、定型,俗謂:人生三大寶,日光、空氣、流水,人常忽略其重要。其實,人根本不知何謂「重要」,人人開口即說、執筆則書的概念,時賢又有幾人認識透徹?尤其是世人因循成習,只見博士帽,不計肚中草,如之奈何?
  只是勤耕概念之學,道途艱苦、水土難通。緣五四役前,國人以「訓詁」為「小學」,人人必修,而今訓詁已墊基焚化爐,小學只學「來來來,來讀書」矣!老朽發漢字基因,招致白目無數,北大某教授曾恭維曰:想當然耳!欣然,老朽可與蘇子比肩矣!
  所幸,人老珠黃,看慣人間風馬牛,哪管天界神仙狗?以比爾蓋茨為例,少讀書才能發大財,把用不完的鈔票來佈施,還可買個黃金佛爺寶座玩玩!老朽老來,為文寫書,在罟網自得自樂,早已只知此間樂無窮,不顧和氏壁誰收矣!


++++++++++++++++++++
#10137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界面(3) 留言日期:2011-06-01 14:54:34
  我還想從分類的角度,再分析一下「介面與界面」:
  
  1,界面者,居於「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故「介面」為父類,「界面」為子類,即「界面」是一種特殊的「介面」,而「介面」是所有特殊的「介面」的集合。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介面與界麵類屬關系的依據,可由「介、界」字的結構說明之。漢字在組字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字身表示細部定義,界 = 介(字首) + 田(字身),是故,介面與界面為父類與子類關係。
  
  2,但在基因字典中,「界」的字首和字身與上述分析有別:
     字首〔田〕:可耕種的土地。
     字身〔介〕:人在兩者之間,界面。
  
  此差別是否源于立場之別?不知以上分析是否合適,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所述正確,立場有別也。於基因字典中,係根據字源定義,不宜將主觀認知列入其中(實際上很難避免)。在祖宗造字之初,系統觀極為貧乏(如今亦然),故所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之說,係老朽「想當然」而假定者,不可拘泥也。尤其是字典以單字為主,「界」以田地介之,用於思想認知上應觸類旁通,是「田地之界」屬「諸介」之一也!



++++++++++++++++++++
#10139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关系 留言日期:2011-06-03 16:10:36
  謝謝先生耐心的指教,學生受益匪淺!
  
  我想繼續請教「介面」與「關係」,結合學習先生的「智慧學九論」和「智慧學」的相關章節,我試著理解如下:
  介=人在兩者間;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
  介面者,居於兩個系統間之系統,具有兩系統相交連之關係者。
  關-系統控制,時間終態,空間集中封閉態;係-繫人,繼也,相關聯。
  關係者,系統之繫繼相聯也。
  
  如是,「介面」與「關係」為體用關係,介面為體,關係為用。比如,時間和空間為系統間介面,用于表達系統間的時間關係和空間關係。又如,「朱先生」是「漁兒」 的「老師」,「老師」為介面,表達了「傳道、授業、解惑」文化傳承的時間關係;「肥皂」洗手上「油垢」,再以「水」沖之,「肥皂」為介面,表達了「肥皂洗手」靜態的空間關係。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很好,如此由觀念下手,一一釐清,有助於正確理解。惜老朽一直沒有時間來作系統整理,遇題解題不成問題,但是很可能問題一多、各題之間無法「合龍」。由於「概念網絡」是個大工程,漢字基因不過單獨的網點,連結成網須在其體用因果上一一作「系統定義」。老朽是個莽夫,開山闢路頗為在行,建屋開店差到難行。沈子本是最佳人選,但她現今擔下圖文系統大任,早已忙得被髮跣足,日夜不分了(小杏子在崑崙山放牛)。
  汝果真有興趣,可準備一個大表,每領略了一個觀念(在老朽的定義中,概念=一個漢字,觀念=概念+概念),則找尋其因、果、體、用(上、下、左、右)系統。麻煩的是,如果有「立體交集」,此表即面臨進退失據的現象。蓋,人類的觀念非常複雜,遠非「哲學、科學」可以表達於萬一。只因中華文化面臨浩劫,而國人只會拼鈔票,老朽急得命懸一絲,連「字易、詞易、文易」都無緣赴約,此「觀念系統」只好後事看後人了!

  「關係」乃一封閉系統中,各系統相互之聯繫。也就是在概念網絡中,各觀念與觀念合理的聯結。這項工程,相當於常識結構,也等於是人類思維的結晶,其難度大得不可思議。如果融匯貫通了,能將天理、物理、生理、事理全部納入,一種嶄新的「真理思維」即將問世,乃人類文明一道曙光也。
  以所云二者為例,除了汝來文所說的關係外,關係為體、介面為用也能成立。以前例說明之:如時空關係可用為能量介面;師徒關係可用來文化傳承介面;肥皂、油污之間可用作溶解介面。
  此外尚有因果關係,若「介面」是「關係」之因,此介面必產生在先,反之先有關係始有介面。以時空視之,時空介面產生了物質的實存關係;師生介面產生了觀念傳承關係;肥皂油污產生了理化關係。若「關係」是「介面」之因,則於關係下建立介面:時空產生了能量介面;師生產生了思維介面;肥皂油污產生了位移介面。

  總之,這也是種思維訓練,遠比西方邏輯有效,望各各努力,發揚光大之。


++++++++++++++++++++
#10145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关系(2) 留言日期:2011-06-11 01:18:38
  謝謝先生的指教!我的想法是:以「智慧學九論」的導讀和「智慧學」的相關章節為依據,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試著理解關於系統的基本觀念。我以為,如能對這些觀念做初步的釐清,將有助于理解其他領域的觀念。但學生愚笨,不知此想法是否可行?
  
  為了便于理解先生關於介面與關係的指點(留言#10139),我想對「洗手」例子(見「智慧學」第二章 觀念前導,第一節 系統,三、介面),從問題求解的系統觀出發,再做分析:
  1,問題求解的系統觀
   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
   釋:人(a)欲解決問題(b),以方法(c)為介面解決之。
  2,一般方法
   一般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為何?
   一般方法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釋: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3,具體方法
   具體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為何?
   具體方法 = 水(a)+ 肥皂(c)+ 油垢(b)
   釋:用肥皂洗手上的油垢,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汙水。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不僅可行,而且大有奇效。不過,「智慧學」須採用新改之五月版本,蓋老朽手頭上已無原本,難以對照。
  解法極佳,切中要害!

  2,一般方法中又有「一般方法」,層次易混淆!
  3,具體方法中,所釋略嫌不足。最好以理、法解釋何以肥皂可「洗手上油垢」,因為真正的介面,實乃事物之原理及處理的方法,既談具體,理應列明。例:油垢溶於肥皂、肥皂溶於水成為汙水,手上油汙之汙水洗淨後,即為淨手。
  注意:原陳述〔具體方法=水(a)+肥皂(c)+「油垢(b)」〕,與命題有違。
  因為:〔具體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為何?〕
   而:陳述之「具體方法」缺乏「洗滌手上」之要素,因「油垢(b)」與「手上油垢(b)」有別。
  由於:一般對概念只要求「能懂」其陳述,而於「具體方法」中,則要能令人懂其「理」。
     一句話中,多一概念少一概念常衍生額外枝節,不可不防。

  如此以往,漢字生命無限矣!



++++++++++++++++++++
#10153 留言者:漁儿 主題:介面与关系(3) 留言日期:2011-06-17 15:16:05
  多謝先生的鼓勵和指教!學生會「安步當車」,盡力而為。
  
  我把介面與關係(2)更正如下:
  一,釋、理、法字源
    釋 = 辨別引出,意指事物之闡釋。
    理 = 玉脈密實,紋路規律,意指事物之原理。
    法 = 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意指處理事物之方法。
    在本文中,「釋」指一般方法的闡釋;「理」指具體方法的原理;「法」指具體方法的執行過程。
  
   二,問題求解
    1,問題求解的系統觀
      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
       釋:人(a)欲解決問題(b),以方法(c)為介面解決之。
    2,一般問題求解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方法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釋: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3,具體問題求解
       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方法 = 水(a)+ 肥皂(c)+ 手上油垢(b)
       理:肥皂能溶油垢,肥皂也能溶於水,故可用肥皂洗手。
       法:用肥皂洗手上的油垢,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汙水。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很好,但第3,具體問題求解仍有不妥處:
    蓋: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方法中缺少「洗滌」二字,於斯,很可能理解為:「把手上油汙化成肥皂水」;
      也可能「手上油汙洗了肥皂水」!a,b,c應視為化學符號,省略不得也!
      此外,淨手、汙水未定義,應加以說明。
  今人很喜歡利用概念的模糊性爭掰法理,既要「科學化」,就得如同「法文」一般,一板一眼也!(抱歉!適才查了原文,因書上係以概念描述,不可能精確,而汝用科學公式,則不能馬虎!)



++++++++++++++++++++
#10217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1-10-06 21:03:56

  時賢語文程度之差,已差到不可思議之地步,汗顏難止!老朽喜好足球,只能憑賴央視轉播,略止饑渴。有某名主持人,於比賽進行時,該員常曰:「他不越位!」每聞之,老朽輒心頭一震!蓋十三億人民,在彼之錯誤示範下,不斷洗腦之餘,能不受「俗成」者,尚有幾人?
  更慚愧的是,老朽為免閉門造車,特上網去查「中文否定詞」,居然全係源自西方的人云亦云!學者專家有口一同!火一大,漢賊既已盡戢,老朽曷不自創?
  查漢字之「否定字」有:不弗勿別匪莫沒沒未非否無甭等,根據漢字基因,知否定詞有三類。一係靜態存在與否,一為動作之有無,餘歸其他。茲解之於下:

  以「越位」為例,該觀念詞恆指在英式足球運動中,進攻者非法佔有所限位置之專有詞。此詞代表過去發生之「動態」現象,為求球賽客觀,故特設一「裁判」(與公正與個人認定無關)主宰之。因此,當旁觀者報導此一「客觀動態」時,代表進攻方之某球員,在此刻是否發生了裁判所謂之「越位」行為。
  特分析中文「否定」概念如下。

一、靜態存在之有無:
   凡靜態概念皆係客觀,但主觀個體對客觀概念之認知則屬主觀。是故,存在之有無可分:
  1,主觀個體之意志決定客觀認知,即客觀現象因主觀而否定者。如:
    不 :鳥上飛無法下來狀,未定、否定詞,非,無(古文與丕通)。
    理解:意識決定之態度;出自主觀立場,客觀判斷之現象。
     例:他不越位。
       意指該人意志決定作出與「越位」相反之行為,即越位不成立。
       然而,越位現象與個人主觀無關,他不越位不代表他沒有越位!

    無 :象大而茂之林,沒有人狀,亡也,不也。
    理解:主客觀絕對存在現象,不能用於動作行為。
     例:他無越位。
       不合常識。
       「他」無越位之「概念」,意義難明。因「越位」係一專有名詞,他不可能「有無」。

  2,對客觀現象而言,否定之必要條件應符合現象本身。如
    非 :兩翅一左一右,反背也,不是也,隱也,下也。
    理解:客觀否定,此現象與所設定之條件不符。
     例:他非越位。
       意指他不是越位,可能是其他原因或現象,係有所誤解。

    匪 :藏非者,非正道之人,強盜。
    理解:客觀否定,此現象與「正道」有關。
     例:他匪越位。
       不成立,因越位只是一種約定,與正道無關。

    勿 :象州里之旗,上有三游,可趨民,勉力也,匆遽也;後借用為否定詞。
    理解:客觀限制,主觀僅代表願望。
     例:他勿越位。
       意指他受限不能越位,此語多用於文言。
     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二、動態變化與否:動態又分主觀客觀,兩者相去天淵。
   凡客觀概念悉發生在「時序」之中,即過去(含現在)未來,如:
    沒 :人彎身就水中物,沈也,盡也,無也,使無。
    理解:客觀已知現象,從過去到現在都保持否定狀況者(未來不適用)。
     例:他沒越位。
       意指客觀事實上,到現在為止,他未曾發生越位之行為。
       (「他明天沒有來」屬於觀念錯誤,因無人知未來事。)

    未 :象木之枝葉繁茂,指六月,尚未結果也,沒有。
    理解:與「沒」近似,古文常用之;但用「未有」則於修辭欠妥。
     例:他未越位。
       意指他未曾越位,但越位與否下一刻才能知道。

三、其他:
   凡主觀受意識控制、客觀又受環境影響,或有特種定義者如:
    別 :以刀分開,分辨也,另外也;又不要。
    理解:主觀有附加條件之客觀限制,
     例:他別越位。
       意指他如越位將有後情。

    莫 :莽草叢生,日光幽暗難明,無也,勿也,不可能。
    理解:主觀有附加條件之客觀限制,
     例:他莫越位。
       意指他如越位將有後效,但較「別」略輕。

    甭 :不可施行,表否定語氣。
    理解:客觀限制,主觀習慣用語。
     例:他甭越位。
       意指他受限不能越位,習慣用語。

    否 :口不說,不可之意,引申惡也,穢也。
    理解:主觀認知、客觀限制,
     例:他否認越位(越位不能「否」)。
       意指他不承認越位。

  2013年4月更正:「弗」字指順應自然。
    弗 :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
    理解:於自然態不。
     例:他弗越位。
       意指越位不合自然,不通。

  故對越位而言,只能使用「非、沒、未(肯定為有、是、曾、已等)」概念。

                 網主人白




++++++++++++++++++++
#10255 留言者:漁儿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 留言日期:2011-11-05 20:59:02
  對先生的教誨感激不盡!學生會繼續努力。
  
  這裡,想向先生請教「意識型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先生已多次提到文獻中將「意識型態」與「意識形態」混淆。我從漢字基因出發,試著做初步的理解:
  形=可見之外表,有邊緣效應者。
  型=下刀於土,使成一定形式。
  態=有能之心,見之人的行為和舉止,引申為事物的變化。
  
  於是,「意識形態」指意識所呈現的形式和狀態;「意識型態」指將意識的某些形態固化、模型化。
  人間事態悉出自人之「觀念」,那麼,是否可說:「意識型態」,指將某些觀念固化,形成各種「主義」、「學說」等,作為大眾共識的基礎,實際上,就是某些人、團體的「主觀的論見」;而「意識形態」則是指「觀念」?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非也!老朽不同意有「意識形態」一詞,正如沒有「意識滋味、意識色彩、意識身體」一般!蓋以常識而論,「意識」為一「抽象」觀念,無形、味、色、體。那麼,無形何來形態?無味何來滋味?無色何來色彩?無體何來身體?
  概念本係「約定俗成」,問題在當今愚民當道,火星為文,人們除了吃得腦滿腸肥,大腦已成真空!如此之約定,猶如「希臘民主」,千年前神話連連,到如今歐強搖身變為宙斯(Zeus),巴本德里歐(Papandreou),死皮賴臉只能唬唬老百姓了!
  老朽生為中古人,死作中今鬼,貶謫人間註定要陪伴美人魚(愚)!人類還有希望嗎?當然有,死路一條也!若非死,生何為?吃得飽飽的,讓後世燃燒石油?不幸老朽雖被貶,卻無意自謫,看不順眼的就講,不惜得罪諸方神聖,死不同意有「意識形態」!


++++++++++++++++++++
#10261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型、刑、形 留言日期:2011-11-10 05:46:33
  朱夫子尊鑒:
  1。古人用「土」做出「物」的樣本稱「型」,用「木」做的稱「模」,用「竹」做的稱「範」。
  2。因每一物各有其「性」,故「型」被借用來當「類詞」。例:血「型」有A型、B型、AB型等等。
  3。形:物象也,物之外觀也。
  4。刑:傷也,以刀損物也。
  5。不知何時開始,有些字典指「型」「刑」互通,文天祥之「正氣歌」,典「型」在夙昔,寫成典「刑」在夙昔,「型」「刑」二字各有其本義,敢問 先生,這二字可以互通嗎?或是因「將錯就錯」,「約定成俗」而相通?不知故宮博物院是否有 文天祥所書之真跡?到底是「型」還是「刑」?

答:************
  很好,已得漢字基因之竅門矣!但不必追究文天祥之正氣歌「真跡」如何,因在啟蒙時期,即令聖人,有時也難免「訛吪難判」。重要的,理性時代以「道理」為依歸,物有物理,物質文明所以興盛;果若概念之正理得以振聾發瞶,在下一個時代,人智自會成為新文明的主宰。
  所舉之例甚確切,漢字係以「原物為象」,以象取意。不僅「土、木、竹」如言,舉凡能用以製造「成品」的原材料,皆有其「型類」。茲以代表性計,如金屬之「鑄」、玉石之「圭」、絲之「織」、巾之「帛」、米之「糧」、麥之「麵」等等,不一而足,悉為「類集」。
  老實說,漢文化待興,概念的整理尚須時日。不幸老朽涉事過多,祗屬開山闢地之蠻族,治世之大德有賴「秀才、舉人」也!凡事不破不立,若後人不動大腦,只知遵循前人足跡,「進化」將變「淨化」、「漢字」必成「汗蹟」!刑、形、型不分可也!
  是曰: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不亦樂乎?


++++++++++++++++++++
#10264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天公、地道、人私 留言日期:2011-11-11 09:28:00
  朱夫子尊鑒:
  智慧學一書,吾已略讀、詳讀、復讀數遍,迄今仍未能窺其全貌,至感慚愧!但似乎又抓住了一些「什麼」。
  茲以智慧學的立場,釋《中庸.首章》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敢請 先生指正末學之「觀念」是否正確?
  (一元-點):天命之,謂性(天公)              德(性)
                        ┌───────┴───────┐
  一維(兩儀-線):率性之,謂道(地道)   善               惡
                      ┌─┴─┐           ┌─┴─┐
  二維(四象-面):修道之,謂教(人私) 益   利          惡(損) 害  
  1。(天)德:直心相待也。性:萬物「自然」之「作用」也。
  2。(地)德:「善」「惡」,只是萬物「自然」之「作用」,直直之顯也。好比「炁」之本「體」為「一」,因其「作用力」產生萬物,有「作用力」則有其「反作用力」。
   如硬要分「善」「惡」,則以「人類」為「立場」分為如下:
   甲:善:從「羊」也,羊對「人類「全體」有貢獻曰:「益」;人類之「個體」取羊之用曰:「利」。
   乙:惡:從心、從亞,亞:次也、歪曲不正也。「損」人類「全體」之事物曰「惡」;「不利於」人類之「個體」之事物曰;「害」。
  3。(人)德:人性本「私」,無分善惡,人本無知,只能採「修道之,謂教」,教人知益、利、惡、害。
   善:君子念其益,不計其利,小人反是。
   惡:君子憐其惡,不計其害,小人反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只是「炁能」變化所生之「體」,去「人性」回歸於「一」也。

答:************
  本書難讀,但全貌無過乎「全」,今世之學以萬為彰,人人只求「萬一」,斯如「一夢(倉頡碼「夢萬」一鄰之隔)」。須知,多者眾、眾者聚,精密之餘力求專門;寡者稀、稀者散,簡略者在於粗放。欲領略《智慧學》,絕不可咬文嚼字,競逐其詳!要者,得意而忘言,凌雲可棄土也!

  汝此問以「觀念」比諸「概念」,已失之「精確」矣!根據老朽定義:「單字稱概念,概念與概念組合始得觀念」。蓋「概念」為人類認知宇宙事物之「基礎」,「觀念」則係因意識觀察事物所得之綜合概念。故「概念」一字一概、一概一念,而「觀念」有主觀、客觀,各各所見難同。
  以所分析為例,「主題」是問「觀念是否正確」,但不幸所列之表卻是標準之單字「概念」!似此,千言萬語無非引道入蕪,「正確」與否難說,但兩造風馬無牛可及當之無愧矣!



++++++++++++++++++++
#10282 留言者:漁儿 主題:拳拳服膺 留言日期:2011-11-30 16:37:00
  先生說:「自己苟有「小得」,不妨悄悄歡喜,千萬藏在心裡,切勿讓「小得」逃之夭夭!」學生理解,先生是說,因為是「小得」,所以應該謹慎涵養,使之發揚光大成「大得」,並不是說因「小氣」而不與人分享。
  
  先生的教誨讓學生想起《中庸》的一段經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注意到這段經文,又是因習「意拳」而讀王薌齋先生《習拳一得》(http://www.csghs.tp.edu.tw/~chic/page_m/n4-3-6.html),其中說到:「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倆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對這二段話,從文字過度到義理,學生還有些困難,主要難點是:如何理解「拳拳」?學生先試著理解如下:
  拳 = 雙手握米時,手指在掌心握成一團。
  在《中庸》,「拳拳」為「用體」組合,本義:緊握拳頭;引伸義:不舍、懇切,故「拳拳服膺」指牢記在心裡不忘。在《習拳一得》,因針對的是拳學之道,「拳拳」為「排列」組合,以示數量多,本義:「每一拳」,故「拳拳服膺」指習練時每一拳都要用心、用意。
  
  學生想請教先生:
  1,以上的理解可以嗎?
  2,一般而言,如何理解同字組合形成的觀念?
  3,上則留言中,先生說:在外工作者,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這二個「人人」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問得好,所「理解」者,僅係「單字」。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者,見「形」可知其「意」,故為漢字衍生之不二法門。惜今,俺同胞早已洋化,早將拳拳、人人、夭夭、悄悄視同數學,一加一等於二,所以古今分途、中外不同道!
  「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故人人絕非人加人而已,不妨看作「人………………人」之狀態,相當於「能見之每一個人」。假若超出眼見,「人………………人」即指所有的人!但「人人」又與「人類」有別。人類係統指一種生物類別,比如說「人人有責」,絕不能說「人類有責」!
  所以,「夭夭」等於「夭之又夭,死到什麼都見不到了」!「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之謂!「悄悄」更是將心縮得小而又小、聲音壓得低而又低之「最徹底之形容方式」。欲知漢字奧妙,當先領略「觸類旁通」之捷徑,由「形意」可知大要矣!



++++++++++++++++++++
#10283 留言者:漁儿 主題:拳拳服膺(2) 留言日期:2011-12-01 16:00:07
  先生說: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這是因為,漢字是精神生命的載體,是「生命流」、「意識流」;也就是說,漢字是建立在由始至終、由基本到次元、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機結構」上。是故,同字組合的觀念,表達了「衍生、生成、生長」的觀念。
  
  我試著更正上則留言:
  1,在《中庸》,「拳拳」指「牢之又牢」;在《習拳一得》,「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
  2,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指要能容忍「所有的人」,即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3,一般而言,拳拳、人人、夭夭、悄悄等同字組合關係,為「因果」關係。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正是。


++++++++++++++++++++
#10285 留言者:漁儿 主題:抽象与具象 留言日期:2011-12-03 22:20:03
  學生以為這些時的請教與對「抽象」和「具象」的理解有關,所以想就此繼續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故人人絕非人加人而已,不妨看作「人………………人」之狀態,相當於「能見之每一個人」。假若超出眼見,「人………………人」即指所有的人!但「人人」又與「人類」有別,人類係統指一種生物類別。
  學生理解先生是在說,「具象」的「人人」與「抽象」的「人類」有別,「具象」的「人」指在講話者立場所見之人,比如,對我而言,「人」就指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同事和家人;而「抽象」的「人」指「人類」這一系統觀念,包括了所有與「人類」有關的觀念及其間的關係,比如,「人心」、「人智」、「人性」等等。也就是說,「人人」的「人」與「人類」的「人」處于不同的層次。是故,比如說「人人有責」,絕不能說「人類有責」!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人心、人智、人性」三者同用時不能歸類於「抽象」,蓋此三者為人之「天地人三才屬性」,相當於「人的形容詞」。若論「形容」,具象可形容、抽象亦可形容,但若用「三才屬性」形容,必指「整個系統」。比如說,「人心」有兩義,「人的心臟、人的心態」,前者具象、後者抽象,但「人心」單獨使用則非「形容詞」;且「人的心態」也不能指「整個人類」。
  再說,「重疊概念」如「人人」相當於「所有見到的人」,「狗狗」則為所有「見到的狗」,當某地流浪狗遍佈時,可謂「狗狗為患」,當然不是指「狗類為患」。「人人、狗狗」與「人類、狗類」之別,與「層次」無關,蓋「層次」係指系統中之結構,重疊概念只是描述某一系統中子系統之關係。「人、狗」層次有別,而「類、類」則係分類,本問已涉入理則學,需嚴謹之理性思考矣。



++++++++++++++++++++
#10286 留言者:漁儿 主題:抽象与具象(2) 留言日期:2011-12-04 16:40:50
  學生上則留言中確實混淆了許多觀念,我會盡我所能領會先生的指正,逐步更正。
  
  首先,與「抽象」和「具象」相關的,還有一組人們常說的觀念:「一般」和「具體」,我先試著分析如下:
  一=元始,數目之基本;最全的系統;最高的等級;效應之引發點。
  般=船隨殳而動,移也。各式各樣之種類。
  一般者,統一之種類。
   
  具=象雙手捧貝狀,置也,已備也。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具體者,有形象實體的。
  
  「一般」和「具體」是對分類而言的,端視說話者的立場,概念有「一般」和「具體」所指,「一般」指的種類,「具體」指該種類的「具體」對象。比如,「人」可指「一般」的人,即「人類」,也可指「具體」的人,即「你我他」。同樣,「白馬非馬」中「白馬」,既可指「白馬」類,也可指一匹「白馬」。
  
  「一般」和「具體」與「抽象」和「具象」應該是有區別和聯繫的,但我對此認知還不清晰,我以為這是造成上則留言中思考不嚴謹的原因之一。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人們常說的觀念」絕對不正確,尤其是今人用詞用字,中西混雜、古今隔絕,「正宗文化」失傳久矣!以所舉「一般、具體」為例,如所言:「一般者,統一之種類」有語病,雖「一為最全的系統」,亦可謂「數目之基本」,然「一般」係指「各種各樣之系統」。
  推理:一之為一,為一之最全;十之為十,十之最全,其千萬億無不盡然。
     般之為種類,同般者同類,一般為一類、千般為千類,以一代之,一般同若萬般!
     而「統」之為統,有率為一之意,故從無統二、統十、統千之類(專有名詞不計)。
     故「統一」二字,於此解釋係屬錯誤,此誤大矣哉!
  
  「一般」與「特別」反義、與「通常」可資比擬;「具體」與「空泛」反義、與「實在」可比。但將「一般與具體」相提並論,寫文章可以,平常聊天宜宜,義理卻失諸千里矣!欲知「觀念」之究竟,唯有於概念中字字推敲,非白馬黑馬、非立場目的,更無關「具象、抽象」,認知始能清晰!
  漢字源諸自然,以直心直念,不摻渣滓,原本不難。但清溪本潔淨,如今已染污,事實即成現實。時代已至序末,尤其在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天神宙斯也被打落凡塵,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待塵沙淹至金字塔頂,雖佛陀、孔老夫子再世,砂石仍為砂石、塔頂仍是塔頂,只是嚴謹與馬虎同道漫步而行矣!



++++++++++++++++++++
#10288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一般一般 留言日期:2011-12-06 10:29:25
  朱夫子尊鑒:
  假設,古人造物為用。例:斷木為耒、刳木為舟...,人造物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簡到繁。因此,漢字也隨著人造物之增加而由無倒有、由少到多、由簡到繁。
  例:
  舟:象形、會意、指事。古人利用木頭,最初造出、最簡單之「浮在水上之物」。
  象形-甲骨文
  字義:(體)象舟之形,可浮在水上之「物」也。
  殳:字首〔又〕:手持。
    字身〔几〕:象兵車上的垂斿形。
    指事,會意,形聲-甲骨文。
    字義:(體)手持之兵器,大而長,尖有羽飾。
       (用)兵器也,在地為戈,在水為漿(短而小者稱漿、長而大者稱櫓-
       既可在水中划動使舟前進、後退、轉彎,又可作為兵器攻擊、防禦)。
  般:字首〔舟〕:象形、會意、指事。古人利用木頭,最初造出、最簡單之「浮在
       水上之物」。
    字身〔殳〕:手執兵器,隨器而動狀。手執漿櫓,隨漿櫓而動狀。
    會意-甲骨文
    字義:(體)隨漿櫓而動之舟,般也。(初稱般,其後隨之者有舠、舢、舫、
       舲、舳、舴、舶、舸、船、艇...,凡舟之屬皆稱「般」。
       (用)舟隨漿櫓而動,移也。
       (用)借指各式各樣之種、類、型。
        諸般:諸多之種、類。
        萬般:全部之種、類。(萬在此有「全」之義,指所有事物之總和。)
        一般:統一之種類。(漢字基因字典原載)
          
        依據#10286則, 先生之推理,一之為一,為一之最全;十之為十,
       十之最全,其千萬億無不盡然。
        般之為種類,同般者同類,一般為一類、千般為千類,以一代之,一般同若萬般!
        
        困難在理解這個「一」字,漢字有時具「正」、「反」兩義。
        例:正義
          「一」心「一」意],可解釋為「全」心「全」意。在此「一」為「全」。
          「一」心「一」德],可解釋為「同」心「同」德。在此「一」為「同」。
        
        例:反義
          某一事物被分為二數或二數以上時,「一」字又有「不全」之義。
          一半、一些、一段、一節、一則、一批、一幕 ...,在此「一」
         又有「部分」或不全」之義.  
         因此「一般」這個「觀念」,是否須以「體、用、因、果」,並在不
       同的層次、立場來理解.
        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地的層次、為「公」立場,「天無
       私覆、地無私載」視萬物「一般」,此「一般」同若「萬般」為「全」.
           故「一般」借為泛指之詞.與「特別」反義、與「通常、普通」可資比擬。
           例:「一般、普通、通常」來說,血型分為A型、B型、AB型、O型。
         但是,「一般」若用來指「個體」時,「一般」又有「不全」之義,
       因為少了「特別」的「個體」,而「特別個體」亦為「整體」之一部分。
           例:還有Rh血型系统、亞孟買血型系统、米田堡
         (Miltenburger)血型系统、Hh/孟買血型系统、P型...。
  寫到這裡,自己覺得好像是在「咬文嚼字」,一般一般,從小唸書到現在,就是這麼用「一般」,這「一般」還真非「一般」!

答:************
  首先,老朽為基因字典中「一般:統一之種類」之錯誤道歉。尤其是給「漁兒」網友回言中,曾謂之大大的錯誤,沒想到,錯在自己!這正是「由闇入明」之見證也!
  「一」並無「反義」,一半為半之全、一些為些之全、一段為段之全……,其他種種,莫不盡然。至於所舉之例,皆係「一般之誤」也!



++++++++++++++++++++
#10290 留言者:漁儿 主題:抽象与具象(3) 留言日期:2011-12-07 23:28:20
  謝謝先生的指正!謝謝黎明近焉網友的心得分享!由此,我再試著分析一下留言(#10286)中的認知困惑:
  
  1,「一般與具體」相提並論的來由
  人們在談論一類事物或個別事物時,常會用同一個概念或觀念來指稱。比如,「白馬」有時指「白馬」類,有時指一匹「白馬」。為了在認知上區分這二種情況,人們會用「一般與特別」來區分,但在許多譯文文獻中,又常用「一般與具體」來區分。我沒有意識到將「一般與具體」相提並論的不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向先生提問的。
  2,「一般與具體」相提並論可能引起的認知困惑
  當把「一般與具體」相提並論時,「具體」就讓我想到「具象」,進而又想到「具象、抽象」,於是產生了留言(#10286)中的認知困惑。
  3,中西文比較
  在西文中,常說:general and specific, general and special, general and particular, 以致很難區別specific, special, particular;但在漢字,卻可以區別「具體、具象、特別」。如此,當用「一般與特別」或「一般與個別」來談論一類事物與個別事物時,就比「一般與具體」表達得清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這正是西風東漸的必然!要談西人西文,先得知道,其中「義理=0」!不相信,請確確實實、一絲不苟地把「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表達出來看看!且別談什麼一字一概念,能夠各寫一本書、能把其中精髓沾沾醬油,老朽保證「五體投地」!
  問題在,老朽是「未亡之華魂」,沉埋在十九級污染空氣下,早就自嘆:「歸去來兮!華夏已蕪胡不歸?既自以苟活為奴,奚獨醒而孤悲?悟已往之不再,知來者之可恚;本迷途且難返,覺舉世之無非。」奈何?奈之何?奈奈何何?一般與具體其何?
  其實,唇亡齒寒,人類已墮落如斯,奢談仁義道德?肚子裡灌滿了白酒,誰不想開車「回老家」?夫剝滿必復、否極泰來,當人類神智已迷,一個個搖搖晃晃、拖著不聽支使的雙腳,還能走向何方?老朽但知,道法自然,一般具體也好、「奸勒若」也罷,如是如是!


++++++++++++++++++++
#10292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一般 留言日期:2011-12-09 13:14:27
  先生精彩的推理,黎明近焉網友豐富的舉證,使「一般」已「由闇入明」了,但我還想就「一般」的字源再追究一下。
  
  在留言(#10286)時,我因一心想向先生請教「一般與具體」,查閱漢字基因字典時,只是馬虎地抄下:般=船隨殳而動,移也;各式各樣之種類。從而,放過了一問:為什麼先民要用「船隨殳而動,移也」,這樣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種類:屬、種、類、等、型...?而這樣的「般」,居然能以一代之,表達「萬般」?
  
  不知此問有沒有鑽牛角尖?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這不算「鑽牛角尖」,相反的,如果不作此問,汝將永生難以領略漢文化之奧妙:何以漢字之一般與萬般同出一源!
  蓋,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是故:「般=船隨殳而動」乃事之本然;繼知:「隨殳而動=移」。一之為一,是始;一之為一,又是終。於始終之間,諸般事件悉可類推,由一推之萬不過始終而已。
  話說回來,西人喜歡溯源逐本是好事,但問題出在「道法人思」!一人自以為是,只要出了名,人人以之為師,於是人人自以為是!希臘第一個「哲人」泰利斯,他試圖以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他認為「萬物源於水」,直到今天,所謂的科學,還在生命與水中打滾!
  為什麼法「萬物源於水」成為科學,而法「般=船隨殳而動」就難以理解呢?簡單之極:「因為西方勢盛,西瓜偎大邊,人只看到西瓜就看不到自然了」!



++++++++++++++++++++
#10293 留言者:華子 主題:試解般字 留言日期:2011-12-10 09:03:14
朱老師您好:
  老師最近對「般」及「一般」作了精彩解釋,但魚兒網友對「般」為何有「種、類」之意義有疑問;學生認為行舟搬運一定有載之物貨,而物貨必定有名、有種、有類,因此,般引申有「數別之名」,即種、類之意義了。
  
  不知可否這樣解釋?

答:************
  可以,是以用手運物謂之「搬」;皮膚上之創痕謂「瘢」;皿中盛物是謂「盤」;木製盛器謂之「槃」,悉皆有種有類也!


++++++++++++++++++++
#10294 留言者:漁儿 主題:般若 留言日期:2011-12-11 05:42:51
  先生進一步的闡釋及華子網友的補充,使得我對「般」的理解加深了許多。「般」字,動(殳)靜(舟)結合,完美地闡述了:舟載物,「般」者各式各樣之種類;舟隨殳而動,由一推萬,「一般」同若「萬般」!世界上有哪種文字能有這樣的「魔力」呢?
  
  說起「般」,讓我不禁想起一個令人熟悉的佛家語「般若」,文獻上普遍解釋是:「般若」,乃梵語的音譯,指最高智慧。這裡,我可不可以從文字上試解:「般若」,若舟隨殳而動,移也,不住也;引申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最高智慧?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般若」雖係譯音,前賢選用時當然有其必要之考量,妙手天成,何嘗不是道法自然?是知華夏先祖們取形以表意,涵意深廣、應用靈活,適與大自然變化相契,西方個人英雄焉能略望項背?



++++++++++++++++++++
#10295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牡中之首 留言日期:2011-12-11 09:12:42
  朱夫子尊鑒:
  今日參觀了本州畜牧業大展,來到了從一百隻「牡」牛中「脫穎而出」的冠軍前,此牛果然不同一般,身披一彩布,上書葡文「Campeao Especial」。突然一念,哈!這不就是漢字中的「特」嗎!正符合 先生之謂:「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
  回到家,查了「說文解字」:特,牛父也。其實,「說文」已說的很清楚,可為「牛」之「父」之「牛」曰:「特」,只是在今天以前,沒深刻的去理解「說文解字」。

答:************
  如是如是,自然而然也。



++++++++++++++++++++
#10296 留言者:漁儿 主題:般若(2) 留言日期:2011-12-13 16:03:04
  學生想對「般若」(智慧)再試作理解:佛家語,「無所住而生其心」;道家語,「道法自然」;儒家語,「倫理道德」。統言之,適與大自然變化相契,「道法自然」也。
  是故,先生在「智慧學」中說:智慧者,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從系統的角度,以之衡量人類社會,顯然「倫理道德」可以解決本系統、以及與其他系統之各種問題,故人類曾經擁有「智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當然,任何人類未曾擁有過之系統、事物、觀念,人絕不可能得知一二。三千年前,時值人類精神文明鼎盛巔峰,東西方聖賢仙佛輩出,盡揭所有理念思想。然勢極必反,自後,文明逐漸改道,東方沈迷在往日的光輝中,直到晚霞滿天;而西方則發物質之餘緒,遂有矽族問世焉。
  「智慧者,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從系統的角度,以之衡量人類社會,顯然倫理道德可以解決本系統、以及與其他系統之各種問題…」斯乃事實,然言外之意,人類若非大自然之最終系統,再若宇宙進化不止,顯然人類芳華已逝,往事只餘可追憶矣!
  職事之故,老朽坐觀月凌星,俯視水浮雲;唯求自性靜,不顧雨濘汀!


++++++++++++++++++++
#10310 留言者:華子 主題:關於「辱」字 留言日期:2012-01-04 21:28:28
朱老師您好:
  關於「辱」字,查漢字基因字典為「辱:分寸在務農之時以下,恥也,屈也」;可是,辰與寸(分寸在務農之時以下)怎麼也無法連接到「恥也,屈也」。上網一查「辰」與「寸」,發現「辰」可作「大蛤(蜃)」解,「寸」是中醫把脈,指動手。兩者一連起來,就是大蛤把手咬住,指受恥、委屈。
  請問老師:
  1、這種形義之間不同之解釋,應以何者為依據?
  2、在不同字中的同一部件,是否應有固定之義意?
  
  華子敬上

答:************
  前文所謂:〔辰與寸(分寸在務農之時以下)怎麼也無法連接到「恥也,屈也」〕係埋頭現實、只顧眼前之故,與汝一向思維之「短平快」相同。
  需知:務農時,人居天地之間,向天討機會、向地爭片刻,故必須屈身低首(恕古人不知現代化)。
    請問,堂堂大丈夫(偉女人),憑什麼不去買爵求官如宋某,而揮汗染泥下農田?
       堂堂男子漢(偉女人),憑什麼屈身、低頭,不去效法豪富巨商投機取巧?
  對一個「正宗的中國人、傳統的迂腐」,只知道隨聖從賢,安分守己。農業係生存之本,古人兢兢業業,雖知屈身低首為「大人」所不為,仍忍辱而為之。是在務農之「時下」,某些「君子大人」之恥也!

  又不可不知,「寸:指手腕下一寸處的動脈」,毫無「動手、把脈」之意!且「大蛤(蜃)」把手咬住又有何恥?難道蜃就活該被人吃?再說,狗咬人、人咬狗又如何?穿鑿至此,漢字基因可以「赴鴻門會」矣!

  1、這種形義之間不同之解釋,應以何者為依據?
    前述「形義之間不同之解釋」係「主觀之一廂情願」,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
  2、在不同字中的同一部件,是否應有固定之義意?
    各字之「意義(不可書為『義意』,蓋有意更須義,而非因義而得意)」有其體用因果,
   苟思想無系統認識,張冠當然可李戴,「固定」將成「顧鼎」、「大蜃」可謂「大吃大喝」也!

  如果「上網一查」,文化遂得「正解」,地球已被火星同化,老朽大可「笑赴冥王泉」矣!如此知識!不知也罷!


++++++++++++++++++++
#10311 留言者:漁儿 主題:「道法人思」与「道法自然」 留言日期:2012-01-04 21:44:18
  對於宇宙、人生的認知,先生說:西方哲人「道法人思」(留言#10292),而華夏先民「道法自然」。我試著從目標、手段和立場的角度,理解二者的異同:
  于目標,中西方一致,共為「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于手段,咋看中西方也一致,為「溯源逐本」;而于立場,中西方皆尋求「客觀」立場,但對「客觀」的認知,卻有雲泥之別。
  在西方哲學傳統,上帝「客觀」,待「文藝復興」后,科學遂成「客觀」;在中國傳統思想,個體「主觀」、整體「客觀」,人類生存於宇宙時空中,觀天察地,總結出「自然法則」,于「日常生活」稱其為「常識」。因「常識」具「客觀」性,故當個人具備了「常識」,「主觀」可趨近「客觀」。
  由此,咋看一致的手段就有所不同了:于西方哲人,「溯源逐本」直到「有」:「公理」;于華夏先民,「溯源逐本」直到「無」:「自然法則」。「公理」乃以個體立場觀察所得,而「自然法則」卻於整體立場觀察所得。
  是故,「道法人思」與「道法自然」有層次之別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好極了,分析得客觀正確,且已深入東西肌腠。長此以往,將步入大師之林矣!



++++++++++++++++++++
#10312 留言者:華子 主題:關於「辱」字 留言日期:2012-01-05 12:11:26
  感謝老師之批評與指教。的確,「大蛤把手咬住,指受恥、委屈」是穿鑿附會,是沒有正確之認識所致。
  
  「說文解字」對「辱」字解:「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也是指「分寸在務農之時以下」,但他又說「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意思是指,農耕應按時耕作,錯失時節,將要被就地正法。這樣,「辱」字就是未按農時耕作,失了分寸(分寸在下),以致受到大家的譴責和羞辱,是為恥也。所以,農諺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請問老師,這樣解可否行?
  謝謝老師指正!
  華子敬上

答:************
  網者,絲之「罔」,糾之難逃也!常上網,可目迷辣嬈,可心繫迢遙,但若不具慧眼,蛤必成鰲!
  此乃正解。



++++++++++++++++++++
#10319 留言者:漁儿 主題:經驗、概念、常識 留言日期:2012-01-09 22:28:42
  謝謝先生的指教!留言(#10315)只是想分析一下西方學者重「手段」、輕「立場」的現象,但冠之于「天地人」三才分析,就太過簡單了,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先生的指教。
  
  這裡,我想從「漢字基因」出發,結合讀「智慧學」的體會,試著談談對「經驗」,這一觀念的理解:
  一,漢字基因
  經=織絲時,垂直縱線為經,橫線為緯。隨著時空變化。
  驗=乘馬檢查,有效地求証,系統間的考証比較。  
  經驗者 ,隨時空變化之體驗。
  
  概=作為記號之短木樁。
  念=此刻心上所思。
  概念者,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
  
  常=尚巾,重視衣冠為人倫之道,象徵恆久。
  識=言及現象(音、戈),體會。
  常識者,恆久之體會,常用於人生事務之各種認識。
  
  二,經驗、概念、常識的關係
  人對宇宙、人生的認知並非生而知之,必須通過實踐獲得「經驗」;「經驗」形成主觀意識,再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形成「概念」;最後,在人類共同認知下,以「概念」為載體歸納出「常識」。
  是故,從認知的角度,三者的關係可總結為:經驗(地)+概念(人)+常識(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分析正確,唯第二則:『「經驗」形成主觀意識,再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形成「概念」;最後,在人類共同認知下,以「概念」為載體歸納出「常識」』先有概念抑或先有常識尚難定論,蓋若所論成立,那所有常識必係在概念完成之後由專家所設計者。事實上,概念與常識相互發展,至今尚在進行中。故此,上述「關係式」成立,但陳述應改為:『「經驗形成主觀意識,再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下,形成根本的「概念」與所代表的「常識」』。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二十二集終*****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