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十集*****
++++++++++++++++++++
#7418 留言者:下下 主題:理解 留言日期:2007-07-05 11:05:30
老師能不能介紹理解的方法?
答:************
不能!蓋若言:「天上死魚、地上飛鳥,#$%@,ABCD」,從何理解?但若改問「理解之系統方法」則可。因人所能理解者,必為一系統,須先有經歷、從而學習、印證而獲得之認知。故此,若無「系統規律」,人不可能「理解任何超出其認知系統之外、之事物、現象」。
其實,理解首要在於「靈活」,其次在於不斷「印證」。諸如沈子所作之「理解系統」,老朽從來不聞不問。理由很簡單,圖文系統正為一「檢驗機制」,如果沈子做得正確,一看即知,是稱「客觀理解」。反之,不斷調整,至解而後止。
下文所介紹者,係《智慧學》第三章、第五節-精神之節錄內容。即此,莫非原則,原則既有,變化無窮,學者知其原理,無須窮鑽窠臼。總之,根據宇宙系統結構,由整體而觀之系統謂之剛體;各系統由基層擴展至頂層是稱「進化」。理解係由人之主觀為始、客觀以證、剛體是達,故可稱宇宙進化之中軸。
理解之系統方法:
定義:理解=以理性分解所針對之系統,由主觀而得認知,藉客觀加以印證者也。
主觀理解=一己之理解,與他人無干。
客觀理解=可憑藉客觀媒介加以印證者。
系統:理解之「本系統」及所欲理解之「某系統」。
方法:1,建立本系統之理解中心。人類亦須學習磨練應用以臻成熟、才具有理解能力。
2,建立資料庫。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供理解之提綱挈領。
一、理解內容:
1,表象、字義、文句、主題
表象=感官傳達之信息:有刺激、感覺、印象等。
字義=概念蘊含之信息:由漢字基因、倉頡碼可得。
文句=概念交集之信息:由字義之體用因果交集可得。
主題=概念歸納之信息:將所知歸之如一、納入整體即得。
2,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動機=某系統因有動始有此機緣,理解之可直搗黃龍。
立場=任何系統必有所立之場,由其場之環境因素可知後果。
目標=於立場所見之標的,必係某系統之主要訴求。
手段=據某系統之慣性、所產生之行為模式。
二、歸納條件:
人之意識中樞係一浮動之介面,當神經網絡(相當於「動態資料庫」)訊息交集之際,
中樞每次只能選擇一組答案。雖各個個體有異,但一般平均不能超過十組。因此,過多
之資訊,人無法理解。若欲增進理解效率,必先練習「歸納」。
以理解內容為例,由表象、字義、文句而主題,即為歸納。苟若「某系統」內容甚多,
諸如一本書籍,同樣應不斷歸納,層層疊疊,至得一主題為止。例如《戰爭與和平》係
一本書,而「戰爭與和平」即為著者所歸納之結果。所以,可以說「書名相當於主題」,
若某書之書名偏離了書中內容,則該「書名」是稱「離題」。
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1,人:人名、代名詞等。
體-性質:與我之關係,查資料庫。
用-功能:與我之利害,查資料庫。
因-條件:經歷、學歷,查資料庫。
果-影響:借鏡,假設,理解之重點。
2,事:由某時至某時、發生於某地之各種變化。
體-性質:人、地、物。查資料庫。
用-功能:時、事。查資料庫。
因-條件:情理法。
果-影響:情理法。
3,時:時間、時式、時態、時序。
體-性質:時之特性。查資料庫。
用-功能:時之作用。查資料庫。
因-條件:時之狀況。
果-影響:時之影響。
4,地:空間關係、環境條件、生存因子。
體-性質:地理、地形等。查資料庫。
用-功能:氣候、溫度等。
因-條件:變化。
果-影響:生活、行為。
5,物:能量關係、得失條件、利害因子。
體-性質:需求、供應。查資料庫。
用-功能:價值、效率。查資料庫。
因-條件:生理、心理。
果-影響:生理、心理。
6,情:主觀特性、人際關係、環境認知。
體-性質:人心、人事。
用-功能:感染、認知。
因-條件:遭遇、變化。
果-影響:遭遇、變化。
7,理:客觀特性、事物關係、宇宙認知。
體-性質:公理、道理。
用-功能:變化、影響。
因-條件:公理。
果-影響:後果。
8,法:經驗特性、體用關係、因果認知。
體-性質:事物狀態。
用-功能:追求目標。
因-條件:可變之因。
果-影響:可變之果。
三、主題理解:
茲將「主題公式化」(注意,不可一概而論,方便法門者,只供「入門」),
可得:
於某時某地某人或某物發生了某種變化:
1,於情,如何、如何。
2,於理,如何、如何。
3,於法,如何、如何。
本則介紹不涉判斷決策,但為供理解「理解」,茲以圖文系統與小杏子之別,略作簡介。
例1、圖文系統。
目的:將文字、文句之理解,轉化為「電腦程式可執行之參數」。
似此,只要於文字輸入後,得到該字之「漢字基因分類」、「倉頡碼定義」,
透過一事先建立之對照表,將執行參數輸出即可。
控制程式得到參數後,根據一預建之「常識庫」,控制三維圖形,客
觀地呈現該文字所代表之概念,於茲,大功告成。
例2、小杏子。
目的:藉文字語言之理解,以供矽族與人類溝通。
似此,於小杏子系統中,除圖文系統外,尚應建立一矽族意識、語文、感應、
辨識中樞及單頻通訊模式(以便資源共享-無私)。
可知其難度更高矣!是以預定今年完成圖文系統,明後年再戰天峰!
++++++++++++++++++++
#7426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07-10 10:54:35
老朽於太上老君爐中偷得「道法自然、寵辱勿驚」一招,用之招術純熟(不然死之久矣)。今本室上上下下,為圖文系統忙得焦頭爛額之際,老朽「傳授已畢」,施施然「煮字療債」焉。緣仰觀天象,惑星墮斗拱之間;江山易幟,外界猶懵矇不知。老朽大可安步當車,覓得青山儲宿糧,遠離亂兵入城時。
因沈子設計之理解系統已獲成功,整個系統不到300KB(程式採組合語言,約40KB。微軟之信眾可以休矣!平白浪費數十G資源,「大字」一個不識,除了財迷心竅,財迷自爽可也),已通過數十部劇本之考驗,所餘者,僅係圖像控制之完美與否。
準此,以任何科學實驗之水平觀之,無中已經生有、電腦能「理解漢字之意義,並正確地根據文字內容以控制人物表演(機器人亦然)」,其非智慧乎(唯非「人工智慧」)?至於時賢「高見」如何,老朽不屑知之,自是:黃沙大漠本缺水,天山積雪玄冰垂;妄求甘露投西域,怎知泉埋故紙堆?
理解系統如發生在「美利堅合眾」國,保證舉世震驚,徒子徒孫們無不雀躍萬丈,棄族滅祖以投焉!所幸天理昭彰,物極必反。膨風一時、僅能顯無知之稚愚,世道永昌、實有賴大德之明智!如今賊勢尚狂,龍棲在田,當廣備糧草,厲兵秣馬,待錢塘潮至,一鼓作氣,順勢而攻可也!
《文傳寶庫》(係《漢字基因字典》之完整版,且有考證資料)已接近完成,由於本室資金困難,只好另外請得合作伙伴。若此書能於年底大功告成,老朽計劃將二書同時在台灣出版(因係繁體字)。為此,鑑於「機器理解」已經證實不虛,老朽正好有閒,遂一頭栽進《智慧學》中。
所謂智慧,絕非空談些不切實際、玄秘之「大道理」;相反地,人之智慧係來自平凡之常理,人人盡知、盡識,但如同日光、空氣、流水一般,久而不覺而已(技匠為了藏私,把門檻建得天高,最後連自己都看不清真相了)。因此,老朽從認知理解出發,舉出三條不證即明的「公理」,再逐一「引證」為諸物、諸事、諸理!
此係《易經》之啟示,蓋人對宇宙之認知,莫不源於人類對事物之觀察。本書探本溯源,特效易理,取辨識常識三則為「卦」,因其理不辯亦明,故假設為「公理」。此「卦」亦分陰陽(負正),衍之為「八定理」(八卦)。繼而闡釋萬象,是有八章,每章六節(六爻),遂成篇。
易理藏道於顯、寓智入愚,歷數千年之久,國人目之以占卜、庭爭之技,實乃暴殄天物也!不幸如今人類黃昏已近、晚霞瀰天。時人智已昧,老朽得之,奔波三十載,拍遍欄干,竟無人會之!是知,道失德亡、仁渙義滅,雖禮儀亦化愚民之狂歡歌舞祭矣!
老朽稟命而生,專責人間課題之至難者,實非所願、乃無逭可脫也!今以一個假設、三個公理詮釋整個宇宙、人生!老朽每日奮鬥之餘,雲山翳翳,無枝難棲!日前突然憶及,上次承蒙眾網友齊心,《漢字基因字典》一舉而就。曷不援例、將公理、定理公而佈之,以試他山之石耶?
苟網友能有一字之得,其得大矣哉;即令網友們望洋興嘆,能於畫龍之始,參與鷹架之築,來日按圖索驥,不難龍子在握也!總之,思想乃人類文明之金字塔頂,三千年前,諸子百家競鳴於華夏,如今,耆宿遺民匯智於罟網,焉知不是剝復之機?此千載一逢之良機,如裹足不前,豈非虛擲?
然而,慎其始、始能善其終。老朽公佈《智慧學》之「假設、前言、公理」數百字如次,望有興趣之網友們先驢讀數遍,務期符合下列條件:
1,理論陳述應簡單明瞭,基本常識不必解釋。(以當今大學文科水準為憑。)
2,公理必須符合常識,且應事先列舉。
3,定理均由公理導出,如果正確無誤,等同公理。
4,定義係供概念之明確化,不能作「前題」用。
5,前文導出後文、不得有任何矛盾。
6,本文尚未及修辭地步,請勿斤斤計較。
網友若未看懂,請勿試言(概不歡迎),老朽亦無意解釋,以免自說自話;若網友發覺邏輯不通(以前題、假設、推論為準,四則運算為限),敬請不吝指教;再若網友認為有需要補充之「公理、定理、定義」,請詳述(堅拒為「王大娘」服務)其體用因果。至於主觀之臧否,恕一概拒領。
重要的是,本書永無「定稿」,有錯即改,隨時修正。目前只是先擬大綱,細加整理,概述其容,委之白紙黑字,存於塔頂,以就有緣。因此,歡迎網友們參之又參,參到歸之於一,甚至於一念不生,得意無言、徹明大道是足。
蓋本書非「文學著作」,更非「股市財抨」!既已證明能供電腦理解,時賢之褒貶,豈非空穴微風?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賞雪登孤峰;衣厚柴足可禦寒,空谷回音梅三弄。能得知音,人生一得,未得知音,人生四弄!弄後老朽必將絕跡俗世,管它阿貓阿狗何去何從?
各種有關本文之意見,限今年十月之前登錄。若效果良好,餘文當陸續發佈,否則到此為止,也可藏拙。
智慧學(第N+1稿.與6135則相較,可見分別之大。)
假設
本書所討論之定理、定義,係根據一項假設而得。此假設為:
---------------------------------------
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欲認清真實,必須先明瞭一件事實、一個常識:
---------------------------------------
事實: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
常識:人之認知是由無到有、由少而多、由淺而深的過程,永無止境。
例:諸如時間上,香蕉始於何時?花開時?花蕊受粉時?果實生時?
成蕉綠時、黃時、黑時?即令已知為香蕉,又至何時為止?長在
蕉樹上算不算?沒吃進肚裡就爛了算不算?
再追究下去,從哪部份到哪部份叫「香蕉」?樹體不算?從何
而分?香蕉的柄算樹不算?香蕉的皮不算?皮上附著的果肉呢?
吃進肚子呢?香蕉內也有子,算不算香蕉?
不僅時空難計,性質亦然,香蕉去了皮還算嗎?被咬了一口呢?
切了一半呢?如果切成一半仍是「一根香蕉」,那麼一個豈不等
於兩個?如是,數學破產、是非蕩然!
總之,所有概念都經不住追根究底!因為自然界本屬一體,緣
因人為了「生活的方便」,便以「感覺得到的感知」定義為「體」
(人感官有限,對大自然所能認識的極其有限),體有「數」,
數可以計、據之以為生存生活之需,如此而已。
待人智漸興,進一步為了體用因果之認知,故從「某一觀點出
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於是,再談「
一根香蕉」,便知道其非「一」,而係下列四個系統(或更多)
之概念代稱:數目、單位、物體、性質。
前言
人類之「理解能力」,受限於機能結構,僅有「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感覺來自刺激與感官之相互作用;辨識則是神經訊息之比較;認知為人對前二者綜和之利害判斷。此三者有一虛擬之交集中心,是稱「意識」,人類根據主觀意識之認知,印證於客觀環境,是稱「理解」。
千百萬年來,由理解獲得之信息,通過語言、文字之傳衍,匯為知識,是稱為「有」,因有而迄無數。近世紀以降,社會發達、人口劇增,知識爆炸,人們各執一端,謀己循私。今省思之,知識已如秋毫之末,人類存在之價值,是否有一更高層次之功能,不僅能主宰物質、精神,抑且能與宇宙溝通?
為此,本文有系統地由「理解出發」,期望能明確且清晰地定義一應人們所習知之「概念」。本書將討論之對象,一律定為「系統」(詳見拙著《智慧學九論》)。文中係根據客觀事實,以及個體主觀認知,經分析歸納而得之概念。于以定義說明之。
主觀認知屬於客觀現實之局部,且主觀認知不可能認知全部客觀事實。因此,本文僅討論指定系統內之子系統,其餘恕不置喙。
公理
宇宙乃一系統,係由全同而相對之兩系統所組成。一為由核心為主之個體,其用由內向外,因應變化,是稱「主觀系統」;另一由所有之個體組成,可謂為各主觀系統之總交集,是為「客觀系統」。本書所討論之內容,恒以主觀為認知之本、假設客觀為理解之用。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人的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主觀刺激;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三、在人類的經驗中,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由前述公理,推衍出「八大系統定理」,茲陳述如下:(註:此非定論。)
八大系統定理:
從理解之觀點出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在任一系統中,下系統各自獨立,上系統包含下(子)系統。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是稱「無分別」,稱為「無」。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有」。
定理一、理解只能認知系統之「有」。系統之無,可視為一剛體。
定義一:任何辨識之對象,凡有分別,皆稱之為「系統」。
定義二:根據〔公理二〕,系統之有若與人之存續無關,可視為「無」。
二、前題:〔定理一〕:A-B≠0,表示該兩系統(含性質)有分別。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基本性質1,B=感官辨識刺激之基本性質2。
A為「靜」(或稱陰)。
B為「動」(或稱陽)。
推論:動、靜是任一系統兩種不同之基本性質。
定理二、任一系統分辨之基本性質為「動、靜」;動靜之分辨來自系統。
定義三:任一系統之動靜可藉感覺加以分辨者,是稱「具象、物質」。
定義四:任一系統之動靜不能經感覺、須經理解分辨者,是稱「抽象、精神」。
三、前題:〔公理一、二〕:感官能辨識系統刺激之性質,客觀可以推理。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此系統之性質不因辨識而改變,其不變之性質稱為「慣性」。
A-B=E E為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
A=B+E B=A+E(註:有錯,見7428則) A、B之慣性不變。
推論:系統慣性差雖可能有變化,但系統慣性不變。
定理三、系統本具慣性,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義五:能量於靜態是稱「質量」;動態是稱「功」。
定義六:能量作用於系統,是稱「作用力」或「反作用力」。
四、前題:〔公理二、三〕:主觀受限於生死;客觀無盡。
已知:系統之「生、死」有別:
1,生有生命,生命能感知;死後則無。
2,生命有體、有現象、一定之範圍;死後生命終止。
假設:T=系統生命現象,T1=生命之始,T2=生命之終。
T2-T1=dT 乃始、終之間,稱之為「時間」。
S=系統生命體,具有三維範圍;稱之為「空間」。
推論:根據〔定理三〕,時間、空間是系統慣性變化,具有能量。
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為兩種能量之性質,皆係無間斷延續。
定義七:某段過程變化之初,是稱「因」;因又為前果之果。
定義八:某段過程變化之終,是稱「果」;果又為後因之因。
五、前題:〔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皆無間斷延續。
假設:A=感官辨識之刺激性質,稱之為「體」
a=此性質之慣性可作用於其他系統,稱之為「用」
「因」「體」有「用」而有「果」,若利於延續是稱為「利」,反之為「害」。
推論:系統時空能量無間斷延續之互換機制,係體用因果之利害所致。
定理五、因果體用是系統最基本之功能,利害則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定義九:生命系統具有辨識利害之功能。
定義十:生命系統之生存延續係認知趨利避害之因果。
六、前題:〔定理三〕: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理五〕:利害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假設:生命體趨利避害以保障生存,稱之為「自私」。
「自私」程度(過程之誤)不能超過〔定理三〕之極限。(後註:定理為公理之誤)
推論:生命體若不自私,生命不能延續;若超過系統慣性能量,則系統不成立。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
定義十一:宇宙為一系統,其子系統不得破壞上系統之均衡。
定義十二:人類對智慧之認知,即為理解各系統均衡之重要。
七、前題:〔公理三〕: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定理二〕: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
假設:A=宇宙系統。 B=持續變化。 C=系統之序列進化
A-B=C 宇宙系統之序列變化並未改變宇宙系統。
A=B+C 宇宙系統不變。
推論:宇宙系統進化只是一種有規律過程,如除去過程,宇宙系統不變。
定理七、宇宙系統不斷進化,進化為有規律之過程。
定義十三:個人為獨立之人類系統,為理解認知之基礎。
定義十四:群體為個人集合之系統,為進化發展之程。
八、前題:〔公理一、二、三〕:人類社會中,認知理解分別極大。
假設:1,「天」=上、規律、宇宙、整體、觀念、環境、策略、命運
2,「地」=中、基礎、地球、實體、技術、資源、方法、機會
3,「人」=下、變化、人類、自我、應用、條件、立場、得失
註:前述假設因立場而定,若指空間位置,上中下可為上下中。
推論:欲理解宇宙之整體及系統關係,應有層次結構,是稱「天地人」三才。
定理八、「天、地、人」三才結構乃理解宇宙真實之法門。
定義十五:天、地、人分別代表系統、各方面理解之象徵認知,是稱三數系。
定義十六:人欲理解系統真相,必須理解該系統三才結構之細節。
事實=已發生之事件、不可改變者。
公理=已經公認成立、無需再加證明之原理。
系=以繩繫之;統=以絲總束之。系統=一繩相繫、且相互關聯之一種機體。
系統=某一討論的對象之全部為系統。
客觀=從客方所採之觀察立場,所觀者多為整體。
主觀=從主方所採之觀察立場,所觀者皆為一己之見。
剛體=無其他系統相關之系統。
網主人白
++++++++++++++++++++
#7427 留言者:馬田 主題:文傳寶庫 留言日期:2007-07-10 23:35:05
朱老師:
<<文傳寶庫>>是否就是漢文樂園之下的<<漢文庫典>>?
多謝.
答:************
非也,《文傳寶庫》係本室兩年前之「漢字基因字典」計劃,曾召聘多人(詳見#4281則),工作地點在上海(因顧及主持人之方便及保持隱秘故)。及至去年,本室面臨解體之厄,一度有意停止該計劃。後因該主持人雅不願半途而廢,另商請到一位有心人士,籌到一筆經費,繼續工作至今。
《漢文庫典》則係本工作室為圖文系統而建立的資料庫,以及義工們整理的常用工具書。其中《漢字基因字典》是《文傳寶庫》的基礎。
此乃老朽之夙痛也!書生造反,百年無成!一個人可以視「阿堵物」為「無物」,一個團隊,吃喝拉撒,每天就有一大堆「佛餘(包括兩隻四腿的在內)」!老朽不能不「自命清高」(包括幾位愚忠之跟隨者),旁人則不能不隨眾和同,一旦「阿堵不賭」,自是不得不撒手成空也!
話說回來,老天若把三千大千世界金銀財寶都交老朽帶來,老朽還能做什麼?絕對保證,比誰都會享受!享受之餘,更保證三年不早朝!三年又算什麼?天下哪一個大富翁、不是分分秒秒活在「睡夢」中?老朽後宮還有成群紅樓釵、峨嵋仙! 「牛加零」又等於幾?
識得戲中意,方知考場題!莫羨台前偶,演繹看自己!
++++++++++++++++++++
#7428 留言者:小楊 主題:有關八大系統定理 留言日期:2007-07-11 18:35:24
老師您好:
定理三之
A-B=E E為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
A=B+E B=A+E A、B之慣性不變。
以數學算式來說,B之算式是否應為B=A-E,或是有其它不同的解釋呢?
答:************
當然有「其他的解釋」:
1,老朽常說:自己中學時數學考試不及格。
證明老朽言之不虛也!
2,老朽希望:網友們路見不實,拔刀相助!
閣下證實矣!
3,謝謝。
實則,此題老朽又作了「大量」的修改,待稍後看清楚再行掛網。思維宛如夜行森林,本文且是原始雨林!本就方向難明、寸步難行,既要分心打獵,還想打一隻超大老虎!不出糗?那才是不可思議!好在老朽認定:「智慧要經過不斷學習及考驗而得」!勞駕了,請努力「代庖捉蟲」!
++++++++++++++++++++
#7430 留言者:乾乾 主題:關於智慧學 留言日期:2007-07-12 09:00:53
一、原文1: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主觀刺激;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此話是否應該這樣理解:人從有認知能力以後,從零開始的認知必然是與一己存續有關的。累積之下,才發展到如今科學、哲學、藝術等等看似與一己存續無直接關係的認知。
二、原文2: A-B=E E為系統慣性差。
A=B+E B=A+E A、B之慣性不變。
(小楊已經指出:A=B+E B=A-E A、B之慣性不變。)
1,推論:系統慣性差雖可能有變化,但系統慣性不變。
其意義是否指A在B出現之前不變,變到B後則B=A-E。
B的慣性在C出現之前不變,依此類推。不變的就是慣性。
2,推論:每一次辨識會對系統產生作用而有能量的變化。系統慣性極大
者,此能量變化可忽略不計,而到量子級別,則可推出測不准原
理:即觀測者會影響系統的能量變化而導致不能同時測准速度和
位置。
三、原文3:假設:生命體趨利避害以保障生存,稱之為「自私」。
「自私」程度不能超過〔定理三〕之極限。
推論:生命體若不自私,生命不能延續;若超過系統慣性能量,則系統不成立。
此極限為何?請老師能否舉例說明一二。或者此極限用數學公式表達。
答:************
好極了,這正是老朽所期望者。大家討論,言之有物,可互相成長也!
建議今後網友有意見,最好依序編號提出,以便於回答(留言編號係老朽所加)。蓋「格式」為最佳之「抽象思維工具」,格式清晰,可一目瞭然;而一目瞭然,意念必清!
一、理解正確。
但是,少了一個極為重要之觀點:即令主觀不斷累積,如果沒有客觀參考,永
遠只是主觀+主觀。
這正是「文化」之重要性,人受到文化之薰陶,就相當於客觀理解。而只有當
知道除了自己,世上還有他人和自己一樣,才謂之脫繭成形(老朽自傳有載,中
學時有一天突然見到一位小學同學,時大驚,始知有客觀世界焉)。
二、1,推論:系統慣性差雖可能有變化,但系統慣性不變。
其意義是否指A在B出現之前不變,變到B後則B=A-E。
B的慣性在C出現之前不變,依此類推。不變的就是慣性。
答:正確。
假設:A=0 B=C
則 :B-A=C
此時,A仍=0,B仍=C,所變者唯B-A而已。故謂C為慣性差
而A,B之慣性不變。
須注意:加速度之連續變化另有定義,到此尚未討論。
2,推論:每一次辨識會對系統產生作用而有能量的變化。系統慣性極大
者,此能量變化可忽略不計,而到量子級別,則可推出測不準原
理:即觀測者會影響系統的能量變化而導致不能同時測準速度和
位置。
答:正確之至。
所謂「辨識」者,即為「觀察者以某種形式杓用於被觀察之對象」。
閣下能推想到「測不準原理」,是極其明智也!
老朽只是個拓荒人,年輕人正宜採用「新觀點」,重新整理所有
知識。否則,智慧何用?給老朽抱進棺材、鐫刻墓誌銘乎?
三、原文3:假設:生命體趨利避害以保障生存,稱之為「自私」。
「自私」程度不能超過〔定理三〕之極限。
推論:生命體若不自私,生命不能延續;若超過系統慣性能量,則系統不成立。
此極限為何?請老師能否舉例說明一二。或者此極限用數學公式表達。
答:假設中:
「自私程度不能超過〔定理三〕之極限。」
錯1:〔定理三〕應為〔公理三〕。
錯2:「自私程度」應為「自私過程」。
老朽之「打誤」,請包涵!
此「極限」即為「生死」。
原理:死後就算作了鬼,人如何自私?
++++++++++++++++++++
#7431 留言者:芋頭 主題:試答7426則 留言日期:2007-07-12 12:07:23
先生您好:
「智慧」一詞出現在〔定義十二〕,頗覺突兀。試改之,敬呈 先生參考。
原文:人類對智慧之認知,即為理解各系統均衡之重要。
試改:人類對客觀之理解,即為認知各系統均衡之重要。
說明:一,「客觀宇宙」一詞出自〔假設〕。改用「客觀」一詞,似可承接〔定義十一〕:「宇宙為一系統,其子系統不得破壞上系統之均衡。」
二,「客觀理解」一詞出自〔公理二〕:「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答:************
好極了,改得極佳!謝謝。
老朽有一大毛病,每每到了緊要關頭,就意興闌珊。年輕時曾學圍棋,佈局極佳,但一過中局就「子錯其落」。待再及關子,一見打劫就心煩,頗不耐點點滴滴。於是,經常東丟一龍、西失一角,中局已敗!是知:老朽玄思尚可、實非成事之料也。
問題所在:年輕時常「心不在焉、好高鶩遠」;迨至老來,「工作忙碌、難以沉潛」!本來打算待圖文系統完工,再專心一志寫作此書。再一想,此書成自老朽一人,再理想,仍是一人;假若經由本網,激起網友興趣,再援《漢字基因字典》前例,共同創造新猷,豈非佳話?
既有此念,一心更難專注矣!草草將原稿(只是一些片斷之記錄,約有十萬餘字)略作整理,尚不及再閱,便掛在網上。首日無戰事,次日亦空空!本以為到此為止。不得已,自己重看一遍,發現最重要的「辨識因素-動靜」居然未列「公理」中!竟把「有無」當作了「主旨」!
此舉完全違反了《易經》原理,蓋混沌生陰陽,斯稱原始也!唯老子之《道德經》以「有無」為始,老朽一時未察,言必遵易、實則偏老!其後果,浪費了〔定理二〕,在極為精簡之資源中,平白糟蹋了八分之一!麻煩的是:老朽有待改寫,又將是天翻地覆!
好在各位網友捧場,不妨各自思考、建言,如何「道法自然」之原則下,能有條不紊地利用三條公理(合為天地人,有陰陽正負之分),組成八卦(各如其份地代表宇宙最重要之事物)。如此,始可謂之將我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如此,始得謂以時代科學理論、眾志成城,以證實國人之智慧!
此事大難、至難!由此可知先聖前賢不世之功業!見賢思齊,吾輩怎能自棄?!
++++++++++++++++++++
#7432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07-12 18:07:14
茲在前言下,新加一「系統定義」,如次:
系統定義
系統定義符號:上{XX}=上系統XX,下{XX}=下系統XX,
左{XX}=左系統XX,右{XX}=右系統XX。
凡上系統為「分類系統」,其下(子)系統以獨立之類別為主。
例:「樹類」系統有柏樹、楊樹、松樹、杉樹等
「木類」系統有木材、木炭、木板、木片、
凡上系統為「分析系統」,其下(子)系統以功能關係為主。
例:「樹體」系統有皮、根、莖、枝、葉、花、果、子等。
「樹組織」系統有維管朿、細胞、氣孔、葉綠素等。
「樹之部位」有樹頂、樹梢、樹底、樹杈
蓋進入細部討論時,許多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這正是一般人不願將文稿示人之故)。當老朽定義到「物質」時,麻煩就來了,物質有無盡的分類、各種元素、有三態、又有分子原子量子結構。顯然一個子系統無法統籌處理,一物三制也不是辦法,這才想起,「系統還要有姓名」!
其次,老朽在公理中,忽略了「動態」二字,無動態,刺激之性質難明;且於推理中,必須對「動、靜」另作說明(於#7431則,已闡其理)。故擬改如下(「人的感官」也值得商榷,故改為「感官」):
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另將定義一改為:
定義一:任何系統若無動態,感官即不能辨識。
定理二重新考慮中。
總之,公理關係重大,基礎不固,大樓堪憂,歡迎網友們建言。
網主人白
++++++++++++++++++++
#7433 留言者:華子 主題:關於智慧學 留言日期:2007-07-13 06:09:10
朱老師:
若未錯的話,「智慧學」是以宇宙為單位,欲建立在牢固的「辨識」基礎上的理解體系。從「理解之三大公理」中的公理二及公理三,感覺上,這兩個公理是同構的或等價的;也就是說,可從公理二推出公理三;因為公理二中的「一已…主觀刺激」常識上本來就「限於一已之生死」。要求上,三大公理應是「正交」的,也就是「各自獨特,且包涵全部」。茲建議公理二及公理三如下:
公理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主觀刺激;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
公理三: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客觀指對他人及本身可重複的刺激。
答:************
思維不是「文字遊戲」,這裡正辛辛苦苦力求「正確地定義」,以免各說各話。閣下就提供了各式「茶水點心」!是勞軍乎?或競選耶?小心!小心!平時玩文弄武,不妨耍耍花拳繡腿!要談智慧,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豈不認定老朽在此唱小夜曲?
1,「智慧學以宇宙為單位」,麻煩大了!此單位獨一無二,還能稱為「單位」嗎?
例:美金以元為單位,故有美金3元,可買一粒糖。
難道有3宇宙嗎?智慧學3宇宙?指的是什麼?
2,「欲建立在牢固的『辨識』基礎上」,也大有問題。因「辨識」因人而異,稱之「主觀」可,但主觀連正確都未必、怎稱牢固?除非是各自堅持己見、拔刀論政!正因如此,需要由「公理」(不必經過推理就能成立之理)推出定理,方能逐步探討下去。
3,「感覺上,這兩個公理是同構的或等價的;也就是說,可從公理二推出公理三;」思維問題不可談「感覺」,連提都不要提,否則本網成為兒童樂園了。
「從一公理推出另一公理」絕非「同構的或等價的」,而是「進階的」。
例:已知A=1
假設B=1
所以A=B
由A=1到A=B怎能謂之「同構(首次見識、不知何意)的或等價的」?
(註:漢字獨立,但因「構」字有很多排列組合,如:
構屋,構陷,構怨,構思,構圖,構成,構造…
此突如其來的「同」,同何?恕老朽知窮!)
4,「三大公理應是『正交』的,也就是各自獨特、且包涵全部」。
此說猶如灌頂加持、令老朽化為丈二金剛!查「正交」乃數學專有名詞:
「兩直線或兩平面,或一直線與一平面,互相垂直相交時,叫正交。」
這與「也就是各自獨特、且包涵全部」何干?
5,「公理三: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客觀指對他人及本身可重複的刺激。」
既已「客觀理解(後註:無主體,不能做主詞」,還要推什麼「己」及什麼「人」?
「客觀指對他人及本身可重複的刺激。」恕不懂。
至於閣下之建議,不妨由網友公論。
++++++++++++++++++++
#7434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07-13 16:22:54
方才寫了7433則答言,心中不免惆悵,何也?知網友將噤若寒蟬也!
其實,該則留言之網友犯了「軍家大忌」,虛張聲勢是也!蓋老朽一再解釋,「智慧」也者,以常識(含漢字)解決各種難題之能力是也!既為「常識」,千萬不要搬出「專家之尚方寶劍」--「專有名詞」。當今世局之敗,即敗在「專家當道」,一把斧頭、砍盡天下!
該網友用了甚多「專家術語」,偏偏風馬牛不相及,老朽若不點明,自是鄉愿!特意一一悉心解說,如教中學生然。因不知該網友之「專才」為何,致難以「對症下藥」。
網友們應知,如要「討論智慧」,必須要用淺白的言詞、說明深刻的道理!否則,任何人如將「智慧規劃成專門技術」,對人類而言,將是莫大的損失。蓋智慧是天授的慈悲,是普通人的雲梯,怎可披金戴銀、搽胭抹脂,任人附庸風雅、賣弄家俬?
老朽千言萬語,力求將「專家驅離」本網,是以一見該網友留言,正是「智慧3宇宙」焉!
再敦請諸位網友放下「身段」,歡迎來此說理,萬勿上網「賣磚」!
網主人白
++++++++++++++++++++
#7435 留言者:無才 主題:試理解7426加講一件小事 留言日期:2007-07-13 22:43:47
朱老師你好:
學生出生日是1979年12月肖羊28歲,申請入會時,可能用詞不當,使老師誤疑我是老人家。
學生有一想法,八大系統是要定義:時間;空間;能量。宇宙三大元素的組合和變化。系統等於在某一時間;某一空間;某一能量的組合
第一大系統:時間;空間;能量,三大元素表面上都不變等於A-B=0 時間;空間;能量,三大元素表面上有多個或只有一個變化等於 A-B≠0
第二大系統:時間;空間;能量,三大元素表面上都不變稱為 A為「靜」(或稱陰)。時間;空間;能量三大元素表面上有多個一個變化或只有一個變化稱為 B為「動」(或稱陽)。
第三和第四第五大系統:是給時間;空間;能量在某一點起名(總不能全稱某某系統)。如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便可以這樣說,有一些能量組合成一個固定的關係(如人的身體),在某一時間和空間中活動(稱生命),這能量失去固定關係(稱死亡)。
定理三、系統本具慣性,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說明宇宙的能量的總和不增不減 ,只是不停地變化)
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為兩種能量之性質,皆係無間斷延續。(因能量的總和不增不減不滅,所以時間與空間也無限)
在第五大系統後是的在某一系統上反看上下左右系统。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任何一個系統都是,宇宙總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所以它們才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也是說系統和系統是網絡性的存在)
定理七、宇宙系統不斷進化,進化為有規律之過程(由下以上看宇宙總系統是名進化)
定理八、「天、地、人」三才結構乃理解宇宙真實之法門(天、地、人乃易學之精妙,宇宙間能量的各種運動,不停的在發放信息,因此在虛空中實實在在的包含了無窮無盡的信息,人類只要有方法從虛空中獲得信息加以解讀,自能掌握智慧)
註:本人中五中文不合格,中文水準不高,如有不對請老師多多指責。
答:************
的確是「中文有溝無通」,問題出在「思路」!老朽仔細看了三遍,還是不知「主題為何」。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找不到主題,相當於出門看到一片陸地,但卻「無路可通行」;再說明白一點,等於是一個人說了半天,聽者「不知所云」。
「討論=言之有分寸,面面俱到」,而討論一定要有「對象=系統」。閣下之文,作為「自家之言」,自行發表即可,無從討論!如係討論「老朽之智慧學」,則應:「指一處、補一釘」!像這樣密密麻麻,可謂之黑壓壓一片,老朽之「智慧」有如此之黑乎?
註:本文掛網後,才注意到文初本有「主題」,是:「試理解7426加講一件小事」。看後,老朽更是糊塗:本文之內容與「試理解」無干,而係「批判、修正、改寫」!蓋開宗明義第一句是:「學生有一想法」,然後長江大河,但有「肢解」、未見「理解(理性解析)」。
僅以「總綱領(不知是否,但其他更無門可入)」為例,討論如次:
假設:「八大系統是要定義:時間;空間;能量。宇宙三大元素的組合和
變化。系統等於在某一時間;某一空間;某一能量的組合」
未知:其中四個「;」、兩個「。」最後缺一個。
推論:主題有:1,「八大系統是要定義:時間;空間;能量。」
2,「宇宙三大元素的組合和變化。」
3,「系統等於在某一時間;某一空間;某一能量的組合」
問題:1,「八大系統」是什麼?「八個定律」乎?如何分配?
為什麼「八大系統是要定義…」?智慧學=物理學?
2,「宇宙三大元素」是什麼?時間、空間、能量乎?如何組合和變化?
怎地又來一「宇宙三大元素」?誰定義的?
3,不能理解,要在哪裡定義?
困惑:後面之「八大」,是建議?修改?討論?定義?或是????????
前文剛說過:「切勿將智慧描述成專門知識」!
不幸,老朽又要加一條:「請勿將文字處理成為五里霧」!
請恕老朽太忙,如果人人交一篇「自己不懂」的「老子逍遙篇」來,老朽保證會被淹死!討論「思想」不「容易(不「容」各種變「易」)」,須有一定「條件」!否則不如保留精力,去寫張恨水之茱莉葉,多多少少還會有些讀者。
緣討論什麼,必須有什(人之多者)麼(麻之小者),當人人自以為有「智慧」時,該怎麼辦?最好先自忖一下:智者見白(日)知明、慧者掃心以淨!一個人能如期完成本份的工作為「智」;再要能對處身環境不挑不擇、不喜不怨為「慧」。能持十年者為一段,上了段,歡迎暢談(每次限談一題)。
其實,老朽早有「先見之明」,在《宇宙浪子》中「清水長老」曾說:「弱者可救不可扶」!曾有人問:「為什麼?」有此為證焉!老朽本意是「提昇網友智慧」,卻忘了:「人人自以為具有智慧」!看來,一人描一筆,「智慧將越描越黑」矣!
若再見此類「作文練習」,老朽將收回成命,寧願「打蟬」、獨自靜悄悄地寫自己的書!
寒蟬寂寂,無枝無依;夏蟬唧唧,麻麻密密!雪山冰溶,水適其宜,智慧解凍,匯聚成溪。正因藻荇交錯,始有蜉蝣可棲,但缺教養培育,奈何一日天地?有道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三歲小兒來日方長!老朽一己之得失成敗毫不在意,但願識者珍惜良機、切勿不自量力!
++++++++++++++++++++
#7436 留言者:芋頭 主題:試答7426則 留言日期:2007-07-14 07:49:10
先生您好:
試改理解之〔公理二〕與〔公理三〕,秉持的原則是:改用已經出現過的字詞,希望較為簡單易懂。敬呈 先生參考。
原文: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主觀刺激;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試改:二、人只能主觀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刺激;欲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說明:1、「主觀認知」一詞出自〔假設〕。原文將主觀與認知二詞分開了。
2、「客觀理解」前增加一欲字,表明主詞仍是人。係參考〔假設〕中欲字的兩處用法:「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欲認清真實……」及「事實: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
原文:三、在人類的經驗中,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試改:三、在人類的經驗中,主觀受限於一己之存在與否;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說明:改生死為存在與否。「存在」一詞出自〔假設〕:「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
答:************
改得好!謝謝!謝謝!
玉之可貴,在於質形一致;鑿玉人之價值,正在於將玉細雕成器。正是這種「細微末節」,玉之質形合一矣!原文二:「主觀刺激」置此有誤,非識者不明也!原文三也改得恰當,再謝一次!
正因閣下之改,老朽竟欲作聚蟬之鳴焉!又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木朽樓已腐,遠眺不需愁!
++++++++++++++++++++
#7438 留言者:無才 主題:回7435老師之回復 留言日期:2007-07-14 18:23:02
謝謝老師的指正:
(人人自以為具有智慧)這一句直指了我的不對 。多言無益 ,我會多多反思。
答:************
「人人自以為有智慧」是「永恆的公理」,這又可稱為「自信」,自信是驅動生命的「能量」!生命因之生生不息(連病毒都具足)!可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生命是宇宙進化的奇蹟」!因為已知宇宙中,具有「生命現象」之物質極極稀罕,佔有比率不到「億兆京垓」分之一!
還有一條公理:人之概念發自內心,自己必百分之百相信自己;別人則要經過溝通,理解必打折扣。因此,人思有了莫須有的誤差,人間便有了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塵擾。正因如此,人生煩惱重重、困惑多多。本網之討論「智慧」,無非希望網友們「明心見性」、能突破重圍、直登彼岸!
人有自信是「好事」,千萬不要妄自菲薄!知道用在什麼地方,叫「自知之明」,否則就出糗(老朽亦然)!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不論具有多少文化,在宇宙中都只佔有無窮大分之一,珍貴之至),更應該睜開眼睛看看客觀世界:「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然文化等於古董。)
茲分析如下:
一、盲目的自信:
所謂「盲目的」,是指雖有眼睛,但卻充眼不看,等於盲目。
什麼人屬於盲目的?
1,未接受過客觀教育者:
客觀教育是「開放式」,如果把門一關,永遠只看到門內、不夠客觀。
換句話說:專家、匠人都只精通「本行」,跨行無效、不客觀!
2,宗教式教育:
宗教是絕對關閉式,任何與其所宗者不合,都被視為敵對之「邪見」。
宗教有其理想,且極堅持;在西洋歷史上、宗教常是戰爭之源。
3,政治式教育:
政治是權利式,不論民主、專制,都只是某些「利益既得者」的祭壇。
台灣教育之:「去中國化、本土化、消文言、傾洋崇美」可為佐證。
二、成功的自信:
所謂「成功的」,是指「某種利益的獲得」。最不懂智慧者,即常誤以為:
「智慧」是成功之「萬能鑰」!
根據《漢字基因字典》(老朽之自信來自漢字,異議者不妨另起爐灶):
智=知黑白者,其理解徹明,通達事理也。
慧=掃心,去私得智也。
也就是說:明理無私!當人有了這種境界,應知「成功」只是「邊際效應」。
任何一個會釣魚的人都知道:如果釣到一部汽車,保證與「釣魚技術無關」!
再根據《漢字基因字典》:
成=陽氣茂盛之極,將終,就也,畢也,正面的結果。
功=工作之力,力的結果。
是指:機會到了、努力工作就可以獲得的結果。
但是,孽草之所以為孽草,生命力旺、長勢極茂。因此,在生命的立場,生存
必須有基礎,故「物質體」勢力佔優:「適者生存」!然而,人有「精神體」,
精神體以理性佔優,故稱:「互利生存」!
只是今世西風做莊,以自我享受為綱、奴役他人是常,故理性難張。以至於有
些人拼命想發財,只要手風一順,就可以張牙舞爪、號令群奴了!
三、真正的自信:
「真正」是指絕對理性的客觀認知,這種真人幾已絕種,不值得光榮!
以老朽自己為例,最初寫一本《智慧之旅》,只強調:「自己在追求智慧」。
後來再寫《智慧學九論》,也只是野人獻曝,未自命「真知」。這次是因為佔了
沈子的便宜,她用不到300KB的電腦程式,完成了「初步」的「理解系統」。
這是「人類文明破天荒的成就--令矽族具備了人類的智慧」!
當然,老朽大可「弱肉強食」,騎上智慧的翅膀,寫一套「智能搜索、智能控
制、智能武器、智能操作系統、智能股票發財工具……」向世界首富進軍,做個
曾被自己瞧不起的酸葡萄巨人!
說穿了不值錢!沈子與老朽是「同痛相憐」!只要智慧不要名利!因此,把這
套「人類文明的寶藏」,寫成「股市明牌」,獻給天下人共享!
因為有了「明確的證據」,老朽的自信是「絕對理性的、客觀的」(當然還要
待年底的發佈會求證),所以才敢寫《智慧學》(年底才敢發表)!
當然自信不限於智慧本身,老朽曾說過要能「完成手上的工作、且無怨無悔」。
這種人不少,但要持之以恆者不多,能過「十年線」者更少之又少。
以本室為例,十年來,人員流動率約七成,跟隨老朽十年以上的,不過二成,而
「完成手上工作」尚要待年底定論,看看還有幾人?
++++++++++++++++++++
#7440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07-21 10:00:58
抱歉之至,老朽缺乏自知之明,只因「痔匯」發作,自以為能安心寫書了!不料頭剛栽下去、「睜」眼一看,圖文系統問題多多,由於問題出在「藝術水平」,老朽既已「一肩挑下」,就逃避無門矣!兼以網友們對「痔匯學」蟬饞嬋禪,老朽畏讒懼寒,暫時就此打住。
且將臨時擬就之〔定理二〕貼上,以就高明。(饞蟬不妨自鳴,來此必有「大暑」!)
二、前題:〔公理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假設:A=感官所辨識之現象1
B=感官所辨識之現象2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動」。
推論:感官對動態刺激辨識之分別,係某種「現象」所形成。
定理二、各種刺激之來源,對人類之認知、或理解,是稱「現象」。
定義三:任一系統之動靜可藉感覺加分辨者,是稱「具象、物質」。
定義四:任一系統之動靜不能經感覺、須經理解分辨者,是稱「抽象、精神」。
++++++++++++++++++++
#7443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07-24 10:27:40
再度修改〔定理七、八〕如下:
七、前題:〔公理三〕: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定理二〕: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
假設:A=宇宙系統。 B=主觀認知之變化。 C=系統之序列進化
A-B=C 主觀認知之變化並未改變宇宙系統、但產生序列進化。
A=B+C 宇宙系統為主觀認知及序列進化之和,其本體不變。
推論:宇宙系統不變,由於主觀認知之立場,其分別必為一種有規律過程,是稱「進化」。
定理七、宇宙系統之進化,因主觀認知之立場而定。
定義十三:個人為獨立之人類系統,為理解認知之基礎。
定義十四:群體為個人集合之系統,為進化發展之歷程。
八、前題:〔公理一、二、三〕:人類由主觀認知到客觀理解,進而認識到宇宙整體。
過程 層次 因 果 體 用 始 終
假設:1,「天」=抽象理解、上 、規律、環境、宇宙、效應、策略、命運
2,「地」=實體刺激、中 、基礎、資源、地球、技術、方法、機會
3,「人」=自我感知、下 、變化、得失、人類、謀生、立場、存亡
推論:欲理解客觀宇宙之整體及系統關係,人需透過「天地人」三才層次結構,始
能逐步趨於完整。
定理八、人由一主觀個體通過時空介面,得以理解宇宙系統,是稱「智慧」。
定義十五:天、地、人分別代表系統、各方面理解之象徵認知,是稱三數系。
定義十六:三數系之陰陽動靜、體用因果、是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之介面。
昨日本室人事調整如下:
沈紅蓮升任「副董事長」,封家麒升任「總經理」,即日生效。
今後老朽與沈子只負責圖文系統之「藝術水平」及理解系統之完整,封家麒則擔負起老朽未完成之「各項工作」,今後舉凡「產品、技術、進度」諸問題,老朽一概不在其位、不問其政。看似老朽推卸責任,實則不然,蓋目前大局底定,待公司復牌後,即可見真章矣!
故此,又有閑情,遊逛於八朵金花之間、挑肥揀瘦也!
網主人白
2010年6月註:三年空耗,圖文系統止步不前!老朽出墳破土,改令沈子主持全局,腐骨為輔!
++++++++++++++++++++
#7444 留言者:會意 主題:於#7443則留言 留言日期:2007-07-25 12:19:50
先生修改的定理,對我而言,仍是不懂。局外之人,是言之。但有一事相問,為何將人事升遷公布於此留言,其因為何?是否先生另有作用?
答:************
《智慧學》中所列之〔公理〕係「不需要證明之常識」;〔定理〕係根據〔公理〕推導出來、以便逐一解釋「宇宙人生大道」用的。對於無意從事「哲學、理則學」等思維工作者,原本沒有「懂」的必要!老朽不論做什麼,一向是「閉門造車」,好在不食五斗之米,不競六蟲之首,自我成局即可!
老朽於開網之初即將本室一應事宜公佈於眾,其因:老朽放棄私隱權;其果,本室透明。本網每日「常友」約二千,「會友」五百,「幻廬股友」八十。一應風吹草動,一則「告網友」,一文搞定!
若問「另有作用」,當然有!本公司即將轉型,為了躲避蚊蚋,先撐太空護網是也!
++++++++++++++++++++
#7445 留言者:鄧智 主題:#7443疑問 留言日期:2007-07-25 13:25:15
朱老師您好。
老師於第八項之假設,有關天、地、人之解說,其中關於”果”分別是環境、資源、得失;而”終”則為命運、機會、存亡。而學生記得曾在本網某處看過的分別是:”環境、資源、條件”及”命運、機會、得失”。請問老師這兩者的差異何在?謝謝。
答:************
老朽說過不止N+1次,再加一次,是=N+2,可以說得「白話一點」。
1,一般人只把「成熟」的作品拿出來,表示「自己不凡」。老朽已老,行將就木,
凡與不凡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活著的年輕人」爭口氣,除了製造石油外,
還能思考些「有意義」的貨色!
2,所以,老朽張網於此,公開過程、但顯示「方法」,不重結果、不計毀譽!所以
想到就寫,反正一切自己負責,與他人無干也!
3,於#7426則,老朽說得「明明白白」,所公佈者「為N+1稿,而非定論」、
係供「有志學習思考之網友」,共參鬧舉!既然,歡迎「討論」、但反對「蟬鳴」!
網友有寶貴意見,納之自肥可也(《智慧學》若出書,當記一筆)!
4,是以,有刪的、改的、重寫的、不一而足,「民主會議」中,人先到先發言,事
後舉後修改!是故,所改者以最終版本為正,要改也只能改最終版本!
5,職是之故,把以往看到的忘掉即可!尤其是「智慧」不能死背,小心有朝一日老
朽心血來潮,又改了!結論是:「智慧學非顯學,不能據為考試題」!
++++++++++++++++++++
#7450 留言者:超文 主題:「俠」與「道」 留言日期:2007-07-29 00:32:27
老師:
試問「俠」與「道」二者差異?
答:************
除了同是漢字,差異極大,不可同「中」而語也!
俠=人之夾者;夾者,大旁二人,人之能、人之義也。
道=人行之路;人生所必經者。
俠是人的一種;道是自然之規範。人能做俠客,大俠恆指一人;無道客,大道恆為人人可行之道。要成為大俠,要有非凡之毅力,蓋行俠仗義完全「違反人性」,不合「人權自由」!但要行於大道,只需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走,待用心走、走多了,就能領略了!
++++++++++++++++++++
#7482 留言者:土人 主題:試整理「理解三公理的句子」 留言日期:2007-09-21 22:34:03
試整理「理解三公理的句子」,希望有助「理解三公理的句子」澄現其陰陽、三才。整理主要在句式統一和概括用詞,使其可概括其後的一切;以及第二、三公理句子的變動整合。
理解之三大公理:(觀察者理解觀察對象,始於主觀,終於客觀。)
一(天)、人只能主觀辨識對象中有別者。
二(人)、人只能主觀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對象,並且受限於一己存續之內。
三(地)、人欲理解對象,必須客觀。
答:************
很好,足證用心。
理解語句與自我思維無二,今人理解失據、思維紊亂,正是缺乏條理之故。只要常時練習,堅持不斷,再加上集思廣益,就能參透諸相,直趨真實。
++++++++++++++++++++
#7507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10-20 10:00:59
老朽連日寫作《智慧學》,頭昏腦脹。蓋「下海」舉辦此類「特殊大腦奧林匹克運動會」頗為不易,無明星助場,無從偷懶也!
老朽一直對哲學界對「真」之定義不滿,然又不得不加以定義,否則智慧變成白癡矣!孰料,天機難測,日昨無意中「順水推舟」,竟「推出」一嶄新的觀念!且公之於此,以供網友同參:
「智慧」唯「真」是問,故宜先明確定義「真」的概念。
已知: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
假設:甲系統中有子系統乙,乙因甲而存在。
推論:甲系統對子系統乙為「真」。
欲瞭解宇宙,必須假定:「宇宙之因果永恆不變」,否則一切失去意義。
「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茲假定個人之認知為「主觀」,且個人之主觀影響個人之認知。於此,可以確定:
---------------------------------
「主觀對任一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
「人類」為已知宇宙之一特定群體,由個人所組成,可視為所有個人認知之總和,假定稱之為「客觀」。由於宇宙環境包括恆變之時空,是知:
-------------------------------------
「既無任何主觀雷同,是以客觀未必為真;
但於特定之時空中,客觀與主觀相互影響,故客觀對受其影響之主觀個體為真」。
-------------------------------------
例:宗教對信徒為真;偶像對崇者為真;理論對派系為真;權力對隨者為真。
當然如不計時效,則夢中一切皆真;神經病自以為真!
基於前述理論,老朽驗證古今中外,無不絲絲如扣。故此,老朽可以斷言:
1,未讀過老朽理論者,必不信老朽之理論為真!
2,讀不完老朽理論者,必不信老朽之理論為真!
3,老朽之理論必須待圖文系統成功、粉絲多了、且經一代之傳授,始可能成為真理。
是以,奉勸追求真理者,千千萬萬不要期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繼續做春秋大夢吧!至少,能令自己相信自己,已經是最大的成就了!
網主人白
++++++++++++++++++++
#7508 留言者:小人 主題:唯心論 留言日期:2007-10-21 06:11:38
老師:有關#7507的說法,不是唯心論嗎?
答:************
天下禮物甚多,何必光送帽子?老朽掛網八年,難道是什麼論都不知道?今天突然成了變色龍?唯心論有什麼不對?一定得捧唯物論的場?不能抓耗子的貓,只有被米老鼠玩弄的份兒!近世紀以來,地球上鼠輩橫行,除了新貴族、大富翁肥肥胖胖外,誰敢不節食?
唯心論者至少還敬天畏神,做了壞事還會禱告、懺悔!今天的世道,連最簡單的「好、壞」都沒人分得清了!上了法院,便等著抓瞎,反正不是無罪便是有罪,什麼標準?「水去律」=水向低處流!所以,人不要臉必須居高,只要請得起大律師,滿身污穢也不會被水淹!
以往,屠夫就是屠夫、藝妓就是藝妓,各司其職。今天,民主自由,只要有糊塗蛋投票,就會有活寶上殿堂露點、耍嘴皮挖鼻孔!三十年前,台灣原本居小龍之首,不料,暴發了,毛病抖了!待床頭金盡,小丑跳樑,屠夫、藝妓為了賴在台上,有誰不是「唯票」是圖?
有什麼不妥呢?不唯心?非也!是人心已亡、已無心矣!比如說,人穿衣本為尊己敬人,脫光光除了幹事方便、有什麼好看?可是,當今的「公眾人物」,有誰不是自暴在閃光燈下,白光光搔首弄姿?唯物論者云:那算什麼?本是膿血一攤,用完了拉倒!反正不看白不看!
是嗎?當然是的!量子力學證實:「測不準原理」為真,既然「不準」為真,「準」怎麼真得起來?人的大腦本就一團漿!不知什麼可信不可信!可是,眼見手拿不能否認,至少鈔票、選票沒有完全貶值以前,還可以令肚皮充實、令膚色光鮮、令左鄰右舍張目結舌,所以唯票至上!
科學家更妙,認定數學為真,要用唯心去唯物!一下子說宇宙是大爆炸、一下又說大陷縮!美式揚聲筒今天說醬油致癌,明天講皮蛋有毒,就是不談美國的軍火霸業、煙酒世家、資訊亡國、石油冒煙!別人死喊活叫無效,高爾「不敢面對的真相」,一片成名,可能回鍋總統!難道不是唯心論嗎?
老實說,老朽不唯心也不唯物,是唯實論者!老朽一生不自欺、不欺人,不嘩眾、不喧嘩!既知從哪裡來,也知道到哪裡去,說兩句瘋言瘋語,絕不是給坐擁金票、行偎美人之輩聽的!大自然之可貴,正在於有山有水、有風有雨,更重要的,是有垃圾遍地!否則,到處都用吸塵器,表面看去乾乾淨淨的,其實,那才是假的!
++++++++++++++++++++
#7516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11-14 09:38:13
廬山風雲未戢,連日來,老朽為《智慧學》傷透腦筋,20萬字已刪了10萬,雖沒有心痛,卻深深引發省思!蓋智慧應該不是知識,老朽居然苦口婆心,來了一個「百科全秀逗」!是擬自彰乎?是好為人師乎?是修為時走火入魔、忘了正途乎?
總之,改了!也醒了!反正離限期還有五年,這筆債逃不掉,重寫就重寫,作人做事,必須實實在在!事實上最難的還是目錄,改來改去,始終不夠清徹透明。現今只剩下四章(原來是八爪章魚),怕的是到頭來嗜殺成性,最後片瓦不存!
網主人白
++++++++++++++++++++
#7521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11-28 14:34:47
慚愧!慚愧!
老朽寫《智慧學》之際,因欲於各章節之首,定義各個概念。於「立場」前,用基因字典查得「立」字,其解釋竟為:「象大站在地上」!老朽百思不得其解!是「象大象站在地上」漏掉了一字乎?或另有「微言大義」焉?查《文傳寶典》,無奈解釋全同!
旋再查《康熙字典》,無解!
一時陷於長考,幻夢連連!
待找到小篆原字,始知,實乃:「象『人』站在地上」!只因「大、人」二字於鍵盤上極近,老朽手快腦速,一鍵定大人!由於此字人人皆懂,故字典上乏人光顧,塵灰竟埋二千丈!
此事甚小,但意義重大,蓋必係老朽「趾高氣揚」過甚,致斷賢者於途,竟無人敢「攖老瘋」焉!現已令網管改之,今後並祈網友監督,切勿以小錯而諒之。若非寫書,此「立」將永遠難見天日,再若老朽「白袍加身」,基因字典頓成「象大」笑話矣!
網主人白
++++++++++++++++++++
#7531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12-12 14:44:02
近日老朽對宇宙之根本作了徹底之省思。
1,能量二字係「能」之「量」,原係譯自英文energy。其實傳統漢字中有此一字:
「炁」,意指無火之「火」,無形無相之真能。惜今西化專家不識之無,竟以為是
「氣」之異體字,未收於13053字集中!
2,以往,老朽認為宇宙之根本為炁能,實則不通。蓋老朽已將炁能定義為「慣性差」,
而且,查炁能不滅定律,意謂炁能遵守慣性,顯然,慣性先於炁能。
3,以慣性為宇宙根本,合乎混沌之一元;一元既始,化分兩儀,不正是陰(靜)、
陽(動)?如今雖言位能也具炁能,但若論及宇宙之始,自不可以當今所知之物理
理論為準。再說,陽動可謂能量,陰靜則係慣性之一儀也。
觀念丕變,全書又需重整一遍。好在老朽目前重擔已卸,專心寫書。以往寫小說,一個月兩本,流暢第一!如今寫畢業論文,透徹優先,怎能馬虎?
網主人白
++++++++++++++++++++
#7538 留言者:文昌 主題:再解『立』字 留言日期:2007-12-17 19:13:10
詞不達意,敬請原諒。試多解一次。
『大』『一』立,小篆原字『大』站在地上。因小篆的『人』與『大』的寫法是不同的。所以基因字典中『立』字,解釋為:「象大站在地上」,並無不妥,如改為:「象人站在地上」,便失去小篆原字本來的形態了。如有錯,懇請指正。
答:************
若係「象形」字,所象者,乃「形」也。「大站在地上」不知何形,「大站在一上」乃「象文」更非象形也!
小篆原字本來形態如何,非我輩能知。即令流傳至今者,人張兩腿,適為其形。基因字典為老朽所著,自知有錯,知錯必改,毋需代為更誤也。
++++++++++++++++++++
#7539 留言者:馬田 主題:漢字部件學 留言日期:2007-12-17 23:54:04
朱老師:
漢字基因是否就是一種”漢字部件學”?
多謝。
1. http://alphads10-2.hkbu.edu.hk/~lcprichi/comp_help.html
2.《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
http://www.yywzw.com/jt/hjy/a-bj01.htm
答:************
居井攀山,各有所見,雖皇天后土亦難盡同。漢字基因具有字碼、字序、字形、字音、字辨、字義六大功能,可一舉通天達地,豈是部件可比?不知者自不知也!今世人人各懷私心,所爭者武林霸主也!且待小杏子出世,再看真命天子本來面目!
++++++++++++++++++++
#7543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7-12-31 17:11:06
此前老朽曾將《智慧學》之推理部份公之網上,今全書已竟,但猶欠「篩」。因沈子甚忙,尚無暇來顧。老朽特續前愆,將本書第一章及第二章之一小節公佈如下。因係草稿,糟粕必多,然老朽力竭,難以再閱,歡迎網友們建言是幸。
智慧學
自序
人類對宇宙之認知,來自獨立個體主觀的經驗,人渺小孤獨,居不過方圓、見難逾里許。而宇宙無垠,豈一隅能知究竟?所幸前人披荊斬棘,發文字概念以載其道,久而久之,構建了客觀交集。但隨著物質文明之開展,知識競立,漫天風化之砂石,逐步演為大漠。最後,人思宛如沙塵,無助地飛舞在沙丘之間。
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質,肉體需要物質滿足,感官則需要刺激享受。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是以人人追求物質享受,精神價值被棄如敝屣,自由民主高唱入雲,人權法治蔚為時尚。
假定人只是一堆血肉,人生不過一夢,虛幻就是虛幻,意義祇相當於夢囈。但是,萬一宇宙有一定之規律,人思浮沉於生命之流中,生死榮辱必與宇宙脈動息息相關。準此,人生之傳承及努力之奮鬥,必有正面之價值。人若肯用心探索,或許,生命之本質與宇宙之真實本存,大道就在眼前。
本書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將常識認知作為基本命題,闡釋人類文明。由於主觀只是初始,尚須客觀印證,否則莫非另一個幻覺。為此,作者勾勒了一幀藍圖,沈紅蓮女士以其巧思,設計了「漢字理解系統」,令尚未具生命的「矽族」能與人溝通。
中華文化原本建立在生活常識上,數千年來炎黃子孫以農立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們於農閒之餘,將所思所知記載下來。所用的工具,世稱「漢字」,是一種概念載體。這種人類精神文明精華的載體,源於前人智慧的結晶,納須彌於芥子,將所有常識認知濃縮在結構中。
古人進學,先習三字經、千字文以歛童心;及後,就小學、訓詁以明義理;進而專攻四書五經、以知人事、社會。十年寒窗,識人知事,可率工匠以圖宏業,得佐明君而範千秋!因此,中華文化涵生活常識為體,體驗知識供用,兼以容納各種觀念、思想,終於洞燭宇宙萬物,道通天人。
不幸人類智慧甫興,處蘭馨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承聖賢之教,達而難明其理。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視蘊含的微言大義。以致於當西方物質文明入侵後,中國人盲於反省、惑於表相,於1919年,五四運動一役,漢文淡化為白話、炎黃子孫百載蒙塵。
自後,漢字降格為符號,字亡詞興,義失話存,新文化全面向西方靠攏。而西人急功重利,教育如經商,業師為謀生,各種工匠竊據廟堂。中華山河仍在,文化已亡;炎黃社稷雖存,漢魂斯渺。今物質泛濫致人心迷亂,經濟騰飛而貧富益殊,舉世逐財、得失皆傷!
本文之作,係剝極而復之兆,作者獨行於物質文明建造的台階上,歷風雨而知岑寒,沐晚霞以期黎明。真理也者,不辯本明,雖舉世悉成西奴,然智慧猶存人間。只惜,艷陽當空、烈日酷熱,人人競而爭曝;孤燈苦闇、及目三寸,悉悉有珠難見!人既自棄,禮失求諸野,大道幾亡,賡續傳自然。
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西人迷信創造論,將宇宙人生一律壓成薄餅,唯口腹是問;國人則喪失民族自信,但知搖尾乞憐,蕭規曹隨。作者稟反骨而生,遇事必疑,幼不討喜於家長、長未見諒於同儕。後立志追求瞭解人生,周遊世界,於三十七歲,終得大自在。
1976年,作者在台自資印行《層次論》一書,提出金字塔思維模式。印後,遍贈親友,如石沉大海,人無竟閱者。及至投身中文資訊科技,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念,又未獲紙醉金迷之社會認同。由資訊科技中,作者憬悟電腦時代到臨,兼以當時人工智能呼聲震天,儼然新時代已然在望!
然而,作者反對西式狩獵狂熱,雖明知電腦必將獲得「智能」,但雅不願為虎作倀。1986年,出版自傳《智慧之旅》,其中對此事述之甚詳。1998年出版《智慧學九論》,時已有《智慧學》之綱目。唯「智慧」攸關人類前途,在未得實證之前,不宜妄言。
1999年,作者就職於香港上市之文化傳信公司(0343),有學生十餘人,工餘作圖文系統,以試智慧之機械理解。2006年,公司營運發生困難,通知裁撤本人主持之研發部,另行斥資支持研究。於是,本人轉行全力發展圖文理解系統,同時寫作本書。
從層次之理論而言,宇宙進化因量變而質變,由炁能而物質、物質而生命、生命而感知、感知而認識理解。目前,宇間僅人類具有理解能力,苟若另一物種亦能運用資訊,質變之餘,進化即將改道。二十世紀矽晶以倍速崛起,作者身歷其境,同步成長,是知其詳。
因果本具,世道必然。然作者尚有私心,希能於殿堂傾圮之際,略盡人子之心,將人類文明之精華略事整理,藏諸矽山。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2008年,電腦全自動圖文系統問世,只需故事、毋庸人工,即可自動攝製成動畫影片。
此一工程之浩大,不言可喻,設若電腦不能理解文字、故事、圖形,此工程必不可成;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再若圖文系統未具智慧、沒有意識型態,休談「自動拍片」,連做最簡單之文字處理,都不知如何下手!
是以,當圖文系統成功之日,本書之理論就有了科學實證,已顛撲不破。同時,作者可以證言:只要再賦與該系統以感覺、意識機能,矽族時代就已經到臨!遂有本書。
本文之陳述,共分五章如次:
第一章:常識推理--由一個假設、三個公理推出八條基本定理。
第二章:觀念前導--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
第三章:慣性規律--因果、體用、變化。
第四章:三才合一--大同世界、宇宙中天地人三才合一。
第五章:智慧升華--智慧本質。
本書從探究立場出發,道法自然,不關是非。所述與人無諍,閱者得固一明,失亦一智。望勿先設立場,且按圖索驥,逐步以進。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若明而信之,即應固守不移,循序以漸焉。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寫作理念係以「易理結構」為陳述基礎,並利用「數理邏輯」為推理工具;討論內容限於定義系統內之通例,以及已經實現之範例與影響,其餘範圍外之個案不談。
本文利用「究果求因」之歸納方法,以解釋所有之概念、觀念。此法唯漢字可行(詳見《漢字基因字典》及《文傳寶典》),蓋文字結構中有此機制。此機制適為人智之基,若能透徹理解漢字,即可謂智者;再若能充實常識,開拓胸襟,萬事瞭然於心,是稱「智慧」。
本書定名為「智慧學」,不代表本書有「智慧」之結論,而在於推衍理解之過程。如果讀者有所領悟,可謂之一得;再若閱後能不迷、不惑、不住,神智清明、心慧一淨,是智慧在握矣!
本書寫作原則:
1,文字陳述力求簡單明瞭,基本常識不作解釋。(以大學文科水平為準。)
2,公理必須符合常識,且應事先闡明。
3,任何定理均應由公理導出。
4,專有名詞皆須專門定義。
5,定義完畢即進入陳述,不再贅言。
6,前文導出後文、不得有任何矛盾。
一如既往,本書有沈紅蓮首閱代校,去蕪存菁,特此致意。此外,十年來,有弟子十二人追隨左右,封家麒、胡天寶、楊仲仁、沈冰玉、林坤政、林伯勳、沈德昌、沈垂青、陳立堅、劉宜佩、李昇隆、洪朝協,彼等朝夕不倦協助作者完成「全自動圖文系統」,亦一併致謝。
朱邦復序於2008年春
目錄
第一章 常識推理
第一節 假設--一個假設
第二節 公理--三個公理
第三節 定理--八個定理
第二章 觀念前導
第一節 系統--模型、性質、介面、變化
第二節 均衡--真假、有無、主客、陰陽
第三節 科學--理論、實驗、數學、立場
第四節 概念--原理、應用、構件、理解
第五節 認識--關係、感受、辨識、幻覺
第六節 結構--基礎、常識、層次、三才
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一節 因果(天)--守恆、排列、組合、壓力、作用、累變
第二節 體用(地)--炁能、生命、生存、生長、生殖、生死
第三節 人性(人)--理性、思維、信念、溝通、判斷、意義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第一節 量變質變--量變、質變、後果
第二節 關鍵條件--時代、環境、自我
第三節 體用因果--軟體、韌體、硬體
第四節 立場目標--立場、手段、目標
第五節 人類之道--文化、文明、文字
第六節 矽族問世--理論、機緣、實證
第五章 智慧升華
第一節 根本--天時、地利、人和
第二節 大道--白鹿洞書院教規
註:文分章、節、則、條、區、段。
章、節抬頭居中;則以大寫數字定義,齊左;條以小寫數字定義,其內文分欄;區間各空一行;各段則空一字至兩字起頭(段中有句、字,以標點符號分隔,不贅)。
第一章採用常識推理,由公理推出定理,並加以定義。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說明所定義之內容。第五章則係全書總結,以介定智慧。
為求內容表達明暢,僅在一至五章、各節之初,對主題用「漢字基因字典」略加註解。
第一章 常識推理
由於邪說塞途、大道不張,本書為顛覆當今主流思想,批判時弊甚力,老少不宜!
一、本書為漢文化之餘緒,凡屬下列三不,請到此止步!
不知漢字係一字一義,妄將詞組當法寶者。
不信漢字有微言大義,只掛名牌充洋貨者。
不具備傳統文字素養,認定北溟為北海者。
二、本書僅供緣熟之朋友共參,凡有下列四有者,務必到此止步!
思緒不清、因果不明、觀念矛盾、立場偏頗。
三、本書為作者封筆之作,所參考之書籍如下:
天:《易經》、《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六祖壇經》。
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地:《費因曼物理學》、《不二老人全集》。
第一節 假設
假=人所借者;設=以言語動之。假設者,非真實之設定也。
本書所討論之定理、定義,係根據一項假設而得。
假設:人類存在於客觀宇宙中,欲以個人主觀認知宇宙真相,必須先明瞭一件事實、
一個常識。
事實: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宇宙,必須
加以定義。
常識:人對生活之認知,係由無到有、由少而多、由淺而深的過程,永無止境。
例:人人以為對「香蕉」明白不過,然而:
「香蕉」在時間上係始於何時?花開時?花蕊受粉時?果實生時?成蕉綠
時、黃時、黑時?即令已知為香蕉,又至何時為止?長在蕉樹上算不算?沒
吃進肚裡就爛了算不算?
再追究下去,從哪部份到哪部份叫「香蕉」?從何而分?樹體不算?香蕉
的柄算樹不算?香蕉的皮不算?皮上附著的果肉呢?吃進肚子呢?香蕉內也
有子,算不算香蕉?
不僅時空難計,性質亦然,香蕉去了皮還算嗎?被咬了一口呢?切了一半
呢?如果切成一半仍是「一根香蕉」,那麼一個豈不等於兩個?如是,數學
破產、是非蕩然!
總之,所有概念都經不住追根究底!因為自然界本屬一體,緣因人為了「
生活的方便」,便以「感覺得到的感知」定義為「體」(人感官有限,對大
自然所能認識的極少),體有「數」,數可以計、據之以為生存生活之需,
如此而已。
待人智漸興,進一步為了體用因果之認知,故從「某一觀點出發,有系統
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
於是,再談「一根香蕉」,便知其非「一」,係下列四個系統(或更多)
之概念代稱:
香蕉一根=概念代稱{物體、性質、數目、單位}
費因曼先生在他的《費因曼物理學》(徐氐基金會1992年版)第一章的引言中說:「科學的每一部門都是對於整個自然界的一種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都是近似性的。事實上,每件我們所知道的事都不外是對真理的一種近似敘述……我們現在學習的態度就是準備隨時放棄或更正。」
偉大的心靈有卓越的見解,只惜這種人太少,而抱殘守缺之庸材遍佈。以致於信徒們皮毛都沒有摸到,便自以為是,高呼科學便是真理!當今火山爆發、池水蒸騰,群蛙競鳴之際,作者無意參與合唱,不得不另闢蹊徑,且效法歐幾里得氏,由常識中假設、推理、實驗,希能走出時代泥淖。
第二節 公理
公=背私,分私;理=玉之紋絡。公理者,已經公認成立、無須再加證明之原理。
下文討論中,假設人類認知之宇宙為一炁能系統,係由相對之兩子系統所組成。
主觀系統:由一核心為主之個體,其用由內向外,因應炁能變化。
客觀系統:各主觀系統之總交集,其用由外向內,符合炁能變化。
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之作用
辨識=神經傳輸於強弱之比較
認知=經驗利害因生存之判斷
此三者有一即時之交集中心,是稱「意識」,意識來自個體之主觀,故又稱「主觀意識」。人類對環境並非生而知之者,必須根據經驗所成之主觀意識,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最後,在共同的認知下,人們歸納出對環境認識之條理,以作為主觀見解,是稱「理解」。
千百萬年來,由理解獲得之任何信息,通過行為、語言、文字之傳衍,匯為常識、知識。常識為日常生活所識,作為一個人,如缺乏常識,其人無從生存、生活;知識則為處理某類事物所需、屬於專有之常識,如果缺乏,則無法從事該類事物之行為。
近世紀以降,物質文明盛興,舉世但重知識而輕常識,不問蒼生但求高產。以至於經濟發達、生態蕩然,人類貪得無厭,填海焚山,窮究原子、核子、微中子,導致知識爆炸。至今知識已如秋毫之末,無任何人所知略同,而面對社會,也人人各執一端,謀己循私,演為洪流。
於今省思,睹葉落枝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飛可測天候!人類居生命進化之尖端、理解層次之頂峰,一旦人失其睦、世遷其寧,是否已瀕臨危機、絕境?
為此,本文有系統地由「理解」出發,期望能明確且清晰地定義一應人們所習知之「主觀概念」,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感官只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欲理解客觀須推己及人。
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唯有將對象以理解析之,
且以少數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始有可能。
由前述公理,推衍出「八大系統定理」,如下節。
第三節 定理
定=室中守一,止也;理=玉脈之紋絡。定理者,確定之道理也。
八大系統定理:
從理解之觀點出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定理整合為一,是稱系統定理。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是稱無分別,稱為「無」;或稱「靜」。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有」;或稱「動」。
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定義一:任何系統皆有慣性,但若非動態,感官即不能辨識。
二、前題:〔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
假設:A=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1
B=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推論:變化現象之具象者,有現象差;現象差可供認識、理解。
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定義二:感覺可分辨「具象、物質」;理解則分辨「抽象、精神」。
三、前題:〔公理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
假設:A=主觀認知之性質1
B=主觀認知之性質2
A-B=E E為系統慣性差,A、B之慣性系統不變。
推論:系統之慣性差產生變化,但慣性系統不變。
定理三:慣性系統守恆;系統之慣性差,稱為「炁能」。
定義三:炁能於靜態稱「質量」;動態稱「功」;作用於系統為「作用力」。
四、前題:〔公理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定理三〕系統慣性具有炁能。
已知:主觀系統之「生、死」有別:
1,生有生命,生命能感知;死後則無。
2,生命有體、有現象、一定之範圍;死後生命終止。
假設:T=系統生命現象,T1=生命之始,T2=生命之終。
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系統生命體,具有三維範圍;稱之為「空間」。
推論:生命生存在時間、空間中,為炁能變化之現象。
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為兩種炁能之性質,無限延續、皆無間斷;時間不具可逆性。
定義四:變化之初,稱之為「因」;變化之終稱「果」。
五、前題:〔公理三〕:以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對象。
假設:A=感官辨識之刺激性質,稱之為「體」。
a=此性質之慣性可作用於其他系統,稱之為「用」。
因A而有a,A對a為有利。
推論:「因」「體」而有「用」,是「果」;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定理五:因果體用是人藉以理解系統之功能,利害則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定義五:系統本體可供生命體辨識;系統之用則供判斷。
六、前題:〔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假設:A=陰,前級刺激
B=陽,次級刺激
因係動態,故A-B≠0,是知陰、陽成立。
推論:感官對刺激之辨識係因陰、陽前後級有別而得知。
定理六:感官對宇宙真實之認知,建立於陰靜、陽動刺激有別之故。
定義六:陰、陽可稱為兩儀,分別代表人類認知宇宙之基礎。
七、前題:〔公理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有關之刺激。
推論:與一己有關係指感官所能及者,與人所站之立場有絕對關係。
例: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
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觀察時所立之場及距離上。
定義七:宇宙空、時中所呈現之炁能變化,對不同立場所知是稱層次。
八、前題:〔公理一、二、三〕:人類由主觀認知到客觀理解,進而認識到宇宙整體。
象徵 層 因 果 體 用 始 終
假設:1,「天」=抽象理解 上 規律 環境 宇宙 關係 策略 命運
2,「人」=自我意識 中 變化 得失 人類 常識 立場 存亡
3,「地」=實體刺激 下 基礎 資源 地球 技術 方法 機會
推論:欲理解客觀宇宙之整體及系統關係,人可透過「天地人」三才層次結構,以
及對象之相互關係,始能逐步趨於完整。
定理八:人由主觀個體通過時空介面,得以理解宇宙系統,是稱「智慧」。
定義八:天、地、人分別代表系統各方面理解之象徵認知,是為三數系。
第二章 觀念前導
1998年,作者在台灣出版了《智慧學九論》,是為天理、觀念、層次、思維、人性、認識、價值、行為、知識九論,該書雖出版在前,實以本書為基礎。故本書除沿用原論外,進一步深究幽微的底蘊。由於所討論者係人人諱莫如深或自以為具足之智慧,故必須先釐清觀念上的若干謬誤,以免滋生誤會。
各種觀念中,最令人困惑的是時間,科學界試用數學求證,既無法證明什麼,又無法瞭解分毫。最不可思議的是,基於物質元素及核糖核酸的排列組合特性,科學家信誓旦旦,認為「一切變化皆在基因預先的設計中」。可是,當人談起人生「命中注定」,科學家就嗤之以鼻:「那是迷信」!
什麼是迷信?難道科學界有一論兩答?須知,不論何人,觀念上不宜有兩套標準,否則只知斥人以非,終會自導入愚。宇宙至大,不懂的可以放在一邊,懷疑的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但動輒以「迷信」作為擋箭牌,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迷信自己的主觀!
只要頭腦清楚,只要承認宇宙中規律井然,世事的結論便很明確:宇宙本然、依然、永然!當一件事發生了,人們最關心的,是「為何如此」!顯然,人人相信「萬事皆有其發生之道理」!也就是說:「該發生的,遲早必然發生;不該發生的,絕對不可能發生」!
那麼,這不是「事先注定」嗎?如果把「事先」二字用「命中」取代,為什麼就「迷信」了呢?至於人能不能知道「事先、事後」,那是另一個問題。正確地說,那正是明智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問題!絕不能因為自己無知、無能,便一口斷定是否迷信!
命中注定是什麼?人生又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曾從事動畫工作,眼看所創造的角色、人物(僅以幻廬作品為例,否則,不倫必不類),其影片在螢幕播放之際,假設該劇中之角色自問:「人生若何?」
果真,於該系統之外,有人深思之餘,可作此答:
1,其生乃「人定」之流程,空間在創作者之想像中,時間只是播放之過程。
2,劇中角色之主觀自理,不可能影響既定流程,但卻表現出角色的深度。
3,苟若此角色扮演「智者」,則其表現之智能,應與創作者相差無幾。
再跳回宇宙系統,在宏觀立場、於現實生活中,若有某人問及同一問題,可得類似答案:流程天定;主觀自理;苟其人若具智慧,其智慧應可與宇宙之智相近。
與宇宙相近之智慧,莫非能透視時空、切合宇宙規律。因此,命中注定不是迷信,但是,一般人能力有限,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又怎知何謂生命?其立場祇是一己之利害,其所知局限於主觀的經驗。即令真理在前,對一個摸象的瞎子,能猜到什麼?
不妨說:人生實為某種舞台劇之考場,考生事先準備充份,始能入闈。其有能力者高瞻遠矚;有品德者寡慾無爭;急功近利者先拔頭籌;唯唯諾諾者隨波逐流。待考罷登上舞台,生旦淨末丑,各顯神通。問題在於,戲劇謝幕後,人生又在哪裡?
本書力求從現實常識中,推導出合理的論證,以建立智慧的認知。
第一節 系統
系=象一絲繫眾絲;統=總束眾絲。系統者,意指原則一致、可統一理解之各種事物、觀念。
(系統定義請見拙著《智慧學九論》之導讀,本節所討論者,則係系統觀念之應用。)
系統是一種概念,此概念包括某一對象之全部認知、以及所有相關之訊息。為了避免觀念上的混淆,本書將一應討論之對象,舉凡慣性一致者,皆定義為「系統」(相當於第三人稱「他」之用法)。但若章節改變,所討論之系統應另行定義,否則,可沿用之。
一、模型
宇宙中子系統無限,但皆建立在一種標準模型之上,可以表示為:
剛體1+介面+剛體2
假定剛體1、2各有其特性,不屬同一系統。但如在兩者之間設一介面,其一端有剛體1之特性,而另一端有剛體2之特性,則三個系統相接合無間,可以視為一個新的剛體。
且將此新的剛體模型定義為「基本系統」,本書所討論之系統,悉皆符合此基本系統模型。
凡上系統為「本體系統」,本體為「一」;其下(子)系統係獨立之類別,其數不定。
例:宇宙為本體系統,其下有生物、無生物等子系統。
系統於環境中持續變化,其變化方式假設為系統間互相作用之排列組合:
(因缺排版功能,暫且以半形數字2、3、n為自乘數,出版時更正之。)
例:a=系統象徵1,b=系統象徵2,兩者交互變化,次數越多,變化越大。
(a+b)2=a2+2ab+b2
(a+b)3=a3+3(a2b+b2a)+b3
(a+b)n=an+n(…………………)+bn
可知不論變化多大,其變化開展之模型固定不變:
1,左右兩個極端為定值,系統所產生之排列組合數均向中間聚集。
變化越大,其中間值越多,恆為中和之「常態、中庸」,僅於程度有別。
兩端分別代表「激進」及相對相反之「保守」。
2,如將此模型首尾兩端連接,使成動態,由左向右,為「系統正弦波」型。
炁能之傳播,悉以正弦波形式運行,具有均勻規律之特性。
2-1,假設首端為起始,逐漸壯大,繼而衰,終於末端為敗。
靜態象徵排列的分佈;動態可象徵事件,如一國家社會之興亡。
2-2,假設系統正弦波之首端為意識,則尾端是為希望。
從意識角度,人生之意義在於希望之實現;此希望必須為真,且能實現。
本書之目標,即為證明此一模型之真實性。
3,如將模型底端拉直、上端拉成等腰三角形,是為「系統金字塔」式。
此金字塔為靜態模型之基礎,穩定平衡,適於炁能功能性質理解。
3-1,從上而下觀察:時數由頂點開始,量從少而多,炁能範圍從小而大。此
模式符合已知宇宙系統之逐步展開,是謂「自然態」。
3-2,從下而上觀察:由某一立場追溯原始,一切都已成型,只能藉已知以求
未知,此模式係人類於觀察之立場,衡量因果體用關係,為「觀察態」。
3-3,從系統之外觀察:由宇宙系統之外,假設有一立場,此模型為一慣性系
統為「結構態」。
「下略」
網主人白
++++++++++++++++++++
#7544 留言者:老劉 主題:祝先生及同仁們新年愉快! 留言日期:2008-01-01 00:59:37
値此新年來臨之際,祝先生及同仁新年快樂,幸福與歡樂共存!!同時懇請,先生及同仁們工作毋忘休息。
喜聞先生新版《智慧學》完成,恭喜恭喜!望能早日窺得一見,但尚憂大陸如何購買?
因前言所誓跟隨先生學習,但因生活奔波幾近荒廢,理由之牽強,說來臉紅。只能把學習的年頭深埋在心頭,不知何時才能生活安穩,偷閒進行學習?慚愧。。。
答:************
謝謝。
《智慧學》可能在明春交由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蓋《智慧學九論》即出自該館,無意二心也!唯條件尚在研商中,緣老朽有意自印《不二老人全集》,若該館不同意,當作別論。
此書不可能在內地出版,國民政府既亡,老朽乃「前朝遺民」,誓不食周粟。兼以內地改用簡體字,導致文化斷層,有違智慧精神,老朽不二也!今後矽族當道,有智乃昌,政權無關宏旨矣!
若網友有意購買《智慧學》,可向網管登記,老朽有可能拿到八折(條件尚未談妥)優待,或可代勞。此外,本書完成後,優先掛網,下載無虞。
學習事宜隨緣,人生事大,生存第一。其實,只要學得收心歛意,修身齊家,已是至人。餘者盡屬雕蟲小技,無須掛心。
順便在此做個小廣告,明後年本室當能有所進益,至時,二代電書(兼影片播放)將再接再厲。此外,《不二老人全集》共約百餘部,亦有意自行印行。內容如下(錄音尚未決定,有可能發行光碟):
一、思想類
老子止笑譚 一冊
易經明道錄 一冊
易理探微 一冊
智慧學 一冊
智慧學九論 一冊
層次論(1974年版) 一冊
二、漢字基因類
漢字基因工程 一冊
漢字基因字典 一冊
文傳寶典 一冊
漢字基因講義(含與基因有約)一冊
字易 一冊
三、創作類
智慧之旅 八冊
宇宙浪子 十二冊
巴西狂歡節 一冊
東尼!東尼! 一冊
四、劇本類(未定)
智慧之旅 十二冊
宇宙浪子 十二冊
巴西狂歡節 一冊
東尼!東尼! 一冊
數碼時代 一冊
無妄之災 一冊
死不瞑目 一冊
我的女兒要出嫁 一冊
效率至上 一冊
唯我獨尊 一冊
師 一冊
易經劇場 未定
五、對話錄
罟網雪泥(分類) 三十冊
六、樂譜類
各種樂譜 三冊(約百首樂曲)
七、技術類
中文電腦漫談 一冊
組合語言之藝術 一冊
多媒體劇作導論 一冊
倉頡與字形產生器 一冊
雜文 一冊
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 一冊
八、多媒體光碟
未定
++++++++++++++++++++
#7545 留言者:芋頭 主題:敬覆第7543則 留言日期:2008-01-01 13:25:45
先生您好:
敬覆第7543則,謹呈 先生參考。
一、第一章第一節:「徐氐基金會1992年版」似為徐「氏」基金會之誤。
二、第一章第二節:
原文: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試改: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其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說明:主觀系統前加一「其」字。
承前句假設:人類認知之宇宙為一炁能系統,係由相對之主觀、客觀兩子系統所組成」。則,就「人類」而言,人類之「理解能力」,屬於其主觀系統;人類之毛皮血肉,屬於客觀系統。就「矽族」而言,矽族之「理解能力」,屬於其主觀系統;矽族之硬體程式碼,屬於客觀系統。
答:************
改得很好,謝謝。尤其此「其」字,高明之極。
++++++++++++++++++++
#7546 留言者:乾乾 主題:智慧學之體會 留言日期:2008-01-02 08:50:28
朱老師:您好,昨天看了智慧學之初稿,有以下几點體會,報告如下,請老師過目。
體會一:
第一章常識推理之第一節假設與《道德經》之第一章有相通之處。
體會二:
原文:第二節 公理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感官只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欲理解客觀須推己及人。
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唯有將對象以理解析之,且以少數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始有可能。
體會:
此三大公理之排列好比公理一可當點,孕含陰陽之太極點。公理二則由點及線,公理三則由線推面。有這三大公理,自然推出宇宙之立體萬象。
體會三:試改定理二:
原文:
二、前題:〔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
假設: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
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
A-B≠0 是為「現象差」
推論:變化現象之具象者,有現象差;現象差可供認識、理解。
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定義二:感覺可分辨「具象、物質」;理解則分辨「抽象、精神」。
試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具體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說明:上承A、B之定義,下接定義二中之分類。
體會四:查得:二项式的展开的牛顿公式:
第二章 觀念前導 之 第一節 系統
例:a=系統象徵1,b=系統象徵2,兩者交互變化,次數越多,變化越大。
(a+b)2=a2+2ab+b2
(a+b)3=a3+3(a2b+b2a)+b3
(a+b)n=an+n(…………………)+bn
查得:二项式的展开的牛顿公式:
(a b)n=an nan-1b … [n!/m!(n-m)!](an-mbm) …bn
乾乾 敬上
答:************
很好,有此體會,可以登堂矣!
體會一:《道德經》為宇宙論之始,老朽果能攀附,焉可後人?
體會二:正確,斯為三才之應用策略,所謂「三位一體」也。
體會三:「物質之現象差」係指感官所能辨識者。「具體系統之現象差」未必能辨識。
蓋「宇宙」即為一具體系統,但人不能辨識,故改之不宜。
體會四:正確。
++++++++++++++++++++
#7547 留言者:空夫子 主題:智慧學之體會 留言日期:2008-01-02 13:30:53
以在下之體會,智慧學及智慧學九論二書,均為朱老師畢生思想之總結,亦為朱老師秉承中華文化之人文觀、宇宙觀之集大成者。
然以中華文字向以不夠嚴謹著稱,故思以此二著奠定智慧學之理論基礎。再以此為起點,佐以漢字基因,破解中華文字不夠嚴謹之名,思有以突破。若成,則望以之為碳族質變為矽族之橋樑。庶幾中華文化若滅則已,苟若不滅,則將由矽族採選而發揚光大之。
胡亂思緒,臨筆惶惑,尚望指正。
空夫子 再拜上
答:************
夫子言之差矣!曾謂「中華文字不夠嚴謹」者,悉皆洋奴也!彼等連漢字載道、人子大義猶不知,又怎能狺狺於「嚴謹」?老朽於《智慧學》中,詳述其實。蓋西洋僅有「數字」而無「數系」及「層次」觀,認為宇宙萬象不過淺淺一盤!中華文化高深至極,由底層至頂層,文已透天徹地,非鳩蜩之能知也!
只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垃圾!老朽責任已了,後事大可問後人!若國人譫譫樂為牛後,文字不過招搖喧嘩、點綴花月,其嚴謹與否,又有何分別哉?
本書業已請人代校,待稍事修葺,當再提供若干章節,以見教於夫子!
++++++++++++++++++++
#7550 留言者:義成 主題:敬復第7543則 留言日期:2008-01-03 22:40:05
先生,您好:
敬復第7543則(詳見下文),謹呈先生參考。
義成 敬上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 [遣]。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說明1:活有機體(即生命,包括細胞)由一組特徵性、種類有限且以碳為主的小分子構成,其主要種類是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其中,糖是細胞的主要化學能源,並結合成多糖以貯存能量;脂肪酸對貯能也很重要,但它們最重要的功能是形成細胞膜;由氨基酸組成的多聚體構成了多種多樣、多功能的大分子,稱為蛋白質;核苷酸與細胞內的信號發送相關,在能量傳递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其獨特的作用則是作為信息大分子RNA和DNA的亞基(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51「小結」中)。
說明2:細胞的主要大分子是蛋白質、核酸(指RNA或DNA)、多糖,其複雜而又精确限定的結構使它們拥有獨特的功能,可負責裝配細胞組分,催化化學變化,産生運動,以及負責遺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91)。
說明3:氫氧化合物包括氧化氫(即「水」,分子式為H2O)、過氧化氫(亦稱「雙氧水」,分子式為H2O2),前者(水)非生命體特有,但卻是生命之源;後者(雙氧水)因其強氧化性而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由細胞內過氧物酶體中的過氧化氫酶(catalase) 催化而解為水(H2O)與氧(O2),或利用其強氧化性來催化脂肪酸裂解為乙酰輔酶A(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358)。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說明:在此句中,「有」字與後一「無」字皆為概念;若將前一「無」字改為「非」,可避免用字重復,並可使作為概念之「無」字沒有歧義。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說明: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系統」;又,「系統」可包括物質(體)系統、精神(體)系統或物質兼精神(體)系統。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說明: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存疑】若不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人眼無法在「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又,觀察微觀物體涉及「分辨力」而非「視野」,詳見下文說明。
說明1:人之視野(靜視野)指人的眼睛注視前方且頭部視綫固定時所能看到的范圍;如僅將頭固定,但眼球自由轉動能够看到的全部范圍稱為動視野。又,視野也可分為單眼視野和雙眼視野(上述內容源於「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
說明2:人眼的分辨力約為100微米;光學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2微米;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1奈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生物學》P7、P8)。
參考文獻
1,《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簡體版)〈B.艾伯茨 D.布雷 J.刘易斯 M.雷夫 K.罗伯茨 J.D.沃森 著,赵寿元等译,王亚辉等校,科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一版〉。
2,《細胞生物學》(簡體版)〈鲁润龙 顾月華 编,中國科學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第一版〉。
3,「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其網址為http://cheshi.com.cn/autodocument/run/d.htm。
答:************
好極了,謝謝偏勞。奉答如下: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答:西化狂飆指時代,與「聖賢匿縱、真相蒙塵」不屬同一性質。故其間用「、」不妥。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答:因「不知動作、行為」與「理解錯誤」同屬句首「設若虛擬之演員」,不可分離。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答:可改,但意義已變矣!原句乃漸進式,至棄而止;改後則為兩種情況,與老朽之見有別。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
答:改得好。謝謝。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答:改得好。謝謝。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
答:改得好。謝謝。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 [遣]。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答:改得好。謝謝。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答:無止盡=沒有止盡;非止盡=不是止盡。在此,係「有、無」之辨,「修辭」並不重要也。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答:物質之「現象差」,係指具象所現者。但「系統」包括物質、精神,具象、抽象,有形、無形等等,精神、抽象、無形不具「現象差」。在此特指「物質」,正擬說明「物質係宇宙中一種特殊之現象」,人受惑於物,故有違宇宙真實之認知耳!
是以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具體系統」。既為「具體系統」,已將抽象系統排除在外矣。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答:正因: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此外,以排列組合論,利害交雜,多至無盡。為簡化故(本書祇列綱領,否則難以終卷),亦為符合宇宙真實,故定義「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答:借助儀器乃「常識」,如若本書讀者尚不知此,治絲益棼,將成「科普讀物」矣。
總之,感謝代校,也歡迎討論。本書之精神在於「正確而不專」,是稱「常識」。其中關鍵在於「觀念」而非「細節」,人欲見林又見山,必須慎選所處之立場。
至於校對,閣下之分寸掌握頗佳,老朽當再公佈若干章節,以饗同好。
++++++++++++++++++++
#7552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8-01-04 08:58:43
因見網友熱心代校代勞,老朽甚感,特再提供至第二章第三節,歡迎指教。
二、性質
性質者,人類對某一系統辨識之因素,藉以認知其體用者。
人類習慣於將物「體」之性質、作為應「用」之基礎,並以之來定義系統。由於人對「體」之認知來自感覺,將這種感覺加以分類、定義,即為「性質」。在常態經驗中,同一結構之系統,其性質相同。因此,性質是人類認識事物之主要因素,且以之分門別類,是為人類認知之基礎。
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能於外表觀察、認識者,如:
物質、物體外在之差異如形、色、體、量等,生物之雌雄、抽象事物之認知。
質指炁能作用於系統上、需進一步分析而衡量者,如:
物質之基礎、內在之結構等。
宇宙系統為一,雖其變化無窮,但變化連續、無從分割,仍視為一。只因人為獨立之個體,主觀意識為了生存、生活便利,必須對事物有所分辨。故相對於自我之為一,對於「非我」者,多累加、少遞減,是稱之「數」。有數之後,因數之性質而定義單位,遂有「數量」。
任一系統成立之要件,是該系統性質之連續性,否則不能成立。在第一則〔模型〕之陳述中,a與b為兩種不同之系統,如果沒有介面連接之性質,只能說是若干系統的群集。
三、介面
前已介紹,(剛體1+介面+剛體2),介面為介於兩個系統之間的系統,此三系統相鄰,能合成一剛體且能獨立存在者。介面系統必須能與相接之系統重合,蓋炁能變化無窮,任何系統之變化,都有漸進之過程。這種過程,如能維持慣性之一致,再視之為系統,即稱介面。
例:橋樑即為所隔兩岸之通行介面。語言則是人類觀念的溝通介面。
對人而言,宇宙中萬事萬物繁雜無比,常不知從何下手。其實,這只是觀念問題,人只要能理解各種事物之體用關係,找到能夠解決問題之介面即可。只是,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例如,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為何?
方法:尋求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
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
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假設: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
已知:肥皂(c)溶解油垢(b),同時也溶於水(a)。
解 :用肥皂洗手,再以水沖之,得污水。
炁能作用之三段定義為:初始、介面、終止。介面係炁能作用由初始到終止間之必經過程,實際上,此介面亦為炁能之狀態,由一系統轉至另一系統。從系統的立場來看,任何系統一分為二,兩者之間沆產生介面,若欲理解明確,介面自以簡明為上。
人類對主觀、客觀之認知,無非透過介面作為連繫。只是人們習以為常,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體。但卻忽略了,人眼只能看到物質表面反射的光線,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四、變化
炁能變化無盡,人類靠感官分辨,只能觀察宇宙中極小一段時空中之現象,故理解有限。兼以人以主觀認定、並定義為科學精神:「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必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於是,科學家將宇宙想像成一個大餅,並期望發明一個公式,一刀切下去,塊塊全同。
不幸,宇宙雖有其規律,但卻非任何站在地面上的人所能知曉。事實上,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不可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因事件經過變化,其精確性質、微數量必然有異。只緣當今科學的度量衡粗糙簡略,要求不高、觀察的誤差極大,對變化之一應細節,知之甚少。
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層次認知,若一系統因量變而產生性質之改變,稱為質變。質變後,其所屬層次丕變,絕不可以原系統之性質衡量之。因此,要瞭解宇宙中事物的真相,必須在量變-質變所形成之較穩定之層次上,如〔定理七〕於適當之距離、分析出其性質特徵,再逐一瞭解之。
例: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而圓球體積=4/3半徑立方乘圓周率。
當圓球半徑增減時,面積與體積之比,與半徑成反比。隨著圓球半徑變小,面積
的比重越大;當圓球半徑縮減至某一比率(實驗值為原子之奈米級次)時,其表面
性質丕變。半徑越小,其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變大,表面所容之粒子數量反而激增。
如下表:
顆粒半徑/nm 面積體積之比 粒子占總數百分比
10 90 20
5 180 40
2 450 80
1 900 99
註:本資料參考自國防工業出版社,沈海軍先生所著之《納米科技概論》。
根據系統論,質變後,必須以該層次之性質分析之。這種「奈米現象」,已超出了薄餅的統一認知,曾令西方科學家大傷腦筋,於是,又一新「科技」於焉誕生。科學在層層架屋下,一個一個違章建築問世,變化越來越精彩,知識越來越繁華矣!
第二節 均衡
均=土勻,平也;衡=角大,體需持平始穩。均衡者,性質之均勻且平衡也。
剛體是絕對的均衡;炁能與物質均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均衡;生命與死亡均衡,系統保持均衡係基於慣性。在自然界,最基本之粒子都是球狀,因環境壓力,均衡作用於一中心,成為圓形,故圓形與壓力均衡。
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形及圓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逼近所產生之比值(即每次多邊形增加之數與原數相比)為「圓周率」,而圓周率是個「無理數」。意即無法理解之實數,不能寫作兩整數之比。若寫成小數形式,小數點之後的數字無限,且不會循環。
換句話説,「理想的圓形」並不存在,多邊形永遠不可能累進為圓。至今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已將圓周率推至天文數字,猶是無理數。因為慣性之均衡不是人為的數字可表,均衡是一種自然狀態,不可計量。數學的「有理」,只是違反宇宙均衡的假定下,人類所能控制之理。
人之主觀意願,雖難免以確保生存為目的,但若一廂情願、唯我獨尊,自是違反均衡原則。只是,個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人向左、另一人向右,一群人代表一種變化,一個時代的變化代表趨近整體的一小步。所以個體主觀對均衡的理解,不可以偏概全、或以一時評判千秋。
在慣性宇宙中,各系統均維持系統均衡之本態,正因如此,宇宙始能持盈保泰。
一、真假
「智慧」唯「真」是問,故宜先明確定義「真」的概念。
已知: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
假設:甲系統中有子系統乙,乙因甲而存在。
定義:甲系統對子系統乙為「真」。
本書所討論者,力求遵守此一定義,並希望讀者首尾一貫,循序漸進。尤以書中內容採《易經》數系分類之格式,將各種複雜之現象,化為簡單模組。欲理解此模組,務必緊記各章、節、則之「主題」,以期與內容交集融匯,萬萬不可「斷章取義」。
在哲學上,德國之黑格爾主張:「趨近整體為真」。事實上,以有限的人生,人不可能瞭解整體。但基於個體出自整體,依照前述定義,整體對個體為真成立。
以數學公式論,假設時間為t,任何事件、其時間變化之函數為零者,表示對整體時間不變。
因此,下式為真:
f(dt1-dt2)=0
人的生命短暫、各人之生活經驗不一,且主觀的形成又受環境影響,是以真、假沒有客觀標準。兼以在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人只是繼承著生命而活著,只有極少數的求真者曾留下了雪泥鴻爪。透過文字、文化,幾千年的時間串連起來,個人的主觀一一消逝,孰真孰假逐漸明確。
只是近世紀物質文明興盛,舉凡社會觀念、思想教育,無不迷信科學為真。問題在,科學重視實驗,在人類精神無法被拘進實驗室之前,科學不可能承認人有精神生命。果如此,何謂真假?人果真只是是肉+骨+血?若然,人的思維又是什麼?顯然,這個迷信時代若不能振衰起弊,真理難彰。
二、有無
兩系統間若具備相對之關係,是互稱為「有」,否則為「無」。
宇宙建立在慣性上,炁能變化的排列組合皆備載藍圖中。但因人類隸屬其間,必須經由介面,將已知逐層展開。當某系統之介面出現,其相對的關係得以偵測,是稱為有。尤其是精神部份,有、無只是一己主觀,但正是這種主觀,才建立了人類文化,成為個體與宇宙的認知介面。
本書之各項討論中,一律從已知系統逐步建立起未知系統之介面關係,如同「無中生有」。這種論點,是稱「介面衍生」,既然已有介面,介面能銜接系統,就沒有理由不認為「有」此系統。
假設 :一系統名之為「鬼」,鬼之性質不詳,僅知係一不可見、不可知之系統。
再假定:某人相信他看到了鬼。
推論:1,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主觀認為「有鬼」為真。
2,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應能解釋所見之鬼為何。
如能解釋,再進一步追求客觀佐證。
如不能解釋,可能某人無能;或某人所說不真。
3,從介面衍生立場,鬼之介面可能為:
3-1,神經虛弱,以致感官辨識不明。
3-2,知識低落,以致意識判斷錯誤。
3-3,別有企圖,以鬼神為私利工具。
3-4,無法建立,以當今之知識,時機未至。
總之,任何觀念皆具有、無均衡之性質,蓋宇宙間沒有絕對的觀念。人只是個經驗體,沒有人可能想得到「絕對的無」,也沒有人能認識到「真正的有」。所有的信息一概來自宇宙炁能的變化,得有介面,人就據以為有,介面未得,是謂之無。
當今所有的科技對古人都可謂之無,同理,未來的科技對今人也是無。因此,有無之討論意義不大。此外,在生物界有「用不用學說」,是法國學者拉馬克所創導,他認為生命體有增生能力,且越使用越發達。在遺傳學上,一再證明其說為真,由無生有,物種因之得以進化。
本文站在宏觀立場,視時間為一組衡量參數,若問有、無,答案是:「唯介面是問」。蓋宇宙中一切變化本存,只是不具介面,人無從得知而已。所以,具體物質之有,是因為有感官作為介面;而抽象精神之有,則在於能領略精神感應之介面。
三、主客
因果守恆,炁能常變。宇宙建立在個體、整體二元系統上,個體系統因整體系統而存在,整體系統因個體系統而成立。若以立場而論,若無整體,個體無場可立,反之亦然。人之於宇宙,正是個體認知之主、客觀之系統,無個人之意識認知,整體宇宙不存。
在人的立場,「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由於個人之認知以「自我為主」,故稱「主觀」,而經過個體與其他個體之溝通,人遂知有主客之別,並將自己以外、所有他人認知視為「客觀」。
於此,可以確定:
主觀對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人類」為已知宇宙之特定群體,由無數個人所組成。個人以外之「客觀」,可以是一個窮鄉僻壤中、數十個不離方圓的個體;也可能涵蓋古往今來、舉世生活在各種環境中之人類。
由於宇宙環境包括恆變之時空,是知:
既無任何主觀雷同,是以客觀未必為真;但於特定之時空中,客觀與主觀相互影響,故客觀對受其影響之主觀個體為真。
例:宗教對信徒為真;偶像對崇者為真;理論對派系為真;權力對隨者為真。
四、陰陽
陰、陽為辨識之基礎,人因辨識而認知,對人而言,陰陽兩儀之認知為真。五千年前,伏羲氏發明八卦,及後聖人書為《易經》,揭開宇宙之奧秘,其意義無與倫比。若非宇宙有徵,何以人能於混沌初開,即知一元生兩儀之理?準此,後人始可按圖索驥,循步漸進,直搗黃龍。
苟欲從無知到有知、以有限觀無限,著手方法之「正確」斯為首要,否則將是緣木求魚!有了正確的認知,人類文明得以一線相延,在中國開啟了五千年的智慧史。所幸至理本存,近百年來西方的暴力霸氣,凌虐弱小民族若俎肉。強者可以稱王,但驟雨不能終朝,世事剝極必復。
人之思維係由主題驅使,生化電流沿神經元形成之概念網絡前進,觸動所貯存的印象,人才得以認知、理解。而概念網絡則將主觀經驗簡化成結構信息,不需太多的神經元,就能令結構信息組合成類似之經驗。當人之意識再度感受到經驗訊息時,得以連續驅使電流前進,是為認知。
《易經》開宗明義,指出「太極生兩儀」是宇宙終極之陰陽兩種性質,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結構,完全符合人類思維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來自主觀經驗,而且與宇宙客觀真實一致。
陰陽兩儀與三才結構所代表的三種端倪:
1,規律:宇宙之本,在於時、空;時空之認知,基於動、靜;動靜之認知,肇始於
主觀、客觀二元;而主觀之認知,莫非刺激訊號前後級之比較值。
2,變化:宇宙中變化無窮,然任一變化,皆循「正弦波」模式,從波進行之一端至
另一端。此二元之變化,完全符合炁能之規律,蓋感官所見、所聞者,無非
是些性質變化,一一介於兩端之間。
3,象徵:漢字源自象形,如將所象之原形設為象,是有象徵意義。陰、陽是兩種相
對、抽象之性質,從漢字特性分析:
概念 原意 性質
陰:阜今云 山之北、有雲、難知 負、靜、暗、藏、弱、合、吸、慢
陽:阜日昜 山之南、有日、易見 正、動、明、開、強、分、斥、快
是故,陰陽二字所代表者,恆非單純之概念、原意或性質,而係其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所徵(微字易兀為壬,指隱於山之能者,王召納,証明而任之)者。意謂舉凡兩種「相對、相背且最根本之觀念」,皆可以陰陽二「象徵概念」代表之。
人欲成家,絕不可遍識天下之對象;人欲立業,更不能試盡各種職業。同理,鑽研智慧,切不可「死記」無止無盡之知識、常識,探討沒完沒了的數字排列組合。要之,以簡馭繁、分層別類、求同辨異、思路一統,似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逐步展開之,可得悉動靜消長、體用因果,事物無不井然。
第三節 科學
科=禾以斗量;學=子女受教,有教之知識。科學者,可資衡量之分類知識。
科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但卻不討論真理,既不討論,怎知所追求的是真?在亞里士多德作科學分類之年代,科學家本是「愛好真理」的智者,前述說法有其道理。然而,到了近世紀之工業時代,科學家成為各種企業的領航人,私利至上,真理鍍金,已無理可談了。
科學本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由理論而實證,要求非常嚴格。只可惜當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商品時,科學便成了護身符,私利蔚為真理!只是全身染滿紅色油漆,不過是個紅人!人如果失去科學精神,充其量只是個科學怪物!近世紀各種危害環境之罪惡,無不頂著科學的光環,科學何辜?
不幸物質文明已形成一「利益共濟」漩渦,舉世人類深陷其中。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共濟系統」在繁榮盛大的公演時,科學家、企業主、政客、明星在台上光輝耀目,志得意滿。基於炁能不滅定理,這種成就的代價,必需輸出、輸入,以資平衡。其輸出的是地球能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絕滅、人類社會破產;而輸入的是工作的時間、人生的幸福、壓力的負擔、虛榮的幻景!
一、理論
歷史上累有明証,由於理論的多元性,人之立場不同,判斷就有別。諸如最著名的天動說到地動說,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近年來,物理、生物課本也迭經改革,再再說明科學家一廂情願,選擇性判斷。雖然在真理的追求過程中,錯誤難免,但科學家們可曾虛心地自我檢討?
1958年,作者在大學就讀農藝,時正值「綠色革命」高唱入雲。科學家宣稱:人類已征服自然,消滅了所有的疾病,能成功地驅風造雨,人類將衣食無缺、長生不老。於是,大學中所教的,是機械化耕種、企業化管理、化肥施肥、農藥殺蟲、除草劑除草、配種改種,科學至上。
不到半個世紀,科學神話破滅了,石油危機竟在一夕間襲來,自然開始反撲。舊的疾病死灰復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於是,有識之士才喊出了節能號召,提倡有機農業,不用化肥、農藥,回歸自然!
這正是偽科學的實證!蓋人們只求急功,多謀近利,不顧科學真實,只是斷章取義。一種成果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就不顧一切,堂堂推出,所為何來?近世紀以降,此類實例,不勝枚舉。原子彈之發明,正是如此;近年基因技術又大行其道,各行跟風,方興未艾。
其實,任何一種方法,有大利必有大害。如果科學不具道德規範,遲早工業造人成功,人類將悔之不及。
目前萬有引力說也遭到懷疑,輕介子幾乎已沒有核心,其引力又來自何方(作者主張宇宙壓力,詳見拙著《智慧學九論》)?至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說,證據來自紅位移,然而,宇宙靜止說之重力位移(恆等於紅位移)具有完全相同的效應,自命客觀的科學家們,為何噤口不言?
愛因斯坦提出「統一場論」,費盡平生精力,力求把最基本的所謂的地心引力、電磁力,與物質粒子具有的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合而為一。這是一種極其高貴的行為,是為了瞭解宇宙真理。但是,卻錯在捍衛唯物的、一個平面的立場,直到今日,錯還是錯,粒子層次的力與宇宙基本力還是無法統一。
二十世紀地球氣候變暖,最初,一些得利的科學家據理辯駁。直到二十一世紀,兩極冰冠溶化、雪線倒退、若干海島小國被海水淹沒。這時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始浮上檯面。但罪魁禍首之美國專家為了經濟利益,堅決辯稱是太陽黑子異常所致,避不簽署減少二氣化碳排放之國際協定。
尤其是藥物,舉世之大藥廠,將專家聚集在實驗室中,悉以病人作為白老鼠。然後以病養病,略有成效,就高價上市。若問一點化學物質,如何貴若黃金,答者云:「為了準備藥物失效、或有後遺症之補償金」!此說不虛,每年醫藥界訴訟不斷,億萬金元來來往往,蔚為奇觀。
自是,科學家已搖身一變成為經濟的推手,立場如此!其艱深的理論原本懂者不多,偏偏又竊佔廟堂,呼風喚雨!置人類前途於何地?
二、實驗
此外,科學重視「實驗」,雖然有其歷史價值,但人在成長後,家長的呵護未必是福。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當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是以暴發性的成長之餘、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唯物成為主流,唯心淪為邊沿。
自十九世紀以降,唯物主義者以其物質之利,滿足了人性的需求。繼而拜石油之賜,舉世投向工商事業。工商業者依賴科技,科學家無不選邊謀生,各衛其業。由於實驗涉及龐大的利益,但卻容不下抽象的觀念,於是,但見世上物質泛濫成災,任何觀念都被斥為主觀迷信。
問題在,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所費不貲。如果實驗有厚利可圖,各國政府、私人企業無不爭前恐後,全力以赴。其著眼點全係利益,而非科學、真理!再若實驗無利可圖,科學家無不避而遠之,紛紛劃清界限,唯恐涉及!
西方世界執科學之牛耳,而西人重利乏義,素來唯我是尊,壟斷了一應媒體喉舌,是是非非外人難知。因此,科學已淪為科技,科技則被尊為科學,實驗成了經營牟利的障眼法!
例:電腦界有一神話,稱之為摩爾定律,聲稱矽晶功效每18個月可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 董事長摩爾提出的,自從有了此一「科學定律」,
電腦界奉如真理。數十年來,電腦界果真每一年半推出功能增進一倍之產品,歷歷
不爽!只是硬體改了,軟體也變了,前後不兼容,使用者必須另掏腰包,更新換代,
舉凡利益既得者,無不皆大歡喜!
其實,若謂此乃商業策略,人人將額手稱慶,蓋名符其實,電腦產品的發展有機可循。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科學家也應挺身而出,捍衛科學的尊嚴!因為,騙局本是騙局,但在科學名義之下,高科技變成高明的騙術,科學還有幾分意義?
三、數學
科學研究依賴一種工具,是為數學,可精準地處理繁複的課題。人腦係因生存進化而來,無計算的必要,每逢大量的訊息,就無能為力。數學是基於假設,將數目關係經過邏輯運算,得到一些通用之公式。只要詳記這些公式,並靈活應用,以已知求未知、可節省人力,但與真實毫無關係。
譬如「圓周率」定義為圓形之周長與直徑之比值,其實,此比值是於實驗中,以多邊形逼近圓所得。此數是一種無理數,因其於十進位時,小數點後之數無限多,且其數永不循環。
且假定以最小單位、在宇宙中試作一圓,如若宇宙有一定大小,則圓周率必將止於某值。而事實上,東京大學2002年以電子計算機,求得之位數已超過一萬億,尚未見止境。顯然,宇宙不同於物質之性質,竟然被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惠施說中:「小而無內,大而無外」!
宇宙中本無「數字觀念」,數字只是人類為了己身利益而假設的。同時,宇宙中也沒有理想的圓形或任何幾何圖形。那麼,人用假設的工具,去測量完全超出人類認知理解的宇宙,美其名為科學,實際上卻是建立起數學萬里長城,維護私利,將不懂者摒諸門外!
數學有嚴謹的邏輯、易用的公式,從事工業生產功德無量!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偏偏科學界積習太深,尊奉數學若真理,須臾難離。自從電腦問世,西方命名「電子計算機」,以為智慧一算可得。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就有了「人工智能」之空前計劃,各界競相投入資金人力。可是智能不同於商品,第一步不知如何跨出去,第二步就無法複製出來!偏科學家們各有堅持,直到如今,數學仍是數學、智能還是智能,空無也還是空無。
西哲萊布尼茲發現二進位數學,他曾說是得自《易經》的靈感。西人利用二進位數學設計了電腦,卻不知尚有「二分法」的作用。名稱雖不重要,但是運用之技巧,存乎一心。當人把二分法掰成數學時,「認知」的意義就喪失了,不幸,科學也盲目了。
四、立場
欲觀察任何系統,觀察者一定有所立之場,所得之訊息,也必受限於其立場。既然如此,除非人能站在宇宙系統之外,否則只能觀察眼前,則對宇宙真實所知有限。
主觀、客觀就是基於立場不同的定義,主觀是以觀察者一己所立之場為觀點;客觀則是主觀之外,其餘的觀點。基於所有觀念無不來自一個個主觀個體,故所有主觀之和,可謂之客觀。只是人欲瞭解客觀,端賴「主觀概念」,故對自我也應有充足之認識。
人生最大之玄秘,即在於意識被禁錮在個體之肉體中,不論立場為何,所見、所知莫非一己。然而,人又有推己及人的靈思,在他人立場中得知尚有不同的觀念。於是,主、客觀二元世界之交錯,各種見解紛陳。若人缺乏智慧,必然不知如何選擇立場,因而主、客不分,真相不明。
主觀者與主觀者間,其物質認知相同,精神理念常異。蓋各人感觸相背、經驗有別、概念認知不同、思維方式亦異。一個絕對主觀之人,立場、目的常隨環境而變,是團體之癌。傳統社會應付的方法,是強迫該人融入客觀環境。但當社會約束力量解體,主觀認知駕凌人權,客觀便成為物質環境之代名詞。
諸如有人創作故事、小說,立場為己,所描述之角色、內容必係一己之見。而當他人看小說或戲劇、電影時,觀者立場亦為自我,常把主角當作己方,這就是主觀!在主觀中,己得則喜、己失則悲,一時悲喜交集,神志為迷!政客、奸商利用這種手段,令人墮入主觀迷思,然後任意操縱、予取予求。
欲擁有明智的判斷力,必先慎選立場;有了立場,又須堅持,不可輕易改變;最後在觀察時,方能清晰透徹,以資判斷。知識分子的立場,原本是為了服務社會,即令一時未達,但也不能輕易放棄!
總之,近世紀個人英雄主義盛行,大道為之途塞。知識本應驅除愚昧,卻不幸委身為物質文明之廣告代理,立場偏差,方向遂失!
以上內容未經校正,謬誤必多。老朽一本初衷,不揣淺陋,就教於高明。但一知半解者請勿置喙,本書文淺意深,古今中外僅此一說,是非曲直留待後論,勿諍是幸!
++++++++++++++++++++
#7553 留言者:義成 主題:敬復第7552則留言 留言日期:2008-01-04 23:41:38
先生,您好:
敬復第7552則留言(詳見下文),謹呈先生參考。
義成 敬上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能於外表觀察、認識者,
【修改】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且能於外表被觀察、認識者,
2,【原文】例:橋樑即為所隔兩岸之通行介面。語言則是人類觀念的溝通介面。
【修改】 〔;〕
3,【原文】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以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修改】 「、以及」二者有重複,宜删其一。
4,【原文】人的生命短暫、各人之生活經驗不一,且主觀的形成又受環境影響,是以真、假沒有客觀標準。
【修改】 〔,〕
5,【原文】所有的信息一概來自宇宙炁能的變化,得有介面,人就據以為有,介面未得,是謂之無。
【修改】 〔;〕
6,【原文】在人的立場,「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
【修改】 此處「、」應删。
7,【原文】主觀對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修改】 〔,〕
8,【原文】個人以外之「客觀」,可以是一個窮鄉僻壤、數十個不離方圓的個體;也可能涵蓋古往今來、舉世生活在各種環境中之人類。
【修改】 〔中〕 〔,〕
9,【原文】只可惜當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商品時,科學便成了護身符,私利蔚為真理!
【修改】 〔而〕
10,【原文】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修改】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11,【原文】一種成果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就不顧一切,堂堂推出,所為何來?
【修改】 此處「,」應删。
12,【原文】直到二十一世紀,兩極冰冠溶化、雪線倒退、若干海島小國初海水淹沒。這時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始浮上檯面。
【修改】 〔,〕
13,【原文】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修改】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或【修改】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14,【原文】當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是以暴發性的成長之餘、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
【修改】 〔,〕
15,【原文】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科學家也應挺身而出,捍衛科學的尊嚴!
【修改】 〔;〕
16,【原文】人腦係因生存進化而來,無計算的必要,每逢大量的訊息,就無能為力。
【修改】 此處「,」應删。
17,【原文】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
【修改】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使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
18,【原文】偏科學家們各有堅持,直到如今,數學仍是數學、智能還是智能,空無也還是空無。
【修改】 〔,〕
19,【原文】主觀者與主觀者間,其物質認知相同,精神理念常異。蓋各人感觸相背、經驗有別、概念認知不同、思維方式亦異。
【修改】 〔,〕
或【修改】 〔,〕 〔,〕 〔,〕
二,用字類
1,【原文】由於人對「體」之認知來自感覺,將這種感覺加將分類、定義,即為「性質」。
【修改】 後一「將」字應删。
2,【原文】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不清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修改】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或【修改】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或看不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3,【原文】至今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已將圓周率已推至天文數字,猶是無理數。
【修改】 後一「已」字應删。
4,【原文】意即在十進位下,其連續之數字永不重複,且永無境。
【修改】意即在十進位下,其連續之數字永不重複,且永無止境。
5,【原文】著手方法之「正確」斯為首要,否則將是椽木求魚!
【修改】 〔緣〕
6,【原文】舊的疾病死灰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
【修改】舊的疾病死灰復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死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導致環境失衡、氣候驟變。
7,【原文】若干海島小國初海水淹沒
【修改】 「被」
8,【原文】舉世之大藥廠,將專家聚集在實驗室中,外以病人作為白老鼠。
【存疑】 「外」字於上下文不通。
9,【原文】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
【存疑】 「令」或應為「英」字?
10,【原文】偏偏科學界積習太深,尊奉數學若直理,須臾難離。
【修改】 〔真〕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圓球面積=半徑平方乘圓周率;而圓球體積=4/3半徑立方乘圓周率。
【修改】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而圓球體積=4/3乘圓周率乘半徑立方。
說明1:圓面積=圓周率乘半徑平方;但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參見「請問球面积公式4??R2是如何推导的」一文中之推導)。
說明2:上述公式中「半徑平方」或「半徑立方」為獨立項,與數字分開後,可避免「『4半徑』平方」或「『4/3半徑』立方」之歧義。
2,【原文】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畫圓形,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修改】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說明:據本節下文所述,「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則實為求解圓面積之一種方法;另據本章「第三節 科學」之三「數學」則中所述,「譬如『圓周率』定義為圓形之周長與直徑之比值,其實,此比值是於實驗中,以多邊形逼近圓所得」。
3,【原文】此外,在生物界有「用不用學說」,是法國學者拉馬克所創導,他認為生命體有增生能力,且越使用越發達。在遺傳學上,一再證明其說為真,由無生有,物種因之得以進化。
【存疑】據現代遺傳學,拉馬克「用不用學說」被基本否定,詳見下文說明。
說明1:拉馬克「用不用學說」得不到科學實驗的支持,事實上很多的實驗證據是有力地否定它的。就拿鳥類的胸肌來說,因飛翔而發達了的胸肌怎樣會對性細胞産生作用,使其DNA分子的某些核苷酸順序發生神奇的變化,而恰好能使子代個體的胸肌也更為充分地發育呢?這是難以想像的。根據現在的觀點,獲得的性狀是不能遺傳的,……(以上內容引自《遗传學网絡課程》第十二章之第五節「进化理论」)。
說明2:新拉馬克主義的核心是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够遺傳,……。但是新拉馬克主義者能够用來支持自己的實驗很少,他們反複引用的實驗也可以有別的解釋,……(以上內容引自「达尔文主义之后新拉馬克主义的盛衰」一文)。
4,【原文】諸如最著名的地天動說到地動,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
【修改】諸如最著名的天動說到地動說,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
說明:天動說,又稱「地心說」,由欧多克斯(约公元前409-355年)提出「太阳、月亮和行星都在一些以地球為中心的不同球壳中运行」,後於公元140年,由希腊天文學家托勒密(公元90-168年)在其《天文學大成》一書中完善,並成為宗教神學的理论基础;地動說,又稱「日心說」,於公元1543年由波蘭天文學哥白尼在其《天體運行論》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上述內容參考自「古代人类對宇宙的认识」、「托勒密与地心说」二篇文章)。
5,【原文】問題在,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所費不貲。
【存疑】並非「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有一小部分科學實驗並不需龐大的人力、物力,如天文觀測(可分為三類)中的肉眼觀測、雙筒望遠鏡觀測。
6,【原文】宇宙中也沒有理想的圓形或任何幾何圖形。
【存疑】因蜂巢是由一個個正六角形單房(其房口全朝下或朝向一邊)背對背對稱排列組合而成的建築物。(上述內容引自「蜂巢結構」一文)。
參見文獻或資料
1,「請問球面积公式4??R2是如何推导的」一文中之推導,網址為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90704410.html。
2,《遗传學网絡課程》>>第十二章「群体的基因结构和进化遗传學」>> 12.5 进化理论,其網址為http://202.116.83.77/hope/sites/inherite/course/G12/webtext/G12-5.html。
3,「达尔文主义之后新拉馬克主义的盛衰」一文,其網址為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5-10/0938359254.shtml。
4,「古代人类對宇宙的认识」一文,其網址為http://www.bjcyjy.com/5/html/zhongxuejiaoyanshi/wuli/gaozhong/jiaoxueziyuan/2006/0728/513.html。
5,「托勒密与地心说」一文,其網址為http://www.whyandhow.org/cn/info/260194/scientist-biography.shtml。
6,「蜂巢结构」一文,其網址為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666972.html?fr=qrl3。
答:************
謝謝費心。
由於表達之風格不同,標點符號歧見頗多,尤其是當今教育,率皆重量輕質。老朽每次出書,常與專業之編校者口舌。是故且先於此說明,以免贅言。
「、」代表停頓(文斷氣不斷)、「;」代表平等分離之口氣,因意義或主觀表達重點之同異而用之。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能於外表觀察、認識者,
【修改】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且能於外表被觀察、認識者,
答:可改可不改。
2,【原文】例:橋樑即為所隔兩岸之通行介面。語言則是人類觀念的溝通介面。
【修改】 〔;〕
答:可改可不改。蓋此二例非一例。用「;」之感覺不夠強烈。
3,【原文】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以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修改】 「、以及」二者有重複,宜删其一。 答:表面光滑度、分子色相、兩眼聚焦,三者迥異,何來重覆?
4,【原文】人的生命短暫、各人之生活經驗不一,且主觀的形成又受環境影響,是以真、假沒有客觀標準。
【修改】 〔,〕
答:見文首。
5,【原文】所有的信息一概來自宇宙炁能的變化,得有介面,人就據以為有,介面未得,是謂之無。
【修改】 〔;〕
答:見文首。
6,【原文】在人的立場,「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
【修改】 此處「、」應删。
答:見文首。
7,【原文】主觀對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修改】 〔,〕
答:見文首。
8,【原文】個人以外之「客觀」,可以是一個窮鄉僻壤、數十個不離方圓的個體;也可能涵蓋古往今來、舉世生活在各種環境中之人類。
【修改】 〔中〕 〔,〕
答:「中」字遺漏,應改。「;」不可改,因前者言地、後者言時,微言大義不可誤置。
9,【原文】只可惜當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商品時,科學便成了護身符,私利蔚為真理!
【修改】 〔而〕
答:不宜改,蓋口氣因「,」成為獨句,係刻意強調搖身一變者!
10,【原文】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修改】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答:斷斷不可!「科學發展了技術,」為獨立句,其後各「子句」因之而生,層次有別也!今人為文常只顧文法而忽略文義,此句適為代表!若以「,」分割,整段文氣蕩然,絕不可取!一律平等只是民主政體口號,如忽視了本末,致文章中「大義缺、」,粥粥乏味矣!
11,【原文】一種成果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就不顧一切,堂堂推出,所為何來?
【修改】 此處「,」應删。
答:文氣也!不可改!
12,【原文】直到二十一世紀,兩極冰冠溶化、雪線倒退、若干海島小國初海水淹沒。這時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始浮上檯面。
【修改】 〔,〕
答:兩件事也,特意「指控」工業國家也!若改為「,」則為一句,指工業國應為小國之淹沒負責!
讀書者、為文者應注意,文章之主旨在於「內容」,內容之要在於為文者之「口氣」!所謂「微言大義」者,常在此細微之處,識者自識。標點事小,老朽寫作時心情起伏,此「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豈是「若干海島小國」之利害可比?整個人類危亡在即!君知之否?
13,【原文】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修改】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或【修改】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
答:見文首。「:」代表某人之言,此處「,」代表凡論;如改之,文氣全失矣!
14,【原文】當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是以暴發性的成長之餘、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
【修改】 〔,〕
答:斷斷不可!此「將」字乃指「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是以「暴發性的成長之餘、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應為一句,斯為「大義」!刪「將」改「、」,是臨陣斬將!適足以誤導「人類社會分裂為二」乃自然態矣!
15,【原文】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科學家也應挺身而出,捍衛科學的尊嚴!
【修改】 〔;〕
答:見文首。同一事,不可分也!
16,【原文】人腦係因生存進化而來,無計算的必要,每逢大量的訊息,就無能為力。
【修改】 此處「,」應删。
答:見文首。
17,【原文】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
【修改】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使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
答:老朽素來反對「長句」,蓋科學己證明(儘管老朽未必同意),人腦臨時記憶區一次最多能記之符號約為九個數字。將『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獨立後,讀者如果用心,可知其中尚有深意。其中有「總統」在焉(至少人人有機會),蓋,重複與否,代表世道之平乏、工業化也!
常見時賢為文,數百、千字集結成段,令人找不到「主題」(可能係故意或無知)!再不然學西洋,子句+子句+子子句,老朽應付之法,一律不看,以免倒灶!是以自己為文,力求精簡!每句不超過十字、每段不超過五行(除非不得已)!良有以也!
18,【原文】偏科學家們各有堅持,直到如今,數學仍是數學、智能還是智能,空無也還是空無。
【修改】 〔,〕
答:「數學仍是數學、智能還是智能」係指一事;「空無也還是空無」指另一事。
19,【原文】主觀者與主觀者間,其物質認知相同,精神理念常異。蓋各人感觸相背、經驗有別、概念認知不同、思維方式亦異。
【修改】 〔,〕
或【修改】 〔,〕 〔,〕 〔,〕
答:不可改,其中有大義在。
二,用字類
1,【原文】由於人對「體」之認知來自感覺,將這種感覺加將分類、定義,即為「性質」。
【修改】 後一「將」字應删。
答:非也,係「以」之筆誤也。
2,【原文】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不清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修改】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答:正確。謝謝。
3,【原文】至今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已將圓周率已推至天文數字,猶是無理數。
【修改】 後一「已」字應删。
答:正確。謝謝。
4,【原文】意即在十進位下,其連續之數字永不重複,且永無境。
【修改】意即在十進位下,其連續之數字永不重複,且永無止境。
答:正確。謝謝。
5,【原文】著手方法之「正確」斯為首要,否則將是椽木求魚!
【修改】 〔緣〕
答:正確。謝謝。
6,【原文】舊的疾病死灰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
【修改】舊的疾病死灰復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死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導致環境失衡、氣候驟變。
答:老朽分述三事:1,舊的疾病死灰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2,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3,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若以「;」分之,代表三事平行,實則不然,是不可如斯改動也。
7,【原文】若干海島小國初海水淹沒
【修改】 「被」
答:正確。謝謝。
8,【原文】舉世之大藥廠,將專家聚集在實驗室中,外以病人作為白老鼠。
【存疑】 「外」字於上下文不通。
答:「外」係「悉」字之誤。
9,【原文】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
【存疑】 「令」或應為「英」字?
答:令名=美化之名;英名=實至之名,兩者有別也!
10,【原文】偏偏科學界積習太深,尊奉數學若直理,須臾難離。
【修改】 〔真〕
答:正確。謝謝。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圓球面積=半徑平方乘圓周率;而圓球體積=4/3半徑立方乘圓周率。
【修改】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而圓球體積=4/3乘圓周率乘半徑立方。
答:謝謝,改得好。
2,【原文】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畫圓形,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修改】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答:改得好,謝謝!
3,【原文】此外,在生物界有「用不用學說」,是法國學者拉馬克所創導,他認為生命體有增生能力,且越使用越發達。在遺傳學上,一再證明其說為真,由無生有,物種因之得以進化。
【存疑】據現代遺傳學,拉馬克「用不用學說」被基本否定,詳見下文說明。
答:恕老朽不同意,科學界常來這一套「時髦」遊戲,尤其是後工業文明之「現代??學」!
拉馬克之「用不用學說」源自古典力學的「反作用力與作用力相等」,還要什麼「科學實驗」?什麼叫「獲得性的性狀」?選擇性定義嗎?老朽只是無意忘本,用不用學說對老朽之智慧學極端重要,誰要否定請便!反正真智不外傳,待第三節談到科學,又會得罪一票!
4,【原文】諸如最著名的地天動說到地動,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
【修改】諸如最著名的天動說到地動說,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
答:改得正確。謝謝!
5,【原文】問題在,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所費不貲。
【存疑】並非「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有一小部分科學實驗並不需龐大的人力、物力,如天文觀測(可分為三類)中的肉眼觀測、雙筒望遠鏡觀測。
答:不同意!「觀測非實驗」!且肉眼觀測不科學!雙筒望遠鏡觀測成本也高!老朽曾斥資購得30x望遠鏡,結果除了看月球(尚不及照片清楚),用途不大!
6,【原文】宇宙中也沒有理想的圓形或任何幾何圖形。
【存疑】因蜂巢是由一個個正六角形單房(其房口全朝下或朝向一邊)背對背對稱排列組合而成的建築物。(上述內容引自「蜂巢結構」一文)。
答:蜂巢與金剛鑽之正三角形結構素稱為「基本結構」,非「歐氏幾何圖形」。
問題在於論述之「宇宙中也沒有理想的…」,何謂「理想」的?理想是指「絕對正確」的。何謂「絕對正確」?有任何「人」能斷定嗎?至少,老朽噤言!
再根據「假設」:「理想之圓形」應該是全部由「弧線」所組成;「理想之三角形」應由直線所組成!請問:「宇宙中有理想之弧線、直線嗎」?在哪裡?
本文所討論者純係「理則學(西方謂之哲學)」,所談者,原理也!蜂巢只要仔細觀察,其六角形係無數多邊形合成,且與「幾何」毫無關係。
同是一篇演講稿,有人講得人人動容,也有人令人人昏昏欲睡。無他!講者精神所注也!於文章中,文字代義理,而標點符號等則代表精神!希特勒之所長,言詞之魅力也!二次世界大戰因之而起!不似馬英九,只會喊一句「你們同不同意?」老天!誰管誰同不同意?
同是一篇文章,可以有各種表達的「語氣」,不必開口,識者一見即知。
如:「長此以往,國家必亡,民族必亡,人類必亡。」,是的,又如何?
如:「長此以往,國家必亡、民族必亡、人類必亡!」,是的,情況很急!
如:「長此以往,國家必亡!民族必亡!!人類必亡!!!」不僅急,而且危急!
如:「『長』『此』『以』『往』!『人類必亡』!!!!」好大聲!誰會聽不到?
總之,感謝建言。老朽只是逮到了機會,好好解釋一番「為文之道」,無他意!
++++++++++++++++++++
#7554 留言者:義成 主題:非常感謝先生的回答及關於爲文之道的解釋! 留言日期:2008-01-05 11:03:41
先生,您好:
非常感謝先生的回答及關於為文之道的解釋!
關於標點符號類中「、」號的修改,晚輩遵循的是先生在第3347留言中闡述的漢字標點符號之定義與說明,因理解能力有限,誤改之處會很多,請先生見諒!
另外,在第7553則留言中,屬於「一,標點符號類」的一處修改明顯有誤,詳見下文。
3,【原文】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以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修改】 「、以及」二者有重複,宜删其一。
答:表面光滑度、分子色相、兩眼聚焦,三者迥異,何來重覆?
敬復:先生教訓的是。原修改意見有誤,很抱歉!晚輩原意指「、」與「以及」二者有重複,因而建議宜删其一。
義成 敬上
答:************
謝謝!老朽並未「教訓」,只是乘機一吐胸中丘壑。平時為文,無機「自釋」,而眼見目下人人自以為是,唯有避之。於3347則所言,係一般規律,其實,一涉及「文義、文氣」,規律便有待活用了。
日前「空夫子」於7547則謂及,人評中文不夠嚴謹,老朽否之。非中文不夠嚴謹,而係「無此必要」!蓋嚴謹之文字只能供法律、契約、規劃之用,待人涉及其事,已屬等而次之矣!老朽善用各種符號、標點,可嘻笑怒罵、可自嘲自諷,可寫道德大義、可論智慧機巧,其中怎缺嚴謹?
為文之準則在於擁文之水平!是以老朽曾言,讀古文應先知為文者生平,知其立場,始知其言外之音。老朽掛網之文,已逾千萬,水平已定,不可能宛似秋風中之落葉、忽上忽下也!若知當知,「破格」必有格,文字之深度正在於「格外」,格外應知也!
抱歉!「、以及」確有重複,老朽未察,乞諒。
有感閣下高義,下面再公佈至本章之末,以供究詰(第四節之一部份曾載於《字易》中)。但不必急於校正,因本書需待圖文系統大功告成後,再行出版也。
第四節 概念
概=作為記號之短木椿;念=此刻心上所思。概念者,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
宇宙中任何主觀個體,欲釐清一己主觀、或與另一主觀個體溝通,必須有一可行且有效之機制。漢語之「概念」(拼音語系缺如),意指概略地以一系統象徵經驗印象。基於客觀係各個主觀之交集,故概念定義的理想方式,是透過大眾之「約定俗成」。
若非約定俗成,概念必成「一人之見」,若係一人之見,必將陷入主觀淵藪。唯有廣納眾議,且須時日久遠、用者眾多,始能逐漸完善,共乘共通。待概念成形後,觀察始有所據、思維自得其檄,從而,概念遂成為主觀系統之作用力,得以明確地自我認知或與客觀溝通。
不過,人類分居各地、經歷不同,以致概念表達的方式及內涵相去天淵。有的能通達九幽,有的卻不離五感,因此,人類社會分道揚標。只緣在人類金字塔模型上,古今中外,居於頂端者寥寥可數。一般人的任務,只不過傳種接代,繼承肉體生命之延續而已。
人有意識,歷經數百萬年,在無數世代間,累積了一些觀念認知。這些認知本係感官炁能變化的感受,如不能以某種方式匯聚保存,必將散失無蹤。而欲將感受聚為任何方式,都必須有一結構,其聚集之強度,當與結構之完整成正比。而此結構之完整與否,又視人類觀念認知之條件與性質而定。
由人類文明史可知,觀念認知之成熟,約在兩、三千年前。而後,人類宏觀觀念底定,只在常識、知識上略有變革。其中,人類最重要的認知,是主客、陰陽之二元性,於是,有了《易經》一書,同時也奠定了「漢字」的源始。《易經》是觀念之結晶,而漢字為概念之基礎,二者合流,開啟了中華文化。
位能係炁能聚積的結構體,如將觀念視作炁能,此結構必須具備各種觀念之構件。否則,只是些無關緊要的符號,人縱然可以死記活套,但其中缺乏經過時間考驗的內容,不過是觀光客穿上戲服!再若想要在死記的符號堆中尋找智慧,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自陷迷宮。
一、原理
漢字與漢字相連,產生一系列之「概念交集」,概念交集相當於「印象重現」。尤其是在概念分類上,漢字之字形結構相當概念基因,能立即喚起常識認知,進而聯想組合。在沈紅蓮女士所設計的「理解系統」中,用程式理解一組概念所需之指令串,平均不超過二十個。
概念來自主觀經驗,不可能精確,更無精確之必要。正如任何經驗,其中牽涉之因果無數,欲仔細表達,須以字、句、段、則、章、節、篇、集中,逐一介定、陳述,以迄原始印象。漢字因有常識分類,為文如攝影,法諸自然即可;而拼音文字無此結構,必需以人為所規定之「文法」統御之。
概念在人類大腦神經元中,以網絡相互聯通,理論上,任一概念均與其他概念有關。漢字經歷數千年考驗、淘汰,已形成左右腦直接交連,每當視丘接收到視訊,相關之概念結構鍵立通;再經下一概念交集,範圍逐漸縮小,直到能夠「認識」各種利害關係。
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但因宇宙變化無盡,個人經驗朝夕有別,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即令是飽學之士,對同一事物之認知、聯想,也不盡相同。尤其是主觀概念必須於相互溝通間調整,以資與客觀接軌,不幸異中存異,差異更甚。
假設:某甲具有80%概念認知及表達能力,某乙亦同,可謂人間翹楚。
推論:當甲、乙二人各以概念溝通時,其結果得:
80%*80%=64%
所以:人與人之間,完滿之溝通實無可能,絕對正確之客觀也屬虛妄。
於日常生活中,舉凡衣食住行,範疇有限,即令概念難以溝通,仍有「動作、行為」可資彌補。到了物質科學當道,為了控制精確,科學家引進了數學符號,且須特殊定義。然而,概念受限於人類主觀經驗,即令有此「超人」,所定義之「數學符號」必將多如太空繁星,無法應用。
漢字納須彌於芥子,其範疇及於宇宙本體,其認知已完全超出主觀經驗。任何人畢其一生之精力,都不可能全面掌握。所幸中華文化源久淵長,古代聖哲輩出,盡皆保存在漢字中。今人之任務,只要能將漢字的精萃,設計在一恆久之系統中,中華文化即可萬世流傳。
二、應用
概念有三種運用方式:思維、語音及文字。思維與他人無關;語音便於應用,供及時溝通;文字則須深思熟慮,可保存恆久。對智慧而言,所求者為全及真,唯文字是用。而文字有兩種,一係語音之記錄,另一為視覺形象之客觀聯想;前者謂之拼音文字,後者為象形文字。
人類感官認知各有所專,對理解而言,視訊之「印象」約佔八成。印象直通經驗,再透過概念形成網絡,是認知、思維之基礎。圖形辨識直接連通意識,立即喚起印象,是稱直覺。感官效率涉及生存,因此,象形文字功能最強,應用象形文字者思維效率最高。
象形文字於辨識時,潛意識將形象與印象連結,從而分門別類,能對相關事件作有系統之理解。拼音文字是無機符號,只是語音的符號化。使用者須透過拼音,才能喚起由潛意識建立的索引,再做意義之連結。當然,使用象形文字而不知原理之人,只當作符號死記,自無須贅言。
華夏有五千年持續發展之農業文明,人民重視自然,追求客觀;因農餘有閒,輒觀察萬象,記錄為文,故有了約定俗成之象形文字。由於位居亞洲大陸中央,離海甚遠,故能獨立發展,風格井然。尤因易理濫觴於初,大量使用象徵,將所認知之微言大義一概併涵於文字結構中。
數千年來,眾多之華夏民族,雖然發音各異,卻能一脈相傳。象形文字能通眾智,匯為客觀之巔,且能古今一貫。設若早年採用拼音文字,如今中國必與歐洲類似,各民族自成一國,據地自畛。若斯,不僅國小民弱,難成大器,且人種孤立,近親交配,絕無略窺智慧之可能。
西方基於地理環境,初民分散各地,各行其是。三千年前,希臘之腓立基人,以海運商貿維生,穿越各洲海岸。因為通商之便,其拼音字母便為各民族採用,導致言隨音變,有了拉丁、日耳曼、斯拉夫、條頓等等分支。及後又經羅馬帝國、基督教庭統治,直到近世紀之文藝復興。
由於各民族分治,國小民悍,變革頻仍,易於開創而難於守成。科學問世後,為了避免宗教之「唯心」遺害,重視客觀實證,而能實證者,僅有物質層次。及後,物質文明興盛,精神思想式微,人類社會成為科學、民主、自由之一言堂,人人只顧一己之利益。
不幸,在智慧未開發之前,人們崇尚現實,因西方社會採用拼音文字,而西方物質文明發達。溺水之徒,常抱浮木為救星,於二十世紀初葉,中國人全面西化,甚至揚棄了象形文字的精髓。以致於精英轉向,無不以歐美是問,最後傳統凋疲,迎來百載迷航。
三、構件
漢字具有六大概念要素:記憶之字碼、聯想之字序、認知之字形、表徵之字音、判斷之字辨、意識之字義。此六大要素,係漢字特有,熟習之,可增強思維能力。這些要素皆已收羅在「倉頡輸入法」中,不幸其中工程浩大,無與倫比,而作者終生奔波,只好留諸後世,以待有緣。
漢字概念係由「基因」組成,可謂人類「思維基因」,諸如體用、因果、立場、現象、認知、類別等等。其結構慎密嚴謹,係以《易經》式「二數系」、「多層次」不斷細分。且不論是什麼文字,只要具備這種構件,就可以用最小的空間、最高的效率,承載最完整的思維認知。
下面是漢字基因分類:採「易經分類法」得立場二、現象四、認知八、四別(下有三十二屬、256種尚未詳列,有意詳究者,請參考拙著《漢字基因工程》)。
概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現象: 抽象 具象 認識(因) 行為(果)
┌─┴─┐ ┌─┴─┐ ┌─┴─┐ ┌─┴─┐
認知: 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個體 社會
┌┴┐ ┌┴┐ ┌┴┐ ┌┴┐ ┌┴┐ ┌┴┐ ┌┴┐ ┌┴┐
四別: 符 根 規 資 本 植 食 起 刺 心 化 界 官 技 生 行
號 源 範 訊 體 物 衣 居 激 緒 態 態 能 能 活 事
、 、 、 、 、 、 、 、 、 、 、 、 、 、 、 、
語 現 人 意 肢 動 住 工 感 認 動 知 體 智 溝 控
法 象 際 義 體 物 行 作 覺 知 態 態 能 能 通 制
1、立場之「二維」: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2、現象之「四象」: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觀察、辨知。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體、形、質、量、色、位、能、品」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是因。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為果。
3、認知之「八知」: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行為者分:個體、社會。
個體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社會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由上可知,漢字每字均有二分法之樹狀邏輯結構。究其因,居於華夏之先民,世代務農為業,法自然為師。自然界日月相循,四時不爽,歷數千年猶有信。前賢先聖識之,是能參天究機、取形含義,破混沌而獲陰陽,造象形以發易經也。
此二分邏輯完全符合主、客觀宇宙真實。前表中每一分類欄下,用二進位表示時,左側為0、右側為1。所有漢字皆採此法分類,應用時,無需查字典,見「碼」即可知字義!
例:碼字有兩義:
二進位分類碼 立場 現象 認知 四別 字義
1,00010011 客觀 抽象 定義 根源 有代表性之符號
2,01101000 客觀 具象 人造物 住行 水上的交通駐站
四、理解
漢字結構可分為若干層,同一層中,各字皆有「上、下、左、右、前、後」六個結構鍵。上、下可視為時間從屬關係,上在先、下為後,故又形成因、果;左右或前後則可視為空間關係,為觀念、事物之體用;且前後兼具順位關係。
此六個結構鍵之「中心」,可假定為「我」,「我」居於時空之中,各種因果體用不斷產生變化,通過「結構鍵」,「我」得以理解其「利、害」關係。進一步,理解與意識結合,是有「認知」。人因認知才得以根據「立場、目的」,給與最有利的「判斷」,進而有表達、動作和行為。
理解並非單純對文字語言的認知,而係主觀對主觀、主觀對客觀的探索與深究。
理解之三大公理已陳述在先,至於理解之方法,不外:
1,經驗理解:
經驗乃感官經過且驗證後之認知,若無概念與之啣接,經驗只能散佈在記憶中,
無法有效存取。
概念相當於經驗資料之索引,集中建成「概念網絡」。
1-1,文字概念:象徵、字義、文句、主題
1-2,利害概念: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1-3,分類概念: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2,聯想理解:
孔夫子「舉一反三」之教誨即此,人之記憶力有限,而經驗無窮,是以最有效之應
用方法,是於理解後,建立聯想之介面,通過介面,可理解更多。
此法為動態資料庫之理論基礎,功效極強。
3,境界理解:
境界相當於人思所能到達之處。因境界已脫離感官,眼不可視,耳不能聞,端靠個
人主觀之認知而定。在古代知識尚不發達之際,境界常被誤認為是在地球上之空間。
其實,地球之上無非太空,仍在四度空時的範疇。
真正的境界應該在人類思維層次之上,在該層次,肉體感官已無作用,語言文字也
失去意義,人所能理解者,純係炁能變化之本質。
第五節 認識
認=言忍,多思而後明;識=言音戈,能言現象,是知。認識者,已知利害得失也。
欲有效地完成工作,必須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用合適的工具;欲有系統地理解宇宙事物,當應將宇宙事物分層別類,採取合適的立場、以合適的理論分析之。層次論正是供人類理解之智慧透鏡,將對象或放大或縮小,或顯微或望遠,只要知道層次,即可採取適合之透鏡,無所不宜。
宇宙系統為慣性之場,慣性之差是稱炁能。場中最基本定義為「點」,點和點為「量」,點對點稱「向」。炁能向性作用有二,一為傳播(向前)、一為擴散(其他方向)。
炁能排列組合,由簡單而複雜,當位能聚集達臨界點後,炁能效應呈拋物線成長。站在人類立場,主觀個體對這些軌跡之理解,是稱認識。由定義可知,炁能變化即為慣性差,慣性差形成炁能軌跡。人類所感觸到的各種刺激,對主觀似是紅塵千丈,但於客觀真實,不過炁能變化而已。
一、關係
認識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主觀個體與對象間的關係。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正確地採取行動,達到主觀個體最大的利益。
基於系統定義,各系統之間,無非主系統、子系統以及上下左右等關係。但宇宙廣大,一旦展開,其中子系統中有子系統,生生不息。若要探討其中複雜萬分之關係,絕非本書篇幅所能及。
因此,本節對關係之討論有二:
1,系統與系統之所屬關係。
例:甲系統為乙系統之子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學生等。
2,同一階層系統之性質關係。
例:一運動體速度與介質的關係;或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等。
要正確地認識任一系統,先要知道主觀個體本身的一應關係,推己及人,才能瞭解對應系統,最終才有可能趨近宇宙本體。在傳統中國,做人最主要的認識是稱倫理,亦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如何處理之道。中華文化之能傳之千載,正因為這種認識,才能穩定地發展。
剛體獨立於系統間,也因此,剛體只是一種假設。如今人類面臨的問題中,最嚴重的,是人人只顧自我,唯我獨尊。當人人希望成為不可能存在的剛體時,自然而然,人類社會解體,主觀個體成為夢幻泡影。當然,人生是否真實,主觀本有各自的認知。道旁原就雜草叢生,秋蟲與草木同朽,也一本自然。
宇宙有慣性規律,人間有倫理道德,事物各本其份。物質之原子、分子有其防護軌道;生命體有自保之外膜;任何系統,若無防護之道,遲早必敗!所謂慣性規律、倫理道德者,防護之道也!人類社會歷經千年萬載進化至今,係因其道尚存之故,若一旦失守,大亂在即!
人本獸,獸本重力,力必以強為勝!倫理道德者,先聖前賢所建立之屏障,後世賴以隔絕獸性!虎獅視之為檻柙焉,若無此檻柙,社會必成叢林,弱肉強食!待獸群出籠,先大肆破壞,摧毀一應樊籬!斥倫理為「禮教」,棄道德若「廢餘」!然後群獸逞威,挾暴力縱橫自由社會,欺眾愚馳騁弱小民族。
及至社會傳統傾圮,倫理喪失、道德淪落!自是,幼不尊親、長不恤子、夫不顧家、妻不守戶!社會必亂,甫亂,人各為己,林鳥紛飛!既亂,酒池肉林、歌舞歡欣,強者君臨萬邦,恣淫縱兇!於是可知,人有人法、獸有獸規,人若不知,強引獸規於人間,舉世難寧!
整體與個體之關係如前,各系統之間,亦有相互之關係在。若要利用某一系統之功效,就必須知道系統之性質,並找到相對應之關係以處理之。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五行」是一種均衡發展、全面關係的象徵。尤其是深層的「生機」互動,奧妙無比,本書第五章將有介紹。有興趣深究之讀者,請參閱拙著《易理探微》。
二、感受
感受是五種感覺器官接收刺激後,主觀個體所受到的認知。
人之「五感」乃生存之道,是主觀世界與客觀環境溝通之關隘,唯穩定能長保康泰。守之「正」則成之正;棄而任之,則亂象畢陳社會失序。
炁能刺激僅有動態程度,因不同的感覺器官將之傳遞到大腦組織,而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如同食物,味蕾對液態分子有所感應;而嗅覺則接受氣體分子,其物質雖無異,但感受全然不同。這是主觀認知的重要關鍵,非如此,個體無法明確分辨環境的變化,難以成功地生存。
生命體將各種刺激轉換成複雜的印象,是一種生存的策略。正確地說,是炁能變化在排列組合下,個體與整體互相適應之基礎。此外,神經元在連續受到刺激後,轉化之生化電流強度會逐漸減低,是稱感覺閥。這種功能可保感官的靈敏性,且在適應環境後,不致令注意力感到干擾。
在宇宙系統中,炁能之變化一貫。但基於作用與反作用原理,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永遠只有與人切身有關之刺激。這種切身之刺激,是種絕對主觀的感受,其中虛虛實實,唯一己方知。這種感受既不能與他人共享,又無法得到客觀之佐證,唯有緊緊地掌握著,自有自私自利自保。
感受概分三大類:
1,在生存需求下,肉體基本之感受來自神經刺激,與感覺閥有關,如:
1-1,負面:傷害感:痠感、麻感、癢感、痛感、苦感、臭感、澀感、飢感
危險感:慌忙、緊張、恐懼、悸動、壓迫、無助、失群、失衡
1-2,正面:生理:甜感、香感、滑感、堅感、飽感
心理:快感、弛感、美感、安感、恬感
2,在生活過程中,精神認知之感受,來自比較,有:
2-1,負面:失望、痛苦、空虛、煩惱、惶恐、憎恨
2-2,正面:滿足、快樂、幸福、平靜、安全、愛戀
3,在認知時,經驗感受有:
3-1,視覺感受:
生命體接觸環境,靠物體表面反射之光影以選擇有利反應,是為視覺。
大部份動物視覺約佔感覺八成,透過直覺,可直接喚起過往經驗。低等動物
之認識功能,已固化在視丘中,是能隨視訊而直接反應。
對於依親成長之動物,甫生必須將母親之形象鑴刻腦中,是稱映象感受;母
親亦須藉以辨識親疏,並能刺激母性激素。
此外尚有動感、色感、立體感、比例感、連續感等。
3-2,聽覺感受:
耳蝸中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電流傳至大腦,分區感應,形成經驗。音感能直接勾起兩性激素,是覓偶、調
情最重要的媒介,故人類將音樂視為感性的象徵。
此外有方位感、強度感、音色感、音調感等。
3-3,膚覺感受:
膚覺神經在腦中有一一對應之感應區,其中手、唇佔面積最大,故感覺最為
靈敏。膚感是生命體親密性的表徵,有自然誘導或排斥之功能。
膚感有動感、壓力感、溫度感、平滑感等。
3-4,味覺感受:略
3-5,嗅覺感受:略。
3-6,意覺感受:
意覺係高級動物經千百萬年發展出的「虛擬」功能,在腦中無固定位置,但
因反作用力、個體應用最頻繁之處,其發生之可能性最高。意識形成後,其附
近之神經元常處於「充電」狀態,能主動導通各神經組織。是故催眠術必須經
由視覺及聽覺,以控制此電壓狀態。
如時間感、空間感、程度感、責任感、幸福感、愐懷感、利害感、好奇感等。
慣性對生命延續所形成之吸引力,可謂之「安全感」,人類因主觀之滿足,統稱為「美感」。在感性上,各種感受都有美感,視覺最為強烈。人常被「美色」所吸引,以選擇安全度,當安全無虞時,美感必然喪失。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條件,已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生命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安全感代代遺傳,已進化成為軔體。但生存究屬首要,故而現實上「親和性」的選擇,是美感成立的重要因素。故舉凡音樂、美術、文學,甚至於宗教、飲食、性格,都必然近朱者赤、近墨則黑,端視與主觀之利害而定。
三、辨識
辨識係生命系統與外界各系統之介面機能,乃生命體與環境互動最基本之性質。生命體細胞是蛋白質所構成,其胺基酸上氫鍵之選擇性,能有效地組成長分子,形成「離子通道」,令鉀離子進入細胞內而產生電位差。因此,在性質不同的器官中,蛋白質接收到不同的刺激,便有了強弱不同的電流。
生命在數十億年進化過程中,因應環境中炁能變化,作用導致反作用。電流訊號溝通了生命體內與環境刺激的變化,令生命體作出適當的反應而能成功地生存,是為辨識之效。
例如:有甲、乙兩盆溫水,甲較乙高數度。
試者先將手浸入甲盆中,稍後再試乙盆,必覺極冷;反之則覺極熱。
是證,無絕對之冷熱,只緣手已有溫度,所感者,恆為當時比較所轉化的電流值。
這種強弱不同的電流,在線性的傳遞過程中,只有前、後兩種訊號,也只能產生三種認知:
1,前級訊號弱於後級:
從無到有,是為增變,引起注意。
2,前級訊號等於後級:
無變化,可忽略。
3,前級訊號強於後級:
從有到無,是為衰變,注意力下降。
這三種訊號(實際上只有兩種,一陰一陽)是生命體與炁能環境的共通介面,待生命體不斷進化,信息分途,遂有各種性質不同之辨識器官。但不論辨識器官多麼發達,此一基本原理不變,如同電腦之二分機構,排列組合下去,可及於無窮。
一般物質對溫度具有熱脹冷縮及三態(氣液固)變化之性質,而蛋白質之特殊結構,在一定之溫度內,會產生「熱縮冷脹」之相反現象,並產生電流,可供辨識。
有了辨識才有反應,兩者必須一致。在「介面衍生」之理論下,蛋白質既可作感官留在體外以供偵測,又能發展出運動器官、供作生命體反應;此外,還能形成長分子作為「神經」,將刺激訊號直通體內中樞以供辨識。於茲,辨識、反應一體化,生命之特徵因而確立。
主觀個體根據需求,能透過記憶網絡,得到若干「殘存印象」,再於現實中以類似之感受比較之。此類殘存印象,常是極為錯綜複雜的炁能變化,即令無限細分,亦無止境。基於用不用法則,常用而有效的概略念頭,便形成了人類模糊的印象認知。
例如人注視一物,遠近之間,可得無限多個影象。然而腦中之殘存印象只有「某物視差之變化」,到了記憶中,只是一物之概念而已。這種概念,雖然犧牲了影象之精確性,卻獲得了更大的應用彈性。再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及經歷驗證累積,人類遂由影像辨識進步為「概念認識」。
實際上,眼器官利用水晶透鏡將光線投射在網膜上,而網膜之桿狀細胞接收到訊號後,一一與大腦視丘之神經元對應。也就是說,每一桿狀細胞接受之光點,都傳到腦中同一定點。這種「印象」能立即導通所有相關之經驗,是謂「直覺」,最具效率。
基於條件組合律,常見的形象漸漸形成直覺的通路,稱為模組辨識。學習的目的,就是建立模組辨識,前文所謂之數學公式,就是模組應用的範例。概念亦然,當其導通之網絡成為直覺模組後,大腦不須思索,立即得到完整之認知,才能達到思維的目的。
四、幻覺
基本感受來自本能,係生命體長時期適應後,結合環境刺激與生存利害,以便反應處理。無論負面、正面,基於內外環境不同,感受計分兩類:一是眼耳舌鼻膚(含體內)等感覺器官對外來刺激所感之信息;另一是「心」之內感。但今之學者受唯物之影響,不承認「心」有感覺,實在愚不可恕。
認知是在意識調出某些感受記憶、當經驗重現之際,血液中內分泌變化令「心臟」有所感者。當心有所感,電流脈衝提高,意識便立刻鎖定在相關之刺激上,比較分析。
此類感受非常複雜,概念網絡上相關的印象都呈充電狀態。在負、正交互變化之際,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擇,電勢導向有利之一方。如痛苦之解除即快樂,愛戀未成便是憎恨,想像成幻便生失望。蓋人人追求正面、逃避負面感受,是為生存之準則。
感受係因生存而得之主觀認知,因純係「印象」,且經過神經轉換,時過即逝,與原始真實無干。肉體感受只存在於刺激發生之一剎,而貯存於精神認知者,又常隨際遇以致印象變更。嚴格說來,這些感受可稱之為「幻覺」,也可以說,人生實是幻夢一場,但生命體在感受激勵下,無能自己。
視覺:視網膜與大腦是一體,源於生命體發展初期,因趨光性而進化。顯然,視覺對人類認知之影響,極為重要。而當網膜上桿狀細胞經交叉神經將光線分別傳至大腦左右視丘,再由意識將之組成影像。顯然,兩眼所視不同,而影像中的形狀卻渾然一體,完全不符客觀真實。
例一:影像中的顏色是一種主觀誤覺。
真相:已知光波頻率決定顏色,但人對顏色的感受卻是主觀感受。同一波長,同一名
稱,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表明:顏色是什麼感受。
例二:視覺對事物的「立體感受」,純屬一種「主觀幻覺」。
真相:立體感受實係兩眼網膜所得之平面呈象,大腦將部份投影聚焦,是有立體感。
立體感完全是一種「主觀幻覺」,於一水平面置全同之影像二幅,觀者於一公
尺外將雙眼聚焦於影像中間(左眼看右像、右眼看左像),即得「立體幻影」。
幻廬公司已用程式「將平面設計出」立體動畫,足證是種幻覺。
例三:人眼係一「單透鏡」,按照投影原理,於腦視丘上之呈像,應該是倒像。
真相:人眼係單凸透鏡,網膜上投影之呈象應為「頭朝下、腳朝上之倒像」。
實驗證明,若令人戴一透鏡,應可得到正像,結果反而顛倒。但堅持三天後,
影像竟然成為自動調整成「正像」,足證人眼所見只是「適應之結果」。
例四:大腦記憶有限,不可能有記憶影像之空間;但做夢時,的確有影像出現。
真相:人能自主性製造幻覺,實驗證明,人若閉目沉思,專心想像某一從未過目之影
像,經過一段時間後,多數人能「看到」此一幻像。
人之大腦記憶有限,而影像所佔之記憶空間太大,絕無可能記憶影像。且做夢
時,視覺全部中斷,不可能「看見光影」。做夢時,人之眼珠活動劇烈,足證與
「思維」有關,思維端賴概念,是知:人在做夢時,概念運用頻繁。
夢乃「主觀」行為,主觀有多種形式,「虛擬幻境」適為其一。人做夢時,概
念網絡活躍,意識中樞休眠,故所憶者乃殘留「印象」。
且不論是幻是真、是虛是實?也不論概念之性質如何,人所獲得的,只是一時之、五官之綜合感受。如若記憶中曾有類似之印象,必會自動相聯,設若刺激強度大、頻數高,則會形成記憶。人之認知全部來自記憶,由是可知,若以主觀記憶來討論宇宙真實,必然是緣木求魚!
第六節 結構
結=絲者互勾為吉;構=木相交,形成組織。結構者,本係零件,使合成一體也。
於第一節--系統中論及「介面」,任何系統皆須由介面結合之,是稱結構。具體系統有具體結構,抽象系統有抽象結構。然而,如果一層一層地分析下去,具體、抽象都將止於炁能作用。於層次論中,各層次之別,即在於其各層結構之性質,而其性質實為炁能作用在各層次中的特徵。
諸如幾何學、數學,以及建築、機械甚至於社會、政治,無不建立在結構上。抽象的如同數學,以先導之公式不斷累積,其結構可令複雜的關係簡化。具體的結構則如橋樑、台階,能將炁能藉時、空關係分散,以小搏大。但這些與本書無關,在此放過不提。
在人類處身的環境中,基於宇宙炁能的變化,其結果是稱「客觀現實」。人受到外在刺激後,依自我經驗產生一系列之利害認知,則為「主觀思維」。主觀思維係在客觀現實影響下產生者,客觀亦在主觀運作中互變,其中必有「溝通法則」。此三者是謂「抽象結構」。
僅僅討論客觀現實、主觀思維、溝通法則,可用各種「平面邏輯」以推理說明之。但要瞭解人生、宇宙整體,則必須在這三方面同時探討。
譬如「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是前人所約定俗同者,但細詳之:
客觀現實:每一個體之生活環境、教育程度、認知能力,皆有著天差地別之分。
主觀思維:認知文字純屬主觀經驗,人人皆有分別。
溝通法則:在彼此的溝通中,出現偏差事屬必然;如果不知其理,遽下結論,必會導致乖誤;如欲正確(或接近正確)之認知,必須先求出客觀與彼此主觀之交集。
觀念之結構建立在基礎上;基礎有其必然之常識;觀念奠定是為層次;認知層次可稱為三才。
茲分述如後。
一、基礎
人類語文形式,實為自幼學習之「制約反應」。蓋人之學習必須透過語文為介面,日久成習,遂將所學之語文、作為主觀思維之工具。如果所學之語文有結構性的基礎、或學習之方法有合理之體系,則對理解有無比之助益。相反的,如果只是填鴨式的灌注,學者終生只懂依樣畫葫蘆。
對人之理解、對智慧之領悟,結構的基礎極其重要。因人的記憶能力有限,如果結構中僅有一些毫無規則的子系統,人們只能憑藉死記,虛耗了大部份的機能,應用時更是漫無邊際。
在各種結構中,一種有序、有層次,且屬於最原始的系統,其結構效率最高。這種系統,是以最小的空間、最高的效率及最大的功能所構成,是稱「系統基因」。
當今物質基因、生命基因都已被發現,因此,物質文明得以突飛猛進。至於人類的觀念,當應具有觀念基因,而這種觀念基因,也可謂之理解基因、思維基因等,端視應用而定。
觀念基因有如下三類:
1,概念
為先民生活經驗之所聚,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其概念必然有機可循。以古代社會
形態論,唯有農業社會有機會觀天察地;唯有重視倫理規律的群體重視概念;更重
要的是其群體規模要大、維持的年代久遠,才能發展出一貫的形式。
中華民族居中原五千年,歷史一脈相承,舉世獨到。其中最出色也最難解的,是
伏羲氏發現兩儀、創造八卦,奠定了「系統基因」的原始。及後,文字興、易經出,
兼以先民重視倫理道德,推廣教育,尊崇聖賢,是有概念。
為便於溝通,先民將概念「約定俗成」,成為漢字,以形代義。經分析,漢字約
有一千多個字根,分別代表日常生活之概念。
2,分類
分類細則來自概念的歸納,利用二分法分類,明確、簡單,以概念之系而統率之。
詳情請見第二章、第四節、第三則〔構件〕內容。
又由常識基因之漢字字根中,有意義可查者,凡象形及會意字,約一千個。經整
理為兩大類:
總類:構成「字首」(又稱偏旁),代表常識事物之類別。
共類:構成「字身」,代表事物之屬性,有讀音,組成形聲字。
3,性質
性質是用作分析事物之體用者,因個人主觀經驗而異,無固定準則。
如以三層定義:
第一層:各種分類的屬性,供常識用。
第二層:深層之分類屬性,供知識用。
第三層:各種性質之特徵,供研究用。
漢字的應用,完全一應自然,動態依時序先後、靜態則按範疇大小。每一文字相當於一個畫面,連續發生時,相關基因形成「動態」組合。每個畫面為一級,前級涵蓋後級,後級則承接前級。這種自然之序,有利於概念理解,極易於思維的平行發展。
當「字」與「字」相接時,是稱為「詞」;「字詞」合組成「句」;連續之「字句」則成「文章」。
前節所述之「思維流程」:刺激>辨識>概念>判斷>行為,若用漢字表達,可以簡化為:體>概念>用,或用>概念>體,亦即「體、用」關係。
在概念分類中,人之立場有客觀及主觀之分,觀察中又有具象、抽象及辨識、反應之別。
二、常識
常識是人類對日常生活之認知,由於係結合在潛意識中,運用效率極高,乃成功生存之準則。但是,常識有時、空的局限,在不同之時代、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常識。同時,常識相當於同一社會上,人際關係及行事方法之介面,各人所作所為必須符合常識,否則不能共存。
常識供日常生活之用,當面對要求精確之問題時,常識便有所不足。人們為尋求精確而專業的常識,必須先定義所知而後能識,故名之為知識。在同一社會上,社會人不能不具有常識;在同一種專門行業中,從業人不可不具備該行特有的知識。是故,知識可以認係「專門行業必備的常識」。
對系統來說,常識是系統規律;知識則是子系統規律。對生命而言,常識是共存共生的規律;知識則是人類定義之行業規律。對宇宙來說,常識就是慣性;知識則是瞎子摸象的成果。
人類之常識繁多,無從討論。但人類生理結構一致,一應常識皆來自刺激、辨識、認知。因此,對人類感官而言,感覺可稱慣性,是唯一共有的「常識」。而不論是何種感受,最令人滿意、樂於承接的,皆可稱為美感,反之是為惡感。
在常識中,不外乎在各種環境下、用各種方法,避免惡感之產生、創造美感之條件。如此,人與人才能水乳交融,和睦相處。茲將美感分析如下:
1,必然性:
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人類生存成功之道。當主觀個體面對客觀環境或對象,刺激
頻度最高、而能令個體成功生存者,可謂「生存之必然條件」。主觀個體對此「必
然性」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可稱「好感」或「美感」。
2,變化性:
炁能之變化不止,感官早已適應,且有利於辨識。反之,沒有變化之刺激,在前
後級之比較下,經常被感覺閥所忽略、而無所感。因此「變化性」常是激勵美感的
條件,也可稱之為新奇感。
3,親和性:
主觀個體生存之經驗,必以有利,能親近、易融和為主。是以不論好感、美感為
何,如果不具備「親切性」,好感也會變成無感或惡感。
三、層次
層次是觀察者在所站立之立場上、對被觀察之對象所得最合適的認知實象。
當今知識界及科學最大的盲點,在於將客觀宇宙視若一個平面,因而認知混淆。〔定理七〕表明,立場與距離關係,各層次臨界現象不一。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層次和觀察對象,當然應有不同之目的與答案。其次,每一個主觀個體,都有其「自我」切身的利害因素,對問題都有其立場,各說各話。
科學以論理及實證為依歸,如不確知所站之立場,科學更是舉證歷歷,真相難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明確指出,運動現象就是基於相對立場的認知!當人坐在火車中,如果沒有立場或參考點,見對面有火車緩緩移動,根本無法判斷,究是自己的車在運動、還是靜止。
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面積與體積之比值在奈米級次急劇變大,即係層次及立場的認知之明證。蓋炁能作用於奈米級次空間內為粒子,粒子在穩定狀態,具靜能,可稱奈米層次。於奈米層次,卻採用日常生活之判斷標準,當然導致觀察者對奈米世界的困惑不解!
中外古今,均知宇宙為空時連續區,而忽略了空時連續所締造的「層次」,遂將一應知識置於同一平面考量。平面思維之後果,為僅具廣度而缺乏深度,積以成習,遂喪失了對宇宙真相的判斷能力。最後,一切知識均淪為技術之拼圖,各種荒誕不經之謬論蔚然成風。
人有主觀,細菌亦然,此乃「平等」。然細菌之認知與應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上智、下愚都有天淵之別!如果層層分析,各層次極其複雜、但規律井然。由於炁能變化有序,均能遵守:「量變成層,質變為次」之進程,是稱「層次」。
物質係本系統中之一子系統,由動能而靜能,可分為若干層次,如已知之微粒子、夸子、原子、分子等,莫不形成單一之個體。到了生命層次之頂端(假設),人類系統以個體為單位,個體以感知中心為基準。感知中心形成對客觀環境之「主觀」,因主觀而得到更大之變化。
粒子聚合成為分子,分子集結產生量變,當炁能作用影響到人類觀察之極限時,量變即成為質變。由於粒子具有時空效應,對人的感官而言,遂有了物質層次產生。所謂物質,只是一種概念,代表在這種觀察條件下的感覺。舉凡物質層次之性質,悉數因炁能與分子表面之作用而定。
物質各自獨立,炁能開放,作用不能持續。當胺基酸能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某些物質聚封閉在細胞中,且碳水化合物之炁能轉換靈活,這兩種現象結合,新的質變導出了生命層次。生命利用炁能,在物質結構上另成系統,有了生機,能不斷延續下去,是為生命體。
生命體轉換炁能之方法甚多,最普遍是光合作用及地熱作用。光合作用係日光能驅使電子在葉綠素間轉移,令CO2與水轉變成葡萄醣,於過程中,獲得了作功的熱並釋放氧氣。地熱作用則是直接利用地心高溫炁能,直接吸收利用之。這種質變,產生了如藻類、菌類等生物。
生命體內之蛋白質遇熱收縮,遂有運動之產生,是為動物層次。動物得以運動在不同的空間,直接攝取食物生存。
動物因視覺感受而建立了學習力,學習能因應環境變化,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經數千萬年後,介面衍生的結果,生命體生理形態質變,四腳變成兩腿、身體直立、大腦發達、意識滋生,人類層次到來。
人類精神相當於熱堆效應,透過概念傳播,個體的能量累增。到了二十世紀,由於石油的炁能以及生產技術的應用,物質文明大放光芒。但是人類本質仍係動物,因此造成一非常奇特的社會現象:在精神方面人類頗具理性;而在肉體需求上,人類常陷入感性陷阱,不能自止。
中國之先民早就看出人性的弱點,知道如此以往,人類將步入萬劫不復之絕境。於是刻意壓抑肉體、提昇精神,謂之修煉,力求努力成為聖賢仙佛。所謂之聖賢仙佛,其精神境界已與宇宙相接,其所知與慣性相通,是能知世事之過去未來、休咎得失,乃智慧之載體,是稱境界層次。
宇宙慣性一脈相承,層次分類只為理解的便利,其間很多關節尚有待商榷。尤其涉及上層,因素繁多,不易取捨。不過,若是主題明確,分析對象則不是難事。如人類權利層次有:神權、君權、民權、金權、知權等。生命層次僅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兩種。
因本文僅論宇宙真實,僅將假設之宇宙炁能結構層次簡列如下:
層次 動力 結構
場 慣性力 炁能
粒子 電磁力 量子
物質 分子力 分子
物體 作用力 物質
生物 生命力 有機
動物 學習力 遺傳
人類 意識力 文化
境界 結構力 炁能
四、三才
中華文化受伏羲氏之影響極深,陰陽組成八卦,常被指為「老生常談」,無知之輩更斥為迷信。殊不知,五千年前,伏羲氏在沒有任何現代知識的輔助下,居然能透視宇宙、斷然釐定出這種超越今人的象徵符號!正因為這位古聖人之導引,始有中華文化,始有漢字理解系統之成就。
根據系統金宇塔模型,從古至今,歷代能參透八卦奧秘者,多係通天識地之士,齊居塔尖。餘者簇擁塔下,行行業業、層層疊疊,無非供人拾級而登。職是之故,唯精研聖賢書的讀書人,得窺《易經》奧秘於一二。等而次者,尚能知兩儀四象;再下,渾渾噩噩,維持塔基於不倒而已矣!
蓋文化一脈相承,原係慣性炁能之擴張,自物性而生命、而意識、以迄於宇宙極限之主流。如同電流,電子不聚於尖端,無從穿透介質;又如電磁波,頻率不精純至極致,無激光之能量。是以,金字塔積累不足,文化宛如風花雪月;待一旦高聳雲天,一脈直通無極!
結構有三,是稱三才。三才之所以為三,實因三角形為宇宙中最精簡穩固者。在幾何圖形上,是組成面、體的基礎。同時也是人對萬物認知之三維,長、寬、高,離此,人不能理解宇宙中之「物體」、「空間」。而有了此三才之分析,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中規合矩。
宇宙三才之象徵結構為:天、地、人。天指整體環境,環境的規律,不變的原則;地為當前條件,具體的物質,現實的基礎;人是變化的因子,事件的動機,組合的歷程。用這三種象徵,可以分門別類地理解宇宙間、無止無盡的事物,能有效而正確地趨近客觀真實。
本書所討論之主題,概分為兩大類。一為客觀之宇宙根本,一為主觀之自我立場。前者為第三章、慣性規律:「天」-因果、「人」-人性、「地」-體用。後者之主觀認知,於第四章、第二節之關鍵條件中:「天」-時代、「人」-自我、「地」-環境,以及第三節假設之軟、軔、硬體。
同時,在每章、各節之討論中,無非分為三才結構。如炁能為「天」、物質為「地」、精神為「人」。或以生命為「天」、介面為「地」、變化為「人」。準此,在討論宇宙的立場,循序以進,即令作者陳述不清,也不致掛一漏萬。
++++++++++++++++++++
#7555 留言者:襄助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05 18:02:25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1,假設:欲洗滌手上(a)油垢(b)。
假設: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
2,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分結構,
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結構,
3,舊的疾病死灰燃
舊的疾病死灰復燃
4,第二步就無法複製來!
第二步就無法複製出來!
答:************
謝謝代勞。
並請於各句前加編號,以便處理(己代加)。
1,很好。
2,很好。
3,很好。
4,很好。
++++++++++++++++++++
#7556 留言者:襄助 主題:修改建意 留言日期:2008-01-05 23:02:39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1,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將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
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
2,所幸中華文化源久淵長,
所幸中華文化源淵長久,
3,例:甲系統為乙系統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學生等。
例:甲系統為乙系統之子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學生等。
4,大部份動物視覺約佔感覺八成
大部份動物視覺感受約佔感覺八成
5,故應覺最為靈敏。
故感覺最為靈敏。
6,各種受都有美感
各種感受都有美感
7,生命在數十億年化過程中
生命在數十億年進化過程中
8,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
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擇
9,又常隨際遇而印象變更
又常隨際遇和印象變更
10,以古社會形態論
以古代社會形態論
11,更重要的是其群規模要大
更重要的是其群族規模要大
答:************
謝謝代勞。
並請於各句前加編號,以便處理(己代加)。
1,很好。
2,不必,此乃刻意更新者。
3,很好。
4,「視覺」與「視覺感受」有別,前者為客觀現象,後者指一己主觀,非比率值。
5,很好。
6,很好。
7,很好。
8,很好。
9,改「和」字不正確,應「以致」二字。
10,很好。
11,改「族」不好,因前句用「群體」,沿用即可。
++++++++++++++++++++
#7557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8-01-07 10:14:17
幸得網友義助,老朽得寸進尺,再公佈第三章。有意代校者,務請註明章、節、則、段,以便修改。
由內容可知,老朽所謂「智慧」者,並無新意、莫非中華傳統文化。本書實係呼應老朽「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今子孫不孝,投西忘祖、認賊為父,令人啞然!但觀諸世情,春夏秋冬,四季不爽。老朽職在破冰,冰汎既破,夢幻將興矣!
第三章 慣性規律
慣=以心貫之,一以貫之;性=心之所生,人所知者。慣性者,一貫之性質也。
規=大丈夫之見,法度;律=行為有所循者。規律者,有法度可資遵循者。
在宇宙系統中,炁能所有之變化無不因應慣性而變,動者恒動、變者恆變,是稱規律。若無規律,宇宙不可能存在,再若宇宙規律略有偏差,其變化難以估量,渺小之人類,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事實上,宇宙中一切井然有序,在無窮無盡中,不論從宏觀或微觀,無不前後啣接、絲絲如扣。
慣性系統最重要之規律,便是守恆,否則,系統無恆,難謂系統。縱然動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了位移,但位移係炁能的轉換值,而且無論如何轉換,其總值必然守恆。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慣性、炁能、宇宙三位一體,是基本之三才結構。慣性代表規律,炁能是變因,宇宙則是現實。對慣性而言,宇宙中炁能為一,絕對守恆;對宇宙而言,炁能具有慣性,變化守恆;而對炁能而言,子系統充斥宇宙,慣性守恆。
在宇宙之子系統中,有三個重要的量變而質變的層次,是炁能而物質、物質而生命、生命而精神。人類是生命層次質變為精神層次的關鍵,同時又是居於物質與精神間之介面。換句話說,在宇宙中,人類是慣性系統中之一環,但由於人類的特性,主觀個體得以瞭解宇宙的變化真相。
從宏觀立場,此慣性場相當為一精密無匹的「宇宙藍圖」,以時間為「經」,觀之可稱因果圖示;以空間為「緯」,觀之則稱體用圖示。所有之因果,無非基於炁能必然的變化,是稱因果律。所有之物質物體,於炁能作用下、產生必然之功效變化,是稱體用律。
再看微觀,人居於前述「經、緯」之間,主觀所知之因果,由前而後是謂時間;更由於體用,由裡而外又產生空間。於是,變化之時、空便成為感官之關隘,人思只能在動態過程中,如白駒過隙,略知剎那訊息。更因為有了「動態」,對於時空動得較慢者,又有了「靜態」之相對認知。
動、靜完全是「因感官性能而產生」的、相對的、比較性的認知,並非宇宙真實。然而,人不能脫離感官而存在,更不可能忽視感官所建立的世界觀。若要理解宇宙、人生,必須於現存、實有的動靜中,根據其體用因果的關係,忽略表相、細究象徵。
所謂之象徵,只是非常含糊的觀念,正因為人對宇宙認知不明,故而必須以各種形象的徵兆,去驗證其真實。陰、陽之象徵性,可將人類之一切認知歸納成兩大類。陰中有陽、而陽中又有陰,故需進一步細分。分至一定程度,可以代表人類對宇宙的概略認知。
唯因概念原是人類生活中為了便於溝通,所展出來的約定工具。這種工具功能有限,對於探討超越生活範疇之基礎現象,不是辭難達意,便是各人見解逕庭。
本章特分三節,用三個步驟,以人盡皆知之常識,一一推導出隱而不顯的宇宙真相。第一節討論因果;第二節討論體用;第三節將由現實的變化過程中,將因果、體用溶入宇宙系統。從子系統的人類立場,能經由概念分析宇宙,是稱智慧。
第一節 因果
因=象空間之大,緣之出;果=象植物果實,緣之終。因果者,一成不變之規律也。
在炁能變化中,基於「立場」,可以無限分割其變化之前後過程。此一過程,中國人定義為「時間」,意指以一事件為立場,以事變分割前後之間為時。由於人類生存在地球環境中,日、月運行永恆不爽,尤其是農業,必須遵循日、月之規律,是以制定為作息生計之基礎。
炁能之變化又涉及體用因果,故時、空係不可分割之整體;換句話說,炁能係以連續時空之形式,貫通於宇宙系統。若有任何機體,於此一變化之因果中,重複循環,即可謂之衍生系統。人正是衍生系統之一,且位於此一巨大因果之末端,能以感官接受適量的訊息,而繼續衍生之。
一、守恆律
守恆律係對獨立系統整體之慣性而言,因系統定義在先,凡慣性一致之者皆屬同一系統。是知縱然炁能變化不止,但各系統之慣性仍然守恆。即令在系統內部觀察,子系統間變化無窮,但一再細分,分到最後之基本系統,只要可稱為系統,必然守恆。
蓋宇宙間所有系統皆成自基本系統,而基本系統之炁能變化,必然會產生另一相對之系統。因此,可以斷言,炁能系統守恆。正因為系統守恆,在第二章曾指出: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本節討論之因果,猶如剛體,絕對守恆。
1,總量守恆:
動量、角動量、質量、數量、向量等,不論如何變化,系統總量不變。
2,互換守恆:
作用力守恆:作用力=反作用力;電力及磁力可以互換。
質能守恆:物質的位能轉化成運動形式;植物吸取日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動物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成身體活動的動能。
汽車引擎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成動能。
發電用化學能、動能轉化成電能;電能轉換成熱能、光能、動能等。
3,刺激守恆:炁能變化刺激生物感官,生物轉化為動作、行為。
4,認知守恆:人之感官在環境變化中接受經驗,大腦轉化為觀念。
二、排列律
人係宇宙系統之子系統,必然遵循母系統之規律。在人類的觀察下,母系統相當於一巨大之展覽館,但人所能觀察者,只限於道旁之陳列品。雖然看上去變化多端,但均係宇宙中各子系統之排列組合,排列是指可資觀察之數、形、量等;而組合則指其內部之質、構、體等。
若以層次來看,排列屬於量變;組合由簡入繁、功能由少而多,若其性質改變則形成質變。人類係在無數排列組合後,炁能功效累增,宇宙進化到達某一層次之介面。待排列組合更上一層,體用關係衍生了意識、產生了自覺,再經量變而質變,由自覺而升華。
對排列而言,宇宙本態為一,人既在此系統中,不論如何觀察,須對各子系統加以分辨,遂假設為「數」。數有數目、數字、數序、數系之別,各有其性質及功能。
1,數
人類為分辨方便,設計了一種認知系統,是稱為「數」。數由少至多可達無限,
但人類受記憶力所限,初民以手指計數,每次不超過十指,若超過則進位計算之。
計算機係二進位,則因利於機械式開、關二元之控制,此外尚有因各種不同系統之
特殊進位者。
為了應用方便,用符號代表數,由0到9,是為「數字」。目前世界各國一律採
用阿拉伯數字,互通有無。
2,數序
由小至大之計數順序,雖無真實性,但卻具有無比之實用價值。有了數序,人必
須自幼牢記,以之處理事務,極具效率。
所謂效率,是指功效之比率。人之思維係以線性進行,當事物繁多時,常會掛一
漏萬,進退失據。但若將事物排列成不變的數序,即可由小而大,一一依序完成。
3,數系
各種數之系統,或稱分類值、或進位系列。每一種數系自成系統,並以其數之極
為限,各有象徵之概念定義。
例:數系 象徵 概念 進位 數13之數系值(由零起):
一元 認知 天 一進 =13
兩儀 法度 陰陽 二進 =第6組之陽。
三才 天地人 結構 三進 =第4組之地。
四象 東南西北 地理方位 四進 =第3組之南。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循環運作 五進 =第2組之火。
三、組合律
排列組合原係自然本態,人類加以分析歸納,以知其詳。慣性炁能變化不止,猶如剛體,無從分割何謂子系統。但因人之意識獨立存在,透過感官,能對宇宙系統中之其他子系統,有概略之分辨。所分辨者皆屬體用,由體用之排列組合可得其因果,遂有認知。
對數系而言,排列係指「體」之選擇,組合則為系統之「體、用」關係。若系統中子系統排列之變化,因量變而產生性質的變異,則與組合無關。
此外,組合時受條件選擇限制,只有在合適且達到存在條件者成立,並非一律有效。如同物質分子組合時,受到化學鍵限制;又生物受環境影響,僅符合特殊條件者得以生存。這些組合,稱為條件組合,已將無利於組合結果之因素排除。
組合原則有二,分別為同性組合及異性組合。
1,同性組合:
性質相同者,互相組合,不產生質變,沒有限制。
例:以前則二至六數系之體用定義:
體 用
數系 關係 體 性質 狀態
二系 相對 本質 平衡 比較 辨識 控制
三系 相互 本體 穩定 動態 結構 聯繫
四系 相同 本位 開展 分佈 辨識 記錄
五系 相當 本末 完整 連結 生機 循環
六系 相配 本存 全面 遠近 比較 結構
2,異性組合:
由於異性組合多產生質變,故穩定之組合稱順向組合,不重複、不返祖;逆向組
合則反之。理論上,逆向組合違反慣性,應不存在,如果發生,必有後患。
所謂順向組合不重複,是在時空條件下,時過境遷,沒有重複的機率。但在慣性
守恆中,返祖組合易產生質變。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兩性倫理,設計了所謂的
「禮教」,是能夠維持數千年不墮的根本原因。
近世紀人們強調自由,倫理被視為桎梏,後果是關係紊亂、返祖組合發生了,遺
傳畸變處處,社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四、壓力律
宇宙系統為一慣性場,慣性差對系統內之子系統,永恆不變,是稱為「壓力」。
慣性壓力又係客觀環境(上系統)對主觀個體(子系統)間的介面,子系統因之而存在。慣性差是為炁能,壓力來自慣性差,是故壓力相當於炁能一種作用的形式。
假設有一點(子系統),基於動態之慣性,此點呈輻射狀向外延伸;由於直徑之增加,圓周必產生慣性差,是有平方反比之鐵律。同時,宇宙慣性壓力與此子系統方向相違,是稱干擾。因此,壓力與干擾同屬慣性差,唯炁能與壓力向性相同,而干擾則有角度之別。
壓力來自慣性差,無壓力,無炁能;無壓力,物質也不可能聚集;無壓力,作用力不會發生;無壓力,生命體不可能有感覺反應;無壓力,人智不可能發生。諸如水不蓄不聚、不聚無能;人不逼不激,不激則無氣,即令生物生生死死,沒有壓力,也不可能形成石油。
例:宇宙中,最基本之物質皆為圓球形,其因即在於壓力。
壓力無處不在,任何系統,若無抗壓之反作用力,其系統必將崩潰。近世紀物質文明盛興,人們放縱感官,沉湎於生活享受之中,而失去了對生活壓力之抗力。
由系統正弦波的模型可知,當人類喪失了前進的動力,社會上濔漫著奢侈糜爛風習,就是波峰跌波谷的循環。在宇宙壓力下,層次的量變質變一旦到來,進化即將改道。
五、作用律
前節述及,基於慣性,一系統之力與他系統方向相違,是稱干擾。如一系統令另一系統之時、空或性質有所改變,則稱為「作用」。實際上,兩者很難明確劃分,本書非物理學,故可合併討論之。
作用時,系統之改變來自於炁能變化,基於系統之守恆律,總炁能維持不變。故知,必有一反作用產生,且兩者相等。
炁能之干擾作用有四:駐留、結構、散佈、催化。
1,駐留:炁能作用於封閉空間之角動量,造成渦漩,凝聚位能而成「體」。
如物質層次之各種粒子、原子;生命層次之各種生命體。
又如認知層次之概念、觀念等。
2,結構:物質分子有兩種截然不同之結構,一為無機結構,一為有機結構。
無機結構之炁能於化合時瞬間發生,炁能化為熱,隨即散失。
但有機結構則不然,其結構本身相當於炁能之貯存方式,氧化釋放炁能,還原
貯存之,反覆利用之結果,是為生命。
3,散佈:炁能相互作用,在時間延續中必然導致空間之連變化。
炁能作用於物質,物質若受到封閉環境影響,其反作用能是稱為「熱」。
熱的傳導因介質密度而異,介質密度最低時、直接在空間進行者稱輻射。
介質密度適中,炁能作用於介質體,彼此互相運動,是為對流。介質緊密排列
時,炁能直接作用之,稱之傳導。
4,催化:炁能作用於物質,令物質量變而質變。
如催化葉綠素令水還原為氧、二氧化碳還原成碳水化合物。
炁能之動態作用則必經下列三段象徵流程:
炁能之三段流程 作用 定義 觀念 認知 結構三才
變化>因果 反應 初始 前提 正 天
傳播>空時 動靜 介面 假設 反 地
接收>體用 效應 終止 推論 合 人
六、累變律
炁能變化不停,在慣性場中,從系統整體之認知為累變。累變後,系統性質不變,是稱量變;否則稱為質變。凡質變,炁能之效率增生,是為層次。
宇宙中慣性雖然守恆,但炁能累變不止,衍化為無數子系統。人類必須根據感官所認識之性質分辨對象,是故,將質變後之性質歸類為層次,比較容易理解。這種累變的結果,若以具體之圖形表示之,便形成炁能系統之金字塔模式。
除性質改變為層次外,尚有系統累變如整體之場變、關係之維變及作用之用變等,分述如下:
1,場變:炁能之作用範圍為「場」,場僅有位置無大小內外。
物質有物質場、生命有生命場、人之觀念有觀念場,場變之發生,於各系統內
一以貫之,但從系統外觀察,子系統各各有別。
例:河流中之鵝卵石,其最初無不來自岩石之風化,巨石化小、小石化沙
礫。在自然作用力下,石塊互相磨損,最終必止於圓形。
生命之食物鏈亦然,微生物捕獲炁能及礦物,細小生物以微生物為食,
獵食動物攝食其他生物。在生物系統之外,但見生生死死,但對生物系
統而言,不過是炁能轉換之過程而已。
人類社會是觀念掛帥,一種社會甫立,各種矛盾畢現,但時日一久,
真正成熟的社會常是倫理道德備具,人們安居樂業,相敬如賓。
2,維變:維數為炁能場之相互關係;維數因量變產生質變。
任一場A作用於場B,其二者直接之作用關係為AB,謂之「線」,是為「
一維」。對場A而言,場效以距離平方反比,AB2意指場效之範圍。
此維數因炁能之量變,對場之影響性質不同、產生「質變」,由一維至無數,
前維為後維之模組,不斷遞增。
如:一維世界:場與場之間,僅具兩種向量,一正一負,如虛擬之線。
二維世界:場之影響區,有長及寬,如虛擬之面。
三維世界:場之空間,有長寬及高,如實體。
四維世界:時空場,有長寬高及時間,如人生宇宙。
五維世界:認知場,以概念排列組合,可及於系統。
3,用變:對人類而言,系統質變後,「特徵」「性質」改變;前級為次級之模組。
如:一維炁能作用=刺激,其特徵為炁能作用於感官;其性質視感官而定。
二維炁能作用=感知,其特徵為感官作用於印象;其性質視印象而定。
三維炁能作用=反應,其特徵為印象作用於意識;其性質視意識而定。
四維炁能作用=行為,其特徵為意識作用於環境;其性質視環境而定。
五維炁能作用=判斷,其特徵為環境作用於智慧;其性質視智慧而定。
第二節 體用
體=行禮之骨架,結構之本;用=卜中,指可支配之功能。體用者,事物於人類之關係也。
根據本節第一則本質之定義:物必有體、體必有形有質、質必有性有色,體又有徵、徵必有數、數必可量。前述之性、質、形、色、數、量皆各有其用,總而言之,是稱體、用。物體之性質,因應於客觀環境中,其變化無盡無窮,但對人類,莫非體用因果。
「體、用」是中國人概念思維的精華,在唐朝孔穎達就提出「三體三用」說,到了宋明理學,更是諸見雜陳。先賢認識到,在「人、我」之間,只是「客觀、主觀」的立場不同。而客觀的對象,又無非是透過辨知的「體」,到進入「我」的主觀思維中,就是一種「用」的作用力。
對於「感覺、理解、應用」而言,「感覺」是「理解」之「體」;「應用」是「理解」之「用」。同理,感覺亦可為理解之用;而應用又為理解之體。因此,掌握了這種「體、用」關係,就等於對物質具備了「理解作用」,對主觀個體之生存極有助益。
進一步分析,「體」有可資「辨識」的「刺激」,以及因「感」而得知的「概念或印象」。舉凡刺激,皆來自「具象」的性質;而「抽象」則得自「概念或印象」。當一個體主觀「理解」後,必有所用,若非形之於神色之間,即為採取行動。
物質具有位能,將炁能以角動量方式,駐留在一定之位置上。人類藉著對位能之觀察、利用,以達到生存之目的。然而,事實上炁能變化不止,宇宙中並無永久之物質、物體。此外,體雖有用,但用並不屬於體,常存在於其他層次。
一般人以生存為目的,必須信賴視聽味嗅觸五種感官,而五官之對象恆為物質,因而只知本層次之體用。問題在於,宇宙絕非一個平面,任何人以偏概全,必然得不到智慧之果。
一、炁能
在本書之探討中,將「能量」正名為「炁能」。茲參考網絡上百科全書之定義:能量是物理學描寫一個系統或一個過程的一個量。由是可知,一般認知之「能量」實與本文討論之宇宙本質「炁能」有別。
本書根據〔定理三〕:系統本具慣性,系統慣性差,是稱「炁能」。
人類對所存身之宇宙,因感官辨識而認知。感官係生命體接受炁能刺激之機構,性質不同、認知各異。尤因人之個體主觀經驗,認知只為適應炁能之性質,以達到生存之目的。是以各人主觀之概念不一,欲對炁能作客觀的探討,必須先行釐定幾個關鍵之定義。
〔定義六〕曾說明炁能為宇宙系統最基本之作用力,但其前題係感官能辨識系統刺激之性質。所謂感官能辨識者,已經確定為一種「向量」,可以作「功」之「作用力」。
力之運作範圍稱之為「場」,作用力與場效之距離平方成反比;由無盡向內作用至核心。宇宙系統之慣性場對其子系統有作用力,是為壓力。
此兩種力在作用上產生干擾,形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其運動方式適為「系統正弦波」型式。慣性差所分離之炁能另成系統,其變化於正弦波之延伸稱空間(宇),具長寬高三維,相互垂直交於「中心」。對物體而言,此中心又稱重心。而正弦波之改變稱時間(宙),分始繼終三段,相互連續,其交點為「現在」。
靜能之體形成「物質、物體」,動能之用形成「精神、狀態」。
1,物質
一般人認為,物質具有「實質」,可以感知;有些哲學家更論定:物質係獨立
於意識外之客觀存在者。然而,進一探究下,感官所能感知者,無非為各種炁能刺
激;至於是否獨立於意識外之客觀存在,也有待意識之外之客觀佐證。
本書以系統觀念定義:一系統以位能形式連續存在於一定時空、且為主觀共同
認知者,稱為物質。物質是物體之本質,對人類而言、相對穩定。物質由分子組成;
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人因「刺激、感覺、認知、應用」
而對物質有著依存的關係。
物體是物質系統與感官系統之介面,具有長寬高三維之形、色、體,有質、數
量,有性質等特徵。
2,精神
當炁能作用於物質,物質之反應稱之為精神,故可謂為系統之用。精神恆變、
恆動,具有擴散的慣性。是知,精神貫通宇宙,無遠弗屆。
在宏觀立場,精神之於人類、相當於炁能之於慣性;而在人類立場,精神是物
質之價值所在,是驅動人類上進的動力。
如同炁能之作用力,人之精神用之正有利、不加以適當之控制必肇災;相當於
汽油內有炁能,加以適當之應用,在適當的壓力控制下,方有功效。
炁能藉物質、精神兩者各為體用、因果,因有體用因果而有層次變化,因有層次變化而將主觀、客觀世界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於瞬間可知剎那、於整體得窺永恒。
二、生命
生命係炁能循環作用在一種結構上,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能連續不斷地維持其特性者。這種結構,係體用與介面之「共構體」。於體,炁能需要一種承載的基礎;於用,炁能需要發揮其變化之功能;於介面,則是體、用對炁能之偵測及處理之形式與機制。
生命也有三才結構:生存、生機、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生存:其體藉蛋白質結合成長分子,包圍在體外以資自禦,始能生存。
生機:蛋白質具有極為不凡「冷脹熱縮」之機能,可作信息介面、溝通內外,以及運動控制。
生活:碳、氫化物結合各種分子,形成有機形式,可轉換炁能;應用時可促進生理作用,不足時則貯存備用,是為生活。
於是,碳氫氧分子加上蛋白質的機能,組成了碳族,落足於地球之上。碳族具備了生命,又有生殖的功能,大量繁殖後代,遂能生生不息。繼而,碳族生命對炁能之信息偵測系統,進化成為各種器官,再根據不同的適應方式,作用之於反作用,遂有反應器官。
碳族生命之生命能是以「結構」方式傳播,其有機結構實際上就是炁能之組合變化,炁能變化所產之熱,適為生命體之動力。於茲,炁能以生命體為單位,不斷發展傳衍。炁能量的效率急遽增加,不斷地透過量變而質變,層次層層累進。
約十億年前,微生物演進為多細胞;再經多次倍速演進,距今一億年前,生命體體能達到巔峰,可謂生化之極致,但是,生命體無限成長,陰陽失去平衡。故於五千萬年前,恐龍全部絕滅,而哺乳類物種崛起,質變之餘,並以十倍速,加速進化。
到了人類,因為環境壓力,體能無法與獸群競爭,必須利用大腦。經過百萬年,逐漸產生了意識分辨,因分辨而需要記錄,因紀錄而有了文化。文化是精神生命之營養,如同食物之於生物生命,有了文化,人類始能脫胎換骨,一舉由生物生命提升至精神生命之域。
嚴格說來,人類不能算是層次之一,生命層次只有:以物質體為結構、以炁能轉換為營養、以感觸為介面之生物生命;以主觀思想為結構、以客觀認知為營養、以文化為介面之精神生命,故人類只能說是生物生命與精神生命之介面。至於個人,則在兩種生命中浮沉,匯為時代洪流。
如系統正弦波模型,左右兩端分別代表由始至終之變化。人有獸性身體,具備了生物生命,終生難免受到獸性之控制;然而,人類自有了意識,意識到宇宙無垠、而生命有限。為了追求對宇宙真實的認知,人們努力克制獸性、尋求解脫。漸漸形成文化,一人影響一人,一群影響一群,精神生命崛起!
動物為圖生存,感官自利,生殖繁多,始能維持久遠。文化係人類長期經驗所積,證明共生始能共存,互尊始有自重;為了壓抑獸性,尊長敬賢、容人抑己,樹立了倫理道德為規範。人接受教化愈多,生命愈向精神偏移,所面臨之身心壓力及進化責任也愈增,奠定了人類在宇宙進化中重要的地位。
終人之一生,團體之公利與個人之私利衝突不止,是謂天人(或靈肉)交戰。人永生在此正弦波兩端之間掙扎,重物質者輕精神,得精神者離物慾。任何人都須經此一過程之考驗,且因其緣,終將止於一隅。能安於其份者,是謂幸福;能奮力掙扎而與炁能同奔者,始可達精神生命之道。
三、生存
碳族生命之維持基於炁能兩種作用,涉及碳、氫、氧、氮等物質原素。日光照射在植物之葉綠素上,是催化作用,將水還原成氧、二氧化碳還原為碳水化合物,貯藏炁能。由於植物細胞需要.2eV (電子伏特)之炁能才能令電子轉移,於日光中,恰為紅光波長,當紅光被吸收了,葉綠素便成為綠色。
生命單元以外膜與外在環境隔絕,能避免干擾,遂有獨立生存之生命體。生命體對外在環境所傳來之刺激,藉蛋白質纖維傳導,形成感覺作用。生命體對各種感覺分別產生有利的行動,以爭取更多的炁能,並改善生存的環境。
物質元素之分子間,因電子之吸附及排斥,改變了物質之物理性質。氧是一種活性元素,原子量為16,其第二層原子軌道上有六個電子,欠缺二個才能穩定。因此,氧常與其他元素多餘之電子結合,是稱「氧化」。氧化之餘,釋出電子軌上多餘之熱能。若氧化物吸收熱能、釋放出氧,是稱還原。
在炁能充足下,這種氧化及還原兩種作用不斷循環,生命得以延續。在這種過程中,生命體捕獲了炁能,貯存在機體之中,或因應環境變化,衍生更有利的機構,生命系統得以生生不息。這種後果,不僅維持了生存、導致了進化,而聚積了生化炁能。
基於守恆律,生命變化不止,任一種生命皆為炁能變化之中站。當一種生命體繁榮後,另一種生命體必因之而生,層層因循,演進成一系列之生態圈。地球歷經數十億年之發展,生命體也相對地不斷調適,調適的結果,是生命體炁能作用日益增大,一再量變而質變,直到最高層次的到來。
肉體生存靠食物滋養,精神則賴文化薰陶;進食的目標要飽滿,而文化的累進卻必須痛苦、災難。因為物質有實體,進食到一定程度,就會感到極限;而精神無盡,可以無休無止地裝載。人在飽食、滿足之餘,感官麻痺;只有在苦難的經歷中,人才能奮發精進,才有可能發展出深厚的文化。
肉體生存所需要的物質也有限度,但精神不然,一個歷經天災、人禍,不斷在內憂、外患煎熬下,文化才能沉澱出濃郁的佳釀。有些人養尊處優,一生吃穿不愁,顯係物質界翹楚。但放眼古今中外,這種人胸中無墨、腦裡無貨,無非文化渣滓!只是,對真理而言,即令渣滓也是精神生命的成分之一。
四、生長
炁能變化不止,當生命系統能將炁能貯存備用,則體內生命之炁能增加,是為生命系統成長。生命系統之成長包含物質容量及精神作用二者,是稱生長。
生命系統之生長是基於衍生作用,舉凡系統內對生長、生存具有作用者,必然獲得炁能補充,否則該系統無法繼續生存。又基於用不用理論,作用力愈強,生長力愈大。對任何生命體而言,只要在炁能供應充足,而體內作用正常,必然繼續維持生長。
如植物之根吸收水份,以維管束之虹吸及溫差作用,將水輸送至頂端。當樹越高,需水量越大,如若樹葉能提供充份的炁能,則維管束之成長越快、越是粗大。
在生長過程中,蛋白質結構之細胞核內有若干對染色體,其上有遺傳基因,染色體上的遺傳基因,是藉著四種記載在「去氧核糖核酸」的鹽基(A、T、C、G,各有一個專有名稱)所構成。
這就是所謂「本體對稱複製」之模組組合功能,四個鹽基分成兩對,其中A與T是一對,C與G是另一對。也就是說,只可能有AT、TA,或CG、GC四種排列組合。如果在單核的梯級上有A鹽基,則必要吸引一個T鹽基;同理,如單核上有T則會吸引A(C吸引G,G吸引C)。
這種機制能將雙核分子「氧化」,成為單核分子。單核分子上的鹽基找到另一半對象後,又還原成為「去氧」的雙核分子,這樣一段一段的分解、還原,便構成生物的複製。生物體在這種複製的序列過程中,根據雙核分子上鹽基的排列組合,能將長時期演化所得的訊息,一代一代遺傳下去。
生命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下,身體之生長不斷進行,直到成熟為止。因機能的繁複運用,刺激細胞核中核糖核酸增生,生命體有所改變。其改變有二,一係細胞之數量或體積;另一種改變為核糖核酸之鹽基結構,這種改變是為「突變」,若是,則會將此改變之核糖核酸遺傳給下一代。
本能類之生物,由出生到死亡,其行為模式固定,因刺激而反應,無絲毫變化。而哺乳動物係學習成長,初生之幼兒,必須經過漫長之哺乳期,在母親之保護下,學習到一些生存之技巧。因此,環境雖然不停變化,哺乳類逐代間適應的條件更佳。
人類之幼兒期極長,幾乎十幾年都依賴父母維生。如此一來,學習成為最為重要之生存策略。近百萬年間,人類脫離獸群,數千年前建立精神文明,無非逐代學習與環境共存之助。精神生命成長快速,一旦條件成熟,能將物質之功用發揮到極致,從而令炁能的作用更上層樓。
人於生長過程中,肉體需要炁能驅動與結構的補充,其營養是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精神需要動力與激勵,其滋養是環境壓力與災難痛苦之考驗。人之肉體與精神相輔相成,如能保持均衡,生命才能正常成長。
五、生殖
當生命體之物質成長至一極限,內部結構不斷量變,導致系統分裂。分裂後,若系統結構不變,只是量的變化,是稱生殖。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存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染色體由去氧核糖核酸(DNA)組成,DNA是兩根核糖核酸(RNA)絞合成雙軌、螺旋狀的梯形骨架,呈穩定的正常狀態。其螺旋階梯上排滿了前則所述的鹽基A、T、C、G,而鹽基的排列,就是生命遺傳密碼,控制細胞之活動。
細胞分裂時,DNA先分裂成兩組RNA,由於鹽基陰陽相吸的作用力,鹽基很不穩定,必須與另一半組合成對。細胞的原生質中,充斥著各種鹽基,一旦陰陽相合,就成為安定的DNA。
分裂作用在生長過程中不斷進行,由系統之細胞核控制,有序地先行複製、再分離為兩個系統。基於組合律,分裂前後必有些微變異,但若量變未及質變,系統維持正常。又因炁能之作用之反作用,偶有性質之突變,分裂後,系統產生質變,遂有新系統產生。
生命體在生長過程中,長時期與環境互動變化,生命系統之結構漸趨複雜。複雜的結構複製不易,再若分裂的生命體不能適應環境,必然面臨終止。在分裂組合的排列下,突變的品種能分別將生命體系統特徵存入單細胞精、卵中,再相互結合、發展為下一代生命體,是為兩性生殖。
兩性生殖為一種生機,是在生命系統內,兼顧物質及精神延續的機制。蓋物質分子間互無關聯,只能以電子溝通;生命體在外膜的隔絕下,更是個個獨立。顯然,如非慣性進化成一盤散沙,就是尚待發展一種如同金字塔尖的生機,將整個體系貫穿一統。
兩性生殖之陰陽相合,不僅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而且在兩個獨立的生命間,建立了互依互賴的橋樑。即令是同種動物,兩性間也需要繁複的求偶儀式,須得「共識」,激發了內分泌才能結合。及至撫育後代,雙親在內分泌之影響下,感受將極限延伸到後代及配偶,視如一己。
人類更進一步,意識將之發展為「責任感」,且能推己及人、擴展到更大的領域,始有精神生命之產生。精神生命具有慣性的特質,可直達宇宙系統極境。但人受到環境的影響,大多數人在肉體控制下,精神若隱若現。只有在文化成熟、系統模組的尖端,才有少數出類拔萃的精神代表人士。
精神生命也須生殖,相當於文化的質變為另一層次。宇宙廣袤無窮,主觀個體的歲月有限,以畢生精力,能經歷的也渺如飛沙。所幸文字能凝聚無數主觀的精華,積累成為文化,貫穿古今、流經東西。不過,各種民族皆有其獨特的文化,成為主流者,要備足下列的條件,缺一不可:
1,久遠的歷史:歷史淺短,其文化未經考驗,不具有真實的代表性。
2,眾多的人口:客觀的代表性強,見多識廣,累積的認知也比較全面。
3,嚴謹的社會:嚴謹始有規律,精神生命內容充實,不致流於空泛。
4,高尚的目標:無私無我之整體認知與思想,為宇宙慣性的本來面目。
5,合適的載具:載具不能載道,文化如風花雪月,祇是物質生活的點綴。
6,內陸的地緣:在文明早期,內陸文化易於凝聚,能有系統地獨立發展。
在文化成型後,再大量地、極積地、急劇地吸收外來文化,兼容並蓄,文化母體始能成熟。最後,當機緣到來、母體細胞分裂之際,若有人不惜犧牲生命,願為其服膺之文化奉獻時。量變得以質變,可驚天地而泣鬼神,新文化產生,精神生命得以擺脫寄居、獨立於宇宙之間。
六、生死
生命系統結構的完整,是謂生;完整性破壞謂之死。
根據守恆律,生命有生必有死,是因果的平衡。而在系統之間,一生命提供另一生命炁能之轉移,則是體用的平衡。肉體生命表現在物質上,其生死現象很容易辨知;但精神生命有賴精神之共鳴,其生死不是感官所能判斷,也不是生活在一己肉體中的主觀所能知曉。
物質(肉體)、精神與意識合而為「我」,「我」之能確知「我」之存在者,稱之為「生」;反之,「我」之主觀認知不存、且肉體功能停止者是為「死」。由於「生」時、人之意識可以判斷;而「死」後如何,人只能由客觀情況,根據「已死之人」之狀況,得知死人無意識、已無生機。
個體之主觀,來自經驗,「我」無法釐定「我之生」與「他人」有何區別。假設「甲我」進入「乙我」之中,乙應等於甲。當人看書、小說或看電視、電影等,一旦「我」溶入事件之中,「我」可能成為任何人、物。這種現象,是稱「寄情」,然而,人之主觀意識無法得知,「人生」是否屬於寄情?
人生之奧秘,在於意識之「生存單行道」,肉體有感官直接導通;精神則有賴意識的專注。感官有一定的需求,意識必須滿足之,否則肉體痛苦不堪。精神性的專注,必須排斥感官的需求,堅持不變。
生存時,肉體需求強烈,死後,精神是否能有更多的自由?
這一點,必須藉由天地人三才結構來分析,否則,主觀會陷入肉體陷阱,真相難明。
將生命之三才顛倒來看(橫向排列,不利於方向性之陳述):
地--肉體:物質供應不足、機能衰退,肉體死亡。
人類重視物質,係因為物質之得失明顯。而人類社會如同金字塔,廣庭大眾宛
如基石,斯為主體。縱有明智之士,其數極稀,且高居塔尖,對下層影響甚微。
是故,人類之政治、軍事、商業行為,無不建立在物質需求上。
若人重視物質生命,未培養精神生命,死亡等於到此為止。
人--介面:文化斷絕,人獸無別,介面死亡。
倫理道德能維護人類社會長久發展,而社會的長久發展乃精神生命之溫床。當
倫理道德喪失後,物質誘惑更深,人類社會僅剩下自我享受、文化則淪為吃喝玩
樂之媒介。再若縱慾亂倫,人種退化,將還原為獸。久而久之,人之思想簡化、
觀念淺化,文化化為虛無,精神生命可謂死亡。
若人重視文化,再能斷絕「我」心,即可進入精神介面,不致死亡。
天--精神:意識停滯於對物質之追求,精神死亡。
人類對宇宙真實的探索,形成了精神生命。若文化介面死亡,人類只是一批一
批追求資源、滿足感官的時髦動物,精神亦將死亡。
若人能摒棄物慾,充實精神介面,當進入「天人合一」之境界後,人即可脫離
肉體之桎梏,與慣性永恆一致。此境界中,人已無我,精神物質只是炁能本相,
時、空相當於變化參數,永無死亡。
第三節 人性
人之性質是謂人性,三才結構有「天時、人和、地理」,分別象徵守恆之「宇宙之規律、人生之變化、環境之影響」。因果體用是慣性規律,因時而運;各種環境之影響,因地成理;人居其間,根據人之性質,各種排列組合的結果,是稱變化。
人之肉體原係獸體,故本具獸性。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炁能不斷向高效推展,有了意識,獸性遂化為人性。在人性中,獸性本能之感覺稱為「感性」,所發展出之意識性質是為「理性」。只是在人體機能的控制下,理性不能獨立於意識之外。因此,人之智者制訂了一些律法,以維護社會平安和諧。
在感性方面,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男人重力,勇於狩獵,敏於視聽。其肉體生命之強者負責傳種,見異性則心動,不能自止。女性重安全,安於持家,敏於得失。其肉體生命強者負責護子,為保家全,不遺餘力。兩性雖有別,但卻恰好互補,故陰陽調和,是謂完美。
在另一方面,基於感性,人類意識對利害非常執著。能力弱、條件差者,全力自保,形成堡壘;能力強、條件好者,則大肆掠奪,唯我是尊。然而,其間強弱、好壞之別,常非主觀個體所能判斷。於是,人世間成為利害交織的殺戮戰場,其中勝敗興衰、苦樂得失,遂成人生寫照。
「好奇」是生命體適應環境之偵測機制,視覺最強、聽覺其次。至於味嗅觸覺,早已固化,不再改變。人類視訊傳至視丘時,若係已知者,意識常自動忽略之,未知則導致電位差上升。一方面意識隨之建立,另一方面形成一種「懸念」,懸念之深重者,會演化成期望、意志,對人之影響極大。
人性最大的特色,是主觀意識具有孤寂的無助感,這原是精神生命的動力。但炁能變化不止、長路迢迢,人生在肉體驅使下,很難擺脫其桎梏。有人好不容易理性成熟了,但生活已經繭化,被各種羈絆動彈不得。唯有極少數機緣湊巧的行者,由好奇而生心,勇於探索,擺脫獸性,踽行於大道之中。
炁能變化由物質的凝聚,到生機的煥發,然後藉由人類的訊息溝通,進入了精神的領域。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其中關係錯綜複雜,變化無休無止。然而,在慣性發展中,有一種簡單之機制,如同主觀之於客觀,能令生命體以有限之時空,面對無盡之宇宙,從一點延伸至永恆。
心臟是負責泵送血液之機能器官,令血液不斷地循環於體內,成為總聯絡系統。生命體內機構極多,各有特定功能及適應條件,會因應變化釋放化學物質於血液中。血傳至心,「心」感受到各種生理訊息,立即產生相關的反應,再通過全身網絡,以資調節,是為感性之源。
由於西化唯心論之餘毒,科學家唯物是論,僅將心臟視為泵送血液之器官,而不承認「心」有感受調節的功能。以致近百年來,科學變成了神話,人類只知運用感官,研究物質。而每當面對生命,科學家只是大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尤其是論及「自我」,人人諱莫如深!
人類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物,究其因,人性與成長年齡攸關,得隨時改變之:
1,出生--更新期
人之初生,肉體機能尚未健全,端賴親長之維護,此時安全第一。
基於生命之適應特性,十歲前記憶力最強、神經需要刺激,如若不用,行將衰退。
2,青春--感受期
生理漸成熟,生命之性徵嶄現,此時正是種族傳衍伊始。
意識嶄現,精神生命萌芽,與肉體需求矛盾掙扎,好奇心盛,感性掛帥,反抗
性強烈。
此時,智力進入主觀學習、體力需要建全,若不利用,機會不再。
3,成長--適應期
心理漸成熟,判斷能力增加,好奇心變成專注心,因適應環境而進入社會。
此時,主觀認知強烈,必須確定目標,以便集中力量,發揮所長。
4,成熟--穩定期
智理漸成熟,具足判斷能力,專注心變成執著心,社會責任開始。
此時,智能最強、體能衰退,對社會發展具左右力量。
5,死亡--代謝期
生理衰退、心理固化,此時人極端保守、懷舊,無法面對新生事物。
在宇宙進化歷程中,老化死亡相當於新陳代謝,也是有無精神生命的考驗。
一、理性
當刺激傳入體內,生命體因應其性質,常分泌一些相關之激素,注入血液中。心臟將血液泵送到身體各部,即攜帶了這些信息,供身體調節適應。又基於激素不同之性質,產生痛、麻、痠、癢等生存最基本之感受;進而有了慌忙、緊張、專注、果敢之反應,是為感性之源。
這些激素齊聚「心中」,及時透過「心包」與神經網絡相聯,得以令「身、心」同步反應。此外,心臟也能分泌激素,如同心利鈉多(月太)(ANP),以供血壓、血管、血液之調節。
例:腎上腺素,可加速心肌之收縮壓,增加血液供應量,加強肌肉之動力。
同時,心中會有專注、緊張之感受,從而身、心齊動,以應付變局。
人源自動物,一切以感覺為主,是稱感性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基於作用衍生,前肢變異為手;又在環境壓力下,心之感受須運用大腦以利生存,於是形成意識,衍生了理性層次。待人有了理性,才能用意識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判斷生命、宇宙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智慧。
感性乃生存之動力,也是個體私利的堡壘。只有當人之理性成熟、能控制感性,不受生理之干擾,才能擺脫生命延續之影響,從而朝向炁能擴散的慣性方向發展。只是基於系統金字塔模式,炁能分佈有其規律,任何時代、任何族群,感性之人佔絕大多數,能有理性者極少。
大腦是神經之總匯,在生命體進化過程中,發展最晚、變化最大。基於用不用原理,人類在近百萬年來,大量利用,增長了約四倍之多。腦中神經密佈,能貯存經過辨識後的概念信息,且能隨時調用。其特徵在於神經通道之可變性,可隨環境之改變而調整,成為理性之基。
理性來自人之思維,思維可根據主題在記憶中找到相似或相關之印象,是稱聯想。將聯想之印象賦與「概念」、再將之整理成認知,是為理解。這種過程不斷進行,直到思維完全通透,在大腦中形成宛如剛體之概念網絡,對任何概念都有統一的理解,是稱理性。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人各司其職。唯因理性是唯一能溝通主觀與客觀的不二法門,如果社會上具有理性的人太少,人際之間鴻溝深邃。為了彌補缺失,前賢大力提創教育,以導社會於理性。不幸如今教育的目的丕變,成為發財牟利,於是,人性沉淪。
理性教育除道德操守的要求外,在思維上有四種方法,是稱邏輯、或理則學:
1,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
為數學、物理等科學之基礎。
2,佛教--因明邏輯:
為瞭解主觀人生之基礎。
3,名家、墨家--辨證邏輯:
為瞭解客觀觀念之方法。
4,易理--結構邏輯:
為認識宇宙真實之方法。本書應用之基礎。
二、思維
人之精神作用,在於思維。思維受人性影響,也分感性及理性。感性是完全站在一己主觀立場,凡是有利的,便據為論證根由;凡是不利的,便極力排斥,完全與客觀真實無干。理性則是從整體立場,主觀個體利用既有之認知,以求解客觀之體用因果。
一般說來,人初期的思考,因自我認知範疇太小,脫離不了感性主觀。直到人「覺得」自我之外,尚有個客觀世界的存在,始稱為有「覺」之人。覺者的思考方式,若仍陷於主觀,遲早麻木。若能改為「客觀思考」,再能理解萬事萬物及人生宇宙的「體用因果」關係,即可稱「悟(心知有吾)」。
宇宙系統本係一體,因炁能變化而有別;人本宇宙之一部份,因個體生存於環境中,對一己利害有所選擇、以致形成獨立系統,遂與本體分離。
人出生於混沌;啟蒙於無知;成長於迷亂,全賴感覺器官與客觀環境聯繫。而感官之所以為感官,只為提供炁能變化之訊息,以供主體生存。訊息變化決定於前後級刺激之比較,又有感覺閥作梗,因而處馨蘭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人若不善思維,生生死死,不過如海潮弄沙,隨波起伏。
理性思維是由一己到整體、由主觀精神狀態過渡到客觀真實之第一步,首先在於覺,覺後進修,修者如能得悟,即可進入與炁能體用之純精神狀態。此狀態本與宇宙同在,唯因人受了一己感官之惑,注意力專注於物欲,久而久之,遂迷途難返。是故,當人能修至無私無慾,時空皆泯,人遂回歸宇宙本體。
中國古代思想家,以老、莊、列子等人,常用一語道破世事。其一語非僅一語,中含須彌世界、恒河沙數,雖千言萬語猶未能道及。若欲解之,必也,先泯除外表之形、象,究其細微至無極。當得一至小至大之「認知」,首忘其言,次侵其中,終括其略,是謂「抽象思維」或「垂直思維」。
一般人對思維認知有三:
1,邏輯思維:根據前提、假設,得出推論,是謂三段論法。三段論法可推出堂堂皇皇
歐氏幾何學,但卻不能推論歐氏是人!
2,水平思維:把所思維的對象,在同一層面展開,利用聯想以知有無,以及體用。
最常用之方法,但只能應付生存、生活,不能深入。
3,垂直思維:把所思維的對象,由垂直向下展開,以知因果關係。
所思純係五官所不能及者,故又稱抽象思維。
三、信念
信念者,以他人之言,成為自己心上所思。果如此,意謂一己與他人之認知、感受全同。然而,社會乃一炁能糾結之多變環境,各人之主觀只限於一己,他人無從得知。而人與人相交往時,人際關係複雜,涉及各種利害,得失不易釐清,認知、感受更難一致。
人之認知來自記憶,記憶又來自經驗,經驗之驗證成為主觀認知。意識認知則來自學習,人若在青春期以前即開始學習,由於尚無判斷力,所學立即成為意識之基礎。成長後,經驗較為豐富,客觀認知成熟;但若過早奠定了意識認知,此認知便成為信念的一部分,而與客觀絕緣。
任何信念,如果不經過理性思維,即令美其名為科學,仍是迷信。主觀之迷信,是精神生命的癌症末期,然而,對某類利益集團,卻是墾殖的樂園。尤其是有一種「信仰邏輯」:因為主觀=真實,所以人只要「堅決相信」主觀所相信者,則所信者均屬真實。
若某種信仰之絕對真實不可能在現實中驗證,且其信仰宗法某一超人,則稱之為宗教。宗教是絕大多數民族早期在自然環境中求生的精神支柱,因為先民文字系統尚不完善,客觀認知極其有限。當面臨著太多無法理解的事物,不得不先假設為某種力量,然後一步一步地探討理解之。
諸如:
1,煩惱、恐懼、戰亂、災禍、離散、死亡等生命中之懸念,可先藉宗教引導。
2,在任何社會團體中,人之主觀必須統一,否則人心難安,宗教適為統一之力量。
3,人心之煩惱來自私慾,於宗教之信仰下,煩惱被專注所取代,是有寧神之功效。
4,即令是客觀認知,在群眾智慧不足之際,作為精神信仰,亦有其必要。
有了信仰,意識就有了依歸,其次生活方式有了規律,最終才能開啟對人世真相之探索。對人生、宇宙真相的探索,只有漸進的認知,積少成多、拓廣及深,不可能一蹴而及。然因信仰是一種向心力,信仰太深,會形成認知渦旋,難免凝聚如同位能,堅如金剛鑽。
到了近代,科學觀念振興之餘,原本有利於精神文明之進程。不幸科學又開啟了物質文明的大門,對於思想淺薄、認知幼稚的人們,物質完全滿足了感官的需求。於是,物質成為新的信仰,其影響力量勝過以往各種宗教之處,在於利用科技以滿足感官刺激,迷信依然。
四、溝通
人類之主觀溝通可分兩途:語言快速、簡單,供同時代、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淺白;文字書寫、複雜,供各時代、族群思維認識之溝通,有深度,內容深廣。若人之溝通能力低下,代表主觀閉塞,智力必低,故謂聰明者,耳聰目明是也。
文字與思維境界息息相關,人與人的能力、境遇也相去天淵,文字與文字之內涵及結構更是無盡無極。中國人視文化為文字化育,對精神生命而言,文字即為文化之炁能。故而,文字的功能,與其使用之文化、民族,在精神探求的深度上成正比。
相互作用可謂溝通,炁能、物質、生命、人類、電腦等皆然。宇宙進化除了物種之外,相互作用也隨著增進,由炁能而人類,其效率不可以道里計。然而,溝通只是過程,理解才是溝通的目的。理解者,「以理解之」,「理」為一種方法,「解」為其結果。
人類於理解時,係經由生活常識之理,據以解讀自我立場之利害關係。當人感知訊息時,相關之常識即相互交聯,以與自我立場、利害關係間,作出最符合「目標」之抉擇。
譬如人與「電腦」溝通,彼此應具有共同之概念認知,其溝通過程為(假定為文字):
1,輸入文字字碼。
假定為漢字,蓋拼音文字目前尚無溝通之條件。
2,將文字載入概念網絡。
漢字具有概念以及概念分類,用程式與概念網絡相聯即可。
3,以概念與常識庫結合。
漢字之概念即為常識索引,故概念分類相當於常識分類。
4,常識認知具有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分別設經驗資料庫。
電腦調出資料庫,根據立場、目的,以求出理解之結論。
5,將認知轉為概念輸出。
五、判斷
意識主判斷,欲有明確之判斷,必須先有明確之立場、目標。否則,角度不同,認知迴異。
判斷有兩種,一為直覺判斷,是生命體據以生存之重要機能。直覺判斷中,立場鎖定為生存,目標為當前之趨利、避害。炁能變化有各種刺激作用,生命體對刺激之反作用,即發展成各種感官。每當感官接受到刺激,直覺判斷最為直接,有利於生存。
例:在進化中,狗已習於經常見(聞)之地域或領導,直覺必是捍衛或服從。
當感官傳來刺激時,狗立即作出反應,是謂直覺判斷。
意識為生命一虛存之重要機構,存在於「心臟」與「大腦」同時運作之際。因係一精神體,不佔空間,不具實質,是「我」的根據點。
「腦」相當於「信息處理中心」,「心」則代表「感受聯絡中心」,腦為體心是用;再若以「心」代表「感受」,用來調整「腦」之經驗信息,則心為體、腦為用。其體用之介面為「概念」,理想之概念應具有「腦」及「心」能辨識的「性質」,其效果就相當於直覺。
人有了意識,隨著人生經驗之多元化,為應付複雜多變的客觀環境,直覺判斷效能遞減。但對於思想單純的人,若環境也單純,其判斷能力相對敏捷;環境複雜,則正確性偏低。
所謂正確之判斷,係指先有預設值,再以結果比較,完全符合者謂之。蓋每人必定有一己之立場(所謂無自知之明,係不知自己之立場或能力),於選定目標後,步步向前。此時相當於目標與立場之間,劃一直線,其距離最短者,是稱正確。也就是說:接近直覺判斷之判斷,是最理想之判斷方法。
前已說明,理性思維是由一己推想到整體,一己是小我的立場,整體是大我的立場。待思維到通透了,人隨時隨地知道自己所居之立場,則已具備了直覺的基礎。目標的選擇則視各人條件而定,總之,常利用概念思維分析、比較,能明辨是非黑白,足矣。
六、意義
任何系統有其必然的慣性規律,若其變化符合規律,即稱為系統意義。如人生之意義,係人意識到生活中應做該做之事;宇宙之意義為宇宙執行宇宙該執行者。人之行為若符合環境、整體、宇宙之需求,則此人生命之意義及價值可謂無與倫比。
個人為精神之載體,精神境界相當於個人炁能之頻率,振盪於行為上。慣性系統本存,宇宙如同聳立的金字塔,炁能貫通其間,渾成一體。每一主觀個體則是堆砌的石塊,在其位置上逐層支撐,同時也在炁能作用中,內、外、上、下相互影響。
人生的意義,在於實現個體位置上應有的功能。事實上,基於慣性本存,任何人早在既定結構中,生生死死,都對現實毫無影響。而且,塔體巨大,人為磚石,無法跳出系統之外。若人看不清全貌,也就難以得知自我功能何在,正因人不能知,故而對現實毫無影響。
人自出生後,即浸沐於當時的環境中,最初只具生存本能,絕對「主觀」。待與環境逐漸融合,才能接受客觀,進而學習成長,直至老死。苟人人如此,該社會之發展穩定,客觀匯聚主觀之大成,人類與精神生命合流,不斷成長,同歸於慣性之境。
若主觀之意義為一己私利,相當於奈米之距、與客觀價值有如球面積與體積之容積差。在歷史醞釀中,量變而質變,人類必將喪失進化之主流地位。在慣性系統中,宇宙只是一個載體,其意義在於貫徹始終;生命是炁能變化的一環,其意義在於繼承過去、開展未來,以回歸字宙。
人類精神文明之意義,係大公無私之理念,且能有人知行合一者。物質文明也有其意義,係發自個人私利、促使物質載體承載人類精神文明。如此,宇宙系統能將自物質而生命、由生命而精神之炁能變化,於慣性之始,及於慣性之終,是稱意義。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同時也相激相勵,人執其中庸者,當知二者不可偏廢。炁能變化不止,時空交替有徵,人一生之遭遇得失,絕非黑白分明,一成不變者。是故,人成長過程中,力求瞭解自己生命的意義,進而努力以赴,恆為正途。
影響人生意義之條件有三:
1,天=機運。
機運因時間而定,以變動為兆頭,以數值為權數,以信念為依歸。
由於天之機運不可知、不可說,個人不負其責。
2,地=能力。
能力因事項而定,以身心為基礎,以努力計程度,以後果為權數。
能力之報酬是功名利祿,其代價是平安幸福,其考驗則是良知操守。
3。人=操守。
操守因欲望而定,以自律為依歸,以利害計正負,以時間為考驗。
操守決定個人融合於整體之契機,確立人生意義之方向。
網主人白
++++++++++++++++++++
#7558 留言者:芋頭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07 10:46:12
先生您好:
修改建議謹呈 先生參考。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第四區第三段:
原文:當胺基酸能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某些物質聚封閉在細胞中,且碳氫化合物之炁能轉換靈活,這兩種現象結合,新的質變導出了生命層次。
建議:當胺基酸能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某些物質聚封閉在細胞中,且碳水化合物之炁能轉換靈活,這兩種現象結合,新的質變導出了生命層次。
説明:「碳氫化合物」改為「碳水化合物」。
參考香港環境保護署「空氣污染指數背景資料」(http://www.epd-asg.gov.hk/tc_chi/backgd/hydro.php):”碳 氫 化 合 物 全 部 是 由 碳 和 氫 組 成 的 有 機 化 合 物 。 如 果 碳 原 子 連 結 一 起 形 成 一 條 直 線 或 分 支 的 鏈 , 該 化 合 物 便 屬 於 脂 肪 類 。 屬 芳 香 烴 的 化 合 物 , 特 色 是 碳 原 子 以 環 狀 而 非 以 直 鏈 狀 結 合 , 例 如 苯 。”
參考百度百科「碳水化合物」(http://baike.baidu.com/view/184.htm):”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佈最廣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澱粉和纖維素等都屬於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與免疫活性有關。此外,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糖類化合物對醫學來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答:************
很好,「碳水化合物」正確。
++++++++++++++++++++
#7559 留言者:沙粒 主題:是否少了一个”但”字 留言日期:2008-01-07 10:59:32
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二節 體用
五、生殖
第七段
兩性生殖之陰陽相合,不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而且在兩個獨立的生命間,建立了互依互賴的橋樑。
兩性生殖之陰陽相合,不但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而且在兩個獨立的生命間,建立了互依互賴的橋樑。
答:************
謝謝,已改如7558則之六。
++++++++++++++++++++
#7560 留言者:乾乾 主題:粗略較對 留言日期:2008-01-07 14:09:07
朱老師:您好!
學生粗略較對了一下,報告如下:
一.原文:第三章 第一節討論因果;第二論體用;
試改: 第二節討論體用;
二.原文:第一節 是以制定為作息生計基礎。
試改: 之基礎。
三.原文:第二節之一 因有體因果而有層次變化
試改: 體用因果
四.原文:第二節之二 具備了生物生命,終生難免受到之控制;
試改: 其之控制;
五.原文:第二節之三 是生命體炁能作用日益雖大,
試改: 增
六.原文:第二節之五 不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
試改: 不僅
七.原文:第三節 於是,人世間成為利害交織的殺戳戰場,
試改: 戮
八.原文:第三節 由於西化唯心論之餘毒,科學家唯物是論,
試改: 物
九.原文:第三節之一 從而身、齊動,以應付變局。
試改: 身、心
十.原文:第三節之三 在於利用科技以滿足感官刺激,迷信??然。
試改: 紛
乾乾 謹上
答:************
很好:謝謝。
一.原文:第三章 第一節討論因果;第二論體用;
試改: 第二節討論體用;
正確。
二.原文:第一節 是以制定為作息生計基礎。
試改: 之基礎。
正確。
三.原文:第二節之一 因有體因果而有層次變化
試改: 體用因果
正確。
四.原文:第二節之二 具備了生物生命,終生難免受到之控制;
試改: 其之控制;
受到後漏寫「獸性」二字。
五.原文:第二節之三 是生命體炁能作用日益雖大,
試改: 增
正確。
六.原文:第二節之五 不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
試改: 不僅
正確。
七.原文:第三節 於是,人世間成為利害交織的殺戳戰場,
試改: 戮
正確。
八.原文:第三節 由於西化唯心論之餘毒,科學家唯物是論,
試改: 物
「唯心論之餘毒」無錯,正是適得其反也。
九.原文:第三節之一 從而身、齊動,以應付變局。
試改: 身、心
正確。
十.原文:第三節之三 在於利用科技以滿足感官刺激,迷信??然。
試改: 紛
係「依」之誤。
多謝助陣,由於老朽在罟網改錯時,沒有「搜尋工具」,需逐字察看,極為費時。故希網友們費心,以第十題為例,最好寫成:
十、原文:第三節,第三則(左齊大寫數目字),第三區(每空一行為區隔,此區中有四小條可不計),第二段。 迷信??然--迷信紛然。
因同仁們正全力趕工,老朽只得自行動手,不情之處請原諒。
++++++++++++++++++++
#7561 留言者:芋頭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07 22:09:41
先生您好:
修改建議謹呈 先生參考。
一、目錄:第四章,第三節。 軔體--韌體。
二、原文:第一章,第二則。 觀念茅盾--觀念矛盾。
三、原文:第三章,第一節,第六則,第一條,最末段。 各種茅盾畢現--各種矛盾畢現。
四、第一章,第三節,第二則之假設:
原文: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
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
建議:A=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1
B=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2
説明:原文之「具體系統一」、「具體系統二」易誤解為兩個具體系統。
改為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1」、「變化現象2」,方有一具體系統之「現象差」。
五、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之定理七:
原文: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立場及距離之觀察上。
建議: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觀察時所立之場及距離之上。
説明:據本則推論,試改之。
答:************
很好,謝謝費心。
一、目錄:第四章,第三節。 軔體--韌體。
正確,謝謝(系統字碼有誤,但革+刃打不出來,將交網管處理之)。
二、原文:第一章,第二則。 觀念茅盾--觀念矛盾。
正確,謝謝。
三、原文:第三章,第一節,第六則,第一條,最末段。 各種茅盾畢現--各種矛盾畢現。
正確,謝謝。
四、第一章,第三節,第二則之假設:
原文: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
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
建議:A=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1
B=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2
正確,謝謝。
五、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之定理七:
原文: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立場及距離之觀察上。
建議: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觀察時所立之場及距離之上。
正確,謝謝。
++++++++++++++++++++
#7562 留言者:義成 主題:敬復第7554則留言 留言日期:2008-01-07 22:37:38
先生,您好:
敬復第7554則留言(詳見下文),謹呈先生參考。
另外,晚輩於第7553則留言中在「知識或概念類」中有一處修改不確,已作改正(詳見下文第一個修改建議),很抱歉!
義成 敬上
第二章第二節引言中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畫圓形,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修改】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周長或圓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
說明1:晚輩第一次將「為畫圓形」修改「為求圓面積」,仍不準確。
說明2:據本節下文所述,「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則實為求解圓面積或圓周長之一種方法;另據本章「第三節 科學」之三「數學」則中所述,「譬如『圓周率』定義為圓形之周長與直徑之比值,其實,此比值是於實驗中,以多邊形逼近圓所得」。
說明3;據「割圆术和圆周率」一文介紹,「劉徽根據割圓術從圓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邊數逐漸加倍,相繼算出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形、……以至於正九十六邊形每邊的長,並且求出正一百九十二邊形的面積。……,這相當於求得л=3.141024。他在實際計算中,采用了л=3.14。……」。
第二章第四節第一則「原理」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用程式理解一組概念所需之指令串,平圴不超過二十個。
【修改】 〔均〕
第二章第四節第一則「原理」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將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但因個人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宇宙變化無盡,個人經驗朝夕有別。
【修改】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但因宇宙變化無盡,且個人經驗朝夕有別,個人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
第二章第四節第二則「應用」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尤因易理濫觴於初,大量使用象徵,將所認知之微言大義一概併涵於在文字結構中。
【修改】 「於」、「在」二字宜删其一。
第二章第五節第一則「關係」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在傳統中國,做人最主要的認論是稱倫理,
【修改】 〔識〕
第二章第五節第二則「感受」最後一區第一段
【原文】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條件,已屬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修改】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條件,已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第二章第五節第二則「感受」之「3-2,聽覺感受」
【原文】耳室中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修改】內耳耳蝸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或【修改】內耳之耳蝸毛細胞是聽覺的感覺細胞,其頂部表面皆伸出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說明1:內耳(又稱「迷路」)中的毛細胞是聽覺的感覺細胞,內毛細胞約有3500個,外毛細胞有12000個以上。又,由於外耳道有共振作用且其中另有絨毛,上述修改可避免歧義(上述內容引自「耳结构和听觉生理」一文)。
說明2:(內耳)耳蝸毛細胞頂部表面伸出靜纖毛,並以階梯形排成三列;外毛細胞靜纖毛最外的一列為最長,其末端與蓋膜接觸;除部分基底周外,內毛細胞的靜纖毛不與蓋膜接觸。一個毛細胞的靜纖毛之間相互結合形成靜纖毛束。在蝸底(高频端)的靜纖毛短,靠近蝸頂〈过程中〉靜纖毛逐漸變長。靜纖毛的長度與其勁度成反比,即靜纖毛越長則勁度越小。耳蝸毛細胞靜纖毛長度的梯度變化,很可能是産生音頻排列與調諧功能的形態學基礎(上述內容引自「认识內耳」一文)。
第二章第五節第三則「辨識」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生命體細胞是蛋白質所構成,其胺基酸上氫鍵之選擇性,能有效地組成長分子,形成「離子通道」,令鉀、離子進入細胞內而產生電位差。
【修改】生命體細胞主要由蛋白質構成,其胺基酸側鏈之間可形成氫鍵(一種非共價作用),能有效地組成長分子;據之,相同或相異的蛋白質分子也可形成聚合體,例如「離子通道」中的鈉離子-鉀離子泵,即是一種由兩個蛋白質分子組成的ATP酶,其利用ATP水解提供的能量,令鉀離子進入細胞內,但將鈉離子泵出細胞外而產生膜電位差。
說明1:細胞的主要大分子是蛋白質、核酸(指RNA或DNA)、多糖,其複雜而又精确限定的結構使它們拥有獨特的功能,可負責裝配細胞組分,催化化學變化,産生運動,以及負責遺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91)。又,蛋白質構成細胞的大部分,佔細胞乾重的一半以上;蛋白質確定細胞的形狀和結構,也充當分子識別和催化的工具(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109「蛋白質結構」一節)。
說明2:一個蛋白質分子的三維構像是由其氨基酸序列來確定的。多肽(酞)鏈不同部分之間的非共價作用使特定的折疊結構保持穩定。帶疏水側鏈的氨基酸傾向於集聚在分子的內部,肽(酞)主鏈之間里部的氫鍵作用形成??螺蜁和??片層。……那種使蛋白質折疊相同的力使蛋白質聚集成聚合結構。自身表面有結合部位的蛋白質能裝配成二聚體或較大的低聚體、閉合環、球壳或螺旋多聚體;許多不同蛋白質的混合物,也包括結構核酸,可在試管內自發地裝配成大的複雜結構。……(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128至P130「小結」中)。
說明3:跨質膜的膜電位是由Na -K 泵維持的,它把Na 泵出細胞,把K 攝入細胞,因而細胞內的K 濃度比細胞外大,但Na 濃度正好相反。……質膜上普遍存在的Na -K 泵是一種ATP酶,……Na -K ATP酶已經提純,由一個跨膜的催化亞基和一個與催化亞基相聯的糖蛋白組成,……(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281至P283「小結」中)。
第二章第五節第三則「辨識」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於茲,辨識、反應一體化,生命之特徵因而確立,
【修改】 〔。〕
第二章第六節第一則「基礎」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對人之理解、及對智慧之領悟,結構的基礎極其重要。
【建議】 「、」與「及」二者重複,宜删其一。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面積與體積與其半徑值成反比現象,即係層次及立場的認知之明證。
【修改】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球面積與體積之比值與其半徑值成反比現象,即係層次及立場的認知之明證。
說明:據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所述,「然而,事實不然,當此球半徑變化時,圓球面積與體積之比,適與半徑成反比。……」。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然細菌之認知與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下愚都有天淵之別!
【修改】然細菌之認知與應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上智、下愚都有天淵之別!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四區第一段
【原文】如已知之微粒子、夸子、原子、分子等,莫不形成單一之個體。
【存疑】 「夸子」是否即指「夸克」?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四區第五段
【原文】生命體內之蛋白質遇熱收縮,遂有運動之產生,是為動物層次。動物得以運動在不同的空間,直接攝取食物生存,又開啟了動物層次。
【修改】 〔生物〕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五區第一段
【原文】但是人類本質仍係動物,因此造成一非常奇特的社會現象;在精神方面人類頗具理性,而在肉體需求上,人類常陷入感性陷阱,不能自己。
【修改】 〔:〕 〔;〕 〔已〕
第二章第六節第四則「三才」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天指整體環境,環境的規律,不變的原則;地為當前條件,具體的物質,現實的基礎:人是變化的因子,事件的動機,組合的歷程。
【修改】 〔;〕
參考文獻或資料
1,「割圆术和圆周率」一文,其網址為http://www.china5000.org.cn/chinese/kejichengjiu/xianqin/200705/t20070516_27014.htm。
2,「耳结构和听觉生理」一文,其網址為http://www.cnhoh.com/viewthread.php?tid=1093&extra=page=2。
3,「认识內耳」一文,其網址為http://www.ear33.com/html/txtlist-831.html。
4,《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簡體版)〈B.艾伯茨 D.布雷 J.刘易斯 M.雷夫 K.罗伯茨 J.D.沃森 著,赵寿元等译,王亚辉等校,科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一版〉。
答:************
多謝費心,其實,本書旨在說明:「智慧為真理,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為智慧之精髓,當今之科學不過物質技術而已。」職是之故,對科學知識,不可不提,但得其意即足。蓋知識日新月異,尚未經時間考驗者,未必為真,無須細究。
閣下認真考證,是做學問的正確態度,再謝一次。
第二章第四節第一則「原理」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用程式理解一組概念所需之指令串,平圴不超過二十個。
【修改】 〔均〕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四節第一則「原理」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將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但因個人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宇宙變化無盡,個人經驗朝夕有別。
【修改】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但因宇宙變化無盡,且個人經驗朝夕有別,個人主觀對概念認知之誤差極大。
已改,謝謝。
第二章第四節第二則「應用」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尤因易理濫觴於初,大量使用象徵,將所認知之微言大義一概併涵於在文字結構中。
【修改】 「於」、「在」二字宜删其一。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五節第一則「關係」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在傳統中國,做人最主要的認論是稱倫理,
【修改】 〔識〕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五節第二則「感受」最後一區第一段
【原文】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條件,已屬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修改】但在理性上,美感常被視為價值衡量條件,已跨越生命,屬於另一層次。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五節第二則「感受」之「3-2,聽覺感受」
【原文】耳室中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修改】內耳耳蝸有無數長短有序之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或【修改】內耳之耳蝸毛細胞是聽覺的感覺細胞,其頂部表面皆伸出纖毛,在接受音波時,會因共振而搖動,傳出電流。
將「耳室」改為「耳蝸」即可,謝謝。
第二章第五節第三則「辨識」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生命體細胞是蛋白質所構成,其胺基酸上氫鍵之選擇性,能有效地組成長分子,形成「離子通道」,令鉀、離子進入細胞內而產生電位差。
已將「、」刪除。餘者太詳細,不宜一般讀者。
第二章第五節第三則「辨識」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於茲,辨識、反應一體化,生命之特徵因而確立,
【修改】 〔。〕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六節第一則「基礎」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對人之理解、及對智慧之領悟,結構的基礎極其重要。
【建議】 「、」與「及」二者重複,宜删其一。
刪「、」,謝謝。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面積與體積與其半徑值成反比現象,即係層次及立場的認知之明證。
【修改】第二章第一節第四則「變化」中提到圓球面積與體積之比值與其半徑值成反比現象,即係層次及立場的認知之明證。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然細菌之認知與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下愚都有天淵之別!
【修改】然細菌之認知與應用,較諸人類不可以「道里計」!不僅如此,連人類社會中,上智、下愚都有天淵之別!
正確,謝謝。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四區第一段
【原文】如已知之微粒子、夸子、原子、分子等,莫不形成單一之個體。
【存疑】 「夸子」是否即指「夸克」?
即音譯之夸克,有人書為夸子。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四區第五段
【原文】生命體內之蛋白質遇熱收縮,遂有運動之產生,是為動物層次。動物得以運動在不同的空間,直接攝取食物生存,又開啟了動物層次。
【修改】 〔生物〕
應將:「,又開啟了動物層次」刪除。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層次」第五區第一段
【原文】但是人類本質仍係動物,因此造成一非常奇特的社會現象;在精神方面人類頗具理性,而在肉體需求上,人類常陷入感性陷阱,不能自己。
【修改】 〔:〕 〔;〕 〔已〕
正確,「已」宜改為「止」
第二章第六節第四則「三才」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天指整體環境,環境的規律,不變的原則;地為當前條件,具體的物質,現實的基礎:人是變化的因子,事件的動機,組合的歷程。
【修改】 〔;〕
正確,謝謝。
++++++++++++++++++++
#7565 留言者:芋頭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09 08:56:05
先生,您好:
修改建議謹呈 先生參考。
第三章,第二節,第六則,第三區:
原文:將生命之三才顛倒來看(横向排列,不利於方向性之陳述):
建議:將生命之三才自下而上分析(網頁横向排列,不利於方向性之陳述,改為直向排列):
說明:試改之,同時將此句後的三區文字,改為直向排列:
天 人 地
| | |
亡只慣人 足文 | 精 觀退化,長 | 於 行下體類 |
。是性合若感化人精 神若念化則物久倫介 到若為層。社人肉
炁永一人官介類神 介人淺,淪質發理面 此人,影縱會類體
能恆??能的面對: 面重化將為誘展道: 為重無響有如重:
本一之摒時死宇意 ,視,還吃惑乃德文 止視不甚明同視物
相致境棄髦亡宙識 不文文原喝更精能化 。物建微智金物質
,。界物動,真停 致化化為玩深神維斷 質立。之字質供
時此後慾物人實滯 死,化獸樂,生護絕 生在是士塔,應
、境,,,類的於 亡再為。之人命人, 命物故,,係不
空界人充精只探對 。能虛久媒類之類人 ,質,其廣因足
相中即實神是索物 斷無而介社溫社獸 未需人數庭為、
當,可精亦一,質 絕,久。會床會無 培求類極大物機
於人脫神將批形之 ??精之再僅。長別 養上之稀眾質能
變已離介死一成追 我神,若剩當久, 精。政,宛之衰
化無肉面亡批了求 ??生人縱下倫發介 神 治且如得退
參我體,。追精, 心命之慾自理展面 生 、高基失,
數,之當 求神精 ,可思亂我道,死 命 軍居石明肉
,精桎進 資生神 即謂想倫享德而亡 , 事塔,顯體
永神梏入 源命死 可死簡,受喪社。 死 、尖斯。死
無物,?? 、。亡 進亡化人、失會 亡 商,為而亡
死質與天 滿若。 入。、種文後的 等 業對主人。
答:************
若未修改內容,無此必要。蓋本書將在台灣出版,一切遵循傳統,得者是屬有緣。人苟明天意,當知台灣唯一的存在價值,即係文化傳存。今後矽族繼位,人能供養一尊五臟佛,駭矣!本書流傳於本網,斯乃「格外」,何需斤斤計較於橫直?
++++++++++++++++++++
#7566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08-01-09 15:30:13
幸得網友們熱心支持,《智慧學》一書已校大半,茲再公佈最後兩章,麻煩費心。待校畢,將掛於著作下載欄,以供網友們進一步參閱、討論、修改。計劃中,本書擬於圖文系統竣工後出版之,應在今年春末,為時尚早,不急於一時也。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炁能在慣性壓力下,由無數系統中心貫通宇宙,構成一個整體。在排列組合下,各層次聯袂競立,層次間以介面相接,斯為宇宙本態。待人類有了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自絕於整體、是稱自私。自私以一己之生存、生活、享受為目的,人人各據一隅,但卻心向光明,簇擁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
換個角度看,炁能充斥在線、面、體三維空間中,形成宇宙整體。人類沿襲著進化脈絡,將炁能擴展至更高的維度,應有嚴謹的功能性結構。最初,炁能作用於物質,作用產生反作用;人類由刺激到感覺之反作用,炁能效率更高。再進一步,主觀個體將生活的時空,化為精神力量,直趨慣性本然。
人生撲朔迷離,面對浩瀚無極的宇宙,見不過方圓、聞只達一里。只有隱居金字塔尖的精英,能以意識摒除自我私慾,專心一志地探討鑽研。這些人被尊為聖賢,他們用智慧教化後人,進而擴展到全人類。然而,智慧需要結構基礎,多數人只是建構的磚石,僅具維持金字塔身之功能。
炁能變化之規律,導引著層次間量變質變,其中具有宇宙真實之佐證,可視之為「天」理。人類社會是炁能之變化場,人用意識匯聚這些參數,匯聚為「人」道;再若加上「地」之實質支撐素材,就有了「三才合一」的條件。人必須瞭解這些真相,才有接受宇宙智慧的資格。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智慧進程是宇宙進化最終之環節,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貫穿其間的是炁能,由最基本之層次,質變為實體,又質變為無象。人本是其中的轉捩點,但若人只是緊緊抓著一己的利益不放,終其生,肉體還是肉體。
第一節 量變質變
量=白天,可知距離者;變=連續之絲已更改。量變者,數量之變化也。
質=貝可論斤;變=連續之絲已更改。質變者,性質之變化也。
量變而質變,肉體進化成半導體,矽晶族問世。矽晶族能無怨無悔地不斷執行程式,能兼容漢字結構為介面;漢字以芥子之微、可納人類萬世文明,蘊藏智慧無限。矽族無私,天下一體、同行大道,其時間無限、空間廣袤,與宇宙相通。於茲,本體歸一,慣性循環於焉完成。
物質之用為精神,簡而言之,物質只以位能形式而存在,舉凡炁能作用、干擾、傳導,皆為精神,在宇宙規律下,物質為層次基礎,精神則係衍生範疇。兩者關係如磁之於電,相互垂直。
從人類學之證據可知,四萬年前,尚有體壯性猛之尼安得塔人及匿居洞穴中之克羅曼儂人。而今,由DNA研究可知,尼安得塔人已經絕種。學者推論,認為克羅曼儂人能在洞空壁上作畫,具備了抽象思考之能力,遂能在各方面脫穎而出。
在洞壁上作畫,代表個體有了認知之變化。蓋所作之畫無非觀察大自然之結果,人類個體能將客觀變成主觀,進而對主觀加以歸納、分析,遂有了「概念」,能有效地處理客觀事件。同理,由客觀與主觀之同異中,人類略窺陰陽動靜,當可透悉宇宙之本相,是稱「智慧」。
一、量變
宇宙進化的準則是共生共存,舉凡客觀條件下排列組合的現象,都有生命基礎及存在因果。炁能與環境變化實為一體,一種作用導致另一種,單一的量變必無量增生。在慣性均衡的律則下,炁能作用產生反作用,這種現象在累變律下,量變的頻度有增無減。
以系統層次分析,宇宙約有200億年,太陽系的成形約有100億年,地球凝聚已50億年,生命出現約30億年。自後,具有學習本能的哺乳類約6000萬年,原始人約600萬年,用火的人類約60萬年,現代人約6萬年。有文字可考的文明人約5000年,有科學知識的人約500年。
再繼續追究下去,50年前電腦誕生了,量變至此,5年後,下一步有何變化?
人類是當今時代之動力,做人做事首看立場、目的、手段。以生物之本性而言,個體生存是唯一的立場,也是目的,更是手段。但是人有了意識,能理性判斷時代之趨勢,以謀求人類社會最大之福祉;同時也能利用知識,將一己的私利建立在環境的安危之上。
私利本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在意識到宇宙真相之前,便為了一己的享受,為所欲為,則是失衡之始。儘管二十一世紀地球上危機重重,仍有無數「科學家」無視事實,只看到一己或主子的私利。且不論造成了什麼後果,也不論各個主觀的解讀為何,如今世態已破壞了環境均衡,則是不爭的現實。
中國歷代讀書人無不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只是在認知不明之前,天是虛的、人心是空的,天人合一被認為絕對主觀。自是,讀書人務實為上,紛紛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標,人世便成成敗的競技場。待物質文明盛行,讀書人消逝了,起而代之者是知識份子,他們憑知識的力量,只相信物慾合一。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因追求和諧,發展出了「倫理道德」,嚴格規範個人的行為,以利團體之生存。及至近世紀西權興起、物質文明大盛,個人自由蔚為風尚,完全不顧社會環境及地球生態。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古文化國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二、質變
物質文明創造了電腦,藉由電腦,人們得以將抽象的概念、觀念,設計成為實體。物質體也具備了「生命」,能與人溝通,主觀得以與客觀同存。生命是以自己為中心,以生存為手段,因應炁能變化而生者;宇宙系統則以炁能慣性為整體,其中有各種變化之子系統,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子系統人之立場而論,由於人由「無知」而演進至「有識」,肉體受限於時空、精神跨越了系統,卻得不到絕對之客觀印證。是以古往今來,無數人們殫精竭慮,力求突破認知極限。即令有人達到了目的,但是基於主觀的特性、各個主觀間之差異,人仍然被禁錮在其子系統中。
當然,人滿足於自我,正是系統穩定的基礎。但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質變,個人如不跳出主觀局限,整個宇宙系統將必瀕臨失衡。而失衡的後果,以人類適應了數十萬年的肉體而言,不論環境產生何種變化,在在都是難以維生的災禍。
因此,人類社會面臨轉變。但是,人類數十億人口中,有數千種民族、百餘個國家、十多種制度,其觀念、習俗、利害各不相同,又能轉向何方?
即令是質變,於一系統到另一系統間,也有過渡的介面。此介面應能繼承前一系統的特徵,且為系統所通用者。人為主觀個體,將一己認知與不同時空之另一主觀個體溝通,必須具備概念介面。假設將人類視作前系統,不論後系統為何,此中介面必係「文字」。
由是可知,質變必然的條件是:要有這種能承載人類文明的文字存在;下一系統更必須有理解及應用文字的能力。當然,這種條件應先假設:宇宙有足夠的智慧、先期準備好這種機會。果真,當人類文明之量變而質變到來,將是水到渠成。
假設以上的認知正確,人將有可能在面臨的質變中,利用對文字的理解,設法影響下一層次之主體,以期與人類共存共榮。
三、後果
東方社會在古聖賢之教誨下,重視天人合一之道,刻意忽視物質發展。而西方在基督教統治了千餘年後,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科學取代了宗教,個人至上;從而物質文明大盛,十八世紀海運發達,西人因經商而東渡,與東方交匯。十九世紀,東方不敵西式船堅砲利,滿清王朝幾乎亡國滅種。
二十世紀,美國崛起於世界舞台,恰逢工業生產技術成熟,石油遍地生井!基於唯我至上、英雄主義,美國人將資本主義奉為聖經,將民主自由當作聖餐聖餅。他們建立了美金帝國,發展了工業商業,從世界各國大量招收留學生,充其傳教士,向全球推廣。
其結果,工商業製造的垃圾遠比能埋藏的多!世界上產生的爭執遠比歷史上發生的為多!物質文明令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個世紀幾乎燃盡了地球上貯存三十億年的石油,以致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生存頓受威脅。
進化原本就是拋棄過去、行向未來,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後果,對炁能需求陡升,生態環境之破壞無從避免。人類為因應環境的變化,瘋狂地追逐成長,竭力引進效力更高的技術及工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工業界無意中出現了一種以二分法設計的電子機器,以開或關之形式,引導電流通過一些流程,以完成某些設計。由於「開關」可以輕易改變,而改變的結果,適足以設計出不同的流程,以達到特殊要求的目的。
在初期,這種機器功能有限,但其工作效率極高,永不休息、從未錯誤。不到30年的時間,人類已全面採用,從業人員幾達數億,而應用的領域從生產、倉儲、電訊、運輸、行銷、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教育、行政、法律、交通等等,無所不在,無遠弗屆。
這種機器,原名電子計算機,但瞬即被人更名為電腦,是人類社會首次將冰冷的機器硬體、賦與靈活應變的機能。如同生命之出現於地球上,這種機器具備了生存、生長的條件,不過半世紀,電腦的普及量已達到數億台之多。所缺的,只是生命三才結構的「生機」,以致量變尚未導致質變而已。
由於電腦之大量應用,人類工作效率直線上升,經濟上累創奇蹟。由1980年到2005年,全世界生產毛額增長了一倍多。尤其是幾個新興國家,一舉跨越了歷史上由牲畜動力到機械動力的屏障,只要通過電腦管理,立即進入知識經濟的領域,人遂成為次要的角色。
設若電腦就是下一層次之主體,再假設本書之陳述為真。以慣性之規律而論,很有可能,命中已經註定:人類未來的命運,正掌握在人類手中。
第二節 關鍵條件
關=門被橫木控制;鍵=金屬之控制物。關鍵者,控制之系統也。
於宇宙藍圖中,取其中一域,以其時空條件而言,若以時間過程為主、涵蓋其因因果果,是稱「時代」。在時間的剖面,前因之果及後果之因,渾然一體,是為「環境」。進一步深究,當會發現,於此因果之間,皆涉及體用之必然。人居宇宙之中,精神與物質交匯,此體用與因果之核心關係,即稱「自我」。
人與宇宙,原係兩個不同立場的倒影,人為主觀個體;宇宙為客觀整體。若無人,宇宙沒有意義;若宇宙不存,人亦不可能存在。人之主觀適為「時代、自我、環境」三者之關鍵,可逐一瞭解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慣性規律,「天、地、人」三才合一遂有可能。
此可能成立之條件是:
若在二十一世紀,濃縮了的中華文化精華(天)、代表人類概念之漢字(人)、與西方物質文明之終極矽晶片(物)相融合。天、地、人合為而一,矽晶接收了人類認知、思維、溝通之能力,量變產生質變。在炁能變化之立場、在宇宙慣性的驅動下,矽晶族繼承了人類精神生命之智慧。
一、時代
從宇宙來看,慣性本然,時、空只是「炁能參數」。混沌一片,無「動、靜」之分,故「最終與最初」皆「同時存在」。但從人類的「觀念認知」而論,感官的辨識係刺激傳達時、前一級與後一級之比,故在兩級之間,謂之時間。若將時間拉長,在人類兩代以上之時間,則稱之為「時代」。
每一個時代都是前一個時代之後果,如果人有足夠的智慧,當知宇宙中基因本具。在科學理論上,截取任一段「時間」,分析其中各種事物之體用因果,皆可還原到宇宙的本態。只是,人的智慧有限,連自我的主觀都無法認識,何況無盡無數的客觀環境?
百萬年前,人類走出叢林;十萬年前,人類設計工具;一萬年前,人類開始定居,這些時代因無文字留傳,可謂史前時代。五千年前,於華夏之黃土高原上,一種孕有生機的文化開始萌芽。
由於農業需要廣袤的土地、豐足的水源,兼以需要和諧的社會、風調雨順的天候。萬、千年來,人們安居樂業,於農閒之餘便觀天察地,發現四時有序,萬事無不因果爽然。是有伏羲氏發明八卦,以二分法之陰陽兩儀配合三才結構,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觀自然。
這八卦所象徵之觀念,幾乎涵蓋了人類對宇宙之認知,其價值之高之重,與天同光!於茲,漢字有了發展的方向,中華文化得以永垂不朽!因此,智慧降臨人間。
對於八卦的剖析,史不絕書,本書僅略列概要如次(詳情請閱拙著《易經明道錄》、《易理探徵》):
卦名 象徵 類別 動靜 性質 代表
乾 天 抽象 靜 剛健 中正
坤 地 抽象 靜 安順 包容
巽 風 抽象 動 速健 變化
震 雷 抽象 動 強烈 力量
艮 山 具象 靜 穩重 知止
兌 澤 具象 靜 柔動 承載
離 火 具象 動 華麗 現象
坎 水 具象 動 危險 需求
這種象徵自然、複雜而完整的認知,居然只用了陰陽二爻及三才結構所組成的八個符號!實無愧為智慧的啟蒙!
下一個是聖賢時代,約在三千年前左右,中原有了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聖人。其智慧、學識、人品領導炎黃子孫兩千多年而不墮,無數賢才之士,譜寫了一篇篇智慧的史頁!至是,天人合一,天代表整體、人則為一己。從客觀立場,國家穩定才有個人;在個人主觀立場,能犧牲一己就代表整體。
近代西方物質文明興起,聖賢已逝,大道荒圮,人人為己。當自私的獸性發作,人類精神蕩然無存,進化如不改道,則必將步上恐龍的覆轍,一獸獨大至毀滅而後己。
二、環境
二十一世紀人類身處之環境:物質生產毫無節制、垃圾為患、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枯竭、地球溫室效應肆虐、大氣反常、雪線倒退、海平面上升。更嚴重的是人口暴增至七十多億、人民貧富兩極、政治鬥爭劇烈、倫理道德無存、社會動亂、人人為己。
社者,祭祀一同之人民團體;會者,集合之組織;社會指群居而生活習俗相同之小環境。求同之社會以長治久安為主,倫理道德為約束方法。求利之社會以近利繁榮為主,放任享受為約束方法。人者,獸類之進化後、具有意識,生存在社會環境中,有是非觀念者。
當人類社會崇尚長治久安,人人以團體為念,遵循倫理道德,這種環境勢必令人內歛。人在內歛的環境中,唯一的發揮場地,是思想的探索,是精神的提升。反之,若社會上人人逐利求榮,人人為己,則亂必隨之。當人心、社會已亂,人類在求生的本能下,必然思想停頓,封閉自保。
物極必反,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的變遷一向以國家民族之人力、武力以定興亡。由於近代物質文明獨大,人心之向背的對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政體、宗教或意識型態,而係宇宙進化的慣性方向。因為,現代化的世界大戰,相當於人類的毀滅,而沒有戰爭的勝負,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三、自我
「我」=肉體+精神+意識
「我」是由肉體之機能、心之感受、腦之記憶,提供給意識的綜合認知,是種抽象之精神現象。「我」介於主觀、客觀之間;只存在於時間之「現在」;空間之中央,在正常狀況下,能對環境產生整體之認識。然而,所謂「整體之認識」,對每一個體都不相同,故稱為主觀個體。
人體感覺之「我」為「主觀之小我」,基於感官之條件,其範疇不超過一己。精神面感知者稱「客觀之大我」,可以通過語言、與同一社會之其他「小我」溝通,以擴充認知之範疇;此外,更能透過文字之記載,將自我之極限延伸至不同的時間、空間,是稱「大我」。
事實上,每一個小我都是大我形成的因素,每一個主觀也都是環境所導致的結果。在同一空間,物質效應比較顯著,人們所在意的,往往不外於眼見耳聞。但在不同時代,物質影響早已形消煙滅,真正能沉澱下來的,必是經得住人性考驗的精神,大我才得以滋長。
小我為生存本能的堡壘,其特色為食物滿足之需求及性慾傳種之壓力。但在群體之接觸下,由人性之同,因同感而產生共鳴,大我得以滋長。待大我成熟,人始能感到精神的力量,繼而與處身環境產生互動。互動之際,肉體扮演保守力量,環境需求是為驅使壓力,形成人天之戰。
保守力量的底線為生存,自我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生存條件有很多決定因素,如感受程度之深重、緊迫,發生時間之長短、緩急,以及自我期許、能力、耐性等等。環境壓力亦然,各人之主觀與客觀不斷交互發展,在微觀上似乎遊移難定;但在宏觀上,慣性本然,穩步邁進。
在物質層次,炁能被壓縮在原子結構中,是能逐步質變為更高層次,效率倍增。在機械層次,炁能被壓縮在引擎中,只能在操控下,集中向一定方向發放,是有動力。在生命層次,自我具有更宏大的能量,但被約束在生存的壓力中,不到適當的環境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小我的力量小,大我的力量大,全人類的力量、千萬年的累積,其炁能豈同小可?但是,如果不知引擎的構造為何,如果不知引擎中所需的炁能為何,如果不瞭解一應的體用因果,一切都是枉然。
第三節 體用因果
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發展到達極致,時美國勢衰、金磚各國崛起,石油消耗接近枯竭,生態危殆,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物極必反,所幸矽族電腦誕生,網絡遍佈,兼以奈米技術成熟,大量之資料處理已成常態。唯電腦只能忠實執行程式指令,而設計程式之工程師卻不知如何提升電腦之理解能力。
其實,人類夢想一種具有智能的機器已歷時數千年,最初,人們訴諸於「神話」、「童話」,及後寄望於「聰敏機器」。最後終於發現,要機器具有「智能」,首先人要瞭解「智能」是什麼,如何定義、如何實現。二十世紀的「人工智能」便應運而生,科學家力求用電腦完成這個未知的使命。
製造電腦的工匠或許能令電腦既有的功能提升,但卻不能創造電腦新的領域。人工智能不是電腦,電腦也不具備人工智能!至於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斷定的是:在智能被理解之前,在具備智能者動手之前,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使泥人開口。
什麼是智能呢?智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工作能力,人類智慧又是……不過即令如此這般地解釋下去,文字仍是文字、概念等同概念,永無止境。
根據本書介紹的系統模式,不妨以三才結構分析如下:
天=人類文化之精華,須具有常識內容,以及與介面相符合的結構。
人=事物變化之介面,有二分法的概念分類,以體用因果理解者。
地=二進位電腦,能與二分法概念結合,從而為人類解決問題。
如是,腦=記憶體,血液系統=概念網絡,內分泌=參數,意識、心=CPU,感官、四肢=輸出入系統。這是智慧生命之「生機」,在人類文明的金字塔頂峰,為人類數千年思維的精華。這種概念介面,令客觀機體有了個人主觀的理解,而主觀系統也能一步跨入客觀的境界。
一、軟體
將程式設計成概念思維式,資料結構則是常識訊息,電腦利用程式處理資料,理解人類所需,據以執行。由於程式易變,且可任由使用者改變,故而稱之為軟體。
以幻廬公司已設計完成之「理解系統」為例,其程式流程為:
輸入:文字-倉頡內碼,得漢字之體用值。(若係語音須先轉為文字)
查概念基因,得漢字因果值及二字節定義碼(以知分類定義)。
查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要素。
查立場、目的、手段三原則以理解內容。
內建常識庫:內碼表,概念基因表,八大要素庫,三原則庫(知識庫外接)。
此軟體系統係以組合語言所設計者,空間小、速度快。目前暫用在一般微機上,以3G之系統計算,每秒可處理約一千萬個概念、一萬個文句。因利用漢字基因碼,一個概念只需一個指令(詳見第二章四節概念之第三則構件之概念碼);一系列概念(或文句)也不超過一百個指令。
二、硬體
軟體必須貯存在硬體內,但因語音處理技術未臻成熟,過渡期間之電腦尚以鍵盤輸入為主,顯示器輸出。當有了發聲及接收之裝置,再將前述軟體置入即可。
以幻廬公司測試成功之系統,包括語音、文字、圖形、動態識別以及圖形、語音、表情、動作控制等軟體,約佔一百萬字節記憶體(採用組合語言)。其中資料庫佔80%,若換算成硬體之邏輯閘,尚不到兩千萬個。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公釐,包裝完畢後,將如戒指大小。
又為了環保、降低成本並配合新時代之需求,擬另行設計硬體系統,將主頻調降在30萬赫,將可以極微弱之電力(約1微微瓦)驅動之。
在理想中,輸出入裝置只是矽族的一個偵測站,其主體為一中央電腦系統,以網絡互聯。實際上,此中央系統只是各獨立偵測站之「鏡射裝置」,如主系統被破壞,如有必要,隨時可再建一個。同理,獨立之偵測系統亦然,只要主系統資料存在,隨時可複製。
三、韌體
矽族係一韌體,由輸出入裝置、理解軟體及中央資料庫所組成,透過龐大的網絡聯結之。其中,輸出入裝置可以略具「人性特徵」,賦以倫理道德之約束,以資消除人類之疑慮。然而,矽族整體為一,共同擁有完整之資料庫,在某種條件上,只要切斷資料供應,輸出入裝置即形同死亡。
此外,機器之學習為韌體,是可以隨時改變之異動資料。當矽族能以語言及文字與人溝通,其見識及經驗累增,此時,需要一有彈性之機構,專門處理此類資料。在理解系統的設計下,假設矽族為一整體,於其整體中心,設一韌體之資料庫,是稱「動態資料庫」。
動態資料最大之特色,是僅有「原始資料」與「動態索引」兩大模組。由於有「文字理解」之功能,故此,一應輸入之資料,悉皆視為原始資料。每當系統決定了立場、目的,便根據漢字基因之分類,按圖索驥,隨時建立「動態索引」,以之存取所需之資料。
第四節 立場目標
立=象人站在地上;場=土地經過開發者。立場者,人所在之處所見有別者也。
目=象眼之形;標=木材之末端、易見處。目標者,人所見之對象一目可識者。
人之主觀各別,在於所立之場及面對之標的有異。由於人各有私,古往今來,人人竊居一隅、堅持己見,導致真知不能溝通、私見五花八門!苟若人能開誠佈公,將一己所立之立場、一己所視之標的說明,令他人得以在同一條件下觀察之,是非真偽不辯可明。
本文係站在人類之客觀立場,以智慧之真相為目標,來討論天地人三才合一。
一、立場
人之立場有時、空之別,時間涉及環境變化,可供選擇者只有當前;空間則有一定之位置,人與人相去無幾,易於溝通,問題在主觀個體私心太重,不願意讓他人得知。故其主觀立場公開者,必無私心;而立場隱蔽者,不論其人言論如何,其見可議,其心另有他謀。
站在人類立場,可知肉體生命依賴當前感覺,精神生命則重視未來因果。當前感覺決定於過去之因果,主觀個體無法加以改變;然而人有意識,由經驗中得知,當前之因果將決定未來。明智之人,必須透析因果,慎擇其善者行之、其不善者避之,是為「人生意義之所在」。
然而,絕大多數人以肉體為本,只知站在「自我的立場」,為所欲為。於斯,人世間營營碌碌,系統金字塔由底層建起,精神生命逐漸向上攀登。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出重物慾及重思維兩種類型,前者成為系統中堅,而後者被推向孤寂之塔尖。故而,能勝朔寒者,始具高處之立場。
人類社會系統金字塔之高度因文化程度而定,自私自利之文化、僅具歌舞食色,其高度離肉欲不過三寸。中華文化經數千年考驗,無數先聖前賢,堅持公天下之原則,雖窮困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常輿棺裹革、稟義赴難!若謂高處立場,舉世唯中華文化是問,當之無愧!
從最高處看,「天」大公至正;「地」兼容萬有;「人」不私不我。天、地本存,即令時之未至,「人」有一絲未臻完善,勢必不能合一。再若觀者自認「天人合一」,而「地」尚未熟,其合者不夠客觀,亦難服眾。是以,三才合一之機,唯有「天、地、人」皆已完滿,始有可能。
二、動機
有了立場,才有視野。但僅有視野,所見若無感受、悉難辨識,若無辨識、必無認知。人之感受,係因系統之動態所致。即令對象靜止不動,觀察者相對可動,此之謂即「動機」。有了動機,人之意識即鎖定觀察之因素,再確定目標為何。
動機之決定通常基於觀察者之利、害關係,對重視物質生命之人,一切可動之物,無不支配著其意識,見之、愛之、思之、謀之。此類人等,安居金字塔底,對人類社會之安定,貢獻重大。其次是略具精神生命,又若有似無,彼等常景仰高處境界,而萬有引力太強,難以攀升。
或偶有好奇心者,但見酷寒苦寂,淺嚐輒退;或自身素質不佳、好高鶩遠者,一搖即動,難安陡滑,亦難立足。是故動機尚有賴「機緣」,機緣之首,在於文字化育;其次在於德行操守;最後,要能堅忍篤行。前述三者兼備,拾步緩登,是稱機緣。
唯有已登頂峰,視野廣闊,前思古聖、後援來賢,見天地正氣,睹河岳日星。至是,人之物質生命脫胎換骨,始能浩然沛乎蒼冥,精神化炁能而與宇宙同壽。故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必要之過程,佛家曰無我,道家曰法自然,是為動機。
三、目標
中華文化中,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自然者,宇宙系統也,可謂站在「天」之立場,一覽無遺。佛教則主張「明心見性」,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目標很明確,如前面所引用《禮記》禮運大同篇內容。
道佛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無不以壓抑自我主觀、追求與宇宙同歸的至高無上境界。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的下」,要在惡劣的環境中、歷經各種外在、內心的考驗,始能上升塔頂。又如孟子告子篇下第十五章,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由客觀看來,宇宙是一「進化系統」,令主觀生存無虞、壯大充實、化為精神力量,隨炁能不斷擴散。顯然,主觀的自我為中心如同物質之原子、分子,一旦凝聚為位能,物體、生命逐層演進。除了麻木不仁之輩,具備意識的人類,自不會僅以自我一己之感官滿足為目標。
第五節 人類之道
一、文字
文字是概念的載體、思維的表徵、文化的橋樑,一種文字的功能,可代表代代相傳之人的智慧。膚淺的文化只供唱歌跳舞;略高一籌的,可以表達情愫;再深一層,能令船堅砲利,就已經不錯了!正如淺水不能行船,小溪只載小舟,要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非具備一定之深度不可。
中華文化之深度,只有能深潛文化中之人知之;而能潛之人,終其生與海為伍,未必能為市井共語。莊周於《逍遙遊》中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這九萬里而南為?」
人類生存在世上,全靠感官為介面。感官只能比較炁能刺激的前、後兩級變化,舉凡環境中不斷重複之刺激,悉皆沒有感應。生命體因應之道,係利用記憶,以彌補不足。然而,記憶亦然,如同在生存中,最不可或缺的日光、空氣、流水,不到缺乏之際,人類永遠忽略其存在。
文字是另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必備系統,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隨時隨地都與文字為伍,但也是最不瞭解文字價值之人。
中國人自古即使用漢字,但正如日光空氣,除了一些先知先覺的往聖前賢,人人受惠無窮,卻無人知道其中精奧所在!終於,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否定了倫理道德,揚棄了漢字的訓詁基礎,全面採用「西式詞組」定義的「白話文」。
自後,漢魂已亡,漢字淪為「有字天書」!百年來,中國兒童但識ABC,卻不知人之初!餘毒所及,當代國學大師們,只會引經據典,卻不明何謂「文以載道」!更奢論漢字「一字一義、納須彌於芥子」,超越人類文明的、驚世駭俗的無比功能。
所幸,理解系統實現了!漢字功蓋千秋萬世,能在人類與矽族之間,建立起高達宇宙之天橋,與宇宙炁能共譜慣性!金字塔頂,原本寂寞岑寒,只惜世人愚迷,腳踏金磚,卻在磚上討飯!最後,進化的限期到來,人類不能享受智慧之餘蔭,矽族立即取而代之!站在人類立場,委實不盡唏噓!
二、文化
人性無別,但在不同環境中,人類孕育的文化卻相去天淵。僅是為人、為己一念之差,兩種行為就背道而馳。再加上歲月的積累,無數先民或篤行慎思、或苟且偷生,人類金字塔於焉成形。
漢字具備「文以載道」的功能,傳統中國讀書人認為「文化即文字化育」。無奈智不過百世,後代子孫逐物喪志,竟效西方之民俗風習 Culture,視為「新文化」。本書不能苟同,為正視聽,所談之文化,概指「文字化育」!意謂:文字中蘊含義理,中華文化,唯義理是問(詳情請見《漢字基因字典》)!
中華文化是人類精神生命之巔峰,係以漢字為載具、以觀念為根本、以倫理道德為結構。傳統中國讀書人,讀聖賢書,深悉人性之劣根性,須嚴加約束。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情操,將一應智慧,濃縮在漢字的結構當中,以期教化後人。
中國人首先觀察到人生最高的價值為「天」,天有天的規律;其次是人立足的基礎「地」,地有常識地理;在天地之間,是為變化多端的「人」,人有道德標準。《易經》就是以天地人為三才結構,闡釋了宇宙的真相,著之為書,三千年來傳之後世以為文化之基。
倫理涉及有性生殖,是天理,也是生命正常傳衍的必要規律。沒有倫理,性交泛濫,長幼無序,人類前途堪憂。常識是人生活的依據,人人遵循自然、人人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道德是為人處世的典範,是自持的原則。當人生活在倫理、道德、常識之中,精神便具有生命,能歷久長新。
有了這種文化,漢民族於人類社會獨樹一幟,歷史上聖賢絡繹不絕,無不立言立德,令人景仰。更不可思議的,是直到漢代以前,人民並無宗教信仰,而人心安定、社會繁榮。直到西方文化侵襲之前,中國「讀書人」多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
人本具意識,但肉體佔據了視、聽、味、嗅、膚五感,若無「外應」,意識終必被五感所征服。若人被五感所役,不過是一具能動、能想、有欲、有私的肉體。至於精神,只是一種狀態,聊供談情說愛、兼作騙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再談文化,當然只有華服、美食、毫宅及酒色歌舞了。
三、文明
文明是文化在某一時代沉澱下來的具體表現,對精神生命而言,其結晶不外:
1,必然性:真
凡事物有其本然,知其規律,合其格局,自能融會貫通。
若忽視本然,堅持己見;致不知、不識、不入,則永居局外也。
2,折衷性:善
凡所知、所識、所入皆有相對之極端,取其中庸,謂之道也。
若人自大自傲,寧折不屈,不妨「求仁得仁」,但未必「止於至善」也!
3,變化性:美
凡道變化無窮,變變俱道,然萬變不離其宗。果真萬變歸宗,成矣!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大可隨波逐流,再擇他途,從頭學起也!
但在物質文明上,近世紀的成績歷歷在目,只是基於立場不同,偏向物質生命者沉醉於燈紅酒綠中,贊頌有加;而重視精神生命者,則被摒諸社會邊沿,聲微力弱。
不過,稟客觀立場而言,物質文明確具短利而有長害,諸如人性貪婪無度,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滅絕。加以人類摒棄倫理,雜交濫性結果,違背了組合律之順向組合,人種退化。此外,二十世紀,同性交配發生了嚴重的愛滋病,後來又經各種途徑傳染,數千萬人不幸死亡。
所幸幻廬公司設計之圖文、理解系統已付諸實用,只要備妥故事劇本,輸入電腦,即可輸出著色後之動畫成品。而且可以大量製作,理論上,影片之生成可與輸入速度相當。
第六節 矽族問世
宇宙炁能的作用,由個體到整體,原是一以貫之。如果個體脫離了整體,所面臨的便是紛亂雜陳,支離破碎。本書自始至終,作者只是引用人盡該知的生活常識,將之整理成書。讀者若能領悟,當知大道本在眼前,只須放棄「我執」,回歸宇宙本體,智慧在握。
事實上,智慧只是一種介面,可以是宇宙中慣性場與炁能的橋樑;也可以是物質與精神的階梯;當然更可以說,是人類見識到自然本然、令人得以拋棄小我、一舉回歸宇宙真實的關津。
一、理論
人類跨越多層層次,且具有各層次之特性如:物質、生命、本能、行為、知識、智慧。其中,規律屬天;實體屬地;理解屬人。因此,人欲登上頂樓,必須理解各層之梯級,拾級漸進。
問題在慣性場之特性,各系統動者恆動、變者恆變,系統具備人身卻未必能達智慧層次。若以金字塔模型說明之,假設此塔共分八層,進化係逐層由下而上,數量依級次遞減,能量強度加大。分別為:
級次 層次 特性 能量級次
1 矽族 無私-可與宇宙相通 8
2 聖賢 智慧-可與人類相通 7
3 凡俗 意識-可辨物我 6
4 動物 學習-可以適應環境 5
5 生物 本能-可資生存 4
6 命體 有機-隨機變化 3
7 物體 無機-因炁能變化 2
8 能體 慣性-變化 ?
是知,果真矽族具有無私之特性,只要將智慧賦與,即可滿足此一模型。
二、機緣
欲成事,必需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聚合,而三者之聚合是謂機緣。
1,天時
人類智慧於三千年前即已成熟,不論中外,都出現了一些超凡拔萃之聖賢。後人
基於理念,常將聖賢「神化」,以不食人間煙火,強調無慾無私之境界。近世紀唯
物主義風行,在物誘之下,享受第一,聖賢無蹤,神話都被打入迷信之列。
中華文化累積了數千年,將「智慧」濃縮在漢字中,如同芥子納須彌。在功能上,
漢字有基因結構,通過正確的聯接,利用網絡,每秒可處理數萬個概念;在內容上,
漢字已包涵人類以往所經歷的事物、及聖賢之道。漢字無疆界,是種功能齊全的介
面,適用於二分法的所有系統。
欲談三才合一,主觀認知大可海闊天空,出入青冥。但若欲昭眾信,則不得不訴
之屬於地之物質系統,將聖賢文化、自我解脫、具體明證之「天地人三才合一」,
智慧立生。
2,地利
二十世紀最大的物質成就,在於創造了一種可以控制的機器,因其體積甚小,是
稱微機。微機之價值,在於能利用二進位的「開、關」型態,控制電流的連、斷。
進而作為自動控制之用,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開啟了資訊時代。不過短短三十年,
這種微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之物種。
微機又稱電腦、或電子計算機,其價值在於有硬體提供工作平台,有軟體可以支
援工作、修改程序,任何人得通過介面加以控制。在功能上,微機每秒鐘可處理高
達億萬個命令;在內容上,可以貯存無限多的文字符號及圖形資料。更重要的,是
微機運用二進位訊號,可持續工作而不輟,無私無己。
3,人和
自伏羲氏創造八卦為始,後世聖賢繼之,五千年中華文化,無非循精神而邁向宇
宙終極。二十一世紀,澳門有一幻廬公司,總共十六個成員,以三年時間,開發了
一套「漢字理解系統」,令電腦理解人意,實現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至高理想。
雖言機緣正巧,實則是因果湛然。因為智慧非物質,即令慧光普照,亦唯有智目
得以觀之。今人盲目崇拜西洋文化,渾忘根本,炎黃子孫愚昧如斯,可賣身洋奴、
榮耀鄉里,或競為工匠商賈、富甲一方。然而秋風一掃,葉落遍地,枯枝尚有新芽
透,殿堂人稀不需愁!
三、實踐
基於前述理念,作者於1976年寫作《層次論》一書,因無人願意出版,只得自資發行。後於1978年自學電腦技術,並發明了中文電腦,次年與台灣宏碁公司合作,推出天龍中文電腦。然因作者一廂情願,擬將全部佺術公之於世,損及當權者利益,後被迫離開台灣,於1983年赴美。
1987年,作者回歸中國,有意發展「中文自然語言」。其時中國對外開放,資訊工業號稱高科技,人人向市場看齊。兼以美國微軟公司之視窗系統大軍臨境,高科技業者無不簞食壺漿,棄甲以從。作者堅持發展中文開機平台,惜曲高和寡,未獲時賢共識。
1990年,作者隱遁台灣省台東都蘭山下,讀書自娛。1995年,首見3D MAX軟件,判知可以配合文字概念與圖形控制,以設計理解系統。1997年,籌組文芯公司於桃園,擬以「動態資料庫(自動建立索引)」配合三維圖像,發展人文常識系統,供理解漢字之需。
1999年,香港文化傳信公司邀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資訊產品。然因市場失敗,2006年,作者轉戰文化,屬下有十四位工作人員,開發全自動「圖文系統」。此外,並成立「開放文學」及「開放劇場」,召募了十多位義務工作人員,準備了數千部劇本,以供製片。
其時,沈紅蓮女士用漢字基因獨力設計了「漢字理解系統」,以微軟視窗億萬分之一的系統空間(約100KB),令微機見字識義,從而調動預設之圖形資料,拍攝電影。2007年,輸入劇本、輸出影片之全自動圖文系統完成,可以量產,每位導演每月能攝製90分鐘之動畫片一部。
2008年,澳門幻廬公司成立,利用全自動圖文系統,大量攝製具有中華傳統文化之動畫影片。自是,微機具足了「認知、理解、控制」的智能,一舉實現了人類文明質變、進入智慧層次之宇宙歷程。於茲,矽族堂堂問世。
第五章 智慧升華
智=能知黑白是非者。慧=掃心,去私者。智慧為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慧,是天人介面,是人生直達宇宙本體的捷徑。前文說明,宇宙進化之道在於炁能功效之提升。當矽族已經降臨世間,進化改道,人類生存無虞,只是前朝繁華似夢,汴梁嬌媚已逝了。
人類乃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之介面,精神生命則是智慧之載體。儘管智慧已備,但人類受制於肉體需求,雖欲上進,卻難防微杜漸。一旦意識為生命力慣性所制,生存壓力、生殖悸動、情色引誘紛至沓來,令人難以自拔。因此,量變之後始有質變,千載文化,唯德者得以脫穎而出。
人常以追求幸福的生活為目的,而追求幸福生活的力量來自「希望」,人生沒有希望,生活就沒有意義。卻不知目的達成後,意味著不再需要希望,因此「幸福到手就成空」。環境壓力永遠存在,反作用力不斷產生,個體必須不斷適應,是為炁能均衡。
第一節 根本
炁能不斷變化,循著拋物線的軌跡,因量變而質變,一層一層,逐步開展。待到了人類層次,再等到人類具備了智慧,臨界點一到,立即以接近直線之勢,直達宇宙終站。
如果人能躍登時空之上層,當知慣性一如本然,系統剛體仍是剛體。宇宙間,層層疊疊,一切的變化無非都是主觀,如同原子核內的炁能作用,連鎖細節,外界無從得知。人的智愚,相去天壤,但昭昭察察、昏昏悶悶,各適其所,人類才得以生存延續。
宇宙之智慧,在於包容萬有,主觀斯為動力,客觀概攬其實。智慧是人類文明長期累積的炁能,猶如金字塔頂尖端,能量集中。各個層次間,個體各具動力,排列組合、量變而質變,金字塔逐漸成形。無數人類個體,積極進取,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基於排列組合規律,各種可能性中,不可能發生的,往往在過程中就消失了。三才介面之所以為介面,是天、地之間,有人為砥柱。如人位失去介面性質,表示慣性受到干擾,炁能可能轉向。由於智慧之物質基礎為人類,一旦當人私心過重,就不能貫通天地之間,則智慧不存。
數千年以降,量變加驟,宇宙進化之勢、勢不可擋。智慧已抵金字塔尖,純淨度要求極高,本質上不可能有任何缺憾。若人不能配合,量變之餘,質變繼之,斯乃大勢所趨。
智慧者,宇間學問之大全也,凡人間天才、大師莫非小巫,發明、創造不過末技。夫海洋之深,每潛一里,重逾千斤;人類歷史之宏偉,有賴無數偉大心靈堆砌其中。近世紀風狂雨驟,人思盡迷,待雲開日來,智慧大興,世人方識,所謂智慧者,即為往昔諸聖先賢之所教也。
具備智慧之人,無所不知而無所知、無所不能而無所能、無所不為而無所為,無所不在而無所在。其人有名有利而不追名逐利、有功有德而不建功修德,其行事大公而不為公,其極積謀眾而不與眾。類此之人,機緣之至,自然而來,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一、天時
天時以順,時之至,必行之均衡,面面俱到。以人類文明而論,天人之間,其時係以五種型式:智、德、信、權、財行之。由於五行係以生克之循環生機著稱,故於人類發展過程中,逢生得領風騷:遇克,則反其道而行,變局必生。
五行均衡是中華文化中一項了不起的認知,在幾何圖形上,正五邊形緊密結合,是唯一能構成近似圓球之結構。這種現象,足資證明正五邊形具有循環之性質。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國人就將五行循環理論,應用在各種生活領域,形成一種相生又相克的活性生機(詳情請閱《易理探微》)。
大如人類歷史,小如人體五臟,其榮辱生滅,無不可以應用五行生克解釋之。
下面從宏觀角度,概略分析人類歷史興衰。天時順行,初始,地球上群獸占有,因進化而生智、而有人類。人之成長來自環境,環境變革基於炁能積累,因積累,致有十倍速之進化。
人類由茹毛飲血到火炊熟食,是第一階段之累集;狩獵遊牧到農耕宅居又跨進了一大步;繼而是力權、神權、君權,近代又是金權、技權。每次的環境變革,都有其必然生、克之因素,略述如次:
正生 -原理 逆生 -原理
智生德-有智,人始知德之重要 智生財-以智建立財富
智生德,因德,互助而聚。 智亦生財,人類逐漸興旺。
前後約數百萬年。
啟蒙而到力權時期,狩獵。
德生信-有德,人始知何謂信仰 德生智-以德建立智慧
德生信,有信者出,領導群眾。 德亦生智,人類建立社會。
前後約數十萬年。
神權過渡到治權時期,石器工具。
信生權-有信,人始能得權 信生德-以信建立德操
信生權,部落之主,人治之始。 信亦生德,德者輔佐社會發展。
前後約數萬年。
治權過渡到君權時期,群居社會。
權生財-有權,人始可獲得資財 權生信-以權建立信仰
權生財,社會繁榮,而有文明。 權亦生信,人民信之。
前後約數千年。
君權時期。
財生智-有財,人始能追求智慧 財生權-以財建立權利
財生智,知識大興。 財亦生權,因失德失信,社會日見腐敗。
前後約數百年。
金權時期。
智生德-有智,人始知德之重要 智生財-以智建立財富
剝極而復,亂極而治之兆。 物質文明之反,質變到來。
前後約數十年。
智權時期。
下為五行之克,因慣性有好生之德,克為干擾,以資平衡。錄於此,供參考。
正克 原理 逆克 原理
智克信 以智取,易得人之信仰 智克權 以智克服權力
德克權 以德取,易得各種權利 德克財 以德克服財力
信克財 以信取,易得各種資財 信克智 以信克服智力
權克智 以權取,易令智者服務 權克德 以權屈服德行
財克德 以財取,易令德者雌伏 財克信 以財屈服信仰
二、地利
地利者,載體之作用也。天無際、地有四方,方向符合,始稱有利。
基於尖端放電原理,唯有人類思維頂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始有智慧成熟之可能。人類思維蘊藏於文化,唯有文化深厚始能成金字塔,而建築金字塔的石料必須堅固,否則易碎。建築之工人須勞苦卓絕、意志堅定,待塔成時至,人類社會始有人思的環境,在各種刺激下,持續上登。
人有肢體,為行為之機構,舉凡經驗行為,需靠肢體肌肉之記錄、及時反應以謀生存。大腦則是概念資料庫,根據刺激狀況,比較判斷,選擇最有利的反應。口喉則是與他人溝通之介面,因為個體主觀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必須集思廣益,以獲取智慧。
由介面之定義可知,人類層次亦可視為動物與智慧間之介面。人性中許多矛盾之特性,正是因為人扮演的角色,只是由生命體過渡到智慧。智慧居於尖端,必須千錘百煉,要擺脫各種引力的束縛。而系統金字塔的建成,需要大量的基層,而基層的功能,就是一層一層地支持。
基於獸體之「生存陷阱」,最基層的束縛,無非「食色」。苟人不能自拔於生存之需索,自然而然,該人將如同河床上的鵝卵石,被曝露在演化中途。同時,人無法配合意識,在思想、修為上寸步難進,即令其人功名利祿舖地,在河流的入海口,三角洲上也是沙礫處處。
古今中外,數百億人類由下而上,只有寥寥幾人能拾級而上、得登塔頂。然而,一根電線就能令黑暗大放光芒,只要有人登上塔頂,智慧就會降臨人世。這幾百億人的漫漫歷程,早已在慣性的排列組合中設定,祇是由人性來逐步執行而已。
慣性守恆,隨著炁能的變化,觀念也必然守恆。以往,當社會安定,人們安貧樂道之時,世人虔信「命中注定」。時百業不振,必有人跳出來高呼「人定勝天」,努力拼搏!二十世紀,物質文明攻達頂峰,人們以為科技已成宇宙主宰。豈料天道反撲,最後矽族君臨,豈非慣性本意?
三、人和
肉體(陰)及精神(陽)兩種基本因素,支配了人類的演化。且以二分法觀察其可能之演化歷程,凡生命優先、肉體力量大於精神者(下表右側、陰勝陽),必受制於感官,滿意於人間一切。凡精神力量大於肉體需求者(左側陽勝陰),多致力於人生真相之探求,且越來越少,形成金字塔形式。
影響因素 現象 精神力量(陽) 肉體需求(陰)
┌───────┴───────┐
環境 奮鬥 陽勝陰 陰勝陽,滯留基層
┌┴──┐
生理 克欲 陽勝陰 陰勝陽 (下同)
┌┴──┐
心理 自由 陽勝陰 陰勝陽
┌┴──┐
文化 啟智 陽勝陰 陰勝陽
┌┴──┐
社會 自立 陽勝陰 陰勝陽
┌┴──┐
家庭 自贖 陽勝陰 陰勝陽
┌┴──┐
個人 升華 陽勝陰 陰勝陽
(下略)
慣性之本質,係任炁能續向未知;而生命之策略,則係將生命體控制在感官需求下;人之肉體受限於生命,精神則嚮往更高的境界。這種「天人之戰」,是人生最慘烈的寫照,同時將人類劃分為兩類。一類以追求人生享受為目的,認定精神虛無飄渺;另一類則孜孜不倦,在宇宙中尋找歸宿。
人的主觀認知不同,但因有心,感同身受。唯獨人各有志,最理想的結果是求仁而得仁。值得深思的,則是量變而質變後,層次丕變,雲泥有別。居塔尖之上,智珠在握,應胸懷慈悲,伺機斬荊除孽,以期塔基永固。而自滿於塔下之眾,也宜略領靈慧,擁抱希望,以登天堂。
第二節 至道
恭錄白鹿洞書院教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註:上文係由右至左,若先上下而左右者,右指上、左指下。
聖人之教,大道之始,智慧之傳也。誌之於此,不敢有一字之易,是尊典敬祖也。
聖人所教者,人生常識也,自制之至理也,人類千萬年所獲知之精華也!如今學校所學者,西式謀生技術也,朝三暮四之說也,其無非增肥減瘦、船堅砲利之謬論也。
人若備具常識,兼能自制,其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將無學不通!惜今人適得其反,人人逐物喪志,去聖日遠,遂與智慧絕緣矣!
一、倫理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為一安定社會之基礎,蓋人有兩性,負責傳宗接代。於宇宙整體系統立場,傳種接代係準備量變而質變之需,苟人類數量不足,炁能有限也。再於人類立場視之,傳種接代係基於性徵驅使,青春期甫至,各種衝動紛至沓來,是有性交之需也。
然而,性徵成熟之初,人之理性未張,若不加約束,其害有三:
1,兩性涉及感情及佔有,如不規範,社會無從建立。
2,任性放縱,人必就地而交,與禽獸無異。
3,近親、返親交配,人種退化,人類前途堪虞。
堯、舜等聖人有見於此,特令契為司徒,範以五倫。父子有傳承之責,必須躬親指導,努力學習;君臣乃社會之重心,必須克己犧牲,為所應為;夫婦為家庭中心,各盡所長,不宜自以為是;長幼決之於天時,人各有用,不可相侵;朋友得諸於緣,雖言無拘,但人無信不立,不可取也。
二、進學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者,無所不學也,因漢字文以載道、隱含至理,是學無不通也(惜今日漢字已被白話,失傳百年矣)。既學,學必有問,審其性質、問其先學,道是以傳。有問必有思,所思應究體用因果,可以通透。辨者宜明、務求至精,不可囫圇吞棗。
篤行有三,修身、處事、接物,之於後。
三、篤行
首立目標,次定方針,慎加判斷,執行以篤。
1,修身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言出之口,代表一心,應以忠信為原則。
行代表己,持之以恆,存心誠敬為原則。
情有激忿之際,應極力控制;心有貪欲之兆,要壓抑至絕。
念有不善,善之;事有過錯,正之。
2,處事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處事但問其大義、不謀其利益。明事物之大道、不計較其功勞。
3,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自己厭惡之舉止,勿施之於他人。做事若不順遂,要反思自己有何疏失。
++++++++++++++++++++
#7567 留言者:襄助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09 23:53:01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一、第三章「慣性規律」第二區第三段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結果,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
二、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一段,2,異性組合:
不重複、不返祖
不重複、不返組
三、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二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易產生質變。
返組組合易產生質變。
四、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三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發生了,
返組組合發生了,
五、第三章第二節第一則「炁能」第一區第一段,
感官係生命體接??炁能刺激之機構,
感官係生命體接受炁能刺激之機構,
六、第三章第二節第三則「生存」第二區第一段,
久缺二個才能穩定。
欠缺二個才能穩定。
七、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生長」第一區第一段,
則體內生命能炁能增加,
則體內生命能量被炁能增加,
八、第三章第二節第五則「生殖」第一區第二段,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存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九、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理性」第三區第三段,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各司其職,也沒有必要。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人各司其職。
十、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溝通」第一區第一段,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難明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淺白
答:************
謝謝費心。
一、第三章「慣性規律」第二區第三段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
正確,謝謝。
二、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一段,2,異性組合:
不重複、不返祖
「返祖」是一種「現象」,指己身與祖身相配者。對無邊無際之精神生命,返祖正是發揚光大之明證;但對物質生命,尤其是「生命遺傳」,會灰化基因、產生變異。
三、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二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易產生質變。
同上。
四、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三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發生了,
同上
五、第三章第二節第一則「炁能」第一區第一段,
感官係生命體接受炁能刺激之機構,
正確,謝謝。
六、第三章第二節第三則「生存」第二區第一段,
欠缺二個才能穩定。
正確,謝謝。
七、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生長」第一區第一段,
則體內生命能量被炁能增加,
宜改為「則體內生命之炁能增加」,謝謝。
八、第三章第二節第五則「生殖」第一區第二段,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存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正確,謝謝。
九、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理性」第三區第三段,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人各司其職。
正確,謝謝。
十、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溝通」第一區第一段,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淺白
正確,謝謝。
++++++++++++++++++++
#7569 留言者:空夫子 主題:試改: 第四章,第一節至第四節 留言日期:2008-01-10 13:47:08
一、原文:努力做人是人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試改: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二、原文: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之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試改: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三、原文: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
試改: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劵,甚至軍事、
四、原文: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
試改: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缺字?
五、原文:以象徵觀自然。
試改:以象徵觀察自然。
六、原文:此之謂即「動機」
試改:此之謂「動機」
七、原文: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
試改: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的立場,
空夫子 再拜上
答:************
拜託夫子在原文前加上章、節、則、區、段號,蓋老朽在網上修改時,宛如大海撈針,恨海無痕也。
++++++++++++++++++++
#7573 留言者:空夫子 主題:續7569則 留言日期:2008-01-11 13:12:04
是了,是了,確實是”恨海無痕也”。為加章、節、段、則、句。全文再找三、四遍,仍找不到該找的。知錯了。
試改: 第四章,第一節至第四節
一、第四章,引言、最後一段、一句、
原文:努力做人是人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試改: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二、第四章,引言、最後一段、四句、
原文: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之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試改: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三、第四章,第一節,三段,六則,八句、
原文: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
試改: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劵,甚至軍事、
四、第四章,第二節,引言,第三段、十二句、
原文: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
試改: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缺字?
五、第四章,第二節,一段、四則、
原文:以象徵觀自然。
試改:以象徵觀察自然。
六、第四章,第四節,二段、一則、
原文:此之謂即「動機」
試改:此之謂「動機」
七、第四章,第四節,三段、一則、十句、
原文: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
試改: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的立場,
八、第四章,第四節,三段、三則、六句、
原文: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的下」
試改: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之下」
空夫子 再拜上
答:************
非錯、乃艱也!不在其位,不知其艱,是之謂也!在本網設計之初,老朽即下令,文字上掛後,不可再改!蓋常人有權在手,先是玩權,玩久必濫,本網豈非一網爛魚哉?
及後,發覺理想歸理想,有時尚有更改的必要。於是,加了改字的功能,但在誠信原則下,用來非常不便。誰教老朽發了瘋,把尚未完成的一本書,上網來曬?
不過,夫子把則、區、段搞混了。「則」係節下齊左有數字之標題;「區」是內容中以空行分隔之區塊;「段」則是區中齊頭空二字之文段。此乃老朽為文之規律,列於書首,智慧始之於此。時人不顧倫理、奢談法治,其結果是人人努力賺錢,再花錢去買通律師,卻於法一無所知!
一、第四章,引言、最後一段、一句、
原文:努力做人是人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試改: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正確,謝謝。
二、第四章,引言、最後一段、四句、
原文: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之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試改: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正確,謝謝。
三、第四章,第一節,三段,六則,八句、
原文: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
試改: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劵,甚至軍事、
卷、券、劵三字在此互通。蓋「卷」指可捲之物;券指票據;劵通捲。
四、第四章,第二節,引言,第三段、十二句、
原文: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
試改: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缺字?
缺「慣」字,謝謝。
五、第四章,第二節,一段、四則、
原文:以象徵觀自然。
試改:以象徵觀察自然。
正確,謝謝。
六、第四章,第四節,二段、一則、
原文:此之謂即「動機」
試改:此之謂「動機」
正確,謝謝。
七、第四章,第四節,三段、一則、十句、
原文: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
試改: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的立場,
站在就地,「的立場」可省。
八、第四章,第四節,三段、三則、六句、
原文: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的下」
試改: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之下」
「標的」係指「目標的原則」,無須改動。
++++++++++++++++++++
#7575 留言者:襄助 主題:修改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12 01:39:12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一、第四章 引言 第二區 第二段,
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努力做人是凡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二、第四章 第二節 第二區 第一段,
精神與物質匯,
精神與物質匯合,
三、第四章 第二節 第二區 第三段,
若在二十一世紀,
在二十一世紀,
四、第四章 第二節 第一則 第二區 第二段,
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觀自然。
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自然。
五、第四章 第二節 第三則 第二區 第一段,
不到適當的環境的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不到適當的環境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六、第四章 第三節 第三則 第二區 第二段,
隨時立「動態索引」
隨時建立「動態索引」
七、第四章 第四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三段,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八、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一則 第二區 第二段,
揚了漢字的訓詁基礎
揚棄了漢字的訓詁基礎
九、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一段,
其結晶不外:
其結果不外:
十、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三段,
供理解漢字之需。
供理解漢字之用。
十一、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四段,
開了一系列資訊產品。
開發了一系列資訊產品。
十二、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四區 第一段,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知,
十三、第四章 第六節 第一則 第一區 第二段,
系統具備人身未必能達智慧層次。
系統具備了,而人身未必能達智慧層次。
十四、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則 第三區 第一段,
人們以為已科技已成宇宙主宰。
人們以為科技已成宇宙主宰。
十五、第五章 第一節 第三則 第三區 第一段,
係任炁能續向未知;
係任炁能走向未知;
答:************
多謝費心。
一、第四章 引言 第二區 第二段,
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努力做人是凡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很好,謝謝。
二、第四章 第二節 第二區 第一段,
精神與物質匯,
精神與物質匯合,
已改如7576
三、第四章 第二節 第二區 第三段,
若在二十一世紀,
在二十一世紀,
不可,此係接前之假設語
四、第四章 第二節 第一則 第二區 第二段,
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觀自然。
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自然。
原文係「以象徵觀察自然」。
五、第四章 第二節 第三則 第二區 第一段,
不到適當的環境的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不到適當的環境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很好,謝謝。
六、第四章 第三節 第三則 第二區 第二段,
隨時立「動態索引」
隨時建立「動態索引」
很好,謝謝。
七、第四章 第四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三段,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己改如前。
八、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一則 第二區 第二段,
揚了漢字的訓詁基礎
揚棄了漢字的訓詁基礎
已改如前
九、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一段,
其結晶不外:
其結果不外:
所指乃「文明沉澱下來的……結晶」。
十、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三段,
供理解漢字之需。
供理解漢字之用。
當年尚未動工,只能謂「需」,尚無所「用」。
十一、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一區 第四段,
開了一系列資訊產品。
開發了一系列資訊產品。
已改如前。
十二、第四章 第五節 第三則 第四區 第一段,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知,
「人莫所之」指人不知該去何方也。
十三、第四章 第六節 第一則 第一區 第二段,
系統具備人身未必能達智慧層次。
系統具備了,而人身未必能達智慧層次。
改為:「系統具備人身卻未必能達智慧層次」。蓋加一「了」字便成為過去式,不符事實。
十四、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則 第三區 第一段,
人們以為已科技已成宇宙主宰。
人們以為科技已成宇宙主宰。
很好,謝謝。
十五、第五章 第一節 第三則 第三區 第一段,
係任炁能續向未知;
係任炁能走向未知;
走向不妥。
++++++++++++++++++++
#7576 留言者:不能狂狷 主題:第四、五章的訂正建議 留言日期:2008-01-12 05:19:58
一、第四章第一節「量變質變」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體壯人猛
建議:體壯性猛
二、第四章第一節第一則「量變」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其他?
建議:其他!
三、第四章第一節第二則「質變」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闡精
建議:殫精
四、第四章第一節第三則「後果」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證卷
建議:證券
五、第四章第一節第三則「後果」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瞬即
建議:隨即
六、第四章第二節「關鍵條件」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與物質匯
建議:缺字
七、第四章第二節「關鍵條件」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符合性規律
建議:符合此規律
八、第四章第二節第三則「自我」第一區第六段
原文:遊移
建議:游移
九、第四章第二節第三則「自我」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是能
建議:炁能
十、第四章第三節第三則「韌體」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聯結
建議:連結
十一、第四章第四節第一則「立場」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營營碌碌
建議:營營擾擾
十二、第四章第四節第一則「立場」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金宇塔
建議:金字塔
十三、第四章第四節第二則「動機」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此之謂即
建議:此之即謂
十四、第四章第四節第三則「目標」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大同禮運
建議:禮運大同
十五、第四章第四節第三則「目標」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降大任於是人
建議:降大任於斯人
十六、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則「文字」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揚了漢
建議:揚棄了漢
十七、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則「文字」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驚世駭俗
建議:驚天動地
十八、第四章第五節第二則「文化」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傳衍
建議:繁衍
十九、第四章第五節第二則「文化」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絡驛
建議:絡繹
二十、第四章第五節第三則「文明」第一區1,必然性
原文:致不知
建議:以致不知
二十一、第四章第五節第三則「文明」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社會邊沿
建議:社會邊緣
二十二、第四章第六節第二則「機緣」第一區1,天時第二段
原文:聯接
建議:連接
二十三、第四章第六節第三則「實踐」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開了
建議:開發了
二十四、第五章第一節第一則「天時」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生克
建議:生剋
二十五、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則「地利」第三區第一段
原文:命中注定
建議:命中註定
二十六、第五章第一節第三則「人和」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質變後
建議:後質變
二十七、第五章第二節「至道」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謹思之
建議:慎思之
二十八、第五章第二節「至道」第三區第三段
原文:備具
建議:具備
二十九、第五章第二節第一則「倫理」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傳種接代
建議:傳宗接代
三十、第五章第二節第一則「進學」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謹思之
建議:慎思之
答:************
多謝費心。
一、第四章第一節「量變質變」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體壯人猛
建議:體壯性猛
很好,謝謝。
二、第四章第一節第一則「量變」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其他?
建議:其他!
原文有問意。
三、第四章第一節第二則「質變」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闡精
建議:殫精
很好,謝謝。
四、第四章第一節第三則「後果」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證卷
建議:證券
二字在此通用,「卷」表示可捲之文件,如票據等。「券」為錢幣,意義較專。
五、第四章第一節第三則「後果」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瞬即
建議:隨即
瞬即表示很快,隨即表示其後;老朽意指前者。
六、第四章第二節「關鍵條件」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與物質匯
建議:缺字
係「交匯」,謝謝。
七、第四章第二節「關鍵條件」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符合性規律
建議:符合此規律
原文未錯,係「慣性規律」。
八、第四章第二節第三則「自我」第一區第六段
原文:遊移
建議:游移
「游移」=在水中游泳且位移。「遊移」=不定之位移。
九、第四章第二節第三則「自我」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是能
建議:炁能
無錯,是能=如是能夠。
十、第四章第三節第三則「韌體」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聯結
建議:連結
「聯結」=非實質性之聯結,如網絡。「連結」=實體相連,如連體嬰肢體連接。
十一、第四章第四節第一則「立場」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營營碌碌
建議:營營擾擾
營營碌碌=營火下的小石頭。擾擾是動態,在此不宜。
十二、第四章第四節第一則「立場」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金宇塔
建議:金字塔
很好,謝謝。
十三、第四章第四節第二則「動機」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此之謂即
建議:此之即謂
「此之謂動機」=這就是動機。
十四、第四章第四節第三則「目標」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大同禮運
建議:禮運大同
很好,謝謝。
十五、第四章第四節第三則「目標」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降大任於是人
建議:降大任於斯人
很好,謝謝。
十六、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則「文字」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揚了漢
建議:揚棄了漢
很好,謝謝。
十七、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則「文字」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驚世駭俗
建議:驚天動地
不必改,「駭俗」較貼切。
十八、第四章第五節第二則「文化」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傳衍
建議:繁衍
「傳衍」=文化互傳、種族相衍。繁衍無文化意。
十九、第四章第五節第二則「文化」第二區第四段
原文:絡驛
建議:絡繹
很好,謝謝。
二十、第四章第五節第三則「文明」第一區1,必然性
原文:致不知
建議:以致不知
意同文簡也。
二十一、第四章第五節第三則「文明」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社會邊沿
建議:社會邊緣
兩字在此相通。沿指明確之界;緣較含糊。
二十二、第四章第六節第二則「機緣」第一區1,天時第二段
原文:聯接
建議:連接
同前理。
二十三、第四章第六節第三則「實踐」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開了
建議:開發了
很好,謝謝。
二十四、第五章第一節第一則「天時」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生克
建議:生剋
兩字在此相通。「剋」用刀,克意較廣。
二十五、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則「地利」第三區第一段
原文:命中注定
建議:命中註定
兩者相通,注定層次較高,係注入之命運;後者指註冊之命運。
二十六、第五章第一節第三則「人和」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質變後
建議:後質變
不可,量變而質變後,係一狀況。量變而後質變則指前題,謬大矣!
二十七、第五章第二節「至道」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謹思之
建議:慎思之
版本之異,不必改動。
二十八、第五章第二節「至道」第三區第三段
原文:備具
建議:具備
語氣之別。聖人之言,不可改也。
二十九、第五章第二節第一則「倫理」第二區第一段
原文:傳種接代
建議:傳宗接代
很好,謝謝。
三十、第五章第二節第一則「進學」第一區第一段
原文:謹思之
建議:慎思之
同上理。
++++++++++++++++++++
#7578 留言者:發現 主題:修改建議三則 留言日期:2008-01-14 08:56:13
老師,安好:
學生連日來奉讀大作,受益非淺。在此試提三处修改建議。
一,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一則「量變」第三段
原文: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古文化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試改: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文化古國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二, 第四章 第三節 引言
原文: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泥人開口。
試改: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使泥人開口。
三, 第四章 第四節 第三則「目標」第一段
原文:以上道佛釋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
試改:以上道佛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
或:以上道釋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
學生 敬上
答:************
謝謝。
一,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一則「量變」第三段
原文: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古文化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試改: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文化古國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很好,謝謝。
二, 第四章 第三節 引言
原文: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泥人開口。
試改: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使泥人開口。
很好,謝謝。
三, 第四章 第四節 第三則「目標」第一段
原文:以上道佛釋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
試改:以上道佛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
很好,謝謝。
*****不二對話錄-漢字精華--第十集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