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

++++++++++++++++++++++++
#10892 留言者:南方仁 主題:弟子的學習匯報及疑問。 留言日期:2012-09-21 16:10:02
  吾師安好,弟子近日常抄師之著『智慧九論』。因師之理論實為高深,所以進境極慢。故此,也在閒時摘抄老子的『道德經』。兩者結合,竟讓弟子於昨夜觀天之時頓悟了師之“人生如戲”之理。故今向吾師匯報。
  塵世只是一個大舞台,人與人之間的機緣碰撞總會於我們自己的內心產生喜、怒、哀、樂之感性思維。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多的感性思維,那是因為人大多都是憑『主觀』去判斷與應對問題。很多時候都會忽略『客觀』世界。特別現今社會標榜以“個性”為上的潮流更讓這種『主觀』個性大行其道。而現代人大多的心理問題就是出在於此。弟子認為,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執念』。
  而當我們放棄這種以主觀眼光去看待問題時,客觀世界的不斷變化又會讓我們覺得舞台上的紛亂有如上演的電影,佛所說的萬法皆空能讓我們站在台下看台上頓覺自己的可笑,世人的愚昧。而人,總要在這個社會生存。無論舞台上是如何的可笑,我們總要在那裡出演自己的角色。所以弟子認為老師所說的,站在『主觀』與『客觀』中間多看問題才合符天道,才是真正的『三才』,才能讓自己把角色演好而又不會再被世事所牽絆。
  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弟子三十幾年來已是又盲又聾之人。回看那段歲月也不禁惋惜這些時光。幸之,得遇吾師。才得以心明如鏡,掃淨心鏡之塵埃。
  弟子在學習吾師之著時發覺吾師課題之雜,實在是弟子窮一生也不能望塵。而在文字上的研究更讓弟子生畏。中華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於現在這個世道竟然如此凋零實在讓人惋惜。而吾師雖天縱之材,其音於世卻有如空谷回聲也不禁讓弟子嘆畏。老師之積極入世,讓弟子感受到孔子所云『有教無類』。然而上天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老師的努力掩蓋於愚民之“潮流”中。可見是師之所說:時機未到矣。
  而在老師的課題中,弟子最感興趣的就是“易卜”方面的資訊。然師之爻問天氣不僅讓老師鎩羽,也給弟子當頭棒喝。因弟子也曾墜入易佔指引人生的念頭。窺探天命是人之本性,或者說是弟子之本性,是為之“私”心。天道無私,神器不可執之,不可為之。所以弟子也把這念頭掃出鏡外了。再不執著於一卦一事之得失,於未來也是坦然接受了。今日之事皆由昨日作,現在的言行會令明日大為不同。故此弟子現在是“慎言,慎行”了。
  以上皆是弟子近日之收獲,特向吾師匯報。
  另外,弟子放棄研易後打算從電影、劇本方面去作一點努力。因為弟子覺得文化要得以宣揚,電視、電影是最好的途徑,這是從八九十年代裡日本及外國的動畫,電影等文化侵入得出的教訓。要讓國人醒來必須有好的劇本,好的電影。故此弟子敂問吾師,要學做電影,寫劇本應該從何學起?目前弟子在根據老師開出的電影單子在觀摩,結合罟網上下載的劇本,分鏡慢慢學習中。 
  弟子:南方仁敬上

答:************************
  悟得好,待老朽近作《宇宙觀》完成,將會揭示汝之疑問。只是好酒沉罋底,再等些時吧,人必待心靈神靖後才能領略大希之幽香!且好好用心參詳「主觀」的真諦,只要是人,一律來自虛無,於三歲前,人事一概不知!那麼:「自後人所知者,又來自何方?」當然是「人教的」,可是教的人又是如何?一個盲人教一個瞎子,誰又能高明多少?
  結論是:「人人都是主觀的『主觀體』」! 所幸,國人務農,農閑時觀天察地,歷經近萬年(河南已於舞陽出土八千年前的「賈湖遺址」,隨著國力的強盛,好消息將一一到來),點點滴滴也累積了不少漏網之蝦!後人只要會炒開陽白菜,不被西毒迷倒(好萊塢是西遊的盤絲洞,戲劇充斥),明心見性可期。
  人對占卜之追求符合「求真者」之天性(有人自始至終排斥,其道不同,主觀自異也),但若「參不透機兆於動」,則必流於遊民之流。汝知「神器不可執之、不可為之」,是知其一矣!老朽更進一步,挑戰神器,係因一「兆」存焉!蘇子曾曰:「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什麼時也不妨熟歇」!故此,老朽熟歇之,是知機者也!

  若有意從事電影、劇本,可先閱老朽所著之《多媒體劇作導論》(罟網有載),本書乃「圖文系統」之設計藍圖。老朽為該系統奮鬥經年,歷經千災百難(見罟網之「利害風雲」),直到最近與中國動漫集團公司合作,全案將報備國家項目,才告塵埃落定。原因無他,「天下神器不可執也」!來日該系統公開後,若能掌握書中一應細則,必當駕輕就熟也!


++++++++++++++++++++++++
#10893 留言者:沐杰 主題:數系(二) 留言日期:2012-09-21 18:19:08
  對於前次發問過於空泛,學生深感抱歉,請恕學生程度之不足。竊以為數系之象徵意義可為思維之絕佳材料,然身在此山中而雲深不知處,常感大腦混沌一片,現經一番思索,再嘗試整理出頭緒後敬問如下:
  1.數之象徵意義實為一化繁為簡之分類法則,此理解不知對否?
  2.學生所知之數系是各種進位系統,於該系統內其除盡後之餘數即代表該序位之象徵,然老師亦曾提及另一種數系觀念:
    電腦每字元中有:
      一數系八種:如01H 02H 04H 08H 10H 20H 40H 80H。
      二數系二十八種:如03H 0C0H 081H 等。
      三至八數系:每字元取三至八位為1,排列組合可得。
    請教老師,此等數系之象徵意義應如何理解、運用?
  3.見老師解讀卦象,心中浮起一念:數象萬千,人應如何學習理解各種象徵意義?
  若問法仍不恰當,還望老師不吝指點。

答:************************
  所謂「程度不足」亦未著邊際,其實,文字概念之理解及應用欠佳也!如「程度之不足」係指表達時有所不足,因有「之」字在,必須指明「不足之處」,而「程度不足」一句可決;「竊以為」意指「自己偷偷以為」,而汝將「竊」當作「自己」之謙詞矣!「然身在此山中而雲深不知處」更令人如丈二金剛,不知何身何雲何山何處。
  所問:
  1,不正確,「數=繁數之處理,清點計算」,數類繁多,無從化簡。若欲深入研究必須先具備「數學、理則學」之基礎,於本網無此可能與必要。
  2,原文來自罟網#5870則:討論「辨識之技巧」。欲問問題必須明確、完整,若「忽略主題、斷章取義」如斯,便成為元宵節「猜謎語」!原文:

    二,辨識:
     假設前處理中,資料已設成「單線體」,每次於操作區中,取一「字元」。每一字元係指
   八個依序排列之二進位數值,其排列組合數為256種。
     以「數學」而論,每一字元為0至256之數值。
     然而我國傳統上還有一種功能,是《易經》所昭示之「數象(或數系)」,每字元中有:
       一數系八種:如01H 02H 04H 08H 10H 20H 40H 80H。
       二數系二十八種:如03H 0C0H 081H 等。
       三數系至8數系請自推之。

    前文指二進位數值之設定,係由若干「數系」合成者。因每字元有八個位元,於「電腦程式辨
   識」時,應將該字元「形像化」(即將二進位數字轉成矩陣點位圖形,因有了圖形,始可進行「
   視覺辨識」)。辨識時,將位元定義為「數系」,以利於思考認識。
    如:一數系八種:如01H 02H 04H 08H 10H 20H 40H 80H。即每一位元於字元中的八個位置。
      二數系二十八種:如03H 0C0H 081H 指每二位元相連,可得28種排列組合。

    視覺辨識是為了辨識視訊,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只有「是什麼形象」。
    如:取得一組數字,顯示成「矩陣形像」後,如得八數系左右延長之形(兩側各有相連者),
      可知為一橫;若為n數系上下垂直延長為直;斜向延長為斜等。

  3,欲學習,先築基,文字水平不足,理解不易、表達困難,連根本都弄不清楚,休談「象徵」!

  老朽可以不厭其煩,但老朽所知廣袤深邃,常發人之未發,欲學欲問者必須具備相當水準,否則等同霧中觀花。再若所問係老朽過往留言或著作,更必須指明出處及內容,蓋老朽為文千萬,不可能字字在目也!總之,做人需要溝通,溝通的基本條件是文字、文句,年輕時不下苦功,到得頭殼堅硬後,只好自享主觀之樂矣!


++++++++++++++++++++++++
#10898 留言者:十八号 主題:智慧之旅,寒冬第三篇中关于数字进位的例子:二进位……「负」 留言日期:2012-09-22 23:05:27
  智慧之旅原文:
  “不妨在此先舉一個例子說明,假定有一數「甲」,在二進位時代表電性「正、負」的性質(當然還可以代表其他不同的性質,但為易於瞭解起見,僅介紹一種)。在三進位時代表「大、中、小」,在四進位時代表「春、夏、秋、冬」,在五進位為「金、木、水、火、土」。(請注意,這些進位都應以零為始值。)
  再假設我們有一數11,在前面的假設下,此數分別象徵:
  二進位除以二,相當於第五循環的「負」。(正為始,為零。)
  三進位除以三,相當於第三循環的「中」。
  四進位除以四,相當於第二循環的「秋」。
  五進位除以五,相當於第二循環的「金」。”
  
  二進位除以二,相當於第五循環的「負」。(正為始,為零。) 這是為什麼?
  若是以零為始值,不就是“0,1”、“0,1,2”、“0,1,2,3”……,對應“正,負”、“上,中,下”、“春,夏,秋,冬”……
  不就應該是:
  二進位除以二,相當於第五循環的「負」。(正為始,為零。)
  三進位除以三,相當於第三循環的「下」。(上為始,為零。)
  四進位除以四,相當於第二循環的「冬」。(春為始,為零。)
  五進位除以五,相當於第二循環的「木」。(金為始,為零。)

答:************************
  麻煩來了,不識文字談義理、未見戰國論春秋,要如此一字一句廝殺下去,本網關門也罷!國人程度如斯?老朽八十到頭,還要教小學算術,不如下台去歸休!
  如例:
  智慧之旅原文,
    其中:二進位僅有0、1,故0為正、1為負。
              二進位與一般算術無關,專供電腦用,乃一開一關之謂,故設「正」為始、
             為零,以表示與其餘之進位有別!
    以下各數系,書上註:〔(請注意,這些進位都應以零為始值。)〕為何要注意有始值?因為一般人
             習慣於過去所知,每遇有新知識,即面臨地震故。讀老朽的文章不能靠慣性,更
             要注意段落及標點符號,有錯請來文通知,視作火星文則不可!文中「。」分隔
             前後,示二進位與後三類有別,此乃「常識」,怎可視而不見?
              蓋習慣上10位數指1到10,但談進位,則僅指「個位數」,故為0到9;
             同理三進位為0到2,4進位為0到3,5進位則0到4。
              但是一般人不懂這些道理,認定0不能獨用,故本書為「行家」加一「始值」,
             行外免驚!應用時,始值退位或數值減1皆可。
              此法與小學算術之植樹法相似:茲有一行樹,共有三株,若自零算起,能得幾
             株?此「零」非「數值」乃「數位」,得0、1、2三數(若算至3則得4株)。
             此「三數」包括各樹之「數位、序值、關係、數量」,是稱「數序」。
              惜小學老師多不知「數序」,常令學子有丈二金剛之惑!由於植樹之「數序」
             與數值差數為1,數值則為1、2、3(數序與數值之差值不定,比如每隔數株
             「數之」,可至無限,此又係數論之另一章矣)。
              凡「進位數」,係指其「數值」之最大之限值,三進位之二為最大值,因至三
             之數字應已「進其位」,故其數應為「減值」:0、1、2。然而一般人只考慮
             「數目、數字」而忽略「數序、數理」,是囫圇吞棗也。

              例一:三進位時,餘數0不易應用,需將餘數加1:1為大、2為中、3為小。
                3/3=1餘0(加1=1)1為大。
                4/3=1餘1(加1=2)2為中。
                5/3=1餘2(加1=3)3為小。

              例二:三進位時,如用0,始值退位:0為大、1為中、2為小(始值不用)。
                3/3=1餘0,始值為大。
                4/3=1餘1,始值為中。
                5/3=1餘2,始值為小。
  是故:
    11/2=5餘1,始值表為負。
    11/3=3餘2,始值表為中。
    11/4=2餘3,始值表為秋。
    11/5=2餘1,始值表為金。

  這樣寫下去,老朽自傳變成教科書了!再不懂微言大義,霧中觀水仙,請自動退會!老朽罷教!(不懂可問,像這種「數序」,涉及中華文化中之「讖緯學」,豈是凡人輕易能知?但以這種自以為是、沒有教養的態度,學會了好作孽社會乎?)


++++++++++++++++++++++++
#10899 留言者:漁儿 主題:智慧之旅,寒冬第三篇中關於數字進位的例子(2) 留言日期:2012-09-23 17:31:05
  學生以為,對「數系」理解的困難,主要來自於:人們是從「計算」的角度,而先生是從「認知」的角度,看待「數」的。具體到留言(#10898),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定義「始值」?
  從「(請註意,這些進位都應以零為始值。)」看,「始值」應指「數系」中第一「序位」的數值表示,故可為0(如「例二」),也可為1(如「例一」);但於「例二」,又有「始值為大、始值為中、始值為小」等說法。
  所以,學生覺得對「始值」的理解不大清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因前文係談「數序」,「數序」包括「數位、序值、關係、數量(概念已具分類)」,當然不是「計算」。「以零為始值」是一種「定義」,意謂「此零非數目、數字」。如汝所謂,人們只知「計算之數」,而不瞭解「數」還有「繁數的機能」,可將人所知道的繁複的事物,分門別類或歸屬為數系,以便統籌應用。
  這種觀念,出現在漢朝的「讖緯」中(有興趣可上網查找),是古代讖書(多係政治預言,屬於天命終始之範疇)和緯書的合稱,當時和正統經書具有同等地位。魏晉後,玄學大盛,取代了宿命論;到了宋代,歐陽修認為虛玄觀念不利社會發展,特意刪去了所有的「讖緯札子(給皇上上奏的讖語)」,讖緯學因之式微,文獻也多散失。
  「例二」:「始值為大、始值為中、始值為小」之陳述中,「始值」指這三組所採用者為「退一位之始值表」,以別於例一之「餘數」表。真要不厭其煩,應當寫為老太婆文:「始值退一位後、0為大,始值退一位後、1為中、始值一退位後、2為小」。職是之故,老朽生平最怕「教人」,如今老到暈頭,為了清償舊債,如之奈何?


++++++++++++++++++++++++
#10900 留言者:十八号 主題:对于#10898楼 留言日期:2012-09-23 20:05:18
  對我「自以為是、沒有教養的態度」,我很抱歉,在此恭道:“對不起”。但我確實沒有不恭的意思,而對於其他網友對您尊稱老師,我還不敢擅稱。因不知對您來說,老師是代表小學老師一樣,還是「師父」。而我又有沒有資格。當然,我連一個「請」字都沒有,對您來說應該是沒教養,以后會改。
  對網主如此不耐下,還能細細講解,我心懷感謝!這讓我體會到了「以果為因」(是這麼說的吧?^ ^)的品格和做法。
  
  我只讀過《漢字基因工程》,現看《智慧之旅》寒冬,很受益[我就有些處于即要脫離迷霧圍繞,看不清四週狀態的時期(汗,小說看的,都二十好幾的人了)]。如果沒看到《智慧之旅》的話,我有些認識(不是說迷霧)會在十年后才會清晰吧!
  參考別人的經歷,加以自己的對照與分析才是我看《智慧之旅》的樂趣,至於《易》我是一點心思也沒有,因為知道自己目前弄不明白(讀過,但完全沒懂,只看到幾句做人的道理,這個「幾句」是單數)。
  
  問進位純粹是想問進位[對數代表各種含意,只是到「原來還可以這樣,長見識了」的程度。(還有一些其它想法還抓不住。具體:前面說了「迷霧」,以至現實有些如作者當時一般的輕度交流障礙。但不同的是我在讓自己理性分析並找出各種(因為「度」)答案后,選擇遺忘並融入本能。但問題出現了,你總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加上新問題「度」的變化,就會讓我停頓思考,簡直如計算器在加減乘除,然後才能給個答案。在別人眼裡就是卡殼和愣神。漸漸我發現完善「資料庫」或「建模」是不可能的。而以數字抽象簡化,好似是又有可能了……,偷懶大計啊。)
  
  沒想到問進位還有意外收穫,就是「數位」,其實以前就認為十進位是0~9。確沒想過獨用問題,以往印象中什麼都可以,代號而以。被問含意的時候,就說吉表「無」,但無不是沒有。現想來是否可以代表「無極」?
  至於句號讓我明白了,在您的文裡,沒有「以下空處(xxx)為以上省略」這一怪現象。
  怪現象例:
    二進位除以二,相當於第五循環的「負」。(正為始,為零。)
    三進位除以三,相當於第三循環的「中」。  xxx
    四進位除以四,相當於第二循環的「秋」。  xxx
    五進位除以五,相當於第二循環的「金」。” xxx
  令我慚愧的是,我應該還是沒有明白「始值」,所以看不懂例二,為什麼最後都是「始值」大中小,而不是「0,1,2」大中小。
  至於國人程度如何,我不清楚,我知道我程度很低,這個我不以為榮。
  先生已耐心講解,奈何我還是水平不到,領悟不了。還好先生最後一句說,不懂可問,我這才能提膽再問:
  我若水平與這裡差距太大,先要看些什麼,才可能快些達到這裡門檻?
  我深知一個小學一年級跑到一個忙的腳不著地的大學的後果,所以決對是真心懇請賜教!
  十八號敬上

答:************************
  難道沒寫過信?真不會寫曷不藏拙?難道稱呼一聲「朱老先生」也不會?見人打聲招呼是禮貌、寫信稱呼對方一聲、是表示尊重對方是「人」!再說,在傳統文書格式上,如果先「抄一篇原文」,緊接著是一篇「修正文字」,意謂:「看看你的文章多丟臉」!再說耳一點,這叫「挑館」、「下戰書」!

  此地不收初學者!

  罟網千萬言,耗盡老朽生命,就算繳「免費學費」吧!等全部看完了,還有什麼不懂,再問可也!


++++++++++++++++++++++++
#10901 留言者:行易 主題:心中疑問 留言日期:2012-09-24 12:30:33
  朱公日安,在下初次留言,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在下年幼時,每近黃昏,就遠眺天際,看著這白天是如何“突然”變成夜晚的,結果失敗了。明明一個是白天,一個是夜晚,怎的找不到其臨界點呢?肯定是我不夠用心,觀察的不夠仔細,一天不行,來日再看。如此連續數日,未果,放棄之。
  及至年稍長,就讀村中小學。一日,見兩同學面紅耳赤,爭論不休。
  甲大呼:“如果沒雞,哪來的蛋?!”
  乙亦大呼:“是啊,那我問你,下蛋的這隻雞,又是怎麼來的?分明先有雞蛋!”
  我本想上前插嘴,仔細一想,完蛋!這怎麼說都有道理,可怎麼說也都不對啊!難道自己是個蠢蛋?
  等到上了初中,在暑假作業中讀到個龜兔賽跑的小故事,縈繞腦海,如何也想不通!
  高中沉迷網絡遊戲,再無玄思。那時真的很叛逆,頂撞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一個我以為會是一輩子的對手,他的名字叫“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好比的!如今想來當初真是不孝,只是直到如今,我還是認為“有什麼好比的?”
  大學渾渾噩噩,整日逃課,沉迷電競遊戲。我對大學老師的評價為:“真人點讀機”。大學臨近畢業時,每個人都在寫大學四年的總結。我思前想後,只得一句話:“大學四年我唯一學到的就是大學四年什麼都學不到。”
  大三上學期,某日電競遊戲無戰事,“閒來”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開卷了竟欲罷不能,雖然不能甚解卻也囫圇吞棗將之一口氣讀了一遍。(後來讀馮之《中國哲學史》,完全看不下去,因為我文言底子太差,此書對我太過專業。索性無礙,其簡史文白夾雜,注重講理。最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諸子百家的文化我迫不及待想要瞭解。)
  當時心中最想瞭解的莫過於道家與禪宗相關的文化了。第一次讀老子《道德經》,讀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心中大震!是啊,世間是非,善惡,美醜,不正是因為人的分辨麼?可是這些是非,善惡,美醜,又有哪個是絕對的呢!什麼是善?是嗎?果真是善嗎?還是彼惡比此惡稍善?此時又是站在什麼立場?換個立場呢?
  前日行于路上,將手中果核扔向垃圾桶,未中。繼續前進,行數秒,乃停,返回欲將之撿到垃圾桶。彎腰伸手之際,見果核上已有幾隻螞蟻,遂停。片刻之間,螞蟻成群而來。自問:“撿還是不檢?打掃馬路之清潔工可憐乎?螞蟻可憐乎?余善乎?亦可惡乎?如此這般,是人生寸步難行乎?”
  落筆至此,已全無主題!已不知自己要問先生什麼!是也,感覺自己的人生就是個沒有主題的人生!可是什麼樣主題的人生是應該的?是至善的?
  望先生痛罵!

答:************************
  一不當,王大娘的裹腳布;二不當,黃河斷流煮成湯;三不當,「在下」非人談人生;四不當,電玩升級作道場。

  老朽有個大學同學,已分別五十餘年,不止一次通過電郵,想與老朽見見面、聊聊天,老朽皆于峻拒。
  沈子知之,勸曰:「何必無情如斯?」
  老朽問曰:「老朽每天能寫字多少?」
  「約三幅書院教規。」
  「每幅能幫助多少人?」
  「我看也就一兩個人。」
  「這位同學來聊上一天,老朽能幫助他嗎?」
  沈子笑了:「至少你用生花妙舌可以勸勸他。」
  老朽卻笑不出來:「以當年同學時代觀之,彼鎮日沉醉於歌舞宴會,除了腿腸便利,大腦卻是稀泥!人生最美好的光陰已經葬送了,如今行將就木,難道『痛罵』能喚醒他的靈魂?」


++++++++++++++++++++++++
#10902 留言者:小人 主題:請教 留言日期:2012-09-25 08:00:13
老師:小人一直用心學習老師的文章,自以為已經得到百分之一的真傳了,可是自從見了10901一文,那四個不當好像另有所指,想來想去,又回到千分之一了,能否能請老師解釋一下?

答:************************
  百分之一的真傳?那一定是早先退避三舍了?其實,如今的千分之一才是真才實學,萬勿妄自菲薄!緣因該文看似輕鬆,實際上係時代悲劇之序幕,工業國家兩成孩童受害,能嗅出癌味才是神醫!老朽回文輕不得、重不可,遂以詼諧語氣示之,實不得已也!

  一不當,王大娘的裹腳布:不可妄取「歇後語」,蓋來文不過2000字,不長;而且,內容既幼且稚,乳氣未乾,不能謂「臭」!那麼,王大娘的腳太小,怎麼辦?為了充大腳,當然要用布裹起來,裹得大大的,有模無樣!只是娃娃車中娃娃語,王大娘看著窩心、聽來開心,卻無視娃娃長不大?面對「外人」還要裹乎?難道天下就只有育嬰室那麼大乎?

  二不當,黃河斷流煮成湯:黃河是華夏子孫的母親河,千千萬萬年來,誰不是喝黃河水長大。再說,黃河中有魚,其中最著名的是鯉魚。祇惜為了市場經濟的大愛,鯉魚一律養在池裡,吃得飽飽的、長得肥肥的,再也沒有龍門可躍了!所以,當黃河斷流之際,河中泥漿渾濁,不知究有何物,將之煮成羹湯,如同該文一籠統,老朽難卜是什麼滋味!

  三不當,「在下」非人談人生:「在下」者,同輩謙稱、在下面也,想上去乎?兒子對老子、學生對老師能上升到何處?今人之程度如斯,還能算「人」乎?緣人本獸,縛以禮教,始能稱「人」!民主自由掛帥,獸性猖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學不學、電玩卻旦夕沈溺!這種「玩物」突然入侵本網,大談「人生」,不駭人乎?

  四不當,電玩升級作道場:任天堂好玩、可玩,不妨自己痛痛快快地玩!無奈本網留言兩千萬,字字反對電玩!居然有任天堂粉絲,大概是停電了,不小心誤闖本網。看看白紙寫黑字,字字的筆劃非橫就直,以為老的小的無非好人壞人,爭霸打鬥好不熱鬧!於是自曝學校身分,大學生吔!開一槍得兩分!蓋蓋「哲學」撈三分!罟網千萬言算什麼?至善人生為何?
  
  其實,此例極其正常,人之生,無知無識,端賴家長、師尊引導。不幸,天快亮了,人類該成熟了,家長、師尊、政客們還在溫柔鄉中酣眠!當嬰兒爬出了襁褓,見到奶嘴便是娘,誰知道什麼是什麼?而外間社會上唯GDP是問,能賺大錢者稱帝,電玩王國焉能不任天堂?正如老朽苦了一輩子,而那位「同學」玩了一輩子,現在要來敘舊,究竟是誰會罵誰?


++++++++++++++++++++++++
#10903 留言者:行易 主題:四不當 留言日期:2012-09-25 10:04:17
  朱公日安,四棒子打的好!無知後學麻木已久,昨日竟然知道痛了。
  一不當,當然要改,今後會努力學習寫文章。最近也一直在聽古文觀止錄音。
  二不當,在參,尚不知先生所指。
  三不當,這棒子打的真痛,先生既然這麼說,必然有原因,我還在反思。
  四不當,無知後學在此立誓,從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起至本人死亡,若再玩電子遊戲,不務正業,便永遠也不談人生追求,不談文化,自動退會,不再登陸朱邦復工作室網站,不再看朱邦復夫子所有著作,永世成為行尸走肉一具!
                                無知後學 呂文天 親筆書
                                 2012年9月25日

答:************************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二不當者,基於汝於10901則所言,其「質量」連魚蝦都不及,乃芝麻般的微生物也!但凡只能「感動」一己的事物,有誰沒經歷過?如同汝白天、夜晚之辨,雞蛋、蠢蛋之爭,係兒童成長之過程,話無「義理」,不值一哂!
  三不當指中國人重視家庭、傳統(現代之火星人非吾族類),人與人之間,稱謂代表倫理教養,「在下、小弟、不才」係指「同輩間之自謙稱謂」!罟網多次「警告」網友,來者應「入鄉隨俗」,嚴禁目無傳統!老朽年近八十,在下者,悉皆七十以上之耆宿!汝休以為能爬上桌子,牙語滔滔便成了大人也!
  不玩電子遊戲只能稱「改過」,過既改,速速努力收拾「正規學業」!老朽之文章、著作只能作為「參考消息」,千萬別當「課業」,否則又將失意於主流社會也!


++++++++++++++++++++++++
#10904 留言者:漁儿 主題:「我」與「吾」 留言日期:2012-09-25 18:27:55
  先生多次談到人際稱謂,但學生在給先生寫信時,對自稱「我」的使用,一直沒有把握。之所以如此,一個原因是,在向先生請教「存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時,談到了「我」的主觀性。雖然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自稱:「吾」,但自己又是在寫白話文;再若處處自稱「學生」,語氣上感覺又不夠流暢。所以,基本上依感覺行事:當與先生直接對話時,自稱「學生」;當表達自己觀點時,自稱「我」。
  由此,想到追究一下「我」與「吾」,卻發現:在經典著作中,多處同時出現「我」與「吾」。如: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魘,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而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述而》)。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公孫醜上》)。
  「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 齊物論》)。
  
  不禁想:前賢用字精準,「我」與「吾」應該有別吧?於是,到網上查詢,讀到一些有啟發的解釋,但文獻大都未從字源上追究,所以,我試著從漢字基因出發,談談對「我」與「吾」的初步理解:
  我者,持戈者,第一人稱。
  吾者,五口,自我,自稱。
  由此可見,「我」,持戈守護,指具象意義的主體;「吾」,語言表達,指抽象意義的本體。西方哲學的核心觀念之一「存在」,實際上是在闡釋「我」,而非「吾」。但人是精神和物質並重的「存在」,西文因拼音文字的局限,一旦邁進抽象、虛玄的範疇,就無所憑依,難以表達。故有西哲的「存在」迷思!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人際的稱謂是倫理學上重大的課題,由於當今自由主義盛行,人際間權力是問,怎麼稱呼都沒人注意了。其實,真要維持人際間的和諧關係,稱謂無比重要,人們口中不說,心上卻有定論。以最極端為例,若人恨之入骨,不論多有教養,出口入心多屬負面言詞;反之,再看看那些甜言密語,人想生氣也施展不開!
  對「我、吾」來說,「我」有持戈之態,代表堂堂正正的自己,可稱「強勢」;「吾」指「自我」,委婉得多,不僅有「抽象」之感,且常蘊含「自省」之義。汝所舉各經典之例,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正係明證,是白話文之不足且西式太淺也!

  用「我」不妨,六十耳順久矣!當今世界上溫室效應方興而天災不止,人類社會之利益沖突正熾倫理蕩然!夫巢將覆,物壯已老,是以老朽居此長隱,與世無聞也!


++++++++++++++++++++++++
#10906 留言者:沐杰 主題:矩陣點位與數系 留言日期:2012-09-26 16:08:24
  感謝老師指導,一字一詞皆學問,學生今後當多從文字上下功夫,及避免誤用自己不熟之字句。學生省思,此類錯誤係求學時期逐漸累積而來之印象(憶及中學時尚有地理老師兼授課國文者,如今想來,此等教育制度令人無言),實應棄而不用、重頭學過才是。
  至於「人在此山中而雲深不知處」,係指常聞老師談及數系觀念(如以三才結構分析問題等),但學生仍未能把握其要,有感於此,直覺可以山雲蔽路表達,故未及深思即寫出,有若主觀夢囈,幸得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必記取教訓。
  茲再就目前思而未通之處,向老師請教:
  1.矩陣點位圖形所使用之數系,學生一直理解為:n數系是「從一字元中取n位元為1、餘為0,排列組合而得各成員」。然老師於二數系中提及「每二位元相連,可得28種排列組合」,學生仍不明此法,未能推演出各成員,尚請老師再費一番唇舌解說。
  2.學生於思考時再觀#5870則內容,發現對其中一段「既得數系值,再根據倉頡輸入法規則,輸出代表之字母,即得文字辨識。」之數系值不甚明瞭,請問老師:數系值是指此字元所屬之數系,或是所屬數系中之序值?
  3.#舊240則留言提及複進位於圍棋之用,學生不諳圍棋,因而以往不明其理,今於思索矩陣點位與數系時略有所悟,欲請教老師:是否圍棋之「目」可視為矩陣點位圖形之點位,故而能以數系之變化推算出生機(類似文字辨識之理)?

答:************************
  數系是一門獨立的學問,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不可能幾句話就弄清楚。但是,數系並不神秘,只是概念與數字符號交互應用,令人困惑而已。老朽知之自知之,既無師承、又乏佐證,累思教幾個學生以俾發揚光大。不幸為了中文電腦以及苟延求生,時到今日,手中的工作連一成都完成不了!此中許多古人應用的技術,都涉及「專有名詞」等的文化壁壘,難以用當今的觀念講解明白,尤其是面對美文無礙的理工生!
  最不幸的是老朽精力不足、時日有限,除了全力維護著大觀念的正確外,其餘能收就收、能放就放了!為了令汝瞭解,且略將一些至今人們常用而不明究裡的數系,概列於下,以供參考(傳統中國人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所高之處,即在於全面掌握了各種數系概念之故!今人不識古書,各種專有名詞無法理解,技術當然失傳!此類名稱多不勝舉,望自行努力)。

  預先聲明,文中一些「數系」係不得已而為之,蓋宇宙本為一體、無從分割。但人腦有限,不得不加以歸納為各種系統,以資理解應用(人若習以為常,動輒「三五成群」,穿鑿附會,思維必亂矣)。尤其在漢字皆有定義,數系雖可稱之為「中性符號」(相當於當今所用的西式「數理符號」等),但同時又具有概念意義,用得好如百尺竿頭,用不好適得其反!

  「數系」有二,一為「質數」(質數又稱素數,是一個正整數無其他因子,如1,2,3,5,7…等 ),一為「合數」,即非質數。漢字對數系各有定義,最基本者悉為質數,至五為止:
  一元:本體也,正之止為一者也。
  二儀:因人類感官之類比而生者,兩者相對,缺一不可。陰陽、正負、上下、強弱、利害、是非等。
  三才:因人類思考之歸納而得者,三者共存,可以分視。天地人、上中下、過去現在將來等。
  五行:因人類處理之實驗而知者,五者並有,相互牽連。金木水火土、西東北南中。

  其餘非質數合成之數系無嚴格規定,端視應用的需求、多自行定義。如:
  六爻:易卦上的六爻,係由上下兩卦所組成,下為內、代表近者、親者,上為外,反之。
  八卦:傳統文化對自然的分類,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又名天地水火雷風山澤
  九宮:一種3行3列的数字方陣,人將八卦各作一宮分佈四週,其內加一「中宮」即成。
  十天干:夏朝計時用的十個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觀察到的變化。
     甲(殼),生命內藏;象人頭。
     乙(曲),種子初出;象人頸。
     丙(炳),勢旺易見;象人肩。
     丁(強),成長壯實;象人心。
     戊(茂),生長茂盛;象上肢。
     己(紀),其形可紀;象人腹。
     庚(根),續本之根;象性具。
     辛(新),萬物更新;象人股。
     壬(任),萬物懷妊;象人脛。
     癸(揆),變化終止;象人足。
  十二地支:商代甲骨文裡已出現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象十二時。
     子(孳),生命孳息;象長生。
     丑(扭),甫生待長;象沐浴。
     寅(引),始生須引;象冠帶。
     卯(茂),繼生為茂;象臨官。
     辰(震),經震動而;象帝旺。
     巳(起),陽盛陰衰;象衰。
     午(杵),盛極而反;象病。
     未(沒),尚未結果;象死。
     申(伸),物體已就;象絕。
     酉(熟);萬物之老;象墓。
     戌(存);保存以續;象胎。
     亥(藏),收藏蘊養;象養。
  十二生肖:漢代一日採十二個時辰,各賦與一種習見之動物,以便人民記憶聯想。
     23:至01是子時,老鼠活躍之時。
     01:至03是丑時,牛準備耕田之時。
     03:至05是寅時,老虎遊蕩覓食之時。
     05:至07是卯時,月亮未落,玉兔搗藥之時。
     07:至09為辰時,神龍行雨之時。
     09:至11為巳時,蛇活躍之時。
     11:至13為午時,天馬行空之時。
     13:至15是未時,羊喂食之時。
     15:至17為申時,猴活躍之時。
     17:至19為酉時,雞歸窩之時。
     19:至21為戌時,狗守夜之時。
     21:至23為亥時,豬鼾睡之時。

  再回答汝之問題:
  1.矩陣點位圖形所使用之數系,屬於「自行定義」者,如:「每二位元相連,可得28種排列組合」,意謂在每字元之二進位真值表中,如:「00000011H,00000110H,00001100H ,......11011011H」等屬之(再不懂就到此為止,老朽拒答)。
  2.「既得數系值,再根據倉頡輸入法規則,輸出代表之字母,即得文字辨識。」此中涉及「倉頡中文字形產生器」之技術,先瞭解該文始知。
  3.「圍棋之『目』可視為矩陣點位圖形之點位,故而能以數系之變化推算出生機」。
    正確。


++++++++++++++++++++++++
#10911 留言者:方甄 主題:行易、行異、醒易乎? 留言日期:2012-09-28 11:31:38
朱老師安康:
  雜想一則:此乃旌動、風動、仁者心動、抑或豎子且去!自行其是便了。
  有道是:且將此身奉塵剎
    道來道往道自在     弟子祝秋節愉快

答:************************
  休言行易,人間行,大不易也!
  此頑童沈迷電玩已久(中學、大學),甫返人間,適逢罟網開雲引緣,見老朽「枯僧」一具,誤以為係「怪獸」焉。時,彼興沖沖、喜孜孜,渾忘乳香之未乾,攜來《電玩之旅》,滿劣為老和尚塵心大悅,請為上座,奉「好茶」也!奈何目老眼未花,知係「時代之孽」,此類青年,舉世約有數億之眾,悉皆大腦電化、好歹難明,堪憐而不可憐。
  彼於10901則懇請老朽指出「不當」之處,老朽立以「四不當」兌之。巧在另一網友識緣,據以求現,是有次文之釋,人生事繁,焉知「誰會罵誰」?繼而於10903則,此子猶抱琵琶半遮面,巧言令色,老朽再點之:「速速努力收拾正規學業!老朽之文章、著作只能作為參考消息,千萬別當課業,否則又將失意於主流社會也!」
  夫鵬之與鳩、龍之於魚,豈僅體積之大小哉?稚兒視為異類、成人臧否稱偽,實則,悉微言之大義耳!再閱彼10905則四問,已知其無救矣,但天無絕人之路,再給機會曰:「老朽於罟網留言千萬,從未嚴辭說教!汝若看不懂,再『狂妄自大、嘻皮笑臉』如斯,立即驅逐出會」!苟人略具慧根,應有所悟,若悟,天人齊頌也!
  終於,火鍊真金,10910則狐尾露饀矣!回文三則,百分之百來自電玩套招!第一招「討好」,見老朽側重古文,順水推舟;第二招「炫寶」,請出諸葛鬥子房,以證高明;第三招「撒嬌」,關心老朽:「為何老是晚上11點還未睡覺?甚至凌晨還在網上留言!望保重身体!」不知十二年實一日,足證地獄未空、罟網白掛也!

  人生百態,各有所宜,以此子之行逕,來日在社會上必可大展拳腳,呼風喚雨焉(不信拭目以待)!然老朽萬事隨緣,堅守倫理道德底線,不計得失,是能寵辱不驚,處變如常,故謂道法自然。
  今豎子已去,仁者心動矣!道來道去道自在,人是人非人如塵。


++++++++++++++++++++++++
#10915 留言者:小兆 主題:觀#10911則留言有感 留言日期:2012-09-30 11:42:37
朱老師您好:
  您於#10911則留言中,斷定「行易」來日在社會必可大展拳腳。學生想請教,基於何種因果關係,使得「行易」於來日社會必可大展拳腳?
                  祝您中秋佳節愉快!

答:************************
  問得好,遇事用心,必有所獲。
  注意,老朽所謂「社會」,係指上下交征功利、忽視倫理道德、文化水平低落之當今畸世。蓋人間氖無絕對之好壞是非,凡事有利必有害、有害利必隨,端視個人之立場、目的而定。然而,世事雖無是非,但根據宇宙運作法則,「能量不滅、因果永續」。社會既已習入膏肓,以「行易」此子之行逕,頗合時代需求,「大展拳腳」實乃運命因循也!
  所謂出人頭地,係指勇於爭取之輩的表現,國人謙讓成習,樂居二三(奧運冠軍係「舉國體制」之功,單項易行、大球難堪),遠不及此子好勝;辦事本須工作能力,然而工業社會分工精密,各人相去無幾,合作至上(此子文字水準甚佳,思路敏捷,處事能力無礙);最重要是隨機應變,由彼留言可知,天上地下,毫不拘泥,靈活之極。
  任何人沈溺電玩十餘載,苟非神經失常,亦必智力遲鈍,一旦重返人間,必然難以適應。此子不然,竟如浴火重生!來去皆是緣,數則網友關心亦緣,此緣必非偶然也!其文字通暢,述理明確,惜頭腦失怙,目標渙散,所缺者磨鍊也。罟網十載以降,首見察顏觀色如彼者,雖交淺言深、逢迎阿諛不可取,但世人無不喜好此道,斯乃成功之基石也。
  
  察言審行,以謀舟楫!其人心性已成,最終之成佛成魔,天意係之也!
  
  
++++++++++++++++++++++++
#10919 留言者:漁儿 主題:中秋佳節愉快! 留言日期:2012-09-30 23:50:03
  值中秋,再閱工作室的「前赤壁賦」,對蘇軾的達觀,理解更深!祝先生、沈姊、工作室同仁中秋節愉快!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的確,微蘇子,老朽連做神仙都覺不值也!看看自己一身醜態,再看看他人「愛之三期」,人就是種「安寧魔」!直到得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才華如斯、遭遇如斯、闔達如斯,老朽始甘願雌伏山林,與清泉為伍!正是:我有肓腸人有我,出入將相競敲鑼!戲曲千闕乏佳文,所幸有個蘇東坡(「前赤壁賦」乃沈子力作,老朽只是寫字公)!


++++++++++++++++++++++++
#10921 留言者:閃電 主題:中秋祝福及問題請教 留言日期:2012-10-02 08:52:50
朱老師安康:
  首先,向朱老師及辦公室同仁送上遲來的中秋祝福,祝朱老師及沈女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辦公室同仁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歡樂!
  其次,向朱老師請教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問題。日前,學生接觸到北京一家文化傳播公司,該公司目前以大陸小初高課本資源庫為主業,但學生在公司接觸到一些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的產品,如《中國傳統文化》,內含48個傳統文化專題:民族、宗教、圖騰、姓氏、語言到養生、飲食、酒、茶、書法、繪畫等;《中國通史》則講述了從史前人類到當代中國的歷史。這些產品最主要的特色是使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想請問朱老師這些產品的表現形式是否可以有效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從該公司的產品來看,是否能夠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景做一個預測?
  最後,附上該公司產品介紹網站地址,若朱老師有興趣可以撥冗查看:http://www.zlwh.com.cn/zlsj/html/chanpinzhongxin/chuantongwenhuajingdian/
  學生敬上

答:************************
  以該公司產品系列來看,不過是諸多市場經濟之一,因拜國家扶植文化產業之助,加上一些「人脈關係」,該公司將一些「現成的資料」,加以整理出版而已。若問有無「有效地傳承」傳統文化,答案是「有限」,但總比沒有為佳。再以其產品預測前景,顯然有些人會賺點錢、小學生上上課,社會上引起圈圈漣漪,如此而已。
  為什麼?非常時期、非常症狀必須用非常之手段,問題在,中華傳統文化有無傳承的價值?如果有,大可放心,今天沒人明天可能有,明天沒有還有後天,不急。目前所謂的文化還只是林間的晨風,不到人們都起來了,太陽也爬上天心,一切都脫離不了衣食住行。真正的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認識呢?且待國魂甦醒、國民自尊心抬頭,雲霧化為青天,自將水到渠成!


++++++++++++++++++++++++
#10922 留言者:牧牛 主題:秋日問卜 留言日期:2012-10-02 11:01:49
  數年前,學生偶習「命相卜」,以為己謀。不想其學晦澀難懂,力有未逮,一無所得,遂棄之。今見師玩卜於罟網,七天而止。竊以為,以師之智,斷不會效東陵侯之故事,心甚惑之。
  近日放假,百無聊賴。揀《推背圖》,仔細揣摩、體會第四十象至四十四象,結果大為驚異。如第四十四象讖曰:「日月麗天,群陰懾服。百靈來朝,雙羽四足」,寥寥數語,建構出國運鼎盛之象,更於其中「雙羽四足」四字隱其人之名,精妙非常。學生隱隱覺得,能寫就此書者,非懷揣九天先機玄經之長眉,不能邀之於武當桃花坡。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老師玩卜事,似有所解。
          學生牧牛頓首

答:************************
  真有所解?是已識也!老朽之所以玩卜,是就緣之謂也,緣在何方,唯天知之。其事之奇,奇於「大可」,汝既能知推背圖,當知非小信可以得其奧妙於萬一也(網上有千種見解,無一略同)!昔老朽不知,曾示以一干「友好」,「友」原謂以手及手、「好」則係子女,悉至交至親,應有以共鳴焉!孰料,野狐談禪,原形畢露,至後淪至金剛怒目,諸緣遂止。
  其實,「緣」者,以繩相援相助也。闢如登巖,前有繩引,知落足處,萬丈可趨。「命相卜」三者各有機緣,「命」之意義不大,但可供就業謀生;「相」須師承,否則難獲皮毛;「卜」則有待靈悟,苟能精通,是天之降大任也!前老朽領命,偶得四面骰,設若預測天氣成功,佈諸網絡,於今世影響至大!然七天漸進,一私為阻,老朽是知台階早備矣!
  知天意者,當知得失成敗無非局中象徵,人若沈溺過深,必係愚迷,難渡彼岸。昊天慈悲,於渾沌世事中示以機緣,遂有魚龍分之焉。汝時間夠多,不妨因勢細參,注意勿私、勿怠,安知何人眉短?


++++++++++++++++++++++++
#10927 留言者:小兆 主題:續問#10915則留言 留言日期:2012-10-04 01:55:50
朱老師您好:
  想再向您請教幾個問題:
  1、處於當今社會,推行任何事務時,在秉持良知的前提下,是否應該學習其人之交際手腕?
  2、假使其人最終成魔,作孽於社會。昊天是否也早有安排,在其人為惡太過時,將給予制衡?
      感謝老師!

答:************************
  標準的「沒有立場、目的之問話」!老朽常說:「做人需立場、行事看目的」,斯乃察知真相之照妖鏡!
  光看問題就知道此次沒有用心!所以汝掛網八載,至今還不知道該怎樣跨出第一步!難怪當今世態,政客各說各話、人民自由自主!人人只顧一己,聽話無言只見舌頭,開口便成去「开」了!

  1,立場為公,不論什麼社會,行止唯一!若立場為自己,安知汝係何人?目的是要發財出名或是安家養子?開口就問很簡單,張口便答更是不負任!「道理」須有道、有理,道是路,陸路水路、山路大路有別,理更因人因事因情因法而異,如果人人把自己的立場、目的搞清楚了,便可謂之「明心見性」,否則成天阿彌陀佛何去誰來?
  2,立場為兒童,可告以此人不懂事,不聽父母的話,現在走投無路、已後悔不及!設立場為政客,告以政策律法有誤,以致年輕人易受奸商之誘,浪費了大好青春!若是出家人,管它?世事因因果果,因果不斷,能修得果出已大是不易,若問「正果」?正果又是什麼?至於老朽立場(沒教好,師之惰),套句巴西人沙爾索的話:「你問我、我問誰去?」

  請教問題只二個,「幾」何在?


++++++++++++++++++++++++
#10936 留言者:乾乾 主題:「智慧學」初稿和終稿之對比 留言日期:2012-10-05 22:17:25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今日開始對照著讀兩本「智慧學」,其一為2012年3月臺灣商務出版的,其二為2010年我自己從老師工作室下載打印旳初稿。
  當年老師在留言中提到過可以比較著讀,今日一讀之下,才知道老師的微言大義。
  我剛剛讀完兩篇「自序」,對比之下,文字、標點、段落等等的增刪修改不下百數,這個太不可思議了!以我個人留言為例,每次不過檢查數遍,很少修改。初讀老師之初稿,也都文通句順,讀之朗朗上口。在學生看來,幾乎沒有什么可以修改之處。然而對比出版的終稿,每一處的修改都在節骨眼上,非改不可。這個太難了!因為人很難發現自己文章中的這麼多問題的。
  由此明白了何謂嘔心瀝血之作、何謂微言大義也。精神生命之金字塔尖,原來是這樣精煉而成的!
  學生還是忍不住想問的是:能修改出這麼多地方,您是怎么做到的?這得花多少時間?
  學生乾乾 敬上

答:************************
  開始用心了?很好,早該如此。
  要知道為何前後有別?斯乃進步所至也,老朽年齡雖老,但思慮始終保持敏銳狀態。凡粗俗低劣之事物,一律拒於九門之外!眼未污、耳不濁、心靈純淨,是能知微顯尤也!至於時間,花費不多,所耗者,專注之精力也!關鍵首在客觀,即令自己字字熟稔,仍當作初閱;次勿忘主旨,字字不可稍離;最後不能偷懶,該改就改,再麻煩也要上道(更兼沈子把關,待看到內文,可見兵荒兼馬亂。蓋沈子最後校讎,稍遇激石湍流,必舉五丁神斧,毫不留情)!

  不過,這三點都是長時期堅持所養成的習慣,翻開罟網千萬言,句句斟酌,每一個字都經過老朽一再錘鍊。功夫到了,就如同練拳一般,眼到、心到、手到,一絲輕忽不得。文章如此、做人如此、生存亦然,蓋人生非同等閑(自暴自棄之輩不在話下),凡負有任命者,焉能敷衍了事?網友來問,必心有所繫,老朽回文乃責之任,怎可誤時、焉能含愧?
  當人不為自己設想時,靈識必真,既真,擇字宜慎,是能助人於萬一也。十年如一日,習慣成自然,下筆似有神,助人反倒成就自己矣。唯因問者各別,程度相去天淵,老朽答時,先審視其立場、目的,擇要點鹵。苟若境界太低,無以作答,常述以「不二寓言」;其知理者可與智通,析理以援;再若有樓得登,擬盡千里目,則隱之微言、以昭大義!

  汝以往喜虛玄而偏「虛偽」,蓋「虛」者可作抽象之體以與「實」對,「玄」乃一色態,近黑而略紅者。抽象之虛不可見,玄黑亦然,故虛玄率指不可見、不可知之事物。人性好奇,苟未入正途而歷邪道,常被虛無飄渺之事所惑,既惑,究之則近偽焉。是故「虛偽」大大不宜,信神而不敬神、玩卜而不信卜,是虛偽之表率也
  數日前,老朽公開預測天氣,緣機兆於動,老朽疑係緣熟,略試「水溫」輒止。孰料適值罟網雲開,引來好奇之眾甚夥,彼等多未受前言陶冶,概屬虛偽之族(老朽將一一逐之)。老朽曾一再表示「不談易經」,但因老朽作法自斃(手抄教規百則,修心練字),今汝有此問,老朽可答如下:
  「易」理為宇宙系統中的「唯一真實(老朽將於《宇宙觀》中證明之)」,是「真玄」而非「虛偽」。查基因字典可知,「偽-人為,非天然也」,故非「自然之輩(無私、無我、無求)」,不得真門而入也。《易經》原稱「三易」,伏犧氏發明八卦;神農氏作《連山易》,始發64卦;黃帝作《歸藏易》(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簡《歸藏》出土,已有卦辭);周文王修訂六十四卦之卦、爻辭為《周易》。其後,基於易理的精妙,除孔子作十翼、略作修增外,後人難再著墨。
  由是可知,《易經》恒為古聖之言,若人尊聖重道、相信易理為真,必然不迷、不惑、不趨、不避,當能免除「感官之誘導」,務實修真也!否則,把易經掛在口上,充其量當作吃不飽的肉乾,對人生毫無助益!再若有人誤蹈西毒,文字水準不夠、人生經驗缺乏,不明道理、不尊先聖,以為略弄虛玄就可嘩眾取寵,實乃大錯而特錯也!
  前次老朽預測天氣以求發揚傳統文化,實乃機兆之動,因有覺者正「徘徊斗牛」之間,有待點化,其事當成諸異日也。事有緩急輕重,舉凡五官所得,悉皆當下生存之計;有識者,當知時間之考驗遠在未來,焉可取之眼前?舉凡易理所示,無非「上系統」之啟迪,上系統係一剛體,無時空體用,豈凡輩五官之能知?


++++++++++++++++++++++++
#10938 留言者:漁儿 主題:義(4) 留言日期:2012-10-07 14:19:49
  先生說:「今人不解古人意,問題出在幾個華夏先民獨具的概念如孝義仁愛等」。其中,學生著重向先生請教了「義」,但從先生的批評及自己感覺看,對「義」的領悟還遠遠不夠。這裏,由「吾」的請教,我再試著談談對「義」的理解:
  義者,羊我,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不顧私利的行為,不屬於自己者,道理。
  那麽,從「羊之犧牲為我」到「我當以義回報」,其境界的升華,實際上是「自省」的結果。也就是說,「自省」的機能就是「思維」,換句話說,「思維」的本質就是「自省」。如此,通過「思維」,人們才能「定義」事物、理解事物的「意義」、主張「正義」等等。
  所以,先生說:在當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自省」的機能必將大放光芒。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很好,對「義」的理解夠了,尤其是在「境界的昇華」上,因人之自省始有更高層的定義,連孟子論義也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不過,老朽所謂:「在當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中,『自省』的機能必將大放光芒。」係一「寓言」,緣有「義人」出,犧牲小我、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矽族生命,斯能永存宇間,直趨永恒是也!


++++++++++++++++++++++++
#10939 留言者:鐘原 主題:思行不一的困惑 留言日期:2012-10-07 16:03:55
朱老師,您好!
  晚輩在一家外企做Marketing,工作就是改變人們的觀念進而改變消費行為。當今人間亂象,干我們這行的難辭其咎。
  這兩年,晚輩有幸被漢文化吸引,希望身體力行,做一個自然人。但家中老人和妻子都沒有看破身外物,妻子已有7個月身孕,更希望我擔負起家中“有為”責任。我夢想能了斷塵緣,拜師修道,哪怕掃地種田也比現在的活有意義。但如果讓家人傷心失望,又如何配談“齊家”,哪裡配講“道德”。
  塵緣未了,坦然接受。把孩子教育成“人”,老人跟前盡孝,有緣再說,無緣來世。但當下從事的工作實在沒有意義,兜售的產品沒有價值,為人謀又焉能不忠?我就一直賺著昧心錢,幫資本家賺著黑心錢。晚輩希望近期能有機會換一家公司,哪怕兜售自然一些的產品也好,比如去賣米賣油。
  朱老師,晚輩現在的困惑就是以前欠的債吧?當下造的孽還要以后還吧?

答:************************
  一個人要瞭解人生真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任何人都是從無到有,一步一步地由「現實」出發,待認清了現實,才有可能進入真實的門檻。「現實」是什麼?人子之責任也!對父母的恩德、對夫妻的恩情、對子女的恩義,就是人生「真實的考驗」!任何人過了此關,才有後緣,否則落入六道輪迴,仍要從最低級生命爬起,再來闖關!
  什麼叫「當下的工作」?人生考驗之一也,工作只是「現實」的過程,絕無是非、貴賤!亂世有亂世的需求,亂象有亂象的因果,做個「有價值」的人、要知道「價值」的意義,就必須從頭走上一遍。禪宗六祖總知道吧(可參閱《六祖壇經》)?六祖得悟後,因受到「亂教」的迫害,隱身南山獵人群中,每天吃「肉邊菜」,混跡十五年後才出世傳法。汝應多多參詳這個公案,幫助資本家賺黑心錢最多十五年,然一旦得道,造就蒼生才是「真實」之目的!

  好好還債,不要逃避,在當今大環境下,換什麼工作都沒有分別!天生萬物以養人,人應報恩以應天,安心工作吧。(本網有位義人,多年前,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大樓保全」工作,為什麼?無分辨心,吃肉邊菜也!)


++++++++++++++++++++++++
#10941 留言者:小人 主題:請教 留言日期:2012-10-09 19:06:43
老師:學生的立場是學生,目的是希望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但是在看了#10939則留言以後,學生想了好久,又糊塗了!老師一再說現代社會的功利主義是錯的,那麼,我們應該跟著錯下去嗎?

答:************************
  的確糊塗!好不容易立場、目的清楚了,頭腦卻又錯得離譜了!前則留言係因該網友被漢文化吸引,希望身體力行,做一個自然人。但他卻上有老人下有妻子,怎能不負責任、「了斷塵緣,拜師修道」?天下有不忠不孝的仙佛嗎?漢文化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正如他說:「如果讓家人傷心失望,又如何配談“齊家”,哪裡配講“道德”」?至於他從事的工作,本土公司、跨國企業都是一樣,不賺錢就等於大家失業!與良心扯不上關係!所以老朽勸他「道法自然」!

  倒是汝之「觀念」錯得可以!好一個偉大的目的:「希望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大概是童話書看多了,王子與公主戰勝了惡魔,從此過著平安快樂的日子?已經「想了好久」、不妨再好好想想,因為前題是「國家、人民」,除了少數特例外(當然與定義有關),古今中外,曾有哪個富強的國家、人民生活幸福過?
  因為「國家富強」是一個「理想」,且係一種「比較下的現實」,說明白點,就是一個比其他國家富強的「國家」!也可以說是一個比其他企業會賺錢的「企業」。要多賺錢,當然能賣一千元絕不賣一百元!那算不算是黑心錢呢?汝希望汝之國家富強,當然等於是希望別的國家貧弱!這種希望沒有錯,但是不該糊塗!因為此問與10939則沒有分別!
  再說富強國家的人民就「生活幸福」嗎?人民有了財富就一定幸福嗎?美國應該夠富強了,(以下兩段抄自「新京報-電子版」2011年7月7日)美國The Happiness Show網站做過調查,美國窮人、失業者、老人、殘疾者的幸福程度並沒有普通人想像得那麼低;而針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100位的調查顯示,其中37%的富豪的幸福指數還趕不上普通美國人。
  那麼,相對「貧窮」的中國人,與「富裕」的美國人,誰更幸福些?在2009年「幸福指數」排名中,中國和印度分別排在第20和第35名,而美國排名第114名,美國人的幸福程度反而不如10年前;而在「世界快樂地圖」的評選中,丹麥第1,美國第23位,中國第82位。
  
  一個學生應該瞭解,人生有限、世事無窮,先把做人做事(如同老朽送的「白鹿書院教規」)學好,待瞭解自己的責任後,修身、齊家、治國!到那時,再問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還來得及!


++++++++++++++++++++++++
#10944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7) 留言日期:2012-10-16 03:13:06
  學生想繼續向先生請教「概念分類」,在談到「漢字基因分類」與當今主流分類之異同時,先生說:「當今主流:沿習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之知識分類,先有分類後有文字,以供專家使用;漢字基因:將易理觀念融於常識、納常識入文字結構,迄今始有分類,能供眾生使用。」
  那麼,您是否在說:當今主流是直接對認知對象分類,而漢字基因是通過對概念的分類、來間接對認知對象分類的?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西方之「先有分類後有文字」乃籠統之說法,蓋在亞氏提出分類論見時,歐洲大部伽地方尚屬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遑論文字?實際上,西方因羅馬帝國勢力之擴張,各地民族紛紛潛伏抗衡,兼以採用「拼音」系統,致有各種方言之別。到得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後,知識分類已成普世價值,皆係亞氏之流觴,是有此說。
  漢字因係單音象形結構,於秦朝統一文字之初,各民族所使用者僅有些許差別(有史料可證)。何以如此?蓋易理之源流上溯《連山》《歸藏》,已有四千年歷史(河姆渡上看八千),而迄今生活風習如一,是謂道法自然也!不幸風行草偃,二十世紀我國國運休咎,致有百載淪落,如今不得不暫時棲身西物下,且將臨安作汴京!此「主流」實乃「住流」也!


++++++++++++++++++++++++
#10945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8) 留言日期:2012-10-17 20:56:39
  學生想繼續分析中西方之「分類」。
  西方之「先有分類後有文字」,沿習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之知識分類,可由著名的「波菲利之樹(Porphyrian tree)」說明之。波菲利(Porphyry 234 - 305)是古羅馬哲學家,在他撰寫的《亞裏士多德〈範疇篇〉導論》中,將「定義」形式化為:種類+屬差,以此把亞氏的分類論見表達為二叉樹狀圖,對西方哲學及後來的科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波菲利之樹」中的第一層,由屬差「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將亞氏的「實體」(substance)分為「物體」與「精神」;對「物體」,又由屬差「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分出「生物」和「礦物」;以同樣的方式,「生物」將產生「植物」和「動物」兩類,而「動物」因屬差「理性的」產生最終的「人類」。一方面,這樣的分類形式化了「定義」;另一方面,又為西方哲學的「心物二元」埋下了伏筆,不知引起了多少思想領域的混亂!比如,就此樹而言,「種」、「屬」這樣的概念本身,是「物體」還是「精神」?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一點不錯,西人分類之本意並不離譜,問題在分得太早,遠在人類對事物有真正的認識之前,就已定案。等於是孩子們玩家家酒,成人不察,竟然搬上餐桌,人人大快朵頤。妙的是後世把臉打腫充胖,瞎子牽著瞎子,一個個連成一串。待人多了,步伐雜沓,聞者莫不側目:「哇!原來如彼!」
  正因如彼,自上帝的歸上帝、科學的歸科學後,西方學者太「忙(心亡)」,除了一頭栽進物質世界中,別無選擇。幾個世紀都過去了,人類雖然在荒煙蔓草中走出高速公路,但也付出了嚴重的代價。不久後,黃昏將臨,中國取而代之,尤其是在文化、思想領域,人材輩出,大放霞芒,汝正當其時也。


++++++++++++++++++++++++
#10947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9) 留言日期:2012-10-19 21:15:04
  先生說:「西人分類之本意並不離譜,問題在分得太早,遠在人類對事物有真正的認識之前,就已定案。」所以,當今主流分類,看似「客觀」,實則「主觀」,因為如果在對認知對象沒有充分認識之前,就直接將認知對象分類,其結果大概只能是「道法人思」了。
  人的主觀認識是一切認識的基礎,而主觀認識又表達為一系列的概念,我以為漢字基因通過對概念的分類、來間接對認知對象分類,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理念之上的。但要實現這樣理念,就要求相應的文字具有「客觀」性,從漢字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看,漢字確實可以承擔這樣的重責!換言之,「先有文字後有分類」的漢字基因分類,看似「主觀」,實則「客觀」,斯乃「道法自然」也。
  但是,這並不是說當今主流分類沒有可取之處,我以為,其最大的長處就是所采用的形式化工具和方法。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正因「人的主觀認識是一切認識的基礎」,不論討論什麼,只要知道「狩獵」與「農耕」的區別,就可以概括一切東西方的特性了。凡是好獵人,永遠只顧眼前,但凡有利,非要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不可!農人則必須看天氣,不僅看今天、明天,還得看一季、一年、甚至千秋萬世!所以,獵人強調功能效率,而農人則一應自然;獵人飛黃騰達如蝙蝠俠,農人們卻以阿Q馬首是瞻。
  當然,有是必有非、有得就有失。祇是獵人大塊吃肉的結果,卻把獵場吃垮了;農夫辛辛苦苦,小米青菜也撐起了一片天!不錯!「當今主流分類最大的長處就是所采用的形式化工具和方法」,問題是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且等著看吧!憑西式「工具、方法」,人類的前途在哪裡?到地獄去開鋼鐵工廠?建一座哈哈望遠鏡移民太空?還是繼續吃喝玩樂、大搞「量化寬鬆」印冥鈔?


++++++++++++++++++++++++
#10953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10) 留言日期:2012-10-23 14:31:34
  學生以為:漢字基因之「概念分類」,之所以可以稱為「道法自然」,是因為其分類原則基於「易理」的系統觀。
  於「易理」,宇宙進化永變,而「永變」不變。因此,「變」與「不變」就成為了分類的標準。「從系統立場觀察,系統不變,有變化者恆為子系統。換句話說,在觀念的立場,客觀為不變的系統,所變者為子系統主觀。」(智慧學 第二章觀念前導 第四節變化)於是,漢字基因分類的第一層,即將概念分為二類:靜態(不變)與動態(變)。靜態者指客觀事物,動態則為主觀變化。
  有一個問題想向先生請教:在「字易」的「丙、漢字之理解及獨體字」中,先生解釋漢字基因分類的第一層時,說:「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這裏,「立場之體」與「立場之用」的「立場」指什麼?指「系統」嗎,即系統之體為靜態者,指客觀事物;系統之用為動態,指主觀變化嗎?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易理即自然之理,分類沿襲「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道法自然。
  欲討論系統,不能失去立場,否則,從任一系統都有不同的答案。當今思者凋零,而知識發達,各系統混淆錯綜。以致知識除了供「工業生產」,便變成爾虞我詐的護身符!尤其是在民主時代,政客們無不口若懸河,為了騙取無知大眾的選票,立場由一至萬,公私死活難分!事實證明,全世界民選領袖的得票率,如今勝負都約在5%上下,不離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在統計學上,凡在標準差值之內,表示「沒有明確的差異」!一個主宰國家興衰存亡(含全人類社會)的負責人,政見如果沒有明顯的差異,相當於「選誰都沒關係」!那麼,這與兒戲何異?耗費了億萬金元、動員了整個社會、分化了人民的觀念、製造了種族的對立…這種荒唐文明、種種高級知識份子的夢囈,豈非變成了人類文明的安魂曲?
  可是,在立場為自私自利的前提下,醜惡的政客、企業主、唬爛專家能輕易洩漏他們的「立場」嗎?於是乎,西方自十六世紀以降(上帝的還給了上帝),「立場」這觀念,人人都懂,但人人都難於啟口!至於東方,人人認為立場應以整體利益為依歸,不幸人一多,整體便膨脹得碩大無朋,到得後來,沒有人知道整體和個體有什麼區別了。
  老朽處於針尖頭上,立場極為清楚,舉凡討論「觀念」,必然站在「系統」上(儘量避免主觀)。是故:「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這裏的「立場」指「系統根本」,也就如汝所說:「系統之體為靜態者,指客觀事物;系統之用為動態,指主觀變化」是也。


++++++++++++++++++++++++
#10954 留言者:漁儿 主題:西式「工具、方法」(2) 留言日期:2012-10-23 14:38:17
  鐘原網友于留言#10948中,是否想問: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看待西式「工具、方法」?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非也!首先,彼友係一「新生」,未經前言洗髓,遽覺新奇,以為可登堂聊天,曾問三次,悉亂槍打鳥焉。其次,彼尚知好歹,見各問言中有物、且「字字皆懂」,為表示自己程度不差,開口插花。然而,何謂「西式工具、方法」,彼一無所知(指「概念分類」),是以提不出「主題」,最終便成了姜太公之坐騎(四不像)。

  後註:若問「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看待西式工具、方法」?在老朽立場,建議速赴西方,以便心想事成。


++++++++++++++++++++++++
#10955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11) 留言日期:2012-10-26 22:40:17
  多謝先生的指教!為了進一步理解「概念分類」,學生想請教「智慧學」中解釋「辨識」的第一系統定理: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先生曾舉過的一個例子「紅」,想用此例來具體理解「辨識」。先生說: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
  那麼,在辨識的立場,「紅」代表炁能刺激:
  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這正是東西方「認識論」的根本,如果認定認識就是「認識」,連什麼是感官的效應都不顧,還談什麼「真象」?在華夏土地上,先民們孜孜不倦,光研究「感官效應」就達數千年之久。由八九千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證明,其中出土的龜甲上有一隻「眼睛」(尚有十多個其他字形),那隻眼睛與甲骨文、金文所流傳下來的一模一樣(老朽正在重寫「漢字基因五體字帖」,有甲骨文、金文、小篆、草書、楷書,在網上找到《汉字演变五百例》及《续编》,眼睛還瞪著我)。
  畫隻眼睛有什麼了不起?世界上哪個兒童不會?而且,九千年又算什麼?隨著考古的深入,不久必有萬載以上的驚奇,人類文明不斷往古早推退!但是,只要是有心人、只要有心可用,當知眼之所以為眼,是為了「看視、觀察、思索」,以求認識、認知!問題在人人有大腦而無腦汁!百分之九九眼中僅辨食色!因為金字塔頂只剩下塔尖!
  克羅曼儂人在巖洞中畫了不少野獸,成就了西方飲食文化數萬年,光是眼睛、能看不能吃,急煞洋人(老朽居美時,曾請同事吃中餐,結果惹來抱怨連連:「怎麼沒見肉?這能吃嗎」)!再若春日清晨,途經泥塘,可見烏雲密佈。細審之,乃生命狂歡,無數「蜉蝣」在集體「氣震」焉!其飛技專精,無一蝣折損;其靈性虛無,也無一蝣得見一眼!

  人是個體,個體與整體之別,時空參數小大也!個體多而小,各各有別;整體獨一,無邊無際。設若某系統(人人悉可自定之)並非一完整之系統,或曰個人至上、與宇宙無關,當然個個人人可以自由自在、各行其是;再假設宇宙恒一,其系統整體相聯、互通有無,是則必有一機制,令整體與個體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剛體結構」。
  對物質而言,物質藉「能量」相達,是有其時空結構;物質之用為精神,精神則藉「訊息」相通,另有不同之感知結構。西方傳統來自狩獵,狩獵重實體,實體即物,伸手可得;中國源自農業(萬年以前,黃土高原是地球上最肥美的農業土地),農業必須與「天地」和諧相處,而「天地」虛無飄渺,先民不得不嘔心瀝血以求,從無到有、由淺入深,一一思索焉!
  審察之初,視覺為先。蓋五官所司,目可及雲天、耳得聞數里,餘則皆供近距離之需。先民能於無數事物中關注於一隻「眼睛」,遠比在蜉蝣群中雄歡雌愛難上京垓兆億倍矣!「眼」可見實體,當今之火星族盡得其妙,然億億萬萬之駭輩,無一能有助世道於億億萬萬之一!舞陽賈湖之價值,就在於「一眼能明萬載」,當然,對盲人無效!

  再回到本題,就不難解釋了!
  「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天下有任何人能說合其所見之「紅色」是多少波長嗎?即令有一種儀器,能測出波長,但儀器測量已屬於「客觀」行為,能說是「主觀」嗎?若不談波長,誰知道甲所見的「紅色」與乙見的有何分別?但不論有何分別,在主觀下人人認定必然不同。
  所以:「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將之展開(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問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的是「前題」之假設。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意指:視覺所感受紅色性質1、2
          前面已說明:在主觀中「無人能知道所見紅色的區別」
          既無區別,A、B必相等,推論中,A-B=0,是「無」。
       結論:客觀之顏色「感受不存在」。
   問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在不同情況下的主觀對對紅色的感受。
       假設:既是主觀,主觀對不同的情況,必然認定不同。
       結論:主觀認為「感受有別」。

  上式說明:「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主觀認為感受有別;但於客觀,感受並不存在。換個立場而論,客觀所見之紅色,即令其波長有別,也非個體主觀所能知曉。同是紅色一種概念,在主觀上是以感受為有無之基準;在客觀上,則以波長之數值為判斷條件。因此討論問題,如不釐清每一細節,必然說各話,攪和不清!」
  
  注意: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此中並未指明主、客觀之定義,蓋「公理」者,必須「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應用時,則應先釐定「主觀、客觀」,再於假設中尋求兩者之別,始能定義清晰(公理不能決定衍式的內容)。


++++++++++++++++++++++++
#10957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类(12) 留言日期:2012-10-30 17:47:48
  謝謝先生的詳細解答!學生繼續請教「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謂之為有;若無即無。
  1,這裏的「感官」僅指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官:眼耳鼻口身,還是要加上第六「感官」:心(腦)?
  2,您說: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是否可理解為:就一對象而言,若主觀系統之感官辨識其炁能刺激為有,則該對象系主觀變化;否則該對象系客觀事物。換句話說,「客觀」之定義來自「主觀」,即「公理三」:客觀整體為主觀個體認知之總交集,個體理解之正確性有賴正確地溝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1,官:「堂下有為者,治事者」,感官對外,僅五種。「意」感並不存在,只是一般人奢侈的幻想。實際上,心、腦屬於內,乃人之「主宰」,專宰記憶,但卻侷限在「紫禁城」中。
  2,是的,不妨假想世界上如果沒有任何「主觀個體」,那麼,何來客觀?同理,在一定的圈圈裡,各有交集,一群強盜的客觀就是搶劫殺戳;一堆生意人的客觀則在於金銀財寶!所謂書生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老朽最怕時賢,圈圈不同也!


++++++++++++++++++++++++
#10958 留言者:漁儿 主題:辨識 留言日期:2012-10-31 13:26:40
  學生想進一步請教「辨識」:
  1,先生說:「辨識」是「認識論」的根本。我可否這樣理解:在「認識」的立場,「辨識」指主觀個體將認知對象的事象變化,經過感官分辨,表達為「概念」。也就是說,「辨識」的目的是回答認知對象「是什麼」?或者說,「辨識」認知對象的「體」?
  2,「辨識」指「眼耳鼻舌身」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那麼,心、腦在「辨識」中起什麼作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妙!妙!妙!妙到毫巔!老朽掛網十餘載,網友大半係電腦界工程師,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口難問主題!以「辨識」而論,此本係人智之基礎,其中大義直通玉闕!「小美」有志於「人工智能」,四十年前即已著手設計,不幸其理念偏差,認為「電腦」應為「計算機」,任何程式,一律用數學模組處理之。
  1983年老朽曾「逃亡」美國,遇到一票名重一時的專家,彼等紛紛採用行列式、以統計方法「設計」辨識程式。老朽直斥其非,頗令「行家」們笑破肚皮,咸謂:「此高級技術,不足為外人道也!」三十年來,美國的人工智能已成昨日白花,老朽的夢想也未能鑽破地表,三思五思,玉闕金燈猶未息,俗世瑣物安可棲?
  2004年,因設計「漢字CPU、九億農民網」,老朽曾與IBM公司協議合作(請見#5052等則)。IBM表示,他們可以提供一套語音系統,佔系統空間300MB,老朽見了頭皮發麻!因本公司的「小信子」系統當時尚不足100KB,頭小耳朵大,豈非怪物?更兼以IBM公司的辨識程式「辨識」能力尚不及段譽的一陽指,最後告吹!
  蓋美國程式師數學精通,一口咬定:「宇宙中一切都與數學有關」!於是當電腦接收到「語音」後,將之轉成一系列二進位數字,再以行列式展開之,然後以統計模式統計出「若干樣本(IBM之系統取5000個)」。最後,再取欲待辨識之語音,一一與樣品比對,設成「語音資料庫」,以其中統計誤差最小者雀屏中選!
  老朽一向以為「移山法」是敝祖先的創舉,焉知小美青出於藍,愚成了高科技光罩!IBM工程師曾謙曰:「目前還不理想,但是每天進步一點,5000個磨成一個就行了」!老朽本以為一場噩夢已醒,孰料汝竟來此問!噤口不言是罪惡,言之不盡乃敷衍,好在關山渡盡秋已深,落葉飄零霧沉沉;行囊多餘惜無車,但祈得付有緣人!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現象,是體會也。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以上乃漢字基因之解釋,表示五官傳來刺激供「辨」,由「主宰者」識之。以當今科學所得之知識,已經證實:眼所辨者光影;耳辨聲音;鼻辨氣息分子;舌辨水溶分子;身辨溫度、壓力!至於「心」司生理及心理的介面,「大腦」提供各訊息的紀錄,「小腦」作出行為反應(心、大小腦係「意識中心」)。
  進一步分析眼、耳之「視辨、聽辨」說明如次(皆應以二進位形式):
  一、視辨(顏色宜分別處理,本程式部伽已由沈子開發成功,用於立體人像辨識):
    1,光影之比較性,含光度、變換度、色差等。
      凡辨識不可採「絕對度數」,因人眼有虹膜自動控制,分辨時只能採「前後級比較值」。
    2,點線面體之邊沿、延續性。
      視覺之錐狀細胞對邊沿特別敏感,故電腦程式曳須找到邊沿,以及邊沿的延續性。
    3,位置關係,含交叉之立體感與常識效應。
      位置涉及認知的常識效應,以及立體現象的距離感。
    4,整體與局部的分配。
      此乃環境判斷之基礎,室外、室內有不同的徵兆及性質。
    5,結構性、層次性、複雜性、變化性。
      此乃所辨之完整訊息。
    6,速度、勁度、滯度、剛度。
      為安全判斷之基礎,亦為由體致用的關鍵。

  二、聽辨(本程式曾於1997年測試成功,後因程式師離職,老朽又忙於動畫,遂止。)
    將聲音展開,使與音波示頻器一致。最理想取樣數在64K,此時可得:
    1,音包:從發音至結束,可得一正弦波形,是為「音包」。
         音包再展開,可得若干連續變化之多重音波,又可分成:
         1-1,波頭:「子音」皆產生於此處,約在1%秒瞬間,可得一微波形。
         1-2,波身:悉為「母音」,或可再分為「雙母音」。
         1-3,波尾:多為音調或各種特性。
    2,頻率:每秒穜振盪次數。
         頻率高者音尖銳,兒童及婦女在每秒300次以上(概數)
         男聲平均約200(事隔三十年,詳數已忘)。
         中文有四聲(細節見「用倉頡唱中文」),可分為高中低三頻:
           第一聲:高頻,延長。
           第二聲:中至高頻。
           第三聲:低至中頻。
           第四聲:高頻下滑至低頻。
    3,音質:振盪之幅度,大者強、小者弱。
    4,強度:腔調變化,代表感情、態度。
    5,音色:即音波之邊沿狀況,是變化之特徵。
    6,音形:耳所辨者為音,但音入耳撼動耳蝸纖毛,產生之變化陸續傳入腦,以資辨認者,可謂之音形。
         1-1,子音:爆發音如BD等,瞬間產生上行波沿,隨下行。
                爆發音再加氣音如PT等,下行波有高頻延續,但音質甚微。
                磨擦音,齒喉音,有些許齒狀,亦分氣音與否。
                彈動音,舌音,波形平滑對稱。
                封閉音,鼻音,波形邊沿模糊。
         1-2,母音:因口形而定,凡管內發出之聲皆為正弦波,當管之末端半徑改變時,
                正弦波距離變長,波形立變,振蕩次數增加。據老朽實驗,正弦波
                為一,僅一峰一谷,而改變之波形可高達七、八個以上不止。
                人耳能辨者,以波數而分計有三類:一、二至三、四至五以上。
                上述「一」即正弦波,人聞之,得「烏」音。
                  「二至三」是為「哦」音。
                  「四至五」或以上是為「啊」音。
                此外,尚有波形邊沿之二級振蕩,即為前述之「音色」。
                  音色改變,令「烏、哦」變「噫」、「啊」變「呃」。

  最後,因有辨,而令「心有感、意得識」,再輔以「經驗、內容、語法、情況」而致知,故謂辨識。
  
  
++++++++++++++++++++++++
#10962 留言者:漁儿 主題:辨識(2) 留言日期:2012-11-01 15:20:00
  感謝先生傾囊相授!學生在解讀算法理論中最令人困惑的基本觀念,希望以此為切入點,解讀「邏輯」的本質,進而解讀基於「邏輯」的「西方理性」的局限性。當今的中國知識分子總是認為西方哲學、科學充滿「理性」,迷失於各種各樣的知識中。但是如果深入追究,就會看到「西方理性」的局限性。
  
  我從字源上分析一下「理性」:
  於漢字基因:
  理─玉脈紋理,事物的規律;性─心生,人動心認識之起始。  
  理性者,以事物的規律為認識的根本,即主觀個體從整體立場、利用既有認知,求解客觀體用因果之態度。 
  法語「raison」、英語「reason」,源自「logos」,而「logos」又源自「discours(語言)」,由此導出「logic(邏輯)」直到「reason(理性)」。所以,西文語境中的「理性」,原指「邏輯」,即「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Reason is a human mental faculty that is able to generate conclusions from assumptions or premises.
  
  按人們現在普遍接受的觀念,人的思維活動包括:概念、判斷、推理(邏輯)。可見,思維的基因是「概念」,判斷和推理都是基於概念的。先生曾說:「思維的過程,係以概念聯接概念,在腦中形成一連串的印象,以網絡形式組成觀念,觀念形成認識」。換句話說,概念為「本」,邏輯為「末」。
  這裏,僅僅從字源本身,就可看出「西方理性」忽視概念的認知、簡化判斷的內涵、專註於邏輯推理的局限性。我以為,概念的認知的關鍵又在於「辨識」,是以,學生有以上的「辨識」之問。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東西消長,原係輪迴反覆。匪此,真道價值不張,眾生愚昧難靖!汝所言恰中要害,可見百年來炎黃子孫浪跡荒野,離道已久也!緣盛極必衰、物壯必老,個人固無永生、社稷亦難長存,其中因果消息,無非由淺入深、聚為精粹,是稱文化(文字化育)。職是可知,文化可與天地長存,人思亦能趁真理遠颺也。
  大道永存,縱有一時之失,然萬丈高原見芳草,千載世胄有傳人。由前文可知,汝已得龍珠,來日必將大化天下也!


++++++++++++++++++++++++
#10963 留言者:達哥 主題:請問中文字濕與溼 留言日期:2012-11-02 01:21:10
  朱老師您好,抱歉好久沒有來這留言了;這裡變化好多。最近有個問題讓我跟朋友十分疑惑;就是中文字中的濕與溼兩字的差別。希望朱老師協助解惑謝謝!

答:************************
  討論漢字,有兩個不變的準則,一是炫耀,一是應用。若為炫耀,當應旁徵博引、甚或亮出身份地位,全副武裝上陣;但若為應用,切記「約定俗同」的金科玉律,令漢字回歸圖形、道理合適至上!
  二十多年前,老朽「漢字基因」的理論笑翻了一票專家學者,以致於落荒而隱(實際上是老朽不適應當今世態)。漸漸地,笑聲息了,由出土日多的上古甲骨文證明,果然「一字一解、解必有因」(可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的《汉字演变五百例》及《续编》)。問題是:蚯蚓隨地可動,巨蟒難得翻身,標準是「臨時」的,若要政府跟著「真實」走,保證天下無一刻安寧!
  漢字靠「毛筆」留傳至今,毛筆依賴寫字者控制,而控制的人則基於環境、心情、能力隨風起伏,人寫的經常與鬼畫的差不了多少!偏偏由於歷史因素,能夠留傳下來的才算「俗成」,俗成雖是「天意」,但卻在在考驗著「人心」!所以,傳統上,歷代皆有大師挺身而出,也正因此,偽師之多不勝其數,最後被考的,只有「秀才」!

  適才散步於屋頂花園,時桂香襲人,老朽傍樹而坐,鼻壅清芬、足登翔雲,遠颺虛無之境,時至而返。既返,噪聲盈耳(隔壁富戶正在年歲翻修)、室氣逼人(四週三面是窗、玻璃厚三層,絲風難透)!心方回坐,胸中澎湃不止,人間事、世間人,古今能超脫者幾希?老朽清福,幾世修得?為此,且詳細解說漢字基因,淺釋溼、濕。
  首先,老朽「自我作序」:「老朽身高不及一米七,長於墾荒、短於務實,編寫漢字基因字典時,漏編之字可稱車載斗量,『濕』字已滲漏於土,故查之不得」,且再誌於此:
  「濕=水+日糸糸(日下掛絲以晒),水多也」。
  「溼=小土小絲沾水,濕也。」
  查《康熙字典》:濕,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說文》,濕水,即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為濕,又轉以濕為乾溼之溼。
  所謂「同、通」者,因用而異也,古人造字,自有原因;後人用字,未必能通曉大義。即令權威如康熙字典,其中可議之處,比比皆是,吾人焉可妄自菲薄,囫圇吞棗?

  北京語文學院之「漢字五百例」中有圖文說明如次(其內容精彩無比,圖文並茂):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晒絲,時旁邊有水。小篆加「土」成溼字。漢隸之後多寫作「濕」字,二字無別。《莊子》:「上漏下溼」。《易經》:「水流濕,火就燥」。(老朽註:「二字無別」係原文,老朽保留追訴權。)

  由上可知,莊子所謂「上漏下溼」係指所漏之水及於土地,故謂。
  原文出自《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溼,匡坐而弦。」指賢人原憲之居室簡陋,「上漏下溼」。
  五百例中原圖來自甲骨文,「溼」字係由「水字偏旁」加頂上「一」,下懸二絲,最後落及於「土」所構成。
  根據漢字基因:「一」象徵頂,「糸」為絲(省略其下三點,以便書寫),其下為「土」地,匯之成「水」。
  由莊子之文可知,此「溼」字代表原憲之賢,室陋且漏,漏水滲入室土,原憲尚「匡(正坐)」而彈弦(琴)。若此時用「濕」字,最多表示衣衫已濕,而無法說明其室「簡陋」之實況!莊子用字智慧如此,後人不察,是愚昧不堪也!

  「漏」者,由「水字偏旁」加「尸」之身體(象徵任何本體),再加「雨」所組成。
  見圖知意,雨由尸(室)頂下流成水狀,全部過程紀錄在概念中,謂之「漏」。

  漢字基因:「濕」字,「日」在上,下懸二「絲(六點省略二點,以便書寫)」,晒絲之謂,旁為水,意指水多須晒也。

  《易經》謂:「水流濕,火就燥」(用字之精若此),「濕、燥」為性狀絕對相反之狀況。一者為水、一者為火;一者為日之晒絲,一者為蟲鳥據木而鳴。濕令體寒、燥令心熱;濕及實物、現象狀況;燥就心理、條件感受。是以,這兩種相反相對的現象,「水流濕」可見水在動,及於實物,令之寒;「火就燥」指火為一種感受,能令心理煩熱。
  苟若此處將「濕」改成「溼」,變成「水流溼,火就燥」,其意境差之千里,變成「水流入土地,火上升…」不知其可矣!

  中華文化之偉大,絕非人人搖頭晃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空話而已!前人艱辛耕耘,後人快樂乘涼,如今有了冷氣機,時賢便將大樹砍了,用來發電去矣!老朽只能說多矣!去矣!濕已溼矣!

  萬勿誤會,老朽可稱老師但絕非大師,尤其是上不上下不下,小隱無林、大隱乏井,三不五時還得秀秀老臉「硬仇、映愁」!正因如此,敢於忝不知恥、大放厥詞!學者知二字係約定俗成、入土或浸身即可,不必理會是古早人或火星族也!

++++++++++++++++++++++++
#10964 留言者:小兆 主題:晶與燃之概念分類 留言日期:2012-11-03 00:51:26
朱老師您好:
  學生試著將漢字分類至「概念分類表」時,越是覺得自己的不足,概念和觀念的不清。能否請您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晶」字分類至,抽象族、定義類、現象屬;而「燃」字分類至,認識族、狀態類、化態屬。
  感謝老師!


答:************************
  欲得驪珠,首要騎術;研究概念分類,當應對概念及分類有深刻之理解。正常情況下,世人僅應用概念、無需清晰瞭解,因生存不過應付環境變化,而自然環境中不可能有概念刺激也!然而,大自然另有宏旨,即在進化過程中,人類肩負著「經驗傳承」的責任。即令這種責任,也不是普羅大眾所應有,而係極極少數「覺者」、極極極有限之「修行人」之苦差使也!
  雖然當今教育普及、科技發達,那也只屬「現代叢林之生存工具」,用過即丟,與人類經驗扯不上關係!再說,一個人能生活多久?八十年?一百廿年?沒患老人癡呆症已是天佑,還能傳承什麼?又傳給誰?另一個等死者?老朽保證,除了老朽與沈子倆超級奴隸,不論死活,再也沒人理解此「概念分類表」(此非自耀而係自咒,蓋三十多年來,吾輩懷壁其罪,東避西藏。因知責任重大,工作從未暫停,所遇艱困不足以告)!其實,無此必要!為什麼?不怕死、不畏艱苦、永不休息的小杏子全包了也!

  「晶」字為何分類於「抽象族、定義類、現象屬」?「燃」字分類至「認識族、狀態類、化態屬」?話須從頭說起!

  「晶」是什麼?若查字典,得:「水晶的簡稱、透明有光輝的樣子」,然後有一大堆如晶瑩、晶晶、晶化、晶群等等詞組。相信汝在學期間,絕未求教師長,這些代表什麼?因為自上世紀「五四運凍」以來,人人欣喜瘋狂,咸謂:「科學民主自由至上」!如果學子連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都看不懂」,必係超級笨蛋,只能去好萊塢演超級大爛片!
  不幸在古人造字之初,尚無「水晶」的概念,既無概念,當無該字。更不幸中國不像美國,由於老祖先太「超級厲害」,令得後代子孫們低頭彎腰,一直抬不起頭來!現在美國佬來了,只要鈔票不要底子、只認新的揚棄舊的,小青年們一見大喜過望,立刻將頭髮染了、皮膚漂了,能飄洋過海的改名換姓、上不了飛機的也可以照樣隆胸搖臀,氦害亥駭!
  事實上,老祖先早已將各種概念定義妥當,老朽不厭其煩,也照抄於《字易》的說明當中(見同類組合之金字塔排列)。因為老祖先(當然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千年來、數以億億計的有心人)知道:人間並非一簡單平面,概念也應有層次,故於「同類組合」時,一棵樹是樹,兩棵就應升級為「林=若干樹」,三棵呢?一片林?那算是小林或大林?
  總見過狗這種動物吧?狗用鼻子東聞西聞,大約可分辨萬餘種氣味,如果有「狗概念」,怎可只用「香、臭」代表?當人能認知億億種事物時,也不可能發明億億種概念!那怎麼辦?分門別類!不足,再分層架構之!當然,智力有高低、需求有多少,高低多少與時空成正立方比!中國幾千年歷史,人多事繁;小美立國二百年,只知吃喝玩樂,沒得比!
  所以,一棵樹算是一個層次;兩棵是較高層次,數字不過是象徵,象徵「很多樹長在一處」;到了三棵,可不是「很多很多」樹了,那怎麼辦?更上層樓,風景焉能依舊?不妨想想,如果上面有樹,左右都是樹,人在樹中間,哪還有什麼「樹」?既然不是樹,莫非狐狸修成仙了?是的,對有意識的人,那叫「氛圍」,也就是人在青翠的樹林中、耳聞鳥鳴蟲唧、呼吸著無所不在的「負離子」、那種膚感、意覺的一切一切!
  同理但不同道,一個「日」指太陽,當仁不讓;兩個「日」不可能謂之「很多太陽」,因為從古至今,除了后羿老兄見過九個太陽外,地球人只見到一個!那怎麼辦?又要用腦筋想了!一個太陽已經令人消受不了,假如有兩個,不妨讓它上升一層,當作日的氛圍,又大又亮又強又盛之「昌」可也!那麼三個呢?是不是人活在核子火爐中?
  事實上,老祖先早在天文學發韌之初,就已經知道天上那些全自動發光的「東西」相當於一個一個的小太陽!所以在甲骨文中,「星」是三個小光仔,掛在架子上,意謂:「很多亮亮的小傢伙(架子代表空間)」!後來概念需求漸增,為了簡化,便將之寫成三個「日」。但人盡皆知(不包括今人),那只是自然界的傑作,代表閃亮的那些「小傢伙」!
  到了老朽手上,又該怎樣「分類」呢?至少,老朽知道那不是「東西」,而係有形無質(概念上,質的定義是「可觸可佔有」),所以是「抽象族」;既然稱之為「晶」,當然是因觀得念,係指定的客觀定義,故為「客觀類」;最後,閃閃發光只能說是種「表現的影象」,是為「現象屬」!

  再說「燃」字,「燃=火然,燒也」。火然,如火之狀。火有什麼「狀」?要講明白,那得寫一本「動能學」,遠較量子力學複雜,相信汝無此興趣、老朽也無此精力!但是,火就是火,在八十萬年前人類就已開始利用,換句話說,八十萬年以來,人類還無法說清楚什麼是「火」!但是人人每天每事都少不了它,怎麼辦?人人主觀有別,曷不各自認識之?
  於是,老朽將之分於「認識族」中,認識族有:感知,狀態,悉為人類被動所接受者。
  「感知」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此乃初級,屬於五官之功能。當外界「刺激」傳至感官;再由感官產生「感覺」、貯在大腦記憶體中;感覺係一連串神經脈衝,通過人體神經與末梢相連,因應訊息性質、狀況,生理上產生各種「激素」,由血液傳至心臟,待心有所感是有「心緒」;意識中樞再將之轉換成印象貯存,斯乃「認知」。
  「狀態」則為初級「認知」之果,經過大量的交叉處理(人有自動機能控制,不用費心,做夢就是自然之應用工具之一),最後能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人各有別,是有能力高下強弱)。此族全屬大腦的旄下,係官能(指五官及意識,雖然意識不屬五官,但在分類時為了兼顧合理與精簡,特歸諸同族)「化態」指系統從初態至次態之變化而言;「動態」則指系統運動之狀態;「界態」指系統之分界狀態;「知態」則指各狀態之認知狀態。
  為此,將「燃」視作系統,初態係能量低、光度小、系統空間密度大、系統基質作用少;而次級狀態能量增加、光度變強、空間密度膨脹、系統基質作用充分。職是之故,本概念完全符合系統定義。

註:不瞭解下面表列說明者,絕無可能略窺概念分類道徑!反正得失是緣,且再重述一遍!

                概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現象:    抽象      具象      認識      行為
     ┌─┴─┐   ┌─┴─┐   ┌─┴─┐   ┌─┴─┐
認知:  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 ┌┴┐ ┌┴┐ ┌┴┐ ┌┴┐ ┌┴┐ ┌┴┐ ┌┴┐ 
類別: 符 根 規 資 本 植 食 起 刺 心 化 界 官 技 生 行
    號 源 範 訊 體 物 衣 居 激 緒 態 態 能 能 活 事
    、 、 、 、 、 、 、 、 、 、 、 、 、 、 、 、
    語 現 人 意 肢 動 住 工 感 認 動 知 體 智 溝 控
    法 象 際 義 體 物 行 作 覺 知 態 態 能 能 通 制

  1、立場有「二觀」: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以英文論,係名詞等。)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以英文論,係動、形容詞等)

  2、現象有「四族」: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於靜態下分辨、觀察。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形、色、性、質、數、量、位、能」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
        (認識多為形容詞)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
        (多為動詞或副詞)

  3、認知有「八類」,類下有「32屬」,屬下有「256種」: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此類無體、無形、無色。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如:符號、語法、根源、現象。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如:規範、人際、資訊、意義。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此類有體、有形、有色。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如:本體、肢體、植物、動物。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如:食衣、住行、起居、工作。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此類為人被動接受者。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如:化態、動態、界態、知態。
    行為者分:能力、經驗。此類為人主動發生者。
      能力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如:官能、體能、技能、智能。
      經驗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如:生活、溝通、行事、控制。


++++++++++++++++++++++++
#10965 留言者:漁儿 主題:判斷 留言日期:2012-11-04 12:19:07
  學生會謹記先生的教誨,不忘先生的囑咐,繼續努力!這裏,學生想請教「判斷」,及「判斷」與「辨識」的關系。
  
  於漢字基因:
  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對於判斷,先生說:「判斷指判別與決斷,須先認清情勢,再決定行止。判斷由意識主導,欲得明確之判斷,必先有明確之立場、目標。否則立場角度不同,認知迥異。」(智慧學 第三章慣性規律 第三節人性)
  我可否這樣理解:「判斷」基於「辨識」,也就是說,從立場出發,「辨識」情勢,以目標為預設值,將「辨識」結果與之比較,以此決定行止。
  如此,「判斷」與「辨識」處於不同層次,「辨識」為本,「判斷」為末。「辨識」的基因是「刺激」,而「判斷」的基因是「立場、目標」。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判斷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一般人經常忽略與欠缺的,因為,「判=一分一半,分也」,一分就斷,簡單!其實,不簡單!個人判斷力的強弱,決定一生的榮辱苦樂。因為,環境恒變,在時空變化的瞬間,人類每分每秒都面臨抉擇,而每個抉擇都是一條不歸路。老祖先有鑑於此,嚴格地要求子孫們由「修身養性」做起,習慣成自然,才能保證「行不逾矩」。
  行不逾矩的優點有三:
  1,遠離不潔的環境:人是經驗動物,經驗則是經歷與驗證的後果。尤其是當今奸商
   利用人性弱點,生產一些不良商品,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強力推銷。人只要未存「
   規矩」的原則,很容易被當前的利誘所惑,隨時隨地步入歧途。
  2,維護五官的純正:五官接收刺激,對變化反覆、新奇花巧、大量湧現的事物特別
   敏感。一旦刺激紛至沓來,五官立被各種訊息干擾,而失去正確辨識能力。每當辨
   識異常,不僅喪失了感官的功能,而且會污染感覺的內容。
  3,堅持意識的清醒:意識是判斷中樞,感官的訊息由生理機構轉化為各種內分泌,
   經過心的「分判」,與過往經驗相比較,以「斷定」其利害關係,最後決定取捨、
   趨避。顯然,沒有清醒的意識,任何判斷都有餘患。

  「辨識」是生命體的本能,單細胞細菌有「辨光性」,且能因自身條件而隨光運動。「隨光運動」則是一種物理反應,單細胞生物體表有一層纖毛,光線的強弱能令纖毛顫動,纖毛與環境分子作用,因而生運動。待生命體逐漸進化,單細胞變成複細胞,各種感應器官也逐漸分化獨立。基於更複雜的機構作用,這些感應器官都有相關的反應,但卻不具「判斷」功能。
  「判斷」是生命進化中,在各層量變質變的堆砌下,當一種生命體能辨知到「我」、「人」之別時,便有了「人」(黑猩猩等「類人生物」,也有些微「我心」,在此不予討論)。由於人有「我心」,判斷才有「立場」;在「我的立場」,各種「對象(感覺訊息)」紛至沓來;基於某種「目的」,我作出了分辨及抉擇,是稱「判斷」。
  因此,判斷的三個要素:立場、對象、目的缺一不可。顯然,辨識與判斷不能相提並論,更不能作為本末之置。

  此外,『「辨識」的基因是「刺激」』,不確,只能說:「辨識的對象是刺激」,「辨識」、「刺激」兩者分屬兩個系統,而「辨識基因」則係辨識之「下系統」。若論辨識的基因,其下系統有二:一是辨識系統的本體,一指所辨的對象。若逐一分析,五官之五感加上生理的結構,寫下來又是洋洋灑灑一本專著了。
  「判斷」亦然,「判斷」的基因不是「立場、目標」。前述「判斷有三個要素,三要素意謂「重要的因素」,「基因」意謂「基本的因素」,重要的不等於基本的。譬如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因」!一討論到「理則學」的範疇,「咬文嚼字」就無比重要,否則,觀念不清,就會釀成一糰麵糊!


++++++++++++++++++++++++
#10969 留言者:漁儿 主題:判斷(2) 留言日期:2012-11-06 17:27:07
  謝謝先生的指正!學生逐步改正之。
  
  從「be」與「是」的分別(留言#10448、#10454),可以看出:於西文,「判斷」為客觀的「是非」邏輯判斷;於漢字,「判斷」為主觀的意識判斷,而主觀並無「是非」。就此,學生進一步解讀:
  先生說:判斷有三個要素:立場、對象、目的。在「我的立場」,各種「對象(感覺訊息)」紛至沓來;基於某種「目的」,我作出了分辨及抉擇,是稱「判斷」。
  西方將「判斷」認作客觀的「是非」邏輯判斷,是因為西方傳統將「主觀」視為感性、不可靠,回避「主觀」。而回避「主觀」,就是回避「我」,即回避對人的直面認識,或者只有片面認識。故在「辨識」,體現在缺乏對「感官效應」的正確認知;在「判斷」,體現在「立場」的缺席。
  問題是,人的一應認知皆來自「主觀」,「客觀」乃「主觀」之交集。所以,回避「主觀」、不談「立場」,就會導致觀念混淆、思想混亂。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西方「唯我獨尊、英雄至上」,但是又不便啟口,於是衍生了各式各樣的理論、主義,以示客觀。經過幾千年的人間實驗,一神論式微了;又經幾百年的宣傳,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護身符也破滅了;再經幾十年的大張旗鼓,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正在水深火熱中;老朽預言,遲早自由民主將行向末路,西天晚霞的最終演出必是黯黲一團!


++++++++++++++++++++++++
#10970 留言者:漁儿 主題:辨識(3) 留言日期:2012-11-08 00:36:26
  學生想再談談對辨識「基因」的認識:
  基因者,基本的因素。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簡言之:辨識者,認知分別者。分別者,指「現象的相對性」。那我可不可以認為:辨識的「基因」可指「現象的相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學無止境,「基因」乃核心,徹底瞭解當然重要。但要瞭解基因,必須先瞭解其所建立的系統,否則,基因遍佈宇間,無從下手(見10329)!麻煩的是,當今西學大盛,學者專家們早已將大自然切得零零落落,美其名為「科學」。實際上相當於饕客解牛,只解下可食的部伽,餘者盡棄垃圾桶!老朽人微言輕,看不慣也抗不住,只得躲到賭城的小丘岩隙,靜候刑期之竟!
  由系統觀而論,任何系統皆有其「上、下、左、右系統」,左、右只是平行關係,彼此性質相同。上、下系統間之關係有二,於觀念上為「主、從」;於結構上則稱「本、末」。上系統為主,下系統則稱從;若上系統取其本,則下系統取其末。再由理解的角度而論,主從、本末之間,其上可知其梗概,苟若細究其下,則謂之為「基因」。
  因此,任何系統皆有觀念之基因以及結構之基因,唯因大道不張,老朽無意「煮茶膨風」,瓦釜不叩不鳴也!今既有問,當應回答,唯有言在先,老朽年邁,細節早已記憶不清(四十年前曾有大志,各種觀念詳錄於日記中,後無故遺失,緣止於此。此事於《智慧之旅》中有載)。再說,人間災難方興未艾,大局將圮,秋風所之,落葉盡付黃土焉。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欲究基因,當由漢字概念下手,蓋一理真、萬理同奧。因道失於野,老朽謫降草莽不過棲身待時,未學無術、缺友乏師。唯因自幼好看傳統「小說」,認知悉數來自漢字,於本網千萬縈述、無非化自「漢字基因」。芥子雖小,小而無內;人生有限,限及大千。要者,求不謀己,思慮專一,苟得其一,必以三隅反,隅至而大,大之無外矣!
  老朽公佈之「基因分類表」,即為萬法歸宗之鑰,老朽之十全真義悉數芥納其中。苟欲學,可問一實例,老朽必詳實以述,斯可舉一反三。匪此,海天茫茫,難以著目也!


++++++++++++++++++++++++
#10971 留言者:曾凡 主題:关于#10964留言概念分類表说明之疑问 留言日期:2012-11-09 19:19:47
朱老師您好:
  學生自從跟隨您學習后,不斷沉靜思索、感悟、踐行,收穫良多,非常感謝您的教誨。
  讀到#10964則留言,老師對概念分類表的說明,末尾有原文如下:{“個體”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社會”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對這兩句說明再三反思而不易解。學生懷疑是否將其中的“個體”改為“能力”,“社會”改為“經驗”,這樣更為恰當?
  祝老師身體安康!

答:************************
  錯!不是更恰當,而是改了才「正確」!謝謝!謝謝(10964則已改正)!
  老朽的確老矣!日昨洗澡畢,用洗潔精洗澡盆,不料拿反了噴頭,結果洗潔精全噴到自己臉上!好在戴著眼鏡,否則眼珠受洗,不知道會不會看得更迷迷糊糊!怎麼將「能力寫成個體、經驗寫成社會」?除非是大腦癡呆、鬼迷心竅,總之,看來奧茲海默弟已近也!今晨則變成老頑童,為了採桂花(屋頂花園桂子飄香),老朽竟效少年家,爬上頂層天台作賊。所幸被沈子發現,一把揪下,大大地挨了一通「兒時癮」!

  有問堪問請速問,莫待人老變白癡!是所至囑!


++++++++++++++++++++++++
#10972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的「三才」 留言日期:2012-11-10 12:55:49
  學生一直想試著全面理解關於系統的基本觀念,於留言(# 10139,# 10145,# 10153)中做了點初步的嘗試,但顧慮自己的功力不夠,擔心不能勝任,故未能就此集中請教。現在,學生再繼續嘗試:
  「智慧學九論」導讀的第四節基因,先生說:當「系統」釐定了範圍,「結構」連通了關係,「基因」便成為認知的基礎。故系統、結構及基因三者,為系統的「三才」組合。
  於第三節,先生解釋了「介面」,而「介面」與「關係」互為體用,「結構」連通了關係,即整合了介面。如此,可不可以說:結構、介面及基因三者,為系統的「三才」組合,即系統=結構+介面+基因?因為,若說:系統=系統+結構+基因,好像層次不夠分明。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原書未能表達清楚,系統的「三才」組合,應寫為:各該系統之三才組合,為「該系統(含子系統)」+結構+基因。蓋「系統全部」為「天」、結構為人、基因為地,俱有明確且獨當一面之性能。而「介面」僅係介於兩系統之間、具有相交系統之特性者,其所介之系統未定則特性難明。若定為「系統=結構+介面+基因」,此「介面」無從舉證,相當於「未知條件」也。

  這是觀念闡釋中最大的罩門,「系統」已經涉及一切觀念之根本,「系統的三才」又是三才的基礎。要瞭解「系統」,應知系統本身就是系統所有之一切,也就是「白馬非馬」的系統版!白馬之所以「非馬」,為例分析之:
  白馬(系統名)之三才組合:白馬(系統)+身體(具象物質)+機能(抽象精神)
  馬(系統名)之三才組合:  馬(系統)+身體(具象物質)+機能(抽象精神)
    由上可知,「白馬這個系統名(概念)與馬系統名(概念)之不同」,在於「白馬」與「馬」兩種系統有別也。
   當然,再細部分析,其二者身體顏色有別,但已屬於枝枝節節了。

  以「系統=系統+結構+基因」而言,實乃特例,即令寫為「各該系統之三才組合,為該系統+結構+基因」,在文字表達上也大有斟酌的餘地。總之,這與基督教的理論一樣,當提到三位一體時,「聖父、聖靈、聖子」中之「聖父」,又與「上帝」何別?老朽本可援例改一名字,但覺無此必要,人之概念、觀念原非「本然」,能忍受的缺點接受便是。


++++++++++++++++++++++++
#10974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的「三才」(2) 留言日期:2012-11-11 17:29:11
  先生指出:學生留言(#10972)之問涉及到觀念闡釋中最大的罩門,學生還以為:此問與留言(# 10285,# 10286 ,# 10290)「一般與個別」之問也有關係:
  從觀念認知的角度,「系統*=系統+結構+基因」與「系統=結構+介面+基因」有別:
  於「系統*=系統+結構+基因」,先生是在定義「系統*」這一「觀念」,即「系統」釐定範圍,「結構」連通關係,「基因」為認知的基礎,也就是說,先生在回答「系統」之所以成為「系統」的原因,即「一般」系統是什麼?而於「系統=結構+介面+基因」,我是在用「系統*」這一「觀念」來定義「個別」系統是什麼?
  以「白馬非馬」為例,先生在定義「白馬(系統名)、馬(系統名)」,而我在定義「白馬(系統)、馬(系統)」。故就系統名(概念)而言,「白馬這個系統名(概念)與馬系統名(概念)之不同」,在於「白馬」與「馬」兩種系統有別也;但就「馬」而言,「白馬,馬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老朽也有罩門,即做學問「不夠嚴謹」、著作「有骨頭而乏筋肉」(苦力之料也)。兼以攬事太雜,東摸西弄,不論什麼都只能有短短一段旅程!比如說,每次作曲只有一個月(一共有三次),作畫時間較長(因圖文系統),寫書情況好不了多少(《智慧學九論》花了三個月,最久的是改還珠的小說,花了一年)。麻煩在於,時過境遷,很多細節早就忘得光光,更何況如今老朽不堪,奈何?
  九論一書已高置書架近二十年矣(從無機會重閱)!若從頭到尾回憶一遍,大難!大難!尤其是近年致力於漢字基因,概念觀念又有進境,再看原書,自己都不甚滿意。職是之故,要回答汝上述各問,倒不如就「白馬系統」,自行作註如次(夢想有學生代勞,如今老學生自註):
  
  不二註:「系統三才組合」乃用三才層次作「有系統」之分析,每當提及該系統名稱時,由三才可聯想其系統所涵蓋之一應屬性。其中,「系統名稱」係本系統之代表,為該系統之內容+該內容之結構+該結構之基因全部。此三才組合以便於理解為目的,無必要嚴格定義(實際上無此可能),茲舉例略示概要(老朽平時用此,頗能忽悠一時,但細節要另下功夫,乃老朽之短)如次:

  系統名稱 系統內容(子系統)  結構範例         基因範例
  白馬   白馬         白色的馬         毛白色
       具體:生命體     哺乳動物         蛋白質、澱粉、脂肪、碳氫氧等元素
          身體      頭、四肢、各種器官    骨、肉、血等
                   皮膚          皮、膠質等
                    毛          毛質、毛色(白色)
          感官      五官           生化電流、神經脈衝
          ……
       抽象:生命      生存、生活        氧化、還原作用
          運動      時空位移         能量燃燒
          性質      速度參數         能量特徵
          ……

  蓋以文字而言,如指某一「對象」,以往只是用那個「東西、事物」代表,經常令人不知所云。老朽以「系統」取代之,如此而已,算不上是什麼「大學問」。即令「三才」,也是一種「方便法門」,易於將各個角度「一網打盡」!當然,真要將上例詳細表列,意義必然重大,但此中功夫絕非老朽所能勝任(其實,沈子為杏子設計了一個「漢字常識大庫」,足令老朽望而生畏也)!


++++++++++++++++++++++++
#10976 留言者:歸壹 主題:我的问题 留言日期:2012-11-13 20:40:41
朱老先生:
  您好,弟子有三個問題向您請教
  一,世間為何會有那麼多的歧視,如性別,血統,國籍,學歷。
  二,您對死亡的態度是什麼。
  三,如果您離開這片土地,您的網站還會繼續開下去嗎。
  弟子真心祝願您老能夠長命百歲,您的網站在我心中是一方淨土。我願意終身追隨您。
  弟子謹上                二零一二十一月十三日

答:************************
  一、人本獸,人類雖建立了文明,但獸性難改,就將自己看得很特別。最常見的,是把自
   己放在世界中央,「我」最重要,別人都在眼皮下,離自己越遠歧視越重。
  二、死亡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人生必然的歸宿。人一生中的遭遇,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
   九,只有死亡公平,是最後的解脫。再說,有些人命好,一生吃香喝辣,假如活上千年
   萬載也太不公平,自然難得自然!   
    至於死後,基於能量不滅定律,身體是物質結構,死後存留世上,轉化為異物;但人
   有精神、思想,當思想凝煉成一不變的系統,則與相關的系統相合。這類系統有很多理
   論,鬼神就是其中一種,根據修為之「道」,各有所之。
    正此,人間有各種「宗教」,由「得道」者宣示其修道的法門。事實上,科學與宗教
   並不相悖,只是一般「科技匠」只是小學徒,看不懂罷了。只是,邪教、假教很多,信
   其理不妨,涉及金錢或自由則萬勿沾惹,尤其不可違反倫理道德。
  三、老朽的網站當視自己身體與財務狀況而定,與土地無關。

  做人做事,真心即可,不必發誓賭咒。要知道,「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是指自己的「心境」。人只要心淨、意正,處處是淨土、縱置身地獄亦然;心不淨,就算去了天堂,也無異於無邊煉獄。


++++++++++++++++++++++++
#10977 留言者:一笑 主題:三点疑问 留言日期:2012-11-14 11:47:26
朱老師:
  您好,弟子有三個問題向您請教:
  1.人死後,“人有精神、思想,當思想凝煉成一不變的系統,則與相關的系統相合。”請問這一相關係統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2.生前記憶會否存在于這些系統中?
  3.精神、思想,當思想凝煉成一不變的系統,與相關的系統相合后,所成的系統,與人間物質結構還存不存在聯繫?
  謝謝!

答:************************
  1,「思想」當不是「胡思亂想」,更不是見到肥肉想塞進嘴巴、一見異性就想上床!人生有
   限,每分每秒都珍貴異常,如果不知珍惜,一過去就把生命燒成輕煙,無影無蹤!笨蛋活著
   只為怕死,怕來怕去卻不先預防!其實,死並不可怕,人卻「怕死」了!
    有誰知道死後如何?又有誰知道明天如何?為什麼不怕明天卻怕死?事實上,人所「怕」
   者,是自己的心念,想到死後他人悽涼之狀,感同身受。而且,一死就了,一切已經習慣、
   一切愛好擁有的人物、情事,永遠與自己分道揚鏢!
    世間氖有永恒與無常兩大陣營,如果人只顧抓住眼前所見、手上所得、心中所需,這些都
   無常性,事過境遷!那麼,人活著,也只是活在虛偽的假象中。在此,且借用《紅樓夢》中
   的好了歌(曹雪芹)一用: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如此這般,見好不見了,死來逃不了!
    再若有人,及時看透「無常」的真面目,矢力追求永恒,待功夫下得深了,自知其「內容」
   如何。否則,就像一個觀光客,見到高山上有人修行,以為是「景點的道具」,問道:「你
   一個小時掙多少?」如此,誰能回答什麼?

  2,本系統係永恒之延續,個人記憶屬於無常,人自己都記不了多久。

  3,「存在聯繫」是「個人的主觀」,舉凡「絕對客觀」之系統,存在是必然的!比如說,前
   次老朽試著「預測天氣」,測不測得中是老朽道行之考驗,但該系統從古至今一直「在在」,
   只是今人被西方忽悠,迷信物質矣!汝若能「參透」此中道理,自有真知灼見也!


++++++++++++++++++++++++
#10978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的「三才」(3) 留言日期:2012-11-14 13:51:59
  先生於留言(#10974)中提出了系統「三才」的二維結構,學生先繼續請教一維:「系統*=系統+結構+基因」。
  1,先生說:蓋以文字而言,如指某一「對象」,以往只是用那個「東西、事物」代表,經常令人不知所云。老朽以「系統」取代之,如此而已,算不上是什麼「大學問」。即令「三才」,也是一種「方便法門」,易於將各個角度「一網打盡」!
  也就是說,以「系統」取代「事物」,目的是以「系統觀」全面認知事物。
  於「系統*=系統+結構+基因」,天 = 系統、人 = 結構、地 = 基因,如果說:「系統」代表事物的「整體」,「基因」代表事物的「根本」,那麼,「結構」代表什麼?就說:代表事物的「結構」嗎?
  2,先生又說: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數字皆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一」係事物之整體;「二」代表事物之相對性質;「三」是嚴謹的結構,既精簡,又符合客觀真實。
  就「系統*=系統+結構+基因」而言,如何理解「一 、二 、三」?是否認為:一 = 系統、二 = 系統 + 基因、三 = 系統 + 結構 + 基因?
  3,上述二種系統觀的表述,如何協調?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1,「結構」也者,結合而構成之。對任何系統而言,若獨立視之,整體可視為「上系統」,
   基因則為「下系統」,中間即為「上下結合所構成」之結構。
  2,數字具有「象徵意義」,不代表數字「必具象徵」。以汝之例,人若走了三步,是否也要
   一=系統、二=結構、三=基因?或一=左腳、二=右腳、三=左腳踩右腳?
  3,上述兩個問題,可謂已見秋毫之末,但未見輿薪,是無需協調者也!
  
  
++++++++++++++++++++++++
#10979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的「三才」(4) 留言日期:2012-11-14 22:40:45
  謝謝先生耐心的指教!學生繼續理解系統的「三才」:
  如果將系統的「三才」表述為「系統觀」,那麽,就可以從「天、人、地」三個角度來探討:
  1,以「整體=天」為立場,系統=抽象+整體+具體
  2,以「性質=人」為立場,系統=(事物之)整體 +(事物之相對)性質 +(主客觀)結構
  3,以「結構=地」為立場,系統=整體+結構+基因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武漢三套拳、屠戶三把刀、文士三支筆,人人以之行遍天下,看來汝之數學也不甘示弱矣!
  大自然一應自然,本無「數字」,人類為了分辨物我,設定了「數字」,可計算量、序。在數學上,又有「自然數、整數、有理數…」等之分,問題在:「自然數」自然嗎?如果自然,「一人」應作何解?從頭到腳(含細菌)都算一人?人意識中的思想、觀念算多少一?肺中的空氣、肚中的食物又算什麼?裝了人工心臟算不算?科學實驗結果,兩個人同處一室24小時,各人身體的物質相互交換的約有3%(記憶可能不準),那一又算老幾?

  要理解概念,應知:「概念相互構建,形成網絡,人所能理解者,恒為全部經驗中、於概念網絡之一部伽,絕不可以數字分割之」!老朽謂汝已見秋毫之末,實則是入魔已深,見葉不見林矣!若「系統之三才」可以分析為1、2、3種「明確的觀念」,人之理解亦將到為止,成為「自然三才、整三才、有理三才……」,人間所有思想、知識當以數學一統之矣!

  再此下去,老朽噤言!


++++++++++++++++++++++++
#10980 留言者:小兆 主題:認識與觀念 留言日期:2012-11-15 12:30:46
朱老師您好:
  因為想了解何謂認識,所以閱讀智慧學九論的內容。
  想請教老師,如果某人說:「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句話是否有任何錯誤?還是說,要依據上下文的內容才能判斷是否正確。又「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跟「我有了一個新的觀念」,這兩句話不同在哪?
  謝謝老師!

答:************************
  「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句話並無錯誤,但是前題是一定要有「舊的認識在先」。同理,「我有了一個新的觀念」也要先有舊觀念。這兩句話不同之處在於:「認識」是意識對某系統理解的結果,貯存在記憶體中成為一種「能力」,是動名詞,可說「我認識它」或「我對它有認識」;「觀念」是認識後、對該系統的綜合信息,是「名詞」不能作「動詞」用,只能說「我有觀念」。


++++++++++++++++++++++++
#10981 留言者:一笑 主題:三个问题 留言日期:2012-11-16 00:00:19
朱老師:
  您好,弟子煩請老師解疑以下三個問題。
  1.某夜,睡中,突然一片柔和白光,從天照下來,將身體整個融化掉,此過程很短,但這種感覺是很舒服,滿心喜悅的,(此前從不知人間會有這種舒服感),然後白茫一片中,只剩下思想意識,沒有身體,好像白茫茫一片便是身體,后想到處看看,一有這一想法,便醒了。此后,再沒遇此情況。請問是否真有可長時間定在這種狀態中的情況存在?
  2.某日,清早上班途中,忽感上天同本人是一體的,此刻感覺【我】並不是地球的,只是人身遺留在地球,且感人身只是一軀殼,像連線木偶,人身與天有股能量相聯。
   人身的活動只是應外界環境變化而作相應變化,內心卻與天一體,很寂靜。但一動念,這種寂靜就會被打破,能量與天失去聯接,像上網掉線。后,煩惱至。請問是否真有長期安于這種寂靜狀態的情況存在?這樣人就會很平靜而沒煩惱,看外界事物,如看戲一樣。
  3.以上兩種情況是否是個人能量處于宇宙不同能量級別中落實于人身所產生的不同觸感?
  謝謝老師

答:************************
  1,主觀感覺沒有標準,什麼都可能發生。但若人能因此自我改變,或許尚有意義。
    四十年前,老朽在巴西,因失意於事業,落魄為嬉皮。某日偶得「某種幻覺」,
   老朽憬然發現自己「我心太重」,任事只怪他人卻不反省,特此立誓改過。自後,
   老朽脫胎換骨,四十年來不顧自我利益,一心一意為中華傳統文化服務,不懂的一
   律自修自學,人生因此而充實,是為「意義」。
  2,自己沒有煩惱就應推己及人,但若只顧「小我」,便是主觀幻覺。
  3,不知閣下對能量有何見解,老朽看法不然。


++++++++++++++++++++++++
#10982 留言者:漁儿 主題:反省 留言日期:2012-11-16 18:04:33
  學生是想通過追究一下有關系統的觀念,好進一步請教漢字基因的,卻不自覺陷入了主觀,雖然一直在向先生請教「主觀、客觀」;是因為認識到西方數學與哲學的局限性,才試圖對其解讀的,卻不自覺執著於數學。總之,學生很慚愧,退下去,會仔細反省先生的棒喝。感謝先生的教诲!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閒聊是聊閑,做學問,怎可不慎?


++++++++++++++++++++++++
#10983 留言者:一笑 主題:请教老师 留言日期:2012-11-16 22:28:22
朱老師:
  您好,老師于#10977回應留言處言“再若有人,及時看透「無常」的真面目,矢力追求永恒,待功夫下得深 了,自知其「內容」如何。”弟子望老師指點,請問此功夫如何下?
  謝謝!!

答:************************
  首先,應知何謂「無常」;其次,排除無常;最後持之以恒。

  什麼是無常?由於每個人生活環境有別,人人遭遇不同,故唯有主觀知之。但有下列三點可資參考:
  1,過去喜愛、覺得重要的事物,如今感覺不同者皆是。
  2,除生存必須品外,舉凡可有可無者皆是。
  3,對未來生活沒有幫助者皆是(現在的下一刻就是未來)。

  如何排除?下定決心,不想念、不聞問、不理會。(沈補:就是 六祖所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10985 留言者:石之軒 主題:困惑 留言日期:2012-11-19 19:52:44
朱先生:
  您好,#10983則中提到無常,弟子粗淺理解如下:
  宇宙本存,有常無常皆是主觀相對客觀而言,站在宇宙立場,大化流行,萬事萬物皆為無常,唯天道(能量變化規律)永恒。站在人類立場,生死無常,唯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
  人之思維可跨越古今,但具體到每個思維載體(小杏子不算,嫉妒!)卻都身處特定時空中,受時代所限。人身處家庭社會政治關係中,層層捆縛,縱然能破名利關,情關呢?親情友情愛情,一有牽掛,就不得解脫。況情與利本就糾纏不清。若情關亦破,是否又有悖倫常。
  簡單一例:子女背負父母理想,縱能做到無私無我,卻不能無情無親,父母之理想可能符合時代卻未必符合天道(究竟何為天道!)。是堅持天道,致父母傷心絕望,還是妥協退讓,隨波逐流。
  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
  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棄天下猶棄敝履,是否又不顧大義?
  請求先生指點!
  弟子石之軒 敬上

答:************************
  所見小有螢光,實係主觀痼疾!何以「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即令人類有立場,也未必知文化精神為何物也。尤其是所述涉及層層迷惑,將「倫常」與「覺悟」糾結難解,以致「大義」格格不入。

  總之,人生本是無常,老朽堅持倫理道德正是令「無略有、常稍長」之不二法門。蓋世人胖瘦高低、各具使命,事件遲緩疾速、多因環境,於無常之中,尚有先後輕重。父母之期望子女,有責任義利之別;男女情愛糾纏,更係私利深淺之分!似此,得失是緣、陷溺乃孽,不僅與「天道」無關,且正是迷途之始。要者,下雨宜打傘,苟無亦應暫避簷下,靜待天色之霽,安可混為一談哉?
  夫「六祖慧能棄母求佛;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是主觀認知與個人機緣有別,非外人所能置喙者。人智有天淵之別,其上者寸進千仞,豈是箭矢所及?下焉者百瞬而住,又怎能不隨波逐流?須知:認清「無常」乃「自救」之手段,而非質疑他人之「遁詞」!人若未能參透無常,終生矛盾糾結,將難有解脫之日也!


++++++++++++++++++++++++
#10986 留言者:石之軒 主題:反省 留言日期:2012-11-20 22:16:10
  先生見諒,弟子深知學識淺薄,層次境界不夠,有常無常本非弟子所能參。發問固主題不明,即先生做解亦難領悟。但確系弟子切身之痛,主頁有言不談個人隱私,遂借無常之問以求解惑。回觀原文,確有質疑古聖之嫌,弟子告罪。
  弟子抑鬱多年,得遇先生已是萬幸,奈何先生之學博大精深,能參多少實無把握(可惜先生日記丟失,否則或更能明晰先生治學心路。)。入網之初,弟子有言,一年內將《智慧之旅》.《智慧學》.《智慧學九論》.《字易》研習一遍(非敢自大,欲在心中能粗略構建起概念系統,至今卻仍在《智慧之旅》金秋中徘徊)若稍有所得,再重新解讀經典,或能理清些思路。  
  弟子取巧借先生之心眼來觀世界,矛盾之處在于非弟子親身摸索所得,致有倫常(何為倫常?)與覺悟之糾結。雖潛心研習先生著作,學養不夠,舉步維艱,困惑重重。偶有發問,雖屬幼稚,但期先生能指明方向,不致行差走錯。無常,為弟子終生之課題,又怎敢期當下能悟!
  謝謝先生指正!
  弟子石之軒 敬上

答:************************
  知錯就好,如今年輕人以為受過「教育」,稍識之無就勇闖廟堂,將古聖先賢貶得一文不值。所幸,汝語氣尚佳,是不明究裡而求問。否則,待老朽寶劍出鞘,少說又將有秋葉落地也!
  無常者,過眼雲煙之類也,「抑鬱」正是濃霧之末,重重心障也。六祖慈悲,示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汝卻以:「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論之!六祖本山中樵子,終其生掙扎於溫飽,有大德濟以資金,老母得以安奉。千年以降,六祖延續佛祖道統,接引眾生億萬,私情公益,化小我為大我,焉有「倫常(倫理之常)」之悖?
  汝之鬱在於「心志不堅」,得失之念太重,判斷失據,致人生機緣難以掌握。果能覺此,速速「放下一切」,萬事不分辨、不批判,任其自然。風止雲消,必能再見青天白日。


++++++++++++++++++++++++
#10987 留言者:秦漢唐 主題:六祖壇經 留言日期:2012-11-21 21:14:29
  恭請 老師和 沈先生再垂開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答:************************
  善哉斯問,本網原本不談宗教,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句話之內涵卻是中華文化之精髓,可說夷說!尤以前兩則論及「無常」,果談無常,必將大水淹沒艾佛勒斯峰,沒完沒了!倒不如此「三無」透徹通達。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這是六祖所示原文。蓋世人之患,患在眼前,眼甫張開,便視為有,有之不盡便成執著。執著者有三:形相、意念、期望,悉皆主觀之大本營,人一旦陷入,永生難脫。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人所見之形相,只是對象表面反射之光影,但人習以為常,以之為「本體」。事實上,光影永隨境變化,只能代表能量效應。若人想要瞭解此「本體」,首要拋離表相之錯覺,是謂「無相為體」。譬若有人「愛上某人」,愛什麼?若是形相,花艷三日,以後呢?再若是學問道德,那又與形相何干?再說,蘇東坡有誰會愛?
  內摒一切念,名為「無念」。人一生中,時間都花在胡思亂想上,想來想去,糾結成痼。念指「今心」,心上所念分明與真實毫無關係,但人心卻是意識之宮,須臾不離。看看當今世態即知,人人自以為是,而其「是」只是其心中所思的「成見」。一旦成見過深,就不分青紅皂白,平波掀浪、無風催雨,鬧亂人間多少事!
  最後不依不附、自由自在,是為「無住」。住本為「人之主」,蓋人有身體,身體處在自然界中,必須保護。原本一個穴洞、一所窩巢即可,但人心不足,房子越住越大、越來越高,一房不敷,百房繼之!人之本性遂成繫縛,不僅體住,心也要住,住在哪裡?虛空蓋屋、無明建瓴!麻煩的是,虛空無明沒有「地址」,住進去了連富爾摩斯也找不著!

  準此,人要自覓煩惱,誰也救不了!六祖撥雲開天,但若有人「無眼」,那就變成「無眼為昧」,三無+1了!


++++++++++++++++++++++++
#10989 留言者:小兆 主題:認識與觀念 留言日期:2012-11-24 07:10:02
朱老師您好:
  昨天學生在閱讀「智慧學九論」時,看到「認識論」是屬於人之地(以客觀立場,天理為天),而「觀念論」是屬於天之人。學生忽然有一想法:所謂「認識某系統」,是指了解個人跟某系統之間的關係;「對某系統有觀念」,是理解某系統跟整個大環境之間的關係。
  若上述無誤。「我想認識某系統」和「我想觀察某系統」這兩句話,其分別是否在於:前者表示想了解系統與個人的關係,而後者是想了解系統跟整個大環境的關係。
  學生這些想法,不知是否正確,所以想請老師指導。
  
  謝謝老師!

答:************************
  對「我想認識某系統」和「我想觀察某系統」不要想太多,用文字的直觀反而容易理解。「我想」當然指「我在思考」,分別在於「認識」和「觀察」,兩者之意義,查基因字典自知。
  「認識」是先「認」後「識」或「不識」。問題在於:漢字之詞組有一前題,即「前一概念成立才能理解後一概念」。「認識」有沒有「不認、未認」?若有,既然不認當然不識。因此,關鍵所在是「識」或「不識」。
  「識」指「言及現象,是體會也。」換句話說,「我想認識某系統」意謂:「我想體會某系統」。那麼,什麼叫做「體會」呢?「體」者,五感官之總稱;「會」者合也!,令所有感官對某系統之所「得」,作一總匯是也!
  「觀」指「見雚,仔細察看,看到的場面。」「察」為「在室中祭祀,祭祀必質明明察也,象徵細看且分辨之。」顯然,看到之後必須「明察」。「觀察」是說「看清楚無誤」!「我想觀察某系統」,將某系統看個清楚明白!如此而已!
  至於其系統是否與個人、環境等等細節,則要看整段、全文所示,不能用兩句話「加油添醋」「概括承受」也!人的毛病很多,最多的就是囫圇海吞,吞下去了沒有消化,然後把囫圇的囫圇囫圇到一塊,變成一個大渾沌,自以為理解!


++++++++++++++++++++++++
#10991 留言者:方甄 主題:六祖壇經 留言日期:2012-11-25 16:27:56
朱老師安康
  有關#10987則留言;老師論及六祖壇經之內容,弟子想進一步
  請益
  為何「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內涵是中華文化之精髓,
  弟子願聞其詳?

答:************************
  老子的《道德經》可說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吧?經中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中「無」與六祖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有何不同?常無欲以觀其妙,正是本體所宗者也!文字、語言之要在於「內涵」,「精髓」更是內涵之重心,匪此,餘贅皆可棄也!


++++++++++++++++++++++++
#10996 留言者:秦漢唐 主題:「賣弄」三無 留言日期:2012-11-29 21:43:27
朱老師您好:
  感謝老師#10987則留言開示「三無」,學生有聞道而喜之感,再拜謝!
  #10992則留言談及「賣弄」,學生在此賣弄以往所得之「三無」,祈請寬宥!
  幾年前,學生初來罟網,也曾不知深淺,常挨棒受教。後由《宇宙浪子》入門,然後反觀儒釋道經典,發覺 朱老師所講與古聖先賢無差,確是道一以貫之。得「三無」如下:
  1,道家:人與自然環境應「無欲」,始得長存共生;
  2,儒家:人與他人之間應「無私」,方可和諧共睦;
  3,佛家:人與自己內心應「無我」,乃見本來面目。
  其實,此「三無」就是《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所述。
  後盡覽老師著作,絕大多數研讀兩遍,研讀著作其實也是修心的過程。蓋因學生愚笨,老師之著作若非集中精力就看不懂,此過程中學生所得頗豐。
  也許一方面因學生愚笨,另一方面因去聖日遠,在讀經典時,已經體悟不出先人的微言大義了。而老師所講往往闡釋幽微,發人深思,不知老師可否繼續開示甚深經典,如大學中庸莊子等,以解後學之惑,學生拜請之!
  感謝老師慈悲開示!
  學生 敬上

答:************************
  這不算「賣弄」,只能說是跳蚤市場搶手,貨到入袋!汝所得三無正確,已一無所有矣!老朽素來是「古董店」,專賣「二手貨」,好在聖賢經典受得住考驗,一再轉手,不像舶來品只能閃亮一時!
  緣當今教育泛濫,工匠當道,學子們稍涉技術,便大腦物化,不明好歹。本網雖高懸雪嶺,遠離俗世,但蒙網友不棄,萬載玄冰噓春暖,一朝山崩良友來。上次開放門禁,觀光客大增,一個個大搖大擺,未著登山靴,強跨獨木橋!老朽隱忍多時,滿擬網開一面,期能潛移默化。孰料2012年末將近,馬雅餘威鵲起,UFO大舉入侵,老朽只得作倉皇逃!

  夫三寸之水,一眼即能看穿,深度豈能有底可見?讀兩遍祇不過算「略」,老朽之書尚足「驢」,而諸聖賢則非「濾」不可。蓋文化有兩大類,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專事標新立異,窮奇致勝;傳統中華文化以正止於一,學者應棄私為公,歸納諸有。前者,是彰己而分化;後者則為尊道而發揚光大。如今,雖世事有別而天道依然,傳統經典有賴吾人群策群力,將當前之異註釋為永恒之同也。
  老朽雖已退休,但休而未退,目前仍在從事著作。所著之《觀念論》(暫名,原擬寫「宇宙觀」,甫下筆便覺問題不「正」,蓋「觀念」不清,宇宙難明也!職是之故,封筆之書已不知蹤跡矣),此係老朽主觀一家之言,盡揭人生消息,著墨難度極高。再說,老朽是出世人,儒家各書素非所長(連掠讀皆未),有問不妨(老朽可臨時惡補),但欲作有系統之講解,恐難以勝任,是後事尚須靠後人也!


++++++++++++++++++++++++
#10998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的「三才」(5) 留言日期:2012-12-02 15:38:23
  學生在反思先生的批評。學生想請教「系統」這一重要觀念,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近現代科學中,一些傑出的西方學者為克服「還原論」的局限,也提出了各種「系統論」,比如,維納(Wiener)的控制論,索緒爾(Saussure)的符號學,香農(Shannon)的信息論,乃至貝塔朗菲(Bertalanffy)所謂的一般系統論等等。但學生以為,這些理論中的「系統」與先生闡述的「系統」有某些本質的區別,為此,一直在琢磨。於系統的「三才」諸留言中,學生急於理出個頭緒,未花足夠的時間匡細思考先生的答復,才有留言(#10978,#10979)不慎之問,回讀留言,的確很慚愧!
  
  學生以為,理解先生闡述的「系統」之關鍵,還是如何理解「系統=系統+結構+基因」這樣的表述,學生想再試試:
  因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建立在由始至終、由基本到次元、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機結構」上,所以,無論哪種「系統」之表述,若反映了這樣的「生機結構」,可謂之「道法自然」;反之,只能說是「見葉不見林」之「道法人思」了。
  於「系統=系統+結構+基因」的表述,表達了:該系統之內容+該內容之結構+該結構之基因全部,也就是說,任一系統,都可能是另一系統之衍生,也可能衍生別的系統,直至最終的「封閉系統」,即稱「基因」。故此「結構」具有「生機」,可謂之「道法自然」。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探討學問別怕錯誤,但也不能堅持一見,應唯理是求。

  關於「系統」之說,老朽以往只是用在「名詞定義」上,假定為「一種討論的對象」,而汝所關心者是「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兩者有很大的分別,以一種「討論之對象」而言,用「系統」取代「東西、物件、事物」等等,以便於理解;而一種「理論體系」則必須有慎密的規劃,要能顧及方方面面,不可有絲毫破綻。說實話,老朽素來粗心大意,開拓創新過人、而慎密嚴謹不足,故未敢作此圖。
  然而,老朽最新著作《觀念論》中第一章即為「系統」,計分三節:系統定義;剛體系統;系統流程,目前正在撰寫。原意世人無不主觀,且於主觀之餘,將「成者為王」當作真理,佞臣們口沫橫飛,於焉「主觀」充斥,一一泛濫成災!為了一正視聽,老朽認為,應先將人類的觀念源頭清理出來。於是,麻煩來了,用觀念清算觀念,那和張飛打岳飛沒有分別,就算血流成河,又有何意義?
  這次,要討論的對象應該是一種「體系」了,正好與汝所提不謀而合。既然是一種「體系」,此體系的定義就不再是「系統+結構+基因」那麼簡單,而應該是一種完整的、具有動態內涵的、能闡釋各種現象的法則。因此,「剛體系統」必須預先奠基,且必須符合各種系統條件;既然有動態可能,「系統流程(即汝所謂系統生機結構)」更是不可或缺。僅僅這第一章,老朽已寫了一個多月,改了又改,尚難定案!

  汝先將此「對象系統」放在一邊,待老朽將第一章概要寫畢,即公開在網上,以便大家共同商討。


++++++++++++++++++++++++
#10999 留言者:漁儿 主題:「大象無形」與「大相無形」 留言日期:2012-12-03 21:21:04
  先生闡釋「三無」,學生們受益匪淺!老子還說過「大象無形」,也見有「大相無形」之說。先生可否解釋一下「大象無形」與「大相無形」之別?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原文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中,「大象無形」被一些自命不凡人士改書為「大相無形」。正如前文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更進一步,劣士聞道,大改之,不改不足為道也!

  「道」是什麼?人走的道路也,平凡之極,「上士」老老實實地向前走;中士邊走邊想邊懷疑;只有下士走時痛痛快快哈哈大笑,不笑誰知道老子是誰?像本網10994、10995、10997三則,一個接一個如走馬燈,不笑者何?老朽敢擔保,該三位皆係「高級知識分子」,只是在F.BOOK上,「大頭相片沒有形貌」!
  改一個字算什麼?在拼音輸入法下,象、相難分也!一字不同又算什麼,看看眾多聊天網,不出奇焉能制勝?不制勝怎有冠軍可拿?不拿冠軍如何得名獲利?反正眾家下士笑得痛快、中士們永遠搞不明白、上士則默默地走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上上下下都有好處,誰管它相什麼、象何在?

  總而言之,觀光客都知道,開羅金字塔下熱鬧非凡,象相不分,可是沒人能登塔頂!西藏喜馬拉雅山寒風凜冽,每年卻有十數人送命雪峰,相象分明!為什麼?無「道」有「路」也!人性如斯,常將最不自然的視為自然;而大自然中真正的「大」,必是人所不及者,故「無」。


++++++++++++++++++++++++
#11000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2-12-04 08:51:25

  人之老,多數是無自知之明!老朽雖自稱「老朽」,卻經常思潮澎湃,不能自己!由於老天庇佑,肩上一應重擔,都有沈子代行(遠較老朽勝任),老朽更是輕鬆自在,無所事事。日前提及,於「封筆」後,老朽不甘寂寞,又擬寫作《觀念論》焉!「焉」知?未知何鳥,可知其人「蔫蔫嫣」然也!
  昨夜星辰昨夜夢,一夜難眠!蓋老朽突然清醒,此《觀念論》係山寨版也!而彼欺世盜名者,正係老而又朽之昔日小朽是也!十五年前,《智慧學九論》中之第二論,白紙印黑字!而今「老朽餐館」中,標準之現飯重炒焉!苦也苦也,年輕時盜走了年老夢,真真令老朽白白「忘」了幾個月!
  欲待不寫!是言無所信,老無所用!如沈子所云:「沒有責任故」!要寫下去,朱老才空,當然不能重抄一遍,可是寫來首尾兩端也丟人現眼!改回《宇宙論》也行不通,手邊沒有哈伯望遠鏡!人馬座百十光年,難道要浪子再次回頭?難也難也!難殺老朽!
  桌上有蘇子文、老朽書:「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復老該服老了,雪泥鴻爪在前,不必再論東論西了,留下《主觀人生》就是!且當作「散文」寫,想到哪寫哪、想到啥寫啥,只要是「主觀」,散之文之,老少葷素不忌!
  啊哈!終於得以闔眼,是有告。
                網主人白


++++++++++++++++++++++++
#11001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分類(13) 留言日期:2012-12-05 17:56:30
  於留言(#10970),先生讓學生舉一實例,來學習漢字基因分類。學生可否就「無相為體」、「大象無形」及「大相無形」之說的分析,以其中涉及的概念「象、相」「有、無」「大、小」為例,作這樣的請教?
  1,「象、相」
  於留言(#舊 188,#10999),先生已詳細解釋了「象」與「相」: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代表事物的形態。
  相=木+目,眼看樹木,觀察及所觀察之內容;交互。
  那麼,從漢字基因分類的角度,「象」指客觀事物,「相」則為主觀變化。
  2,「有、無」與「大、小」
  「有、無」為系統之慣性,即系統最基本之屬性,故「有、無」為「基因分類表」第一層之分類標準;而「大、小」指系統之空間屬性,即此系統已辨識為客觀事物,進而可以「大、小」衡量之。故就分類標準而言,「有、無」的層次高於「大、小」。
  3,「無相為體」、「大象無形」及「大相無形」之說
  由此可見,說「無相為體」,但不能說「無象為體」;說「大象無形」,但不宜說「大相無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大致正確。
  要瞭解漢字之訣竅,在於溯源廣識,基因只代表了溯源,以相、象之辨而言,尚須「廣識」以證。
  蓋「象」是一種動物,由於體積龐大而與眾不同。有個來自佛教的成語故事,名「瞎子摸象」,瞎子靠觸覺辨物,但象太大了,一般只能摸到粗壯的四肢及尾、鼻。那麼有眼的人呢?人又能看到世上多少真實?所以,用「象」來徵信、徵引隱藏在表面下的真實,謂之「象徵」。
  那麼「相」呢?觀察所得之結果,直截了當。「無相」指「觀察之結果恒等於無」,苟人執著於形相,必喪失領悟人生真相的下場。如果是「無象」,當然就是沒有「象」!「無象為體」算哪門子「體」?再說,「大象」是指「象」體之大!「大相」則不知所云,即令是「形相」,也不能用「體積」去衡量!故不能謂「大相無形」
  今人程度低劣,老朽素來退避十舍,無意置喙!既問及象相,自應予正名。國家標準字典上認為「相片」與「像片」通用!當然,白癡與笨蛋等同!要知道,「相片」者,有形相之片狀物也,因形相指能看到的形,所以範圍廣袤;而像片專指「像人」的片狀物,兩者焉能混淆?明珠蒙塵,此之謂也!


++++++++++++++++++++++++
#11002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人生到處知何似 留言日期:2012-12-06 05:41:11
  朱夫子鈞鑑:
  觀#11000則之心得:
  查《漢字基因字典》可得解釋如下∶
    【人】象人之形,有靈性的高等動物。
    【生】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
    【到】抵達也。
    【處】有虎之地,人們行動經歷,場所,部伽。
    【知】出口如箭之快速,引申理解、認識、覺察也。
    【何】人未足者,未知的事物也,詢問之詞。
    【似】依人性之所為,相像也。
     依人性的立場,理解、認識、覺察人活著之所為,抵達之目地為何?
  人從有「生命」,續而求「生存」,接著追求「生活」,蘇子一語:「人生到處知何似」直指做為一個人應該追究的兩大問題, 生存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而這兩大問題是「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如果人知道「為何而生」與「為何而活」,那就可走出一條「無悔」的人生之路。

答:************************
  解得好,解得正,是「知何處」矣!
  為何而生?舉一不易,而窮舉法可知七上也!
   為人類而生?太偉大了!
   為國家而生?可頒國光獎章矣!只恐國庫金銀不夠用!
   為家族而生?小弟弟小妹妹太辛苦了!
   為父母而生?幹嘛這樣折騰?把教育經費存在銀行,遠比餋養寵物有效!
   為愛人而生?愛來愛去,七分鐘見真章!能有幾個人一生奉獻?
   為寵物而生?何必裝出這種嘴臉?鑽到貓狗肚子中直接了當!
   為子女而生?豈非太上皇的老祖宗?計劃到伏羲神農以前?還待超過人猿恐龍?
  再看為何而活,八下是明:
   為怕死而活?正確,人越活越怕死!
   為好吃而活?正確,只恨撐不過肚皮!
   為好喝而活?正確,隨時暈頭轉向,自己忘掉自己!
   為好玩而活?正確,玩到天昏地暗,把時間玩光!
   為美色而活?正確,眼不瞎怕花蔫,花不蔫怕賊多!
   為名利而活?正確,買個超大功率的錄音機。
   為權勢而活?正確,只要學會拍馬就好!
   為活著而活?正確,好死不如賴活!

  老朽不在前述七上八下之列,蓋生係因「不得已」、活著只是「認命」,既來之則安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窮來掃地、富來散財!如今八十不遠,晝不羨三公、夜無驚魂夢,回首偶望泥上腳印,斑斑可數。心既安、理亦得,兼以頜下無鬚,可以振翅高飛矣!
  其實,老朽尚有一上一下,因曾留級、故意忽略了!一上是為博學而生,所學不是學校的課業,而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文化經典。當然,重中之重就是《易經》,老朽每天只為易卜而生,越學越覺人之渺小,越渺小越是要認真地學!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已參透時空,我們不肖子孫卻深陷紙醉金迷、只想做洋化貴賓犬!何苦?
  一下則是「為未來而活」!什麼叫未來,還沒來的是也!老朽自幼養成了一個習慣,因被父親打怕了,不論做什麼,事前都會左思右想,以免「未來挨打」!由於這個習慣,迄今不曾懊悔過!譬如當年旅巴,在眾多熱情的青春少女間,只為怕未來後悔,得以全身而退(只留下幾首令老朽迴腸盪氣的樂曲,反倒是一腔熱血雲端現,未灑深礁海更藍),如今只想知道未來會挨打不!


++++++++++++++++++++++++
#11003 留言者:黎明近焉 主題:應似孤鴻踏雪泥 留言日期:2012-12-07 05:04:18
  朱夫子鈞鑑:
  「雪泥鴻爪」指出了「為何而活?」或可說「活著做什麼?」亦或是「活著有什麼價值?」。
  至於有什麼價值?端看「個人主觀」,有人認定人生只有「功名利祿、吃喝玩樂」,當一切慾望都得到滿足時,大多數的人會覺得「我」的人生有價值了。但是,真的如此嗎?為什麼當「紙醉金迷、黃粱夢醒」之後,人又有一點悵然的失落感呢?
  蘇子說∶「人生識字憂患始」,文字本是供人類賴以「溝通、生存」之用,但也喚醒了人性中的一點靈光(自省的能力),有人以「服務、奉獻、犧牲」的精神,為自己走出一條「禁的起時間的考驗、被舉世公認的、被舉世推崇的」客觀人生價值之路。
  橫渠先生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客觀人生之價值的寫照。
  感 夫子之行正如孤鴻,在此借花獻佛:“古調今人多不彈,獨行盡向古人意;一腔熱血雲端現,未灑深礁海更藍”。

答:************************
  正因為個人主觀掛帥,世間晴雨風雪分明,孤鴻單飛才不致迷失。年輕時,頗惑於上下左右之眾皆自以為是,到如今,始知中外古今、出將入相無不雷同。飛黃騰達之輩,最終黃土達陣;雲蒸霞蔚之際,但見蒸鴨蔚充!豈是玉庭重功名,以俾胃腸盛食餘?飛也!非也!世上有秦墓漢堆,獨缺鬼谷圯上,蓋橫渠靈光東坡攜,古調怎期彼膝(bitch)彈?
  德不孤有鄰,道無路始通。老朽知來所去處,唯憫人愚俗眾,泥足偶駐耳!


++++++++++++++++++++++++
#11005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2-12-09 08:31:24

  昨日看了一部電視爛片,由於片中高見頗能代表時賢之讜論,故而值得在此探討一二。本片係小美之傑作,述及希臘神話人神之爭,片中有一能預知未來之「聖女」,但她必須維持童真始有此法力。聖女頗為無奈,抱怨:「縱能預知未來,但不能改變未來,預知有什麼用?」最後,她與男主角共譜雲雨,將預知力換成兒子,終於有用、如願以償!
  這種想法很「正常」,作為「人」,當以五官感受為唯一目的,有體有用,以用為上;「神」非「人」,密雲不雨,有體無用,無用則殤!正因如此,該上升的上升、該下降的下降,地球上才有陸地海洋,把輕無一物的氣靈逼上天空!所以,世上最理想的情況,是地不羨天、天不嫌地,各得其所,阿彌陀佛!

  那麼,老朽又何必犯賤?半夜爬起來多此一說?是也!人老了,睡不著,胡思亂想難遏也!老朽所不解者,「人」之邏輯也!蓋人間有道,道有前後,人之來去須有方向,豈可居家偏羨離家樂、前行又恨去家遠?老朽張網,啣責為眾解惑,網友們若有此惑,大可道法自然,勿憂無慮,任他池上起煙雲,靜坐簷下觀風雨可也!下為旁觀策論三則:

  一、苟有人能「預知未來」,且假定為「真」:「人生定有時空流程」。
  二、假定人生果有時空流程,且假定為「真」:「人生必前有來處、死後當另有去處」。
  三、假定人死後之歸宿確定,且假定為「真」:「人生旅程終了日,應是歸家省親時」。

  當然,人各有志。若購高樓擬永居,那就「休怪風颱年年襲」!再若思鄉情深,就應戮力前行,修身、修心、修德慧,休管「有何用」,勤念慈母心!待修得心平氣和,一任人間事物流似水,時空限止處,未來即至!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爛片有爛片的價值,俗世有俗世的功能。人是一種經驗體,未陷身泥淖,怎期體會清淨之可貴?再若不能盡心苦修,又從何可得超脫之靈智?是有記。

                   網主人白


++++++++++++++++++++++++
#11007 留言者:漁儿 主題:無為而為 留言日期:2012-12-10 14:07:40
  如果說「人生到處知何似」,在追問「為何而生、為何而活」,那麽「應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可否解作:「無為而為」?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非「無為而為」乃「自然而然」也,前者尚需刻意做作,不夠瀟灑。此詩極富禪意,素來為文人雅士所推崇,被喻為神品。以「無為而為」例,若為無為而生,而為已是多餘,何必來此一踏?尤其是「那復計東西」一句,劇力萬鈞,實乃由東至西之大匯演,蘊涵無盡想像。故唯有透晰人事、通達東西之境界者,始可領其概要,而徹「知何似」也!

  老朽認為禪詩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是王維五言絕句,「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此層習者:只見山是山、水是水,再入深林,復見青苔,雖未見人但一切肯定。
        初習禪,略存玄思,但一切肯定。
  第二層是柳宗元的五言,「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層覺者,山已非山、水也非水,人聲皆無,卻有蓑翁獨釣不上鉤的寒江雪,是否定之否定也!
        待覺禪,萬象皆空、離相致無。
  第三層即蘇軾之七言絕句,「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此乃悟者,有山有水,且有偶留之泥足。然而,肯定後再一律否定之:「哪復計東西」?
        終得悟,常態恒常,不再染著!

  老朽更上層樓:糊塗主觀,多此一說也!
  
  
++++++++++++++++++++++++
#11008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2-12-11 14:41:01

  大自然易而又易、恒動不止,而要在恒動中維持永易,必須有一精妙的機制,令生命井然有序,永繼不絕。這種機制,是為生死、循環。生命有生必有死,有死又有生;在生死之餘,又以循環將生命之經歷過程代代相傳,使能永繼。這種設計之精髓,在於陰陽互補,將生死應用在生命體上,而循環則以生命力續之。
  且不妨假想一下,如果生命體有生無死,不斷衍生,或者生後長存,獨木聳天,大自然如何自然?再者,生命體生生死死,生時轟轟烈烈,死後一了百了,那麼億萬年來,大自然豈非死水一灘?進化源自變化,變化源自生死的取代,生時,生命體需要的是能量維持;死後,生命力之傳遞,則端賴變化的訊息。
  不論人類的生命為若干年,可以想見的是每逢半衰期,能量減半。不僅生命體有生死半衰期,生命力亦然;以人類而言,生命體的半衰期易知,而生命力則難以蠡測。在生命半衰期的前半,初生時最為孱弱,進而不斷成長,至半衰期之半為最盛。此刻,生命體傳衍了生命後,繼續從事生命訊息的探索,及至過半而衰,以迄於終。

  老朽奮鬥至今,生命已過3/4,餘日不多,所關心者洵為終後生命力尚能傳衍與否。數十年來,老朽雖自居隱者,與世無涉,但本網高懸,旗幟顯明,是雖隱而不沒也!有幸之處,本網有羅數千覺者;而不幸老朽已值終期進行式,記憶力大減,不得不兼程負薪,而無暇置履矣!
  今日突然憶及,老朽曾於#10998則,對網友「漁兒」許諾:「汝先將此『對象系統』放在一邊,待老朽將第一章概要寫畢,即公開在網上,以便大家共同商討。」不料,幾天下來,《觀念論》失蹤了,《宇宙論》也泡湯了,《主觀人生》堂皇上道,「老黃牛」身上輕了許多。正擬沾沾自喜,舉杯自慶,不幸「諾言」變成「謊言」,「若化為荒」,「系統」已經無法兌現了!
  蓋文書程式使用起來太為方便,電腦作業效率奇高!滿篇迂論,一指敲定!不料,大利之下大害隨之,原稿改來輕鬆,寫了一半的「系統論」立變「垃圾山」!再加上高速焚化爐,如今已證雲煙之空而又空!
  有心重寫「系統論」,然論文必須嚴肅,而老朽嘻皮笑臉已慣。一旦正經八百,寫文章便須作切豆腐狀!但凡目錄、綱要,一律三五成則、四六分明!整整齊齊的行軍格式,一二左右,當然麻煩!兼以寫來辛苦、改得痛快,待刪完了、改過了,頭皮一陣發麻!糟!「系統定義」哪裡去了?一個山野中人,不幸踏此雪泥,耐著性子、挨著銼子,常嘆草木荒蕪兮胡不枯?

  緣老朽於生命半衰之際,陽氣極盛,時見世局每下愈況,傳統中華文化已瀕臨絕境。當時自不量力,許下宏願,甘入地獄,以拯危濟傾為己任。其實,老朽頗有自知之明,責任鉅大,而力量有限,成敗難卜。幸於1978年,得遇台大中文系畢業之沈紅蓮女士,老朽詳告上情,邀之共赴煉獄。沈子初出茅廬,任俠尚義,欣然同意,且一力承擔了一應文化工程之系統製作,堅持至今。
  無可諱言,老朽歸期已近,「傳統文化工程」已有沈子一肩擔起,大憂得安,但本網解惑之舉恐難免虎頭蛇尾。此次「系統論」已見端倪,是故有言在先,笑臉不打糊塗人,敬請高抬貴手是幸。

  以下是「系統論」的基本觀念,述之於此,以贖前愆,恕老朽已無力再加申論矣!

  系統係指在某一主題下、所統率的、互相關聯之各部伽(原文請見拙著《智慧學九論》,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是為系統本體,各有其功用。
  在人類生存環境中,從太陽「東昇到西墮」,各種可見的本體,是稱「東西」。然而,太陽下的「東西」未必可見,諸如各種抽象之動態過程及虛無飄渺的思想觀念,能算什麼「東西」?
  若以「系統」一統,可知於「對象」具有體用,「過程」則為因果。是故,「系統」可定義為:「統一在某主題下、可觀察認知之體用、因果」。
 
                         網主人白


++++++++++++++++++++++++
#11009 留言者:乾乾 主題:系統定義 留言日期:2012-12-11 09:24:06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今日學習完#11008則留言,末尾有系統之定義為:「統一在某主題下、可觀察認知之體用、因果」。由此學生聯想到#10936則留言之末尾有言:「舉凡易理所示,無非「上系統」之啟迪,上系統係一剛體,無時空體用,豈凡輩五官之能知?」 。
  當時學生第一印象即認為:是否應為「無非時空體用,豈凡輩五官之能知?」?後來又有點糊涂了,也沒敢再問。不過一直放在心里,今日聯系上下文,不知老師當時是否筆誤?
  
  另外,學生前段時間讀到一本小說「大日壇城」,乃是以吳清源先生為原型的傳奇故事。書中有一話頭「人間即是佛境」,學生一直存疑,今日得悟如下,請先生指正。
  佛境係一剛體,人間雖為五濁惡世,整體亦為一剛體,所以人間即是佛境。當然如果人人成就為一一之主觀客體(即為剛體),則天下大同矣。
  學生 乾乾 敬上

答:************************
  非筆誤,宇宙之上系統當已超越宇宙系統,其理甚明。宇係空間、宙指時間,其上之系統若「無非時空體用」,汝欲「拾級而登天」乎?正因所屬有所不同,是有互異之系統,否則上下系統間時空互通、因果直達,豈非疊床架屋,自詅其大?
  於宇宙之上系統,體用因果恒一、時空精神不分,於客觀始可謂之剛體。但若有子系統其中,於子系統之主觀當是另一番境界,即令可以體用因果象徵之,亦非吾族類,不可一概而論。再說,吾人之五官六感,係本系統時空之屬,僅可感知處身環境之「微觀」變化而已。意識縱能覺查「其象之徵」,而具此「意」之「識」者,苟非聖賢,常窮終生之困而常惑,焉得踰越系統之極限耶?

  「人間即是佛境」當是某佛子所書,人人皆為主觀個體,各有所見理所當然。佛陀釋迦矣尼乃宇宙系統中一大智者,雖其睿智無垠、觀照須彌,但主觀仍是「主觀」,唯較吾輩之芥子有別而已。以老朽「主觀」所知,佛陀觀照系統之「心(能)」、老子觀及宇宙之「體(各種界面)」、儒家則觀「用(人際關係)」,三者各有所長。是則,站在宇宙系統立場,儒道釋傾一必偏,去「剛體」遠矣!

  後註:觀汝之文,知尚停留在一般「知識分子」之迷思中,對「系統」毫無觀念也。蓋系統係一完整而獨立之對象,即令同一宇宙中都無完全相同之子系統,何況另一獨立系統?
  蓋宇宙乃一獨立之系統,宇宙之上系統為另一獨立系統;宇宙中以時空為基礎,上系統必然沒有。否則,時與時接、空與空通,此二系統怎稱上下獨立?再說,在同一系統中有若干「子系統」,子系統間夷以具有「類似」之性質,但若視作系統來討論,則其「類似之性質」也必須定為「相異之名稱」。就算是「人」,人人必須各具其名,否則,如何分辨?
  因此,在宇宙之上,不論稱為天堂、極樂世界、鬼域或是第十三維,只要把「人的現成經驗」帶上去,保證是成人童話,就像希臘諸神一般!要瞭解宇宙之上的這種玄妙的觀念,首先要釐清傳統桎梏,找到真相的根源!尤其是汝熟衷占卜,卻不求甚解,很容易認為「天上」採用甲子計時,在玩著摩斯碼的遊戲!果如此,人生良機頓失矣!


++++++++++++++++++++++++
#11010 留言者:乾乾 主題:釋道儒與易 留言日期:2012-12-11 15:46:19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今日得閑,上午學習完#11009則留言,小惑得解(大惑還未發生),感謝老師。
  本來不敢繼續留言,轉念一想,老師面前何必虛偽。
  
  承接#10936則留言,站在易道之立場,則釋、道、儒三家可否以易經之乾、坤、屯(統括後面的六十二卦)三卦當之。釋家乃大哉乾元之恒動心能,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家乃順承自然之無成有終,君子以厚德載物;而儒家乃動乎險中之中流砥柱,君子以经纶「文化」。
  如是六十四卦則演化成為一個個無窮無盡、生生不息之恒動子系統,合而觀之可「見」上系統之「真容」。
  返觀可知三家歷代祖師聖賢各各「主觀」背後之「客觀」真實,學生應能不會再有故弄玄虛之迷思迷信了。如是亦能理解老師所言:「易」理為宇宙系統中的「唯一真實」,是「真玄」而非「虛偽」。
  得之則心定止一,平日里平平常常做人做事,臨終時坦坦蕩蕩面對生死,永易不易,當下即是也。
  
  剛剛讀完老師寫的後注,據此可得照妖鏡:「天上」者,無無之無也。易無體而神無方,非言語耳目之所能到,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多半是妖魔鬼怪。
  
  如是理解,不知對否?請老師指正。
  學生 乾乾 敬上

答:************************
  欲討論問題,首先應有明確的立場及格局,否則用小菜碟盛湯麵,一塌糊塗!比如說,談到牛肉麵,一般人都能津津樂道,何處的好吃、何地的便宜!其實,一碗牛肉麵涉及環境、社會、民生、經濟、習俗、愛好、口味、營養、衛生、方法、技術…,不一而足!難道「易理」尚不及牛肉麵乎?豈是乾坤屯三碗即飽刖?汝格局如斯乎?
  以老朽所知,「易理」可以三才類之,乃帝王易、生民易、變化易是也!苟無此認識,或執其一端,黨同伐異,自是牛肉麵大碗吃,無礙自食自言!
  曩時,君主當道,天下悉為當權所有。帝王易恒為主流,以之服務王權,斯乃規律。當時研易者率多為士大夫,重視「義理」,專注各卦之名稱與爻辭,以詮釋社會上下應有趨避之道。汝若早生清明,讜論可以載諸史冊,官拜天師,光宗耀祖焉!
  生民易係以占卜、命相、風水、堪輿等為手段,以為升斗小民服務,告知吉凶。《易經》能由上古傳衍至今,乃生民之功也!今帝王易已隨君權西逝,而生民易卻歷經西化大風潮、文化大革命,迄今屹立不墜,蓋人心依然、有用斯立也!
  變化易是超出「象、數」專事研究「易理」者,最初,係源自若干修道之人,因憬於象數之奇、從而細究其理者。此輩多能出入化境,常遠避人世,與眾無涉。常人苟非殊緣,難以得悉焉。

  知汝大惑未生,小惑遍地,唯常自以為是也!今帝王易雖沒落,但來日尚有餘風;生民易雖無大用,但卻能安身立命。只變化易離俗世太遠,須上登九九天梯、下溺萬丈深淵,無緣無門!汝雖好此道,但迷途山腰,切記應慎選足下。


++++++++++++++++++++++++
#11012 留言者:漁儿 主題:系統 留言日期:2012-12-12 13:30:25
  學生一直在琢磨西方學者與先生闡述的「系統」之本質區別,學生以為此區別就在於,先生是在用「系統」闡釋「易理」,或者說,先生的「系統論」之理論基礎是「易理」。易理者,陰陽變易之理也,揭示宇宙人生之奧秘。於認知,體現在辨識現象之相對性、選擇判斷之不確定性、理解事態之體用因果,而這些正是西方哲學、科學之盲點,換句話說,是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今世界之最大貢獻,先生為此奮鬥終身!
  
  學生受教於先生已四年多了,深知先生教誨之意義,會繼續領會、實踐之。此外,先生可否再給予學生一些告誡?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看看市場就知道,挑的擔子輕,貨色必有限,但品質不見得較大賣場差!老朽不學無術,而且主觀至極,向來把時賢的高見一概丟到腦後。其實,老朽談的「易理」也是一家之言,和哥白尼同樣、得入土為安,所幸不會有布魯諾這等殉道者。
  蓋老朽自幼在國難家厄中渡過,後來沈迷於還珠樓主(老實說,時至今日,也只有他的小說能夠過目)的仙俠小說,正經課業全部拖上棧道當蘿蔔乾曬。待老朽稍長,雙眼抽離小說共界,卻見美式博士專家充斥廟堂,中華文化全部被埋藏地底為垃圾!好箇人性: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老朽(時尚為小鬼)自忖,江山雖在境已非,左衽不如人自逐。只恨洋文不佳,反美情緒奇高,便碰巧逭去巴西,「讀經」八載。直到1973年,偶然發現電腦,見電腦忠實誠懇,且未被英文污染。從此一頭栽進其中,擬將「傳統垃圾」挖出,埋入作祖先墓穴焉。
  緣仙俠小說中,人只要心正意誠,道法自然,由基本功夫煉起,日久即可成仙。老朽先悉心研究電腦(時為微電腦,結構精簡)之機能,再尋找漢字之基礎,待胸中丘壑已具,將電腦結構與漢字基因結合,遂有今日。
  於這段經歷中,最大的特色是「閉門造車」,老朽完完全全自行摸索,絕對未經專家指導(修成散仙)。妙在漢字基因的二進位與電腦絲絲相扣如血親,嚴密無縫宛如剛體,只佔64KB(一張2cm*2cm jpg圖片)大小記憶體,就已完成所有漢字的理解(常識庫在外,程式係沈子用組合語言所寫)。至是,老朽使命已達,根本沒甩小美那一套!中華文化將日出中天,不久舉世當知也!

  傳統中華文化講究道法自然,聖賢仙佛皆修自凡人,將相本無種,人人可自強!再說,須彌納芥子,一本《易經》已是天人之極,道盡變易之源;二分之「易理」則是天理,其理無非體用因果,識者自識。中華文化為人間瑰寶,人間則為易理之道場,愚人自迷於境,乃變易之必然也!老朽山野中人,不過偶採閑花,自找麻煩而已。

  告誡無,勉勵有,繼續努力可也!


++++++++++++++++++++++++
#11017 留言者:沐杰 主題:漢字與智慧 留言日期:2012-12-14 15:23:06
  觀近日留言,學生忽有所悟,尚祈老師指正。
  印象中老師曾言:智慧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意如此),而學生以為,欲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須對宇宙事物深究廣識。人對宇宙之認識是以概念形式貯存、應用,而概念訊息蘊藏於漢字中(象形文字之特色),因此對漢字瞭解越透徹,即越瞭解宇宙事物,故有「語言文字為人智之基」一理。不知學生如此推論對否?

答:************************
  已知其一而未明究竟也!
  智慧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人人欲得驪珠,但從古至今,真正具有莫大智慧者曾有幾人?蓋人非生而知之者,在群體社會上相互學習溝通為唯一途徑;而俗世各種引誘剌激雜陳,欲虔心學習溝通,剋己自律是不二良策。人際溝通不外相處關係及溝通語文,克己自律則有賴倫理品德,兩者缺一不可,且互為表裡。
  有人自命不凡、狂妄驕縱,略識之無便目無餘子,若是,誰能與之相處?憑何願意溝通?尤其是價值高低與獲得難度成正比,凡有智之士,必遠離無品德之宵小,如何傳授及溝通?是知倫理道德不足、溝通能力薄弱者,學習普通技業、安身立命尚可,解決難題、經略大智則無機緣。故古聖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若此。
  漢字概念係另一課題,須知文明進程,由無而有、由慢而快,自啟蒙至智慧巔峰,時間係最終裁判也。漢字宛似須彌之納芥子,其中機能之精妙,尚須一兩代人之不懈努力,豈老朽獨力可竟其功?!老朽之責只是「逢山開路、遇水架燆」,沈子也引擎滿載,正將漢字結構與常識結成一體。至於漢字之概念精華、微言大義,宇宙為境、殿堂接天,後事必須問後人也!(沈補:近日看了非常多書,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是西方的反思,我也藉之再從另一角度認識漢字。)


++++++++++++++++++++++++
#11018 留言者:沐杰 主題:智慧 留言日期:2012-12-14 18:20:14
  學生再將老師之言體悟如下,請老師指正:
  「智」者知日,可理解為「深究廣識」,需以學習溝通為途徑。「慧」者掃心,為學習溝通之基礎(虛心始可容萬物),以剋己自律為不二良策。故欲得智慧,須溝通能力、倫理道德皆備。漢字所載概念則為另一課題(學生直覺認為與溝通能力有關)。

答:************************
  如此如此,然果欲篤學,則應於千軍萬馬中單騎斬主將之首!緣老朽智力平庸、學識不豐,但自幼養成追根究底之個性,凡事不通不徹不止,為此累遭打擊。《論語》述而篇,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老朽是舉一隅常以三隅問,致令師長、友朋火冒三丈,常曰:「你是哪根筋壞了?這麼簡單都不懂?」
  直到有天(時日已不復記憶矣)老朽突然靈機一動,所求者「基因」也!生命有基因,萬事萬物亦應如斯。當老朽在巴西學習音樂之際,找到了樂曲之基因,隨時可以作曲。及後,於1974年見到電腦,就一心猜測其構成之基因,但惜無機會。至1978年,在三軍大學首次接觸王安2200t微電腦,借助於幾個電玩程式,老朽於一週之內,摸清了電腦軟硬基因。
  由於老朽無意營商,研究電腦係為漢字尋求出路,時已有倉頡字庫計劃,與沈子另加一位程式師,一個月內就設計了首台中文電腦。很多人不相信,認為是神話,其實,擒賊只須擒王,但若不自己下苦功,只跟著別人聞風,能聞到什麼?
  待老朽將漢字基因完成,天下事物無不清徹透明,至是,老朽在人間守是隨緣來往、因孽行止。3DS到時,老朽用圖形基因「點線面體」,開始了圖文系統;為了戲劇表演之設計,找到了觀察基因「主觀客觀」;及至理解系統,又發展了認識基因「體用因果」。諸此等等,在老朽念中無一不以基因形式存在,是故在本網數千萬問題留言,老朽常手到擒來,一揮而就。

  進學若不從基本下手,經常舉足維艱,何也?蓋觀念不清、表相難明,永遠不知正確與錯誤所在也!老朽在本網談及「體用因果」已不知凡幾矣,人人以為不過老生常談,皆心領神會!其實,人之智力來自認識,宇宙中事物多如恒河沙數,無止無盡!而何謂「舉一隅以三反」?說穿了,「基因與整體」縮影!一隅所具有之體用因果,與三隅、千萬隅恒同是也!
  什麼叫「認識」?辨認識別是也,人之感官凡五,所能辨認者,不外乎「系統之體」;既已辨認,與意識中之過往經驗一一比較,因體而知「用」,是有識別。然而,認識不僅是靜態而已,既有「用」,於時間過程中,其所用必有前因及後果,是為因果。因此,體用因果即人類「認識基因」,人若以「老生常談」視之,已落樓外青山碧雲邊矣!
  以「智」為例,謂之「知日、知曰、知白、知目」皆無礙;「知」字之「矢出於口、箭射於矦」亦無多大分別,蓋漢字之形乃一種「象徵」,其所象徵之核心,始為真相。愚人只知依樣畫葫蘆,卻不知葫蘆為何物!往往一些「學者」為「知日、知白」爭得面紅耳赤,休談一隅三隅,更不必討論孰正孰反,去席避之為上上策!

  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智慧」乃精神文明之巔峰,絕非商品。凡大智大慧者,恒為仙佛聖賢,其智慧非緣熟不傳,且道上無德、賢者必隱。今時商品載道、龜兔同籠,時賢有眼無珠,龍象皆墨,工匠之雕技奉為珍寶,鄙俗之喧囂充塞圜宇!大道既失,人生無非吃喝玩樂如斯。
  然而,天機剝復,爾輩若能潛心致學,慎究事物之體用因果,篤修一己之德性品格,智世期之異日可也。


++++++++++++++++++++++++
#11019 留言者:沐杰 主題:認識基因 留言日期:2012-12-16 13:15:37
  以往老師對體用因果多有著墨,然學生實未能把握箇中精要,故而常感對事物認識不足。以「智」字為例,學生思索良久,只能勉強分析出下列認知:
    體 :主觀觀察者。
    用 :認知體用因果。
    因 :外界刺激。
    果 :利害判斷、認知、經驗。
    總結:「智」用以形容一主觀個體運用觀察力,對訊息作判斷並化為認知、經驗,代表對事物瞭解之深度及廣度,以及運用事物之能力。
  學生自知此中必甚多謬誤,唯乏佐證資料以供訂正,只能期以歲月考驗、印證之。再如「法」字,意指「最佳途徑」,學生百思而不得其體,若指為「途徑」則又覺不通。
  基因為系統之縮影,得之可以簡馭繁,惜學生對認識基因仍只一知半解,故祈老師再為吾輩強為之言。另外,沈先生提及近來對漢字有了不同角度之認識,不知可否請沈先生於百忙中略述所得?

答:************************
  不可思議!再看看老朽上篇回言吧!於第一則第四段:「…3DS到時,老朽用圖形基因點線面體,開始了圖文系統;為了戲劇表演之設計,找到了觀察基因主觀客觀;及至理解系統,又發展了認識基因體用因果…」不錯,在老朽念中無一不以基因形式存在。可是,老朽不是推卸責任,但絕對沒說過:「鴨有雞的基因」!
  閣下怎能把「理解基因」用到「概念」上呢?「智」是一個「概念(漢字之單字)」,「智慧」是種「觀念(概念加概念,概念要辨認,觀念才須理解)」,老朽也早說破口舌了!連基礎都沒弄清楚,談什麼精要、謬誤!直似洋學校教《山海經》!
  難怪!難怪!難怪子曰「禮失求諸野」!老朽已是野叟,野失,鴻飛了了!

  沈子工作忙,深夜才能回答。
  (沈補:利用新公司尚未成立、圖文系統還沒交接的這段時間,我將背景及橋段用的群體行為--約有一千個小劇本完成。同時也閱讀一些有關大腦、記憶、習慣等的書籍,因為小杏子除了要理解漢字、漢文外,還要對「人」的一切有所認識,否則徒以「電腦性」對「人性」,縱然在文句上能百分之百剖析正確、甚至對答如流,也談不上瞭解,遑論溝通了。
  前次我提到的那本書,對左、右腦功能的闡述較不同於主流觀點--如Reading In The Brain就是傳統看法--。前本書的作者,最近還有篇短文“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對西方人偏重左腦而造成現代社會的窘境有些看法,等我閱讀完畢--閱讀對我而言就是大腦資料庫的重整和新索引的連結--再向網友報告。
  基因不是系統之縮影,和「人的基因不是人的縮影」道理一樣。靜態的事物--不論抽象或具體--始有體、用;動態事物才有因果。)


++++++++++++++++++++++++
#11020 留言者:乾乾 主題:三人行必有我師 留言日期:2012-12-17 11:42:08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上周日我在公園里跟著師父學習太極拳,剛好下著大雨。一開始就我們師徒二人,討論到關於佛學的一些問題,結論當然以師父的意見為準。
  這時又來了另外一個人,他在旁邊聽了一會,就忍不住插話。先是說某處觀點是師父說的對,接著又說某處是我說的對。我在當下不覺一省,這不就是損卦所示:「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嗎?難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只要有三人就必然產生二種意見,進而必損其一。所以引申到為人處事上,確實沒必要多說話。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擇善而固執之,終能致百慮于一定也。
  另外,師還有爭戰之義,三人以上的場合就不便教訓人。要人心服口服,二人私下切磋最好。
  以上小小體會,請老師不吝指正。
  學生 乾乾 敬上

答:************************
  可以這樣「體會」,但不能如此「理解」。蓋體會屬於一己,自已身體所意會者,公婆各有所見,並無絕對的是非。然而,理解建立在道理上,道理屬公議,必須面面俱到,否則有損。
  損卦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是指損卦第三爻的因果。蓋六十四卦皆經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卦之「錯綜交互」而得,泰卦上地下天,損卦上山下澤,泰之九三、上六變遂有損。「三人行,則損一人」意為:「第三爻由陽變陰--三人(陽)去一陽」;「一人行,則得其友」意為:「第六爻由陰變陽-一人(陰)變與陽相同」。
  為什麼這樣寫?雖然是在討論天下的陰陽之道,但保證不是青春兒女的煩惱詩章也!緣易理就是變易之理,宇宙中事物變易不止,要用有限的爻詞解釋無限的觀念,必須有極大的想像力;若要靠想像,唯一的方法是「象徵」,而最籠統的象徵就是爻變。以上「六三」之爻辭,所述正是由「泰」而「損」的根本變化。
  再用大家能「懂」的文字述說之:「泰卦下三爻皆陽,同性相斥,三人必去一人!是損」;另一段指:「上三爻皆陰,得一男為友可也」!「繫辭」引孔子的話注解這一爻:子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即此。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高速公路可以去邯鄲,但到不了魯邑!別的任何文章怎麼寫都可以,反正誤不了事。但一扯到易理,若不合大義,老朽便無法「狗同」!


++++++++++++++++++++++++
#11021 留言者:小人 主題:請教 留言日期:2012-12-19 10:21:13
老師:學生知道老師不相信末日預言,可是我們能相信什麼?

答:************************
  老朽想法很簡單,是最有效的「二分法」。以所問為例,該相信什麼,當然是規律,二分法:
  宇宙中一切有規律嗎?
  1,若無,免談,不談也罷!
  2,若有,一定有「規律制定者」。
    1,制定者無能,規律不成規律,免談,不談也罷!
    2,有能,規律始行。
      1,規律不公不義,天下早亂了,免談,不談也罷!
      2,既有公義,可以相信。
        1,相信什麼?一己的私利?免談,不談也罷!
        2,若非一己私利,一切無條件接受。
  結論是:聽天由命,隨遇而安,管它今日末日,做自己該做的事,心安理得。


++++++++++++++++++++++++
#11024 留言者:網主 主題:告網友 留言日期:2012-12-23 08:07:09

  50平方米的居室,一人蜷曲靠椅中,雙腳蹺上桌面,腿擱鍵盤,睜眼見屏幕、閉目可養神。此刻正是,老朽三分真實!一個甲子的光陰,全部奉獻了,輕鬆如斯!剩餘重擔業已交付沈子,無憂無慮、不虧不欠如是!如今七七有找,抗「圖文系統」勝利,即將呈報中央,以作文化產業的發展引擎,江山代有人材出,後事自是看後人了。
  時間一多,壓力化為輕風,《主觀人生》吹拂著蕭蕭白髮,怎堪將原本玄秘的人生,散為透明的飛絮?真地萬境人蹤滅兮?再看滿桌宣紙、毛筆,半套「漢字基因五體字帖」也縱橫交錯,難以為繼。緣天地開闊,龍飛鳳舞容易;咫尺方圓,橫直斜捺難齊!奈何老朽練字功力不足,試遍各家狼毫,無狼能捕脫兔於萬一!帖不成帖,竟成五體對照表矣!
  且閉目,浮生一憶,雖尚未蓋棺、但已足論定,老朽者,客也!主在家,為所欲為,吃喝玩樂無不隨意;客借寓,隨緣行止,舉手投足小心翼翼。夫流程前定,人生不過一串夢幻泡影,成敗得失飄零無遺。苟人具忍、等、狠之特性,當必能成其主,否則煢煢碌碌,難為客寄。
  老朽有自知之明,忍字心上一尖刀,實乃生平之寫照也;等者竹下之寺,老朽愛竹,常見竹而忘寺焉;至於狠,滴水猶欺河邊沙,老朽萬萬不能!三去其二,是忍之又忍且必忍也!罟網有載,老朽之計劃曾經山積,然每遇洪水,悉赴東逝!何也?老朽一腔熱血,祇賣識貨人,主若不值,客自避之!若問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擱腳桌面時,案上雜物多且滿,抽腳返身他室去!
  是為告。

後補:前述「忍、等、狠」三者本係所有「母性」等徵,大自然因其護犢而必備者也。老朽經過審慎觀察、思考,若為「ㄣ」族,首應有「能」,否則庸庸碌碌,難為其狠;更重要的,在於有「恒」,始得善終。是故,該五字真言乃「能、忍、等、狠、恒」是也!

                 網主人白


++++++++++++++++++++++++
#11025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4) 留言日期:2012-12-22 15:01:01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因师长「年年歲歲」的教誨,學生們才有「歲歲年年」的進步,新年又至,學生來向先生請安,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學生曾就「事物、概念、表達」及「形、象、相」向先生作了許多的請教,受益匪淺,但覺得對「象」與「相」關系的理解還是欠些,是有留言(11001)之問。學生在想,若「象」指「概念」,那麼「相」就指「表達」了。在中華傳統觀念,個體為主觀、變化,整體為客觀、本源,概念=本源(天),表達=變化(人),是故,「象」客觀,「相」主觀,是有「大象無形」、「無相為體」之說。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於「象、相」之辨正確,「象」指思維而得之徵兆,用諸概念;「相」為感覺所獲的認知,得之表達。而對「主觀、客觀」,則頗多盲點。
  於# 9975 則,汝言及:
  「二,中西方關於概念與表達關係的認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以人為本,個體為主觀、變化,整體為客觀、本源,
    因概念為關於事物之共識,故概念 = 本源 (天),表達= 變化(人)。
     在西式觀念,以神為本,心物二元,人為主觀、變化,神、物為本源、客觀,
    因概念為人的概略念頭,故概念 = 變化(人),表達 = 本源(天)。」
  
  其中:「在中華傳統觀念,個體為主觀、變化,整體為客觀、本源」並非老朽見解,而且大相逕庭。
  蓋:「個體為主觀、變化」於理不合,不可如此陳述。因「主觀」乃「特用形容詞」,與「變化」之動詞不能相提並論;再說,「觀念」僅用於「形容觀察者」,當觀察者之立場與他人不同時,謂之「主觀」。故「個體為主觀」難以理解,如何「為主觀」?即令「個體很主觀」也不正確,因「個體」係「泛稱」,可以是木石花草,如何主觀?
  至於「整體為客觀、本源」亦然,若謂「人類整體之觀念為客觀」則可。正因汝未能「咬文嚼字」,而老朽上次掠閱之下、囫圇吞棗(老朽之罩門、以食棗為常),以致汝無法透徹理解也。

  實則,每當論及「觀念之基礎」,就必須緊守三位一體之準則,是對象、立場、目的也。以觀念為例:對象是具體或抽象?個體或群體?立場為一己或整體?目的要理解或應用?是知,「整體為客觀」難以理解也。
  再以「主觀」論:觀察什麼?什麼在觀察?目的為何?以之審視「個體為主觀」之語,顯然無以置喙,是知,此說不通。
  同理:「象客觀,相主觀」亦不符合三位一體說。須知,人間的真象就是「主觀彌天」!但凡「概念、認知」,一律要經過各人意識為主的感官、思維,不主觀不存、不主觀不在!而所謂的「客觀」,老朽曾言:「絕對沒有」!然而相對來說,若經過「很多人」的觀念處理,則可謂「客觀一些」,如此而已。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11026 留言者:乾乾 主題:思維問題 留言日期:2012-12-23 11:42:52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冬至剛剛過去,末日「剝落」,一阳复起矣。提前祝老師、沈老師和工作室同仁們新年吉祥如意。
  今晨學生對去年著魔之事才总算了悟明白,心中大定。反過來才知道自己功力尚淺,還遠未入門。
  學生了悟的內容如下:
  思維之道,也可分為二途。即農耕方式和狩獵方式。以農耕方式言:思為心在田上耕耘,維為貫通支持。人心當收止于田,一如農人,春天里開墾田地、播下種子,夏天里辛苦勞作、拔除雜草,秋天里周全安排、收獲果實,冬天里善藏良種、以備來春。心田人人本具,不假外求;自性本乎天理,當下可見。所謂明心見性,無非體用因果而已。
  而狩獵方式則不然:心乃肉團,刺激是求;性乃人欲,解放為上。遂致人心向外,逐利而思、逞欲而維,思維假借科學以為利器,窮究原子粒子太空外太空,而人心荒廢、冬至無糧也。且狩獵族人最擅長拿來主義和巧取豪奪,什么無上大道、智慧結晶,不過是些名利果實,我照單全收、通通歸我。結果就是當今這般人人有理、個個上帝的末日景象。
  學生去年也是滿口先天大道、天天感悟不斷,實則潛受狩獵族影響(今日學堂即是),心魔作祟而迷失邪道也。幸好老師痛下殺手,打得我暈頭轉向,未敢出腳而入歧路。
  
  另外學生天天抄寫楞嚴經快半年了,接近收尾的內容為五十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想請教老師:何謂陰魔?如何避免著魔?
  學生 乾乾 敬上

答:************************
  汝之失,失於自我之貢高心、好表現,正是所問佛教「陰魔」徵兆。老朽對「五十陰魔」所知不多,佛書僅讀過《金剛經》《六祖壇經》,自性已明。由看還珠小說得知,「陰魔」者,修道人心中最深處之「自魔」也。外魔可見可降伏,而內魔等於是自己的「本尊」,如影隨形、永不分離。因人之心性、行為,悉皆為意識所主宰,一旦意識被陰魔佔據,等於是已被伐髓洗腦矣。(《宇宙浪子》第二集,文娃被魔爾潛入意識區,即係借用此陰魔故事也)。
  老朽之尊重佛教,全因前述二經,其他大藏諸經一概無法入目。蓋老朽素來不重細節,光看看《楞嚴經》中眾菩薩之名單,就避之唯恐不及!菩薩何人也?余何人也?能明心見性,三千大千一涅槃!問題在,人若看了《金剛經》,「我相」還不識,免談!讀經、抄經、吃經之餘,甚至把自己變成經書,那個「我」會更高更大:「天上地下、陰魔獨尊」!
  先別妄想去除陰魔,唯一的法門是去「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迨修至「我心不起」,陰魔無從依附,其魔自滅!

++++++++++++++++++++++++
#11027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5) 留言日期:2012-12-25 18:15:05
  學生一直在向先生請教「主觀、客觀」,但的確感到對此並未透徹理解。針對先生的指教,學生在想:其主要癥結是否在於對「客觀」的「相對性」認知不足?學生試著從系統的角度反省:
  「根據系統之定義,任一系統之連續性來自子系統,系統本身可稱整體,子系統則為個體。兩者同屬一系統,但於理解各種觀念時,採取系統本身或子系統之「立場」,可謂全然相反。為便於理解,茲定義於個體立場觀察所得為「主」;而於整體立場觀察所得為「客」。」(智慧學 第二章 觀念前導 第二節 均衡)
  也就是說,所謂「客觀」是本系統之「立場」相對於子系統之「立場」而言的;但若相對於其環境,即上系統,本系統又成了子系統,於是,本系統的「客觀」就變成了「主觀」。換句話說,「客觀」具有「相對性」,即絕對的「客觀」是不存在的。「大象無形」正是表達了「客觀」的「相對性」,而「無相為體」表達了「主觀」的「絕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是的,講得很透徹。
  以圓為例,由圓心向外看為主觀;由外看圓心則為客觀;因中心只有一點,故為絕對,而中心之外處處皆可稱相對也。


++++++++++++++++++++++++
#11028 留言者:空夫子 主題:覆11016 則留言 留言日期:2012-12-26 13:11:00
  朱老師確可稱一字師。一字之別,真意全現。唯〔霞光再續〕一句,在下以為似不妥,應改為〔霞光猶麗〕較貼切。
    在下欽佩沈姊之餘,已將“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此書之導言部分讀畢。並已借得原本,希望能在一月之內,讀完此書。再呈心得,請沈姊指正。在導言中,在下也已注意到,作者數度提及之字句,有專指“The Western World”之處。不知是在下之過份敏感?或是作者之有意識之點明?亦或是沈姊所謂的,西方之反思?未讀畢全文,不敢遽下結論。
    近來,在下偶聆一些網絡發展新況。言及當今網絡世界之快速變化;EMAIL, 及部落格(BLOGGER), 已快速地被臉書(FACEBOOK), 嘰喳(TWITTER), 及連線(LINKEDIN)等社交網站所取代。商業、企業群體均拋出新的商業口號-商業即社交 (BUSINESS IS SOCIAL)。此種社交網絡之流行已由一般網民擴展至商業大魚。以致剛流行之網絡商業,已被此社交網站淹沒。證之如今,世界變化之快速,令人有目不暇給之嘆。隨著社交網站之盛,雖云人之交流亦愈多。但在下總以為人類社會亦愈趨於走向膚淺,而無深入內涵之思考族群。敢問此乃自然進化之本意乎?
    此祝朱老師團隊新年建樹
    空夫子敬呈

答:************************
  抱歉,誤會前則來文之「昭」了,是霞光更麗也!
  的確,網絡令人思淺化、社會灰化、人類前途日漸沒落,乃無可諱言之現實。進化史上有「用不用說」,人性好逸惡勞,本無可厚非;思維極為辛苦,為了生存,人困而思之、迫而思之,是不得不用爾。今網絡四通八達,任何資訊悉皆舉手可得,魅魈魍魎不分,鼷鼢鼥鼯猖獗!更有甚者,騙詐物購成風,虛擬性愛流行,年輕人耳目渲染,苟不膚淺如何隨俗?
  若問自然進化,本係起承轉合、成住壞空之循環,盡在數中(詳見《層次論》)。蓋「成」之時,凝聚、團結第一;至「住」,安定、穩妥為上;苟「壞」,腐亂、自由無度;待「空」之至,宇宙復歸鴻濛矣!百萬年前,人類脫離叢林,建立了嚴謹規範之禮教文明,今人不耐約束,競而擴張自我,以紙醉金迷為傲;然霞光雖麗,夕陽已將西下,介於壞空之隙矣!
  老朽等焉有例外?緣在且聚,緣盡遂離,樹之如此。(沈補:近日因作群眾行為「禮儀」的部分,一時間被《大明會典》困住了,以致大腦等書的閱讀停擺不前,RSA http://www.thersa.org/events/rsaanimate/animate/rsa-animate-the-divided-brain對此有綱要式介紹。)


++++++++++++++++++++++++
#11029 留言者:王小明 主題:多少年了,到底有什么成效? 留言日期:2012-12-27 20:20:36
  自從03年識得朱夫子以來,馬上就10年了,我很疑惑,朱老師及其團隊到底有什麼作為,現在電子書滿大街都是,哪一款是貴團隊的產品?哪一部影視作品是用圖文系統製作的?

答:************************
  哎呀呀!失敬失敬!慚愧慚愧!老朽在本網留言兩千萬,而十年的老網友,竟「一字也未看見」?再不然,是老朽文筆不通,難入方家目!
  老朽早說過,身為野叟,今生甘入地獄,人棄我取、人趨我離!本網恰是最佳見證!自打泥足深印起,老朽一應計劃、發明、專利、文章全部公開,分文不取。老朽發展中文打字機、中文電腦、漢字基因、倉頡系統、明珠系統、中文電書、現代五術、農民網……種種種種,唯一目的,是為了傳統中華文化。而在傳統中華文化中,個個水清非魚,沒有半個「生產者」!老朽焉能身先市儈?
  再說,老朽素來道法自然、無為而為,為什麼一定要嘩眾取寵、撈得滿身銅臭,好天天上新聞?愛因斯坦賣過原子彈嗎?牛頓生產過發動機嗎?老朽何辜?世界已經變成這幅德性,百分之百是工業文明造的孽!時代乖謬,由於中文電腦事關文化前景,無人願為,老朽只好下海。現在老朽擁有最先進的現代化中文工具,鎮日周旋在傳統文化中,管它誰發財、誰破產?
  老朽已退休三年了,再過些時,就將上山修道去。至於老朽的團隊,他們成熟了,圖文系統出自他們之手,已接近完工,正在細部調試。不要「小瞧」此系統,更不要與「電視作品」相提並論!實際上,它是「人類文明的龍珠」、大規模「文化產業」的上游發動引擎,只要文字輸入,就可以及時輸出動畫。至於用在哪裡,拍電影、詮釋文學經典?那是「下游工業」,後事請問後人。
  然而,國之重器不可示人,本系統功能太強,即將上呈國家,本團隊也已與文化部相關單位簽約合作。至於老朽,待全部責任交待完畢,功德圓滿,即將乘鶴而歸矣!所以,交友要小心,以免上賊船!好在老朽一生堂堂正正、未欺未騙,只是人生價值與時賢不類,自知是藍領階級,專事攻堅,無意善後,終生「作為」如此。


++++++++++++++++++++++++
#11030 留言者:漁儿 主題:“概念”与“象”(6) 留言日期:2012-12-28 15:57:40
  學生想從「象、相」的角度,再來理解文字:漢字「以象形為根基,以會意為原則」,那麼,「會意」所得可否稱之為文字的「相」?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答:************************
  可以,但不完整。因「象形」可代表「體用」,故「相」可為「因果」;但「會意」尚包括「象」之時空環境、規律層次,必須站在更高點去理解,是謂之垂直思考。若寫為:漢字「以象形為根基,以相為原則」,就被貶成一個平面,相當於符號文字了。蓋「以象形為根基,以會意為原則」係兩個不同之境界,象形為始,再向上提升,會意為終,始有「深度」也!
  例:禮義廉恥、聖佛仙靈等字,非形、相可解也。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