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 至 章十二

章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前提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假設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結論


前提-引申章二至章四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註】
概念分析1:仁:人待人之主觀觀念,概隨環境而異,非客觀真實。
概念分析2:芻狗:草紮之狗,祭祀用。
客觀真實1:宇宙進化衍於「能」,能變化的結果,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構體。在能量的作用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客觀真實2:發展衍於「作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上下互動,生生不息。
【解】
老子認為:大自然主導萬物之進化、生滅,至公無私,沒有分別。聖人治理天下,亦無分辨心,於百姓一視同仁。
【通】
●《易經˙頤卦》彖曰:『頤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各種人文、政治、經濟的理論及主義。
●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萬有引力,慣性律,反作用律。
●生物學:達爾文-進化論。拉馬克-用不用原理
●《章卅八》:『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釋】
老子所謂「不仁」,係指不具「仁義道德」的成見及行為。「芻狗」意為「工作之對象」。人不應因對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如以個人主觀立場來處理事物,由於意識形態的作祟,人必有所偏廢。
老子之道,實為自然之規律,且當今科學上之各種定律,亦無不源之於自然規律。
自然因大公無私,宇宙之發展才能井井有序,科學也因摒棄主觀,才得以昌大。不幸人卻昧於私利,違反自然之道而行。更有甚者,有智之士,假公濟私,標榜仁義,以愚天下,離道更遠。

假設-觀察現象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註】
概念分析:橐籥:風箱。
客觀真實1:宇宙之時、空座標,均為相對值。
客觀真實2:當能量作用於某一座標上,此座標上之能量狀況即隨之改變。改變狀況視該座標之能量性質而定,改變結果則與原能量大小成正比。
客觀真實3:若此座標位置,已有某物體存在,則不可能同時容納其他物體。
【解】
老子認為:天地之間,有如風箱,因有空間始得運作,能發揮動態的功效。
【通】
●物理上如「能量不滅定律」,「槓桿原理」等定理。
●《六祖壇經˙般若品》:『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釋】
空時為能量運動的軌跡,空時愈大,能量愈高。然在同一座標空時上,不可能有不同之物體存在。一旦空時被某物所佔有,其功能即已確定。若擬改變此功能,則必須提供更大之能量,以改變其狀況。
人心亦然,心中有欲,則「虛」為「實」所取代,「實」即有限,其所能獲得者,必限於所欲。「虛」則為無限,可隨機而變,符合自然法則。
心中若無成見,學習亦較容易,有空間吸收各種知識,並客觀地加以分析思考。若自有主張,即無多餘空間容納其他意見。世事在變,觀念常新,人心不虛,即是停頓。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亦是能量空間的現象,『虛而不屈』指一定大小之空間,『動而愈出』則為物體之運動,因「風箱」具備一定之空間,物體才能產生相當的能量。茲再以表空間能量的「槓桿原理」說明:
設以一空間中兩點之座標各為 【長1】,【長2】,由一假設之剛體連通。
於 【長1,長2】之兩端,各置一質量為【重1,重2】之物體。
則 【長1】/【重1】=【長2】/【重2】
意為在宇宙中,空間與物質之重量比相等。又重量實為一種相對運動之力,故【重量】可以用【重力】(即為能量)取代。(此段即為「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空間能量,意為「空間」愈大,其作用於質量之能力愈大)
【例】
山谷之聚溪流,江河集為湖海,無一不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例証。
人心中本空,可存知識、思想,是人生存、生活的動力,人類文明因此得以進化。
其他動物(尤以昆蟲為甚),在其遺傳基因中,反應法則已經設定,再無空間學習。
又如有財且貌美者,必為眾人所喜,常有求必應。有求必應者,必然不勞而獲,日久成習,一切視為當然。視之為當然,心中不再『虛而不屈』,遂就此停頓。
反之,若成長於逆境之中,須兢兢業業觀察學習者,必有所成,是『動而愈出』。

結論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
【註】
概念分析1:言:人類行為之一。
概念分析2:數:排列組合之變化。
客觀真實 :宇宙之進化絕非以人類為主體,當進化至某一階段後,人類再無法掌握其方向,則人類之「適應性能」數窮矣。
【解】
老子認為:人多說多做無益,僅適得其反,不如任其自然。
【通】
●《六祖壇經》:『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李淳風《推背圖》:『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釋】
世事變化,皆有其理,保持客觀,因變應變,是為『守中』之道。
當今物質泛濫,欲念充斥,競逐自由,強調享受。到頭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浪費,貧富對立,暴力頻傳,社會動亂。更有甚者,盲目發展的結果,知識爆炸,導致專家學者各精一技,各行其是,人僅見一己之利,而不知所行所為對整體之影響。是進步?還是自尋毀滅?其數窮矣。
老子二千年前所見,今人歷經痛苦教訓始得而明之,更不幸尚有多數不知不覺者,無睹人類浩劫在即,仍自醉心晚霞,「隔江猶唱後庭花」!
但若撇開身為人類一份子的立場來分析,這種現象極符合自然律,人類在宇宙中,僅為進化階段之一。如果將「土地孕育生命」視為進化的一個階段,則人類祇不過是「智慧」的褓姆而已。一旦「智慧」成熟了,承擔起另一階段的進化大任,人類將一如「土地」般,成為「智慧」耕種、踐踏的「農場」。
人心中原有智慧的種子,但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及條件下才能萌芽、茁壯。而所謂「適當」者,絕非人為安排的「理想」環境,反倒是在人為的災難後,由於生存危機的刺激而產生的反省。
蓋人「理想」的實現是社會發展的「終結」、也是人生追求的「靜止」,並不符合動態能量進化的法則,所以難以實現。
老子深悉個中原理,卻又痛惜人類急功近利,加速了被淘汰的命運。所以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警句。
【論】
《章一》曾論及時機與環境,所謂時機,係指宇宙中能量排列組合之「數」,環境則指「數」之因果。
若將宇宙視為一完整之機構體,則其必然有一定之運行法則,一般名之為「機械率」。人以有限之時空及能量,無從掌握此一機械率所需之各種運行參數。既然無從掌握,一旦假設錯誤,其後果將無法臆想。
是以,人在瞭解宇宙能量運作之前,應先認識宇宙運作之數。

章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前提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假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結論


前提-導引章七
┌───────────┐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
└───────────┘
【註】
概念分析1:谷:內虛為谷。【會意】:空無。
概念分析2:神:超人之能者為神。【會意】:能力。
客觀真實:宇宙中本為無盡之能量,能量者,無形、無色、無數。
【解】
老子認為:空無的能力永恒不滅,是最奧妙之本體。
【通】
●《章四一》:『上德若谷』。
【釋】
宇宙中充滿能量,能量無窮無盡,不生不滅,是為萬有之源。萬有之源即為道之本體,故「道」亦可謂能量運用之法則,若將本節之「谷」視為宇宙,「神」視為主宰,「玄牝」為無盡的能量本體。欲在科學的觀點,瞭解「谷神」、「玄牝」,必先瞭解能量之作用。
能量相互作用,有著各種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其中有能量累積的「量變」,以及能量作用方式的「質變」。每當能量的量變達到質變的臨界點,就有「量子」產生,而能量對各量子繼續作用,產生了「場效」,是為「電磁場」;能量作用的向性同時又產生了「運動」。運動是能量對量子所作的「功」,由於量子與量子相對的直線方向之間,所受之能量作用力最小,在功率作用下相互接近,是為「作用力」;當量子相互接近,量子間場效或結合為更大的「粒子」,或因撞擊而毀滅。由開始作用之際,至此「功」終止之計量,即為「時間」。量子運動及其能量影響範圍所形成的軌跡,則為「空間」。這種變化又因量變而導致新的質變,粒子與粒子間因能量作用而有「質量」:
設能量作用為一常數f
能量壓力為 P
此粒子之質量為 M
則能量之壓力為粒子所受到的能量作用:
P=Mf
能量常數f 以時間及空間單位表示,則為光速 c , 同時能量壓力
P=能量E ,根據質能互換式:
E=Mc
又粒子間相互運動,係因能量壓力所引起,應稱為「能量壓力」,而非「萬有引力」。

假設-道之根本
┌───────────┐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
【註】
客觀真實1:能量相互作用,達到量子能階之基限時,即形成夸子、膠子。
客觀真實2:夸子再組成其他之基本粒子,遂有原子、分子之產生。
客觀真實3:物質能量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功率、效應,精神即為其現象。
【解】
老子認為:奧妙本體的大門,即是天地的根本。
【釋】
與前節同理,「天地之根」為人所認知之自然真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解釋為物理之基本現象。
能量相互作用,由量子而有粒子;由粒子而有物質;由物質而有生命;由生命而有感應;由感應而有認知。人類經歷過千萬載之積累,能將事物變化之「體、用、因、果」以概念表達,究根釋本,返虛入明。
上述能量相互作用所形成之各種現象,皆因量變而質變所致。在同一量變之層次中,因尚具有共同或相接近的性質,人能以統一的法則瞭解認識。然而由於當今科學界缺乏「層次分類」的觀念,對因「質變」而引起的性質變化,一概以「物質」層次之性質加以衡量,故難以理解,是不知『天地根』也。
譬如木材、磚瓦等物質,經過某種結構組合,可以製成房屋、爐灶或家具,其物質未變,但在結構之質變下,已具有新的「功能」,無法用原有之性質加以解釋。故欲瞭解『玄牝之門』,應先建立各級層次關係,再以各層次之共同性質予以闡釋,理遂明矣(詳見拙作《智慧學九論》)。

結論
┌──────────┐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註】
客觀真實1:宇宙可視為微中子海,微中子不具電性,質量極微,卻能穿透地球之半徑。
客觀真實2:微中子為核子蛻變時所逸出之能量,在約一百五十億年的宇宙進化過程中,核子蛻變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進行。
客觀真實3:科學家經過無數實驗,雖已確認微中子的存在,然迄今尚無法捕捉。
【解】
老子認為:本體的能量彷彿存在虛空中,不論事物的變化如何,永遠源源不絕。
【釋】
宇宙中能量充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對不同的能量結構體產生作用。電磁波是已知能量形式之一,微中子則有待進一步的認知。
姑不論微中子之本體為何,宇宙中存在能量為不辯的事實。能量作用於物質體,產生功率,進而運動。
以本章與上章合論,則對人而言,能量「綿綿若存」,可視為人之「智慧」,人如「風箱」,「智慧」本空,因環境變化相應而生。若人不恃其能,隨聚隨散,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也。若人不查「智慧」係「天之道」,據為己有,「風箱」充滿私欲,人成為「器」,能量即受限於一己也。
再以人類社會而論,國家體系有如風箱,人之職位則具「職能」。人居其職,本為解決問題,是為「谷神」,其能量自是綿綿若存。若人自居其功,以職能謀取私利,是則「谷」已不存,其「神」亦復不在。


章七


天長地久,  起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承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轉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合


起-論時間
┌──────┐
│天長地久, │
└──────┘
【註】
概念分析:宇宙為天,地球為地,是為天地。
客觀真實1:宇宙也有生命,但其時間動輒以億年計,對人類而言,是長且久。
客觀真實2:宇宙之起源,據當今科學家計算,距今約為一百五十億年到二百億年。宇宙中有幾十億個銀河,每個銀河又有近一千億個恒星。恒星之生命與其質量成正比,地球屬於太陽系,誕生迄今已有四十六億年。
【解】
老子認為:天及地的生命極為長久。
【通】
●《易經˙恒卦》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
恒,恒亨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釋】
人類文明有史可稽者,約五千年,尚不及地球萬分之一,地球生命可謂長矣。再若追究宇宙之起始,則天更長也。
前已論之,時間係因能量與物質之相互作用而產生。故而時間必有兩種現象,一為客觀時間,一為主觀時間。前者以宏觀而言,因宇宙之能量空、時為一互動之整體,無從分割。但客觀時間又為各個單獨粒子與能量作用累積而成,對個別之粒子(對人亦然),其時間則有一定之限度。

承-原因
┌─────────────────────┐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註】
客觀真實1:地球上所有能量,全部來自太陽。
客觀真實2:太陽僅為銀河星系中一普通恒星。
客觀真實3:人類依賴太陽能而生存,對人而言,太陽的生命幾乎等於無限。
【解】
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久,生長萬物,非為自我。因其無私無我,故能長生。
【通】
●《章七五》:『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呂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釋】
人之生命得之於天地,天地生人,人生生死死,而天地依然,因其利在天下,德被萬世。
在二元觀的立場,人為個體,以個體之時、空為中心,是為「私」,自有其極限。
個人組成群體,若以群體之時、空為中心,是為「公」,其極限為個體之和。
對「私」而言,「公」為長生,其理甚明。

轉-及於人
┌──────────────────┐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註】
客觀真實1:太陽照耀萬物,無遠弗屆,故萬物榮焉。
客觀真實2:地球承載萬物,無所分辨,故萬物安矣。
客觀真實3:天地無私,故天地存。
【解】
老子認為:所以聖人不計名利,反而受到尊重。不顧己身安危,反而能保其身。
【通】
●『謙受益,滿遭損』。
●《章六六》:『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釋】
利、害、得、失相互作用,迭為因、果。利之大者,嘉惠天下,萬物均霑其利,生者莫不感其德。
人若能捨私以就公,化小我而為大我,以群體之利害為個體取捨之標準,此可謂人生觀念之質變。可稱為超凡入聖、明心見性,在宗教上,即所謂的「菩薩」、「佛」。在人的層次分類中,為數最少,卻為人類思想、觀念之最高境界。
【例】
中國之聖人如孔、孟、老、莊等,今日備受尊崇,然而在其生時,卻未能為當代所重視,其因即為『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之故。聖人之能力才智,遠遠超過凡俗,正因如此,始得見他人之所未見,發他人之所未發。凡人無見遠之能力,僅能相信眼前人人皆見者,時未至,事未濟,輒斥而非之。設若聖人僅顧其個人之私,何不譁眾取寵,兼收名利?

合-結論
┌─────────────┐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註】
客觀真實1:太陽之光僅能及於太陽系;地球引力亦僅影響地面物體之質量。
客觀真實2:各宇宙星系,無不有其獨特的體系。
客觀真實3:但凡在同一體系下,整體之利害一致。
【通】
●《章八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解】
老子認為:是否聖人沒有私心呢?實因其行為無私,故而得利最多。
【釋】
私心即為利己,利己之餘,尚有利人與不利人兩種影響,前者互蒙其利,是以利多;後者各得其利,尚且損人,故利少。
人各為己,因此人與人之間充滿矛盾、猜忌,相互攻訐,人人皆得其害。若有人不計私利,兼善天下,則人人感之、護之,人人皆得其利。
然而想要無私必先有大智,有智始得利人。以太陽為例,因其能量充足,方得施捨不斷。


章八


上善若水。  起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承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 轉
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合


起-論功能
┌──────┐
│上善若水。 │
└──────┘
【註】
客觀真實1:地球表面,有層薄膜,為氫、氧化合物,稱為水。
客觀真實2:水為液體溶劑,無色、無臭,吸收能量化為水蒸氣。
客觀真實3:水蒸氣上昇為雲,放出熱化為雨,降落地面,溶解無機鹽流入海洋。
客觀真實4:上古時期,含胺基酸及各種化合物之海水,被細胞膜隔絕於體內,遂有生命體之產生。生命體因水之變化特性,產生生命現象。
【解】
老子認為:德性最佳的莫過於水。
【釋】
水有三態,順隨能量之狀況而變化,完全符合自然之道。因為水之變化,能量得以充份循環於地球表面,因此萬物欣欣向榮。
水因應環境之變而變,且無私無住,無所不在,是德之極也。
人若執著於自身之利害,循私苟且,無所不為,則其德薄也。

承-原因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註】
客觀真實1:細小之水分子,以毛細管現象,普遍存於土地之下,物體結構之中。
而大量之水,則貯積於江、河、湖、海中。
客觀真實2:水提供有利之物理機能,溶解、運輸、排洩、維持生命體所必需之新陳代謝功能。
【解】
老子認為:水提供萬物生機而不爭功,處身於最惡劣的環境而不怨,近於道矣。
【通】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易經˙益卦》彖曰:『損上益下,民說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水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疆,天施地生,其益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釋】
水為生命之本,利於萬物而不居功、爭利,蒸發為水汽,上昇天際而不戀位,化為雨水,下洩於溝渠,而不以為惡。水之無私、無我,近乎道。

轉-及於事
┌────────────────┐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
【註】
客觀真實1:人之行為、思想,以人性為本,受環境左右。
客觀真實2:人性本無是、無非,不善、不惡,但受環境作用,遇墨即黑。
客觀真實3:人應慎擇環境。
【解】
老子認為:人應效法水之德,謙卑處下,虛靜沈寂,稟公無私,言而有信,工作有績效,行事有能力。欲有所為,應等待適當之時機。
【通】
●《六祖壇經》:『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釋】
自然界進化,係以自然為道,若人待人行事與道不違,即為「善」。
人性若水,本無是非,然而人有私心,累積成為「自我」,自我與自然有別,遂成不善。不善者違反自然之道,與自然爭「利」,然力有未逮,逆天行事,其事必敗,其結果亦不善。
是故,人應順從自然,效水之德,無論時、地,也不論待人、處事、接物,都不要依一己之主觀,而忽視整體,即為「善」。

合-結論
┌─────────┐
│夫唯不爭,故無尤。│
└─────────┘
【註】
客觀真實1:無得故無失。
客觀真實2:爭者,必有所期待。
【解】
老子認為:唯有順遂自然,與水一般,與世無爭,則不招怨尤。
【通】
●《六祖壇經˙疑問品》:師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釋】
水無爭,故為上善。
起紛爭者,必然是與競爭對象,互爭名利、物質、權力或勝負。然相爭結果,必有得者、有失者。失者心必難平而生怨尤。有尤又有爭,有爭又有得失,得者未必能再得。
自然界事物之聚散,係因整體能量變化之故,一切有其必然之因果,順遂自然,原無所謂利與害。而人以自我意念,改變自然狀態,將有利者聚以為己用,有害者,散諸他人。一人如此,人人效法,爭奪遂起,天下大亂。


章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例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 証


例-行為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註】
客觀真實1:物之價值,因時、地、得、失而異。
客觀真實2:物之性質,因強、弱、利、害有別。
客觀真實3:人若執著於物之利、害、得、失,遂為之所制。而物本無主,唯有力者得之,有得必有失,有驕必將敗。
【解】
老子認為:與其滿而溢,不如適時停止。鋒芒過露,必有災殃。金玉再多,終有去時,若自恃財富驕人,更將遺禍他日。
【通】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釋】
人生理上所感受的刺激,皆為電流脈衝,身體對刺激之適應能力,即為「感覺閥」。凡能保持生存之「感覺閥」值,屬一常態值,由此形成「經驗」。人之「認知」,則係一比較值,若此值為負,指「較為」不利生存,而產生「痛苦」。
若高於常態值,則感覺「快樂」。是以痛苦必然先於快樂,且僅於刺激發生之剎那有效。
人腦於經驗又有延遲效應,即所謂「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僅於人在回憶時,聯想到若干「印象」。所有印象之總交集,包括感知之「肉體」以及「經驗」,即是「我」。
故人的「自我」,即為感覺器官在當時的感受,與過去經歷之「感受印象」兩者的交集,二者缺一不可。若人之感覺器官喪失感覺能力,或其過去經歷之印象不復存在,即是「無我」。
當「自我」作用時,即以當時之感官刺激,與記憶中之相關經驗印象交集比較。若原經驗值為負,人心咸感痛苦。若所遇刺激值為正,相互比較下,仍得正值,痛苦即解除,快樂產生,而快樂之程度與差值成正比。若原經驗值為正,則刺激之正性強度必需大於原值,否則會受到感覺閥的限制,因而感覺平平。再若刺激為負值,則其痛苦更深且重。

証-章一至章八之証
┌─────────┐
│功遂身退,天之道。│
└─────────┘
【註】
客觀真實1:物質各具性質,各具功能。
客觀真實2:物質在某一時、空座標上發生作用,僅為一種機率。
客觀真實3:此機率的發生為宇宙規律的一部份。
【解】
老子認為:目的達成後,立刻急流湧退,就是天道。
【通】
●《易經˙乾卦》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釋】
目的已達成,何進之有?若有更進一步者,必然另有目的。
【論】
將前述之各種現象,皆設計成為參數,由不同之程式分別處理,是為「人工智慧」
之「認知模組」。


章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民,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
│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
└───────────────────────┘
【解】
老子認為:心中持道,能不離開嗎?修身練氣,能再像嬰兒嗎?洗滌心性,能保無疵嗎?治理國家,能缺乏知識嗎?明白通達,能無所作為嗎?
【釋】
本章僅六問而未成局,疑有誤。


章十一


卅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例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証



例
┌──────────────────┐
│卅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註】
概念分析1:卅輻:古之車輪,其中心之木輻為卅根,以象一月之日數。
客觀真實1:有體始有用,空間之體,以供空間之用。
客觀真實2:在一座標空間中,不可能同時有兩個物體存在。
客觀真實3:唯有當一座標空間中,不為任何物體所據時,方具有空間之用。
【解】
老子認為:卅根輻,接合在轂軸上,始成輪。轂需中空,否則無車可用。和泥燒製成容器,器具必須中空,才能盛物。開鑿門戶為房舍,中間更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能發揮居室的功效。
【釋】
見《章五》,空間能量之運用。

証-章五之証
┌─────────────┐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註】
客觀真實:用其空間,使之產生功效。
【解】
老子認為:所以「有」物得物之「利」,「無」物,始得「空無之用」。
【釋】
「利、害」為後果,後果僅為一經驗記憶。「用」是過程,需要時間、空間、及能量共同作用。根據時、空定律,在某一座標上,不可能存在相異的時、空。所以,「無」意為:在某一座標上,其時空狀況相當於零,既然為零,表示「原來沒有該一時空狀況」。
「有」指某一座標具備「時空能量」,此座標既有時空能量,必對其他能量產生作用。是以,「有」具備能量之功,但僅限於既「有」者;「無」指尚未確定之情況,人因此可自由選擇,使之符合所需用。
本章為《章五》之証明,細節請參閱。


章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証


例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
【註】
客觀真實1: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經由神經軸突間之電離物質傳導,遂有導通之感受。
客觀真實2:此類生化現象,傳導速度較慢,且後一刺激訊號之強度,必須大於前一刺激,否則將形成滯化現象。
客觀真實3:當刺激強度高於生理適應程度時,腎上腺素等內分泌激素會大量釋出,導致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壓增高等興奮狀況。
客觀真實4:人興奮時,大腦充血,暴力傾向昇高,推理能力降低。
【解】
老子認為:五光十色看多了,視線會不明,聲音聽多了,聽覺會遲鈍,食物吃多了,味覺會麻木。縱情於騎馬打獵,會使人心神不寧,奢侈虛榮更將令人墮行敗德。
【通】
●『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呂氏春秋˙貴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
●《莊子˙齊物》:『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
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六祖壇經˙定慧品》:『若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釋】
刺激影響人心,人心則影響行為。行為原係人生存之手段,必須保持靈敏、正確。
人之五官本為偵測外界刺激用,刺激者,能量之變化也。能量變化對生命體之生存關係重大,如感官喪失其靈敏性,則有礙於生存、生活的正常功能。
過度放縱於聲色刺激者,久之必然感官麻木,需要更高更強的刺激,因果相循,人遂養成沈湎聲色之惡習。後果嚴重者,或心理受到不正常的干擾,或官能失去正常的運作機能,或由於生活條件不容許,而造成社會問題,形成社會負擔。
【例】
在過去的觀念中,常認為「飢寒起盜心」,故人莫不以追求生活的富裕為目的。殊不知人經驗中的「感覺閥」愈來愈高,而物質生活水準不能降低,人遂流入貪婪相循的無底洞中。事實証明,社會越是富裕,犯罪率越是高漲。最可悲的,則為無辜的青少年,常在酒、色、賭、毒的引誘下,沈淪苦海,難以自拔。
當今社會風習,無不以聲色刺激為樂,姑不論當政者之目的及手段如何,其未讀《道德經》一書,或讀而未識,或識而未明,可想而知。

証-章二、章三之証
┌────────────────┐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註】
客觀真實1:人需要生存,生存必需的物質不可或缺。
客觀真實2:生存需要避免過度的刺激,非生存的物質不必追求。
【解】
老子認為:聖人在生存之餘不求享受,只求溫飽,不求聲色刺激。
【通】
●《呂氏春秋˙情欲》:『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府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
●《六祖壇經˙定慧品》:『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一切相,則法體清淨』
【釋】
人若能與處身環境相善,當無生存之虞,否則人類不可能延續、進化。然而人之所患者,心之所欲也。心之起欲,發自感官。凡感官之刺激,無涉生存者,人若能去之,不為所動,則萬念不起,清淨自然。
古之聖人,具千古之慮也,其所慮者,莫非人心之安否,環境之宜亂。今之為政者,僅知保位,不識全德。急功近利,嘩眾邀寵,唯恐社會上之聲色不繼,蓋正其所好也!
【論】
「刺激」引發「辨識」,「辨識」產生「資料」,「資料」累積為「經驗庫」。
人之經驗庫係以「利、害」為索引值,因「分別心」而生「成見」。若於人工智能設計時,將索引值改為「體、用」及「因、果」之互動關係,則其判斷標準將依人類及環境之長期利益而定。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