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寒露
  野人獻曝與各種構想

  《列子》楊朱篇中記載:
  「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縕黂,僅以過冬。及春東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我已經把自己對人生的探討,寫成了百萬言的垃圾,今獻給讀者,當然希望獲得重賞。我最期望的收穫,是讀者能多培養一些理性,或者是社會上多幾個有理性的人。雖然什麼人扮演什麼角色,一切都是定數,如果演來演去,都在自我心中打轉,也太乏味了。
  記得在第三集<炎夏>中提過想寫一本《一千零一個發明》,想想何不就寫在這本書裏?讓這一趟知性之旅,不僅僅只是帶走一些抽象的觀念。
  預先聲明,這些構想都已是陳年老酒,說不定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如果有人想生產,務請事先查閱專利公報。再若有人想申請專利,也請改頭換面,因為已經公開的觀念,是不得申請專利的。
  這些觀念本身並不重要,我只是想用一些例子來証明只要用用腦筋,想賺錢不是難事。對賺錢不難的人而言,賺錢便成為一種無聊的工作。賺錢不難,神遊八荒也不難,只要放得下心頭負擔,收拾好神智,即可去也。
  我們且由身邊談起吧,不拘形式,不限題材,細部保留,各憑想像。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發明。「發明」是人將事物的因果體用關係「發」掘出來,使之大「明」於天下。有人把發明當作「無中生有」,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任何事物都只是某種能量形式的排列組合,知道了組合方法,即可發而明之。
  所謂的排列組合,是指某一種事物,在某一個時間流程中,有某些因素產生了。發明就是把原來已知的那些因素,與新發現的因素重新混合整理,選取一種新的組合。
  萬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就從足下開始吧!鞋是人人必穿的,就質料而論,鞋有草鞋、布鞋、皮鞋、塑膠鞋、木屐等等,只要有了新的材料,這種材料具有某種性質,能符合某種環境,就是一種新的排列組合,也就算是一種發明。
  玻璃鞋不錯吧?可是玻璃太硬,腳放進去受到限制,很不舒服。玻璃還有另一種存在的形式,就是「玻璃纖維」,為什麼不能用玻璃纖維做鞋子呢?
  當然可以,玻璃纖維有可塑性,美觀,耐磨,耐熱,抗電,有多種物理化學上的特點,作為一種工作鞋,正適合於各種危險的工作。這種鞋材料取得容易,生產容易,造形容易,說不定對喜歡新奇的時裝市場,也是一種衝擊哩!
  再以功能而言,鞋有球鞋、雨鞋、拖鞋、便鞋、溜冰鞋、馬靴等,有的鞋為了保暖,有的為了防水,只要在新材料上動腦筋,保証你會成為一個足下大王!
  只要是鞋,包括拖鞋在內,穿與脫是個很討厭的手續。為什麼這樣說呢?鞋子要繫帶子或釦釦子,否則不會與腳成為一體,不能成一體,就失去了保護的作用。
  能不能改善呢?這也是排列組合的功能之一。由結構上考慮,鞋子的改進還有極大的空間,其實,真要認真把鞋子(或者任何東西)當回事研究,大學也可以開上四年的課。這絕非虛語,任何一門學問,弄精了才能當博士,鞋子亦然。
  鞋有鞋底,鞋底的材料要耐磨,因為它不斷與地面接觸磨擦。鞋底與鞋面相連,包住腳背,有保護及美觀之作用。在腳與鞋的中間,還有鞋墊,其中也大有玄機在。除此之外鞋跟、鞋帶、鞋套等,無不可以大動腦筋。
  如何動法呢?先將傳統的觀念打破,把鞋底固定在下面的觀念推翻,使鞋底鞋面一體成型!這樣目的何在?生產容易!要知道製鞋業最大的成本支出,就在鞋底與鞋面的結合上。其中學問頗大,有膠合的問題,有剪裁的問題,有曲線連接的問題,有材料銜接的問題,還有式樣與功能配合等等講不完的問題!
  再說鞋底與鞋面的關係,又涉及功能,有需要增加鞋底彈性的,如同籃球鞋;有需要增加鞋面控制性的,如足球鞋;有需要增加鞋底滑動性的,如溜冰鞋、舞蹈鞋;有需要整體成型的,如雨鞋、絕緣鞋;有需要穿脫方便的,如拖鞋、便鞋。這些功能目前都有待改進,而且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會財源滾滾來。
  更重要的一項改進,是如何避免鞋中的腳氣。須知腳承載了人體整個的重量,整日在地心引力中掙扎,人的腳有汗氣,密閉在鞋中,就醱酵成腳氣。如果能設計一種透氣的鞋,穿了腳不臭,真可以用來作香檳酒杯,豈不理想?
  如何改進呢?有的在鞋面下打洞,缺點是不美觀。有的使用透氣的鞋面質材,如帆布等,但這類素材只能作運動鞋用。能不能設計一種空氣循環系統,當腳行動時,自動把一部分空氣排出,更換一些新鮮的。這只要在鞋面內部,設計一些凹槽就可以了。
  穿鞋的方式也可以改進,我不相信有人把繫鞋帶當作享受,那麼,為什麼鞋子始終與鞋帶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呢?
  當然傳統習慣不能不考慮,人不大容易接受新的觀念,有人就曾對我說過:
  「哪有穿鞋不繫鞋帶的人?」
  「有,我就是!」
  「那是因為你懶!」
  這話沒有說錯,所有的發明都是因為一個「懶」!
  改進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拉鍊、暗釦、明釦、磁鐵等,甚至可以把鞋面設計成蓋子般,蓋上去包住就好了。如果怕失去了勤快的主顧,不妨上面再裝飾一些鞋帶。
  式樣也該改進了,所有的人都在服裝上打轉,鞋子也有「鞋權」呀!鞋子苦了幾千年了,總該讓人謙虛一下,見了人先低頭,向鞋子打個招呼!
  為什麼一定是尖頭、圓頭、方頭?把自家的小狗掛在鞋頭,搞電腦的不妨放一個監視器,再如在溜冰鞋上裝一個火車頭,那才神氣透頂!
  簡單一點吧!在家裏穿拖鞋,目的只是把腳掌與地板隔離。何不僅用一塊塑膠鞋底,上面設計一個吸盤,腳一踏上去,就不會輕易掉下來。
  為了身體健康,也可以設計一種「仿登山」鞋,鞋的前端加厚加高,加處要能依循腳掌的經脈穴道,走起路來,就有登山的效果。這種設計完全符合中醫的經脈理論,人走路時,如果腳趾向下方用力,血液循環會加速。
  再談下去,讀者一定以為我要改行做鞋匠了!

  其實,這只是一個例子,証明動腦筋的人,不會活得「無聊」,怕的倒是被「有聊」淹沒了。換個題材吧!我戴了五十年的眼鏡,天天夢想有人來改進一二。料不到戴眼鏡的發明家太少了,所以一直期望到如今。
  眼鏡的鏡片變成隱形的,那且不談它,只是我不喜歡戴,因為太麻煩了,而且又失去了一分有學問的氣質。
  眼鏡當然有鏡片,鏡片有很多好處,人的靈魂之窗可以躲在那片玻璃的後面,飛砂吹不過,雨水浸不進。是了,水珠停留在眼鏡片上也很麻煩,擋住了視線!有人把汽車上的雨刷搬上去,我迄今沒見人用過,大概是帶發電機不方便。
  一片防水膜應該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在玻璃上作表面處理,或設計一些細微的溝槽,使水不能聚為水滴,當然,溝寬不能妨害到視覺。更簡單的,是一種鴨嘴邊,可以蓋在眼鏡的上沿,像帽子一樣。只是這樣太簡單,自己動手做一個就行。像我這種懶人,只要把手放在頭上擋一下,或用報紙一遮。再若出門撐傘,一切都免談了。
  我最希望擁有的功能,是在鏡片的兩外側,裝兩個後視鏡,就像汽車一般。這樣既可玩間諜遊戲,路上偶然驚艷一瞥也可以裝作道貌岸然。考試更好,可以不用回頭了。
  眼鏡架一定要架在鼻子上,這是老天設計鼻子的美意,不可不充分利用。只是鼻子也太脆弱了,近視再加墨鏡,已經成形的兩條深溝,有時會壓出血來。我希望有種運動帽,把墨鏡設計在前面的帽沿,可作微調,往頭上一戴,就是遮陽防紫外線的標準設施。
  一雙鏡腳也是負擔,不掛在耳朵上,又掛哪裏呢?用夾的,久了會痛,用懸吊的,位置難以固定。當然如果有新的技術發明了,還有希望,比如說,有一種空氣聚焦器,能利用電磁場,使某個區域中的空氣分子呈曲線分佈。再不然,把眼鏡材料的重量降低,低到往鼻子上一放,就萬事大吉。
  那是以後的事,多想無益,既然無法避免,何不多多利用既有的設備呢?鏡腳可以作為天線,把「行者風」(走路聽的耳機)裝在腳架下,正近耳門!再若把行者風改進一下,加一個麥克風在鼻子上,就成為「行者電話」。隨時隨地,情人們只要一動口,就是情話綿綿,保証把所有的話都塞在資訊公路上,見了面反倒詞窮了。
  在我的夢想中,連電池都需要改良,如果有電線式電池,或者桿狀的太陽電池,鏡腳便成為發電機了。當然,我一直認為,數十年之內「無線電流」將成為事實,通過微波的發射,一種晶體便可將之轉換為電流,到那時世界又是另一種景觀了!

  有一種東西很重要,人天天要用,卻從來沒有看到有人發明,那就是「鼻紙」。鼻中有鼻屎,尤其是在都市中,空氣中浮游的「嬌客」,使得人間充滿矇矓的美,鼻孔是她們留連的風月場所,總會留下一些脂粉餘穢。
  在西方,幾百年的工業生活,早已把「挖鼻屎」這種動作看得倒胃不已。可是倒胃歸倒胃,大家居然也樂此不疲。不論在哪裏,總會有人光明正大的挖而搖之,再不然偷偷摸摸,挖而藏之,一副無可奈何的德性。我的椅子底下、床頭牆壁就有很多庫存,沈紅蓮每次見了,都咒罵不止。
  挖鼻孔要用手指尖,相信這種習慣已歷經千萬年,在拉馬克用不用學說下,手指的直徑幾與鼻孔的內徑相等!挖的時候,手指太滑,鼻屎常賴著不走,於是臉上肌肉抽動,歪之扭之,擠之撈之,大作痛苦、爽快之狀!
  一邊要開礦,一邊還要運輸,鼻屎雖小,卻質量不減,往哪裏裝呢?我們知道有下水道,有化糞池,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鼻屎貯存室」吧?有人用手帕,現在已經落伍了,衛生手紙是富有之民的寵物,誰不在口袋中養上幾包?
  如果手頭沒有紙,彈指神功最是常見,好在這種黑眚暗器,附衣不落,沾體不癢,從古到今,未見人受其害。
  結論很簡單,我曾用手紙做了些「指套」,因為有磨擦力,效果奇佳。作為一種商品,我建議採用高纖維的紙漿,紙要韌要薄,觸感好,效率高。誘人的香味,不要太醒目的色彩(怎能讓人人看到)?加上適當的宣傳,必可大賺一「鼻」!
  手紙的材料能不能改進呢?需知手紙的方便是以破壞、污染環境的代價換來的。要砍很多樹,浪費一些水資源,增加化糞池堵塞的機會。比如說,上大號前肛門上先塗些油,會乾淨得多,再不然手紙改用水溶性的物質亦可。
  只是手紙與沖水馬桶是難兄難弟,要改進,必須同時改,否則不配套。
  沖水馬桶很浪費水,當今水資源嚴重短缺,能省最好。既為沖水馬桶,就該儘量發揮沖水之功效,設一加壓器,就可省下九成的水。再若加自動洗肛器,塗以肥皂,噴以清水,最後吹以乾風。如是則一上一下一氣呵成,統統有了改進。

  手腕戴錶,指上有戒,腰間纏包,都是人充分利用空間的好策略。我最討厭手上有負擔,但卻不反對掛在身上,所以也有不少幻想。
  錶只用來計時,太浪費了,所有需要看的聽的,而且需要隨身攜帶的,都應該設計在錶中。以當今的積體電路、電腦軟硬體技術,其實簡單易行。
  以大型積體電路而言,就以每平方英吋一百萬個半導體的晶片來看吧,這一百萬個半導體能做些什麼事呢?
  比如說,一只小小的計時器,大約要一百個半導體;加上鬧鐘要五十個(可兼做提醒吃藥的隨身護士),計數器要三百個,所有的測量功能如室溫、體溫、血壓、脈搏等,都是探測器,可以利用錶的底面,所需的電器不多。至於大氣濕度、環境磁力、輻射、紫外線、一氧化碳等,也都與健康有關,值得設計成為隨身探測器。
  探測是一種技術,只是人們還沒有看到它的市場,有誰會去從事不賺錢的事呢?只要有了隨身探測器這種產品,儘可放心,各種技術唾手可得。
  再將收音機、呼叫器也設計上去,也不過百把個半導體,有了呼叫器,比較麻煩的是要有顯示文字的液晶,再加上文字,則相當於電腦了。如果所要的功能不多,大概十萬個半導體(自行設計中央處理器)就可以了。
  既然有了電腦的功能,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只要有記憶體,做電話本、地址簿(如果沒有即時輸入裝置,亦可以採用無線電傳輸方式)最恰當不過。如果再加上輸入裝置,那更像是一台腕上電腦了,錶面加大一點,加上手寫辨識,美極了!
  到現在為止,就算把一平方英吋的晶片全用上,也還綽綽有餘。當然,採用更精密的晶圓,錶殼當作線路板,再加大腕上電腦的容量,功能將可比美掌上電腦!
  在十年之內,每平方英吋一億個半導體的晶圓可以問世,那將是硬體的極限。到那時語音辨識必然成為產品,手腕上戴的將不再被稱為電腦,而是小精靈。它將是每一個人的身份証、工作記錄器、個人資料庫、身體狀況計、通訊聯絡器等等,它可兼作每一個人的教學師長、私人秘書、工作導師、談天朋友、專用護士、警衛保鏢。
  人們不瞭解人與電腦的關係,一聽到電腦,就覺得它高不可攀。錯了!電腦的同胞兄弟--微處理器,將是未來人類生活中最普遍的產品。它將無所不在,有一天,它會發展成為一種「印記」,是一種用特殊墨水印刷的標記,連香煙盒子上都會印有一片微處理器!有了它,產品能得到嚴密的監視和控制,社會上再也看不到泛濫成災的廣告,從預期訂單、成本分析、生產運輸、管理回收,全部一條龍,自動控制。
  雖然如此,並非人人都要改行從事電腦工作,我在前面說過,寫程式極容易,而要瞭解各種工作流程則很困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分析自己工作的能力,到時候才能夠教電腦工程師如何寫程式,這才是上上策。
  這樣扯下去,又要回到電腦的老本行了,再找個簡單的課題吧!
  手指頭是人身上最好用的部位,戒指則是手指上最方便的設備,我們大可以在戒指上動動腦筋。因為手指是動作的主要機構,所有與控制、表達有關的動作,全都要靠手指來執行。這些行為包括了摸、按、觸、敲、打、開、關、寫、畫等等。
  在戒指中置入一個微處理器,加上密碼,就可以當作個人的身份証明、健保卡、信用卡等。如果再在各地設置監收站,則可全面監視每個人的行蹤。
  這樣一來,戒指可以當作鑰匙、身份証、通行証、存款簿等,不一而足。各位總看過科幻電影吧,未來世界誰還帶槍?手一指,鐳射光就射進胸膛!
  再簡單點,至少可以設計一支戒指筆,用戒指環裝墨汁,戒指的頂端裝個筆尖,只要把手指頭彎過來,立刻可以寫字!
  各位總有理髮的經驗吧!那叫花錢受活罪。有個好點子,設計一個靜電罩,罩在頭髮上。一通電流,保証根根頭髮倒豎!
  頭髮倒豎做什麼?這時再用鐳射、用水刀、甚至用剪刀,都可以隨意剪之割之,造形、處理都容易,而且不會剩下一大堆短小刺人的髮渣。

  再談一個大計劃吧,大得可以成立一個王國,要是能找到「真命天子」的話!我曾希望有人投資製造一種「自動烹飪機」。如果就商論商,這可是大事業,遠比任何家電市場都大,畢竟「民以食為天」!
  誰都知道,開飯店是好生意,平均來說,所有的商店中飯店約佔二十分之一。但是飯店難開,最大的難處,就在好廚師得之不易。
  烹飪機可設計成為各種形式,有單人用的,小家庭、大家庭、學校、機關行號以及飯店專用的,變化無窮!
  做菜是種科學實驗,只要掌握住色、香、味、觸、溫五性以及口、舌、齒、喉、胃五感就是。這些因素涉及食物的種類、烹調的火候以及處理的方法等,只要瞭解其原理,都可以嚴格的控制,人或許記不清楚那麼多,但是利用微處理器,簡單明瞭!
  首先是要有提供材料的廠商,以便做食物以及調味料的「前處理」。然後是硬體生產廠商,負責製造烹飪機。最後還要有軟體公司,專賣各種食譜。
  有了硬體後,到超市買來一包包處理好的食物,把食譜號輸入(各人適應的酸、甜、苦、辣、鹹、麻度,皆可以定量化)。每份菜輸出的速度,當視機器性能及食譜的定義而定。但不論如何,每次調出來的水準,保証與預期的全同。
  水準全同不表示沒有變化,同一個菜有不同的調配方式,有不同的調味原則,也有應各人要求的口味變化。
  如果是餐館,則可採電腦連線服務,客人上門後,一按電鈕,流水線自動送菜到面前。更簡單的,先投錢,再選菜,吃完就走。
  說起來好像很嚇唬人,其實設計起來簡單得很。在動力上,單人用的可以採用微波爐式,職業用的則採煤氣,著眼點是成本及效果。
  烹飪機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原則上烤、煮、蒸、炒(炸)是中國菜的四大法門,基本上都是加熱的介面問題。
  烤最簡單,是直接過火,大致可分觸烤或掛烤兩種。前者多用鐵板或石頭,以餘熱的需求為考量。因此,於透明爐內備一「烤具」,食物置其上,直接加熱即可。烤的食物都是在烤前或烤後加料,只要注意烤爐的安全及控制方便即可。
  煮最簡單,將食物置於容器內,按規定比例調配好即可。因有自動控制,食物煮熟後即自動保溫。
  蒸是用水蒸氣,可在煮食的容器內,再加一放置食物之架子即可。
  最麻煩在於炒菜,其實只要知道「炒」可以分成兩道手續,分別考慮就容易了。第一道手續是炸,亦即在最短時間內,將食物均勻加熱的絕妙方法。因為油的沸點比水高,所以先將油加熱後,將欲加熱的食物置入即可。
  固體進入液體中,其接觸面積大,加熱又勻。此時處理的溫度高低以及時間長短,決定食物「失水」的狀況。一般說來,高溫失水速度快,加熱時間宜短。但是各種食物對熱的傳導性有異,以致食物內部變化的程度不一,兩者要有適當的配合。總之,食譜上應該有使用的步驟說明,再不然,則以軟體程式正確的控制。有的食物為了口感,有時要求用不同的溫度炸兩次以上,這些都不應由使用者操心。
  要炒的菜,輕炸即可,過油的時間一般在十秒鐘以下。如果炒的菜色多,炸的手續又不同,這都應以包裝的格式解決。諸如有一包裝的容器,將其中分為數格,使用者將之置於指定的位置,烹飪器即能自動處理。
  炸過了,再下一步就是混合,混合的內容不外肉類、蔬菜以及調味料等。食物都「炸過」,已經熟了,調味料也應由烹飪器事先備好,統一攪拌就好了。
  現在,我們試著來設計這樣一套「不可能」的機器吧。
  第一步是入口,當然以在上方為宜,但是職業用的必須有自動傳送的功能。既要有此功能,當然要平面置放,而且放法有一定的順序與規律。下文我僅以家庭用的作例子,解釋起來比較容易。
  把食物放在頂端,頂端一定有個蓋子,將蓋子拿開,食物放入。
  蓋好蓋子,設定調味級次,輸入烹調代號(什麼菜,怎樣做法),然後啟動。
  整個烹飪器可分三個空間,一個是只容器,裝介面物(水或油),另一個是操作器。操作開始時,便將所需的水或油由容器中移到操作器中。還有一格為備用格,其中放有餐盤,可作臨時放置食物之處。
  以微波作能源,操作器是密封的,有壓力控制裝置,將食物分次傾入後,加熱至固定程度。再自動將油倒回容器中,將食物移至備用格的餐盤中,如有必要,再倒入第二種需要炸的食物,依相同的手續,直到全部炸完為止。
  再將備用格中所有的食物以及備妥之調味品,一次傾入操作器中。此時操作器可以做三百六十度的轉動,將食物充分攪拌,直到指示的時間為止。
  當然,還有一些細部的小問題需要安排,但無一不能解決。
  有了烹飪器後,各位工作族就有福了,隨時可以有一盤炒得熱騰騰的好菜,在家裏等著你往肚子裏裝。
  其實再動動腦筋,有了微處理器,加上各種感應裝置,一台「小管家」就可以設計出來了。通過電話,人可以從辦公室打電話回家,而在語音輸入還不實用之前,不妨用鍵盤控制,外加各種軟體,便可以代做很多家務事。

  人生有三分之一(假如把在床上看電視的時間算在內,則可能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活在床上,我們有沒有把床當作一個研究的對象呢?沒有!可憐!人類從樹上睡到地上,再從地上爬到床上,是不得不習慣,不是因為技術改進了。
  床有硬板式、彈簧式、海綿式、充水式等等,不論什麼形式,一律水平!為什麼呢?人的身體表面、內部骨骼都不是平直的!奇怪的是,連世界首富都不得不睡又平又直的床!還向世人誇耀他們多會享受!
  平直的床有什麼不好?頭部要加枕頭!直到最近才見到電視上大做廣告,說有種科學枕頭,睡上去脊椎骨能維持正常。我買了,不錯,是有改進,但與事實相差太遠。因為這種枕頭只考慮到一個角度,而且僅提供一種厚度!
  願意動腦的人,只要研究一下人的頭形,與睡倒後的姿勢,就知道了。使用平直的床,錯誤就已經發生了,自作聰明的人不從根本解決,卻要來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把剩下的問題分成很多段來解決。
  我就入境隨俗吧!先跟隨著他們,一一研究,最後再提出我的方案。幾十年來,最初我老怪國人不爭氣,後來才發覺,大多數的人其實只生活在經驗層次中,只能由錯誤中慢慢理解!
  我們先定義幾個名稱,方便以下的說明。茲以人體垂直站立的姿勢為準,理想的原則,是令骨骼保持正直,但因人體表面有脂肪層,所以身體外側形成曲線。身體曲線與直線有一「差值」,這個差值有幾處必須考慮的,分別是「後頸差」、「側肩差」、「手臂差」、「背腰差」、「側腰差」、「臀差」、「膝彎差」、「脛彎差」。
  真正理想的床,是在身體與床接觸的水平面上,必須考慮到各差值的補數。我先以頭痛醫頭的方式,看看有什解決之道。
  枕頭是解決「頸差」的用具,凹形枕頭只顧及到「後頸差」,當人翻身側睡時,「側肩差」更大,但解決了側肩差,就又顧不到後頸差。解決的辦法是當人仰睡時,頭放在中間,所以中央部分採用後頸差,而翻身時,一定會滾向兩側,枕頭兩側可用側肩差。
  每個人的體態有別,所以枕頭應有各種不同的尺寸。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幾個差數,應該就像買衣服一樣,知道衣號就好。有人會說這樣多麻煩!買件衣服來穿不過為了蔽體,沒有人覺得麻煩,而每天睡八小時,攸關身體的健康,一次解決,卻嫌麻煩?
  枕頭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側睡時,誰都會感到手臂是個累贅。有時抬向頭部,有時交叉身前,有時會塞在枕頭下面,也算解決了。所以,在設計枕頭時,除了顧及那幾個曲線外,也要考慮當手臂彎曲時,預留一些空間在適當的位置上。
  很多人睡覺會覺得腰痛,那是「側腰差」太大的關係。如何設計腰枕呢?只好在床墊上動腦筋了,同樣的,麻煩在於仰睡與側睡的落差太大。但是只要動腦筋,注意問題所在,不愁沒有解決的方法。
  膝彎的問題不大,但問題是比較性的,主要的問題都解決了,次要的便成為首要。至於其解決方式,則與其他的大致相同。
  「脛彎差」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在床的一端,只要注意側差的不同與人體的高低,也就差不多了。
  這樣一步一步地,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可是別忘了,人類幾萬年來,就是東修修,西改改,不這樣,人還不知道該怎麼辦?
  直到我歷經了半生的打擊挫敗,最後我才瞭解到,我的做法完全不適用於經驗層次以下的習慣。我做任何事都希望考慮得盡善盡美,結果則是步步荊棘。因為一個新觀念已經讓別人疑慮交加,我偏偏一個接一個,連自己都沒法說清楚。
  我對床的看法,唯有一次解決,否則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一輩子要在床上打轉!怎樣解決呢?要徹底就得從頭來,那麼只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床能隨著人體曲線變化!
  要解決這個問題,則涉及了問題的核心,因為現成的材料中,沒有一種具有這種功能。如果得到了這種新材料,則所有的常用物品,都會捲入這場革命!
  是什麼重要的功能呢?簡單的說,叫做「半固體」。在人類所有發明的事物上,真正具有創意的,我認為就是「半導體」!因為自然界的物質對電流只有一種性質,就是讓不讓電子通過。也就是說,電子在經過物質時,會不會迷失在分子的結構裏。
  如果迷失的少,就是阻力小,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導體,否則為絕緣體。事實上,自然界沒有絕對的導體,也沒有絕對的絕緣體。我們用導體,不過是利用其對電子的控制作用,也就是用電子的特性,達到我們的目的。
  半導體完全不存在於自然界,是一種人工調製的排列組合,控制電子通過物質結構時,只能朝一個方向運動。
  物理書上說物體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其實這三態只是物體分子活動的狀態,當分子間活動能量大,互相分離,便是氣態;能量小,相互膠著,便稱液態;如果分子間結合穩定,能量不能拆散,便是固體狀態。
  我見過一種人工合成物,叫做「矽塑體」(Silicon rubber),它具備一種非自然的狀態,一般情況下,它是液態的,但是在高速狀態下,它的反應有如固體,具有彈性。
  那是一九七一年,一位農學院的同學帥藎生,替一家英國化學工廠經銷原料。有一次他拿了塊矽塑膠給我看,放在桌上可以像膠一般緩緩流動,搓成圓球,則可當皮球拍。他問我能做什麼用?因為原廠無意中生產了很多,卻不知道拿它怎麼辦。
  我一看,就想到了床,它是絕佳的材料,因為平鋪時,它會像液體一樣,人體壓上去,一開始它會產生抗力,但是慢慢地就會隨著人體變形。這時唯一要動腦筋的,是如何使它能暫時保持不變,以便承受身體的壓力。
  它成為固體的原因是受到壓力,等壓力消失,便回復液體性質。假如能設計一種床墊,當矽塑體的受壓均衡時,能提供一種動力,使之繼續受力,則可一直保持固體狀態。當時我只利用這種觀念寫了一本科幻小說,現在有了微處理器的認知,才想起來,用作床,倒不失為一種可以努力的方向。
  如果用塑膠泡綿,為人體定製床墊,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簡易方法。有了變形的床墊,當然要考慮床單,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人總會睡個痛快的。
  老實說,床還不是最惱人的問題,問題出在被褥上。想想吧,像台灣這種宜人的亞熱帶氣候,一個人要用多少種不同的被褥?要是在寒溫帶,那還得了?
  被褥再多也解決不了問題,天氣常常變,被褥體積又大,搬出搬進,豈不媲美陶侃?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在當今科學昌明之際,各種理論、各式調查層出不窮,可是有沒有哪位醫師發表過論文,氣溫多少時要用什麼被褥,才合乎健康?
  像我這種老病號,最怕春天的氣候: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由李清照<聲聲慢>,可以証得知心。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雖然情況有點不同,但也說得過去。由十幾度到二十幾度的氣溫,白天還好應付,晚上睡糊塗了,年年此時,正是我忙著與飛雁打交道之際。
  我特別買了一個溫度計,也測量出被褥與氣溫的互補係數。當室溫在二十七度以上,是另一種戰場,暫且不提,一個最簡單的公式是,在二十四度以下,室溫每下降攝氏一度,即相當於增加一床被子。當然,一旦到了攝氏零度以下,本公式不再適用,否則零下五十度,人會被壓得氣絕。
  不過,這個公式並不實用,哪有準備一大堆被子的道理?為了實用,我準備了一床雙層的被單,用在二十四度;二十度時則用太空被;兩個相加,則又可以降低到十七度;十五度時則用毛毯,三個相加,可以用到十度;再下去,只有把棉被搬出來了。
  我不怕麻煩,只怕病,醫院那個舊相識一見到我,就會說:
  「多穿幾件衣服,多喝開水!」
  他卻不知道,昨夜風急,我蓋二加一正好。不料夜深風盡,突然氣溫升高,我出了一身汗,醒來如同醉酒,豈不傷心?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該病的人總有原因!
  我想到一個法子,把棉被四角綁在床柱上,身邊再放一根木棒。不管氣溫如何(當然以能應付最冷的狀況為度),待我睡得熱了,就用木棒把棉被撐起,撐得越高,被子下面就越涼快。再如把四角也放鬆,讓空氣透入,就相當於空氣調節器。
  於是我想到,如果用溫度計檢測,再利用馬達控制,真可設計一個床蓋,隨著氣溫上下自動昇降。這種做法簡單容易,對我這種懶人更有意義,每天連鋪床都得免了(其實我從來都不必鋪床)。
  床被如此,房子裏又何獨不然?舉世有各式各樣的名師,所設計的房屋千篇一律。千篇一律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不夠科學,屋子裏的通風狀況不良。
  不是嗎?讓我們分析一下吧!國中理化都教過,「熱空氣上昇,冷空氣下降」,這叫做常識。人體是個小火爐,所有的電器也都會發熱,熱氣都依照物理定律,一一昇到了天花板,然後呢?待在那裏,享受它的榮華富貴,打壓別的空氣,深怕會被擠下來!
  為什麼建築師不設計一個出路呢?人說,有窗子呀!一般窗子上沿離天花板還有兩三尺,就算有新鮮空氣進來,也不過是些半空中下降的部隊,影響不了層峰!有誰關心呢?古往今來,中外一律,好不容易上去了,就不大甘心自動下來!
  於是現代化的新房子,乾脆把窗子只當作採光的通道,反正冷氣機口都準備好了,不裝冷氣就只好住溫室!
  我記得小時候住過武漢、重慶,據稱二者均為中國三大火爐之一,可是我不覺得熱。可能是少年不知熱吧,還有一個可能,那時住的房子都可以看到屋瓦。而屋瓦通風,熱空氣都出了竅,做自由神仙去了!
  我實在不喜歡吹電扇,把屋子裏的暖風,由東牆搬到西牆,再由西牆推到東牆。風打身上過,汗毛直聳,可是汗流如故。所幸讀過初中,學過理化,雖不及格,倒還記得一點原理,我把風扇對著外面吹,效果就好得多。
  現在社會上人人拼命賺錢,只不過貪圖一點生活上的舒適。房子越來越華貴,裝潢也越來越複雜。到得最後,家家戶戶非買冷氣機不可!買了冷氣機,電費就拼命跟著賽跑,小市民就努力賺錢。這還不說,一到最需要用電的時刻,絕對保証要停電。一停電,最新式的華屋頓時變成了魔火煉獄。於是就有先知倡言,非建核電廠不可!
  人生誰不是在跑著馬拉松呢?學者專家雄辯滔滔,咸認為科學萬歲,繁榮進步就是造福人生!造就了更多的企業,令得人人有工作做,以便隨時更換新屋,再買更新的冷氣機。有噓噓風聲的靜冷式,有東接西湊的分離式,再買新的還送麵包機!
  堡壘原為防身,為了安全,人就不能越壘一步。對堡壘的依賴越深,堅固性就越形重要。可是再堅固也有極限,如果把身體縮小,小到像蝸牛一樣,身體外就揹一個殼子。這麼美妙的理論,造物者也曾試過,等到祂後悔了,把殼丟棄了,人還是千方百計要把殼裝回來。
  <莊子胠篋篇>載: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莊子的意思是說,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為了防盜把珍貴的珍寶鎖在箱子裏,還怕箱子不牢,綁得緊緊的。結果大盜來了,正好整箱運走,綁得愈緊,對他反而愈方便!
  我們小老百姓難道不是作繭自縛嗎?人說,不可能!我們上有制度,下有民選公僕,他們難道會騙人嗎?那麼請問,我們的制度有沒有考慮到什麼才是人民的幸福呢?我們的公僕是為誰的利益在服務呢?
  又有人說,當然有!不然我們的選票會說不!可是,有誰見過會說話的選票呢?哪一個人又不健忘呢?開的都是期票,誰還管它的內容?選前的衝刺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住的房子又有什麼例外?我們睡的床為什麼會不同?都在一個經濟體制之下,早就被大盜(這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精義)們計劃好了,讓可憐的小民們,辛辛苦苦胼手胝足,把用勞力換來的一點期望,統統都保存在保險櫃中。然而,這些真正的聰明人,早就開設好了各種各樣的保險公司,一網打盡!
  多感激啊!買房子有貸款,買車子有貸款,買什麼沒有呢?這就是保險呀!貸得越多,綁得越緊,綁物用的繩子就是工作。人拼命工作,只是為了綁住保險。那麼貸款的保險由何而來呢?這個問題要由大盜來回答,當然也有失敗的大盜,但是成功者卻被冠為王!不論為盜為王,他們是從來就不必幹苦活的,他們只是用保險作貸款!
  更利害的絕招,是失業控制,人一失業就什麼都沒有了!位子、房子、車子都被保險保了險!所幸!還有失業保險,那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悔過湯」!喝著以苟延殘喘,等到悔過的人頭腦清楚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等而求其次吧!除非是連保險的保險者都自身難保了,到那一天,正是這個系統的最終極限!

  最後,再提供一個軟體的構想給各位。須知在未來世界,生產已經不是問題。絕大部分的人都游手好閒,無所事事,所以能出人頭地者,將是擅於運用文化資源者。
  電腦僅為一種硬體商品,而電腦軟體也只是資訊處理的試金石。一旦觀念及技術成熟,人類社會上各種有關生存、生活的行為,都能利用資訊器材,全面而完整地滿足人性的需求時,才是資訊時代的伊始。
  人需要生存,需要物質以提供動力,這是第一波農業革命以迄第二波工業革命的重點。然而人又具有求知的心靈,在生存之餘,因主觀的生活經驗,獲得了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這些認知便是「資訊」。
  主觀自我宥於時空,猶如井底之蛙。人因知之不全、識之未真,千萬年來一直嘗試著與外界溝通,以擴展視野。不幸人不僅局限於時空環境,且受制於機體結構。不論是訊息或是資料,唯有透過語言文字,以效率極低的形式,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緩緩流傳。
  如今拜工業文明之賜,發展出了高效率的資訊器材,一舉突破了人類時空的極限,將客觀世界的真實,傳送到每一獨立個體的身邊。人類心靈的需求因此才有獲得滿足的可能,是為第三波資訊革命的真諦。
  由此可知,資訊時代真正的主流角色,必將是一具能接受及處理各種訊息及資料的機器。其形式大小不定,但原則上,必然小至由人隨身攜帶,大至傳真度極高,功能齊全、應用自如。更重要的則是此一器材必須具有「擬人」的性質以及「超人」的功能,始得達到滿足人性需求的最終目的。
  或謂我國起步在後,西方國家已有充足的軟體,正可大量應用。果真如此,國家民族雖存實亡矣。蓋國之為國,民族之所以為民族,實因傳統之文化使然。資訊之不同於衣食住行,在於資訊係以民族文化為內涵。人心需要資訊,資訊之內涵正為人心發展之基礎。固然人體需要食物,人身需要衣著,但人心卻不致為食物及衣著的特性所改變,故此兩者實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僅追求硬體技術之精進而忽視軟體的實質,或可得一時之經濟效益,卻必將授外人以可乘之機。尤以當今智慧財產權備受重視之際,歐美各國莫不大量製作各種極盡視聽效果之軟體。長久以往,即令經濟上亦未必能得其利也。
  更重要的是硬體技術無國籍之別,而軟體卻因民族文化而異。硬體工業可以輕易地開發、量產,昨日為西方專利,今日我們得之,明日又將流向他國。軟體則不同,人才、素材無一項是唾手可得,若不作長期規劃,預為之謀,待外國軟體大量入侵,人心丕變,觀念迥非時再思振作,恐已回天乏力矣。
  根據事物進化的法則來看,先進化者其錯誤率較高,但萬一成功,其影響力必更大,知識累進也不例外。雖然西方工業社會資訊的發展在先,硬體技術已經成功,但在軟體上有待商榷之處尚多。似此不世良機,正有待識者揭竿而起,一舉超越其巢臼,為經濟前途另闢康莊大道,為文化前途奠定萬世不朽之基業。
  要做到這一點,首應破除唯外人馬首是瞻的心態,將我國厚實的文化資源,化為資訊軟體產品。進,可以打入國際市場,趁著西方對東方尚抱著好奇的心理,以正視聽;退,可以填補國內軟體市場之空虛。令青少年以及一般民眾在聲色犬馬之外,尚能認識固有之文化傳統,重拾民族自信心。
  所謂資訊軟體係指藉助於某種器材,使人能同時接受動態訊息及靜態資料,也就是說具有聲光、視聽效果的產品。在本世紀初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後有照相機、電影機、電視機接續問世,遂有今日普受大眾歡迎的視聽節目。
  然而,新的技術不斷突破,電腦二進位技術、高素質電視、網路傳輸、身歷境感受等,又將資訊軟體推向另一波高峰。除了資訊品質的改進外,最重要的就是應用觀念必須突破單向接收式,改為雙向溝通式,以符合人類生活的實際需求。
  一旦資訊軟體具備了雙向溝通的能力,下一步必將邁向人性認知的領域。然而,在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之前,勢必會有一段產品調適期,在此期間,舉凡市場需求,技術發展等,都會先趨於成熟,始能引發下一個階段的到來。
  因此,任何人只要願意,先立定志向、瞄準目標,都有參與這一新時代、新技術開發的機會。下面即提出一些可以發展的資訊軟體,以及可以探索的正確方向。
  這類資訊軟體宜分為兩大類,一為作業軟體,一為應用軟體。前者由系統主控機構統一開發,置於中央資料系統中,定時透過通訊網路與分散的獨立用戶(經由高畫質的電視機、遙控器、錄放影機、家電自動控制器等硬體)雙向溝通。使用者在收到視訊後,可經由目錄自行選擇內容,並且在授權範圍內,隨意控制或處理。
  應用軟體則應開放,由市場自由開發:
  1.操控作業:是使用者與節目間之基本介面,以控制節目的進行。使用者開機後,操控作業程式即透過網路,取得節目的訊息。然後經由螢幕畫面的指示,在使用者選擇下,以與節目提供機構溝通處理。
  2.一般節目:播放傳統的單向節目時,無需雙向溝通,但應在電視機中加設多窗選擇功能,使觀眾能在觀賞主要節目之餘,由多窗中略知他台節目之動向,而有選擇的機會。若係雙向節目,則應依標準介面,提供多種不同之選擇機會。
  3.資料目錄:使用者開機後,主系統首先送出目錄內容,以供選擇。由於目錄是文字資料,可以貯存在用戶之終端記憶體中。在用戶選定後,傳回主系統,始為雙向溝通。除此之外,在節目中亦視設計方式,賦與用戶選擇權。由於節目內容性質不同,佔用通訊線路情況有異,故收費方式宜慎擇之。
   3-1 新聞類:政治、社會、金融、股票、期貨、國際、藝文、體育等
   3-2 商業類:百貨、食品、工具、車輛、旅遊、書籍、玩具、房產等
   3-3 服務類:警察局、醫院、交通、慈善、宗教、交誼、氣象、地圖等
   3-4 教育類:空中學校,成人學校,教育動態、資料查詢等
   3-5 娛樂類:各種娛樂節目,益智節目,遙控對奕,圖像處理等
   3-6 通訊類:透過網路與電話聯線,若加裝錄影鏡頭,可作影像通訊
   3-7 保全類:加設監控系統,可查視及監錄各種狀況,並自動報警等
   3-8 家電類:加設家電控制系統,可作定時或以遙控方式處理家務
   3-9 電腦類:個人電腦所有功能
  4.應用軟體:使用者可經由磁碟將軟體載入主機中,進而執行。所應注意者,雙向溝通之軟體必須設計成為結構模組式,而且要能任意組合。有興趣的讀者請多多研究「生機結構」,始可掌握未來軟體之主流。
  上述各項中,操控作業系統之設計技術已經成熟,一般節目則無新意,應用軟體又將開放。故唯有資料目錄一項,值得詳加研討。
  新聞類應該分目分項收集資料,以文字資料為主,必要時輔以圖片即可。其信息傳輸量低,以12 Mhz計,每秒可傳送高達數十萬文字資料,故宜隨時更新資料,定時傳送,以保持即時的新聞價值。
  商業類則應慎選略具規模之商號,由其提供商品樣本及牌價,且於一定時限內保証價格及供應無缺。使用者可利用通訊功能,向商號索取清單或直接劃撥選購。此類功能宜先立法保障雙方權益,各種商品目錄因具有廣告效益,亦可酌收廣告費用。
  服務類顧名思義,提供各項生活需要的服務資訊。
  教育類亦然,提供教育資訊以及各種課程。
  娛樂類軟體涉及變化多端的內容,兼以圖像畫素的要求極高,故製作難度最高。但其影響及效益也最大,除了提供本地區之需求外,並可行銷世界各地。原則上又可分為觀賞性、互動性、益智性、創作性等類別,且均能由使用者自行操控。此類節目因佔用線路,故應採計時收費方式,以便於整個系統作業的經營發展。
  通訊類供資訊溝通用,亦以計時收費為宜。
  此外,保全、家電及電腦等類皆為服務項目,需配合其他週邊器材設計之。此類技術皆屬現成,我國毫無優勢可言,但亦不可或缺。
  根據前述理由,以下將重點集中於「娛樂類雙向溝通」的資訊軟體,且先揚棄一切既有的包袱、成見,假定由無到有,從初步計劃開始,進而訓練人才、規劃產品方向,最後大規模從事資訊軟體的製作。
  基於資訊軟體之特性,素材之取得為首要課題,美國雖擁有各種技術,卻限於歷史背景,所能利用之題材有限,故只能稱雄於電腦軟體以及既有的電影、電視傳統節目。在可望的將來,人們生活休閒的需求,將隨著工作方式的改變及資訊器材的精進而增加。而長期不斷地面對各種資訊刺激,其變化的多樣性以及素材的新奇性,必將令資訊軟體界窮於應付。
  再以人性而論,人對資訊的需求,可謂無窮無盡,而且當人吸收越多,其要求越高。所以資訊軟體市場實相當於一種互為因果的有機體,必須有計劃的培養、收穫,逐步循序漸進。及至成長茁壯,市場本身又將形成新的回饋,產生另一波動力,如此循環不已。
  因此,首先佔有此一市場,且具有長程目標及週詳計劃者,必將獲得最大的利益。不僅如此,在資訊內涵中,文化意識的影響又將成為人類社會的主流,其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更是無與倫比。
  由是而論,資訊的素材除了廣度以外,深度更為重要。吾人雖不該自大,但舉目正視客觀現實,我國傳統的文化資源確可稱為傲世無儔。值此資訊軟體啟蒙之際,理應自珍自重,妥善地整理規劃,以發揚光大之。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地廣人多,各民族雜處,社會制度、文字信息早在三千年前即已奠定統一基礎。由於生活安定,遂有餘力追求精神文明,歷代人才輩出,多有著述,迄今各種資訊素材多如山積。然近數百年來,我國一直掙扎於生存邊緣,無暇及此,故寶礦深藏,輝光未吐。時值資訊軟體應運而生,正是資訊素材脫胎換骨的良機,冀望識者能劍及履及,共同努力,以創未來。
  雖則世界各國無不有其獨特的文化,但因限於其環境背景,從資訊軟體的立場來看,除了少數項目外,尚難與我國相提並論。

 ┌──┬────┬─────────────┬─────────────┐
 │類別│ 名稱 │   我 國 特 色   │   西 方 特 色   │
 ├──┼────┼─────────────┼─────────────┤
 │歷史│宮闈故事│有系統,量多,記載詳實  │同左       │
 │  │戰爭戰役│有系統,量多,鬥智鬥力  │少有鬥智過程      │
 │  │制度興革│有系統,量多,具教育性意義│工業革命後始具規模    │
 │  │朝代更迭│量多,屬民族大義,可歌可泣│多屬貴族之私事      │
 │  │章回演義│量多,多影射歷史,褒貶不一│無  │
 │  │人物遊記│量多,與我國山川地理有關 │量少,受地理限制  │
 │宗教│經典教義│量多,各種宗教雜陳    │各國多為單一宗教     │
 │  │出世傳燈│量多,各種行誼,境界各殊 │量少,受宗教教義限制  │
 │  │民俗風習│量多,變化大,趣味足   │量少,受社會環境限制  │
 │文學│上古神話│量多,各民族皆有其先民傳說│同左          │
 │  │民間傳說│量多,性質不一,內容廣泛 │量少,受社會環境限制  │
 │  │搜奇誌異│量多,變化極大,內容廣泛 │內容受宗教所限,貧乏   │
 │  │仙俠軼事│道家特具之境界,極有特色 │無  │
 │  │俠義小說│量多,為我國文學之特色  │美國西部故事及歐洲騎士故事│
 │  │寫實小說│量少    │成熟量多,為西方文學之主流│
 │  │偵探推理│貧乏    │量多  │
 │  │科幻小說│貧乏    │量多  │
 │  │詩詞歌賦│文字特色鮮明,獨特性強  │同左  │
 │  │戲曲雜劇│文字特色鮮明,獨特性強  │同左  │
 │  │舞台話劇│貧乏    │成熟(自英國莎士比亞後) │
 │哲理│諸子百家│思想之範圍廣,內容豐富  │分佈在各個國家  │
 │  │倫理道德│涵蓋之範圍廣,內容豐富  │僅有宗教約束  │
 │藝術│音樂  │貧乏    │豐富  │
 │  │寫實繪畫│貧乏    │豐富  │
 └──┴────┴─────────────┴─────────────┘
(表 四)

  然而,素材必須經過系統加工,並透過人為的「表演」,方能成為引人入勝的資訊軟體產品。在這一方面,西方早期有希臘悲劇的傳統,後來英國莎士比亞予以發揚光大,待至二十紀電影、電視的相繼出現,「戲劇」已成為表演藝術的系統加工手段。
  相反地,我國無此戲劇傳統,僅有「說書」的觀念,所有的素材無不平鋪直敘,以求符合說書的客觀環境。民國初年曾因新文學流風所及,「話劇」頗受歡迎,嗣後電影業興起,話劇從業員紛紛躍上銀幕。由於電影對民眾的影響力極大,海峽兩岸不約而同地將電影納入政治宣傳工具,遂形成我國表演藝術的現況。
  由於前述各種因果,遂導致我國表演藝術的落後不前。首先是故事內容貧乏,沒有堆砌製造的效果;其次是演員表情極度誇張,失去真實感;至於政治的摻入,則養成繁瑣、說教的積習,喪失追求、探討的深度。
  可怕的惡性循環於是開始了,電影需要票房支持,急功近利之餘,唯有以色情、暴力以及無謂的胡鬧逗笑,始能吸引趣味低俗的觀眾。觀眾在長時期低俗娛樂的洗腦下,由電影進而電視。製作之技術及觀念尚未改進,需求量卻直線上昇。粗製濫造之餘,以致人人雖知其不堪入目,在別無選擇之下,久而不知其弊,遂而品味低劣,國民喪失水平。
  如今資訊軟體又將粉墨登場,若我輩不能痛定思痛,有系統有計劃地從頭做起,此一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必將徹底摧毀我國固有的精緻文化,任由西方思潮席捲我神州大地,空令子孫後代感嘆唏噓。
  幾經思考,我決定由訓練電腦著手,所有一應例行工作,概由電腦負責。諸如將書籍資料經由「視覺辨識」輸入電腦中,再經由自行開發之「中文人文系統」,將指定之各段故事或題材,重編成為綱要。經人為篩選定義後,即可自動編譯成為可攝製的劇本。
  再採用多媒體電腦技術,將此劇本先製成漫畫書,出版發行,以資造勢。同時又將之攝製成為動畫影片,轉錄到磁帶或光碟上。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