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拒楚兵章邯勝敵 略趙地武臣稱王

  話說張耳、陳餘見陳勝不聽其言,自立為王,知其不能成事。二人商議要離去陳地,別圖事業。張耳因使陳餘向陳勝請兵,往取趙地。陳勝因陳餘新來歸附,未敢委以兵權,乃用素識之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校尉,領兵三千前往。又命魏人周市領兵,北定魏地去了。
  一日,陳勝得吳廣報告,說:「兵到滎陽,秦三川郡守李由登城固守,現在圍攻不下。」陳勝見吳廣未能取勝,又拜周文為將軍,另行取道攻秦。周文奉命,沿途收集軍隊,西入函谷關,一路長驅無阻。進至戲地,有眾數十萬,聲勢浩大,遠近皆震。
  卻說二世自從殺戮大臣及諸公子之後,心中以為天下無事,日常在宮取樂,不問外事。一日,有謁者奉使由東方回京覆命,因奏稱「戍卒陳勝,殺死將官,興兵造反,已據陳縣,請旨發落。」二世平日最忌「反」字,聞奏大怒,說是造作謠言,立命將謁者下獄治罪。
  二世雖多忌諱,聞此消息,到底放心不下。便又召集一班博士、儒生問道:「近聞楚地戍卒攻蘄入陳,諸君意思,以為如何?」有博士、儒生三十餘人,進前對道:「此是造反,該當死罪!願陛下速發兵擊之。」二世見諸人又說是造反,口中未曾答話,面上已現怒容。
  旁有待詔薛人,複姓叔孫,名通,看見二世顏色,曉得眾人所言觸其忌諱,便走向前說道:「諸生所說,都非實情。現在天下一家,明君在上,法令完備,人人奉職,安敢有人造反!此等不過群盜,譬如鼠竊狗偷。該郡守尉,自能捕獲治罪,何足掛慮!」二世聞說,大喜道:「此論甚善!」又將諸生逐人問過。或言是反;或言是盜。二世遂命御史一一驗明。凡言反者,都下獄究辦。至言盜者,一律罷歸。獨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叔孫通謝恩回家,遇著罷歸一班諸生,對他說道:「先生說話何以如此阿諛?」叔孫通答道:「如我不巧言掩飾,也難免於虎口!如今此地也住不得。」說罷,便棄官逃歸薛地去了。二世自聽叔孫通之言,心中稍安。過了幾時,又有使者由東方來,二世又問他:「外間如何?」此使者已打聽得謁者、儒生歷次對答情形,明知直言必至得罪,遂假說道:「外間雖有群盜,守尉正在追拿。現將全數捕獲,陛下無庸憂慮!」二世大喜,依舊恣意遊樂,置之不理。一班朝臣見二世如此忌諱,了無人敢將外間亂事報聞。
  直到二世二年冬十月,有探子報告:「周文領兵數十萬,直至戲地。」群臣見敵兵已近,難再隱瞞,方行奏知。二世聽得,如半天下個霹靂,不覺大驚!趕緊召集朝臣會議。大家面面相覷,正在無法可想,旁有少府章邯出班奏道:「現在賊勢已迫,要發近縣之兵,恐來不及。只有驪山犯罪作工之人甚多,望陛下盡赦其罪,給與兵器,前往攻擊。」二世准奏,下調大赦天下。即命章邯為將軍,將驪山役徒編成軍隊,帶往抵敵。卻說楚兵雖多,大抵烏合之眾,未經訓練。加以兵器不足,一路上未逢大敵,所以不至挫敗。此番遇著章邯,所領兵也有十餘萬,都是犯人出身,喜得遇赦,便拚命前進。兼以兵器犀利,所以周文連戰連敗,一直退到曹陽地方駐紮。章邯追至,周文拒戰,又復大敗。走到澠池,周文見勢窮力竭,拔劍自刎而死。兵士無主,便四處潰散。二世聽得章邯戰勝,更添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幫同章邯,進擊群盜去了。
  此時,陳勝所遣之武臣皆同邵騷、張耳、陳餘帶兵三千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張耳、陳餘往諸縣勸諭其豪傑,曉以利害。豪傑聽從,遂占了趙地十城。將守城官吏殺死,收聚士卒,得兵數萬人,諸將共尊武臣為武信君,遣人招安。各城俱用兵拒守,不肯投降。武臣乃引兵東北攻范陽。
  范陽人蒯徹,為人利口,巧於言語。學得戰國縱橫之術,便想顯其才能。見武臣兵隊將到范陽,縣令徐公正在預備防守抵敵,蒯徹遂往見縣令,說道:「臣乃范陽百姓蒯徹是也。竊憂公將死,故來弔公。但是賀公得徹,又有生路。」徐公便問其故。蒯徹答道:「足下為縣令已十餘年,平日百姓被公刑殺者甚多。其人家族非無慈父孝子,意欲殺公報仇。所以不敢下手,因畏秦法嚴密。今天下大亂,秦法已是不行。此等慈父孝子必將爭先殺公,既可報怨,又可成名,故徹特來弔公。現聞趙武信君兵不日將至,君若堅守范陽,范陽人民必然殺公投降。君急遣臣往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故又賀公得生!」徐公聽了,拜謝,便預備車馬,送蒯徹前往。
  蒯徹見了武臣,說道:「足下必待戰勝而後得地,攻破而後得城,未免費事!臣有一計,可使不戰而得地,不攻而得城,傳檄而定千里,足下願聞之否?」武臣道:「此計若何」」蒯徹道:「范陽縣令徐公,本係秦臣。聞有敵兵,理應率領兵士守城拒敵。無奈其人畏死,而又貪戀祿位,欲先舉城投降足下。足下若因彼是秦之官吏,照前十城辦法將徐公誅殺,則此外各城官吏皆以范陽令為戒,一律誓死堅守。足下雖欲攻之,不易破也。為足下計,何不持侯印以授范陽令,使范陽令乘坐朱輪華轂之車,遊行燕、趙郭外?燕、趙人見之,必然不戰而降。」武臣聽從其計,遂以車三百輛,騎兵二百人,使蒯徹持侯印往賜徐公。於是,趙地各城官吏,聞此消息,爭來降附。不費一箭,不殺一人,竟得了三十餘城。卻全賴蒯徹之計,辯士的口才也就可畏!
  張耳、陳餘既助武臣定了趙地,到得邯鄲,聞得周文領兵入關,行至戲地,被章邯擊退。又聞諸將為陳王占地立功,多被讒殺。二人因陳王不聽其計,又不使之為將,心懷怨恨,便對武臣說道:「將軍以兵三千人,取得趙地數十城,又偏在河北地方,非稱王不能鎮撫。且陳王近來聽信讒言,枉殺諸將,將軍若去回報,恐難免禍!願將軍趁此時機,南面稱王,不可錯過。」武臣遂從二人之言,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遣一使者回報陳王。
  陳王聞說武臣自王,心中大怒,便欲將武臣諸人家族盡行殺死,一面發兵攻趙。上柱國防君蔡賜諫道:「現在暴秦未滅,若殺武臣等家族,是又生出一秦。不如遣使賀之,令其從速引兵攻秦。」陳王依言,乃將武臣諸人家族移入宮中軟禁起來。並封張耳子張敖為成都君。遣使者賀趙王即位,促其發兵入關。張耳、陳餘一見來使,即知陳王意思。便向趙王道:「大王據趙自立,本非楚意。今遣使來賀,並促我攻秦,乃是陳王之計。願王勿發兵,先行招安燕、代,收取河內之地。若能南據大河,北聯燕、代,楚雖勝秦,不能制我。若不勝秦,更當與我和好。我中立於二國之間,乘機觀變,可以得志。」趙王依二人之計,遂不發兵。使韓廣招安燕地,李良招安常山去了。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