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奪故主姜才陷陣 立新君秀夫卻邪

  詩曰:留趙氏一塊肉,成海外小朝廷;延宗社於將絕,豈亡國其無人?
  話說文天祥和那十個壯客一直等到天黑,還不見杜滸、金應兩個人來,文天祥焦急道:「你看天色已黑,他們還不見來,前面又是一片田,這黑暗暗的卻如何好走呢?我們不如率性到蘆葦裡去等他一夜,到明日天亮再說。
  你看如何?」眾壯客道:「沒奈何,只得如此吧。」於是眾人重新又向那蘆葦淺處鑽進去,把當中一塊蘆葦推倒踏成平地,大家團團坐下等著。只見半輪明月漸漸東上,照得蘆花如雪,文天祥等趁著月色,從蘆葦縫裡四下張望了一回,忽一個壯客低聲道:「你們看,那邊蘆葦不是在搖動嗎?」眾人急低頭向下張望時,果覺那邊蘆葦有聲,象似有人在那裡的光景。那個壯客又道:「看這光景,一定是有人在那裡行走,但不知是元兵還是他兩人?
  倒弄得我們叫又不是,不叫又不是,這卻如何是好?」說著,只見那蘆葦一直搖動過來,漸漸近了。有一個壯客看出彷彿是兩個人的光景,便猜到多半是杜滸、金應了,卻想出一個法子來試試看,是不是他兩人,因拾了一塊小石片,向著那邊丟過去。只見那人回轉身便跑,此時腳步聲大,卻聽出是兩個人的腳聲。文天祥也曉得一定是他兩人了,便高聲叫道:「杜滸、金應,快點回來吧,我們在這裡等著呢!」只聽那邊停了腳步,問道:「前面可是文將軍嗎?」文天祥高聲應道:「正是我。」那杜滸、金應不覺好笑起來,道:「我正道此刻還有元兵在這裡哩。」說著,走出來大家相見了。文天祥忙問道:「你兩個為何到此刻才來?」杜滸道:「我兩個正走之間,背後忽伸出一把撓鉤,把我搭住了。金應走過來正想替我解脫,卻也被搭住了。當時走過五個小卒來,把我兩人捆住,幸虧金應會說話,被他說了一番,只拿了十兩銀子給他,他就放我們回來了,所以弄到這時候。」大家聽說,也是好笑。文天祥也把因為天黑所以大家在這裡等他的話說了一遍,於是大家就在蘆葦裡坐了一夜。次日,走出蘆葦,便向田中走來,向田夫借問了路途,便一直奔向大路來。從此又是早行夜宿,輾轉至高郵,由通州泛海到溫州,投奔二王去了。這且按下慢表。
  卻說那真州守將苗再成,自從文天祥去後,得了那兩個心腹裨將的回報,便連忙作函通知李庭芝,且保文天祥的精忠。李庭芝得了這信,才曉得從前錯疑了他,後來見文天祥並沒有來,便把此事也丟開了。這日,民間忽紛紛傳說元人大軍已由臨安旋師,帶著皇上等北歸去了。李庭芝便連忙叫探子四出探聽。過了幾日,探子探得確實,是元軍已經起行了。李庭芝聽說,便連夜移了一角公文向真州,叫苗再成火速興兵來揚州會齊,想半路上去劫回鑾輿。苗再成接了這角公文,當時調齊了五萬人馬,帶了十員勇將,星夜飛奔揚州而來,一路無話。不日到了揚州,此時李庭芝早已調齊了六萬人馬,帶著十餘員勇將,在城外紮下營寨,專等苗再成來到。當下兩軍相會,李庭芝便大會將校,商議出師。李庭芝先開言道:「今日此舉,乃社稷存亡所關。
  諸將軍最要緊的是合力同心,不可此疑彼忌,就使平日有睚眥小隙,到今日 鑾輿--皇帝的車駕,用作帝王的代稱。
   睚眥--瞪眼睛;怒目而視。引申為小怨小忿。
  之下也須以國事為重,不可徒以小忿不能忍,致亂大謀。」兩旁將校聽了,如雷的答應了一聲。只聽李庭芝又說道:「我想瓜州乃賊人必由之路,意欲大軍徑趨瓜州,絕其歸路。不知眾將軍以為然否?」眾將校齊道:「小將唯將軍之命是聽。」苗再成便道:「大軍出征,不可無帥以統之。今日之事,當推李將軍為元帥,眾將軍均不得有異議,李將軍亦不得推辭。」眾將校齊道:「小將們願受指揮!」李庭芝聽了,便說道:「今日此舉乃為國事,既承諸位將軍錯愛,以大任見委,我也不敢推辭,但是軍法如山,諸將軍切須自愛。我如今便要發令了。」說罷,便下命令:姜才領四千兵馬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朱煥領二萬兵馬為前軍;孫貴領二萬兵馬為左翼;胡惟孝領二萬兵馬為右翼;苗再成領二萬兵馬為合後,押運糧餉;李庭芝自己領了二萬六千兵馬為中軍。當下眾將官領令退去,整齊了隊伍,三聲炮響,拔隊起行,十一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瓜州而來。一路上曉行夜宿,無話可敘。
  不一日,大軍行抵瓜州,前軍探子報導:「元人大軍已入瓜州城了,今尚有一半留屯城外,以為犄角。請元帥定奪。」李庭芝聽說,連忙下令安營紮寨。軍士們方掘壕築壘亂紛紛之際,忽聽得敵軍鼓角齊鳴,營門大開,飛出一彪人馬,旌旗皆赤,當先兩員大將:一個使方天畫戟,一個使三尖兩刃刀,好不兇猛,衝將過來。先鋒姜才見了,叫聲:「不好!」也不等將令,便帶了四千兵馬,自己挺著雙槍,當先一馬迎將上去。到得兩陣對圓,射住陣腳,兩下通了姓名,姜才才曉得那使戟的名叫巴罕,使刀的名叫哈雅。姜才便舞動雙槍來戰兩人,只見姜才那兩支槍如雪舞梨花一般上下翻飛,真個神出鬼沒,好不利害,不慌不忙地敵住兩員猛將。那巴罕、哈雅兩人卻如走馬燈一般把姜才圍在當中,戰了五六十合,不分勝負。那巴罕見戰姜才不下,便心生一計,撥轉馬頭就走,姜才把坐下馬一夾,便如飛地追去。那哈雅見了,便也推坐下馬,從姜才背後追了來。姜才見哈雅追得近了,便撥轉馬頭來戰哈雅。那哈雅卻不和他戰,撥轉馬頭就走。姜才再追了來,那巴罕卻又從背後來追姜才。姜才一看,早知是計,姜才卻將計就計,故意把坐下馬推得慢了,只管向前跑。那巴罕看看追到臨近,見姜才並不回戰他,他便對準姜才後心,盡力一戟刺來。姜才眼明手快,把身向右一歪,那戟早刺空了。
  姜才左手往下一夾,把戟夾住;巴罕正想用力來掙脫,只見姜才扭轉身軀,右手一槍迎面刺了來,只嚇得巴罕魂不附體。連忙放了戟,將身向後便倒臥在鞍上,撥轉馬頭就走。姜才也丟了戟,撥轉馬頭追下來。哈雅見了,連忙推馬繞到姜才面前,把姜才接住廝殺。那巴罕跑到陣前換了兵刃,重新出來,卻令三軍一齊殺上前來,想來圍姜才。姜才見了,早把馬一勒,腳下用力一夾,那馬便托地跳出圈外,姜才向自己陣前把槍梢一揮,那四千兵馬便如潮一般湧了上來。兩下裡兵對兵,將對將,混戰了一回,正殺得難解難分之際,此時李庭芝早已安好營寨,向苗再成、朱煥、孫貴、胡惟孝等各各受了計策,命前後左右四軍,急急分頭去了。
  先說那朱煥領了將令,前來接應姜才。那姜才正和元軍酣戰之際,得了接應,勇氣百倍,一齊擁殺過去。那元軍已戰得筋疲力盡,如何擋得這支生力軍?登時紛紛退了下去,且戰且走,約退有一里多路。忽然,後面喊聲大震,巴罕、哈雅兩人回頭看時,只見從背後又來了兩彪兵馬,截住去路。原來這兩支人馬正是李庭芝遣的孫貴、胡惟孝領了左右兩翼兵馬,從小道繞到元軍背後來截他歸路。此時元軍首尾不能相顧,只殺得四分五落,四竄逃走。
  正在危急之際,忽見孫貴、胡惟孝二軍豁的分作兩行,從中間殺進一彪人馬,原來是元人營中援兵到了。此時巴罕早被姜才一槍刺死馬下,只剩得哈雅死裡逃生,連忙迎了上來,合做一處,向歸路逃走。那孫貴、胡惟孝兩支兵馬並不追趕,只從兩旁夾著亂殺,姜才和朱煥卻從後面追來。那元兵此時只顧逃生,無心接戰,卻被孫貴、胡惟孝兩軍殺得屍骸遍野,血流成渠,元兵拼命地逃出兩軍之間,落荒而走。那孫貴、胡惟孝卻合了姜才、朱煥,四員大將領著大軍一齊追來。
  卻說那元人的援軍中一員大將名叫勒多,帶了殘兵,當先匹馬,奔向營前來;到得營前,便大叫:「開門!」一聲未了,只見營門開處,飛出一彪人馬,當先一員大將手執大刀,勒多推馬迎上前去。兩馬相交,只聽勒多大叫一聲:「不好了!」說時遲,那時快,那員大將早已手起刀落,勒多頭顱落地,那無首的屍身便從馬上倒撞下來,只剩得一匹空馬回轉頭跑開去了。
  原來這員大將不是別人,正是苗再成領了李庭芝將令從小道繞到元軍營前,正值元人援軍已出,只剩得老弱兵丁守著空營,苗再成便砍開營門,奪了營寨,如今殺了勒多。那哈雅見了,早已撥轉馬頭,帶著數十殘兵向城中逃走去了。這裡苗再成接著姜才等,便也不再追了,大家入了元人營中歇下,等候李庭芝大軍。不一回,李庭芝得了全勝之信,便率了大軍,拔隊來到元人營前,將大軍仍舊分作前、後、左、右、中,紮下五個大營。眾將校進帳各各報了功,當下埋鍋造飯,眾三軍飽餐了一頓。李庭芝便下令,命前、後、左、右四軍分作四門攻城,命姜才領了四千騎兵往來作為游騎,自己督著中軍擂鼓助戰。當下四面駕起雲梯,將士奮勇齊進,怎奈此時元人大軍皆在城中,竭力守禦,城上矢石如雨點一般打下來,苗再成等四員大將督著軍士死不肯退,一直攻到黃昏時候。那元人卻把瓜州城守得非常堅固,城垛隨缺隨修。李庭芝看看天黑了,無奈,下令鳴金收軍。當夜李庭芝想道:「我此來乃為欲奪回鑾輿,並非欲得瓜州;何必這樣呆攻城池,卻幾時能攻得破呢?」
  因想了一策,便傳命各將校進帳聽令。當時眾將校進帳謁了元帥,分立兩旁,李庭芝便道:「明日攻城,只要苗將軍、孫將軍、胡將軍三位分兵攻其東、西、南三面,留出北門不攻,讓他逃走。姜將軍和朱將軍今夜三更時分速帶四萬人馬,偃旗息鼓,繞道過北門去,離北門三十里外扎住,截其歸路,邀擊鑾輿,休得有誤。」眾人領令退去,那姜才和朱煥自然是去依計而行,不必說了。
  次日黎明,三聲炮響,鼓角齊鳴,眾三軍一齊奮勇攻城。苗再成等卻教軍士聲聲喊道:「快送鑾輿出來!不然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無及!」
  三軍齊聲大喊,呼聲震天,攻了一早晨,才鳴金收軍。用了午飯之後,仍舊是大喊攻城。那元軍大帥巴延,在城中聽宋軍聲聲喊叫要還他鑾輿,卻又留出北門不攻,早已猜破李庭芝的用意,便想了一策,將計就計,把大軍留下一半在瓜州守城,自己帶了車駕,領著四萬人馬,故意暗暗地開了北門,裝作逃走的神氣,向大路奔來;卻命大將阿珠領了六萬兵馬,偃旗息鼓,從山徑小路裡奔到浦子市旁邊一個山裡埋伏著。
  卻說巴延帶領人馬出了北門,走有三十多里路,果見有一隊兵馬攔住去路。旗門開處,當先兩員大將橫刀出馬,正是姜才、朱煥兩人。巴延見了,把鞭梢向左邊一指,登時飛出一員大將手舞大刀,帶著一隊人馬殺將過來,朱煥連忙接住迎戰;巴延見了,把鞭梢向右邊一指,從右邊裡又飛出一員大將,手挺長槍,帶著一隊人馬殺將過來,姜才卻接住迎戰;巴延又把鞭梢一揮,那三軍便一齊擁過來。姜才和朱煥彼此不能相顧,那元兵卻早從當中殺開一條血路,那兩員將官也棄了朱煥、姜才,一齊逃走去了。姜才、朱煥連忙合了兵馬,如飛地追下來,看看追了五六里,正到浦子市地方,只見那元軍卻向左邊轉彎去了。姜才和朱煥正趕到轉彎地方,忽見從山坳裡猛飛出一彪軍馬,他兩人猝不及防,早被那彪兵馬圍得匝匝密密,風雨不漏。姜才、朱煥兩人大驚,心知中計,連忙令軍士結了一個大方陣,四面向外抵禦。那阿珠卻立在山峰上大叫道:「兩位將軍,此時不降,更待何時?」姜才抬頭看見,便破口大罵,阿珠卻笑而不答,手拿著令旗,左右指揮,見姜才等殺到那邊,便把令旗指向那邊,那軍士便圍向那邊來。姜才和朱煥困在重圍裡,真是無可奈何,可憐那四萬軍士,從未時一直戰到戌時,天又黑,腹又飢,真是精疲力盡,看看軍士已死傷得一半了。正在危急之際,忽見東南上人馬大亂,姜才、朱煥便帶著將士殺上前去,正遇見一彪援軍,原來是李庭芝因見他們天黑了還沒有回來,心中焦急,便親自領著中軍趕來接應,果見姜才等被元軍圍住,便從東南上殺了進來。當下大家相見了。那元軍見援兵來了,早如雲收霧卷一般退進山坳,追上巴延大軍,逍逍遙遙地竟回大都去了,不提。
  卻說李庭芝當下見著姜才、朱煥,便問道:「你們為何倒會被他圍住?
  鑾輿向哪裡去了?」姜才、朱煥兩人把始末原由細細敘了一遍,又向李庭芝請罪。李庭芝聽說,才曉得鑾輿已去得遠,不能追著了,頓足大恨道:「咳,這都是我該死失計了,致令不能奪回鑾輿,卻與二將軍何罪呢?如今既然如此,沒奈何只得且回去再圖後舉吧。」當下整齊了隊伍,回到瓜州城下,會齊了苗再成等,次日便一齊拔隊起行,也不攻瓜州城,竟投向歸路去了。不日,李庭芝回到揚州,苗再成自投向真州去了,不在話下。
  卻說那二王車駕,自從那日會著張全,便一齊投奔溫州而來。到得溫州,楊淑妃因曉得從前高宗南渡時候,曾到過溫州,駐蹕在一個江心寺裡,到如今還留下一把高宗的御座供在寺中。楊淑妃便叫楊亮節吩咐軍士探聽了江心寺所在,便把車馬一齊推到寺中來。到得寺裡,楊淑妃和二王群臣等見了那御座,一齊哭拜了一回,於是便歇在江心寺中,探聽朝中信息。那一日,忽見陳宜中跑進寺來,見著楊淑妃和二王,跪倒痛哭不已;楊淑妃也是流淚,問了一回朝中情形,才曉得已經迎降了。眾人聽說,皆十分傷感。過了幾日,那朝中大臣陸秀夫、蘇劉義等和秀王與都陸續逃到溫州,見了二王,說是元兵已入臨安了。楊淑妃等好不傷心,又問太后和聖上的安。楊亮節等便和陸秀夫商議趨福州圖興復之計,陸秀夫道:「如今張世杰手下尚有強兵數萬,現逃在定海,而且此人將略非凡,欲圖興復大計,非召此人來不可。」楊淑妃道:「既然如此,卻如何能夠召得此人來呢。」楊亮節道:「這個容易,此人素來忠義,只要哪個替二王寫一道手諭去召他,他斷無不來之理。」楊淑妃聽了大喜,當時便命陸秀夫替二王寫了一道手諭,向定海去召張世杰了。
  卻說張世杰自從入海之後,那劉師勇不久便一病身亡,只剩下張世杰和手下幾員將官,帶著數萬水師在定海等元兵旋師。正等得焦急,那日忽奉到這道手諭,張世杰看了,心中忖道:「既然如此,我與其在此呆等,不如輔二王向福州去建事業,將來還怕沒處殺賊人嗎?」當下想定主意,便連夜領著水師奔溫州而來。到得溫州海口,張世杰把戰艦一齊泊定了,命手下將官守著,自己獨自一個上岸來,奔到江心寺中,見了二王,哭拜了一回,起來 駐蹕(音必)--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
  忽見陳宜中立在那邊,便怒目橫眉大罵道:「你這東西,都是你阻戰議降,辱君誤國,如今還敢逃到這裡來!難道還要誤二王嗎?」只罵得陳宜中股栗汗下,連忙賠罪道:「老夫老昏失計,悔已無及,如今只能來投二王圖後舉,以冀贖罪於萬一,祈將軍容恕之。」楊淑妃和群臣等因陳宜中乃老臣,熟習朝中典故,便連忙替他向張世杰勸解了一回。張世杰還是忿忿不已,楊亮節沒奈何,勸陳宜中向二王叩頭謝罪,請了赦,張世杰才勉強罷了。當下陸秀夫便和張世杰商量興復之計,張世杰道:「我的意思:先推益王為都元帥,廣王為副都元帥,便率領大軍經趨福州,以後事業,到得福州再議。你道如何?」陸秀夫道:「正宜如此,但是我想:須先命秀王為福建察訪使,先到閩中撫吏民、諭百姓,檄召諸路忠義,同謀興復。二王遲兩日再行,免得車駕到彼,臨時匆忙。不知此策善否?」張世杰道:「這樣也好,但須以速為妙,叫秀王明日就去吧。」陸秀夫點頭稱是。當下大家商議停妥,張世杰道:「既然如此,我先到舟中去等候車駕,請秀王和我同去吧。」秀王與答應了,當下便和張世杰兩人拜別了二王,經赴戰艦。
  次日黎明,張世杰派了二十隻戰艦,八千水軍,叫秀王帶著徑赴福州去了。這裡二王和群臣等到第四日,才登舟起行,一路上衝風破浪,楊淑妃和二王好不驚恐。不日到了福州,那秀王早已把諸事辦得停妥,把大都督府改為二王的宮殿,當時率同福州各官吏迎接出城來。當下大眾一齊入了城,只有戰艦和軍士屯在長門。此時二王進了宮,草草把群臣暫安置於各官吏衙中。
  次日,群臣率領各官吏入宮朝見了二王,眾人正在商議興復大計,忽內侍傳報文天祥在宮門外求見。二王和群臣聽說文天祥來了,皆各大喜,連忙傳命召文天祥進見。當下文天祥進來見了二王和楊淑妃,在階下痛哭流涕,把賈餘慶如何誤國,自己如何被執逃走,和路上探聽得聖上已隨元軍北去的話說了一遍,後來自己和壯客逃到溫州,值車駕已起行數日,便駕了輕舟連夜追來,所以此刻才到此地。楊淑妃和二王及群臣聽到聖上北去,早已哭得不成聲了。此時群臣已把楊淑妃和二王勸住了,眾人便商議道:「如今聖上既已北去,天下不可一日無君,須請益王速正大位。」楊淑妃道:「嗣子幼衝,何堪當宗社重任?」群臣力請不已,楊淑妃無奈,只得答應了。便命擇了吉日,把大都督府正堂改為垂拱殿,便廳改為延和殿。到得吉日,群臣朝服上殿,各大臣因益王年幼,便請楊淑妃垂簾訓政,上楊淑妃尊號為皇太妃,改元為景炎元年。那益王昰,便登上御座,即了大位。群臣當階三呼才畢,忽聞殿中一聲大響,又不像雷震,又不像房屋倒了,這一聲好不兇猛,把群臣嚇得一個個伏在階下不敢動。皇太妃在簾內,只嚇得三十六個牙齒打得如鼓板一般響,幸虧有眾宮嬪護著。那帝昰年幼,早嚇得哭出聲來。此時只有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三人面不改色,連忙跑到御座旁邊護住帝昰.少頃聲止,群臣驚定,皇太妃哭道:「這定是嗣子福薄,不堪正大位,故上天降此凶兆為驚戒了。」群臣驚疑莫敢對,陸秀夫卻正色厲聲道:「天道難知,事在人為,安得有什麼福命兆頭!若一定說凡事皆有兆,這一聲又安知非除舊布新的吉兆呢?總是太妃萬不可以存此疑懼,有阻臣下雄心。」皇太妃和群臣聽了這話,才把驚疑之心稍定了。當下內侍便朗誦詔書,大封群臣,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和劉黻參知政事,張世杰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 黻(音福)。
  事,蘇劉義為主管殿前司,楊亮節、俞如珪、張全三人皆仍舊官。進封廣王禺為衛王,秀王仍舊。升福州為福安府,以王剛中知福安府事,其餘官吏皆仍舊職,各小臣進級有差。當下群臣皆叩頭謝了恩,只見文天祥並不謝恩,卻跪在當階奏道:「微臣有言上奏,伏乞皇太妃、皇上聖鑒。」正是:君子小人本冰炭,出將人相皆生涯。
  欲知文天祥所奏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