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經濟一時安社稷 桑麻四野起謳歌

  詞曰:
  偏是才人經濟多,善騰那。賣刀買犢重田本,殄千戈。
  轉眼桑麻依舊綠,惠風和。萬民歡暢感恩濟,起謳歌。
  右調《太平樂》
  當日田中桂喚眾健壯到面前,吩咐道:「本院自山東帶你們來,原恐饑荒之際,姦宄易生,要你們去掃除那些強暴。本院前日私行到盱眙縣地方,遇見這五個惡人,方知淮鳳二府,害人為業的,不止一處,本院已將五個人帶來,做個眼目,你們眾健壯,可分作五處,每一處各帶一人,務必將這些殺害客商的惡人,訪拿乾淨。本院各與你們一個官憑印信,但凡訪拿的惡人,即時交付與地方官,鎖解前來,候本院發落,不得私自縱放。倘有功績,本院自當獎賞,無負本院帶你們南來之意。」眾健壯一齊應諾,分作五起,各帶一人為眼目,各分地方訪察而去。正是:
  欲全民命先除害,害比饑荒為更凶。
  當日眾健壯去了,旁邊有各州縣書吏跪下稟道:「大老爺,百姓饑荒,等候多日。求大老爺發賑要緊。」田中桂道:「本脘奉旨來賑饑,百姓以食為生,難道便忘記了?只因賑饑之事,不是虛應故事,必要眾百姓保全性命,方有實濟。往常賑饑,不過擇一個地方,委幾員官,調發些米糧,或放粥,或領糧,如此便為賑濟,不知其中有多少隱弊,那糧米一發下去,地方官就有扣除,委員又有侵漁,胥吏以大斗量入,小斗發賑,加之鬼名鬼姓,冒領回家,偷賣取利,可憐饑餓百姓,擔著個領賑的名色,扶老攜幼,前來到發賑的所在,不顧性命擁擠,那有力強梁的,擠上前領去,那幼弱沒力者,不能上前,糧領不到,不是屣死,便是餓死。如此賑饑,不過徒有虛名,並無實濟。本院如今不是這等賑法,將糧米派發各州縣,各州縣查問各關廂,各鄉村,將糧米按地方戶口,照數分派,使殷實之家,具實收領回。又分派鄉莊之人,照數領散。如此,則眾百姓鄉自為鄉,莊自為莊,不必奔走張皇,糧米均收。且有此糧米度日,又可以去耕種,不致廢時失事。本院不時隨處訪察,倘有貪官污吏,侵扣升斗,或豪強攘奪,即時拿究。眾書吏以為何如?」眾書吏聽了,都說道:「太老爺明見如神,真是萬民之福。」
  田中桂道:「本院有硃筆告示一張,你們可貼在轅門,即時令人刊刻,發淮鳳各州縣各鄉莊張掛。」眾書吏接了告示一看,上寫道:
  欽差翰林院田,為剔除陋規,實全民命事:照得淮鳳饑荒,百姓望賑之心甚亟。但從來賑饑,有名無實,積弊甚多,難以盡指。然究其由來,皆因不肖有司,侵扣於上,好宄吏胥,侵食於下。其未賑之日,災民無以餬口,猶可百計搜尋,雖草根樹皮,借以充腹適口,人自為生,雖不能盡遣凶荒,亦可以少延殘喘,以待天儲下濟。及發賑之日,無老無幼,無女無男,齊向賑所,奔走倉惶,希沾玉惠,聊以保全身命。誰知領賑之苦,甚於無賑,在官者未發而先吞,強梁者一人而屢攫,無力之民,引領束腹,遙觀痛楚,以致哀鴻遍野,徒擔領賑空名,欲求一飽而不可待,流離飄泊,半填溝壑,誰之咎與!本院訪察輿情,深為惻隱,為此曉諭,仰被災處所官吏知悉,務改前非,洗心惕慮,將分撥賑米,按各關廂鄉莊,查明戶口,照冊均分,使被災之民,坐賑以務生理,從容以習農業,凶荒之後,豐盈可望矣。本院不憚勤勞,親行訪察,倘有仂前抗違官吏,侵漁扣剋,官則題參,吏即杖弊。本院冰心鐵面,無謂言之不早也。特示。
  眾書吏看了告示,見文移愷切,深中時弊,無不敬服。即命匠刻成,被災處所,逐一貼到。各州縣遵照來文,分糧發賑,按口均分,黃童白叟,無不領到,且安坐於家,各務農業,並不倉惶奔走,由是感仰之聲,口碑載道。過了半月,眾健壯將各處害人強惡,俱已收盡,各州縣亦仰體田欽差的美意,無不盡法掃除,其同去做眼目的五人免死,發邊遠充軍。地方安靜,賊盜俱各務農,把一個饑荒災地,換做桃源樂境。
  一日,田中桂帶了三四個人,青衣微服,出來觀看風景,行到一處,只見三五個田夫,在那裡鋤田唱歌,田中桂立住了腳,聽他唱些甚麼。那田夫口唱道:
  好個欽差田大人,保全百姓得安寧。
  荒年強似年成熟,活命真如雨露恩。
  田中桂聽了此歌,倒也有些趣味,因問道:「種田的鄉里,你們唱的是甚麼歌兒?」鄉人道:「這是我們新編田老爺的山歌。」田中桂道:「是那一個田老爺?」鄉人道:「是欽差賑饑的大人。」田中桂道:「他有甚麼好處,你們這般歡喜他?」鄉人道:「你們想是過路客人,不曉得田老爺的好處。我們這淮鳳兩府,連年饑荒,有力的都去殺人做賊,沒用的忍饑餓死。自從這田老爺到了,他行一個坐賑的妙法,保全了許多百姓,又帶了多少能幹有力的人,處處把惡人訪拿,掃除得乾乾淨淨。兩府太平,往年的盜賊,都改作良民,百姓安寧。我們感他恩惠,故編這山歌唱唱。」田中桂道:「原來如此,只是我聞得田老爺,不日就要回京復命了。」鄉人道:「我們眾百姓,那裡肯放他去!拼著去見皇帝,也要留田老爺下來。」田中桂道:「也難得你們有此好意。」遂拱手別了田夫,又往前進。
  又到一處,只見許多人在那裡搬磚運瓦,好似起造廟宇一般。田中桂對從人道:「這些人,好不省事,如此凶年,還要這般摩費興工。」因叫從人上前問道:「借問一聲,你們興造的是甚麼廟宇?」眾人道:「這興造的不是廟宇,是欽差田老爺的生祠。」從人道:「這造祠費用,是那裡來?」眾人道:「是眾百姓相湊的。」從人回覆田中桂。田中桂道:「我們回署去罷。」
  遂轉身回到衙內,對眾衙役道:「民風頗好,本院即日進京復命。可行文各州縣,將發賑糧米數目,開造清冊前來,以便達部。」眾役領諾,遂行文淮鳳二府各州縣取造清冊。
  誰知眾百姓聞得此信,一齊呼天震地,就如喪了父母的一般,也有圍住察院的,也有塞斷城門的,也有向各上司處哀嚎痛哭的,把淮鳳兩府的百姓,弄得如有所失,比饑寒更覺著忙。各縣見百姓如此光景,各出通詳,督撫見了詳文,又見百姓如此震動,即時題本。只因這一本,有分教:雙親歸故里,一柱鎮江南。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顧天飛曰:賑饑良法,可為資治一條,不可輕易看過。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