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說明
高士傳
版本:
宋代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謂本書所載九十六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說所載八十七人﹐起於披衣而終於管寧。可知此書至宋已有二本﹐非其舊觀。
現存的《高士傳》分上、中、下三卷,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九十一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二人,《四皓》一傳記四人,共記九十六人。
作者:
皇甫謐(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人。年輕時,不好學,遊盪無度,年二十始感奮學習。家貧,躬自耕稼﹐攜書勞作,博綜典籍及百家之言,爲魏晉時期著名經學大師。性情沈靜,朝廷屢召﹐不赴﹐以著述為務﹐有《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與《玄晏春秋》,然多散失,今僅存《高士傳》及一些詩文。《隋書‧經籍誌》錄有《皇甫謐集》2卷﹐已佚。今存詩文見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四十二歲得風痹疾,常委頓不起﹐猶手不釋卷。有感於當時針灸書籍「其義深奧,文多重復,錯互非一」,因此,以《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爲據,總結秦漢三國以來針灸學理論,並結合臨床經驗,於魏甘露年間(256~259)編撰而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針灸學專著。他把針灸治療和中醫學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緊密結合,對腧穴的部位、總數和針灸操作方法、臨證治療等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確立了針灸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並爲針灸學成爲臨床的獨立學科奠定了基礎。
內容:
本書所記九十六名高士,起於披衣終於焦先,均為作者旁推毖緯、鈎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的「高讓之士」(本書序)。作者自陳立傳標準是「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於終始」(本書序)。依此標準,孔子、司馬遷稱頌的伯夷、叔齊,班固表彰的龔勝、龔舍,不在立傳之列。伯夷、叔齊寧肯餓死,恥食周粟,執節很高,但曾有過“叩馬而諫”的自屈行爲;兩龔斷然拒絕出仕新莽,晚節很好,但早年均曾出過仕。
據考,此書約成於皇甫謐五十二歲,即西元266年。前一年(265),司馬炎逼迫常道鄉公曹奐禪位之後,曾「頻下詔敦逼」皇甫謐應徵爲官,皇甫謐上疏自稱「草莽臣」,托辭「疾固」,沒有應辟(《晉書·皇甫謐傳》)》。
本書是記敍歷史人物軼聞雋語傳記的先驅,對後世文學藝術及文人學士的思想道德修養,影響深遠。晉人虞槃佐的《高士傳》(《太平御覽》五百零一卷)、裴松子的《三國志注》、《後漢書》中的《逸民傳》和《儒林傳》、《晉書》中的《隱逸傳》、明李贄《藏書》中的《外臣傳·身隱》等,皆深受本書影響,甚至全部引用本書中的有關資料。本書中許多故事,皆成爲後世詩文引用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