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類
古物出洋
我國開化最早,為古代五大文明國之一,徒以不求進化,故步自封,為列強所藐視。乃古代之書畫典籍一切器物,捆載出洋者,日有所聞。若輩惟利是圖,不知保存古物以供學者之參考,再數十年,固有之聲名文物恐將蕩焉無存。豈若輩別有會心,將以我國古代文明昭示外人耶?
熱河行宮有寶藏
奉天、熱河二宮多寶藏,熱河尤多。某殿壁嵌桃樹高逾丈,根柯悉寶石,葉皆碎玉,枝上百餘桃,纍纍下垂,皆紅赮洗也,每桃約重四五兩。又壁嵌《明皇墜馬圖》,悉以玉製,鬚髮、袍帶、靴騎大越數尺。最精為明皇,黃袍丹裏,墜狀袍角掀起,丹略露,有雲譎波詭,頰益三亳之致。一案中虛藏機械,悉祕戲圖,手按人物皆動,髮鬚若活。光緒末,宮中興土木,孝欽后思移熱河行宮物人大內,載一百八十巨車入京師,計瓷玉、雕漆及紫檀器十八萬件,自是而熱河珍異半入內廷矣。
吳珍魯殉玩物
吳錞庵,名璪,字滌元,歙人也,與伯兄珍魯俱太學生。世方寧謐,俗爭以汰侈相競。錞庵席產豐厚,顧風雅,擅文學,多購古書畫唐宋名蹟及商、周、秦、漢彝鼎、尊匜、圭璧之屬,兄弟鑒賞籩豆間,雖鼎革之際,摩挲燕如也。順治己亥寇亂,珍魯罹於難。先是,族有無賴子嚚獷負勇力號千斤者,嘗有憾於珍魯,陰附寇。寇至,村人咸空舍以避,錞庵趣珍魯避,珍魯曰:「烏合之眾,尋撲滅耳。」而戀書畫器玩不能舍,屬錞庵攜其帑以行,而身自守廬。不虞千斤之搆於賊也,至則盡掠室中,毀器玩,殺珍魯,焚其廬而去。
陳梓識別古物
餘姚陳梓,自號客星山人。性孤介,不務榮利,不應科舉,樂為童子師。於書無所不窺,工古文及詩。聞舉業,則笑而去之。行草直造晉人堂奧,尤善識別古物。漢魏以來,金石彝器之屬,孔壁之書,汲冢之祕,昭陵之法物,世人以為幽遠茫昧而莫之考者,辨之若分犀,珍之如拱璧。足不至京師,而為世所重,名動公卿。然兩舉賢良方正,再舉博學宏詞,皆不應。
吳雲翀愛書畫金石
歙人吳雲翀,名瑞鵬。晚歲棄賈,日督諸子讀書。而雅蓄書史,見有紀載前人之嘉言懿行者,輒滌硯吮墨,手自書之。多購書畫、金石諸古物,置之座右,晨夕寓目,摩挲自得。康熙丙辰春,偶不懌,忽割所愛,命諸子分遺親舊曰:「寒食前吾將逝矣。」諸子愕然。已而果卒。
徐孝標富藏弆
徐孝標,名善建,嘉善人。家有杉泉書屋,東西峙兩樓,分貯書籍、字畫、碑版,日集名流後進,登樓授餐,縱觀講貫。有禁律,雖子孫亦不能攜之以出。
高宗精賞鑒
高宗精賞鑒,嘗獲宋刻《後漢書》及九家杜註,愛之,命畫苑供奉寫御容於上。又得岳氏《五經》,特建五經萃室以貯之。又訪覓馬和《國風圖》,歷數十年,始全獲,令藏於學詩堂。其他如韓滉《五牛》,則設春藕齋;周鑄十二鐘,則置景陽宮。
鑒賞家必游琉璃廠
京師琉璃廠為古董、書帖、書畫薈萃之地,至乾隆時而始繁盛。書肆最多,悉在廠之東西門內,終歲啟扉,間亦有古董、書畫之店。而每歲之正月六日至十六日,則隙地皆有冷攤,古董書畫就地陳列,四方人士之精鑒賞者,至都,輒問津於廠焉。
金誦清好金石書畫
金誦清,名芬,杭州人。家饒於貲,然刻苦力學。父恐其憊也,為之納粟,當以員外郎用,然非所好也,好金石篆隸文字,見古人遺跡,輒能辨其真贗,真者裝潢而題識之。尤好倪雲林、惲南田書畫,以其書摹勒上石,跋尾至數十通,為《清嘯閣法帖》。
李南澗風雅好事
李南澗風雅好事,某歲大暑,至王述庵侍郎昶邸舍,借鈔惠氏《易漢學》諸書,漫膚多汗,沾漬衣襟,不以為苦。於金石搜羅尤富。其僕劉福善椎拓,攜紙墨以從,所過學宮、寺觀、巖洞、崖壁,必停驂周覽,有所得則盡搨之。令恩平時,嘗乘舟出迎總督,小憩南海廟,命僕拓碑,秉燭竟夜。比曉,督舟過矣。去官之日,至番禺,摹光孝寺貫休畫羅漢四軸以歸,曰:「此吾宦橐也。」
紀文達語董曲江之言
趙清常歿,其子孫鬻遺書,有人傳言,武康山中白晝有鬼哭。紀文達聞而詫之,嘗語董曲江曰:「大地山河,佛以為泡影,區區者復何足云。我百年後,儻圖書、器玩散落人間,使賞鑒家指點摩挲曰:『此紀曉嵐故物。』是亦佳話,何所恨哉!」
文達嘗見媒媼攜玉佩數事至其家,云某家求售,外裹殘紙,乃北宋槧《公羊傳》四葉也,為惆悵者久之。
葉五官知鑒別
青浦錢師竹有事將赴鄉,遣僕喚舟至,則小如一葉,而淨無纖塵,中懸書畫,皆國初名人真跡,雜列絃管,其澤如新。舟子自謂弄槳之暇,藉以自遣,不敢附庸風雅也。錢入舟,坐甫定,茶具酒鐺,一一羅列,茗碗製工色古,非近世陶瓦器。錢問何自來,舟子曰:「我家舊物也。」因論諸窯優劣,旁及金石真贗,《宣和博古圖》如數掌上紋。錢悚然起敬,詳叩氏族。答姓葉,無字,人以五官相喚也。
張若筠精鑒賞
張若筠,字竹鄰,丹徒人。好學,於書無所不窺,聞有異書,輒以重價購之,或手自謄校,矻矻不少休。其同縣蔣舍人宗海藏書三萬餘卷,多善本。若筠所藏踰二萬卷,而法書、名畫、吉金、貞石之文,則別為卷軸,不在此限。京口士大夫收藏之富,推此兩家。
若筠性簡重,寡言笑,不妄交。晚年益屏人事,掃一室,坐臥其中,子弟僮僕非呼召不至,沈潛玩索,神凝氣寂,過之者以為無人也。與兄坤、弟堂相友愛。家有園亭花木之勝,兄弟並能詩善飲,精鑒賞,暇日具壺觴,召朋舊,流連倡和,互出所藏元、明人書畫,品題甲乙以為樂。子銓及坤子崟、堂子鉉亦能詩,崟且工畫。
揚州某氏藏書,為江淮間第一,其子孫不能守,若筠聞之,即冒風雪渡江,購得宋槧書數部以歸。崟為作《風雪載書圖》,一時名士皆為之題詠。
京口多佳山水,若筠興至即出游,愛八公洞林壑幽邃,讀書深雲精舍者數年。大江南北名勝之區,屐齒殆徧,而杭之西湖凡七至。
若筠少以諸生高第,食廩餼,循例貢太學,遂不就試。其居鄉睦婣任恤,樂振人之乏絕。嘗以田百畝,為書院諸生膏火資。邑有留養局,以養鰥寡孤獨貧病之人,則以田四百畝佐其費,鄉人德之。嘉慶戊午卒,年六十四。
潘文勤為太監鑒別
光緒時,眾太監得古玩,必請潘文勤公祖蔭鑒別。孝欽后亦嘗曰:「潘祖蔭所鑒定者,固無甚大謬也。」
閻甘園精鑒別
陝之西安,為漢、唐建都之地,吉金樂石,出土者夥。藍田閻甘園明經善指畫山水,尤能鑒定金石、富藏弆、泉布、鏡畾、瓦磚、墓志、造象凡數千種。
胡雪巖好骨董
錢塘胡雪巖觀察墉好骨董,以故門庭若市,真偽雜陳,亦不暇鑒別,但擇價昂者留之而已。一日,有客以銅鼎求售,索八百金,且告之曰:「此實價,不賺錢也。」胡曰:「爾於我處不賺錢,更待何時耶?」遂如數給之,揮之使去,曰:「以後可不必來矣。」
王文敏夫婦好古
福山王文敏懿榮之元配為黃夫人。文敏好古篤學,享文譽者垂三十年,以團練大臣殉光緒庚子拳匪之亂。
文敏好聚舊槧本書、古彝器、碑版、圖畫之屬,散值後,必閱市,時有所見,歸相對語。夫人則曰:「明珠白璧,異日有力時皆可立致之,惟此種古物,往往如曇花一現,撒手便去,異時不可復得。後縱有奇遇,然未必即此也。」極力慫惥之以為快。以故裘葛釵釧,往來質庫,有如廚笥。
文敏所蓄書畫、碑帖、墨本等物,盛夏時必由夫人手自抖曬,極力防蠹鼠,歲以為常。兒女雖幼稚無知識,於文物,戒不敢近也。夫人雖喜奉佛,持觀音經咒,無事時,動念念不休。而文敏多聚南北朝古石佛像,大小纍纍,皆以龕置臥室。親串至,爭詫為奇見,輒斂手去。或勸以移置別室,勿瀆褻,夫人笑應之曰:「是不知佛法也,吾以朝夕瞻拜為樂。」
夫人善氈蠟法,凡文敏所購彝器、泉印、鏡劍、磚瓦等物,每得一種,必手自椎拓,務使紙白如玉,墨光如漆,無絲毫墨瀋沁入字口中乃已。押小印一,志其物名,文字燦然。或拓一造像,必雒拜祝之曰:「心心相印,此便作億萬化身」云云。紙尾綴小橫方印一,文曰「王懿榮婦黃氏一心供養」,蓋仿造像文中語也。
朱研臣富藏弆
朱研臣提舉大勛少而好古,富藏弆。世居杭州之大井巷,其地在吳山之麓,依巖結屋,閉戶優游,亦翛然自適也。咸豐庚申,粵寇陷杭,挈眷出走,顧室中而欷歔曰:「吾去矣,身且不保,何有於物!」灑淚與別。乃奉其遠祖文公像及先世《七同年歸林圖》並生平所至愛之舊拓漢碑一帙以行。亂定歸,金石書畫漸復舊觀,構樂山草堂以庋之,花木森蔚,之江在望。以所交多東南名宿,春秋佳日輒為文字之飲,金明齋上舍鑒屢與焉。酒闌,則出其所藏古今名跡,摩挲歎賞,明齋每為之審定,加以題記。其子劍芝二尹景彝能保守之。
吳方陳丁好古
吳保初、方爾謙好古錢,陳瀏好古瓷,丁惠康好古琴、宋本書、鈔本書,皆光緒中葉之名流也。
丁叔雅室中陳設
丁惠康,字叔雅,豐順人。居京師數年,一室無塵,舊本圖史插架,張壁有數古琴,直千金、數百金,瓶爐、盆盎、杯盤之屬多古瓷,下者猶舊青也花。
負販碑拓者言
光緒初,有以負販碑拓為業者,年可三十餘,軀短面瘦,似貧夫。自言本北人,以匪亂流徙於杭,孑然一身。歲於春夏之交,負巨囊,走陝、甘,搜買拓本,秋末冬初歸,以所得求售於杭之紳宦家。雖往還長途,必徒步,日行百餘里,故其販售之物取值多廉。陽湖楊佩瑗大令葆彝以需次於浙,居杭久,精鑒別。販者每至杭,必首造其廬,故所得金石碑拓頗富。己卯冬,販者忽不至。逾年為庚辰春,始來,謂大令曰:「陝、甘有至寶。」問何物,曰:「余業碑拓,至寶即碑拓耳。」復詰以何所見,曰:「余每搜獲碑拓之較精者,必默識所得之地,今疲於此矣。不久,當有最舊之墨跡發見。」自是販者遂絕跡。閱二十年,遂有敦煌石室之寶藏顯於世。
伯希和得敦煌石室古物
敦煌縣東南三十里,三危山在焉。山下有三寺,上寺、中寺為道觀,下寺為僧舍。寺之附近為鳴沙山石洞,乃宋初西夏搆兵時藏書之所,有石室數百,唐人謂之莫高窟,俗名千佛洞。各洞有壁畫,上截為佛像,下截為造像人之像,並記造像人之姓名里居。中有一洞,藏書滿焉,以壁外有畫飾,故無知其為藏書所者。光緒庚子,掃治石洞,鑿壁而書見,經史子集外,佛經尤多。又有唐時地契及唐曆書、唐拓碑。書有絹寫本、紙寫本、刻本、石刻本。其經帙,以竹絲或席草為之。古書合數卷為一帙,蓋即古帙之式也。又有布畫佛像、紙畫佛像及琥珀、珠、檀香等物。中有《陀羅尼經》,末記太平興國五年六月雕板字樣,此為最近之年月矣。其餘各書,大抵皆唐、五代本,又有六朝時絹本墨跡,殆西夏兵革時所藏也。
光緒戊申,法國文學士伯希和遊迪化,謁將軍長庚,具述其事,並謁載瀾及安西州牧某,二人各贈以石室書一卷。伯知為唐寫本,乃即馳赴敦煌,以二百金購得十餘箱,皆唐、五代時物也。其物品如下。
一,唐人畫壁《彌陀法會圖》。二,唐人藻井畫佛堂內諸佛像。三,唐人畫千佛岩之圖。四,唐人畫壁明皇像。五,唐人畫壁《太子求佛舍利圖》。【觀以上諸幅,可知唐人作畫之狀。端忠愍所藏顧虎頭畫卷,與此頗相似。】六,唐太宗《溫泉銘》。【此拓本翦裝卷子,行書圓勁流麗,宋人《寶刻類》、《金石錄》、《通志.金石略》著錄,後此石久佚。此本紙尾另行有永徽四年墨書款一行,因知為初唐柘本也。】七,化度寺《邕禪師塔銘》。【僅存翦裝本一葉,計三十九字,然鋒穎如新,似初出土本之《蘇孝慈墓誌》,與流傳之宋拓本大異。】八,柳公權書《金剛經》。【橫行本,每行十一字,裝成卷子,計十二石,誠懸所書,此經為生平最得意之作,新舊《唐書》本傳並載之。當時刻石西明寺,唐代已有二複本,此為西明原刻初拓,宋人亦未見也。】九,《西州志》殘卷。【此志首尾均缺,但存中間數十行。卷內載西州領六縣,曰高昌、前庭、柳中、蒲昌、天山、交河,較之新舊《唐書》言領縣五者,此為翔實。西州自德宗貞元庚午陷於吐蕃,宣宗大中辛未,沙州首領張義潮逐吐蕃,守者以十一州地圖來獻,中有西州。今卷中有見阻賊,不通語,似此志作於貞元時未淪於吐蕃之前。】十,《老子西昇化胡經》。【存卷一、卷十。按此經一燬於唐,再燬於元,故諸史經籍志及道藏皆不著錄,惟晁氏《讀書志》、《日本現在書目》有《老子化胡經》十卷。是此為久佚之祕籍,且可考見摩尼教之源流也。】十一,《摩尼教經》殘卷。【首尾均缺,然繕寫至精,今《摩尼教經》漢譯本僅此數行。德人曾於吐魯番得《摩尼教經》,然無漢譯者。】十二,《景教三威蒙度讚》。【景教古經傳世絕少,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士曾於中州回民家得景教羊皮古經,乃如德亞文,已寄羅馬教皇。今字極秀尾完好,後附景教經目三十種,足資彼教之考證。】十三,《佛頂陀羅尼經》。十四,《尚書.顧命》。【為唐人手寫殘卷,此讚首媚。】十五,《金剛經》刻本。【梵夾小本,每半頁七行,行十四字。今存下半及署款,共四十二行,為雕板傳世之最古者。款題弟子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傅兼御史大夫譙郡開國侯曹元忠普施受持,天福十五年己酉歲五月十五日記,雕板押衙雷廷美。《宋史.沙川傳》言朱梁時,張氏之後絕,州人推長史曹義金為師。義金卒,子元忠嗣。】
端忠愍公方時居京,與學部諸人用撮影法印之,並為排印。餘悉運至法,其攝影以寄華者,有三四百片,大抵為唐高宗時物,中有《易》、《書》、《詩》諸本,及《穀梁》、《文選》李善注、《文選》五臣注,與今本頗有異同,又有已佚之《修文殿御覽》及《籯金錄》,均殘卷。
壬寅,許伯阮遊敦煌,得唐人手書藏經五卷出,而語人曰:「石屋分內外,內屋因山而築,有六十六穴,穴藏經四五卷,別無他物。外屋石牀一,左鋪羊毛氈,尚完好,右鋪線氈,已成灰。牀下僧履一雙,色深黃,白口,如新造者。中一几甚大,金佛一尊,重約三百兩。金香爐大小各一,大者重百餘兩,小者二三十兩。大石椅一,鋪極厚棕墊。縣令某攜佛爐而去,又取經二百餘卷。後為大吏所知,遣員至敦煌,再啟石壁,盡取經卷而去。聞縣令取佛爐,悉鎔為金條,以致唐代造像美術,未得流行於世,惜哉!」
宣統庚戌,伯再游京師,其行篋尚有書十餘種,佛像十餘紙,唐拓碑三種。羅叔蘊參議振玉聞之,往謁伯,盡窺篋中所有,並得其寄法之各種書目,撰為《敦煌石室記》印行。
先是,英印度總督派員搜石室書經文,載之歸倫敦,伯所得,僅三分之一而已。迨學部貽書甘督,令購送來京,其菁華固已無多。時護甘督何彥昇有子在都,故先落其手,佳者復悉為所留。其婦翁李盛鐸且分得唐人所寫《禮》注、《書經》等,尤可寶貴。凡與何子相契者,無不得之,有分至數百卷之多者,故廠肆出售不絕也。
土魯番古跡
光緒末,新疆土魯番一帶,發現唐時雷音寺古跡,及唐人寫經本甚多。王樹冉、梁玉書將提倡收買,而纏回乃以售之日本人矣。
孫石芝論藏書之要
孫慶增,名從添,號石芝,常熟人。嘗曰:「余無他好,而中於書癖,家藏卷帙,不下萬數,雖極貧,不忍棄去。然聖賢之道,非此不能考證。數年以來,或持橐以載所見,或攜篋以誌所聞,念茲在茲,幾成一老蠹魚矣。同志欲標其要,竊不自量,記為八則。其當與不當,冀有識者諒之,以為芻蕘之一得云耳。」
第一則購求 購求書籍,是最難事,亦最美事,最韻事,最樂事。知有是書而無力購求,一難也。力足以求之矣,而所好不在是,二難也。知好之而求之矣,而必欲較其值之多寡大小焉,遂致坐失於一時,不能復購於異日,三難也。不能搜之於書傭,不能求之於舊家,四難也。但知近求,不知遠購,五難也。不知鑒識真偽,檢點卷數,辨論字紙,貿貿購求,每多缺佚,終無善本,六難也。有此六難,則雖有愛書之人而能藏書者鮮矣。而我謂購之求之得一善本為美事者何也?夫天地間之有書籍也,猶人身之有性靈也。人身無性靈,則與禽獸何異?天地無書籍,則與草昧何異?故書籍者,天下之至寶也。人心之善惡,世道之得失,莫不辨於是焉。天下惟讀書之人,而後能修身,而後能治國也。是書者,又人身中之至寶也。以天下之至寶而一旦得之,以人身之至寶而我獨得之,又不至埋沒於塵土之中,拋棄於庸夫之室,非人世間一大美事乎?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並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鈔本者,或偕之閒訪於坊家,密求於冷鋪,於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之而後止。其既得之也,勝於拱璧,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喫苦茶,然後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至於羅列已多,收藏既富,牙籤錦軸,鱗比星章,不待外求而珍寶悉備,以此為樂,勝於南面百城多矣。
第二則鑒別 夫藏書而不知鑒別,猶瞽之辨色,聾之聽音,雖其心未嘗不好,而才不足以濟之,徒為有識者所笑,甚無謂也。如某書係何朝何地著作,刻於何時,何人翻刻,何人鈔錄,何人底本,何人收藏,如何為宋元刻本,刻於南北朝何時何地,如何為宋元精舊鈔本,必須眼力精熟,考究確切。再於各家收藏目錄、歷朝書目、類書總目、讀書志、敏求記、經籍考、誌書、文苑誌、書籍誌、二十一史書籍志、名人詩文集書序跋文內,查考明白,然後四方之善本祕本或可致也。大抵收藏籍之家,惟吳中蘇郡虞山、崑山,浙中嘉、湖、杭、寧、紹最多,金陵、新安、寧國、安慶及河南、北直、山東、閩中、山西、關中、江西、湖廣、蜀中,亦不少藏書之家,在其人能到處訪求,辨別真偽,則十得八九矣。藏書之道,先分經史子集四種,取其精華,去其穅秕。經為上,史次之,子集又次之。凡收藏者,須看其板之古今,紙之新舊好歹,卷數之全與缺,不可輕率。大略從十三經、二十一史、三通、三記辦起。十三經,蜀本為最,北宋刻第一,巾箱板甚精。其次南宋本亦妙,唐本不可得矣。北監板無補板,初印亦可,其餘所刻,各有不同。十七史,宋刻九行十八字最佳,北宋本細本字十三經注疏、十七史亦精美可愛。南北朝各家經、史、《漢書》,字畫甚精。其十七史北監板無補板,初印本亦妙。宋、遼、金、元四史,以初印好紙者為佳,而零收雜板、舊板刻本湊成原印者,勝於南監本多矣。惟毛氏汲古閣十三經、十七史,校對草率,錯誤甚多,不足貴也。宋刻本書籍,傳留至今,已成希世之寶,其未翻刻者及不全者,即翻刻過而又不全者,皆當珍重之,吉光片羽,無不奇珍,豈可輕放哉。宋刻有數種,蜀本、太平本、臨安書棚本、書院學長刻本、仕紳請刻本、各家私刻本、御刻本、麻沙本、茶陵本、鹽茶本、釋道二藏刻本、銅字刻本、活字本,諸刻之中,惟蜀本、臨安本、御刻本為最精。又有元翻宋刻本、明翻宋刻本、金遼刻本、元初刻本作宋刻本、明初刻本作元刻本、金遼刻本與宋刻本稍遜。而蘇人又將明藩本、明蜀本、明翻宋刻本,假刻本文序跋,染紙色,偽作宋刻,真贗雜亂,不可不辨。而宋元刻本,書籍雖真,而必原印初刻,不經圈點者為貴。古人尊重宋刻,弗輕塗抹。後世庸流俗子,不知愛惜書籍,妄自動筆,有始無終,隨意圈點,良可歎也。鑒別宋刻本,須看紙色羅紋,墨氣,字畫行款,忌諱字,單邊,末後卷數,不刻末行,隨文隔行刻,又須將真本對勘乃定。如項子京《蕉窗九錄》、董文敏《清祕錄》,講究宋刻,僅舉其大略耳。近又將新翻宋刻本,去其年月,染紙色,或將舊紙印本偽作宋刻,甚多。若果南北宋刻本,紙質羅紋不同,字畫刻手古勁而雅,墨氣香淡,紙色蒼潤,展卷便有驚人之處,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之矣。汲古主人集大小各種宋刻《史記》一部,名曰《百合錦史記》,以此對勘,方為精詳而無錯誤者也。元刻不用對勘,其字腳行款黑口,一見便知。而洪武、永樂間所刻之書,尚有古意。至於以下之板,更不及矣。況明紀刻本甚繁,自南北監板以至藩院刻本、御刻本、欽定本、各學刻本、各省撫按等官刻本,又有閩板、浙板、廣板、金陵板、太平板、蜀板、杭州刻本、延陵板、王板、袁板、樊板、錫安氏板、坊板、淩板、葛板、陳明卿板、內監廠板、陳眉公板、胡文煥板、內府刻本、閔氏套板,所刻不能悉數,惟有王板翻刻宋本《史記》之類為最精。北監板、內府板、藩板行款字腳不同,袁板亦精美,較之胡文煥、陳眉公所刻之書多而不及。其外各家私刻之書,亦有善本可取者,所刻好歹不一耳。稚川淩氏與葛板無錯誤,可作讀本。獨有廣、浙、閩、金陵刻本最惡而多。陳明卿板、閔氏套板亦平常。汲古閣毛氏所刻甚繁,好者亦僅數種。本朝所刻之書,有御刻精刻,可與宋並。惟《全唐詩》雖極精美,惜乎校正猶為未盡也。若外國所刻之書,高麗本最好,《五經》、《四書》醫藥等書,皆從古本。凡中夏所刻,向皆字句脫落章數不全者,高麗竟有完全善本。天文算法,西洋為最。宋本釋道二藏經典刻本行款,非長條行款,即闊本,另自一種,與所刻不同。五代刻本,六經刻起,蜀本六經第一,今亦罕有。《史》、《漢》至宋初方行刻板,印本便於誦讀,相傳至今,盛行於世久矣。所以書籍首重經史,其次子集。鑒別書籍,經史中有疏義、注解、圖說、論講、史斷、互考、補缺、考略、刊正謬俗,稗官野史、各國春秋傳載音釋、句解者,當細心鑒之。至於雜記、小說、偶錄之書,有關行誼、考據、學問、政治者,紬繹而收藏之。述古文詞、翰苑經濟之文,小學、字學、韻學、山經、地志、游覽、技藝、養生、博物、種植、歲時、醫卜、九流雜技之書,有關利濟學術者,亦須留意。文辭、詩集、文集、詞曲、碑記、性理、語錄、子書、小說等書,皆當擇其最上者收藏之。各種書籍,務求舊刻、祕鈔、完全善本為妙。又必於《稗統》、《稗海》、《百川學海》、《眉公秘笈》、《文煥叢書》、《漢魏》、《唐宋叢書》、《夷堅志》、《津逮秘書》、《邱林學山》、《顧氏四十小說》、《皇宋四十家小說》、《皇明小說》等書,擇其卷數完全刻本,與宋本、舊鈔、祕鈔本對明卷數字句,同與不同,一一記清,以便檢不全而未備者棄之,見有全而精美者收藏之。經解亦然。而本朝又有《說鈴》、《學海類編》、《昭代叢書》,亦當查清記出。漢、唐、宋、元、明詩文集,有《漢魏百三家》、《唐音統籤》、《全唐詩》,趙孟頫《分類唐詩》、吳門席氏《百家唐書》等書,揀擇善本,校正宋刻底本,收藏為美。若見有未入大部者,乃為祕本,賞鑒者當究心別之。
第三則鈔錄 書之所以貴鈔錄者,以其便於誦讀也。歷代好學之士,皆用此法。所以有刻本,又有鈔本,有底本。底本便於改正,鈔本定其字畫。於是鈔錄之書,比之刊刻者,更貴且重焉。況書籍中之祕本,為當世所罕見者,非鈔錄則不可得,又安可以忽之哉!從未有藏書之家而不奉之為至寶者也,則其道固不可不講也。宋人鈔本最少,字畫墨氣古雅,紙色羅紋舊式,方為真本。若宋紙而非宋字、宋跋,宋款而非宋紙,即係偽本。或字樣紙色墨氣,無一不真,而圖章不是宋鐫,印色不舊,割補湊成,新舊相錯,終非善本。元人鈔本亦然。常見古人稿本,字雖草率,而筆法高雅,紙墨圖章色色俱真,自當為希世之寶。以宋、元人鈔本,較之宋刻本而更難也。明人鈔本,吳門朱性甫、錢叔寶子充治手鈔本最富,後歸錢牧翁。絳雲焚後,僅見一二矣。吳寬、柳僉、吳岫、孫岫、太倉王元美、崑山葉文莊、連江陳氏、嘉興項子京、虞山趙清常、洞庭葉石君諸家鈔本,俱好而多,但要完全校正題跋者,方為珍重。王雅宜、文待詔、陸師道、徐髯翁、祝京兆、沈石田、王質、王穉登、史鑑、邢參、楊儀、楊循吉、彭年、陳眉公、李日華、顧元慶、都穆、俞貞木、董文敏、趙凡夫、文三橋、湖州沈氏、寧波范氏、吳氏、金陵焦氏、桑悅、孫西川,皆有鈔本甚精。新鈔,馮已蒼、馮定遠、毛子晉、馬人伯、陸敕先、錢遵王、毛斧季各家,俱從好底本鈔錄。惟汲古閣印宋精鈔,古今絕作,字畫紙張,烏絲圖章,追摹宋刻,為近世無有。能繼其作者,所鈔甚少。至於前朝內閣鈔本,生員寫校者為上。《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百官考傳》、《皇明實錄》等書,大部者,必須嘉隆鈔本方可,若內監鈔本、南北監鈔本,皆惡濫不堪,非所貴也。余見葉石君鈔本,校對精嚴,可稱盡美。錢遵王鈔錄書籍,裝飾雖華,固不及汲古之多而精,石君之校而備也。古人鈔錄書籍,俱用黃紙,後因詔誥用黃色紙,遂易以白紙。宋、元人鈔本用冊式,而非漢、唐時卷軸矣。其記跋校對,極其精細,筆墨行款,皆生動可愛。明人鈔本,各家美惡不一,然必有用之書,或有不同常本之處,亦皆錄而藏之,然須細心紬繹,乃知其美也。吳匏庵鈔本,用紅印格,其手書者佳。吳岫、孫岫鈔用綠印格,甚有奇書,惜不多見。葉文莊鈔本,用綠墨二色格,校對有跋者少,未對草率者多,間有無刻本者,亦精。至於《楊誠齋集》、《周益公集》、《各朝實錄》、《北盟會編》、《校正文苑英華》等書,雖大部,難以精鈔,亦不可忽,但須校正無訛,不遺漏為要耳。大凡新鈔書籍,已屬平常,又弗校正,難言善也。凡書之無處尋覓者,其書少,必當另鈔底本,因無刻本故也。若鈔錄精工,則所費浩繁,雖書寫不工,亦必珍之重之,留為祕本。前輩鈔錄書籍,以軟宋字小楷顏、柳、歐字為工,宋刻字更妙。摹宋板字樣,筆畫均勻,不脫落,無遺誤,烏絲行款,整齊中帶生動,為至精而美備。序跋、圖章、畫像,摹彷精雅,不可呆板,乃為妙手。鈔書要明於義理者,一手書寫,無脫漏錯誤,無破體字,用墨一色,乃為最善。若鈔底本,大部書,用行書為上,草書亦可,但以不差落為主。若字好而不明文理者,僅可印鈔而已。鈔本書,畫圖最難,用白描法,運筆古雅秀勁為主,人物畫像要生動,又要清雅而端莊,方為合式。有《皇宋五彩畫本本草圖經》最精工,集天下名手,著色畫成。又有白描《列女傳》、《孝經》等書,無出其右者。近時錢遵王有五彩著色畫本,《香奩集》、白描《鹵簿圖》、《營造法式》、《營造正式》等書,雖弗及前人,今亦不可得矣。所以鈔錄書籍,亦非易事也,識者鑒之。
第四則校讎 校讎書籍,非博學好古勤於看書而又安閒者,不能動筆校讎書籍。所以每見庸常之人,校書一部,往往弗克令終,深可恨也。惟勤學好問隱居君子,方能為之。古人每校一書,先須細心紬繹,自始至終,改正字謬錯誤,校讎三四次,乃為盡善。至於宋刻本,校正字句雖少,而改字不可遽改書上。元板亦然。須將改正字句,寫在白紙條上,薄漿浮簽,貼本行上,以其書之貴重也。凡校正新書,將校正過善本對臨可也。倘古人有誤處,有未改處,亦當改正。若明板坊本、新鈔本錯誤遺漏最多,須覓宋、元板舊鈔本、校正過底本或收藏家祕本,細細讎勘,反復校過,連行款俱要照式改正,方為善本。若古人有弗可考究無從改正者,今人亦當多方請教博學君子善於講究古帖之士,又須尋覓舊碑版文字,訪求藏書家祕本,自能改正。然而校書必數名士相好,聚於名園讀書處,講究討論,尋繹舊文,方可有成,否則終有不到之處。所以書籍不論鈔刻好歹,凡有校過之書,皆為至寶。至於字畫之誤,必要請教明於字學聲韻者,辨別字畫音釋,方能無誤。古用雌黃校書,因古時皆用黃紙寫,裝成卷軸,故名黃卷,其色相同,塗抹無痕跡也。後人俱用白紙鈔刻,又當用白色塗抹。今之改字,用淡色青田石磨細,和膠做成錠子,磨塗紙上,改字最妙。用鉛粉,終要變黑,最不可用。若大部書籍,延請多人分校,呈於總裁,計日乃成。若校正刊刻,非博雅君子有力而好古者,不能也。書籍上板,必要名手校正,方可刊刻。不然,枉費刻資,草率刻成,不但遺誤後人,反為有識所笑。惜乎古今收藏書籍之人,不校者多,校者甚少。惟葉石君所藏書籍,皆手筆校正,臨宋本,印宋鈔,俱借善本改正,博古好學,稱為第一。葉氏之書,至今為寶,好古同嗜者賞識焉。
第五則裝訂 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為第一。古時有宋本、蝴蝶本、冊本各種訂式,書面用古色紙,細絹包角,裱書面用小粉糊,入椒礬細末於內,太史連三層裱好,貼於板上,挺足候乾,揭下壓平用,須夏天做,秋天用。摺書頁,要摺得直,壓得久,捉得齊,乃為高手。訂書,眼要細,打得正而小,草訂眼亦然,又須少,多則傷書腦,日後再訂,即眼多易破,接腦煩難。天地頭要空得上下相稱,副頁用太史連,前後一樣兩張,裁要快刀,截方平而光,再用細砂石打磨,用力須輕而勻,則書根光而平,否則不妥。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根訂結,要訂得牢,嵌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見宋刻本襯書紙,古人有用澄心堂紙,書面用宋箋者,亦有用墨箋灑金書面者,書簽用宋箋藏經紙古色紙為上。至明人收藏書籍,講究裝訂者少,總用棉料古色紙,書面襯用川連者多。錢遵王述古堂裝訂書面,用自造五色箋紙,或用洋箋書面,雖裝訂華美,卻未盡善,不若毛斧季汲古閣裝訂書面,用宋箋藏經紙、宣德紙,染雅色,自製古色紙更佳。至於松江黃綠箋紙,書面再加常錦套,金箋貼簽,最俗,收藏家間用一二。錦套須真宋錦或舊錦、舊刻絲,不得已,細花雅色上好宮錦則可,然終不雅,僅可飾觀而已矣。至於修補舊書,襯紙平伏,接腦與天地頭,並補破貼欠口,用最薄棉紙熨平,俱照補舊畫法,摸去一平,不見痕跡,弗覺鬆厚,真妙手也。而宋、元板有模糊之處,或字腳欠缺不清,俱用高手摹描如新,看去似刻,最為精妙。書套不用為佳,用套必蛀,雖放於紫檀香楠匣內藏之,亦終難免。惟毛氏汲古閣用伏天糊裱,厚襯料,壓平伏,裱面用灑金墨箋,或石青、石綠、棕色、紫箋,俱妙。內用科舉連裱裏,糊用小粉,川椒、白礬、百部草細末,庶可免蛀。然而偶不檢點,稍犯潮濕,亦即生蟲,終非佳事。糊裱宜夏,摺訂宜春。若夏天摺訂,手汗並頭汗滴於書上,日後泛潮,必致霉爛生蟲,不可不防。凡書頁少者宜襯,書頁多者不必。若舊書宋、元鈔刻本,恐紙舊易破,必須襯之,外用護頁,方妙。書簽用深古色紙裱一層,簽要款貼,要整齊,不可長短闊狹上下歪斜,斯為上耳。虞山裝訂書籍,講究如此,聊為之記,收藏家亦不可不知也。
第六則編目 藏書四庫,編目最難,非明於典籍者,不能為之。大凡收藏家編書目有四,則不致錯混顛倒遺漏草率,檢閱清楚,門類分晰,有條有理,乃為善於編目者。一編大總目錄,分經史子集,照古今收藏家書目行款,或照《經籍考》、連江陳氏書目俱為最好,可謂條分縷晰精嚴者矣。前後用序跋,每一種書分一類,寫某書若干卷,某朝人作,該寫著者、編者、述者、撰者、錄者、注者、解者、集者、纂者,各各寫清,不可混書。係宋板、元板、明板、時刻、宋元鈔、舊鈔、明人鈔本、新鈔本,一一記清。校過者,寫某人校本,下寫幾本或幾冊,有套無套。一種門類寫完,後存百頁,以備增寫新得之書。編成一部,末後記書若干部,共若干冊總數於後,以便查閱有無,將來即為流傳之本。其分年代,不能全定,因得書先後不一,就其現在而錄之可也。釋道二氏之經典語錄,附於後,寫清裝成,藏於家。二編宋元刻本、鈔本目錄,亦照前行款式寫,但要寫明北宋、南宋、宋印、元印、明印本,收藏跋記,圖章姓名,有缺無缺,校與未校,元板亦然,另貯一櫃,照式行款寫之。櫃用封鎖,不許擅開。精鈔、舊鈔、宋元人鈔本、祕本書目,亦照前行款式寫,但要寫明何人鈔本、記跋圖章姓名、有缺無缺、不借本、印宋鈔本、有板無板。校過者,書某人校本,或底本臨本,錄成一冊。雖目錄,亦不可輕放,恐人借觀遺失。非常行書籍,皆罕有之至寶,收藏者慎之寶之。三編分類書櫃目錄一部,以便檢查而易取閱。先將書櫃分編字號,櫃內分三隔,櫃門背左,實貼書單三張,分上中下,各照櫃隔,寫書目本數於上,以便查取。右門背貼書數目,亦分三張,上中下另寫一長條於旁,記書總數目。而所編之書目,照櫃字號,亦分寫上中下三隔,先寫經部某字號,櫃內上隔某一部,若干卷、某人作、某板,共幾冊。上隔共書若干部,共若干本。二三隔照寫。一櫃則結總數。都寫完,則寫大總結數於末行後頁。如有人取閱借鈔,即填明書目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借或取閱。一月一查,取討原書,即入原櫃,銷去前注。借者更要留心,若一月不還,當使催歸原櫃,不致遺失。此本書目,最為要緊,須託誠實君子經管,庶可無弊。四編書房架上書籍目錄,及未訂之書,在外裝訂之書,鈔補批閱之書,各另立一目,候有可入收藏者,即歸入櫃,增上前行各款書目內可也。寫書根,用長方桌一隻,坐身處桌面中挖一塊板,中空五本書厚縫一條,夾書於中,紮緊,書與桌平,照書名行款卷數,要簡而明,細楷書寫之,用墨,筆畫勻細清朗,乃為第一。虞山孫姓行二者寫書根最精,一手持書,一手寫小楷,極工,今亦罕有能者。書上挂簽用礬紙,或細絹,摺一寸闊,照書長短,夾簽於首冊內,挂下一二寸,依書厚薄為之,上寫書卷名數,角用小圖章。已上書目,如此編寫,可以無遺而有條目矣。
第七則收藏 收藏書籍,不獨安置得法,全要時常檢點開看,乃為妙也。若安置雖妥,棄置不管,無不遺誤。至於書櫃,須用江西杉木,或川柏、銀杏木為之。紫檀、花梨小木,易於泛潮,不可用。做一封書式,朴素精雅,兼備為妙。請名手集唐句,刻於櫃門上。用白銅裝角,裝訂不用花紋,以雅為主,可分可並,趁屋高下,置於樓上。四面窗櫺,須要透風。窗小櫺大,樓門堅實,鎖要緊密,式要精工。鎖匙上掛小方牌,或牙或香,將經史子集釋道字刻於正面,字外用圓線,嵌紅色,字嵌藍色,旁刻某字號第某書櫃,嵌綠色,下刻小圈,中反面寫宋刻、元刻、明刻、舊鈔、精鈔、新鈔等名色為記。古有石倉,藏書最好,可無火患,而且堅久,今亦鮮能為之。惟造書樓藏書,四圍石砌風牆,照徽州庫樓式乃善。不能如此,須另置一宅,將書分新舊鈔刻,各置一室,封鎖匙鑰,歸一經管。每一書室,一人經理,小心火燭,不致遺失,亦可收藏。若來往多門,曠野之所,或近城市,又無空地,接連內室、衙署、廚灶之地,則不可藏書,而卑濕之地,不待言矣。藏書斷不可用套,常開看,則不蛀。櫃頂用皂角炒為末,研細,鋪一層,永無鼠耗。恐有白蟻,用炭屑、石炭、鍋鏽鋪地,則無蟻。櫃內置春畫、辟蠹石,可辟蠹魚,供血經於中,以辟火。書放櫃中,或架上,俱不可並,宜分開寸許,放後亦不可放足。書要透風,則不蛀不霉。書架宜雅而精,樸素者佳,下隔要高,四柱略粗,不可太狹,亦不可太闊,約放書二百本為率。安置書架,勿於近窗並壁之處。案頭之書,三日一整,方不錯亂。收藏之法,惟此為善也。
第八則曝書 曝書須在伏天,照櫃數目挨次晒,一櫃一日。晒書,用板四塊,二尺闊一丈五六尺長高凳擱起,放日中,將書腦放上面,兩面翻晒,不用收起,連板擡風口涼透,方可上樓。遇雨,檯板連書入屋內擱起,最便。攤書板上,須要早涼,恐汗手拏書,沾有痕跡。收放入櫃亦然。入櫃亦須早,照櫃門書單點進,不致錯混。倘有該裝訂之書,即記出書名,以便檢點收拾。曝書,秋時亦可。漢、唐時有曝書會,後鮮有繼其事者,余每慕之,而更望同志者之效法前人也。
曹秋岳有流通古書之約
倦圃,在嘉興范蠡湖濱,宋相臺岳倦翁珂嘗留此著書,【《天祿琳瑯書目》,岳珂乃飛孫,本相州湯陰人,故以相臺表望。南渡後徙常州,今宜興有珂父霖墓,故家塾以荊谿為名。】所謂金陀坊者是也。地故有廢園,曹秋岳治之以為別業,聚文史其中,暇則與賓客浮觴樂飲。以倦圃名者,蓋取倦翁之字以自寄也。
約云:自宋以來,書目十有餘種,燦然可觀。按實求之,其書十不存四五,非盡久遠散佚也。不善藏者,護惜所有,以獨得為可矜,以公諸世為失策也。故入常人手,猶有傳觀之望;一歸藏書家,無不綈錦為衣,旃檀作室,扃鑰以為常。有問焉,則答無有。舉世曾不得寓目,雖使人致疑於散佚,不足為怪矣。近來雕板盛行,煙煤塞眼,挾貲入賈肆,可立致數萬卷。於中求未見籍,如采玉深山,旦夕莫覬。當念古人竭一生心力,辛苦成書,大不易事。渺渺千百歲,崎嶇兵攘劫奪之餘,僅而獲免,可稱至幸。又幸而遇賞音耆,知蓄之珍之,謂當繡梓通行,否亦廣諸好事。何計不出此,使單行之本,寄篋笥為命,稍不致慎,形蹤乖絕,祇以空名掛目錄中,自非與古人深仇重怨,不應若爾。然其間有不當專罪吝惜者,時賢解借書,不解還書,改一瓻為一癡,見之往記。即不乏忠信自秉然諾不欺之流,書既出門,舟車道路,搖搖莫定,或僮僕狼藉,或水火告災,時出意料之外,不借未可盡非。特我不借人,人亦決不借我,封己守株,縱累歲月,無所增益,收藏者何取焉。予今酌一簡便法。彼此藏書家各就觀目錄,標出所缺者,約定有無相易,則主人自命門下之役,精工繕寫,校對無誤,一兩月間各齎所鈔互換。此法有數善,好書不出戶庭也,有功於古人也,己所藏日以富也,楚南、燕北皆可行也。或曰:「此貧者事也。有力者不然,但節讌遊玩好諸費,可以成就古人,與之續命。出未經刊布者,壽之梨棗,始小本,訖巨編,漸次恢擴,四方必有聞風接響,以表章散帙為身任者。山潛塚祕,羨衍人間,甚或出十餘種目錄外。嗜奇之子,因之覃精力學,充拓見聞。」盛明之代,宜有此禎祥,余矯首跂足俟之矣。
藏書家多宋刻善本
宋時家刻善本,傳者頗多。如相臺岳氏刻《五經》,眉山程舍人家刻《東都事略》,建安黃善夫、三衢蔡夢弼刻《史記》,永嘉陳玉父刻《玉臺新詠》,寇約刻《本草衍義》,崔尚書宅刻《北磵文集》,祝穆刻《方輿勝覽》,皆博采善本,手校異同,非率爾雕印者。元人家塾本,如花溪沈伯玉家所刻之《松雪齋集》,字仿文敏,摹刻最精,藏書家得之,輒什襲珍藏,視為枕中之鴻寶也。
藏書家蓄麻沙版本
建陽麻沙版本書籍,流傳後世者甚多。有牌可考者,如俞成元德,【見宋麻沙本《草堂詩箋》。】阮仲猷種德堂,【《春秋經傳集解》末有印記云「淳熙柔兆涒灘仲夏初吉閩縣阮仲猷」。《說文解字韻譜》末有墨印「丙辰菖節種德堂刊」。】劉氏南澗書堂,【《書集傳》後有「麻沙劉氏南澗書堂刊」牌子。】雖不精,藏書家以其為宋刻而珍之。
大內藏遼板書
遼起沙漠,太宗以兵經略方內,禮文之事,多所未備。史記其藏書之府曰乾文閣,雖立祕書監,有無雕板之事,不可知矣。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有遼板《龍龕手鑑》,跋云:「統和十五年丁酉七月初一癸亥,燕臺憫忠寺沙門智光字法炬為之序。」耶律隆緒統和丁酉,宋太宗至道三年也。時契丹母后稱旨,國勢強盛,日尋干戈,惟以侵宋為事。而一時名僧開士,相與探學右文,穿貫線之花,翻多羅之葉,鏤板製序,垂此書於永久,豈可以其隔絕中土而易之乎?沈存中言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土者法皆死。今此本獨流傳於刼火洞燒之餘,摩抄蠹簡,靈光巍然,洵希世之珍也。後此本流入昭仁殿,《天祿琳瑯》箸錄,亦稱為僅見之本。此書雖非官本,而遼世官私刻本流存至希,誠可寶矣。
范氏藏書於天一閣
浙江鄞縣范氏藏書處曰天一閣,在范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甃為垣,前後簷上下設窗,樑柱皆以松杉為之。凡六間,西偏一間設樓梯,東偏一進以近牆壁,恐受溼氣,不貯書,惟中三間,列大櫥十,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後列中櫥二、小櫥二。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濕。閣前鑿池,其東北隅又為曲池。閣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合六數。
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徯斯所書,而有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
范氏立法盡善,其書不借人,子孫有志者,就閣讀之,故無散佚之患。其閣四面皆水,讀者不許夜登,不許吸煙,故永無火厄。
閣之書,明人無過而問者。康熙初,黃梨洲始破例登之,於是崑山徐健庵尚書聞而來鈔。其後登斯閣者,萬徵君季野、馮處士南耕,而海寧陳詹事廣陵纂《賦彙》,亦嘗求之閣中。
閣之藏書,自明至國朝,歷四百年,海內收藏家可首屈一指。咸豐時,尚有書目十冊,後則逐年散失,檢點實數,僅存四冊,然冊中所載,亦未必全備也。書不出閣,往觀者,先告范氏後裔,經一百數十人之許可,始舉代表二人,導往閱看。閣門重重封鎖,啟鍵入內,則蛛絲蝠糞,狼藉不堪。閱書規則甚嚴,欲閱何書,須由范氏往取,不能自行抽閱,閱後書置原處,仍加封鎖,其鄭重將事也有如此。
黃梨洲好聚書
黃宗羲,字太沖,海內稱為梨洲先生,餘姚黃竹浦人,忠端公尊素長子。憤科舉之學,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千頃齋黃氏、絳雲樓錢氏。窮年搜討,游屐所至,遍歷衢巷而搜買之,常於薄暮使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復出,率以為常。
梨洲晚年益好聚書,所鈔者為天一閣范氏、叢桂堂鄭氏、靜惕堂曹氏、傳是樓徐氏之書。然嘗語學者曰:「當以書明心,無玩物喪志也。」
陳宏緒藏書於酉陽山房
江右陳士業,字宏緒。好藏書,所藏之室曰酉陽山房。嘗客江寧,一日,過廊下,見有宋江鈿《文海》一百冊,書法工好,裝潢精潔。書賈索十金,傾囊僅得三金,客邸無可質貸,翻閱竟日,低徊不舍。已而恐書賈見厭,易坐所識他賈肆中,託其持至,更翻數過乃去。其後得唐、宋集十數種,則在海陽錢塘時所購也。
順治乙酉,宏緒輦藏書以入山,不下數萬卷。鐵騎一來,屯於其所居之石河,一勺一粒、一絲一縷俱盡,而所藏書悉被割剝撏扯,裂作紙甲數千,煤痕丹點,離離駃醍之背,餘以支枕藉地,數萬縹緗,淪於一旦。已而物故。康熙乙巳,黃梨洲寄弔其家,其子澎貽書言:「兵火之後,故書之存者,惟熊勿軒一集而已。」
錢牧齋藏書於絳雲樓
錢牧齋早歲登科,交遊滿天下,盡得劉子威、錢功父、楊五川、趙汝師四家書。更不惜重資購古本,書賈奔赴無虛日。用是所積充牣,幾埒內府。中年構拂水山房,鑿壁為架,庋其中。及稱疾告歸,居紅豆山莊,出所藏書,重加繕治,區分類聚,栖絳雲樓上,大櫝七十有三。顧之自喜曰:「我晚而貧,書則可云富矣。」
宋淳化之校刊三史,乃淳化甲午七月,詔選官分校《史記》、前後《漢書》。杜鎬、舒雅、吳淑、潘謨修校《史記》,朱節再校;陳充、況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可校前後《漢書》也。據陳仲魚蓺文元本《後漢書》跋,則淳化本卷末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刊正」一行,景德中又加修改。牧齋所藏前後《漢書》,比於寶玉大弓者,紹興末年重刊景德本也,是為宋監中摹印之最精者。
牧齋晚年好佛,曾箋釋藏經,采拾極博,宜若收藏弘富矣。而《絳雲樓書目》乃止有道藏,無佛藏,大奇。
牧齋惜書成癖,牙籤縹軸,分別部居,珍如拱璧,世間孤本,輒祕不示人。《絳雲樓書目》所載宋、元善本,皆中乘,絕佳之品則並書目亦不存。
藏書絳雲樓之後十餘日,其幼女中夜與乳婦嬉樓上,翦燭灺,落紙堆中,遂燼。牧齋在樓下驚起,焰已漲天,不及救,倉皇出走。俄頃,樓與書俱盡矣。惟中有明臣誌傳數百本,以當時備撰《明史》,在樓外,未及於難。
曹秋岳在京時,與牧齋交,時相過從,繙檢牧齋架上,得奇書,便借鈔。秋岳請假南歸,欲假其所藏之路振《九國志》、劉恕《十國紀年》,牧齋諾。及秋岳居蘇州,時牧齋亦南旋,談次,及前約,牧齋遽曰:「我安得有此書,曩言妄耳。」不敢詰。及絳雲樓災,談次,牧齋忽歎曰:「我昔有惜書癖,畏有人借而輾轉失之。子前欲借《九國志》、《十國紀年》,我誠有之,今已成廣陵散矣。使鈔本尚在,可轉鈔也。」
錢遵王藏書於述古堂
錢嗣美好聚書,書賈多挾策潛往。牧齋,其從曾祖也,心喜其同癖,又頗嗛其分也。嗣美,名裔肅。其子為遵王,名曾,藏書於述古堂。
遵王酷嗜宋槧本,著有《述古堂宋板書目》,馮定遠戲之曰:「昔人佞佛,子佞宋刻乎?」康熙丙午、丁未之交,乃舉家藏宋刻之重複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滄葦焉。
遵王嘗於滄葦處見吳彩鸞所書《切韻》真跡,逐葉翻看,輾轉至未,仍合為一卷。張邦基《墨莊漫錄》云旋風葉者,即此。是真曠代奇寶。因悟古人玉躞金題之義,《唐六典》所以有熟紙裝潢匠之別也。然自北宋刊本行世,而裝潢之技絕矣。
《陶淵明集》十卷,顧伊人藏,乃宋槧本。嘗顏其讀書處曰陶廬,而請牧齋為之記。伊人交遵王最厚,知遵王酷愛之,遂舉以相贈。康熙丙午、丁未之交,售書季滄葦,是集亦隨之而去。滄葦沒,書籍散入《雲煙過眼錄》矣。伊人某年渡江,念陶集流落不偶,訪求得之。持歸,示遵王,謂河東三篋,亡去已久,一旦頓還舊觀,展卷相向,喜可知也。
康熙辛丑暮春牧齋過述古堂,觀宋刻各書,縹青介朱,裝潢精緻,謂殆可當絳雲樓之什三。
錢履之藏書於懷古堂
常熟錢履之,名謙貞。早失怙,闢懷古堂以奉母。簾戶靜深,書籤錯列。長子孫保,一名容保,字求赤;次子孫艾,字頤仲。求赤校讎精審,夜必記於卷尾,曰某日讀若干頁,某日起,某日竟。其藏書之處,即懷古堂也。頤仲每與人通假鈔錄,朱黃兩毫不去手。
錢湘靈藏書於大還堂
錢湘靈居南山北麓,老屋三間,曰大還堂,即藏書處也。王晚歲而逃禪,其手校之書,每押以「明經別駕書經解元臨濟三十四彭祖九十七世」一印,又曰「陸終彭祖後人」。湘靈,名陸燦,字爾
,常熟人。
錢孝修藏書於茲閣
常熟錢興祖,字孝修。富藏書,悉庋之於在茲閣。瞿氏所藏《十六國春秋》,初為其所有,板心有「在茲閣」三字。
葉林宗多藏書
葉林宗,名奕。好學,多藏書,搜訪甚力。每見案頭一帙,必假歸,躬自繕寫,篝燈命筆,夜分不休。一得祕冊,即與錢遵王互相傳錄,雖昏夜,必扣門,兩家童子輒聞聲知之。
葉石君重宋元鈔本
葉石君者,隱君子也,性嗜書。世居吳縣洞庭山,常游虞山,樂其山水,因家焉。所至必聚書,常以衣食之資易而購之,多至數千卷。會明亡,有兵燹,盡亡其貲財,獨身還洞庭。其鄉人相與勞苦之,石君顰蹙曰:「貲財無足言,獨惜我書耳。」鄉人皆笑之。既復居虞山,益購書,倍多於前。
石君之好書,與世異,每遇宋、元鈔本,雖零葉單卷,必重購之,世所常行者,弗貴也。其所得書,條別部居,精辨真贗,手識其所由來,識者皆以為當。有三子,時誡之曰:「若等毋務進取,但能守我書讀之,足矣。」年六十七,卒於家。
呂晚村得澹生堂書
山陰祁氏澹生堂書之初出也,其啟爭端多矣。初,黃梨洲講學於石門,其時呂晚村父子皆北面執經。已而以三千金求購澹生堂書,梨洲亦以束脩之入參焉。交易既畢,晚村之使者於中途竊梨洲所取衛湜《禮記集說》、王偁《東都事略》以去,則晚村所授意也。梨洲大怒,絕其通門之籍。晚村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託於建安之徒,力攻新建,並削去蕺山學案私淑為梨洲也。
毛子晉藏書於汲古閣
常熟毛子晉,初名鳳苞,字子九,後改名晉,字子晉。潛在,其別號也。富藏書,所庋處為汲古閣。於宋、元刊本之精者,以宋本、元本橢圓式印別之,又以甲字印鈐於首。其餘藏印曰「毛晉祕篋審定真跡」,曰「毛氏藏書」,曰「東吳毛氏圓書」,曰「汲古閣世寶」,曰「子孫永寶」,曰「子孫世昌」,曰「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曰「開卷一樂」,曰「筆研精良人生一樂」,曰「玈谿」,曰「弦歌草堂」,曰「仲雍故國人家」,曰「汲古主人」,曰「汲古得修綆」。又有朱文大方印,其文曰:「趙文敏公書卷末云,吾家業儒,辛勤置書。以遺子孫,其志何如?後人不讀,將至於鬻。頹其家聲,不如禽犢。若歸他室,當念斯言。取非其有,無寧舍旃。」子晉有子曰斧季。
王文簡藏書於池北書庫
池北書庫者,王文簡公士禎聚書之室也。新城王氏,門望甲齊東,先世遺書不少,然以兵火散佚者半。文簡自始仕迄卒,目耕肘書,借觀,輒錄其副。每以月之朔望,游京師慈仁寺,俸錢所入,悉以購書,蓋三十年而書庫尚未充也。在京時,士人有數謁而不獲一見者,以告徐健庵尚書,徐曰:「此易耳,但值每月三五,於慈仁寺市書攤候之,必相見矣。」如其言,果然。廟市賃僧廊地,鬻故書,小肆皆曰攤也。又書賈欲昂其直,必曰此書經新城王先生鑒賞者;鬻銅器,則曰此經商邱宋先生鑒賞者。士大夫言之,輒為絕倒。
太學生某謁文簡,言近日旗下子弟競尚一書,書肆價值為之頓貴。文簡因叩以何書,某俛首久之,對曰:「似是文選昭明。」文簡為之匿笑。
文簡嘗於冬日過慈仁寺,見《尚書大傳》、朱子《三禮經傳通解》、荀悅、袁宏《漢紀》,欲購之,異日侵晨往索,已為他人所有,歸而惆悵不可釋,病臥旬日始起。嘗自言曰:「古稱書淫書癖,未知視予何如?自知玩物喪志,故是一病,不能改也,亦欲使吾子孫知之耳。」
朱臥庵藏鈔本西崑酬唱集
康熙甲辰某月,常熟毛斧季與葉林宗至蘇州,訪朱臥庵,見其榻有亂書一堆,大抵廢曆及潦草醫方也。而殘帙中有繕整一冊,抽視之,乃《西崑酬唱集》,為之一驚。卷末行書一行云:「萬曆乙丑九月十七日書畢。」下有功甫印,乃錢功甫手鈔者也。因借歸。次日,林宗入城,喧傳得此,最先匍匐而來者,馮定遠也。倉忙索觀,陳書於案,叩頭無數而後開卷。朗吟竟日,索酒痛飲而罷。臥庵,名之赤。
吳農祥藏書於梧園
吳農祥,字慶百。家多藏書,蓋其祖繼志實聚之,且勤於掌錄,祕閣之鈔逾萬卷,軸帶帙籤,至與山陰祁氏、常熟錢氏埒。於是農祥既長,構樓於別業之梧園,儲書其上。與弟農復登樓,去其梯,戒不聞世上語,盡發所藏書讀之,朱墨句稽,識其大者。
徐健庵藏書於傳是樓
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築樓於所居之後,凡七楹,斲木為廚,貯書若干萬卷,部居類彙,各以其次,素標緗帙,啟鑰爛然。與其子登斯樓而詔之曰:「吾何以傳汝曹哉?嘗慨為人父祖者,每欲傳其土田貨財,而子孫未必能世富也。欲傳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寶也。欲傳其園池臺榭、歌舞輿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娛樂也。吾方鑒此,則吾何以傳汝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為「傳是」。
朱竹垞家有曝書亭
朱竹垞富藏書,家有曝書亭。至中年,好鈔書。通籍以後,於史館所儲,京師學士大夫所藏弆者,必借錄之。有小史,能識四體書,日課其傳寫。每入史館,私以楷書手王綸自隨,錄四方經進書。掌院牛鈕劾其漏洩,吏議鐫一級,時人謂之美貶。及歸田,家無恆產,聚書三十櫝,自謂老矣,不能徧讀也,而銘之曰:「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或默或語,孰智孰愚?」且皆鈐印於卷之首頁,一面刻朱文戴笠小像,一面鐫白文十二字,曰「購此書,頗不易,願子孫,勿輕棄。」殆即鐘鼎文之子孫永寶意也。
竹垞手定《曝書亭藏書目錄》,中有《竹垞行笈書目》一卷,以「心事數莖白髮,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二十四字編目,不分四部,殆行笈之記號也。
竹垞嘗謂天下印書,福建本幾徧天下,錫韶俱閩人,當是閩中刊行之書。且版高半尺,乃巾箱本,亦宋所盛行者。字朗紙堅,瑩然可寶。
其孫名稻孫,字稼翁,晚年貧不能支,曝書亭藏書八萬卷,遂漸致散佚。其藏書印曰「潛采堂」,曰「南書房舊講官」,曰「梅會里朱氏」。
闞禎兆得吳三桂藏書
吳三桂富藏書,及敗,半歸通海處士闞禎兆。
汪孺人藏書
蕭山王聲遠茂才鉽之婦汪孺人,本名族,其父兄皆有聲藝壇。而孺人知書,以賢淑稱。顧遭時不偶,二十嬪於聲遠,裁五年而稱未亡。且即此五年中,又復以舅姑養疾扶侍之餘,繼以含襲,其艱辛荼苦,較有甚於聲遠者。然遺孤方四歲,女猶在襁褓。而聲遠之兄弟,復以聲遠亡後,各析匕箸,一切男女婚嫁,悉責之持門之婦,其豫為聲遠營葬,相地下窆,不知幾經擘畫而後有此也。然且念聲遠耽書,曾輯《左》、《國》以下旁及小史與諸家集,未竟而卒,慨然曰:「遺金滿籯,曷若傳一經以成父志。」乃命孤洪源陸續積書,遇有祕本,即購之,合得數萬卷,藏之一樓。江東書府,推鄞縣范氏天一閣及山陰祁氏澹生堂,而後且散盡,惟蕭山王氏書巍然獨存,孺人所見亦大矣。
林吉人藏書於樸學齋
林吉人舍人佶家多書籍,皆藏之於樸學齋。所購儒先集錄,無慮數千卷,幾及鼇峰徐氏之舊,而家亦緣是愈貧,荔水莊池,半屬他姓矣。
曹秋岳藏書於靜惕堂
曹秋岳好收宋、元人文集,嘗見其《靜惕堂書目》所載,宋集自柳開《河東集》以下,凡一百八十家,元集自耶律楚材《湛然集》以下,凡一百十有五家。靜惕堂,在其別業倦圃中,入其門,皆書也。
張氏書樓在水中
康熙時,杭州有張氏者,藏書甚富,造樓於水中,以庋置之。往觀者通以小舟,晡後即禁人往來。
張螺浮藏書於涉園
康熙時,海鹽張螺浮給諫惟赤既倦仕宦,引疾歸田,即城南三里之老屋,拓而充之,顏曰涉園,邑志所稱烏夜村故址是也。池亭林木之勝,甲於東南。子皜亭名㬶,孫葭士名芳湄,皆秉承先志,通籍未久而先後歸隱,增葺臺榭,嘯歌之暇,率族人讀書其中。是以藏書極富,積百數十年,未稍散佚。嘉、道之際,如吳兔牀、鮑淥飲、陳仲魚、黃蕘圃輩,猶屢至涉園,借書校讐。且尤喜刻書,剞劂流布,為世引重。咸豐朝,粵寇擾浙,園圮而圖籍亦失。給諫九世孫菊生副大巨元濟,於光、宣間搜求數年,卷帙略備,而涉園自鐫之書,亦漸有歸於故主者矣。
皜亭主政藏有影宋本甚多,書有「涉園主人鑑藏」、「古鹽張氏小白珍藏」、「古鹽涉園張氏守白齋珍藏書畫之章」、「張載華印芷齋圖籍」、「古鹽張氏松下圖書」各印。惟所著書目四冊,不著書籍原委,但列第幾架、第幾層、某函某書而已。
揆文端藏書於謙牧堂
揆文端公敘為太傅明珠之子,成容若侍衛德之弟,字愷功。精鑒別,所居曰謙牧堂,其藏書處也。有鈔本金張師顏《南遷錄》一卷,及宋、元人詞二十二帙,題曰《汲古閣未刻詞》,行款字與已刻《六十家詞》同,每帙鈐毛子晉印,皆精好。其後所藏皆歸天祿琳瑯。
安麓村藏書多善本
徐健庵尚書之傳是樓藏書,大半歸明珠。而其僕安岐所藏,亦多善本。嘗有人見其所藏北宋《孟東野詩集》十卷,每冊有「安岐之印」、「儀周珍藏」、「安麓村藏書印」各印。岐,字儀周;麓村,其號也,亦號松泉老人,天津人。顏所居曰沽水草堂。嘗為鹺賈於兩淮,精鑒賞,收藏之富,甲於海內,著有《墨緣彙觀》,亦一時博雅好古士也。而乃以奴僕起家,大奇。《百宋一廛賦》著錄此本,謂麓村乃賣骨董者誤矣。
曹楝亭藏書
漢軍曹寅,字子清,號楝亭。官至通政使,富藏書。其尊人嘗於白門使院手植楝樹數株,綠陰可愛,因結亭其間,顏曰楝亭。追念手澤,屬諸名人賦之。未幾,為江寧織造。十年中,父子相繼持節,一時傳為盛事。
楝亭又嘗巡鹽揚州,俸糈所入,竭力以事鉛槧,以交於朱竹垞。曝書亭之書,故皆鈔有副本,如《石刻鋪敘》、《宋朝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太平寰宇記》、《春秋經傳闕疑》、《三朝北盟會編》、《後漢書年表》、《崇禎長編》諸書是也。又有魏鶴山《毛詩要義》、《樓攻媿文集》諸書,則為宋槧本。
富察堇齋藏書於謙益堂
富察太史昌齡,字敷槎,號堇齋,為傅閣峰尚書鼐之子。性耽書史,築謙益堂,丹鉛萬卷,錦軸牙籤,為一時之盛。通志堂藏書雖多,其精粹蔑如也。卒後,遺書率為禮親王所購,如宋末江湖諸集,多堇齋手鈔。
錢夢廬藏書於愛日精廬
明王伯穀所藏宋刻書,後歸錢牧齋,付之絳雲一炬。錢夢廬曾得宋書棚本,或即為絳雲所留遺者,有歷來藏書家珍貴「玉蘭堂」、「竺塢」二印文是也。又有「七十二峰深處」一印,取穴研齋寫本證之,多同。
夢廬嘗於《愛日精廬藏書志》眉間,記其所見,猶隨齋批注《書錄解題》也。夢廬,名天樹,字仲嘉,平湖人。
陸其清藏書於聽雲室
陸其清,名漻,康熙時之吳門醫士也。所居聽雲室,鑒藏圖籍甚富,何義門嘗往觀之。
其清方十五歲,以家貧,失學。然喜借書,晝夜鈔寫。嚴寒乏炭,屈足腹下,冷暖交換,見者匿笑。鈔書一葉,於古書肆易刻者五葉。購書歸,端貯於几,揖而後藏。年二十,得顧仲瑛《玉山雅集》元刻,文待詔舊藏也。萊陽姜某偶聞之於曹秋岳,秋岳云:「陸兄有此,或典或售,無所不可。不然,當至慕中丞、丁方伯轉借。」其清則謂此非禁本,不介意,堅卻之。於是秋岳來晤,歡若舊識。過吳艤舟,方定身,先垂訪。每謂山陰人曰:「陸生有隱操,吳門第一流也。」康熙甲子,秋岳以《魏仲先鉅鹿東觀集》、孫弈《示兒編》宋本贈其清。辛酉,朱竹垞檢討典試江南,亦造門訂交。晚選《詩綜》,有闕來借,往來尺牘,不下四五十番。夔州唐鑄范曰:「陸氏子孫,觀侍郎之手跡,守祖父之遺書,黽勉誦習,必有以文章經術顯於世者。」此其清貽後之深心也。內有宋、元刻本,宋、元人鈔本,明賢錄本,名賢稿本,出自閟閣公卿家者,郡城故族舊所收藏者,皆傳流有自,與坊本迥異。竭六十餘年之心血,雖不敢自謂成一家之書,實生平志之所屬,故至老而不倦也。
其清天性特異,不輕與人通假書籍,雖秋岳及朱竹垞欲鈔錄其藏本,亦必卷數相當,始得各易所無。
金星軺藏書於文瑞樓
金星軺明經錫鬯自幼嗜古,好蓄異書,遇善本,雖重價不恡,或假歸手鈔,築文瑞樓以貯之,有書目十二卷,皆其所藏者也。星軺籍隸桐鄉,徙宅於太倉,其於桑梓之文獻,罔弗留意。康熙己亥,校刊《貝清江集》四十卷、《程巽隱集》四卷,後又訪購鮑徵士《西溪集》而不得,每以為憾。世所傳明《高青邱詩集註》,亦出自明經。以其藏書之富如是,宜注釋之甚易,然亦四易寒暑而後成也。
孫退谷藏書於萬卷樓
康熙朝,北平孫退谷築萬卷樓,藏書甚富,而賞鑒書畫尤精,著有《庚子銷夏記》八卷。退谷歿,散布海內矣。
何義門讎正舊槧鈔本
何義門篤志於學,其讀書也,繭絲牛毛,必審必核。吳下多書估,輒從之訪購宋、元舊槧及故家鈔本,讐正之。一卷或數十過,丹黃稠疊,謂必如此而後知近世之書,脫漏譌謬,讀者沈迷於其中,而終身未曉也。聖祖聞其姓名,召直南書房,尋特賜甲乙科,入翰林。是時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冊府,多資其校勘。康熙壬寅六月九日,以病卒。
全謝山藏書於雙韭山房
全謝山太史祖望家富藏書,非一世矣。其庋藏之處曰雙韭山房。嘗曰:「自先侍郎公藏書,大半鈔之城西豐氏,其直永陵講筵,賜書亦多,世所稱阿育王山房藏本者是也。侍郎身後,歸於宗人公之手,以其為長子也。先和州公僅得其十之一,宗人子孫盡以遺書為故紙,權其斤兩而賣之,無一存者。先宮詹平淡齋亦多書,諸孫各分而有之,遂難復集。和州春雲軒之書,一傳為先應山公,再傳為先曾王父兄弟,日積月累,幾復阿育王山房之舊。而國難作,里第為營將所踞,見有巨庫,以為貨也,發視皆書,大怒,付之一炬。先贈公授徒山中,稍稍以束脩之入購書。其力未能購者,或手鈔之。先君偕仲父即以鈔書作字課。已而予能舉楮墨,先君亦課以鈔書。吾鄉諸世家遭亂,書籤無不散亡。吾家以三世研田之力,復擁五萬卷之儲胥,其亦幸矣。雙韭山房者,亦先侍郎之別業,在大雷諸峰中,今已摧燬,而先贈公取以顏其齋者也。」
謝山又曰:「年來陸走軟塵,水浮斷梗,家書五萬卷中,常捆載二萬卷以為芒屩油衣之伴。舟車過關口,稅司諸吏來胠篋者如虎,一見索然,相與置之而去。雍正癸卯,留滯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不能不出其書質之。適監倉西泠黃某聞有是舉也,請歸之於其邸。黃之邸與有十里之遙,過此以往,蕭晨薄暮,偶有考索,策蹇驢而為剝啄之聲者,非予也邪?雞黍之請,自此殷矣。」
馬寒中藏書於紅藥山房
馬寒中,名思贊,號南樓,海寧人,本姓朱,明宗室之後也。好購書,其插架者多人間未見本。儲書之所曰紅藥山房。嘗以購書過龍山查氏,見案頭有宋槧陸狀元《通鑑》,百計購之,不可得。後查氏謀葬其親,所卜吉壤,則馬氏田也。寒中覘知之,大喜曰:「書可得矣。」即詣查氏自陳,願效祊田之易,凡十畝,書券盡付焉。抱書疾歸,若惟恐其中悔也。
高宗命錄昭明文選
乾隆甲戌夏,高宗命翰林工楷書者梁國治、秦大士、梁同書、莊培因等,繕錄《昭明文選》,又命朱珪、戈濤、盧文弨、翁方綱等校對於翰林院後堂東寶善亭。發出宋版《文選》一部,紙墨精好,古香襲人,每冊有前賢手題墨蹟,第一冊前有御筆題云:「此書在天祿琳瑯中,亦不可多得。」
高宗考訂宋槧勤有堂書
乾隆乙未正月丙寅,諭軍機大臣等:「近日閱米芾墨蹟,其紙幅有『勤有』二字印記,未能悉其來歷。及閱內府所藏舊版《千家註杜詩》,向稱為宋槧者,卷後有『皇慶壬子,余氏刊於勤有堂』數字。皇慶為元仁宗年號,則其版似元非宋。繼閱宋版古《列女傳》,書末亦有『建安余氏靖安刊於勤有堂』字樣,則宋時已有此堂。因考之宋岳珂相臺家塾,論書板之精者,稱建安余仁仲,雖未刊有堂名,可見閩中余板,在南宋久已著名。但未知北宋時即行勤有堂名否?又他書所載,明季余氏建板猶盛行,是其世業流傳甚久,近日是否相沿?並其家刊書始自北宋何年?又勤有堂名所自,詢之閩人之官於朝者,罕知其詳。若在本處查考,尚非難事。著傳諭鍾音,於建寧府所屬,訪查余氏子孫,見在是否尚習刊書之業?並建安余氏自宋以來,刊印書板源流,及勤有堂昉於何代何年,今尚存否?或遺跡已無可考,僅存其名,並其家在宋時,曾否造紙,有無印記之處,或考之志乘,或徵之傳聞,逐一查明,遇便覆奏。此係考訂文墨舊聞,無關政治,鍾音宜選派誠妥之員,善為詢訪,不得稍涉張皇,尤不得令胥役等借端滋擾。將此隨該督奏摺之便,諭令知之。」尋據奏,余氏後人余廷勷等呈出族譜,載其先世自北宋建陽縣之書林,即以刊書為業。彼時外省版少,余氏獨於他處購選紙料,印記「勤有」二字,紙版俱佳,是以建安書籍盛行。至勤有堂名,相沿已久,宋理宗時有余文興,號勤有居士,亦係襲舊有堂名為號。今余姓見行紹慶堂書集,據稱即勤有堂故阯,其年代已不可考。
余氏勤有堂名之外,別有雙桂堂、三峰書舍、廣勤堂、萬卷堂、勤德書堂諸名。其主有靖安、【亦作靖菴。】唐卿、志安、仁仲諸人,蓋皆余氏之宗人也。《千家集注分類杜工部集》及《分類李太白集》,皆有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篆書木記,別一本則將此記削去,而易以汪諒重刊字樣。豈余氏入明,族浸式微,以舊版片售之於汪諒歟?
天祿琳瑯
乾隆甲子,高宗命於乾清宮東之昭仁殿藏宋、金、元、明板書籍,御筆題曰天祿琳瑯。至乙未重校,凡偽充宋、元槧印者,俱詳加別擇。內如最善本之《前漢書》,前有趙孟頫、王世貞像,上亦命寫御容於卷端,每部皆鈐用天祿琳瑯之璽。其書初為孟頫所藏,入明,歸世貞,孟頫與世貞皆於卷前自畫其像,世貞並有跋。
甲午,高宗命重輯《天祿琳瑯書目》,略仿《郡齋讀書志》,而詳記收藏家姓名圖識於上。宋、金板用錦函,元板用青絹函,明板用褐色絹函。宋板書佳者甚多,金板惟《貞觀政要》一書,紙墨工好。
天祿琳瑯有宋巾箱本五經
世之刊印小冊者,謂之巾箱本。其書無所不備,又以其可藏懷袖,別稱袖珍本,以行密字展,刻畫纖朗見長。齊衡王鈞嘗手書《五經》,部為一卷,置之巾箱中。侍讀賀玠曰:「殿下家有墳索,復何細書,別藏巾箱?」曰:「巾箱中檢閱既易,且更手寫,則永不忘矣。」諸王聞之,爭效為巾箱。後謂書籍之細書小本者為巾箱,始於此。天祿琳瑯所有宋巾箱本《五經》,為《易》、《書》、《詩》、《禮記》經文,《春秋左氏經傳》不分卷,行密字展,朗若列眉。高宗御製《樂善堂集》,有天祿琳瑯鑒藏舊版書籍聯句云:「小字巾箱尺寸強。」
石渠寶笈所鈐之璽
乾隆甲子,詔編《石渠寶笈》四十四卷,內府所藏書畫及款識題跋,與曾邀奎章寶璽者,一一臚載。辛亥,諭撰續編,前後品題甲乙,悉本睿裁,凡九年。入寶笈者皆用五璽,其上方之左曰「乾隆鑒賞」,正圓白文;右曰「乾隆御鑒之寶」,橢圓朱文;左下曰「石渠寶笈」,長方朱文;右下曰「三希堂精鑒」,長方朱文;曰「宜子孫」,方白文。惟藏乾清宮者,則加「乾清宮精鑒」璽,養心殿、壽寧宮、御書房皆如之。其藏圓明園者,五璽而已。迨續編寶笈,乃加「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二璽,間有用「石渠繼鑑」者,則已入前書而復加題證者也。撰續編時,阮文達公直南齋,親瞻美富,作《石渠隨筆》,述之最詳。及經道光庚申淀園之變,金題玉躞亦竟有流落人間者矣。
文淵閣藏書用御寶
乾隆壬寅論:「文淵閣新藏《四庫全書》,自四月四日始,每冊用御寶二,前曰『文淵閣寶』,後曰『乾隆御覽之寶』」。
文源閣藏書
大內文源閣藏書六萬卷,裝潢經、史、子、集,以異色別之,仿隋、唐舊制也。每卷首各鈐「文源閣寶」,上加「古稀天子」圓璽。
海寧人喜鈔舊書
乾隆時,海寧人之喜鈔舊籍而端楷不苟者,莫若郭溪葛辛南繼常,嘗手寫談孺木《海昌外志》,周松靄《海昌勝覽》。錢警石柱訪之,相與訂交。辛南,淳篤君子也。而管芷湘與潘梧君皆喜鈔書,梧君專錄名人文集,寒暑不倦。芷湘留心海寧掌故,與辛南同,而於目錄之學,尤為專門,後校《讀書敏求記》,視邗上所刊者為勝。又有陳節亭名欣時者,專鈔明季遺事,不下數十種,若排比成書,亦談氏《國榷》之亞也。
張伊蒿手鈔數百卷
張德榮,字充之,號伊蒿,長洲縣學生。家貧力學,平生好古書,手鈔數百卷,藏於家。其《感舊》詩云:「講席鈔書不計貧,愚愚真是葛天民。家風疏水尋常事,留得心香一點春。」
沈椒園藏宋刻黃山谷集
《黃山谷集》有南宋刊本,凡五十冊,仁和沈椒園侍郎廷芳曾藏之。各冊有「查昇之印」、「仁和沈廷芳字畹叔,一字茮園,古柱下史」,「古杭忠清里沈氏隱拙齋藏書,購此書甚不易,遺子孫,弗輕棄」等印。椒園為查聲山宮詹外孫,是書世無二本,乃查所藏而移於沈者也。
孫隱谷藏書於壽松堂
仁和孫隱谷,名宗濂,乾隆甲子舉人。嘗一試春官,不見收,遂息轍鄉里。藏書數萬卷,以枕葄為樂,未嘗一日廢書也。庭有嘉樹,築堂名壽松。有友六七人,皆高岸,無凡情,時來偃息。隱谷所藏溫公《通鑑》一部,較外間明刻本多增所未備,洵有補於史學也。年四十三而歿。
聞書巖手鈔書盈篋
聞書巖,名朱榳,改珽,字種懷,書巖,其號也。乾隆壬申恩科登鄉薦,以大挑選江寧教諭。平生無他嗜,惟讀書不少輟,手鈔書盈篋。得善本,校讐點勘,丹黃滿紙。所蓄金石文字,幾及千種。嘗得王損仲宋《史記》舊稿,為海內希有之書,謀鐫板不果,時以為憾。錢竹汀主講婁東書院時,書放翁「遠聞佳士輒心許,老見異書猶眼明」句以贈之,蓋紀實也。
吳石倉手鈔書
吳石倉,名允嘉,字志上,為乾隆時仁和湖墅之耆宿。嗜學好古,積數十年苦心而遂富藏書。及歿,遺編散落,其歸於汪氏振綺堂者,手鈔書可數百冊,楷法醇古,毫無俗燄,望而知為有道之士。其他散見於書賈之求售者,又不知凡幾也。
宋蔚如鈔書
宋蔚如,名賓王。起家市井,性嗜奇書。無力購弆,則百方丐鈔,惟以搜羅遺佚,訪求放失為事。
趙谷林藏書於小山堂
趙谷林,名昱,字功千,仁和人。其母太君朱氏,為山陰襄毅公女孫,祁氏之所自出也。祁公子東遷,夫人取朱氏女孫育之以自慰,即谷林之母也。方谷林尊人東白就婚山陰時,其成禮,即在祁氏澹生堂。是時澹生堂書尚未散,東白思得之,太君泫然流涕曰:「亦何忍為此言乎!」東白默而止。蹉跎四十餘年,谷林渡江訪外家,則更無長物,祇「曠亭」二大字尚存,董文敏所書也,乃奉以歸。谷林所藏書亦多澹生舊本,欲於池北竹林中構數椽,即以曠亭銘之,以志渭陽之思,別於其他書籍之藏於小山堂也。及卒,書盡歸廣陵馬氏矣。
當乾隆時,浙人聚書之富,以谷林為最,全謝山太史嘗稱之而言曰:「先人希弁當宋之季,接踵昭德,流風其未替耶?而吳尺鳧以為希弁遠矣,谷林母孺人朱氏為處女時,嘗追隨中表姑湘君輩讀書曠園,既嬪於趙,時時舉梅里書籤之盛以勗諸子,故谷林兄弟藏書,確有淵源,而世莫知也。嗚呼!曠園之書,其精華歸於南雷,其奇零歸於石門。南雷一火一水,其存者歸於鸛浦鄭氏,而石門則摧毀殆盡矣。過梅里,未嘗不歎風流之歇絕也。谷林以三十年之力,爬梳書厙,突起而與之齊,不可謂之非健者已。」谷林之聚書,其鑒別既精,而有弟辰垣,好事一如其兄。有子誠夫,好事甚於其父,每聞一異書,輒神飛色動,不致之不止。故所蓄書,聯茵接屋,目不暇給。書賈自苕上至,聞小山堂人來取書,相戒無得留書過夕,恐如齊文襄之待祖珽也。每有所得,則致之母孺人,更番迭進,以為嬉笑。
謝山游京師,家藏宋槧四明開慶、寶慶二志,蓋世所絕無,而為人所竊,歸於有力者之手。杭堇浦聞之,為告谷林,亟以兼金四十錠贖歸,仍鈔副墨,以貽謝山。及謝山歸,谷林取近年所得地志示之,其自明成化以前者,已及千種,而謝山所藏之宋槧,已褒然首列矣。
汪松谷為趙誠夫之甥,王容大之女孫婿,以未得親炙為憾,嘗於春草園覓曠亭額不得,歎曰:「昔趙氏為祁氏外孫,藏書大半歸之,復得此額構亭以存其舊。」汪,名興穀,字穎齋,又號小麓,晚號幻香,仁和人。
吳尺鳧藏書於瓶花齋
吳焯,字尺鳧,錢塘人。所居在杭州之九曲巷口,與振綺堂汪氏衡宇相望。喜聚書,凡宋雕元槧與舊家善本,若饑渴之於飲食,求之必獲而後已,故瓶花齋藏書之名,稱於天下。所輯《薰習錄》,則紀其所藏秘冊也。家有古藤一本,構亭曰繡谷,自號繡谷老人。花時柔條下垂,如瓔珞,置酒高會,吟賞不倦。
尺鳧與趙谷林同時,每得一異書,彼此必鈔存,互為校勘,識其卷首。有小山書畫印,牙章精篆,神采可愛。尺鳧卒後,悉歸廣陵馬氏矣。
吳用儀藏書於遂初園
吳企晉,名泰來,號竹嶼,長洲人。乾隆庚辰進士,內閣中書。其大父吉安太守銓告歸,築遂初園於木瀆,雲林杳靄,花藥參差。其尊人用儀復購書數萬卷於其中,多宋、元善本,遂與江、浙諸名士流連觴詠,座無俗客。既而兄弟爭析產,出藏書而遂貨之,並售其園。
李南澗好聚書
李文藻,號南澗,益都人。乾隆辛巳進士,官桂林同知。好聚書,每入肆,見異書,輒典衣取債致之,又從友朋借鈔,藏弆數萬卷,皆手自讐校。其為學無所不賅,慨然以裒輯為己任。曰《所藏書目》,曰《所見書目》,曰《所聞書目》,皆詳其序例卷次,誌其刊鈔歲月。
沈虹屏為陸梅谷掌書
平湖陸暄,字子章,一字梅谷,又號巢雲子。富藏書,中統本《史記》後,嘗有其跋,且有「掌書畫史沈采虹屏」印記。虹屏,梅谷之侍兒也。
梅谷嘗曰:「凡治書,必用雌黃,其色久而不渝。嘗見李獻吉評杜詩,錢牧齋手批《元遺山集》,皆手澤如新。修補古書之漿糊,必入白芨,則歲久不脫。近購得宋余靖《武溪集》、趙璘《因話錄》、施彥執《北窗炙輠》,皆汲古閣物,裝訂極精緻,而於破損接尾處皆脫,蓋不用白芨之故,亦藏書家之所當知者也。」
乾隆丙戌重陽前一日,梅谷得怔忡疾,醫者曰:「非人參不可。」顧當日遼參貴逾珠琲,貧家安所得此,因徧覽書幾百種,披閱手鈔,稍加論列,不十日,人參譜成,而病亦若失矣。
王澹和藏書於寶日軒
王德溥,字容大,號澹和,錢唐諸生。事親至孝,營幽竁,十歷寒暑,陸筱飲飛為畫《種松圖》以寄哀。先是,其父鈞字馭陶,耄年歸里,闢養素園以自娛,樹石池館之勝,甲於里中。澹和喜聚書,又築寶日軒為藏弆之所,祕冊古槧,充牣其中。
孫慶增藏書於上善堂
孫慶增富藏書,所庋之室曰上善堂,周香巖幼年曾見之。時已七旬餘,兼善醫術。其所藏書,尾鈐一印,曰「得者寶之」,殆守人亡人得之訓耶?
魚虞巖嗜書
魚元傅,字虞巖,昭文人。世篤孝友,性剛,於世少所可。獨嗜書,雪鈔露纂,矻矻不少休。尤熟於鄉里掌故,故凡寸緘片紙,為鄉先輩所遺者,輒寶之如拱璧。至一樹一石,並識為某家物,其變遷易主,曲折原委,如數家珍。虞巖嘗自言,魚氏居此十四世矣。卒時在乾隆戊子十月初四日,年六十五。
馬嶰谷半查藏書於叢書樓
揚州馬氏嶰谷、半查兄弟所居之南,有小玲瓏山館,園亭明瑟,而巍然高出者,叢書樓也,迸疊十萬餘卷。全謝山南北往還,道出邗上,苟有宿留,未嘗不借其書。與嶰谷相見,寒暄之外,必問近所得未見之書幾何,其有聞而未得者幾何。隨所答,輒記其目,或借鈔,或轉購,窮年兀兀,不以為疲。其得異書,則必出以相示。席上滿斟碧山朱氏銀槎,侑以佳果,得論定一語,即浮白相向。及謝山官京師,從館中得見《永樂大典》萬冊,驚喜,貽書告之。半查即問寫人當得多少,其直若干,慫恿甚銳。乃甫為鈔宋人《周禮》諸種,而遽罷官歸。途遇之,則又屬鈔天一閣所藏遺籍矣。
馬氏藏書裝訂精好,其書腦皆以名手寫宋字者數人書之,終年不輟筆。乾隆癸巳,開四庫全書館,其家所進可備采用之書七百七十六種,優詔褒嘉,特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
嶰谷生平勤學好客,酷愛典籍,有未見書,必重價購之,世所願見之書,如《經義考》之類,不惜千百金付梓,故其所藏書畫碑版,甲於江北。嶰谷,名曰琯;半查,名曰璐。祁門人,以業鹺居維揚。
汪訒庵藏書於飛鴻堂
歙縣汪訒庵郎中啟淑僑居杭州小粉場,顏其廳事曰飛鴻堂。嗜古有奇癖,藏書百廚。乾隆壬辰,詔訪遺書,訒庵進呈六百餘種,特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士林榮之。
訒庵自松江載書歸,招同人小集分韻,厲樊榭徵君顎與焉,詩云:「雪壓扁舟浪有棱,載來書重恐難勝。排聯清興惟同鶴,增長多聞似得朋。歸洛舊傳東野句,入杭新並蓼塘稱。銜杯不獨相欣賞,欲賃鄰居剪燭謄。」自注:「孟郊有《喜盧仝書船歸洛》詩。」
嘉慶己巳,黃蕘圃為武林之遊,游城隍山,索觀古書於集古齋。蓋其主人在杭城書估中為巨擘,而戊辰年又新收訒庵所藏書也。
杭堇浦藏書十萬卷
杭堇浦於學無所不貫,所藏書擁榻積几,有十萬卷。堇浦枕籍其中,目睇手纂,幾忘晷夕。閒過友人館舍,得異文祕冊,即端坐,默識其要。
堇浦疏證《北齊書》畢,明年,補《金史》。以先人庀屋積有餘材,乃營度後圃,規為小亭,窗楹疏達,高明有融。乃徙先世所遺群籍,凡有關涉中州文獻者,悉置其處。廣榻長几,手自讎溫,間有闡明,輒下籤記。
怡賢親王藏書於樂善堂
怡府藏書,始自怡賢親王之子弘曉,其藏書之所曰樂善堂,大樓九楹,積書皆滿。絳雲樓未火以前,凡宋、元精本,大半為毛子晉、錢遵王所得,毛、錢兩家散出,半歸徐健庵、季滄葦,徐、季之書,由何義門介紹,歸於怡府。乾隆時,四庫館開,藏書家皆有進呈,惟怡府之書未進,其中為世所罕見者甚多,如施注蘇詩全本有二,此外可知矣。怡府之書,藏之百餘年,至端華以狂悖誅,而其書始散落人間。聊城楊學士紹和、常熟翁叔平相國同龢、吳縣潘文勤公祖蔭、錢唐朱修伯宗丞得之為多。
其藏書之印曰「怡府世寶」,曰「安樂堂藏書記」,曰「明善堂覽書畫印記」。
孫淵如藏書於平津館
孫淵如嘗著《平津館鑒藏書記》三卷,洪明經頤暄實助成之,凡刊刻年代、人名、前後序跋、收藏圖印,悉具於冊。淵如參藩東省,駐節安德,與江左一水相通,因擇需用書籍,攜載行笈。每年轉粟東歸,公事多暇,輒與同舍諸名士校訂撰述,以銷永日。然於家園藏書,纔十之四五耳。
淵如嘗曰:「曩遊蘇、杭及官京師時,所見祕府及市肆舊本甚多,時以不能購寫為憾。及官外臺,歲秩優厚,則又以地僻無所得。先後從翰林院存貯底本及浙江文瀾閣寫錄難得之書,或友人遠致古籍,酬以重值,頗有善本及祕府未收之本。阮文達既補采四庫遺書進呈,蒙御題宛委別藏以貯之,或從余寫錄世間未有之古書,以圖續進。因念古今藏書家,率閱數十年一二世而散佚,獨范氏天一閣傳最久,亦未全備。伏讀《天祿琳瑯書目》,知捐金藏珠之盛世,惟有稽古右文為寶。監司不貢方物,無階附呈,異時擬以善本及難得本,彙請大府進御,存其賸本,藏於家祠,不為己有,庶永其傳。復恐後人無所稽核,故為之目,又為鑒藏書記以備考。至此外家藏舊版,尚有可觀,俟歸里後,續記為後編。或疑其好古之癖,則非知我者矣。」
淵如得《北堂書鈔》原本,後為何夢華所獲。夢華棄世,其子以之售於陳蘭鄰大令徵芝,後歸蔣鳳藻,顏其藏書之室曰書鈔閣。
盧召弓藏書於抱經樓
餘姚盧召弓學士文弨博學嗜古,喜蓄書,恆以重值購善本。貯書之處曰抱經樓,蓋取昌黎贈玉川子語也。
召弓喜校書,自經傳子史下逮說部詩文集,一經披覽,輒加丹黃。即無別本可勘同異,必為之釐正字畫,然後快。老而嗜之愈篤,自笑如猩猩之見酒也。聞有藏異書者,輒百出其計以借鈔,精審無誤,宋次道、劉原父皆莫能及也。
時鄞人有字青厓者,召弓與之同宗,同嗜好,亦號抱經,於是浙中有東西抱經之稱。
盧青藏書於抱經樓
鄞縣文獻世家,宋、元之世,如攻媿樓氏、清容袁氏,藏書之富,冠絕一朝。明代儲藏家,則天一閣范氏,甲於天下,而四香居陳氏、南軒陸氏次之。至本朝,繼范氏而起者,首推盧青。詩禮舊門,自少博雅嗜古,尤善聚書,遇善本,不惜重價購之。聞朋舊得異書,宛轉借鈔,晨夕讎校。搜羅三十年,得書十萬卷,仿天一閣,為樓以貯之,名之曰抱經。青,名址。
惠定宇藏書於百歲堂
惠定宇,名棟,長洲人,研溪大令周惕之孫,半農學士士奇之子。篤志好學,家多藏書,日夜講誦。雅愛典籍,得一善本,傾囊弗惜,或借讀手鈔,校勘精審,於古書之真偽,瞭然若辨黑白。其藏書之所曰百歲堂。
汪一之藏書於欣託山房
汪一之,名文盛。無他嗜,壹意於群籍,補其遺脫,正其譌繆,儲蓄既多,鑒別尤審。其藏書之所曰欣託山房。宋刻兩《漢書》,板縮而行密,字畫活脫,注有遺落,可以補入,此真所謂宋字也,一之猶得其遺意。元大德板幅廣而行疏,鍾人傑、陳明卿輩稍縮小之,今人誤呼為宋字,拘板不靈而紙墨之神氣薄矣。而挾書以求售者,動稱宋刻,不知即宋亦有優劣,有大學本,有漕司本,有臨安陳解元書棚本,有建安麻沙本,而坊本則尤不可更僕數。青雲梯、錦繡段,皆成於臨場之學究,而刻於射利之賈豎,皆坊刻也,然不謂之宋刻不可也。
郁潛亭藏書於東嘯軒
郁禮,字佩先,潛亭,其自號也,錢塘諸生。家世素封,儲書充牣,潛亭又增其所未備,遂成鉅觀。時小山堂趙氏藏書已散佚,而所餘殘帙尚多異本,乃力購之。家在城東,去厲樊榭之樊榭山房不一里,傳錄其祕冊尤多。樊榭歿,其家出所著《遼史拾遺》手稿,以四十金購焉。中缺五十紙,百計求之不得。一日,鮑淥飲至青雲街,見拾字僧肩廢紙兩巨簏,檢視之,皆樊榭所棄,其平日所錄遼史遺事在焉。亟市以歸,紛如亂絲,一一為之整理,適符所缺之數。
潛亭恂恂儒雅,尤與淥飲暱,無三日不相過,過必挾書以來,借書以去,雖寒暑風雨不少間。其藏書處曰東嘯軒,軒額為明董香光所書。庭前古桂二樹,相傳為萬曆時所植,交柯接葉,清陰覆檐,室中牙籤萬軸,都成碧色。憑几校錄,晨夕不休,經其庭,閴如也。
鄭昌英藏書於注韓居
鄭杰,一名人杰,字昌英,侯官人,乾隆貢生。其藏書之所曰注韓居,藏書數萬卷,分二十廚貯之,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為誌。
鄭南溪藏書於二老閣
黃梨洲喜藏書,其搜羅大江以南諸家殆徧。垂老遭大水,卷軸盡壞;身後一火,又失其泰半。鄭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亂者復整,其破損者復完,尚可得三萬卷,而如薛居正《五代史》,乃天壤間罕遇者,則已失矣。鄭氏自平子副使溱以來,家藏亦及其半,乃於所居之旁,築二老閣以貯之。二老閣,其尊人寒村太守梁之命,以平子為父,以梨洲為師,二老交契甚厚,遺言欲為閣以並祀之。南溪自游五嶽還,閣始成,因貯書於其下焉。南溪,名性,字義門,慈谿鸛浦人。
沈廷作藏書五萬卷
沈紹賓,字廷作,華亭人,學士粲九世孫。以明經官青陽訓導,博學工詩古文,藏書五萬卷,皆手自評閱。年七十四卒。
馮研祥為金石錄十卷人家
嘉興馮研祥茂才文昌好藏書,有不全宋槧本,因刻一圖記,曰「金石錄十卷人家」,長箋短札,帖尾書頭,往往用之。
江玉屏為金石錄十卷人家
江立,字玉屏,號雲溪,舊居杭州,移籍儀徵。有宋板《金石錄》,因題其齋曰「金石錄十卷人家」。是書旋歸趙晉齋,繼為阮文達、韓小亭所得,後藏潘文勤之滂喜齋。
翁覃谿藏書於寶蘇齋
翁覃谿學士方綱方年十九時,日誦《漢書》一千字,明海鹽陳文學輯本也。文學號蘇庵,於是覃谿乃欲以蘇齋名其書室,蓋竊附私淑前賢之意也。乾隆戊子冬,得蘇書《嵩陽帖》,癸巳冬,得蘇詩施顧注宋槧殘本,益發奮,自勖於蘇學,始以寶蘇名之,自是所得典籍,皆藏寶蘇齋矣。
玉筠圃藏書於讀易樓
法時帆祭酒式善,字開文,蒙古正黃旗人。嘗有贈玉筠圃句云:「一官贏得十車書。」筠圃,名棟,字子隆,乾隆庚寅舉人,官山東臨邑知縣,聰強嗜學,自少小以至宦游,舟車風雨,無一日暫廢。嘗過廠市,酬一書,如其常值,弗與,因倍之;再倍仍弗與,拂衣登車去。夜不獲寐,曉遣騎奴以三倍值取之歸。所藏邊仲子詩冊,即王文簡所訂之《睡足軒詩》也,前有徐東癡手記及文簡跋,東癡墨書,文簡朱書。翁覃谿題詩於原冊,後復摹二本,以一贈時帆。時帆題詩有云:「梧桐院落疏疏雨,石墨香分讀易樓。」讀易樓者,筠圃藏書處也。王惕甫為作《讀易樓記》,稱其於書無所不讀。其插架不著標題,造次抽檢,未嘗輒誤,非專治一經治一藝者可比。惕甫詢之,則曰:「吾能目識之也。」
筠圃既於書無所不好,聞一書在某所,雖千里必宛轉得之而後已,於是沈編墜帙,渝墨敗紙,世所滅沒不經見者,往往都在讀易樓。故凡函幅之小大厚薄,潢治之精確敝好,一經涉目,便能記之。
周書倉藏書於水西書屋
周書倉,名永年,本餘姚人,繫歷城籍,結茅於林汲泉側,因自稱林汲山人。弱冠,肄業濼源書院,能讀《通志堂經解》。時沈子大光祿主講席,極獎譽之,嘗為題《水西書屋藏書目錄》,謂其百無嗜好,獨嗜書。歷下書不易得,書倉故貧,見之,輒脫衣典質,務必得,得則卒業乃已。及見收藏家之書聚而易散也,有感於曹石倉及釋道藏,因作《儒藏說約》。乾隆辛卯成進士,被徵,校四庫書,授翰林院編修。
朱少河富藏書
大興朱少河孝廉錫庚為竹君學士筠次子,富藏書。乾隆庚子之夏,京師正陽門外不戒於火,密邇其居,宋本《莆陽居士集》與百衲本《史記》,倉猝中為胠篋者所持去,百計鉤稽,始還青氈。兩書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笥河府君遺藏圖書」、「錫庚閱目」、「椒花吟舫」各印。
汪魚亭藏書於振綺堂
錢塘汪氏有振綺堂,為藏書之所,自魚亭員外憲至小米中翰遠孫,四世矣,與同郡諸藏書家,若小山堂趙氏、飛鴻堂汪氏、知不足齋鮑氏、瓶花齋吳氏、壽松堂孫氏、欣託山房汪氏,皆相往來,彼此互易,借鈔借校,因得見宋槧、元鈔不下數十百種。
魚亭喜蓄書,有求售者,不惜以豐價購之,點勘丹黃,終日不倦。乾隆壬辰,詔求遺書,其長子汝瑮以祕籍經進,御題《曲洧舊聞》、《書苑菁華》二種,並賜《佩文韻府》一部,文綺二端。
陳用光嘗以小米家藏甚富,借觀其目,小米以《臨安志》贈之,遂為之作目錄序。小米之藏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各有子目,而凡所考證其書之佳否真偽,及得書之緣起,自注於上方甚詳,且秩然有條理也。
丁小疋藏書多黏紙
丁杰,字升衢,號小山,又號小疋,歸安人。少貧,不能得書,日就書肆讀之,自朝至晡以為常。肆主憫之,為具食,不食也。久之,博學多通。乾隆乙未舉於鄉,入都,交朱竹君、盧召弓、戴東原、程易疇諸人,學益進,聚書益多。乾隆辛丑成進士,得縣令,以親老,改儒官,遂為寧波府學教授。所藏書,皆手自審定,博稽他本同異,以紙反覆細書,下籤其中。孫頤谷侍御志祖嘗戲之云:「君書頗不易讀,遇風,紙輒四散,不復可詮次,奈何!」蓋小疋寶愛其書,每以厚糨黏紙八九層為面葉底葉,見者輒笑,曰:「此丁氏藏書也。」
小疋在京師時,所居曰北學齋,其地在宣武城南,與翁覃谿對門而居,無日不相過從,共几展卷,審正罅漏。每竟一編,校籤細字,壓黏倍其原書,皆目光髯影栩栩飛動處所定也。
顧文寧曝書有感
顧文寧,名士榮。富藏書,嘗與王柳南同訂《海虞詩苑》。其《曝書有感》云:「玄蟬噪薰風,嘒嘒庭前木。晴牕白晝長,赤日盛炎熇。不暇傲羲皇,且抱殘編曝。芸馥當風散,衣魚隨手撲。破損感年深,校閱憐毫禿。不惜傾囊購,不辭胝手錄。誇人未全貧,堆牀尚連屋。世緣已漸忘,愛此猶骨肉。身後無可授,生前不能讀。展看三太息,將入阿誰目?有聚應有散,此理籌之熟。自笑尚忘疲,檢點乃歸匵。」
楊復吉藏浮溪文粹
宋汪彥章《浮溪文粹》,明初板,以繭紙印之,頗工緻,後附羅鄂州遺文二篇。乾隆庚辰,楊復吉購之於張損持太史之裔。又周霆震《石初集》,較他本幾倍蓗,損持官興國時所鈔。壬寅,鮑淥飲訪楊,見而愛之,楊因持以為贈。後有《元文選》之役,向淥飲索之,久而無以報也。
秦敦夫藏書於石硯齋
秦敦夫太史恩復,江都人,乾隆丁未進士,官編修。壯年引疾,優游林下者三四十年,所居曰玉笥仙館,讀書好古。蓄書之處曰石硯齋,達數萬卷,日夕檢校,丹黃不去手,一字之誤,必求善本是正。
顧澗薲嘗入其石硯齋,觀所藏秘笈,並示以新編書目上下二卷,尋覽既周,歎其體製之善也而言曰:「由宋以降,板刻眾矣。同是一書,用校異本,無弗敻若徑庭者。每見藏書家目錄,經某書、史某書云云,而某書之何本,漫不可別識。今此目創為一格,各以入錄之本評註於下,既使讀者於開卷間目瞭心通,而據以考信,遂不啻燭照數計。」
江子屏藏善本書
江子屏,名藩,甘泉人。藏善本書甚多,歲歉,持以易米,念之心惻,自記以文,屬吳嵩梁為賦詩。詩曰:「藏書八萬卷,讀書三十年。躬耕無一畝,賣文無一錢。吾儕抱書死亦得,忍令儒林少顏色。高堂況有垂白親,負米窮途感晨夕。元鈔宋槧連籤廚,全家不飽惟自娛。一朝割愛換升斗,十年感舊增欷歔。」
王述庵富藏書
青浦王述庵侍郎昶富藏書,有一印,文云:「二萬卷,書可貴。一千通,金石備。購且藏,劇勞勩。願後人,勤講肄。敷文章,明義理。習典故,兼游藝。時整齊,勿廢置。如不材,敢賣棄,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箠。」
劉疏雨以藏書自任
劉疏雨,名桐,烏程貢生。雄於貲,而多家累,年未三十,即棄舉業,遠游於楚。張鑑課誦其家。積十餘載之久,疏雨歸,則與之談杭州谷林堂趙氏、揚州玲瓏山館馬氏之耽書好客,未嘗不神往焉。乾隆壬子、癸丑間,疏雨既以藏書自任,湖州固多賈客,織里一鄉,居者皆以傭書為業,出則扁舟孤棹,舉凡平江遠近數百里之間,簡籍不脛而走。其時自元代以來,幾四百載,上至都門,下逮海舶,苟得一善本,蛛絲馬蹟,輒緣沿而購取之。故吳門萃古齋既名聞當宁,而下此如朱竹垞《經義考》所云之坊朋賈友,亦不可勝數矣。
疏雨既好書,而張又適館其家,堂構閒曠,夏秋之交,恆設長筵廣座,名花異卉,駢列左右,主人命門者廣延客,呼儔嘯侶,至即十餘輩。張於課暇,亦相與商搉是非。書既山積,真贗參半,鑒別不易。其時同人之交疏雨者,如楊秋室、范白舫、計秋琴、蔣嗜山者,間亦相與過從。或有所得,輒傳觀,互為賞析。自是而疏雨之書,固已不啻數萬卷矣。如是者有年,適盧氏抱經堂、吳氏瓶花齋讎校精本,散出四方,於是疏雨所收之富,又逾於前。癸亥秋,遽歸道山。其家不能收拾,子幼,為人所惑,舉十餘萬卷之書,一旦畀之他人。秋室題其身前《訪書圖》云:「自古圖書厄,多經劫火亡。未聞豪賈奪,舉作債家償。」誠實錄也。
吳兔牀藏書於拜經樓
海寧藏書家,舊稱道古樓馬氏、得樹樓查氏。吳兔牀祖籍休寧,流寓海寧尖山之陽,曰新倉里。時值馬、查遺書散布人間,偶得其殘帙,每繫跋語以寄慨慕。博綜好古,勤於搜討,與同邑周松靄、陳蘭莊賞奇析疑,獲一祕冊,則共為題識歌詩以紀其事,且於吳門、武林諸藏書家互相鈔校。臨江鄉魏小洲得蜀石經《毛詩》殘序,為摹副本,並著《考異》二卷。得宋槧百家注《東坡集》,錢曉徵壽吳槎客七十詩所謂「手摹離墨前朝字,家有淳熙善本書」是也。又嘗得宋本《咸淳臨安志》九十一卷、《乾道志》三卷、《淳佑志》六卷,刻一印曰「臨安志百卷人家」。
兔牀既篤嗜典籍,遇善本,輒傾囊購之,弗惜,所得不下五萬卷,築拜經樓藏之。晨夕坐樓中,展誦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
子壽熙,字南輝,號小尹,乾隆丙午舉於鄉。壽暘,字虞臣,兔牀以宋槧百家注《東坡集》授之,因自號蘇閣,取拜經樓書有題跋者,手錄成帙,為題跋記。虞臣子之淳,諸生,亦能守遺籍,校讀不倦。海寧乾、嘉間百年以來之藏書家,若前步橋許氏之惇敘樓,遺籍蕩然,樓亦毀矣,胡陳村胡氏華鄂堂所藏,僅有存者,獨拜經樓完好無恙,蓋賢子孫善守之效也。
曹種水鈔書千百冊
曹種水明經言純弱冠後,專心詞章之學,家苦無書,嘗借人書籍,節取其精華,蠅頭細書,三十餘年,無慮千百冊。錢警石嘗勸其仿庾仲容手鈔馬元會《意林》,鉤元提要,彙為一編,種水頷之而未暇為也。
何夢華藏書多善本
乾、嘉間,錢塘有何夢華上舍元錫者,精於目錄之學。家多善本,紙墨古雅。嗜古成癖,素有狂疾。其姬人媚蘭,故大家青衣也,夢華嬖之。吳江郭頻伽上舍麐《懷夢華》詩云:「如願拌償十斛珠,牙籤圍住萬蟫魚。莫言狂疾無靈藥,新得佳人未見書。」後游粵,客死。
陳子準藏書於稽瑞樓
蘇州藏書家以常熟為最。常熟有二派:一專收宋槧,始於錢氏絳雲樓、毛氏汲古閣,而席玉照殿之;一專收精鈔,亦始於毛及錢遵王、陸孟鳧,而曹彬侯殿之。乾、嘉時,滋蘭堂肆主朱白隄及夥錢聽默能視裝潢線訂,即知為某氏所藏本。嘉慶時,陳子準、張金吾並以藏書稱。金吾之書及身而散;子準無子,歿後書亦盡散。翁文端公心存與子準厚,既卹其身後,乃以重值收其藏本,僅得三四,散失者已不少矣。子準,名揆,常熟人,藏書之處曰稽瑞樓。
彭桐橋藏書於此靜坐齋
彭桐橋見善本書,必傾囊典衣以購之。乾、嘉間,幕於外,雖數千百里,必挾書以出,所得幕俸,必購書,於是陸則汗牛馬,水則滯舟楫,行旅之費,倍於他人,比抵家而囊將罄矣。如是者三十餘年,積書數萬冊,乃築此靜坐齋以藏之。齋三楹,南向、北向者亦三楹。齋之後層樓三楹,以國朝御製、欽定、御批諸書藏於樓之中央。樓之東西兩楹,凡各家校刊之十三經與夫歷代經解、五經總義、四書、小學之類皆附焉。齋之中,則歷代諸子,凡儒家、墨家、醫家、兵農家、刑法家與夫天文、算法、術數、譜錄、小說之類皆附焉。北向三楹,則歷代正集、別集、總集、詩文評選、詞曲評選之類皆附焉。登斯齋者,如訪酉陽之逸典,如發宛委之遺文,如紬金匱石室之藏,如探天祿、蘭臺之秘,展閱之下,不禁有觀止之歎也。
姚姬傳自謂生平亦有此好,以收藏少,又不能多攜行篋,在旅館,必借觀於人。而桐橋又喜假與姚,因數至其齋,或檢某書,或檢某故事,桐橋告其子曰:「在某架某部第幾冊第幾卷。」不差毫髮。蓋桐橋之書,皆親自校訂,丹黃並下,故能熟記若此。至其裝潢之製,每冊厚過寸餘,每冊之跟,自書精楷以表之,繙閱既久,猶一無所損也。
成親王藏書於貽晉齋
成親王永瑆藏書於其邸之貽晉齋,以經史子集次其目,題以長句云:「錦軸牙籤富自誇,深居也說積書家。空巢未肯從東野,拈買猶須歎浣花。檢處熒熒銀燭短,收時故故玉琴斜。甄琛博物伊何有,政可慚人惠子車。」其所藏宋本《夢溪筆談》,有「皇十一子貽晉齋印」朱記,宋刻溫公《書儀》,有「永瑆私印」、「皇子永瑆之印」朱記。王為高宗第十一字。
果恭親王富藏書
果恭親王,名弘瞻,世宗第七子,富藏書。幼受業於沈文愨公德潛,善詩詞。嗣王允禮亦工詞翰。其後書亦散佚。寶名堂周氏嘗購得果王書二千餘套,列架而陳之。其書裝潢精麗,皆鈐圖記。
孫退谷藏元板《春秋纂例》,有「果親王府圖籍」朱文方印、「果親王點定」朱文長印;又元版《南史》,有「果親王府圖記」朱文長印。
法時帆藏書於梧門書屋
法時帆居京師厚載門北,有詩龕及梧門書屋,藏書數萬卷,蒔竹數百本,寒聲疏影,翛然如在巖壑間。
嘉慶某歲正月,時帆至琉璃廠,於廟市書攤買宋、明實錄一大捆,雖不全,實秘本也。又得宋、元人各集,皆自《永樂大典》采入《四庫》者。宋集三十二種,統計八百二十三卷。外附《盧山集》五卷,元董嗣杲撰,《英溪集》一卷,不著撰者姓氏。書寫不工,似為未及校對之本。有人許易二千金,時帆靳弗予也。
阿某藏宋板韻寶
嘉慶時,內務府孝廉阿某家曾藏宋版《韻寶》一函,每字皆分真草,前後無序跋,惟有監修、校刊二銜名,一名陳汶,一名趙與懃。
倪迂村藏書於江上雲林閣
望江倪迂村教授模居大雷岸,其讀書之草堂,距家三里,正面建德諸山,屋旁即雷港也,洪稚存以「二水山房」顏之。草堂後小閣七間,積書至五萬卷,金石千餘卷。
嘉慶丁巳,迂村曾有《經鋤堂各架藏書序》。庚申,構江上雲林閣,庋書十二廚。嘗自謂弱冠時,江鄉僻壤,聞見無多。年三十一,入都,每見宋、元善本,不惜重價購之。教習官學時,與洪稚存、孫淵如諸人交,得秘本,必假以讎校。其在京師也,琉璃廠載籍甫到,輒購之,贏六萬餘卷。及官鳳陽教授十二年,所積益多。
汪孟慈藏書於周玉齊金漢石之館
汪容甫晚而得子喜荀,即孟慈太守初名喜孫者是也。慮其為俗學所囿,乃自次其藏書數萬卷畀之。所藏處曰周玉齊金漢石之館,中有宋本《毛詩》。
陳仲魚藏書於向山閣
陳仲魚徵君鱣於嘉慶丙辰舉孝廉方正,戊午中舉人。生平專心訓詁之學,嘗與錢竹汀、翁覃谿、段懋堂抽甲庫之祕,質疑問難以為樂。晚客吳門,聞黃蕘圃百宋一廛之九經、三傳多異本,於是欣然定交,互攜宋鈔、元刻,往復易校,疏其異同,精審確鑿,其功與考定石經無以異。暮年歸隱紫薇講舍,手自鈔撮成書,凡十有九篇,署曰《經籍跋文》。其藏書之處曰向山閣。
袁綬階藏書於紅蕙山房
吳縣袁綬階上舍廷壽居蘇州楓橋五研樓,蓄書萬卷,皆宋槧、元刻,秘笈精鈔。暇日坐樓中,甲乙校讎,丹黃不去手。旋得徐健庵尚書留植於金氏聽濤閣之紅蕙,種之階前,因名其室曰紅蕙山房,四方名流,莫不拏丹過訪。性好讀書,不治生產,坐是中落,奔走江、浙間,年四十有七而卒。
許周生藏書於鑑止水齋
許周生兵部宗彥寡嗜好,惟喜購異書,不惜重價,藏弆滿樓。於書無所不讀,實事求是,旁及道經、釋典、名物、象數,必殫其奧而後已。其藏書之室曰鑑止水齋。
顧澗薲喜校書
元和顧廣圻,字千里,以字行,號澗薲。喜校書,皆有依據,絕不鑿空。其持論,謂凡天下書皆當以不校校之,蓋深有取於邢子才「日思誤書更是一適」語也,因自號思適居士。
澗薲嘗語黃蕘圃主政丕烈曰:「有宋刻《鑑誡錄》,為程念鞠豪奪以去,此事逾二十年矣。念鞠秘不示人,余雖識念鞠,未便索觀也。近念鞠宦游江西,家中書籍大半散佚,惟此書尚寶藏。余謀之書賈之素與往來者,久而始得其書,索白鏹三十金。余愛之甚,易以番錢三十三圓。書計五十七葉,題跋一葉,以葉論錢,每葉四錢六分,宋刻書之貴,可云貴甚。而余好宋刻書之癡,可云癡絕矣。」時嘉慶甲子正月也。
黃石泉藏書於五桂樓
嘉慶時,餘姚黃石泉居南鄉之山中,生平酷愛書籍,於故居之前,拓地建五桂樓以藏書。書凡六萬卷,儲以二十大廚。嘗勗其子孫曰:「黃氏經籍,子孫是教。鬻與假人,即為不孝。」然又曰:「後世子姓能讀楹書者,可登樓展視。或海內好事有願窺祕冊欲偕登者,亦聽之。」
童佛庵所得書有佳本
童銓,字佛庵,仁和諸生。家北郭,貧無餘資。性愛古,市集門攤,時時搜訪,所得頗有佳本。藏名人小像,多至數十人。有一素冊為蠹魚所蝕,其鑿空處,皆肖蝶形,殆天巧也,郭頻伽嘗以《齊天樂》詞寫之。年七十餘,賦詩而逝,有「化魂願化莊周蝶,只戀書香不戀花」句。
陳蘭鄰藏書於帶經堂
《帶經堂書目》五卷,陳蘭鄰大令徵芝紀所藏書也。陸存齋觀察心源至閩,訪陳氏後人,僅得張清子《周易纂注》、金仁山《尚書注》、楊仲良《長編紀事本末》三書,餘皆不可得。其孫星村亦略知書,詢以各種秘冊,則云:「最祕之本,先人嘗別儲一樓,為蟲蝕盡,或當在其中。」周季貺大守謂《書目》為星村所偽造,然如《梁溪集》、《玉堂集》等,皆注明藏印及序人姓名,恐非偽造也。
陸香圃藏書於寓賞樓
蕭山陸香圃,名芝榮。居寓賞樓,多藏書,鈔影善本之富,嘉慶朝為第一。蓋不惜工貲,四方書賈,雲集輻輳,故插架初印之元、明板本,所藏乃遂多。
阮文達建靈隱書藏
嘉慶己巳,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谿、法時帆諸集,覃谿寓書於紫陽院長石琢堂曰:「為我置《復初齋集》一部於靈隱。」時阮文達官浙,乃與同人議曰:「史遷之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白少傅分藏其集於東林諸寺;孫洙得《古文苑》於佛龕,皆因寬閒遠僻之地,可傳久也。今盍使凡願以其所著、所刊、所寫、所藏之書藏靈隱者,皆裒之,其為藏也大矣」。乃於大悲閣後造木廚,以唐人「鷲嶺鬱岧嶢」詩字編為號,送雲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錄管鑰之。
阮文達建焦山書藏
嘉慶癸酉春,阮文達轉漕於揚子江口,焦山詩僧借庵、巨超、翠屏洲詩人王柳村,豫至瓜洲舟次,論詩之暇,及藏書事,遂議於焦山立書藏。以《瘞鶴銘》「相此胎禽」七十四字編號,屬借庵簿錄管鑰,一如靈隱。
周玉井藏書於著書齋
周蓮,字同子,一字芚兮,號玉井,又號松靄,晚號黍谷居士。多藏書,所居曰著書齋,終歲不掃除,凝塵滿室,插架環列,臥起其中者三十餘年。一日,青鎮鮑淥飲、新倉吳兔牀過訪之,談及宋刻陶詩真本,序末標湯漢,謂不知何許人。玉井便拍案稱好書,且告以《宋史》有傳,《文獻通考》著錄。淥飲爽然若失。玉井乃叩以陶集攜行篋否,則答云:「送海鹽張芑堂矣。」重午,即從芑堂借觀。芑堂見書破碎,而裝面用金粟箋,疑為祕冊,索還甚急。賴張佩兼調停,出葉元卿夢筆生花大圓墨重一斤者易之,閱兩年而議始定。
玉井既得宋刻陶詩,乃與宋刻禮書並儲一室,顏之曰禮陶齋,祕不示人,欲以殉葬。其緘於陶詩之印,有「周春松靄」、「海寧周氏家藏」、「著書齋」、「松聲山房」、「子孫世昌」、「自謂是羲皇上人」、「內樂村農」等印。
嚴鐵橋藏書於芳椒堂
烏程嚴元照,字久能,號鐵橋,縣學生。居苕溪芳椒堂,富收藏,聚書數萬卷,多宋、元槧本。
鐵橋年及冠,即好宋槧書。杭州汪氏藏宋槧本二十冊,索值五百金,愛甚必欲得之。求之急索直廿六萬錢。議既定,顧無從得錢,乃盡賣家所有書,得錢畀之。書癖之名,遂播於一時。
鐵橋嘗購得宋張洽《春秋集傳》,錢廣伯為之作緣,與朱朗齋明經往來書札,皆議價值之多寡。朗齋覆廣伯云:「敝居停汪九先生宋板《春秋》一書,當時置本,實係七折錢六十兩,前需二百金,不為過多。此書雖缺,究屬久佚之遺經,較尋常宋元板書,差為珍重。今讀嚴先生來諭諄諄,意殊可感。若必執意昂價,是屬市道,非所以待有道也。但照七折錢六十兩之數,斷不可少,勢不能使九先生虧本以曲從耳。」又復廣伯云:「書籍流傳,除《兔園冊子》外,皆無益於舉業者。必謂有益於舉業而後當出價購求,而後當寶愛,此語而出自嚴先生之口,立言為失體矣。要而言之,此書在汪九先生從二百金之價讓至六十金,已屬減無可減。在嚴先生從十六千之價加至三十五千,亦屬增無可增。今為折中之論,勸嚴先生再出三千五百文,足成五十五兩之數。是否有當,伏乞裁定。」
鐵橋嘗書宋本《北周書》後云:「宋監本書,雖大板厚紙,有漫漶損缺處,非余所愛重者。偶檢《賀蘭祥傳》,其篇末多出今本六十餘字。書貴宋、元本者,非但古色古香,閱之爽心豁目也,即使爛壞不全,魯魚彌望,亦仍有絕佳處,略讀始能知之。」
其姬人張秋月,初字香憐,夙工文藝,體弱善病,幼為長洲嵇文恭公璜家婢。鐵橋娶於嵇,遂從嫁。乃援「十六觀經,戒香薰修」之語,為之改字曰香修,令掌家藏圖史,暇時助之校書,凡簡端鈐「香修」小印,即其手校者也。孫淵如嘗於其所藏《集驗醫方》之簡端見之。
鮑淥飲藏書於知不足齋
鮑廷博,字以文,號淥飲,本歙人,以商籍生員寄居杭州,後徙桐鄉青鎮之楊樹灣,遂為桐鄉人。家富藏書,尤喜蒐羅散佚。乾隆時開四庫館,獻書七百種,欽頒《圖書集成》。旋刻祕籍數百種,曰《知不足齋叢書》,進呈乙覽,宸翰賜題卷首,有「知不足齋奚不足,渴於書籍是賢乎」句。嘉慶癸酉,復以進書,蒙仁宗賞給舉人。
淥飲之先人築室儲書,取戴記「學然後知不足」之義,以顏其齋。及讀先人遺經,益增廣之,即藏書處也。每一過目,即能記其某卷某葉某譌字。有持書來問者,不待翻閱,見其版口,即曰:「此某氏版,某卷刊譌若干缾。」歷歷不爽。
淥飲有子曰士恭,復沈酣不倦,字之曰志祖。蓋嗜書累葉,如其家者,可謂難矣。乾、嘉之交,近自嘉禾、吳興,遠自大江南北,客有舊藏鈔刻異本求售於杭者,必先過淥飲之門。或遠不可致,則郵書求之。浙東西諸藏書家,若趙氏小山堂、汪氏振綺堂、吳氏缾花齋、汪氏飛鴻堂、孫氏壽松堂、鄭氏二老閣、金氏桐花館,參合有無,互為借鈔。至先哲後人家藏手澤,亦多假錄。得則狂喜,如獲重貨,不得,雖積思累歲月不休。朱文藻館於振綺堂十餘年,借鈔之書,皆檢集淥飲所刻書,嘗預點勘,同嗜好,共甘苦,淥飲以為知之深者,莫朱若也。
淥飲性寬厚,篤於戚友,有貧乏者,必周恤之。稍有蓄積,為刊書所罄。或遇未見之書,必典衣購之。友朋之貧而好學者,每以全部叢書贈之。浙江書肆以叢書與各種祕書售人,約不時償價,有負至數十金者,察其貧,不索也。
周香巖識古書
黃蕘圃買書,得萃古齋所讓《吳志》宋槧本,始猶惜是未全之書,及閱其目錄,牒文,自一卷王十卷,分為上衭,十一卷至二十卷,分為下衭,載中書門下牒一通,乃知此書非不全者,汲古、述古兩家書目,皆載有《吳志》二十卷,特世人不知耳。明日,訪海寧陳仲魚,借其津逮舫,同至水月亭,訪周香巖。香巖識古書,為當時巨擘,曰:「此為專刻無疑。未見書之必歸於讀未見書齋,何巧乃爾。」相與談笑而別。
嘉慶壬申五月十一日,為蕘圃五十初度,香巖以所藏有翰林國史院官書朱印之《姚少監文集》為壽,札云:「尚是宋版宋印,且有元官印可寶,聊以當祝。」香巖喜藏書,及年已逾七十,知有同嗜,蹤跡甚密,每購一書,必往借所藏祕本以證之。香巖,名錫瓚,一號漪塘,居蘇州閶門外馬鋪橋。
周謝盦藏書多善本
吳中藏書之富,以朱氏、黃氏為最,而楓江周氏足與之垺。若研六居士周謝盦者,自其尊人漪塘已癖好聚書,以故家多善本,錢辛楣、段茂堂常與過從借閱。傳至謝盦,好之彌篤,丹黃校勘,無間寒暑。久之,家中落,宋、元槧本及精鈔祕本,漸為豪者餌去矣。
黎雪樓多蓄典籍
黎雪樓歸自桐鄉,多蓄典籍。鄭子尹以甥行學於舅家。嘉慶己卯,自天旺依其外祖靜弼於斤竹谿上,讀書恆達旦夕,肘不離案,衣不解帶。甕安趙禹門孝廉本敖贈句云:「人因好讀老,家為買書貧。」
黃蕘圃藏書於士禮居
本朝南北收藏家,其於古書面目、版本、源流深知篤嗜者,頗不乏人,要必以黃蕘圃為巨擘焉。自潘文勤搜刻士禮居題跋於始,江建霞又為續刊,編輯年譜,好古之家,得其校本,竟同宋元同珍。其手跋諸本,不下二十餘部,皆文勤,建霞所未刊者。又於影宋鈔本《蔡中郎集》,有一小印曰「承之」,與丕烈印並列,亦文勤,建霞所未知。蕘圃多記吳下故家聚散之緣,與一時經眼之錄,聞其手稿,為歸安陸心源所得,儀顧堂題跋多本其語,陸因之靳不示人,蕘圃此書,同有休寧河渠之厄矣。
蕘圃初得一書,即加題跋,隔日出觀,又為續之,嘗有一本而續至四五首者,甘苦自知,寸心如見。即其書法,亦能一空倚傍,蒼秀絕倫,殊不容有人作偽也。間題小詩,或以紀緣,或以寫懷。蓋其歡愉之思,悲憤之懷,無不寄之於露鈔雪購手校目誦之中也。
蕘圃嘗購得宋刻百餘種,學士顧蒓為之顏其室曰百宋一廛,顧千里為之賦,而蕘圃自疏所藏於下。吳兔牀擬作千元十駕以敵之,意蓋欲廣購元槧佳本,取《荀子》駑馬十駕之意,顏所居曰千元十駕,戲占長句戲蕘圃,示陳仲魚。
蕘圃嘗得虞山毛氏藏北宋本陶詩,繼又得南宋本湯氏注陶詩,乃大喜,又名其居曰陶陶室。飲酒,屬王惕甫為記,未及為也。後二年,又得南宋本施、顧兩家注東坡和陶詩,於是復飲蕘圃家而卒為之記曰:「今天下好宋板書,未有如蕘圃者也。蕘圃非惟好之,實能讀之,於其板本之後先,篇第之多寡,音訓之異同,字畫之增損,及其授受源流,繙摹本末,下至行幅之疏密廣狹,裝綴之精粗敝好,莫不心營目識,條分縷析,積晦明風雨之勤,奪飲食男女之欲,以沈冥其中。蕘圃亦時自笑也,故嘗自號佞宋主人」。
蕘圃自嘉慶辛酉至辛未,歲常祭書於讀未見書齋,後輟而不為。丙子除夕,又祭於士禮居,前後皆為之圖。
蘇州任蔣橋顧氏有宋刻《吳郡志》,蕘圃聞之,倩人訪求,得諸華陽橋顧聽玉家。華陽,即任蔣分支也。聽玉之祖雨時亦喜蓄異書,輒手自讎勘。
顧步巖藏書於樂書齋
顧階升,字步巖。家故素封,獨無所慕,惟以圖籍、法書、名畫自娛。所居樂書齋,插架者萬餘卷。遇一編,能識其刊刻、鈔錄、收藏之所自。賈客挾冊至門者,為審真贗,品高下,判若黑白,無不相顧愕眙以去。
陳和叔嘗病《宋史》之繁,而臨川舊本及祥符王仲稿本皆不傳也,欲重刪修以成一家言,而苦考證之書不具備,步巖輒按其目所徵求者,悉舉以畀之。
步巖有子,名應昌,字殿舍,號桐井,行第五,又自號五癡。承其父之遺書,又從而增益之,故所藏甚富。知黃蕘圃好之篤,雖一鱗片甲,亦自侈為奇寶。嘗出破書一束指示蕘圃曰:「此絳雲樓餘燼也。」蕘圃開卷,知為宋刻白氏文集,述古堂中物也。卷中燒痕尚在,通冊又似經水溼者,蕘圃乃歎曰:「天下奇書,何厄於水火之甚耶!」
李鹿山藏書多善本
泉州李中丞馥撫浙時,收書極富,一時善本齊入曹倉。每冊皆有圖記,曰「曾在李鹿山處」。
路閏生藏書喪於水
盩厔路閏生,名德,八股名家也。官翰林時,嘗載圖書百餘種以歸,入龍門硤,大風捲水,舟為之覆,悉化為烏有。路恆鬱鬱,以為天之將喪斯文也。
瞿蔭棠藏書於恬裕齋
出常熟賓湯門十里,有塘曰南塘,辛峰左峙,清水東瀦,有村日罟里,沃壤千畦,桑竹彌望,瞿蔭棠學博紹基實隱居於是,恬裕齋為其藏書之所也。蔭棠以明經授廣文,一試職,即歸隱,讀書樂道,廣購四部,旁搜金石。歷十年,積書十萬餘卷,昕夕窮覽,嘗繪檢書圖以寓志。時在嘉、道間,城中稽瑞樓、愛日樓兩家競事儲藏,先後廢散,復遴其宋、元善本為世所珍者,拔十之五,增置插架,由是恬裕齋藏書遂甲於吳中。
瞿子雍藏書於鐵琴銅劍樓
瞿子雍明經鏞自其先德構鐵琴銅劍樓以藏書,所庋者皆宋、元舊刻暨舊鈔之本,至明而止,則從邑中及郡城故家,輾轉搜羅,卷逾十萬。有藏書目錄,既列其目,而每書之後,必載其行款,陳其同異,以見宋、元本之至善,教子孫以長守也。
汪閬源藏書於藝芸精舍
汪閬源藏書甚富,皆得之於黃蕘圃。所庋之室為藝芸精舍,取宋、元本別編其目,各成一冊。以顧澗薲究心於此,出以示之。澗薲乃曰:「宋、元本之可貴,前人所論綦詳,收藏家罔不寶之。而近世稱鑒別精審,網羅廣博者,惟錢遵王、毛斧季【子晉之子。】數子而已。」閬源夙具神解,凡於有版以來之官私刊本,支流派別,心開目瞭,而又嗜好所至,專壹在茲,仰取俯拾,兼收並蓄,揮斥多金,曾不厭倦。以故郡中有名祕笈,搜求略徧,遠近風聞,挾冊趨門,朝夕相繼。如是累稔,其目所列宋若干種,元若干種,既精既博,海內好古敏求之士,未能或之先也。
又曰:「天水、蒙古兩朝,自祕閣興文以暨家塾坊場,儒學書院,雕鋟印造,四部咸備,往往可考,固無書無地無人,不皆宋、元本也。其距今遠者,甫八百餘年,近者且不足五百年,而天壤乃已萬不存一。雖常熟之錢、毛,泰興之季,崑山之徐,尚著於錄者,亦十不存二三矣。」
閬源起家布商,居山塘,阮文達嘗書聯贈之云:「種樹如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粵寇至,宋、元善本悉為鄰人所盜,不可蹤跡矣。
葛香士藏書於澂波皓月樓
葛香士好古書,又嘗得天聖李季所編《乾象通鑑》等八種,皆寫本。其藏書之所,為澂波皓月樓。樓據銷夏灣之勝,前盪洪波,卻負崇巘,纓嵐帶阜,雲譎波詭。因鑿樓之兩壁以藏書,書凡數萬卷。道光壬午,張鑑嘗訪之。每當梑桐負日,桂筍尋波,游觀既倦,難就燭繼晷。其書經史駢羅,部帙峻整,集舊者辨其薰蕕,版新者慎其魚虎,自甲而丙而丁,依四部例,悉著於目。他若鳳館之新章,兔園之秘冊,咸不與焉。
張子和藏書於小嫏嬛福地
張燮,字子和,昭文人。乾隆癸丑進士,官至寧紹台兵備道。其藏書處曰小嫏嬛福地,印記纍纍,不減項子京,曰「虞山張氏」,曰「琴川張氏」,曰「清河伯子」,曰「蘿藦亭長」,曰「張氏圖籍」,曰「芙川鑑定」,曰「曾藏張蓉鏡家」,曰「芙川張蓉鏡心賞」,曰「虞山張蓉鏡鑒藏」,曰「虞山張蓉鏡鑒定宋刻善本」,曰「小嫏嬛福地」,曰「小嫏嬛清祕張氏收藏」,曰「在處有神物護持」。又曰「一種心勤是讀書」,則芙初女史印也。芙初為子和之子婦,曰姚畹貞,儷於芙川。夫婦又有藏書印,曰「雙芙閣」。
芙初有題宋刻《劉後村集》殘本詩云:「墨林萬卷劫灰餘,古本流傳此絕希。八十詩翁高格調,伊川擊壤想依稀。」「潑墨薰香繡嬾拈,芸編珍重展瑤箋。好花明月原無主,自取猩紅小印鈐。」又跋云:「道光戊子二月,花朝琴川女士姚畹貞芙初氏,時年二十六歲,寒雲淒雨,病榻淹纏,腕弱字劣,不計工拙也,無虛佳日而已。」
曾勉士嗜蓄書
曾勉士嗜蓄書,得數萬卷,雜置廳事。其父詔之曰:「汝蓄書,亦知蓄眾而城守乎?數仞之墉,百雉之堞,槍雷椎楟之屬徧其下,寇環而攻之,物未盡而城已破,是物非人力弗用也。大黃之弓,未嘗不雨射也,巡幾之卒自若;聚
之聲,未嘗廢聞也,然軍法驅之久斯困,困斯怨,怨斯解,是力非心弗永也。且夫環十里而城角罦罳數千百,分守則力不給,合之應援將弗及,勢必危。勢危而猶急其力,不叛則亡。夫讀書亦若是焉已矣。蓄而弗力學,猶弗蓄也;力學而弗心得,猶弗力也。汝其勉治汝心。」勉士謹誌之。勉士,名釗,南海人,道光乙酉拔貢生。
李修林藏書四千七百種
上海李修林典籍筠嘉藏書甚富,精於校勘,多至四千七百種,論議臚注至三十九萬言,承平之風烈,與鄞范氏、歙汪氏、杭州吳氏、鮑氏相輝映於八九十年之間,而猶自恨生晚,不獲獻書於高宗朝也。道光丙戌六月卒
錢警石有藏書述
錢警石訓導泰吉嘗自述其藏書之始末曰:「余六經粗畢,先大夫曰:『我有書數千卷,在吳橋縣王氏,當取以畀爾。』迨先大夫喪歸,過吳橋縣之連兒窩,王氏以書來歸,遂攜以南,籤排甲乙。先宜人顧而喜曰:『兒好書,可以畢父兄之志矣。惜吾家耆英堂數萬卷,盡屬他姓,否則恣所流覽也。』歲丁卯,世父得語溪吳氏黃葉村莊藏書,盡舉以賜。從兄衎石贈以《通典》、《通考》、南昌新刊《十三經注疏》,從父中丞公又賜胡氏所刊《通鑑》、《文選》。三十年來,遇善本,非力所不能得,必購藏焉。今雖不及儲藏家十分之一,而學舍中一堂之二內所以充棟者,皆書也。」
道光丁亥,警石始為海寧州訓導,先世遺書萬餘卷,盡攜之學舍中。取仇山村「官冷身閒可讀書」之句,以名其齋,於是有《冷齋勘書圖》。
張金吾藏書於愛日精廬
道光時,昭文張金吾多藏書,其室曰愛日精廬,多至八萬餘卷。嘗刊行《資治通鑑長編》等書。
馬二槎藏書於漢晉齋
陳仲魚徵君鱣向山閣藏書,大半歸馬二槎上舍瀛。其《吟香仙館書目》,多世所未見之本,有宋本《漢書》、《晉書》,因以漢晉名其齋。《晉書》為天籟閣故物,有王弇州手鈔補闕之卷,真書林瓌寶也。
甘夢六藏書於津逮樓
甘福,字德基,號夢六,江寧人。生平嗜學慕古,蓄書極富,至今談收藏者,猶稱甘氏津逮樓。蓋繼其尊人遴士之志,而累有增益,故能有十餘萬卷之多。
章益齋鈔書
章益齋年逾古稀,鈔書不輟。嘗鈔《樂書》全部,影宋精絕,凡一千二百餘葉。以舊藏為宋本,更假東津亭馬氏所藏宋本校正,閱兩年而成。其中圖譜,多其長子婦所繪,錢九山文學善揚之女也。自陸瓠尊下世,劬書者,以益齋為魯靈光矣。
胡遂江藏書於小重山館
《毛詩要義》有錢夢廬跋云:「魏鶴山《九經要義》,《四庫全書》載《周易》、《儀禮》尚是全帙,《尚書》、《春秋》皆非完本。阮文達得《尚書》三卷,即《四庫》所闕之卷。又《禮記》三十一卷,首闕《曲禮》上下二卷。其餘四經,竟無從咨訪矣。康熙壬辰仲春,遂江婿不惜重值,購得宋槧《毛詩要義》,首尾完整,觸手如新,為曹楝亭舊藏,真希世之祕笈也。」遂江,為胡惠墉,平湖人,道光時藏書家,其藏書之室曰小重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