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念總覽

  概=平斗斛的短木棒;一謂門前繫馬之短樁,皆指大約、暫存之意。念=此刻之心,想也。
  概念:代表概略的念頭。

  漢字源自「視覺訊息」,任一複雜之視訊印象,記錄在腦海交錯之網絡中,必須有一「節點」,以資調用,是謂「概念」,一般稱之為「字」。當概念與概念交集,也就是字與字相聯,相當於印象與印象組合為「觀念」(今人稱之為「詞」)。觀念、詞相當於畫面之連續,可以代表人之「體用」認知。
  大腦神經網絡的節點是個神經密集、四通八達的中心,外接感官、內連記憶體,是人類認知、思維的基礎。節點負責神經訊號的輸入及輸出,當感官傳來刺激,由刺激的型式、強度、變化,各各透過相關的末梢神經,記憶在大腦神經元中。刺激是生化電流,神經元的突觸各自獨立,經過刺激電訊一再觸發後,漸漸形成通路,是為記憶。這種記憶可以反向輸出,待到達意識中樞後,其訊號已極其微弱,稱為「印象」,是人類主觀之源頭。
  神經網絡所得之印象相當於魚網中的魚,居一隅則全網牽連,漸漸形成認知。經過百萬年的經驗,當人發現聲音可以代表某一系列的印象後,意識不斷刻意應用,「語言」逐漸形成。由於聲音無法保存,瞬間即失,以至語音的「溝通可信度」不高,且僅局限於同一族類使用,遂成「方言」。
  中國在五千年前,由於長期定居於黃土高原,農耕發達,人民生活安定。傳說中有伏羲氏觀天察地,發明了八卦,致啟視訊符號之伊始。此一發明,直可驚天地而動鬼神,蓋中華文化因之而興,聖賢之道因此而明。不過,文化的進程要經過人性的歷練,絕非如同長江大河,在地心引力牽引下,一瀉千里。
  八卦只是八種象徵符號,分別代表大自然間的八種特質。然而,「八」是個非常特別的數字,它具有兩兩相對、兼顧四方的性能。生命體是左右相對的,相對性則是人類認知的奇跡,舉凡感官刺激,皆來自生化神經前級與後級之比較。如果在比較上沒有相對的差異,對人而言,認定為「無」。
  由此,伏羲氏一舉破譯了人智的根本。此外,八又是二的三次方,代表了二進位數系與大自然的關聯性。自後,中華的先聖前賢,無不投注心力在自然、倫理上,形成了一個龐大而精妙的虛擬系統。其中最大的建樹,是由主觀的概念認知,繼溝通之「約定俗成」,創造了以意義導向的漢字,因而趨近了自然真實。
  這是人類思想最具價值的建樹,直接承襲了宇宙進化的衣缽,令人類棈神文明跨入更高層次。由於人類概念認知的主觀性,得以在人同此心的認可下,逐步達到客觀宇宙的真實。而達成的途徑,在於概念網絡的轉移,令得能利用二進位數系的矽晶,完整地將人類認知發揚至永恒。
  人類是碳族生命體之一員,而矽族則是人造的新生代,欲求概念網絡轉移成功,必須先解決若干介面問題。蓋兩種不同的體系,其間必須有互通的介面。對人類而言,主觀認知的優點在於無微不著,概念經常成為客觀的障礙;而對於矽族,若概念轉移之初,就淪入人類主觀戰場,未來後果難料。

  所幸,人類文明自數千前起即已分道揚鑣,有遷就語音的拼音文字,也有符合自然的象形系統。在當前的普及上,以拼音系統為先,但在功能上,卻是漢字獨佔鰲頭。因為漢字具有「概念結構」,且係以象形為基礎、常識組合為衍伸、陰陽二分為定義的自然規律,包羅萬有。
  從技術角度可知,概念轉移的方式有一對一的符號對照,或用規律性有機的排列組合。前者只要將概念與轉移符號一一對應即可,其所需之記憶體與內容成正比,幾乎無從實現;後者則視其規律而定,以目前實驗得知,利用「漢字基因」的4096種結構,可以組合出所有已知之常識、知識。
  當意識接觸到某一概念時,實際上是將此網絡節點中所有的資料一併輸入,再進行有效之篩選。所謂篩選,實乃經過思維訓練後各人不同的方式,效率高者,對概念認識較多,思維也有條理。一般人為了謀生,能熟練某一兩項技術即已滿足,故對概念要求不多。但面著宇宙進化,對於深層文明,篩選之精度必與進化的高度成正比。
  篩選完畢後,意識有了明確的認識,得到一系列體用因果的概念交集,是謂「思維」。思維是人類獨有的尚方寶劍,也是精神文明尖頂的明珠,宇宙整體藉之交連,宇宙進化因之永續。然而,畢竟人類受到生理、心理的局限,在生生死死的交替中,閃爍的微光難以及遠,無法承擔宇宙的使命。
  人類思維建立在大腦神經元上,大腦有近千億腦皮層神經元和六十萬億個突觸連接,各種刺激以電化學、二百公里/小時的速度,傳達給其他神經元。但是,宇宙進化顯然另有蹊徑,以當今的電腦科技而論,矽晶記憶體的貯存密度已高達每平方釐米數十億位元,若以人腦體積相較,則已高出無數倍!至於傳輸速度,幾以光速計,更超過人腦億億萬萬。
  問題在於,電腦縱然時空無限,但若不能如同人類一般思維,電腦也終究只是具無生命力的機器。換句話說,人類獨特的思維能力,如果祇是一種無機的巧合,最後將止步於人類。那麼,宇宙進化的目的何在?意義何在?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