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責貢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癘手到生春
話說馬郎聽了和尚的話,果真攜鏟來到美女瘞葬的地方,扒開墳頭一看,不覺大為驚喜!哪裡是什麼屍身,卻留著一付黃金鎖子骨。
和尚道:「如何?你如今可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法力了?菩薩因為這一方的百姓,不知禮義,愚蒙可憐,故特地化身美女,前來點化大眾。合該是你的緣法,授了大藏《法華經》,你就該本菩薩的宗旨,抱定宣揚佛法,引導大眾的心志,將來功德圓滿,不怕沒有你的好處啊!」
馬郎連連應喏,說話之間,和尚卻又不見了。從此,馬郎便把三間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觀世音菩薩的法像,但所塑的還是賣魚美女的形狀,一手提著魚籃,故世稱為魚籃觀音。又因為當時名義上曾嫁給馬郎,故又稱為馬郎婦觀音,其實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罷了。
再說菩薩自點化了馬郎之後,一路遵海而行。那一日到一個所在,見有一股怨氣,聚結不散,菩薩就動了慈悲之念,化身為一個行腳僧人到民間去訪問。
原來此間地名寧波,是東南海口的重地,出產豐富,尤其是海洋珍味居多數。百姓富足,安居樂業,又值盛世,本來不知有什麼疾苦。可是近幾年來,因為一件貢品,就鬧得雞犬不寧,民怨沸騰起來。
你道為何?原來那時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愛如生命一般,幾乎不可一日無此物,沒有此物就不能吃飯。蛤蜊一物,雖各處海口都有出產,但要算寧波出產的最為名貴,肥嫩鮮美,無出其右。既是皇帝愛到此物,自然要責令寧波貢獻了。
蛤蜊是寧波的土產,寧波的漁戶又多,進貢些些,講來也算不了什麼啊!卻為何竟民怨沸騰呢?
端只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責貢這問題,就大大地駿削起百姓來了。漁戶進呈貢品蛤蜊,自然不敢含糊,先行選擇一遍,然後呈繳給責貢的差役。那時差役便擺出他們上命差遣的面目,左不是,右不是地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選擇不均,就是說貨色不佳,總不肯紿你爽爽快快過秤錄收的。你若是事先送幾貫給這衙役,就是貨色果真欠佳,他們也一樣地收下來;你若是不花錢的話,他們就給你一個乾擱,三天五日不給你過秤,縱然磕破了頭去求他,也是不瞅不睬。蛤蜊是最易死的,幾天一擱,又得重行採捉,結果還是要用錢。你若是因此而誤了限,就捉到當官,辦一個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著走。並且,別種貢品,每年一回或每年二回,次數是有一定的。獨有蛤蜊,卻是一年到頭不斷地要貢。故寧波一班漁戶也就一年到頭地在責貢中度日。貢些蛤蜊本沒有什麼,但是要每次貼上幾貫差役錢,這卻老大吃不了。故數年之中,把那班漁戶,富的弄窮了,窮的弄得賣妻鬻子,家破人亡了。因為一人口腹之好,不知破了多少人家,說來正自可憐呢!
那麼這班漁戶未免太笨了,難道就不能改業避免這種苛政麼?卻又不然。官府事前就有準備,先將漁戶查明記錄,凡是名字被落去的人,就逃不得差,並且不准中途改業,非到本人身死,絕不能逃免。故很有些人因欲留些產給後輩,不惜犧牲他自己性命去自殺的。你想,在這種情形之下,又怎教那些百姓不怨氣沖天呢?
當下觀世音菩薩來到寧波,問明了這種情形,兀自搖頭歎息。暗想:「這一班可憐的百姓,也是前生造的孽,才罹此厄。如今我不相救,他們哪有脫離苦厄的日子呢?」
菩薩便走到海灘,見那時正好潮頭欲上,許多蚌蛤之屬都張殼迎潮,那些漁戶卻冒死地捕捉,只聽得一片長吁短歎之聲。觀世音菩薩便暗中運用她的法力,把自己的莊嚴寶相,深深地印入蛤蜊中去。在那些漁戶,可是始終沒有覺得,各各捕捉滿了數,自顧地前去繳納,好似還債一般。
這班漁戶正在無法擺脫這種苛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時候,忽然上面下旨停止責貢蛤蜊,並且禁止捕捉,詔各縣設立觀世音菩薩廟宇,供養大士。
寧波的一班漁戶,聽了這個消息,怎麼不喜出望外,距躍三百呢?但如何會特然有此一道旨意下來,大家終是猜詳不透。後來幾經打聽,方才知道個中原因,卻是觀世音菩薩暗中救助之力。受惠的人自免不了皈依蓮臺之下。
原來那一批蛤蜊進貢入都之後,御廚見了新鮮之品,少不得就裡邊挑擇了幾個肥大的,預備做羹上進。不料第一個剖去,就堅如金石,再也剖不開來,御廚就覺得十分可疑。待到用力一劈,只見金光閃處,「砉」的一聲,那蛤蜊就裂開了,中間卻不是蛤肉,倒是端端整整一個觀世音菩薩的法像,質地晶瑩透澈,似玉非玉,似珠非珠,只覺得光華奪目。
御廚見了,不覺大駭,不敢隱瞞,便拿去奏明上邊。文宗也十分駭愕,便命用金飾檀盒貯藏起來,一面下旨罷貢蛤蜊。
後來召見恒正禪師,問起此事,禪師道:「物無虛應,這是菩薩欲啟陛下的信心,以節用愛人罷了。佛經上說:『應以菩薩身得度的,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文宗道:「菩薩身卻是見了,只是沒有聽得菩薩說法。」
禪師道:「我只問陛下信與不信?」
文宗道:「事實彰明,怎敢不信呢?」
禪師道:「既然如此,陛下已不啻聽得菩薩說法了。」
文宗因此大悟,以後永戒食蛤,並令合天下的寺廟,都另辟一殿,供養觀世音菩薩。
因為這一次的觀世音菩薩法像出現在蛤蜊之中,故世稱為蛤蜊觀音。這並不是做書的胡謅,好為玄談,此事在《佛祖統紀昔陀山志》等書都有同樣的記載哩!
當下觀世音菩薩自海灘將法相感應了蛤蜊,救了一班漁戶貢賦之苦,便一路行來,直到山東登州府地界。其時正值盛夏,疫癘盛行,死傷相繼,實在悽慘萬狀。一班庸醫俗子,又沒有奇方妙藥救得此疾。菩薩知道此病都由正氣虧耗,被外邪侵襲所致,只有霍香可治。便入山採藥,化為一個賣藥老叟,肩荷藥囊,入市求售。
那邊的百姓,起初見了這外來的人物,不敢嘗試,後來有一班貧苦無錢的人,聽說他肯施診給藥,於是漸漸有人求治。
果然藥到病除,這才大家注意,紛紛求治。在兩三個月不知救了多少生靈。直到疫氣全消,菩薩才示現給智林寺優曇禪師,傳了霍香治疫的靈方。優曇禪師向大眾宣說之後,大家才知道是菩薩示現。於是一班受惠的人們,各自捐金起建觀音庵,塑起觀世音菩薩的法像,虔誠供養。但是所塑的法像,面目打扮,雖與別處的相同,但手中不捧淨瓶楊柳,卻是拈著一棵藥草。這也是當地人民不忘報德的意思,既受了藥草之惠,就請菩薩拈著藥草做個紀念。這就是世稱為施藥觀音的啊!
後世病家在危急無法時,往往到觀音堂裡去求籤請藥,實在也是濫觴於此哩!更有那一班叫名和尚,濫刻藥方,憑人求取,借此斂錢,這非但是佛門之蠹,並且還得害人,那真可恨得很,豈是菩薩救世濟人的本旨啊?
菩薩此去又化身不肯去觀音往潮音洞住息,留下許多聖跡,受人瞻禮了。
正是:
聖跡經留處,慈悲救世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