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晴川歷歷漢陽樹
卜二,他四十歲就自號不二老人,原因是他的人生方向已經確定,不再改變。但是在這之前,他幾乎什麼行業都幹過,而且都做不長久。所以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能做出什麼正經事來。
他是宋代理學大家的後代,明朝時遷居湖北,世代務農,傳到他已是第二十代。父親是個典型軍人,也是個儒將,剛愎正直,忠君報國之心無日稍減。年輕時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接著北伐、抗日,到一九四九年,隨著蔣介石的政府敗退台灣。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那股民族自尊的信念,便全部傾瀉在對後代的期望上,因而家庭成為最後的戰場。只可惜卜二不是個乖巧的孩子,從小遭受兵燹洗禮,隨家東奔西走。見識多了,疑難滿腹,任何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無休無止。
在那個時代,人們求個溫飽已屬難得,這種質疑的態度,在家中得不到家人的歡心,在學校又得不到老師及同學的賞識。等卜二進入社會,見到人們蠅頭複眼的各種嘴臉,更是難以適應。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自我放逐,孤身一人遠赴巴西。
待種過田,養死洋菇,打了各種零工,做走私販,最後又去學音樂。直混到三十七歲,人生已無路可走,便當了職業嬉皮。在一次萬緣錯雜、天人交戰的極度扎掙中,生命已是殘陽夕暉,誰知卻迸出了最最燦爛的火花。
在這個非常奇特的機緣中,卜二突然感到一道金光,由無邊無際中透身而過,天地間一片空明。他覺悟了,覺悟得十分徹底,他不再認為自己只是一具肉體,他要把己身化為火炬,照亮晦暝的九幽。
之後,他決定回到人間,做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偶然中,他看到了電腦,也嗅到了中國文化的危機。電腦是人類文明的終站,如果在電腦環境裡中文不適用,中國文化將永遠陳列在博物館中,供後人愐懷。
於是卜二回到台灣,開始研究漢字,於一九七六年發表形意檢字法,後來改名倉頡輸入法。他是先研究漢字,再學電腦的。因為目標明確,兼以心無旁騖,一個月就學會了撰寫程式,次年就發明了中文電腦。一九七九年,他與宏碁電腦公司合作,生產了舉世第一台中文電腦,命名為「天龍」,以示飛龍在天之意。
卜二沒有把這些放在眼裡,他放棄了倉頡輸入法專利,一九八○年又發展出用於蘋果電腦上的「漢卡」,將中文電腦的價格降低了四百倍(天龍中文電腦售價兩萬美金,而漢卡到最後只賣五十元)。漢卡的銷路很好,他仍然不以為意,任人抄襲。假貨如水銀洩地,便宜得連學生都幾乎人手一台。
沒有眼光的生意人只知抄襲模倣,在現存的市場中爭得你死我活。這類商人認為,電腦本來就是英文的,也只有英文程度到達一定水準了,才有使用電腦的必要。因此,不要說沒有中文電腦,就算技術成熟了,也毫無市場可言。
所以,天龍只是飛天之龍,中國人只是落後民族,沒有人真正相信,中國人會有需要使用中文電腦的一天。直到漢卡深入學生群中,很多學生使用了中文電腦,而且成績斐然,唯利是圖的商人才認識到,原來世界上還真有個中文電腦的市場!
卜二看得很遠,中國人用中文電腦,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該誰得名得利,那是命中注定,無足掛介。重要的是,文化是人類的生命,而電腦則是文化的動力。國家民族的未來,全在於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認知與應用。
有了中文電腦的市場需求,就會產生資訊工業。有了資訊工業,國家的科技水準才能提高,經濟才能發達,文化才得以更上層樓。
從理論上說,若將人的認知簡單地以二分法劃分,可以看做「體」、「用」兩類。體指「根本」,用則指「現象」。所謂的根本,是指感官能夠察知的具體物質或抽象事件;現象則依賴大腦判斷的因果,以及感官分辨的刺激。
對人而言,人的肢體為根本,是體。人的思想為現象,是用。若擴大到人類,則人為本體,文化為用。社會的進步指的就是人利用文化創造了新環境,在根本上,人創造了電腦,而在現象上,則形成了資訊。也可以說電腦為體,資訊為用。
因此,人類和電腦的關係,說得明確一點,就是文化與資訊的關係。今日人類已不能脫離電腦的服務而生存,任何國家、社會,若僅重視文化將面臨絕境,而偏向資訊,則將產生文化斷層、民族淪亡的不幸後果。
實際上,個體的天職是爭取生存機會,而群體的生存則靠文化的傳衍。從人類歷史的演進來看,世界上許多古老的人種仍在,國體尚存,但由於文化的斷層,其民族性已經淡薄、灰化,可以說該種族已經淪亡了。
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的淬煉,不論是在人對自然,或者是人與人的認知上,都已穩定而成熟。再看西方,由於文化的特性,過度強調個人利益的結果,在短短的兩百多年中,已將地球資源耗盡,社會失序,讓人類面臨毀滅的危機。
資訊工業源自西方,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其應用門檻高,利己效益大,少數專家得以壟斷市場,無盡地榨取各種資源。然資訊具有倍速的效率,逃避、排斥之是自取滅亡,而學習、倣效他人則又墮入文化的迷思。設若西方藉資訊的發展,實行其文化的侵略,不僅對一些國家形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人類前途的大害。
國家要進步,民族也要有未來。資訊工業具強大的動力,人不可因噎廢食,相反的,應更上層樓,將資訊工業與傳統文化結合成一體,讓資訊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延伸。不僅符合人類的利益,且能讓弱小民族揚眉吐氣。
將文化與資訊融合為一體,讓任一國家民族得以團結在共同的認知下,可以大大提升民族自尊心。人民有了自信,就能克服各種困難,從而自立自強。
文化又是教育的根本,資訊則是教化的素材,結合文化資訊能普及國民教育,推廣社會觀念,進一步提高國家現代化的水準。
最重要的是,文化資訊具無以匹敵的經濟價值。工業革命以降,能源及技術的開發,滿足了人類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尤其在近世紀,生產早已超過消費,人們無所事事,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大大提高。文化資訊成為一種無污染的軟體工業,正以每年百分之百的成長率,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必成為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
所以,及早重視文化與資訊意義,體用結合,虛實相濟,將是人類的時代責任,也是繼續立足於當今世界的不二法門。
問題在於台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人民心態,不論政客如何宣傳,大家心知肚明,台灣早已偏離歷史主軸。由其後三十年的發展,可以明顯看出,絕大多數人民只求苟安,刻意迴避國家民族的根本問題。
儘管卜二到處宣揚,這種理論沒有人願意接受。最後他決定把全部技術捐給政府,卻招來無妄之災。當時台灣尚處於「白色恐怖」時代,有人「告密」,說卜二是共產黨,所以才什麼都捐出來,「給大家共產」。
一九八三年三月,卜二放棄台灣的一切,逃到美國。六月,他回到闊別三十年的中國,發現國內觀念落後,工程師一窩蜂在「漢化」DOS。卜二大聲疾呼,中國人應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否則將永遠被外國的系統廠商控制。
東鄰日本則不同,他們為了超越英美,早在八○年代,全國上下即由政界領軍,結合學界、產業界,投資數百億美金,推出了「第五代電腦」的宏觀計劃。
第一代電腦是指真空管組成的計算機,第二代進步為半導體,第三代是指一萬個邏輯閘以下的集體電路電腦,第四代則以個人電腦為代表。他們認為,第五代在硬體上是以百萬個邏輯閘的超大型集體電路為主,軟體則以人工智能為應用基礎。
卜二詳細分析了日本的第五代電腦計劃,發現其中缺乏一個核心,就是「自然語言」。自然語言是人與機器溝通的最佳介面,姑不論什麼是人工智能,就算有一台超人的電腦,如果無法以人的語言和人溝通,對人而言,其價值有限。
卜二認為,中國文化以歸納為主,西方則以分析見長。前者有內容,後者等於工具;前者是體,後者是用。在人智未開之時,人類用文字語言將經驗保留下來,等待時機成熟時發揚光大。現在人類面臨了新的挑戰,因為工具成熟,時機已至。
中國文化歸納的方法出自《易經》,而其結果則是「漢字」。西方工具洋洋灑灑如過江之鯽,但真正有用的不外基因與分類。經長時期研究,卜二發現了漢字基因。並根據漢字基因,創造了倉頡輸入法。
他在一九九九年發表的《漢字基因工程》一書中說:「我在一九七六年先發表了『形意檢字法』。我作過試驗,如果用在鉛字的排列上,可以增加約五倍的檢字效率。此外,我發現我所採用的字根,正是文字的基因,除了字形可供取碼外,如果選取及安排得當,完全可以代表文字所具有的機能。
「尤其是在漢字(中文尚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字)中,百分之九十是形聲字。除了聲符、義符之外,形聲字尚有『會意』的機能。也就是說,字首代表分類,字身可作定義之用。為此,我對檢字法的要求,是以字義的理解為第一訴求。
「一九七九年,我利用倉頡輸入法的字根觀念,完成了『向量字形產生器』的設計。在程式設計過程中,我又發現如果倒反流程,就相當於文字辨識。
「一九八九年八月,我曾與深圳科技工業園合作,完成『漢字大字庫』,國家科學院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技術審核及評估。在十餘位第一流科學家的審核下,被評定為『超過世界水平』。
「一九九○年六月,我們發展的『聚珍整合系統』,以僅僅450 KB的空間,完成了系統平台、文書處理、表格處理、幕前排版、圖文資料庫、繪圖系統、通訊傳輸七大功能的整合軟體,又在國家科學院的核估下,被評為超過世界水平的軟體技術。
「一九九一年三月,我再度回到台灣,為了反抗文化侵略,我堅決認定微軟視窗應該把文字介面公開,讓從事中文軟體的業者,保有一線生機。微軟悍然拒絕,我又尋求台灣資訊策進會合作,協助他們在視窗三.○上,建立了一個中文系統,其功能遠勝於微軟之中文視窗。
「微軟立刻拉攏台灣軟體界,合縱連橫。一九九二年,台灣僅有的十餘家軟體公司,終於成為微軟的代銷業者。接著微軟推出視窗三.一,並取消了資策會版本更新的權利。至此大勢已去,事到如今,台灣的中文軟體界已告全軍覆沒。」
在同書中,他又說:
「微電腦的優點,是執行的結果精確,處理速度快捷,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兼能利用軟體設計以增益其功能,對於當今變化無常,而又需求殷切的各種服務業,簡直是大旱之甘霖。在商業推波助瀾下,一時大行其道。人們遂誤以為現今的電腦技術,就是最終的資訊解決方案。
「其實,人生從初試啼聲至意識漸明,無非是各種信息交會所致。因此,人腦可說是一個自然形成的『信息網絡』。大自然進化數十億年,萬事萬物井然有序,其法則自必效率最高。從理論上來說,順遂自然是最簡單易行的法門。
「舉例而言,貓、狗、鳥、魚各有辨識能力,足證辨識並非高深莫測的『高科技』。再看作圖、計算等能力,不僅貓、狗無此能力,連人也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訓練,否則無法勝任。電腦技術發展至今,感官辨識仍難如登天,而其繪圖、計算之功能卻輕而易舉。在我們盲目謳歌電腦『高科技』的同時,是不是該平心靜氣地反思,究竟我們走的方向是對是錯?
「值今科學時代,理論實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是物理的基礎;門得列夫的元素週期表是化學的根本;而DNA解開了生命的奧秘。正是這些沉潛在表象下的根本因素,使得知識日漸昌明,協助人類脫離愚迷,步向未來。
「科學是一種治學的方法,以分析的手段,尋找事物的根本因素。再輔以實驗,將各種已知的根本因素加以組合,從而印證分析假設的正確性。直到這些認知都正確無誤後,人站在科學的認知上,始能得到智慧。
「我們已知人的思維建立在概念形式上,概念又僅具一種含糊的代表性,代表著人生各種不同的經驗。然而這個說法只是一種概述,究竟概念是什麼?有哪些功能?其根本的因素又是什麼?到今天還沒有人知道。
「基於科學的態度,我們先分析漢字概念,發現有『字碼、字序、字形、字辨、字音、字義』六大功能,在此先將之假定為『漢字基因』。
「進一步分析,我們先將各種功能假設是概念的根本因素,再用電腦軟硬體加以測試。唯有在全部假設的因素都能還原成文字概念,且能根據這些因素,達到理解認知的目的,前述的漢字基因理論才能成立。
「同時,在求證過程中,是以滿足一般人的認知水準為最低條件。其中有反應速度、記憶容量以及理解程度三個指標。反應速度越快越好;記憶容量越小越好;而理解程度則是越高越好。
「這種印證的實際過程,便是產品的設計,是稱漢字基因工程。我相信透過此工程,我們可以達到人機溝通的目的。至時,人便可以利用電腦的速度與記憶能量,為人類謀取最大的福祉。」
至於漢字基因的六大類是這樣的:
字碼基因:共二十五碼,分佔標準鍵盤之字符鍵,供文字輸入用。
字序基因:倉頡輸入法有二十五個「漢字字母」,供文字排序用。
字形基因:基本向量筆形九個,字根六四個,供字庫組字用。
字辨基因:即字碼基因加八十個輔助字形,逆向處理之。
字音基因:六書中之「形聲」,適用於六成以上之漢字,供語音辨識及合成用。
字義基因:常識基因組成基本概念五百一十二個,供理解用。
將前述各種基因,以現代化的科技,結合為一種擬人的、可與人溝通的應用工具,此即為「自然語言」,亦即「漢字基因工程」。
一個國家的興衰絕對不是偶然的,卜二堅信,中國人雖有一時的愚迷,但在傳統文化的照耀下,遲早能撥雲見日。任何一種新觀念,總要時間去證明,何必介意別人的眼光?既然自己認為該做,去做就是!
一九八七年,卜二回中國時,曾打算把漢字基因的根留下來,可惜無人問津。當時正值中國社會轉型的陣痛期,人人向錢看。卜二知道時機未至,微軟視窗正大行其道,第一流的工程師都忙著「漢化」視窗。大氣候如此,還能說什麼?
卜二在深圳科技園待了三年,設計了一些軟體套件,教出一批學生,卻找不到漢字基因的同道人。九一年,微軟挾著視窗三.○,有意鯨吞中文市場。卜二義無反顧,立刻由深圳返台,要求微軟公司把文字介面公開,將中文交由中國人自行發展。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種商品市場的壟斷,充其量只是經濟上的得失。經濟所圖者不過是一時的利益,誰有能力,誰就有所得。文化則不然,它是一個民族的命脈,完全與得失無關,其結果只有存或亡!
當電腦普及到社會上,學校、家庭都開始大量應用時,電腦上的文字便成為社會通用的標準。如果這種標準任由一個外國公司壟斷,所可預見的,便是這個公司主宰了社會文化。果真如此,國家民族的命運不啻掌握在唯利是圖的微軟公司手中。
這種現象能接受嗎?稍有血性的人,稍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都應該群起反對!
事實剛剛相反,台灣的知識份子卻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人人嘲笑卜二不識抬舉,微軟大阿哥為不爭氣的小中國人效勞,豈有不樂之理?
有一幕悽慘的悲劇,在歷史舞台上不斷重演,很可能就是我們這古老民族的歸宿。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傳說(也有歷史學家認為確有其事)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希臘人圍攻特洛伊城,連續十年不克,而雙方損失犧牲不貲。戰況膠著下,希臘人安排了一著妙計,他們揚言退兵,在沙灘上遺留下一座高大的木馬。
特洛伊人興高采烈,戰爭結束了,而且虜獲敵人木馬為戰利品。他們把木馬拖進城中,軍民同歡,大肆慶祝,人人喝得爛醉。
到了深夜,藏在木馬中的希臘士兵跳出來,打開城門,城外埋伏的希臘人一擁而入,特洛伊人從此成為奴隸。
資訊時代到來,政治軍事的形態徹底改變了,今天的微軟視窗,怎知不是現代的木馬?如果不是,為什麼不敢公開其中的文字介面?是不是裡頭隱藏了千軍萬馬,等我們的高級工程師,在痛飲視窗爛醉如泥之際,把中華文化全部丟到垃圾桶中?
中國人不能處理自己的資訊,不僅假手外人,而且還沾沾自喜!國家亡了尚不可悲,可悲的是當今的知識份子!辜負祖宗期許,浪費國家資源,竊居廟堂之餘,猶自為外人作嫁。一點骨氣、一點認識都沒有,早已做了亡國奴!
卜二眼看美國木馬被國人前呼後擁的捧進城內,自知力薄難當。一九九二年,他帶著一干弟子,歸隱於台東都蘭山中,專心研究他的漢字基因,與世無爭。
丁一約了卜二在賽馬俱樂部會面,那是個安靜的場所,環境幽雅。卜二頭上三分灰白相間的短髮,身著藍色牛仔裝,施施然而至。
丁一說:「聽說你在巴西住了很久,一定喜歡西餐。」
卜二笑說:「剛剛相反,就是吃不慣,我才回國的。」
丁一說:「那我們換一家。」
卜二說:「不必,很久沒吃了,也有點想念。」
「你最喜歡什麼?」
「該不是指吃的吧?」
丁一笑笑,說:「當然也不排除。」
「我最喜歡做自己該做的事。」
「那你該做什麼?」
「我該做個墾荒的人。」
「為什麼要墾荒呢?」
「因為已經開發的資源一定有限,我不喜歡和別人爭。」
「可是競爭才有進步。」
「我從來不缺乏競爭對手,那就是我自己。」
「難道是找不到對手?」
「那倒不是,只因我不學無術,不知道能和誰比。」
「古今中外,總有一個人可以比比吧?」
「有的,是直鉤釣魚的姜太公,我已六十多了,看能不能等到八十一。」
兩個人都笑了,丁一說:「文王只有一個。」
卜二說:「姜太公也天下無雙。」
兩個人點了菜,繼續談天說地。
丁一說:「以你之見,中國未來如何?」
卜二說:「剝極而復,否極泰來。」
「何以見得?」
「天道公允之極,盛極必衰,衰久必盛。中國在秦漢時期,文治武功堪稱第一,直到宋代,除軍事較弱外,其餘經濟、科技、文化均達鼎盛。而西方在教廷與貴族的統治下,正值黑暗時期,完全不能相比。僅以代表科技力量的煉鋼而論,宋代已有十五萬公噸,而同時期西方全部的總和,才二.五萬公噸。西方的興起,不過是風雲際會,而中國近三百年來之衰弱,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循環週期而已。」
「聽說你有個計劃,要讓電腦學習人。」
「是的,今天的電腦是供少數專家用的,不可能普及到全人類。由於電腦具有時空處理的優勢,對力量與財富的累積成對數增加。長此以往,人類社會必然兩極分化,導致不平與不安。所以我在努力,要把電腦高高在上的地位拉下地來,讓人人會用,人人有用,人人都買得起。」
「可能嗎?」
「當然可能,只是不知道文王在哪裡?」
丁一便說:「我們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香港有個上市公司,想把文化與科技結合起來。只是我們找了不少專家,一再和他們探討,他們認為科技就是現代文化,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與傳統的文化結合。」
卜二說:「我不同意,文化是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現代便是過去的延伸,又是未來的傳統。問題在於現代的科技從業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未來的遠見罷了。」
「可是,怎樣才能將科技和文化結合為一體呢?」
「簡單!以科技發展工具,以文化為應用內涵。」
「是些什麼工具呢?」
「資訊的載體。」
「一般人能應用現代化的資訊嗎?」
「當然可以,只要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就可以了。」
「做得到嗎?」
「我已經用漢字基因試驗成功了。」
「那麼,怎樣讓這個理論實現呢?」
卜二想了想說:「我們必須創造一種新的市場觀念。在原始時代,市場只是物質交換的一種環境。在當今網絡上,我們稱為電子經濟,實際上它只是信息交換,也可以說是欲求的傳達或精神的溝通。物質據有一定的空間和質量,具有獨佔性,而精神及信息則具擴散的性質,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獨佔的。
「再明確一點說,水是一種自然資源,是生命的基礎。假定水資源豐富,能滿足生命的佔有,又能達到共享的目的,那麼把水集中起來,建造一個水庫。在電腦界的術語上,即相當於一種超大型的資料庫。有了水資源,可以發電、灌溉、通航,就必須有一個管理系統。這個系統相當於資訊操作平台,或者是出入應用的閘口。
「最後,在水庫下裝設水管,通到千家萬戶,是為網絡。到時人人一開水龍頭,自來水就源源不絕,在資訊系統上,稱之為終端機、下載機或瀏覽器。
「這種共有的資源,能夠讓人類社會共存共榮,再透過市場機制,使資源資訊系統完整、易用、價廉,讓人們在他們習慣的固有文化中生活,不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體環境了嗎?這就是科技文化統一的大同理想。」
丁一說:「這樣大的計劃,需要多少資金呢?」
卜二說:「我不知道,我從來不喜歡錢,錢也不喜歡我。」
「錢與資金是有分別的。」
「那我更不敢想像了。」
「你願不願意加入我們公司,成為股東?」
「我一窮二白,怎麼加入?」
「只要你願意就好。」
「我還有十幾個跟隨的學生。」
「歡迎一起過來。」
「可是我現在這個公司呢?」
「放著吧,這樣台灣也有個基地。」
二人說定了,握手為信,沒有簽一個字,卜二就走了。
五月,卜二果真帶了十個學生,滿貨櫃的書籍、行李,到香港來了。
天地人三才聚會,又是一番閒話。
丁一將卜二介紹給張三,說:「文王渭水訪才,請得姜子牙來封神。」
張三戲說:「那我是誰?」
丁一笑說:「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夠你忙的了!」
張三也笑了:「我懂了,你把我當兒子了。」
卜二說:「我做姜子牙嫌太年輕,還是桃園三結義好些。」
張三說:「那我名副其實,該做張飛了。」
丁一說:「不好不好!劉備眼淚太多,關公塊頭太大,我一個都不像。」
卜二又說:「那就算梁山泊聚義吧,丁一兄做及時雨宋江。」
丁一說:「那你是誰?」
卜二笑說:「軍師無用!」
張三說:「我是誰?」
卜二說:「當然是玉麒麟盧俊義!」
丁一大笑:「盧俊義倒合適,但玉麒麟太娘娘腔了!」
卜二說:「不然怎麼辦?總不是黑旋風李逵吧?」
張三說:「再不然豹子頭林沖也好!」
丁一笑得打跌,說:「好個豹子頭!反正時機一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將陸續就位。一百單八將,人物由你挑,只要別挑浪裡白條張順就好!」
張三笑說:「張順也不錯呀!能渾水摸魚。」
卜二說:「簡單!再寫個《說文傳》,讓張順坐第二把交椅!」
丁一臉色一整,說:「笑話歸笑話,是時候了!當今資訊時代,正是文化發揚光大的良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不能結合資訊工具,必將落伍!
「這次我們吸取了美國的經驗,規劃了很久,也結合了無數英才。現在從天象來看,正是紫氣東來,三陽開泰的大好時機。
「我們要設計一個中華資訊文化中心,將所有的資源統一管理、統一應用。在中心裡有全世界各種資訊資料庫、軟體程式庫、應用工具庫,以及文化圖書庫等。再用一種公用的操作平台,與價格低廉而性能強大的載具相連接,開放給大眾使用。」
張三說:「這個構想不錯,可是如何營利呢?」
丁一說:「那個簡單,假如能在中國推廣成功,起碼有數億用戶,我們只要收使用費,每次人民幣一塊錢。就算平均每天一次吧,每月的收入就有數百億。」
張三說:「可是一般人連字都認得不多,怎麼能用電腦?」
丁一說:「我們不能再用電腦這個觀念,應該說是聯網的閱讀器。」
「就算上網,也要懂電腦呀!」
「這就是我們的特色了,我有種方法,用數字就可上網。」
「不用英文?光用數字就能上網?」
「是的,這樣就能普及到全世界,人人都能應用。」
「那載具呢?難道也不用電腦?」
卜二說:「放心,說它是電腦也可以,但是售價將是個人電腦的百分之五!」
「一分錢一分貨,功能呢?」
「在網絡支援下,毫不遜色!」
張三大為興奮,搓手道:「那不是電腦革命嗎?」
「是的,革命無罪呀!」
「沒錯!造反有理!那微軟不是完了嗎?」
「差不多了,只要用LINUX系統,對中國人說來,每年可以減少給微軟數千萬美金的『納稅貢金』。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發展中文操作系統,絕對不是希臘人送來的木馬。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必向微軟低頭。」
丁一說:「這就是網絡電腦的理想,美國人喊了很久,因為山頭林立,他們沒有成功。中國人多,市場龐大,而且還沒有開發,是唯一能夠實現的地域。」
張三說:「可是要用中文呀!中文電腦還不夠普遍。」
卜二說:「是的,中文的問題很多,電腦工程師不懂文字,他們以為能看報紙、能讀大學,中文程度還差得了?其實這是一種淺狹無知的心態,他們從來沒想到過,大學四年可以訓練出一流的工程師,卻培養不出一個像樣的文字學家。
「他們手握大砍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砍掉說沒有用。然後把幾個認為有用的字排列成隊,各給一個號碼,稱之為中文字集標準。外國人要做中國生意,也硬要插上一腳,叫做中文國際標準。
「於是,阿貓可以編標準,阿狗也行。這還不說,他們把文字肢解,有的叫做輸入標準;有的叫內碼標準;有的叫通用標準;有的叫交換標準;反正大刀在手,人人成了文化罪犯,卻沒有夠資格的文化警察出面阻止。」
張三說:「那我們怎麼解決呢?」
卜二說:「只要把觀念改變一下就行了,文字有兩種功能,一為接受,一為表達。接受的人多,是廣大的民眾;表達的較少,是一些知識份子。中文電腦目前尚可以讓知識份子滿足,問題在絕大多數的民眾,他們被忽略了。」
張三說:「這點我同意,但是你還沒說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卜二說:「新時代的到來,經常是由於工具的改變。現在,電書、電紙都將問世,文字的接受會變得非常簡單。所以,我們的重點在於另闢蹊徑,專門開發生產資訊載體,諸如電書、電紙的應用技術。」
張三還有疑問:「那也要用中文吧?成本很高呀!」
卜二說:「不!我們有『中文CPU』的設計技術,功能強大,但成本很低,可以用在電書、電紙上。」
「說了半天,到底什麼是電書、電紙?」
「電紙是種顯示器,像紙一樣薄,可以捲折。電書則是電紙加上中樞控制。」
「已經有賣的嗎?」
「還沒有,這就是眼光問題了,其實技術早已成熟。但是商人只看市場,不知道有什麼用,所以未為外界所知。」
「你認為有什麼用呢?」
「和書一樣,可以閱讀,可以用做電子課本,也能當網絡機下載。」
「那不是和膝上型電腦一樣嗎?」
「不一樣,電書只需顯示與處理文字的功能,兩者價格差了一百倍。」
「一百倍?那不是三十美金嗎?」
「是的,這是上千萬的價碼,如果生產上億套,還可以便宜。」
「真的?」
丁一笑說:「誰跟你開玩笑?」
張三說:「反正我是人,只要做得出來,我負責讓人人使用。」
丁一說:「對了,卜兄是地,要實實在在,一點一滴地做出來。」
卜二說:「有『天』就行,否則無米難炊!」
張三想了想,說:「太好了!太好了!這種資訊環境、數字上網、電子課本,人人能用,真的是功德無量!」
人們經常見樹不見林,電腦從業者在讀書時,看到的不是書本,而是別人的意見。所以一談到電腦,就只認識IBM PC,再談電書,更有人嗤之以鼻,指著膝上型電腦或個人助理(PDA)說:「這不是嗎?」
等到電書問世了,後知之明者又說:「當然應該這樣!」
電書解決了,其義意之大,無與倫比,因為最基本的電書就可以作為學生上課用的「電子課本」。需知中國有一億多學子,學生書包平均是五公斤。結果年紀輕輕,就被書山壓得彎腰駝背、老態龍鐘!
再看學生用書,平均每學期每人要十五本書,加上各種參考教材是二十本。兩億學生就是四十億本!印書要印刷機、油墨,都是高污染的器材,除了污染、水資源耗費外,還要造紙。若以一棵樹生產兩百本書計算,每年至少要砍掉兩千萬棵樹!砍了樹便破壞水土保持,於是長江黃河泛濫,生態成災!但是國家未來的前途全靠學子,沒有課本,學生如何學習,國家民族的希望又在哪裡?
電子課本正好解決了這道難題,每本電書的生產成本大約是紙書的十倍,卻可以存放四十本書!此外還有很多優點,比如重量和一本書不相上下,兩顆電池可以用上三個月,如果用太陽能電池,效率更佳。更大的好處是,教材可以隨時修改,即時更新,立刻可由網絡上直接下載。
這又連帶解決了另一道更難解的難題,那就是教育的普及。國家窮經費有限,只能把精力及資源集中在大都市。中國九億農民便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待遇,而農民的教育又涉及社會的發展。
多年來,中外許多有心人士,為了照顧偏遠地區的教育,籌募了大筆資金,辦理「希望工程」。當然有很多學子受惠,但是在真正的窮鄉僻壤,光蓋一所學校就是大事一件!好不容易有了校舍,卻請不到好老師!就算請到了,學生要走幾公里路上學,辛苦不說,時間精力也耗費得差不多了!
電子課本還可提供遠距教學,學生在家中坐,把第一流的老師請到網絡中心來,師生透過網絡溝通、教習。這不正是「希望工程」嗎?
這種設計,其意義重大,可說是一種工具革命。當電腦技術成熟後,商人唯利是圖,一味壓榨使用者,硬體年年更新,軟體時時變化,每變一次,用戶又要另掏腰包。結果肥了「高科技」業者,苦了使用者,而地球上廢物處處,污染成災。電書將一切精簡,返璞歸真,本體不變,但可根據用者的需求,隨意擴充。
有人說,沒有利潤,怎能成功?這又是見樹不見林的例證。一九九九年前,電腦在全世界的銷售量,不過區區三億台,僅佔六十億人口的百分之五。為什麼不把眼睛放在百分之百的市場呢?人人爭著為百分之五的人服務,不又是奴隸伺候主子的古老故事嗎?
怎樣令全人類共享資訊的效益呢?首先,個人經濟能力上要負擔得起,也就是說,售價要低廉,這一點電書當之無愧。其次要人人有此需要,換句話說,電書的功能要完整,能符合人民的需求,這一點也沒問題,附加價值可以解決。最後一點,是要讓人人會用,表面上看這點很難,其實,人能用什麼?不過語言而已!只要再加上語音辨識、傳輸、貯存等功能,就一切搞定!
當這些功能完備時,不僅是學生可用,農民也能受益。當農民能得到及時的農業資訊、能應用電子留言與外界溝通時,九億農民網就完工了。此網能成功,就代表全民上網不是夢想,另一個新世紀即將到來。
丁一又說:「這些都是驚天動地的大計劃,我們要建造一個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資訊水壩。當然還要有各種配套設施,以為全人類謀福!主事者必須有眼光、有能力,才可以使之實現。我們三個人應運而生,正好同心協力,做一番有意義的事業!」
這是一篇傳奇,是天地人三才的神話,也是驚天動地的真實。
誰知道呢?除了《水滸傳》,說不定有一套《說文傳》已經放在書架上,等時機到了,一個一個的神話與事實交互發展,再添一筆人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