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  至  第七〇

61**時間: 地點:
    (須臾雲霧四合,因失所在。)
    (○晁良貞)
    (晁良貞能判知名,性剛鷙,不懼鬼。)
    (每年,恒掘太歲地豎屋。)
    (後忽得一肉,大於食魁,良貞鞭之數百,送通衢。)
    (其夜,使人陰影聽之。)
其 人:(三更後,車騎眾來至肉所,問太歲)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報之?
婦 人:(太歲云)彼正榮盛,如之奈何!
    (明失所在。)
    (○李氏)
    (上元末,復有李氏家不信太歲,掘之,得一塊肉。)
李 氏:(相傳云)得太歲者,鞭之數百,當免禍害。
    (李氏鞭九十餘,忽然騰上,因失所在。)
    (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盡,惟小蒯公尚存。)
    (李氏兄弟恐其家滅盡,夜中,令奴悉作鬼裝束,劫小蒯,便藏之。)
    (唯此子得存,其後襲封蒯公。)
    (○又)
    (州有人。)
    (亦掘得太歲,大如方,狀類赤菌,有數千眼,其家不識。)
李 氏:(移至大路,遍問識者,有胡僧驚曰)此太歲也,宜速埋之。
    (其人遽送舊處。)
    (經一年,人死略盡。)
    (○張寅)
    (范陽張寅嘗行洛陽故城南,日已昏暮,欲投宿故人家。)
    (經狹路中,馬忽驚顧,跼不肯行。)
    (寅疑前有異,因視路傍墳。)
    (大柱石端有一物,若似紗籠,形大如橋柱上慈台,漸漸長大,如數斛。)
    (及地,飛如流星,其聲如雷,所歷林中宿鳥驚散。)
    (可百餘步,墮一人家。)
    (寅竊記之,乃去。)
    (後月餘,重經其家,長幼無遺失。)
一 人:(乃詢之鄰人)其婦養姑無禮,姑死,遂有此禍。
    (○燕鳳祥)
    (平陽燕鳳祥,頗涉六藝,聚徒講授。)
    (夜與其妻在家中,忽聞外間暗鳴之聲,以為盜。)
    (屣履視之,正見一物,白色,長丈許,在庭中,遽掩入戶。)
一 人:(漸聞登階,呼鳳祥曰)夜未久,何為閉戶?
    (默不敢應,明燈自守。)
    
    
62**時間: 地點:
    (須臾,門隙中有一面,如猴,即突入。)
    (呼其侶數百頭,悉從隙中入,皆長二尺餘,著豹皮犢鼻褌,鼓唇睚目,貌甚醜
    (惡。)
    (或緣屋壁,或在梁棟間,跳躑在後,勢欲相逼。)
    (鳳祥左右,惟有一枕及婦琵琶,即以擲之,中者便去,至明方盡。)
    (遂得免。)
一 人:(恍惚常見室中有衣冠大人,列在四壁)我平陽堯平使者。
    (請巫祝祠禱之,終不能去。)
    (乃避於精舍中,見佛榻下有大面。)
    (瞪目視之。)
    (又將逃於他所,出門,復見群鬼悉戲巷中,直赴鳳祥,不得去。)
    (既無所出,而病轉篤。)
    (乃多請僧設齋,結壇持咒,亦迎六丁道士,為作符禁咒,鬼乃稍去。)
    (數日,鳳祥夢有朱衣墨幘,住空中云)
一 人:還汝魂魄。
    (因而以物擲鳳祥。)
    (有如婦人發者,有如絳衣者,數十枚,鳳祥悉受。)
    
    
63**時間: 地點:
    (明日遂愈焉。)
    (○韋訓)
    (唐京兆韋訓,暇日於其家學中讀《金剛經》。)
    (忽見門外緋裙婦人,長三丈,逾牆而入。)
    (遙捉其家先生,為捽發曳下地,又以手捉訓。)
    (訓以手抱《金剛經》遮身,倉卒得免。)
    (先生被曳至一家,人隨而呼之,乃免。)
    (其鬼走入大糞堆中。)
    (先生遍身已藍澱色,舌出長尺餘,家人扶至學中,久之方蘇。)
    (率村人掘糞堆中,深數尺,乃得一緋裙白衫破帛新婦子,焚於五達衢。)
    (其怪遂絕焉。)
    (○盧贊善)
    (盧贊善家有一瓷新婦子。)
一 人:(經數載,其妻戲謂曰)與君為妾。
    (盧因爾惘惘,恒見一婦人臥於帳中。)
    (積久,意是瓷人為祟,送往寺中供養。)
    (有童人曉於殿中掃地,見一婦人,問其由來。)
    (雲是盧贊善妾,為大婦所妒,送來在此。)
    (其後見盧家人至,因言見妾事。)
    (贊善窮核本末,所見服色是瓷人,遂命擊碎。)
    (心頭有血,大如雞子。)
    
    (六)
    (○蘇丕女)
    (武功蘇丕天寶中為楚丘令,女適李氏。)
    (李氏素寵婢,因與丕女情好不篤,其婢求術者行魘蠱之法,以符埋李氏宅糞土
    (中,又縛彩婦人形七枚,長尺餘,藏於東牆窟內,而泥飾之,人不知也。)
    (數歲,李氏及婢,相繼死亡,女寡居。)
    (四五年,魘蠱術成,彩婦人出遊宅內,蘇氏因爾疾發悶絕。)
    (李婢已死,莫知所由。)
    (經一載,累求術士,禁咒備至,而不能制。)
    (後伺其復出,乃率數十人掩捉,得一枚,視其眉目形體悉具,在人手中,恒動
    (不止。)
    (以刀斲之,血流於地,遂積柴焚之。)
    (其徒皆來焚所號叫,或在空中,或在地上。)
    (燒畢,宅中作炙人氣。)
    (翌日,皆白衣,號哭數日不已。)
    (其後半歲,累獲六枚,悉焚之,唯一枚得而復逸,逐之,忽乃入糞土中。)
    (蘇氏率百餘人掘糞,深七八尺,得桃符,符上朱書字宛然可識)
婦 人:李雲婢魘蘇氏家女,作人七枚,在東壁上土龕中。其後九年當成。
    (遂依破壁,又得一枚,丕女自爾無恙。)
    (○蔣惟岳)
婦 人:(蔣惟岳不懼鬼神,常獨臥窗下,聞外有人聲,岳祝云)汝是冤魂,可入相見。
    若是閒鬼,無宜相驚。
    (於是窣然排戶,而欲升其牀。)
    (見岳不懼,旋立壁下,有七人焉。)
    (問其所為,立而不對。)
    (岳以枕擊之,皆走出戶。)
    (因走趁沒於庭中。)
    
    
64**時間: 地點:
    (明日掘之,得破車輻七枚,其怪遂絕。)
    (又其兄常患重疾,岳親自看視。)
    (夜深,又見三婦人鬼,至兄牀前,叱退之,三遍,鬼悉倒地。)
    (久之,走出,其兄遂愈。)
    (○韋諒)
    (乾元中,江寧縣令韋諒,堂前忽見小鬼,以下唇掩面,來至燈所。)
    (去又來,使人逐之,沒於階下。)
    (明旦,掘其沒處,得一故門扇,長尺餘,頭作卷荷狀。)
    (○桓彥范)
    (扶陽王桓彥范,少放誕,有大節,不飾細行。)
    (常與諸客游俠,飲於荒澤中,日暮,諸客罷散,范與數人大醉,遂臥澤中。)
    
    (二更後,忽有一物,長丈餘,大十圍,手持矛戟,瞋目大喚,直來趨范等。)
    
    (眾皆俯伏不動,范有膽力,乃奮起叫呼,張拳而前,其物乃返走。)
    (遇一大柳樹,范手斷一枝,持以擊之,其聲策策,如中虛物。)
    (數下,乃匐匍而走,范逐之愈急,因入古壙中。)
    (洎明就視,乃是一敗方相焉。)
    (○蔡四)
    (穎陽蔡四者,文詞之士也,天寶初,家於陳留之濬儀。)
    (吟詠之際,每有一鬼來登其榻,或問義,或賞詩。)
一 鬼:(蔡問)君何鬼神,忽此降顧?
一 鬼:我姓王,最大,慕君才德而來耳。
    (蔡初甚驚懼,後稍狎之。)
    (其鬼每至,恒以「王大」、「蔡氏」相呼,言笑歡樂。)
    (蔡氏故人有小奴見鬼,試令觀之,其奴戰慄。)
一 鬼:(問其形)有大鬼,長丈餘,餘小鬼數人在後。
    (蔡氏後作小木屋,置宅西南隅,植諸果木其外。)
謂 之:(候鬼至)人神道殊,君所知也。昨與君造小?舍,宜安堵。
    (鬼甚喜,辭謝主人。)
    (其後每言笑畢,便入此居偃息,以為常矣。)
久 之:(謂蔡氏曰)我欲嫁女,暫借君宅。
久 之:(蔡氏不許)老親在堂,若染鬼氣,必不安穩,君宜別求宅也。
一 鬼:大夫人堂,但閉之,必當不入,餘借七日耳。
    (蔡氏不得已借焉。)
    (七日之後,方還住,而安穩無他事也。)
久 之:(後數日)設齋。
久 之:(憑蔡為借食器及帳幕等,蔡云)初不識他人,唯借己物。
久 之:(因問欲於何處設齋)近在繁台北。世間月午,即地下齋時。
一 鬼:至時欲往相看,得乎?
久 之:何適不可。
    (蔡氏以鬼,舉家持《千手千眼咒》,家人清淨,鬼即不來,盛食葷血,其鬼必
    (至。)
    (欲至其齋,家人皆精心念誦,著新淨衣,乘月往繁台。)
    (遙見帳幕僧徒極盛,家人並誦咒,前逼之,見鬼惶遽紛披,知其懼人,乃益前
    (進。)
    (既至,翕然而散。)
    (其王大者,與徒侶十餘人北行,蔡氏隨之。)
    (可五六里,至一墓林,乃沒。)
    (記其所而還。)
    (明與家人往視之,是一廢墓,中有盟器數十,當壙者最大,額上作「王」字。
    ()
家 人:(蔡曰)斯其王大乎?
    (積火焚之,其鬼遂絕。)
    (○李華)
    (唐吏部員外李華,幼時與流輩五六人,在濟源山莊讀書。)
    (半年後,有一老人,鬚眉雪色,恒持一裹石,大如拳,每日至晚,即騎院牆坐
    (,以石擲華等當窗前後。)
    (數月,居者苦之。)
    (鄰有秦別將,善射知名,華自往詣之,具說其事。)
    (秦欣然持弓,至山所伺之。)
    (及晚復來,投石不已,秦乃於隙中縱矢,一發便中。)
    (視之,乃木盟器。)
    (○商鄉人)
    (近世有人。)
    (旅行商鄉之郊,初,與一人同行。)
    (數日,忽)
謂 人:我乃是鬼,為家中明器叛逆,日夜戰鬥。欲假一言,以定禍亂,將如之何?
家 人:苟可成事,無所憚。
    (會日晚,道左方至一大墳。)
家 人:(鬼指墳言)是己塚,君於塚前大呼『有敕斬金銀部落』,如是畢矣。
    (鬼言訖,入塚中。)
    (人便宣敕。)
    
    
65**時間: 地點:
    (須臾聞。)
    (斬決之聲。)
    (有頃,鬼從中出,手持金銀人馬數枚,頭悉斬落。)
謂 人:得此足一生福,以報恩耳。
謂 人:(人至西京,為長安捉事人所告,縣官云)此古器,當是破塚得之。
    (人以實對。)
    (縣白尹,奏其事。)
    (發使人隨開塚,得金銀人馬,斬頭落者數百枚。)
    (○東萊人女)
    (東萊人有女死,已葬。)
    (女至冥司,以枉見捕得還,乃敕兩吏送之。)
謂 人:(鬼送墓中,雖活而無從出,鬼亦患之,乃問女曰)家中父母之外,誰最念汝?
    
家 人:(女曰)獨季父耳。
一 鬼:吾能使來劫墓。季父見汝活,則遂生也。
家 人:(女曰)季父仁惻,未嘗有過,豈能發吾塚耶?
一 鬼:吾易其心也。
    (留鬼守之,一鬼去。)
    (俄而季父與諸劫賊發意開棺,女忽從棺中起。)
    (季父驚問之,具以前白季父。)
    (季父大加慚恨。)
    (諸賊欲遂殺之,而季父號泣哀求得免,負之而歸。)
    (○鄭會)
    (滎陽鄭會家在渭南,少以力聞。)
    (唐天寶末,祿山作逆,所在賊盜蠭起,人多群聚州縣。)
    (會恃其力,尚在莊居,親族依之者甚眾。)
    (會恒乘一馬,四遠覘賊,如是累月。)
    (後忽五日不還,家人憂愁,然以賊劫之故,無敢尋者。)
    (其家樹上忽有靈語,呼「阿」,即會妻乳母也。)
    (家人惶懼藏避。)
家 人:(又語云)阿,不識會耶前者我往探賊,便與賊遇,眾寡不敵,遂為所殺。我以
    命未合死,頻訴於冥官,今蒙見允,已判重生。我屍在此莊北五里道旁溝中。可
    持火來,及衣服往取。
    (家人如言,於溝中得其屍,失頭所在。)
家 人:(又聞語云)頭北行百餘步,桑樹根下者也。到舍,可以谷樹皮作線。攣之。我
    不復來矣,努力勿令參差。
    (言訖,作鬼嘯而去。)
    (家人至舍,依其攣湊畢,體漸溫。)
    (數日,乃能視,恒以米飲灌之,百日如常。)
    (○王穆)
    (太原王穆,唐至德初。)
    (為魯旻部將。)
    (於南陽戰敗,軍馬奔走。)
    (穆形貌雄壯,馬又奇大,賊騎追之甚眾。)
    (及,以劍自後砟穆頸,殪而隕地,肋骨俱斷,唯喉尚連。)
    (初,冥然不自覺死,至食頃乃悟。)
    (而頭在臍上,方始心惋,旋覺食漏。)
    (遂以手力扶頭,還附頸,須臾復落,悶絕如初。)
    (久之方蘇,正頸之後,以發分係兩畔,乃能起坐,心亦茫然,不知自免。)
    (而所乘馬,初不離穆,穆之起,亦來止其前。)
    (穆扶得立,左膊發解,頭墜懷中,夜後方蘇。)
    (係發正首之後,穆心念)
久 之:馬臥方可得上。
    (馬忽橫伏穆前,因得上馬,馬亦隨之起,載穆東南行。)
    (穆兩手附兩頰,馬行四十里,穆麾下散卒十餘人群行,亦便路求穆。)
    (見之,扶寄村舍。)
    (其地去賊界四十餘里,眾心惱懼,遂載還昊軍,軍城尋為賊所圍。)
    (穆於城中養病,二百餘日方愈。)
    (繞頸有肉如指,頭竟小偏。)
    (旻以穆名家子,兼身徇王事,差攝南陽令,尋奏葉令。)
    (歲餘,遷臨汝令。)
    (秩滿,攝棗陽令,卒於官。)
    (○湯氏子)
    (湯氏子者,其父為樂平尉。)
    (令李氏,隴西望族,素輕易,恒以吳人狎侮。)
    (尉甚不平。)
    (輕為令所猥辱,如是者已數四。)
    (尉不能堪,某與其兄,詣令紛爭。)
    (令格罵,叱左右曳下,將加捶楚。)
    (某懷中有劍,直前刺令,中胸不深,後數日死。)
    (令家人亦擊某係獄。)
    (州斷刑,令辜內死,當決殺。)
    (將入市,無悴容,有善相者云)
家 人:少年有五品相,必當不死,若死,吾不相人矣。
    (施刑之人,加之以繩,決畢氣絕,牽曳就獄,至夕乃蘇。)
家 人:(獄卒白官,官云)此手殺人,義無活理。
    (令卒以繩縊之。)
    (其夕三更,復甦,卒又縊之。)
    (及明復甦。)
    (獄官以白刺史,舉州歎異。)
    (而限法不可,呼其父令自斃之。)
    (雙於州門,對眾縊絕。)
    (刺史哀其終始,命家收之。)
    (及將歸第,復活。)
    (因葬空棺,養之暗室,久之無恙。)
    (乾元中,為全椒令卒。)
    (○李強友)
    (李強友者,御史如璧之子。)
    (強友天寶末為剡縣丞,上官數日,有素所識屠者,詣門再拜。)
家 人:(問其故)因得病暴死,至地下,被所由領過太山,見大郎作主簿,因往陳訴。
    未合死至,蒙放得還。故來拜謝。
    (大郎者,強友也。)
    (強友聞,惆悵)
久 之:死得太山主簿,亦復何憂!
久 之:(因問職事何如,屠者云)太山有兩主簿,於人間如判官也。儐從甚盛,鬼神之
    事,多經其所。
    (後數日,強友親人死,得活,復云被收至太山。)
    (太山有兩主簿,一姓李,即強友也;一姓王,其人死在王下。)
    (若自論別,年尚未盡,忽聞府君召王主簿,去頃便回,雲官家設齋,須漆器萬
    (口。)
謂 人:君家有此物,可借一用,速宜取之,事了即當放。
久 之:(此人來詣強友云)被借漆器,實無手力。
    (強友為囑王侯,久之未決。)
    (又聞府君喚李主簿,走去卻回,謂親吏曰)
久 之:官家嗔王主簿不了事,轉令與覓漆器。此事已急,無可致辭,宜速取也。
    (其人不得已,將手力來取,揀閱之聲,家人悉聞。)
    (事畢,強友領過府君,因爾得放。)
    (既愈,又為強友說之。)
    (強友於官嚴毅,典吏甚懼,衙後多在門外。)
    (忽傳贊府出,莫不罄折。)
    (有竊視,見強友著帽,從百餘人,不可復識,皆怪訝之。)
    (如是十餘日,而強友卒。)
    (○韋廣濟)
    (韋廣濟,上元中暴死。)
久 之:(自言初見使持帖)閻羅王追己為判官。
    (已至門下,而未見王。)
    
    
66**時間: 地點:
    (須臾,衢州刺史韋黃裳復至,廣濟拜候。)
久 之:(黃裳與廣濟為從兄弟)汝何由而來?
謂 人:奉王帖追為判官。
久 之:(裳笑曰)我已為之,汝當得去。
    (命坐。)
    (久之,命所司辦食。)
    (頃之食至,盤中悉是人鼻手指等。)
久 之:(謂濟曰)此鬼道中食,弟既欲還,不宜復吃。
    (因令向前人送廣濟還。)
    (及蘇,說其事,而黃裳猶無恙。)
    (後數日而暴卒。)
久 之:(其年呂延為浙東節度,有術士謂曰)地下所由雲,王追公為判官。速作功德,
    或當得免。
    (延之惶懼,大造經像,數十日)
術 者:公已得免矣,今王取韋衢州,其牒已行。
    (延之使人至信安,遽報消息。)
    (後十日,黃裳竟亡也。)
    (○隰州佐史)
    (隰州佐史死,數日後活,雲,初閻羅王追為典史,自陳素不解案。)
    (王令舉其所知,某薦同曹一人,使出帖追。)
一 人:(王問佐史)汝算既未盡,今放汝還。
術 者:(因問左右)此人在生有罪否?
一 人:(左右云)此人曾殺一犬一蛇。
術 者:(王曰)犬聽合死,蛇復何故枉殺蛇者,法合殊死。
    (令某回頭,以熱針汁一杓,灼其背。)
    (受罪畢,遣使送還。)
術 者:(吏就某索錢一百千文,某云)我素家貧,何因得辦?
    (吏又覓五十千,亦答雲無。)
術 者:(吏云)汝家有胡錢無數,何得訴貧!
一 人:(某答)胡錢初不由己。
術 者:(吏言)取之即得,何故不由?
    (領某至家取錢。)
    (胡在牀上臥,胡兒在錢堆上坐,未得取錢。)
    (且暫入庭中,狗且吠之,某以腳蹴,狗叫而去。)
    (又見其婦營一七齋,取面作飯,極力呼之,婦殊不聞。)
    (某怒,以手牽領巾,婦躓於地。)
    (久之,外人催之。)
    (及出,胡兒猶在錢上,某勁以拳拳其脅,胡兒悶絕。)
    (乃取五十千付使者,因得放,遂活。)
    (活時,胡兒病?尚未愈。)
    (後經紀,竟折五十千也。)
    (○開元選人)
    (吏部侍郎盧從願父,素不事佛-元初,選人有暴亡者,以算未盡,為地下所由
    (放還。)
    (既出門,逢一著枷,謂選人曰)
老 人:君以得還,我子從願,今居吏部,若選事未畢,當見之,可為相諭:己由不事佛
    ,今受諸罪,備極苦痛,可速作經像相救。
    (其人既活,向銓司馬說之。)
    (從願流涕,請假寫經像。)
    (相救畢,卻詣選人辭謝)
其 人:已生人間,可為白兒。
    (言訖不見。)
    (○崔明達)
    (崔明達。)
    (小字漢子,清河東武城人也。)
    (祖元獎,吏部侍郎、杭州刺史。)
    (父庭玉,金吾將軍、冀州刺史。)
    (明達幼於西京太平寺出家,師事利涉法師。)
    (通《涅經》,為桑門之魁柄-元初,齋後,房中晝寢。)
    (及寤,身在簷外,還房,又覺出。)
    (如是數四,心甚惡之。)
    
    
67**時間: 地點:
    (須臾,見二牛頭卒,悉持死人,於房外炙之。)
    (臭氣衝塞。)
其 人:(問其所以,卒云)正欲相召。
明 達:第無令臭,不憚行。
    (卒乃於頭中拔出其魂,既而引出城中,所歷相識甚眾。)
    (明達欲對人告訴,則不可。)
    (既出城西,路迳狹小,俄而又失二卒。)
    (有赤索係片骨引明達行,甚親之。)
    (行數裡,骨復不見。)
    (明達惆悵獨進,僅至一城。)
    (城壁毀壞,見數百人,洋鐵補城。)
    (明達默然而過,不敢問。)
    (更行數裡,又至一城,城前見卒吏數十人,和墼修方丈室。)
    (有緋衫吏,呵問明達,尋令卒吏推明達入室,累墼塞之。)
    (大叫枉,吏云)
明 達:聊欲相試,無苦也。
    
    
68**時間: 地點:
    (須臾,內傳王教,召明達師。)
    (明達隨入大廳,見貴彩少年,可二十許,階上階下,朱紫羅列,凡數千人。)
    
    (行入庭,竊心念)
明 達:王召我,不下階。
明 達:(忽見王在階下,合掌虔敬,謂明達曰)冥中深要陽地功德,聞上人通《涅經》
    ,故使奉迎,開題延壽。
明 達:(又念)欲令開講,不致塔座,何以敷演?
    (又見塔座在西廊下。)
    (王指令明達上座開題,仍於塔下設席。)
    (王跪,說一行,王云)
明 達:得矣。
    (下座至,王令左右)
明 達:送明達法師還。
    (臨別,謂)
明 達:可為轉一切經。
    (既出,忽於途中見車騎數十人,雲是崔尚書。)
    (及至,乃是其祖元狀。)
    (元獎見明達,不悅,大言云)
明 達:己是漢子,阿翁寧不識耶?
    (元獎引至廳。)
    (初問藍田莊,次問庭玉,明達具以實對。)
明 達:(元獎云)吾自沒後,有職務,未嘗得還家,存亡不之知也。
    (尋有吏持案至元獎處。)
明 達:(竊見籍有明達名)太平寺僧,嵩山五品。
    
    
69**時間: 地點:
    (既畢,元獎問明達得窺也,明達辭不見。)
    (乃令二吏送明達詣判官,令兩人送還家。)
    (判官見,不甚致禮。)
判 官:(左右數客云)此是尚書嫡孫,何得以凡客相待?
    (判官乃處分二吏送明達。)
判 官:(曰)此輩送上人者,歲五六輩,可以微貺勞之。
    (出門,吏各求五百千。)
判 官:(吏云)至家,宜便於市致鑿之,吾等待錢方去。
    (及房,見二老婢被發哭,門徒等並歎息。)
    (明不識其屍,但見大坑。)
    (吏推明達於坑,遂活。)
    (尚昏沉,未能言,唯累舉手。)
明 達:(左右云)要紙錢千貫。
    (明達頷之。)
    (及焚錢訖,明達見二人各持錢去,自爾病癒。)
    (初,明達至王門,見數吏持一老姥至明達所居,雲是縣靈岩人。)
    (及入,王怒云)
明 達:何物老婢,持菩薩戒,乃爾不潔!
    (令放還,可清潔也。)
    (及出,與明達相隨行。)
    (可百餘步,然後各去。)
    (明達疾愈,往詣靈岩,見姥如舊識也。)
    (○費子玉)
    (天寶中,犍為參軍費子玉官舍夜臥,忽見二吏至牀前。)
    (費參軍驚起,問誰,吏云)
子 玉:大王召君。
子 玉:身是州吏,不屬王國,何得見召?
明 達:(吏云)閻羅。
    (子玉大懼,呼人備馬,無應之者。)
    (倉卒隨吏去。)
    (至一城,城門內外各有數千人。)
    (子玉持誦《金剛經》,爾時恒心誦之。)
子 玉:(又切念云)若遇菩薩,當訴以屈。
    
    
70**時間: 地點:
    (須臾,王命引入。)
    (子玉再拜,甚歡然。)
    (俄見一僧從雲中下,子玉前致敬。)
    (復揚言欲見地藏菩薩,王曰)
子 玉:子玉,此是也。
菩 薩:(子玉前禮拜)何以知我耶?
子 玉:(因謂王曰)此人一生誦《金剛經》,以算未盡,宜遣之去。
    (王視子玉,忽怒,問其姓名)
子 玉:嘉州參軍費子玉。
菩 薩:(王曰)犍為郡,何嘉州也。汝合死,正為菩薩苦論,且釋君去。
    (子玉再拜辭出。)
菩 薩:汝還,勿復食肉,當得永壽。
    (引子玉禮聖容。)
    (聖容是銅佛,頭、面、手悉動,菩薩禮拜,手足悉展。)
    (子玉亦禮。)
子 玉:(禮畢出門)門外人何其多乎?
菩 薩:此輩各罪福不明,已數百年為鬼,不得記生。
    (子玉辭還舍,復活。)
    (後三年,食肉又死,為人引證。)
菩 薩:(見之大怒云)初不令汝食肉,何故違約?
    (子玉既重生,遂斷葷血。)
    (初,子玉累取三妻,皆雲被追之,亦悉來見。)
子 玉:何得來耶?
菩 薩:(妻云)君勿顧之耳。
子 玉:(小妻云)君於我不足,有恨而來,所用己錢,何不還之?
子 玉:錢亦易得。
菩 薩:(妻云)用我銅錢,今還紙錢耶?
子 玉:夫用婦錢,義無還理。
    (妻無以應,遲回各去也。)
    (○梅先)
    (錢塘梅先恒以善事自業,好持佛經,兼造生七齋,鄰裡呼為居士。)
    (天寶中,遇疾暴卒而活。)
    (自說,初死,為人所領,與徒十餘輩見閻羅王。)
子 玉:(王問)君在生,復有何業?
菩 薩:唯持經念佛而已。
子 玉:(王曰)此善君能行之,冥冥之福,不可虛耳。
子 玉:(令檢先簿,喜曰)君尚未合死,今放卻生,宜崇本業也。
    (再拜。)
    (會未有人送,留在署中。)
子 玉:(王復訊問,次至錢塘裡正包直)何故取李平頭錢,不為屬戶?
菩 薩:(直曰)直為里長團頭,身常在縣,夜歸早出,實不知,乞追子問。
    (王令出帖追直子。)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