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至 第一〇
1**時間: 地點:
(一)
(○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
(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
(數有烏銜草。)
(覆死人面,皆登時活。)
(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齎此草。)
先 生:(以問北郭鬼谷)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
,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
(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
(後不知所之。)
(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
(乘白鹿車,俱來迎羲而去。)
(由是後人知福得道矣。)
(又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醫張尚容等不能知,聚族言曰)
其 人:形體如是,寧可久耶,聞大海中有神仙,正當求仙方,可癒此疾。
(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
(遇空舟,乃齎所攜,掛帆隨風。)
(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百人,如朝謁狀。)
2**時間: 地點:
(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藥。)
(因問彼皆何者,指云)
婦 人:中心牀坐,須鬢白者,徐君也。
婦 人:(又問徐君是誰)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
其 人:知之。
婦 人:此則是也。
(頃之,眾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謁,具語始末,求其醫理。)
徐 君:汝之疾,遇我即生。
(初以美飯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
徐 君:能盡此,為再飧也,但恐不盡爾。
(某連啖之,如數甌物,致飽。)
(而飲,亦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致醉。)
(翌日,以黑藥數丸令食,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
徐 君:(某求住奉事)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無愁歸路遙也。
徐 君:(復與黃藥一袋)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
(某還。)
(數日至登州,以藥奏聞。)
(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僕僕先生)
(僕僕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自雲姓僕名僕,莫知其所由來。)
(家於光州樂安縣黃土山,凡三十餘年,精思餌杏丹,衣服飲食如常人,賣藥為
(業-元三年,前無棣縣令王滔寓居黃土山下,先生過之。)
(滔命男弁為主,善待之。)
(先生因授以杏丹術。)
(時弁舅吳明為光州別駕,弁在舍。)
(頃之,先生乘雲而度。)
(人吏數萬皆睹之。)
先 生:(弁乃仰告曰)先生教弁丹術未成,奈何舍我而去!
(時先生乘雲而度,已十五過矣。)
(人莫測。)
(及弁與言,觀者皆愕,或以告刺史李休光,休光召明而詰之曰)
先 生:子之甥乃與妖者友,子當執。
(其舅因令弁往召之。)
(弁至舍而先生至,具以狀白。)
先 生:餘道者。不欲與官人相遇。
徐 君:(弁曰)彼致禮,便當化之,如妄動失節,當威之,使心伏於道,不亦可乎?
先 生:善。
(乃詣休光府。)
先 生:(休光踞見,且詬曰)若仙當遂往矣,今去而復來,妖也。
先 生:麻姑、蔡經、王方平、孔申、二茅之屬,問道於餘,餘說之未畢,故止,非他也
。
(休光愈怒,叱左右執之,龍虎見於側,先生乘之而去。)
(去地丈餘,玄雲四合,斯須雷電大致,碎庭槐十餘株,府舍皆震壞,觀者無不
(奔潰。)
(休光懼而走,失頭巾。)
(直吏收頭巾,引妻子跣出府,因徒宅焉。)
(休光以狀聞,玄宗乃詔改樂安縣為仙居縣,就先生所居舍,置仙堂觀,以黃土
(村為仙堂村,縣尉嚴正誨護營築焉。)
(度王弁為觀主,兼諫議大夫,號通真先生。)
(弁因餌杏丹卻老,至大歷十四年,凡六十六歲,而狀可四十餘,筋力稱是。)
(其後果州女子謝自然,白日上升。)
(當自然學道時,神仙頻降,有姓崔者,亦云名崔,有姓杜者,亦云名杜,其諸
(姓亦爾,則與僕僕先生姓名相類矣。)
(無乃神仙降於人間,不欲以姓名行於時俗乎?後有人於義陽郊行者,日暮,不
(達前村,忽見道旁草舍,因往投宿,室中惟一老人,問客所以。)
老 人:(答曰)天陰日短,至此昏黑,欲求一宿。
老 人:宿即不妨,但無食耳。
(久之,客苦饑甚,老人與藥數丸,食之便飽,既明辭去。)
(及其還也,忽見乘五色雲,走地數十丈,客便遽禮,望之漸遠■至安陸,多為
(人說之,縣官以為惑眾,係而詰之■云)
老 人:實見神仙。
老 人:(然無以自免,乃向空祝曰)仙公何事見,今受不測之罪。
(言訖,有五色雲自北方來,老人在雲中坐,客方見釋。)
(縣官再拜,問其姓氏)
老 人:僕僕,野人也,有何名姓?
(州司畫圖奏聞,敕令於草屋之所,立僕僕先生廟,今見在。)
(○張李二公)
(唐開元中,有張、李二公,同志相與,於泰山學道。)
(李以皇枝,思仕宦,辭而歸,張曰)
久 之:人各有志,為官,其君志也,何怍焉!
(天寶末,李仕至大理丞,屬安祿山之亂,攜其家累,自武關出而歸襄陽寓居。
()
(尋奉使至揚州,途覯張子,衣服澤弊,佯若自失,有哀恤之意,求與同宿,張
(曰)
李 氏:我主人頗有生計。
(邀李同去。)
(既至,門庭宏壯,儐從璀璨,狀若貴人。)
李 氏:(李甚愕之)焉得如此?
(張戒無言,且為所笑。)
(既而極備珍膳,食畢,命諸雜伎女樂五人,悉持本樂。)
(中有持箏者,酷似李之妻,李視之尤切,飲中而凝睇者數四。)
李 氏:(張問其故,李指箏者)是似吾室,能不眷?
久 之:(張笑曰)天下有相似人。
(及將散,張呼持箏婦,以林檎係裙帶上,然後使回去)
謂 李:君欲幾多錢而遂其願?
謂 李:得三百千,當辦己事。
謂 李:(張有故席帽)可持此詣藥輔,問王老家,張三令持此取三百千貫錢,彼當與君
也。
(遂各散去。)
3**時間: 地點:
(明日,李至其門,亭館荒穢,扃鑰久閉,至復無有人行蹤。)
謂 李:(乃詢傍舍求張三,鄰人曰)此劉道玄宅也,十餘年無居者。
(李歎訝良久,遂持帽詣王家求錢。)
家 人:(王老令送帽問)審是張老帽否?
謂 李:(其女云)前所綴綠線猶在。
謂 李:(李問張是何人,王云)是五十年前來茯苓主顧,今有二千餘貫錢在藥行中。
(李領錢而回,重求,終不見矣。)
(尋還襄陽,試索其妻裙帶上,果得林檎。)
謂 李:(問其故)昨夕夢見五六人追,雲是張仙喚搊箏,臨別,以林檎係裙帶上。
(方知張已得仙矣。)
(○劉清真)
(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於壽州作茶。)
(人致一馱為貨,至陳留遇賊。)
(或有人導之,令去魏郡。)
(清真等復往,又遇一老僧,導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勞苦。)
(五台寺尚遠,因邀清真等還蘭若宿。)
(清真等私議,疑老僧是文殊師利菩薩,乃隨僧還。)
(行數裡,方至蘭若,殿宇嚴淨,悉懷敬肅。)
(僧為說法,大啟方便,清真等並發心出家,隨其住持。)
(積二十餘年,僧忽謂清真等曰)
清真等:有大魔起,汝輩必罹其患,宜先為之防,不爾,則當敗人法事。
(因令清真等長跪,僧乃含水遍噴,口誦密法,清真等悉變成石,心甚了悟而不
(移動。)
4**時間: 地點:
(須臾之間,代州吏卒數十人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見荒草及石,乃
(各罷去。)
(日晚,老僧又來,以水噀清真等,成人。)
(清真等悟其神靈,知遇菩薩,悉競精進。)
(後一月餘,僧云)
清真等:今復將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遠送汝,汝俱往否?
(清真等受教。)
(僧悉令閉目,戒云)
清真等:第一無竊視,敗若大事,但覺至地,即當開目。若至山中。見大樹,宜共庇之。
樹有藥出,亦宜哺之。
菩 薩:(遂各與藥一丸云)食此便不復饑,但當思惟聖道,為出世津梁也。
(言訖作禮,禮畢閉目。)
(冉冉上升,身在虛空,可半日許,足遂至地-目,見大山林,或遇樵者,問其
(地號,乃廬山也。)
(行十餘里,見大藤樹,周回可五六圍,翠陰蔽日,喜云)
清真等:大師所言奇樹,必是此也。
(各薙草而坐。)
(數日後,樹出白菌,鮮麗光澤,恒飄飄而動。)
清真等:(眾相謂曰)此即大師所云靈藥。
(彩共分食之。)
(中有紿而先食盡,徒侶莫不慍怒,詬責云)
一 人:違我大師之教。
(然業已如是,不能毆擊。)
(久之,忽失所在,仰視在樹杪安坐,復云)
清真等:君以吞藥故能升高。
(其人竟不下。)
(經七日,通身生綠毛。)
(忽有鶴翱翔其上,因謂十九人云)
其 人:我誠負汝,然今已得道,將舍汝,謁帝於此天之上,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
(清真等邀其下樹執別,仙者不顧,遂乘雲上升,久久方滅。)
(清真等失藥,因各散還人間。)
(中山張倫。)
(親聞清真等說云然耳。)
(○麻陽村人)
(辰州麻陽縣村人,有豬食禾,人怒,持弓矢伺之。)
(後一日復出,人射中豬,豬走數裡,入大門。)
(門中見室宇壯麗,有一老人,雪髯持杖,青衣童子隨後。)
老 人:(問人何得至此)豬食禾,因射中之,隨逐而來。
老 人:牽牛蹊人之田而奪之牛,不亦甚乎?
(命一童子令與人酒飲。)
(前行數十步,至大廳,見群仙。)
(羽衣烏幘,或樗蒲,或奕棋,或飲酒。)
(至飲所,傳教云)
童 子:公令與此人一杯酒。
(飲畢不饑。)
(又至一所,有數十牀,牀上各坐一人,持書,狀如聽講。)
(久之卻至公所。)
久 之:(公責守門童子曰)何以開門,令豬得出入而不能知?
乃 謂:(人曰)此非真豬,君宜出去。
(因命向童子送出。)
童 子:(人問老翁為誰)此所謂河上公,上帝使為諸仙講《易》耳。
乃 謂:君復是誰?
童 子:我王輔嗣也。受《易》已來,向五百歲,而未能通精義,故被罰守門。
(人去後,童子蹴一大石遮門,遂不復見。)
(○慈心仙人)
(唐廣德二年,臨海縣賊袁晁寇永嘉。)
(其船遇風,東漂數千里,遙望一山,青翠森然,有城壁,五色照曜,回舵就泊
(。)
(見精舍,琉璃為瓦,玳瑁為牆。)
(既入房廊,寂不見人,房中唯有胡犭委子二十餘枚,器物悉是黃金,無諸雜類
(。)
(又有衾茵,亦甚炳煥,多是異蜀重錦。)
(又有金城一所,餘碎金成堆,不可勝數。)
(賊等觀不見人,乃競取物,忽見從金城出,可長六尺,身衣錦繡,上服紫綃裙
(,謂賊曰)
婦 人:汝非袁晁黨耶何得至此此器物須爾何與,輒敢取之!向見犭委子,汝謂此為狗乎
非也,是龍耳。汝等所將之物,吾誠不惜,但恐諸龍蓄怒,前引汝船,死在須臾
耳,宜速還之。
(賊等列拜,各送物歸本處。)
婦 人:(因問此是何處)此是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處,汝等無故與袁晁作賊,不出十日
,當有大禍,宜深慎之。
(賊黨因乞便風還海岸,婦人回頭處分,尋而風起,群賊拜別。)
(因便揚帆,數日至臨海,船上沙涂不得下,為官軍格死,唯婦人六七人獲存。
()
(浙東押衙謝詮之配得一婢,名曲葉,親說其事。)
(○石巨)
(石巨者,胡人也。)
(居幽州,性好服食。)
(大歷中,遇疾百餘日,形體羸瘦,而神氣不衰。)
婦 人:(忽謂其子曰)河橋有卜人,可屈致問之。
童 子:(子還云)初無卜人,但一老姥爾。
婦 人:(巨云)正此可召。
(子延之至舍。)
(巨臥堂前紙中,姥逕造巨所,言甚細密。)
(巨子在外聽之,不聞。)
(良久姥去。)
(後數日,旦有白鶴從空中下,穿巨紙,入巨所。)
(和鳴食頃,俄升空中,化一白鶴飛去。)
(巨子往視之,不復見巨,子便隨鶴而去。)
(至城東大墩上,見大白鶴數十,相隨上天,冉冉而滅。)
(長史李懷仙召其子問其事,具答云然。)
(懷仙不信,謂其子曰)
延 之:此是妖訛事。必汝父得仙,吾境內苦旱,當為致雨,不雨殺汝。
(子歸,焚香上陣。)
(懷仙使金參軍齎酒脯至巨室致祭,其日大雨,遠近皆足。)
(懷仙以所求靈驗,乃於巨宅立廟,歲時享祀焉。)
(○王老)
(有王老者,常於西京賣藥,累世見之。)
(李司倉者,家在勝業裡,知是術士,心恒敬異,待之有加。)
(故王老往來依止李氏,且十餘載。)
(李後求隨入山,王亦相招,遂僕御數人,騎馬俱去。)
(可行百餘里,峰巒高峭,攀藤緣樹,直上數裡,非人跡所至。)
李 氏:(王云)與子偕行,猶恐不達神仙之境,非僕御所至,悉宜遣之。
(李如其言,與王至峰頂,田疇平坦,藥畦石泉,佳景差次。)
5**時間: 地點:
(須臾,又至林口,道士數人來問王老,知邀嘉賓,故復相候。)
(李隨至其居,茅屋竹亭,瀟灑可望。)
(中有學數十人見李,各來問其親戚,或不言,或惆悵者)
道 士:先生不在,今宜少留,具廚飯蔬素,不異人間也。
(為李設食。)
(經數日,有五色雲霞覆地,有三白鶴隨雲而下,於是書生各出,如迎候狀。)
書 生:(有傾)先生至。
(見一老人,鬚髮鶴素,從雲際來。)
(王老攜李迎拜道左,問王老)
先 生:何以將他人來此?
(諸生拜謁訖,各就房,李亦入一室。)
(時頗炎熱,李出尋泉將欲洗浴。)
(行百餘步,至一石泉,見白鶴數十從岩嶺下。)
(來至石上,羅列成行,俄而奏樂,音響清亮,非人間所有。)
(李卑伏聽其妙音,樂畢飛去。)
先 生:(李還說其事)得無犯仙官否?
書 生:不敢。
先 生:(謂李公曰)君有官祿,未合住此,待任畢,方可來耳。
先 生:(因命王老送李出)山中要牛兩頭,君可送至藤下。
(李買牛送訖,遂無復見路耳。)
(○李仙人)
(洛陽高五娘者,美於色,再嫁李仙人。)
(李仙人即天上謫仙也。)
(自與高氏結好,恒居洛陽,以黃白自業,高氏能傳其法-元末,高李之睦,已
(五六載,後一夕五鼓後,聞空中呼李一聲,披衣出門。)
先 生:(語畢,還謂高氏曰)我天仙也,頃以微罪,譴在人間耳。今責盡,天上所由來
喚,既不得住,多年繾綣,能不愴然。我去之後,君宜以黃白自給,慎勿傳人,
不得為人廣有點煉,非特損汝,亦恐尚不利前人。
(言訖飛去。)
(高氏初依其言,後賣銀居多,為坊司所告。)
(時河南少尹李齊知其事,釋而不問,密使人召之,前後為燒十餘牀銀器。)
(李以轉聞朝要。)
(不一年,李及高皆卒,時人以為天罰焉。)
(○衡山隱者)
(衡山隱者,不知姓名,數因賣藥,往來嶽寺寄宿。)
(或時四五日無所食,僧徒怪之。)
(復賣藥至僧所,寺眾見不食,知是異人,敬接甚厚。)
(會樂人將女詣寺,其女有色,眾欲取之,父母求五百千,莫不引退。)
先 生:(隱者聞女嫁,邀僧往看,喜欲取之,仍將黃金兩挺,正二百兩,謂女父曰)此
金直七百貫,今亦不論。
(付金畢,將云。)
先 生:(樂師時充官,便倉卒使別,隱者示其所居)去此四十餘里,但至山當知也。
(女父母事畢憶女,乃往訪之,正見朱門崇麗,扣門,隱者與女俱出迎接。)
(初至一食,便不復饑。)
(留連五六日,亦不思食。)
先 生:(父母將還,隱者以五色籍盛黃金五挺贈送,謂父母曰)此間深邃,不復人居,
此後無煩更求也。
(其後父母重往,但見山草,無復人居,方知神仙之窟。)
(○潘尊師)
(嵩山道士潘尊師名法正,蓋高道者也。)
(唐開元中,謂弟子司馬煉師曰)
道 士:陶弘景為嵩山伯,於今百年矣。頃自上帝求替,帝令舉所知以代,弘景舉餘。文
籍已定,吾行不得久住人間矣。
(不數日,乃屍解而去。)
(其後登封縣嵩陽觀西,有龍湫,居人張辿者,以陰器於湫上洗濯,俄為人所攝
(。)
(行可數裡,至一甲第,門前悉是群龍。)
(入門十餘步,有大廳事,見當廳而坐,手持硃筆理書,問辿曰)
法 正:汝是觀側人,亦識我否?
道 士:識,是潘尊師。
法 正:(問辿)何以污群龍室?
(辿載拜謝罪。)
法 正:(又問)汝識司馬道士否?
道 士:(辿曰)識之。
法 正:今放汝還。
道 士:(遂持幾上白羽扇謂辿曰)為我寄司馬道士,何不來而戀世間樂耶?
(使人送辿出水上,辿見其屍臥在岸上,心惡之,奄然如夢,遂活。)
(司馬見羽扇,悲涕曰)
道 士:此吾師平素所執,亡時以置棺中,今君持來,明吾師見在不虛也。
(乃深入山,數年而卒。)
(○秦時婦人)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僧懼逐
(,多權竄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郎多齎乾糧,欲住此山
(。)
(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
(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
(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
婦 人:汝乃何人?
道 士:(僧曰)我人也。
婦 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
道 士:(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
(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道 士:(相顧笑曰)語甚有理。
(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
道 士:(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
婦 人:我自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
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
(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何二娘)
(廣州有何二娘者,以織鞋子為業,年二十,與母居。)
婦 人:(素不修仙術,忽謂母曰)住此悶,意欲行游。
(後一日便飛去。)
(上羅浮?山寺。)
婦 人:(山僧問其來由)願事和尚。
(自爾恒留居止。)
(初不飲食,每為寺眾彩山果充齋,亦不知其所取。)
(羅浮?山北是循州,去南海四百里,循州山寺有楊梅樹,大數十圍,何氏每彩
(其實,及齋而返。)
婦 人:(後循州山寺僧至羅浮?山)某月日有仙女來彩楊梅。
(驗之,果是何氏所彩之日也。)
(由此遠近知其得仙。)
(後乃不復居寺,或旬月則一來耳。)
(唐開元中,敕令黃門使往廣州求何氏,得之,與使俱入京。)
婦 人:(中途,黃門使悅其色,意欲挑之而未言,忽云)中使有如此心,不可留矣。
(言畢,踴身而去,不知所之。)
(其後絕跡不至人間矣。)
(○邊洞玄)
(唐開元年,冀州棗強縣女道士邊洞玄,學道服餌四十年,年八十四歲。)
(忽有老人,持一器湯餅。)
老 人:(來詣洞玄)吾是三山仙人,以汝得道,故來相取。此湯餅是玉英之粉,神仙所
貴,頃來得道者多服之,爾但服無疑,後七日必當羽化。
老 人:(洞玄食畢)吾今先行,汝後來也。
(言訖不見。)
老 人:(後日,洞玄忽覺身輕,齒發盡換,謂弟子曰)上清見召,不久當往,顧念汝等
,能不恨恨。善修吾道,無為樂人間事,為土棺散魂耳!
(滿七日,弟子等晨往問訊動止,已見紫雲昏凝,遍滿庭戶,又聞空中有數人語
(,乃不敢入,悉止門外。)
6**時間: 地點:
(須臾門開,洞玄乃乘紫雲,竦身空中立,去地百餘尺,與諸弟子及法侶等辭訣
(。)
(時刺史源復與官吏百姓等數萬人,皆遙瞻禮。)
(有頃,日出,紫氣化為五色雲,洞玄冉冉而上,久之方滅。)
(○張連翹)
(黃梅縣女道士張連翹者,年八九歲。)
(常持瓶汲水,忽見井中有蓮花如小盤,漸漸出井口,往取便縮,不取又出,如
(是數四,遂入井。)
(家人怪久不回,往視,見連翹立井水上。)
(及出,忽得笑疾,問其故)
家 人:有人自後以手觸其腋,癢不可忍。
(父母以為鬼魅所加,中夜潛移之舅族,方不笑。)
家 人:(頃之,又還其家)饑求食。
(日食數鬥米飯,雖夜,置菹肴於臥所,覺即食之,如是六七日,乃聞食臭,自
(爾不復食。)
(歲時或進三四顆棗,父母因命出家為道士。)
(年十八,晝日於觀中獨坐,見天上墮兩錢,連翹起就拾之。)
(鄰家婦人乃推籬倒,亦爭拾。)
(連翹以身據錢上,又與黃藥三丸,遽起取之。)
(婦人擘手奪一丸去。)
(因吞二丸,俄而皆死。)
(連翹頃之醒,便覺力強神清,倍於常日。)
(其婦人吞一丸,經日方蘇,飲食如故。)
(天寶末,連翹在觀,忽悲思父母,如有所適之意。)
(百姓邑官皆見五色雲擁一寶輿,自天而下。)
(人謂連翹已去,爭來看視。)
(連翹初無所覺,雲亦消散。)
人 謂:(諭者云)人眾故不去。
(連翹至今猶在,兩脅相合,形體枯悴,而無所食矣。)
(○輔神通)
(道士輔神通者,家在蜀州,幼而孤貧,恒為人牧牛以自給。)
(神通牧所,恒見一道士往來,因爾致敬相識。)
(數載,謂神通曰)
道 士:能為弟子否?
人 謂:甚快。
人 謂:(乃引神通入水中,謂通曰)我入之時,汝宜隨之,無憚為也。
(既入,使至其居所,屋宇嚴潔,有藥囊丹灶,牀下悉大還丹。)
(遂使神通看火,兼教黃白之術。)
(經三年,神通已年二十餘,思憶人間,會道士不在,乃盜還丹,別貯一處。)
(道士歸,問其丹何在,神通便推不見。)
道 士:(歎息曰)吾欲授汝道要,汝今若是,曷足授!我雖備解諸法,然無益長生也。
(引至他道逐去,便出。)
(神通甚悅,崎嶇洞穴,以藥自資,七十餘日方至人間。)
(其後厭世事,追思道士,聞其往來在蜀州開元觀,遂請配度,隸名於是。)
(其後聞道士至,往候後,輒雲已出。)
(如是數十度,終不得見。)
(神通私以金百斤與房中奴,令道士來可馳報,奴得金後,頻來報,更不得見。
()
(蜀州刺史奏神通曉黃白,玄宗試之皆驗。)
(每先以土鍋煮水銀,隨帝所請,以少藥投之,應手而變。)
(帝求得其術,會祿山之亂乃止。)
(○鄭相如)
(鄭虔工詩嗜酒,性甚閒放。)
(玄宗愛其曠達,欲致之郎署,又以其不事事,故特置廣文館,命虔為博士,名
(籍甚著。)
(門庭車馬,無非才俊。)
(有鄭相如者,滄洲人。)
(應進士舉入京,聞虔重名,以宗姓因謁。)
(虔因之敘叔姪,見其老倒,未甚敬之。)
(後數日謁,虔獨與坐,問其藝業,笑謂虔曰)
相 如:叔未知相如,應以凡人遇,然人未易知,既見問,敢不盡其詞!相如若在孔門,
當處四科,猶居游、夏之右,若叔在孔門,不得列為四科。今生不遇時,而應此
常調,但銷聲晦跡而已。
(虔聞之甚驚,請窮其說)
相 如:孔子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之也。今相如亦知之。然國家至開元三十年,當
改年號,後十五年,當有難。天下至此,兵革興焉。賊臣篡位,當此時。叔應授
偽官,列在朝省,仍為其累,願守臣節,可以免焉。此後蒼生塗炭未已,相如今
年進士及第,五選得授衢州信安尉,至三考,死於衢州,官祿如此,不可強致也
。
(其年果進士及第。)
(辭虔歸鄉,及期而選,見虔京師。)
(為吏部一注信安尉,相如有喜色,於是辭虔赴任。)
(初一考,問衢州考吏曰)
相 如:鄭相如何?
道 士:甚善。
道 士:(問其政)如古人。
道 士:(二考又考之)無恙。
道 士:(三考又問之,考吏曰)相如屑後,暴疾不起。
(虔甚驚歎,方思其言。)
(又天寶十五年,祿山反,遣兵入京城,收諸官吏赴洛陽。)
(虔時為著作郎,抑授水部郎中。)
(及克復,貶衢州司戶,至任而終,竟一如相如之言也。)
(○婺州金剛)
(婺州開元寺門有二金剛,世稱其神,鳥雀不敢近,疾病祈禱者累有驗,往來致
(敬-元中,州判司於寺門樓上宴會,眾人皆言金剛在此,不可)
一 人:土耳,何能為!
(乃以酒肉內口。)
7**時間: 地點:
(須臾,樓上雲昏電掣,既風且雷,酒肉飛揚,眾人危懼。)
(獨汙金剛者,曳出樓外數十丈而震死。)
(○長安縣係囚)
(唐長安縣死囚,入獄後四十餘日,誦《金剛經》不輟口,臨決脫枷。)
(枷頭放光,長數十丈,照耀一縣。)
(縣令奏聞,玄宗遂釋其罪。)
(○盧氏)
(唐開元中,有盧氏者,寄住滑州。)
一 人:(晝日閒坐廳事,見二黃衫人入門,盧問為誰)是裡正,奉帖追公。
一 人:(盧甚愕然)何故相追?
(因求帖觀。)
(見封上作衛縣字,遂開,文字錯謬,不復似人書。)
一 人:(怪而詰焉,吏言)奉命相追,不知何故。
(俄見馬已備在階下,不得已上馬去。)
(顧見其屍,坐在牀上,心甚惡之。)
(倉卒之際,不知是死,又見馬出不由門,皆行牆上,乃驚愕下泣,方知必死,
(恨不得與母妹等別。)
一 人:(行可數十里,至一城,城甚壯麗,問此何城,吏言)乃王國,即追君所司。
一 人:(入城後,吏欲將盧見王,經一院過,問此何院,吏曰)是御史大夫院。
一 人:(因問院大夫何姓名)姓李名某。
一 人:(盧驚喜,白吏曰)此我表兄,令吏通刺。
8**時間: 地點:
一 人:(須臾便出,相見甚喜,具言平昔,延入坐語,大夫謂曰)弟之念誦,功德甚多
,良由《金剛經》是聖教之骨髓,乃深不可思議功德者也。
(盧初入院中,見數十人,皆是衣冠,其後太半係在網中,或無衣,或露頂。)
一 人:(盧問)此悉何人?
道 士:是陽地衣冠,網中悉緣罪重,弟若能為一說法,見之者悉得昇天。
(遂命取高座,令盧升坐,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網中人已有出頭者,至半之後,皆出地上,或褒衣大袖,或乘車御雲,誦既終
(,往生都盡。)
(及人謁見,王呼為法師,致敬甚厚。)
道 士:(王云)君大不可思議,算又不盡。
(歎念誦之功,尋令向吏送之回。)
(既至舍,見家人披頭哭泣,屍臥地上,心甚惻然。)
(俄有一婢從庭前入堂,吏令隨上階,及前,魂神忽已入體,因此遂活。)
(○陳利賓)
(陳利賓者,會稽人。)
(弱冠明經擢第,善屬文,詩入《金門集》,釋褐長城尉。)
(少誦《金剛經》,每至厄難,多獲其助-元中,賓自會稽江。)
(行之東陽。)
(會天久雨,江水瀰漫,賓與其徒二十餘船同發,乘風掛帆。)
9**時間: 地點:
(須臾,天色昧暗,風勢益壯,至界石竇上,水擁閼眾流而下,波濤衝擊,勢不
(得泊。)
(其前輩二十餘舟,皆至竇口而敗。)
(舟人懼,利賓忙遽誦《金剛經》,至眾流所,忽有一物,狀如赤龍,橫出扶舟
(,因得上。)
(議者為誦經之功。)
(○王宏)
(王宏者,少以漁獵為事。)
(唐天寶中,嘗放鷹逐兔,走入穴,宏隨探之,得《金剛般若經》一卷,自此遂
(不獵云。)
(○田氏)
(易州參軍田氏,性好畋獵,恒養鷹犬為事。)
(唐天寶初,易州放鷹,於叢林棘上見一卷書,取視之,乃《金剛經》也。)
(自爾發心持誦,數年已誦二千餘遍,然畋獵亦不輟。)
(後遇疾,暴卒數日,被追至地府,見諸鳥獸,周回數畝,從己征命。)
(頃之,隨到見王)
乃 謂:罪何多也!
(田無以對。)
(王令所由領往推問,其徒十人。)
(至吏局,吏令啟口,以一丸藥擲口中,便成烈火遍身,須臾灰滅,俄復成人,
(如是六七輩。)
(至田氏,累三丸而不見火狀,束乃怪之。)
(復引見王,具以實白。)
乃 謂:(王問)在生作何福業?
道 士:(田氏云)初以畋獵為事。
道 士:(王重問,云)在生之時,於易州棘上得《金剛經》,持誦已二千餘遍。
乃 謂:(王云)正此滅一切罪。
(命左右檢田氏福簿,還白如言。)
(王自令田氏誦經,才三紙,回視庭中禽獸,並不復見。)
乃 謂:(誦畢,王稱美之)誦二千遍,延十五年壽。
(遂得放還。)
(○李惟燕)
(建德縣令李惟燕,少持《金剛經》。)
(唐天寶末,惟燕為餘姚部參軍,秩滿北歸,過五丈店,屬上虞江埭塘破,水竭
(,時中夜晦螟,四回無人。)
(此路舊多劫盜,惟燕舟中有吳綾數百匹,懼為賊所取,因持一劍至舡前誦經。
()
(三更後,見堤上兩炬火,自遠而至,惟燕疑是村人衛己。)
(火去舡百步,便卻復回,心頗異之。)
乃 謂:(愈益厲聲誦經,亦竊自思云)火之所為,得非金剛經力乎?
(時塘水竭而塘外水滿,惟燕便心念,塘破當得水助。)
乃 謂:(半夕之後,忽聞船頭有流水聲,驚云)塘闊數丈,何由得破?
(久之,稍覺船浮,及明,河水已滿。)
(對船所一孔,大數尺,乃知誦《金剛經》之助云。)
(惟燕弟惟玉見任虔州別駕,見其兄誦經有功,因效之。)
(後泛舟出峽,水急櫓折,船將欲敗,乃力唸經,忽見一櫓隨流而下,遂獲濟。
()
(其族人亦常誦金剛經,遇安祿山之亂,伏於荒草。)
(賊將至,思得一鞋以走,俄有物落其背,驚視,乃新鞋也。)
(○孫明)
(唐孫明者,鄭州陽武人也。)
(世貧賤,為盧氏莊客,善持《金剛經》。)
(日誦二十遍,經二十年。)
(自初持經,便絕葷血,後正念誦次,忽見二吏來追,明意將是縣吏,便縣去。
()
乃 謂:(行可五六里,至一府門,門人云)王已出巡。
(吏因閉明於空室中。)
(其室從廣五六十間,蓋若蔭云。)
乃 謂:(經七日,王方至,吏引明入府,王問)汝有何福?
道 士:持《金剛經》已二十年。
乃 謂:(王言)此大福也!
道 士:(顧謂左右曰)昨得祗洹家牒,論明念誦勤懇,請延二十載。
(乃知修道不可思議,所延二十載,以償功也。)
(令吏送還舍。)
(其家殯明已畢,神雖復體,家人不之知也。)
(會獵者從殯宮過,聞號呼之聲,報其家人,因爾得活矣。)
(天寶末,明活已六七年,甚無恙也。)
(○三刀師)
(唐三刀師者,俗姓張,名伯英。)
(乾元中,為壽州健兒。)
(性至孝,以其父在潁州,乃盜官馬往以迎省。)
(至淮陰,為守遏者所得,刺吏崔昭令出城腰斬。)
(時屠劊號能行刀,再斬。)
(初不傷損,乃換利刀。)
(罄力砍,不損如故。)
道 士:(劊者驚曰)我用刀砍,至其身則手懦,不知何也。
(遽白之。)
道 士:(昭問所以)昔年十五,曾絕葷血,誦《金剛經》十餘年,自胡亂以來,身在軍
中,不復念誦。昨因被不測罪,唯志心唸經爾。
(昭歎息舍之。)
(遂削髮出家,著大鐵鈴乞食,修千人齋供,一日便辦,時人呼為「三刀師」,
(謂是起敬菩薩。)
(○宋參軍)
(唐坊州宋參軍,少持《金剛經》。)
(及之官,權於司士宅住。)
(舊知宅凶,每夕恒誦經。)
(忽見立於戶外,良久,宋問)
婦 人:汝非鬼耶?
道 士:然。
婦 人:幽明理殊,當不宜見,得非有枉屈之事乎?
婦 人:(便悲泣曰)然。
道 士:身是前司士之婦。司士奉使,其弟見逼,拒而不從,因此被殺。以氈裹屍,投於
堂西北角圂廁中。不勝穢積,人來多欲陳訴。俗人怯懦,見形必懼,所以幽憤不
達,兇惡驟聞。執事以持念為功,當亦大庇含識,眷言枉穢,豈不憫之!
婦 人:(宋云)己初官位卑,不能獨救,翌日,必為上白府君。
(其鬼乃去。)
(及明具白,掘地及圂,不獲其屍。)
(宋誦經,又至)
婦 人:何以不獲?
道 士:西北只校一尺,明當求之,以終惠也。
(依言乃獲之。)
(氈內但餘骨在,再為洗濯,移於別所。)
道 士:(其夕又來拜謝,歡喜謂曰)垂庇過深,難以上答,雖在冥昧,亦有所通。君有
二子,大者難養,小者必能有後,且有榮位。
(兼言宋後數改官祿。)
道 士:(又云)大愧使君,不知何以報答?
(宋見府君,具敘所論。)
(府君令問己更何官。)
(至夕,婦人又至,因傳使君意。)
婦 人:(云)一月改官,然不稱意,當遷桂州別駕。
(宋具白,其事皆有驗。)
婦 人:(初,宋問)身既為人所殺,何以不報?
道 士:前人今尚為官,命未合死。
(所以未復云也。)
(○劉鴻漸)
(劉鴻漸者,御史大夫展之族子。)
(唐乾元初,遇亂南徒。)
(有僧令誦《金剛經》,鴻漸日誦經。)
道 士:(至上元年,客於壽春,一日出門,忽見二吏)奉太尉牒令追。
婦 人:(鴻漸云)初不識太尉,何以見命?
(意欲抗拒,二吏忽爾直前拖曳。)
(鴻漸請著衫,吏不肯放。)
(牽行未久,倏過淮,至一村。)
10**時間: 地點:
婦 人:(須臾,持大麻衫及腰帶令鴻漸著,笑云)直醋大衫也。
(因而向北行,路漸梗澀,前至大城,入城有府舍,甚嚴麗。)
(忽見向勸讀經之僧從署中出,僧後識鴻漸,逕至其所)
童 子:十六郎何以至此?
婦 人:(因走白和尚云)劉十六郎適為吏追,以誦經功德,豈不往彼救之?
(鴻漸尋至僧所,虔禮求救。)
婦 人:(僧曰)弟子行無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