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 至 第七〇
61**時間: 地點:
(這日,正在洪福寺默察生有動,因見唐、孫二佛師顯靈封經,要訪人求解,就
(打算上疏清行。)
(今見榜文掛出,因走到榜下對守榜太監說道)
生 有:西天求解,貧僧願奉聖命西往,伏乞列位老公公奏聞皇上。
生 有:(眾太監看見,盡皆歡喜,忙扯住問道)老師大號?
大 顛:貧僧即奉聖旨糾察講經的大顛。
(。)
(眾太監聽了,忙入宮奏知。)
憲 宗:(憲宗大喜道)畢竟還是這和尚,信乎根器自有真也。
(即命召入。)
(大顛承命,趨拜金階。)
(拜畢,憲宗召入殿上賜坐,因先開口問道)
憲 宗:前日法師請正佛法一表,朕十分感悟,即欲降旨從事,不意又為左右眾僧所惑,
苦請講經。朕故敕法師糾察,待有所失然後罪之,彼無說也。今幸我佛有靈,感
得陳玄奘法師臨壇顯示,親說求解因緣,然後知法師前表之深明佛法也。正欲起
創叢林,供奉法師,以張正教,且得時聆微妙之法;不意西天求解之役,法師又
慨然請行,足見至人真修,與俗習外緣相去天淵也。
大 顛:佛門弟子理合奉行佛教,前之請正,今之請行,原非二事。
憲 宗:法師心心是佛,固不辭勞,但萬水千山只身而往,其中不無險阻,法師亦何所恃
而不恐?
大 顛:佛法無邊,因緣自在。貧僧一無所恃,就是貧僧的所恃了。
憲 宗:(憲宗連連點頭道)法師妙論已空一切,定不負朕之所望。
(遂命賜齋。)
(齋罷,憲宗)
憲 宗:朕榜文有言,倘有尊宿肯行,朕願照玄奘法師故事,賜為御弟。今法師慨然願行
,朕當擇日于佛前定盟。
大 顛:此雖聖恩,然天尊地卑,君臣大倫,臣僧安可亂也!若亂大倫,是先犯佛門貪妄
之戒,何敢遠見世尊?望陛下榮臣僧以義,不當寵臣僧以罪。
(憲宗聽了,嘆息不已道)
嘆 息:真佛種,真佛種!倒是朕失言也!但何以為情?
(因命近臣敕洪福寺闔寺僧人速具香花燈燭,幢幡寶蓋,奉迎顛大師歸寺暫住,
(以待擇日啟行。)
大 顛:(大顛忙奏道)佛門以清淨為宗,臣僧正欲以清淨之旨正己正人;若喧闐迎送,
移入大寺,便墮落邪魔,則求真解無路矣!
憲 宗:(憲宗大悅道)朕從前好佛之誤,聞法師高論,已悔八九矣!但法師既不欲移住
大寺。今卻歸于何處?
大 顛:巨僧原住半偈庵。
憲 宗:(憲宗因問近侍道)半偈庵在何處?
大 顛:(近侍奏道)半偈乃小庵,在城西僻地。
憲 宗:(憲宗笑道)法師不住大寺,而住半偈小庵,可謂心持半偈萬緣空矣!
(即賜號半偈法師。)
(大顛謝恩退出,竟獨自步回半偈庵而去。)
(正是:
( 一心清後一心淨,方法空時萬法通)
(慢道寸絲俱不掛,寸絲不掛妙無窮。)
62**時間: 地點:
(卻說大顛自憲宗賜號半偈,人都稱他做唐半偈。)
(唐半偈回到庵中,懶雲聞知此事接著說道)
懶 雲:西天求解是個苦差,大寺裏那些和尚每日受朝廷供養,美衣美食,何不叫他去?
老師卻攬在身上。
唐半偈:真經失旨,求解解經,正佛門大事。我既為佛門弟子,安敢推諉他人,自不努力
?
懶 雲:我不是叫老師推諉。老師是遠方人,不知這求解利害。
半 偈:有甚利害?
懶 雲:我們生長長安城中,常聽得老人家說起,求經這條路有十萬八千里之遙,一路有
千妖百怪。當時玄奘法師去求時,虧了觀世音菩薩點化他,收了三個徒弟。大徒
弟叫做孫行者,二徒弟叫做豬八戒,三徒弟叫做沙和尚。這三個徒弟都是降龍伏
虎的神通,斬怪降妖的手段,方纔到得靈山求得真經回來。老師你一個人,手無
寸鐵,如何去得?
半 偈:西天有路,貨僧有路走一步是一步,怎麼去不得?就是玄奘法師出門時,三個徒
弟在哪裏?若說千妖百怪,吾心自有一佛,怕他怎的!
懶 雲:老師說的都是迂闊套頭話兒,只恐到臨時有許多難哩!
半 偈:天下最難之事,無過一死。貧僧有死無二,有甚難處?
63**時間: 地點:
(正說不了,忽見前日那兩個疥癩僧人又走進庵來,大叫道)
僧 人:好和尚,不可畏難。這求解之事乃天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果,須要努力。就要徒
弟也不難,我包管你三個。
(唐半偈看見知是唐玄奘、孫悟空的變像,忙伏地拜求道)
唐半偈:蒙佛祖勉策努力,已承求解,不敢推諉矣。但恐一身一心,難歷這萬水千山,尚
望二佛祖慈悲,若有徒弟,賜得一個幫扶幫扶也好。
唐三藏:有有有!你起來,我有一篇咒語傳你。這原是我佛的定心真言,你可牢記讀熟,
每日三時默誦,自然先有一個神通廣大的徒弟來,助你上西天。
(唐半偈聞言大喜,忙跪于唐三藏膝前拜受真言。)
(唐三藏附耳傳了真言,又叫孫悟空將木棒付與他道)
唐三藏:這一條木棒,也是我佛的法寶,命付與汝。若遇邪魔外道,只消持此一喝,定當
潛歸于正。
(唐半偈再拜而受,欲要再問時,唐三藏與孫悟空已起在半空中)
唐半偈:只要你信心努力,成就我的前志,若到危急之時,我自來救你。
(說罷,漸入雲中不見了。)
(唐半偈伏地禮拜不已。)
(懶雲看了,嚇得只是磕頭道)
懶 雲:活菩薩,活菩薩!這等顯靈,顛老師只管放心前去,小僧再不敢多嘴了。
唐半偈:(唐半偈起身作謝道)老師阻勸,皆是善言,深感不盡。
64**時間: 地點:
(自此之後,每日早中晚三時,必將定心真言默誦十數遍。)
(這裏默念真言不題。)
(不知這真言果有些妙處,又不見動廣長之舌,又不聞出仙梵之聲,又沒處尋圓
(通之耳,不覺一音一響,早已從南瞻部洲長安城中,直貫到東勝神洲花果山水
(帘洞孫小聖頭腦中來。)
(正是:
( 相關痛癢無千里,縛束頭顱沒半絲)
(若說人天多失誤,此心端的不差池。)
65**時間: 地點:
(卻說孫小至自受祖大聖之教,每日只在洞中修心養性,以待進求正果。)
(因他外慮不生,內裏卻十分快活。)
(不期一日清晨起來,頭裏有些疼痛,疼痛了半晌方纔得定;到了午間,忽然又
(痛起來,又痛了半晌方定;到了晚上,忽然又痛。)
(一連三、五日,日日俱是這等。)
(用手去頭上一摸,卻是那金箍兒束得疼痛,因想道)
忙起身:前日,祖大聖原說這箍兒是我的魔頭。這幾日頭痛,莫非就是這箍來魔我?
又 想:我戴了許久為甚不痛?這幾日為何忽痛起來?
(日日痛不過,只得來問通臂仙。)
通臂仙:我聞得當初老大聖頭上也有個金箍兒,乃是觀世音菩薩教唐三藏收束老大聖的法
術。老大聖但不受教,唐三藏便念起咒來,老大聖便頭痛欲裂;今日,大王這等
頭痛,想是有人念咒。
孫小聖:若果如此,卻怎生解救?
通臂仙:必須覓念咒人,求他不念,方可解救。
孫小聖:念咒的知是哪個?到哪裏去尋他?
通臂仙:有痛處便有來處,有來處便有尋處。
孫小聖:(孫小聖忽大悟道)有理,有理。
(清晨起來,將近痛時,他先一個獨坐,一心緊對著金箍兒上,果然有些奇異,
(不多時,頭額痛起,漸漸痛到兩邊。)
心 下:(心下想道)從當頭痛起,這念咒人定在南方。
(又疑惑頭痛定從當頭起,到了午間,他便側過身子向西而坐,真也作怪,忽一
(點痛又從東半邊頭上起,他猶不信;到了晚間,他又側身向東而坐,果然不差
(一點,痛又從西半邊頭上起。)
(孫小聖驗准了,心下方喜道)
心 下:這個念咒的定在南方無疑了。
(挨到次日,遂一路筋斗雲向南而去。)
(不多時,早到了南瞻部洲,按下雲頭一看,乃是大唐國界。)
(再將頭驗一驗,這痛卻不在南方,又轉到西方了;只得壓著雲頭徐徐往西尋來
(,直尋到長安城中,這默痛又在北方了;尋到北,這默痛又在東方;尋到東這
(默痛又在西方。)
(尋來尋去,直尋了兩日,方尋到城西半偈庵。)
66**時間: 地點:
(此時還是辰巳之時,他頭尚未痛,庵門前坐了一會,見沒動靜,便起身走入庵
(中,東張西望。)
(漸漸交到午時,只見內裏走出一個半老不老的和尚來,雙跏趺著腳兒打坐于佛
(座之前,口雖不開,卻象默默念經的一般。)
(那和尚纔坐下一刻,這孫小聖頭上早已岑岑痛矣!欲要就上前問他,又恐錯了
(,只得忍著頭痛在窗外偷看。)
(正疼到極處,忽又見一個和尚,雙手捧了一杯茶送與那打坐的和尚道)
一 個:老師父請用一杯茶。
那和尚:(那打坐的和尚忙立起身來接道)多謝老師。
(那裏二人說話,這裏孫小聖頭早不痛了。)
(不一時,吃完了茶,收了盅去,那和尚依舊坐下,照前象念經的一般,這孫小
(聖的頭不知不覺又痛起來。)
(孫小聖方認得真了,再忍不住,忙走進佛堂,雙膝跪在唐半偈面前道)
唐半偈:老師父,我與你前世無冤,今世無仇,你為何在此咒我?
(唐半偈忙抬頭一看,只見一個尖嘴縮腮猢猻般的人,雙手抱頭跪在地下說話)
唐半偈:貧僧自持定心真言,何嘗咒你?
孫小聖:你不咒我,為何你念咒我便頭痛?
唐半偈:哪有此說!我不信。
孫小聖:你不信,試再念念看。
(唐半偈依言,又默默念將起來。)
(纔念動,孫小聖的頭早痛將起來,連叫道)
孫小聖:老師父,莫念,莫念!
(唐半偈心知是真言有靈,徒弟來助,要借此收服他,便默念不住口。)
(痛得小聖抓耳揉腮,滿地打滾道)
孫小聖:老師父好狠心,弟子不憚數萬里尋聲而來,求老師救苦。叫你莫念,為何轉念得
狠了?
唐半偈:(唐半偈方住口道)你是什麼人?從何處來?怎生知道是我咒你?可實實說來,
我就不念。
(孫小聖因唐半偈住了口,他便頭不痛了,忙爬了起來,仍跪在半偈面前)
孫小聖:老師父面前,我不說謊。我乃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仙石中生身,姓孫名履真,
別號小聖,因修成道法,撞入王母瑤池,坐索仙桃、仙酒,玉帝得知,命三界五
行諸神捉我,被我一頓棒打得東倒西歪,又打出南天門,無人抵敵。玉帝無法,
訪知我老祖在西天為佛,只得苦苦請了我老祖調停。我因受老祖之命,故這幾年
在山中修心養性,不敢生事。我老祖怕我野心不定,臨行又將這金箍兒套在我頭
上,說道:『這雖是你的魔頭,你的正果卻也在這個箍兒上。』一向安然無事。
這幾日,忽然束得痛起來,想是我的魔頭到了,又想是我的正果該到了,故從花
果山直尋到此間,纔得遇見老師。老師念咒咒我,眼見得是我魔頭了,但正果也
要在老師身上。
唐半偈:且問你老祖是誰?
孫小聖:我老祖乃昔年唐三藏佛師的徒弟孫大聖,今已證果為鬥戰勝佛。
(半偈聽了,滿心歡喜道)
滿 心:我佛有靈!我佛有靈!
(只管點頭。)
孫小聖:(小聖看見)老師連連點頭稱佛有靈,其中定有緣故。且請問這咒語是誰傳的?
為何一向不念?老師父是何法號?並求指示。
半 偈:(半偈微微笑道)我說與你聽。
(正是:
( 雪隱鷺鷥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
(未知唐半偈與孫小聖如何說法,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回 心猿求意馬 東土望西天)
(詩曰:
( 圈兒跳不出,索子自牽來。)
(始信無為法,為之何有哉?)
(又曰:
( 茫茫一團氣,幻出東西天。)
(天且為地限,于人何有焉?)
67**時間: 地點:
(話說孫小聖,為頭痛直尋見了唐半偈,說出真情,轉問唐半偈是何法號,咒語
(是誰人傳授。)
唐半偈:我法名大顛,今上皇帝賜號半偈。原是潮州人,只因見佛教淪入邪魔,上表請正
。前因未蒙聖旨,故居此庵待命;近因各寺奉講經之命,感得唐玄奘佛祖與你老
祖親臨法壇,顯示神通,將三藏真經都封了,又明說,我佛真經,必須求我佛真
解,方得宣明度世。故今上皇帝十分信心,命老僧親往靈山拜求真解,即日要行
。又感得唐玄奘佛祖與你老祖憐我只身難行,授此定心真言,叫我三時默誦,自
有大神通的徒弟來幫助上西天。老僧奉旨,纔念得數日,早化得你來,一字不爽
,豈非我佛有靈乎?
孫小聖:(孫小聖聽了歡喜道)原來卻是我老祖做成的圈套。他原說,不成正果,終屬野
仙。他又說,他之前車,即我之後轍。今日求解,豈不與他求經一般,又是我的
魔頭,又是我的正果。罷罷罷!只得要幫扶老師父西天去走一遭了。
唐半偈:你果真心幫扶我西天求得真解來,這段功行卻也不小。
孫小聖:人皆贊說,心如金石,我的心是石頭裏生出來的,怎麼不真?我是個急性人,就
此拜了師父吧。
孫小聖:(隨趴在地下磕了八個頭)既拜為師徒,就是一家人了,那個真言卻是再不可念
。
唐半偈:你既肯盡心奉佛,我念他作甚?但你既入我佛門,拜我為師,便是我佛家弟子,
我當與你摩頂受戒,喜得你頭髮不甚多,也不須披剃。你名孫履真,這『履真』
二字倒也合我佛門機旨,只是名字外人不便呼喚,我再與你起個僧家的俗號何如
?
孫小聖:我原也有個俗號。
唐半偈:俗號什麼?
孫小聖:我老祖當年鬧天宮時,曾封齊天大聖,我欲繼其志,故又叫做齊天小聖。
唐半偈:此等狂妄之號,非我僧家所宜。你老祖當時歸佛教時,也有個俗號叫做孫行者;
你既是他一派,以後只以小行者稱你何如?
孫小聖:(孫小聖大喜道)好好好!當時通臂仙原叫我起個俗號,我說,我又不求經,起
他做甚?今既跟師父去西天求解,師父叫我做小行者,又不忘老祖,又不僭老祖
,甚是合宜。
(唐半偈見他說話爽直,也是喜歡)
唐半偈:佛家第一戒是打誑語,你方纔說從東勝神洲花果山來,這東勝神洲到南瞻部洲相
去半天,你怎麼來得這等快?莫非是打誑語!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那下八洞神仙尚誇嘴說:『朝游北海,暮宿蒼梧。』這幾步路兒
打什麼緊,還要打誑語?
唐半偈:(唐半偈聽了似信不信)明日聖旨下了,就要起身去,你還有甚牽掛麼?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老師父也忒婆子氣,既做了你的徒弟,便死心塌地跟你,要去就
去,還有什麼牽掛?
(唐半偈聞言大喜,引他進去過了一夜。)
(到次日,憲宗差內臣齎了許多衣帽鞋襪、乾糧食物之類來賜他,又是中書寫的
(一路通關文碟、與如來求解表文並一路地方程途的冊子,又著太仆寺選了一匹
(良馬,又在洪福寺選了兩個精壯僧人,以為隨從,又命欽天監選了吉日啟行。
()
(唐半偈謝了恩,將衣帽鞋襪帶得的受了一兩件,兩個隨從僧人退還)
唐半偈:昨日已收了一個徒弟了。拜佛求解本該步行,但恐山遙水遠,這匹馬是要用的。
(就叫小行者去收管。)
(一面托內臣回奏,依吉期即行,內臣去了。)
小行者:(小行者將馬牽到唐半偈面前)這樣馬有甚用處?如何走得許多路到得西天?
唐半偈:方纔太仆官說是選來的良馬,怎說沒用?
(小行者將手在馬脊上輕輕地一撳,那匹馬早伏倒在地,爬不起來。)
唐半偈:(唐半偈著驚道)似此如何去得?只得再奏皇上,叫太仆另換。
小行者:凡間之馬,不過如此,就換也無用。
唐半偈:(唐半偈忽想起來道)我聞得八部天龍因變馬馱旃檀佛,求經有功,故後得歸真
證果。這等看起來,這些凡馬果是去不得,又好拚著步行了。
小行者:老師父你雖存佛性,尚未具神通,如何走得這許多路?
唐半偈:我也自知難走,但世間哪有龍馬?
(一面說早不覺雙眉緊蹙。)
小行者:老師父且莫愁,要龍馬也不打緊。
唐半偈:就是長安豪俠以千金買駿,一時也不能有,何況龍馬?怎說不打緊!
小行者:若在他人果是甚難,只因四海龍王都與我相好,等我去問他有多的龍討一條來,
變匹馬與師父乘坐,就當我拜師父的贄見禮可好麼?
唐半偈:(唐半偈變了臉道)此乃拜佛求解的大事,又是帝王敕命,你怎敢說此戲話取笑
!
小行者:我履真志志誠誠為師父算計,怎麼說是戲話?師父不信,等我去討了來,方見我
老實。
(說罷,將身一縱,早已不知去向。)
(唐半偈看見,又驚又喜。)
(正是:
( 秋水難言海,冰蟲但語寒)
(不知天上士,猶作世人看。)
68**時間: 地點:
(卻說小行者將身一縱,竟至東海。)
(他是熟路,捏著避水訣竟分波逐浪而來,看見巡海夜叉,大叫道)
唐半偈:快去通報!說我齊天小聖孫履真來拜望你大王。
唐半偈:(巡海夜叉聽了,忙跑入水晶宮稟知老龍王敖廣道)大王,不好了!那尖嘴毛臉
的孫小聖又來到宮門外了,要見大王。
老龍王:(老龍王著驚道)他又來做什麼?
老龍王:(忙迎入宮中坐下)一向聞得小聖受了老大聖之教,收心在山中靜養,不知今日
為何有閑情到此?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我收心靜養,老鱗長為何也知道?
老龍王:忝在鄰比,怎不知道?
小行者:正為收心,收出不好來了。
老龍王:(老龍王笑道)小聖又來取笑了。收放心乃聖賢美事,怎麼倒不好?
小行者:一向心未收時,要上天便上天,要入地便入地,無拘無束,好不自在。自受了老
大聖之教,要成什麼正果,如今倒弄得有管頭了。
老龍王:要成正果,有了管頭,莫非也象老大聖取經的故事麼?
小行者:老鱗長忒也聰明,一猜就猜著了。只因我老大聖與唐佛師求來的三藏真經被世人
解差了,墮入邪魔。唐佛師不勝憤恨,近已現身顯靈將經封了。說我佛尚有真解
,必要遣人求得真解來,方許解真經。故憲宗皇帝特差唐半偈師父去求,我老大
聖又愁他獨身難行,故用術法將我小孫送與他做個徒弟,所以說有管頭。
老龍王:這等說來,小聖恭喜!入了佛教有師父了。既有師父,就該隨師西行,為何有閑
工夫到我這東海來耍子?
小行者:哪有閑工夫來耍子?只因靈山路遠,師父徒步難行,必須要個腳力。你想,國中
凡馬如何到得靈山?故特特來求老鱗長,有好馬借一匹與我師父騎,上靈山求了
真解回來,即當送還,決不食言。
老龍王:小聖差矣!馬乃陸產之物,如何到我海中來要?
小行者:因為陸產之馬無用,故到海中來要。
老龍王:海中哪得有馬?
小行者:老鱗長怎又不聰明了?馬雖沒有,龍卻是有的。有多餘的龍,只消借我一條,叫
他變做馬就是了。
老龍王:小聖又差了!就是一個人,稍有志氣便要為善,不肯墮落去變驢變馬;難道我的
龍種反不如人,叫他去變馬與人騎坐!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老鱗長莫要怪我,此乃你們自己做壞的例子。
老龍王:(老龍王驚問道)怎麼是我們自己做壞的例子?
小行者:(小行者又笑道)直要我說出來,當年馱唐佛師西天求經的那匹白馬,豈不是你
北海龍王敖順的兒子麼?
老龍王:那是他縱火燒壞了殿上明珠,被父親告了忤逆,玉帝吊在空中要誅他,虧得觀世
音菩薩救了性命,故罰他變馬馱經,以消罪孽。我的龍子龍孫盡皆孝順,又不犯
法,怎教他去變馬?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這叫不好的帶累了好的。既有了變馬馱經的例子,管他孝順不孝
順,忤逆不忤逆,隨便于子侄中撿一條與我去便罷。
老龍王:(老龍玉道)親生子任,豈是容易捨得的?
小行者:既捨不得子侄,便請老鱗長自去走一遭,以成全勝事。
老龍王:我忝為八河都總管司雨大龍神,就是玉帝敕命差遣,也沒個叫我變馬之理。
小行者:好好求你不肯去,只得告過罪要動粗了。
小行者:(一頭說,一頭在耳朵中取出金箍棒來,指著老龍玉說道)我欲待奉承你一棒,
爭奈這條棒原是你的故物,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也罷,留些情只鎖了你
去吧!
老龍王:(叫聲)變!
(遂將金箍棒變了一條大鐵索,豁喇一聲竟套在老龍王頸項之上。)
(嚇得老龍王魂膽俱無,忙懇求道)
老龍王:小聖請息怒!凡事從容商量。
小行者:要從容還可用情,若要商量卻無甚商量。
(老龍王擺布不開,只得叫蝦將鱉帥忙撞鐘擂鼓,聚集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
(效閏、北海龍王敖順來救應。)
(不一時,三龍王齊至,看見老龍王被鎖,驚問其故。)
(老龍王忙將要龍變馬之事細說一遍。)
龍 王:(三龍王俱面面相覷道)這個實難從命。
(小行者聽見說實難從命,便不管好歹,扯著老龍王就往外走。)
龍 王:(慌得三龍王齊聲勸道)小聖來意不過是要一匹龍馬,何必這等凌辱家兄,等我
們商量一匹送你。
小行者:不是我凌辱他,是他自取凌辱耳。我來時再三求他,他只是不肯;若肯早說送我
一匹,我去久矣,誰耐煩與他拉拉扯扯!
龍 王:(南海龍王對老龍王說道)事到如此,吝惜不得了。
老龍王:哪個吝惜?若要寶貝,便送他些值什麼。他要龍子龍孫去變馬,豈不壞盡了龍宮
的體面。
龍 王:(敖欽道)不消自家子孫去變,何不將伏羲時負河圖出水的那匹龍馬送了他吧。
老龍王:(老龍王聽了歡喜道)我倒忘了。這匹馬只因有功聖門,不忍騎坐,白白的養了
這幾千年;今日,將他來救我性命,也可准折了。只是他是個開儒教的功臣,至
今頌贊又明都指龍馬負圖為證據;今為我貪生怕死,將他去馱和尚,陷入異端,
未免做個壞教的罪人。
龍 王:(西海龍王敖閏說道)賢兄,你又來迂闊了!近日的文人墨士哪一個不磕頭拜禮
去奉承和尚?何況畜生!
龍 王:(敖欽、敖順都贊道)說得是。
對小行:(遂一齊對小行者)有一匹龍馬送你了,請快放了家兄。
小行者:既有馬,快牽來便罷。
(將手一抖,那條鐵索早已變做個繡花針,藏入耳朵中去了。)
(老龍王脫了身體,便吩咐管海苑的鳊大使牽了那匹負河圖的龍馬出來。)
(不一時牽到面前。)
(小行者定睛一看,果然好匹龍馬。)
(但見:
( 和鑾安節體雍容,鞭影何勞在後從。)
(竹耳鐵蹄雖是馬,金鱗玉翼宛然龍。)
(。)
(長嘶猶吐文明氣,遠駕還留太昊蹤)
(道喪久無圖可賀,流歸佛法上靈峰。)
(小行者看見,十分歡喜道)
小行者:早牽出來,豈不省了許多氣力!馬倒罷了,只是少副鞍轡,一發並求見惠。
老龍王:馬既送了,何惜鞍轡。但只是我們海中波濤往來,從不騎馬,哪有鞍轡?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老賢王太不徑直,起初說海中無馬,若是果然無馬,我倒也罷了
;如今既有了馬,再說沒有鞍轡,我如何肯信?
龍 王:(南海龍王效欽說道)小聖不必動怒,小龍有一副上好的送與小聖吧。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何如,怎麼又存了?
老龍王:(老龍王驚問道)賢弟,你是哪裏來的?
又 驚:(敖欽道)此乃周時昭王南征,被楚人詐獻膠舟將昭王溺死,連這匹御馬俱沉于
江漢,御馬便死了。巡海夜叉撿得這副鞍轡,知是御物貴美,不敢藏匿,獻上于
我,故此得有。
小行者:不消閑文,快取出來。
(敖欽忙命去取了來,送與小行者。)
(果然好副鞍轡,怎見得?但見:
( 雙鐙珠鑲玉嵌,一鞍銀縷金雕。)
(層層襯屜軟隨腰,繡帶絨繩奇巧。)
(環嚼彩光艷艷,障泥錦色飄飄。)
(絲韁滴滴紫蒲桃,真個是駕馭龍駒至寶。)
(右調〔西江月)
(小行者看了甚喜,一一鞴在馬上,恰似特特做的一般,愈加歡喜,方拱手道)
小行者:蒙四位賢王照顧,我師父有了腳力了。容取解歸來,送還龍馬,再來相謝。
(說罷,竟將龍馬牽出水晶宮外,四海龍王殷勤相送。)
(小行者跨上龍馬,道一聲)
小行者:去也!
(馬能行水,人會騰雲,只聽得呼呼風響,早分開波浪,踏碎亂雲。)
(不一時到了長安,竟奔半偈庵來。)
(唐半偈因小行者說不明白,竟自去了,心下疑疑惑惑,不知是真是假,正在庵
(前張望。)
(忽見小行者騎著匹馬飛也似奔來,看見唐半偈,慌忙跳下來說道)
小行者:師父,你看,這纔是一匹龍馬,方馱得師父上靈山見佛!
(唐半偈細看那馬,蹄高腕蹩,氣吐虹霓,與那些凡馬迥然不同。)
滿 心:(滿心歡喜道)徒弟,你去不多時,哪裏就尋這匹好馬來?
小行者:師父面前,怎敢戲言?實實是問四海龍王要的。
唐半偈:龍宮俱係水族,如何有此良馬?
小行者:說起來話長,此馬實非等閑,乃伏羲時負河圖出孟河開文字之始的一匹龍馬。因
他有功聖門,閑養在龍宮。老龍被我擺布急了,無可奈何,只得牽出來相送。
唐半偈:(唐半偈又細細一看道)既是上古龍馬,又不與人騎坐,如何有此人間精巧華麗
的鞍轡?
小行者:(小行者點點頭笑道)師父倒也有眼力識貨,這鞍轡真不是一處來的,乃是周昭
王南征,被楚人膠舟淹死,連御馬都沉在江中,故龍王收得這副鞍轡,果是人間
帝王之物。
(唐半偈聽見是真,忙倒身向天拜謝道)
唐半偈:大顛一介凡僧,怎敢乘坐大聖人的龍馬、古帝王的鞍轡?只因奉旨上靈山拜求真
解,道路遙遠,凡馬不能驅馳,不得已受龍王之惠,實非本心。望上天鑒赦我僭
妄之罪。
小行者:(小行者在旁笑道)馬乃畜生,騎馬若是有罪,要人抬轎一發該死了。
唐半偈:不是這等說。六道雖有人獸之別,一心卻無彼此之分。
小行者:(小行者又笑道)依老師父這等說來,我佛就不該坐獅坐象了。
唐半偈:佛坐獅象,獅象沾佛惠也;我騎龍馬,龍馬為我勞耳。
(小行者聽了,方贊嘆道)
小行者:師父言言俱是真解,何必又上西天去求佛祖?
唐半偈:(唐半偈嘆息道)汝為此言,正東土之為東土,而西天我佛不可不往求也。
小行者:既是這等,我們早些去吧,不要又耽擱了。
唐半偈:(唐半偈聽了歡喜道)徒弟呀,似你這般猛勇精進,真是我佛門之器。
(一面收拾行李,小行者看見木棒)
小行者:這東西要他做甚?
唐半偈:此木棒不可輕視,乃是我佛之寶。若遇邪魔外道,只消一喝便退。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我說這東西打人不痛,只好喝鬼。
(一面進朝拜辭憲宗。)
(憲宗要御駕餞行,又要敕文武百官並各寺僧人香花遠送。)
(唐半偈俱一概辭以並非佛門清淨之道,憲宗感悅其言而止。)
(他師徒二人回庵,別了懶雲。)
(小行者扶唐半偈上了龍馬,自己挑著一肩行李,踽踽涼涼出了長安城,往西而
(進。)
(正是:
( 未聞我佛真如解,先見高僧清淨風。)
(師徒二人此去不知又作何狀,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回 心明清淨法 棒喝野狐禪)
(詩曰:
( 瑤臺皎皎一片月,玉宇棱棱千尺冰)
(冷淡家風清淨理,如斯方不愧為僧。)
(又曰:
( 隔花犬吠大和尚,夾岸藤纏小法師)
(白晝野狐燈日盛,不知何處可無為?)
69**時間: 地點:
(話說唐半偈與小行者,辭別了唐王,出離長安大國,往西前進。)
(此猶是中華地界,一路平安。)
(不幾日,過了鞏州地方,行到一處,天色晚了,見路旁一個小庵,小行者扶唐
(半偈下馬,就將行李放在馬上,牽了進去借宿。)
(這庵兒雖小,卻十分精嚴富麗。)
(二人將走到佛堂,早有一個少年和尚出來迎問道)
二 人:二位老師何來?
唐半偈:(唐半偈忙問訊道)貧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拜見我佛,求取真解,
路過寶方。因天色晚了,不識地名,敢求寶庵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那和尚:我這地方雖猶是唐朝河州衛地方,卻因西番哈泌土地遼闊,已不屬他管了。老師
既奉天子敕命,乃是天使大法師,怎麼沒有護衛跟隨?卻教二位師父落落而來?
唐半偈:佛家清淨為本,淡薄為宗。怎敢稱天使?怎敢勞護衛?
驚 訝:(那僧驚訝)老師怎麼轉如此說。
(一面邀入禪堂,施禮分主客坐下。)
(一面吩咐備齋,一面就問)
又吩咐:二位老師大號?
唐半偈:貧僧法名大顛,蒙唐天子賜號半偈。這是小徒,俗號小行者。敢問院主法號?
又吩咐:(那僧道)小僧賤號慧音,乃天花寺點石大法師第二輩法孫。
唐半偈:這等說來,令師祖點石大法師,定是一位有道行、有辯才的善知識了。
慧 音:家師祖是西域人,道行辯才一時也說不盡。只法座下的徒子法孫,以『定、靜、
慧』三字排來,每一字足有上千。這河州地界城裏城外,似小僧這樣的庵兒約有
千餘,無一庵不是他的下院。
唐半偈:為何這等富盛?
慧 音:不瞞老師說,這哈泌地方,不論官宦軍民,皆好佛法,又最喜聽講經。我這家師
祖口舌圓活,講起那因果報應來,聳動得男男女女磕頭禮拜,以為活佛,無不信
心。那錢財米糧就如山水一般涌塞而來,故如此富盛。
70**時間: 地點:
(正說完,侍者備上齋來,請他師徒二人用過。)
慧 音:(慧音復問道)老師父方纔說,奉天子敕命見我佛求解,不知果是真麼?
唐半偈:現有敕書,怎敢打誑語!
慧 音:若果是真,這是驚天動地的大佛事了,何不廣為播揚,使善信尊崇,為我佛門榮
幸?
唐半偈:清淨無為,佛教之正也;莊嚴奢侈,佛教之魔也。貧僧今日奉旨求解,正欲驅魔
歸正,安敢復為播揚以益其罪戾。
慧 音:(慧音微哂道)老師又來取笑了,播揚正是奉佛,怎麼轉是罪戾?小僧學微識薄
,不敢詰辯。且請安置吧,待明日家師祖再細細請教。
(遂送師徒二人到客房安歇。)
(正是:
( 至人欲掃魔歸正,邪道思依正作魔)
(佛法坦然平似水,黑風一陣忽生波。)
(來這天花寺的點石法師是個西域人,性極貪淫,專以講經說法哄騙愚人。)
(不料,今歲正聚眾講時,忽被孫大聖顯形封了,揭不開,沒得經講。)
(一時不知其故,十分沒趣,只推有病下臺,約改期再講。)
(過了許久,只揭經不開,講解無時,弄得各寺清冷,布施全無。)
(師徒們正無法奈何,這慧音忽見唐半偈說奉敕到西天求解,似有緣故,只得連
(夜報知點石。)
點 石:(點石想道)當今講解正盛,為何又要求解?莫非唐朝中有甚變頭!明日可請他
來見一見,就問他這經揭不開的緣故,或者他知道些因由。
慧 音:這個唐半偈,為人一味清淨冷落,全不象個和尚。雖于佛法有功,卻于大眾無益
,若使他苦修得志,我佛門弟子都要餓死矣!老師祖還要與子孫做主。
點 石:他既以苦修為宗,我偏以極樂為教。明日等他來時,可傳眾子孫一時齊集,都要
色相莊嚴,看他動心不動心!
(慧音大喜,傳出法旨,各各整備,然後歸庵歇息。)
(正是:
( 佛原不自佛,魔豈為他魔)
(一念微分別,天淵隔已多。)
(到次日天明,唐半偈與小行者起來,吃了早飯,就收拾行李要走。)
慧 音:(慧音忙止住道)我這河州外衛,雖與唐天子命令不甚相通,卻猶是唐朝地界。
老師父既奉天子敕命勝此,家師祖也是佛門一位尊宿,豈可不會一面?
唐半偈:會一面因好,但急于西行,不敢久稽。
慧 音:家師祖住的天花寺去此不遠,且是順路,一會即行,也無耽擱。
唐半偈:既是順路就去。
(遂不上馬,叫小行者牽著,自同慧音步行。)
(果不多路,不一時到了天花寺前。)
(定睛一看,果然好一座齊整寺宇。)
(但見:
( 層層殿宇,一望去金碧輝煌,分不出誰樓誰閣;疊疊階墀,細看來精光璀
(璨,又何知為玉為珠。)
(鐘鼓相應,聞不了仙梵經聲;土木雕鏤,瞻不盡莊容佛相。)
(僧房曲折,何止千間,真是大叢林;初地周遭,足圍數里,可稱小佛國。)
(唐半偈看見十分富麗,便不欲進去。)
(當不得慧音再三拱請,只得步了入去。)
(到了二山門,唐半偈看見內中十分潔淨,就叫小行者同馬住下,先自到大殿上
(拜了佛。)
(早有一班知客迎請到客堂中去坐,一面獻茶,一面敘問來意。)
唐半偈:貧僧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求真解。路過寶庵,蒙慧音師兄道及點石大法師,道
行辯才為當今善知識,不敢徑過,特求瞻仰。
知 客:(眾知客)原來如此。家師祖在禪房靜養,不輕易見客。老師既是天使大法師,
慧音進去稟知,自然出堂相見。
(一面說,一面就擺上許多果品、點心來吃茶,坐了足有一個時辰,方聽得大殿
(上法鼓發擂。)
知 客:(眾知客就對唐半偈道)殿上擂鼓,家師祖將出堂了。
(鼓擂三通,然後,一派仙樂隱隱約約,漸次吹近堂來。)
(唐半偈將眼往堂外一看,只見仙樂間著一隊隊幢幡寶蓋與那香燈淨水,簇擁而
(來,何止有百十隊。)
(到了堂外,都八字分開,獨點石和尚帶著一、二十個小和尚走入堂來。)
(唐半偈看那點石和尚怎生打扮:
( 毗盧帽方方繡佛,錦偏衫縫縫垂珠。)
(容肥如滿月,大虧美食之功;身靜若高松,深得安閑之力。)
(頭圓頸直,外相宛然羅漢;性忍心貪,內才實是魔王。)
(點石進到堂中,看見唐半偈,因問眾知客道)
點 石:這位可就是唐朝天使法師?
知 客:(眾知客)正是。
(點石方殷勤施禮。)
(唐半偈見點石和尚百般做作,心下不喜,然既到此,只得上前施禮。)
(二人禮畢,分賓主坐下。)
點 石:(點石就問道)侍者傳言不清,不知老師奉命實是何往?
唐半偈:貧僧實奉唐天子敕命,往西天大雷音寺見我佛如來,拜求真解,以解真經。
點 石:這三藏真經已流傳天下久矣,天下高僧已講解明矣,哪裏還有真解?何必更求!
此中必有緣故。老師遠來,定知其詳,伏乞朋示。
唐半偈:真經雖國流傳天下,然未得真詮,將我佛萬善法門,度世慈悲,俱流入講經說法
果報小因,厲民害道。故我佛不勝憐憫,特遣旃檀功德佛陳玄奘法師,親臨長安
,現形天子朝堂,大顯神通,命鬥戰勝佛孫悟空將天下經文盡皆封了,致經一卷
一張也揭不開;又明說我佛有真解未傳,要天子如昔年求經故事,再遣人去求,
求得真解來解真經,方得度世度人的利益。故唐天子特命貧僧前往,只此便是實
情,並無他故。
(點石聽了,心下方知,經揭不開是這個緣故。)
又 想:我這法會下有三、四千人,皆靠著講經說法穿衣吃飯,若依他這等說,我們的教
法就要壞了。
唐半偈:據老師說來,句句皆有原委,據小僧聽來,句句皆是荒唐。
唐半偈:怎見得是荒唐?
點 石:若說連這三藏真經都是假的,別有真解,卻還說得去。既說三藏俱是真經,經義
已了然明白,解來佛法尊崇天下利益,轉又說是差的,置而不講,且說別有真解
,又要去求。此實好事妖僧欲敗壞佛門,故為此捨近求遠之計,以愚惑天子,非
荒唐而何?
唐半偈:陳玄奘法師臨壇封經,萬目所見,豈是荒唐?
點 石:我聞陳玄奘法師已坐化法門寺久矣,尚有佛骨、佛牙在塔中可據,如何又臨壇封
經?臨壇封經,不過妖僧幻術耳!老師不可深信。去還歷千山萬水,莫若回朝,
將貧僧之言奏知天子,重興講解,自然國祚綿長,萬民康泰。
唐半偈:(唐半偈笑道)正謂妖為妖,妖即謂正為妖,理固然也。此真經之必求真解也。
不然,口舌是非何所底止?小僧奉王命求解,惟有西行,不知其他。
(就起身告辭。)
點 石:遠行無急步。此去靈山,路程遙遠,老師忙也不在一時。既蒙降臨,豈可無一齋
之敬?
唐半偈:早齋已在令徒孫寶齋擾過,況有小徒在二山門控馬立待。
點 石:既有令高徒在外,何不請進來一同用齋?
(因吩咐侍者去請。)
(小行者聽見請他,就將馬拴在二山門樹上。)
(行李、木棒隨身挑了入來,竟向客堂放下。)
(唐半偈命參見點石。)
(小行者不知怎生參見,只朝著點石唱了一個喏,就在旁邊椅子上坐下。)
(那點石將小行著細細一看,忽想起那日講經時,封經的正是這等一個毛臉雷公
(嘴。)
點 石:(因暗想道)原來封經一案,就是這和尚弄的幻術!今既相逢識破,如何放得他
過!
(一面擺設盛齋款待他師徒二人;一面就齊集了二、三千徒子法孫,只候他師徒
(齋罷,遂一齊涌入法堂來見唐半偈,要求他開經。)
(人多語亂,唐半偈一時聽不明白,因問點石道)
唐半偈:眾位高徒要開什麼經?
點 石:不瞞老師說,小僧這地方,雖還是唐朝河州衛地界,卻不奉朝命,今已屬西番哈
泌國管了。這地方官宦軍民皆信心奉佛,最喜聽講經。我法座下三、四千弟子皆
以講經為業,不意老師忽創新意,要求真解,顯神通將天下經文封了。但老師封
經求解,不過為唐朝起見。我這哈泌國卻不在唐朝數內,為何也一例封了,絕我
教衣食之計?故眾子孫特求老師開恩,揭去封皮,使他們得照常講解,便兩不相
礙;若老師執意不肯,恐他眾人也不肯甘休。
唐半偈:(唐半偈聽了著驚道)封經乃我佛如來之事,與貧增何干?貧僧安能擅揭!
點 石:老師不要隱情了。那日封經時,小僧親眼見這位令高徒手執封皮來封的。怎麼與
老師無干?
(小行者聽見,笑說道)
小行者:再認認看,是我不是我?不要錯認了人。
點 石:不錯,不錯!這個毛臉雷公嘴切切記得。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毛臉雷公嘴雖然記得不差,只怕老少也略差些!
點 石:(點石又將小行者看了一眼道)前日封經的果象老些。
小行者:(小行者笑道)卻原來!實對你說吧,前日封經的乃是我成佛的家祖孫大聖,怎
麼就賴我?
點 石:祖孫總是一般,只開了吧!
唐半偈:(唐半偈接說道)莫說不是小徒,就是小徒,亦不過奉我佛之命。我佛封經,你
一個佛門弟子怎敢要強開?
點 石:我佛既造經流傳天下,豈有個又封之理!此不過妖僧弄幻術耳。
唐半偈:(唐半偈大怒道)我佛三藏真經乃靈文至寶,何妖僧幻術之敢擅封?指佛為妖,
真佛門之妖也!
(點石聽見說他是妖,不覺滿臉通紅,也發怒道)
點 石:我若為妖,天下無不妖之佛矣。
(眾僧見點石發怒,便一齊嚷將起來道)
點 石:封經開經,姑置勿論,且先辨明了哪個是妖?
(一面說,一面只管涌將上來。)
(唐半偈心雖不動,卻看見涌得人多,又七嘴八舌,也覺沒法。)
(小行者看見師父著急,欲要動粗,又見都是些凡僧,料禁當不起。)
(忽見行李中那條木棒躍躍欲動,琅琅有聲。)
小行者:(因想起道)此物欲顯靈也!
小行者:(因取出,雙手奉與唐半偈道)師父,邪魔外道甚盛,請試試佛寶如何?
(唐半偈看見,豁然大悟。)
(因接在手,指著點石與眾僧大喝一聲道)
點 石:眾野狐休得無禮!將謂我佛法不靈乎?
(唐半偈這一喝,聲氣也不甚高,不知怎麼,就象雷鳴一般,直若驚天動地。)
(那條木棒,雖不離唐半偈手中,早已在點石與那眾僧頭上,各各打了一下,嚇
(得點石與眾僧一時妄心盡息,邪念全消,滿口伶牙俐齒,寂然不敢再辯一字,
(俱痴痴呆呆拜伏于地道)
唐半偈:請受老師教誨。
(唐半偈看見棒喝有靈,眾僧皈命,滿心歡喜。)
唐半偈:(因扶起點石道)一念貪嗔,即屬邪魔外道;寸心悔過,便成賢衲高僧。老僧有
何教誨?只要大眾回頭努力,收拾繁華,歸于清淨耳。
(點石定了性,請問道)
點 石:老師一味清淨,則瞻禮焚修俱可廢矣!
唐半偈:瞻禮焚修何可廢?只有存此心為朝廷惜體,為天下惜財,為大眾惜福,便清淨矣
!不然則我佛立教,非度世而禍世矣!
點 石:瞻禮焚修既不必廢,則講經獨可廢乎?
唐半偈:講經何可廢?不得其解而講則可廢。
(點石無語。)
點 石:(眾僧因請道)老師高論,自是佛門正旨,然大眾數千人,若不講經,衣食何來
?
唐半偈:施于無意,飽食為安,募自多方,不能無罪。況佛力廣大,自有因緣,大眾何須
慮得?
(眾僧方歡喜退立。)
點 石:老師這條木棒為何這等利害?
唐半偈:也無甚利害,不過仗佛力辨邪正耳。
點 石:既能辨邪正,不知可能除妖?
(唐半偈因未試過,便不答應。)
小行者:(小行者因接說道)怎麼不能除妖?
點 石:妖有神通,恐不畏此木棒。
小行者:不畏木棒,須畏鐵棒!
點 石:唐老師,不見有什麼鐵棒?
小行者:你要見麼?
點 石:如有,乞借一觀。
(小行者說得高興,因走出外堂來道)
小行者:要看鐵棒,這裏來。
(點石與眾僧俱隨涌出來,看他有甚鐵棒。)
(小行者直走階下,將手向耳中取出一個繡花針兒,叫聲)
小行者:大!
小行者:(隨變做碗口大二丈多長的一條金箍鐵棒,拿在手中舞弄道)你們看,這條鐵棒
可降得妖麼?
(點石與眾僧方肅然起敬,重向唐半偈作禮道)
點 石:原來老師徒皆是活佛,弟子等肉眼不識,唐突多矣!
(唐半偈也不知小行者有如此手段,忽然看見,暗暗歡喜。)
唐半偈:(因說道)貧僧遠行,假此護法。
點 石:護法一事,正不容易,弟子因無護法,近日失了一個大叢林。
唐半偈:失了什麼大叢林?
點 石:不瞞老師說,此地向西三百里,有一座山,叫做五行餘氣山,原是兩界山來的龍
脈。山上有一座佛化寺,十分富盛,一向也是小僧在內焚修。近日,忽然來了一
個妖怪,生得長嘴豬形,醜惡異常,說是新受佛法要來出家,等什麼師父!小僧
不肯容留,便使起蠻法,氣力又大,將寺門前一根鐵幡拔起來,橫七豎八的打入
。寺中雖有千餘和尚,皆近他不得,都被他打得東逃西散。如今止剩他一人在內
,存貯的米糧盡他受用,無人敢去動他一毫,將一座萬善叢林弄做一個豬窠了。
若有老師令高徒這等大法力,便不怕他了。
(小行者聽了,哈哈大笑道)
小行者:這樣蠢東西,也算不得妖怪。既在西邊,我們是順路,你可叫人跟我去尋,我趕
了他去,還你這個叢林好麼?
點 石:若是趕得他去,便另招別僧焚修,不至污穢佛地,小僧也是情願。
小行者:這不打緊,快去,快去!
(遂收了鐵棒,一面又取了行李、木棒,去鞴馬。)
(點石與眾僧還要苦留過夜,好揀選精勇肥大的和尚跟去。)
(唐半偈求解心急,哪裏肯住。)
唐半偈:(因說道)我們先去,你們隨後趕來可也。
(點石無奈,只得與眾僧一同送出寺門,小行者扶持上馬而去。)
(正是:
( 尊佛豈在多言,驅邪惟有一正)
(理屈難免辭窮,道高自然人敬)
(度世方見慈悲,施財邪魔諂佞)
(從來不染高僧,只是身心清淨。)
(唐半偈與小行者此去不知驅得怪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後因不昧皆前果 外道收回即本家)
(詩曰:
( 皮毛只合辨雌雄,真性真修隱在中)
(美玉噗開疑怪石,瑤琴景下認焦桐。)
(有星拱處皆朝北,無水流來不向東)
(莫道奇奇還怪怪,從來異異見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