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  至  第六〇

51**時間: 地點:
    (一日,忽又有兩三個和尚,一個叫做傳虛,一個叫做了言,一個叫做玄言,來
    (見大顛,慌忙報道)
一 個:老師,禍事來了!法門寺生有法師奏稱,老師毀謗佛法,阻撓善事,朋比韓愈,
    譏刺天子。皇上聽信其言,早晚間將加大罰于老師。弟子輩念老師孤立于此,特
    來通知老師,須早為之計。
大 顛:(大顛又笑道)死生夢幻一視久矣,三師獨不聞乎?
一 個:(傳虛道)聞是聞的,但思老師孤雲野鶴,何不早早遁去,斬斷葛藤。
大 顛:(大顛笑道)老僧若遁去,豈不令我佛為逋逃主耶?
    (三和尚恐嚇他不動,只得去了。)
一 個:(又有化生等寺俱來迎請他)這小庵非老師駐錫之處,還須到大叢林去有體面。
大 顛:(大顛笑道)同一佛地,有何大小?
    (決不肯去。)
    (又有送他袈裟、衣帽的,都拒絕不受。)
    (這些光景,那內臣都打聽的確,一一奏報憲宗。)
憲 宗:(憲宗暗羨道)這方是真正佛門弟子。
    (就要批准他的表文,當不得左右近侍都與生有法師相好,忙將此信報知生有。
    ()
    (生有著了忙,遂邀各寺有名講師共有數十人,又求了五、七個寵用大臣,一齊
    (到殿上懇求道)
生 有:佛法雖以清淨為宗,若皈依佛法者也一味清淨,何以見闡揚佛教之意?必須焚修
    莊嚴,方祈求我佛慈悲,延年永祚。就是講經未必盡臻微妙,畢竟令天下講解互
    相發明,方斯有悟入;倘置之高閣,不講不解,豈不令我佛真經竟成無用之物乎
    ?況聖上從前許多善果,俱我佛鑒知,定降福壽,豈可因一人妄言,盡棄前功!
    伏望聖慈垂察。
    (憲宗聽奏,沉吟不語。)
憲 宗:(眾大臣又代為委請道)講經之旨,已頒行天下,天下善信已傾耳久矣。今若反
    汗,未免失崇佛信心之望。
    (憲宗心下雖尚躊躇,卻撇不過眾人面皮,只得批旨道)
只 得:講經仍遵前旨,但敕大顛任意各寺糾聽,有不合佛旨者拈出,奏聞改正,以全善
    果。
    (生有並眾僧得旨,方謝恩退出。)
    (心下一喜又還一懮,喜的仍舊講經,懮的是大顛糾察,不題。)
    (正是:
    (  好佛本來求定性,為僧何苦反勞心?)
    (總然講出西來意,終帶長安名利音。)
    
    
52**時間: 地點:
    (卻說唐三藏與孫悟空,正在長安城中尋訪求真解之人,忽聞知大顛上表,又講
    (經糾察之事,不勝驚喜道)
不 勝:這和尚哪裏來的?倒有些意思。
    (訪知在城西半偈庵掛衲,遂仍舊變做兩個疥癩和尚,到庵中來觀看。)
    
    
53**時間: 地點:
    (此時大顛正在庵中合眼打坐,唐三藏與孫悟空入來。)
    (看見他:
    (  頭頂中露一點佛光,面皮上現十分道氣。)
    (體結青蓮,骨橫白法。)
    (兩眉分靈慧之色,雙耳垂大智之容。)
    (布納塵中,雖尚是中國僧伽;蒲團物外,已知是西方佛器。)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見大顛有些根器,十分歡喜。)
    (又見他合眼默坐,因上前大喝道)
忙上前:如來將為人嚼死,這和尚好忍心,不去糾聽,卻躲在此處打瞌睡!
    (大顛聽了就如驚雷一般。)
    (急開眼看時,只見兩個疥癩僧人立在面前。)
    (心知有異,忙起身禮拜道)
忙起身:小僧何敢忍心打瞌睡?正在此代世尊敲牙拔舌,不期二位佛師降臨,有失迎候。
唐三藏:(唐三藏與孫悟空相顧而笑道)好好好!雖敲拔不盡,也要算你救主之功了。
大 顛:敢問二位法師大號?有何因緣飛錫于此?
孫悟空:此位家師,號大壯,弟子乃吾心侍者。若問到此因緣,卻是特來尋你。
    (說罷,又與三藏相顧而笑。)
    (大顛見二人言語俱有妙旨,知是異人,因再拜道)
大 顛:弟子雖有志佛門,卻托身遠土,未遇明師;尚淹肉體,未具神通。幸遇二位佛師
    ,望發慈悲。
三 藏:(三藏又笑道)要我發慈悲,不如還是你自家努力。
大 顛:敢不努力!但努力無路,所以求二師慈悲。
三 藏:有路,有路!只是到臨期不要推諉。
    (說罷,遂同孫悟空大笑而去。)
    (大顛急要留時,已去遠不可追矣!正是:
    (  語有機兮言有鋒,相逢一笑已成宗)
    (若從字句求靈慧,尚隔千重與萬重。)
    
    
54**時間: 地點:
    (卻說唐三藏見了大顛有些道行,可充求解之人,滿心歡喜。)
與孫悟:(與孫悟空商量道)求解之人倒有了,只是當今講經正盛,盡自道微妙,誰肯回
    頭去求真解?
孫悟空:這不難,待他臨講之時,我與佛祖同現舊日原形,顯個神通,將他經卷封起,使
    他欲講無經。然後,將我佛木棒一喝,不怕他不回心去求真解。
唐三藏:(唐三藏大喜道)必須如此方妙。
    (不幾時,到了元和十五年元旦之期,各寺俱奉講經之旨,搭起法壇,皆延有名
    (法師,互相爭勝。)
    (惟洪福寺乃生有法師親身登壇,常恐天子臨幸,百官聽講,故比他寺更加興頭
    (。)
    (闔寺僧先在大殿上誦過經文,做過法事;將到巳時,方幢幡鼓樂迎送生有法師
    (登壇。)
    (壇下聽講僧俗諸人,挨擠不開。)
    (生有法師正要開談,忽人叢中有人叫道)
生 有:那和尚休得胡講,污辱了我佛大乘妙法真經,辜負了我師徒求經善念。
    (生有聽見,著了一驚,忙低頭看時,卻是兩個疥癩僧人,手執木棒在壇下吆喝
    (。)
生 有:(因怒答道)我奉聖旨講經,你是何處狂僧敢來毀謗?
唐三藏:你既奉旨講經,我且問你,經是何物?為甚要講?
生 有:經乃我佛靈文,不講何以宣揚善果?
唐三藏:善果必待講經宣揚,則未講之先與既講之後,經何在?善果又何在?且三藏經文
    從哪裏講起?若說一言可賅,則經何須三藏?倘必三藏盡宣,則今日之講無乃掛
    漏?
    (生有一時答應不來。)
唐三藏:(唐三藏因大喝一聲道)妖妄野狐!還不下來?
    (將手一舉,那條木棒雖未離手,早不知不覺照生有劈頭一下,打得生有魂膽俱
    (無,忙滾身下壇,拜伏于地,連稱)
生 有:不敢,不敢!
    (許多徒子法孫看見生有如此不成模樣,忙來扯他道)
生 有:法師請尊重。
    (生有纔待爬起,被孫悟空又喝一聲,依然伏地道)
生 有:不敢,不敢!
    (眾僧無法,只得飛奏憲宗道)
只 得:法師正登壇講經,不知哪裏走了兩個疥癩僧人來,手拿著一根木棒將法師亂打,
    攪亂講席,欺滅聖旨,特特奏聞。
憲 宗:(憲宗大怒道)何物妖僧敢如此大膽?著錦衣衛火速拿來。
    (許多校尉領旨,忙同眾僧作眼來拿。)
    (到了洪福寺,看見兩個疥癩僧人,欲待上前拿他,不知何故,只是不能近身。
    ()
忙上前:(因說道)奉聖旨拿你二人,快去見駕。
唐三藏:我二人奉佛旨也正要見駕。
    (遂大踏步走入朝來,眾校尉但遠遠圍繞。)
    (到了殿前,看見憲宗,唐三藏合掌當胸,將身一控道)
憲 宗:貧僧問訊了。
憲 宗:(憲宗大怒道)你是哪裏來的兩個野僧?如此大膽!
唐三藏: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來的。
憲 宗:若是西方佛地來的,必知禮法,怎麼見朕不拜?
唐三藏:若論為僧,見駕自當禮拜,但貧僧與陛下不同。
憲 宗:有甚不同?
唐三藏:貧伯曾蒙先朝太宗皇帝賜為御弟,又有求取真經之功,今又忝在西方我佛會下,
    故乞陛下優容。
憲 宗:(憲宗笑道)野僧一味胡說,朕聞得賜御弟及求經,乃陳玄奘法師之事,今已二
    百餘年,坐化成佛久矣!你兩個疥癩僧人怎敢妄扯為己事來蒙蔽聯躬?況陳玄奘
    法師的聖像,我太宗皇帝俱有畫下的,藏在御苑。
唐三藏:(隨命)取來一對,叫他兩個死而無怨。
唐三藏:(唐三藏笑道)真金不怕火,就取來對一對何妨!
憲 宗:這經就真是你求來,今日聯在此命高僧講解,也是成全前人善果,你為何倒來攪
    亂?
唐三藏:我佛造經,與太宗命我求經,皆度世婆心。只因經到之日,限于藏數,要繳還金
    旨,不及講解,故世上止有真經,井不識真解;以致後來這些愚僧,胡言亂語,
    將我佛大乘妙法弄做個騙詐良方;哄得天下愚民焚頂燃指,不惜身命。不獨將佛
    門敗壞,且令陛下的國體損傷。故我佛慈悲,命我貧僧將這一條木棒打盡天下邪
    魔,一張封皮封起三藏經文,免得眾生漸漸墮落。
    (憲宗聽了,聳然道)
憲 宗:經文遍滿天下,如何封得?
唐三藏:待貧僧封與陛下看。
    
    
55**時間: 地點:
    (正說不了,幾個內臣已在御苑捧了唐三藏的畫像來,懸于殿上。)
憲 宗:(憲宗手指道)法師遺像,你二人可自看一看,象也不象?
唐三藏:怎麼不象?陛下請看。
    (口裏一面說,身子早與孫悟空已現原形。)
    (唐三藏,毗盧帽,錦斕袈裟,腳踏蓮花起在半空;孫悟空火眼金睛,手執木棒
    (侍于左側。)
    (憲宗與滿朝文武看見,盡皆驚喜非常,忙走下龍座來瞻仰。)
    (唐三藏從從容容于袖中取出一張金字封皮,付與孫悟空道)
唐三藏:快去,將天下經文盡皆封了。
    (孫悟空接了,將身一縱,早已不知去向。)
憲 宗:(憲宗忙舉手向天道)俗僧講經固非傳經之意,佛師封經不講又恐非求經之心,
    還求佛師開一線人天之路。
唐三藏:既陛下心心在道,不消求我;只須再遣一人,如貧僧昔年故事,歷萬水千山,重
    到靈山去求真解來,那時再解真經,自保陛下國泰民安也。
    (方說間,孫悟空早已飛至唐三藏面前復命道)
孫悟空:奉旨,天下經文俱已封閉。
    (憲宗君臣看見這般靈顯,俱倒身下拜道)
憲 宗:願求真解。
唐三藏:(唐三藏合掌道)陛下保重,貧僧要繳金旨去了。
    (說罷,一朵祥雲冉冉騰空而去。)
    (正是:
    (  若非佛祖呈慈相,哪得凡夫肯信心。)
    (不知憲宗果遣人上靈山求真解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回 大顛僧承恩求解 唐祖師傳咒收心)
    (詩曰:
    (  霧霧雲雲煙復煙,誰知頭上有青天)
    
    
56**時間: 地點:
    (忽然一陣香風送,畢照須眉日月前。)
    (又曰:
    (  尺繩入鼻好牽牛,曳得鰲來是釣鉤。)
    (度世有仁仁有術,金剛見佛自低頭。)
    
    
57**時間: 地點:
    (話說唐憲宗皇帝同滿朝文武,親看見唐三藏與孫悟空現出佛身,親吩咐求解,
    (想後冉冉騰空而去,不勝驚喜,始悔從前好佛之誤,就打點要出榜招求真解之
    (人。)
    
    
58**時間: 地點:
    (卻說生有法師被打,正驚懼昏聵,忽侍者報)
生 有:唐三藏已駕雲去了。
    (方回轉來,自覺沒趣,只得定定神又入朝奏道)
只 得:遣人求解,自是善緣;然奉旨講經,實非邪道。臣廡中洪福寺講壇既已親承佛旨
    ,不敢開講矣。但天下及長安城中各寺,奉旨已久,又正值講時,恐停止不及。
    乞聖恩令其遵旨講完,講完後再行停止。庶不致違悖聖旨。
憲 宗:既停止不及,聽其講完可也。
    
    
59**時間: 地點:
憲 宗:(正說不了,只見各寺講師都紛紛入朝啟奏道)眾僧正遵旨登壇講經,忽半空中
    降下一個火眼金睛尖嘴縮腮的神聖,手持一張金字封皮,在經文上一晃道:『奉
    佛旨封經。』說罷就不見了。臣等再展經時,那經文就象粘成一片的,再揭不開
    ,不知是何緣故?特來請旨定奪。
    (寺寺皆是如此說。)
憲 宗:(憲宗聽了滿心歡喜道)佛法有靈如此,敢不信心求解!
滿 心:(因召生有法師上殿道)昔年太宗皇帝求經,虧得陳玄奘佛師應詔,太宗感激,
    賜為御弟。今朕欲求真解,必得親信之人,方可代行。朕之親信無如法師,法師
    若不辭辛苦代朕一行,朕亦與法師結為兄弟。不識法師意下何如?
    (生有聽了,驚得滿身汗如雨下,戰兢兢半晌方答道)
生 有:臣蒙聖恩,安敢辭勞?但念臣生于長安,長于長安,從未曾出長安一步,外面徑
    路全然不識,如何歷得千山萬水?
憲 宗:(憲宗笑道)法師既不識路,何以指迷?
生 有:人各有能有不能,臣雖不能遠求真解,若是佛前焚修,祈保聖壽無疆,則臣不敢
    多讓。
憲 宗:(憲宗笑道)法師若能祈禱,又勝似求解多矣。
生 有:(因問丹墀下眾僧道)生有法師已失朕之望矣,不知汝眾僧中有能出類拔萃不辭
    辛苦以成朕志者否?
    (眾僧聽了,就似泥塑木雕,無一人敢答應,憲宗默然不悅。)
生 有:(生有只得又奏道)求解遠赴靈山,臣僧尚不能應詔,眾僧安能承命?臣保舉一
    人,定然去得。
憲 宗:法師保舉何人?
生 有:就是前日請正佛法,今奉命糾察講經的大顛和尚。
憲 宗:法師如何知他去得?
生 有:他表上原說,若要講解,必求智慧之人。今日著他求解,正是他的本念。況他是
    潮州僧人,既可從潮州到此,便可由此前往靈山。臣僧所以保他去得。
憲 宗:(憲宗聽奏沉吟道)此僧或者去得也未可知。但朕曾查考舊事,聞得這裏到靈山
    有十萬八千里程途,且一路妖魔甚多,生死相關,若不十分忠愛于朕,豈肯受此
    跋涉?就是朕以威勢強之而去,他到半路,心生退悔,又安能成功?這大顛和尚
    自潮州偌遠而來,到此上表,請正佛法,其志可嘉;又因法師苦請講經,令他守
    候許久,竟未降旨;昨雖有糾講之命,今又無講可糾。皇恩毫未沾被,忽命他歷
    此艱險之途,恐非人情之願。莫若還是出榜招求。他果有志,自慨然請行;他若
    無心,強之何益?
    (生有不敢再言,只得率領眾僧退出。)
    (正是:
    (  從來木朽蠹方生,讒佞何曾亂聖明)
    (若要西天求佛法,先須中國順人情。)
    (一言搶白羞于撻,滿臉通紅罪似黥)
    (靜夜問心無愧怍,不偢不深有餘榮。)
    (憲宗退朝,即命大臣議出榜文,招求真解之人,不數日,天下各寺紛紛奏報封
    (經之事,都說有個火眼金睛神道降壇。)
    (憲宗聞知,愈加敬信,連旨催出榜文,掛于皇城之外。)
    (那榜文寫得明白,道:
    (  為招訪高僧西遊求解事:蓋聞,佛法既今古常明,高僧自後先遞出。)
    (昔我太宗皇帝垂慈,遠取真經,雖已流傳,昨蒙陳玄奘法師顯示,我佛真解尚
    (存靈鷲,未及頒來。)
    (朕思真經必須真解方足宣揚;朕雖涼薄,安敢隳棄前功。)
    (今發大願,訪求高僧如玄奘法師者,遠上靈山祈求真解東來,以完勝事;倘有
    (志行尊者,慨然願行,朕當如玄奘法師故事,賜為御弟。)
    (竭誠恭奉,決不食言。)
    (須至榜者。)
    (元和十五年正月 日榜)
    (這邊張掛榜文不題。)
    
    
60**時間: 地點:
    (卻說大顛自奉了糾聽講經之旨,生有法師便要請他同登臺上。)
生 有:旨意是各寺任意糾聽。
    (不肯定在一處上臺,只雜在眾人中竊聽。)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