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 至 第四〇
31**時間: 地點:
(卻說唐三藏與孫悟空,進了鳳翔門各處觀看,果然是中華大國,人物繁華,貨
(財茂盛,市井中十分鬧熱,到處皆有庵觀。)
(訪知法門寺是個大叢林,二人遂一徑尋來。)
(到了寺前一看,只見山門上橫著「敕建法門禪寺」六個金字,真個魁梧。)
(只見)
(山門雄壯,兩行松檜列龍虯;大殿巍峨,千尺奐輪張日月。)
(仙壇法座,儼然白玉為臺;丹陛雲墀,疑是黃金布地。)
(鐘鼓樓高,殿角動春雷之響;浮屠塔峻,天際飄仙梵之音。)
(佛案前祈求夾雜,男女之簪履相加;講堂中議論紛紜,賢愚之耳目共接。)
(士夫之車馬喧闐,雖不清幽;僧眾之袈裟鮮麗,果然富貴。)
(唐三藏與孫悟空走進山門,將到大殿,早有知客看見他二人疥癩行藏,忙迎住
(問道)
知 客:你二人何來?
孫悟空:我師徒行腳到此。
知 客:想是要投齋了。
唐三藏:齋倒不消。
知 客:你既不投齋,到此何干?
唐三藏:一路行來,因見寶剎叢林茂盛,法侶眾多,不知有甚高僧在此主教?得能如此興
旺,故特來訪問。
知 客:你雖遠方僧人,倒也有些見識。果然我這大寺裏大法師,原有大來歷,與眾不同
。
唐三藏:佛法平等,有甚大來歷與眾不同?
知 客:我說與你知道,你纔信我。我這大唐開國的太宗皇帝,曾死去還魂,因見冥司善
惡報應,修建水陸大會超度幽魂,十分信心。感得觀世音菩薩親臨法壇,指點道
:『這小乘教法,超度不得幽魂。我佛如來有大乘妙法真經三藏,如有德行高僧
求取回來,方可度得亡者升天。』太宗皇帝大喜,因命高僧陳玄奘法師歷萬水千
山,去了十四年,果然求得三藏真經回來,流傳中國,所以佛法日盛一日。
(唐三藏聽了,與孫悟空微笑道)
唐三藏:這唐玄奘法師後來怎麼了?
知 客:這陳玄奘法師因功行洪深,證了佛果,後來就坐化在我這法門寺,遺下佛骨佛牙
,至今尚藏塔中。每三十年一開,開時則時和年豐,君民康泰。今又正當三十年
之期,蒙今上憲宗皇帝要遣官迎至長安禁內觀看。旨已下了,只候擇日便要迎去
。
唐三藏:(唐三藏嘆息道)這唐玄奘我認得他,何曾坐化?哪有佛骨、佛牙在此塔中?是
誰造此妄言誣民惑世?
知 客:陳玄奘法師去今二百餘年,說認得他,豈不是妄言!這塔中的佛骨、佛牙,歷歷
有據可驗,怎為惑世誣民?你遠方僧人說些大話,只好窮鄉下邑哄騙村愚之輩,
怎到我們大叢林大法師跟前搗鬼?
唐三藏:這也罷了!且問你這大法師偉號什麼?有甚法力?
知 客:我這大法師諱無中,道號生有,就傳的是陳玄奘第六代衣缽,求來的三藏真經無
一不通。每每登壇說法,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五侯盡皆下拜,天子連連點
頭。故錢財山積,米谷川來,金玉異寶,視如糞土,綾羅錦繡,只作尋常;若非
道高德重,安能致此?
唐三藏:生有法師登壇講些什麼經典?
知 客:他不講小乘,就講的是求來的三藏真經。
唐三藏:幾時方得登壇?
知 客:明日恰是講期,你不信,也夾在人中聽一聽,自然明白。
唐三藏:如此甚妙!
(送別了知客出來,與孫悟空嘆息說道)
與孫悟:我與你一番求經度世的苦功,倒做了他們造孽的公案,這卻如何?
孫悟空:這當家俗僧或不知佛法,故就世情誇獎。且到明日,看那生有法師登壇?偵礡再
做道理。
(唐三藏點頭,遂借一個小庵住下。)
(到次日,依舊到法門寺來觀看。)
(只見講堂中鐘磬喧闐,香煙繚繞,許多僧眾誦經功課;正當中早已搭起一個講
(壇,壇上設了法座,十分齊整。)
(不一時,那些聽講的挨擠而來,何止百百千千。)
(也有鄉紳學士,也有公子王孫,也有豪富財主,也有商賈農工,也有深閨女子
(,也有藩婦村姑。)
(不分男女,都夾雜一堂,守候登壇。)
(只候到日色將午,方見幢幡寶蓋,鼓鈸音樂,簇擁著生有法師出來,高登法座
(。)
(唐三藏將那法師上下一看,只見他生得:
( 流月為容,孤雲成像。)
(六根朗朗,未必無塵;雙耳垂垂,足征有福。)
(身穿八寶袈裟,色相莊嚴;手執九環錫杖,威儀端肅。)
(頭頂上毗盧帽,四六方方方光艷;頸項中菩提珠,百八顆顆顆明圓。)
(香花燈燭迎來,儼然尊者;寶蓋幢幡送上,果是法師!)
(那生有法師高坐法壇之上,先誦持了一回神咒,然後將法華經宣念一段,先念
(,又逐字兒詮釋一遍,便算做講經了。)
(講完,又敘述餘文道)
然 後: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佛經中千言萬語,總要人
為善修行。人世上為禍為福,皆自作自取。如何叫做為善?布施乃為善之根;如
何叫做修行?信佛乃修行之本。若有善男信女,誠能布施信佛,自能為官為宰,
多福多壽;今之貧窮禍夭,皆不知信佛布施之過也。況六親眷屬總是冤愆,富貴
功名如同泡影。大眾急宜猛省,無常迅速,莫待臨時手忙腳亂。
(說罷,令大眾回向念佛,下了臺,依舊幢幡寶蓋,鼓鈸音樂,眾僧簇擁送入後
(堂去了。)
然 後:(那些聽講的賢賢愚愚,貴貴賤賤,無一人不贊嘆道)好法師!講得明白。
(都留銀錢,寫緣簿,歡歡喜喜而去。)
(正是:
( 道化賢良釋化愚,無窮聾聵幾真儒。)
(一朝墮入慈悲障,萬古貪嗔不得除。)
(唐三藏與孫悟空聽完了講經出來,不覺嘆息道)
唐三藏:我佛一片度世慈悲,卻被愚僧如此敗壞,則我求取此經來不是度世,轉是害世了
!必須現身說法,痛掃邪魔,方不失本來之念。
孫悟空:這法門寺雖是個大叢林,終屬外郡;或者帝王都會自有高僧,且到長安看看光景
,便知的確。
(唐三藏依言,遂同駕祥雲,不一時到了長安大國。)
(他二人且不入朝,竟走到洪福寺來。)
(原來這洪福寺自從唐三藏成佛升天之後,相傳出過活佛,便為有名古剎,士夫
(游賞不斷,當家師父十分興頭。)
32**時間: 地點:
(這日,唐三藏二人進到殿上,只見許多僧人領著許多工匠,在那裏收拾:牆階
(倒塌,從新修砌;壁泥剝落,重加灰粉;梁色湮淺,再加彩畫;佛金淺談,復
(為裝裹。)
(鬧哄哄做一團,竟無人招接他二人。)
(他二人看了半晌,不知何故。)
(忽見一個老和尚立著閑看,因上前打一個問訊問道)
一 個:老師父,殿上修整為甚這般要緊?
老和尚:(那老和尚)二位想是遠方來的,不知中國之事。當今憲宗皇帝深好佛法。鳳翔
法門寺有陳玄奘祖師遺下佛骨、佛牙,藏在塔中。每三十年一開,時和年豐;今
又正當三十年,例應開看。憲宗皇帝有旨,叫文武百官領眾迎來入禁瞻禮。這陳
玄奘祖師原是本寺出身,迎來時先要在本寺住劄,故預先收拾齊整。
唐三藏:當今皇帝既好佛法,當修正道,為何沒一個高僧指點,使他墮入邪魔?
老和尚:(老和尚聽了驚訝道)皇上敬迎佛骨,是佛門中第一件善事,怎麼說是邪魔?早
是老僧聽見,若對他人說,必惹大禍!你二人身帶殘疾,又出言不慎,快往別處
去吧!在此不當穩便。
(唐三藏見如此光景,便不再問,竟同孫悟空走了出來,商量道)
唐三藏:求經原是奉我佛法旨,今善緣變做惡跡,豈是如來之意!須再上靈山訪問我佛,
當作何救度,庶不致流禍後世。
孫悟空:佛師所言不差。
(師徒遂現了原相,復駕雲往靈山去問世尊。)
(正是:
( 天何言哉地何言,三藏經文無乃繁。)
(有字何如無字好,木窮根本水窮源。)
(唐三藏同孫悟空,駕雲徑上靈山。)
(唐三藏原是我佛弟子,今雖成佛,仍不時在座下聽講往來慣的,不用傳報。)
(故這日徑到我佛蓮座前,合掌禮拜道)
唐三藏:昔年弟子歷萬水千山,求取真經,送上東土,指望消愆滅罪。不期眾生貪嗔痴詐
,轉借真經妄設佛骨佛牙之名,上愚帝主,下惑臣民,使我佛造經慈悲與弟子求
經辛苦,都為狡僧騙詐之用。故孔門有識之士,往往指為異端,豈不令佛門敗壞
!望我佛慈悲,如何救度?
世 尊:我這三藏真經,義理微妙,一時愚蒙不識,必得真解,方有會悟,得免冤愆。可
惜昔年傳經時,因合藏數,時日迫促,不及令汝將真解一並流傳,故以訛傳訛,
漸漸失真。這也是東土眾生造孽深重,以致如此。
唐三藏:(唐三藏又合掌禮拜道)世尊既有真解,何不傳與弟子?待弟子依舊傳送到長安
,以完前番取經的善果。
如 來:東土人心多疑少信,易于沉淪,難于開導。若將真解輕輕送去,他必薄為不真。
反不能解了。必須仍如求經故事,訪一善信,叫他欽奏帝旨,苦歷千山,勞經萬
水,復到我處求取真解,永傳東土,以解真經,使邪魔外道一歸于正。這個福緣
應高于山,這個善果直深于海矣!昔年求經,虧觀世音菩薩尋取你來。今你既有
心要求真解度世,也須到東土尋取個求解善信,方可完成勝事。
唐三藏:弟子雖不才,既蒙我佛慈悲,敢不努力!但不知此去可有因緣?
如 來:若無因緣,汝為何來?因緣若無,汝為何去?
(唐三藏聞言大悟,又合掌禮拜道)
唐三藏:謹領金旨。
如 來:(臨行又跪求道)前番之行,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隨事指點,皆合我佛之心。
弟子法力有限,此去茫然,尚望我佛慈悲,吩咐一二。
如 來:來之程途,汝所經歷,自然知道,不須再記。但要叮嚀那求解人:求解與求經不
同。求經,文字牽纏,故生多難;求解,須直截痛快,不可遲疑,又添掛礙。前
觀世音上長安時,我有五件法寶與他。一件是錦斕袈裟,一件是九環錫杖,雖受
持者免墮輪回,不遭毒害,然尚是莊嚴外飾;又有金、緊、禁三個箍兒,收伏妖
魔未免近術,今日俱用他不著。但有木棒一條,遇著邪魔野狐,只消一喝便不敢
現形。
(因命阿儺、伽葉取出來,付與唐三藏。)
(果然好一條木棒:
( 檀凝為體,規削成形。)
(比之拄杖而短不過頭,較之揮麈而長不齊眉。)
(喝來無口,善聽者聰;打去隨心,不當曰瞎。)
(講得通,宛小龍女幾朵天花;答不出,實大和尚一條光棍。)
(唐三藏領了木棒,命孫悟空執著,又合掌禮佛三匝,而後退去。)
(纔走離寶殿不遠,後面阿儺、伽葉趕來說道)
伽 葉:你前番取經,你說不知道規矩,不曾帶得人事,只送我一個紫金缽盂,輕賤取去
,所以度不得世,救不得人。今番求取真解人來,須先與他說明,多帶些人事來
送我,方有真解與他;若不帶來,莫怪臨時掯勒。
唐三藏:遵旨。但恐路遠,不便攜帶。
(送別了出來,走到山腳下,金頂大仙接住道)
大 仙:聞得旃檀尊者奉旨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倘尋著須叫他快些來,不要又似尊者前
番叫我守候十餘年。
唐三藏:佛旨緊急,不敢久稽。
(遂別了,同孫悟空駕祥雲依舊向長安而來。)
(正是:
( 不知自寶還珠櫝,又向天涯踏鐵鞋。)
(不知唐三藏此去訪得著求解人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六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
(詩曰:
( 治世為君要聖明,聖明原賴道相成)
(賢愚莫辨招災亂,邪正無分失太平。)
(佞佛但知希保命,求仙也只望長生)
(長生保佑何曾見,但見君亡與國傾。)
33**時間: 地點:
(卻說唐三藏奉了佛旨,再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不敢怠慢,因與孫悟空商量道
()
唐三藏:世道日邪,人心愈偽,不識從何處尋起?
孫悟空:佛門廣大,雖邪魔外道墮落者多,然一燈不昧,自有真修。我們須細細訪求,何
愁不遇!
(唐三藏點頭稱善,遂仍變作兩個疥癩僧人,師稱大壯法師,徒號吾心侍者,終
(日在長安市上訪求。)
34**時間: 地點:
(一日,走到正陽門,忽見朝門上大張皇榜,許多人民爭看。)
(他師徒也雜在叢中觀看,只見皇榜上寫道:
( 為尊崇釋教,敬迎佛骨,御內瞻仰,以弘大法,祈保國泰民安事:竊惟聖
(王御宇,雖賴治道精明,天下和寧,必仰佛恩保佑。)
(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寶,求取真經,闡揚大道,故歷世享太平之福。)
(朕承大統十四年于茲,時和年豐,皆仗我佛慈悲。)
(茲當鳳翔法門寺三十年啟塔之期,萬民有幸,特遣文武百官率領僧眾人等,于
(四月八日躬詣塔下,謹奉三藏佛祖法龕遺留寶玉,迎入御內,朕親瞻仰,以展
(皈依之誠,上祈國泰,下保民安。)
(爾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了,恐怕露相,不敢十分嗟嘆,只隨眾到各寺觀看。)
(只見那些和尚倚著皇帝好佛,遂各各逞弄佛法,以誆騙民財。)
(也有將香焚頂的,也有澆油燃指的,也有妄言斷臂的,也有虛說臠身的,也有
(誦經拜懺的,也有裝佛造像的。)
(這一攢數十為群,那一簇幾百作隊,哄得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這個散金
(錢,那個解簪珥,這個捨米麥,那個施布帛,全不顧父母飢寒,妻兒凍餒,滿
(肚皮以為今日施財,明日便可獲福;誰知都為這些游僧口腹私囊之用,有何功
(德?唐三藏看了愈覺憮然道)
唐三藏:怎麼偌大長安,尋不出個清淨無為的和尚來!
(到了迎佛骨這日,天子免朝,早帶了六宮嬪妃、綵女,坐于端門樓上,看文武
(百官俱奉旨去迎請,闔城黎庶,這日買也不買,賣也不賣,盡皆香花燈燭夾路
(聚觀。)
(到了辰巳時,只見幢幡招展,寶蓋紛紜,仙樂平吹,御音齊舉,簇擁著八寶裝
(成的佛龕,逶逶迤迤而來,十分齊整。)
(但見:
( 都會皆成選佛場,旃檀煙接御爐香。)
(連天鼓鈸驚仙仗,繞地幢幡近御床。)
(萬佛袈裟朝北闕,百官冠蓋接四方。)
(但知夷狄多靈鬼,不識中華有帝王。)
(佛骨迎到闕下,竟大開了正陽門,讓眾僧口誦經文,手敲鼓鈸,一齊擁入,直
(穿著龍樓鳳閣,往來旋繞。)
(憲宗在端門樓上與嬪妃觀看,以為一時勝事。)
(旋繞多時,隨傳命將佛骨仙龕高供在寶殿之上,敕眾僧退出,獨留生有法師伺
(候,又自臨殿上以禮開視,視畢大加贊嘆,仍納入龕中供養。)
生 有:(因問生有法師道)既成佛為何有死?既已死為何留骨?
生 有:(生有法師答道)佛原無死,涅槃者示盡也,骨何必留?留骨者表異也!今日萬
歲因骨生信,因信起敬,因敬信而致永祚延年,佛之垂慈廣大矣!
(憲宗大悅,命使殿賜齋,又賜許多合綺,然後命出。)
(生有法師纔退出朝門,早有文武百官圍繞禮拜。)
(布施的衣帛、米谷,堆山塞海。)
(離了朝門,便是闔城百姓,香花燈燭,鼓鈸喧天,簇擁著直送至洪福寺中,又
(誦經拜懺,做法事、功德,有如鼎沸,燒香禮拜的男女擁擠不開。)
(真是:
( 捨身不已又捨財,指望拋磚引玉來。)
(佛法何嘗全在此?貪愚墮落實堪哀!)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了這些光景,不勝嘆息道)
不 勝:君王果是好道,只可惜被這些愚僧鼓惑,以致好道不明,行此妖妄之事,並我佛
度世慈悲,救人善念,都成愆孽矣!
孫悟空:邪魔成極,決無不衰之理,佛師且耐心守之,自然有變。
(果然激動了一位大臣。)
(這位大臣是鄧州南陽人,姓韓名愈,表字退之,別號昌黎;官拜刑部侍郎,為
(人忠直敢言,立身行己,但以聖賢自待。)
(常對人說,世上若無孔子,我不當在弟子之列。)
(今日見了憲宗迎請佛骨入大內,不勝感憤道)
不 勝:孔子斥異端,孟子闢邪說。此非異端邪說而何?吾不斥之闢之,再有何人?
(因懇懇切切上一疏道:
( 刑部侍郎臣韓愈為請毀佛骨事: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人
(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
(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
(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
35**時間: 地點:
(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
(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
36**時間: 地點:
(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
(尋滅。)
(事佛求福而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創議除之。)
37**時間: 地點:
(當時群臣才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誼,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
(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
(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
(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
(臣當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請寺遞迎供養。)
(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
(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聖,猶
(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
(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
(,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
(惑眾也。)
(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古之諸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進吊。)
(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
(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
(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
(豈不盛哉!豈不快哉!)
(佛如有靈,能作禍患,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
(謹奉表以聞。)
(憲宗看了此表,勃然大怒道)
憲 宗:韓愈這廝毀佛謗聖,就該萬死!
憲 宗:(就要批旨加罪,方得文武百官一齊保奏道)韓愈乃本朝好學賢臣,雖不明佛道
,觸犯聖怒,然推原其心,實是為國。尚望陛下開恩赦免,以闢進言之路。
憲 宗:本內說好佛傷風敗俗,這也罷了;怎說好佛便致短祚,豈非謗君?
(百官又苦苦勸諫,憲宗方纔依允,降旨將韓愈貶做潮州刺史,即日上任。)
(群臣謝恩而出。)
韓 愈:(韓愈聞命大嘆道)臣之一官一身何足惜?只可惜堯舜禹湯相傳的禮樂江山,都
被這些妖僧鼓惑,弄做個髡緇世界,成何體統?
(但天子的聖旨已下,無處申訴,只得悵悵去潮州上任。)
(正是:
( 君耳若不聽,臣心徒自苦)
38**時間: 地點:
(一日雖無功,千秋終有補。)
39**時間: 地點:
(且說唐三藏聞知此事,與孫悟空)
與孫悟:我佛萬善法門,不過要救世度人,實與孔子道德仁義相表裏,何嘗定在施捨?又
何嘗有甚佛骨轟傳天下,使舉國奔走若狂?今日韓愈這一道佛骨表文,雖天子不
聽,遭貶而去,然言言有理,垂之史策,豈非梁武之後,又是我佛門一重罪案。
孫悟空:愚僧造孽,原于佛法無損,韓愈此表,轉是求真解之機,且慢慢尋訪,自有緣法
。
(按下二人尋訪不題。)
40**時間: 地點:
(且說韓愈被貶到潮州,深怪佛法,他也不見和尚,和尚也不敢求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