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一 至 第四六〇
451**時間: 地點:
(話說文天祥受死之時,大風揚沙,天地盡晦,咫尺不辨,城門晝閉。)
452**時間: 地點:
(自此連日陰晦,宮中皆秉燭而行,群臣入朝,亦爇炬前導。)
(元世祖問張真人,方知是文曲星下降,甚是懊悔。)
(遂贈文天祥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廬陵郡公,諡「忠武」
(。)
(命王積翁書神主,灑掃柴市,設壇祭祀。)
(丞相孛羅行初奠禮,忽狂風旋地而起,吹沙滾石,不能啟目,俄卷其神主於雲
(霄中,轟轟隱隱,雷鳴如怨惡之聲,天色愈暗。)
(元世祖悟其意不欲受本朝之官,乃改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天果開霽。
()
(這般看將起來,兒子這頂封君紗帽,他不是踏碎,就是丟在糞坑裡,斷然不要
(戴的了。)
(但一家父子骨肉心事不同如此,信乎一門死節之難也。)
(小子這一回要說個一門忠孝之人,做個後來榜樣。)
(且未入正回,話說文安縣一個人,姓王名珣,家道甚貧,苦於裡役,只生一子
(,名喚王原,尚在襁褓。)
(王珣被裡役受累不過,對妻張氏道)
一個人:吾獨自一身,支撐門戶不來,家中雖有薄田數十畝,反被裡役受累,吃苦不過。
我要出外逃難,你母子二人在家守著薄田,辛苦度日,我今出去,切勿記念。
(張氏苦留不得,王禕飄然出門而去,並不說到何處去。)
(可憐張氏煢煢一人,守著兒子過活,不覺已經二十個年頭。)
王 原:(王原問母親道)我父親存亡何如?
母 親:你父親只因家窮,不能過活,竟不顧我母子,棄家避差,今已二十年矣。
(說罷,放聲大哭,涕下如雨。)
(王原大叫大哭,死而復生。)
(及冠,娶妻段氏方才一月,跪告母親要去尋父。)
母 親:你去尋父,這是孝心,但父親出外之時,並不說到何處去,今經二十年,並無音
耗,何處去尋?
王 原:(王原仰天大哭道)我無父親,何以為人?
(斷然要尋回來方才罷休,遂與母親哭別而去。)
(但茫茫世界,海角天涯,從那一處尋起?王原一點孝心,只要尋父,那裡管天
(南地北萬國九州,只是一心向前而去。)
(先到涿鹿,尋了幾時,轉而東行,尋到山東地方,共是數年。)
(他日不成日,夜不成夜,饑不知食,寒不知衣,無刻不是思親之念。)
453**時間: 地點:
(一日到田橫島,那時日已斜西,海中颶風掀天揭地,遂投宿於土神祠中。)
(王原叩首神前,哭訴緣由,求神明指示尋親之路。)
(夜間得其一夢,夢走入古廟,正是日午,見廊下一僧煮飯;王原就而乞食,那
(僧與他一盂飯道)
王 原:這是莎米飯,其味甚苦,我與你澆一杯肉汁。
母 親:(澆完道)如來如來,來好去好。
454**時間: 地點:
(忽然祠門「呀」地一聲推開,方才夢醒。)
母 親:(只見一個白髮老人手攜一條柱杖,進來問道)你是何人,來此做些什麼?
(王原跪拜,哭訴以尋親之事,並告以夢中之話。)
王 原:(那老人道)日午是南方之位也;莎草根是附子也,附子者,父子也;把肉汁澆
飯上者,是父子膾也;如來者,佛也。可急去,當於山寺中求之。
(說畢,便忽然不見。)
(王原知是神明指示,向空禮拜,遂依其言到清源,渡淇水,晝行夜禱,走了數
(月,入於輝縣。)
(縣有輝山,訪得山中有一夢覺寺。)
(王原聞了這寺名,不覺有些心動起來,遂乘著一天大雪,不顧寒冷,夜造其寺
(,宿於門外。)
(那寺中有個住持,名為法林,是個久修行得道之人。)
(夜中打坐入定之時,觀見門外有孝子尋親,天明之時,即命一個行童開門訪問
(道)
住 持:少年是何方人氏,何為雪夜來此?
王 原:文安人,為尋父親而來。
住 持:(行童道)曾識父親面貌麼?
王 原:不曾識得面貌。
(行童領他進去,到了禪堂,參了住持。)
住 持:(住持贊道)賢哉孝子,可與他早飯吃。
(誰知他父親王珣果然在此寺中做火工道人,正在那廚房裡煮早飯。)
住 持:(住持便喚過王珣來問道)你認得這少年麼?
王 原:(王珣道)素不相識。
住 持:他是文安人,你也是文安人,即同鄉里,何不一問?
(王禕細細審問,果是父子,相抱大哭。)
王 禕:(那王珣絕無回來之意)我拋家撇子,已經二十餘年,有何面目回家再見汝母親
之面?終為輝山下鬼矣!
(王原磕頭流血,牽住父親之衣死也不放。)
住 持:(住持勸道)汝可回歸,以盡孝子之心。況原係佛力,豈可不遵!
(住持一邊勸行,一邊命取常住錢送行,又口占七言詩為贈:
( 豐乾豈是好饒舌?我佛如來非偶爾。)
(日曾聞呂尚之,明時罕見王君子。)
(借留衣缽種前緣,但笑懶牛鞭不起。)
(歸家日誦《法華經》,苦惱眾生今有此。)
(王珣只得拜別了住持,同兒子回到文安,那時王禕年已六十四矣。)
(王原感佛力護佑,終日誦《法華經》以報德。)
(王原後生六男、十五孫、二十二個曾孫,俱業耕讀,人無不稱其孝感焉。)
(有詩贊道:
( 王原孝子實堪哀,走向輝山尋父回。)
(自是孝心能感動,如來如來果如來!)
455**時間: 地點:
(如今說一個一門忠孝的與列位看官們一聽。)
456**時間: 地點:
(話說金華府義烏縣,一名「烏傷」,只因一個孝子顏烏,父親死了,顏烏負土
(築墳,群烏都銜土來助,口脗皆傷,遂以名縣。)
(可見孝道之妙如此。)
(那義烏縣生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姓王,單諱一個「禕」字,字子充,自幼
(秀爽奇敏,及至長大,長身山立,氣度瑰瑋。)
(一生以忠孝為心,聖賢為學,從翰林學士黃溍讀書。)
(那黃溍是元朝極有文才之人,也是義烏人,極稱贊王禕有不群之才。)
(戊子之年,王禕見元朝政亂,國事日非,漸有危亡之意,君臣淫佚,全不修省
(,貪官污吏,無處不是。)
(王禕心中氣忿不過,做成一封書,備細說時事日非,怎生當變更,怎生當防閒
(,恐有不測之變。)
(說得歷歷可見,共有七八千言之多,上於右丞相別兒怯不花。)
(那別兒怯不花胸中何曾通一竅,眼前何曾識一字,見王禕上書,大怒,說這書
(生甚是狂妄可惡,朝廷那裡少你這個書生這幾句瘋話?遂把書擲之於地。)
(幸而翰林學士危素是個通文理之人,知王禕甚有見識,遂立薦王禕為官。)
(爭奈別兒怯不花這個蠢材,只是不肯。)
(王禕遂隱於青巖山,著書自樂。)
(誰知不上數年,果然干戈四起,群雄紛紛割據,盡應了王禕書上之言。)
(元順帝雖下詔罪己,而事已不可為矣。)
(正是)
(不聽好人言,必有悽惶淚。)
457**時間: 地點:
(話說那時四方紛紛反亂,紅巾賊殺人如麻,民不聊生,我洪武爺避兵濠城,遂
(有安天下、救生民之志,收納豪傑。)
(那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遂起兵取了滁州、和陽、太平、金陵、鎮江等處,
(應天順人。)
(天兵所到之處,席捲如飛,乘勝謀取浙東,遂克了婺州,就是如今的金華府,
(擒了元治書帖木烈思等,下令軍中無得侵暴。)
(洪武爺撫定了婺州,於城樓上立大旗二面,親書對聯道:
(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一統天。)
(就這對聯看將起來,我大明一統氣象見於此矣。)
(遂一以收羅賢才為意,大將胡大海遂薦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
(葉琛,洪武爺以白金文幣徵聘。)
(那時李文忠守金華,訪得王禕是個有意思的人,即以奏聞。)
(洪武爺亦以白金文幣徵聘。)
王 禕:(王禕見了道)方今元祚垂盡,四方鼎沸,豪傑之士,勢不獨安。夫有勇略者乃
可馭雄才,有奇識者然後能知奇士。閣下欲掃除僭亂,平定天下,非收攬英雄難
與成功。
(洪武爺大喜,即署中書省椽,每商略機務,無不當意。)
(洪武爺稱為子充而不名,其得聖眷如此。)
(有詩為證:
( 元朝丞相棄賢才,流落多年未是災。)
(一遇聖明天子貴,草茅聲價重如雷。)
458**時間: 地點:
(話說王禕遭際了聖天子,言聽計從,因命彩故實為四言詩授太子。)
(後平了江西,遂進《平江西頌》。)
洪武爺:(洪武爺大喜道)吾固知浙東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
之雄,濂不如卿。
(遂授江西儒學提舉司。)
(丙午,升同知南昌府,收羅賢士,搜除奸蠹,南昌大治。)
(賜黃銀帶以寵之。)
(王禕因刑罰太嚴,恩威不測,遂上疏道:
( 臣聞自古帝王定天下成大業者,必祈天永命,以為萬世無疆之計。)
(所以祈之者,在乎修德而已。)
(君德既修,則天眷自有不能已者。)
(人君修德之要有二: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
(二者,君德之大端也。)
(是故周家以忠厚開國,故能垂八百年之基;漢室以寬大為政,故能成四百年之
(基。)
(簡冊所載,不可誣也。)
(夫人君莫先於法天道,莫急於順人心。)
(上天以生物為心,故春夏以長養之,秋冬以收藏之,皆所以生物也。)
(其間雷霆霜雪,有時而搏擊,有時而肅殺,然皆暫而不常。)
(向使雷霆霜雪無時而不有焉,則上天生物之心息矣,臣願陛下知法天道也。)
(夫民待君以-生,故人君視民之休戚,必若己之休戚。)
(誠以君民同一體耳,取之有節,則民生遂而得其所。)
(今浙西既平,租稅既廣,科斂之當減,猶有可議者,臣願陛下之順人心也。)
(法天道,順人心,則存於心者自然忠厚,施於政者自然廣大,祈天永命之道,
(未有越此者也。)
(洪武爺嘉納其言,只因要革元朝姑息之政,行「亂國用重典」之法,刑罰太重
(,致干天和。)
(到庚申五月甲午日,雷震謹身殿,洪武爺親見霹靂火光,自空中下,繞宮而追
(。)
洪武爺:(洪武爺乃再拜道)上帝赦臣,臣赦天下。
(雷始昇天而去。)
(洪武爺方憶王禕之言有征,遂下大赦之詔於天下,這是後話。)
(始初修《元史》,命王禕、宋濂為總裁官,遂征山林隱逸之士共十六人。)
(汪克寬 胡翰 宋僖 陶凱)
(陳 基 趙增 曾魯 高啟)
(張文海 黃箎 趙汸 傅恕)
(王錡 傅著 謝懲 徐尊生)
(命這十六人為纂修官,開局於天界寺中。)
(王禕史事擅長,刪煩削穢,日夜辛苦。)
459**時間: 地點:
(一日口渴之甚,對宋景濂道)
一 日:得昨上所賜梨漿,可以解吾之渴矣。
(內官聞之,稟了洪武爺,即命賜之。)
(其體悉臣子如此,真聖主也。)
(有詩為證:
( 聖主如天萬物春,梨漿解渴賜文臣。)
(酸寒得遇君王寵,敢愛區區七尺身!)
460**時間: 地點:
(話說王禕修成了《元史》,遂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