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 至 第一四〇

131**時間: 地點:
    (一日,彬遣使索城門鑰,城中大駭。)
AAA:(督府使問宇,宇曰)守備者所以謹非常,城門鑰有祖宗法制在,雖天子詔不能
    得。
    (督府以宇言拒之,乃止。)
    (彬每矯制,日有所求,宇承制必請面覆始行,彬計少沮。)
    (時上駐蹕南京,久居舊邸,不入大內。)
    (復欲往幸蘇、浙、湖、湘間,宇倡九卿台諫,三上章,伏闕請回鑾。)
    (上召彬議,彬怒,欲重譴。)
諭之曰:(其黨勸之曰)往歲京師已甚,何可再也!
    (彬意乃解,請慰諭百官各歸治事。)
    (七月,扈從大學士梁儲、蔣冕跪伏行宮門外泣諫,請從百官奏回鑾,自未至酉
    (。)
    (上遺中官取奏入,且諭之起。)
對 曰:臣未奉旨,不敢起。
AAA:(乃令中官復出傳旨)不日即還。
    (儲等出。)
    (閏八月,上至鎮江。)
    (十月,上自南京班師。)
    (十六年春正月,上還京。)
    (江彬益驕橫,其所部邊卒,桀驁不可制。)
    (三月十四日丙寅,上以疾崩於豹房。)
    (皇太后張氏與大學士楊廷和等定議,奉遺詔迎取興獻王長子嗣皇帝位。)
    (初,上寢疾,彬猶改)
    (團營為威武團練,自提督軍馬,中外慮彬旦夕反。)
    (帝崩,彬偶不在左右,皇太后召廷和等議,恐彬為亂,秘不發喪,以上命召彬
    (入。)
    (彬不知帝崩,並其子入,俱收之。)
    (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惡,厚賞彬所部諸邊卒,散遣歸鎮。)
    (執其黨數人下詔錦衣獄論罪,磔於市。)
    (籍其家,金七十櫃,銀二千二百櫃,金銀珠玉珍寶首飾不可勝計,隱匿奏疏百
    (餘本。)
    (世宗即位,正彬黨罪惡,謫戍及論死者數十人,並誅錢寧。)
    (太監竄逐者亦數十人。)
    (谷應泰曰:江彬以邊卒入侍,稔惡十年,顛越乘輿,幾危社稷。)
    (然跡其所為,非有他謀,特崛強鷙悍庸材耳。)
    (方彬之起家塞上,睥睨宮闈,此何異祿山之侍玄宗乎?且其外握邊兵,內交近
    (侍,錢寧、張忠皆其羽翼。)
    (辟之莽乃依恭,卓復結讓,庭湊內附守澄,沙陀通好令孜,區區之天下,一物
    (亡商,二憾覆晉。)
    (武宗存,則挾天子以令諸侯,武宗崩,即矯遺命以擅大寶,不待智者而決矣。
    ()
    (而乃招致邊軍,入演大內,君臣戎服,兇器為娛。)
    (繼遂厭心萬乘,屏足九重,誘導以離宮之歡,恣情於馳騁之樂,摶蒼鹿,扌益
    (玄熊,樂如是足矣。)
    (即其殄滅善類,斥譴正人,血飛犴狴,逐半朝堂,亦猶之猛虎在檻,咆哮欲出
    (,饑鷹在鞴,忿揚思飛,初非有剪除異已之心,質劫公卿之志也。)
    (夫彬本武人,而武宗所喜在戎服言兵。)
    (彬生沙磧,而武宗所喜在遊巡天下。)
    (順其志,則相與揚戈躍馬,拂其意,則相與嚴威峻法。)
    (同聲相應,同道相謀。)
    (《書》曰)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非徒聖主,彼亦誠然。)
    (逮其震主之威已立,赤族之禍將成,雖有中庸,亦必巧營三窟,計成百足。)
    (乃至武宗彌留之際,彬猶晏然歸臥私第,命一介之吏,奉尺一之詔,召之而即
    (至,同車疾驅,父子駢首,何其愚與!)
    (夫曹爽釋兵歸天子,求老私第;商鞅刑太子傅,孝公崩,欲自亡入魏。)
    (自古以來,器小而位高,威重則身危,奸邪前敗,禍患後隨,瀕死而不之悟者
    (也。)
    (然予以為武宗之世,逆瑾之變,十常侍、甘露之黨也。)
    (河北、山東、江西、四川之寇,黃巾、黃巢之亂也。)
    (▉钅番、宸濠之變,七國、八王之孽也。)
    (江彬之奸,董卓、祿山之釁也。)
    (然而陰▉甫合,旭日旋升。)
    (大廈欲傾,漂搖不入者,則以構禍諸人,類皆乳臭,茫茫草澤,更無英雄。)
    (至於在內如六給事、十三御史、編修舒芬等百有七人,在外如楊一清、王守仁
    (、林俊、彭澤莫不慟哭斬奸,呼號阻駕,枕戈流涕,投袂登舟。)
    (觀於水溢宮門,橋柱七折,上天告譴,似為言官。)
    (兼之明星夜隕,特勸回鑾,吳、楚颶風,盡飽魚腹,此非諸君子格天之功,抑
    (或祖宗在天之佑與?《傳》曰)
    善人,國之紀也。
且 云:(《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斯之謂與!)
    (卷五十 大禮議)
    (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帝即位。)
    (帝興獻王子,憲宗純皇帝孫也。)
    (憲宗生十皇子,長孝宗敬皇帝,次興獻王。)
    (弘治七年甲寅,興獻王之國安陸州。)
    (正德二年秋八月,帝生於興邸。)
    (時黃河清,慶雲)
    (見,軫翼分。)
    (已而獻王薨,帝受敕嗣理國事。)
    (至是,年十有五矣。)
    (武宗無子,臨崩遺詔曰)
詔 曰:朕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皇
    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總,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
    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辭。
    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時三月丙寅也。)
    (翼日丁卯,遣司禮監太監韋▉、壽寧侯張鶴齡、駙馬都尉崔元、大學士梁儲、
    (禮部尚書毛澄,齎詔諭金符之安陸州。)
    (戊寅,▉等至興邸,帝迎詔國門外,至承運殿開讀。)
    (已,乃登座受符朝藩衛。)
    (四月壬午,帝辭興獻王園寢。)
    (癸未,發安陸,辭帝母蔣妃,嗚咽涕泗。)
AAA:(帝母曰)吾兒此行,荷負重任,毋輕言。
帝 曰:謹受教。
    (比發安陸,帝以藩衛官校不隸有司,恐為沿途擾,特命從官駱安等嚴敕之,所
    (過辭謝諸王供饋,屏絕有司珍獻,禁行殿毋過奢。)
    (丁卯,禮部員外郎楊應魁上禮儀狀,請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
    (翼日,百官三上箋勸進,俟令旨俞允,擇日即位。)
    (大學士楊廷和命儀部郎中餘才所擬也。)
AAA:(壬寅,車駕至良鄉,帝覽禮部狀,謂長史袁宗臯曰)遺詔以吾嗣皇帝位,此狀
    云何?
    (癸卯,至京師,止城外。)
    (廷和固請如禮部所具狀,帝不許。)
    (乃御行殿受箋,由大明門入,日中即位,以明年為嘉靖元年。)
    (凡正德間冒濫軍功將校,夤緣監織榷稅諸弊政,盡行釐革。)
    (赦死雜犯以下末減有差。)
    (丙午,遣官往迎帝母興獻妃。)
    (戊申,命禮官集議崇祀興獻王典禮。)
    (禮部尚書毛澄請於大學士楊廷和,廷和出漢定陶王、宋濮王事授之,曰)
    此篇為據,異議者即奸諛當誅。
AAA:(時有待對公交車舉人張璁者,為禮部侍郎王瓚同鄉士,詣瓚言)帝入繼大統,
    非為人後,與漢哀、宋英不類。
    (瓚然之,宣言於眾。)
    (廷和謂瓚獨持異議,令言官列瓚他失,出為南京禮部侍郎,而以侍讀學士汪俊
    (代之。)
AAA:(尚書毛澄會公卿台諫等官六十餘人上議)漢成帝立定陶王為嗣,而以楚王孫後
    定陶,承其王祀,師丹以為得禮。今上入繼大統,宜以益王子崇仁主後興國。其
    崇號則襲宋英故事,以孝宗為考,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祭告上箋稱姪,署名
    。而令崇仁主考興獻王,叔益王。
AAA:(帝覽曰)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議!
    (於是廷和及蔣冕、毛紀等復上言)
上 言:程頤《濮議》,最得禮義之正,皇上彩而行之,可為萬世法。興獻祀事,今雖以
    崇仁主,異日仍以皇次子後興國,而改崇仁為親藩。天理人情,庶兩無失。
    (尚書澄、侍郎濬等六十餘人,亦復上議如廷和言。)
    (帝不聽,仍命博考典禮,以求至當。)
上 言:(已而廷和復上言)舜不追崇瞽瞍,漢世祖不追崇南頓君。皇上取法二君,斯聖
    德無累。
AAA:(澄等七十餘人又上議)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特以昭穆既同,
    不可為世。孝廟而上,稱祖、曾、高,以次加稱,豈容異議!興獻王雖有罔極恩
    ,斷不可以稱孝廟者稱之也。
    (因錄魏明帝詔文以上。)
    (留中不報。)
    (御史周宣、進士屈儒、侯廷訓亦各奏議如禮官指,帝終不從。)
    (六月,敕修《武宗實錄》,仍命禮官集議追崇大禮。)
    (七月,觀政進士張璁上《大禮疏》,曰)
    朝議謂皇上入嗣大宗,宜稱孝宗皇帝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王妃為皇叔
    母者,不過拘執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夫漢哀、宋英皆預立為皇嗣,而養之
    於宮中,是明為人後者也。故師丹、司馬光之論,施於彼一時猶可。今武宗皇帝
    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於崩殂,而廷臣遵祖訓,奉遺詔,迎取皇上,入繼大統。
    遺詔直曰:『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初未嘗明著為孝宗後,比之預立為嗣,養
    之宮中者,較然不同。夫興獻王往矣,稱之以皇叔父,鬼神固不能無疑也。今聖
    母之迎也,稱皇叔母,則當以君臣禮見,恐子無臣母之義。《禮》:『長子不得
    為人後。』況興獻王惟生皇上一人,利天下而為人後,恐子無自絕父母之義。故
    皇上為繼統武宗,而得尊崇其親則可;謂嗣孝宗,以自絕其親則不可。或以大統
    不可絕為說者,則將繼孝宗乎?繼武宗乎?夫統與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漢
    文帝承惠帝之後,則弟繼;宣帝承昭帝之後,則以兄孫繼。若必強奪此父子之親
    ,建彼父子之號,然後謂之繼統,則古當有稱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謂之統
    矣。臣竊謂今日之禮,宜別為興獻王立廟京師,使得隆尊親之孝,且使母以子貴
    ,尊與父同。則興獻王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其為母矣。
    (疏入,上遣司禮監官送至內閣,諭曰)
諭 曰:此議實遵祖訓,據古禮,爾曹何得忄吳朕!
AAA:(楊廷和曰)書生焉知國體!
    (復持入,上熟覽之,喜曰)
喜 曰:此論一出,吾父子必終可完也。
    (是日,帝御文華,召廷和、冕、紀入,諭曰)
諭 曰:至親莫若父母。
敕 曰:(因授以手敕曰)卿等所言俱有見,第朕罔極之恩,無由報耳。今尊父為興獻皇
    帝,母興獻皇后,祖母為康壽皇太后。
上 言:(廷和退而上言曰)皇上聖孝,出於天性。臣等雖愚,夫豈不知禮謂所後者為父
    母,而以其所生者為伯叔父母。蓋不惟降其服,而又異其名也。臣等不敢阿諛順
    旨。
    (仍封還手敕。)
AAA:(於是給事中朱鳴陽、史於光等,御史王溱、盧瓊等復奏)興獻王尊號,未蒙聖
    裁,大小之臣,皆疑陛下垂省張璁之說耳。陛下以興獻王長子,不得已入承大統
    ,難拘『長子不得為人後』之說。璁乃謂統嗣不同,豈得謂會通之宜乎?又欲別
    廟興獻王於京師,此大不可。昔魯桓、僖宮災,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
    乎?』以非正也。如廟興獻王於京師,在今日則有朱熹兩廟爭較之嫌,在他日則
    有魯僖躋閔之失。乞將張璁斥罰。
    (奏入,俱命禮部議。)
AAA:(八月,尚書毛澄等仍議)給事中朱鳴陽、御史王溱等,皆欲皇上早從原議,蓋
    有見於天理人情之公斷,不容以私意為初政累也。御史盧瓊、給事中史於光曆數
    張璁建議之偏,若與仇者,豈得已哉!誠懼其上搖聖志,下起群疑,宜將張璁戒
    諭。
    (不聽。)
    (月,興獻王妃至通州。)
AAA:(先是,禮部具議)聖母至京,宜由東安門入。
    (帝不從。)
    (再議由大明左門入,復不從。)
    (帝斷議由中門入,謁見太廟。)
    (朝議嘩然,以婦人無謁廟禮,太廟非婦人宜入。)
AAA:(張璁曰)雖天子,必有母也,焉可由旁門入乎?古者婦三日廟見,孰謂無謁廟
    禮乎?九廟之禮後與焉,孰謂太廟非宜入乎?
    (上又命駕儀奉迎聖母,禮部請用王妃儀仗迓之,帝不從,命錦衣衛以母後駕儀
    (往。)
    (又命所司制太後法服以待。)
AAA:(至是,聖母至通州,聞朝廷欲考孝宗,恚曰)安得以我子為人之子!
AAA:(謂從官曰)爾曹已極寵榮,獻王尊稱胡猶未定?
    (因留通州不入。)
    (帝聞之,涕泗不止,啟慈聖皇太后,願避位奉母歸,群臣惶懼。)
    (冬十月,上諭內閣楊廷和、蔣冕、毛紀曰)
上 諭:朕受祖宗鴻業,為天下君長,父興獻王獨生朕一人,既不得承緒,又不得徽稱,
    朕於罔極之恩,何由得安!始終勞卿等委曲折中,俾朕得申孝情。
上 言:(廷和上言)聖諭令臣等委曲折中,以申孝情。切念大禮關係萬世綱常,四方觀
    聽,議之不可不詳,必上順天理,下合人情。祖宗列聖之心安,則皇上之心始安
    矣。
    (張璁乃復為《大禮》《或問》一帙,辨析統嗣之異及尊崇墓廟之說甚悉。)
    (吏部主事彭澤錄遺內閣及禮官,勸改前議,不從。)
    (璁乃齎至左順門上之,廷和令修撰楊維璁等阻之,不得。)
    (帝覽之,留中不下。)
    (廷和見勢不得已,乃草敕下禮部,曰)
    聖母慈壽皇太后懿旨,以朕▉承大統,本生父興獻王宜稱興獻帝,母宜稱興獻後
    ,憲廟貴妃邵氏稱皇太后。仰承慈命,不敢固違。
    (帝從之。)
    (廷和意假母後示,非廷議意也。)
    (壬午,興獻後至自通州,由大明中門入,帝迎於闕內。)
    (朝議不謁太廟,生見奉先、奉慈二殿而已。)
    (兵部主事霍韜見張璁言欲用,亦上言)
上 言:禮官持議非是。
    (時同)
    (知馬時中、國子監諸生何淵、巡檢房濬,各上言如璁議。)
    (帝益為之心動矣。)
    (甲午,楊廷和以追崇禮成,擬上慈壽皇后及武宗皇后尊號,帝因遣司禮監諭廷
    (和曰)
上 言:邵太後、興獻帝、后亦各擬上尊號。
    (廷和)
上 言:(等上言)不可。宜俟明年大婚禮成,慶宮闈,加之可也。
    (巡撫雲南都御史何孟春上言,以為興獻王不宜稱考。)
    (廷和覽疏,乃擢孟春吏部侍郎。)
上 言:(給事中熊浹上言)皇上貴為天子,聖父聖母以諸王禮處之,安乎?臣以為當稱
    帝、后,而祀興獻於別廟。則大統之議、所生之恩兼盡矣。
    (乃出為按察司僉事。)
    (浹,大學士費宏鄉人也。)
    (宏慮廷和疑已,故出之。)
    (十二月,除張璁南京刑部主事。)
AAA:(先是,帝下《大禮》《或問》於禮部時,楊一清家居,遺書吏部尚書喬宇曰)
    張生此論:聖人不易,恐終當從之。
    (宇不聽。)
    (至是,廷和銜璁,授意吏部,除為南京主事。)
AAA:(尚書石瑤語璁曰)慎之!《大禮說》終當行也。
AAA:(廷和寄語曰)子不應南官,▉靜處之,勿復為《大禮說》難我耳。
    (璁怏怏而去。)
    (都御史林俊致仕家居,廷和寓書於俊,以定國是。)
疏 曰:(俊上疏曰)孔子謂『觀過知仁』。陛下大禮未協,過於孝故耳。司馬光有言:
    『秦、漢而下,入繼大統,或尊崇其所生,皆取譏當時,貽笑後世。』陛下純德
    ,何忍襲之?
    (疏入,留中。)
    (廷和遂奏起林俊為工部尚書。)
    (俊力辭,不聽。)
    (庚寅,帝下御札,諭加興獻帝、后以「皇」字。)
上 言:(廷和等上言)漢宣帝繼孝昭,後追諡史皇孫、王夫人曰悼考、悼後而已,光武
    上繼元帝,巨鹿南頓君以上,立廟章陵而已,皆未嘗追尊。今日興獻帝、后之加
    ,較之前代,尊稱已極。若加『皇』字,與慈壽、孝廟並。是忘所後而重本生,
    任私恩而棄大義,臣等不得辭其責,願罷歸。
奏 曰:(吏部尚書喬宇等奏曰)皇者,正統大義。若加『皇』字於本生之親,則與正統
    圂而無別。揆之天理則不合,驗之人心則不安,非所以重宗廟、正名分也。
上 曰:慈壽皇太后懿旨有諭:『今皇帝婚禮將行,其興獻帝宜加與皇號,母興獻皇太后
    。』朕不敢辭,爾群臣其承後命。
    (廷和等見不可爭,乃俱求罷歸。)
    (不報。)
    (禮部尚書毛澄,侍郎賈詠、汪俊等上言)
上 言:若帝、后之上有加,則正統之親無別。恐不可以告郊廟而布天下。內閣大臣直言
    規諫,宜賜諭旨。
AAA:(帝不聽,仍曰)宜遵懿旨,稱興獻皇帝、興獻皇太后。
    (於是給事中朱鳴陽等、御史程昌等、編修陳沂等百餘人各上言)
上 言:加稱非是。
    (因請斥璁。)
    (不聽。)
    (世宗嘉靖元年春正月,郊祀甫畢,清寧宮小房災,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
    (上言)
上 言:火起風烈,此殆天意。況迫清寧後殿,豈興獻帝、后之加稱,祖宗神靈容有未悅
    乎?
上 言:(給事中鄧繼曾上言)五行火主禮。今日之禮,名紊言逆,陰極變災。臣雖愚,
    知為廢禮之應。
    (主事高尚賢、鄭佐相繼上言)
上 言:鬱攸之災,不於他宮,而於清寧之後;不在他日,而在郊祀之餘。變豈虛生,災
    有由召。
    (帝覽之心動,乃從廷和等議,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后
    (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復加矣。)
疏 曰:(巡撫湖廣都御史席書具疏曰)邇者,廷議大臣,比之宋事。竊謂英宗入嗣,在
    袞衣臨御之日。皇上入繼,當宮車晏駕之後。比而同之,似或未安。故皇上嗣▉
    大業,非繼孝宗之統,繼武宗之統也;非繼武宗之統,繼祖宗之統也。以皇上承
    繼武宗,仍為興獻王子,別立廟祀,張璁、霍韜之議,未為迂也。禮本人情,皇
    上尊為天子,慈聖將臨,設無尊稱,於情難已。故追所生曰帝、后,上慰慈闈。
    今▉俞年改元,尊號未上,明詔未頒,毋乃擬議之未定乎?臣愚謂宜定號『皇考
    興獻帝』,別立廟於大內,每時祭太廟畢,仍祭以天子之禮。蓋別以廟祀,則大
    統正,而昭穆不紊;隆以殊稱,則至愛篤,而本支不淪。尊尊親親,並行不悖。
    至於慈聖,應稱曰皇母某後,不可以『興獻』字加之。
疏 曰:(吏部員外郎方獻夫亦具疏曰)陛下之繼二宗,當繼統而不繼嗣;興獻之異群廟
    ,在稱帝而不稱宗。繼統者,天下之公,三王之道也;繼嗣者,一人之私,後世
    之事也。興獻之得稱帝者,以陛下為天子也;不得稱宗者,以實未嘗在位也。請
    宣示朝臣改議,佈告天下。稱孝宗曰皇伯,稱興獻帝曰皇考,別立廟祀之。夫然
    後合於人情,當乎名實。
    (二疏俱中沮,不果上。)
    (三月,上孝宗太後尊號曰昭聖慈壽皇太后,武宗皇后曰莊肅皇后,聖祖母邵氏
    (曰壽安皇太后,本生父曰興獻帝,母曰興國太後。)
    (先是,司禮監傳諭《興獻帝冊文》,朕宜稱子。)
上 言:(廷和等上言)不可。
    (復傳諭宜稱孝子。)
AAA:(廷和等言)冊文稱『長子』、『本生』,文情自明,請勉行正禮。
    (從之。)
    (遣官詣安陸,上興獻帝尊號。)
    (命司禮太監溫祥督禮儀,成國公朱輔上冊寶,禮部侍郎賈詠題神主。)
    (詠遵廷和指,題其主曰「興獻帝神主」,不稱考及叔,亦不敘子名。)
    (冬十一月,壽安皇太后崩,楊廷和定為哭臨一日,喪服十三日而除,文移兩京
    (,不以詔天下,禮官請素服御西角門。)
帝 曰:朕哀慕方切,豈忍遽從所請?
AAA:(十二月,上壽安皇太后尊諡孝惠皇太后,群臣奏)壽安皇太后服制已滿,宜漸
    從吉典,御奉天門視事。
    (久之,乃允。)
    (仍命不鳴鐘鼓,不鳴鞭。)
    (二年春二月,太常卿汪舉上言)
上 言:安陸廟宜用十二籩豆,如太廟儀。
    (從之。)
    (禮部請置奉祀官,又言)
又 言:樂舞末敢輕議。
    (帝命楊廷和集議之,禮部侍郎賈詠會公侯九卿等上言)
上 言:正統本生,義宜有間。八佾既用於太廟,安陸樂舞似當少殺,以避二統之嫌。
帝 曰:仍用八佾。
    (於是何孟春及給事中張▉、黃臣、劉最,御史唐僑儀、秦武等,南京給事中鄭
    (慶雲各上言力爭。)
    (不報。)
    (冬十一月,奉孝惠皇太后主於奉慈殿,遣官告安陸廟。)
    (南京刑部主事桂萼日與張璁討論古禮,其議符合。)
    (至是上言大禮,並獻席書、方獻夫《議草》,疏曰)
疏 曰:臣聞古者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聞廢父子之倫,而能事
    天地、主百神者也。今禮官以皇上與為人後,而強附末世故事,滅武宗之統,奪
    興獻之宗。夫孝宗有武宗為子矣,可復為立後乎?武宗以神器授皇上矣,可不繼
    其統乎?今舉朝之臣,未聞有所規納者,何也?蓋自張璁建議,論者指為干進。
    故達禮之士,不敢遽言其非。切念皇上在興國太後之側,慨興獻帝弗祀三年矣。
    而臣子乃肆然自以為是,可乎?臣願皇上速發明詔,循名考實,稱孝宗曰皇伯考
    ,興獻帝曰皇考,而別立廟於大內。興國太後曰聖母,武宗曰皇兄,則天下之為
    父子君臣者定。至於朝議之謬,有不足辨者。彼所執不過宋濮王議耳。臣按:宋
    臣范純仁告英宗曰:『陛下昨受仁宗詔,親許為仁宗子。至於封爵,悉用皇子故
    事,與入繼之主,事體不同。』則宋臣之論,亦自有別。今皇上奉祖訓入繼大統
    ,果曾親承孝宗詔而為之子乎?則皇上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明矣。然則考興
    獻帝、母興國太後,可以質鬼神俟百世者也。臣久欲上請,乃者復得見席書、方
    獻夫二臣之疏,以為皇上必為之惕然更改,有無待於臣之言者。至今未奉宸斷,
    豈皇上偶未詳覽耶?抑二臣將上而中止耶?臣故不敢愛死,再申其說,並錄二臣
    疏以聞。
    (疏奏,上曰)
上 曰:此關係天理綱常,仍會文武群臣集議可否。
AAA:(三年春正月,楊廷和罷,禮部尚書汪俊請曰)公去,誰與主者?
    (適主事侯廷訓據宗法為《大禮辨》,遍示群臣,俊得之,喜曰)
喜 曰:違斯議者,當斬也。
上 言:(於是吏部尚書喬宇率九卿上言)必以孝宗為考,而後大宗為不絕。
上 言:(俊復會公侯卿佐及翰林台諫官上言)祖訓『兄終弟及』,以同產言也。皇上為
    武宗親弟,自宜考孝宗,母昭聖。前後章奏,惟張璁、霍韜、熊浹與桂萼議同。
    其他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部議。其當從違可知矣。
帝 曰:更參眾論議之。
    (給事中張▉等三十有二人,御史鄭本公等三十有一人,各抗章力論,以為當從
    (眾議。)
    (上怒其朋言亂政,俱奪俸。)
AAA:(修撰唐臯亦言)陛下宜考所後以別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帝謂臯模稜持兩可,亦奪俸。)
AAA:(於是汪俊等更議)於興獻帝、興國太後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不報。)
    (是時楚王榮誠以儀賓沈寶疏上,代府長史李錫、南京都察院經歷黃綰、錦衣衛
    (千戶聶能遷各上疏議,其言與璁議合,帝益心動。)
    (乃命取督賑侍郎席書,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張璁詣京集議。)
    (時霍韜居裡中,亦並召之。)
    (興國太後千秋節。)
    (命婦各上箋覿賀,宴賚倍常。)
    (是月晦日,昭聖皇太后聖旦。)
    (先期有旨,命婦免入朝賀。)
    (朱氵制、馬鳴衡上言)
上 言:暫免朝賀,在尋常固可。然當議禮紛更之時,正人心匆惶之際,忽傳報罷,安得
    無疑?竊謂此意若出太後,其間必有因事拂抑之懷,往時存歿之感;若出自聖意
    ,則母子至情,有隆無已。豈可以聖旦嘉節,而輟此盛禮哉?
    (疏入,帝怒,命逮訊。)
    (侍郎何孟春論救,不報。)
AAA:(已而陳逅、李本,刑部員外郎林惟聰各抗言)馬鳴衡、朱氵制不知太後懿旨,
    輒有論列。原其本心,以為議禮之初,太後輒不受朝。人將謂陛下之心有所偏主
    。而奸讒之流,或從而乘間獻媚,其禍有不可言爾。今乃下之詔獄,加以嚴刑。
    天下聞之,將謂陛下以宮闈之故,罪及言官。本生、正統之義,不能無所軒輊。
    而忠臣義士且將杜口結舌,不敢復議天下事矣。
    (帝怒其煩擾,並逮係考訊。)
    (大理卿鄭岳論救。)
    (不報。)
    (三月,奉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後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
    (初,帝召張璁等,都御史吳廷舉恐璁至,不變初說。)
    (請敕諸生及南京大臣及耆德舊臣,各陳所見,以備採擇。)
    (璁、萼乃復上疏,申明統嗣之辨。)
且 曰:(璁且曰)今之加稱,不在皇與不皇,實在考與不考。若徒爭一『皇』字,則執
    政必姑以此塞今日之議。臣恐天下知義禮者,仍必議之不已也。
    (帝嘉納之。)
    (是日,帝御平台,召冕、紀、宏諭加尊號及議建室,冕對曰)
對 曰:臣等願陛下為堯、舜,不願為漢哀。
帝 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冕等不能對。)
    (乃命草詔加上尊號,給事中張▉等、御史朱實昌等交章力諫,帝切責之。)
AAA:(敕禮部曰)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特加尊號為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
敕 曰:(又敕曰)本生父興獻帝、本生母興國太後今加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又 曰:朕本生父母,已有尊稱,仍於奉先殿側別立一室,盡朕追慕之情。
AAA:(禮部尚書汪俊上議曰)皇上入奉大宗,不得祭小宗。為本生父立廟大內,從古
    所無。惟漢哀帝嘗為共王立廟京師,師丹以為不可。請於安陸廟增飾為獻皇帝百
    世不遷之廟,俟他襲封興王子孫,世世奉享。陛下歲時遣官祭祀,亦足以伸至情
    矣。
上 曰:朕奉太廟,豈敢間越,與漢哀帝不同,務協公論,以伸至情。
奏 曰:(吏部尚書喬宇等復奏曰)皇上聖睿,於宗法大小,必洞然無疑。故曰建室,以
    避立廟之名也。於奉先殿側,以避大內之名也。推此,則專於大宗,必降於小宗
    。安陸祭祀,無庸改議矣。
    (時湛若水、石瑤、張▉、任洛、汪舉等皆具奏。)
    (不聽。)
    (於是汪俊求去,上切責,罷之。)
上 言:(戶部侍郎胡瓚等上言)大禮已定,席書督賑江、淮,實關民命,不必征取來京
    。
    (上從之。)
    (並止璁等勿來。)
    (時璁、萼已抵鳳陽矣。)
    (見邸報敕加尊號,乃復上疏,極論兩考之非。)
且 曰:臣知『本生』二字,決非皇上之心所自裁定,特出禮官之陰術。皇上不察,以為
    親之之辭也。不知禮官正以此二字為外之之辭也。必亟去二字,繼統之義始明,
    而人心信從矣。
    (疏入,上命復召來京。)
    (蔣冕言於帝前,曰)
    二人若來,必撲殺之。
    (帝不問,而遣人趨使速來。)
    (遂降中旨,以書為禮部尚書。)
上 言:(給事中安盤等上言)大禮之失,自霍韜、張璁欲考本生,而邪說始起。自桂萼
    進席書、方獻夫之論,而邪說益張。乞寢書新命,治萼等奸罪。
上 言:(張漢卿等亦上言)書督賑乖方,煮粥誤民,致死生民數萬,宜正國法,以快人
    心。
上 言:(南京給事中黃仁山等亦上言)書巧詐邪佞,私蓄議藁而不自進,陰托桂萼代奏
    乾寵。而璁、萼每造書所,必在暮夜,其為陰類忄僉人無疑。乞加罷斥,召還汪
    俊。
上 言:(南道御史田麟等亦上言)汪俊、席書邪正相反,進退失宜。且祖制上卿俱推舉
    簡用,今何取於書而出自內降耶?乞同璁、萼並黜,以避賢路。
    (俱不報。)
    (禮部侍郎吳一鵬等會侯、伯、卿貳、翰林、台、省,力言建室之非,且曰)
且 曰:臣等遵祖訓本禮經,守師丹、程頤之論,以悟主心。姑停建室,仍廟安陸,歲時
    遣官奉祭。俟異日皇子眾多,襲封興王,世世承享。
帝 曰:朕承天命,▉奉宗祀,孝養聖母。皇考陵園,遠在安陸,卿等安乎?今黨同執奏
    ,敗父子之倫,傷君臣之義。欺朕衝年,眇忽綱常。其奉先殿西室,亟行修飾,
    盡朕歲時急切之情。
    (於是修撰呂▉冉、編修鄒守益俱上疏爭之。)
    (帝怒,俱逮赴鎮撫司考訊。)
    (給事中張▉、章僑,御史張鵬翰等交章論救。)
    (不報。)
    (已而獄具,謫▉冉解州判官,守益廣德州判官。)
    (命內閣擬撰聖母昭聖皇太后與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冊文,帝遣司禮官傳諭,欲
    (於昭聖冊內稱嗣皇帝,獻皇帝冊內稱孝長子。)
    (章聖冊內加稱聖母,自稱長子。)
    (蔣冕等力言不可,仍以原文封進。)
    (帝覽之,遂於獻皇帝冊內加一「孝」字,章聖冊內欲去「本生母」三字。)
上 言:(冕等復上言)此字惟宗廟祝文用之,今稱長子,已盡孝情。又加此字,有乾正
    統。且『本生母』三字,係敕諭擬定,亦難輕去。
    (仍封還。)
    (御批乃依原文,止稱長子,章聖冊內加一「聖」字。)
    (帝御奉天殿受賀,布詔天下,詔曰)
詔 曰:朕躬膺天命,嗣承皇兄武宗毅皇帝大統,▉奉宗祀。惟我皇考孝宗敬皇帝神謨聖
    政,是繼是行。仰惟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擁翊之功,莫罄名言。本生父、母興獻
    帝、興國太後鞠育之恩,罔殫報稱。尊稱未極,恒用歉然。恭奉冊寶,加上聖母
    尊號曰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興國太後曰『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義專隆於正
    統,禮兼盡夫至情。
    (是時張璁至東昌,讀詔書歎曰)
歎 曰:執政忍為此欺乎?兩考並稱,綱常紊矣。
    (蔣冕求罷歸,帝曰)
帝 曰:朕方倚任,共圖治理。建室禮儀,朕自裁定。
上 言:(既而冕上言)皇上恭詣仁壽宮,加上尊號,聖母昭聖皇太后遽有懿旨,免命婦
    入賀,其故非臣等所知。又命書為禮部尚書,璁、萼復取來京,聖意所向,中外
    不能無疑。宜追寢前命。
    (不報。)
    (冕遂移疾乞去,帝從之。)
    (御史王泮等疏留不報。)
    (五月,以奉先殿西室為觀德殿,欲安獻皇帝主也。)
    (禮部侍郎吳一鵬、朱希周,郎中江必東,員外郎翁盤,主事彭黯等上言)
上 言:獻皇帝主在安陸廟中,神靈攸依。奉先殿西室,宜設神位,以便時享,如奉慈殿
    之儀。
    (不報。)
    (遣司禮監太監賴義、京山侯崔元、侍郎吳一鵬之安陸,改題神主,奉上冊寶,
    (尊號曰「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迎如京師。)
上 言:(一鵬等復上言)歷考前代,無自寢園迎入大內者。況安陸乃啟封之地,獻皇帝
    神主不宜輕動。惟永祀安陸,則本生之情盡,而正統之義得。
    (不報。)
    (霍韜將赴召,復上言力辨二統之非。)
    (而席書在鳳陽,亦上《大禮考議》,言)
上 言:諸臣講學不明,固執私意。
且 曰:斯禮也,廷臣耆舊,自有知者,不敢犯眾。而璁、萼等感激不平,力犯群議,舉
    朝疾之如仇,甚可畏也。臣途窮矣,尚言此者,九廟神靈使之言耳。
    (六月,璁、萼至京,復同上疏條七事,極論兩考之非,以伯孝宗而考興獻為正
    (。)
    (俱留中不下。)
上 言:(鴻臚寺少卿胡侍上言)唐睿宗不當兄中宗,宋太宗不當兄藝祖。不當稱兄,則
    不當稱伯明矣。
    (帝怒其狂率,出侍為潞州判官。)
    (初,張璁、桂萼至京師,廷臣欲捶擊之,無一人與通,璁、萼稱疾不出。)
    (數日後,退朝班,恐有伺者,出東華門走入武定侯郭勛家。)
    (勛喜,約為內助。)
    (台諫官交章攻擊,以為當與席書並正其罪。)
    (章十餘上,俱報聞。)
    (給事中張▉取群臣彈章奏發刑部,令擬璁等罪。)
    (尚書趙鑒私語▉曰)若得俞旨,便撲殺之。
    (帝廉知之,遂降中旨,命桂萼、張璁為翰林學士,方獻夫為侍講學士,切責▉
    (、鑒,罪之。)
    (璁、萼、獻夫各上疏辭,不允。)
上 言:(吏部尚書喬宇上言)萼等偏執異說,搖動人心,願賜罷黜。
    (帝怒,切責之。)
    (宇遂求去,從之。)
    (修撰楊慎,廷和子也。)
    (率同官姚淶,編修許成名、崔桐,簡討邊憲、金臯等上言)
上 言:君子小人不並立,正論邪說不並行。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緒也;萼等所言
    者,冷褒、段猶之餘也。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恥與萼等同列。
    (上罷其俸。)
    (給事中李學曾等、御史吉棠等亦爭之,俱下獄外補。)
    (已而南京尚書楊旦、顏頤壽、沈冬魁、李克嗣、崔文奎及侍郎陳鳳梧,都御史
    (鄒文盛、伍文定等復以為言。)
    (俱切責之。)
    (員外郎薛蕙著《為人後解》,以駁璁、萼之議,略曰)
略 曰:《禮》:『立後者,重大宗也。適子不為後,輕小宗也。』『為人後者為之子。
    』言雖出《公羊》,實與《儀禮》相表裡。既為之子,則當稱父矣,而可仍曰伯
    、叔父乎?
    (帝覽之怒,逮係詔獄。)
    (已而釋之。)
    (秋七月,璁、萼既拜新命,復列十三事以上:一曰三代以前無立後之禮,二曰
    (祖訓亦無立後,三曰孔子射於矍圃,斥為人後者,四曰武宗遺詔不言繼嗣,五
    (曰禮輕本生父母,六曰祖訓姪稱天子為伯、叔父,七曰漢宣帝、光武俱為其父
    (立皇考廟,八曰朱喜嘗論定陶事為壞禮,九曰古者遷國載主,十曰祖訓皇后治
    (內,外事無得干預,十一曰皇上失行壽安皇太后三年喪,十二曰新頒詔令決宜
    (重改,十三曰台諫連名上疏,勢有所迫。)
    (皆條列禮官欺罔之罪。)
    (疏入,留中。)
    (何孟春為論條辨,帝切責之。)
    (璁、萼復辭職,不許,乃就官。)
    (帝彩其議,屢遣司禮監官至閣諭毛紀等,去冊文「本生」字。)
    (紀等力言不可。)
    (亡何,帝御平台召,紀等責之曰)
諭之曰:此禮當速改。爾輩無君,欲使朕亦無父乎?
    (紀等惶怖退。)
    (召百官至左順門,敕曰)
敕 曰: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今更定尊號曰『聖母章聖皇太后』,後四日,恭上冊寶。
AAA:(何孟春退,草疏達旦,語禮部侍郎朱希周曰)此禮復更,禮官尤當爭之。
    (於是希周率郎中餘才、江必東等上言)
上 言:皇上考孝宗、母昭聖,已越三年。今更定之諭,忽從中出,則明詔為虛文,不足
    取信於天下。
    (孟春與尚書秦金、學士豐熙等及翰林、寺、部、台諫諸臣,各上言力爭「本生
    (」二字不宜削。)
    (章十三上,俱留中不報。)
    (戊寅,帝朝罷,齊居文華殿,金獻民、徐文華倡言曰)
大言曰:諸疏留中,必改孝宗為伯考,則太廟無考,正統有間矣。
AAA:(何孟春曰)憲宗朝尚書姚夔率百官伏哭文華門,爭慈懿皇太后葬禮,憲宗從之
    ,此國朝故事也。
AAA:(楊慎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王元正、張▉等遂遮留群臣於金水橋南,曰)
    萬世瞻仰,在此一舉。今日有不力爭者,共擊之!
    (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復相號召。)
    (於是秦金、趙鑒、趙璜、俞琳、朱希周、劉玉、王時中、張潤、汪舉、潘希曾
    (、張九敘、吳琪、張瓚、陳沾、張縉、蘇民、餘瓚、張仲賢、葛檜、袁宗儒凡
    (二十有三人,賈詠、豐熙、張璧、舒芬、楊繼聰、姚淶、張衍慶、許成名、劉
    (棟、張潮、崔桐、葉桂章、王三錫、餘承勛、陸钅弋、王相、應良、金臯、林
    (時、王思凡二十人,謝▉、毛玉、曹懷、張嵩、王▉、張▉、鄭一鵬、黃重、
    (李錫、趙漢、陳時明、鄭自璧、裴紹、宗韓、楷黃、臣胡、炳凡十有六人,餘
    (翱、葉奇、鄭本公、楊樞、劉穎、祁杲、杜民表、楊瑞、張英、劉謙亨、許中
    (、陳克宅、譚▉、劉▉、張錄、郭希愈、蕭一中、張恂、倪宗岳、王璜、沈教
    (、鍾卿密、胡瓊、張濂、何鼇、張曰韜、藍田、張鵬翰、林有孚凡三十有九人
    (,餘寬、黨承志、劉天民、馬理、徐一鳴、劉勛、應大獻、李舜臣、馬冕、彭
    (澤、張▉、洪伊凡十有二人,黃待顯、唐升、賈繼之、楊易、楊淮、胡宗明、
    (栗登、黨以平、何岩、馬朝卿、申良、鄭漳、顧可久、婁志德、徐嵩、張庠、
    (高圭、安璽、王尚志、朱藻、黃一道、陳儒、陳廷鸞、高登、程旦、尹嗣忠、
    (郭日休、李錄、周詔、戴亢、繆宗周、丘其仁、祖琚、張希尹、金中夫、丁律
    (凡三十有六人,餘才、汪必東、張▉、張懷、翁盤、李文中、張氵粲、張鏜、
    (豐坊、仵瑜、丁汝夔、臧應奎凡十有二人,陶滋、賀縉、姚汝臯、劉淑相、葛
    (潮、劉漳、楊儀、王德明、汪溱、黃加賓、李春芳、盧襄、華鑰、鄭曉、劉一
    (正、郭持平、餘禎、陳賞、李可登、劉從學凡二十人,相世芳、張{山我﹜、
    (詹潮、胡璉、范祿、陳力、張大輪、葉應駿、白轍、許路、戴欽、張儉、劉士
    (奇、祁敕、趙廷鬆、熊宇、何鼇、楊濂、劉仕、蕭樟、顧鐸、王國光、汪嘉會
    (、殷承敘、陸銓、錢鐸、方一蘭凡二十有七人,趙儒、葉寬、張子衷、汪登、
    (劉璣、江珊、金廷瑞、范钅總、龐淳、伍餘福、張鳳來、張羽、車純、蔣珙、
    (鄭鎦凡十有五人,毋德純、蔣同仁、王瑋、劉道、陳大綱、鍾雲瑞、王光濟、
    (張徽、王天民、鄭重、杜鸞凡十有一人,俱赴左順門跪伏,有大呼高皇帝、孝
    (宗皇帝者。)
    (帝聞之,命司禮監諭退,不去。)
AAA:(金獻民曰)輔臣尤宜力爭。
    (朱希周乃詣內閣告毛紀,紀與石瑤遂赴左順門跪伏。)
    (上復遣司禮太監諭之退,群臣仍伏不起,自辰迨午。)
    (帝怒,命司禮監錄諸姓名,收係諸為首者豐熙、張▉、餘寬、黃待顯、陶滋、
    (相世芳、毋德純等八人於獄。)
    (楊慎、王元正乃撼門大哭,一時群臣皆哭,聲震闕廷。)
    (上大怒,遂命逮繫馬理等凡一百三十有四人於獄。)
    (何孟春等二十有一人,洪伊等六十有五人,姑令待罪。)
    (己卯,上聖母章聖皇太后冊寶。)
    (庚辰,錦衣衛以在係官上請,初逮係時有奔匿者。)
    (至是,悉追係之。)
    (並待罪者,總二百有二十人。)
    (上責之,命拷訊豐熙等八人編)
    (伍,其餘四品以上者俱奪俸,五品以下者杖之。)
    (於是編修王相等一百八十餘人各杖有差,王相與王思、裴紹宗、毛玉、胡瓊、
    (張曰韜、楊淮、胡璉、張燦、申良、臧應奎、牟瑜、餘禎、安璽、殷承敘、李
    (可登等十有七人俱病創,先後卒。)
    (恭穆獻皇帝主至自安陸,帝迎於闕內,奉謁奉先、奉慈二殿。)
    (已乃奉於觀德殿,上冊寶,尊號曰「皇考恭穆獻皇帝」,不復言「本生」。)
    (是日,復趣席書來京。)
AAA:(南京祭酒崔銑以災異陳言)議禮一事,或擯斥,或下獄,非聖朝美事。
    (上不悅,令致仕。)
    (而陳▉先為給事中,言事忤旨,出為按察司僉事。)
    (至是,上言曰)
上 言:陛下察幾致決,毅然去『本生』二字,有人心者,咸謂始全父子之恩,無不感泣
    。乞罷喬宇、夏良勝以息邪說,復史道、於桂、曹嘉以作正氣。
    (帝悅,復以▉為給事中。)
    (逮係修撰楊慎,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劉濟、安盤、張漢卿,御史張原、王時柯
    (於詔獄,復撲之。)
    (謫楊慎、王元正、劉濟戌邊。)
    (何孟春調南京工部。)
    (毛紀罷。)
上 言:(南寧伯毛良上言)楊廷和要定策功,沮撓大禮,使陛下失天倫之正,廢追崇之
    典。
    (千戶聶能遷、百戶陳紀、教諭王價、錄事錢子威,各論奏議禮差謬,更正得宜
    (。)
    (俱留中不報。)
    (八月,席書至京。)
    (以孝宗考名未正,悉發諸議留中者,命禮部集議。)
AAA:(鄭岳、徐文華仍力言)孝宗祝享、昭聖冊寶,尊奉已久,不宜輕改。
    (帝切責之。)
    (胡世寧時居憂裡中,亦上言與璁等合。)
    (帝嘉之。)
    (九月,改稱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
AAA:(初集議時,汪偉、鄭岳、徐文華等猶與璁等力辨可否,武定侯郭勛遽曰)祖訓
    如是,古禮如是,璁等言當。《書》曰:『人臣事君,當將順其美。』
    (於是書、萼、璁及獻夫會公鶴齡、侯勛、鸞等六十有四人上言)
上 言:三代之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人無二本。孝宗伯也,宜稱曰皇伯考。昭聖伯
    母也,宜稱曰皇伯母。獻皇帝主,別立禰室,不入太廟。尊尊親親,兩不悖矣。
    (議上,從之。)
    (乃改稱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為皇伯母。)
    (祭告天地宗廟,布詔天下。)
    (安陸鬆陵,帝既改名顯陵等諸陵矣。)
    (及大禮既定,百戶隨全請改遷顯陵。)
    (下工部議。)
上 言:(尚書趙璜等上言)太祖不遷皇陵,太宗不遷孝陵,願以為法。
    (帝命禮臣會多官集議,尚書席書等會公、侯、九卿諸廷臣上言)
上 言:乞治全罪。
帝 曰:先陵遠在安陸,朕瞻仰哀切,其再議之。
    (書與璁、萼等復上言)
上 言:舉大事當順人心。今多官皆曰:『帝魄不可輕動,地靈不可輕泄。』臣等敢不盡
    言。
    (帝乃罷議,命顯陵祭如七陵。)
    (十二月,評事韋商臣上言)
上 言:臣以廷平庶獄為職。臣自今年七月授官以來,見以大禮伏闕,觸犯聖怒,大臣改
    任者,何孟春一人;編戍者,學士豐熙等八人;決杖死者,編修王思等十有七人
    ;以忤使臣而逮係者,副使劉秉鑒、知府羅玉等若干人;以織造抗使臣逮係者,
    布政使馬卿、知府查仲道等若干人;以失儀下獄者,御史葉奇、主事蔡乾等五人
    ;以京堂官為所屬訐奏下獄者,御史任洛、副使任忠等二人。此皆國家大獄,上
    干天象,下駭民俗,所關甚巨者也。臣不敢愛死,惟陛下大奮明斷,將諸臣錄復
    其官,及其子孫,庶不失欽恤之意。
    (疏入,調外。)
    (巡撫江西都御史陳洪謨亦言之,留中不報。)
    (四年春三月,詔修《獻皇帝實錄》。)
    (夏四月,光祿寺丞何淵請立世室,崇祀皇考於太廟。)
    (帝命禮部)
AAA:(集議,尚書席書等上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周以文、武有
    大功德,乃立世室與后稷廟,皆百世不遷。我太祖立四親廟,德祖居北,後改同
    堂異室。議祧則以太祖擬文世室,太宗擬武世室。今獻皇帝以藩王追崇帝號,何
    淵乃欲比之太祖、太宗,立世室於太廟,甚無據。
    (不報。)
    (張璁、桂萼俱言不可。)
AAA:(璁曰)臣與廷臣抗論之初,即曰:『當改為獻皇帝,立廟京師。』又曰:『別
    立禰廟,不乾正統。』此非臣一人之私,天下萬世之公議也。今淵乃以獻皇帝為
    自出之帝,比周文、武,不經甚矣。上乾九廟之威監,下駭四海之人心,臣不敢
    不為皇上言之。昔漢哀帝尊定陶共王為共皇,立廟京師,比孝元帝,至今非之。
    今淵請入獻皇帝於太廟,不知序於武宗之上與?武宗之下與?昔人謂孝子之心無
    窮,分則有限。得為而不為與不得為而為之,均為不孝。別立禰廟,禮之得為者
    也。此臣昧死勸皇上為之;入於太廟,禮之不得為者也。此臣昧死勸皇上勿為。
    (席書會群臣復上議爭之。)
    (大學士費宏、石瑤、賈詠,尚書廖紀、秦金及九卿、台諫官,各上疏力爭,俱
    (不報。)
AAA:(璁、萼乃謂書曰)觀德殿規制未備,宜聖心未慊也。須別立廟,不乾太廟。尊
    尊親親,並行不悖。
AAA:(書等遂上議)宜於皇城內擇地,別立禰廟,不與太廟並列,祭用次日。尊尊親
    親,庶為兩全。
    (從之。)
    (六月,作世廟。)
AAA:(初,席書上《廟議》有曰)親盡之期,與孝廟同。
    (帝問其故,書對曰)
對 曰:我朝德祖比后稷,太祖、太宗比文、武,皆百世不遷。懿祖以下,隨世而祧。獻
    皇帝與孝宗同世,親盡同祧。
帝 曰:別廟不與祖宗序列,他日奉祧,藏於何所?何以伸朕世享之情?其再議之。
上 言:(書上言)宜藏主寢殿,歲暮出祭,如太廟議。
帝 曰:皇考生朕一人,入繼大統。今特立廟,世世不遷,伸朕孝思。
    (乃命工部相地,於太廟左環碧殿旁立廟。)
    (前殿後寢,一如太廟,而微殺其制。)
    (路由闕左門入。)
    (已而命定廟名曰世廟。)
    (禮科給事中楊言等上疏,乞罷世室,略曰)
略 曰: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獻皇帝舊為藩臣,小宗也,臣也。以臣並君,亂
    天下大分。以小宗並大宗,干天下大統,無一可者。
    (不聽。)
    (十二月,席書上《大禮集議》,帝命頒賜藩府及中外群臣,仍令各省刊布以傳
    (。)
    (五年夏六月,《獻皇帝實錄》成。)
    (秋七月,帝以觀德殿在奉慈殿後,地勢迫隘,欲改建於奉先殿)
    (左。)
AAA:(工部尚書趙璜言)移觀德殿於奉先殿左,必與奉慈殿對峙。孝肅太皇太后,獻
    皇帝之祖母,孝惠皇太后,又聖母也。廟出其左,恐神靈有所不安。
AAA:(席書亦言)世廟之建,民勞▉俞年。今甫告成,力亦當節。
AAA:(帝復諭大學士費宏等曰)遷觀德殿與奉慈殿無預,卿等勿蹈前日之誤。
    (宏等乃乞敕禮、工二部卜日營度,給事中張嵩、衛道,御史郭希愈、陳察等各
    (上言)
上 言:災異非常,乞仍舊以寬民力。
    (不報。)
    (丁丑,世廟成,帝自觀德殿奉獻皇帝主於世廟。)
    (復自武英殿迎獻皇帝神位於觀德殿。)
    (禮成,群臣表賀,撰《世廟樂章》。)
    (九月,帝奉章聖皇太后謁見世廟。)
    (先是,帝諭輔臣曰)
臣 曰:聖母欲謁世廟,卿謂何如?
AAA:(費宏、楊一清曰)國初禮制,皇后謁太廟。永樂時,改謁奉先殿,無至太廟者
    。
    (帝以問璁、萼,對曰)
對 曰:唐《開元禮》有皇后廟見之儀。國初,皇后謁太廟,內外命婦陪侍。永樂止謁奉
    先。皆當時禮官失考,非祖制也。皇太后中宮,宜先見太廟,以補前禮之闕;次
    謁世廟,以成今禮之全。
AAA:(宏、一清曰)璁、萼所引《開元禮》,不可為法。國初禮文未定,二臣欲復廟
    見,是彰祖宗之闕也,不可。
AAA:(席書、劉龍曰)高皇帝准古廟見禮,為大婚冊後之制,未及施行。復定冊後,
    止謁奉先殿。璁、萼所引,俱大婚禮。今世廟告成,是大祭禮,不可附會。章聖
    皇太后宜於奉主之後,祗謁觀德殿,則祖宗法守之益堅矣。
AAA:(璁、萼曰)周天子宗廟之祭,王服袞冕而入,立東序;後服副▉而入,立西序
    。九獻各四拜,是天子與後共承宗廟也。皇上毅然舉行,以復古禮,未為不可。
    (因自具儀以上,席書等不能難。)
上 言:(大學士石瑤上言)祖宗家法,凡后妃入宮,未有無故復出者。太廟尊嚴,乃天
    子對越之所,非時享▉祭,亦未輕出入,而況后妃乎?漢、唐之季,事不師古,
    女禍時作,其患不可勝言,可不慮哉!
    (帝怒,切責之。)
    (席書等乃上請「聖母謁廟,必得上同行,以主斯禮」。)
    (從之。)
AAA:(禮部議)祭世廟用太廟次日。
AAA:(太常寺謂)時享太廟及觀德殿,先三日齋戒,先一日視牲。今祭用次日,則齋
    戒、視牲日各不同。且歲暮之際,難於次日舉行。
    (禮部復請「歲暮權與太廟同日」。)
帝 曰:俱用同日次第舉行。
    (六年春正月,諭修《典禮全書》。)
    (張璁纂《要略》二卷以進,上言)
上 言:此禮之失,非今日,自漢、宋諸臣爭之;故皇上之改,改漢、宋諸君也;臣等之
    爭,爭漢、宋諸臣也。昔唐有《開元禮》,宋有《開寶禮》,所載皆儀文制度而
    已。今宜如《通鑑凡例》,以年月日為綱。事關大禮者必書,備載聖裁。乃輯為
    《要略》以獻。
    (帝命付史館纂述。)
    (費宏等定議世廟樂舞,止用文舞隨堂。)
上 言:(何淵上言)世廟樂舞未備。
AAA:(下禮部集議,侍郎劉龍等議)宜仍舊。
    (帝諭輔臣再議,大學士楊一清、賈詠、翟鑾上言)
上 言:漢高帝以武功定天下,故奏武德文治舞。惠、文二帝不尚武功,故止用文治昭德
    。世廟止用文舞,亦此意也,不為缺典。
上 言:(張璁獨上言)《王制》有曰:『祭用生者。』皇上身為天子,尊獻皇為天子父
    ,宜以天子禮樂祀之,缺一不可。且天子八佾,為人六十有四;諸侯六佾,為人
    三十有六。國朝太廟文武佾各八,計百有二十八人。王國宗廟,文武佾各六,計
    七十有二人。獻皇在藩時,固用七十有二人,今乃六十有四,可乎?以天子父不
    得享天子禮樂,何以式四方、法萬世?
    (帝從之。)
    (七年夏六月,《明倫大典》成,加張璁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
    (學士。)
    (追奪議禮諸臣官,敕曰)
敕 曰:大學士楊廷和謬主《濮議》。尚書毛澄不能執經據禮。蔣冕、毛紀轉相附和。林
    俊著論迎合。喬宇為六卿之首,乃與九卿等官,交章妄執。汪俊繼為禮部,仍注
    邪議。吏部郎中夏良勝,脅持庶官,望遂邪志。何孟春以侍郎掌吏部,鼓舞朝臣
    ,伏闕喧呼。朕不欲已甚,姑從輕處:楊廷和為罪之魁,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
    天子視朕,法當▉市,特寬宥削籍為民。毛澄、林俊俱已病故,各奪其生前官職
    。蔣冕、毛紀、喬宇、江俊俱已致仕,各奪職閒住。何孟春情犯特重,夏良勝釀
    禍獨深,俱發原籍為民。其餘兩京翰林、科、道部屬,大小衙門各官,附名入奏
    ,或被人代署而已不與聞者,俱從寬不究。其先已正法典或編戍為民者不問。爾
    禮部揭示承天門下,俾在外者咸自警省。
    (秋七月,加上皇考、聖母尊號,皇考為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聖母為章聖
    (慈仁皇太后。)
    (詔告天下。)
    (八年十月朔,日食。)
上 言:(刑部員外郎邵經邦上言)《詩十月之交》,刺無良也。意者陛下以議禮之故,
    亟用張璁。皇父專權,致召天變,則所議者不為公禮矣。可守也,亦可變也;可
    成也,亦可毀也。
    (疏入,帝怒其疏末有引用茅焦語,謫鎮海衛,與楊慎等永遠不宥。)
    (死戍所。)
    (十五年冬十月,更世廟為獻皇帝廟。)
大言曰:(帝諭禮部尚書夏言曰)朕思皇考廟名,似大不安。太宗百世不遷,故名世室。
    恐皇考亦敦讓太宗,宜別擬議。且『世』字,來者或用作宗號,今施於皇考,徒
    擁虛名。可會郭勛、李時議之。
諭 曰:(既而又諭曰)皇考廟止稱獻皇帝廟,庶別宗稱,以見推尊之意。
上 言:(於是夏言上言)禮惟有功德者,別立廟祀,百世不遷,名之曰『世』,周之文
    、武,世室是也。皇考獻皇帝雖篤生皇上,比跡契、稷。而前有文皇,既稱太宗
    ,義當尊讓;後有聖帝,必為世宗,理宜虛▉。今欽定獻皇帝廟,庶幾明祀正,
    而公議定。
    (帝從之,命以所議付史館。)
    (十二月,九廟成,獻皇帝廟止修時祀,以避豐禰之嫌。)
    (十七年五月,議集明堂秋饗禮。)
    (先是,皇考獻皇帝止舉時祀,不祀太廟。)
上 言:(於是揚州府同知致仕豐坊上言)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
      大於配天。宜建明堂,尊皇考為宗,以配上帝。又天下郡邑,宜各立明堂,
    歲時祝拜君上,以尊朝廷。勿寄位釋宮,褻體統。
    (下禮部議。)
    (坊,熙子也。)
上 言:(尚書嚴嵩上言)諸儒論禮不一。臣惟明堂、圜丘皆以事天地。今大祀殿在圜丘
    之北,正應古之方位。明堂秋饗之禮,即此可行,不必更建。至於侑饗之禮,《
    傳》以為萬物成形於秋,故秋祀明堂,以父配之。自漢武迨唐、宋諸君,莫不皆
    然,主親親也。至於錢公輔、司馬光、孫▉、程、朱諸賢所論,主祖宗之功德。
    今以功德則宜配文皇;以親則宜配獻皇。第揆以嚴父之旨,以皇考而不得配,陛
    下庸有所弗寧矣。至於稱宗之禮,則未有帝宗而不▉太廟者。臣不敢妄議,以負
    陛下,惟聖明裁擇。
    (帝以示夏言,言不敢議。)
帝 曰:明堂秋饗,宜於奉天殿行之,其配享皇考稱宗,不為過情,何在為不宜也。
    (復命集議。)
    (戶部侍郎唐冑疏爭之,曰)
    三代之禮,莫備於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帝。未聞成王以嚴
    父之故,廢文王配天之祭,移於武王也,皇上嗣統之初,廷臣執為人後之說,於
    是力正大倫者,惟張孚敬、席書諸臣。及何淵有建廟之議,陛下嘉答諸臣,亦云
    :『朕奉天法祖,豈敢有乾太廟!』顧今日乃惑於豐坊耶?臣謂明堂之禮,誠不
    可廢。惟當奉大宗配,於禮為宜。若獻皇帝得聖人為之子,不待稱宗議配,而專
    廟之享,百世不遷矣。
    (疏入,上大怒,下冑錦衣獄,出為民。)
上 言:(尚書嵩乃上言)考秋饗成物之旨,嚴父配天之文,皇考侑饗,允合周道。
    (帝嘉納之。)
    (秋七月,議▉皇考於太廟。)
AAA:(初,帝因嚴嵩請,既敕禮部議,又諭嵩曰)132**時間: 地點:
    (須臾,毀其主,延及成祖主,亦毀,遂及太祖昭穆群廟,惟獻廟獨存。)
    (二十四年秋七月,太廟成,布詔天下。)
    (穆宗隆慶元年春三月,禮科左給事中王治上言)
上 言:獻皇帝入廟稱宗,在今日猶有當議者。蓋獻皇雖貴為天子之父,實未嘗南面臨天
    下,而今乃與祖宗諸宗、諸帝並列;雖親為武宗之叔父,然嘗北面武宗,而今乃
    設位於武宗之右。揆之古典,終為未合。故先帝於獻皇帝▉廟之後,世廟之享,
    猶不忘設。是先帝之心,亦自有不安者。臣以為獻皇▉太廟,千萬歲後,不免▉
    遷;若專祀世廟,則億萬世不改。惟陛下下廷臣議求至當,以妥獻皇之靈,以光
    先帝大孝。
    (章下所司,格不行。)
    (谷應泰曰:孝宗仁聖,麟趾不蕃。)
    (武廟盤游,前星失耀。)
    (再世衰微,古今至變也。)
    (當是時,重繼嗣者私恩,重承統者大義。)
    (而世宗以臣紹君,以弟承兄。)
    (敷天臣民,誰忍孝宗之嗣一傳卒斬者?既已斬焉,則忠臣義士不能復續,求其
    (同氣之近者立之,統在嗣亦在矣。)
    (所以武宗遺詔,不敢子視世廟也。)
    (既已兄稱武廟,因欲並考孝宗,則孝以無孫反因得子,於義為誣;稱子逼武,
    (二統嫌孝,於理亦礙。)
    (況父子至親,豈可隔世軼代,妄相附屬?比之定陶、濮王生視寢膳,死視斂含
    (,曾有鞠〔B13W〕之恩,蚤定父子之分者,迥相判也。)
    (既不考孝,即考興獻,天下有無父之人乎?漢宣不皇其父,未嘗不考皇孫;光
    (武不皇其父,未嘗不考南頓。)
    (既考興獻,即當皇興獻,天下有子為天子,父為列侯者乎?據稱兵逆父,遂不
    (敢皇,猶之舜不王瞍,禹不王鯀也。)
    (興獻以肇篆啟聖,儼然皇焉。)
    (亦猶之周王王季,周王文王也。)
    (湯不王商癸,而周王王季;光武不王南頓,而世宗王興獻。)
    (踵事增華,禮以義起,孝子之至也。)
    (所疑者,考興獻,則疑於無孝宗;皇興獻,則疑於躋武宗。)
    (凴幾彌留,奉迓入繼,不能得世宗而延其嗣,反欲召興獻而亂其統,此舉朝所
    (以沸騰,百官所以號泣也。)
    (不知太廟者,承統之地,皇而不廟者有異;稱宗者,繼統之名,皇而不宗者亦
    (殊。)
    (懿文太子亦得為康皇帝,英宗斥郕王,然亦稱景泰帝。)
    (不入廟,則地不▉;不稱宗,則名不嫌。)
    (親近則尊,親盡則祧。)
    (辟之遙除之官,追贈之號。)
    (曲體罔極之私情,無預朝廷之名器。)
    (乃世宗尊為天子,必欲使之不王其父;興獻為天子父,必欲與之共臣其子,此
    (則議禮諸臣之過也。)
    (至於觀德殿足矣,必欲遷近太廟,與之同門;獻皇帝足矣,必欲削去「興獻」
    (,崇加徽號。)
    (見太後於世廟,著獻皇之《實錄》,折衷禮經,毋乃不倫。)
    (興國皇太后聖旦,則宴賚有加;昭聖皇太后千秋,即傳免朝賀。)
    (傳聞乖異,存歿傷心。)
    (卒之不加宗,不入廟,殺徽稱,止遷葬,則亦璁、萼有功於存統也。)
    (若夫廷和等之伏闕呼號,甚於牽裙折檻;世宗之疾威杖戍,竟同元佑黨人。)
    (大禮未成,大獄已起,君臣交失,君子譏焉。)
    (而廷和戮及身後,楊慎謫死貶所。)
    (濮議諸臣,旋蒙賜還;興國之獄,無復金雞。)
    (此則世宗乏錫類之仁,亦璁、萼諸人無休休之量也。)
    (至於豐坊倡議,嚴嵩附和,嚴父之說興,睿宗之號進。)
    (孝宗幾疑通宮,武廟嫌躋新鬼,以明察始,以豐禰終。)
    (蓋豐坊固子政之劉歆,分宜實議禮之林甫,善作者不必善成。)
    (惜乎!不令張孚敬見也。)
    
    (卷五十一 更定祀典)
    (世宗嘉靖九年二月,給事中夏言請更郊祀。)
AAA:(洪武初,中書省臣李善長等進《郊社宗廟議》)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
    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太歲從;夏至則祀地於方澤,以五嶽、五鎮
    、四海、四瀆從。德祖而下四代各為廟,廟南向,以四時孟月及歲除凡五享。孟
    春特祭於各廟,孟夏、孟秋、孟冬、歲除則合祭於高祖廟。祀社稷以春秋二仲月
    上戊日。
    (太祖從之。)
    (行之十年,水旱不時,多災異。)
太祖曰:天地猶父母也,泥其文而情不安,不可謂禮。
    (乃以冬至合祀天地於奉天殿,列朝仍之。)
    (至是,給事中夏言上言)
上 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祭地於方澤。是故兆於南郊,就陽之義;瘞於北郊,即陰之象
    。凡以順天地之性,審陰陽之位也。豈有崇樹棟宇,擬之人道者哉!至於一祖二
    宗之配享,諸壇之從事,不於二至而於孟春,稽之古禮,俱當有辨。因引程、朱
    之論,以駁合祀之不經。
    (疏入,上方以大禮恚群臣,將大有更易,得之甚悅。)
    (賜言四品服織幣,以旌其忠。)
    (夏四月,廷臣集議郊祀典禮。)
    (先是,夏言疏見納,詹事霍韜嫉之,上言「分郊為紊朝政、亂祖制」。)
    (帝置不問。)
    (韜復為書遺言,甚言「祖宗定制不可變。)
    (《周禮》為王莽偽書,宋儒議論皆為夢語。)
    (東西郊之說起,自是而九廟亦可更矣」。)
    (言飛章並其書上之,帝怒,下韜獄。)
    (於是中允廖道南上疏,雜引《周禮》、《漢志》、《唐六典》諸書,以明我朝
    (郊廟之禮,皆所當議。)
略 曰:(其略曰)我太祖高皇帝初年建圜丘鍾山之陽,方丘鍾山之陰,分祀天地。至十
    年,感齋居陰雨之應,覽京房災異之說,始命即舊址為壇,行合祀。夫前之分祀
    ,酌萬世帝王之道,禮本太始者也;後之合祀,感一時災異之應,禮緣人情者也
    。太宗遷都,當時未有建白,以復古制者,禮樂百年而後興,詎不信哉?至於宗
    廟之制,國初立四親廟,德祖居中,懿、熙、仁祖次分尤右。昭穆有定位,▉▉
    有定時,視商、周七廟、九廟,其揆一也。九年十月,改建太廟,乃比漢人同堂
    異室之制。時享歲▉,則設累朝衣冠於神座而祀之。於是始以功臣配享矣,恐非
    古先聖王尊尊親親之道也。《周禮大宗伯》:『兆日於東郊,兆月於西郊。』我
    聖祖亦有朝日、夕月之禮,有其舉之,莫敢廢也。且今之大祀殿,正仿古明堂之
    制。宜法聖祖初制,兆圜丘於南郊以祀天,兆方丘於北郊以祀地。尊聖祖配享,
    以法周人尊后稷之意。而又宗祀太祖、太宗於大祀殿,以法周人宗祀文王於明堂
    之禮;兆大明於東郊,兆夜明於西郊,以法周人朝日、夕月之禮。增太廟大▉之
    祭,正太祖南向之位,移功臣於兩廡。庶尊尊有殺,親親有等,而古典復。
    (疏入,下禮臣議,贊善蔡▉,修撰倫以訓、姚淶,祭酒許詔,學士張潮,編修
    (歐陽德,給事中陳侃、趙廷瑞,御史陳講、譚▉皆以合祀為宜,而淶言猶切。
    ()
    (夏言復疏,申明祀享之議,曰)
    周人以后稷配天於郊,以文王配帝於明堂。欲尊文王而不敢以配天者,避稷也。
    今宜奉太祖配天於圜丘,所以尊太祖;奉太宗配上帝於大祀殿,所以尊太宗。
    (於是復會群臣集議。)
    (右都御史汪钅宏、編修程文德、給事中孫應奎、御史李循義等八十二人皆主分
    (祀。)
    (大學士張璁、董▉、聞淵等八十四人亦主分祀,而謂成憲不可輕改,時詘不可
    (更作。)
    (尚書李瓚、編修王教、給事中魏良弼、御史傅炯、行人秦鼇、柯喬等二十六人
    (亦主分祀,而欲以山川壇為方丘。)
    (尚書方獻夫、李承勛,詹事霍韜、魏校,編修徐階,郎中李默、王道二百六人
    (皆主合祀,而不以分祀為非。)
    (英國公張侖等一百九十八人無所可否。)
    (帝命再議。)
    (於是張璁雜引《五經》及諸史言郊祀者,條析合祀之非,明分祀之是,名曰《
    (郊祀考議》,上之。)
AAA:(又疏言)太祖、太宗分配未當。
    (帝然其郊議疏,言不報。)
    (尚書方獻夫、詹事霍韜亦上言,前主合祀非是。)
    (帝不問,尋復韜職。)
    (五月,初建四郊,群臣議上,帝曰)
帝 曰:分祀良是。
    (乃命建圜丘於南郊,其北為皇穹宇;建方丘於北郊,其南為皇祗室;作朝日壇
    (於東郊;夕月壇於西郊。)
    (秋七月,罷姚廣孝配享太廟,移祀於大興隆寺,從禮部尚書李時之請也。)
    (罷列代帝王南郊從祀及南京廟祭,命立帝王廟於京師。)
    (初立文華殿聖師之祭,奉皇帝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帝師)
    (陶唐氏、有虞氏、王師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南向,左先聖周公,右
    (先師孔子,東西向。)
    (凡歲,春秋開講先期一日,皇帝皮弁服,拜跪行奠禮。)
    (冬十月,正孔子祀典,易木主及釐正從祀諸賢。)
    (洪武初,司業宋濂上《孔子廟堂議》,略曰)
略 曰:世之言禮者,皆出於孔子。不以禮祀孔子,褻祀也。古者,主人西向,幾筵在西
    也。
    (漢章帝幸魯祠孔子,帝西向再拜。)
    (《開元禮》:『先聖東向,先師南向,三獻官西向。)
    (』猶古意也。)
    (今襲開元二十七年之制,遷神南面,非神道尚右之意矣。)
    (古者,木主棲神,天子、諸侯廟皆有主。)
    (大夫束帛,士結茅為▉,無像設之事。)
    (今因開元八年之制,摶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義矣。)
    (古者,灌鬯▉芮蕭,求神於陰陽也。)
    (今用熏薌代之,非簡乎?古者,郊廟祭饗,皆設庭燎,示嚴敬也。)
    (今以秉炬當之,非瀆乎?古之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謂之先師。)
    (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氏,《書》有伏生也。)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非其師弗學,非其學弗祭。)
AAA:(《開元禮》)國學祀先聖孔子,以顏子等七十二賢配。諸州惟配顏子。今以荀
    況之言性惡,揚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老、莊,賈達之忽細行,杜預之建短喪,
    馬融之附世家,亦廁其中,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立學以明倫,子雖齊聖,不
    先父食。今回、參、▉坐饗堂上,而其父列食於廡間,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
    士見師以菜為贄,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其學官時祭,皆釋奠。今專
    用春、秋,非矣。釋奠有樂無聲,釋菜無樂,是二釋之輕重,以樂之有無也。今
    襲用漢、魏律,所制大成樂,乃先儒所謂亂世之音,可乎?古者,釋奠、釋菜,
    名義雖存,而儀注皆不可考。《開元禮》彷彿《儀禮饋食篇》節文為詳,所謂三
    獻,獻後各飲福,即屍酢主人、主婦及賓之義也。今憚其煩,惟初獻得行之,可
    乎?他如廟制之非宜,冕服之無章,器用雜乎雅俗,升降昧乎左右,更僕不可盡
    。昔者,建安熊氏欲以伏羲為道統之宗,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
    次而列焉。臯陶、伊尹、太公、周公暨稷、契、夷、益、傳說、箕子皆天子公卿
    之師,式宜秩祀天子之學。若孔子,實兼祖述憲章之任,其為通祀,則自天子下
    達。苟如其言,則道統益尊,三皇不淪於醫師,太公不辱於武夫矣。昔周立四代
    之學,學有先聖,虞庠以舜,夏學以禹,殷學以湯,東胶以文王。復取當時左右
    贊成其德業者,為之先師,以配享焉。此天子立學之法也。
    (上不喜,謫濂安遠知縣,不果用。)
    (天順間,林鶚知蘇州。)
    (時蘇學廟像,歲久剝落。)
AAA:(或欲加以修飾,鶚曰)塑像,非古也。我太祖於太學易以木主。彼未壞者,猶
    當毀之。幸遇其壞,易以木主,有何不可。
AAA:(或以毀聖像疑之,鶚曰)此土耳,豈聖賢耶!孔子生佛教未入中國之前,烏識
    所謂像哉?
    (於是並易從祀諸賢,皆為木主,然其它郡縣如故也。)
AAA:(至是,上因纂《祀典》議成,諭大學士張璁)凡雲雨風雷之祀,以及先聖先師
    祀典,俱當以次纂入。
AAA:(璁曰奏)孔子祀典,自唐、宋以來,未有得其正者。臣謹彩今昔儒臣議,上聖
    明垂覽,以為百世永遵之典。一、諡號。漢平帝元年,初追諡孔子曰褒成宣聖公
    ,唐玄宗追諡為文宣王,元武宗加大成至聖文宣王。
AAA:(元姚燧曰)孔子卒,哀公誄之,子貢以為非禮。平帝始封諡,蓋新莽以文其奸
    也。
    (國初,大學士吳沈《孔子封王辨》曰)
    後世之禮,有甚似而實非者。《春秋》,列國僭王則黜之。夫子,人臣也。生非
    王爵,死而諡之,可乎?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師也者,君之所不得而臣者也。)
AAA:(故曰)詔於天子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
    (彼以王爵之貴,而隆於稱師者,習俗之見也。)
AAA:(布政夏寅曰)唐玄宗開元既尊老子為玄元皇帝,尊太公為武成王,則追諡孔子
    不得而缺。豈可以李林甫不學無術之謬,制為萬世程乎?
AAA:(祭酒丘濬曰)自漢平帝追諡孔子為宣尼公,至開元加以『文』。文者,經天緯
    地者也。若夫『宣』之為言,諡法之美,不過聖善周聞而已,何足為聖人輕重哉
    ?
又 曰:自古諡號,未聞有喻言者。『大成』之言,出於《孟子》,成者,樂之一終也。
    加此於至聖文宣王之上,於聖德無謂也。
    (一、章服。)
    (唐玄宗開元間,詔追諡文宣王,仍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之。)
    (宋真宗祥符間,加先聖冕服桓圭一,從上公之禮,冕九旒,服九章。)
    (徽宗崇寧間,始詔冕用十二旒,袞服九章。)
    (金世宗大定間,大成殿聖像冠十二旒,服十二章。)
AAA:(朱熹曰)宣聖之設像,非古也。
    (洪武間,創南京太學,止用神主不設像。)
    (今國子監有設像者,仍元之舊也。)
AAA:(丘濬曰)塑像之設,自佛教入中國始。
上 言:(李元▉言)顏子立侍。
    (則像在唐前已有之矣。)
    (嗚呼!)
AAA:(姚燧有言)《北史》:敢有造泥人、銅人者,門誅。
    (則泥人固非祀聖人法也。)
    (後世化其道而為之長短豐瘠,郡異縣殊,非神而明之之道也。)
    (一、籩豆樂舞。)
    (唐開元間,詔祀先聖,樂用九宮,舞用八佾。)
    (宋徽宗大觀間,賜禮器一副,內籩十冪全,豆十蓋全。)
    (國朝成化十三年,用禮部尚書周洪謨議,詔增六佾為八佾,加籩豆為十二,祭
    (酒章懋及夏寅皆非之。)
    (以為十二籩豆、八佾,惟太學可行,天子所自祭也。)
    (郡縣皆行之,祭禮僭矣。)
    (夫孔子不觀魯僭王之禮,寧自蹈非禮之祀哉!一、配享。)
    (唐貞觀間,始詔顏回配享。)
    (曾參、孔▉,俱宋咸淳間配享。)
    (孟軻,元豐間配享。)
AAA:(宋洪邁曰)自唐以來,以顏淵至子夏為十哲,坐祀廟堂上。其後升顏子配享,
    則進曾子於堂,居子夏次。然顏子之父路,曾子之父點,乃在廡下從祀之列。子
    雖齊聖,不先父食,其何以安?
AAA:(熊禾曰)宜別設一室,以齊國公叔梁紇居中南面,杞國公顏無由、萊蕪侯曾點
    、泗水侯孔鯉、邾國公孟孫氏侑食西向。
    (弘治時,謝鐸、程敏政俱是之。)
    (敏政又以程子之父▉向、朱子之父鬆請。)
    (▉向不附王安石新法,鬆不附秦檜和議,其曆官行已足述也。)
    (一、從祀。)
    (程敏政疏曰:唐貞觀三十一年,始以左丘明等二十七人從祀孔子廟庭,而並及
    (馬融等。)
    (臣考歷代正史,馬融初應鄧騭之召為秘書,曆官南郡太守,以貪濁免,髡徙朔
    (方。)
    (又為梁冀草奏殺李固,作《西第頌》美之。)
    (劉向初以獻賦進,喜誦神仙方術。)
    (嘗上言黃金可成,鑄作不驗,下吏當死。)
    (所著《洪範五行傳》,流為陰陽術家之小技。)
    (賈逵以獻頌為郎,附會圖讖,致通顯,不修小節,蓋左道亂正之人也。)
    (王弼、何晏倡清談,所注《易》,專祖老、莊。)
    (而范寧追究晉室之亂,以為王、何之罪,深於桀、紂。)
    (何休則止有《春秋解詁》一書,黜周王魯,又注《風角》等書,班之於《孝經
    (》、《論語》,蓋異端邪說之流也。)
    (戴聖為九江守,多不法,何武劾之而免。)
    (及為博士,毀武於朝。)
    (子賓客為盜係獄,武平心決之,得不死,則又造武謝。)
    (王肅仕魏封蘭陵侯,乃以女適司馬昭。)
    (又為司馬師畫策計文欽、毋丘儉,濟其惡。)
    (杜預守襄陽,數饋遺洛中貴要。)
    (伐吳,因斲癭之議,盡殺江陵人。)
    (以吏則不廉,以將則不義。)
    (凡此諸人,皆當罷黜。)
    (而議者謂能守其遺經,轉相授受。)
    (臣竊以為不然。)
    (夫守其遺經,若左丘明、公羊高、梁赤之於《春秋》,伏勝、孔安國之於《書
    (》,毛萇之於《詩》,高堂生之於《儀禮》,後蒼之於《禮記》,杜子春之於
    (《周禮》,可以當之。)
    (融等不過訓詁釋章句而已。)
    (至於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范寧五人,雖若無過,然所行未能窺聖門,所
    (著未能明聖學也。)
    (臣愚,乞罷戴聖等八人祀、鄭眾等五人祀於鄉。)
    (後蒼在漢初說《禮》數萬言,號《後氏曲台禮》,《禮記》賴以傳。)
    (乞加封爵與左丘明等。)
    (至孔子弟子見於《家語》者,顏回而下六十六人。)
    (而司馬遷《史記》所載,多公伯寮、秦冉、顏何三人;文翁成都廟所畫,多蘧
    (瑗、林放、申棖三人。)
    (臣考宋邢▉《論語注疏》,申棖,孔子弟子,在《家》語作「申續」,《史記
    (》作「申黨」,其實一也。)
    (今朝廷從祀,申棖封文登侯,在東廡;申黨,封淄川侯在西廡,甚無謂。)
    (且公伯寮乃聖門之蟊▉,而孔子稱瑗為夫子。)
    (《家語》、《史記》,林放俱不在弟子之列。)
    (秦冉、顏何,疑亦字畫相近之誤。)
    (臣愚以為:申棖、申黨位號,宜存其一;公伯寮等五人,宜罷其祀;而瑗、放
    (者,各祀於其鄉。)
    (又洪武三十九年,行人司副楊砥請黜揚雄,進董仲舒。)
    (高皇帝納其言,行之。)
    (然荀況、揚雄,實相伯仲,而況以性為惡,以《禮》為偽,以子思、孟子為亂
    (天下,宜並況黜之。)
    (其尚可議者:則隋之王通、宋之胡瑗也。)
    (先儒以通為僭經,而瑗亦少論著。)
AAA:(程子曰)王通,隱德君子也。
    (其粹處,殆非荀、揚所及。)
    (朱子小學書,亦備載瑗事。)
    (以為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
    (亦宜加封爵,使得從祀學官。)
    (臣按:敏政所奏,率多正論可採,而弘治初,禮官沮格不行。)
    (同時,謝鐸請祀楊時,罷吳澄。)
    (舉人桂萼亦請祀蔡元定,以為《律呂》、《大衍》諸書,俱有功於性理。)
    (又授其子《皇極范數》,此亦眾論之公也。)
    (臣又按:歐陽修所著《本論》,有翊道之功。)
AAA:(蘇軾曰)自漢以來,道術不出孔子。五百餘年而得韓愈,愈之後三百餘年而得
    歐陽子。夫韓愈既以從祀,歐陽修豈可缺哉!
    (疏入,上命禮部會翰林諸臣議,編修徐階上言)
上 言:天子王祀孔子,承襲已久。一日不王,眾人愚昧,將妄加臆度,以為陛下奪孔子
    王爵,易惑難曉。且天子像祀孔子,袞冕章服,▉然王度,苟去王號,勢必撤毀
    。臣聞愛其人者,杖履猶加珍惜,況先聖之遺像乎!國家廟祀孔子,宮牆之制,
    下天子一等。樂舞籩豆,與天子同。今八佾、十籩,蓋猶諸侯之禮。苟去王號,
    將復司寇之舊。彝宮殺樂,以應禮文,恐妨太祖之初制矣。
    (帝覽疏,不懌,出階為延平府推官。)
    (帝乃自著《正孔子祀典說》,頒賜群臣。)
    (璁復為《孔子祀典或問》上之,上嘉焉,眾議乃定。)
    (於是改大成至聖文宣王為至聖先師孔子。)
    (其配享四子,仍稱復聖、宗聖、述聖、亞聖。)
    (從祀弟子稱先賢,左丘明以下稱先儒,俱罷公、侯、伯爵,撤像題主祀之。)
    (申棖、申黨二人,存棖去黨。)
    (罷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
    (、杜預、吳澄十三人。)
    (林放、蘧瑗、鄭玄、盧植、鄭眾、服虔、范寧祀於其鄉。)
    (進後蒼、王通、胡瑗、歐陽修。)
    (又以行人薛侃議,並進陸九淵從祀,而別祀啟聖公叔梁紇,以顏無由、曾點、
    (孔鯉、孟孫氏、程▉向、朱鬆、蔡元定從祀焉。)
    (改稱大成殿為先師廟。)
    (十二月已酉,初有事於南郊。)
    (先是,上命制圓丘祀器,金爐、玉爵、錦幕、圭璧及鐘、磬、賁鼓諸樂器。)
    (既成,陳於文華殿,召大學士張璁閱視。)
    (是日,帝親祀於圜丘,奉太祖西向配,各▉犢一,用璧三,獻九,奏樂,舞用
    (八佾。)
    (從祀四:大明、夜各▉牛一,恒星、五曜、群星及雲、雨、風、雷師各牛一、
    (羊一、豕一。)
    
    
133**時間: 地點:
    (明日,布詔天下,頒恩錫於庶官,布寬恤於小民。)
AAA:(大學士張璁言)頃者,生員李時揚疏請舉祀郊▉之禮,以祈聖嗣。夫古后稷之
    生,祈於▉;孔子之生,亦禱於尼山。《大雅既醉》之詩曰:『公屍嘉告。』曰
    :『君子萬年,未錫祚胤。』曰:『釐爾女士,從以孫子。』夫公屍之告,皆祖
    考之錫福也。臣願當茲慎選淑女之時,以廣求嗣續之誠,告於太廟、世廟,以祈
    祖考之祜,慰聖母之心。
    (上嘉其請,擇十二月二十四日行禮,夏言充祈嗣醮壇監禮使。)
    (十年春正月乙未,特享太廟,正太祖南向位。)
    (初,太祖立四親廟,德、懿、熙、仁同宮異廟,各南向。)
    (孟春特享於群廟,三時各祭於德祖廟,序用昭穆。)
    (後改建太廟,同堂異室,亦各南向。)
    (四孟及歲除俱各祭於中室,仍序昭穆如初,罷特享禮。)
    (至英宗升▉,九室悉備。)
    (憲宗將▉,用禮官儀,祧懿祖。)
    (孝宗▉,祧熙祖。)
    (武宗▉,祧仁祖。)
    (獨德祖不祧。)
    (時享,則太祖、太宗以下,俱東西向。)
AAA:(至是,帝諭張孚敬曰)朕欲自今春享,奉太祖居中,太宗而下,各居一室,行
    特享禮。三時仍聚群廟於太祖之室,昭穆相向,行時▉禮。季冬中旬,並享太廟
    ,親王、功臣配食兩廡,以存太祖當代之制。歲暮節祭,行於奉先殿。世廟止行
    四時之享,歲暮祭於崇先殿。庶祭義明而萬世可行也,邪論勿惑。即會李時議上
    ,或咨夏言以助之。
    (孚敬唯唯如諭。)
    (議聞,帝從之。)
    (乃命祠官於廟中設▉如九廟狀,奉太祖南向,群宗▉遷就室,各南向,特享之
    (。)
    (始退德祖於祧殿,不復預時享矣。)
    (祈〔QDXD〕於大祀殿。)
    (初,帝以孟春上辛,行祈〔QDXD〕於大祀殿,祭皇天上帝,用▉犢一、蒼
    (玉一、三獻九奏,樂舞八佾,奉太祖、太宗配享。)
    (夏言建議:二郊奉太祖配,祈〔QDXD〕奉太宗配。)
    (張孚敬以為不可,留中不下。)
    (言又疏請,帝謂群臣「違君悖禮」。)
    (切責之。)
    (乃命祈〔QDXD〕,太祖、太宗並配,二郊專奉太祖焉。)
    (已而驚蟄,始祈〔QDXD〕。)
    (命議▉祭、大雩、秋報諸禮。)
    (帝既正太祖位向,欲復古▉祭。)
    (乃命輔臣及禮官集議。)
    (已而兼問大雩、秋報諸禮,命五品官亦與議焉。)
上 言:(侍讀學士夏言上言)惟天子有▉,故立始祖之廟。則有世系可考者,十世猶將
    立之。然則又以何者為始祖自出之帝,而祀之始祖之廟乎?我祖宗之有天下,以
    德祖為始祖,百有六十餘年,尊享太廟之祭。今又定為大▉,統群廟之主矣。然
    則王▉之祭,又可復尊祖德乎?身為始祖,而又為始祖之自出,恐無是禮也。三
    代而下,必欲如夏、商之▉黃帝、帝嚳則無所考。若強求其人,如李唐之祖聃,
    又非孝子慈孫之所忍為也。臣愚以為:宜設先祖虛位,而以太祖配享。蓋太祖始
    有天下,實始祖也。
    (疏入,帝深然之。)
上 言:(時中允廖道南上言)皇姓為顓頊之後,宜▉顓頊。
AAA:(太學士孚敬曰)言虛位者失之幻,言顓頊者失之誣,惟▉德祖為當。
    (李承勛等皆以為然。)
    (夏言復抗疏折其非是。)
    (已而帝竟從言議,定以丙、辛年孟夏行大▉禮於太廟。)
    (凡祭,先一日,令中書官書神牌於太廟,曰「皇初始帝」。)
    (神南向。)
    (太祖配,位西向。)
    (帝又欲於奉天殿行秋報禮,中陛行大雩禮。)
    (夏言言)秋報宜於大祀殿,奉文皇帝配。大雩宜於郊兆,傍為壇,孟夏後雩祭
    。
AAA:(帝謂)孟春上辛,既行祥〔QDXD〕禮。若春夏雨▉以時,則雩祭代攝,否
    則躬祀。秋報禮姑寢不舉。
    (二月庚辰,初朝日。)
    (是日春分,初行朝日禮於東郊,太牢一,用玉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
    (三月,建大神殿於南郊。)
    (初,南郊撤屋為壇祭之,奉上帝神牌)
    (圜丘上,配以太祖。)
    (既祭,而神牌莫知所藏,帝命建大神殿以藏之。)
    (帝又念舊存齋宮在圜丘北是踞視圜丘也,欲改建於丘之東南。)
AAA:(夏言言)向者大神殿之建,乃陛下竭誠事天,此制為可。若更起齋宮圜丘之傍
    ,似於古人掃地之意,未為允協。且秦、漢以來,並無營室者。質誠尊天,不自
    封樹,以明謙恭之意。故惟大次之設,為合古典。陛下前日考據精詳,豈今偶未
    之思耶?伏望齋宮寢建,以仰▉太靈。
    (帝報可。)
    (建土〔QDXD〕祗、先蠶壇於西苑。)
    (初議皇后親蠶於北郊,自夏言首發之。)
    (至是,帝召張孚敬、李時詣西苑相地,建土〔QDXD〕壇。)
    (乃並建先蠶壇於神壽宮側,而毀北郊蠶室焉。)
    (五月壬子,初有事於北郊。)
    (是日夏至,帝祀地於方澤,用▉牛一,黃琮一,三獻九奏,樂舞八佾,太祖西
    (向配,▉牛一。)
    (從祀四壇、五嶽及基運翊聖神烈山為一,五鎮及天壽紀德山為一,四海四瀆為
    (二,各太牢一。)
    (八月癸未,初夕月祭於西郊,如朝日禮。)
    (十一年夏四月,初營九廟。)
    (帝御文華殿東室,召大學士李時、翟鑾,禮部尚書夏言,議復古七廟制。)
    (其太廟寢祧,俱存舊弗撤)
    (惟度地分建群廟,不決而退。)
    (廖道南疏請建九廟,並獻《大祀禮成感雪賦》及御札曾及其名者三。)
    (帝悅,下禮臣議。)
上 言:(夏言上言)昔唐、虞五廟,夏後因之。殷、周皆七廟。而《祭法王制》與劉歆
    宗說,又各不同。朱熹《古今廟制》引《王制》:天子七廟,外為都宮,內敘昭
    穆。漢不考古,諸帝異廟異地,不合都宮,不敘昭穆。明帝遵儉自抑,遺命勿別
    為廟,遂有同堂異室之制。魏、晉、唐、宋皆然。我太祖初立四親廟,始為近古
    。後改建太廟,又用明帝之制。皇上大釐祀典,於廟制不能無疑,形諸翰札召論
    者屢矣。第太廟南近宮牆,東邇世廟,西阻前廟,地勢有限。垣外隙地,不盈數
    十丈。若依古制列六廟,即盡辟其地,猶不能容。欲稍減規制,則太廟嵬然,而
    群廟湫隘,於義未安。即使廟成,皇上冠冕佩玉,循紆曲之途,遍列群廟而奠獻
    之,日亦不足矣。議者謂:『群廟可攝。』皇上仁孝誠敬,可終歲舉祭,止對越
    太祖,而不一至群廟乎?丘濬謂:『宜間日祭一廟,自十四日而遍。』此蓋無據
    而強為之說也。馬端臨曰:『後世失禮,豈獨廟制。漢儒以來,講究非不詳明,
    而卒不能復古者,以昭穆難定故也。』蓋昭穆必父子繼世而後可。兄弟相及則紊
    矣。故東都以來,同堂異室,未可盡非也。
帝 曰:朕於天地百神祀典,俱已釐正。獨太廟之禮,未能復古可乎?今太廟堂寢,俱有
    定制,不必更移。其昭穆廟次,即會官相度地勢奏聞。
    (於是言惶懼謝罪,請「先詣太廟旁,量定地勢,審度方位以聞」,帝從之。)
    (乃撤故廟,改建新宮。)
    (太祖居中,昭穆各三廟。)
    (成祖廟在六廟之上,諸廟合為都宮。)
    (廟各有殿,殿後有寢,藏主太廟。)
    (寢後別有祧寢藏祧主。)
    (太廟門殿皆南向,群廟門東西相向,內門殿寢皆南向。)
    (十三年三月,帝視太學,釋奠先師。)
    (帝以孔子改稱「先師」,服皮弁服謁拜。)
    (用特牲奠帛行釋奠禮,樂三奏,文舞八佾。)
    (從祀及啟聖分奠,用酒脯。)
    (已,視學,進諸生橫經布講。)
    (仍諭令敦本尚實,勿徒事辭章。)
    (六月,南京太廟災,夏言上言)
上 言:京師宗廟,行將復古,而南京太廟遽罹回祿。陛下建德之意,聖祖啟後之靈,不
    可不默會於昭昭之表也。
    (帝喜,令亟起新廟,南京太廟不復建,遺址築周垣焉。)
    (時祀並入南京奉先殿,蓋失鎬、洛遺意矣。)
    (十四年二月,初建九廟。)
AAA:(先是,夏言請定七廟額,謂)陛下復古廟制,正太祖南向位,則太廟之名,實
    符周典。太宗功德隆赫,特建百世不遷之廟,宜曰文祖世室,在三昭上;仁宗、
    宣宗各為昭穆第一廟;英宗、憲宗為昭穆第二廟;孝宗、武宗為昭穆第三廟,則
    萬世不刊之制也。
    (帝從之。)
    (十五年二月,纂修《祀儀》成,自天地日月、神祗、帝王、社稷及▉▉、先師
    (、先農諸祀,悉為分類成書。)
    (首冠祀壇圖制及宸諭詩歌;中書禮儀、禮器、樂舞、樂章;末附諸王表箋、群
    (臣疏頌。)
    (於是侍讀學士廖道南撰《▉頌九章》以獻。)
    (五月,建慈慶、慈寧宮,黜禁中佛像。)
    (時帝欲除去禁中釋殿,以其地奉建慈慶、慈寧二宮,命廷臣議,僉以為可,帝
    (即命撤之。)
    (召李時、夏言入視大善殿,見金范佛像不下千百,俱命銷毀。)
    (其几案懸鍍金函藏貯,尚多佛骨、佛牙諸物。)
    (言退上疏,力請焚瘞。)
    (帝從之,於是禁中邪穢,迸斥殆盡。)
    (六月,敕祀姜▉原、后稷於武功。)
    (十一月,詔天下臣民得祀始祖,夏言據程頤議為請也。)
    (十二月,九廟成,詔天下。)
    (帝乃定五年一▉,祀皇初祖於太廟)
    (以太祖配。)
    (每立春特享祖宗於群廟,三時合享於太廟。)
    (季冬大▉於太廟。)
    (皇考獻皇帝止舉時祀。)
    (十七年秋九月,奉太宗文皇帝為成祖,皇考獻皇帝為睿宗,配)
    (上帝。)
    (十一月,薦大號於天,改昊天上帝稱皇天上帝。)
    (二十年夏四月辛酉,九廟災。)
    (二十四年夏六月,撤元世祖廟祀及其侑饗木黎華等五人,從給)
    (事中陳裴議也。)
    (秋七月,太廟成,復同堂異室之制。)
AAA:(穆宗隆慶元年,禮官言)先農之祭,即祈〔QDXD〕遺意。今二祀並行於仲
    春,不無煩數。宜罷祈〔QDXD〕,於先農壇行事。大享禮亦宜罷。
    (詔可,惟四郊如舊。)
    (谷應泰曰:漢制近古,然禮制缺焉。)
    (唐祖李聃,宋祀靈應,禮官式微,愈彰誣褻。)
    (明初,宋濂諸臣講禮戎行,頗多釐正。)
    (高祖喜簡易,不見採擇,豈禮樂必百年後興歟!後世謹守故府,學士大夫莫敢
    (辨難。)
    (世宗自大禮議,▉既然有更定製作之思,而諸臣紛紛言祀事矣。)
    (嘉靖九年二月,議郊社禮。)
    (冬十月,議孔子禮。)
    (十一月,有事南郊。)
    (十年春正月,享太廟議祧禮。)
    (二月,祈〔QDXD〕議▉,行朝日禮,建土〔QDXD〕、先蠶壇。)
    (五月,有事北郊。)
    (八月,行夕月禮。)
    (十三年四月,視太學,行釋奠禮。)
    (十四年二月,建九廟。)
    (十七年五月,議明堂秋饗禮。)
    (九月,▉獻皇帝,加睿宗,配祀上帝。)
    (嗚呼,盛哉!)
    (至尊莫大於天地,至親莫大於祖宗,教天下莫大於孔子,養天下莫大於土〔Q
    〔DXD〕。)
    (尊天地,故有郊社。)
    (郊壇於南,社壇於北,本其氣也。)
    (日月風雷、山海岳瀆隨焉,從其類也。)
    (配以太祖、明受命也。)
    (秋復饗於玄極殿,報其功也。)
    (秋則配於太宗,告成功也。)
    (晚易睿宗,昵於私已。)
    (親祖宗故有太廟。)
    (太廟七,太祖、三昭、三穆也。)
    (文世室一,別祀成祖,不敢祧也。)
    (立春特享,三時合享,勤時祭也。)
    (季冬大▉,萃涣也。)
    (五年一▉,設皇初祖主,配於太祖,追本報遠也。)
    (德祖祧矣,▉宜用德祖焉。)
    (虛設皇初祖位,泥古而誣者也。)
    (黜德祖若群帝然,嫌高帝已。)
    (教天下,故祀孔子。)
    (孔子加封,自漢平帝始也。)
    (王拜於帝,僭已。)
    (稱先師,禮也。)
    (廟祀設像,自唐開元始也。)
    (其褻已甚,易木主,禮也。)
    (八佾十二豆籩,自宋徽宗始也。)
    (祭用生祿,太學仍之,郡國減等,禮也。)
    (帝釋奠,舞六佾,謬已。)
    (從祀四聖、七十二賢矣,曾點、顏路,退食廡下,子先父食,改附啟聖,禮也
    (。)
    (刪申黨,黜公伯寮等十三人,改蘧瑗等七人,進後蒼等五人,考證班班,勿僭
    (勿黷,禮也。)
    (養天下,故祀土〔QDXD〕。)
    (祈〔QDXD〕於太祀殿,用人道也。)
    (配以太祖、太宗,有天下之主也。)
    (遷蠶室於西苑,申內禁也。)
    (土〔QDXD〕壇亦遷焉,非其類已。)
    (帝彩稽典聞,精思▉祀,進退群心,斟酌美備,庶幾一代之典,亦十世可知之
    (故也。)
    
    (卷五十二 世宗崇道教)
    (嘉靖元年春三月,簿錄大能仁寺妖僧齊瑞竹財資及玄明宮佛像,毀括金屑一千
    (餘,悉給商以償宿逋。)
    (齊瑞竹,正德間賜玉璽書金印,賞賚無算。)
    (至是,從工部侍郎趙璜言也。)
    (禮部郎中屠塤發檄,▉扁查)
    (京師諸淫祠,悉拆毀之。)
    (七月,帝漸興寺觀,崇奉諸教。)
    (汪珊疏言十漸。)
AAA:(其三言)議復諸不經淫寺觀,非初罷之意。
    (章下所司。)
    (二年夏四月,暖殿太監崔文以禱祀誘帝,乾清諸處各建醮,連)
    (日夜不絕。)
    (又命內監十餘人習經教於宮中,賞賚不貲。)
    (大學士楊廷和、九卿喬字等疏「請斥遠僧道,停罷齋醮」。)
    (給事中周瑯、張嵩、張汝、安盤等交章劾文,乞置重典。)
    (俱不報。)
    (閏四月,停齋祀。)
上 言:(時給事中鄭一鵬上言)臣巡光祿,見正德十六年以來,宮中自常膳外少有所取
    。邇者禱祀繁興,制用漸廣。乾清、坤寧諸宮,各建齋醮。西天、西番、漢經諸
    廠,至於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亦各有之。或連日夜,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
    舉,經筵俱虛設而無所用矣。傷太平之業,失天下之望,莫此為甚。臣謂挾此術
    者,必皆魏彬、張銳之餘黨。曩以欺先帝,使生民塗炭,海內虛耗。先帝已誤,
    陛下豈容再誤!陛下急誅之遠之可也。伏願改西天廠為寶訓廠,以貯祖宗御制諸
    書;西番廠為古訓廠,以貯《五經》、子、史諸書;漢經廠為聽納廠,以貯諸臣
    奏疏,選內臣謹畏者司其▉鑰,陛下經筵之暇,游息其中,則壽何以不若堯、舜
    ,治何以不若唐、虞哉!
帝 曰:天時饑饉,齋祀暫且停止。
    (五年,以道士邵元節為「真人」,吳尚禮為「左至靈」。)
AAA:(七年春正月,大學士楊一清等言)宮寢之中,非祀天之所,每日拜祝,恐勞且
    褻,請已之。
    (報聞。)
    (十年十一月,遣行人召大學士張孚敬還朝,建祈嗣醮欽安殿,以禮部尚書夏言
    (充醮壇監禮使,侍郎湛若水、顧鼎臣充迎嗣導引官。)
    (文武大臣遞日進香,上親行初、終兩日禮。)
    (十一年冬十月,編修楊名上《修省疏》,斥汪钅宏、郭勛之奸,乞罷工作禱祀
    (。)
    (上怒,收係械訊,瀕死,謫戍。)
    (十三年五月,上御重華殿,召大學士張孚敬、武定侯郭勛等五)
    (人,入觀祀天青爵,作《紀樂同游詩》。)
    (十四年夏四月,大興隆寺災,御史諸演請「順天心,絕異端」。)
    (敕禮部尚書夏言覆奏,改僧錄司於大隆善寺,僧徒還俗者聽,並移)
    (姚廣孝神位。)
    (廣孝神位,帝更定祀典,撤太廟配享,移入大興隆寺者也。)
    (十五年春正月,加致一真人邵元節道號,賜玉帶冠服。)
    (元節,興安貴溪人。)
    (仙源范文泰見而奇之,授以《龍圖龜范》之秘。)
    (嘉靖)
    (初,征入京,召對便殿,首以「立教主靜」之說進,帝嘉納之。)
    (已,為禱雪輒應,命為致一真人,領金▉醮事,給玉金銀象印各一。)
    (會帝有事南郊,召元節分獻風雷靈雨壇,頂▉奉天殿,班二品,並封其師為「
    (真人」。)
    (敕建真人府都城西,落成,命夏言作記刻之庭。)
    (歲給祿一百石,遣緹騎四十人充掃除役,贈田三十頃,蠲其租傜。)
    (至是,寵待益隆。)
    (夏四月,詔求紅黃玉以禮神。)
    (五月,除禁中佛殿,建慈慶、慈寧宮。)
    (時帝欲除去釋殿,召武定侯郭勛、大學士李時、禮部尚書夏言入視大服千善殿
    (,有金鑄象)
    (神鬼淫褻之狀,又金函玉匣,藏貯佛首佛牙之類及支離傀儡,凡萬三千餘斤。
    ()
    (言退上疏,力請「瘞之中野,不得瀆留宮禁」。)
帝 曰:朕思此類,智者以為邪穢而不欲觀,愚民無知,必以奇異奉之,雖瘞中野,必有
    竊發以惑民者。其毀之通衢,永除之。
    (於是禁中邪穢迸斥殆盡。)
    (十一月,大修金▉醮於立極殿七日夜,以謝儲祥。)
    (以大臣為上香監禮、迎嗣引導等使如舊。)
    (十二月,以皇嗣生,錄致一真人邵元節禱祀功,加授禮部尚書)
    (給一品服俸,賜白金、文綺、寶冠、法服、貂裘。)
    (授其徒邵啟為等祿秩有差。)
    (先是,上命中使即貴溪山中建仙源宮。)
    (既成,元節乞暫還山。)
    (已而帝遣錦衣千戶孫經往趨起之,舟至潞河,命中使迎入,賜彩蟒衣並「闡教
    (輔國」玉印。)
    (時帝以祈嗣設醮,旦夕有雲氣見於圻壇。)
    (上大悅,越三日,皇子生,遂有是命。)
    (十七年,命建金▉大齋於內皇壇,白鶴繞壇,卿雲捧日,賞賚天師張彥羽頁 
    (有加。)
    (嘉靖初,彥羽頁 入賀。)
    (上賜問,以「清心寡慾」對,加封正一嗣教真人,賜金冠、玉帶、蟒衣、銀幣
    (,遂留京邸。)
    (既而請還山,上遣行人持詔召之,稱卿不名。)
    (宅毀,為作治。)
對 曰:(給事中黃臣諫曰)昔者欒巴、郭憲▉巽酒止火,彥羽頁 宅毀,陛下又安用治
    之?
    (上不從。)
    (彥羽頁 尋卒,詔如列侯,例賜▉典。)
    (「天師永緒」,上所命名也。)
    (十八年八月,致一真人邵元節死。)
    (時上躬視顯陵,元節留京師。)
    
    
134**時間: 地點:
    (一日晨起,召其徒語之曰)
諭之曰:我殆將逝矣,安得走行在一見皇帝?
    (言未既,卒。)
    (帝駐蹕裕州,聞之慟,手詔敕行在禮部贈諡,命中官錦衣護其喪。)
    (喪還,敕有司營葬,▉典如伯爵例。)
    (以方士陶典真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
    (典真,一名仲文,黃岡人,少為縣掾,喜神仙方術,嘗授符術羅田萬玉山。)
    (而邵元節微時,亦往來仲文家。)
    (嘉靖初,仲文授遼東庫大使,秩滿至京師。)
    (時元節貴幸,比老欲請骸骨,未有間。)
    (會宮中黑眚見,元節治之無驗,遂薦仲文代已。)
    (試宮中,稍能絕妖,帝寵異之。)
    (至是,扈駕南巡至衛輝,白晝有旋風繞駕不散,帝以問仲文,對曰)
對 曰:當火。
    (遣仲文禳之,仲文曰)
文 曰:火終不免,可謹護聖躬耳!
    (是夜,行宮果災,宮中死者無算。)
    (錦衣陸炳排闥入,負帝出,竟無恙。)
    
    
135**時間: 地點:
    (明日,敕行在吏部授仲文是職,給誥印,許攜其家於官。)
    (九月,上諭輔臣曰)
上 諭:朕欲命東宮監國,朕靜攝一二年,然後親政。
上 言:(太僕卿楊最上言)聖諭至此,不過信方士調攝耳。夫堯、舜性之,湯、武身之
    ,非不知修養可以成仙,以不易得也。不易得,所以不學。豈堯、舜之世無仙人
    ,堯、舜之智不知學哉?孔子謂『老子猶龍』。龍,即仙也。孔子非不不知老子
    之為仙,不可學也。不可學,豈易得哉?臣聞皇上之諭,始則驚而駭,繼則感而
    悲。犬馬之誠,惟望端拱穆清,恭默思道,不邇聲色,保復元陽。不期仙而自仙
    ,不期壽而自壽。黃白之術,金丹之藥,皆足以傷元氣,不可信也。
    (帝覽之大怒,逮係鎮撫司考訊,久之死獄中。)
    (十九年春正月,上疾不朝,拜天玄極殿。)
    (二月,建宮祈禳三日。)
    (八月,萬壽聖節,建三晝夜醮,告天玄極殿。)
    (郭勛以方士段朝)
    (用見,曰)
    能化物為金銀。
    (因以所化銀器進,上大悅,曰)
    殆天授也。
    (因授朝用紫府宣忠高士,薦其器於太廟,加勛祿米百石。)
    (十一月,進陶仲文為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
    (尋加少保、禮)
    (部尚書,又加少傅,食一品俸。)
    (二十年春正月,逮係御史楊爵下詔獄。)
上 言:(爵上言曰)君人者奉天安民,而使之各得其所也。今饑民顛連無告,委命溝壑
    ,而土木之工十年不止。又重委部臣,遠建雷壇,以一方士之故,▉民膏血,民
    何以得其所哉?執左道以惑眾,聖主所必誅。今異言異服,列於廷苑;金紫赤紱
    ,賞及方術。保傳之位,坐而論道。非極天下之選,不足以當此貴,而畀之迂怪
    之徒,名器之濫,至此極矣。陛下以天縱之聖,為上天元子。若遠宗帝道,近守
    祖法,則和氣致祥,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不寧。安用此邪佞之術,列諸法
    禁之地,而藉之以為福哉?古人有言:『君聖則臣直。』若震之以天威,加之以
    危禍,如往年楊最,言出而身即死,近日羅洪先等以言罷黜,國體治道,所損實
    多。臣恐忠藎杜口,則讒諛交進,安危休戚,無由以見,而堂陛之近,遠於萬里
    矣。
    (疏入,帝大怒,命鎮撫司長係之。)
    (二十二年春二月,段朝用下獄論死。)
    (初,朝用以黃白朮結郭勛干進,久之技窮。)
    (勛有罪係獄,脅索勛賂,捶死勛家廝役張瀾,復上疏瀆奏。)
    (帝怒,收送法司論死。)
    (宮婢楊金英等謀弒伏誅,帝曰)
帝 曰:朕非賴天地鴻恩,遏除宮變,焉有今茲!朕晨起至醮朝天宮七日。
    (醮之日,白鶴四十餘翔空中,群臣賀。)
    (二十三年冬十月,大同邊卒獲叛人王三,上曰)
上 曰:叛惡就擒,固義勇之效力,實神鬼有以默戮之。
    (加秉一真人禮部尚書,陶仲文為少師,餘如故。)
    (前此大臣無兼總三孤如仲文者。)
    (二十四年三月,建祈年醮朝天宮。)
    (秋八月,永和王知燠獻白鹿上壽,遂告鹿瑞於太廟。)
    (是時,上重箕仙。)
    (箕下,亦命有司掩▉骼,出故御史楊爵、給事中周怡、工部郎中劉魁詔獄。)
    (皆從之。)
    (爵、怡、魁甫出三日,吏部尚書熊浹諫止箕仙,復逮獄如故。)
    (浹乞休,命錦衣衛遣校尉送原籍為民。)
    (二十五年秋七月,久雨,上曰)
上 曰:鹿瑞龜祥,氵存呈去歲。今朕辰日近,醴泉復出承華,雖聖賢不恃以怠也,而不
    可不敬謝。其自二十五日至八月望舉謝,停封貢事,毋慢!
    (八月,加封陶仲文伯爵,仲文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任一子
    (尚寶司丞。)
    (二十九年夏四月,加封陶仲文恭誠伯。)
    (先是,春不雨,上以問仲文,仲文曰)
文 曰:疑有冤獄。
    (時楊武知縣王濂以罪坐絞,子策走京師,誣巡撫胡▉宗私隙,故入人罪。)
    (述▉宗《迎駕詩》有「穆王八駿空飛電,湘竹英、皇淚不磨」為詛咒。)
    (上怒,逮訊久不決。)
    (至是,因仲文言釋之。)
    (是夜,漏下四鼓,大雨。)
    
    
136**時間: 地點:
    (明日,傳旨封仲文,賜誥,歲祿一千二百石。)
    (三十年夏五月,復事鎮鹵法壇。)
    (先是,帝從陶仲文請,設立符鎮鹵法壇,嚴事之,曰)
    褫鹵魄,勿窺我邊圉。
    (至是,帝以馬市成,諳達款塞,欲撤之。)
    (忽報鹵有異謀,帝諭群臣曰)
臣 曰:朕於十九日欲撤鎮鹵法壇,二十日即有警報。玄威所至,亦不可忘。
    (遂益敬事之。)
    (冬十月,邊吏獲叛人哈舟兒、陳通事,禮部上言)
上 言:二逆就擒,實賴玄貺所致,至宜告謝雷霆洪應壇,行獻俘禮。
    (從之。)
    (三十一年二月,太上道君誕辰,建醮永壽宮九日。)
    (三月,詔修太和山玄帝宮。)
    (三十三年秋七月,命駙馬都尉鄔景和、安平伯方承裕、吏部尚書李默、禮部尚
    (書王用賓、左都督陸炳、吏部左侍郎程文德、禮部)
    (左侍郎閔如霖、吏部右侍郎郭樸、吳山並直西內,撰▉《玄文》。)
    (景和以不諳玄理,辭免。)
    (俄以金幣賜玄修諸臣,猶及景和。)
    (景和自疏無功,辭,願洗心滌慮,效馬革裹屍之報。)
怒 曰:(帝怒曰)景和故出不詳語,當擬怨訕律。
    (乃革爵安置崑山。)
    (時諸臣覬撰玄營進,景和獨不屑直贊。)
    (夏四月,舉祀高玄大典,止封停刑。)
    (工部尚書趙文華乞歸,以病請。)
    (上方修詳細,禁奏疏,尤諱言疾。)
    (疏入,觸上怒,罷。)
    (三十五年夏四月丁巳,命翰林院侍讀嚴訥、修撰李春芳並為翰)
    (林學士,右春坊右中允董份直西內撰玄。)
    (自是詞臣多捨本職,往往求供奉,希進用。)
    (九月,廢徽王載▉侖為庶人。)
    (王善伺上意,上宮中有需,王輒先)
    (時獻。)
    (道者南陽梁高輔年八十餘,手甲長數寸,善導引。)
    (王厚遇之,進之上,拜散人。)
    (高輔謹,有所賜予皆辭。)
    (王使人求謝,不能應。)
    (王故煉女癸服之,上亦需此。)
    (高輔馳求,王不與。)
    (而王方自恣,興土木,詐稱張世德,自走南京市美女。)
    (事聞,奪爵幽鳳陽,王聞之,自殺。)
    (是歲,上睿皇帝道號三天金闕無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聖尊開真仁化大
    (帝,獻皇后號三天金闕無上玉堂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聖母天後,孝烈皇后號
    (九天金闕玉堂輔聖天後掌仙妙化元君。)
    (上自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後加號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
    (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號太上大羅天仙紫
    (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
    (三十六年冬十月,玄岳諸山獻紫芝。)
    (已而總督胡宗憲、巡撫阮鶚、御史路楷等相繼上者,不可勝計。)
    (三十七年夏四月,總督胡宗憲獻白鹿。)
    (五月,復獻白鹿於齊雲)
    (山,帝曰)
帝 曰:一歲二瑞,天眷也。
    (命告謝玄極殿、太廟。)
    (以宗憲忠敬,升一級,百官表賀。)
    (秋七月,禮部類進四方獻芝,凡千八百六十有四,詔更求廣逕)
    (尺以上者。)
    (三十八年六月,以陶世恩為太常寺丞。)
    (世恩以陰曆尚寶少卿,為言官所列奪官。)
    (至是,仲文乞復子原職,帝命改為太常寺寺丞兼道錄司右演法。)
    (是時仲文請假還裡,帝下璽書褒諭之,遣錦衣千戶)
    (一人護歸仍。)
    (賜白金彩繒以示眷懷,令有司歲時存問。)
    (三十九年二月,浙江總督胡宗憲上汪直獄,上曰)
上 曰:玄▉也。
    (命告玄極殿,而論宗憲功有差。)
    (已而宗憲獻芝草五、白龜二。)
    (上悅)
    (賜金帛金彩鶴衣一襲。)
    (禮部請謝玄告廟,許之。)
    (不數日,白龜亡,上曰)
上 曰:天降靈物,朕固疑處塵寰不久也。
    (十一月,秉一真人陶仲文死。)
    (仲文習祈禳術得倖,賜坐,稱為)
    (師。)
    (然亦小心,憚帝威嚴,不敢他有所乾。)
    (列爵五等,死諡榮康惠肅,以伯禮葬。)
    (隆慶初,奪爵,籍其家。)
    (四十年二月,分遣御史王大任、姜儆、奚鳳等往天下訪求仙術)
    (異人及符篆秘方諸書。)
    (十一月,禮部奏四方進芝凡七百六十九本,命彩五色盈尺者。)
    (淮王獻白雁二,賜金幣,帝曰)
帝 曰:天降祥羽,其告廟。
    (四十一年三月,萬壽宮成。)
    (宮災於四十年十一月,不三月而告)
    (成。)
    (宮中有壽源、萬春、太玄、仙禧諸殿,極其宏麗。)
    (上悅,加大學士徐階等秩有差。)
    (夏四月癸酉,方士▉縣王金進五色龜、靈芝,授太醫院御醫)
    (命成國公朱希忠告廟,表賀。)
    (壬寅,大學士嚴嵩免。)
    (初,方士藍道行以箕幸,上故有所問,密封使中官至箕所焚之。)
    (不能答,則咎中官穢。)
    (中官乃合方士,啟)
    (示而後焚之,每答具如旨。)
上 問:今天下何以不治?
對 曰: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
    (則問其賢否,對曰)
對 曰:賢如徐階、楊博,不肖如嵩。
    (上心動。)
    (會御史鄒應龍劾之,上曰)
上 曰:人惡嚴嵩久矣。朕以其贊玄壽君,特優眷。乃縱逆子負朕,其令致仕。
    (已而上思嵩贊玄功,意忽忽不樂,諭徐階欲傳位,退居西內,導祈長生。)
    (階諫,上曰)
上 曰:必皆仰奉上命,闡玄修仙乃可。有再言嵩者,並鄒應龍斬之。
    (嵩知上意,密賂左右發道行怙權及矯稱玉詔諸不法事,竟以妖言律論死。)
    (秋七月,內苑獻嘉禾一莖三穗者、兩穗者三十有一。)
    (群臣賀。)
    (十二月辛酉,甘露降顯陵鬆上,守備太監張方、奉祀都督僉事蔣華等以進,上
    (悅,告郊廟。)
    (四十二年夏四月,嚴嵩上《祈鶴文檢》及《法秘》。)
    (嵩罷,歸至南昌,延道士藍田玉等為上醮鐵柱觀,田玉因以所藏《召鶴符驗法
    (書》附奏,嵩、田玉皆賞賚有差。)
    (秋八月,御苑龜生卵者五。)
    (巡撫湖廣都御史徐南金獻白鵲,言出自景陵,群臣表賀。)
    (四十三年三月,妖人李應乾等伏誅。)
    (應乾居河南之濟源,一目微眇,兩手涅「日」、「月」字,懷、衛間不逞者多
    (附之。)
    (陰鑄印章)
    (數百,太白旗數十,付徒眾為符驗,約四月八日起兵。)
    (時山東、宣、大、真、順諸處妖人尤眾,互相煽結。)
    (而呂某者,潛入京,以白社法惑眾,陰結無賴千餘人。)
    (其黨有以偽告身二帙,辟▉藥餌一裹,首告大學士徐階者,緝獲鞫實奏聞。)
    (應乾匿山西,久之乃獲,俱伏誅。)
    (五月乙卯,桃夜降於御幄,左右雲其空墮。)
    (上喜,修迎恩典五日。)
    (丙辰,桃復降。)
    (是夜,白兔生二子。)
    (上益喜,謝玄、告廟。)
    (頃之,壽鹿亦生二子,群臣表賀。)
    (上以奇祥三錫,手詔答之。)
    (四十四年春正月,帝不豫,帝注意玄修。)
    (先是,王大任奉命陝西、湖廣,招至方外士王金等,能合內養諸藥。)
    (姜儆奉命江西、廣東,亦得能通符法者還。)
    (復命,俱授翰林侍講。)
    (儆不自安,乞還裡。)
    (大任仍在朝,不為翰林所齒。)
    (上雖修玄西內,而權網總攬。)
    (夜分至五鼓,猶覽決章奏。)
    (自王金等以修煉幸,與陶仲文子世恩希求恩澤,乃偽造五色靈龜、靈芝,以為
    (天降瑞征。)
    (又與陶仿、劉文彬、申世文、高守中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及以金
    (石藥進御。)
    (其方詭秘不可辨,性燥熱,非《神農本草》所載。)
    (帝服,稍稍火發,不能愈。)
    (然仿竟得遷太醫院使,世恩太常寺卿,金太醫院御醫,文彬太常寺博士。)
    (三月,方士熊顯、趙添壽各進《法書》數十冊,帝令留覽,賜冠帶、銀幣遣還
    (。)
    (添壽又進《法秘》,乞留覽虛觀祈咒。)
    (五月,方士胡大順、藍田玉等伏誅。)
    (初,有藍道行者,以方術)
    (見帝,帝頗信之。)
    (已而事敗,下獄死。)
    (胡大順者,故陶仲文徒也。)
    (亦以事敗,斥去。)
    (希復進用,乃偽造《萬壽金書》一帙,詭稱呂祖以箕授者。)
    (用黑鉛取白,名「先天玉粉丸」,命其黨何廷玉齎至京。)
    (時嚴世蕃已敗,乃資以賄,因道行徒藍田玉通內侍趙楹獻之。)
帝 曰:既雲箕書,扶箕者何在?
    (田玉等遽謂帝念之也,遂與羅萬象者,詐偽旨,征大順至京,更名胡以寧,薦
    (於帝,具奏求圖書及建宮地。)
    (及至,則大順也。)
    (帝惡之。)
    (時宮中屢有氛孽,田玉等遂以為藍道行下獄,故至此。)
    (欲以動帝,帝頗惑之。)
AAA:(以問徐階,階力言)大順小人,不畏法紀,而田玉尤甚。且宮孽已久,恐非道
    行下獄所致。
    (帝悟,階又言)
又 言:田玉乃嚴世蕃黨,妄進白鉛,其意叵測。至妄傳密旨,罪惡尤重。
AAA:(帝乃命收大順等下錦衣獄,獄具,帝猶欲寬之,復問階,階曰)聖旨至重。若
    聽詐傳,他日夜半出片紙有所指揮,將若之何?
    (於是並楹論死。)
    (八月,御幾及褥各得藥丸一,躬謝太極殿,告宮廟。)
    (冬十月,戶部主事海瑞上言:陛下即位初年,敬一箴心,冠履辨分。)
    (除孔廟之像,立敬聖之祠,瘞斥元世祖於國門之外。)
    (宦官外戚,悉奪其權,天下忻忻謂煥然更始。)
    (無何而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謬謂長生可得,一意修玄,土木興作。)
    (二十餘年不視朝政,法紀弛矣。)
    (數行推廣事例,名器濫矣。)
    (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
    (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
    (樂西苑而不返大內,人以為薄於夫婦。)
    (今愚民之言曰:『嘉者,家也。)
    (靖者,盡也。)
    (』謂『民窮財盡,靡有孑遺也』。)
    (然而內外臣工,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樂,相率表賀。)
    (陛下誤為之,群臣誤順之。)
    (臣愚謂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玄修。)
    (夫玄修所以求長生也。)
    (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聖之至也,未能久世不終。)
    (下之方外士,亦未見有歷漢、唐、宋至今存者。)
    (陛下師事陶仲文,仲文則既死矣。)
    (仲文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
    (臣聞伏羲御宇,龍馬圖河;大禹隨山,神龜書洛。)
    (天不愛道,猶日月星辰昭布森列,焉可誣也。)
    (宋真宗獲天書乾裕山,孫▉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彩乃得,藥
    (必搗乃成。)
    (茲無因而至,有脛行耶?雲天賜之,有手授耶?然則玄修之無益可知矣。)
    (陛下玄修多年,靡有一獲。)
    (左右奸人,揣逆聖意,投桃設藥,以謾長生,理之所無,斷可見已。)
    (陛下誠翻然悟悔,日旦視朝,與輔宰、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
    (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身堯、舜、禹、湯、文、武之域,使諸臣亦洗心數十年
    (阿君之恥,置身臯、夔、伊、傅、周、召之列。)
    (內之宦官宮妾,外之陰恩敘勞,多有無事而官者。)
    (上之內廚內庫,下之寶物貨賄,多有無事而積者。)
    (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矣。)
    (諸臣言之,陛下行之,在一節省間耳。)
    (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矣。)
    (諸臣言之,陛下行之,在一振作間耳。)
    (陛下為此,非勞也。)
    (民熙物洽,熏為泰和,陛下性中真藥也。)
    (道與天通,命由我立,陛下性中真壽也。)
    (此理之所有,可旋至立效。)
    (乃縣思服食不終之餌,鑿想遙興輕舉之方,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求之終身
    (而不得。)
    (大臣持祿外為諛,小臣畏罪面為順。)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
    (疏上,帝大怒,命逮係瑞下鎮撫。)
    (交城王表相得白兔於藐姑射山,撰頌以獻,賜金袞。)
    (四十五年春正月,上久病不痊,諭大學士徐階,欲幸承天,拜顯陵,取藥服氣
    (。)
    (階奏止之。)
    
    
137**時間: 地點:
    (是年冬,帝崩於乾清宮,詔曰)
詔 曰:朕奉宗廟四十五年,享國長久,累朝未有。一念▉▉,惟敬天勤民是務。祗緣多
    病,過求長生,遂至奸人注惑。自今建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沒者▉錄,見監
    者即釋復職。
    (穆宗踐阼,釋戶部主事海瑞於獄中,逮方士王金、陶仿、申世恩、劉文彬、高
    (守中、陶世恩下詔獄,論死。)
    (谷應泰曰:宋臣李沆之言曰)
大言曰:人主當知四方艱難,不則土木禱祠,次第並作。
AAA:(而伊尹之訓太甲,亦曰)酣歌恒舞,時謂巫風。
    (此皆豫大之良規,嗣王之炯戒矣。)
    (世宗起自藩服,入▉大統,累葉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貴吾所已極,所不知
    (者壽耳。)
    (以故因壽考而慕長生,緣長生而冀▉舉。)
    (惟備福於箕疇,乃希心於方外也。)
    (爰考初政,即設齋宮。)
    (及其末年,猶餌丹藥。)
    (蓋遊仙之志,久而彌篤,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方其前星未耀,玄鳥方來,瑤筐誕祥,高▉有應,世宗信之,欣然以天神可降
    (焉。)
    (於是命道士邵元節為致一真人,金銀象印,陪祀南郊,風雨靈壇,職司秘▉。
    ()
    (而且祠神紅玉,分諮詔使;享天青爵,召視重華。)
    (雖黃帝憑五城以授神人,漢武寵文成以延方士,未為過也。)
    (繼又召真人張彥羽頁 ,設金▉大齋。)
    (則有白鶴降庭,卿雲捧日。)
    (去天尺五,幾於呼吸可通矣。)
    (然元節身死,玉棺不來;彥羽頁 宅火,▉巽酒不滅。)
    (而世宗之意,冀遇其真。)
    (復召陶仲文者,拜為神仙高士。)
    (徐市既去,更用盧生;混康以還,復征靈素。)
    (即蓬萊之想愈殷,祈年之觀益麗矣。)
    (乃若旋風四繞,則行宮果災;疑獄初平,即春霖早霈。)
    (以至白鹿一雙,獻於浙地;紫芝千本,貢自荊州。)
    (又且云氣降於祈壇,綏桃來於御幄。)
    (比之建章宮中,芝房露掌;玉津園裡,幡節樓台。)
    (以今准古,史不勝書,宜世宗之甘心於此也。)
    (雖其後段朝用下獄被戮,胡大順、藍田玉等以次伏誅,不過少翁牛腹致疑,新
    (平玉杯得譴耳。)
    (而仲文死後,更訪異人,羈縻弗絕,一至此乎!)
    (更可駭者,世宗清虛學道,不御萬幾,奸嵩擅權,二十餘載。)
    (二世居深宮而趙高柄國,徽宗稱道君而蔡京專政。)
    (陰行蠱惑,吾無責焉。)
    (至於周瑯、鄭一鵬等諫之於前,楊爵、海瑞等爭之於後,而永嘉再相,同游撰
    (詩;貴溪典禮,充壇監醮。)
    (豈王旦附會祥符,寇準依阿乾佑,為國大臣,氵典氵忍宜爾耶!然而世宗初御
    (,括毀佛金,燒除佛骨,海內喁喁,想聞聖學。)
    (而乃於佛則絀,於道則崇。)
    (崔伯深不事胡神,更奉天師;孔祭酒詆訶佛法,心存道黨。)
    (較長▉短,即二氏何擇也。)
    (究之金石燥烈,鼎湖既有龍升;王、陶論死,雲中不乏雞犬。)
語 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又 云: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吁!可慨也夫。)
    
    (卷五十三 誅岑猛)
    (世宗嘉靖五年夏四月,姚鏌督師討田州指揮岑猛。)
    (按:廣西諸土族,岑氏為大,自稱漢岑彭後。)
    (明初,元安撫總管岑伯顏以田州歸附。)
    (高帝嘉其誠,設田州府,令伯顏為知府。)
    (子)
    (孫世襲,三傳為岑溥。)
    (溥二子:長犭虎,次即猛。)
    (弘治六年,犭虎以失愛弒溥,土目黃驥、李蠻發兵殺犭虎。)
    (嗣位未定,而驥與蠻構釁。)
    (驥以猛奔梧州,督府奏以猛襲其父官。)
    (慮蠻方命,乃檄思恩知府岑濬以兵衛猛入田州。)
    (濬,猛族也,亦土官,兵力方雄兩江。)
    (洎至田州,李蠻拒猛不納,驥復以猛奔思恩,濬留之不遣。)
    (十一年,都御史鄧廷瓚檄濬歸猛,濬不從。)
    (以兵征之,濬始釋猛,督府納之田州,遂與濬仇釁。)
    (十五年十月,濬襲攻陷田州,偽以其族子洪守之,猛走免。)
    (十八年,都御史潘蕃奏發兵討濬,戮之,並誅洪。)
    (改思恩為流官知府,兼攝田州。)
    (降猛福建平海所千戶。)
    (正德初,猛賂劉瑾,得復為田州府同知,領府事。)
    (猛撫揖遺民,兵威復振,稍蠶食傍郡自廣。)
    (嘗自言督府,有調發,願立功,冀復故秩。)
    (督府使至田州,猛厚賂之,眾譽猛籍甚。)
    (會江西盜起,都御史陳金檄猛討之。)
    (猛兵大肆侵掠,所至民徒村落避之。)
    (賊平,金疏猛功,稍遷指揮同知。)
    (猛冀復知府秩,授官不愜初意,遂怨望驕蹇。)
    (督府使又不得曩者厚賂,多▉猛不法。)
    (猛亦持兵力,凌轢鄰府日甚。)
    (或言猛反者,都御史盛應期惴猛,冀得猛重賂,猛遂出不遜語。)
    (應期怒,疏猛反狀,請討之。)
    (未報,應期去,都御史姚鏌代,遽再疏請征猛,制曰)
或 言:可。
    (至是,鏌遣都指揮沈希儀、張經、李璋、張佑、程鑒等五將軍帥兵八萬分道進
    (,而令參議胡堯元為監軍,督之。)
    (九月,岑猛奔歸順州,知州岑璋誅之。)
    (初,猛聞大軍至,令其下毋交兵,裂帛書冤狀,陳軍門乞憐察之。)
    (鏌不聽,督兵益急。)
    (沈希儀擊斬猛長子邦彥,諸軍繼入,猛懼,謀出奔。)
    (猛婦翁岑璋,歸順州知州也。)
    (以其女失愛於猛,素憾之。)
    (欲乘間擒猛自為功,乃誘猛走歸順。)
    (先是,軍門令諸土官,有能擒猛者,賜千金,爵一級,畀其半地;黨惡者,移
    (兵誅之。)
    (又恐璋為猛婦翁,或黨猛,召希儀問計,希儀知璋以女失愛,故憾猛,對曰)
對 曰:俟旬日,當得實以復。
    (希儀察其部下千戶趙臣者,雅善璋,乃召臣問曰)
問 曰:聞岑璋與猛有隙,吾欲遣說之,藉令破猛如何?
臣 曰:璋多智善疑,直語之必不信,當以計說之。
AAA:(希儀曰)計將安出?
臣 曰:鎮安與歸順為世讎,督府往使人歸順,則鎮安疑;使人鎮安,則歸順疑。公今誠
    遣臣徵兵鎮安,臣迂道過璋,璋必詢故。臣為好,故以死泄漏其事,璋要領可得
    也。
AAA:(希儀曰)善。
    (乃遣臣往檄鎮安兵。)
    (臣過璋,璋果喜,迓臣曰)
臣 曰:久不見故人,今肯念我來耶?
    (臣默然,佯為不豫者。)
AAA:(璋曰)趙君有嗔乎?
臣 曰:感故人厚意,久契闊,故迂道來,何嗔也!
    (稍語,須臾,復歎息起,璋心疑之。)
    
    
138**時間: 地點:
    (明日,璋置酒款臣,臣愈不豫,若有沉思者。)
    (璋益疑,問故,曰)
    軍門有意督我過耶?
臣 曰:無之。
AAA:(璋曰)鄰壤有所控訴,將逮勘耶?
臣 曰:無之。
    (璋挽臣臥內,跪叩之。)
    (臣▉然泣下,璋亦泣曰)
臣 曰:璋死即死耳,君何秘不告我?
乃 曰:(臣乃曰)托君肺腑,有急不敢不告。然今日非君死,即我死矣。
驚 曰:(璋驚曰)何故?
臣 曰:督府討田州,謂君猛婦翁,必黨猛,令我檄鎮安兵襲君。我不言君死;我言君必
    驟發,為自脫計,即我泄漏機事矣,必我死。奈何?
AAA:(璋頓首謝曰)君實生我,君不言,我赤族不悟。猛取吾女讎視之,吾何▉焉。
    吾欲殺猛久矣,無間也。
臣 曰:君心如是,盍自列督府,匪直免禍,功有藉也。
    (璋遂強臣稱疾,留傳舍。)
    (亟遣人馳詣希儀所告變,陳猛反狀。)
    (恐連及,願擒猛自效。)
    (希儀許之,遂陽使使追臣返,以其事白鏌。)
    (鏌喜,乃不備璋。)
    (岑猛子邦彥,守工堯隘。)
    (璋以姻故,遣兵千人助之,實為間。)
    (邦彥欣然納之。)
AAA:(璋則遣報希儀曰)已遣千人為內應矣。衣別有識,幸勿加戮。
    (希儀許之。)
    (及戰,歸順兵先呼敗惑眾。)
    (田州兵驚潰。)
    (希儀斬邦彥。)
    (猛欲奔,璋使人招之,曰)
    事急矣。願主君走歸順,三四夕可達安南,再圖興復耳。
    (猛倉卒無所之,又以姻故,遂佩印走歸順。)
    (璋佯涕泣迎之,處猛別館,盛供張,列侍美女。)
    (地邃僻,左右無一田州人。)
AAA:(璋日詭猛曰)天兵退矣。
又 曰:天兵聞君走交南,不敢輒加兵交南境,遣使詣督府,請進止也。
    (猛喜不疑。)
    (胡堯元與諸將見希儀已破隘,欲攘其功,頗聞猛走匿璋所,遂以兵萬人搗歸順
    (。)
AAA:(璋亟遣人持牛酒犒師境上,而自來見諸將,頓首謝曰)猛敗,昨越歸順,欲走
    交南。璋邀擊之,猛目被流矢南走,不知所之。急之,恐入交南,連逆賊為變。
    幸緩五日,當捕致之。
    (堯元等許之。)
AAA:(璋歸,復詭猛曰)天兵已退。非陳奏,事不白。為君草封事,令人上之,如何
    ?
AAA:(猛曰)固所願也。
    (乃為疏,令猛出印印之。)
    (璋得知猛▉印所,乃置酒賀猛。)
AAA:(樂作,持鴆酒一盂,獻曰)天兵索君急,不能庇也,請自為計。
    (猛大怒,罵曰)
罵 曰:悔墮此老奸計也。
    (遂飲鴆死。)
    (璋斬其首,並所佩印,遣使間道馳詣軍門,上之。)
    (諸將聞之,引還。)
    (猛三子,長為邦彥,既敗死。)
    (次邦佐、邦相,出亡。)
    (邦彥側室子曰芝,方襁褓,匿民間。)
    (諸惡目韋好、陸綬、馮爵俱被擒斬,惟盧蘇、王受未授首。)
    (捷聞,論功行賞,鏌請置流官治之,事下兵部覆奏,從之。)
    (六年五月,盧蘇、王受反。)
    (有自右江來者,言)
或 言:岑猛實不死,糾安南莫氏入寇,陷思恩矣。藩省旦暮當不保。
    (於是靖江諸宗室倉皇出奔,人情惶懼。)
AAA:(藩臬諸司素▉姚鏌者,又倡言)猛實未死,鏌為歸順所紿。
AAA:(御史石金聞之,遂劾鏌)攘夷無策:輕信罔上。圖田州不得,並思恩而失之。
    (帝大怒,落鏌職,以王守仁代之。)
    (先是,鏌上言)
上 言:田州遺黨復叛,再乞集兵剿捕。軍興錢〔QDXD〕,相應議處。
    (帝命動支廣東司府帑庫金錢,不得自分彼我,致忄吳事機。)
    (至是,守仁未至,鏌候代。)
    (偵知思恩未陷,欲徵兵擒蘇等自贖。)
    (乃征廣西諸司議事,而銜鏌者紿郵吏,發檄交誤,各以檄誤不至。)
    (鏌竟不獲集兵而去。)
    (七年春正月,王守仁將至田州,調集湖兵數萬人南下,諸土目皆憚之。)
    (守仁乃自▉晦,示以無事。)
    (及南抵寧,見盧蘇、王受勢熾,度不可卒滅,乃使人招諭,使來輸罪。)
    (會有造浮言誑蘇、受欲取其賂者,蘇、受疑懼不即來。)
    (守仁遣使慰諭之,且與之誓。)
    (蘇、受言來見,必陳兵衛。)
    (又欲易軍門左右祗候,皆盡以田州人。)
    (守仁許之,蘇、受乃期日來見,盛兵自衛。)
    (守仁數罪棰之,蘇、受衷甲受棰,已而諭歸俟命。)
AAA:(守仁乃上疏言)思、田久苦兵革,民間已不勝。況田州外捍交址,縱使克之,
    置流官,兵弱財匱,恐生他變。岑氏世有功,治田州,非岑氏不可。請降田州府
    為田州,官猛子邦相為判官,以盧蘇、王受為巡檢。別立思恩府,設流官統之。
    (帝皆從焉。)
    (乃命邦相歸田州,盧蘇等各之官,田州以寧。)
    (守仁復薦布政使林富為巡撫都御史,張佑為總兵官鎮廣西,守仁乃往南寧。)
    (三月,王守仁檄盧蘇、王受等攻斷藤峽八寨盜賊,盡平之,兩江底定。)
    (守仁上言,盛稱蘇、受等功,大獲賞賚。)
    (時兵部侍郎張璁及桂萼言守仁處田州非是,上頗疑之。)
    (十三年秋九月,巡檢盧蘇殺田州判官岑邦相。)
    (先是,林富代王守仁為提督,奏言)
奏 言:思恩改設流官,二十年兵不得罷,田州決非流官所能控御。
    (竟主守仁前議,降田州為州治)
    (以邦相為判官。)
    (命副總兵張佑鎮之,許以二年而代。)
    (時邦相年十五六,張佑兒子畜之。)
    (盧蘇自矜功大專橫,邦相不能平,遂有隙。)
    (會張佑將代去,望邦相厚賂已。)
    (邦相賄之不滿意,佑遂與盧蘇比,欲沮奪邦相。)
    (乃購得邦彥子芝,育之別所。)
    (邦相時時欲殺芝,佑不果代,留鎮庇芝,得免。)
    (尋佑中邦相毒,卒。)
    (芝奔梧州,督府都御史陶諧畜之。)
    (至是,盧蘇遣其黨刺邦相不克,邦相與土目羅玉等伐盧蘇。)
    (事覺,蘇伏甲擒斬羅玉。)
    (遂劫諸土目攻邦相,執而殺之,燔其屍。)
    (賂陶諧,言)
奏 言:邦相病死無後。
    (乃立芝,遣歸田州。)
    (於是猛仲子邦佐爭立。)
    (而鄰府諸土官皆不平盧蘇弒主也,合兵助邦佐攻田州,入之,蘇走免。)
    (亂復大作,兩江震駭。)
AAA:(諧遣人諭諸土官曰)邦相實病死,盧蘇何與?而爾等自相殘害也。
    (亡何,諧以憂去,都御史潘旦、蔡經相繼代,皆曰)
皆 曰:思、田苦兵革久矣。朝廷今復以盧蘇故,興問罪之師,征伐當何時已乎?
AAA:(朝議下核實,副使葉亻免、參議陳大珊曰)盧蘇稱亂弒主,罪安可盡赦也!縱
    宥之不誅,當以上聞,令立功贖罪耳。
    (經不聽,上言)
上 言:邦相不孝,奪其母田,又虐殺其部下,盧蘇因眾怨殺之。
    (朝廷遂置蘇不問,仍官芝等如故。)
    (於是兩江土官聞之,莫不解體。)
    (谷應泰曰:田州為粵西南徼,蠻瘴荒裔,不足重輕。)
    (後失安南,議者稍稍視田州為南海外屏,欲寄重焉。)
    (岑氏世守田州,自弘治六年,岑猛父膏逆▉,身逼強鄰,間關奔走,存邢遷衛
    (,朝廷視猛恩至渥也。)
    (至十八年,岑濬始懸首藁街。)
    (正德中,岑猛始克復舊業。)
    (黎子《式微》,重耳《河水》,猛身▉天朝,不忘舊德,分固應爾。)
    (而乃晉惠入絳,遽絕秦關;衛毀廬漕,坐觀齊亂。)
    (猛之單騎棄軍,仰藥逆旅,天亡之矣。)
    (然猛桀驁性成,反形未見,追兵四集,猶飭下勿交鋒。)
    (裂帛書冤,上狀軍門,亦云哀已。)
    (而雲夢陳兵,決收韓信;陳平奏詔,竟斬舞陰。)
    (姚鏌輕於討賊,重於受降;信於請兵,疑於對壘。)
    (猛既冤死不白,鏌亦功名不終。)
    (猛負國恩而身殛,鏌貪軍功而官奪。)
    (天道好還,適相當也。)
    (至盧蘇、王受之反,釁本姚鏌,失又似由新建。)
    (蓋新建憐田、恩厭苦兵革,曲撫盧、王。)
    (立岑氏之後,設田州之官。)
    (陰假戰功,陽羈蘇、受。)
    (而所舉張佑,貪賄比匪,種禍岑族。)
    (張佑既隕邦相之毒,邦相旋膏蘇、受之戈。)
    (沈、王構惡,義真必棄關中;鍾、鄧相傾,姜維幾反蜀道。)
    (新建寄托不終,識者微有憾焉。)
    (而繼佑來督者,陶諧也。)
    (邦相賊殺鎮臣,朝廷寢而不問;蘇、受執殺州主,大臣陽言病亡。)
    (夫天南末郡,不知天子;寵靈式憑,皆懸督府。)
    (張佑索裘不與,拘執唐侯;陶諧寶賂亟行,遂黨莒僕。)
    (處置舛錯,刑賞乖張,貽笑蠻方,損傷國體,君子知明網不振,先在遠夷矣。
    ()
    (要之,姚鏌之非,在於捕反太急,而貽謀者,索賄之盛應期;陶諧之罪,在於
    (有賊不討,而貽謀者,亦索賄之張佑。)
    (官務賄章,邊釁日急。)
    (故皇甫安邊,奏免墨吏;奉仙載寶,僕固稱兵。)
    (好利亡國,好色亡身,古今龜鑒,蓋不誣矣。)
    
    (卷五十四 嚴嵩用事)
    (嘉靖十五年冬十二月,以南京吏部尚書嚴嵩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時禮部選譯字諸生,嵩至,即要貨賄已。)
    (而苞苴過多,更高其價。)
    (御史桑喬列其狀,請罷黜之。)
    (嵩乃疏辨求免,帝曰)
帝 曰:卿所
      雲『為人臣於今日,卒皆觀望禍福,必使人主孤立自勞』。此言已盡,但盡
    心翼贊,以副簡任,不必復辭。
    (嵩意得甚。)
AAA:(給事中胡汝霖復劾其)穢行既彰,招致論列。不得飾辭自明,以傷大體。
    (帝乃令「以後大臣被劾,宜自省修,勿得疏辨」。)
    (嵩懼,益為恭謹以媚上。)
    (十六年秋九月,禮部尚書嚴嵩劾應天試官,「品騭文字不書名,大不敬」。)
AAA:(大學士夏言又謂)策以戎祀為問,多譏訕語,當▉於理。
    (遂命官校逮係典試官江汝璧、歐陽衢下詔獄。)
    (其提調官孫懋、楊麒、何宏、沈應陽俱命南京法司即訊。)
    (同試官舒文奎等,各行所在巡按即訊。)
    (貢士不得應試南宮。)
AAA:(十一月,嚴嵩摘廣東試彔有)體存故可以厚本,用利故可以明微,厚本故可以
    合同,明微故可以鼓舞等語,參錯不經;飛衛、紀昌道遇交射及黃郊紫微碧虛子
    之問答,詭異尤甚;且《中庸》、《畢命》二篇,不道口指,俱戾體格。
    (帝怒,命監臨餘光法司鞫問。)
    (提調陸杰、餘鑒,監視蔣淦、鄒守愚,巡撫、都御史鞫問。)
    (試官王本才等,各巡按官鞫問。)
    (貢士不得赴試南宮。)
    (十七年夏五月,通州致仕同知豐坊上言)
上 言:請復古禮。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
    (下禮部集議,嚴嵩上言)
上 言:萬物成形於秋,故王者秋祀明堂,以父配之。自漢武迨唐、宋諸君,莫不皆然,
    主親親也。若稱宗之禮,則未有帝宗而不▉太廟者,恐皇考有所不寧。
    (帝悅。)
    (已而嵩復阿上旨,請「尊文皇帝稱祖,獻皇帝稱宗」。)
    (上從之。)
    (乃尊太宗文皇帝為成祖,皇考獻皇帝為睿宗,配上帝,詔天下。)
    (十八年二月,景雲見,夏言、顧鼎臣以聞。)
    (嚴嵩請帝御朝受群臣賀,嵩乃作《慶雲賦》及《大禮告成頌》上之,詔付史館
    (。)
    (帝南幸,嚴嵩從,賞賚優渥,與輔臣等。)
    (嵩以桑喬、胡汝霖故)
    (慚且恨,因於帝前以他事自白,且激怒帝。)
    (十九年春正月,巡按雲南御史謝瑜上言)
上 言:嚴嵩為桑喬所劾,不自咎責,反謂贊議明堂、扈蹕南幸,為諸臣所嫉,將以揚已
    功,激聖怒,箝眾口。且臣以嵩之可論,難以枚數。選譯字諸生,通賄無算;宗
    藩有所陳乞,每事征索,故王府胥吏交代,動以千計;至於齎詔官役,去索重賄
    ,旋索土物;收買內外童子,充斥家庭,豈宗伯大臣所為乎?嵩不以此自省,而
    巧佞誣罔,何奸邪無賴至此也!
    (不報。)
    (二十年秋七月,交城王絕,輔國將軍表柚謀襲之,遣校尉任得貴至京,以黃白
    (金三千兩賂嚴嵩,復賂儀制司令史徐旭及王府科胥人,皆受焉。)
    (嵩乃題覆從之。)
    (東廠邏卒執其籍以聞,下法司問。)
    (受賂者皆戍邊,嵩無恙。)
    (既而永壽共和王庶子惟▉意,與嫡孫懷▉爭立,以白金三千賂嵩,亦受之,為
    (覆允。)
    (永壽莊僖王妃遣人擊登聞鼓奏訴,於是御史葉經劾嵩貪狀,乞賜敕正。)
    (嵩急歸誠於帝,帝憫之,乃曰)
乃 曰:表柚、惟▉意襲爵應否行,所司勘之,嵩安意任事,勿以介意。
    (二十一年夏六月,大學士夏言罷。)
    (言與嚴嵩同鄉,稱晚進。)
    (以議禮驟貴,嵩謹事之,言不為下。)
    (時嵩為禮部尚書,初見寵信。)
    (欲入閣,而言阻之,遂有郄。)
    (會言坐失旨當罷,呼嵩與謀。)
    (而嵩已造上所幸秉一真人第,謀掎言。)
    (言覺之,囑所善者劾嵩。)
    (時上已心愛嵩,攻益力,上益憐之。)
    (上在西苑齋居,許入直諸貴人得乘馬。)
    (言獨用小腰輿以乘,上怪之,勿言。)
    (會上不欲翼善冠,而御香葉巾,命尚方仿之,制沉水香為五冠,以賜言及嵩等
    (。)
AAA:(言密揭謂)非人臣法服,不敢當。
    (上大怒。)
    (嵩於召對日,故冠香葉,而冒輕紗於外,令上見之。)
    (上果悅,留嵩慰諭甚至。)
    (因泣訴言見凌狀,上怒,即下敕逐言。)
    (科、道官以失職不糾,降調奪秩者七十三人。)
    (秋八月,以禮部尚書嚴嵩為武英殿大學士,參預機務,仍掌部事。)
    (吏科都給事中沈良材、御史童漢臣等首論嵩奸污,不當乘君子之器。)
    (南京給事中王煜、御史陳紹等復論嵩並及子世蕃「同惡相濟,關通苞苴,動以
    (千百計」。)
    (嵩疏辨乞休,帝優詔百餘言慰留之。)
    (賜嵩銀記曰「忠勤敏達」。)
    (賜其家藏{爾土﹜書之樓曰「瓊翰流輝」,奉玄之閣曰「延恩堂」,曰「忠弼
    (」。)
    (冬十月,給事中童漢臣、伊敏生、喻時等再上疏論嚴嵩。)
上 言:(巡按四川御史謝瑜上言)堯、舜相繼百四十年,誅四凶。而陛下數月之間,轉
    移之頃,四凶已誅其二,如郭勛、胡守中。而其二則張瓚、嚴嵩是也。請陛下奮
    乾斷,亟譴之,以快人心。
    (於是嵩復上疏乞罷,帝慰諭留之。)
    (已而謝瑜、童漢臣俱以他事謫去。)
    (二十二年夏四月,嚴嵩解部事。)
    (嵩既入內閣,竊弄威柄,內外百執事有所建白,俱先白嵩許諾,然後上聞。)
    (於是副封苞苴,輻輳其戶外。)
    (大學士翟鑾位望先嵩,而勢實不競,遂至不相能。)
    (給事中周怡上疏論之,語多侵嵩,疏入,下獄。)
    (已而鑾以二子幸第,削籍去。)
    (秋九月,逮山東巡按御史葉經廷杖死。)
    (初,經劾嚴嵩受表柚、惟▉意賂,嵩銜之。)
    (及經監山東鄉,試嵩摘試彔中有諷上語,激帝怒,逮之至京,杖闕下死。)
    (布政使陳儒以下皆遠謫。)
    (自是中外益側目畏嵩矣。)
    (二十三年秋八月,以吏部尚書許讠贊、禮部尚書張璧為文淵閣大學士。)
    (嚴嵩事取獨斷,不相關白。)
    (讠贊論之,嵩乃上言)
上 言:獨蒙宣召,於理未安。往歲夏言惡與郭勛同列,以致生隙。夫臣子比肩事主,當
    協恭同心,不宜有此嫌異。今諸閣臣凡有宣召,乞與臣同,如祖宗朝蹇、夏、三
    楊故事。
    (嵩蓋欲示厚同僚,且明言妒也。)
    (二十四年夏五月,出南京吏部考功郎中薛應旗補外職。)
    (初,嚴嵩入內閣,南京給事中王煜首劾嵩,於是言者踵至,嵩恨之。)
    (是春大計京官,嵩令所私尚寶丞諸杰移書應旗,使黜煜。)
    (應旗執杰使並其書,白尚書張潤,欲以奏聞。)
    (潤止之,釋其使。)
    (而杰先為南京兵部主事,有貪聲。)
    (於是尚書潤及都御史王以旗並黜之。)
    (常州守符驗,故留台御史也,亦在所黜,嵩乃嗾御史桂榮劾應旗「以私怨黜本
    (郡守」,謫補外。)
    (十一月,許讠贊削籍去。)
    (十二月,復召夏言入閣。)
    (自嚴嵩入相,同事者多罷去,嵩獨相。)
    (以太廟工成,加太子太師。)
    (後帝微聞其橫,厭之。)
    (於是詔起夏言)
    (言至,盡復其原官,且加少師,位在嵩上。)
    (言凡所擬旨,行意而已,不復顧問嵩。)
    (嵩亦唯唯,雖斥逐其黨,不敢救,心甚恨之。)
    (是時嵩子世蕃為尚寶司少卿,通賂遺,且代輸戶轉納錢〔QDXD〕,多所▉
    (削。)
    (言知之,欲以上聞。)
    (嵩懼甚,挈世蕃詣言求哀。)
    (言稱疾不出,嵩賂其門者,直走言榻下,及世蕃長跪泣謝,言遂置不發,嵩父
    (子愈恨之。)
    (會御史陳其學以鹽法論都督陸炳,言擬旨令陳狀。)
    (炳等造言請死,有所進橐,皆長跪而解。)
    (嵩知之,日與謀傾言,言不悟。)
    (上左右小▉來,言恒僕視之。)
    (詣嵩,必執手延坐,持黃金置其袖中,故▉輩爭好嵩而惡言。)
    (上或使夜瞰嵩、言,言多酣寢。)
    (嵩知之,每夜視青詞草。)
    (初,言與嵩俱以青詞得倖。)
    (至是,言已老倦,思令幕客具草,不復簡閱,每多舊所進者,上輒抵之地,而
    (左右無為報言。)
    (嵩則精其事,愈得倖。)
    (言以是益危。)
    (二十六年秋七月,以尚寶司少卿嚴世蕃為太常寺少卿,仍掌尚寶司事。)
    (世蕃納賄日盛,嵩憚夏言知之,乃疏遣世蕃歸。)
    (帝特命馳驛往還,世蕃益橫。)
    (二十七年春正月,夏言罷。)
    (嵩既忌言,都督陸炳亦怨言持已,陰比嵩圖之。)
    (會都御史曾銑議復河套,言主之。)
    (而嵩則極言其不可,語頗侵言。)
    (及言請給誓劍,得專▉節帥以下,上亦稍稍惡之。)
    (會澄城山崩裂,又京師大風,上益疑。)
    (以套議問嵩,嵩因詆言「擅權自用」。)
    (及退,復上疏劾銑「開邊起釁」,言「雷同誤國」。)
    (並自求去甚力。)
    (上溫旨留嵩,而切責言。)
    (於是吏部尚書聞淵、禮部尚書費▉、左都御史屠僑皆謂言誤國。)
    (帝乃命緹騎捕銑至京,因盡奪言師傅,俾以尚書致仕。)
    (三月,殺都御史曾銑。)
    (銑既被逮,嚴嵩復令仇鸞訐之。)
    (刑部侍郎詹瀚、左都御史屠僑、錦衣衛都督陸炳阿嵩意,謂銑行賄夏言,論斬
    (,棄西市。)
    (冬十月,殺大學士夏言。)
    (先是,言既歸,舟至丹陽。)
    (復就逮至)
    (京,上疏極陳為嚴嵩所陷。)
    (帝不聽。)
    (刑部尚書喻茂堅等據曾銑律以請,而謂言實當「入議」所謂「議貴」、「議能
    (」者。)
    (帝怒,責茂堅等阿附言。)
    (值居庸報警,嵩復以開釁力持,竟坐與銑交通律,棄西市。)
    (言既死,大權悉歸嵩矣。)
    (十二月,給事中厲汝進劾嚴嵩及子世蕃奸惡,謫為典史,尋以大計削籍。)
    (二十八年五月,杖給事中沈束於闕廷。)
    (初,大同總兵周尚文屢立邊功,卒,其家奏求▉典。)
    (不報。)
    (沈束上疏請▉尚文,語侵嚴嵩。)
    (嵩恚,乃下束法司訊鞫。)
    (法司論贖刑上,嵩恨未泄,仍予廷杖,長係鎮撫司。)
    (二十九年夏六月,以仇鸞為宣大總兵。)
    (鸞坐廢已久,以重賂嚴世蕃得之。)
    (八月,加嚴嵩上柱國。)
    (嵩力辭,謂「人臣無上」,引郭子儀不敢當尚書令為比。)
    (帝悅,進嚴世蕃為太常寺卿,仍行尚寶司事。)
    (俺答薄都城,令人持書入朝求入貢,言多悖▉。)
    (上召嚴嵩及禮)
    (部尚書徐階於西苑,曰)
    事勢至此奈何?
AAA:(嵩曰)此窮寇乞食耳,毋足患。
帝 曰:何以應之?
    (嵩無以對。)
    (乃命階集群臣議,司業趙貞吉抗言其不可,帝壯之。)
    (予金五萬,募戰士。)
    (而敕中無督戰語,不得統攝諸將。)
    (因謁嵩,嵩故與貞吉有郄,辭。)
    (貞吉怒,會通政趙文華趨入,謂曰)
謂 曰:公休矣!天下事當徐議之。
    (貞吉愈怒,罵曰)
罵 曰:汝權門犬,何知天下事!
    (叱守門者,嵩大恨。)
    (已而貞吉單騎出城,▉扁諭諸營將,諸將皆感奮。)
    (而大將軍仇鸞獨難之。)
    (比復命,嵩謂貞吉狂誕,且追論其申理周尚文、沈束非是,廷杖,謫嶺南。)
    (殺兵部尚書丁汝夔。)
    (初,俺答薄都城,嵩授汝夔計。)
謂 曰:地近喪師難掩,當令諸將勿輕戰,寇飽自去。
    (諸將固怯戰,輒相謂曰)
謂 曰:有禁勿戰。
    (故民間歸罪汝夔。)
AAA:(及被逮,嵩恐露前畫,紿曰)毋慮吾為若地。
    (汝夔信之,弗自辨。)
    (臨刑,乃大呼曰)
呼 曰:賊嵩誤我!
    (遂棄市。)
    (冬十二月,帝以俺答故,詔群臣令人人盡言。)
上 言:(刑部郎中徐學詩上言)外攘之備,在急修內治;內治之要,貴先正本原。今大
    學士嵩,位極人臣,貪瀆無厭,內而勛貴之結納,外而群小之趨承,輔政十年,
    日甚一日。釀成敵患,其來有漸。而嵩泄泄自得,謬引『佳兵不詳』之說,以漫
    清問。縱子世蕃,受失事李鳳鳴金,使任薊州總兵。又受郭琮金,使補漕運。私
    徒南還,輜車數十乘,▉車四十乘,潞河樓船十餘艘,貯載而歸,悉假別署封識
    ,以誑道路。嵩謀已得,如君父何?今士大夫語嵩父子,無不歎憤,而莫有一人
    敢抵牾者,誠以內外盤結,上下比周,積久而勢成也。世蕃狡鷙,擅執父政。凡
    諸司奏請稍涉疑畏者,必關白然後上聞。蓋嵩之機械足以先發制人;利勢足以廣
    交耳目;乘機構隙足以示威脅眾;文詞便給足以飾非強辨;精神敏給,揣摩巧中
    ,足以趨避利害;而彌縫闕失,私交密會,令色脂言,足以結歡當路,而緘奪人
    口。故凡諸論嵩者,嵩雖不能顯禍之於正言直指之時,亦必托事假人,陰中之於
    遷除考察之際。如給事中王煜、陳愷,御史謝瑜、童漢臣等,當時已蒙聖恩寬宥
    ,今則安在?天下之人,視嵩父子如鬼如蜮,不可測識。痛心疾首,敢怒而不敢
    言者,誠畏其陰中之也。臣請亟罷嵩父子,以清本源。
    (疏入,帝謂其乘間報復,下鎮撫司拷訊,斥為民。)
    (三十年春正月,杖錦衣衛經歷沈钅東於闕廷。)
    (初,俺答薄都城,求通貢,趙貞吉以為不可。)
    (钅東在眾中,申貞吉旨不休。)
諭之曰:(吏部尚書夏邦奇目之曰)何小吏而言若是!
AAA:(钅東曰)大吏弗言,故小吏言之。
    (已而上疏,請「以萬騎護陵寢萬騎護通州軍儲,而合勤王師邀擊其惰歸,必大
    (捷」。)
    (是時大學士嵩用事,數寢格邊檄,不以上聞,故钅東書奏不報。)
AAA:(钅東乃抗疏言)嵩受國重任,貪婪愚鄙,不聞諮諏方略,治國安邊,惟與子世
    蕃為全家保妻子計。以朝廷之賞罰為已出,故人皆計嵩愛僧,不知朝廷恩威。
    (因曆數其十大罪,請戮之,以謝天下。)
    (詔以钅東詆誣大臣,廷杖之,謫田保安。)
    (三月,大計京官。)
    (嚴嵩授指吏部,中傷善類甚眾。)
    (以徐學詩劾已,削籍,並黜其兄中書舍人應豐。)
    (吏部奏上,帝察其枉,留之,然亦不問。)
    (三十一年冬十月,御史王宗茂疏論嚴嵩負國大罪入。)
    (帝謂其狂)
    (率,謫平陽縣丞。)
    (三十二年春正月朔,日食,陰雨不見。)
    (巡按御史趙錦請罷嵩,以應天變。)
    (疏上,帝方以供奉青詞悅,嵩命逮係錦衣獄,久之,削籍為民。)
    (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上疏論嚴嵩十大罪、五奸,略曰:方今在外之賊為俺答,在
    (內之賊惟嚴嵩。)
    (賊有內外,攻宜有先後,未有內賊不去而外賊可除者。)
    (故臣請誅賊嵩,當在剿絕俺答之先。)
    (嵩之罪惡,徐學詩、沈钅東、王宗茂等論之已詳。)
    (然皆止言貪污之小,而未嘗發其僭竊之大。)
    (去年春,雷久不聲,占云:『大臣專政。)
    (』夫大臣專政,孰有過於嵩者?又冬,日下有赤色,占云:『下有叛臣。)
    (』凡心背君者,皆叛也。)
    (夫人臣背君,又孰有過於嵩者?如四方地震與夫日、月交食之變,其災皆感應
    (賊嵩之身,乃日侍左右而不覺。)
    (上天警告之心,亦恐怠且孤矣。)
    (不意陛下聰明剛斷,乃甘受嵩欺。)
    (人言不信,雖上天示警,亦不省悟,以至於此。)
    (臣敢以嵩之專政、叛君十大罪,為陛下陳之:
    (  我太祖高皇帝詔罷中書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
    (殿閣之臣,唯備顧問、視制草,故載諸訓有曰:『建言設立丞相者,本人凌遲
    (,全家處死。)
    (』及嵩為輔臣,儼然以丞相自居。)
    (挾一人之權,侵百司之事。)
    (凡府部題覆,先面稟而後敢啟藁。)
    (嵩之直房,百官奔走如市;府部堂司,嵩指使絡繹不絕。)
    (一或少違,顯禍立見。)
    (及至失事,又嫁罪於人。)
    (是嵩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權;有丞相之權,而無丞相之責。)
    (壞祖宗之成法,一大罪也。)
    (權者,人君所以統御天下之具,不可一日下移。)
    (嵩一以票本自任,遂作威福。)
    (用一人,即先謂曰:『我薦之也。)
    (』罰一人,則又號於眾,曰:『此得罪於我,故報之也。)
    (』群臣感嵩,甚於感陛下;畏嵩,甚於畏陛下。)
    (竊君上之大權,二大罪也。)
    (人臣善則稱君,過則歸已。)
    (今陛下苟有一善,嵩必令子世蕃傳於人,曰:『上故無此意,我議而成之。)
    (』將聖諭及嵩所進揭帖,刻板刊行為書,名曰《嘉靖疏義》,欲使天下後世謂
    (陛下所行之善,盡出於彼而後已。)
    (掩君上之治功,三大罪也。)
    (陛下之令嵩票本,蓋取君逸臣勞義也。)
    (嵩何所取?而令子世蕃代票。)
    (又何所取?而約諸義子趙文華等群會而擬。)
    (題疏方上,滿朝紛然。)
    (既下,若合符契。)
    (如錦衣衛經歷沈钅東劾嵩疏,發大學士李本擬旨。)
    (本即叩之世蕃,乃同趙文華自擬以上,此人所共知也。)
    (嵩既以臣而弄君之權,世蕃復以子而弄父之柄。)
    (京師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謠。)
    (縱奸子之僭竊,四大罪也。)
    (邊事廢壞,皆原於功罪賞罰之不明。)
    (嵩為輔臣,欲令孫冒功於兩廣,故置其表姪歐陽必進為總督。)
    (朋奸比黨,將長孫嚴效忠冒功奏捷,遂升鎮撫。)
    (效忠告病,嚴鵠襲代,加升錦衣千戶。)
    (效忠、嚴鵠皆世蕃豢養乳臭子。)
    (冒朝廷之軍功,五大罪也。)
    (仇鸞總兵甘肅,以貪虐論革。)
    (世蕃乃受鸞重賄,薦為大將。)
    (後知陛下疑鸞,遂互相誹謗,以掩初跡。)
    (是通寇者逆鸞,而受賄引用鸞者,嵩與世蕃也。)
    (進不肖,蒙顯戮。)
    (引悖逆之奸臣,六大罪也。)
    (俺答犯內深入,《兵法》:『擊其惰歸。)
    (』嵩乃曰:『京、邊不同勢。)
    (敗子邊可掩,敗於京不可掩。)
    (且俺答飽自退耳。)
    (』故丁汝夔傳令不戰。)
    (及汝夔臨刑,而後知為嵩所紿。)
    (誤國家之軍機,七大罪也。)
    (刑部郎中徐學詩,以論劾嵩、世蕃,革任為民矣。)
    (又於考察京官之時,罷其兄中書舍人徐應豐。)
    (戶科給事中厲汝進,以劾嵩、世蕃,降為典史矣。)
    (嵩於考察外官之時,逼吏部削汝進籍。)
    (夫考察,巨典也。)
    (陛下持之,以激厲天下之人心;賊嵩竊之,以中傷天下之善類。)
    (亂黜陟之大柄,八大罪也。)
    (府、部之權,皆撓於嵩。)
    (而吏、兵二部,尤大利所在。)
    (將官既納賄於嵩,不得不剝削乎軍士;有司既納賄於嵩,不得不濫取於百姓。
    ()
    (皇上雖累加撫▉,豈足以當嵩殘虐之害?臣恐天下之患,不在塞外而在域中。
    ()
    (失天下之人心,九大罪也。)
    (先朝風俗淳厚,近自逆瑾用事,始一少變。)
    (至嵩為輔臣,守法度者,以為固滯;尚巧滑者,以為通材。)
    (勵節介者,以為矯激;善奔走者,以為練事。)
    (風俗之壞,未有甚於此者。)
    (壞天下之風俗,十大罪也。)
    (嵩有十大罪,昭人耳目。)
    (以陛下之神聖,而若不知者,蓋有五奸以濟之。)
    (嵩知知陛下之意向者,莫過於左右侍從,厚以賄結之。)
    (聖意所愛憎,嵩皆預知,以得遂其逢迎之巧。)
    (是陛下之左右,皆嵩之間諜,其奸一。)
    (通政司,納言之官,嵩令義子趙文華為之。)
    (凡疏到,必有副本送嵩、世蕃先閱而後進,早為彌縫。)
    (是陛下之納言,乃嵩之鷹犬,其奸二。)
    (嵩既內外周密,所畏者,廠、衛之緝訪也。)
    (嵩則令世蕃籠絡廠、衛,締結姻親。)
    (陛下試詰嵩所娶者誰女,立可見矣。)
    (是陛下之爪牙,乃嵩之瓜葛,其奸三。)
    (廠、衛既已親矣。)
    (所畏者,科、道言之也。)
    (嵩於進士之初,非親知不得與中書、行人之選。)
    (知縣、推官,非通賄不得與給事、御史之列。)
    (是陛下之耳目,皆嵩之奴隸,其奸四。)
    (科、道雖入其牢籠,而部臣如徐學詩之類,亦可懼也。)
    (嵩又令子世蕃將各部之有才望者,俱網羅門下。)
    (各官少有怨望者,嵩得早為斥逐。)
    (是陛下之臣工,多嵩之心腹,其奸五。)
    (夫嵩之十罪,賴此五奸以濟之。)
    (五奸一破,則十罪立見。)
    (陛下何不忍割一賊臣,顧忍百萬蒼生之塗炭乎?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
    (或召問二王,令其面陳嵩惡。)
    (或詢諸閣臣,諭以勿畏嵩威。)
    (重則置之憲典,以正國法;輕則論令致仕,以全國體。)
    (內賊去,而後外賊可除也。)
AAA:(疏奏,帝怒其引用二王,命係錦衣獄,詰訊主使者,繼盛曰)盡忠在已,豈必
    人主使乎!
    (又問引用二王故,繼盛大言曰)
又 問:奸臣誤國,非二王誰不畏嵩者。
    (獄具,杖百,送刑部。)
    (尚書何鼇受嵩意,欲坐以詐傳親王令旨。)
AAA:(郎中史朝賓曰)疏中但云二王亦知嵩惡,原無親王令旨,三尺法豈可誣也!
    (嵩怒,降朝賓為高郵判官。)
    (侍郎王學益助成其說,竟坐絞係獄。)
    (二月,逮兵部郎中周冕下詔獄。)
    (初,楊繼盛劾嚴嵩父子,言及歐陽必進竄嚴效忠名,冒功濫擢事。)
    (必進上疏辨,請下兵部查核。)
    (世蕃乃自為題草,遣人遺武選司郎中周冕,欲冕依草上覆。)
    (冕奏之,略曰)
略 曰:臣職司武職,敢以冒濫軍功一事為陛下陳之。按:二十七年十月,據通政司狀:
    『送嚴效忠,年十有六,考武舉不第,志欲報效。』本部資送兩廣聽用。次年,
    據兩廣總兵平江伯陳圭及都御史歐陽必進題:『瓊州黎寇平,遣效忠奏捷。』即
    援故事,授錦衣衛鎮撫。無何,效忠病廢,嚴鵠以親弟應襲。又言:『效忠前斬
    賊首七級,例宜加升。』遂授千戶。問『效忠為誰?』曰:『嵩之廝役也。』『
    鵠為誰?』曰:『世蕃之子也。』不意嵩表率百僚,而壞朝亂紀,一至於此。今
    蒙明旨,下本部查核,世蕃猶私創覆草,架虛遺臣,欲臣依草覆奏。天地鬼神,
    照臨在上。其草見存,伏望聖明特賜究正,使內外臣工知有不可犯之法。
    (疏入,帝以冕為挾私,逮係詔獄,削籍。)
    (嚴嵩以十五載考滿,彔其二子。)
    (又以京師外城完,嵩與有閱視勞,遷世蕃為工部左侍郎。)
    (嵩辭,帝諭「以修城、贊玄,實為忠首」,不允。)
    (三十三年春,倭寇浙江,工部侍郎趙文華請禱海神殺賊,遂遣)
    (文華如浙。)
    (初,文華為主事,有貪名,出為州判。)
    (以賄嵩,得復入為郎。)
    
    
139**時間: 地點:
    (未幾,改通政,與嵩子世蕃比周,嵩目為義子。)
    (不二年,擢工部侍郎。)
    (至是往浙,凌轢言吏,搜括財物,公私苦之。)
    (三十四年冬十月,殺兵部員外楊繼盛。)
    (初,仇鸞既誅,上思繼盛言,自謫所月餘遷主事,隨改兵部武選司員外。)
AAA:(繼盛嘗感激思,報妻張氏曰)公休矣,一鸞困公幾死。今相公嵩父子,百鸞也
    。公何以報為?休矣,且歸耳。
    (繼盛不聽,密具疏。)
    (疏成,上方怒,逮諸言官。)
    (乃更越十五日而齋,齋三日,乃上,竟得罪。)
AAA:(繼盛每出朝審,諸內臣士庶夾道擁視,共指曰)此天下義士。
    (又指其三木,竊歎曰)
歎 曰:奈何不以此囊嵩頭?
AAA:(司業王材詣嵩曰)人言籍籍,謂繼盛且不免,公不憂萬世耶?
AAA:(嵩曰)吾行當救之。
AAA:(令其子世蕃謀之胡植、鄢懋卿,懋卿曰)此養虎自遺患也。
    (植亦言不可,嵩意遂決。)
    (乃以張經、李天寵疏覆奏,附繼盛於尾。)
    (上覽之,謂江南釀寇遺患,遂下旨行刑。)
    (是歲論大辟當刑者凡百餘人,詔決九人;而繼盛與焉。)
AAA:(將刑,張氏疏言)臣夫諫阻馬市,預伐仇鸞,聖旨薄謫。旋因鸞敗,首賜湔雪
    。一歲四遷,臣夫銜恩圖報。誤聞市井之言,尚狃書生之見,妄有陳說。荷上不
    即加戮,俾從吏議。杖後入獄,割肉二角力 ,斷筋二條。日夜籠▉,備諸苦楚
    。年荒家貧,臣紡績供給。兩次奏讞,俱蒙特宥。今混入張經疏尾,奉旨處決。
    儻以罪不可赦,乞將臣梟首,以代夫命。夫生一日,必能執戈矛,御魑魅,為疆
    場效命之鬼以報陛下。
    (奏入,為嵩所抑,不得達。)
    (蓋殺諫臣自此始,由是天下益惡嵩父子矣。)
    (三十五年春正月,趙文華自江南還京,與吏部尚書季默構隙,知默與嵩異,疏
    (劾之,摘其部選策題有「漢武征四夷而海內虛耗,唐憲復淮、蔡而晚業不終」
    (為謗訕。)
    (上怒,收係獄拷訊,竟死獄中。)
    (嵩德文華,擢為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二月,以大學士李本攝吏部事。)
    (本疏諸臣百十有三人,別為三等:其上二十八人,吳鵬、趙文華、嚴世蕃等;
    (其中七十人,鄢懋卿、徐履祥等;其下十五人宜斥免,乃葛守禮、艾守淳等,
    (多可大用者。)
    (時論非之。)
    (十一月,逮總兵俞大猷下錦衣衛獄。)
    (大猷不善滑刺,世蕃怒其不附已,授胡宗憲意,論其失事,故有是逮。)
    (逮至,大猷假貸三千金饋世蕃,得不死,罷職,發大同立功。)
    (時有建議薊州增設戶部侍郎督糧練兵者,嚴嵩佯以推趙貞吉,且召之飲酒。)
AAA:(詭曰)是行非公不可。
原吉曰:(貞吉曰)人臣之義,死生以之。
AAA:(酒半,貞吉徐曰)今戶侍督糧,督京運乎?抑民運乎?若二運已有職掌,徒增
    擾耳。況兵之不練,其過宜不在是,縱十戶侍出無益也。
    (嵩作色而罷,嗾其黨張益劾之,奪官去。)
    (十二月,賜大學士嚴嵩免朝賀,惟入直西苑,仍賜腰輿。)
    (先是,賜得乘馬入禁。)
    (至是復加恩寵,為異數云。)
    (三十六年冬十月,楊順、路楷殺前錦衣衛經歷沈钅東。)
    (初,钅東既編保安,即孑身至。)
    (里長老問知钅東狀,咸大喜,遣其子弟從學。)
    (钅東稍與語忠義大節,乃爭為钅東詈嵩以快钅東。)
    (钅東亦大喜,日相與詈嵩父子以為常。)
    (嘗束芻為偶人三,目為林甫、檜及嵩而射之。)
    (語稍稍聞,嵩父子銜之。)
    (而侍郎楊順來為總督,故嵩黨也。)
    (應州之役,多殺邊民掩敗。)
    (钅東怒讓之,且為樂府以誚順。)
AAA:(順大恚,以其私人經歷金紹魯、指揮羅鎧走世蕃所白之,且謂)钅東結死士,
    擊劍習射,將以間而取若父子。
AAA:(世蕃曰)吾固知之。
AAA:(即以屬巡按御史李鳳毛,鳳毛謬為謝曰)有之,竊陰已解散其黨矣。
    (鳳毛得代歸。)
    (而御史路楷來,又嵩黨也。)
AAA:(世蕃為酒壽楷,而使謂順曰)幸為我除吾瘍。
    (楷至,則與順合▉捕諸白蓮教通叛者,竄钅東名籍中,以叛聞,下兵部議,尚
    (書許論不為申理,嵩竟殺之,籍其家。)
    (嵩乃予順一子錦衣千戶,楷遷太常卿。)
    (順猶怏怏,曰)
    丞相猶有所不足乎?
    (謀之楷,復取钅東二子杖殺之,並係其長子襄。)
    (順、楷敗,乃得脫。)
    (十二月,趙文華罷。)
    (文華自浙歸,私行珍寶於嵩夫▉負及世蕃,至入內室叩首嵩妻。)
    (嵩妻勞苦文華,謂)
謂 曰:相公尚不能為郎君易腰帶耶?
    (兼以李默故)
    (嵩亟稱文華於帝,進位尚書,躐加太子太保。)
    (然文華得寵眷,乃稍欲結知帝,不稟嵩命。)
    
    
140**時間: 地點:
    (一日,密進藥酒方,言)
又 言:授之仙,飲可不死,獨臣與嵩知之。
帝 曰:嵩有是方不奏,乃文華奏我。
    (嵩聞之,大懼且恨,立召文華問之,曰)
    若何所獻?
對 曰:無有。
    (嵩取疏示之,文華慚,頓首謝罪。)
    (嵩怒,不令起,呼左右拽出,令門者毋得為文華通。)
    (文華日憂懼不知所出,從世蕃乞憐,為白夫人。)
    (夫人以其兒也,憐之。)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