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 至 第九五

91**時間: 地點:
    (如今到了革職之年,方才曉得未亂以前也曾做過山中的大老。)
    (諸公若再不信,但取我鄉居避亂之際信口吟來的詩,略摘幾句,略拈幾首念一
    (念,不必論其工拙,但看所居者何地,所與者何人,所行者何事,就知道他受
    (用不受用,神仙不神仙,這山中宰相的說話僭妄不僭妄也。)
    (如五言律詩裡面有「田耕新買犢,簷蓋旋誅茅。)
    (花繞村為縣,林周屋是巢」,「綠買田三畝,青賒水一灣。)
    (妻孥容我傲,騷酒放春閒」之句。)
    (七言律詩裡面有「自釀不沽村市酒,客來旋摘野棚瓜。)
    (枯藤架擁詼諧史,亂竹籬編隱逸花」、「裁遍竹梅風冷淡,澆肥蔬蕨飯家常。
    ()
    (窗臨水曲琴書潤,人讀花間字句香」之句。)
    (此乃即景賦成,不是有因而作。)
    (還有《山齋十便》的絕句,更足令人神往。)
    (諸公試覽一過,只當在二十年前,到山人所居之處枉顧一遭,就說此人雖係凡
    (民,也略帶一分仙氣,不得竟以塵眼目之也。)
    (何以謂之「十便」?請觀「小序」,便知作詩之由。)
    (「小序」云:笠道人避地入山,結茅甫就,有客過而問之,曰)
古語云:子離群索居,靜則靜矣,其如取給不便何?
AAA:(道人曰)予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鳥慇懃之奉,其便良多,不能悉數。子何云
    之左也?
    (客請其目,道人信口答之,不覺成韻。)
    (耕便)
    (山田十畝傍柴關,護綠全憑水一灣。)
    (唱罷午雞農就食,不勞婦子閩田間。)
    (課農便)
    (山窗四面總玲瓏,綠野青疇一望中。)
    (凴几課農農力盡,何曾妨卻讀書工?)
    (釣便)
    (不蓑不笠不乘筰,日坐東軒學釣鏊。)
    (客欲相過常載酒,除投香餌出輕闞。)
    (灌園便)
    (築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長。)
    (抱甕太癡機太巧,從中酌取灌園方。)
    (汲便)
    (古井山廚止隔牆,竹稍一段引流長。)
    (旋烹苦茗供佳客,猶帶源頭石髓香。)
    (浣濯便)
    (烷塵不用繞溪行,門裡潺盢分外清。)
    (非是幽人偏愛潔,滄浪逼我濯冠纓。)
    (樵便)
    (臧婢秋來總不閒,拾枝掃葉滿林間。)
    (拋書往課樵青事,步出柴扉便是山。)
    (防夜便)
    (寒素人家冷落村,只憑泌水護衡門。)
    (抽橋斷卻黃昏路,山犬高眠古樹根。)
    (還有《吟便》《眺便》二首,因原稿散失,記憶不全,大約說是純賴天工、不
    (假人力之意。)
    (此等福地,雖不敢上希蓬島、下比桃源,方之輞川、剡溪諸勝境,也不至多讓
    (。)
    (誰想賊氛一起,踐以兵戎,遂使主人避而去之,如擲敝屣,你道可惜不可惜!
    (今日這番僭妄之詞,皆由感慨而作,要使方以外的現任司馬、山以內的當權宰
    (相,不可不知天爵之榮,反尋樂事於蔬水曲肱之外也。)
    
    
92**時間: 地點:
    (如今說個不到亂世先想居鄉的達者,做一段林泉佳話、麈尾清談,不但令人耳
    (目一新,還可使之肺腸一改。)
    (人人在市並之中,個個有山林之意,才見我作者之功,不像那種言勢言利之書
    (,驅天下之人而歸於市道也。)
    (明朝嘉靖年間,直隸常州府宜興縣有個在籍的大老,但知姓殷,不曾訪得名字
    (,官拜侍講之職,人都稱為「殷太史」。)
    (他有個中表弟兄,姓顧,字呆叟,乃虎頭公後裔,亦善筆墨,饒有宗風。)
    (為人恬澹寡營,生在衣冠閥閱之鄉,常帶些山林隱逸之氣。)
    (少年時節與殷太史同做諸生,最相契密。)
AAA:(但遇小考,他的名字常取在殷太史之前,只是不利於場屋,曾對人立誓道)秀
    才只可做二十年,科場只好進五六次,若還到強仕之年而不能強仕,就該棄了諸
    生,改從別業。鑷須赴考之事,我斷斷不為。
    (不想到三十歲外,髭鬚就白了幾根。)
AAA:(有人對他道)報強仕者至矣,君將奈何?
AAA:(呆叟應聲道)他為招隱而來,非報強仕也。不可負他盛意,改日就要相從。
    (果然不多幾日,就告了衣巾,把一切時文講章與鏤管穴孔的筆硯盡皆燒燬,只
    (留農圃種植之書與營運資生之具,連寫字作畫的物料,都送與別人,不肯留下
    (一件。)
又問他:(人問他道)書畫之事與舉業全不相關,棄了舉業,正好專心書畫,為什麼也一
    齊廢了?
呆叟道:當今之世,技藝不能成名,全要乞靈於紗帽。仕宦作書畫,就不必到家也能見重
    於世。若叫山人做墨客,就是一樁難事,十分好處只好看做一分,莫說要換錢財
    ,就賠了紙筆白送與人,還要討人的譏刺,不如不作的好。
    (知事的聽了,都道他極見得達。)
    (他與朋友相處,不肯講一句膚言,極喜盡忠告之道。)
    (殷太史自作宦以來,終日見面的不是迎寒送暖之流,就是脅肩餡笑之輩,只有
    (呆叟一人是此公的畏友。)
    (凡有事關名節、跡涉嫌疑、他人所不敢言者,呆叟偏能正色而道之。)
    (至於揮麈談玄,挑燈話古,一發是他剩技,不消說得的了。)
    (所以殷太史敬若神明,愛同骨肉,一飲一食也不育拋撇他。)
    (他的住處去殷太史頗遠,殷太史待他雖然不比別個,時時枉駕而就之。)
    (到底仕宦的腳步輕賤殺了也比平人貴重幾分,十次之中走去就教一兩次,把七
    (八次寫帖相邀,也就是折節下交、謙虛不過的了;何況未必盡然,還有脫略形
    (骸、來而不往的時候。)
AAA:(況且宜興城裡不只他一位鄉紳,呆叟自廢舉業以來,所稱「同學少年多不賤」
    (者又不只他一個朋友,人人相拉,個個見招,哪裡應接得暇?若丟了一處不去
    (,就生出許多怪端)一樣的交情,為什麼厚人而薄我?
    (呆叟棄了功名不取,丟了諸生不做,原只圖得「清閒」二字,誰想不得清閒,
    (倒加上許多忙俗,自家甚以為恥,就要尋塊避秦之地。)
    (況且他性愛山居,一生厭薄城市,常有耕雲釣月之想,就在荊溪之南、去城四
    (十餘里,結了幾間茅屋,買了幾畝薄田,自為終老之計。)
    (起初並不使人與聞,直待臨行之際,方才說出。)
    (少不得眾人聞之,定有一番援止。)
    (暫抑談鋒,以停倦目。)
    (第三十七回 聞過樓第二 納諫翁題樓懷益友 遭罹客障面避良朋)
    (呆叟選了吉日,將要遷移,方才知會親友,叫他各出份資與自己餞別)
叫 他:此番移家,不比尋常遷徙,終此一生優遊田野,不復再來塵市。有人在城郭之內
    遇見顧呆叟專者,當以『馮婦』呼之。
AAA:(眾人聽了,都說)此舉甚是無謂。自古道:『小亂避城,大亂避鄉。』就有兵
    戈擾攘之事,鄉下的百姓也還要避進城來,何況如今烽火不驚,夜無犬吠,為什
    麼沒緣投故竟要遷徙下鄉,還說這等盡頭絕路的話?
呆叟道:正為太平無事,所以要遷徙下鄉。若到那大吠月明、烽煙告急的時節,要去做綠
    野耕夫,就不能夠了。古人云:『趨名者於朝,趨利者於市。』我既不趨名,又
    不趨利,所志不過在溫飽。溫莫溫於自織之衣,飽莫飽於親種之粟。況我素性不
    耐煩囂,只喜高眠靜坐,若還住在城中,即使閉門謝客,僵臥繩牀,當不得有剝
    啄之聲攪人幽夢,使你不得高眠;往來之札費我應酬,使人不能靜坐。希夷山人
    之睡隱,南郭子綦之坐忘,都虧得不在城市;若在城市,定有人來攪擾,會坐也
    坐不上幾刻,會睡也睡不到論年,怎能夠在枕上遊仙,與嗒然自喪其耦也?
    (眾人聽了,都說他是迂談闊論,個個攀轅,人人臥轍,不肯放他出城。)
    (呆叟立定主意,不肯中止。)
AAA:(眾人又勸他道)你既不肯住在城中,何不離城數里在半村半郭之間尋一個住處
    ?既可避囂,又使我輩好來親近。若還太去遠了,我們這幾個都是家累重大的人
    ,如何得來就教?
呆叟道:入山惟恐不深,既想避世,豈肯在人耳目之前?半村半郭的,應酬倒反多似城內
    ,這是斷然使不得的。
    (回了眾人,過不上幾日,就攜家入山。)
    (自他去後,把這些鄉紳大老弄得情興索然。)
    (別個想念他還不過在口裡說說,獨有殷太史一位,不但發於聲音,亦且形諸夢
    (寐;不但形諸夢寐,又且見之羹牆。)
    (只因少了此人,別無諍友。)
    (難道沒些過失,再沒有一人規諫他?因想呆叟臨別之際,坐在一間樓上,贈他
    (許多藥石之言,沒有一字一句不切著自家的病痛;所以在既別之後,思其人而
    (不得,因題一匾名其樓曰「聞過摟」。)
    (呆叟自入山中,遂了閒雲野鶴之性,陶然自適不啻登仙。)
    (過了幾月,殷太史與一切舊交因少他不得,都寫了懇切的書,遣人相接,要他
    (依舊入城。)
    (他回札之中,言語甚是決烈。)
    (眾人知道勸他不回,從此以後,也就不來相強。)
    
    
93**時間: 地點:
    (一日,縣中簽派裡役,竟把他的名字開做一名櫃頭,要他入縣收糧,管下年監
    (兑之事。)
    (差人齎票上門,要他入城去遞認狀。)
AAA:(呆叟甚是驚駭)裡中富戶甚多,為什麼輪他不著?
      我有幾畝田地,竟點了這樣重差?
眾人道:(差人道)官錯吏錯,來人不錯。你該點不該點,請到縣裡去說,與我無乾。
    (呆叟搬到鄉間未及半載,飯稻羹魚之樂才享動頭,不想就有這般磨劫;況且臨
    (行之際曾對人發下誓言,豈有未及半年就為馮婦之理?)
    (只得與差人商議,寧可行些賄賂,央他轉去回官,省得自己破戒。)
眾人道:(差人道)聞得滿城鄉宦都是你至交,只消寫字進去,求他發一封書札,就回脫
    了,何須費什麼錢財!
    (呆叟素具傲骨,不肯輕易乾人;況有說話在先,恐為眾人所笑,所以甘心費錢
    (,不肯寫字。)
眾人道:(差人道)既要行賄,不是些小之物可以幹得脫的,極少也費百金,才可以望得
    倖免。
    (呆叟一口應承,並無難色,盡其所有,乾脫了這個苦差。)
    (未免精疲力竭,直到半年之後,方才營運得轉。)
    (正想要在屋旁栽竹,池內種魚,構書屬於住宅之旁,蓄蹇驢於黃犢之外,有許
    (多山林經濟要設施佈置出來。)
    (不想事出非常,變生不測,他所居之處,一向並無盜警,忽然一夜,竟有五七
    (條大漢,明火執仗打進門來,把一家之人嚇得魂飛膽裂。)
    (呆叟看見勢頭不好,只得同了妻子立過一邊,把家中的細軟任憑他席捲而去。
    ()
    (既去之後,撿著幾件東西,只說是他收拾不盡、遺漏下來的;及至取來一看,
    (卻不是自己家中之物,又不知何處劫來的。)
    (所值不多,就拿來丟過一邊,付之不理。)
    (他經過這番劫掠,就覺得窮困非常,漸漸有些支撐不去;依舊怕人恥笑,不肯
    (去告貸分文。)
心上思:城中親友聞之,少不得要捐囊議助,沒有見人在患難之中坐視不顧之理。
      與其告而後與,何如不求而得?
    (過不上幾日,那些鄉紳大老果然各遣平頭,齎書唁慰。)
    (書中的意思便關切不過,竟像自己被劫的一般。)
    (只是一件可笑:封封俱是空函,並不見一毫禮物,還要賠酒賠食款洽他的家人
    (。)
心上思:(心上思量道)不料人情惡薄,一至於此!別人慳吝也罷了,殷太史與我是何等
    的交情,到了此時也一毛不拔,要把說話當起錢來,總是日遠日疏的緣故。古人
    云『一日不見黃叔度,鄙吝復生。』此等過失皆朋友使然,我實不能辭其責也。
    (寫幾封勉強塞責的回書,打發來人轉去。)
    (從此以後,就斷了癡想,一味熬窮守困。)
    (又過了半年,雖不能夠快樂如初,卻也衣食粗足,沒有啼饑號寒之苦。)
    (不想厄運未終,又遇了非常之事。)
AAA:(忽有幾個差人齎了一紙火票上門來捉他)其時某日拿著一伙強盜,他親口招稱
    ,說:『在鄉間打劫,沒有歇腳之處,常借顧某家中暫停。雖不叫做窩家,卻也
    曾受過贓物,求老爺拘他來審審。』
AAA:(呆叟驚詫不已,接過票來一看,恰好所開的贓物就是那日打劫之際遺失下來的
    (幾件東西,就對了妻孥歎口氣道)這等看來,竟是前生的冤孽了!我曾聞得人
    說:『清福之難享,更有甚於富貴。』當初有一士人,每到黃昏人靜之後,就去
    焚香告天,求遂他胸中所欲,終日祈禱,久而不衰。忽然一夜,聽見半空之中有
    人對他講道:
      『上帝憫汝志誠,要降福與汝,但不知所願者何事?故此命我來詢汝。』士
    人道:『念臣所願甚小,不望富貴,但求衣食粗足,得逍遙於山水之間足矣。』
    空中的人道:『此上界神仙之樂,汝何可得?若求富貴則可耳。』就我今日之事
    看來,豈不是富貴可求,清福難享?命裡不該做閒人,閒得一年零半載,就弄出
    三件禍來,一件烈似一件。由此觀之,古來所稱方外司馬、山中宰相其人者,都
    不是凡胎俗骨。這種眠雲漱石的樂處,騎牛策蹇的威風,都要從命裡帶來,若無
    夙根,則山水煙霞皆禍人之具矣。
    (說了這些話,就叫妻孥收拾行李,同了差役起身。)
    (喜得差來的人役都肯敬重斯文,既不需索銀錢,又不擅加鎖鈕,竟像奉了主人
    (之命來邀他赴席地一般,大家相伴而行,還把他遜在前面。)
    (呆叟因前番被動,不能見濟於人,知道世情惡薄,未必肯來援手,徙足以資其
    (笑柄,不如做個硬漢,靠著「死生由命」)
    (四個字挺身出去見官,不想到近城數里之外,有許多車馬停在道旁,卻像通邑
    (的鄉紳有什麼公事商議聚集在一處的光景。)
    (呆叟看了,一來無顏相見,二來不屑求他,到了人多的地方,竟低頭障面而過
    (。)
    (不想有幾個管家走來拽住,道)
呆叟道:顧相公不要走,我們各位老爺知道相公要到,早早在這邊相等,說有要緊話商議
    ,定要見一見的。
呆叟道:我是在官人犯,要進去聽審,沒有工夫講話。且等審了出來,再見眾位老爺,未
    為晚也。
AAA:(那幾個管家把叟望緊緊扯住,只不肯放,連差人也幫他留客)只要我們不催,
    就住在此間過夜也是容易的,為何這等執意。
    (正在那邊扯拽,只見許多大老從一個村落之內趕了出來,親自對他拱手,道)
呆叟道:呆叟兄,多時不會,就見見何妨,為什麼這等拒絕?
    (說了這一句,都伸手來拽他。)
    (呆叟看見意思慇懃,只得霽顏相就,隨了眾人走進那村落之內,卻是一所新構
    (的住居。)
    (只見:柴關緊密,竹徑迂徐。)
    (籬開新種之花,地掃旋收之葉。)
    (數椽茅屋,外觀最樸而內實精工,不竟是農家結構;一帶梅窗,遠視極粗而近
    (多美麗,有似乎墨客經營。)
    (若非陶處士之新居,定是林山人之別業。)
    (眾人拽了呆叟走進這個村落,少不得各致寒暄,敘過一番契闊,就問他致禍之
    (由。)
    (呆叟把以前被劫的情形、此時受枉的來歷,細細說了一遍。)
    (眾人甚是驚訝,又問他)
問 他:此時此際,該作什麼商量?
呆叟道:我於心無愧,見了縣尊,不過據理直說,難道他好不分曲直就以刑罰相加不成?
眾人都:(眾人都道)使不得!你窩盜是假,受贓是實,萬一審將出來,倒有許多不便。
    我們與你相處多年,義關休戚,沒有坐視之理。昨日聞得此說,就要出去解紛,
    一來因你相隔甚遠,不知來歷,見了縣父母難以措辭;二來因你無故入山,滿城
    的人都有些疑惑。說你蹤跡可疑;近日又有此說,一發難於分解,就與縣父母說
    了,他也未必釋然。
      所以定要屈你回來,自己暴白一暴白。
    
    
94**時間: 地點:
    如今沒有別說,縣中的事是我們一力擔當,代你去說,可以不必見官。只是一件
    :你從今以後,再到鄉間去不得了。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
    的,房屋雖已造完,主人還在城中,不曾搬移得出。待我們央人去說,叫他做個
    仗義之人,把此房讓你居住,造屋之費,待你陸續還他。既不必走入市井,使人
    喚你做『馮婦』;又不用逃歸鄉曲,使人疑你做窩家,豈不是個兩全之法?
呆叟道:講便講得極是,我自受三番橫禍,幾次奇驚,把些小家資都已費盡,這所房子住
    便住了,叫把什麼屋價還他?況且居鄉之人全以耕種為事,這負郭之田比不得窮
    鄉的瘠土,其價甚昂,莫說空拳赤手不能驟得,就是有了錢鈔,也容易買他不來
    。無田可耕,就是有房可住也過不得日子,叫把什麼聊生?
眾人道:(殷太史與眾人道)且住下了替你慢慢地商量,決不使你失所就是。
    (說完之後,眾人都別了進城。)
    (獨有殷太史一個宿在城外,與他抵足而眠)
眾人都:自兄去後,使我有過不聞,不知這一年半載之中做差了多少大事。從今以後,求
    你刻刻提撕,時時警覺,免使我結怨於桑梓,遺禍於子孫。
    (又把他去之後追想藥石之言,就以「聞過」二字題作樓名以示警戒的話說了一
    (遍。)
AAA:(呆叟甚是歎服,道他)虛衷若此,何慮讜言之不至?只怕葑菲之見無益於人,
    徒自增其狂悖耳。
    (兩個隔絕年餘,一旦會合,雖不比他鄉遇故,卻也是久旱逢甘。)
    (這一夜的綢繆繾綣,自不待說。)
    (但不知訟事如何,可能就結?且等他睡過一晚,再作商量。)
    (第三十八回 聞過樓第三 魔星將退三樁好事齊來 礭局已成一片隱衷才露)
    (呆叟與殷太史二人抵足睡了一夜。)
    (次日起來,殷太史也進城料理,只留呆叟一人住在外面,替人看守山莊。)
    (呆叟又在山莊裡面周圍踱了一回,見他果然造得中款,樸素之中又帶精雅,恰
    (好是個儒者為農的住處。)
心上思:(心上思量道)他費了一片苦心,造成這塊樂地,為什麼自己不住,倒肯讓與別
    人?況且卒急之間又沒有房價到手,這樣呆事,料想沒人肯做。眾人的言語都是
    些好看話兒,落得不要癡想。
    (正在疑慮之間,忽有一人走到,說是本縣的差人,又不是昨日那兩個。)
    (呆叟只道鄉紳說了,縣尊不聽,依舊添差來捉他,心上甚是驚恐。)
    (及至仔細一認,竟有些面善。)
    (原來不是別個,就是去年簽著裡役、知縣差他下鄉喚呆叟去遞認狀的。)
    (呆叟與他相見過了,就問)
就 問:差公到此,有何見教?
AAA:(那人答應道)去年為裡役之事,蒙相公托我夤緣,交付白銀一百兩。後來改簽
    別人,是本官自己的意思,並不曾破費分文。小人只說自家命好,撞著了太歲,
    所以留在身邊,不曾送來返璧。起先還說相公住得▉遠,一時不進城來,這主銀
    子沒有對會處,落得隱瞞下來。
    
    
95**時間: 地點:
      如今聞得你為事之後,依舊要做城裡人,不做鄉下人了,萬一查訪出來,不
    好意思。所以不待取討,預先送出來奉償,還覺得有些體面。這是一百兩銀子,
    原封未動,請相公收了。
AAA:(呆叟聽見這些話,驚詫不已)銀子不用,改簽別人,也是你的造化,自然該受
    的。為什麼過了一年有餘又送來還我?
    (再三推卻,只不肯收。)
    (那人不由情願,塞在他手中,說了一聲「得罪」,竟自去了。)
AAA:(呆叟驚詫不過)衙役之內那有這樣好人?或者是我否極泰來,該在這邊居住,
    所以天公要成就我,特地把失去之物都取來付還,以助買屋之費,也未可知。
AAA:(正在這邊驚喜,不想又有扣門之聲)幾個故人要會。
    (及至放他進來,瞥面一見,幾乎把人驚死!你說是些什麼人?原來就是半年之
    (前明火執杖擁進門來打劫他家私的強盜!自古道「仇人相見,分外眼明」,哪
    (有認不出的道理?呆叟一見,心膽俱驚,又不知是官府押來取他,又不知是私
    (自逃出監門尋到這邊來躲避?)
    (滿肚猜疑,只是講不出口。)
    (只見那幾個好漢不慌不忙對他拱拱手,道)
眾人道:顧相公,一向不見,你還認得我們麼?
    (呆叟兢兢慄慄抖做一團,只推認他不得。)
AAA:(那些好漢道)豈有認不得之理?老實對你說罷,我們今日之來,只有好心,並
    無歹意,勸你不要驚慌。那一日上門打劫,原不知高姓大名,只說是山野之間一
    個鄙吝不堪的財主,所以不分皂白,把府上的財物盡數卷來。後來有幾個弟兄被
    官府拿去,也還不識好歹,信口亂扳,以致有出票拘拿之事。我們雖是同伙,還
    喜得不曾拿獲,都立在就近之處打點衙門。方才聽得人講,都道出票拿來的人是
    一位避世逃名的隱士,現停在某處地方。我們知道,甚是懊侮。
      豈有遇著這等高人不加資助反行劫掠之理?所以如飛趕到這邊,一來謝罪,
    二來把原物送還。恕我輩是粗鹵強人,有眼不識賢士,請把原物收下,我們要告
    別了。
    (說到這一聲,就不等回言,把幾個包袱丟在他面前,大家揮手出門,不知去向
    (。)
AAA:(呆叟看了這些光景,一發愁上加愁,慮中生慮)他目下雖然漏網,少不得官法
    如爐,終有一日拿著。我與他見此一面,又是極大的嫌疑了。況且這些贓物原是
    失去的東西,豈有不經官府、不遞認狀、倒在強盜手中私自領回之理?萬一現在
    拿著的又在官府面前招出這主贓物,官府查究起來,我還是呈送到官的是,隱匿
    下來的是?
    (想到這個地步,真是千難萬難,左想一回又不是,右想一回又不是,只得閉上
    (柴門,束手而坐。)
    (正在沒擺佈的時節,只聽得幾下鑼響,又有一片吆喝之聲,知道是官府經過。
    ()
    (呆叟原係罪人,又增出許多形跡,聽見這些響動,好不驚慌,惟恐有人闖進門
    (來,攻其不意。)
    (要想把贓物藏過一邊,怎奈人生地不熟,不知哪一個去處可以掩藏。)
    (正在東張西望的時節,忽聽得捶門之聲如同霹靂,鑼聲敲到門前,又忽然住了
    (,不知為什麼緣故。)
    (欲待不開,又恐怕抵擋不住;欲待要開,怎奈幾個包袱擺在面前,萬一官府進
    (來,只當是自具供招、親投罪狀、買一個強盜窩家認到身上來做了,如何使得
    (?急得大汗如流,心頭突突地亂跳。)
一 邊:(又聽得敲門之人高聲喊道)老爺來拜顧相公,快些開門,接了帖子進去!
AAA:(呆叟聽見這句話,一發疑心)我是犯罪之人,不行捕捉也夠了,豈有問官倒寫
    名帖上門來拜犯人之理?此語一發荒唐,總是凶多吉少!料想支撐不住,落得開
    門見他。
    (誰想拔開門拴,果然有個侍弟帖子塞進門來。)
AAA:(那投帖之人又說)老爺親自到門,就要下轎了,快些出來迎接。
    (呆叟見過名帖,就把十分愁擔放下七分,料他定有好意,不是什麼機謀,就整
    (頓衣冠,出去接見。)
    (縣尊走下轎子,對著呆叟道)
呆叟道:這位就是顧兄麼?
呆叟道:晚生就是。
刑尊道:(縣尊道)渴慕久矣,今日才得識荊。
    (就與他挽手而進。)
    (行至中堂,呆叟說是「犯罪之人,不敢作揖」,要行長跪之禮。)
AAA:(縣尊一把扯住)小弟惑於人言,唐突吾兄兩次,甚是不安,今日特來謝過。兄
    乃世外高人,何罪之有?
    (呆叟也謙遜幾句,回答了他。)
    (兩個才行抗禮。)
    (縣尊坐定之後,就)
就 問:吾兄的才品,近來不可多得,小弟欽服久矣。兩番得罪,實是有為而然,日後自
    明,此時不煩細說。方才會著諸位令親,說吾兄有徙居負郭之意,若果能如此,
    就可以朝夕領教,不作蒹葭白露之思了。但不知可曾決策?
呆叟道:敝友舍親都以此言相勖,但苦生計寥寥,十分之中還有一二分未決。
刑尊道:(縣尊道)有弟輩在此,『薪水』二字,可以不憂;待與諸位令親替兄籌個善策
    ,再來報命就是了。
    (呆叟稱謝不遑。)
    (縣尊坐了片時,就告別而去。)
    (呆叟一日之中遇了三樁詫事,好像做夢一般,禍福齊來,驚喜畢集,自家猜了
    (半日,竟不知什麼來由。)
    (直等到黃昏日落之時,諸公攜酒而出,一來替他壓驚,二來替他賀喜,三來又
    (替他暖熱新居。)
AAA:(吃到半席之間,呆叟把日間的事細細述了一遍)公門之內莫道沒有好人,盜賊
    之中一般也有豪傑。只是這位縣尊前面太倨後面太恭,舉動靡常,倒有些解說他
    不出。
    (眾人聽了這些話,並不則聲,個個都掩口而笑。)
    (呆叟看了,一發疑心起來,問他)
問 他:不答者何心?暗笑者何意?
    (殷太史見他盤問不過,才說出實心話來,竟把呆叟喜個異常,笑個不住!原來
    (那三樁橫禍、幾次奇驚,不是天意使然,亦非命窮所致,都是眾人用了詭計做
    (造出來的。)
    (只因思想呆叟,接他不來,知道善勸不如惡勸。)
    (他要享林泉之福,所以下鄉,偏等他吃些林泉之苦。)
AAA:(正要生法擺佈他,恰好新到一位縣尊,極是憐才下士,殷太史與眾人就再三推
    (轂)敝縣有才之士只得一人,姓某名某,一向避跡入山,不肯出來謁見當事。
    此兄不但才高,兼有碩行,與治弟們相處,極肯輸誠砥礪。自他去後,使我輩鄙
    吝日增,聰明日減。可惜不在城中,若在城中,老父母得此一人,就可以食憐才
    下士之報。
    (縣尊聞之,甚是踴躍,要差人齎了名帖,下鄉去物色他。)
眾人道:此兄高尚之心已成了膏盲痼疾,不是弓旌召得來的,須效晉文公取土之法,畢竟
    要焚山烈澤,才弄得介子推出來。治弟輩正有此意,要借老父母的威靈,且從小
    處做起,先要如此如此;他出來就罷,若不出來,再夫如此如此;直到第三次上
    ,才好把辣手放出來。先使他受些小屈,然後大伸,這才是個萬安之法。
    (縣尊聽了,一一依從。)
    (所以簽他做了櫃頭,差人前去呼喚。)
    (明知不來,要使他蹭蹬起頭,先破幾分錢鈔,省得受用太過,動以貧賤驕人。
    ()
    (第二次差人打劫,料他窮到極處必想入城,還怕有幾分不穩,所以吩咐打劫之
    (人,丟下幾件贓物,預先埋伏了禍根,好等後來發作。)
    (誰想他依舊倔強,不肯出來,所以等到如今才下這番辣手。)
    (料他到了此時,決難擺脫,少不得隨票入城。)
    (據眾人的意思,還要哄到城中,弄幾個輕薄少年立在路口,等呆叟經過之時叫
    (他幾聲「馮婦」,使他慚悔不過,才肯回頭。)
叫 他:(獨有殷太師一位不肯)要逼他轉來,畢竟得個兩全之法,既要遂我們密邇之意
    ,又要成就他高尚之心。趁他未到的時節,先在這半村半郭之間尋下一塊基址,
    替他蓋幾間茅屋,置幾畝腴田,有了安身立命之場,他自然不想再去。我們為朋
    友之心,方才有個著落,不然,今日這番舉動真可謂之虛拘了。
    (眾人聽見,都道他慮得極妥。)
    (縣尊知道有此盛舉,不肯把「倡義」二字讓與別人,預先捐俸若干,送到殷太
    (史處,聽他設施。)
    (所以這座在房與買田置產之費共計千金,三股之內,縣尊出了一股,殷太史出
    (了一股,其餘一股乃眾人均出。)
    (不但宴會賓客之所、安頓妻孥之處替他位置得宜,不落尋常窠臼;連養牛蓄豕
    (之地、雞棲犬宿之場都造得現現成成,不消費半毫氣力。)
    (起先那兩位異人、三樁詫事,亦非無故而然,都是他們做定的圈套,特地叫人
    (送上門來,使他見了先把大驚變為小驚,然後到相見的時節說了情由,再把小
    (喜變為大喜。)
    (連縣尊這一拜,也是在他未到之先就商確定了的;要等他一到城外,就使人相
    (聞,好等縣尊出來枉顧,以作下交之始。)
    (呆叟在窮愁落寞之中、顛沛流離之際,忽然聞了此說,你道他驚也不驚?喜也
    (不喜?感激眾人不感激眾人?當夜開懷暢飲,醉舞狂歌,直吃到天明才散。)
    (呆叟把山中的家小與牛羊犬豕之類,一齊搬入新居,同享現成之福。)
    (從此以後,不但殷太史樂於聞過,時時往拜昌言,諸大老喜得高朋,刻刻來承
    (麈教;連那位禮賢下士的令尹,凡有疑難不決之事、推敲未定之詩,不是出郭
    (相商,就是走書致訊。)
    (呆叟感他國士之遇,亦以國土報之,凡有事關民社、跡係聲名者,真所謂知無
    (不言,言無不盡。)
    (殷太史還說聲氣雖通,終有一城之隔,不便往來;又在他在房之側買了一所民
    (居,改為別業。)
    (把「聞過樓」的匾額叫人移出城來,釘在別業之中一座書摟之上,求他朝夕相
    (規,不時勸誡。)
    (這一部小說的樓名,俱從本人起見,獨此一樓不屬顧而屬殷,議之者以為旁出
    (,殊不知作者原有深心。)
    (當今之世,如顧呆叟之恬澹寡營,與朋友交而能以切磋自效者,雖然不多,一
    (百個之中或者還有一兩個。)
    (至於處富貴而不驕、聞忠言而善納、始終為友、不以疏遠易其情、貧老變其志
    (者,百千萬億之中正好尋不出這一位!只因作書之旨不在主而在客,所以命名
    (之義不屬顧而屬殷,要使觀者味此,知非言過之難而聞過之難也。)
    (覺世稗官之小說大率類此。)
    (其能見收於人、不致作覆瓿抹桌之具者,賴有此耳!)
    (評)
    (諸以既遂呆叟之高,又使之不迂其跡,誠一時盛舉。)
    (敘養士之功者,必以太史為最,縣令次之,諸大老又次之。)
    (以求田問舍之資,合諸老所出者,僅得三分之一,而兩公之力居多也。)
    (予謂:此番捐助,不虧太史,不虧縣令,獨獨虧了諸公,為呆叟者不可不知感
    (激。)
    (何也?大史善於聞過,縣令工於謀野,其取償於呆叟者,不啻什百,豈止三分
    (之一而已哉!其餘諸老,既乏聞過之虛衷,義無謀野之實意,不過於高談闊論
    (之時,增一酒朋詩客而已。)
    (所以出一分失一分,助一股折一股。)
    (俗語云「施恩不望報」,惟諸老能之。)
    (若太史、縣令二公,皆居奇射利之尤者也。)
    (然又不得不謂之仗義。)
    (可見名實兼收之事,惟禮賢下士一節足以資之,較積德於冥冥之中、俾後世子
    (孫食其報者,尚有遲早賒現之別耳!)
    
    
    
    
    
        
        

返回 開放文學

訪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