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 至 第二二
11**時間: 地點:
謂之曰:(須臾,見思徵從數十騎止其庭,詬曰)汝枉陷我,今取汝。
(霸周章惶怖,拔刀自刳腹而死。)
(是日,閭里咸見焉。)
(霸纔氣絕,思徵亦沒。)
(太子諭德張元一以齋諧供奉。)
謂之曰:(時中橋新成,則天問元一)在外有何好事?
對 曰:(元一對曰)洛橋成而郭霸死,即好事也。
(則天默然。)
(武三思既廢五王,慮為後患,乃令宣州司功參軍鄭愔告張柬之與王同皎同謀反
(。)
(又令人陰疏韋后穢行,榜於天津橋,請行廢黜。)
(中宗大怒,付執政按之。)
(諸相皆佯假寐,唯李嶠、韋巨源、楊再思遽出承制,攘袂於其間。)
(遂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深竟其事。)
對 曰:(承嘉奏云)柬之等令人密為此榜,雖托廢皇后為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誅
。
(中宗大怒,遽令法司結罪。)
(又諷皇太子上表,請夷柬之等三族。)
(中書舍人崔湜又勸三思盡殺之,絕其歸望。)
對 曰:(三思問)誰可使者?
(湜薦表兄周利貞,先為桓、景所惡,貶嘉州司馬。)
(三思即以利貞為南海都督,令矯詔殺之。)
(唯桓彥範於竹槎上曳,肉盡而死。)
(初,柬之懼三思讒,引湜以為耳目,自使伺其動靜。)
(湜反黨三思,以圖柬之等。)
(君子知湜之不免耳。)
(武三思干紀亂常,海內忿恚。)
(張仲之、宋之遜、祖延慶等,謀於袖中發銅弩射之,伺便未果。)
(之遜子曇知之,以告冉祖雍。)
(祖雍以聞,則天敕宰臣與御史大夫李承嘉於新開門案問。)
(諸相懼三思,但僶俛,佯不應仲之等。)
(唯李嶠獨與承嘉耳語,令御史姚紹之密致力士七十餘,引仲之對問。)
(至則塞口反接,送於繫所。)
謂之曰:(紹之謂仲之曰)張三,事不諧矣!
(仲之固言三思反狀,紹之命棒之而臂折。)
(仲之大呼:「天子」者七八,謂紹之曰)
謂之曰:反賊,我臂且折,當訴爾於天曹。
(請裂汗衫與紹之,乃自誣反而族。)
(紹之自此神氣自若,朝庭側目焉。)
(尋坐贓污,憲司推之,獲贓五十餘貫,當死。)
(韋庶人之黨護之,得免,放於嶺南。)
(第二十八章 諧謔)
(太宗嘗宴近臣,令嘲謔以為樂。)
謂之曰:(長孫無忌先嘲毆陽詢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
答 曰:(詢應聲答曰)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由心圂圂,所以面團團。
謂之曰:(太宗斂容曰)汝豈不畏皇后聞耶!
(無忌,后之弟也。)
(詢為人瘦小特甚,寢陋而聰悟絕倫,讀書數行俱下,博覽古今,精究《蒼》《
(雅》。)
(初學王羲之書,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
(溫彥博為吏部侍郎,有選人裴略被放,乃自贊於彥博,稱解曰嘲。)
(彥博即令嘲廳前叢竹,略曰)
略 曰: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熱,肚裡不能容國土,皮外何勞生枝節?
(又令嘲屏牆,略曰)
略 曰:高下八九尺,東西六七步,突兀當廳坐,幾許遮賢路。
謂之曰:(彥博曰)此語似傷博。
略 曰:即扳公肋,何止傷博!
(博慚而與官。)
(則天朝,蕃客上封事,多獲官賞,有為右臺御史者。)
略 曰:(則天嘗問張元一曰)近日在外,有何可笑事?
對 曰:(元一對曰)朱前宜著綠,錄仁傑著朱。閭知微騎馬,馬吉甫騎驢。(將名)作
姓李千里,將姓作名吳揚吾。左臺胡御史,右臺御史胡。
(胡御史,元禮也;御史胡,蕃人為御史者。)
(尋授別敕。)
其詩曰:(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
其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雲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對 曰:(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對 曰:(元崇逵為果州司馬,有一婢死,處分直典云)逵家老婢死,驅使來久,為覓一
棺木殯之。逵初到,家貧不能買得新者,但得經一用者,充事即得。亦不須道逵
買,直云君家自有須。
(直典出說之,一州以為口實。)
(則天初革命,恐群心未附,乃令人自舉。)
(供奉官正員之外置里行、拾遣、補闕、御史等,至有車載斗量之詠。)
(有御史臺令史將入臺,值里行數人聚立門內,令史下驢,驅入其間,里行大怒
(,將加杖罰。)
對 曰:(令史曰)今日過實在驢,乞數之,然後受罰。
對 曰:(里行許之,乃數驢曰)汝技藝可知,精神極鈍,何物驢畜,敢於御史里行!
(諸里行羞赧而止。)
(京城流俗,僧、道常爭二教優劣,遞相非斥。)
(總章中,興善寺為火災所焚,尊像蕩盡。)
謂之曰:(東明觀道士李榮因詠之曰)道善何曾善,云興遂不興,如來燒亦盡,唯有一群
僧。
(時人雖賞榮詩,然聲稱從此而減。)
(侯思止出自皂隸,言音不正,以告變授御史。)
謂之曰:(時屬斷屠,思止謂同列曰)今斷屠,宰(雞雲)圭,(豬雲)誅,(魚雲)虞
,(驢云乎)縷,(俱云)居,不得(吃雲)詰,空(吃)結,(米雲)弭,(
(面)泥去,(如雲)儒,何得不飢?
(侍御崔獻可笑之。)
謂之曰:(思止以聞,則天怒,謂獻可曰)我知思止不識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
(獻可具以雞豬之事對,則天亦大笑,釋獻可。)
(晉宋以還,尚書始置員外郎,分判曹事。)
(國朝彌重其遷。)
(舊例:郎中不歷員外郎拜者,謂之「土山頭果毅」。)
(言其不歷清資,便拜高品,有似長徵兵士,便得邊遠果毅也。)
(景龍中,趙謙光自彭州司馬入為大理正,遷房部郎中。)
(賀遂涉時為員外,戲詠之曰)
謂之曰:員外由來美,郎中望不優。誰言粉署裡,翻作土山頭。
謂之曰:(謙光酬之曰)錦帳隨情設,金爐任意薰。唯愁員外署,不應列星文。
(益州每歲進柑子,皆以紙裹之。)
(他時長吏嫌紙不敬,代以綢布。)
(既而恐柑子為布所損,每懷憂懼。)
(俄有御史甘子布使於蜀,驛使馳白長吏)
對 曰:有御史甘子布至。
對 曰:(長吏以為推布裹柑子事,懼曰)果為所推!
(及子布到驛,長吏但敘以布裹柑子為敬。)
(子布初不之知,久而方悟。)
(聞者莫不大笑。)
(子布好學,有文章,名聞當代。)
(王上客,自負其才,意在前行員外。)
(俄除膳部員外,既乖本志,頗懷悵惋。)
謂之曰:(吏部郎中張敬忠戲詠之曰)有意嫌兵使,專心取考功,誰知腳蹭蹬,幾落省牆
東。
(膳部在省東北隅,故有此詠。)
(玄宗初即位,邵景、蕭嵩、韋鏗,並以殿中升殿行事。)
(既而景、嵩俱加朝散,鏗獨不沾。)
(景、嵩二人多鬚,對立於庭。)
謂之曰:(鏗嘲之曰)一雙鬍子著緋袍,一個鬚多一個高。相對廳前搽早立,自言身品世
間毛。
(舉朝以為歡笑。)
(後睿宗御承吳門,百僚備列,鏗忽風眩而倒。)
(鏗既肥短,景意酬其前嘲,乃詠之曰)
謂之曰:飄風忽起團欒回,倒地還如著腳搥。昨夜殿上空行事,直為元非五品才。
(時人無不諷詠。)
(竇懷貞為京兆尹,神龍之際,政令多門,京尉由墨敕入臺者,不可勝數。)
謂之曰:(或謂懷貞曰)縣官相次入臺,縣事多辦否?
對 曰:(懷貞對曰)倍辦於往時。
對 曰:(問其故,懷貞曰)好者總在,僥倖者去故也。
(聞者皆大噱。)
(姚崇為紫微令,舊例:給、舍直次,不讓宰相,崇以年位俱高,不依其請。)
對 曰:(令史持直簿詣之,崇批其簿曰)告直令史,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
老人年事,終不擬當。
(給、舍見之歡笑,不復逼也。)
(後遂停宰相直宿。)
(第二十九章 記異)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人,少聰敏,有操行。)
(貞觀三年,因疾而挺志往五天竺國,凡經十七歲,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五日,
(方到長安。)
(足所親踐者一百一十一國,探求佛法,咸究根源。)
(凡得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並佛像等甚多。)
(京城士女迎之,填城隘郭。)
(時太宗在東都,乃留所得經像於弘福寺。)
(有瑞氣徘徊像上,移晷乃滅。)
(遂詣駕,並將異方奇物朝謁。)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其處雖小,禪院虛靜,可謂翻譯之所。
(太宗御制《聖教序》。)
(高宗時為太子,又作《述聖記》,並勒於碑。)
(麟德中,終於坊郡玉華寺。)
(玄奘撰《西域記》十二卷,見行於代。)
(著作郎敬播為之序。)
(袁天綱,益州人,尤精相術。)
(貞觀初,敕召赴京,途經利州。)
(時武士彟為刺史,使相其妻楊氏。)
謂之曰:(天綱曰)夫人骨法,必生貴子。
(乃遍召諸子令相之,見元慶、元爽,曰)
謂之曰:可至刺史,終亦迍否。
(見韓國夫人,曰)
謂之曰:此女大貴,然亦不利。
謂之曰:(則天時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綱大驚曰)此郎君神采奧澈,不易可知。
(試令行。)
謂之曰:(天綱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轉側視之,』若是女,當為天子。
謂之曰:(貞觀未,高士廉問天綱曰)君之祿壽,可至何所?
對 曰:今年四月死矣。
(咸如其言。)
(則天時,新豐縣東南露臺鄉,因風雨震雷,有山踴出,高二百尺,有池周回三
(頃,池中有龍鳳之形,米麥之異。)
(則天以為休禎,叫「慶山」。)
對 曰:(荊州人俞文俊上書曰)臣聞天氣不和則寒暑並,人氣不和而疣贅出,地氣不和
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出變為災。陛下謂之
『慶山』,臣以為非慶也。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禍立至。
(則天大怒,流之嶺南。)
(沙門一行,俗姓張,名遂,郯公公謹之曾孫。)
(年少出家,以聰敏學行,見重於代。)
(玄宗詔於光文殿改撰《歷經》,後又移就麗正殿,與學士參校《歷經》。)
(一行乃撰《開元大演曆》一卷,《歷議》十卷,《歷立成》十二卷,《曆書》
(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凡五部五十卷。)
(未及奏上而卒。)
(張說奏上,請令行用。)
(初,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御制《游儀銘》付太史監,將向靈臺上,用以測候
(。)
(分遣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馳驛往安南、朗、兗等州,測候日影,同以二分、二
(至之日正午時量日影,皆數年乃定。)
(安南量極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日長七尺九寸二分,春秋二分長二尺九寸三分
(,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一分。)
(蔚州橫野軍北極高四十度,冬至日影長一丈五尺八分,春秋二分長六尺六寸二
(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此二所為中土南北之極。)
(其朗、兗、太原等州,並差殊不同。)
對 曰:(一行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約南北極相去纔八萬餘里。
(修歷人陳玄景亦善算術,歎曰)
歎 曰:古人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為不可得而致也。今以丈尺之術,而測天地
之大,豈可得哉!若依此而言,則天地豈得為大也!
(其後參校一行《歷經》,並精密,迄今行用。)
(開元十五年正月,集賢學士徐堅請假往京兆葬其妻岑氏,問兆域之制於張說。
()
說 曰:墓而不墳,所以反本也。三代以降,始有墳之飾,斯孝子永思之所也。禮有升降
貴賤之度,俾存歿之道,各得其宜。長安、神龍之際,有黃州僧泓者,能通鬼神
之意,而以事參之。僕常聞其言,猶記其要:墓欲深而狹,深者取其幽,狹者取
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為土界,又一丈二尺為水界,各有龍守之。土龍六年而
一暴,水龍十二年而一暴,當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設窀穸。
墓之四維,謂之折壁,欲下闊而上斂。其中頂謂之中樵,中樵欲俯斂而傍殺。墓
中抹粉為飾,以代石堊。不置瓴瓷瓦,以其近於火;不置黃金,以其久而為怪;
不置朱丹、雄黃、礬石,以其氣燥而烈,使墳上草木枯而不潤。不置毛羽,以其
近於屍也。鑄鐵為牛豕之狀像,可以禦二龍,玉潤而潔,能和百神,寘之墓內,
以取神道。僧泓之說如此,皆前賢所未達也。桓魋石槨阝,王孫倮葬,奢儉既過
,各不得中。近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濫,人用賴焉。及其葬也,儉不逾制,將
穿墓者曰:『必有異應,以旌若人』。果獲石堂,其大如釜,中空外堅,四門八
牖。占曰:『此天所以祚有德也』。置其墓中,其後終吉。後優詔褒贈,寵及其
子。開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貴,墳墓逾制,禭服明器,羅列千里。墳上未乾,家毀
子死。殷鑒不遠,子其擇焉。
(第三十章 郊禪)
(郊祀,禮之宗主也。)
說 曰:(《傳》曰)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唐堯望秩,周文明發。)
(禮備心誠,神祇降福。)
(東憐殺牛,亳社用人,肆忍逞慾,禍不旋踵。)
(秦興五畤之祠,淫而無法;漢增而神之祀,黷而不經。)
(國家遠酌《周官》,近看隋制,無文咸秩,事舉其中。)
(故撮其旨要,載之篇末。)
(貞觀中,百官上表請封禪,太宗許焉。)
(唯魏徵切諫,以為不可。)
徵 曰:(太宗謂魏徵曰)朕欲封禪,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服耶?
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不可!
對 曰:(徵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人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
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罻羅猶密;積歲一豐,倉廩尚虛
。此臣所以竊謂未可。臣未能遠譬,但喻於人。今有人,十年長患瘡,理且愈,
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
之良醫除其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且陛下東封,萬
國咸集,要荒之外,莫不奔走,自今伊洛,洎於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
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豈可引彼夷狄,示之虛弱。殫府竭財
,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給復,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夫橫
議,悔不可追。豈獨臣言,兆人咸耳。
(太宗不能奪,乃罷封禪。)
(高宗乾封初,封禪岱宗。)
(行初獻之禮畢,執事者趨下,而宮官執帷。)
(天后率十六宮升壇行禮,帷席皆以錦繡為之,識者咸非焉。)
對 曰:(時有羅文府果毅李敬直上言)封禪須用明水以實樽彝。按《淮南子》云:『方
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注云:『方諸,陰燧大蛤是也。磨拭令熱,以向月則水
生』。
(詔令試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斗,使差送太山以供用。)
(古封禪禮多闕不載。)
對 曰:(管仲對齊桓公)自古封禪者,七十有二君。
對 曰:(自管仲後,西漢一封禪,東漢三封禪,而張說《封祀壇碑》云)高宗六之,於
今七矣。
(意以漢安帝功德不副,徒有告成之文,故不以為數耳。)
對 曰:(漢武帝封太山,刻石紀號,其文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人以
仁。四宇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生人蕃息。天祿
永德。
(其歷代玉檢文皆秘,代莫聞知。)
(開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禪,問賀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
(對曰)
對 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
外人莫知之。
玄宗曰: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私請,宜將玉牒示百寮。
對 曰:(其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
、太宗,受命立極。高宗昇平,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丕定。上帝眷祐,錫
臣忠武。底綏內難,翼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
祀岱岳,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御制撰《太山銘》,親札勒山頂。)
(詔張說制《封祀壇碑》,以紀功德。)
(玄宗將東封,詔張說、徐堅、賀知章、韋縐、康子元等,撰東封儀。)
(舊儀:禪社首,享皇地祇,皇后配享。)
(新定尊睿宗以配皇地祇。)
對 曰:(說謂堅等曰)王者父天母地,皇地祇雖當皇母位,亦當皇帝之母也。子配母饗
,亦有何嫌而議曰:『欲令皇后配地祇。』非古制也。天鑒孔明,福善如響。乾
封之禮,皇后配地祇,天后為亞獻,越國大妃為終獻。宮闈接神,有乖舊典,上
玄不祐,遂有天授易姓之事。宗社中圯,公族誅滅,皆由此也。景龍之季,有事
圜丘,韋庶人為亞獻,皆受此咎。平坐齋郎及女人執祭者,亦多夭卒。今主上尊
天敬神,革改斯禮,非唯乾坤降祐,亦當垂範將來,為萬代法也。
(事遂施行。)
(寶應初,杜鴻漸為禮儀使,與禮官薛頎、歸崇敬等建議,以神堯皇帝為受命之
(主,非始封之君得為太祖。)
(景皇帝受封為唐,即殷之契,周之后稷也。)
(郊天地,請以景皇帝配座,宗廟亦以景皇帝配獻。)
(博士獨孤及議,亦以為若配天之位既易,則天祖之號宜廢。)
(祀之不修,廟亦當毀,恐失宗祖報本之道。)
(代宗從之。)
(至永泰二年,關中大旱,自三月至六月不雨。)
對 曰:(至六月,執事者皆多云)景皇帝追封於唐,高祖受命之祖,唐有天下,不因景
皇帝。今配享失位,故神不降福,愆陽為災。
(詔旨令百司議,乃止。)
對 曰:(先是諫議大夫黎乾亦奏稱)景皇帝非受命之君,不合配天。
(發十詰十難以明之,疏奏,不納。)
(第三十一章 總論)
(史冊之興,其來久矣。)
(蒼頡代結繩之政,伯陽主藏室之書。)
(晉之董狐,楚之猗相,皆簡牘椎輪也。)
(仲尼因魯史成文,著為《春秋》。)
(尊君卑臣,去邪歸正。)
(用夷禮者無貴賤,名不達於王者無賢愚,不由君命諸無大小。)
(人邪行正棄其人,人正國邪棄其國。)
(此《春秋》大旨也。)
(故志曰:仲尼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又曰: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
(《春秋》憑義以制法,垂文以行教,非徒皆以日繫月編年敘事而已。)
(後之作者無力,病諸司馬遷意在博文,綜核疏略,後六經而先黃老,賤處士而
(寵奸雄;班固序廢興則褒時而蔑祖德,述政教則左理本而右典刑。)
(此遷、固之所蔽也。)
(然遷辭直而事備,固文贍而事詳。)
(若用其所長,蓋其所短,則升堂而入室矣。)
(范煜絀公才而采私論,捨典實而飾浮言。)
(陳壽意不迨文,容身遠害,既乖直筆,空紊舊章。)
(自茲已降,漸已陵替也。)
(國家革隋之弊,文筆聿修。)
(貞觀、開元述作為盛,蓋光於前代矣。)
(自微言既絕,異端斯起,莊、列以仁義為芻狗,申、韓以禮樂為癰疣,徒有著
(述之名,無裨政教之闕。)
(聖人遺訓幾乎息矣。)
(昔荀爽紀漢事可為鑒戒者,以為漢語。)
(今之所記,庶嗣前修。)
(不尚奇正之謀,重文德也;不褒縱橫之言,賊狙詐之。)
(刊浮靡之詞,歸正也;損術數之略,抑末也。)
(理國者以人為本,當厚生以順天;立身者以學為先,必因文而輔教。)
(纖微之善,罔不備書;百代之後,知斯言之可復也。)
11**時間: 地點:
謂之曰:(須臾,見思徵從數十騎止其庭,詬曰)汝枉陷我,今取汝。
(霸周章惶怖,拔刀自刳腹而死。)
(是日,閭里咸見焉。)
(霸纔氣絕,思徵亦沒。)
(太子諭德張元一以齋諧供奉。)
謂之曰:(時中橋新成,則天問元一)在外有何好事?
對 曰:(元一對曰)洛橋成而郭霸死,即好事也。
(則天默然。)
(武三思既廢五王,慮為後患,乃令宣州司功參軍鄭愔告張柬之與王同皎同謀反
(。)
(又令人陰疏韋后穢行,榜於天津橋,請行廢黜。)
(中宗大怒,付執政按之。)
(諸相皆佯假寐,唯李嶠、韋巨源、楊再思遽出承制,攘袂於其間。)
(遂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深竟其事。)
對 曰:(承嘉奏云)柬之等令人密為此榜,雖托廢皇后為名,實有危君之計。請加族誅
。
(中宗大怒,遽令法司結罪。)
(又諷皇太子上表,請夷柬之等三族。)
(中書舍人崔湜又勸三思盡殺之,絕其歸望。)
對 曰:(三思問)誰可使者?
(湜薦表兄周利貞,先為桓、景所惡,貶嘉州司馬。)
(三思即以利貞為南海都督,令矯詔殺之。)
(唯桓彥範於竹槎上曳,肉盡而死。)
(初,柬之懼三思讒,引湜以為耳目,自使伺其動靜。)
(湜反黨三思,以圖柬之等。)
(君子知湜之不免耳。)
(武三思干紀亂常,海內忿恚。)
(張仲之、宋之遜、祖延慶等,謀於袖中發銅弩射之,伺便未果。)
(之遜子曇知之,以告冉祖雍。)
(祖雍以聞,則天敕宰臣與御史大夫李承嘉於新開門案問。)
(諸相懼三思,但僶俛,佯不應仲之等。)
(唯李嶠獨與承嘉耳語,令御史姚紹之密致力士七十餘,引仲之對問。)
(至則塞口反接,送於繫所。)
謂之曰:(紹之謂仲之曰)張三,事不諧矣!
(仲之固言三思反狀,紹之命棒之而臂折。)
(仲之大呼:「天子」者七八,謂紹之曰)
謂之曰:反賊,我臂且折,當訴爾於天曹。
(請裂汗衫與紹之,乃自誣反而族。)
(紹之自此神氣自若,朝庭側目焉。)
(尋坐贓污,憲司推之,獲贓五十餘貫,當死。)
(韋庶人之黨護之,得免,放於嶺南。)
(第二十八章 諧謔)
(太宗嘗宴近臣,令嘲謔以為樂。)
謂之曰:(長孫無忌先嘲毆陽詢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
答 曰:(詢應聲答曰)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由心圂圂,所以面團團。
謂之曰:(太宗斂容曰)汝豈不畏皇后聞耶!
(無忌,后之弟也。)
(詢為人瘦小特甚,寢陋而聰悟絕倫,讀書數行俱下,博覽古今,精究《蒼》《
(雅》。)
(初學王羲之書,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
(溫彥博為吏部侍郎,有選人裴略被放,乃自贊於彥博,稱解曰嘲。)
(彥博即令嘲廳前叢竹,略曰)
略 曰: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熱,肚裡不能容國土,皮外何勞生枝節?
(又令嘲屏牆,略曰)
略 曰:高下八九尺,東西六七步,突兀當廳坐,幾許遮賢路。
謂之曰:(彥博曰)此語似傷博。
略 曰:即扳公肋,何止傷博!
(博慚而與官。)
(則天朝,蕃客上封事,多獲官賞,有為右臺御史者。)
略 曰:(則天嘗問張元一曰)近日在外,有何可笑事?
對 曰:(元一對曰)朱前宜著綠,錄仁傑著朱。閭知微騎馬,馬吉甫騎驢。(將名)作
姓李千里,將姓作名吳揚吾。左臺胡御史,右臺御史胡。
(胡御史,元禮也;御史胡,蕃人為御史者。)
(尋授別敕。)
其詩曰:(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
其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雲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對 曰:(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對 曰:(元崇逵為果州司馬,有一婢死,處分直典云)逵家老婢死,驅使來久,為覓一
棺木殯之。逵初到,家貧不能買得新者,但得經一用者,充事即得。亦不須道逵
買,直云君家自有須。
(直典出說之,一州以為口實。)
(則天初革命,恐群心未附,乃令人自舉。)
(供奉官正員之外置里行、拾遣、補闕、御史等,至有車載斗量之詠。)
(有御史臺令史將入臺,值里行數人聚立門內,令史下驢,驅入其間,里行大怒
(,將加杖罰。)
對 曰:(令史曰)今日過實在驢,乞數之,然後受罰。
對 曰:(里行許之,乃數驢曰)汝技藝可知,精神極鈍,何物驢畜,敢於御史里行!
(諸里行羞赧而止。)
(京城流俗,僧、道常爭二教優劣,遞相非斥。)
(總章中,興善寺為火災所焚,尊像蕩盡。)
謂之曰:(東明觀道士李榮因詠之曰)道善何曾善,云興遂不興,如來燒亦盡,唯有一群
僧。
(時人雖賞榮詩,然聲稱從此而減。)
(侯思止出自皂隸,言音不正,以告變授御史。)
謂之曰:(時屬斷屠,思止謂同列曰)今斷屠,宰(雞雲)圭,(豬雲)誅,(魚雲)虞
,(驢云乎)縷,(俱云)居,不得(吃雲)詰,空(吃)結,(米雲)弭,(
(面)泥去,(如雲)儒,何得不飢?
(侍御崔獻可笑之。)
謂之曰:(思止以聞,則天怒,謂獻可曰)我知思止不識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
(獻可具以雞豬之事對,則天亦大笑,釋獻可。)
(晉宋以還,尚書始置員外郎,分判曹事。)
(國朝彌重其遷。)
(舊例:郎中不歷員外郎拜者,謂之「土山頭果毅」。)
(言其不歷清資,便拜高品,有似長徵兵士,便得邊遠果毅也。)
(景龍中,趙謙光自彭州司馬入為大理正,遷房部郎中。)
(賀遂涉時為員外,戲詠之曰)
謂之曰:員外由來美,郎中望不優。誰言粉署裡,翻作土山頭。
謂之曰:(謙光酬之曰)錦帳隨情設,金爐任意薰。唯愁員外署,不應列星文。
(益州每歲進柑子,皆以紙裹之。)
(他時長吏嫌紙不敬,代以綢布。)
(既而恐柑子為布所損,每懷憂懼。)
(俄有御史甘子布使於蜀,驛使馳白長吏)
對 曰:有御史甘子布至。
對 曰:(長吏以為推布裹柑子事,懼曰)果為所推!
(及子布到驛,長吏但敘以布裹柑子為敬。)
(子布初不之知,久而方悟。)
(聞者莫不大笑。)
(子布好學,有文章,名聞當代。)
(王上客,自負其才,意在前行員外。)
(俄除膳部員外,既乖本志,頗懷悵惋。)
謂之曰:(吏部郎中張敬忠戲詠之曰)有意嫌兵使,專心取考功,誰知腳蹭蹬,幾落省牆
東。
(膳部在省東北隅,故有此詠。)
(玄宗初即位,邵景、蕭嵩、韋鏗,並以殿中升殿行事。)
(既而景、嵩俱加朝散,鏗獨不沾。)
(景、嵩二人多鬚,對立於庭。)
謂之曰:(鏗嘲之曰)一雙鬍子著緋袍,一個鬚多一個高。相對廳前搽早立,自言身品世
間毛。
(舉朝以為歡笑。)
(後睿宗御承吳門,百僚備列,鏗忽風眩而倒。)
(鏗既肥短,景意酬其前嘲,乃詠之曰)
謂之曰:飄風忽起團欒回,倒地還如著腳搥。昨夜殿上空行事,直為元非五品才。
(時人無不諷詠。)
(竇懷貞為京兆尹,神龍之際,政令多門,京尉由墨敕入臺者,不可勝數。)
謂之曰:(或謂懷貞曰)縣官相次入臺,縣事多辦否?
對 曰:(懷貞對曰)倍辦於往時。
對 曰:(問其故,懷貞曰)好者總在,僥倖者去故也。
(聞者皆大噱。)
(姚崇為紫微令,舊例:給、舍直次,不讓宰相,崇以年位俱高,不依其請。)
對 曰:(令史持直簿詣之,崇批其簿曰)告直令史,遣去又來,必欲取人,有同司命。
老人年事,終不擬當。
(給、舍見之歡笑,不復逼也。)
(後遂停宰相直宿。)
(第二十九章 記異)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人,少聰敏,有操行。)
(貞觀三年,因疾而挺志往五天竺國,凡經十七歲,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五日,
(方到長安。)
(足所親踐者一百一十一國,探求佛法,咸究根源。)
(凡得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並佛像等甚多。)
(京城士女迎之,填城隘郭。)
(時太宗在東都,乃留所得經像於弘福寺。)
(有瑞氣徘徊像上,移晷乃滅。)
(遂詣駕,並將異方奇物朝謁。)
謂之曰:(太宗謂之曰)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其處雖小,禪院虛靜,可謂翻譯之所。
(太宗御制《聖教序》。)
(高宗時為太子,又作《述聖記》,並勒於碑。)
(麟德中,終於坊郡玉華寺。)
(玄奘撰《西域記》十二卷,見行於代。)
(著作郎敬播為之序。)
(袁天綱,益州人,尤精相術。)
(貞觀初,敕召赴京,途經利州。)
(時武士彟為刺史,使相其妻楊氏。)
謂之曰:(天綱曰)夫人骨法,必生貴子。
(乃遍召諸子令相之,見元慶、元爽,曰)
謂之曰:可至刺史,終亦迍否。
(見韓國夫人,曰)
謂之曰:此女大貴,然亦不利。
謂之曰:(則天時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綱大驚曰)此郎君神采奧澈,不易可知。
(試令行。)
謂之曰:(天綱曰)龍睛鳳頸,貴之極也。『轉側視之,』若是女,當為天子。
謂之曰:(貞觀未,高士廉問天綱曰)君之祿壽,可至何所?
對 曰:今年四月死矣。
(咸如其言。)
(則天時,新豐縣東南露臺鄉,因風雨震雷,有山踴出,高二百尺,有池周回三
(頃,池中有龍鳳之形,米麥之異。)
(則天以為休禎,叫「慶山」。)
對 曰:(荊州人俞文俊上書曰)臣聞天氣不和則寒暑並,人氣不和而疣贅出,地氣不和
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出變為災。陛下謂之
『慶山』,臣以為非慶也。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禍立至。
(則天大怒,流之嶺南。)
(沙門一行,俗姓張,名遂,郯公公謹之曾孫。)
(年少出家,以聰敏學行,見重於代。)
(玄宗詔於光文殿改撰《歷經》,後又移就麗正殿,與學士參校《歷經》。)
(一行乃撰《開元大演曆》一卷,《歷議》十卷,《歷立成》十二卷,《曆書》
(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凡五部五十卷。)
(未及奏上而卒。)
(張說奏上,請令行用。)
(初,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御制《游儀銘》付太史監,將向靈臺上,用以測候
(。)
(分遣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馳驛往安南、朗、兗等州,測候日影,同以二分、二
(至之日正午時量日影,皆數年乃定。)
(安南量極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日長七尺九寸二分,春秋二分長二尺九寸三分
(,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一分。)
(蔚州橫野軍北極高四十度,冬至日影長一丈五尺八分,春秋二分長六尺六寸二
(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此二所為中土南北之極。)
(其朗、兗、太原等州,並差殊不同。)
對 曰:(一行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約南北極相去纔八萬餘里。
(修歷人陳玄景亦善算術,歎曰)
歎 曰:古人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為不可得而致也。今以丈尺之術,而測天地
之大,豈可得哉!若依此而言,則天地豈得為大也!
(其後參校一行《歷經》,並精密,迄今行用。)
(開元十五年正月,集賢學士徐堅請假往京兆葬其妻岑氏,問兆域之制於張說。
()
說 曰:墓而不墳,所以反本也。三代以降,始有墳之飾,斯孝子永思之所也。禮有升降
貴賤之度,俾存歿之道,各得其宜。長安、神龍之際,有黃州僧泓者,能通鬼神
之意,而以事參之。僕常聞其言,猶記其要:墓欲深而狹,深者取其幽,狹者取
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為土界,又一丈二尺為水界,各有龍守之。土龍六年而
一暴,水龍十二年而一暴,當其隧者,神道不安。故深二丈四尺之下可設窀穸。
墓之四維,謂之折壁,欲下闊而上斂。其中頂謂之中樵,中樵欲俯斂而傍殺。墓
中抹粉為飾,以代石堊。不置瓴瓷瓦,以其近於火;不置黃金,以其久而為怪;
不置朱丹、雄黃、礬石,以其氣燥而烈,使墳上草木枯而不潤。不置毛羽,以其
近於屍也。鑄鐵為牛豕之狀像,可以禦二龍,玉潤而潔,能和百神,寘之墓內,
以取神道。僧泓之說如此,皆前賢所未達也。桓魋石槨阝,王孫倮葬,奢儉既過
,各不得中。近大理卿徐有功,持法不濫,人用賴焉。及其葬也,儉不逾制,將
穿墓者曰:『必有異應,以旌若人』。果獲石堂,其大如釜,中空外堅,四門八
牖。占曰:『此天所以祚有德也』。置其墓中,其後終吉。後優詔褒贈,寵及其
子。開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貴,墳墓逾制,禭服明器,羅列千里。墳上未乾,家毀
子死。殷鑒不遠,子其擇焉。
(第三十章 郊禪)
(郊祀,禮之宗主也。)
說 曰:(《傳》曰)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唐堯望秩,周文明發。)
(禮備心誠,神祇降福。)
(東憐殺牛,亳社用人,肆忍逞慾,禍不旋踵。)
(秦興五畤之祠,淫而無法;漢增而神之祀,黷而不經。)
(國家遠酌《周官》,近看隋制,無文咸秩,事舉其中。)
(故撮其旨要,載之篇末。)
(貞觀中,百官上表請封禪,太宗許焉。)
(唯魏徵切諫,以為不可。)
徵 曰:(太宗謂魏徵曰)朕欲封禪,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服耶?
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不可!
對 曰:(徵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人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
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罻羅猶密;積歲一豐,倉廩尚虛
。此臣所以竊謂未可。臣未能遠譬,但喻於人。今有人,十年長患瘡,理且愈,
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
之良醫除其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且陛下東封,萬
國咸集,要荒之外,莫不奔走,自今伊洛,洎於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
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豈可引彼夷狄,示之虛弱。殫府竭財
,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給復,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夫橫
議,悔不可追。豈獨臣言,兆人咸耳。
(太宗不能奪,乃罷封禪。)
(高宗乾封初,封禪岱宗。)
(行初獻之禮畢,執事者趨下,而宮官執帷。)
(天后率十六宮升壇行禮,帷席皆以錦繡為之,識者咸非焉。)
對 曰:(時有羅文府果毅李敬直上言)封禪須用明水以實樽彝。按《淮南子》云:『方
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注云:『方諸,陰燧大蛤是也。磨拭令熱,以向月則水
生』。
(詔令試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斗,使差送太山以供用。)
(古封禪禮多闕不載。)
對 曰:(管仲對齊桓公)自古封禪者,七十有二君。
對 曰:(自管仲後,西漢一封禪,東漢三封禪,而張說《封祀壇碑》云)高宗六之,於
今七矣。
(意以漢安帝功德不副,徒有告成之文,故不以為數耳。)
對 曰:(漢武帝封太山,刻石紀號,其文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人以
仁。四宇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生人蕃息。天祿
永德。
(其歷代玉檢文皆秘,代莫聞知。)
(開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禪,問賀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
(對曰)
對 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
外人莫知之。
玄宗曰: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私請,宜將玉牒示百寮。
對 曰:(其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
、太宗,受命立極。高宗昇平,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丕定。上帝眷祐,錫
臣忠武。底綏內難,翼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
祀岱岳,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御制撰《太山銘》,親札勒山頂。)
(詔張說制《封祀壇碑》,以紀功德。)
(玄宗將東封,詔張說、徐堅、賀知章、韋縐、康子元等,撰東封儀。)
(舊儀:禪社首,享皇地祇,皇后配享。)
(新定尊睿宗以配皇地祇。)
對 曰:(說謂堅等曰)王者父天母地,皇地祇雖當皇母位,亦當皇帝之母也。子配母饗
,亦有何嫌而議曰:『欲令皇后配地祇。』非古制也。天鑒孔明,福善如響。乾
封之禮,皇后配地祇,天后為亞獻,越國大妃為終獻。宮闈接神,有乖舊典,上
玄不祐,遂有天授易姓之事。宗社中圯,公族誅滅,皆由此也。景龍之季,有事
圜丘,韋庶人為亞獻,皆受此咎。平坐齋郎及女人執祭者,亦多夭卒。今主上尊
天敬神,革改斯禮,非唯乾坤降祐,亦當垂範將來,為萬代法也。
(事遂施行。)
(寶應初,杜鴻漸為禮儀使,與禮官薛頎、歸崇敬等建議,以神堯皇帝為受命之
(主,非始封之君得為太祖。)
(景皇帝受封為唐,即殷之契,周之后稷也。)
(郊天地,請以景皇帝配座,宗廟亦以景皇帝配獻。)
(博士獨孤及議,亦以為若配天之位既易,則天祖之號宜廢。)
(祀之不修,廟亦當毀,恐失宗祖報本之道。)
(代宗從之。)
(至永泰二年,關中大旱,自三月至六月不雨。)
對 曰:(至六月,執事者皆多云)景皇帝追封於唐,高祖受命之祖,唐有天下,不因景
皇帝。今配享失位,故神不降福,愆陽為災。
(詔旨令百司議,乃止。)
對 曰:(先是諫議大夫黎乾亦奏稱)景皇帝非受命之君,不合配天。
(發十詰十難以明之,疏奏,不納。)
(第三十一章 總論)
(史冊之興,其來久矣。)
(蒼頡代結繩之政,伯陽主藏室之書。)
(晉之董狐,楚之猗相,皆簡牘椎輪也。)
(仲尼因魯史成文,著為《春秋》。)
(尊君卑臣,去邪歸正。)
(用夷禮者無貴賤,名不達於王者無賢愚,不由君命諸無大小。)
(人邪行正棄其人,人正國邪棄其國。)
(此《春秋》大旨也。)
(故志曰:仲尼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又曰: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
(《春秋》憑義以制法,垂文以行教,非徒皆以日繫月編年敘事而已。)
(後之作者無力,病諸司馬遷意在博文,綜核疏略,後六經而先黃老,賤處士而
(寵奸雄;班固序廢興則褒時而蔑祖德,述政教則左理本而右典刑。)
(此遷、固之所蔽也。)
(然遷辭直而事備,固文贍而事詳。)
(若用其所長,蓋其所短,則升堂而入室矣。)
(范煜絀公才而采私論,捨典實而飾浮言。)
(陳壽意不迨文,容身遠害,既乖直筆,空紊舊章。)
(自茲已降,漸已陵替也。)
(國家革隋之弊,文筆聿修。)
(貞觀、開元述作為盛,蓋光於前代矣。)
(自微言既絕,異端斯起,莊、列以仁義為芻狗,申、韓以禮樂為癰疣,徒有著
(述之名,無裨政教之闕。)
(聖人遺訓幾乎息矣。)
(昔荀爽紀漢事可為鑒戒者,以為漢語。)
(今之所記,庶嗣前修。)
(不尚奇正之謀,重文德也;不褒縱橫之言,賊狙詐之。)
(刊浮靡之詞,歸正也;損術數之略,抑末也。)
(理國者以人為本,當厚生以順天;立身者以學為先,必因文而輔教。)
(纖微之善,罔不備書;百代之後,知斯言之可復也。)